新课程理念下教学

2024-06-08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精选12篇)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 第1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跨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对中学物理教学是崭新的, 它在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在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 而有效性的确立除了教学形式上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上的有效性之外, 更应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真正在教学中增加知识, 培养能力。对此, 应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在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某一学科, 相应的与该学科任课教师关系就较好, 换句话说, 学生喜欢某一位教师, 相应的也喜欢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因此,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热爱自己的事业, 要以高度

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2. 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

教师要转变观念, 从师道尊严的威严中走出来,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3. 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 严肃认真, 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方法和手段, 争取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教学观认为, 教育学是个开放的系统, 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教学要具有适应性。

教学策划要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 做到循序渐进。

2. 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帮助、启发, 引导学生取得成功, 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3. 活动要渗透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难,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 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增强对物理课程的兴趣。

三、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探索精神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 不难看到, 科学知识和方法总是相互促进, 从而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不管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牛顿, 还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爱因斯坦, 在创立他们的理论前都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 甚至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后才取得宝贵成果的。在教学过程中, 将物理学史上众多刻苦钻研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的事例, 融汇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领略科学家们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 学习他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 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这样,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是很有好处的。

四、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因为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判断功能和激励功能, 对物理课程教学过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能促进师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 对物理课程的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评价要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精神状态以及思维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2. 评价方式应采取观察、评议、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分析 第2篇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思想品德》的知识内容后,受益匪浅启发很大,社会不断地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教育理念,更好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回顾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设计上表现在:

优点主要有:

1、对教材的分析,紧扣课程标准,力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侧重于学生的层次性,既照顾尖子生,也考虑到多数中等生,不放弃差生。

3、教学目标明确,突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剖析,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难点重在理解。

4、教学设计上,强调接受学习知识和发现学习知识两种方式的结合,尽量体现出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5、备课中突出学科特点,把备教材与备好学生二者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有时过于强调知识的归纳整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不够。

2、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有待于再提高。

3、课后总结,过于看重闪光点,而常忽视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新体会 第3篇

一、兴趣——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前提

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答案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课后他们潜心钻研。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我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笔者觉得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负担,他们会喜欢上数学;其次,教师必须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欢任课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而在师生关系紧张的时候,学生则会产生厌学、对抗情绪。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喜欢。

二、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这一环节的主动权被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教师教学中的关键。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1.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随便下结论;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鼓励学生及时展现思维过程,不怕出错,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让每个学生亲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创造性得到解放;同时,我们应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我们应该抱着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心态,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如果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并具体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就会使师生间缺少了互动,更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如果师生尽可能多地互动,使学生有学习的主人翁态度,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节的教学中中,我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勾股定理”,让学生先从“数”上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再让学生运用“割、补”法从“形”上推导“勾股定理”的正确性。整个过程中,我积极地引导每个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分析图形“割、补”过程中的方法和注意点,让学生理解整个过程中图形的面积不变这一规律。最后要每个学生实际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

2.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教学中,我们有时总是想方设法帮学生解决问题,唯恐学生考虑不周,但效果往往事与原违。其实,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要领,动手做做常常会有所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要显著得多。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概念之后,又让他们通过“画一画”、“看一看”、“量一量”等操作来猜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并饶有兴趣地进一步推理、论证该结论。

3.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又一种有效学习形式。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在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让学生同桌或前后之间自然形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自己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自己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个知识都是他们自己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学初探 第4篇

一、新课程的优点

(一) 新课程更贴近生活

无论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经济学理论部分, 还是在我国经济制度方面, 新课程都更加紧密联系生活, 用生活中的事实来阐述某种经济学道理, 而不再是把经济学中的理论搬到课本上, 搬到课堂上, 这样方便了教师们的教学, 也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 老教材一上来就直接介绍商品的产生及商品的含义。其实学生也很纳闷, 为什么商品的含义要用那么别扭的话来解释呢?而新课程开门篇是讲消费, 讲货币,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 以前我们只讲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 很笼统。但是新教材中, 不仅讲到了这些, 更将价格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具体化, 从一般而言对生活的影响谈到生活必需品与非生活必需品, 再谈到对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影响。这是旧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二) 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前的教材, 在教学中只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比较抽象。在每一单元后面有一份练习, 用于学生考查自身的知识系统性, 明显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特征。而新课程中取消了这一份练习, 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作为问题放在了课本中, 拿到了课堂上, 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现象, 增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 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可以不再拘泥于课本;学生有了更多自主的机会, 可以不再单纯机械地记忆知识。

(三) 新课程知识更全面

教了两年经济学常识, 刚接触新课本, 就发现了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很多知识连我们做老师的都没有接触过。新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非理论知识, 甚至还介绍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内容, 并及时删去了一些比较陈旧的、过时的材料。经济理论毕竟是要用于指导现实生活的。让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 并不是希望他们个个成为经济学家, 而是通过掌握一些常识来指导他们的经济活动, 所以经济学常识不宜过于理论化。新课程注意到了这一点, 它将很多专门理论用更平实的语言、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概括了出来,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新教材的不足

(一) 教学进度不适应

很多在老教材中需要2-3课时的知识, 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1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有些知识是不可以省略的。没有这些知识做基础, 学生对新知识只会更加糊涂, 可是要将必要的知识都补充进去, 一个课时绝对完成不了。所以, 我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 感觉只是将知识带过一遍, 至今仍有同学对知识还是一知半解。新教材本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但事实上, 却让知识陷入一重又一重的迷雾中, 学生拨不开, 也看不清。

(二) 教学内容不协调

这个不协调更多是体现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很多教师不能把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知识教给学生, 更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知识是不可以孤立地去认识的, 不能认为这部分知识有道理, 就把这部分知识拿过来用。“大杂烩”的知识根本就不是严密的知识。尽管课本将矛盾之处避开不讲, 但课本知识一旦详细讲解, 有些知识是无法避免的。

(三) 知识条理不够清晰

我认为, 在知识条理性方面, 老教材能够做到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 每一课知识、每一框知识的联系都很紧密, 过渡自然, 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而新课程为了能够更贴近生活, 将后面的知识放到前面讲, 甚至有些解释性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被省略, 知识变得异常跳跃。在某种程度上, 知识发生了脱节, 缺乏连贯性。比如, 讲到市场调节的优点与局限性时, 学生会产生疑问: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呢?而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自然的过渡引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以及它的含义与相关内容, 可是新教材中却很突兀地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第5篇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

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四册,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设计思路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课处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为1课时完成。对于学生学习较为陌生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历经曲折,探索、失误、发展贯穿这十年的历史,其主流是前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教学难点

知道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过严重失误,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吗?

(二)新课教授

要求学生自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分组回答(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每组派一个组长)第一目有关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教师讲述)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第31至32页小字内容)

合作探究:掌握了八大的内容,我们共同“议一议”,你认为八大的决策正确吗?这一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甲:正确,脱离实际。

学生已:没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国情。学生丙:赶英超美,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速度。、、、、、、(教师总结)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八大的正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背景:(1)在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全国迅速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

概念解释:(教师介绍)

①大跃进: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全国农村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总结得出特点:A、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师生互动环节一: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小组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小组二: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小组三: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师生互动环节二: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组四: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小组五: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小组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小组七: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小组八: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师生互动环节三: 展示课件,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展示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合作探究:“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组内成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组内成员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严重的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的经济困难。

组内成员3:教训: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盲目求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3、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教师讲解:“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4、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组内成员4: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组内成员5: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组内成员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组内成员7: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发生中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总之、再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者简介:杨培芬,女,吴起县人,于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历。2007年分配参加工作至今,现任吴起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2010年个人撰写的论文均在省、县获得二等奖。个人教育格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姓 名:杨单 位:吴电 话:

培 芬

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新尝试 第6篇

一、结合文本,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地理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一定的基础。我在讲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时,问学生:“为什么学校后面的林场严禁砍伐?”学生经过讨论后很容易明白该林场在保护城镇不受洪灾威胁及美化城镇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在讲人类与环境的反作用时,举例说明保护学校所在地的小清河的重要意义,小清河因清澈而得名,后来因污染而变成“黑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问学生:“现在小清河还清不清,河里有鱼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以后,自然得出小清河污染的原因、整顿工厂“三废”排放、还我山清水秀的意义。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这些乡土教育,学生认识到发展生产时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取得长远的经济效益,从而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联系实际,进行国情教育

学地理、知国情、爱祖国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的和内容。只有让学生知国情,才能有爱国心、行报国志。教师应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渗透乡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本地资源优势和地区经济优势、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我在讲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对学生讲解了我县森林覆盖率达68.9%,珍稀植物野生腊梅、牡丹、水杉、红豆杉的分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县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旅游价值。在讲地质灾害时,我就结合舟曲特大泥石流讲解,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老师讲解,对家乡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使命。

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关注人文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可以说无处不在,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地理课本上学到地理知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地理新知识和地理现象方面的疑问,此时往往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尤其是生活地理中的一些人文焦点,是培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资源,地理教师可以此为载体,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同学生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作为研究人地关系的地理学,是一门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我在讲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时,讲了这样一件事情:1965年以前我县玉米亩产不足200斤,1965年由于采用新品种,亩产可达750斤,学生深切、具体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技术改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的印象自然深刻。在讲地方病的发生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渭源的过去:新中国成立初期渭源人患“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人多,而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大脖子病”几近绝迹。通过这件事,学生深刻体会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快速。

四、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新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收集自己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然后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并借此进行延伸,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从而真正让学生感受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五、生活化的知识构建,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新课程更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同时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当下的社会背景,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迫切地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新探索 第7篇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 高中体育人才在专业的理论知识方面掌握不牢固

当前对于高中体育人才而言, 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考虑到体育教学在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针对相关的基本体育技巧进行传授, 对于体育方面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些体育相关的精神和品格的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体育方面相关知识的了解层面就不够广泛, 同时, 由于体育精神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 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不清楚, 因而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 高中体育教学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太合理

在很多的高中学校, 由于体育课程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 在课时安排上不够合理, 很多时候, 体育课程被取消, 而被其他的文化课程所代替, 这种现象的产生, 在高三年级尤其普遍。此外,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教师也没有进行仔细的思考, 依然是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训练, 对于相关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几乎没有。这样的体育教学现状, 无法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道路上起着不利的影响。

3. 体育教学一贯没有得到重视

教师和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偏向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众所周知,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高考的问题, 所以高中学校将更大的培养力度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上, 认为体育学习并没多大用处。这样也就出现了很多高中学校在高三, 甚至是整个高中阶段都取消了体育课程, 或者体育课被其他的文化课程占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体育知识的了解和自身的体育锻炼方面, 就只有更加少的机会, 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措施

1. 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应该得到更多的培养

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 学生才能在体育锻炼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首先教师的授课方式必须有相应的创新, 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体育技巧教学, 在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方面也应该加入一定的讲解。其次, 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新鲜的教学方法, 将教学娱乐化。比如说, 在课前热身时采用“贴膏药”这种娱乐性的热身活动, 既能帮助学生热身,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积极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相关的了解来展开相对应的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轻松做到有的放矢, 对学生学习情况能清晰地进行掌握。此外, 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的改进。比如说, 在跳高这个项目的体育教学中, 很多学生由于心理原因, 对于跳高的基本技巧始终掌握不好, 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及时指出他们在技巧方面的缺点, 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关的指导。由此看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进步。

3. 实施体育教学方案的多样化

体育课堂上, 很多教师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分析, 因此在教学成果上没有重要的突破。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日趋下降, 教学方案的多样化, 是对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回应。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天赋都不一样, 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差异, 陈旧的教学方案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实施体育教学方案的多样化, 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三、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 高中体育教学必须要不断创新, 明确教学目的。高中体育教学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而对体育教学的改革给予足够的回应, 通过教师和学校的相关努力, 进而促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 针对高中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同时积极努力, 去创新, 去突破, 去完善, 这样对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才有更加积极、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J].科技资讯, 2006 (8) .

[2]王则刚.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新课程理念下识字教学探微 第8篇

一、创设情景, 挖掘潜能, 让学生快乐识字

从教低年级起, 我开始发现孩子的识字欲望和潜能非常大。同一个汉字, 都有不同的记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能创设一定的情景, 发挥他们的潜能, 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乐于识字。如教学“棉花”的“棉”字时, 先给学生看棉花的图片, 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七嘴八舌, 各抒己见。一名学生说:“棉”左边是“木”字旁, 和植物有关, 右上角有个“白”, 因为棉花是白色的, 右下角有个“巾”, 棉花可纺线, 织成毛巾。这样, 学生不但记住了“棉”这个字, 还知道棉花的颜色和用途呢。再如教学“笑”这个字时, 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娃娃的笑脸图,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记住字形;再让学生站着听老师讲了一个笑话, 当时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我趁热打铁问:“笑”字为什么是竹字头?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发笑时就如风中摇摆的竹。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认识事物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该提供各种教学手段, 诸如语言、手势、感官等, 来调动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使他们在愉悦中识字。

二、创造条件, 自主探索, 让学生归纳识字

自主探索学习, 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 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发挥自身的优势, 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 实现自主性发展, 使自身素质优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目标, 它的教学理念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的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总想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生有一种乐于表现自我, 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 他们在通过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后, 就会尝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同时也需要别人认可, 并与同伴分享这份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应学生这种心理需要, 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识字教学中, 可以帮助学生先找出这些汉字的规律知识, 掌握识字方法后, 让学生自己识字。如在教学第一册识字第四课时, 先让学生结合看图和图下面的词语, 认识多种运动项目:打球、拔河、拍皮球等, 接着要求学生在这几种运动项目里, 找出表示动作的字, 并注意观察这些字词有哪些共同点, 这样学生们会很快发现这些字有“提手”旁。然后请学生做出这几种体育项目的动作来理解字义。接着再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跳高、跑步、踢足球”, 学生们一看就知道, 要完成这些体育项目都离不开“脚”。学生认识了一类汉字的特点, 又能总结规律, 学习起来由难变易, 确实有效地增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三、编排游戏, 开展活动, 让学生巩固识字

卡罗林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 爱搞活动, 仍保留着学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 期盼上课多做些游戏。我就抓住这一点, 组织学生编排游戏, 让他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如“抢摘胜利果游戏”:把生字写在苹果、橘子、桃子等形状的纸上, 贴在黑板上, 谁能当一次小老师, 领大家大声、正确地读这个字, 这个胜利果就归谁。又如“拆字合字游戏”:教学时, 我常常把一些字按“部件”构造成几部分, 制成卡片, 分给各组学生, 让他们拼一拼、拆一拆、合一合、看一看分别能组成哪些新字?学生们都争先恐后, 强烈的上进心和表现欲使他们跃跃欲试。这样, 学生手拿卡片, 一边找、一边想、一边记, 又动手、又动脑, 学习合体字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教师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教, 学生无意识地在游戏中学,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 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衔接课内, 延伸课外, 让学生生活化识字

新课程理念下观照英语词汇教学 第9篇

在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历程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认为英语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他所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学习者词汇量的多寡, 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考试成绩。

然而, 在如火如荼的英语学习热潮中, 我们却经常看到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都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陷入英语学习的迷茫之中, 其中最具疑问的当属词汇学习。师生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在平时的词汇考查当中, 一些学生词汇记忆的数量和准确度都令人称道, 但每到考试, 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甚至会有极大的反差;而另一些学生平时词汇记忆较差, 考试成绩却可能优于前者。

以上现象或许正是使众多的英语学习者走进迷茫, 甚至误入歧途的那道“坎”。因此我们自然有下述疑问:

疑问一: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与其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一定成正比吗?

疑问二:现行的词汇量标准是否可行?

2. 词汇学习的阶段性与词汇量的合理性

2.1 词汇学习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学习一门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 并获得该语言与本族语言一样的语言能力, 无疑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对于成年学习者, 在非融入性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外语则更是如此。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学校阶段 (小学、中学、大学) 、终点 (熟练工作运用) 。当然, 词汇的学习也必须历经这些过程。

网大曾历时三个月进行了一项“中国英语教育用户情况调查”。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学英语年龄不同, 学习目的及方法各异。就词汇学习而言, 初始阶段的幼儿英语, 时下较为盛行的是“听说法”, 侧重于“听说领先”、“词汇”与“语法”相对滞后的办法;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乃至初中的初始年级, 仍然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 总体上对词汇教学有所加强;初中后期, 整个高中阶段乃至大学四、六级阶段, 随着学生一定英语语言基础的形成,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结果的差异性对词汇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法的影响都达到了极至。

由此, 我们可以回答第一个疑问:外语词汇量就整个外语学习历程而言是成正相关 (Positive Correlation) 的, 但不能排除个体的阶段性的负差异 (Negative Difference) 。

2.2 我国各个阶段词汇量标准的变迁

我国于1948年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毕业生词汇量应达到2000个, 高中毕业生应达到6000个, 与西班牙、日本等国大致相同。60年代以来,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词汇量要求呈下降趋势。60年代3500—4000个, 80年代2700—3000个, 如今降到了最低点, 只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1940个单词。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如此低的词汇量要求, 不仅浪费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黄金时间, 而且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根据国外权威机构的测定, 一个人的英语词汇量低于6000个时, 他用英语进行读写交际会遇到严重困难。鉴于此, 各级各类英语词汇标准已远不能适应新的英语学习需求, 急需做新的调整。在这方面, 江苏、北京、山东和海南等省市已就此作出了积极的响应, 词汇量的要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3 词汇量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的量化研究

Laufer (1989)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外语学习者如拥有5000个词汇量, 阅读正确率可达56%;若词汇量为6400个, 阅读正确率可达63%;若词汇量为9000个, 阅读正确率可达70%。研究者们估计;在第一语言的阅读中, 流利读者的可辨词汇范围为1万到10万个词汇量。而在第二语言的阅读中, 只要求总数很低的词汇量, 通常为2000—7000个词 (Nation, 1990) 。第二语言学习者如要以优秀的第一语言读者的方式进行流利阅读, 则需要掌握与第一语言读者一样多的词汇知识。尽管核心词汇的内容对基础阅读教学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教科书中80%的词汇是最常用的2000个词汇, 但是这些词汇对于以学术为方向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他们需要掌握许多不常用的词汇。因而, 第二语言的研究者们认为, 词汇的开发是阅读理解的关键要素。

3. 结论

词汇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明确词汇学习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英语词汇教学乃至整个英语“教”与“学”的过程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摘要:词汇学习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文章介绍了英语词汇的重要性, 分析了英语词汇学习的误区, 并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基本策略, 旨在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词汇学习,阶段性,词汇量

参考文献

[1]王惠萍.英语阅读中的词汇问题[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S3) .

[2]罗胜雄.浅议英语词汇学习策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

[3]吕英健.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与成绩的相关分析[J].英语辅导, 2005, (09) .

[4]张笑云.论记忆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 2005, (04) .

新课程理念下的复式教学 第10篇

一、农村贫困山区复式教学现状及产生原因

以紫阳县为例:在全县25个乡镇中, 每个乡镇都存在复式教学点。少则一两个, 偏远的乡镇会更多一些,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师资短缺

尽管在“两基”过程中每个乡镇都补充有新分配的教师, 但是所有学校都清退了代理教师, 加上原有的老教师退休, 有的能力强、业务过硬的教师选择调离,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和学校都有充足的教师, 而经济条件稍微落后、交通不便、离县城较远的乡镇和离集镇较远的学校普遍存在缺编。有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了学校也不去上班, 选择外出务工或借调到县城的学校。这样有的学校, 特别是边远的村级完全小学都只有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岗教师的任务极为繁重, 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2. 学生分散居住无法集中

贫困山区的村民居住较为分散, 山大沟深, 交通不便, 教学和生活的条件相对艰苦, 教师难以应对。所以教师都不愿意去缺编学校, 自然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而学生转学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 贫困家庭一时不能让学生转学, 使得部分教学点依然存在。当地教育部门考虑到村民的实际困难选择保留学校, 但教师却配备少了。这种教学点的教师至少要负责两个班级的所有课程。近年来国家将部分特别偏远的村子和院落搬到了条件较好的地方, 教学点也变少了。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人都涌入城市, 家庭成员中青壮年到城市打工, 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小孩。有的家长不想将孩子带在身边是因为小孩放学之余可以帮助老人, 相互之间有照应, 让外出的家长放心。于是有的地方人很少, 但学生的数量却下降很少, 教学点也不得不存在。

3. 学生数量下降

实行计划生育以后, 80后的家长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小孩。学生数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家长外出务工选择让亲友带孩子或自己把小孩带到城市上学, 学生数量就进一步减少。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 学生数量每年下降百分之五左右。由于人事部门配给教师是按学生的数量进行配备, 很多偏远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数达不到配备一名教师标准, 班级多, 学生少, 教师也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4. 学生转学班额缩小

有部分家长拥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后, 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予他们的下一代, 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转学到条件较好的学校是唯一的途径, 原本的班级人数会变得更少。学校的教师因此减少了, 可是班级数目没有减少。客观上导致了教师必须进行复式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新课标之下, 从事复式教学的教师, 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1. 转变观念、结合实际践行新课标

新的变革必须要有新的观念。观念的转变是变革成功的关键, 否则再好的革新也不会成功。新课程标准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新课程标准的实行, 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思想, 才能保证新课改的成功, 才能为中国的教育稳步发展垫好基石。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 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学会新的教学手段, 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法。现行的新课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它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生长和发展过程设置的, 更具有人性化;它兼顾了不同地区的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 新课标具有真正指导意义。

新课标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准绳。教师在任教某个年级某门课程时, 仔细研读该年级该课程的新课标是第一任务。否则就无法教学, 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在教学前要学习和领会课标的要领, 结合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复式教学的教师代的课程多, 因而对各科的课程标准都要仔细阅读和钻研, 才能准确把握和运用以达到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代复式教学的教师要进行集中培训, 学习知识也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交流, 并把好的经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还有适当对代复式教学的教师要和其他教师进行轮岗, 要让他们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教学, 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去充电。而长期在边远学校任教又代复式班, 他们很容易因任务重、时间紧而放松学习和知识更新, 从客观上讲他们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 学生就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课前准备充分, 课中突出重点

复式教学中, 一个教师在一节课中同时给一个班两个年级上不同学科课。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掌握课程标准, (2) 熟悉教材, (3) 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

课前写好教案, 备好课, 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教师给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突出不了重点, 学生就难以掌握学习内容, 达不到教学效果, 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复式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 (1) 适当的板书加深学生的感官记忆, (2) 在课堂上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练习。当然, 对每一位复式教学教师来说方法是多种多样, 但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

复式教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重, 课前写两科的教案, 备两个年级的课, 同一节课上两个年级的课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如教学光盘、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把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教学, 教师也应从中学到新的东西, 教具缺乏可以让学生看电视同样也能达到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教学难点, 突出重点, 精讲细讲, 通俗易懂。复式教学的效果一定能够与单级单班教学效果媲美。

3. 恰当分配教学时间,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复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时间的安排, 教学时间的分配要在充分分析同班不同级学生的综合情况下, 恰当分配教学时间, 才能在上课的过程中充满朝气与活力, 而相互不受影响, 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艺术高。教学时间的分配既要根据课程的进度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 。

一般的情况是异科进行教学, 一年级上语文课, 二年级就上数学课, 这样使上课更加合理一些, 不相互影响。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反亦同。在这一节课中一半的时间学生都在自学, 长期下去培养了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会他们学会生存的方法, 从低年级培养他们自学, 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更好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复式教学中小助手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可以让小助手管理好班级的安全、纪律, 让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受不利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让小助手充当教师的角色, 如检查作业、给其他的学生讲题等。学生之间相互监督, 自觉性和积极性都会大大提高, 更重要的是他们帮助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要随时跟踪对小助手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 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和表扬, 保持良好学习氛围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 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复式教学大多在偏远的教学点, 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 学生也相对较少, 教师也少, 学校管理较松, 学生相互对比和参照的典型也少, 给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复式教学的教师首先从课堂教学的知识中进行传递, 其次是日常的生活中加以培养。如:做人处事, 同学之间如何相处, 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着重要训练独立思考、团结互助、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再次是社会公德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复式教学不仅是要学生学会文化知识, 更重要是要求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的课标是根据儿童心理和身体发展而制定, 要求学生在这时期学习和掌握。复式教学的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要更加灵活, 在教学中加以把握, 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文化过硬、素质强的一代新人。

5. 把握新课标, 开辟复式教学新天地

新课标给学校在教学上创造了许多自主空间, 如校本课程的教学, 这无疑给偏远教学点的教师创新有了更大的发挥之地。复式教学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可根据学校所在的人文环境, 编写自己的校本课程, 课程的内容都来源于当地, 学生生活在那个环境之中, 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 教师要克服困难, 创新工作。如学校没有教具,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来做一些简易的教具, 学生与教师在做这些教具之时, 共同探讨, 加强相互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学会了动脑和动手, 使其学习潜力得到了开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创新中得到锻炼, 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为到更好的岗位创造条件。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复式教学, 教师要不断探索, 积累经验, 形成理论指导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 为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打好基础。基础不实的学生很难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现阶段贫困山区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原因, 就是小学学习基础太差, 到初中学习吃力, 因而厌学, 自动离开学校, 过早加入到打工的盲流之中, 这实乃家庭之不幸, 中华民族之不幸。复式教学都在小学低年级, 打好基础是关键,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每位适龄青少年更好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走进新课程, 探索新路子, 积累新经验, 不断创新复式教学的新方法, 为贫困山区的教学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说教学 第11篇

中学生看小说,往往是被故事情节所吸引。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复述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讲述小说中的故事。这样做,既可促进学生课前自觉预习,从而在课堂上更精彩地讲述,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还因为一位同学讲述时,其余的同学必须认真听,才能发现问题,以便在同学听完后纠正补充,这样也就培养了他们“听”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学生掌握小说的内容、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从总体上把握作品是极有效的。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设定“复述故事情节,理清课文脉络”为教学目标之一。由于要求明确,学生的复述不仅极有条理,而且十分生动传神,使鲁达嫉恶如仇的性格得到了具体的再现,其他同学也能很快地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作品思路,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作者叙事时那种张弛有致的节奏,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最基本的要素。作者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从而教育和感染读者的。因此,指导学生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性格千差万别,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不同的篇章特点安排相应的导学方法。在教学《孔乙己》时,我设定了这么一个学习目标——指导学生从肖像描写中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上课之初,我先出示一块小黑板,上有甲、乙两类题目。甲类要求从身份性格出发对人物肖像进行简要刻画;乙类要求从肖像描写中去认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半分钟后,一学生抢先说:“杀人不眨眼”,我笑而不语,片刻静寂,有学生抢先说:“满脸横肉”。我点点头,接着紧问:“那么仁爱厚道的老和尚呢?”“慈眉善目”,学生反应较快,我说,“不错,人的性格、经历往往可以从肖像中早告诉我们了,若是反过来想,就不容易了”。我故意一激,接着指B类题目说:“……皮肤白皙,戴一副金边眼镜”和“一身蓝布衣服上满是油污,一双乌黑的手套,早已看不清底色。这不同的肖像,有怎样不同的职业差别和性格差异呢?大家讨论一下吧。”经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前者应是知识分子或办公室文员,有文化、性格温和、知书达礼;后者应是修理工或车夫,技术精、能吃苦耐劳,我对此特意大加赞赏,学生情绪高涨,我趁热打铁,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体会孔乙己身份的特殊性。结果他们都能找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及其他肖像描写的语句,经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讨论,为进一步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打好了基础,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而在教《卖蟹》这篇小说时,我定的学习目标是:“抓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具体操作时,采用学生自学,找出细节描写,然后从细节描写中体会到小姑娘、过滤嘴、旱烟袋等人不同的个性。由于课堂上采取学生自学、自问,自己释疑(当然,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讨论解决)的学习方式,导发了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已有感知。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目标就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完成了。由于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因材施教,学生们反映,这样学小说,真能轻松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环境描写也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景物描写、时令、气候等的社会环境描写。这些内容与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加以理解。例如教学《社戏》一文时,学习目标之一就是“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针对课文及学习目标,我采用“诵读法”和“想象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月夜行船去看戏”这几段文字,充分领略作者笔下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乡风景,体会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我”渴望看戏的迫切心情,从而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由于在学生诵读前,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了这么一种情境让学生想像:自己在船上,嗅着“豆麦和水草发散的清香”,感触着“扑面而来的夜风”,眼看着“朦胧的月色下起伏的连山”,听着“歌吹”,正在赶往“赵庄”。结果证明,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被调动起来,理解加深,记得更牢了。有不少学生能当堂背诵要求诵读的段落。教学效果非常好。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希望达到的境界,也是所有当代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让我们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既培养他们的能力又解放自己。有此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思考 第12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验, 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开好学生实验课, 如何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在实验室没有器材或器材不够用的情况下, 我们并没有把“做实验”改为“讲实验”, 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预习, 然后去准备相关器材来进行实验。例如, 在上“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这节课时, 同学们带了二胡、鼓、木鱼、锣、小提琴等器材, 这些器材不但能听到声音, 又可以观察到振动的现象。在老师引导下, 学生观察、探究后, 没费什么周折就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科学结论, 老师把这个科学结论写到黑板上, 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 表示不同意。原来他找来的器材是音乐贺卡, 电源接通, 听到音乐声, 却感受不到振动, 所以他认为“声音不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 同学们感到茫然。老师也觉得意外, 这是教学预设始料不及的, 我想了想说:“这个问题, 有点特殊, 为了教学进度, 我们接着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同样类似的问题, 在“平面镜成像”这节课中也出现过一次,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 学生们用自己带的玻璃板等器材, 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实验、观察得出“平面镜成像时,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一科学结论。这时班上有一个女孩举手表示不同意, 理由是:她在跳舞时, 当她远离平面镜, 她在镜中的像就变小, 当她靠近平面镜, 她在镜中的像就变大。所以她认为平面镜成像时, 像和物的大小不一定相等。我当时也是为了教学进度, 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 接着引导同学们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在课堂上, 老师常会碰到这种学生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 反而“背道而驰”的事情发生。特别是加入新课改元素的开放课堂, 伴随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环节, 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热情, 这时候, 学生们就会提出一系列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和观点。最糟糕的处理方法, 就是把这些问题搁置起来, 去完成所谓教学计划、教学进度。

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 让我知道, 新课程的追求是课堂动态生成。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 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 而呈现不同的导向, 进而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科教学是以知识为核心, 而生成性教学观是开放的、整体的。开放, 意味着知识的再生性, 诠释的多层性以及意义的多样性;整体, 意味着知识与知识间、知识与知识背景间、认识者与认识对象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

从这个观点出发, 我在“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和“平面镜成像”的这两节课中搁置的那两个问题恰是那两节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亮点”、“生长点”, 教学必须由此展开, 这两位同学的问题不是个别问题, 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观察方法的问题。其次, 他是由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探索热情。最糟透的是我把这样的好机会扼杀了, 放弃这一极好的教学资源是十分可惜的。如果我们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那么“错误”也是一种“宝藏”, 它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机智, 教师对待“错误”应能有一双“慧眼”, 把学生创造出来的“错误”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根治”错误, 变“废”为宝。当然, 对于能估计到的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备课, 根据学生易错点来设计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清代小说下一篇:激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