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与心理调适

2024-05-19

时间管理与心理调适(精选12篇)

时间管理与心理调适 第1篇

1心理压力的来源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 其心理压力的来源面较广。

1.1 社会压力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护理工作只不过是一些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机械劳动, 而把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 对护士和医生的态度判若两人, 这种现象在病房内常能看到。此时, 护士对患者的精心护理、严密观察、亲切问候等都化为乌有, 使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造成心理失衡[1]。

1.2 工作压力

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使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 遇到急诊、抢救病人更不能按时下班, 甚至会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医、护、患比例不合理。护士缺编, 工作时间以及超负荷的工作量, 既导致人体生物钟的紊乱, 又加重了护士的身心负担。另外, 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工作, 其辛苦不言而喻。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面对一些简单劳动换取高额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现实中种种畸形现象, 护士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致不公平感, 心态易失去平衡[2]。

1.3 竞争压力

由于护理知识不断更新, 技能要求日益提高, 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断的理论学习、业务考试、技能操作比赛等各种业务活动, 迫使护士经常处于紧张的竞争状态。加之护理专业学历起步普遍偏低, 职称晋升难度较大, 护士在工作之余又须加班加点自学、上夜大, 使护士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1.4 家庭压力

护士在家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来应该关心老人、体贴丈夫、教育孩子, 但漆黑的“夜班”还需要丈夫接来送去, 偶尔的家庭矛盾是避免不了的。繁忙的工作使护士筋疲力尽, 与他人交流时间减少, 亲情减淡, 人际关系淡漠, 使护士感到无所适从, 苦闷难言, 引发忧愁、烦恼等负性情绪。

1.5 护士角色迫使护士一再压抑消极情绪, 往往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

护士应以愉快的心情和热情的态度走进病房去“微笑服务”。但护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 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 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 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 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3]。

1.6 自卑心理

同行之间也会出现鄙视、冷淡等态度, 加之医技人员认为护理工作没有主动性, 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治疗, 没有高难度的技术, 不受重视, 使护士产生自卑感。

总之, 护士的个体性格差异、婚姻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 也是诱发产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温床”。

2护士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

过重的心理压力必将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 损害自身健康。在生理方面, 中年护士往往有一种疲劳感, 自觉身体虚弱无力, 即便多休息也不易缓解。此外, 还容易出现头晕、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过重的心理压力的女性, 可能有长期或频繁发作的烦闷、不快和失眠, 或出现暴躁易怒、空虚、无故悲伤和失落感。因此为了保持心理健康, 护士应学会心理自我调适。

2.1 保持健康的情绪

护士应该热爱护理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未来, 应有上进心, 以激发健康情绪。护士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 接受现实的自我, 适应规律, 心胸豁达, 乐观。

2.2 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

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懂得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中都不可能事事如意, 要经得起挫折和磨难;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爱意识, 注意培养踏实、克制、有涵养、坚韧、热心、勇敢的个性, 不要软弱、孤僻。

2.3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要理解、宽容、尊重他人, 真诚相待, 以积极的心理、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同事, 创造团结友爱、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有计划地安排业余时间, 赡养老人、培养子女, 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适当的家务劳动也是一种放松心理压力的方式。与亲友和睦相处, 争取他们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向他们倾诉、合理宣泄, 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 不良情绪便会逐渐消失, 以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4]。

2.4 目标定位要适宜, 有利于解脱心理压力

错误的完美主义的期望, 只会使人不停地劳做, 却很少有过对自己努力完成工作感到满意。护士不可能在多种角色中把每件事都干得完美, 事情要分轻重缓急, 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内心期望的活动中去。身处逆境时能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不钻“牛角尖”, 降低做事的标准, 自我减压, 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5 增强适应能力

护士要努力调节自我, 学会对各种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 正确的判断。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沮丧,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学习本专业及边缘学科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 体现自我价值,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赢得社会认可及同行对护理工作的支持。

2.6 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单调是产生许多疾病的原因。护士应改变从家庭到医院、又从医院回到家庭这种两点一线的单一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生活节奏, 正确定位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 下夜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 以满足身体能量的消耗。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业余时间可以养花、养鱼、种草、种树、听音乐、散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 以调节情感、调和气血, 利于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春荣, 常惠丽.护士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16 (2) :323-324.

[2]徐春婷, 吴保东, 王艳荣.如何提高护士自我心理素质[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9) :2665.

[3]孙敏, 邵小平, 钱玲英, 等.影响护士操作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 :169-170.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第2篇

二、1、人都有一种自我维护的意识,在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就会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知道了或听到了别人不好的言语和态度,人会感到自我的评价系统受到了威胁,就会去主动去对抗和理论或者是远离这些令他不舒服的人,或者是想办法让这些人的行为和态度和自己割裂。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他会趁此来反思自己,而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进而进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2、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严重影响到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及评估能力。这种心理会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同事。

3、学会和同事交流,和同事交流的关键,是跳舞的精髓:大大方方、轻轻松松、并且不要妄图独掌局面。

三、1、(1)对经济收入低的自卑感。教师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实物获得少。清贫乃至寒酸几乎成了形容教师物质生活的专用语。教师们为不能过上和他人一样富裕潇洒的生活而苦恼。(2)对地位低的自卑感。时下社会上真正能瞧得起教师的人不多。在一些人眼里,老师在政治上与社会上被看成是无能者。而且由于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在一些人眼里又被看成孤陋寡闻,不通人情世故。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我国学校内部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地位的倒挂,更使许多教师难以忍受,以至于不少优秀教师宁愿在学校里去干会计、保管、事务或某一科室的干事。(3)对工作苦的自卑感。教师工作之苦,可谓世间之最,表现在① 劳动时间长,思想负担重;② 复杂。世间万物之中人的灵魂最复杂,世间万事之中恐怕没有比塑人的灵魂更复杂的了;③ 周期长,见效慢。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劳动的成效;④ 活动范围小,局限于四堵墙内,且对象又是孩子,因而对外部精彩多变的世界了解不够,自然难以适应。(4)对社交技能差的自卑感。由于工作的限制,教师的社交技能不仅差,而且正统背时,加之心理上的自卑,很难适应时下的社交场合,这往往使一些教师退缩,封闭,不愿与人交往。(5)对双重人格的自卑感。人们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人,是“人之楷模”,是君子。教师在师范学校受训时也是这样被教诲的,因此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他应该是君子。社会上一般人对教师寄予的期望都很高,在普通人身上不当回事的事(如说粗话),教师一旦做了则会受到非难。只要如此一味地把教师理想化,或是以理想的眼光看待教师,那么教师就绝不能在学生面前、在公共场合暴露缺点,这是难以办到的。这样,教师无可奈何,势必只能充当伪善者。这就必须陷于双重人格的苦恼之中。

2、(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3)果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在公众场合当众发言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5)学会微笑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6)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四、1、(1)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是影响教师亚健康的最直接原因.工作量普遍很大;工作时间普遍很长;学生品德教育的压力愈加凸显.(2)心理压力增大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来自学生家长的直接压力;缺乏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渠道。(3)学校管理和评价体制的压力对教师亚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4)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健康的重要原因.(5)教师自身健康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2、(1)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积极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我保健来解决。提高认识,加强健康观念,进一步强化“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各学校的教师卫生保健目标真正把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工作落在实处,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要主动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特点(如家庭病

史、体质特点、过敏性、抗药性以及血型体貌特征),以便更好地预防疾病,对症治疗; 加强教师健康意识,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要加强自我锻炼。特别是坚持做操,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 定期检查身体,做到有病早发现,早防治。(2)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善于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教师应该是在快乐地教着。教师是一个充满欢乐阳光的职业,自己为师的境界需要提升,要善于从本职工作中获得乐趣;教师工作快乐需要一种心态。只要我们教师保持快乐的心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轻松惬意。尽管我们小学教师工作是辛苦的、单调的、繁琐的,尽管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但是我们都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教育;我们教师工作快乐需要挖掘。也许,我们教师职业目前还不是我们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但我们应转变观念,心甘情愿地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掘每个人内心蕴藏的活力、热情和乐趣。

五、1、鳗鱼效应。

2、鲶鱼效应说明,漠视危机就会失去生机。人,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才能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安而忘危,就会放松警惕,懈怠斗志。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存意识,奋发进取,一往无前。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社会要营造成熟的人才流动环境。人才不流动,单位就会如一潭死水。因此,引进人才才能永保活力。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危机,更蕴含着机遇。单位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用武之地。

3、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鲶鱼效应”,可有效地激活班级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

(1)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由于要竞选成功,你就必须比其他同学游得更快,使自己率先成为一条“鲶鱼”。由于还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新的“鲶鱼”还将不断涌现,因此,虽然自己已经成为了“鲶鱼”,游的速度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班主任必须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机制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2)挖掘学生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榜样,不断制造各方面的“鲶鱼”。

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适 第3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心理调适

收稿日期:2009-12-14

作者简介:亓玉花(1971-),山东莱芜人,大兴安岭地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目前,加强对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考核,已被有关部门列为考核干部德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提高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调适能力,则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与教育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是人的思想活动、认识觉悟、意志毅力、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人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

(一)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是其素质健全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变革的深入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们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大大增强。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十分繁重,面临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领导干部要经受住各种考验,顶住各种压力,妥善处理各项事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素质培养是保证干部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

一个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不能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新旧体制的转轨、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而且长期无法排除,还造成相当一部分干部心理出现障碍。如果心理障碍不排除,心理疾病不根治,将直接影响干部心理健康。客观现实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干部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保证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领导干部要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积极的进取心、开朗的心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意识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可以说,领导干部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领导干部不断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二、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情绪抑郁,心理焦虑

抑郁是一种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

2.敏感多疑,以邻为壑

多疑的人在心理上总是处于不安全、痛苦的猜测状态中,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戒备和敌视性,遇事无端猜疑。

3.自私狭隘,虚荣忌妒

其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只许你不如我,不准你超过我。喜欢自我表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他人缺乏理解与认同。

4.患得患失,害怕挫折

如果领导干部抗挫折能力低就可能会产生以下反应:一是妥协,二是倒退,三是攻击。

5.骄傲自满,为人傲慢

一些领导干部自恃位高权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不能以百姓心态对待人与事。

(二)领导干部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有研究表明,中国正处在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心理问题正困扰着中国人的心灵,领导干部不可能置身度外,他们同样是心理问题易发、高发人群。在领导干部中,许多人感到“心理压力”过大,一些人“心理不平衡”、“心理浮躁”,甚至“心理衰竭”,相当一部分人对工作、生活和未来发展存在“焦虑”与“抑郁”情绪。为有针对性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来自领导责任和岗位职责的压力。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发展经济的竞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GDP的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增大了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而“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使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

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加大。由于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一些改革方案还不够成熟和健全。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社会关系。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无论处在哪一级位置上的干部,都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给干部无形中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

三是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增多、心理压力增加。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能够折磨人的心灵。身为一名领导干部,随着交往的人群和接触的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随之增多。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具备能够拒绝这些诱惑的心理素质。

四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干部也有家庭和妻子儿女。由于他们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干部在内心里有一种愧疚感,导致在家庭关系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给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五是来自体制上的困惑。现存体制的漏洞、缺陷,让领导干部工作上受到严重困扰。有时候,严格执行制度、按规办事行不通;突破制度限制,违规操作又有风险,面临两难选择,让其无所适从。

三、领导干部心理问题调适的对策

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快速发展,对领导者的心理世界造成了强烈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通过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领导者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领导干部要学会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

第一,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利益观、政绩观,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保持一种健康、平和、淡定的心态,拥有健康的身心。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义务。权力和义务、责任是统一的,有多大权力,就要履行多大义务,就要承担多大责任。权力还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为民造福;运用不好,自掘坟墓。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与信念,只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胸开阔,从容淡泊,在名利得失面前不困惑。

第二,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一要正确认识自我,使自己多一份清醒,少一份浮躁。二要积极悦纳自我。即内心深处要充分地接纳自己,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要理性客观地分析自我。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就是要喜欢自己,对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人必先自爱而后爱之;人必先自助然后人助之;人必先自信然后人信之。三要善于与自己沟通。这是一个人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径。

第三,善于排除负性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一要学会转移、适当宣泄。宣泄有助于疏导人内心困扰,释放积压的情绪。苦闷、不愉快时,要学会转移,环境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负性情绪。当不良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爆发之前,设法用跑步、游泳等运动把注意力引开。要让情绪有适当的宣泄机会。可以向家人、朋友、或赏识器重你的领导,把心中不愉快的感受倾诉出来。也可以诉诸文字。二要学会宽容。允许别人对事件有独立的看法和判断,对别人不同的观点要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大于相同性。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和观点,有他的理由,就应该尊重。三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有的不良情绪是由于自己抱怨别人引发的,如抱怨同事处理问题不当,抱怨下属办事无能,抱怨上级领导不支持等,越想心里越窝火,越窝火心情越糟糕。其实这是缺乏换位思考,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因此要学会心理换位,增强同理心。

第四,采取科学方法,化解工作压力。一是对工作中的压力要有所认识、有所准备,预先估计、分析总结,增强心理承受力;对结果要给自己多种心理准备。这样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心理上都可以接受。二要学会科学的工作,对工作任务做一个整体规划;学会科学授权;尽量今日事今日毕。三要懂得劳逸结合。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余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尽情去做和工作无关而又一直想去做的事,要积极地休息。

第五,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任何人都是社会人,人的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方面。如果家庭、工作关系紧张就会造成人的心理问题。在困难和烦恼时寻找你平时最信任、最喜欢的朋友倾诉和沟通。

在日常的工作中,领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聪明才干,就能增强人际吸引力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领导干部如果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就能赢得更多的理解、关心、支持、帮助和友谊,得到更多人的心理营养。

大学生恋爱心理解读与调适 第4篇

现在, 大学生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 由此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也造成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种思想上和意识上的转变对大学生恋爱的动机、行为方式、道德观和心理素质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大学生恋爱的促成因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1.1 生理因素

大学生的身体发育一般是成熟的, 对身边的异性有着一种本能的接近欲望, 而且大学提供了一个相对于中学来讲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缺少了老师全方位的督导和干预, 因此大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这些条件都为大学生恋爱创造了有利环境。著名学者高玉祥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一书中写道:“爱情是可以理解为由一些相互关联、各具功能、具有鲜明主观特色等要素组成的特殊情感系统, 这个情感系统建立的基础就是在性欲之上的和包括道德感与义务感在内的对异性、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所混合而成的情爱。”由此可见, 生理方面的需要是促成大学生恋爱的重要因素。

1.2 媒体因素

现阶段大众传媒在以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的支持下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报纸、电视、电影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娱乐内容。这些娱乐内容中的大部分是积极的健康的, 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在追求利益的动机下对爱情和情爱等过分夸张的描绘和表达, 这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某些影视作品对性行为进行过分的表露, 使正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 同时各种媒体大量报道关于同居、流产、未婚先孕等社会热点问题, 使得大学生在长期接受这些负面内容后会产生恋爱心理上的扭曲, 造成大学生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 对恋爱行为也越来越随意, 同时还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为人处世倾向于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 在精神上缺少一定的信念支撑, 对爱情缺乏基本的信任, 恋爱仅仅是为了排除空虚和寂寞或者通过恋爱来追求权贵和虚荣。因此, 媒体报道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 也是影响大学生恋爱的主要促成因素。

1.3 环境因素

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非常普遍, 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可以发现学生情侣的影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充满爱情氛围的浪漫地方。在这样一种环境下, 大学生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逐步改变着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和恋爱观, 会慢慢由原来对爱情的向往和敬畏转变成现在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大学生生活在集体的环境中, 当一个大学生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处于恋爱状态的情况下, 那么其会产生从众心理, 认为只有恋爱了才不会低人一等, 大学生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就极容易主动地追求恋爱对象, 进而促成恋爱行为的发生。可见, 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是大学生恋爱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

2.1 盲目性

大学生在恋爱心理方面往往没有发展成熟, 很多人都没有建立科学正确的恋爱观, 对爱情的内涵和价值模糊不清, 不知道恋爱是一种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是对相互之间的一种尊重, 也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份责任。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这一系列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大学生恋爱的盲目性正是这种正确认识缺失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学生恋爱有低龄化的趋势, 很多大一的新生在刚刚进入校园后就开始恋爱生活, 有时他们建立恋爱关系的基础就是相互之间有好感, 但是当这种新鲜感消失之后, 恋爱关系也就面临着危机, 这种盲目性的恋爱很难长久地维持, 更不必提会产生美好的结果了。

2.2 浪漫主义

大学生处在一种舒适和安逸的校园生活中, 不必担心经济问题和家庭问题, 同时也不必为生活琐事而奔波, 大学生情侣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 不存在各种现实的社会因素的干扰, 这无疑使大学生恋爱充满了浪漫色彩。浪漫主义的爱情与现实生活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 当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使得这种浪漫难以维持下去的时候, 感情危机便随之而来, 恋爱双方的心理也会因此而遭受巨大的打击。当今大学生恋爱往往注重浪漫主义生活的体验, 很少去考虑婚姻等现实问题, 更很少为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去付诸实际行动, 所以浪漫主义的爱情一般只能维持在大学校园里, 当这种浪漫爱情走到毕业之际, 面对着现实生活的考验时往往也是终结的时刻。

2.3 随意性

现在的大学生恋爱的随意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很多大学生缺少对爱情最基本的尊重, 错误地认为爱情就是对一种感觉的追求, 当感觉不存在了那么爱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这种错误意识的驱使下, 某些大学生对恋爱十分随意, 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低, 每当遇到一些纠纷和矛盾时就轻易地分手, 然后再寻找新的恋爱对象, 恋爱的随意性对一个人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随意性还会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恋爱的随意性还体现在性行为的开放等方面, 在“为什么会发生性行为”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有一项调查显示, 30%的被访问对象认为这是为了显示对爱情的忠诚, 有25%的被访问对象承认这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 有25%的人认为这是不忍心拒绝对方的要求, 另外20%的人认为这是个性成熟的标志。从这一调查报告上的数据可以看出, 大多数发生性行为的大学生都对性和爱情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大学生恋爱的随意性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 例如, 大学生情侣同居问题、由于薄弱的安全保护意识所导致的怀孕等, 这些问题也反映了大学生恋爱行为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3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调适方法

3.1 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建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处理恋爱问题的重点和关键, 只有建立了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恋爱行为, 最大限度地降低恋爱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爱情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更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 因此要正确对大学爱情进行定位, 使爱情和学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不能因为爱情而影响学业, 更不能因为爱情而荒废学业。要学会对爱情的忠诚, 坚决抵制对爱情的随意性, 爱情不是缺了就去寻找, 疲倦了就去更换, 真正的爱情蕴涵着很大的能量, 是促进学业进步的重要动力。要正确处理恋人和他人的关系, 大学是培养社会技能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里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有些大学生因为恋爱而远离集体生活, 缺少与他人的交流沟通, 仅仅沉浸在两人生活的世界里, 使得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下降, 也为将来步入社会设置了很大障碍。

3.2 理性地进行恋爱行为

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往往缺少理性的思考, 喜欢想问题和做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感觉来支配行为, 尤其在选择恋爱对象方面更是理性思考不足。据心理学家指出, 一个理想的恋爱对象需要和本人兴趣相近、家庭背景相似、性格脾气近似等, 只有选择这样的恋爱对象才能使恋爱生活更加和谐。在面对失恋等恋爱挫折的时候要学会控制自己, 预防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任何非理性的行为。将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释放, 如参加文体活动、听音乐等。

3.3 加强道德修养

恋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行为, 这种行为要求恋爱双方要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 即恋爱道德。正是由于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足够的恋爱道德修养才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如恋爱功利化、恋爱行为短期化、大学生同居等, 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大学生恋爱的道德修养。在恋爱的过程中避免行为低俗化, 提倡诚恳、忠诚的爱情, 亲昵的动作要文雅并且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进行, 同时在恋爱过程中要学会尊敬对方, 及时地帮助对方排忧解难, 在稳定的恋爱关系中培养深厚的感情, 让爱情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 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现在的大众教育, 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恋爱问题逐渐开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恋爱心理尚未完全发展成熟, 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误区, 因此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时间管理与心理调适 第5篇

加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1.对班级管理目标,要求得班级群体心理上的认同

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如学生对学校分配的任课教师有看法,班主任就要及时协调,即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又要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教学长处,以此求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融洽师生关系。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2.要注意培养学生心理换位,以化解矛盾

学生在人际交流上有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师生或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心理疏导,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它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3.要从个性特点出发,注意到个性的相似和相容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个性相似的人有共同语言,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而个性不同的人相处就要注意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4.要从群体关系出发,注意人际交往中的依赖性和感情联系

在一个人群中,每个人的独立性和依赖性是对立统一的。人际交往的依赖性,有时是以交往双方以依赖对方而达到一定目的的关系。如学生依*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班主任依*班级的“指挥链”实现对班级的调控管理等。依赖性越大,关系越容易调适。所以班主任应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依赖性和感情联系。同时,要注意依赖性的原则性,班级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健康的舆论导向,从而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学生心理准备和群体目标、学校的工作和谐一致。

心理抑郁问题的自我预防与调适 第6篇

关键词:心理抑郁;自我预防;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44-01

国外有许多心理减压的方法,例如:法国—运动消气法,教人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 英国—看恐怖片,以毒攻毒?欧洲和日本—芳香减压法,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复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可以帮助人们舒缓神经紧张,缓解心理压力?美国—吃零食,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咀嚼和吞咽时,可转移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在大脑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使紧张兴奋区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到放松?这些减压法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真正减压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能从心里真正“放得下”?

抑郁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折磨和肉体的伤害与摧残是显而易见的?心理抑郁是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出现忧伤?郁闷?压抑?失落?悲观等负面情绪,并带来暂时性的困扰与痛苦?经本人及时和有效调节可以消除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抑郁症是内心持续性遭受忧伤?郁闷?压抑?失落?悲观等情绪困扰与折磨,以致影响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产生轻生自杀念头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疾病?心理状态与心理疾病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混淆等同视之?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心理抑郁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心理抑郁病症?

心理抑郁问题与心理抑郁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除了生物遗传?药物生化等因素会引发抑郁症外,大多数抑郁症都是由于心理抑郁问题演变来的?如果心理抑郁问题得不到及时干预与有效解决,就会引发医学上的心理抑郁症?因为人的心理情绪具有一定的内显性和隐蔽性,通常情况下很难被外人感知和发现?

归属感使人以心灵有所皈依?道德感使人善良而充满力量?安全感使人内心平静祥和?幸福感使人享受活着的愉悦,这些积极心理因素都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支撑要素?而消极心理情绪中的无助感?痛苦感?不平衡感?失落感?焦虑感和恐惧感则是一剂剂“心灵毒药”把人引向悲观?伤心?不安?愤怒?冷漠的深渊?部分人长期经受多种消极心理情绪的困扰,长此以往?聚少成多?不断累积,便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带入了心理抑郁的沼泽?

“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抑郁的化解最主要还需依靠自己进行及早的预防和有效的调适?

坚持信念?为人清正?尽责履职?服务为民,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在心理干预后学会心理调适技巧,化解心理危机,保持心理平衡?具体建议:

1.学一点心理学?医学常识,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知晓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机理,了解抑郁症的特征危害,善于及时发现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2.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巧,能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一旦发现自己的抑郁倾向,及时采取深度放松?倾诉痛苦?情感转移?积极冥想?合理发泄等干预方式把内心烦闷?痛苦?压抑的郁结释放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状态的平衡?

3.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在放松中释放心理压力?陶冶情操?科学研究表明,抑郁可能与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三种神经递质的功能活动降低有关?运动可以通过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心肌功能的方式改变体内三种物质的分泌状况,达到改善人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的效果?持久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良好睡眠,使人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偶尔大强度的运动可以帮助人宣泄紧张压抑情绪?疏缓愤懑低落心理?释放内心沉重压力?所以,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与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健身方式?相对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登山?太极拳?交谊舞等,相对大强度的运动如快跑?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等?在运动中宣泄压力?在健身中调节情绪,运动健身带来的精气神,可以提高预防抑郁的机体免疫力,还可以驱散心理情绪中的抑郁阴霾?

健康的放松应该是选择有利于人内心平和?益身益心的方式?可以在业余时间培养起健康的生活情趣与爱好,读书?书法?美术?绘画?音乐和文学等文艺形式的爱好不仅能充实人的业余生活?调剂不良情绪,更能缓解压力?陶冶情操?

1.记住克服紧张的四大要素:笑?放松?下垂和静思?

2.只考虑现在要做的事情?

3.学会释放压力?将自己所感到的紧张情绪先收住5秒钟,然后通过深呼吸将其逐渐从体内释放出去?

4.引導性放松?可以将眼睛闭上,让自己的脑海里生成一些容易使人放松的景象,如葱郁的森林?淡蓝的海滩?辽阔的草原或幽静的公园等,想象自己置身于这些能使人放松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巨天中,跨跃心灵的七大障碍[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3

[2] 翟金国 赵靖平;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回事[N];健康报;2004年3月18日

[3] 宋臻;从沮丧到快乐——白领如何摆脱心理抑郁[J];职业;2010年04期

[4] 傅爱毛;抑郁症[J];长城;2010年01期

医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探析 第7篇

1 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仅指没有身体疾病或虚弱表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与状态[1]。只要身体有疾病,就是不健康。如果心理有问题如抑郁症,每天都想跳楼,见到人就想上去揍他一顿,是不健康;在学校教室和宿舍里,为人处世较差,与同学互不来往,处在一种非常差的社会适应状态,也是不健康。在道德不健康方面,看到别人错误和遭殃在一旁幸灾乐祸,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况。一个人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并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迅速调整心态,与外界环境变化保持一致,才是心理健康。在社会适应不健康方面,换一个环境有不适应的感觉。如学生面对新参加团体、与陌生人交往等,常表现出沉默寡言、不知所措,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需要长时间投入和磨合才能适应。

具体而言,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客观准确认识自我。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既包括外在的特征,如身高、外貌等,还包括内在状态,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人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内在状态去弥补外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人更看重的是内在美。假如一个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严谨、医技精湛,还能积极开朗乐观向上,并与人相处和谐,相信他身边的同事和患者都会喜欢和敬重他。第二,悦纳自我,即喜欢自己。不管个人长得美丑、高矮胖瘦都是客观存在的,除非花费大量金钱整容,也常不如意。总体上,人先天和生理因素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要认清自身存在的优点,不断发扬光大,也要从心底接受不足和缺点,逐步改正和提高。对于可以改正的缺点,比如性格上有些急躁和学习无计划等不足,可采取方法有所改变。对于生理上的不足,比如身高比较矮,就要正视自己,而不是整天郁郁寡欢。其实,人的常态是不完美的,都需要人不断追求完美、创造完美,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只要发挥自身的长处,就应该高兴,对于自身缺点,也要正视、喜欢。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是充满自信的人;只有悦纳自己的人,才是一个精神饱满的人,相信自己将来成为一名能为患者除去病患、缓解痛苦、挽救生命的人,并认识到自己从事事业的崇高,自然会更喜欢自己,也会为工作职责而不知疲倦地去奋斗。第三,能接受他人,与人为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总是生活在社会、学校、班级、宿舍等群体中,肯定有自己认可的朋友,同时也有自己讨厌的人。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能与喜欢的人良好相处,同时对不喜欢的人,也要主动看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认识到将来成为医生要与患者长期相处,遵循患者至上的理念,学会与其无障碍的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对自己从医行为是十分必要的。第四,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成功和失败总是相伴而生,既要接受自己的成功,但遇到困难和失败时,也要能接受和正视困难和失败,磨练意志,吸取教训,在逆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同时,医学生要知道医生将来面对的是人的生命,无论在医学理论知识还在动手实际操作都要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瑕疵与失误。这种态度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生命的敬畏。第五,适度的情感表达与控制。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之后总会影响心情,需要发泄但要适度表达情感,如跑步发泄。

2 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心理疲劳和焦虑。医学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使医学生课业负担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有更严重的学习压力,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状态。心理疲劳主要表现在感到身体劳累,常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刚开始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十分感兴趣,信心满满,激情澎湃,但要一直学3年或5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习兴趣和激情不断减退,心理疲劳及其容易引发心理和身体疾病。医学生每天有很多必修课程,要记忆太多知识点,几乎每门课程都要书面考试和技能测试,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学分;对不通过者,还要复习补考,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心理状态,易于形成焦虑心理,常表现在情绪上感到不安和害怕,预感自己学习不好需要补考。在躯体症状上经常出现口干、心悸、头晕、尿频尿急等现象。在外部行为上心里慌乱、坐立不安、来回不停走动等行为。

强迫和嫉妒心理。强迫心理是指不由自主的反复出现模式化的意念或行为。具体说一件事已办好了,但心理总是想着这个事,反复想着这个事,总怕出现什么问题。例如一个学生总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总是不断地洗手,洗完了到教室坐一会儿,又觉得不干净,不断地去洗。这就是一种强迫症。作为一名医学生,在一个学校和院系群体中总会面临奖学金、优秀评比、推荐读研等竞争,发现自己在才能、成绩、荣誉等方面不如他人,常不由自主地产生愤怒、怨恨、羞愧等情绪状态,甚至嫉妒心理。医学生尤其女生有嫉妒心理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是比较轻微的嫉妒心理,是件好事,能激发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和行为规范,但如果嫉妒心理十分严重,影响到平时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以低沉、灰暗的心理情感为基调,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表现为心境不佳,丧失兴趣,消极悲观,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整日沉默无语,有自卑、绝望甚至自杀行为。首先,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在学习上,感兴趣的学科且成绩优秀是能够得到快乐的,但有些人不管学什么课程,都没什么兴趣,感受不到快乐。其次是无望感。感觉这个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没有希望,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不知所措。再次,无动力,感受不到活下去的价值。不管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儿,不管做什么事都觉得没有价值,得过且过,任其发展。如果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可能有抑郁心理甚至抑郁症。此外,由于心理痛苦长期得不到医治而引发的身体不适,常表现为头痛、胸闷、心悸、胃肠道不适等。许多医学生遇到重症病人时,既没有自己的性格,也没有自己的主张,以致于脚步不稳、犹豫不前,想说不敢说等行为,表现出来的状况和自己真实的情况不一样。

3 医学生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路径

3.1 强化身心健康,提高精神境界

躯体疾病往往是长期心里不健康导致的,不仅会出现头痛、胸闷、胃肠道不适等症状,还会传导产生心理上痛苦的反应。一般长期卧床的人,总是心情不太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医学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维护好身心。首先,尽可能地减少熬夜。人经常熬夜容易造成身体疲劳不堪、精神萎靡不振,免疫力也会随着下降以及神经失调症状。因医学规定的课程较多,每一门课程知识繁杂,医学生常常熬夜学习,尤其在临近考试时,甚至通宵达旦看书,但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使白天学习效率佳,心情随之开朗,能与人较好互动;其次,多做有益的体育运动。医学生虽然学习任务很重,大量的阅读和记忆容易使人脑子变得像一团浆糊,效率低下,或者做实验站立太长时间,都需要到操场做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全方面的放松自己,运动结束后冲个澡,休息一会儿就可以重新精力满满地投入到学习和实验中。同时,不论是跑步、健身还是打球,总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兴趣而走到一起的朋友,往往最值得珍惜;再次,发现身体不适及时体检,不能认为自己是学医的,懂得医学知识和技能,自己诊断并拿些药吃,这样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疾病。因为自己行医的实践经验基本为零,只能从书本中介绍的知识机械地对照病情诊断,对于常见的疾病还能应付,但身体不良反应,表明身体机理出现问题,往往潜在重大疾病,需要通过全面体检,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地进行治疗。同时,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还要注意陶冶精神情操,提升道德境界。一是音乐陶冶法。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会引起人体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2]。医学生在空闲时多听舒缓、乡村音乐,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中接受熏陶和享受美感,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脑细胞代谢,分析、判断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易于人静下心来学习。第二,书籍陶冶法。看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平时阅读一首浪漫温馨的诗,心里就会有一股暖流传遍全身,觉得安详舒心;看一首娟秀小巧的诗,就会有股跳跃感,像全身动起来,仿佛看见泉水正叮咚的响,声音清脆爽亮,有一种清凉活跃之感。医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还能使人心情舒畅。三是幽默陶冶法。教师在教学中的幽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并且医学生课堂学习是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易出现疲劳现象,如果教师适当运用教学幽默,引起欢乐和愉悦,既能消除疲劳,还能使师生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3]。

3.2 面对消极情绪,积极控制调节

医学生整天面对枯燥的学习和实验,会产生厌烦心理,尤其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自己前途感到忧虑和担心,常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淖难以自拔,不仅内心深感痛苦,还随之产生沉迷网络聊天、逃避现实等消极行为。调节消极情绪常采用的方法有:一是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正确适度的情感表达和表现。当人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事,一时解不开结,就会有消极情绪出现,在不损害自己身体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把它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如把心中烦心事向教师、家长或好朋友说出来,请他们开导,找出问题症结,或者找个无人的地方痛哭一场,减轻和释放心中压力,或自寻乐趣,通过运动出汗,身体毒素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从烦恼困境中跳出来。二是遗忘调控。遗忘调控是当某种事情引起消极情绪时,最好把这件事尽快遗忘掉,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4]。可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遗忘痛苦,如女生购物,男生锻炼身体等。三是转移调控。转移调控是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可做一些别的事情,通过注意力转移而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一直想这件事,可以看电影、打球、下棋等,通过到河边散散步、到公园看花草、到阳光下晒太阳等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来缓解消极情绪[5]。四是陶冶情操。通过画画、练字、品茶等,都可帮助拓宽心理世界,减少烦躁情绪出现,还可多方面培养兴趣,让日常学习生活多提供积极正能量,学会享受生活和人生,有助于预防烦躁易怒心情的出现。

3.3 积极自我暗示,调节催生好心情

心里暗示是用言语信息为手段,影响人的心里状态,使其发生相应的变化,达到提高心理活动效率的需要。如早上起床,发现自己的脸色灰暗,一天就开心不起来;如果发现脸肿,就会怀疑肾脏有问题,然后就会觉得腰痛[6]。医学生要维持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摆脱糟糕心情,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一是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要经常反省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并积极想办法改变,努力使自己接近完美。二是把失败作为最后一次。谁都会有不顺利的时候,试着在最不开心和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是最倒霉的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发生。”既然最倒霉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医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勇于担责,只有认识到失败和责任及其原因,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免,才能离成功的距离更进一步[7]。三是避免情绪低迷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周期”,难免会陷入莫名的情绪低迷阶段[7]。在“情绪周期”中,学生要从简单的学习开始,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要给自己增添过重的负担,使自己高兴起来,尽快让情绪低迷期过去。四是不要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最快乐的人不一定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要充分珍惜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身边的存在才是最有价值的。有幸福就不要像足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有烦恼就不要像珠宝一样不愿撒手。医学生与同学相处,要主动豁达,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在面对患者时,要能够放低姿态与患者用心沟通,不仅会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还随着疾病好转和心理变化,乐于配合治疗。五是调整心情。医学生在校或实习中,要学会放松自己,调节心情,如刚吃完午餐,先不必急于学习和工作,可以与同学或同事交流一下,或是先翻阅刚学过的知识点和前面的工作日志,再以信心百倍的面貌进入学习或工作状态。六是不强调负面结果。医学生要避免一直用失败的言语和行为提醒自己,如“我就是在这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我在这门课学不好”等,而多用一些积极向上的暗示,如说“我不笨,我能做好”。

3.4 敢于正视挫折,认清挫折本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与个性完整,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标志[8]。医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人际关系的困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和挫折。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现在很多人面对挫折没有办法很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结果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绝路。医学生不仅要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还要认清挫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消极的影响,会挫伤人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其创造思维水平,损害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有积极作用,它能增强情绪反应力量,增强容忍力,提高人对挫折的认识水平。正确对待挫折的两面性,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积极主动促使挫折向好的方面发展。经历一些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挫折,要善于发现挫折蕴含的价值。挫折的到来是对人生的挑战,是锻炼人的契机,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只有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才能成为勇者[9]。其次,要认识到挫折不会永存,每次挫折都会过去。古人总结了阴盛阳衰这样的道理、消极必长这样的规律,教导在一帆风顺时,不要过分的得意忘形;当人生遇到挫折时,不要丧失爬起来的信心与勇气。医学生在实验课中通过对每一组每一名学生进行角色的定位,如在实验过程中造成实验动物死亡的小组,除了完成实验报告还应上交动物死亡报告分析,这样培训出来的医学生更能体会生命的价值,对于培养良好的医德也同样具有很好的作用。事实证明,有针对性地进行挫折情景教育的实践能有效提高医学生抵御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9]。再次,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当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往往能够改变挫折对自己的影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如认为伤害自己的人是为磨练自己心志,并相信在年轻时多受点苦和累,经历一些艰难,对将来工作有益处,再遇到困难时,就能及时应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医学生胜任全科医生的标准之一,心理健康调适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通过厘清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分析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探索医学生自身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积极进行自我调适和改变,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调适

参考文献

[1]程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探究,2007,2(4):73-76.

[2]牛雪莹,张慧光.音乐疗法的功能与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43-45.

[3]周游,柳其红.教学疲劳的产生、调控与预防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1):122-125.

[4]李育石,宋培培.浅谈大学生情绪的自我控制[J].法制与社会,2012(4):233-234.

[5]徐元红.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的管理与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3):42-44.

[6]马秀香.高校非主体人员的心理调适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7]李晓玲,丁兆罡.论心理暗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129-133.

[8]蔡晓祎.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及其教育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1):195-199.

试论管理者的心理压力及自我调适 第8篇

一、管理者的心理压力现状及影响

管理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任务, 是社会稀缺的人才资源之一。因此, 管理者的素质一直是理论和现实中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但是, 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管理者的品德素养、知识结构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要素, 而对管理者的心理素质方面却较少涉及。其实,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其整个素质结构中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是整体素质的动力结构和运作基础, 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素质发挥的功效及其实践活动的成败。对于管理者来说, 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成败。

管理者不良的身心状态, 势必影响其工作效果, 造成更大的工作和人际矛盾, 阻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与目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可以说, 建设和谐社会, 就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管理者作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中枢和纽带, 其内部的和谐是带动社会和谐的关键。从根本上来看,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人的内在心理和谐的外在表现。管理者队伍内部的和谐, 也是管理者的内心世界和谐和人格健康的外在表现。人的一切行为和能力是以人的健康心理为基础的, 没有管理者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 也难以有快速、高效、良好的管理运作。所以, 管理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

二、管理者的心理压力源分析

在心理学中, 压力 (stress) 通常也译为“应激”。当压力源出现时, 个体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 这些反应能够调动和唤起机体的潜能,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 挑战自我, 挖掘潜力, 激起创造性, 提高效率。但过重或持续的压力则可能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 降低效率。

纵观目前管理者的工作生活状况, 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1. 工作的压力因素。

随着社会各行业的竞争加剧, 管理的职责也日趋严格, 竞争加剧, 表现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比排名, 个人发展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行政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 所辖范围的突发事件的预防等, 是每个管理者、特别是行政领域中的管理者要面临的现实压力。

管理者要向上级汇报工作, 又要向下级交代工作任务;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 又要督促相关人员完成任务;既要处理临时突发性事件, 又有许多琐屑的日常性工作;加上文山会海的写稿、发言、落实;面临上级催促、群众意见、资金不足、办事困难等问题, 工作的紧迫感常常让管理者无法安心休息, 思绪繁杂。

2. 人际关系平衡的压力。

管理者由于工作关系接触范围广, 人际关系相对复杂一些, 因此, 通常面临人际关系平衡的压力。对上级不同权力部门的管理者, 要平衡利益和关系, 既不能与某个管理者走得太近, 又不能疏远;同事之间的集会或者人情往来, 也得应酬, 否则怕别人说自己摆架子, 脱离群众;现在管理工作要群众评议, 干部选拔要搞民意测评或推荐, 平时不考虑群众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到关键时候就有可能会被打低分;工作中所管辖的各级部门, 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否则会被说成官僚主义作风。

3. 家庭中亲情难顾的压力。

绝大多数管理者正值中年, 应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但由于工作繁忙, 应酬众多, 许多管理者往往难以顾家。忠孝不能两全,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此时, 多数干部都会选择以工作为重。由于常常出差在外, 或每天很晚回家, 不免会遭来配偶、父母和孩子的不满和抱怨, 家庭矛盾因此而起。而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使人的亲情需要无法满足, 产生感情上的空缺。

4. 物欲和情欲的压力。

管理者手握权力, 面对各种诱惑, 往往难以保持平常心, 一个名字签下去, 一个项目批下去, 就可能让某些人获得丰厚的利益, 而自己还是一点微薄的工资收入, 心理常常不平衡。这时若有人用丰厚的金钱来表达谢意, 怎么办?这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趋避冲突。身居要职, 踌躇满志, 容光焕发, 自然会赢得许多异性的追求, 管理者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诱惑?这又是另一种心理上的趋避冲突, 心理冲突必然导致心理焦虑。

5. 不良人格带来心理褪变的压力。

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上又叫个性, 指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个性倾向性 (如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 和个性心理特征 (如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 两方面。如果个体人格特征的上述这些方面能保持协调和平衡, 就可认为是健全的人格。如果失调, 就会产生不正常行为, 乃至出现人格障碍。少数管理者的不良人格容易带来心理的褪变。

三、管理者心理压力的调适

心理学研究表明, 压力是一种主观感受, 压力是否对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要从三个层面加以认识:第一个层面, 是环境刺激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生活事件, 又称压力源。第二个层面, 是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状态。第三个层面, 是压力的变化过程, 即个体能通过自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策略, 也就是心理调节技能, 来改变外界刺激对心理造成的冲击, 将压力减少到一个适当的程度, 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压力对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1. 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导向。

人的生存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 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 百折不挠, 积极应对, 努力去解决问题;相反, 消极的人生态度则使人在遇到变化和困难时, 或怨天尤人, 或自怨自艾, 被动观望, 焦虑不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总是在不断寻求一个更加充实、更加完美的自我, 不断寻求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最终趋向自我实现, 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是达到自我实现的关键。马斯洛发现, 趋向自我实现者具有如下一些人生态度, 如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 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平凡的事物不厌烦, 对惯常的生活总有新鲜感, 爱人类, 并有帮助他人的真诚愿望, 有民主的性格并尊重他人的人格, 把工作当成是另一种形式的娱乐, 积极承担责任, 勇于创新等等。

2. 完整的自我概念是关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注重自我概念在维护个人心理健康上的作用, 他认为, 人的内心压力和矛盾困惑源于其歪曲的自我概念, 不能正确确立自我概念的人, 总是以外在的成功标准来评价自我的优劣。管理者盲目与人攀比, 斤斤计较得失, 心无定所, 一点失意就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衡, 一点成就又会自我膨胀, 对其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不屑一顾, 不注意他人的感受, 工作上自我中心, 对批评耿耿于怀, 为了面子掩饰工作中的错误等等, 都与自我概念的歪曲有关。

3. 及时的认知调整是根本。

认知心理学认为, 人的情绪反应不直接产生于外部事件, 而是与人对事件的认知有关。遇到挫折时, 及时调整对具体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纵观过去与未来, 拓宽胸襟, 海纳百川, 换位思考, 这样的认知改变对人的不良情绪状态具有深层调节作用。调整认知不是一味的盲目乐观, 而是善于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对情绪体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认知结构复杂程度的表现之一, 就是看问题是否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人对事件越是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温和;相反, 对事件越是下简单结论, 情绪反应就越强烈。

4. 正确的行为调节与认知改变相配合。

不良情绪会干扰认知, 不当的行为结果也会影响认知, 及时从行动上改变不良情绪, 有利于积极性认知的形成。正确的行为调节就是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节不同的负性情绪。焦虑紧张时, 进行自我放松训练、听轻音乐等, 都能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压抑和愤怒时, 进行适当宣泄, 进行较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或对可靠的人倾诉等, 可以释放掉压抑的心理能量;心理疲劳时, 保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 暂缓工作节奏, 安排休假;不安和担忧时, 敢于面对问题, 积极设法解决问题, 知识不足及时学习, 能力不足抓紧训练, 工作计划未完成要全力以赴, 做好未达目标的心理准备。管理者在极大的心理困境下, 还应改变旧观念, 积极去到心理咨询专家那里接受咨询, 有心理障碍并不是见不得人的, 有心理障碍而不承认是很危险的。

5. 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是保障。

社会心理支持是指个体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同事、亲属、邻人、朋友等给个体提供心理上的理解、安慰和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能给个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撑、物质上的帮助和相关信息的传递, 是个体实现目标和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从管理者压力产生的深层心理分析, 官场失意的结果会导致他在所属的群体中价值感与尊重的丧失, 面临最基本的社会心理需要的匮乏。人际和谐, 获得接纳、喜欢和尊重, 是人的天性需要,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际和谐是决定一个人幸福感的最重要指标, 而人际冲突是个体形成内心冲突的主要原因。

摘要:管理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其心理素质的高低趋势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成败。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给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纵观目前管理者的工作生活状况, 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人际、家庭及不良人格等多个方面, 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自我调适, 使压力转化为动力, 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话题。管理者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主要围绕乐观的人生态度、完整的自我概念、及时的认知调整、正确的行为调节与认知改变, 以及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管理者,心理压力,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黄珉珉.管理者的心理压力有多大[J].决策, 2005, (11) .

[2]辛燕琴.重视管理者的心理健康[J].党建研究, 2006, (1) .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4]詹顺舟.浅谈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修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老子智慧与当代大学生心理调适 第9篇

一、“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

为用”与“有无相生”的智慧对大学生“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问题的矫正。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在他们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上, 故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问题, 我们必须从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做起。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 流行着一个频率极高的词语, 那就是“郁闷”。产生“郁闷”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某些愿望得不到满足、学习成绩不理想、失恋、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入党、当学生干部、各种“考级”、师生同学关系不好等等, 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郁闷”情绪的根源。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郁闷”, 究其根本, 却反映了今日中国大学的精神品位, 也反映了今日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贫血。大学生本应该是富有理想, 充满朝气并有着极强探求知识欲望的一个群体, “五四”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富有理想与朝气, 每当国家或民族需要的时候, 他们就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头, 并担当起应有的职责。可今日的学子, 他们的理想基本都是个人的小事, 在大事大非面前, 与大多普通民众一样, 要么狭隘, 要么冷漠, 社会上一切不健康和消极的东西, 在大学校园和大学生身上都有反映, 有的甚至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人生理想完全架空。而大学生理想虚化的结果, 则导致的是精神贫血和价值观念的悬浮。

大学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导向也是造成大学生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的关键原因之一。所谓“一手软”是指当今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软弱。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因为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故被学校和学生认为是“无用之课”。所谓“一手硬”是指大学里所开设的一些技术性课程, 因为学了马上可以发挥作用, 故被学校和学生认为是“有用之课”。再加上在当今“技术主义”、“实用主义”的导向下, 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高雅理想形成和健康心理素质发展的人文素质类课程 (文学、哲学、史学) 不是在课程设置中见不到它们的身影, 就是处于边缘化课程的位置, 其结果是在大学生最需要人文精神滋养和人文导向的年龄, 却得不到应有的熏陶和正确的导航, 从而使大学生理想空虚和价值悬浮不可避免。而大学生理想导航目标的缺失, 各种心理困惑和非理性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就见怪不怪了。所以重新认识理想之于人生, “无用之课”之于“有用之课”的意义, 对于克服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一问题上, 老子的《道德经》早就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的智慧。《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指出:“三十幅、共一觳, 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在这一篇简短的文章中, 老子通过三个例子很好地说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 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 房室的作用在于居住。这是车、器、室给人的便利, 故“有之以为利”。然而如果车轮没有中空的地方作转轴就无法行驶, 器皿没有空虚的地方, 就无法盛物, 房屋没有中空的地方就无法居住, 故“无之以为用”。而无形、虚空能产生很大作用是一般人不易察觉和理解的, 本章老子主要是特别彰显“无” (空或虚的东西) 的作用, 但老子并不忽视和排斥“有” (有形实用的东西) 的作用, 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在《道德经》第二章中, 老子又提出了“有无相生”思想, 阐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老子的这种“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和“有无相生”的思想智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崇高理想与人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人文素质类课程 (文、史、哲) 与技术实用课程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涤除玄览”、“少私

寡欲”、“五色令人目盲”智慧对大学生名利物欲困惑的心理调适。

当今社会是一个名利与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 人们的名利欲与物欲空前地洞开, 致使生存在现代物质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存在着追逐物质财富和各种名誉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也传染到了涉世不深、心理不太成熟的大学生身上。面对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与社会现实, 相当多的青年大学生困惑了, 并痛苦的挣扎着。一部分人在校期间抛开学业, 忘记了家长和师长的告诫, 纵身投入到物欲的满足之中, 不能立体地看清人的快乐生活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精神生活的基础上。单纯的物质生存只是一种动物式的低级生存状态, 只有高格调的精神生存才能获得持续永久的愉悦、快乐与满足。于是把美好的大学时光消耗在经商、挣钱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物欲消费之中。也有一部分学生, 在现代物质社会里, 养成了一种坐享其成的浮躁和轻率心态, 他们渴望一举成功、一蹴而就, 这种焦灼心态根本不顾及人类长期形成的付出与索取的基本原则, 成为其身心失调的重要原因。殊不知,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公理。如何对待名利与物欲的问题是建立大学生健康心态、养成理性行为、超脱现实痛苦与烦恼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在这一方面, 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智慧。

关于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关系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指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使人耳聋, 五味使人口爽,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本章中, 老子所提到的“五色”、“五音”、“五味”、“田猎”、“难得之货”等物, 都是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吃、喝、玩、乐之物, 对这些东西的无限追求, 带来的结果是人们更加远离幸福, 更加焦虑不安, 更加不满和烦恼。所以老子警示我们要“为腹不为目”。本文的“腹”与“目”, 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人的生理器官, 而是在更深层次上的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或两种不同需求去理解。“目”是表示更多复杂的外在需求, 大多是名利物欲方面, 我们也可以把其解读为物质生存。而“腹”则表示人的内在需要, 是简单的需求。相对于“目”与“腹”来讲, “目”的需求是复杂难以满足的, 而“腹”的满足是简单容易的。人们如果对“目”过度需求, 则可能会使人丧失本真。实际上过度复杂的人为需求并不是获得幸福与快乐的充分必要条件, 许多人为的需求如果没有的话, 也许人们会生存得更幸福快乐一些。老子的“为腹不为目”思想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围背“自然”法则, 要在本真的生存中得到幸福与快乐, 而不是把幸福快乐建立在对外在名利的占有;真正的幸福快乐来源于人的精神情趣和境界;感官的刺激、财富的占有、虚荣的满足, 也许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欢娱, 但这些短暂的愉悦很快便成为人们新的不满和烦恼的原因, 故只有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得从容和谐, 悠然自适。

当代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使命应该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为走向社会承担责任打下扎实的基础。然而置身于物欲横流的社会, 面对名誉、金钱、地位以及五彩缤纷世界的诱惑, 部分学生的兴趣点并不在学习上, 而是在追赶时尚的物质消费与虚拟网络的世界里, 他们把大部分宝贵时间、金钱和青春花在了时装、追星、网络、谈情说爱和吃喝玩乐的上面, 以这样极其有限和宝贵的四年大学时光去追赶花样翻新、永无止境的时尚消费和虚幻的网络世界, 其结果是筋疲力尽, 既荒废了学业, 又浪费了金钱和青春, 实在是拿人生作赌注。如何摆脱这种状况, 老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忠告:“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第46章) 、“少私寡欲 (《老子》第19章) ”、“知足常乐”。老子认为, 声色犬马, 饮食男女, 本是人的生理需要, 但如果过分追求, 非但无益于人生, 相反会弄得行伤德坏, 身败名裂。在老子看来, 社会的纷争, 心理的困惑, 大都来源于欲望的放纵和不知足。故我们必须“涤除玄览” (涤除尘垢, 深观远照) 、“致极虚” (不断减损心中盛满的过分欲望) , 使身心回归正常状态。只有“知足”、“知止”、才能“不辱”、“不殆”。这是老子为生活制定的金科玉律, 对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生活, 实在是最高的智慧。

三、“柔弱胜刚强”智慧与大学生遭遇逆境挫折的脆弱心理突围。

现代的大学生大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 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 尽情地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他们一路走来, 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 有如温室里的花朵, 顺利地幸福成长。然而一旦“风雨袭来”却满地残花。正如有一首歌所谓的那样:“阳光总在风雨后”,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当今大学生经受的磨砺太少了, 故意志非常薄弱, 稍有一点挫折和困扰, 就如同一座高山, 遮住了眼睛, 挡住了去路, 压得喘不过气来, 看不到前途, 从而导致心灰意冷, 乃至走上绝路。有少数学生仅因升学考试失败、求职受挫、经济困难、竞争压力过大、恋爱或者婚姻失败等原因, 而选择了轻生与自杀, 过早地放弃了本该有所作为的生命。近些年来, 这方面的事件在大学校园内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其教训真令人痛心。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意志, 把学生从逆境弱势中解脱出来, 老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弱者的生存之路, 那就是“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七十六章指出:“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外表坚强的东西往往是属于死亡的一类, 外表柔弱的东西往往是属于有希望生存的一类。故用兵逞强就容易招致死亡, 树木强大就容易遭受砍伐。所以, 凡是强大的, 反而居于下位, 凡是柔弱的, 反而居于上位。不过笔者要强调的是, 本章中所谈到的“柔弱”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软弱无力, 而是指其中蕴含着无比坚忍不拔的性格, 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状态中看到了人们不易看到的道理: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 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老子的这一智慧让暂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困难者与失败者, 透过眼前的困难、迷惑与失败看到了即到来的希望, 从而为他们提供了战胜失败、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以实现人生的崛起。

四、“五色令人目盲”、“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智慧与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困惑解脱。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萌动期, 如何正确对待悄悄来临的情感萌动乃至爱情问题, 很多学生都陷入了情感困惑之中, 有的因为对异性产生了爱意而不知如何表白而苦恼;有的因表达爱意遭拒而尴尬;有的由于受不良爱情观的影响陷入了游戏爱情的漩涡之中而不能自拔;有的为了爱情的的争夺而走上了绝路……。上述一系列爱情问题的产生, 是近些年大学生案件频发的根源之一, 是当代社会中浮躁的爱情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反映。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是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的大事, 大学阶段的爱情萌发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如何在真伪难辩, 五光十色的社会中, 寻找和选择能与你志同道合终生相伴的另一半, 成为大学生十分困惑的难题。对此, 作为“万能智慧之书”的《老子》, 能给学生哪些智慧呢?

其一是“五色令人目盲”。这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给我们提出的忠告。现代社会爱情婚姻观念五光十色:早恋、泡妞、网恋、二奶、包二奶、第三者、一夜情、婚外恋、性骚扰、“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男人有钱会变坏, 妇人变坏就有钱”等婚姻爱情观, 令人心浮气躁, 应接不暇。树立怎样的爱情观, 如何找到幸福的另一半, 老子给学生们开出的第一个处方, 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就是指缤纷五彩, 长期置身于这眼光缭乱的环境之中, 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看不明白, 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这个多元开放文化的背景下, 人们对美色的追逐远远大于从前, 形形色色的婚姻爱情观和五光十色的选美活动, 也让大学生们产生了“这个世界是否还有真爱”以及如何寻找真爱的困惑。老子告诫我们:对美色的追求不要放纵, 否则很容易目盲而自食其果。如何避免陷入爱情的困惑之中, 老子给我们指出了下列智慧。

其二,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上十三章和第八十一章提出的“识人”智慧。如何寻找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人生, 老子告诉我们“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人的一生幸福痛苦与否, 都与这八个字相关。老子认为, 认识别人才算有智慧, 了解自己才算是高明。为什么有的人爱情婚姻很幸福, 就在于他 (她) 能“涤除玄览”, 透过表象, 找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另一半, 是为幸福。反之, “既不识人, 又不知己”, 则会让你痛苦不堪。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 尤其是女大学生为什么容易受骗, 陷入感情的漩涡之中, 关键在于“不识人, 更不知己”所致。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讲的就是处于情感漩涡之中的恋人总是幻想多, 现实少, 而一旦两人走到一起, 对方各自的缺点就显露出来, 矛盾、冲突、打杀、轻生等问题就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识人”呢?老子告诉我们八个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诱过人的话语可以知人, 诚实的人言辞听起来不华美, 华美的语言不诚实, 我们可通过对方的话语去辨别对方的真伪, 这不失为老子告诉我们“识人”的一个有效策略。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其行”去“识人”。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经常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来认识人, 选择朋友。这一听一看、一言一行, 基本上对对方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了解了对方, 找到了知己, 并不意谓着就有了永恒的幸福爱情, 如何让幸福的爱情之花常艳, 老子给我们指出了下面第三条智慧。

其三, “道生之, 德蓄之”。按照人生成长的规律, 大学生应该到了恋爱的年龄, 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这是符合老子的道论的, 正所谓“道生之”。但恋爱与爱人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如何对待爱情?怎样恋爱?怎样保持长久的幸福爱情?老子告诉我们, 要“德蓄之”, 亦即是要我们用真心去蓄养爱情, 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与品德去蓄养爱情、吸引对方, 而不是胡绞蛮缠。恋爱靠的是美的心灵, 而短暂的漂亮外表是靠不住、也不会长久的。

五、“上善若水”、“上德若谷”智慧与大学生师生朋友关系危机的困惑消解。

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的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直接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四个方面。这些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良好和睦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集体观念和良好学风的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大学生早日成才。

可如今的大学生, 由于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里, 由于没有兄弟姐妹, 而父母亲又都忙于工作, 他们从小就没有太多的交流沟通机会,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玩具和动画片交流的过程中度过的。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沟通的问题、人际关系相处的问题也就成为他 (她) 们心理发展的又一障碍。其实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很多问题, 大都是由于学生不会沟通以及不会处理各种关系所引起的。比如同学之间由于缺乏沟通, 造成他们彼此之间互不理睬, 学习、思想、生活上互不关心, 甚至勾心斗角, 相互拆台, 这会极大地损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再比如师生关系不和谐, 极易形成老师不认真备课, 不注意教书育人;学生不尊重老师, 不虚心好学, 有的甚至出现了师生关系严重对立的情况, 这种情况, 若任其发展下去, 将会使学生成才也成为一句空话。

如何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师生朋友关系危机问题, 老子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智慧。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告诉我们:“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这一段话, 老子以水为喻, 揭示出最高尚的品德应该像水一般, 具有大度包容、利它无私、居下谦卑与万物无争的德性。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又指出“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亦即是“上德若谷”。本句其意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汇聚向往的地方, 乃是在于它总是处在低下的位置, 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向往的地方。老子在本章以水设喻, 认为人应该像大海那样包容大度, 能以这样一种包容大度的胸怀去处理师生、同学和朋友关系, 则师生、同学、朋友关系的危机问题就可消解了。

参考文献

[1]、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 北京:中华书局, 1999年版。

[2]、李小平, 心里健康与大学生成才, 青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邓庆军, 心里问题:大学生成才的障碍, 大学与成才2004年第4期。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合理调适 第10篇

1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功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且积极情绪多于消积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标准外,还应具备护理职业的特殊要求。具体地说,一个心理健康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护理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做到真正喜欢护理事业,为了患者的身心康复,能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护理行为,不断探索、创新护理方法;同时,能够充分认识并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护理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具有爱心,并善于表达出来。一个心理健康的护理人员,不仅具有爱心,而且懂得以积极的、恰当地、能真正体现这种爱心的方式来表达。三是具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护理人员情绪稳定,能在患者面前克制、转移、淡化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失意,经常以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状态潜移默化地感染患者,使患者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并以这种心境为背景,开展各种护理活动。四是富有同情心和耐心。一个心理健康的护理人员,应做到既热情,又有充分的耐心,即使被患者误解,也会容忍和理解,帮助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与不便。五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就是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过程,能

(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山东省烟台市毓璜顶东路20号

否与患者及其家属、同事、上下级乃至家庭内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2]。

2 研究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从心理学角度看,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患者,护理人员在护患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患者极易受到护理人员的暗示和影响。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护理人员作为心理健康的实施者,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整体护理质量和水平。因此,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理工作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医院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2.2 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护理工作是高压力的工作,护理人员作为一个高应激的群体,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影响是多角度的,包括认知、情绪、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对自身及服务对象的双重影响,直接关系到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并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息息相关。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越佳,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2.3 有利于维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

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其职业心理需要和职业需求,维护其心理健康,避免“身心耗竭综合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使护理管理更趋向科学化、人性化。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更多、更好地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使之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面对职业应激的能力。

2.4 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测定,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使更多能力强、品质优、有团队精神、热爱护理事业的人合理搭配到适合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特别对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精神科等高责任、高强度、高风险的护理人员的选拔更有意义。

3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3.1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人群

有关资料显示,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中,其亚健康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状态的亚健康比重占75%以上[3]。主要表现形式为不能适应社会、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不良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强迫、焦虑、抑郁、偏执、躯体化症状,如做事必须反复检查、遗忘率高,感到自己精力下降、活动减慢、头痛、腰痛、肌肉酸痛等;容易烦恼和激动,感到别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忘性大,感到前途没有希望等。

3.2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

科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

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理人员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龄大的护理人员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年轻的护理人员心理相对更健康。同时,有研究表明,女性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护理人员,这可能与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有关。此外,工作量大、高责任、高强度、高风险科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尤其是急诊科、ICU及手术室等特殊部门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它综合科室护理人员。

3.3 应激状态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反应,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念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如在突发SARS疫情期间和护患纠纷过程中,护理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低[3]。

4 原因分析

4.1 来自职业的压力

护理人员产生职业性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是超负荷工作状态与医疗安全风险责任。目前,各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床护比例倒置,导致工作超负荷,造成护理人员身心疲惫。“三班倒”的工作安排,不稳定的生活方式,导致自身生物钟节律扰乱,机体得不到充分的适应和调整。同时,护理人员长期面临生离死别的场面,频繁接受痛苦、死亡的刺激,加之患者和家属的愤怒、恐惧、悲伤等情绪变化,极易造成较大的负面精神刺激,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低落、过分自责等心理问题。此外,护理人员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工作中稍有不慎,即可出现差错或事故,造成医患纠纷,给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等症状。消极的认识方式常会导致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引起护理人员工作兴趣减退,形成恶性循环,由此造成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来自家庭的压力

护理人员大多是女性,她们不仅要完成护理工作的角色,还要承担起女儿、媳妇、妻子、母亲的角色,承担着下班后照顾家庭的责任。但工作的超强度常常让护理人员下班后身心疲惫,加之没有固定的周末及节假日休息,使她们顾不上家庭的管理,造成家人不满意,家庭关系紧张,进而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4.3 来自社会的压力

护理人员期望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白衣天使”,但由于社会世俗偏见,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得不到认可,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使部分护理人员产生职业价值失落感和地位低下的想法。加之媒体对护理工作正面宣传不足,她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理解和承认。久而久之,使部分护理人员对工作产生厌恶感,出现脾气暴躁,言行举止失常等心理问题。再加上医院在晋升职称、进修深造、福利待遇和名誉地位等方面的重医轻护,导致了一些护理人员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自卑、沮丧、失落等抑郁情绪,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4.4 护理人员心理知识欠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新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护士必须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但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为中等专业水平,知识面相对较窄,护理心理意识缺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心理压力较大。同时,大多数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工作、生活中受到挫折时不善于用心理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容易导致矛盾加剧,造成人际关系障碍,由此逐步产生忧虑心理,加重心理压力。

5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5.1 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

工作超负荷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此,医院要不断充实护理队伍,增加护理人员的编制,消除护理人员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切实减轻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对一线人员实行政策倾斜,按责任大小、风险强弱、工作环境优劣等具体情况在报酬上拉开档次,对工作量大、倒班多、危重病人多、抢救病人多的科室实行政策倾斜,适当增加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医院还应根据工作量合理安排人力,不断引进新的诊疗技术,减少事务性工作,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通过引进物流传输系统,减少护理人员送取标本等无效劳动;通过对儿科患者静脉输液时采用留置针,特殊药物采用微泵输液器等,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2 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护

首先,要维护护理人员的自尊。医院对护理人员要关心爱护,时时处处尊重、理解、信任她们。对她们在工作中偶尔或不经意犯下的错误,不要随意训斥和批评,应耐心地与她们谈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她们感到温暖和亲切,从情绪上消除对抗心理。其次,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关爱。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当护理人员处于某种困境时,医院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和支持,为其排忧解难。对来自工作或其它方面的不愉快,应从各方面设身处地的去体谅她们,倾听其宣泄,帮助分析、协助恢复其心理平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她们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第三,与护理人员建立深厚的情感。医院应与护理人员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到政治上相信她们,工作上支持她们,生活上关心她们,与护理人员真诚相处,做她们的知心朋友。第四,注意激发护理人员的职业潜能。医院应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舞会、演讲等集体活动,在院内部营造一个关系融洽、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人际关系氛围,使护理人员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5.3 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积极向上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护理人员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境,一是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自己选择的职业,要干一行爱一行,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通过多想一想危重病人在自己的精心护理下获得了新生或者减轻了痛苦,就会慢慢爱上自己的工作,产生职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要坚定职业信心: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护理学科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护理人员的地位将逐步提高。护理人员只有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因此,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适时调节心理需要,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心理的自我平衡。

5.4 护理人员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技能

首先,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护理人员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学习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关系学、人际交往、礼仪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心理应付技能以及自信心等的训练及心理卫生常识的普及,掌握自我疏导、自我调节、自我减压等心理保健方法。其次,应注重培养应变、社会交往、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包括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及耐受持续刺激的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自觉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三是增强自信心。自我肯定能增加个体压力的抵抗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增强自信心,坦然和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如对病人的误会、管理者的批评,待遇的不公平等。四是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当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心境不佳时,可找机会向亲友、同事等比较亲近的人倾诉,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五是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护理人员可通过参加爬山、旅游等户外活动来放松心情,疏导、松弛精神紧张状态,达到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

5.5 争取护理人员家庭和全社会的支持

一方面,护理人员要注意与家庭成员进行经常沟通,耐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和看法,经常交换感受和想法,学会尊重、谦让和忍耐,相互体贴、照顾,从而保证家庭内部的和谐。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变为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服务和照顾。“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医院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使社会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中的辛苦,并大力弘扬护理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理人员的良好风尚[4]。

参考文献

[1]臧原,兰国珍.2003年某县级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3,11(3):325-326.

[2]韩锐.护士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J].医院管理论坛,2008,25(5):50-53.

[3]张斌.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8,23(8):76-78.

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适 第11篇

一、适当的情绪宣泄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试验,研究心理状态与人们身体健康的关系。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此时容器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生气水”。结果发现: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清澈透明,无色无杂质;悲痛时,其气体变成的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水中出现紫色沉淀。爱尔玛把带有紫色沉淀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的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去。由此爱尔玛推测,人生气时生理反应剧烈的同时,还会分泌许多有毒的物质。可见生气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情绪宣泄是指在合适的场所,用合适的方式,把不愉快的情绪表达出来。情绪宣泄有助于减轻和消除压力。情绪宣泄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日记宣泄。通过书写压力日记,以释放不良情绪。写作内容应是个体对压力的生理、心理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测试,一组专写压力烦恼,另一组只写日常话题,在持续6周后,前一组人员心态积极、病症少。(2)大哭呐喊宣泄:当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时,大哭一场,或者大声呐喊,以宣泄不良情绪。(3)倾诉宣泄。当我们感到很压抑时,找个人谈谈,把心中的不快表达出来。我们遇到的压力,常常是由于我们把感情封闭起来不向别人诉说而产生的。人的感情,无论是喜怒哀乐,都需要宣泄出来。医生常说,长年累月把感情埋在心里,从不外露的人,最容易患心脏病。要避免压力,应该建立一种无论是个人的麻烦,还是好主意都可与别人诉说的人际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配偶是最能跟自己交谈的人。选择跟谁诉说时,一定要找一个可以推心置腹交谈的人,这个人不会因为你说的话而给你扣帽子,也不会把你的话拿来做不利于你的事情。(3)活动宣泄。通过参加文体活动,或者到宣泄室的活动,以释放不良情绪。此外听音乐、阅读、赏花、旅行、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等,都可以释放不良情绪。

二、认知重构

1. 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的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由此得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所引起,而是经受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引起了信念B,最后引发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

2. 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因此应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以避免或减轻压力。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主要特征:一是绝对化的要求。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个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应该”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如“只要我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报”;“你必须处处做得最好”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客观事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个体绝对化的要求与客观事情的发展相悖时,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所以遇事都不能太绝对化和主观化。二是以偏概全。即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情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就好象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如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于他人,就会求全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对等情绪。三是糟糕至极。糟糕至极是指对事物的可能后果做出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的信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事情发生。因此,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至极。如果坚持这种不合理观念,当个体认为遇到了糟糕至极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面情绪之中。

3. 转变认知。改变认知,是指通过改变自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从根本上讲, 压力应对的核心是一个认知过程,个体认知的转变是解决压力问题的关键。当自己因某件事情,感到压力很大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外部环境无法改变,不要和大的背景去抗争,去较量,做无谓牺牲。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态度,使自己心里处于平衡状态。这样就可以避免和减轻压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想通了,就不生气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等,都能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减少外界对个人情绪的影响。领导干部的压力应对,应以认知转变为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外界影响的抵御能力。

三、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人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个体对压力的抵抗能力。什么是暗示?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等,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的、自觉的;受暗示者是被动的。暗示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所谓自我暗示,是指暗示信息来自自身内部,即自己对自己发出刺激信息,影响自己对某事物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是自我暗示的结果。自我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它对一个人的健康、工作和生活起着很大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则是消极的。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又称自我肯定, 是用一些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否定性的思维模式,以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用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时态进行暗示。如应该说“我现在是幸福的”!而不说“我将来会得到幸福”!每件事物都是先被人想到,然后才能在客观现实中显现。二是要在最积极的方式中进行暗示。肯定我们需要的,如“我越来越能干”,这样做以保证我们总是创造最积极的思想形象。三是语句越简短,越有效。如“我是一个聪明的人”、“我是最棒的!”等等。四是选择对自己感到合适的肯定。如“在我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我是出类拔萃的”等。总之,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要求我们所进行的肯定应该是使自己觉得积极、扩张、自在,或是支撑性的。

此外,合理的运动、饮食与营养、充足的睡眠、身心放松等都有助于释放和减轻压力。

总之,领导干部应不断调适自己的压力,将自身的压力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把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工作成效。

责任编辑:徐建秋

时间管理与心理调适 第12篇

经济学界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 认为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 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失衡。一些研究表明, 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 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 价格机制很难奏效, 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从需求方来看, 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 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近期内都人满为患, 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 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 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一些学者认为, 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 它起着信号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逐步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时候, 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 仅凭大学文凭很难在人满为患的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还有学者将就业难归因于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大学生自愿失业等等。

2正确认识自愿失业

皮奥里 (M.J.Piore) 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 整个劳动力市场可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福利高, 劳动条件好, 职业前景美;第二市场的工资待遇低, 生产条件差, 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能在第一市场求职的往往是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代际财富遗传的群体;在第二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往往是出身贫寒、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处于社会弱势的劳动者。在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就职者相互流动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说, 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通常不愿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 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几乎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当第一劳动力市场求职者供给过剩时, 如果第一市场的失业者愿意进入第二市场, 一般来说他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到工作。但是, 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第二劳动力市场较低的工资待遇和较差的劳动条件, 他们就只有处于失业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说, 他们是自愿性失业者。

由于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割, 比如一些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 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 以后要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工作接受、工作离开成本以及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从小城镇、农村到大中城市迁移的心理成本, 即离开熟悉的朋友、失去社区联系以及放弃因熟悉周围环境而享有的收益等所造成的损失, 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和在迁出地工作时间的延长, 心理成本也增加。显然, 心理成本越高, 大学生越不愿意迁移, 有研究证明, 心理成本对于迁移的影响甚至比交通通讯成本的影响重要的多。可见,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固然是人之常理, 但“水往低处流”易, “人往高处走”难。所以, 他们毕业时即使难以在大中城市就业, 同时小城镇和农村需要大量人才, 他们也宁愿暂时失业也不到小城镇和农村, 对于许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 他们甚至宁愿缴纳数千乃至上万元的教育补偿费, 也不愿回生源所在地就业。这种地域因素无法克复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来自农村的广大毕业大学生就被迫形成一种自愿性失业。

一些专业需求不足的大学生, 毕业时难以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业, 他们本来可以选择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委屈就业, 但前提条件是他们不久的将来能够顺利回归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 这样他们的委屈就业就只是暂时性的。但是这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分割, 工人不能从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向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 知识更新快和学以致用难以践行使得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不会自然保值, 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必然使高等教育水平的的人力资本长期束之高阁, 最终将逐渐贬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市场需求形势变化, 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 他已然丧失本来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 依然难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 加上婚姻家庭以及艰难生活的拖累, 意味着大学生一旦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 他就很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这一市场中, 无法实现将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于是, 大学生毕业时宁愿处于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状态, 也不愿意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 自愿性失业由此产生。

对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 入学之处就经历着高校教育制度改革, 背负沉重的上学成本, 肩负父母倚门而望的期待, 怀揣着凌云壮志的梦想, 大学四年筚路蓝缕, 毕业在即确面对几近于惨烈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 绝大多数人出身贫寒, 不具备财富和人脉的良好代际遗传基因, 考上大学基本就是改变和改善生产生活和生命条件的唯一期盼途径, 然而这种地域因素和家庭因素目前根本无法打破两级劳动力市场的壁垒;另一方面, 在高等教育逐步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时候, 普通大学如雨后春笋, 普通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 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 对于这些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除了和少数诸如“985”和“211”高校等“出生名门”的大学生竞争外, 还要面临来自社会各方面就业再就业的压力, 要在人满为患的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 实在是“囊中羞涩”, 感慨“技不如人”。如果目前尚不愿意进入第二劳动力市场, 剩下的路, 要么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要么“自愿”选择失业。然而, 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并非绝大多数人能做到, 更多的只好“自愿”选择失业。

3调适就业心理状态

(1) 把握形势, 正视自我。

美国学者舒尔茨创立的“人力资本”认为,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生产力就越强,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如果普遍发展与提高教育水平, 经济便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增长, 仅仅培育高级专门人才, 并不能完全替代一般具有基础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劳动力及整体公民素质提高的需要, 尤其在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国家更是如此。当我们单方面检讨大学教育扩张带来沉重就业压力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如果不是因为扩招, 对于初高中不太努力的人来说, 我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麽?我们还能享受这种高品位的公共服务麽?当我们有了这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 反而感谢社会再次给了机会, 否则, 我们将永远排除在第一劳动力市场外。

对大学生择业而言, “镜破不改光, 兰死不改香”的执着是需要的, “挑肥拣瘦, 挑三拣四”也是应该的, 但必须时时反问:自己适合做什么?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性格、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锻炼场所, 走入社会的人在回忆大学时光时, 几乎都不再觉得自己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了。就业之际, 我们应该更多的检讨大学四年所奠定的学识结构、知识层次和心理成熟度, 一边寻寻觅觅以伺机会, 一边在与市场的讨价还价中不断对自己重新估价和心理调适, 避免慌不择路的择业短视。

(2) 含泪播种, 含笑收获。

在这个世界上, 除了极少数人能成为社会中某一领域的耀眼星辰外, 绝多大数人只能普普通通终其一生, 而能够在苍茫历史长空中流芳百世的则寥寥无几。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无论其个人素质怎样普通, 对“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的情愫总是梦牵魂绕。然而, 人类社会从来就是依据实力排座次的, 上帝同情怜悯弱者, 但不欢迎那种不劳而获的食客;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 却罕有人首先想到改造自我。从来在职业场上, 你笑, 全世界都跟着你笑;你哭, 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那么, 此时最好去学些有用的东西, 知识永远不会背叛你, 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 别人失去了信心, 他却为决心实现自我目标而含泪播种。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 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 掌握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 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塑造自己, 发展自己, 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 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择业的需要。

(3) 忍受蔑视, 超越自我。

时下,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途径是由官方主导的自主创业, 政府从减免创业阶段的税费、给予小额无抵押贷款、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行政审判制度等方面研究出台的组合措施, 同时联合舆论界、学术界予以劝导和论证。然而, 要自谋生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一条血路并非易事。实际践行历程并非如此简单和轻松承受:一是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尚停留在四年左右, 如果应届毕业生所创立的企业走完生命周期, 那么, 是选择再次创业, 还是规复到打工状态?并且, 企业走完四年的生命历程, 预示着亲手缔造的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被收购, 其中的生产生活成本怎么计算, 由谁埋单?残酷的市场冲击和惨烈的市场竞争, 无疑时这些创业者不堪一击。二是政策扶持、资金贷款、技术培训、社会服务, 这只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懂食品卫生知识, 怎么能办起饭店;不懂商品成本、利润、批发、零售等基本知识, 怎么能干好经营销售业务;不懂工商税务知识, 怎么能办起各种手续, 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呢?不懂历史和旅游知识, 怎么能干好导游?而这些知识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 很多都是空白。三是由于贫困和知识的代际遗传, 致使一般大学生在社会市场中不具备“议价能力”的话语权, 难以参与社会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制订, 加之从业经验沉淀的溃乏和资本实力的薄弱, 对于行业的选择和市场的占有, 处于绝对的劣势中。

在上帝面前, 人类的尊严不值几何;在严峻就业形势下, 所谓的尊严无不通过蔑视、屈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而重新获得;现实生活中,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可以征服的命运。因此, 对照以上制约因素分析, 如果无法克复其中致命的障碍, 还不如低下高昂的头颅, 重新客观认识和评估一切, 摒弃择业功利心理、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跟着感觉走”的盲目从众心态, 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完全成熟时, 采取“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办法, 把就业过程当成缺的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 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 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 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摘要: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困惑。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就业难的背景作简单分析, 以期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 从而在“自愿失业”的艰难抉择下, 调适择业心理障碍, 为自身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含泪播种。

上一篇:侦查专业下一篇:新生党支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