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疲劳范文

2024-07-13

心理性疲劳范文(精选11篇)

心理性疲劳 第1篇

所谓心理性疲劳是指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并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 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 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 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 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心理性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 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其表现以心理现象为主:对于产生心理性疲劳的人, 轻者出现疲乏、厌倦、精神萎靡不振、健忘、失眠、心烦意乱、头晕。有的甚至早上起床后, 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感觉到心烦、无精打采、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有逃避工作、学习、生活的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强迫行为以及诸如开始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改变的现象。仅靠休息不可能缓解和消除疲劳。

心理性疲劳多发于护士、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人群中的那些特别敬业、特别看重职场升迁、工作成效, 且而工作责任重大等问题的人士。

1 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心理性疲劳是由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和各种冲突所致。在我们周围的同事中, 有不少人因工作压力太大而感到身心疲惫, 有时候也容易使人的情绪变得很急躁。一个人发生情绪障碍, 尤其存在抑郁、焦虑、烦恼和紧张状态, 这些消极的情绪使人萎靡不振, 不想活动, 并且导致心理疲劳的发生, 是产生心理性疲劳的重要因素。

产生心理疲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工作过量。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高度的竞争性, 很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害怕在竞争中失败, 由此导致了心理的紧张与疲劳, 此外, 繁杂的信息轰击、住房拥挤、噪音、工作条件恶劣、疾病、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事业遭受挫折等等, 也都是诱发心理性疲劳的重要因素。

2 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影响

心理性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边的, 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 而是经过一定的时间, 积累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 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心理性疲劳同生理疲劳一样, 本身是一种阻遏性机制, 迫使机体进入休息状态, 从而避免受到继续伤害, 对机体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般来说, 心理疲劳比生理疲劳更为复杂, 也更难以恢复。如果此时人们未能正视这一点, 不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疲劳, 而任其一再发展下去, 过度的心理性疲劳不仅降低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生活质量等, 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的心理性疲劳, 使人情绪低落、心境抑郁、百无聊赖、精疲力竭, 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以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

因此, 对心理疲劳不可忽视, 一旦由于心理压力大而自我感到疲劳不堪时, 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治疗。

3 心理性疲劳的防治方法

3.1 要认真分析, 找准诱发心理性疲劳的主要原因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疲劳感就会明显缓解或消除。如果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也应尽量采取一些回避措施, 尽可能先将那些恼人的事情丢开, 待心理平衡之后再作考虑。

3.2 要摆正心态, 顺其自然

要解除心理性疲劳, 就要对自我有一个客观正确的估计和要求, 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急, 凡事要讲求一个适度, 根本办不到的事不要硬拚蛮干, 对自己力不能及的, 就应放松压力, 给自己松松绑, 随便一些。避免无休止的让人精疲力尽的苦思冥想和不合实际的幻想, 这是节省心理能量、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浪费, 减少心理疲劳的最佳选择。

3.3 培养兴趣, 减少疲劳

若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过于单调机械所致, 这说明所从事的工作并没把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得自己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要培养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相联系, 对从事感兴趣的工作不易疲倦。

3.4 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 是纠正心理性疲劳的重要措施

一个人充满自信, 生活积极进取, 乐观豁达, 必然能克服困难, 不畏艰难, 不会感到心理疲劳。另外, 做到“遇高兴的事不要过于乐, 遇困难的事不要过于忧、遇到伤心的事不要过于悲等”, 事事要有节制。

3.5 学会自我放松, 调整不良心态

无论是谁, 生活中总难免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 产生一些紧张刺激和压力。此时, 重要的是善于自我调节而使心理压力减小。学习一些行为上的放松方法对我们平时的身心保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常做深呼吸放松训练, 在工作之余, 选择在空气清新之地, 放弃一切烦恼, 微闭双眼, 聚精会神地做深吸气, 慢呼气, 反复如此训练3~5min, 此方法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还可以做全身肌肉系统松弛训练。

3.6 要注意劳逸结合

工作要合理安排时间和轻重缓急, 生活要有规律, 重视积极性休息, 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 通过各种富于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 例如可做各种体育活动、旅游、看电影、读书等, 以提高肌体的活力、精力和人体在应付复杂枯燥工作时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因从事的活动过于单一而产生单调、消极的心境。同时, 每天尽可能保证7~8h的睡眠, 这对消除疲劳有明显的效果。

3.7 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应与人为善, 和亲友、同事等处好人际关系。人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 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心身, 才不易产生疲劳。

什么是心理疲劳 第2篇

脑力劳动过多时,会产生疲劳,主要表现为厌倦、心情烦躁、注意涣散、思维迟钝、反应迟缓,称为心理疲劳,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劳动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大类别。其中,脑力劳动主要是以大脑神经活动为主,而体力劳动则是以肌肉活动为主。

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心理疲劳不仅降低学习与工作效率,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心境抑郁,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例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因此,脑力工作者防止心理疲劳是一个重要的心理保健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为了防止心理疲劳,首先要讲究脑力劳动的心理卫生,在从事脑力劳动时要聚精会神,劳逸结合,重视积极性休息。其次要培养对所从事的脑力劳动的兴趣。人们对从事感兴趣的事情不易疲倦,而对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倦,

再次,脑力劳动的环境要力求避免噪音的干扰,要有合理的照明条件等。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以及引起诸如偏头痛、荨麻疹、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疾病。 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称:“工作紧张是威胁许多在职人员健康的因素”。这一结论明确指出了过度劳累对人体的危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太累、太疲劳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了。心理疲劳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劳呢?下列8种方法值得一试:

赶走“性疲劳” 第3篇

“忙碌应酬”不从心

小敏是一位27岁的少妇,大她五岁的丈夫柳岸是家报社的总编助理。小敏对柳岸的表现越来越不满意,每天他很早出门,一般很晚回来,而且要么一嘴酒气,要么一脸疲惫,总之一倒就睡着。小敏想不通,丈夫在外面仪表非凡精力过剩,一回家就没精打采,偶尔过一次性生活,丈夫也心不在焉,巴不得两下完事。小敏自恃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女人,但丈夫似乎不再迷恋她的身体,小敏自然会乱想,她跟踪过丈夫几次,柳岸的确在忙工作,忙应酬、忙会议……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小敏无奈的想,还不如回到几年前的清苦岁月,小两口说不完道不尽的甜蜜与幸福,而现在,钱比过去挣得多了,两口子的“爱情”反而少了。

“心理疲劳”来作祟

陈林的“性疲劳”跟他的职业很有关系。他是婦产科医生,经过他那双手不知有多少婴儿平安出生。血淋淋的场面看多了,陈林内心麻木了,人也“阳痿”了。

以前陈林不这样,浪漫的他最热衷的事就是和妻子做爱,美好的性生活能消除疲惫与焦急,在他每遇挫折和困难时,他就特别渴望做爱。随着时光推移,陈林在医院的声望日益高涨,每天穿梭在产房与手术室之间,看着一个个小生命通过产道出来,看着产妇为了孩子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想着女人最美好的地方竟要经受如此磨难,陈林完全“崩溃”了,每次抱着妻子的时候就想起血淋淋的产妇,于是就力不从心,到后来竟成了条件反射。

“精神压抑”是罪魁

李立有能力也有抱负,局里调整领导班子,他做了很多努力,本以为至少当副局长,但结果却未能如愿。李立的失意是可想而知的,情绪波动很大,晚上睡觉都要靠安眠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不行了”,长时间的精神压抑已完全击垮了他的性能力。

【点评】

上述几个故事,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性生理的紊乱。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别忘了美好的性生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面对“性疲劳”的尴尬,不必恐慌,调节好心理,尝试换一个环境,或许曾经冷却的激情就会悄悄回到你身边。

解决“性疲劳”的方法::

公式一:做爱次数没有规定标准。对某些情侣而言每月做爱一次效果较好,双方也满足,而有的人可能一周做五次爱才满足。这是个体差异,不可强求一律。

公式二:感性接触不一定就是性行为。男子普遍认为两性接触必须含性交行为,这是错的,性生活包含许多方面,不一定每次都要伴有性交产生的兴奋。女人最清楚这样的事实:有某种体贴感就足够了。就是说,当她主动拥抱你时,不一定要你“动真格的”。

公式三:有计划地进行。只有这样情侣间才能有默契配合。其实,两人定“性生活计划”,也是一种很感性的享受。比如,有位男士就埋怨:“她通常喜欢在很晚了才做爱,而我恰恰在那时提不起精神来。”结果“性”不逢时,彼此不欢而睡。

公式四:玩点浪漫花样。可以点起蜡烛吃晚饭,或在阳台上看月亮聊天……

审美疲劳的心理原因分析 第4篇

一、审美疲劳的定义

关于审美疲劳的定义相关工具书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 同时从可查到资料的来看, 西方美学没有明确涉及审美疲劳的相关解释, 所以本文对审美疲劳的研究主要针对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

最早关于审美疲劳的释义是1990年王建将“审美疲劳”界定为:“接受主体较长时间处于相对不变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审美迟钝[1]。”目前广为接受的定义是封孝伦“ (审美疲劳) 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 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 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2]。”陈文钢在《论审美疲劳》中是把审美疲劳当成一种流行的美学现象来论述的[3]。他认为:审美本身无所谓疲劳, 审美疲劳究其原因是欲望的疲劳, 审美和疲劳的联姻是因为时代的症候, 即有意无意把肉欲和审美混淆。在这里他把大众文化阶段的审美疲劳当成一种美学现象进行思考。但是由于审美疲劳词义被进一步扩大, 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成为深入人心的大众流行语, 已不是单纯的美学现象, 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审美疲劳, 即审美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 造成个体审美的感受性降低, 导致产生的美感减弱, 甚至对对象失去兴趣的心理现象。

二、审美疲劳的心理原因

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 感受本应该是愉悦的, 为何却出现了疲劳?如果说审美之后感觉到的是恶心或厌倦, 那么这首先在逻辑上就出了问题。因此所谓的疲劳是指心理上的疲劳。即个体因长期从事单调、重复、乏味的工作或持续处于缺乏兴趣的情境而感到对某种活动或情境失去兴趣且不愿持续下去的一种情绪体验[4]。

1. 审美感受性的降低

当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心理学上的感觉适应现象[4]。这现象可用记录一根连着感受器的神经在一定时间内冲动的变化加以证明。当刺激继续作用时, 神经冲动放电频率会逐渐下降。适应意味着神经活动和知觉逐渐地不能再反映刺激物的真实性, 但这并不是说感受器的整合作用被削弱。其中的部分原因是适应的结果。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 但其生理机制不同, 可能发生在感受器水平 (如触觉) , 也可能产生于高级神经中枢。感觉适应是感觉机能的熟练或疲劳现象, 当刺激水平提高时, 感受性降低, 当刺激水平降低时感受性提高。不断重复的大量的感官刺激, 由于感觉器官的适应, 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造成审美主体体会不到美或体验不强烈, 也就不能感受到审美带来的喜悦和感动。

在大众文化阶段, 影视传媒充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各种各样的宣传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视觉的过度刺激, 造成了大众容易产生审美心理感受的超负荷, 无法体会审美的快感, 从而导致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厌倦、转移和退出。

2. 审美需要未被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有审美的需要。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 审美活动因而成为满足自我实现的必要途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审美疲劳从心理机制上讲主要是审美期待的不对应, 不能充分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 一种新奇的刺激是促成审美心理活动的驱动器, 当这种刺激长期重复出现却不能代替和满足审美主体的心理需, 并且多次给审美主体的心理造成期待成空时, 审美疲劳就会产生。

审美需求是与社会整体环境分不开的。审美的需求会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审美需求的变化导致了审美主体对拘泥于传统或缺乏新鲜感的审美客体生出疲劳感。作为现代社会整体的环境来说, 媒体和市场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代以大众传媒为载体, 以娱乐快感为目的的世俗文化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娱乐选秀节目的迅速走火, 主要依赖于这类型节目对处于当下社会整体环境中的审美主体的冲击以及社会受众在审美需求上的变化。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变推动了审美主体的新的审美需求的产生。同时审美需求的转变又是被当下社会受众审美能力及方向的改变而带动。因此人类的审美会产生疲劳, 需要新鲜感, 尤其是在当下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需求已开始逐渐转变的时代。

3. 审美趣味有待提高

审美趣味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和主观爱好 (包括偏爱) , 带有能动的选择性, 具有明显的定向功能。大众对具有感官性和娱乐性质的节目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和时间, 正因为如此, 传媒娱乐市场为了争夺人们有限的注意力, 推出了很多低俗重复的娱乐形式, 且更新速度快。由于这种注意需要消耗一定的心理资源, 不断地更换注意的内容, 虽然会产生暂时的快感, 但也伴随着紧张和疲倦, 很难产生超越持续的心理愉悦。暂时的快感会由于好奇心的满足而消退, 但是由此带来的疲倦却在不断累积, 一段时间之后便出现了审美之后的疲劳。多次的简单重复不仅难以激起大众的兴趣, 也无法产生兴奋感和期待感, 同时这些刺激也采用强迫性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无疑会遭到厌弃。

审美趣味的变形无论是强制的或是自然的, 都属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媒体对观众审美趣味的不良引导, 一方面会引导大众审美偏好走向低俗化,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审美主体不良的审美爱好。低俗重复的内容, 非但不能让审美主体在观赏后产生超越的快感, 还会引起审美疲劳。当下的娱乐文化只有出现更多的创新和有内涵的内容, 才会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趣味。

摘要:“审美疲劳”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语, 有其深刻的心理原因。前人研究大多是从美学和文艺的角度进行思考, 本文创新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审美疲劳,心理学,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赖永兵.试论消费社会视域中的“审美疲劳”现象[J].电影文学, 2011 (21) .

[2]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年.

[3]陈文刚.论审美疲劳[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战胜性疲劳五招 第5篇

人的性欲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除了严重的衰老和疾病能使其减弱外,人在心理上感到疲劳,如紧张、多疑、焦虑、烦躁等也是性欲的杀手。引起性疲劳的根源很多,要想预防和改善这种疲劳就需根据不同的成因来选择不同的方案:

由性期待引起的性疲劳 调查发现,经常同床而卧的夫妻,性要求的欲望比分居或间断分床的夫妻要差。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受体内性激素的周期变化影响外,还受性期待心理的影响。很多女性的性亢进多是由性期待心理引起的性饥饿导致的。当丈夫不能满足其性要求时,她们往往表现为失眠、不安、易激怒、好发脾气或抑郁等。如果此类现象经常发生就会使人出现性疲劳,最终影响夫妻感情。为此,夫妻间最好要亲密有距、疏而有度,平时不妨间断分床而睡或偶尔小别几日,以便培养和调节彼此的性期待心理,一旦发现对方有性要求,只要条件允许应尽量满足,以免产生误会。

由性恐惧引起的性疲劳 作为女性,性恐惧心理比男性更突出,其原因常有两种:一是对丈夫在性生活中的粗暴感到心有余悸;二是害怕患性病,影响身心健康。毋庸讳言,随着性病的流行和蔓延,女性的性恐惧心理也日益明显。为此,作为丈夫,除了要关心、爱护和体贴妻子外,更应自尊自爱,杜绝性乱,以减轻妻子在体力和心理上的疲劳。

由生活窘迫引起的性疲劳其原因有四种:①日常生活负担加重;②性爱单调,没有新意;③丈夫忽视了性爱在爱情中所占的比重;④心理上的过度压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夫妻双方在摆脱生活重负的同时,还要努力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经常沟通,尤其在一方遭受挫折时,更要在心理上给对方多一些的理解和支持。

由性嫉妒引起的性疲劳 这种心理的产生是由人类性爱的专一或自私决定的。正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影响,在一部分人看来,男女之间接触频繁就是一种越轨行为。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久而久之就会引发性疲劳。其实,夫妻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切莫互相猜疑、互相伤害,如果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应及时进行沟通和调节,以免因此而影响了夫妻感情。

疲劳驾驶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第6篇

一、疲劳驾驶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疲劳驾驶的概念

疲劳驾驶, 是指驾驶人员在驾驶活动中, 由于驾驶作业而引起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 从而造成驾驶人员感觉机能弱化, 听觉、视觉的敏锐度降低, 反应时间增长, 判断失误, 操作不准或迟缓的现象。

2.疲劳驾驶的表现形式

一是感觉机能弱化。机动车驾驶人经过4小时的连续驾驶后, 中枢神经就会产生疲劳, 开始出现感觉迟钝、知觉能力降低, 从而产生错觉、动视力降低、听觉迟钝, 以及触觉和运动的敏感性减弱等。通过有关试验测定表明, 在此状态下驾驶机动车, 驾驶人辨认交通标志的能力大大下降, 所能接收到的驾驶信息仅为正常状态的70%, 识别距离的能力也仅为正常情况下的50%。

二是驾驶操作动作失调。由于长时间驾驶机动车, 驾驶人的肌肉收缩调节能力随之降低, 导致驾驶操作的动作准确性下降, 协调性受到破坏, 以致出现动作迟缓、生硬、不合时宜, 特别是在制动和转向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是反应时间增长。通过实验表明, 不同年龄的机动车驾驶人出现疲劳驾驶后比此前的反应时间增长0.1秒, 有的甚至超过2倍。

四是疲倦无力。驾驶人出现疲劳驾驶后, 首先是感觉到脚和肩部不适, 接下来是感觉到腰部不适。如果继续驾驶机动车, 疲劳的症状就会逐渐蔓延全身;最后, 驾驶人会感到全身酸痛, 精神恍惚。

五是判断和操作失误增多。在疲劳驾驶后, 往往会造成驾驶人对于道路情况和交通情况的判断出现失误, 对于潜在危险的判断和处理方法不当, 制动不及时, 换挡时机不适当。六是记忆功能衰退。疲劳驾驶有损驾驶人的记忆思维, 造成头脑不清、思维混乱。当出现过度疲劳时, 驾驶人往往会忘记操作规程, 违反交通法规, 甚至可能走错路线。

七是困倦瞌睡。疲劳驾驶发展到最严重时, 往往会导致驾驶人在行车时发生瞌睡现象, 出现交通信息中断, 引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疲劳驾驶的界定

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套衡量疲劳驾驶的具体标准。目前, 各国比较通行的界定标准是连续驾驶时间或每周 (天) 累计驾驶时间。国际劳动机构 (ILO) 提出的驾驶时间标准是每周累计不得超过44小时。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 绝大多数州都规定每天驾驶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日本规定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5.5小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第62条规定, “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七) 连续驾驶机动车不得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第14条还对如何监督执行作出了相应规定, 对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 应当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行驶记录仪。交通警察可以通过机动车行驶记录仪检查机动车驾驶人的连续驾驶时间, 以确定机动车驾驶人是否属于疲劳驾驶。

三、疲劳驾驶的事故特点

1.地点特征

在道路平直且没有任何障碍物或较长的上坡道上, 机动车驾驶人操作动作不多, 注意力会松懈, 加上长时间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很容易发困打瞌睡, 致使车辆失控而引发事故。

2.类型特征

疲劳驾驶事故的形式大多是车辆驶出路面或翻车。如果车辆行驶车速为100公里/小时, 则1秒钟车辆行驶距离为28米, 因此, 车辆很容易驶出路面, 甚至翻车。

3.时间特征

据有关资料对机动车驾驶人员因疲劳驾驶引发交通事故在一天的分布时间进行统计表明, 发生疲劳驾驶事故的时间多在晚上11点至凌晨8点和中午12点至下午4点这两段时间。其原因是人的生理系统正处于抑制状态, 注意力容易松懈。

4.后果特征

据有关资料统计, 疲劳驾驶事故死亡率高, 损失严重, 且多是群死群伤的特大事故。在交通事故中, 疲劳驾驶所致占人身伤害事故的14.9%和死亡事故的20.6%, 并且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占到60%左右。

四、疲劳驾驶产生的主要原因

1.驾驶人自身的生理因素

一是睡眠。驾驶人长期缺乏睡眠或打破睡眠规律就会产生极度的疲劳感, 昏昏欲睡, 导致工作效率减退, 从而容易诱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是驾驶时间。驾驶人长时间坐在固定的驾驶座位上, 频繁地重复一些单调的动作, 并不断处理汽车内外的各种复杂信息, 大脑活动高度集中, 会使驾驶人脑部供氧不足, 出现疲劳现象。此外, 疲劳驾驶还与驾驶工作的时辰有关。当工作的时辰正处于人生理系统的抑制状态时, 驾驶人更容易出现疲劳驾驶。

2.驾驶人自身的心理因素

一是从神经类型看, 那些情绪不稳定、不灵活、耐受力差的驾驶人, 较其他类型的人更容易出现疲劳驾驶。

二是从能力经验看, 那些操作能力差、驾驶经验少、技术水平低的驾驶人容易出现疲劳驾驶。

三是从性格因素看, 那些工作态度不好、意志品质差、主导心境不良的驾驶人容易出现疲劳驾驶。

四是从心理性动机看, 那些缺少与驾驶行为相关成就感和安全性心理动机的驾驶人容易出现疲劳驾驶。

3.驾驶环境因素

一是车内环境, 包括车内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噪声、振动是否过大, 以及驾驶人与乘客的关系是否紧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二是车外环境, 包括道路线形是否复杂、能见度高低、道路景观是否单一及交通设施是否完善等都有关系。

五、疲劳驾驶的预防

1.提高对疲劳驾驶危害性的认识

一方面, 要加强宣传和贯彻我国有关交通管理的法律和规定, 让广大的机动车驾驶人员认识到疲劳驾驶的危害性, 避免发生疲劳驾驶;另一方面,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疲劳驾驶的查处力度, 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规定进行处理。通过宣传守法、严格执法, 逐步杜绝疲劳驾驶现象的发生。

2.合理控制驾驶时间

一般每日开车的累计时间应控制在6~8小时, 连续开车不宜超过3小时。400公里以上的长途行车应有2名驾驶人员轮换驾驶, 对于女性和45岁以上的驾驶人员要相应缩短驾驶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2小时, 应停车休息l0~15分钟。在行车过程中, 出现轻度的疲劳驾驶时, 应停车休息, 最好到车外活动十几分钟, 呼吸车外的新鲜空气, 使肌肉、神经、感官得到一定的放松和休息, 使疲劳得以尽快消除。

3.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

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 有助于防止疲劳, 同时也有助于尽快消除疲劳, 避免疲劳的蓄积。一般来说, 机动车驾驶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4.科学安排饮食

合理膳食, 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一方面要注意适当食用含蛋白质较为丰富的瘦肉、鸡、鱼和奶制品, 有助于增强驾驶人的体力;另一方面要多吃含钾较为丰富的水果, 如橘子、香蕉和苹果等, 有助于维持人体细胞水分, 提高注意力。

5.合理调节心态

行车过程中, 机动车驾驶人要根据路面的交通状况, 合理控制好车速,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要急躁, 做到快慢适宜。

6.合理安排行车计划

在校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编制 第7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即将完成自己的学业而走进社会, 而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日益增多, 并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效率, 这应引起社会与高校的广泛关注。心理疲劳又称脑力疲劳, 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是指精神过分集中或困扰所导致的认知疲劳。俞雯雯等人从医学角度归纳总结认为:心理疲劳是当其行为活动强度不大, 但活动的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过程简单重复而造成的心理不安和疲乏感, 其表现是隐性的, 主要是长期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或非常的环境刺激而引起的行为活动能力的减退。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状况, 研究并不多, 而且结果比较零散, 本研究拟对大学生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研究从编制适合大学生使用的心理疲劳问卷入手, 对自编的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进行结构上和层面上的探讨和分析, 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指标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与大学生生活问卷之间的相关研究, 找到影响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相关影响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减少心理疲劳发生。本研究将对了解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 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的编制

1.预备研究与预测问卷的编制。通过查找文献及访谈, 编制出《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和《大学生日常生活问卷》。并在问卷中插入四道测谎题, 以用来辨别虚假反应。同时将SCL-90的“躯体化”因子作为《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的效标题。预测问卷一共包括55道题, 心理疲劳问卷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方式。2.预测阶段。在预测研究中, 随机抽取广州市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一共发放172份问卷。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筛选, 一共收回有效问卷112份 (其中58位女生) , 有效回收率为65.12%。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调查。对无效问卷筛选后, 利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 删除题目为:写起文章不顺利, 予以删除。删除后, 问卷剩下54道题, 对部分题目进行修改与剔除, 组成新的测试问卷。3.正式研究。在正式研究中, 一共发放问卷520份,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筛选, 一共收回有效问卷459份 (其中244位女生) , 有效回收率为88.27%。调查方式为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后, 利用SPSS15.0进行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 发现各个项目均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予以保留。对问卷采用Cronbach a一致性系数考察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发现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907。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法对心理疲劳问卷的总分与SCL-90的躯体化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心理疲劳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570, 在0.01水平上相关, 说明《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发现, 这459位大学生的问卷得分的平均值为61.94, 众数为61.00, 中位数为61.00, 标准差为16.48, 标准误为0.77。采用K-S检验发现数据分布与正态理论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大学生心理疲劳程度是呈正态分布的。从而将大学生心理疲劳划分为5个等级。分类如下:第1级:32分及以下, 意味着目前的状态很好, 未出现心理疲劳;第2级:33至52分, 为偏低心理疲劳状态, 代表目前状态还可以, 需要继续保持;第3级:53至72分, 为中等心理疲劳状态, 表明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心理疲劳的症状, 如果还不加以注意的话, 心理疲劳程度会更严重;第4级:72至92分, 为偏高的心理疲劳状态, 明显出现了心理疲劳的症状;第5级:92分及以上, 为高度心理疲劳, 它意味着目前的心理疲劳非常严重, 身心健康正受严重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二的大学生无明显的心理疲劳症状, 百分之六十八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三、讨论

通过预备研究、预测研究、正式研究三个阶段, 发现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指标。采用Cronbach a一致性系数来考察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 整份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达到0.907, 说明总问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中采用SCL-90躯体化因子作为这次问卷的效标题, 计算问卷的总分与该因子的总分之间的皮尔逊积差相关, 相关系数为0.507, 在0.01水平上相关显著, 说明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尚需探讨的问题:

第一, 本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之间心理疲劳程度具有显著差异, 由于时间问题, 造成这一影响的具体原因, 本次研究只是做了一些假设, 而没有探讨出真正的原因, 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探讨;第二, 本研究中在做娱乐方式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差异分析、网络功能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差异分析时, 由于这两题是采用多选题的方式, 而目前分析时只能采用列联表分析法, 因此无法证明娱乐方式、网络功能与心理疲劳之间是否相互独立和相应的分析。因此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探讨多选题的分析方法, 以用来研究多选题中两个因素是否相互独立。

摘要:文章通过编制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 研究在校大学生心理疲劳与生活习惯的关系。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52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使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对自编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进行结构和层面上的探讨和分析, 同时进行心理疲劳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总问卷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 同质性信度达到0.907;2.总问卷与SCL-90的“躯体化”因子的效标关联效度, 达到0.01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疲劳,信度,效度

参考文献

[1]郭晓波, 郭海林.影响作业疲劳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 5 (6) .189-192

[2]李祎琼.心理疲劳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09, (8) .35-36

[3]俞雯雯, 谢海芳, 蔡伯艳.心理疲劳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 20 (1) .58-60

[4]林小艳.当代大学生心理疲劳及应对策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 2 (5) .24-27

心理性疲劳 第8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10年4月我院确诊融合性辐辏异常所致视疲劳患者49例。其中,融合性辐辏范围变小者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7~48岁,平均(29.24±7.60)岁;屈光状态(0~-6.00)D,平均(-2.96±1.65)D;视近水平斜视(-3°~-8°),平均(-5.45°±1.30°);视远水平斜视(-1°~-4°),平均(-2.21°±1.22°)。融合性辐辏敏捷度下降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46岁,平均(31.75±7.90)岁;屈光状态(0~-5.25)D,平均(-2.44±1.56)D;视近水平斜视(-2°~-6°),平均(-3.81°±1.17°);视远水平斜视(0°~-4°),平均(-1.75°±1.18°)。

1.2 入选标准

(1)有明确视疲劳症状,根据症状轻重分为4级。0级:无症状;1级:用眼后出现眼部酸胀等症状,休息后很快恢复,对学习和工作无明显影响;2级:有明显的眼部症状影响学习和工作;3级:除有明显的眼部症状和视作业不能持久外,可有记忆力减退、失眠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2)存在融合性辐辏范围或敏捷度异常。正常融合性辐辏范围>25°,敏捷度检查是在同视机1级视功能检查基础上使用12△BO三棱镜将视标看为单一、清晰后换用3△BI三棱镜,如此交替,记录1 min内完成循环次数(cpm)。参考值:15 cpm。根据工作经验发现当融合性辐辏范围<12°,敏捷度<10 cpm时易产生视疲劳症状,故将此设为异常标准;(3)排除双眼物像不等、调节功能障碍、集合近点异常、眼部器质性疾病及全身疾病;(4)屈光不正镜片矫正合理,矫正视力正常。

1.3 方法

1.3.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视力、验光、眼前节、眼底、眼压、调节、集合近点、眼球运动及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眼斜度检查。同视机检查主客观斜角、融合范围、融合性辐辏敏捷度和立体视。敏捷度检查翻拍力量选用3△BI/12△BO。融合范围异常者不进行敏捷度检查。

1.3.2 治疗方法

对于融合性辐辏范围变小者给予同视机扩大融合范围训练。每天1次,每次10 min,10次为1疗程,训练中强调患者用意志力尽量维持双眼单视。对于融合性辐辏敏捷度下降者用同视机进行敏捷度训练,翻拍力量选用3△BI/12△BO,强调患者在翻拍时使用意志力尽量迅速形成单一,清晰物像,每天1次,每次10 min,10次为1疗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融合性辐辏范围变小组治疗结果

33例融合性辐辏范围变小患者经同视机扩大融合范围训练1~3个疗程后视疲劳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治疗前视疲劳症状2级16例,3级17例,治疗后视疲劳症状0级26例,1级7例,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66,P<0.005);融合性辐辏范围明显扩大,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481,P=0.000);融合性分开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9,P=0.083)。见表1。

2.2 融合性辐辏敏捷度下降组治疗结果

16例融合性辐辏敏捷度下降患者经同视机敏捷度训练1~3个疗程后视疲劳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治疗前视疲劳症状2级8例,3级8例,治疗后视疲劳症状0级12例,1级4例,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2,P<0.005);融合性辐辏敏捷度提高,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9.880,P=0.000);融合性分开与辐辏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0.808,P=0.432;t=0.900,P=0.382)。见表2。

3 讨论

视疲劳是视觉在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之后出现的一种持续衰弱状态,与眼局部因素、全身状况、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而突出表现在眼部的一组症候群[1]。调节与辐辏(又称集合或集散)异常是视疲劳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普通人群中,约18%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或集散异常,其中一半以上有程度不等的症状[2]。辐辏分为自律性与非自律性两类。非自律性辐辏又可分为融合性、调节性、紧张性与近感性辐辏4类,其中前2类与视疲劳关系密切。目前国内缺乏对于融合性辐辏异常导致视疲劳的临床诊疗报道,尤其缺少针对融合性辐辏敏捷度下降导致视疲劳的临床诊疗报道,故本文就49例融合性辐辏异常导致视疲劳病例的诊疗情况作一报告。融合性辐辏是由双眼视网膜像的差异引起的集合运动,其作用是使双眼视网膜像的差异减小到双眼物像可以融合,即在panum融合区内,其也可以弥补调节性辐辏的不足或过度。融合性辐辏异常包括其范围变小及敏捷度下降。正常的融合性辐辏范围为舒适、持续用眼提供能力储备。舒适用眼的区域为人眼辐辏范围的中1/3区,近距离阅读需要保留正相对辐辏的储备力量。辐辏功能不足时,患者必须动用正性融合储备来补偿以维持双眼单视。故当患者融合储备力不足时,便产生视疲劳症状[3]。如融合性辐辏范围变小的同时伴有外隐斜,由于需用更多的正性融合性辐辏储备以代偿眼位的外斜倾向,故更容易导致融合性辐辏储备的过度使用而产生视疲劳。Leigh和Zee[4]指出融合性辐辏包括两种成分:快相融合性集合系统和慢相融合性集合系统,前者1 s左右迅速对视网膜像差变化作出反应,形成双眼单视,后者逐渐发挥作用(稳定时间大于1 min)取代前者维持注视角。两个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维持总输出量不变,以维持准确注视角度。这种维持注视的机制之间的转换可减少快相系统的负担,从而减少近距离工作时视疲劳症状,因慢相系统持续发挥作用,而不易产生疲劳。融合性辐辏敏捷度反映了融合性辐辏系统对于双眼视网膜像差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形成双眼单视的能力。当其能力下降时在近距离工作初始阶段快相系统反应时间延长,负担增加,从而导致视疲劳症状出现。因此融合性辐辏敏捷度检查对于具有视疲劳症状,而融合性辐辏范围正常者有诊断价值。本文中融合性辐辏敏捷度下降者占所有融合性辐辏异常病例的32.7%,这应引起我们对其足够的重视。

同视机又称大型弱视镜,在眼肌专业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和治疗仪器,除做一般双眼视功能检查外,还可做双眼视功能训练[5]。本研究表明同视机在融合性辐辏异常所致视疲劳的诊断与训练治疗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部分视疲劳患者在排除屈光不正、屈光参差、调节功能障碍等常见视疲劳病因后仍存在明显视疲劳症状,往往出现患者于多家医院多次就诊出现多种诊断,如青光眼、神经性头痛等,给予多种治疗但病情始终无法缓解,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故我们对此类患者进一步使用同视机检查融合性辐辏范围及敏捷度,发现均有不同程度融合性辐辏范围变小或敏捷度下降现象。针对此类患者,使用同视机进行扩大融合范围训练或翻拍训练以扩大融合性辐辏范围或提高融合性辐辏敏捷度,所有患者经过1~3个疗程训练后视疲劳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融合性辐辏范围或敏捷度均得到显著提高。据此表明融合性辐辏异常可导致视疲劳,使用同视机可对此类患者作出明确诊断。根据融合性辐辏异常的分类即融合性辐辏范围变小或敏捷度下降,选择使用同视机进行扩大融合范围或提高敏捷度训练均可显著改善视疲劳症状并矫正融合性辐辏异常,训练治疗效果好。在同视机治疗过程中我们强调了意志力的参与,即在强化非自主性辐辏同时强化了自主性辐辏的作用,从而使疗程缩短,治疗作用强化。因此建议对于视疲劳患者应该常规进行同视机检查,如存在融合性辐辏异常,使用同视机训练治疗效果好。

使用同视机对融合性辐辏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患者诊断便捷,治疗效果好,关键在于眼科医师熟练掌握双眼视觉异常的诊疗方法,并意识到融合性辐辏功能异常与视疲劳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据调查我国90%的眼科医院或门诊没有设立相关的检测体系,98%的眼科医师没有接受过相关检测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训练[6],因而可能出现误诊误治,这必须引起眼科同仁的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融合性辐辏异常所致视疲劳的同视机训练治疗效果。方法:对融合性辐辏异常所致视疲劳患者使用同视机进行融合性辐辏范围扩展训练或敏捷度训练,观察治疗前后融合性辐辏范围、敏捷度及视疲劳症状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融合性辐辏范围扩大、敏捷度提高、症状消失,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视疲劳患者应常规进行同视机检查。对于存在融合性辐辏异常者,使用同视机进行融合性辐辏范围扩展训练或敏捷度训练效果好。

关键词:融合性辐辏,视疲劳,治疗,同视机

参考文献

[1]张晓林,王淑敏.视疲劳102例原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05,5(3):609-610.

[2]吕帆.重视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的临床研究[J].眼科,2006,15(5):299-301.

[3]Houston CA,Jone D,Weir CR.An unusual cause of asthenopia:“pseu-do-accommodative insufficiency”associated with a high AC:A ratio[J].Br J Ophthalmol,2000,84(12):1438-1440.

[4]Leigh RJ,Zee DS.The neurology of eye movements[M].Philadelphia:FADavis Company,1991:432-441.

[5]三岛济一,植村恭天.最新眼科学[M].东京:朝仓书店株式会社,1984:200.

心理性疲劳 第9篇

国外许多核电站都通过疲劳监测系统 (FMS) 来监测关键设备的疲劳损伤状态, 以应对核电站热疲劳相关事故[1]。国内某核电站一回路设备疲劳监测系统是集热工运行数据抽取、应力计算、疲劳寿命评价于一体的在线FMS软件。该在线FMS软件后台的疲劳寿命计算程序选用VS2010开发环境中的Windows服务项目类型开发完成。

通过精心设计的应力求解测试框架[2]去验证应力计算组件的正确性 (单元测试粒度) , 也可通过多个监测点在多个年份的“一站式”月度累计疲劳损伤系数 (CUF) 测试程序去验证疲劳寿命计算组件的正确性 (集成测试粒度) 等等, 借助这些内部且可控的技术手段可显著提升该Windows服务的稳定性。但外部且不可控的场景, 如Oracle服务因运维需要临时停止、突然断电、网络不稳定等因素, 均可导致该Windows服务宕掉, 此时前台的查询页面将无法显示最新的疲劳损伤监测结果, 在线FMS软件的可用性受到严重冲击。由此可见, 该Windows服务的健壮性对在线FMS软件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先简单介绍了项目背景、LINQ to XML开发技术, 接着讨论CUF计算服务宕掉的常见场景及应对的补救办法, 最后运用LINQ to XML技术设计了一个状态跟踪器, 并结合前述场景进行测试验证, 最终有效提升了CUF计算服务的健壮性, 也进一步保障了在线疲劳监测系统的可用性。

一、LINQ TO XML开发技术简介

自.NET平台问世以来, 微软就提供了一个名为System Xml.dll的程序集专门供程序员对XML文档进行编程。在System.Xml.dll的编程模型下, XML文档是自下而上创建的。无论是采用DOM, 还是采用SAX, 对XML进行编程都是比较繁琐的。

在高版本的.NET平台中, 大多数程序员首选LINQ to XML API来与XML文档进行交互。LINQ to XML编程模型允许程序员在代码中捕获XML数据的结构, 并提供了极其简单的方式来创建、加载、查询或保存XML数据。相比传统的System.Xml.dll, System.Xml.Linq.dll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创建新的XML文档, 其代码结构与最终的XML数据极其接近[3]。通过在项目工程中引用System.Xml.Linq.dll程序集, 程序员结合业务需求灵活调用Xml Document、Xml Element等类提供的轴方法, 可以非常方便地处理XML树节点。

二、状态跟踪器的设计及验证

2.1 问题提出及应对策略。本软件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软件工程中的迭代开发和分批交付的策略, 在所有监测点的应力影响函数尚未全部开发出来 (主要矛盾) 之前, 软件后台的CUF计算服务不够健壮的问题 (次要矛盾) 就一直搁置着。为重点突出, 这里仅讨论影响该CUF计算服务宕掉的常见外部因素。详见表1。

一旦上述的任一突发场景 (不少场景无法避免) 发生, 软件的CUF计算服务均会失效。显然, 该CUF计算服务不够健壮, 即缺少在该Windows服务恢复运行后的CUF补算能力。每当遇到此类情况, 开发人员首先需要分析监测点CUF监测结果的缺失月份, 随后制定需要分批执行的CUF补算计划, 再按照补算计划调整代码分批实施CUF补算任务, 最后调整代码切换到在线监测模式并部署服务。在总结出CUF补算过程中的处理细节, 并且所有监测点开发成果全部完成部署时, 考虑提升该CUF计算服务健壮性的时机成熟了。

2.2 状态跟踪器的设计及整合思路。要使软件的CUF计算服务具备服务重启后的CUF补算能力, 该Windows服务自身需要能够记录下每台机组各个监测点最后一次成功计算CUF的月份, 然后程序才能在服务恢复后识别出哪些监测点需要补算哪些月份CUF。基于这个原因, CUF计算服务还需要一个状态跟踪器来提供相关功能。在综合了开发难度、灵活性、易维护性等因素后, 项目团队选用LINQ to XML技术去设计状态跟踪器的API。

分析可知, 该状态跟踪器涉及机组编号、监测点编号、最新监测年份, 最新监测月份这四个重要参数, 因此与状态跟踪器配合使用的XML文件格式设计如下 (限于篇幅, 未罗列所有测点) :

上述XML文档中, Unit元素的Id属性用于存储机组编号, Point元素的Monitor Id属性、Latest Year属性、Latest Month属性分别用于存储监测点编号、最新监测年份、最新监测月份。出于精简文档结构、缩小文档尺寸的考虑, 后面3个重要参数在XML文档中未使用元素形式而使用属性形式。

该状态跟踪器需具备读写上述XML文档的能力, 以及在XML文档不存在时的自我生成能力。该状态跟踪器应该具有的方法接口参见表2。

表2中的所有方法均需设计为静态方法, 并且序号4、序号6的两个API设计为public访问权限, 其它4个辅助API设计为private访问权限。下面以定位Point元素的API为例, 给出该API的内部实现以展示LINQ to XML技术的基本用法, 具体代码如下:

在状态跟踪器组件的上述API通过单元测试后, 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整合到现有的业务组件中。这里仅给出整合的思路:1) 在“一站式”疲劳寿命计算组件中计算月度CUF的方法内部的末尾, 调用表2中序号6方法, 用以更新当前监测点最后一次成功计算CUF的月份;2) 在在线侦听组件内部新增一名为Analyze Month Cuf Status方法, 该方法用于分析前述XML文档各监测点最新的月度CUF监测状态 (需调用表2中序号4方法) , 并结合实际情况执行月度CUF补算任务;3) 在在线侦听组件内部的初始化方法内部的合适位置, 调用Analyze Month Cuf Status方法。

2.3 验证及结果分析。为了检验状态跟踪器组件在整合至CUF计算服务后的实际效果, 需编写少量代码的测试程序并进行严格的集成测试。这里设计需要验证的几种测试场景, 详见表3。

经测试、比对, CUF计算服务在整合状态跟踪器组件后, 该服务的确具备了服务恢复运行后的CUF补算能力。尽管表3未能涵盖所有突发场景, 但是在现阶段是够用的, 并且也可以预见到该服务能够应对表1中剩余两种场景。

三、结论

本文在简单介绍了项目背景和LINQ to XML技术后, 接着分析了影响CUF计算服务健壮性的外部因素以及已有的应对措施, 随后从XML文档结构、API接口、代码示例等层面设计了一个状态跟踪器并给出整合步骤, 最后设计出一组典型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状态跟踪器的整合效果, 最终有效提升了CUF计算服务的健壮性, 也直接保障了在线FMS软件的可用性。在电厂部署环境下, 若出现其它未能应对的突发场景, 届时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晓震, 余伟炜, 张彦召, 等.压水堆核电站疲劳监测系统分析[J].华东电力, 2013, 41 (11) :2398-2403.

[2]甘国华.重构技术在应力求解测试框架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 2015, 14 (9) :107-110.

如何解除心理疲劳 第10篇

山东 朱强

朱强读者:

就你的来信很难断定你患有心理疲劳。不知你是否还有以下一些症状: 1.起床后,觉得心情沉重,人昏昏沉沉; 2.工作中失误较多、效率低,记忆力下降; 3.感情上敏感性强、易怒,脾气暴躁; 4.食欲减退,失眠; 5.自觉身体不适:眩晕,头痛,恶心; 6.不愿与他人交谈。 以上这些现象,如果你符合4条以上,并且持续时间很长,要考虑是心理疲劳。

你现在正处于事业的转折时期,事业的不顺带给你压力,使你忽视了家庭。对于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你妻子似乎并不知晓,所以你觉得未得到家庭的支持,缺乏宣泄的途径。而此时,同事好像在工作上都比你表现得更好,让你在无形中陷入焦虑并持续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基于你的情况,我建议:首先,做事须量力而行,对于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切忌怀有负罪感。其次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与你的上司或工作搭档进行交流。回家后,注意与妻子交流,发自内心地欣赏妻子。这样,你会发现妻子也开始理解并支持你的工作,她也不会过多地要求你了。当然,给自己留出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分宁静,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诸如和家人到户外散步,锻炼身体等等,也是极为重要的。

高中各年级学生心理疲劳调查报告 第11篇

心理疲劳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 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生活是否快乐。在工作中, 经常听到高中教师说高一学生已没有了初中生的活力, 好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上课精神不振, 下课也死气沉沉, 部分高中生甚至上课打瞌睡。到了高二, 学生状况似乎略有好转, 但高三学生又一下子沉寂下来。在访谈中也听到许多高中生说心里真的好累。由此可见, 高中生的心理疲劳十分明显, 这种状态对高中生的学业能力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疲劳状况, 分析其心理疲劳原因, 探索缓解高中生心理疲劳的方法, 进行了此次调查。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查阅网络、查阅书籍。

四、调查对象

本校高中学生。抽取高一、高二和高三各两个班。

五、调查结果

本次高中生心理疲劳状况测试在高中各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 共六个班, 发放问卷497份, 回收有效问卷384份。其中高一134份, 高二122份, 高三128份。统计结果如下表:

六、结论及原因分析

高一学生心理疲劳状况最严重。在高一学生中, 有较严重心理疲劳学生百分比超过了一半, 也明显高于高二和高三两个年级有较严重心理疲劳学生的百分比。通过访问得知, 不少高一学生认为刚进高中, 对高一学习科目增多, 课程难度加深, 教师教学方法改变, 以及对新同学、新教师、新班级、新学校、新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学习倍感吃力, 心理压力增大, 从而产生较严重的心理疲劳。

高二学生轻度、中度和较严重心理疲劳百分比差别不是很明显, 有较严重心理疲劳百分比也比高一和高三学生较低。这和高二学生既没有高一学生的适应困难, 也没有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有关。通过与部分教师和学生访谈, 也了解到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理想, 不思进取, 因而没有学习激情, 只知玩耍, 心理疲劳程度也较低。

高三学生有中度和较严重心理疲劳学生百分比都较高。在访问中了解到不少高三学生面临高考, 来自就业、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较大, 考试焦虑较严重, 从而产生较严重的心理压力。

七、对策探索

对高一学生加强入学适应教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均需加强对高一新生的学习、生活和性格辅导, 特别是对高一新生的学习辅导。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初高中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初中教师让初三学生接触、了解高一的学习、生活及环境。高一教师多了解初三学生的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辅导。这样就能缩小初三和高一之间的差距, 高一新生适应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

编排课程时应注意高初中各学科教材的过度和衔接。初三学科教材中适当融入高一学科教材内容, 高一教材适当降低难度。这样就缩小了高一和初三学习内容的跳跃, 高一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也相对容易。

对高二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表面看, 高二学生心理疲劳程度相对较低, 其实隐藏了不少问题。高二学生相对高一和高三学生有一种优越感, 既没有高一学生不适应的烦恼, 也没有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不少高二学生自我感觉良好, 易产生懒惰心理, 不思进取。对这部分学生宜加强理想教育, 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学习, 不断进步。而一部分高二学生因为高一时难以适应, 或因初中时基础差, 学习倍感吃力, 跟不上其他同学步伐, 很容易放弃学业, 从而被分化。对这些学生宜加强信心教育, 多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对高三学生加强就业辅导和高考心理辅导。有的高三学生毕业就面临就业, 毕业后做什么样的工作?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些问题时时刻刻困扰着他们。对这些学生应加强就业辅导, 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特长, 为其找到合适的工作打下基础, 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降低心理疲劳程度。有的高三学生面临高考, 担心考不上大学, 或担心考不上满意的大学, 产生考试焦虑,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高考心理辅导, 有利于缓减他们的焦虑水平, 降低心理疲劳程度, 提高学习效率。有的高三学生成绩中等, 是选择就业, 还是选择复习, 也会困扰他们。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帮助其分析自身具体情况, 慎重作出选择, 对减轻他们的心理疲劳也非常重要。

总之, 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疲劳原因各不相同, 我们必须具体分析, 找准原因, 对症下药, 才能真正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缓减他们的心理疲劳, 使他们轻松学习, 快乐学习, 充分发挥潜力,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摘要: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疲劳原因各不相同, 我们必须具体分析, 找准原因, 对症下药, 才能真正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缓减他们的心理疲劳, 使他们轻松学习, 快乐学习, 充分发挥潜力,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理性疲劳】相关文章:

老师心理疲劳的调节研究论文04-15

浅谈高中生英语学习心理疲劳的原因及对策02-09

金属疲劳07-01

肌肉疲劳08-06

疲劳计算08-14

疲劳失效08-24

疲劳训练08-24

热机械疲劳05-14

夜间驾驶疲劳05-25

弯曲疲劳试验07-06

上一篇:英语八级下一篇:现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