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和育人范文

2024-07-26

教书和育人范文(精选12篇)

教书和育人 第1篇

对此,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教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和平时与同仁的交流沟通中,我有几点真切感受。

就第一种导向来说,这种意见似乎现在占了上风,成为一种主流意见。执此种意见的人认为,语文学科首先具备工具性,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解析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是“学科之母”,如果对文本的语句解析出现错误的话,那么建于文本之上的一切,也都会随之出现偏差。因此,语文必须注重对文本的解析,以文本为重点,对文本中的语句进行深入的挖掘品位,强调对文本语句的正确解读。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最基础的往往就是最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文本是立足之本。对文本的内容解读如果出现了错误,那么对文本蕴涵情感的体会,对文本思想主题的理解,也都会随之误入歧途,基础的错误必将导致本质的错误,最后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宋明时期由于对儒家经典文本的解读出现错误,使儒学的传承走上了歪路,对中华传统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前途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又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下雨天,留客天”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情境也随之变化。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时,洋溢着暖暖的温情,而当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时,却从温情化成了冻彻人心的冷酷。放到课堂教学中来说,某次测试中,有一则题目:请你谈谈对“开卷有益”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都大谈特谈对政治历史学科开卷考试的看法。有的同学语句不可谓不精彩,观点不可谓不精辟,但最后很遗憾,试卷发下后,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大的鲜红的“×”。归根结底在于他们对文本语句的解读出现了错误,最终导致了方向性的错误。好比一棵树,根上出了问题,枝叶当然不能幸免,所以注重文本的解读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但第一种导向也有偏失之处,它往往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侧重于对文本本身的挖掘,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甚至有人提出,思想教育是政治老师的事,语文课决不能变成政治课。但他们都忘了,语文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人文学科,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

而第二种导向毫无疑问注重了这一点,它提倡的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挖掘和张扬。从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出发,强调语文“育人”的特性。确实,语文绝不仅仅只是具备工具性,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一个工具,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承载和传扬的,绝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语句词章,更有永不腐朽的千古智慧与万载才情。有谁能比李白更飘逸洒脱,有谁能比杜甫更博大厚重,有谁能超出苏轼的文采风流,有谁能忘却易安居士的婉约清丽。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对文章语句的咬文嚼字,那么中华文化的千古风流又将何去何从呢?文字可能是死的,但其中所传承的感情与思想却是鲜活的,千载之下,秦汉的幽古雄浑,唐宋的诗酒风流,谁能轻易抛却。当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像医生拿起解剖刀一样,去一一解剖那些佳句丽章时,中华文华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和神韵又将何存?陶渊明醉卧于菊花丛,对月览书,唱出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所注重的是与文章中灵魂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而不是书虫蛀书式的啃嚼。孔圣人慨叹文章有教化之功,如果失却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语文生存的根本目的。所以,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持第二种意见的人往往沉迷于自己营造的意境中,却忘却了世上本没有“空中楼阁”,如果忽视了文本解读的基础作用,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凭空搭建出华丽的空中楼阁,即使勉力为之,也只是搭在浮沙上的楼宇,转瞬即逝。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争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正是“教书育人”吗?“教书”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注重了“书”也就是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注重了知识的继承,而“育人”则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了思想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哲人说,智慧是各种各样的,它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面貌表现出来,如果只执着一面,你必将失去其他方面,“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基础和手段是“教书”,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两种兼容并蓄时,智慧的河流才会越流越宽广,境界也会越来越博大。

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第2篇

一、充分利用教材,加强思想教育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必须有意识地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教材融化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二、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重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三、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塑造,为学生树立榜样教书育人能否收到实效,要害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1、要具有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

教书和育人 第3篇

关键词:教书育人;荣誉;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27-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八大报告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问题提出,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那么,教师该如何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呢?

一、立足本职工作 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教师是一门职业,我们既然选择了这项职业,就应当豪不犹豫地热爱它。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始终心怀学生,勤奋踏实,无私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我们应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寻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本身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作为人民教师,教人做学问,首先自己就要不断地追求学问,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没有精通的业务知识和渊博的学问,就不配作人民教师。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知识日新月异时代,要不断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吸呐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然后把它奉献给学生。要讲究方法与艺术,惟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教学。掌握教育规律和艺术,艺术地把学问内化成学生的学问,使他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聪明的才智,激荡的热情,高尚的品德,全面发展, 健康的成长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惟有如此,我们才对得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才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二、充满信心,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作为人民教师,对教育的发展要充满信心,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信心。只有充满信心,我们才会有百倍的劲头儿投身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为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作为人民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来对待日常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不能像制造业一样快速产生经济价值,但是我们是从事的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在。“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一科学论断和对教育作用的准确定位,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回答了教育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先后顺序问题,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均衡发展”回答了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是要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这些论述,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未来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必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名人民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位祖国的“花朵”都能学会知识,掌握本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可以说“教书育人“就是教师的天职。每个教师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都能认识到“教书育人”本身就是自己的天职,更主要的是教书育人是一种荣誉。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教书育人的“责任”放在首要的位置,时刻 都能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根本不会出现当今教育的一些歪风邪气。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种荣誉感去履行职责,那么我们整个教育更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事业,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最幸福的事业,我们教育好学生就是我们的幸福。

作为人民教师,应当坚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必将优先“小康”。因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和国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促使教育优先达到“小康”的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些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描述,无不鼓舞人心,让所有教育人看到了希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充满信心,尽心尽力的搞好自己的工作。

三、用榜样的力量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我县每年都要举行“做师德楷模,育时代新人”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县有100多名教师被评为“先进教师”或“优秀班主任”。他们都有着先进的个人事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通过宣传这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号召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更多更大的成绩。

教书和育人 第4篇

关键词:教书育人,荣誉感,责任感,科学发展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人类文明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 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没有一支高品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高品质的教育。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该怎样按照这一要求, 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才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呢?

一、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是时代所需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我满怀对教师这个神圣而又光荣的职业的无比热爱, 热情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教师行业。可是, 在日常工作中, 逐渐发现一小部分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正在减退, 导致他们想跳槽、改行、工作懈怠、情绪低落,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经过仔细分析, 我认为, 首先, 这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思想认识没有到位。其次,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再次, 一些学生及家长不配合、不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从而使这部分教师对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追求不是那么强烈, 而是视之淡淡, 甚至逐渐消退。

1.切实加强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 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行为、工作作风、生活态度, 乃至一言一行, 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为示范性教育对学生是最直接的教育, 所以, 教师必须要做到为人师表。没有高品质的教师, 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而且还要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为此, 作为教师, 更应该首先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增强使命感, 在实际工作中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为学生爱戴、社会尊敬的好老师。

2.努力提高教师思想觉悟

提高教师思想觉悟, 让教师从思想上认清自己的角色。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就是要让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都能够绽放。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 “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天职, 更是一种荣誉。只有教师都去履行职责的时候, 都把这项工作当成一种荣誉的时候, “教书育人”才会得到我们最真切的认同, 才会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才会自觉立足岗位, 把国家利益放于首位, 以“忠诚敬业、无私奉献”为准则, 牢固树立“国家至上、教育至上、学生至上”的观念, 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增强教师责任感势在必行

正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荣誉感, 导致他们的责任感不强, 在工作中表现出敷衍、懒散、得过且过的态度。这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 而增强这一责任感又势在必行。教书育人是一项良心工程, 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 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如何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 教育引导学生, 从而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正确培养学生, 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当今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 科学备课、上课、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制订出符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这样学生才会在关爱中自觉努力地学习, 才能让每位学生真正成才。

2.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观

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观, 时刻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做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取。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带头人和示范者。

总之, 我们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 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赋予孩子什么, 明天孩子将给予世界什么。因此,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 要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好一个孩子, 幸福一个家庭, 兴办好一所学校, 建设一方文明”, 并以此作为一个教师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们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教书和育人 第5篇

向定华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八大报告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应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其次用榜样的力量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三要爱岗敬业。

我们知道,决定教育品质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教师强则教育强,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永远不会有一个高水平的教育。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让教师真正拥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可谓任重而道远。就我们教师本身而言,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让每一位祖国的“花朵”都能学会做人、学会知识,掌握本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天职,更是一种荣誉!

然而,纵观我们的教师队伍,很多老师都在不停的抱怨我们的工作劳累,工资待遇低,也就是说没有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一种荣誉

感,反而越来越感到羞耻,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人民教师,觉得这一职业很丢人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怪现象出现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日常的工作中学会去体会快乐,摒除其他不好的因素。我们只看到了教师工作辛苦的一面,而没有用心的去感受教师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说的再实际点就是我们只是将它当做一种职业,一种养家糊口的途径,没有真正的去感受其中的乐趣。我认为这是很多老师会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教师该如何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高尚的思想觉悟,要立足岗位、以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敬业、奉献为自己的生活守则;要牢固树立 “国家至上”、“教育至上”、“学校至上”、“学生至上”的观点,增强教师自身奉献教育事业的自觉性。要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师职业精神力量,使自己对教育事业保持一贯的执著,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忱,对教育的未来始终怀抱信心。

现代人挥之不去的焦虑、浮躁、紧张、信仰迷失等精神危机不能在教师队伍中占有份额,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自觉地守住良心这个道德的底线,保持心态宁静平和,校园这方净土才不会被玷污。坦坦荡荡,为人师表,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精神铸造精神,用人格塑造人格。

其次用榜样的力量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

作为教师,首先要以优秀的教师为榜样,增强自身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如《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文章,集体讨论等方式,学习优秀同行们的先进事迹,看看他(她)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是如何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是如何克服万难,奋勇争先,舍小家、顾大家,为一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然后反观自己,并试图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进而发生思想的碰撞,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自然会油然而生。有了强烈的职业荣誉感,那么那份为了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而奋斗终身的教育责任感也有如千年陈酿的芳香,一打开瓶盖,便会溢满全身心了。其次应做好“榜样示范”作用。西汉杨雄说的“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便是对教师表率作用的另一种概括。从中可以看出是在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即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教师,应时刻认识到自己就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学生的前途。这体现了教师的价值所在,也体现了教师的尊严与幸福。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师的荣誉感就得以升华,教师就会觉得教育是一项伟大神圣的事业,与自身关系重大,责无旁贷。

第三要爱岗敬业。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工作和热爱学生。热爱工作,意味着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

现着对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感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学生是他生命的给养,讲台是他生命的舞台,教学是他生命的源泉。

敬业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在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不敷衍塞责;也表现为对学生的热切关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践。

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就在教师自觉践行爱岗敬业这一师德规范中得以体现。教师在认真踏实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收获的幸福,进而提高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反之,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又会使教师更加珍惜其工作,更加认真地对待他的工作,更加细心地呵护他的学生。

作为教师,就要承载教书育人的责任,要知道这个责任不是儿戏,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祖国乃至民族的希望!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深刻领悟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对我们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一种使命,每一位教师都责无旁贷!

作者姓名:向定华 工作单位:清镇市红枫中学 职

务:高中语文教师 职

教书重在育人 第6篇

我们所教的职中生大部分是中考淘汰下来的后进生,后进生的形成,有其智力因素原因,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形成“差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后进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后进生”心理入手,弄清“差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在此谈一点自身的体会。

一、“后进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危害

1、自卑感。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2、厌烦感。由于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家长和教师期望过高及个人抱负与现实条件的反差所带来的刺激;更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

3、恐惧感。具有以上心理特点的学生,时常处于戒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他们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对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严重的恐惧感。

4、逆反感。后进生因学习成绩差,容易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容易受到人格污辱,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逆反感。

5、孤独感。大部分后进生一旦自认为是差生,他们便表现为与人疏远,不愿接近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更不愿接近老师,容易形成一种孤独心理,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更易被坏人引诱、利用。

由此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后进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紧张、烦燥不安,他们往往以反社会或自我退缩的行为去寻求和表现个人价值,走向极端则会出现犯罪、逃学等倾向。如果教师对这种心理障碍不进行及时的疏导,设法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时又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呢?

二、减轻“后进生”心理压力的几种教育方法

减轻“后进生”心理压力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学生。对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案例教育法。即典型事例教育法。“差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自我剖析教育法。即自我评价法。多数“差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体会成功教育。即行为激励法。“差生”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少对所处的环境实施积极的影响,难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自我感觉他是一个失败者。采用体会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挥其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采用此种方法,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就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抓住教育的时机,润物细无声,促其转化。

4、关爱教育。即爱心感化法。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把微笑带给他们”,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并认真细致地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共同携起手来,帮助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从而努力去学习。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动之以情,用教师火一般的热情,去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要“爱”字当头,如同在药片的对面涂上一层糖衣,做到良药不苦口。使他们排除逆反心理,与大家融洽相处,做到心理相容。

5、信任教育。即信任转化法。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

“教书”、“育人”孰重?孰轻? 第7篇

“教书”、“育人”应当孰重孰轻?这是困惑一代又一代教书人的问题。作为学校, 首要的职责就是传授学生知识。特别是中专学校, 学生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那么, 教师是否应该把精力偏重于“教书”呢?从表面上来看, 确应如此。但我则认为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教师, 应该“教书”“育人”同时抓。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让学生毕业之后能找到工作, 自食其力;更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 学生毕业之后, 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例如:在这些孩子的素质教育问题上, 我们学校开设了“礼仪”课;在“礼仪”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我们五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之美。

一、利用课堂, 进行教育

一堂课45分钟, 许多老师都把它用做教授知识的场所, 古往今来也都是如此。“课堂上, 不讲课本知识那干吗?”“课堂上一共才那么一点时间, 还要教育学生, 那我们的课程内容就讲不完了。”是啊!很多老师不是不想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 而是时间紧迫啊!这些, 也是客观原因。我们能够理解。但是, 它决不是教师不去教育学生, 不去管学生的理由。我觉得在课堂上,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能不能引申一下, “多”说那么一两句你的人生教训, “多”说那么一点你的做人道理呢?我认为完全可以。本来课堂就是“教”与“学”的场所。不是说书本知识就应当教, 教导学生人生道理就是“侃大山”。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我在《公共关系》课和《礼仪》课上, 就经常由一些课本知识引申而讲一些做人道理。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只要你讲的是对的, 是有感而发的, 学生就喜欢听。

二、言传身教, 爱的教育

“言传身教”!我们不仅要“言传”也要“身教”。有些老师只会空谈, 让学生这样做, 让学生那样做。但是, 惟独自己做不到。可想而知, 学生自然也不会理会。因此, 我们想要教育好学生, 对于对他们的要求, 首先自己要先作到。

在我教的《礼仪》课上, 我会讲到很多的礼仪规范。想要学生做到, 我就要先作到, 不然, 怎么去要求学生呢?所以, 我练习站姿, 改掉了自己驼背的坏习惯;我努力做到见到别人主动上前打招呼, 改变了自己内向的性格……通过教授《礼仪》课, 我改变了许多。学生在我的影响下, 也改变了许多, 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如何育人?我认为, 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 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 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 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尤其对薄弱生, 知识欠债较多, 讽刺挖苦只能磨练他们的忍耐力、承受力, 只有爱与尊重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 一点一滴进步。其实,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发现, 当一个学生在被你认同、尊重后, 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那我们何必吝啬把自己的尊重与爱给他们呢?爱,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原动力, 当你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 给予肯定, 让他们的心在寻找的道路上沐浴着阳光, 心就能在爱中成长!

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首先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这里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所教课程的内容非常熟悉, 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很了解、掌握, 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 深入浅出, 难易恰当, 重点突出;二是对所在学科的发展动态能及时跟踪, 了解其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 并能加以提炼, 结合到教学中去, 使学生也能及时掌握一些新的知识, 对学生步入社会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其次, 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 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它涉及到如何把你桶中的水引入到学生的杯中。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得到启发, 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从而能够自主地学习。相反, 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 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第三, 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 就不能在上课中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上课就会比较枯燥, 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 教师的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所有这些, 都是教师驾御课堂所必须具备的, 也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

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积累, 要靠不断学习和探索, 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 只能算是滥竽充数。所以, 在科学、知识的领域里, 教师始终要学在前, 走在前。

四、教育学生、日常做起

中专学生大多是住校生。他们离开自己的家、离开自己的朋友, 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他们此时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是小心翼翼的。所以, 作为老师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让他们有安全感。这样, 学生对老师才会信任, 才会听老师的教诲。我记得我们班学生刚来时, 由于年龄较小不会照顾自己, 外加水土不服, 很多同学都生病了。我每天都带着他们来往于医务室、寝室和教室之间。虽然很忙, 但是同学们都很喜欢我, 喜欢和我聊天。这样, 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近。现在, 偶尔学生犯错误了。我的教诲他们也都乐于接受。

我们应当看到学生是会分好和坏的。只要是真心对他们, 他们也会真心对待你。

用心教书严谨育人 第8篇

一教学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所谓愤, 就是激愤的心情, 启就是发。对于不知道的事情, 你说我非知道不可;我说你不行, 你非行不可。在对学生启发之前先激发他的愤, 也就是激发他的求知欲。把这一点运用在教学上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个公式, 我要教授三种用法, 前两个应用讲完后我说其实关于这个公式还有一种你们不知道的用法, 不过我已经讲了两点了, 你们记住第三点看来需要点实力了 (注:激发时的语言表达很关键。如我用的是“你们不知道”而非“另一种”, “看来需要点实力”而非“看来有些难度”, 话语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这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期望“快讲, 快讲”。当然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效果是毫无疑问的, 甚至会成为学生记忆中相当深刻的那一个点。

再来讲悱。所谓悱, 就是内心有怀疑, 不同意。发就是研究。对于教学来讲, 一味地灌输绝对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灌输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越学越枯燥, 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只有让课堂活跃起来, 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悱就是我经常在课堂上用到的教学方式。如我要让学生尽量自己完成教师所需完成演示的实验, 自己发现物理中的规律, 发现其中的问题, 总结结论, 我再和学生一起研究这其中的变化和道理。

我们都知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下面还有半句:“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这主要是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会问学生, 你们觉得这个知识点老师会怎么来考你?有的学生会把它设置成选择题, 有的会设置成填空题等。一旦我得到这些反馈, 也就说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了, 会灵活运用了。这也就真正达到了教授的目的, 也使学生走出了“死”读书的困境。

二教育篇——水的智慧

遇圆则圆, 遇方则方, 放糖即甜。水是灵动的, 把它放入方的容器中它就成了方形, 放入圆中就成了圆形;加一勺糖就变甜了, 加几滴醋就变酸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 水的本质并没有变。这是我经常对学生说的, 要像水一样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变化, 更重要的是学习水的品质。我注意到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往往会面临更多的诱惑, 接触更多类型的同学朋友, 同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取向。这时如何分辨是非就显得尤为重要,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便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放在了第一位, 教导学生像生活中最平凡的水学习, 圆融中但不失掉自身优秀的品性。

“江海称其大者, 以无不容。”我们都知道水有着巨大的包容性。现在的学生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凡是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别人总是横竖看不顺眼, 这一点只要在班级中有一两个人表现明显就足以造成整个班级的不团结。所以我要求学生对自己尽量严格, 而对同学不要过分斤斤计较。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绝对的把握。当然这对我自己也很适用。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包容。

滴水穿石, 厚积薄发。水的力量是无穷的, 看似平静的表面却蕴含了巨大的能量, 而这巨大的能量却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累积汇总起来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学生自然毫不费解, 当然他们也明白了一个人或是一个集体的成功离不开点点滴滴的积累。

三班主任的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确实精辟, 无论运用在哪儿, 都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标准道路。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亦是如此。明确的目标, 坚定的信念, 在孜孜以求中不断探索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品质。

严格的常规是一切的基础。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我更是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 对常规管理有着严格的要求。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下, 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几乎每周都能拿到常规管理先进。

良好的班风是贯穿整个过程的绝对要素。对于班级的风气我向来管得比较严。比如学生的一言一行有不恰当的地方, 我都会立刻上前去纠正加以教育, 哪怕是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也不例外, 因为我坚持认为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我现在的班里, 几乎听不到不礼貌的词语, 学生之间也会相互监督。另外, 班级中如发生了某件比较重大的事件, 我总会拿到班会课上和学生共同讨论, 然后再做处理。我的目的就是始终让学生用正义的目光去看问题,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问题, 在学生心中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 力求使整个班级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

对于班级建设, 我一直都在探索中进行, 旨在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我每月会在班级中评出本月之星, 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在墙上。内容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学习进步的、表现突出的等, 这样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得到荣誉的机会, 表现也会更积极。这一做法曾经有位家长给过我一句评价“这样所有的孩子在你的班级都可以找到自信”。再如我会利用班会课进行一些话题的探讨, 比如如何做一个淑女或绅士, 男生眼中的漂亮女生或是女生眼中最帅的男生。这些话题看似有些敏感, 但由我提出, 大家坦然面对, 理性分析后更有益于班级的健康发展, 也避免了早恋问题的出现, 使班级学生始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论教书与育人 第9篇

关键词:教书育人,教学环节

1 教学与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 有组织的传授知识, 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即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教育中, 最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学校中, 老师不仅教学, 也是学生的教育者, 生活的导师, 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又有人说: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一切教学活动都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教师通过教学总要给学生一定的教育影响, 不给学生的任何影响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这可以说是一条客观规律, 即“教书”不可能不“育人”。“育人”的主要途径是“教书”。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 互相依赖的统一体。

2 教书育人的出发点

了解了教学与教育关系, 教书育人就应含义明确了, 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 要注意突出以下几个要点:

(1) 教书育人必须是教师的自觉、有目的行动。要求教师从培养“建设者”“社会有用人”的高度来认识。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 明确其任务和使命, 并积极加以实践。

(2) 教书育人, 应贯穿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是教师在学校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学是学生接触教师的主要机会, 没有教学就谈不上”“育人”。

(3) 教书育人必须有计划, 有意识地进行, 每个教师对自己要有要求, 要落实, 要总结提高, 不断提出新的方法, 推广好的方法, 以期获好的效果。

(4)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书育人也是学校工作的导向。在各教学环节的计划、组织、协调管理工作中一定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工作日程。

3 教书育人落实点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单位, 基本有三项任务:培养人才、科研、社会服务。其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也就是说教书育人是最重要的任务。如何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呢?

(1) 提高教学质量是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 只有高质量的教学, 才有可能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育人”有较为坚实的基础, 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备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 方法不得当。重点不突出, 难点讲不清, 会给学生以“治学不严谨”的印象, 教师的“育人”就会流于形式, 甚至起不到作用。

(2) 提高教学的教育性是教书育人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辩证法、唯物主义、方法论等教学因素, 在教学中育人, 不能简单地搞“两张皮”, 提高教学的教育性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那么教书育人就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3) 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 教书育人应把他们作重点对象。

(4) 抓准结合点进行教书育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发展历史较长, 比较成熟。较严谨。教书育人在这些课程中结合点较多。如结合课堂教学讲学科发展史, 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结合学科发展史, 讲名人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结合课堂组织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 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5) 结合公益劳动, 进行劳动观念教育。

(6) 结合实习, 了解社会, 了解行业的敬业的精神, 了解行业的团队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教育。

(7) 教书育人体现在教学文件中, 如:在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时, 要求每课必须明确传授知识, 培养技能的同时, 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方法论教育提要求。

(8) 教书育人体现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 环境会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9) 注意检查落实教书育人工作。教书育人是一种慢功夫。必须持之以恒,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狠抓落实, 并纳入教学检查的范围。

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回归教书育人本原 第10篇

一、学科教学承载着素质教育的重任

在中小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长者是各个学科的教师,学习最多的内容是各个学科的知识,经历最多的过程是各个学科的学习。在日积月累的学科学习浸润下,中小学生经过学科教材和课外读物的研读、学科学习方式的磨砺、学习伙伴的合作相处以及学科教师的言传身教,就会点点滴滴积淀和形成特有的素养,成长为身心健康的青少年。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学科教学只是关注学科知识,甚至只是围绕学科考试而教学,就会把学生视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就会把教学当做生产产品的过程,就会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学生的素养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

当我们真正把学生视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潜质的成长中的生命体,就会不仅关注学科的知识世界,而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就会把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设计为一个不断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教师也在对话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并帮助它们架构起知识世界。只有架构起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桥梁,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让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原。

二、学科教学承载着教师的人生价值

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任职于中小学的教师,多数承担着学科教学的重任。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教学理念、教师的学科底蕴和视野、教师的教学组织技术、教师的待人处事准则等,无不对学生素养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是在平凡的学科教学中实现的,是在为祖国培育高素质接班人和劳动者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视学生为亲人;有富于感染的表达能力、具观赏性的板书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有组织学生有效活动的艺术,以及本学科知识外的特长;有修养,注重道德自律,性格开朗,待人处事大度豁达。这样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永远的榜样。当我们能够修炼出这种境界和本领,就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生涯中谱写出不平凡的篇章。

三、学科教学承载着学生的发展前途

青少年在中小学度过的时段,是其人生发展奠基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道德成长趋于成形,学科知识量急剧增加,兴趣爱好发展广泛,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在回忆自己中学生活时说到,中学生活给了他人生两件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人生观,让他从一个糊里糊涂的“小捣蛋”成为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二是点燃了他头脑里知识的火种,培养了学习和做学问的兴趣,更让他懂得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知识。事实确实如此,中小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受到学科知识的逻辑力量、学科知识独特的呈现形式美感、学科知识形成过程的意趣和艰辛、学科知识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学科教师身正示范的榜样作用,就一定能够为其美好的前途夯实基础。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所经历的每一门学科学习,都有其育人的独特价值。各个学科知识领域和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对学生素养的发展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德育熏陶和身心发展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有其客观规律。

然而,当前对学科育人规律的认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明了的。尤其是我们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科教学迷失育人方向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改变这种状况,促进学科教学回归育人的本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开展了中小学各个学科育人价值的专项研究工作。上海市中小学各个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工作,吸引了一些大学教师、市及区的教研员和学校的教师共同参与。该项研究从国内外学科育人状况比较、学科教学现状调研分析、学科育人价值提炼、改进学科育人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

尽管限于主客观原因,目前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还略显粗糙,并存在许多不足,但研究者通过推进学科育人研究工作,唤起更多中小学教师重视改进学科育人的现状,重视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回归教书育人本原,这样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市中小学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将学科教学回归育人的本原,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因此,研究学科育人的价值,就必须引导教师关注知识与技能、学习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实施,让学生有学习书本知识和接触社会实际的多种学习经历,有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良好发展,切实在教学中将智育与德育融为有机整体,实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就必须引导教师重视个人修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能够以宽广的知识、严谨的教学和优良的品行,促成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引导市、区县和学校各级教学研究活动,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创造出应该有的学术氛围。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崇高的,我们为实现目标所需要推进的工作也必须是扎实的。研究学科育人价值,推动学科教学回归教书育人本原,我们的脚步始终不止。

相关链接杨福家少时求学之路

旧的教育制度并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开启,当初淘气而充满了好奇心的小杨福家感受到的正是压抑且不自由的学习气氛,小学及初中时期他由于反感陈旧的教育方式而厌恶学业,以搞恶作剧的方式进行反抗,以至最后被勒令退学。小学短短5年中杨福家就换了6所学校,留下了并不美好的回忆。

退学在家的杨福家整天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他的家人抱着一线希望把他送到著名的格致中学。这座创立于1874年的以“格物致知”为名的学校,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传授西方科学新知、追求真理的学校之一,这对年轻的杨福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杨福家后来回忆说这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他在那里如鱼得水,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在那里3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是他人生历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点燃了头脑中的理想之火,有了自己人生的追求,知道了怎样去学习、去拼搏。

科学教书 文化育人 第11篇

当时觉得没必要思考。

很久之后,突然觉得这两组概念弄不清楚,就没资格当老师,最起码成不了一个合格的老师。因为前者牵连教书,后者关乎育人。

可惜明白这个道理时,我做老师已有不少时日。

颇有些恼羞成怒!

说实话,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老师做得不合格,更因为自己本身的发展也出了问题。我恼怒自己的愚钝之外,也迁怒于我的老师。

对中学老师这个群体,我向来存有偏见。当然,我也承认,中学老师中也有一些佼佼者(比如教师发展学校的老师们都比我优秀得多),但总觉着,从事这个职业的很大一部分人,不是选拔出来的,而是淘汰出来的。情商平平,很难因为职业崇高而选择教育;智力平平,很难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不选择教育。上了师范院校,善钻营者,矮子里拔将军者,皆转行或考研。勉强进入中学的,不多几年也转行的转行,提拔的提拔,留下来的不就是淘汰的结果吗?至于因为理科太差而被迫选择了文科,文化课太差不得不选择了艺术和体育的某些老师就更多了几轮淘汰。可惜,这些人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一辈子都在井底,还往往自鸣得意。

中国的教育就这样掉到了井底。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

恼怒化作无声叹息、一丝苦笑、两鬓华发、三缕抬头纹……

年轻时,我是一个民族自大狂。听说,李约瑟写了一部《中国科技史》,把“四大发明”吹到了世界,很是得意。忽有一天,听说这书名出了问题,人家写的是《中国技术史》,同胞译者妙手点染成了“科技史”。其实,李约瑟还是在批评中国人重技术,轻科学的。这时才想起,改革开放之初,报刊上常可见海外华人学者屡屡提醒国人要多一些科学精神。再一细研,可不,中国人还真是存在师带徒、父传子、传男不传女、门户森严等等教育弊端,也的确存在轻实践探究和规律总结,重坐以论道、闭门造车等等问题。怪不得,勾股定理在世界上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人家斩了百牛庆贺,生怕人不知道;我们藏着掖着,不交流、不沟通,何谈总结。

西方的基础教育,非常注重科学实证和归纳总结。小小的孩子就懂得在实验室、图书室去寻求答案。而我们的教育却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灌输。就语文教学,受西方影响的新加坡就和我们差距很大。老师把“论积贮疏”、“论贵粟疏”……同类文体的文章让学生比较阅读,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寻求规律,然后自己写出一篇“疏”来。暑假里,我在冶力关农家乐住了几天,偶遇一位维也纳大学的访问学者,他对河州花儿很是痴迷,我们相谈甚欢。我发现他对本国历史,欧洲历史,甚至希特勒都很模糊。他告诉我,他们的教育轻知识传授,重自主探究,因而选择性很强。

我终于明白科学重规律、技术贵经验。也终于明白什么是重道轻术,教书要科学地教,教科学,要授人以渔。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又可细分为多个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师生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理念的文化、物质的文化、行动的文化等等。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最有决定权的是那40分钟的三尺讲台。就中国教育的现状来说,最有影响力的也是一线教师的40分钟的三尺讲台。因而,我对构建课堂文化做了一点粗略的思考。

课堂文化首先是平等的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纵观东西方各种各样的革新运动(包括宗教革命),无论前面冠以怎样的定语(如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都有一个不变的永恒主题——民主、自由、平等。可见,这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理想(绝不能以种族、历史、文化背景、生存环境等为独裁、专制、剥削和压迫找借口)。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首先要蹲下身子,把自己和孩子放齐。用平等的人格来主导课堂,为主体服务。

课堂文化还是合作的文化。这其实也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力和个性特征的另一种平等。更是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因而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还是培养孩子们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提高合作能力的一种手段。在今天,面对独生子女一代,面对“宅男宅女”,谁能说这不重要、不迫在眉睫呢!

课堂文化是和谐的文化。个体和谐、团队和谐、社会和谐乃至整个地球和宇宙都要和谐,这也是今天人类共同的追求。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每一个孩子都感到愉悦,每一个孩子都在健康发展,当然老师成功的愉悦也自然在和谐中产生。

课堂文化是集体文化。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同时,必须意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合作与和谐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

归根结底,课堂文化是爱的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发自肺腑的师生之爱和对课堂教学、对课堂学习的热爱。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构建课堂文化的框架。不同的教学人员、独特的教学风格都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文化。值得大家穷尽职业生涯去探索。

逝者长已矣,在应试教育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我们正在渐渐老去。愿我们用科学教书、文化育人的素质教育还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

廉洁从教,教书育人 第12篇

教师要做到清正廉洁, 首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要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要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自身道德建设的樗杆, 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崇高理想, 又要有踏实的行动, 既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又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更需要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道德失准、信仰缺失, 是许多人腐败堕落的重要思想根源。作为教师要做到“率先垂范, 廉洁从教”、“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要有大局意识, 要认真分析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这部分人的利益和那部分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与多数人的利益的关系, 把各种利益统一和结合起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教师献身精神的生动写照。教师的工作不仅历尽艰辛, 而且默默无闻, 一生清贫。“一支粉笔, 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 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过得却是清苦的生活。甘于奉献,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教师精神的核心, 是为人师表的体现。多少年来, 一代又一代的“孺子牛”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奉献者之歌。

廉洁文化进校园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 反躬自省, 我的身份是人民教师, 做的是教书育人的事情,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无论面对怎样迷离的尘世, 我们更应始终坚持一面廉洁的大旗!

第一、献身教育, 为人师表

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 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正是为了祖国未来无数的瓦特、牛顿、爱迪生, 教师将满腔的爱尽情赋予了学生。论财产教师两袖清风, 一无所有, 但教师却富有, 我们拥有无数学生对我们爱的回报。古人云:“不受曰廉, 不污曰洁。”说的是不受贿赂, 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不贪图财货, 不沾不污, 立身洁白。这是为人的根本。教师作为肩负社会育人大任的工作者也当以廉洁立世, 为真为善为美。廉洁是师道之前提, 师道是立教之根本, 廉洁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是教师形象的感人魅力。

第二、公正执教, 关爱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 教学过程中, 天天和学生在一起, 学生和我的接触时间可能比与父母的还要多。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快乐吗?课上学得好吗?我关心他们吗?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时, 我能帮助他们吗?等等, 这些都是家长惦记的。所以很多家长会想办法接近老师, 甚至是给老师送礼。如果我们老师把全部的爱心给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都喜欢我们, 亲近我们, 让家长能更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 让家长觉得老师是那么地关心自己的孩子, 工作是那么的负责任, 教学方法是那么的适应自己的孩子, 我想这时候, 家长就不太会专门想到要怎样来接近老师, 如何跟老师搞好关系, 送些什么礼物给老师了。也只有这样, 老师才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才能值得他们信任的。

作为教师, 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教师如果率先垂范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行, 不仅对学生进行言传, 而且还以身示范, 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学生认识腐败之丑恶和危害性, 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做一个清廉纯洁之士,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人才基础。同时还以教师的廉洁形象来教育、影响、感化社会中的成员, 使腐败不廉分子可耻, 反腐倡廉有榜样, 这样有助于社会不正风气的匡正。

第三、自我约束、廉洁从教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示范性的劳动, 它对学生的为人、处事、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熏陶作用,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能用广博的学识、优秀的教学方法, 授业解惑, 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而且还要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传道, 影响学生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成为学生求智、做人的楷模。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一身执教, 持俭守节, 他“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他的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 为学子们所敬重, 为学子们所效仿, 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垂范世人的楷模。他的这种廉洁从教的作风, 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力, 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 使学生在敬仰中, 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相反, 如果教师人格不健全, 言行不检点, 做事粗糙, 责任心不强, 对学生没有爱心, 为人不廉不洁, 则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 使学生产生对人、对事、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为师不廉, 师道必坏, 师道坏则必误学子。因此, 为人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修身慎行, 敦方正直, 清廉洁白, 恬淡无为”, 这是为师立教之根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智慧要靠智慧来培植, 良心要用良心来熏陶。

上一篇:主体材料下一篇:不同护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