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有机栽培范文

2024-06-04

设施有机栽培范文(精选9篇)

设施有机栽培 第1篇

本研究系2014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西瓜长季节设施栽培膜下微灌施肥技术示范 (SXGC[2014]177) ”的一个内容。按照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要求, 研究其单位面积用量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以期获得长季节设施栽培西瓜经济用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阜宁县处于苏北沿海农区、里下河农区、徐淮农区3个区交叉地带。根据项目要求, 建立了4个项目示范核心区, 分别落实在沟墩镇条海大棚基地 (淀浆土) 、沟墩镇三合大棚基地 (缠脚土) 、罗桥镇沿街大棚基地 (砂土) 、罗桥镇张赵大棚基地 (黏底两合土) , 大体代表了阜宁县西瓜生产的主要土壤类型。试验田落实在三新工程项目4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区内。

1.2 试验材料

供试西瓜品种为早佳8424。

供试商品有机肥, 由江苏天补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提供, 有机质≥45%, N+P2O5+K2O≥5%, 水分≤30%, p H值5.5~8.5, 粉状。

1.3 试验设计

选择地力均匀、田间配套条件一致的示范区域中部作为试验田,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并列分设3个等规格大棚, 合计面积1 000 m2左右。每个大棚设5个处理, 分别为不施商品有机肥 (CK) 、施商品有机肥250 kg/667 m2 (A) 、500 kg/667 m2 (B) 、750 kg/667 m2 (C) 、1 000 kg/667 m2 (D) , 小区面积40 m2, 小区间设置标志但不留明显间隔 (考察时剔除小区交接带) , 大棚两端剩余面积作保护区。

1.4 田间管理措施

按试验要求施用商品有机肥, 耕翻入土。移栽密度350株/667 m2,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照大棚西瓜长季节设施栽培生产要求管理。试验田所有处理都不施用除试验材料以外的有机肥或相关产品, 也不施用硼肥和锌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商品有机肥用量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的商品有机肥用量对西瓜生育进程的影响不大, 但对长势和成果质量影响明显。商品有机肥用量越高的处理西瓜发苗越好, 其长势平衡, 坐果率和大瓜率高, 西瓜外表色泽光亮、口感好。砂土区效应最明显, 其次是壤土区, 黏土区表现一般。

2.2 不同商品有机肥用量水平的平均产量的多重比较

根据实收测产的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4个试验点的实收产量差异在处理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条海F=17.89**, 三合F=21.63**, 沿街F=55.04**, 张赵F=30.23**) , 重复间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所有试验点表现了商品有机肥投入水平越高产量也越高的趋势[1,2]。

对平均产量进行PLSD法多重比较结果 (表1、2、3、4) 表明, 在试验设计范围内, 商品有机肥的施用能够显著提高产量, 西瓜产量水平随着商品有机肥施用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较高的3个处理, 平均产量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 但这3个处理都比不施商品有机肥极显著增产。商品有机肥施用量250 kg/667 m2的处理比不施用商品有机肥的处理的增产显著或极显著。

注:PLSD0.05=565 kg/667 m2, PLSD0.01=821 kg/667 m2。

注:PLSD0.05=514 kg/667 m2, PLSD0.01=747 kg/667 m2。

2.3 商品有机肥施用量与西瓜经济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回归分析

对4个试验点的产量结果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无论是直线回归还是二次多项式回归, F测验结果都是极显著。

注:PLSD0.05=326 kg/667 m2, PLSD0.01=474 kg/667 m2。

注:PLSD0.05=419 kg/667 m2, PLSD0.01=609 kg/667 m2。

按照2016年西瓜平均售价为2.20元/kg, 商品有机肥购买价格为0.50元/kg, 对试验产量结果做进一步分析, 可以进行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和西瓜扣除商品有机肥成本的经济效益的回归分析。

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 对西瓜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作二次曲线拟合。

各试验点西瓜经济产量y (kg/667 m2) 和商品有机肥施用量x (kg/667 m2) , 及西瓜扣除商品有机肥成本的经济效益z (元/667 m2) 和商品有机肥施用量x (kg/667 m2) 的关系曲线分别见图1~8。

条海试验点二次多项式回归曲线方程:

商品有机肥用量x=997 kg/667 m2, 产量有极值, 即最大值y=5 363 kg/667 m2;商品有机肥用量x=907 kg/667 m2, 经济效益有极值, 即最大值y=5 352 kg/667 m2。

三合试验点二次多项式回归曲线方程:

商品有机肥用量x=976 kg/667 m2, 产量有极值, 即最大值y=5 437 kg/667 m2;商品有机肥用量x=890 kg/667m2, 经济效益有极值, 即最大值y=5 428 kg/667 m2。

沿街试验点二次多项式回归曲线方程:

商品有机肥用量x=1 101 kg/667 m2, 产量有极值, 即最大值y=5 622 kg/667 m2;商品有机肥用量x=995 kg/667 m2, 经济效益有极值, 即最大值y=5 611 kg/667 m2。

张赵试验点二次多项式回归曲线方程:

商品有机肥用量x=1 195 kg/667 m2, 产量有极值, 即最大值y=5 624 kg/667 m2;商品有机肥用量x=1 067 kg/667 m2, 经济效益有极值, 即最大值y=11 807.30元/667 m2。

由此可以表明, 在本试验条件下, 商品有机肥施用量低于1 000 kg/667 m2可以持续增产, 并随着施用量接近1 000kg/667 m2左右增幅变小并平缓。

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大于1 000 kg/667 m2的情况本试验未进行讨论。

2.4 各试验点处理平均产量对于拟合极值的相对产量分析

不同处理的西瓜经济产量的平均值分别对于拟合极值的产量相对值见表5。4个试验点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的计算结果分别是76.4%、76.9%、76.9%、77.4%, 说明施用商品有机肥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生产有着一致的影响, 最大增产幅度达到23.6%。一般认为, 施用商品有机肥提供营养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作用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从而为西瓜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条海试验点粉质土壤, 结构性不好。三合试验点黏壤土, 透气性不好。沿街试验点砂壤土, 保水持肥能力不足。张赵试验点是含黏土的砂壤土, 根据地貌特点分析可知这种地块地势低洼, 对爽水要求高的西瓜生产不够理想。在施用商品有机肥后, 对4个基地的土壤肥力提高和发挥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是必不可少的土壤改良措施。

在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达到500 kg/667 m2左右时, 都达到了90%以上的相对产量;在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达到750kg/667 m2左右时, 都达到了97%的相对产量;在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达到1 000 kg/667 m2左右时, 都达到了99%以上的相对产量。结合上文的经济效益分析, 产量理想而经济的商品有机肥用量为1 000 kg/667 m2。

3 结论与讨论

商品有机肥在长季节设施栽培西瓜生产上增产效果明显。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 商品有机肥在西瓜生产中不仅是必须的, 而且需要投入足够的施用量[3,4]。

在本试验范围内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越大产量越高, 施用量250 kg/667 m2时作用已经明显, 施用量500 kg/667 m2时已经能够获得相当好的增产效果, 施用量750 kg/667 m2和1 000 kg/667 m2增产幅度变化趋缓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获得最高西瓜经济产量所需的商品有机肥施用量为1 000kg/667 m2左右至1 200 kg/667 m2范围内。在计算投肥成本的情况下, 以2016年的西瓜价格和商品有机肥价格计算, 获得西瓜最高经济效益的商品有机肥施用量低于获得最高西瓜经济产量所需的商品有机肥施用量, 两者相差不足100 kg/667 m2。具体4个试验点的极值分别为: (1) 条海试验点, 商品有机肥用量为997 kg/667 m2, 产量有极值, 最大值为5 363 kg/667 m2;商品有机肥用量为907 kg/667 m2, 经济效益有极值, 最大值为5 352 kg/667 m2; (2) 三合试验点, 商品有机肥用量为976 kg/667 m2, 产量有极值, 最大值为5 437kg/667 m2;商品有机肥用量为890 kg/667 m2, 经济效益有极值, 最大值为5 428 kg/667 m2; (3) 沿街试验点, 商品有机肥用量为1 101 kg/667 m2, 产量有极值, 最大值为5 622 kg/667 m2;商品有机肥用量为995 kg/667 m2, 经济效益有极值, 最大值为5 611 kg/667 m2; (4) 张赵试验点, 商品有机肥用量为1 195kg/667 m2, 产量有极值, 最大值为5 624 kg/667 m2;商品有机肥用量为1 067 kg/667 m2, 经济效益有极值, 最大值为11 807.30元/667 m2。

根据以上分析, 在阜宁县长季节设施栽培西瓜生产上, 商品有机肥推荐施用量为1 000 kg/667 m2, 砂土区建议适当多施, 以期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5,6,7]。

摘要:以大棚西瓜长季节设施栽培条件为背景, 根据项目要求设置了4个试验点, 调查分析0、250、500、750、1 000 kg/667m2商品有机肥5个施用量水平处理对大棚西瓜经济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长季节设施栽培西瓜上, 最经济的商品有机肥用量为1 000 kg/667 m2左右, 砂土区建议适当多施。

关键词:大棚西瓜,长季节设施栽培,商品有机肥,施肥量

参考文献

[1]土壤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郭彦彪, 邓兰生, 张承林.设施灌溉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灌溉施肥初级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4]王黎明, 陈颖, 杨楠.应用回归分析[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5]黄春燕, 张俊, 刘云梅.西瓜长季节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11) :237-238.

[6]李明桃.大棚西瓜长季节高产高效栽培与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14 (3) :163-166.

有机辣椒栽培技术 第2篇

辣椒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辣椒采用有机栽培,具有品质好、产量高、无污染等优点,正好契合了人们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容易让菜农接受,值得发展和推广。1.生产基地环境要求 1.1产地选择

有机辣椒生产基地应选择空气清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良好植被的优良生态环境,避开疫病区,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生活垃圾场等污染源。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T 15618二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符合GB/T 5084Ⅴ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达到GB/T 30954二级标准和GB/T 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准许浓度。1.2确立转换期

有机辣椒生产转换期一般3年。新开荒、长期撂荒、长期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耕种或有充分证据证明多年来未使用禁用物质的土地,也至少要有1年的转换期。转换期内必须完全按照有机蔬菜生产的要求进行管理,产品作为有机转换蔬菜上市。转换期结束要经认证机构检测达标后方能转入有机蔬菜生产。1.3设置缓冲带

有机辣椒种植区域周围需种植8~10m宽的高杆作物和乔木等作为缓冲带,打造相对封闭的田间小环境,以保证有机辣椒种植区不受污染,防止临近常规地块的禁用物质的漂移。2.品种选择

禁止使用转基因或含转基因成分的种子,禁止使用经有机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种苗,种子处理剂应符合GB/T 19630要求;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且经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品种。如湘研1号、湘研11号、更新一号、杭州鸡爪椒等。3.栽培技术措施 3.1培育壮苗

3.1.1育苗方式 采用塑料大棚和温室等方式育苗。

3.1.2种子消毒与催芽 晒种后,用50~55℃温水浸种15~20min,再用浓度为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5 min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用纱布包好,再用干净的湿毛巾包上,放在25~30℃处催芽,每天检查并用温水淋洗,过3~5d胚根露出种皮,即可播种。

3.1.3 营养土配制及床土消毒 用充分腐熟鸡粪40%和肥沃疏松园土60%经充分摊晒日光消毒,过筛后掺均匀。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再加10%草木灰。播种床耙平踏实后,均匀铺3~4㎝厚营养土;苗床先经深翻,浇水后覆盖地膜、上扣苗棚闭棚升温 7~10d,撤去地膜,再铺床土育苗。

3.1.4 播种和育苗 播种要求做到:床土平,底水足,覆盖好。床土整平以后,底水一定浇足,出苗前不补充浇水。底水应达到10㎝深床土饱和。撒种要均匀,每平方米苗床播种18~22g(以干种计算),撒完种过10~20 min再覆土,厚度为0.7~1㎝,覆土后盖不含氯的地膜保墒,保持高温高湿的环境。3.2苗期管理

3.2.1幼苗期管理 温度:辣椒播后白天气温保持在25~30℃。80%出苗后即可揭膜降温,创造光照充足、地温适宜、气温稍低、湿度较小的环境,白天23~25℃,夜间15~17℃。子叶展开到第1片真叶露尖,将温度控制在白天18~20℃,夜间10~15℃。第1片真叶出来后保持白天25℃左右,夜间17~20℃。移苗前4~6d降温炼苗,逐渐降到白天18~20℃,夜间13~15℃。水分:齐苗后浇齐苗水保湿,在播种水浇足的情况下,移植前一般不浇水,秧苗缺水时选择晴天少量浇水,浇水后应保湿,保持床土不干燥,同时防止空气湿度过大;移植前一天可轻浇一次水,以利起苗。

3.2.2成苗期管理 温度:缓苗期:分苗后提高温度,在水分充足、温度适宜条件下促进缓苗。白天保持25~30℃,夜间20℃。旺盛生长期:白天气温25~27℃;夜间气温17~18℃。炼苗期:定植前1周左右进行低温炼苗,揭去所有覆盖,使辣椒苗在露地条件下生长。水肥:移苗后在新根长出前不要浇水,新叶开始生长后可根据幼苗长势,土壤墒情,适当用喷壶浇水。定植前15~20d结合浇水用纯沼液兑水3倍喷施。3.3整地施肥和定植

3.3.1整地施肥覆膜 定植前15~20d,选择非茄科作物茬口的地块,翻耕晒土;整地、做畦和覆地膜要求仔细、平整,畦沟深度20~25㎝。肥料使用应符合GB/T 19630的要求,亩施优质有机肥5000㎏、饼肥300㎏、磷肥50㎏、钾肥20㎏。然后深耕起70~100㎝宽的高畦,畦上覆盖无氯地膜,架设大棚、防虫网闭棚升温7d左右,进行病原菌杀灭。大棚膜、防虫网选用不含氯材料。

3.3.2定植 大棚定植选择2月上中旬地温稳定在7~8℃时定植;露地地膜覆盖栽培在3月底、4月初地温稳定在15~17℃时定植。定植选在晴天中午进行,高温季节选在下午进行。定植密度在畦上定植双行,株距25㎝。定植时使辣椒两排侧根与畦沟垂直。3.4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浇足定植水,门椒座住之前不浇水,浇水也是在植株出现萎焉、需补充水分时,选择晴天浇小水。门椒座住以后,开始小水勤浇,保证辣椒生长发育的需求。根据天气确定浇水时间,气温低时选择在上午进行,高温时选择早晨进行;进入盛果期加大浇水量,防止大水漫灌,雨前挖好排水沟,防止大雨造成土壤积水。露地栽培雨后及时扶苗,用清水洗去植株上污泥。进入盛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亩顺水追施水量1/3的沼液或腐熟饼肥50㎏,每7~10d浇一次水,隔一水追一次肥。

定植后每隔10d喷1次沼液3倍稀释液兑1%白糖,进行叶面追肥,增加植株碳水化合物含量;初花期利用蜜蜂传粉或用手持震荡器辅助授粉,门椒座住后及时打掉门椒以下侧枝,生长期及时摘除病叶、老叶,适当疏剪过密枝条。3.5主要病虫害防治

病虫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实行无害化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必须符合GB/T 19630要求,杜绝使用禁用农药,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3.5.1猝倒病 进行种子、床土壤消毒,或选用无病新土育苗;加强苗床管理,提高苗床温度,降低棚内湿度,严防幼苗徒长,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发病初期用大蒜汁25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井冈霉素1000倍液喷洒,一周后再喷一次。3.5.2蚜虫、病毒病 发虫前悬挂黄板诱杀,植株喷肥皂水、辣椒水驱蚜,及时发现蚜虫并喷药消灭蚜源,减少病毒扩展。

3.5.3灰霉病 加强大棚湿度管理,及时通风排湿,浇水选择晴天上午进行,适当稀植,及时摘除植株下部多余枝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性;发现病株适当控制浇水,亩用10%速克灵、45%百菌清250g或3%噻菌灵150g等烟剂熏烟3~4h,或叶面喷施2%春雷霉素500倍液、1/10000硅酸钾溶液、80%碱式硫酸铜可湿粉8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

3.5.4疫病 严格种子和苗床消毒,或选用无病新土育苗;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阻挡土壤萌发孢子向上扩散;下午闭棚速度不宜过快,减少叶片结露;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防止土壤过湿,棚内空气湿度大时,及时放风排湿,施入生石灰调酸;发病初期可用大蒜汁25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井冈霉素1000倍液、80%碱式硫酸铜可湿粉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粉600倍液,每隔7~10d全株喷药1次,连续2~3次,或亩用45%百菌清烟剂250g熏烟。3.6采收

发展设施蔬菜,构建绿色有机蔬菜村 第3篇

蔬菜基地基本情况:

位于兴隆县大杖子乡的大杖子村,全村拥有549户,人口1883口,总面积19.8 km2,耕地1800亩,该村没有工矿企业,农业经济主要来源靠传统种植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是个典型的农业大村。为彻底摘掉大杖子村贫穷帽子,让百姓过上富裕日子,该村借助县政协下乡调研设施蔬菜发展的机遇,提出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增加农民收入的设想,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及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县领导多次入村,实地考察指导此项工作。2008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拱架购买,在农牧局的指导下,2008年新建温室88个,占地200亩,到2010年,全村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70亩,公路两侧温室规模连片,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设施蔬菜面积位居全县第一。

通过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给大杖子村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几年来,每个温室平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收入最高的棚达4.5万元,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66元。万事开头难,当初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对大杖子村来说,由于基础条例差,农户种植水平参差不齐,农户积极不高,经济效益难体现出来。自该村日光温室蔬菜被列为示范产业,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在县农牧局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选出80户科技意识强,具有带动作用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示范户种植了西葫芦、番茄,当年就取得了明显效益,多数农户全部收回了成本。在此项目的带动下,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由2008年200亩增加到2010年的570亩。

大杖子村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该蔬菜基地按照“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合理布局、均衡上市、科学管理”的原则,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推进。

一是做好土地流转,解决土地分散的问题。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统一调整棚用地。第一种是征得80%以上农民同意,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第二种是户与户之间自行协商调整;第三种是以粮补地、定价租赁、级差找补等形式调整。对自己不建棚又不把土地调给别人建棚的个别户,实行乡村干部、亲戚、朋友包户包人做工作,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直到做通为止。

二是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建设温室。政府筹资为每个温室免费提供价值一万元的钢筋结构拱架,统一安装简易节水灌溉设施,架设变压器,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菜农需求,通过农户小额贷款等方式发放设施蔬菜建设贷款,为经济条件不宽裕的菜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三是建立合作组织,规范产业发展。为了让广大菜农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在县供销社的精心指导下,2009年4月成立了“兴隆县春然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20人,并建有蔬菜收购站和农资门市部各1处,拥有蔬菜运输车1辆。同时,合作社大力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从选用蔬菜优良品种入手,采取生物反应堆技术和膜下微滴灌技术,运用防虫网、粘虫板、避雨栽培、防雾滴棚膜、高温闷棚等物理防治手法,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并于2009年10月对我村生产的3个蔬菜产品进行了有机认证,注册了“兴然”牌商标,2010年通过中国绿的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购药、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使合作社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在合作社社员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四是硬件建设高标准高要求。棚体结构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设计而成,使棚体光热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全部配套电动遥控卷帘机拉放草苫,不仅使劳动强度进一步降低,还延长了蔬菜作物的光照时间;采用钢构骨架,使棚体更加坚固耐用,有些温室还配套了微滴灌、沼气池等较为先进的肥水设施。

五是进行严格管理。按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有技术规程、有生产档案记录、有专业合作组织、有技术负责人、有基地管理负责人、有产品品牌、有包装标识、有检测手段。切实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

大杖子村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不仅致富了农民,也为全县推动温室温室建设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建棚必须有规模。有规模就有效益,规模够了,客户也值得来一次,满足购货要求。客户一多,效益就好,从而调动了农民建棚积极性,促进了规模的再扩大。只有规模和客户实现了互相促进,同步增长,才能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服务至关重要。温室建设中的土地调整、水利配套、电力设施等问题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但不是表面上开几次会就算是服务了,而要实实在在,直接面对农户,特别有的农民,当面答应的事,背后几个人一串,又变卦了,针对这种现象,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直到做通为止。

三是必须抓住销售的主动权。销售环节决不可忽视,销售是否顺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抓住了销售的主动权,建了市场,引来了客户,农民手中的蔬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不仅调动了积极性,也减少了工作的被动。

四是必须抓典型示范。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不如农民亲眼一见,通过农民亲眼目睹广大菜农的实际效益,极大的刺激了周边的农民,不仅带动了邻居、亲戚,还带动了整个村的温室发展,全村已有80%的农户都建起了温室。

五是必须有市场意识。市场是无情的,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大力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必须树立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六是技术指导必须到位。扣棚时间、育苗时间及定植时间等环节的技术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温室的产量和效益。所以,技术指导问题尤其重要。技术指导到位,不仅能提高温室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提高温室的产出效益。

农技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的突出意义:

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兴隆县温室蔬菜科技示范户在指导员的精心指导下,提高了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也增强了科技意识和农药安全使用意识,广大菜农严格按指导员的要求抓好每个环节的生产措施,而且还辐射带动身边的农户共同发展,切实起到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设施有机蔬菜生产育苗技术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有机蔬菜,育苗技术,苗床播种

在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中, 选取育苗时要考虑种类、方法、实施和预计苗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通过综合考虑并选择正确的育苗时期, 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育苗计划, 最终达到有机蔬菜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否则育苗效果难尽如人意[1]。

1 育苗前期的准备工作

1.1 种子选择

在品种选择方面, 最好使用本地常规保持系的老品种, 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栽培这些品种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实践, 如对抗逆、抗病、抗重茬等方面的处理都有充足的经验, 口感也能被当地大众所接受。而对于品种本身来说, 老品种能更好地适应本地的环境与气候, 对水肥的需求量也远远低于其他杂交品种[2]。外来种则有可能携带多种病虫害, 而种植自留种能大幅降低传染率。

1.2 种子处理

在蔬菜育苗技术中,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提高种子利用价值、促进种子萌发与生长、防止病害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种子纯净度、消毒、催芽和变温处理等都是常用的处理方法。具体方法如下。药液消毒: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泡种子15~20 min。干热消毒法:该法大多用于番茄, 即将种子晒过后烘烤4 d, 烘箱温度需控制在70~73 ℃, 这样进行催芽后可防治番茄溃疡病的出现。恒温处理:将种子放入55 ℃的水中进行搅拌, 直至水温与室温相同。低温处理:把经过浸泡后刚出现吐白现象的种子放在-1~1 ℃的低温环境中处理5~7 d。若想去掉种子外壳的黏液, 就要对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和变温处理, 将种子浸泡在常温的水中10~12 h, 并每隔30 min搓洗一次, 目的是加快水分的吸收和帮助种子更好地呼吸, 然后用清水洗净并控干, 把种子全部包在消过毒的湿布中, 放在30 ℃左右的环境里, 16 h后再在10~20 ℃的温度中放置8 h, 经过上述处理的种子不仅能长出抗寒力更强的芽, 还会更加整齐和粗壮。

1.3 育苗床土准备

床土提供的水分、空气和营养都是幼苗成长的基础, 因此其质量的好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苗的生长与发育。一般而言, 肥沃、松软、温暖、有机质含量超过10%, p H值处于6~6.5的床土就可以称为优良的床土。若想培育壮苗, 可以将腐熟的有机肥料与田土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在一起, 还要运用印楝素、氨基寡糖素等生物药剂对床土消毒, 以防止苗期有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科学的配比床土需按照当地现有的土肥资源来进行, 主要有以下方式:分别将园土、腐熟厩肥、河泥、草木灰以40%、30%、20%、10%的比例进行搭配;将30%的腐熟有机质堆肥和两成的园土混合搭配。

2 苗床播种及其后续分期管理

苗床播种分以下几步:一是做床浇底水, 用多孔喷壶反复喷洒, 确保浇透底水;二是播种, 多数蔬菜的播种时机以催芽露白后为宜, 可撒播、点播或条播, 播种时注意控制深度;三是盖种, 根据种子大小的不同, 通常盖0.5~1.5 cm;四是覆盖地膜, 覆膜要及时, 以起到良好的保温保湿效果。播种后的管理分为出苗期管理和小苗期管理2部分, 具体如下。

2.1 出苗期

出苗期是指播种到出苗的这段时期。该阶段以胚根和胚轴的生长为主,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维持适宜的土温, 尤其在盖地膜后, 塑料大棚一般不要通风。若保温性能较差, 到了夜晚还需要适当加温, 通过气温来控制土温的变化。喜温蔬菜的温度要控制在25~28 ℃, 耐寒与半耐寒的蔬菜最适宜在20~25 ℃中成长;在地膜撤掉之后有时会出现土壤干燥的现象, 可以通过适当喷水来防止出土“戴帽”。以番茄和黄瓜为例, 播种后5~7 d便会出现第1片真叶, 此阶段整体来说生长量小且速度较慢, 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 要尽量争取出苗早且整齐, 防止徒长。

2.2 小苗期

小苗期是指出苗至2~3片真叶展开的时期, 这也是幼苗容易出现徒长的时期。该阶段, 培育壮苗是管理工作的中心, 以确保小苗能够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喜温蔬菜的温度在白天要控制在25~28 ℃内, 而夜间15~17℃最为适宜, 放风量要根据外界气温的变化来加大或减少。对于易徒长的蔬菜, 如甘蓝、番茄等要注意不要使用小水勤浇, 只在干时浇透水, 接着尽量少浇, 可以降低徒长的概率。而针对辣椒、茄子这类不易徒长的品种, 就以保持“土表干燥, 下层湿润”为原则。

3 分苗及其后续分期管理

在育苗过程中会出现移植的情况, 即分苗。分苗一般在2~3片真叶期时进行移植, 分苗的同时要去除劣苗, 它可以达到扩大幼苗营养面积的目的, 还可防止苗期病害进一步蔓延。而分苗的后续管理可分为缓苗期管理和成苗期管理, 具体如下。

3.1 缓苗期

缓苗期的出现是为了在每次经过分苗后都有恢复根系的时间, 一般为3~5 d甚至更久。新根成长需要较高的地温, 所以在缓苗期要适当提高苗床的温度, 提高地温尤为重要。塑料大棚在早春分苗后可采取保温措施, 其中喜温蔬菜地温要高于18~20 ℃, 而耐寒性蔬菜可低3~5 ℃。

3.2 成苗期

成苗期, 是指缓苗期后到幼苗定植前这段时期, 该阶段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秧苗可以稳妥的生长, 争取培育出茁壮的幼苗, 为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期间由于秧苗的生理机能不断恢复甚至增强, 温度也开始逐渐升高, 秧苗的生长速度会不断加快, 若管理不妥很容易出现不愿意徒长苗和老化苗。秧苗能否成活要看幼苗的心叶是否开始生长以及地下部分是否生长出新的白色根, 若都符合表示已缓苗, 但完全缓苗还要等新根彻底代替老根。在缓苗后若表土干燥可适当喷少量缓苗水, 润透床土即可, 从而促进幼苗更好的生长。之后, 幼苗进入旺盛生长期, 需控温但不用控水, 但注意温度不宜太高, 主要是控制夜温, 瓜类的雌花在低温下更容易分化, 但不能长时间保持10 ℃以下, 否则会适得其反。

4 炼苗

定植前, 要对秧苗进行一定的锻炼, 称为炼苗。炼苗主要是降温控水, 在定植前5~7 d渐渐地增大通风量, 并加大昼夜温差, 降温排湿, 重点是要降低夜温, 减少浇水量。而在定植前2~3 d应控制大棚设施并形成两侧大通风。此外, 炼苗期间一定要防止苗床受到雨水侵扰, 避免幼苗再次疯长, 否则会影响幼苗质量, 不利于定植后的成活。

5 结论

有机蔬菜的育苗期间每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今后幼苗的成长以及品种的长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按照正确的方法与要求制定规划, 便可大量提高成长率为以后的质量提供更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吕慎宝.有机蔬菜种植技术[J].农化市场十日讯, 2013 (14) .

设施黄瓜栽培 第5篇

一、嫁接前的准备

主要嫁接栽培用的南瓜苗和黄瓜苗要培育适时, 嫁接一般在出苗后7~8天进行。黄瓜、南瓜幼苗2片子叶都充分展开, 真叶还没萌生, 苗高达4~5厘米, 叶色由黄转绿时嫁接便于操作, 一般成活率可达95%。如果过早嫁接, 幼苗太小, 不易操作;如果嫁接过晚, 幼苗组织老化, 成活率不高。

育苗方式有3种:一是用无土育苗法育黄瓜和南瓜子叶苗, 嫁接时将子叶苗拔出, 然后一对苗一对苗地在水碗中嫁接, 嫁接好后再移到苗床中。二是用纸袋、塑料钵育苗, 将黄瓜和南瓜苗挨着育在一起, 然后进行靠接。三是用营养土方法育苗, 嫁接时将苗拔起集中以插接法嫁接。

育苗时要注意:一要先播南瓜, 过2~3天再播黄瓜, 因南瓜生长较慢, 相差2~3天, 嫁接时正好两者子叶都同时展开;二要分2~3批育苗, 顺延1~2天, 以便陆续进行嫁接;三要适当提高育苗温度, 使子叶下胚轴伸长脖, 便于嫁接时操作。

二、嫁接方法

1. 插接

先用细竹签将南瓜生长点去掉, 然后沿1片子叶与茎成45°角穿刺。要严格掌握穿刺深度, 不要穿透茎壁, 但太浅也影响成活。接着在黄瓜近子叶处向下斜切茎部, 最后将黄瓜茎切口朝下插入南瓜穴孔, 其深度与穿刺孔相同。

2. 靠接

先取南瓜苗, 去掉生长点, 保持子叶完好, 在其下1厘米处, 用刮脸刀片斜向下切, 切口长1.5厘米, 呈舌状, 横向深度不超过茎粗1/2;再取黄瓜苗, 在同样位置, 从下向上切一同样切口;最后将黄瓜舌状部分插入南瓜切口内, 使2个舌状物吻合, 用乳胶条缠住, 栽入育苗床。

3. 切接

南瓜苗按上述方法切成舌状口, 然后取洗净根部的黄瓜苗, 把茎削切成斜面, 最后把黄瓜苗茎切口朝下插入南瓜切口, 使黄瓜茎切口与南瓜切口舌状物吻合, 用乳胶条缠好或用新式嫁接塑料卡摄住, 栽入苗床。

嫁接时应注意使黄瓜与南瓜幼茎的形成层相吻合, 这样才能保证成活。黄瓜苗茎比南瓜苗茎细, 嫁接时不要使黄瓜茎插入南瓜切口中央, 要保证切口一侧靠齐相吻合。

三、嫁接后管理

嫁接成活率的高低与嫁接后的管理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必须创造一个适宜的温、光、水、氧环境, 才能保证嫁接伤口的愈合与生长。

1. 温度

黄瓜嫁接愈合最佳温度为25℃, 一般嫁接后3~5天保持白天24~26℃, 夜间18~20℃;3~5天以后通风, 逐步降温, 保持白天22~24℃, 夜间12~15℃。

2. 湿度

嫁接苗床的空气湿度必须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一般为85%~95%;土壤湿度不宜过高, 否则容易造成嫁接苗根系腐烂。因此, 嫁接后不宜大水漫灌。另外, 大水漫灌容易导致伤口被土传病菌感染, 还会提高接穗气生根的发生率。

3. 光照

要进行遮光, 降低温度, 保持湿度, 提高接穗的成活率。通常采取隔2条揭1条的覆盖法, 形成花荫, 夜间要全覆盖进行保温, 随着嫁接伤口的愈口, 3天后可早晚揭, 中午盖, 7~8天后不再遮光。

4. 及时断根与去萌蘖

砧木苗生长点去掉后, 会促进不定芽的萌发, 如不及时去掉, 将会影响对接穗的养分与水分供应, 应每2~3天检查1次, 防止侧芽长成。采用靠接法嫁接的黄瓜苗, 要在嫁接后10天左右, 用刀片将黄瓜胚轴切断, 并拔出根茎。断根晚, 黄瓜根系在土中易遭受枯萎病菌侵染, 病苗可向上侵染达1米左右, 使嫁接失败;另外, 黄瓜叶片制造的养分会大量向黄瓜根系运输, 影响嫁接苗的生长速度。

5. 防治黄瓜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除自身危害外, 还可传播或诱发某些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 导致根系腐烂、嫁接植株枯萎, 可用药剂灌根, 保证嫁接成活率。

设施有机栽培 第6篇

关键词:辣椒,有机基质栽培,栽培方式,效果

无土栽培 (Soilless Culture) 是指不用天然土壤, 而用营养液或固体基质加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方法[1]。与常规土壤栽培比较, 无水栽培产量高、品质好、节约水分和养分、清洁卫生、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同时还可以避免土壤连作障碍。目前世界上90%的无土栽培均为基质栽培, 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用有机固态肥取代专统的营养液, 因此除具备一般无土栽培的优点外, 还具有一次性运转成本低、操作管理简单、排出液对环境无污染、产品品质好 (能生产达到中国绿色食品中心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 等特点, 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2]。

在实际生产中,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设施系统主要有槽式栽培、袋式栽培和桶式栽培。槽式栽培,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系统多采用基质槽培的形式, 在无标准规格的成品槽供应时, 可选用当地易得的材料建槽, 如用木板、木条、竹竿、砖块等, 槽框能保持基质不散落到走道上即可[3];袋式栽培, 基质中选1种或几种按不同比例混装入长90~100 cm、宽30 cm、高15 cm的塑料袋, 剪制成70 cm长的长方形枕头袋, 内装基质20~30 L, 平置地面, 开2个洞栽培2株作物;桶式栽培, 选用桶装的栽培容器进行栽培[4,5,6,7,8,9,10,11,12,13]。笔者研究了在槽式栽培、桶式栽培、袋式栽培3种不同设施栽培方式下辣椒的生长状况、果实产量和品质, 并结合投入产出的经济分析、日常管理的方便性, 对3种栽培设施方式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合适的辣椒有机基质设施栽培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选用的材料为辣椒, 品种为苏椒五号。试验所用的醋糟合成基质由镇江培蕾有机肥有限公司提供, 醋糟基质干容重0.14 g/cm3, 饱和状态容重0.36 g/cm3, 总孔隙66.0%, 通气孔隙45.0%, 持水孔隙21.1%, 水气比0.47;全氮27.26 g/kg, 全磷2.54 g/kg, 速效磷2.23 g/kg, 全钾6.90 g/kg, 速效钾2.36g/kg, 钙1.60 g/kg, 镁0.18 g/kg。试验于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在南京农业大学玻璃温室中进行。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桶式栽培 (T) , 采用南京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NAU-I型专用桶式栽培装置;槽式栽培 (C) , 采用宽80 cm、深20 cm的槽栽培;袋式栽培 (D) , 采用可装20 L基质的编织袋, 制成厚度为20 cm的栽培袋。保证每株辣椒占有基质5 L, 并使各个处理的株行距保持一致。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每个处理设置20株辣椒, 3次重复。采用日本山崎辣椒专用配方营养液管理。

1.3 测定方法

在结果盛期, 测定辣椒生物量、品质, 并在拉秧后统计每株的产量和单果重等指标。用直尺测量幼苗株高;游标卡尺测定茎粗;烘干法测定干重;用台式扫描仪 (EPSON EXPER-SSION 1680) 将新鲜的根系图像扫描存入电脑, 再用图像分析软件Win RHIZO (加拿大Regent Instruments公司) 分析辣椒根系生长情况;可溶性总糖用蒽酮比色法测定, 可溶性蛋白用紫外吸收法测定;Vc含量用碘滴定法测定, 有机酸采用Na OH滴定法测定;硝酸盐含量用比色法测定 (李合生, 200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取汁液用液体浓计Pocket.PAL-1 (日本株式会社) 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3个处理的株高、茎干重和叶干重差异不显著, 而处理T的茎粗显著大于处理C和处理D, 但处理C与处理D之间的茎粗差异不显著。3个处理的总根长之间差异显著, 且处理T的总根长最长, 为1 624.40 cm, 处理D的总根长最短;处理T的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最大, 但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 处理D的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最小, 且显著小于其他2个处理。3个处理的平均单根直径在0.59~0.65 mm, 且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 处理T的生长要好于其他2个处理。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由于在采摘辣椒果实时, 控制采摘大小, 因此3个处理的平均单果重间差异不显著, 但不同处理的采摘量不一致, 处理T的果实数最多, 为14个/株, 显著高于处理C和处理D, 且处理C和处理D的果实数差异不显著。处理T的单株产量最大, 且显著大于其他2个处理。由此可见, 采用处理T可提高辣椒的单株产量和果实数。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处理T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最高, 显著高于处理C, 处理C与处理D间差异不显著;3个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C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 与处理T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大于处理D;处理C的硝酸盐含量最高, 但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表明, 在同样的水肥管理条件下, 3种栽培方式对辣椒的品质影响不大。

2.4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植株和果实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3个处理根中的全氮含量互相构成显著差异, 处理T和处理C的全氮、全钾2种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处理D, 其中处理T的全钾、全磷和镁的含量分别为26.83、3.50、1.68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C的全氮和钙的含量分别为17.89、6.98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各处理间茎中各营养元素含量只有全磷含量构成显著差异, 其中处理T、处理C与处理D差异显著。整体上看, 处理T和处理C的各元素含量略高于处理D, 其中处理T的全氮、钙、镁的含量分别为10.25、7.68、3.60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C的全钾含量为41.70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D的全磷含量为3.54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各处理间叶中各营养元素含量只有钙元素含量构成显著差异, 其中处理T与处理C间差异显著。处理C和处理D的全磷、全钾、钙元素含量高于处理T, 其中处理C的全氮、全钾、钙含量分别为32.24、36.56、13.89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D的全磷含量为3.50 g/kg, 在各处理中最高;处理T中镁含量为5.37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各处理果实间各营养元素含量只有全氮含量构成显著差异, 其中处理T与处理C、处理D与处理C差异显著, 处理T的全钾、全磷、镁含量分别为27.48、3.54、1.34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C的全氮、钙含量最高, 分别为29.14、1.16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D中全磷含量为3.54 g/kg, 与处理T持平。

(g/kg)

以上分析表明, 辣椒植株各部分的镁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植株镁含量并无影响;辣椒植株的茎、叶及果实中的钾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桶式和槽式栽培设施对辣椒植株钾含量并无影响, 桶式和槽式栽培在植株钾含量上优于袋式栽培;辣椒植株各部分的氮含量在各处理间存在较多差异, 这说明在氮含量比较上, 桶式栽培和槽式栽培优于袋式栽培;辣椒植株的根、叶及果实中的磷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桶式和槽式栽培设施对辣椒植株磷含量并无影响, 桶式和槽式栽培在植株磷含量上不如袋式栽培;辣椒植株的根、茎、果实中的钙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槽式和袋式栽培设施对辣椒植株钙含量并无影响, 桶式栽培的钙含量不如槽式和袋式栽培。

3 结论与讨论

早春大豆设施栽培要点 第7篇

一、品种选择

选择早熟、丰产性好, 抗寒性强, 适应性广的春丰早、青酥2号等品种。

二、前期准备

在播种前亩施尿素10千克。在开穴前一星期施过磷酸钙25千克, 钾肥7.5千克。耕翻整地, 小拱棚畦面做成净宽1.4米, 沟深0.25米, 沟宽0.2米。在施肥整地的同时, 于播前一周亩用48%氟乐灵除草剂120毫升对水30千克均匀喷洒在畦面上, 浅耙土层, 使之渗透入表土。

三、适时播种

播种前要对购买的种子进行捡种, 选择籽粒均匀饱满, 色泽好的种子。小拱棚加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在2月上、中旬, 即立春后至2月15日 (品种为春丰早为宜) 直播栽培, 播种后覆盖地膜, 以提高地温。育苗时采用双膜覆盖 (底膜加棚膜) 保温, 当种子刚顶出土时, 及时抽出底膜, 培育好壮秧。大豆忌重茬, 一般同一块地应相隔1~2年。

四、合理密植

直播以穴播为好, 早熟品种的密度可适当大些, 小拱棚种4行, 一般穴距控制在30厘米左右, 行距35厘米。中间2行每穴播3粒种, 边上2行每穴4粒种。播种时穴底要平, 种粒分散, 覆土以盖细土2~3厘米厚为宜, 每亩的播种量约4千克。播种后立即在整个畦面上覆盖一层地膜, 并将棚四周扣牢压紧, 增温保湿, 促进出苗。待大豆见苗立即破地膜护苗。

五、田间管理

1. 温度管理

小拱棚当棚内温度超过25℃时, 注意二头通风换气, 时间在3月20日前后, 早开晚盖, 先开二头随着豆苗长高、温度升高, 中间开洞由少到多, 到4月上、中旬大豆见花, 每隔2~3天开一个洞通风, 阴、雨天气不必通风, 到谷雨4月20日, 小拱棚可收回。小拱棚大豆盛花期控制在4月中旬, 花期棚内温度日温保持23~29℃, 夜温17~23℃。

2. 湿度管理

苗期至分枝期土壤湿度以20%~23%为宜。如低于18%, 需小水灌溉;开花至鼓粒期0~40厘米的土壤湿度以24%~27% (占田间持水量的85%以上) 为宜, 低于21% (占田间持水量75%) 应及时灌溉。播种前、后灌溉仍以沟灌为宜, 以加大水量, 减少蒸发量, 满足大豆出苗对水分的要求。后期沟中应长期湿润。

3. 肥料管理

地膜大豆盛花期控制在4月下旬。开花期是大豆迫切需要氮素营养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初花期, 每亩应及时追施腐熟人畜粪尿500~700千克或速效氮肥20千克, 同时增施磷、地膜栽培可以追施钾肥从而减少落花落荚。而在结荚鼓粒期可用磷酸二氢钾400克+500克尿素+托布津进行叶面喷施2~3次。施肥时结合除草。

4. 病虫害防治

(1) 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黑根病”, 病害严重年份, 轻病田死株率在5%~10%, 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 个体田块甚至全部死光, 造成绝产。该病仅在苗期发生, 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缺刻的病斑, 皮层开裂呈溃疡状, 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 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 外形矮小, 生育迟缓, 靠地面的茎赤褐色, 皮层开裂, 呈溃疡状。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 连续防治2~3次, 并做到喷匀喷足。

(2) 豆天蛾。豆天蛾俗名豆虫 (丈母虫) , 以幼虫为害大豆叶片, 造成缺刻或孔洞, 轻则吃成网孔, 重者将豆株吃成光秆不能结荚, 影响产量。防治时于3龄前幼虫期喷药处理, 可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 或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每亩用药液50千克喷雾。

(3) 大豆造桥虫。大豆造桥虫种类较多, 以银纹夜蛾为多。幼虫为害豆叶, 食害嫩尖、花器和幼荚, 可吃光叶片造成落花落荚, 子粒不饱满, 严重影响产量。成虫昼伏夜出, 趋光性强, 喜在生长茂密的豆田内产卵, 卵多散产在豆株上部叶背面。幼虫幼龄时仅食叶肉, 留下表皮呈窗孔状。龄幼虫食害上部嫩叶成孔洞, 多在夜间为害。防治时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每亩40千克喷雾。

(4) 大豆蚜虫。自苗期起为害, 以植株的生长点、嫩叶、嫩茎、嫩荚为取食对象, 传播病毒, 造成叶片卷缩, 生长减缓, 结荚数减少, 苗期发生严重可致整株死亡。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均匀喷雾。

六、注意事项

葡萄设施栽培效益高 第8篇

1 项目基本情况

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是省农林水财政等下达的农技推广项目, 该项目实施时间为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 实施主体单位为双黄乡雨伞岗村葡萄种植基地, 实施面积为20hm2。实施内容主要包括: (1) 引进优良新品种10个进行试种, 筛选出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1~2个; (2) 应用生物农药, 增施有机肥, 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从而减少投入, 提高效益; (3) 改竹木柱为水泥柱, 并加设小棚进行避雨栽培, 应用滴水灌溉网抗旱。采取设施栽培后, 可减轻病虫害发生, 提升产量和果品品质, 提高优质果率, 大大提高综合效益。

2 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

2.1 建立组织, 加强领导

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 组织召开相关工作会议部署落实, 成立了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分管副乡长任组长, 负责项目的实施。雨伞岗村也相应建立了项目领导小组, 落实具体人员负责项目建设的实施,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区科技局、农业局和乡领导多次到项目实施区雨伞岗村进行调研, 对项目的建设进行指导和检查, 以督促项目建设的进度。

2.2 制定规划, 狠抓落实

在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交通情况、林木状况、技术水平、劳动力资源、干群积极性、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等因素, 按照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的原则, 在雨伞岗村建立20hm2的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 做好整枝修剪、疏穗疏果、设施栽培、套袋、测土平衡施肥等工作, 使建成的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在整个葡萄生产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科学性和示范性, 同时进行部分新品种引进, 使早、晚熟品种搭配趋于合理。

2.3 以示范基地为核心, 全面推进葡萄精品果示范基地建设

葡萄精品果示范基地的建设是整个项目建设的核心工作, 项目共完成示范基地建设6.7hm2, 引进葡萄新品种,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2.3.1 对示范基地内的科技人员、示范户、种植大户、农

村干部, 进行省级地方标准《无公害葡萄》的技术培训, 聘请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等进行讲课, 同时通过电视媒体、农民信箱、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技术宣传, 使他们具有标准化意识, 有实际操作技能, 能按标准组织生产, 并能起到再培训、示范、推广的作用, 总共举办培训班10期, 发放资料820多份, 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2.3.2实行葡萄精品果基地标准化建设。选用抗逆性强品种, 着重做好整枝修剪、疏穗疏果、设施栽培、果实套袋、测土平衡施肥等工作, 同时积极引进一些早熟和晚熟葡萄品种, 形成早、晚熟合理搭配;严格控制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从土壤管理、施肥、病虫防治、控制水土流失、葡萄增产等方面依照标准技术措施进行操作;通过采用立体经营、综合防治等方法, 要求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做到标准化生产, 使产品达到绿色、环保、优质、高产的目标。

2.3.3 搞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葡萄生产环境。

协作做好通往示范基地的机耕路建设和示范基地内的林道建设, 方便葡萄运输;同时在林间修建了采摘便道, 方便葡萄采摘;对水资源缺乏的葡萄园, 修建了蓄水池;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葡萄园园边, 保留地被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 改竹木柱为水泥柱, 并加设小棚进行避雨栽培。

2.4 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有机苋菜栽培技术 第9篇

苋菜喜温暖, 耐热不耐寒。生长适温为23~27℃, 20℃以下植株生长缓慢, 10℃以下种子发芽困难, 植株生长基本停止;高于30℃, 产品品质变劣。苋菜是高温短日照作物, 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极易抽薹开花, 食用价值较低, 但不同品种抽薹开花有早有晚。苋菜根系发达, 入土较深, 耐旱性极强。苋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但在肥沃、疏松、保水保肥的土壤上生长良好, 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生长较差。土壤中水分充足, 适当追施氮肥, 可使植株生长柔嫩, 品质好, 产量也高。

一、苋菜优良品种

1. 大柳叶彩苋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叶片阔柳叶形, 全缘, 叶心红色, 叶边缘绿色, 叶长15cm, 叶宽9cm, 叶柄长4cm, 腋芽较多, 中熟, 植株耐抽薹、耐热, 抗枯萎病。

2. 蝴蝶苋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叶片心脏形, 全缘, 叶片红绿掺半, 似彩蝶, 叶长10cm, 叶宽8cm, 叶柄长4~5cm。早中熟, 植株较耐抽薹、耐热、耐旱。每亩产量1 000~2 000kg。

3. 大柳叶紫色苋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叶阔柳叶形, 全缘, 叶背和叶面均为紫红色, 叶长15cm, 叶宽7.5cm, 叶柄长3cm, 腋芽较少。单株重15~20g, 中熟。植株耐抽薹、耐热, 抗枯萎病。

4. 花叶苋菜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叶卵状椭圆形, 全缘, 心叶叶脉紫红色, 叶缘绿色, 喜温较耐热, 不耐寒。

5. 特选圆叶全红苋菜

广东省梅州市三农种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圆叶深红, 色泽红艳、叶全缘绿边极少, 叶柄浅红, 品质柔嫩, 株高26cm, 生长期30~40天。耐热耐湿、适应性广, 抗病力强。亩产约2 000kg。

6. 大叶红苋菜

株高22cm左右。全株有14片叶, 叶片较大, 大叶长13cm、宽6cm, 长卵形, 叶缘近全缘, 深紫红色, 叶片周缘为绿色;茎浅绿色, 基部带紫红色, 茎叶均有白色短茸毛。嫩株茎、叶肉厚质嫩, 宜熟食, 别具风味。耐热、耐旱性强, 耐寒性弱, 抗病虫能力较强。生长速度比圆叶苋菜略慢, 播后40天左右即可收获。一般亩产2 500kg左右。

7. 尖叶红苋菜

成株高22cm左右。叶片较狭长, 大叶长7cm, 宽3.6cm, 为宽披针形, 灰绿色带深紫红色或全为深紫红色, 叶缘近全缘;叶柄及茎均为紫红色, 叶、茎上布满白色短茸毛。嫩株肉质略粗, 含纤维多, 宜熟食, 别具风味。耐热、耐旱性强, 耐寒性弱, 抗病虫能力较强。亩产量1 500kg。

8. 白圆叶苋菜

株高20cm, 叶圆阔, 叶色白绿, 叶柄白绿色。生长期30~35天。耐湿热, 抗病, 纤维少, 清甜无渣, 口感好, 品质为苋菜之冠。亩产量2 500kg左右。

9. 红圆叶苋菜

株高25cm左右, 叶面紫红色, 边缘绿色, 叶圆颈稍尖, 叶柄绿色。生长期30~40天, 耐热抗湿、抗病, 适应性广, 耐抽薹, 容易栽培。叶肉较厚, 品质柔嫩, 适合炒食。亩产量2 000kg左右。

1 0. 全红叶苋菜

叶、柄、茎均为红色。叶圆形。耐热、耐湿、耐寒, 抗病。生长块速, 播种至收获约30天。品质优良, 纤维少, 口味好, 适合炒食。是喜食红色苋菜地区优选品种。早春大棚栽培更能发挥其红色的优点。

1 1. 上海红圆叶苋菜

叶面红色, 叶圆形, 叶柄、茎绿色。耐热、耐湿, 抗病。生长快速, 播种至收获约30天。品质优良, 纤维少, 口味好, 适合炒食。是喜食红苋菜地区优选品种。早春大棚栽培更能发挥其红色的优点。对日照敏感, 早春种植防早抽薹。

1 2. 大叶花红苋菜

俗称观音米苋。叶卵圆形, 叶面微皱, 四周绿色, 中央紫红色。茎较粗, 略显红色, 早熟种。温度适应性广, 既耐热、又可承受较低温度。常与早春长期作物间套作, 可提早上市。

二、苋菜栽培技术

1. 选地整地

实施轮作。选择地势较平坦, 排灌方便, 杂草较少的肥沃土壤种植。播前清洁田园, 翻耕深度15~20cm, 施足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一般每亩施用腐熟人粪尿1 500~2 000kg, 或腐熟圈粪3 000kg, 石灰150kg。然后作成宽约1.5m的平畦, 畦面整细整平。

2.选种播种

苋菜从春到秋都可以分期播种栽培, 长江中下游地区播种期一般3~8月。如有大棚等保护设施, 播种期还可提前和延后1~2个月。

一般采用撒播, 由于种子细小, 播前将苋菜种子加适量细沙混合拌匀后撒播。播种前要浇足底水, 水渗下后, 撒底土, 再播种。早春气温较低, 出苗较差, 每亩播种量为3~5kg;晚春播用种量为2kg, 秋播为1kg。撒播的可用齿耙浅耧。条播的春季可稍深播、夏季宜浅播。播后不盖土或盖薄土, 也可覆以细沙或草木灰或人畜粪尿, 也可用镇土代替覆土。播种后视天气和土壤进行浇水追肥。条播的株行距为15cm×35cm。以采收嫩茎为主的, 要进行育苗移栽, 株行距30cm。

3.肥水管理

春季播种因地温低, 空气干燥, 出苗慢, 可考虑采用小拱棚或地膜覆盖, 促使出苗快而整齐。春播后7~12天出苗, 晚春和秋播的只需3~5天即可出苗。追肥一般在幼苗有两片真叶时追第1次肥, 每亩施10%腐熟人粪尿1 000~1 500kg, 以后每7~10天施肥1次。每采收1次追肥1次, 每亩每次施浓度为20%~30%的人粪尿500kg。

春季栽培的苋菜, 浇水不宜过大, 夏、秋季栽培时要适当灌水, 灌溉时不能用受污染的水灌溉。要经常保持田间湿润, 遇到干旱及时浇水。如遇雨涝, 应立即排水防涝。

4.中耕整枝

幼苗生长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 以免草荒影响苋菜苗生长。苋菜多次采收的还要整枝, 即当主枝采收后, 可在主枝基部2~3节剪下嫩枝, 促进侧枝萌发。

5.及时采收

春播苋菜在播后40~45天, 株高10~12cm, 具有5~6片真叶时开始采收。第一次采收时就要间拔过密植株, 以后的各次采收用刀割取幼嫩茎叶即可。20~25片真叶以后进行第二次采收, 待侧枝萌发生长到约15cm时再进行第三次采收。每次采收, 基部留桩约5cm, 以利发枝, 供下次采收。秋播苋菜播后约30天采收, 一般一次性采收完毕。

6.病虫害防治

上一篇:有效课堂策略点滴谈下一篇:网络数据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