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范文

2024-07-23

中华饮食文化范文(精选12篇)

中华饮食文化 第1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所以中国聪明的祖先从一开始就很注重饮食。尤其是火的发现, 使人类进一步体验到食物的美好;再加上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即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 陆地面积广大, 就更有利于发挥老祖宗在饮食方面的聪明才智了。因此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也同样孕育和包含着丰富、渊博的中华饮食文化。笔者认为, 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全、和、意, 现阐述如下。

一、中华饮食文化内涵之一——“全”

“全”, 有两层含义, 即“色香味俱全”和“人器境皆佳”。

(一) 色香味俱全

中国的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 即色泽要光亮润泽, 让人一瞥就食欲大增;香味, 或浓香扑鼻, 或淡淡而持久不散;味道要越品越美, 越尝越鲜, 久久难忘。

我们日常喜爱的家常菜锅包肉就是“色香味”的典型代表。那令人赏心悦目、晶莹剔透甚至是流光溢彩的番茄色, 配上浓厚、香甜的肉香味, 可以说是令人垂涎欲滴;夹起一块, 放在口中, 细细咀嚼, 甜软酥嫩的口感令你回味不已, 久久难忘。

(二) 人器境皆佳

中国人吃饭, 不仅要吃得香, 而且心情还要舒畅。因此, 吃饭时对人员、环境甚至器皿的选择都是讲究颇多的。

首先, 人要志同道合, 和气相生。

其次, 环境要整洁雅致, 富有情趣。

最后, 器具要实用、大方, 符合就餐环境, 或高雅, 或素朴, 或富有特色。因此, 早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 “金樽清酒斗十千”的千古名句。

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可以说是中国人宴饮中讲究“人器境皆佳”的绝好说明。“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坐起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这些优美的描写让人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主客宴饮那种和谐美好、酣畅淋漓的快乐场面。

二、中华饮食文化内涵之二——“和”

“和”, 有三层含义, 即“和合而欢”、“五味调和”和“阴阳调和”。

(一) 和合而欢

古人说:“饮食所以合欢也”。所以, “和”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和合而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人口众多, 风俗文化异彩纷呈, 但终能完整、和谐的统一在一起。从文化角度说,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一个讲究和谐、和平的邦国, 不搞分裂、不搞种族歧视。

早在春秋时代, 孔子就提出了儒家的经典思想“仁”, 提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故曰“仁者, 人也。” (礼记·中庸) 而“仁”的本意是“爱人”, 即做人要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 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那样去处处呵护,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样才能称其为“人”。试问这样对待他人或他国的礼仪之邦怎能不和谐、不和平呢?

所以, 如果把“仁”的思想引申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上, 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人喜聚不喜散, 喜欢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坐在一起热火朝天的吃啊、喝啊、聊啊的深层文化原因了。因此, “和合而欢”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二) 五味调和

在日常饮食中, 中国人是很注重食品的色香味的。尤其是其中的“味”, 为了调出上好的味道来, 哪怕烹饪的方法会导致一部分营养的流失也在所不惜。因此, 在中华饮食中, “五味调和”的理念古已有之。

中国重视调味, 最早可追溯到皇帝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煮海水制盐, 从此, 中国人的食物滋味开始鲜美起来。到春秋战国时期, 茱萸、桂皮、姜、葱等植物性调味品就已经被广泛应用, 而人工制作的调味品醋、酱也出现了。

当然, “五味调和”还要讲究烹饪技法、选料、刀工和火候, 只有这诸多因素合理巧妙的搭配才会调和出鲜美的味道。比如, 就选料而言, 早在先秦时期, 人们就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禽畜其肉质的老、嫩、滋味各不相同。而在高级宴会上往往专门选用羔、犊、小猪等肉质细嫩的家畜, 制作不同的食品。

(三) 阴阳调和

中国人在一起吃饭, 除了讲究和谐欢快的人际氛围, 还更讲究营养的搭配, 这就是“和”的第三层含义, 即“阴阳调和”。

阴阳学说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典籍《易经》, 主要是为了探讨和解释宇宙起源的问题。阴、阳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温、柔等;阴阳两种势力互相作用衍生了宇宙的一切。因此, 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 即使饮食也不例外, 并且阴阳调和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医和养生的主导思想。

在我们日常饮食中, 阴阳调和的理念最鲜明的体现就是荤素搭配。而善于养生之人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整阴性阳性食物的比例。比如愿意上火的人要少吃牛羊肉, 因为牛羊肉热量大, 是典型阳性食物的代表, 过量食用会使人内火更盛。再如, 体寒气虚之人在吃水果时要少吃西瓜, 可以多吃点桂圆, 原因就在于西瓜属阴性水果, 寒气大, 所以西瓜汁是夏天解暑的佳饮;而桂圆则属阳性水果, 有很好补气提神的作用。

总之, 阴阳调和的理念在我们日常饮食中无处不在。而它的科学性早已被国人认证, 并逐渐渗入到了国际饮食行业中。

三、中华饮食文化内涵之三——“意”

意, 即意蕴丰富, 源远流长。

中华饮食中, 很多特色佳肴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意蕴, 比如东坡肉、麻婆豆腐、油炸桧、大救驾、狗不理包子等等, 这些食品的名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而在名目、种类繁多的中华饮食系列中, 历史最悠久、意蕴最丰富、和人们日常饮食关系最密切的要算“饺子”了。

“饺子”, 原名交子。顾名思义, 它是中国人在除夕之夜子时左右的必备佳肴, 意指除旧迎新、新旧交替。就其外观而言, 形似金元宝, 因此在佳节时品用, 有恭喜发财、财源广进等祝福之意。千百年来, 饺子丰富的含义和其鲜美的味道, 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甚至是一些来中国旅游的老外也一定要品尝一下中国的饺子才不虚此行。

再如, 俗语“上车饺子, 下车面”也有其丰富的含义。“上车饺子”是为了祝愿亲朋好友一路顺风, 即顺脚;“下车面”, 是为了让来到的亲朋好友长长久久, 并希望他们长久的留在这里, 表达了主人殷切、热情的待客之意。

谈装饰装修工程量计算的一般顺序

王浩羽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艺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辽宁兴城125105)

摘要:工程量是以物理计量单位或自然计量单位表示的各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的数量。

关键词:工程量;装饰装修;计算

自然计量单位是指物体本身的自然属性为计量单位表示完成工程的数量。一般以件、块、个 (或只) 、台、座、套、组等或它们的倍数作为计量单位。例如, 音乐喷泉控制设备以台为单位, 装饰灯具以套为单位。

物理计量单位是以物体的某种物理属性为计量单位, 定额均为国家标准计量单位表示工程数量。以长度 (米、m) 、面积 (平方米、㎡) 、体积 (立方米、m3) 、重量 (吨、t) 等或它们的倍数为单位。例如, 楼地面、墙柱面的装饰工程量以平方米为计量单位, 踢脚线、扶手、栏杆以延长米 (m) 或m2为计量单位。

计算工程量是编制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的基础工作, 是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量清单计价或工程量清单报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 一是工程量, 二是综合单价。为了准确计算工程造价, 这两者的数量都得正确, 缺一不可。因此, 工程量计算的准确与否, 将直接影响装饰装修工程的预算造价。

工程量又是施工企业编制施工组织计划, 确定工程工作量, 组织劳动力,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供应装饰材料、施工机具的重要依据。同时, 工程量也是建筑项目管理职能部门, 像计划部门和统计部门工作的内容之一, 例如, 某段时间某领域所完成的实物工程量指标就是以工程量为计算基准的。

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其工作量在整个预算中所占比重较大, 任何粗心大意, 都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 致使工程造价偏离实际, 造成国家资金和装饰材料的浪费和积压, 从这层意义上说工程量计算也独具重要性。因此, 正确计算工程量, 对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部门, 对正确确定装饰装修工程造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装饰工程量计算的依据

(一) 经审定的设计施工图纸及其说明

设计施工图是计算工程量的基础资料, 因为施工图纸反映了装饰工程的各部位构造、做法及其相关尺寸, 是计算工程量的基本依据。在取得施工图和设计说明等资料后, 必须全面、细致地熟悉与核对有关图纸和资料, 检查图纸是否齐全、正确。如果发现设计图纸有错漏或相互间有矛盾的, 应及时向设计人员提出修正意见, 及时更正。经审核、修正后的施工图才能作为计算工程量的依据。

(二) 装饰装修工程量计算规则

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 编制了装饰装修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在《全国统一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定额》中, 同样编制有工程量计算规则。两者配套使用。工程量计算规则由项目编码、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构成;

唐代,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其饮食文化也内蕴丰富、名目繁多, 拿其著名的“烧尾宴”为例。《旧唐书·苏瑰传》载:“公卿大臣初拜官者, 例许献食, 名曰烧尾。”也就是说烧尾宴是新官宴请同僚或大臣进献皇帝而举办的宴会, 其名取“鲤鱼跳龙门”被火灼烧成龙之意。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华文化底蕴, 是无法理解该宴会的丰富内涵的。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 其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令古今中外文化人士醉心臆想。笔者在本文中虽只提及的是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但也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即中华饮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历史的悠久性也正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消耗量定额各章中包含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和分项工程名称。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相关说明详细地规定了各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它们是计算工程量的惟一依据, 计算工程量时必须严格按照定额中的计量单位、计算规则和方法进行。否则, 计算的工程量就不符合规定, 或者说计算结果的数据和单位等与定额所含内容不相符。

(三) 装饰装修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方案

装饰装修施工组织设计是确定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主要施工技术措施等内容的基本技术经济文件。例如,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明确:铝合金吊顶项目中, 是方板面层铝合金吊顶方案还是条板面层铝合金吊顶方案;大理石和花岗岩贴墙柱面项目中, 是挂贴式还是粘贴式或者干挂, 粘贴时是用水泥砂浆粘贴还是用于粉型黏结剂粘贴, 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同, 与分项工程的列项及套用定额相关, 工程量计算也不一样。

二、工程量计算的顺序

一个单位装饰装修工程, 分项繁多, 少则几十个分项, 多则几百个, 甚至更多些, 而且很多分项类同, 相互交叉。如果不按科学的顺序进行计算, 就有可能出现漏算或重复计算工程量的情况, 计算工程量的子项进入工程造价, 若漏算或重复算了工程量, 就会少计或多算工程造价, 给造价带来虚荣性, 同时, 也给审核、校对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计算工程量必须按一定顺序进行, 以免出差错。

三、工程量计算注意事项

1. 工程量计算所用原始数据的取得必须以施工图纸为准

工程量是按每一分项工程, 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计算的, 计算时所采用的原始数据都必须以施工图纸所表示的尺寸或施工图纸能读出的尺寸为准进行计算, 不得任意加大或缩小各部位尺寸。在装饰装修工程量计算中, 较多地使用净尺寸, 不得直接按图纸轴线尺寸, 更不得按外包尺寸取代之, 以免增大工程量。一般来说, 净尺寸要按图示尺寸经简单计算取定。

2. 计算单位必须与规定的计量单位一致

计算工程量时, 所算各工程子项的工程量单位必须与相应子项的单位相一致。例如, 楼地面整体面层, 快料层面按饰面的净面积计算, 而楼梯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墙、柱面镶贴 (挂) 块料面层按实贴 (挂) 面积计算等。

四、结束语

工程量计算必须与工程量计算规则 (或计算方法) 一致, 才符合要求。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暂行办法中, 对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计算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 计算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1]新编装饰装修工程预算.许焕兴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7.[2]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李文利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 第2篇

第一章:团日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 四,活动目的 五,参与者 六,参加人数 七,活动前期准备 第二章:团日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展 二,活动内容 第三章:团日活动反馈

一,活动成效 二,自我评估 三,展望未来 第四章:结束语 附录:团日活动传单

如朝霞般灿烂的笑脸

洋溢的是对明天的希望 那是激昂的青春做证 那是梦想的翅膀翱翔 那是自由的年轻召唤 加油吧!工商1班的学子们 向浩瀚星空许下诺言 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 让青春热火燃烧永恒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

一.活动主题:中华精神颂 二.活动时间:11月8号 三.活动地点:韶华路、一教212 四.活动目的:

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活动,激发广大青年团员的爱国热情,加深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主题团日活动增强广大团员的团员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增强广大青年团员建设伟大祖国的责任感、使

感。

五.参与者: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1班 六.参加人数:45人 七.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

(1)明确主题:经过团支部成员和各团员的积极讨论确定了“中

华精神颂”为本次团日的主题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为本次团日的副主题

(2)分工合作:围绕此次“中华精神颂”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经

过积极商讨确定了活动,进而把全班同学分工,安排到四个组

A策划组:任务是策划具体活动细节及工作人员调配,安

排具体事宜,协调各组联系 组长:胡雪艳、高立飞

组员:樊娜娜、刘曼、冯岳娟、张美玲、许彤、王旭彤、武敬波、张德杰、周庭明 B摄影记录组:任务是记录活动的策划、准备、开展和后

续工作的进行,负责前期筹备工作和活动现场的拍摄,并负责将活动流程上传。组长:赵万虎、赵玉荣

组员:马保平、谭小芳、罗国梦、賀平、南洋、肖川、赵鹏、米军、张学伟

C宣传组:负责宣传中华精神有关的知识,设计宣传海报及

设计张贴图片,制作展板,分发关于弘扬中华精神的传单等。

组长:李连柱、武潇

组员:惠云云、张丽娜、石沁予、单珊、徐嵩、肖琼、张文学、夏志坚、魏川东

D后勤组:负责购买活动所需物资,进行财务预算及开支记

录,安排活动场地及活动过程中所需音响、电脑、团旗、团徽、院旗、班旗、彩纸、气球等物品的安置,维持活动秩序。

组长:盛健、李爽

组员:程娜娜、张芳、史晓晓、马骏、杨欢、樊

鹏飞、王琦、刘晓阳、何江、王玉

2.活动开展:

为传承中华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焕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实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11月8号上午同学们在韶华路设摊位,同学们不惧寒冷热情洋溢的站在路旁向过往的同学、老师分发传单并讲解中华精神的内涵及意义,积极进行中华精神的宣传,坚决做到学习、坚守、传承、弘扬中华精神,努力让中华精神在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发扬光大,同时展开的留言签名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配合在留言板上录下对中华

庭的祝

颂。

看着大家的热情参与我们热情高涨,“爱我中华”“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满满的一大张留言签名纸写满了同学们得到名字及对祖国美好的祝愿,展现了经贸学子深深的爱国之情,展现了中华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2)第二阶段:11月8号下午七点在1教212举办室内活动并邀请外国友人到现场。

A 活动开始同学们及三位外国留学生在团支书的带领下重温入团宣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共产主义事

斗。

”一声声铮铮话语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抒发了团员们精忠报国、爱我中华的豪情,传达了他们为祖国不断强大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使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得到激发,建设伟大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

B 团支书对本次活动安排及具体方案做详解,并鼓励大家以最高度热情参与。

C 具体活动环节:首先由主持人宣布主题团日活动开始,在庄严的《中国共青团团歌》歌声中拉开了10级工商1班主题团日活动的序幕。全体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到场的外国友人,对他们能参加中华精神颂的主题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活动中外国友人和我们精彩互动,三个来自遥远国度的友人以文化交流使者不断学习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同学们在舞台上尽情挥洒青春,激情的表演把现场气氛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三位外国友人也表达了对中华精神与中华文化的赞美,各个精彩的节目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团日一致的团日精神得到充分彰显。

八. 活动成效

1.实际成效:通过本次活动活动缓解了工商1班同学们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深刻体会了源远流长、与时俱进的中华精神,在学生中掀起了传承、弘扬中华精神的热潮

2.活动亮点:A 邀请外国友人与同学们互动,大力弘扬了中华文化,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 分发传单同时展开留言签名活动,记录下了对中华大家庭的祝福与赞颂

九.活动自我评估 1.活动中成功的地方:

A 分成四个组保证了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为同学们发扬团队精神奠定了基础,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衬托了本次活动主题。,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积极性也让同学们就本主题相互交流意见。

B 活动活动准备充分,在活动开展前团支部成员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及部署,后期总结讨论充分做到了理论和实际想结合并且升华了理论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认识。

C 各组之间密切配合,全班同学都积极完成所在组的任务。2.活动的不足之处:

A 由于事先考虑不周全活动一开始音响电线没能准时得到连接

使活动没有按计划中播放相应爱国歌曲。B 虽然有详实安排但由于实际过程中人数过多,场面有点略微混乱

十.结束语

每一次团日活动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会有不同的感触。然而让我

感触最深的还要数我团支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同学们积极进 取的精神。我深深体会到一次成功的团日活动,其中必有班级 每个

学的努

力,团日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的是班级的凝聚力,无论有什么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我们完不成的任务,更没有我们办不成的活动。我们坚信只要春季里悉心耕耘,定能在秋季收获最丰硕的果实。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一班团日总结

团支书:胡雪艳

附录:

工商一班团日活动传单

中华精神颂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大爱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大爱的火焰温暖着每一颗心,大爱的信心激发着每一个人,大爱的音符奏响了中华凯歌!而大爱的力量源自一种精神,一种无私的精神,友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华夏大地上波涛汹涌,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上插上了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他,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中华民族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民族精神,和谐的社会呼唤民族精神,企业的建设需要有民族精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爱国者,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要有民族精神。“多难兴邦”在一个又一个大灾大难中,我们看到了爱国者精神一次又一次闪烁无限的光芒,我们看到了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黄丝带在飘舞、红丝带在飘舞、绿丝带在飘舞。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再现中华之雄魂。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一班团日活动

中华饮食文化 第3篇

据投资人介绍,建立唐人国际购物中心的主导思想是:在国人和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精湛手工艺瑰宝,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

根据这个主导思想以及考虑到中国工艺品具有欣赏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的特点,对整个购物中心进行大胆的创新,将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上展架展示,让顾客像“逛超市”一样任意选购、把玩,并对主楼和裙楼作了精心布局:

主楼一楼为中国工艺礼品快速购物超市式服务,展架上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旅游工艺品,无论从制作工艺或是制作材料,极具中国各地民族特色,4500平方米的营业区域内陈列着万余件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小礼品。有工艺精湛的瓷器、晶莹剔透的玻璃和水晶制品、做工考究的木雕件、造型新颖的汽车玩具、精致时尚的茶具和雨伞,镂雕玲珑的玉器挂件、眼花缭乱的珠宝玉器以及民间工艺品、真丝服饰、床上用品、锈花鞋类、工艺箱包、旅游纪念品等。类别包罗万象、花样齐全。同时还展示新工艺新材料礼品、日用百货及食品等。让顾客既能自由地摆玩欣赏,又能称心如意地选购,是国内商业的一大亮点。

主楼二楼是中国高档工艺精品馆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可谓是一座工艺博物馆,既有实品展销,又有制作过程的现场展示,是工艺大师畅谈创意、探讨艺术、切磋技艺、交流感情的场所。其中有精品瓷器、根雕、字画,台湾生活工艺品馆、首届33国现代壶艺双年展区、绒绣艺术馆。通过展览让人们得到愉悦和享受。即将开馆的还有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等。全馆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体现上海工艺美术,让大家能亲眼目睹中国工艺大师的高超技艺,甚至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喜爱的物品。

主楼三楼是唐人公司旗下的上海优唐家具有限公司展示厅。集中展示不同时期各式古典家具风貌和精湛的工艺。展厅内布满来自全国各地的拔步床、罗汉床、条桌、太师椅、多宝阁等明清实木家具。还有那些雕梁画栋、匾额楹联,屏风隔断、织帐竹帘,意在传承东方的古典神韵,博览当今的经典时尚。同时伴以堪称中国一绝的仿古地毯,饶有情趣地传达着古典韵味。最吸引人的是那里还为客户提供整体式家具的解决方案,针对全球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包括样式、材质、颜色、配件等。秉承“只为优质家具”的经营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优质、环保、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居生活。设计师可以上门进行设计,并给出家具搭配、摆设建议。同时选用的全球海运、空运连接运输,第一时间给予客户运输安排。整个展示厅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古色古香的古典家具及配件,是国内外收藏家的首选。

主楼四楼是唐人公司旗下的唐园大酒店,面积近5000平方米。在享受完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购物之旅后,游客还能在酒店小坐,展开一场美妙的味蕾之旅。餐厅环境设计独具匠心,装潢雍容华贵,附属设施齐全,大厅宽敞明亮,可容纳1200人同时就餐。17间豪华包房,彰显中西文化的精髓。酒店以海派菜、名贵的燕鲍翅为主,融中西美食之精华,是中外宾客欢聚畅饮的好地方。

裙楼以别墅形式建造。设有棋牌、SPA、KTV等休闲娱乐项目,供顾客在参观购物之余享用。

到过唐人国际购物中心的人们个个“乐不思蜀”,对他们来说留下的是一段记忆,是一份回味,是一种心情,是一抔文化的纪念。

中华饮食文化 第4篇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 是对第八课关于夏商周时代文字、天文等的继续学习, 本课与本单元关于政治、经济的学习,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夏商周时代的学习, 为以后关于文化的学习提供了范例。本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学好这一课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中国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而产生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1) 学习者为初一学生, 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 他们追求独立, 喜欢表现自己, 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强。 (2) 他们在语文课《论语十则》中已学过有关孔子思想, 对孔子有初步了解, 之前历史学习对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有相当的认识, 能够在此基础上顺利进行学习。 (3) 初一学生能够通过电视等习得一些知识, 同时具备了初步的运用互联网收集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百家争鸣”的含义;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 代表人物及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与各种思想出现的关系, 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小组合作, 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知识的方法;通过课堂情境表演, 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 形成对比分析能力;在本课学习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勇于创新, 创造性探索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的评价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思想。解决措施: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本部分内容, 教师总结、点拔。难点。⑴“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解决措施:教师讲授法讲解, 用树的形象引导。⑵各思想家的思想内容, 和对他们思想的评价。解决措施:教师设置模拟情境, 让学生在历史再现中逐步品读。

六、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集体讲授、个别化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控制策略将学生置于愉快学习中, 教师及时反馈修正以保障课堂教学在有序高效中进行。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 主动思考问题, 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逐步学习新知, 最重要的是学到此类型知识学习的新方法。

七、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新课]PPT上呈现上节课中知识点,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课, 准备接受新知识。

[学习新知]对本课内容重组, 按“百家争鸣”的产生原因、内容、影响三大问题进行讲授。

探究一:学习“百家争鸣”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设置疑问:南方和北方分别成长什么植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 把“春秋战国”看作一块土地, “百家争鸣”就可以看成是这块土地上成长的一棵大树。

设置疑问:一棵大树的成长需要哪些自然条件?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规范答案 (土地、阳光、水分、种子) , 在此基础上就四个条件如何作用于“百家争鸣”这棵大树的成长的做介绍。

土地:春秋战国, 井田制崩溃。 (经济条件) ;阳光:春秋战国“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民间”。 (思想文化) ;种子:“士”阶级的产生活跃。 (阶级基础) ;水分:大变革时期诸侯国君想富国强兵, 重视“士”阶级。 (政治条件)

设计依据:“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较抽象, 教师形象的把“百家争鸣”比作大树, 进而把探讨“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转化为探讨大树生长的原因, 直观, 易懂,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探究二:学会正确评价“百家争鸣”, 理解其深远影响

设置情境:教师扮演国君, 指出当时需要解决的棘手难题, 要求学生扮演不同学派的人物, 先向国君介绍自己学派的思想, 然后根据自家学术的观点, 指出解决方案, 各家相互辩论。教师请其他同学充当“大臣”评述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和方案, 并说明原因。最后, 国君予以评价, 说明各家学说的所长所短, 指出看待“百家争鸣”要坚持历史性、整体性、辩证性, 以古现今, 要学会用各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在刚才的基础上教师讲“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情境表演, 使同学们体会“争鸣”的气氛, 加深印象, 在学会评价“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正确的评论观。

[巩固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了“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 主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思想, 大概了解了“百家争鸣”的出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各家不同思想, 我们应该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辩证看待。

[评价修正]回顾板书, 引导学生跟着串联知识要点, 接着出示随堂小练习, 及时修正反馈。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本课内容。

[促进迁移]布置作业: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人, (如孔子) , 你要去参加一次招聘大会, 请你为你自己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和一张名片。

八、教学评价

本课主要采用多元激励式的评价方法, 即课中, 课后, 师对生, 生对师, 生对生的评价。教学中重点运用语言评价, 表格评价。

九、教学设计反思

中华文化_中华作文500字 第5篇

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丰厚,内容之丰富,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财富;是熠熠生辉、光芒耀眼的璀璨明珠;是扣人心弦、境界高远的天籁之音;是永恒不衰、薪火相传的岁月经典。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最久的文明,若从黄帝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信奉的图腾,龙身上寄予了美好的品质和神奇的传说。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壮志豪言。

祖国创造了生活,改造着生活,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走在世纪之初的我们,要怀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的影响 第6篇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糖果子就有20多种。

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国的影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作了一些改进,并发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

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影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影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

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

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因此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世纪至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很多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有许多共同之处。

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实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大为改观。同时,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影响也很大,其中以缅甸较为突出。公元14世纪初,元朝军队深入缅甸,驻防达20年之久。同时,许多中国商人也旅居缅甸,给当地人的饮食生活带来很大的变革。由于这些中国商人多来自福建,所以缅语中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名词,不少是用福建方言来拼写的,像筷子、豆腐、荔枝、油炸桧油条等等。

距离中国稍远的几个东南亚岛国,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不小。

菲律宾人从中国引进了白菜、菠菜、芹菜、莴苣、大辣椒、花生、大豆、梨、柿、柑桔、石榴、水蜜桃、香蕉、柠檬等蔬菜和水果,菲律宾人还爱吃中国的饭菜,如馄饨、米线、春饼、叉烧包、杂碎、烤乳猪等,日常饮食则离不开米粉、面干、豆干、豆豉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国式的尖底锅和小平煎锅。菲律宾人特别爱吃粽子,他们不但端午节吃,圣诞节也吃,平时还把粽子当成风味小吃。菲律宾的粽子,造型依照中国古制,呈长条形,而味道则很像浙江嘉兴的粽子。

马来西亚在饮食文化上也受到中国的影响。据考证,马来人的祖先主要是来自我国云南一带种植水稻的民族,马来人的某些食俗同这些先民大有关系。例如,马来人的大米从种植到收获,都有类似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和礼仪。马来菜的烹制方法和中国菜相似。马来语中称作“塔夫”的中国豆腐,在当地十分受人欢迎,有些地方还把豆腐的色、香、味,揉和在本土传统的咖喱菜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历史悠久。历代来到印度尼西亚的中国移民,向当地人提供了酿酒、制茶、制糖、榨油、水田养鱼等技术,并把中国的大豆、扁豆、绿豆、花生、豆腐、豆芽、酱油、粉丝、米粉、面条等引入印度尼西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生活。

钟祥斌: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 第7篇

这是节选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钟祥斌先生的一段语录, 这也是钟祥斌的人生与事业的真实写照。十几年来, 钟祥斌一直致力于在国内讲授中华文化经典和做企业文化设计,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道者, 中国最先提出企业文化设计概念和最先提出“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的学者。直到今天, 为了做事, 为了充沛的体能, 为了良好的心态, 钟祥斌坚持冬泳、登山, 甚至背上行囊, 去登西岳华山, 而且是夜登东西南北中五个峰。

坐在我们面前的钟祥斌精力充沛, 精神矍铄, 宏厚的声音投射出追求事业的胆识和气魄, 他那颗年轻的心和活跃的思维感染着我们在场的记者, 不禁暗暗向钟先生致敬。

小我为私, 大我为公

1977年, 钟祥斌可以去考大学。然而就是车间领导的一句话“你要走了, 这个岗位一时间培养不上人, 车间任务紧。”他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钟祥斌在工厂艰难地写作, 光退稿信就攒了一箱子。1984年, 他以一个工人身份, 凭着一撂他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进入了报社。记者这一职业给了他一个台阶, 一个新的视野, 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上世纪80年代初, 企业文化概念刚传入中国, 钟祥斌感到这是一个契机, 因为现代的工业社会主要文化形态是企业文化。在中国, 企业文化可以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他提出一个理念叫“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这时候他在思考, 中国的现代化要靠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所以要把企业文化在中国推广, 必须召开一个企业文化研讨会, 要为企业文化在中国的普及推波助澜。他四处奔波, 请企业家、请专家学者、请有关领导、请各路媒体。终于, 在1988年7月, 一次引发多方关注的企业文化研讨会成功召开。

1994年春天, 钟祥斌辞去了报社新闻部主任的职务, 开始创办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其后几年在创建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苦辣酸甜各种滋味都尝受着。

钟祥斌说:“滴水归海, ‘大我’普世。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中华传统文化用于现代的管理中, 并懂得‘小我为私, 大我为公。小我只有置于大我之中, 才能显现出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道理, 并开始付诸于实践。这无疑将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质的改变。”

举起文化旗帜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有的文化, 她既是中国的、亚洲的, 更是世界的。

钟祥斌分析了世界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惊奇地发现, 他们的一些思想观念和行为做法, 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行为惊人地相同或相似。比如, 美国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的“简单文化”, 就与中国儒家的《易》文化相通;再如西方企业家讲的人本管理, 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为重”也是如出一辙;更不要说诸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观念了。

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的人, 都会有着一种共同的感受, 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企业文化必将成为世界商业舞台的旗子。

钟祥斌说,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更多地是谈论向西方学习 (这当然是应当和必要的) , 但是却在有意和无意之中, 冷落了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说句不好听的话, 我们是手里拿着金饭碗, 却向人家去要饭啊!因此, 他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 把她融入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使企业文化本地化, 使“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所谓“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 就是要在企业文化中注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 使企业既有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 又有“厚德载物”的人文内涵。具体来讲, 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 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例如, 大庆油田的企业精神, 就是由铁人王进喜的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而形成的新时代的“铁人精神”。王进喜的老铁人精神, 其实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新铁人精神在继承和发扬老铁人精神的基础上, 注入了现代的科学发展观, 使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的新内涵。

先炼行, 后炼心

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呢?钟祥斌根据多年研究企业文化和构建先进企业文化的经验, 他认为主要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挖掘。现在企业管理已从过去单纯注重有形管理向注重无形管理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向历史扎根, 开发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宝贵资源, 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大放异彩。并从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企业中, 挖掘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企业文化因素, 将其发扬光大。

在这方面, 我们有不少有识之士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 我们翻译出版了一批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企业家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企业经营管理的书籍;我们国内也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图书。这些图书的出版发行, 对于推动“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多年来, 在从事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 钟祥斌始终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 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 不断地注入企业文化之中。他先后撰写和编辑出版了包括《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文化设计》《道德也是推动力——国学中的36个管理理念》等30余部专著, 在这些专著中, 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是推广。所谓推广, 就是整理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结合企业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其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之中, 为企业所用。

在企业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 通过企业文化设计, 为企业找出贯彻中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从而为企业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比如, 在进行一个企业文化设计时, 针对该企业改制重组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进行了企业文化设计, 其中有一条“企业善待员工, 员工热爱企业”的基本理念, 受到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欢迎。这条理念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善”和“爱”的观念。这样做, 既满足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又达到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化”的目的。

三是教育。教育是继承与创新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在“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的过程中, 教育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在企业中长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使其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中扎根, 形成遵循优秀传统文化行事的习惯。

在今天的现实中, 各种事故不断发生, 2011年7月份, 5天内3座大桥相继发生坍塌事故:11日, 建于1997年的江苏盐城境内328省道通榆河桥坍塌;14日, 建成不到12年、造价逾千万元的当地标志性工程武夷山公馆大桥倒塌;15日, 通车仅14年的杭州钱江三桥引桥桥面塌落。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造桥历史、建于1400多年前的赵州桥迄今仍然屹立的民族, 如今却事故频繁, 令人痛心, 不禁让人追问:我们的路桥“提前”进入风险期其原因何在?这些建筑安全, 绝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问题, 它更是人心工程, 最根本的是人道德责任缺失。好的产品源于好的人品, 没有好的人品很难有好的产品质量。我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业、刻苦、诚信、包容等优秀伦理道德, 这些宝贵资源必须发扬光大。

所谓的“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 就是一种整合, 就是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它既是个人的, 又是企业的, 又是国家的, 像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指出的, 冒险、开拓、创新, 既是西方的个人精神, 又是西方的企业精神, 同时也是西方的国家精神。今天, 我们面向未来, 播下中华文化新的种子, 使其开出新的花朵,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提高中华文化的辐射力。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构建 第8篇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沙因在1984年系统地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即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自此,企业家们开始陆续重视这个虚而又实的软竞争力。1981年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就已经关注企业文化,认为它是影子般的、既虚幻无形,又无法摆脱的企业竞争力因素。其他学者,如帕斯和阿索斯、迪尔和肯尼迪、彼得斯和沃特曼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纷纷发表企业文化方面的论述,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大都有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受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管理、伦理、价值观等思想,世界各地的华人曾凭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传统文化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间的关联,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助于指导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践。

纵览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即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模仿国外的经验,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东西方价值观的很多差异,都是基于不同文化对待外部世界观的基本假设的不同,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精华,先天性的文化差异并不决定竞争的成败,但东施效颦,注定失败。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构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诸多思想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给予我们以重要的智慧及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

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观法”及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心的隔阂,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成、相济。中文化的整体性的学说,充分显示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强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如儒家强调仁爱、克己让人、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儒家主张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来解决争端,推崇差异与兼容,协调“相似”与“相近”,以此实现一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富有弹性的人文旨趣,这是真正健康的世界文化。只有解决好共生问题,实现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才可能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正是我们构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中性智慧。

中性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的资源,也可说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处事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把“中”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成为“中道”、“中庸”、“中和”。中性智慧的精义在于克服两极对立,达到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协调。中性思维在中华文化精神中的重要表现是对“和”的价值追求,表现如下:一是以“和”的理念去认识自然;二是以“和”大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三是把“和”的理念作为一种辩证法。四是以“和”的标准去处世生活。所谓“和为贵”、“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关系、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人与人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

3. 中华传统文化在维持人的身心平衡、注重精神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如儒家大力提倡求真、行善、崇美,使人类摆脱纯物欲的低级趣味。儒家的“身心和谐”、“义利兼顾”、实现“内在的超越”的思想,在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等方面,或许是一剂良药。技术与精神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身心平衡问题。从儒家思想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道德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身心平衡的人生观,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相结合的人生观,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通往身心和谐理想境界的最佳路径选择。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辅之以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4.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未来人类生态文明重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文明是当今和未来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自然)人关系是其核心主题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力求探寻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把天人关系视为同源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包括:一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二是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天道),人也要服从此规律,阴阳相互作用的规律即性命之理,天(自然界)人尊守同一规律;三是强调人性即天道,人伦原则和自然规律的一致性;四是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境界就是天人和谐。对于古代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予以借鉴并充分发扬,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生命、仁民爱物的思想。如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同胞,而且要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二是对生物资源顺时取用、化育并进的思想。如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告诫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礼记·中庸》主张“参天地之化育”,就是参与自然创造和养育万物的进化过程,而非以戡天役物的态度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三是倡导放眼未来、为后人造福的思想。

三、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1. 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智慧和作用。

在企业文化构建中,领导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优秀的企业家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互为因果,并行存在于一个企业。一个品格高尚的企业家,其人格力量就是这个企业的信誉、形象和文化资产;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本身就是这个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企业家素质代表企业素质,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家品质、才华、慧眼、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以其成功后的自信,激励和鞭策企业家组织和带领全体员工在“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一种以人文精神为动力的激励机制,能使这个企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 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

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些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确立企业的共有价值观念体系和企业精神,首先,应当对与本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客观对象进行价值评价和排序,从中确定最具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同时,博采本行业、本企业、本民族以及国内外其他企业的优秀精神,并根据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融会成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一套企业理念。其次,要采用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或文字或图标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加以表达,使之简明、易记。再次,对既定的企业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经常性地进行灌输、宣传和引导。最后,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发贯彻执行,使企业宗旨、价值观、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化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唯有长期不懈的努力培育,企业才能确定温度成熟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在企业内形成民主、公平和自由的风气。

民主自由之风已成社会主流。在企业内倡导民主,必将大大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必将非常有利于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骤力及战斗力的形成,民主和自由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人的尊严有时比生命更重要。因此,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必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尊严,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满足员工的自尊的需要,而员工的自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极为有利于形成强烈的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 进而形成企业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只有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骤力和战斗力,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有公正、公正的思想和愿望,更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民主合理的申诉制度作保证。

4. 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能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互相激发灵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必须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员工之间沟通气氛,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员工团结向上,使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产生亲合力。还要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员工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2]张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 2006, (9) .

中华饮食文化 第9篇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 它是一种以儒家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文化, 影响了包括内地、台湾、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内的广大国家和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主要是指对儒家文化精神的认同。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出发, 通过比较法, 分析中华文化认同在两岸的表层结构的变化与深层结构存续。然而, 文化是概括的、抽象的, 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 因此, 若要进行中华文化认同的比较分析, 我们首先需要选定比较的载体, 分别为:文字、语言和风俗。

一、汉字繁简之争

简化字, 又称简体字, 一般是指目前内地使用的现代中文的标准写法, 是与繁体字相对而言的。近年来, 汉字的“繁简之争”讨论得越来越深入, 涉及方面也越来越广, 尤其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于2009年提出“识正书简”并提出探讨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 更是掀起了又一轮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其实汉字是没有繁简区别的, 我们所知道的所谓的楷书、隶属、金文等等都只能称之为字体。

汉字的简化运动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 1909年, 陆费逵在《教育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第一次真正地提出了要进行汉字简化。1935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 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 但到了次年就被喊停。同年, 容庚出版《简体字典》并在燕京大学开课尝试。当时间行进到1949年, 国民政府退守台湾, 内地和台湾汉字的简化进程也终于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成为协会的研究目标之一。但是, 简体字的研究工作真正开始却要定位在1950年7月的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吴玉章在此次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 不能脱离实际, 割断历史。”三年后, 《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完成, 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亦于同年成立。次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了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 政府正式向全国印发关于《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征求意见, 其中赞成的比例高达97%。1956年1月1日由全国报刊首先开始采用横排, 使用简体字。1964年国务院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于1977年文革后公布, 一直使用到1986年废止, 这一年,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取代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与次年1月1日正式生效。由此, 汉字在大陆正式完成了由繁到简的转化。

1945年日本投降,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 由于交流以及维护统治的需要, 汉字取代日文成为台湾正式的官方文字。1952年, 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政府提出进行文字改革, 但是遭到著名学者胡秋原极力反对。胡秋原认为,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 是中国文化之根, 已使用了几千年, 书写时没有什么不便, 完全没有必要简化, 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抨击和反对, 蒋介石最终停止了汉字简化。由于政治的原因,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的这段时间内, 台湾将自己放到了汉字简化的对立面, 不断诋毁内地的文字改革工作。1979年, 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 (甲表) , 共4 804字;次年则颁布了《标准行书范本》收录汉字4 010个, 其中600多个为简化字。由于简化字多为古代流传而来, 因而两岸的简化字大致相同或者相近。1982年, 台湾教育部公布《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 (乙表、丙表) 。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许多学者在汉字简化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上取得了共识, 越来越多地呼吁汉字改革。当前, 台湾虽然很多人也在用简化字, 但却仅仅用于手写, 印刷依旧是繁体字。

二、汉语的标准化与台湾化

普通话, 亦称现代标准汉语, 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一名称是由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提出的, 它是相对于“俗语”即方言而言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发展文教事业, 政府大力推广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1955年10月, 中国科学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确定现代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 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 次年2月6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从三方面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此后这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使用。

台湾华语是指战后由政府所推行、而逐渐在民间普遍使用的北京话。二战后,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 并于1946年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 综理全台湾的“国语” (北京话) 推行业务;“二二八事件”后, 政府下令全面禁用日语, 推行国语教育。经过了在台湾半个世纪的发展, 北京话已经在台湾落地生根并融入了台湾的当地特色, 从而具备了与普通话不同的特征。从语音方面来讲, 由于和台湾本土方言的相互影响, 与普通话相比而言几乎不用卷舌音、也少了儿化韵。《新华字典》 (1990年版) 和台湾《“国语”辞典》 (1981年版) 相比, 3 500字的常用字中, 注音相同的有2 711个, 注音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的有789个。在词汇方面, 形成区别的原因则主要来自三方面, 第一是吸收台湾本土语言词汇形成了新的词汇。例如, 鸭霸 (不讲理) 、杠龟 (没有收获) 、荣民 (退役士兵) 等等。第二是吸收外来语形成的新词汇。例如, 来自英语的马杀鸡 (按摩) 、来自日语的运将 (司机) 等等。第三是在大陆已经不用但在台湾依旧保留的词汇。例如, 次长、帮办、学艺股长等等。

三、大同小异的风俗

风俗是指一个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理解、习惯以及禁忌等的综合;民间的风俗称为民俗, 其涵盖范围很广, 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娱乐、艺术等等。内地和台湾虽然由于历史、政治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了混乱, 但是从风俗来看, 中华文化认同一直以来都强烈地蕴涵在两者的行为、生活之中。

从节日习俗来说, 内地和台湾类似, 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 除夕要合家吃团圆饭, 春节要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 元宵节要看花灯、吃汤圆, 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中秋节则是赏月、吃月饼。当然, 在此之外, 两岸也各自有不同的特色节日习俗, 比如台湾原住民中的布农族有打耳祭, 在每年的四月下旬至五月初举行。而内地的话, 由于少数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的各式各样的节日习俗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 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等, 都是相当有名的民俗节日。

从宗教信仰来说, 虽然说两岸都是宗教信仰自由且多元, 但是总的来说, 在传统宗教方面主要由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组成。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之久的历史, 现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 出家僧尼约20万人。而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2006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显示, 台湾信教人口约为801.5万, 占到台湾总人口的35%。道教作为发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 不仅单独存在, 而且常常会融入其他宗教信仰之中。在大陆, 现存道教宫观1 500余座;而在台湾, 道教更是拥有755万的信教人口。在民间信仰方面, 由于受到孔孟思想和其他思想的影响, 基本脱离不了儒释道三者糅杂的现象, 同时也伴随着例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鬼神信仰, 等等。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 从文字、语言到节日习俗、宗教信仰, 作为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其表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 我们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看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虽然汉字字形发生了变化、汉语语音产生了变化, 节日习俗、宗教信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其所蕴涵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精神并没有发生改变, 因此, 比较分析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我们既要看到两者在表层结构的变化, 又要看到两者在精神层面的存续。

摘要:内地和台湾虽然在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下走出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但我们却无法否认两者具有共同的中华文化血脉。从历史角度出发, 通过比较法分析两岸在中华文化认同表层结构的变化, 进而由表及里推导出中华文化认同在两岸深层结构的存续。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发展,存续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 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1.

[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

公共外交助力中华文化 第10篇

岁末,国产贺岁大片竞相预热宣传。虽国产影片质量明显提高,但进口影片仍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相比之下,美国电影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7%,却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90%以上的份额。中美文化软实力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相对滞后。中国商品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但文化产品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中国制作的电视剧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但电视剧进出口比例是15: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何将日益增长的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是摆在中国面前越来越紧迫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以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的新亮点。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配合国内有关部门,不断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走出去”格局。中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各种文化交流机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中国文化风貌。中国与俄罗斯、法国等国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文化年”等大型活动掀起的“中国风”、“汉语热”风靡全球。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及“欢乐春节”、“感知中国”等文化品牌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积极打造中国理念。面对世界发展的共同挑战和难题,中国应提出自己的解决理念和方案。中华文化拥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应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共通共鸣之处,进一步丰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理念的时代性和世界性。只有既植根于自身历史文化,又符合社会理想,才能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才能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协助培育中国品牌。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更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探索对外文化传播专业化、市场化道路。中国外交在为各部门对外文化交流牵线搭桥、为国内文化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服务、协助树立更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品牌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11篇

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而目前被西方普遍接受的却是中华武术、餐饮,他们为什么单单选中了武术、餐饮?历史学界普遍的共识是:自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四百多年间,中华文化一直处于被传播地位。而此时西方文化占据了世界文化的中心位置,形成了世界文化至高点。西方通常用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来观照、解析外来文化。过滤的结果是使许多中华文化的精髓或被曲解或被屏蔽,只剩下与西方文化价值观不冲突的小部分内容,武术、餐饮就是其中之一。

西方对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化过滤现象,在中国题材的出版物传播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搜集了德国在1953-2003年出版的118种和法国在1952-1992年出版的96部中国文学作品书目,发现不论是德国还是法国出版的关于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属于“新闻性的甚至是观赏性的”内容。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中国书刊在德国的传播与在法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中国与前民主德国曾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以对等贸易形式进行文化交流长达30多年,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东西德统一。尽管如此,德国人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依然没有改变观赏性的接受视角。德国汉学家Christina Neder指出:“对于汉学家、书评作者以及读者来说,对于中国文学的兴趣主要是在那些类似社会史纪录的作品上。这一类作品主要是让人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动,而不能成为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对于德国读者来说,这些作品迎合了他们在观看异质社会和文化时预先西方化的观照方式,于是这些社会和文化以其美丽和原始召唤出了遥远的纯朴民族的异国风情。”

广义的传播学也把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与工具之一。1978年至今的30多年,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地都有经贸往来。那么在与西方的经贸往来过程中,中国是否能够完整传播中华文化呢?

实际上,欧美国家经常把预设的西方价值观作为与中国发展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一个前提。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使欧美从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利益,但要彼此获得更多文化上的认同,还需要假以时日。

欧美国家意识到将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如果中国的发展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那么西方社会的文化心理、宗教优越感等都将被证明为仅仅是“一种选项”,而非唯一真理。欧美舆论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形成中国国家的“虚拟形象”,以此影响欧美公众民意,然后再反馈到对华经济政策上。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第12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盘古开天辟地,孔子带来了几千年的文明,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其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可贵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有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的范仲淹,他也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幼年丧父,母亲很穷,没有依靠,范仲淹只好跑到寺院去读书。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足不出户,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读书。长大以后,白天、深夜,他都认真读书,孜孜不倦。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赞誉。

上一篇:绿色化景观下一篇: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