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2024-06-08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精选12篇)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1篇

会计诚信防治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通过诚信会计的防治,减少违约风险,保持各利益相关方的平衡,维持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其次,通过提高运作信息的对称性,完善委托代理机制,坚持和发展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制度基础;最后,通过会计诚信防治维护市场经济法制,有助于构建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环境。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逐渐深化发展,社会网络与社会利益进一步复杂化,会计诚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会计诚信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同时,相关理论与实践创新、制度探索及现代科学技术也为其防治提供了一些新条件。在新时期,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理清会计诚信问题的成因,并针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诚信问题提出若干建设性建议,为促进会计诚信防治再向前迈进一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诚信

2.1 现代市场经济概念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所指内容与理念。最开始,所谓的现代市场经济是指有别于传统的市场经济的新型市场经济,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待经济的态度上。相比古典市场经济而言,理论来源于John Maynard Keynes的现代市场经济则是在注重市场自由化的前提下强调政府的作用,要求政府不仅要发挥守夜人的作用,而且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的调控作用,为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采取一定的措施。

而当前现代市场经济,强调政府在一些领域退出的同时又加强另一些领域的作用。此时,市场主体已从单纯地要求政府加强经济干预,逐渐转向要求政府直接的经济政策以外的社会环境,如良好的社会信用、具有一定支撑能力的教育水平,等等。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运作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具有5个共同特点,即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制基础[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化改革开放则是当前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表现。

2.2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诚信基本面

当前,为配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开放,财政部将会计诚信问题再次提到国家层面,并开展了相关实质性工作。以2012年为例,财政部统一组织全国各省市区及重要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开展了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各地财政部门共检查企事业单位24 786户、会计师事务所1 618户,发现各类违规问题涉及金额817.61亿元[2]。检查结果表明,我国会计诚信的现状如下叙述。

在企事业单位方面,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是主流,违法乱纪的是甚小的支流。主流能严格遵守与执行会计诚信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各种业务操作相对规范,可以提供准确、可信的会计信息,会计诚信度良好甚至达优。甚小的支流的违法乱纪行为主要体现在会计事项的造假、会计财务报告造假及各类违规操作,通过隐匿减少账面收入与虚列增加开支等方法来偷逃国家税收等。

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状况基本面与企事业单位相类似。对于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能够坚持职业操守,公正客观地出具审计报告,较好地发挥了对会计诚信的社会监督作用。但是,部分中小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有待提高,存在违反执业准则甚至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的现象。

总的来说,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诚信整体状况良好,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都能遵守职业法律法规,拥有较好的会计诚信,但是部分企业单位仍存在会计失信问题。我国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诚信体系,这是会计失信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3]。

2.3 会计诚信治理的创新实践

为了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优化形成有力的支撑,上海、山东、浙江等地已经在积极地探索建立科学的会计诚信评价体系。以上海黄浦区为例,其将一定数量的企业逐步通过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根据诚信状况将企业分为A类、B类、C类、D类。例如,在2012年,黄浦区共将308户企业列入评定范围,通过申报、初审、复核等多道程序,最终评定A类单位5户、B类单位155户、C类单位147户、D类单位1户。

这些地区的会计诚信治理创新实践,起到了2个方面的作用:使会计评价在我国从理论走向现实,并以实践经验丰富会计诚信研究;使国内会计诚信体系评价有了一定的现实模板,在一定意义上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模仿、可复制的模式。

3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诚信现存问题及成因

3.1 现存问题

3.1.1 违背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现象仍然存在

一是部分企事业单位不遵守会计准则。这些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出现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来登记相关费用和收入,随意改变各种分配方法,虚减利润,填制假的会计凭证,通过各种伎俩来增大成本核算等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一些单位甚至私设“小金库”,将利息收入转入自己的“小金库”,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擅自挪用专款以饱私囊的行为;部分中小企事业单位存在会计工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设置会计账簿、聘用无证会计人员等问题。

二是部分政府对企业会计诚信问题不作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一些目的(如捕获更多的外来投资),对当地一些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不作为。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原则贯彻不到位、政府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具体表现。

3.1.2 委托监督执行不强

这主要体现在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不符实。其质量监控多流于形式,分所疏于管理,缺少统一的收费标准,导致恶性竞争,存在高回扣返佣的现象;此外,某些小会计师事务所的

3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3.13

部分会计人员满足于现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没有积极学习新的会计准则,对业务随意应付,缺乏敬业精神。部门会计人员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以公谋私,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来处理经济业务。

3.2 成因探讨

3.2.1 当前社会缺乏诚信氛围

受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利己主义泛滥,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欺诈案件屡屡发生,诚信道德体系出现滑坡。一些公司受经济利益驱动,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以虚假的财务数据来获得资金筹措,并企图逃脱税款。在这种氛围之下,会计人员、单位领导往往很难独善其身,很有可能受环境的压迫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假账。

3.2.2 现有会计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

现行会计制度基本上都是根据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规定,会计制度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4]。目前,还有很多地方管理办法条例都比较落后,跟不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些企业只是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但自身的管理条例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会计造假问题。从监督方面看,企业内部监督受制于企业高层,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来争取顾客。而内外部监督存在脱节,难以实现信息沟通,会计信息质量难以确定是否可信。

3.2.3 会计法律存在缺陷

会计法律存在的缺陷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这些法律处罚过轻,对一些企事业单位起不到震慑作用。例如,《会计法》第43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以上法律条款的罚款数额过低,会计造假要承担的法律成本比较低。因此,一些企业宁愿选择会计造假。二是,在现行的法律下会计人员并没有取得法律所保护的独立的经济地位,其命运受到单位负责人的掌控,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一些会计人员不得不造假。

3.2.4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道德教育滞后

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有1 300多万人,本科及以上的人员只占15%左右,中专和大专约占55%,高中及以下文凭的占30%[5]。这说明了我国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比较短缺。部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不能依照法律做事,恪守职业道德,被眼前的利益驱使,实施会计造假。财政部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人员的质量问题,但是一些会计人员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没有真正用于实际。会计的培训内容不全面,没有重视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培训的方式和内容结构不合理,落后于会计相关内容的更新发展。

4 基于现代市场经济提出会计诚信体系构建策略

从某种意义来讲,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改革红利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表现。如前所述,这对现代对会计诚信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课题。以下将紧紧围绕当前市场经济所面临的新课题,试图从多个视角、点线面结合探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能有效服务于深化改革开放的会计诚信防治体系构建策略。

4.1 政府方面

4.1.1 政府加强行为自律,提高会计监管的科学性

加强行政行为自律,停止对企业正常会计制度执行的干扰,减少行政性指令。在现代市场经济建设新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拥有较大的行政立法权、执法权与自由裁量权,但这一切皆应当在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基本的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进行。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运营已经成为既定规则。

提高会计监管的科学性,从更广阔的层面研究会计诚信问题。例如,强调防范的重要性,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在质与量方面的改革。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达,人们受物质利益的诱导产生的与法律博弈的心理有所增强。博弈行为的产生是人基于某种利益与一定的意识而做出的行为,而人的这种意识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的。会计诚信缺失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原因,但追根究底还是人的问题,会计诚信教育未落到实处是会计诚信缺失深层次的原因之一[6]。博弈行为产生的主体仍在于人,具体而言是行为主体的领导者。因此,行为主体的领导者必须坚守法律道德底线,坚守会计诚信。

4.1.2 加强顶层设计,服务现代市场经济深化改革

加强会计诚信防治的顶层设计,是政府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行政行为的重新的、整体的规划与反思,以应对其带来的更大、更多的挑战。新形势下,加强顶层设计可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

形成与加强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发挥1+1>2的高效行政。一是以信息共享实现各部门联动,二是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与事后处理实现联动。以企业会计为例,狭义上其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财政、督查、工商、税务、证监等多个部门,广义上还包括教育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单独行事、信息不共享,不仅使企业负担加重,也没有达到很好的监管效果。在客观条件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部门联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信息共享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移动办公技术等,这些都使得各部门的联动成为可能。在此之外,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调整会计职业教育政策达到加强预防的目的,如调整会计职业教育、资格考试中的职业道德占比,再如扩展教育对象、开展企业高级会计人员入职前的教育等。

加强新开放领域的会计诚信防治,服务现代市场经济有序、深化改革。目前,我国新开放领域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包括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社会事业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如公路、桥梁、陆路运输站场、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地方性铁路等项目。这些新领域具有一些新特点:大量民间资本涌入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需求量较大,现金流频繁且数额较大;大部分投资回收期较长;受政府行政部门影响大。会计制度与会计诚信在这些新开放领域的防治,适应新形势需求关系到现代市场经济能否有序、深化改革,继续释放改革红利。

4.2 会计制度方面

加强应用型会计监管理论研究力度,提高会计监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更加强调政策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科学、合理的政策来源于一定的研究理论。所谓应用型会计诚信监管理论,首先,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理论,理应切合本国实际进行研究;其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应当深入某一区域进行实践;最后,理应杜绝简单的实验实践而进行反复论证,杜绝为了监管而监管。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如果会计制度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就会使一些会计人员“钻空子”,有机会进行会计造假。现存的会计制度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并没有囊括全部的会计管理需要,少部分会计分支的管理未能得到完善。因此,新的会计制度应该不断地推出,根据各企业单位自身发展的情况及内部控制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各项会计规则,使会计的每一项行为,都有相对应的会计制度予以规范,形成完整的会计制度体系。

4.3 会计诚信意识方面

4.3.1 依靠现代理念加强会计诚信坚守意识

将务虚的会计诚信坚守意识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可获得的、可实现的有形价值,有利于单位领导者及会计人员自觉地杜绝会计失信行为的发生。只有诚信建设方法正确,社会诚信的建设才可能成功[7]。面对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不少学者做了某些有益的理论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体看来,这些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一结果很可能在于没有结合现代化理念、运用恰当的工具所致。作为工具层面的诚信,其价值是以一种社会资本而出现的,它应该在兑换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及其他资本时具有重要作用[8]。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资本的兑换是存在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以会计诚信为例,会计的诚信是一种良好的商业信誉,在同等条件下,投资者出于规避风险、要求信息更为对称的目的,有意地挑选信誉好的企业进行投资。

4.3.2 强调政府诚信意识杠杆作用

政府诚信意识杠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通过加强教育正向撬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会计诚信意识普及与牢固;通过以身作则防止反向撬动践踏会计诚信及严肃性意识。

各高校和各培训机构要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职前教育,使会计人员在入职前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也不能落后。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各教育机构应制订新的教育方案,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此外,教师资源是提高诚信教育水平的关键,应先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提高作为执教者的职业素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政府能否保持言行一致关系到规则的权威性。会计诚信是政府主导的规则,固然体现了政府的权威所在,但拥有了权威并不意味着权威能顺利实现。当政府自身都不能有效实现会计诚信时,外围的组织、单位或者个人都会对政府所制定的规则产生质疑,包括质疑其科学性、合理性及权威性,会计诚信意识将再次受到糟蹋甚至唾弃。因此,政府自身的会计诚信做到以身作则,这是防止社会会计诚信意识进一步低落的重要防线。

4.4 监督与监管方面

在坚持完善企业诚信内部会计控制方面,保证各监控体系之间的独立,使其实现实质上的相互制约。这是遏制会计造假的重要工具,能有效地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在坚持各监控部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应制定完整的内部会计与审计质量的控制规则,加强内部牵制制度,落实内部监督责任制,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适当的授权,提高会计监督的工作地位,保证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会计监督管理的有效执行。

在坚持完善企业诚信外部监控方面,强调政府监管的主体作用并推行监管方式创新。首先,政府部门应执行贯彻会计法律法规,通过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和约束会计主体的行为。其次,应力求监管方式紧跟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例如,财政部门可以将处理会计违法事件与查处会计单位负责人相结合,并对于一些典型的案例给予公开播报批评,震慑会计造假行为。最后,政府可以科学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使实施会计监督的人员与被鉴定者的利益相分离,消除监督人员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强化社会化的会计监督功能。人民群众对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深恶痛绝,对防治会计信息失真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巨大的潜能[9]。从法理上来讲,公民参与会计监督是可行的,其法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已经赋予了公民对此的检举揭发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佚名.现代市场经济的五大特征[D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366828.htm.2003-07-16.

[2]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二十七号)[EB/OL].http://jdjc.mof.gov.cn/zhengwuxinxi/gongzuodongtai/201312/t20131227_1030263.html,2013-12-16/2014-05-24.

[3]岳上植.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4):73.

[4]苗根栓.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2(12):1.

[5]顾雪萍.浅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DB/OL].http://www.docin.com/p-443150006.html,2012-03-24.

[6]王玲.诚信会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7]戴岩.当代中国社会诚信建设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2.

[8]田义双.诚信场城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2篇

管理与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关系到实际工作开展的效果,制度越完善,具体的操作便有章可循。依据章程办事,可有避免多余的操作环节,提高用电检查的效率。管理制度的完善依靠电力企业领导层准确分析市场经济环境需求,在满足客户和市场发展趋势的同时,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效率提升的工作制度。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人的管理,因此要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事事有人做,出事有人管”。将“全过程管理”方式纳入到用电检查管理基本制度中。“全过程管理”重视管理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重视结果。建立全过程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从各个环节掌握工作进展程度。责任制度的落实先要从管理阶层以身作则为始,上行下效地带动分管的领导,进而影响到全体从业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监督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高管理制度的落实效率。只有管理没有监督与奖惩,管理工作容易懈怠,因此要双管齐下,既要向管理要效率,也要向监督要质量。监督制度中的奖惩制度一定要及时落实,让从业人员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工作行为负责,奖惩是一种外在激励方式,目的是要养成事件在时间上的紧迫感,尤其是对待继续处理的问题,及时解决比花时间分析问题更为重要。

2.2提高岗位培训力度

专业技能的不足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和工作中不定期培训来弥补。电力企业要重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只有对岗位拥有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才能依靠自己的特长发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优势。用电检查工作的细化与智能化,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更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灵活工作和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和工作中的训练获得。电力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岗前培训计划,并严格考核制度,使得每一位从业人员都经过严格的考核与筛选上岗,拥有社会所认可的资格。同时还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和长期不定期培训的结合,以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为考核周期,促使从业人员养成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良好习惯,不仅将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同时也能掌握更多技能与知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根本在于思想意识上的进步。大部分岗位中出现的问题,因疏于职守、马虎大意造成的问题远比技能欠缺造成的多,软实力的欠缺、道德意识的薄弱越来越成为用电检查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电力企业日常要加大思想意识的宣传力度,通过集体学习、讨论与交流的方式,在切磋和借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明确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端正工作态度,积极应对困难。

2.3检查网络的全面化与立体化

用电检查工作涉及面广,不仅要全面考虑事前检查、事中检查、事后检查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要将电能表的安装、抄表、稽查等工作统一起来,加强企业内部各个班组之间的团结合作,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用电检查全面网络系统,这几个板块之间相互约束,又相互监督和促进,形成一个高效的联动机制,无论在日常工作考核,还是在用电检查上,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及时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建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有利于用电检查工作详细分派工作的下达,提高指令实践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种信息的搜集与查阅,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妥善解决各种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环境中提高用电检查的效率,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同时还关系到社会电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要格外重视,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加大对用电检查的监管,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上,采用便捷的科技方法减少人工出错率,降低违章窃电行为发生的几率,最大程度提高用电检查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华永政.试论供电企业反窃电管理的几项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12).

[2]杨峰.加强用电需求侧科学化管理提高用电检查管理水平[J].黑龙江电力,(29).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3篇

尽管道理显而易见,但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之迫在眉睫却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许多国家都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德国也不例外,二战后的联邦德国急于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以致在上世纪70年代初爆发了一连串的环境灾难,但也因为这样的教训,德国政府开始真正把环境问题列入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之中,并且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态市场经济”。

“社会生态市场经济”的概念是由原来的德国环境部长、现在的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正式提出的,她在《科学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说:“德国政府已经选择社会生态市场经济(Sicio-ecological market economy) 为框架,据此决定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生产和消费,同时促进工业及社会创新。这要求切断传统的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越来越威胁到生命所依赖的自然基础。”也就是说,要转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此消彼长的发展模式,以生态平衡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的良性循环。

为了实现社会公正、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共赢,德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就有2000多项,1998年,德国还制定和推出了德国21世纪环保发展纲要,将生态作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重要因素,将生态现代化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点。观念的转变、环境法规的完备合理、环境政策的不断更新以及环保产业的迅猛发展共同构成了德国责任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环境教育拉动“法律、经济”策略

德国政府通过法律禁令、经济刺激和环境教育等各种手段对个人及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宏观调控。首先,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其中环境统计法、地域规划法规范了地区建设,使规划结构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基本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担保赔偿法促使企业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安全措施,尽量减少设备对环境的危害。循环经济法与废料法规定所有企事业单位必须有分离废料的装置,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废物利用。环境信息法使每个人都有权利了解政府机关、自然人和私法意义上的法人所拥有的环境信息。

除了硬性的法律禁令,德国政府还运用经济调控的手段来扶植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首先是税收手段,德国政府制定了环境税和有害物质税,如排放废水需要纳税,税额的高低取决于废水中所含有害物质的数量和浓度,如果企业处理废水的水平超出了普遍认可的标准,则可适当减免废水税,而通过使用新技术减少废水排放的企业将受到奖励;另外还制定了生态税,即对石油、汽油、取暖油、天然气和电等动力能源征税,以促进企业充分发挥节能潜力。其次是许可证制度,比如在排污方面,国家制定一个总的排污量上限,再根据这一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国家就可以通过调节排污许可的供给来控制企业的排污成本,促使其减少排污量。第三是经济资助和政策订单,比如政府资助环境技术的开发研究,对采用污染较低但成本较高的使用者提供补贴,推行与环保目标挂钩的政府购买政策,向企业提供环境保护补贴等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环境教育。按照相关法规,从幼儿时期开始,学校就有责任教导儿童了解并维护周围的环境,德国有370多个森林幼儿园,这些建在森林里的幼儿园让儿童生活在贴近自然的环境之中,从小感悟自然的神奇力量,同时了解自己有保护自然的责任。而德国的小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会得到一本环保记事本,记录自己的环保活动,这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并推动家庭环保。在这样浓厚的环保氛围中,德国建立起了人人对环境尽责、相互监督的观念。

组织:CSR的有力“推手”

完备的法律网络构成了环保政策的法制基础,而执行这些政策法规的主体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德国早在1972年就成立了“环境问题鉴定专家委员会”,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为联邦各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提供咨询,另外联邦各部也有许多下属部门负责环保政策的制定、监督等职责;同时在地方层面上,德国的市、乡政府也负有环境规划和保护的责任,比如在地方交通规划中,德国的市和乡就非常重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组合,这种地方自治和辅助性原则构成了德国环保的分权特征,减轻了联邦和州的财政负担。

德国的企业界也是环保领域的一大重要力量,因为德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极强,所以企业有很强的发展环保产业、改进生产方式的动力。德国有83个工商联合会,它们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起到了双向沟通的作用,政府可以把自己的部分环保职能交给工商联合会来做,比如在废物回收再利用方面,汽车工业和相关行业的代表就许诺降低旧汽车中的废物重量比例,同时建设一个大型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统。为了更好地履行环保职能,每一个工商联合会都有一名专职的环保问题联络员,向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关于环保问题的法律条文和培训信息。

最后,德国数量惊人的环保非政府组织(NGO)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像德国自然保护联合会(NABU)就是通过购买对环境保护有价值的土地来阻止一些危害环境的建设,还有像“拯救我们的未来”环境基金会是通过赞助大学开展环保项目的研究、帮助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与体育组织合作开展节约能源活动等,在当地发挥影响。

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

德国实行的“社会生态市场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首先是德国经济的生态化,德国经济实现了从源头、过程到结果的全过程生态化,即逐渐放弃高污染能源与原料的使用、充分利用可更新能源与原料,利用先进技术改善生产工艺、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产出,以及治理环境污染,这种生态化经济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德国也因为生态现代化的要求而产生了一个强大的经济部门——环保产业,这使德国在全球环保市场的竞争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目前环保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市场之一,环保技术贸易额约占世界的1/6。按照罗兰贝格公司的预测,到2030年德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欧元,超过汽车、机械等行业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而到2020年,德国环保产业总就业人数将超过35万人,超过汽车、机械等行业成为第一大就业源。

德国的“社会生态市场经济”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共赢的路径。其通过转变传统观念、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生态经济使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成为企业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成为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而有了环境这个“1”,经济发展、人民富足这些“0”才真正具有了意义。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4篇

一、高校筹资多元化的原因

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是学校教育对于市场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大, 高校的职能也开始向遵循市场规律的方向倾斜, 政府资金的支持显然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 所以在此形势下高校筹资多元化必然成为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一) 高校性质决定了高校筹资的多元化

尽管高等教育的性质由原来单一的国家办学, 向着复合型的办学形式转变, 但是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依然明显, 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是一个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利益实体, 在这个方面它将是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的享受所承担的经费是由多方付出的, 直接受益者 (接受高等教育资源的人) 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支付学费, 在高等教育的课堂上学习专业的技能和知识, 这种消费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因为如果没有满足校方各方面的条件和支付学费的话, 是没有办法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属性, 因为高等教育的知识性特征, 使得其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对于促进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高等教育又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属性。这就使高等教育所需的成本不能完全由学生个人承担, 决定了高校筹资的多元化。

(二) 高校办学模式的变化决定了高校筹资的多元化

学校法人实体的地位在《高等教育法》中得到明确, 并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使高校的主体地位由以往依附于政府, 变为自主法人, 这种地位的转变是根本性的, 说明高校可以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在市场竞争和交换活动中的独立地位得到明确。这种变化表现在高校的办学资金上则是由政府拨款的方式开始转变为开放式多元的方式。

二、高校筹资多元化的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在筹资方面也要努力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格局,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校未来的发展。

(一) 政府财政支持

准公共产品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性, 这就决定了在政府财政拨款这一方面其仍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这不仅包括国家教育部的拨款, 也包括各级地方财政对于高校办学的大力支持, 这无论对于教育部直属还是省属高校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国家在教育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 这对于高校资金中来自政府的支持是一个好的预期。

(二) 学费来源

随着教育成本的支出越来越大,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全球范围内教育经费不足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1994年我国开始执行并轨收费制度, 这对于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之后高等教育不断扩招, 收费标准也在稳步提高, 使学费在高校资金筹措过程中成为了一个重要来源, 对于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缓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 校企合作、税收优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方兴未艾, 这种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 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实践所学的知识, 也有利于企业将学校的技术优势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 从而提高劳动成产率, 扩大产品收益。这样在校企合作的收益分配中, 学校就可以得到应得的利益分红, 不失为学校筹资额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国家还可以对于这类企业在税收政策上予以至此, 减免税收。如国家可对高校所办的培训班等免征所得税, 对高校自身所办的企业可以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通过种种优惠政策, 可使高校增加资金来源。

(四) 高校投资收入

高校可利用自己手中现有的资金, 如学费和科研资金等, 进行投资创业以带来一定的收益。其中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北大方正集团和清华同方在这方面所起到的示范作用。这是高校投资创业成功的例子, 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必须的资金, 同时也成为本校学生实践学习的好场所。另外学校可利用自身的金融资源和知识, 投资获益较为稳定的基金或者有价证券等。这些市场经济的金融产品在控制好风险的情况下可以为高校带来较为可观的收入。

(五) 利用社会资金

在高校不断发展的快节奏中, 贷款成为了一种有效且快速的融资手段, 很多高校和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帮助解决高校发展的急迫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和高校合作, 金融机构拥有资金优势, 而高校拥有智力优势, 双方的互补使这种合作可以较为顺利的展开, 许多高校也开始在金融产品的研发方面给金融机构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在社会资金中, 个人和企业的捐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其中主要有教育基金、企业、个人等主体。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 很多非营利性机构对于教育的捐款很多。同时个人处于对母校或者是在某学科较为有优势的高校捐款, 高校会给予其一定的荣誉, 这对于捐赠者来说是一种鼓励。但是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 因为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国立性质, 在加上我国在个人捐赠方面并没有文化传统的优势, 所以人们在这方面的关注还是比较薄弱的。

(六) 其他融资渠道

为了进一步利用其他方面的资金, 高校可以加强同国外高校、企业或者是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优势, 为高校融资的多元化提供更多的途径。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筹资多元化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 重视筹资成本

顾名思义, 所谓的筹资成本就是为筹措一定的资金而需要付出的代价, 可分为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高校在筹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综合考虑各种成本和利弊的情况下进行, 尽量在筹资的过程中选择那些筹资成本较小的渠道, 以实现筹资资金成本利用的最大化, 和筹资成本的最小化。

(二) 重视分析筹资风险

任何投资和收益都是有风险的, 不可能坐享其成, 所以高校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注重风险的分析, 在投资金融产品时一定要在低风险的基础上再去追求效益, 不能纯粹为了高回报而盲目投资。因为高校投资的失败可能会使整个学校的运作受到影响, 所以高校管理层在对投资做出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因素, 做出适宜的筹资渠道。

(三) 建立合理的筹资组织

高校筹资是一项较为繁重的工作, 尤其是在高校筹资多元化之后, 这项工程更是需要专门的组织进行管理和运行, 所以在高校建立完善的筹资管理组织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借鉴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采取较为灵活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 同时还要加强人才的选拔, 把合适的相关人才选入到管理组织中, 如具有工商管理、法律、金融等相关学科本经的人才。为我国高校的运作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校筹资的渠道和传统模式相比也发生了较为大的变化, 高校在面对这种变化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注意与时俱进, 在筹资渠道方面注意开拓创新。但是高校在筹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对风险的规避, 减少筹资成本, 并且在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帮助下建立较为有效的管理组织, 只有将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之后才能完善高校筹资多元化的制度。

摘要:在制约高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教育经费的短缺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受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影响, 高校教育经费的筹资也开始向多样化的道路发展。如何完善高校筹资多元化, 是保证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本文就通过对高校筹资多元化必要性、筹资渠道和注意事项的分析, 为高校筹资多元化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筹资,多元化

参考文献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5篇

主要是:

第一,在外国投资企业中,发展物流和配送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第二,在市场竞争中规模逐步扩大的优势企业,发展物流和配送的市场需求开始萌生;

第三,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正在快速发展的连锁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事业开始起步并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为了促进物流和配送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作出更积极的努力,其发挥作用的领域是: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一是要在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给予物流教育一定的地位;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环境 医院统计 思路

一、改革医院统计工作模式,适应医院市场化运作

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医院的管理者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原有统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要逐渐向综合管理统计过渡,向新型统计方向不断进行发展,有效实现多元化、专题化、综合化的要求。

应该让医院统计通过主动参与到医院管理,使统计范围扩大到以每个人为基本单位,而不再是原来那种以科室为基本单位,统计工作应该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收集,使把统计评价扩展到每一个人。如:每个医生的经济收入和效益,手术人次和分类、收治人数和病种等,对每个医生进行经济效益、医疗质量和工作强度的综合管理。使统计信息尽快适应医院市场化运作。在主管院长和信息科的领导下,信息统计部门负责全院医疗业务、综合效益等统计,并逐步实现综合统计的职能。统计室负责有关原始记录表格和院内报表的设计、制定、修改和解释。各科室应指定专人做好原始资料登录、统计工作,按时准确填写日报、月报及有关资料。各科室报出的数字须经科室负责人审查签名。统计部门应对各科室的登记、统计工作实行质量检查和业务指导。统计部门对收集来的原始资料、报表应严格检查审核,科学整理,正确计算,保证数字准确、可靠、及时。

二、加强数据检查,提高统计原始数据的质量

医院管理决策的关键在于统计数据与否准确,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统计原始资料的整理、收集制度,认真抓好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数据质量。

1.加强对病人病案首页信息的核查

对于医院而言,绝大部分的医疗统计指标都是来源于病案首页,病案首页是医院统计工作的基础,应该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对手术与伤口愈合、病人年龄与身份、年龄与婚姻状况、身份与性别等逻辑校验;治疗效果是否准确,中毒外部原因填写是否清楚,次序是否合理,疾病诊断是否正确,诊断是否漏填;各级医师签名,治疗效果与抢救成功次数、抢救次数、住院天数、入院日期之间的逻辑校验;等。另外应重点核查项目填写是否遗漏,有效确保各项指标的准确无误。

2.加强对医技科室的数据核查

对于医技科室而言,每个医技科室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性质,因此它们也应该采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以下几点:第一,检验科室和检查科室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应有所区别治疗项目和检查项目。第二,核算数据要与各科室工作量保持一致。第三,不同科室不可以统计不同时间的工作量,而应该统计相同时间的工作量。第四,应采用同一原则统计不同的指标、不同的科室,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确保统计指标的可比性。

3.建立健全统计台账

编制《年度统计资料汇编》,保证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医院积累历史资料。统计资料应妥善保存。做好统计咨询服务,及时为院领导及各科室提供统计信息查询服务。在条件许可时,可以开展临床科研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业务。统计人员坚决执行《统计法》,提高统计法律意识。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发扬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4.为拓展统计工作内涵,提高统计工作效益,医院统计人员除了应该积极做好有关统计工作,并应该努力把大量的基层科室统计数据变成活的分析资料,为医院领导班子对卫生事业发展决策发挥很好的参谋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基层统计人员开展统计分析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立医院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

对统计资料的整理、计算、存贮、传送、检索逐步实现自动化处理。同时,认真执行统计报表制度,严格按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指标涵义、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卫生行政机关报送各种法定统计报表,向上级报送的统计报表必須经制表人自审和签名后再送分管院长审查签发;统计部门还要根据医院管理的需要设计院内报表,定期向院领导提供详细统计资料,并向各科室反馈信息。此外,要定期撰写阶段性的综合统计分析报告和不定期的专题统计分析报告,供医院领导和管理人员参考。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关科室应尽力配合,不得弄虚作假。

四、培养高素质统计人员

医院统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于医院统计工作的好坏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医院统计人员应该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或者自学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行适时“充电”,及时补充新技能、新知识。统计人员在服务意识上要“主动出击”,要主动参加各种业务学习的会议,力争参与医疗业务计划编制、医院发展战略研究、医院决策可行性论证等工作,把医院统计服务做到“位”,工作做到“家”,争取谅解、信任、支持及协作。同时,应该不断提高医院统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医院统计部门绝对不只统计档案资料,还应该汇总分析统计信息来加强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工作,有效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信息统计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要有较高的分析预测问题、较高的政策水平、较高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发挥统计信息的重要作用,才可以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淑英.医院统计工作在医院中的作用及不足[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

[2] 熊晶雯,陈淑英.深化医院统计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9)

[3] 郑立强.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1,(18)

(责任编辑:郭 伟)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7篇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市场经济环境中, 利益关系比较复杂, 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标准逐渐变得模糊。另一方面, 市场环境中, 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面对市场经济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些不良现象, 采取一定的措施, 加强青少年的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表现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表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但是通过对当今青少年思想政治表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部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表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人生观不积极、心理素质较差、政治热情不高等等具体表现在现实的生活中, 主要有以下不良的行为。

1)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一些传统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对部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部分青少年在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入党动机不单纯、政治立场不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淡薄等等。

2) 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的时代,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青少年的法制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的要求等原因。因此目前很多青少年都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因此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几率明显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部分青少年还存在着较强的特权意识, 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仰仗着自己家庭的权利和财力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这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风气。

3) 市场经济的繁荣, 极大的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随着人们收入情况差距的逐渐拉大, 部分人的奢侈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从而造成部分青少年价值观出现一定的偏差,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自私自利的现象。部分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大都存在追求高消费、不理性消费的现象。这些不良的青少年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的说明,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正确领导, 树立青少年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增强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主要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依据, 同时主体意识也是人存在意识的前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加强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主要是要强调青少年应该认清自我位置, 应该对社会责任和个体责任勇于承担。另一方面, 增强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应该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个人在家庭与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 积极地发挥主体意识和对他人的尊重与认同。个体意识的强弱对个体对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正确认识有着重要影响。

(二)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进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时, 教育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切记教育内容的泛泛而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时基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负面问题进行的, 因此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才能促动青少年的思想, 进而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青少年思想政治主流的正确方向。

(三) 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培养青少年诚信品质的道德教育, 同时诚信教育还是一种更加全面的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不应该仅仅将青少年诚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还应该把培养青少年诚信的品质看作是健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还要注重对诚信理念的弘扬,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诚信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说教, 还应该使用制度性的力量进行保障, 因此加强诚信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信用立法的保障机制, 采用社会制度加强诚信生存环境的形成。

(四) 培养青少年正当竞争的精神

各经济主体之间为了某种经济利益争夺有利条件的过程就是人们所谓的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普遍,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才能确保青少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共赢。另一方面, 培养青少年正当竞争的精神还必须排除各种非道德、非法因素的干扰和介入, 国家应该采取必要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市场经济给人们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趋势, 面对市场经济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青少年思想政治主流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靳翠梅.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11.

[2]袁玉荣.青少年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朱以财, 朱枫, 任扬等.变革环境中的大学生学习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对策初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朱成全, 白冰.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J].行政与法, 2011.

[5]郭小霞.贴近青少年生活关注青少年成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栏目追踪评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

[6]徐庆辉.城市青少年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引导——以广州为例[J].学理论, 2011.

谈市场经济中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8篇

一、公平的竞争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能否通过市场的交换活动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还取决于交换活动本身的规范性,即其是否在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交换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的。在一般的情况下,市场交换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等价交换原则实现的前提条件

等价交换的原则,即交换双方应当以基本相等的价值量来实现交换。然而在实际交换活动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并非每次交换的价值量都是相等的,而这种相等只是反映在由大量的交换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总的趋势,即通过交换双方交换价值的不断修正,使之趋向于平等。二是这种相等的价值量是怎样在大量的交换活动中确定的,那就必须通过买方、卖方以及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所引起的价格波动来形成。可见,公平、公开的竞争是促使等价交换原则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二) 公平的竞争环境体现了市场交换的自愿让渡原则

自愿让渡的原则,即交换双方应当在符合各自意愿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进行交换。这应当是正常交换活动的客观要求,不应当以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或欺骗行为来行使接受非本愿的交换活动。也只有在完全自愿情况下的市场交换活动,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应情况,所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体现了市场交换的自愿让渡原则。

(三) 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交换双方开展择优交换原则

择优交换的原则,即交换双方有根据各自的利益目标,自由地进行交换条件的比较,不受任何阻碍地选择其所认为最有利的交换对象和交换方式的原则。择优交换的原则正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和自愿让渡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经过择优比较才能使价格逐渐趋向于等量价值;而择优交换也只有在自愿让渡的条件下才可能得以实现。市场能否有效地调节供求,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其前提也在于市场主体能否真正根据自身的利益目标,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无阻碍地开展择优交换。

二、我国市场经济下竞争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原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体现,也是市场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律。我国流通体制的已有改革,已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原则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得到了更为显著的体现,然而由于改革的不完善,阻碍这些原则得以贯彻的因素仍然存在。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能使流通改革最终得到成功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和严格的市场监控。

(一) 市场难以统一规范

目前,市场难以统一规范已扩展到全社会的商品流通活动,其原因是经营主体在管理上是极为分散的。几乎每一行政管理系统 (甚至包括军队、学校) 都有其所管辖的流通企业;而这些企业的经营行为只接受其所属行政系统的管理和调节,从而由于各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利益目标不同,所以在对流通企业经营行为的管理上往往是“政出多门”,难以统一规范。

(二) 政策不平等

区域经济的分割所形成的区域利益目标的差异,也使得管理机构对同一区域市场上区外流通企业的经营行为采取不平等的歧视政策,从而导致区域间市场规范的不统一和区域市场上竞争的不平等。

(三) 法规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流通法规及市场法规仍很不完善,特别是对于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往往缺乏特有的政策法规,这使得流通企业的很多特定的经营管理行为实际上很难找到适合的政策法规来加以规范。此外,执法不严的现象导致有法不依的情况普遍存在。对市场的监管往往体现在突击的检查而不是日常的监管上,从而使流通市场不规范的行为屡禁不止。

1. 管理主体的一元化。

其是指对于全社会商品流通行为的行政管理机构只能是唯一的,各项流通管理政策的制定权和必要的审批权必须集中于统一的流通管理机构;而其权威性必须是覆盖全社会的。当然这种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对于流通行为的管理,而并不是指对于实施流通行为的企业本身的管理,所以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一是对全社会的商业活动进行总体规划;二是制定适应所有商业企业和商业行为的统一政策;三是掌握对全社会商业活动实施调控所必要的审批手段;四是对全社会的商业活动实施行政监督,并运用各种间接调控手段实施间接管理;五是对与市场稳定和发展有关的商业投资、网点布局,商品储备和地区间的物资调拨等问题进行决策和控制;六是组织海内外和地区间的商贸交流活动;七是组织商业企业及其行为的示范活动和经验交流;八是组织商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各类培训;为商业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和咨询服务;九是参与各级政府有关市场和商品流通活动的重大决策,并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相互协调,共同实施对市场和商品流通活动的宏观调控。

2. 管理客体的平等化。

其是指参与社会商品流通的各类企业,只要是合法经营的,其地位应当是完全平等。不应在管理过程中受到任何歧视,这里主要涉及的问题:一是行政管理机构不应当再有任何直属性质的企业存在;二是一般不应再在管理活动中使用“优惠政策”、“倾斜政策”之类的手段来对某些企业实行扶植, (除非将其作为一种行为调节措施) ;三是妥善处理历史造成的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四是坚决剥离部分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只有管理客体的市场地位基本平等,其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关系基本相同,对社会商品流通行为统一管理才可能真正实现。

3. 管理手段的系统化。

其是指对社会商品流通行的管理并不是仅仅依靠行政管理一种手段,而必须依靠由行政管理,法规管理,经济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等各种管理手段共同构成的综合管理系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相互衔接配套,才可能真正实现对全社会商品流通活动的有效规范。

4. 法规管理系统化。

其形成是由社会专业管理机构 (如审计、质检部门等) ,工商行政管理和司法机构等三个层次所组成的法规监督管理体系,以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全面的管理;经济管理系统主要应通过强化从中央到地方各宏观经济部门的经济调控手段来形成对社会商品流通行为的有效调控和引导,如通过政府采购、储存、抛售机构对市场的调控来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税务、物价、财政和金融机构的税赋调节,价格监督、财政津贴、利率调整和货币发行等手段来调节企业的经营行为等。经济管理系统的建立关键在于形成一套有效的调控机制,使各经济管理部门的调控手段能够对企业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

5. 行业自律管理系统化。

其主要通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建立大类产品型、规模型、经营方式型、所有制型、地区型等的行业协会来加强对行业内产品的工商贸、产供销行为的自律管理。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民间的中介组织,它的建立和运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政府实施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职能。虽然在目前情况下还不可能做到,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组织的群体制约力量确实有可能对行业内的个别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超过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的影响。在建立新型的社会化流通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是不应忽视的。

总之,只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得以形成,合理的市场交换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市场调节供求的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这也是流通改革得以最终获得成功,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最终建立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竞争环境问题的根源及解决的办法

(一) 竞争环境问题的根源

市场竞争环境的不公平,市场规范的不统一,导致不同市场主体的交换条件不平等;市场监管的不严格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严重损害了正常的经营企业及消费者的利益;市场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市场主体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交换行为缺乏安全感。等价交换、自愿让渡和择扰交换等原则实际上并没有在目前的市场交换活动中得到全面的贯彻。这就使得目前的市场仍然是一种不完善的市场。流通改革所期望达到的通过市场交换活动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也就难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得以实现。因此,改革流通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市场法规,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仍是流通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 竞争环境改善的目标

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应当变“主体管理”为“行为管理”,建立起以行为管理为重心的社会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的特征是: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不是流通企业本身,而是管理其流通行为。不管是哪个系统的企业,只要发生流通方面的行为,就要被纳入管理范围。而对于所有企业的流通行为,在规范上则是完全统一的。建立这样的管理体制,就有可能使政府部门对流通行为的管理覆盖到全社会,从而使市场流通的行为规范得以统一。

(三) 竞争环境改善的措施

要实现对全社会商品流通行为的统一管理,关键在于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管理主体的一元化、管理客体的平等化和管理手段的系统化。

参考文献

[1]陆虹.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统计研究, 2000, (5) .

[2]谢楚农, 龚向明.湖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特征对应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12) .

[3]任贵清.我国今后十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消费支出发展趋势及对内需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学术版) , 2005, (5) :51-51.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9篇

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

企业经济管理要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方式,来体现企业的经济价值,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这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为前提,通过对自身产品成本费用良好控制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和控制企业内部活动,产生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率和收益率。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历经了不同的阶段,在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管理制度还存在欠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尽管也制定了自己的经济管理制度,然而,由于还没有摆脱旧有模式的禁锢,在经济管理制度的拟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加以完善。

2)人力资源的科学度不足。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还存在欠缺,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配置不够合理,组织之间的利益纠纷难以协调,在人力资源配备和利用的过程中,分工科学性不足,工作内容也有重复和交叉的部分,这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待提升。

3)企业内部架构的灵活度不足。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固有模式中,组织结构还存在死板的现象,灵活性和变通性不足,这就使企业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缺乏应对性,面临威胁而难以解决,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举措分析

1、首先要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要更新自身的经济管理理念,以现代化企业理念为前提,重视企业的创新观念,使之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企业要创新自身的经营战略观念,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市场发展目标、经营策划目标和管理目标,要在经营战略规划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并建构不同的危机管理预测机制,以应对市场变化的风险。

企业还要创新开发战略意识,要用全局的眼光、开放式的策略,制定自己的产品开发战略和营销战略,通过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2、科学规划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企业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要建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团队,明确岗位职责,运用激励的员工管理机制,协调生产各环节协同运作,要通过合理的内部结构优化策略,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推动企业有序、健康、向前发展。

3、健全和完善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为了应对市场变幻的风险,要通过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持续化的管理,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总规划之中,重视人才对于企业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用充足、优化的人力资源储备,消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壁垒和障碍,使企业实现无障碍生产和经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还应当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要注重对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训内容的调整,并采用晋升或其他激励手段,为企业储备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企业还要建构和完善高效的组织结构,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引导,以“高效、科学、人性”为宗旨,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健全和完善,使员工在科学、完善的企业组织架构体系之下,高效地实现各项经济管理活动。

4、建构创新意识引领下的企业文化与管理体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变幻莫测的形势下,企业要注重对企业文化的重塑和再造,要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对企业内部文化进行重新构建和塑造,要依循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丰富和充实企业文化内涵,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软实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正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有问题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重新审视,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要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建构强大的企业文化内核,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在与市场经济环境相契合的经济管理模式下,实现企业的最大化利益。

摘要: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才能在市场中立稳脚跟,在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需要加以创新和变革,才能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志雄.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4(12)

[2]黄卓林.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讨[J].统计与管理.2016(07)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第10篇

一、当今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开始将投资的目光放在艺术品上, 并在市场因素主导下, 国内艺术市场比较火爆, 传统的歌舞表演、声乐、钢琴等行业依然火爆, 各种新型类型艺术管理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纷纷设立, 为优化其管理, 极度需要艺术管理人才, 这也是艺术教育之所在。但在实际教学中, 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师资力量薄弱

艺术教育管理专业性较强, 欧美等发达国家该项专业发展比较成熟, 有比较系统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基于传统的因素, 大多数的艺术教师来自艺术史专业或者基本的声乐师, 可能他们有着较为强的艺术历史理论知识及传统的声乐背景, 但缺少艺术管理的市场活动的阅历, 自然这与实际情形脱钩, 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1]同时中职艺术管理教师配置不合理, 绝大多数专职教师为理论课的讲师, 社会实践课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 并且课时少是一个基本特点。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内的艺术教育已经有数十年了, 在这期间的发展历程中, 结合我国艺术管理人才贫乏的缘故, 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艺术教育管理的人才。但是艺术教育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的专业, 许多中职院校没有注意这一情形, 在招生计划、课程设置上不求改变, 过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及鉴赏的教学, 反而缺少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已经严重与市场脱钩,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就业面较窄。[2]许多中职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 在校学习的歌舞表演、声乐、钢琴等专业, 在市场有较好的就业前途, 但是艺术品鉴赏、拍卖行等方面的专业学生则需要较高的艺术鉴赏及管理经验的行业, 这就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其次, 教学手段落后。大多数高校的艺术管理教学依然停留在课堂教学环节上, 缺少社会实践教学, 这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 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艺术管理人才。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措施

新时期的中国中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逐渐走向市场化, 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为此, 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 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一) 艺术管理教学与市场需要

我们的教学不能够盲目, 应当认清市场发展的趋势, 切实以学生就业为培养目标。学校在计划招生的时候, 应当预测近几年市场上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需要, 以此制定招生计划, 切勿过多, 以此影响招生的质量。[3]在此前提下, 学校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负责人应当积极开拓校外合作的模式, 与市场上一些稳定发展的歌舞表演、声乐、钢琴等专业, 同时加大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建立定向人才输送机制, 由高校为其培养急需的艺术管理人才, 并有这些机构接受, 以此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为新型的艺术管理行业输送有用员工。在教学环节上, 这些机构可以委托单位经验丰富的职员, 到中职院校指导艺术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的学习, 并甄选一些学生定期到此机构内学习实践, 以此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增加他们对艺术管理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邀请社会上一些有志于发展艺术管理的人才或机构进驻本校, 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本校可以邀请这些具有丰富的艺术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日常的艺术管理教学, 以他们实际的案例, 为学生提供参考, 这样学生学习更加形象生动, 效果显著。[4]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本校一部分学生就业, 由于这些艺术管理机构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 势必需要大量的人才, 而本校的学生恰好可以为这些机构补充人才, 一举两得, 非常有效。同时中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本校的资源, 在校园里建立实训基地,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时, 中职院校应当发挥自己的校友力量、企业资源, 为学校募集资金, 以此帮助实习基地的建设。

(二) 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

艺术教育市场化终究需要学校的自身的管理来推动, 对此, 学校应当从自身内部管理入手, 加强本校的艺术管理,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艺术人才。首先,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让教师认识现今教学的趋势, 只有注重学生个性上的教育, 才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最大的创造性。[5]其次, 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学校可以邀请向名校聘请专业的艺术专业教师, 还可以与校外艺术管理单位合作, 由他们定期向学校输送有经验的艺术专业人才到学校教学, 以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优化艺术专业师资力量年龄构成, 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多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6]第三, 加强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管理, 在完善专业理论课的同时, 还要加大社会实践的课时, 让学生能够尽早的参与社会实践, 学到有用的艺术管理知识。

摘要:艺术专业教育对于中职院校而言, 是对一位教师的职称的肯定及鼓舞。由于艺术专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相比于欧美50多年的艺术专业教育而言, 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艺术教育又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一个专业, 该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市场输送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 推动社会艺术管理现代化, 繁荣我国艺术品市场。由于市场经济对艺术管理人才有较大的需求, 国内各职业院校纷纷设立艺术专业, 历经迅速发展的时期, 但也积累了较多问题, 如缺少专业的艺术教师, 学生就业前景不好等, 这就制约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此, 艺术教育应当与市场经济为导向, 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关键词:市场经济,艺术管理,教学实践,师资力量,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韦玲娜;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初探——从一份问卷调查谈起[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 (04)

[2]程姝;浅析艺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 (06)

[3]董峰, 王纯子;沟通的桥梁, 互动的平台——第四届中国艺术教育年会暨艺术管理国际论坛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2009 (04)

[4]赵志红;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人、美国国际艺术教育者协会 (AAAE) 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J].艺术教育.2007 (08)

[5]孙炜炜;动态影像艺术的艺术表达及其特征解析——基于实验电影、录像艺术和新媒体影像[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2)

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农业经济腾飞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03

农业作为我國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是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因素。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应围绕优化市场环境、加快农业科技产业的创新、加速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调整相关农业产业化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建立品牌,发展农业经济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区域性农业特征与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区域的人群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人文自然环境等。作为历史的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农业产业可以通过这种历史的积淀吸取文化养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明形成新的产业优势,结合人文、地理、民俗、特色从而塑造属于本地的特色农业,形成个性更加鲜明的农业产业品牌。生产出拥有地域特色,同时又有着独立自主品牌的农产品,赢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和信赖。通过品牌的树立为农产品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反映出农产品的功能或者特性,在融入农业文化情感增加了产品与终端消费者的交流,让消费者从心底接受产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信赖的农产品,最终达到主动购买此品牌的一系列农产品。对于农业产品品牌的树立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终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外在社会形态,例如文化传统、产品价值观、市场供需情况等。力争塑造出一个与目标市场一致的品牌形象,例如提到该品牌的大米,消费者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相关属性,如品种、质量、价格、安全、营养等,这样的品牌肯定就是成功的。

2品牌信誉机制的建立

当今社会声誉信任是最起码的商业操作准则,而品牌的声誉靠的就是产品的质量,所以产品的质量对于一个品牌的树立至关重要,只有注重产品质量的品牌才会有竞争力。同时,应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树立诚信交易企业意识,自觉的维护自身农业企业形象,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自查自检机制,加大力度强化消费者与农业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逐步推进和树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农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组织建立各种合作团体鼓励广大农民参与进去,开办相关科学技术培训课程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的农产品品牌形象才能更加持久发展。当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与农民团体的声誉有了直接关系的时候,声誉的好坏又取决于其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此时农民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便会主动参与各类农业团体活动,可以通过这些农民团体对农民生产进行管理,有助于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质量。可以采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农民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活动,让农业生产正式成为新时代的新型职业。新农业模式的建立也是品牌声誉树立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农业向市场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快速稳步发展。

3 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科技为本,科技兴农,科技创新为主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农产品是否有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后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农民的技术水平、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等一系列因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要通过优质的原材料,这是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包括:农作物种子生物工程、水产良种工程和畜牧良种改良工程。加强良种科技的投入促进科技技术的创新,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形成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两方合力的新局面,进而加速构建高水准的农业科技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农业理论快速转化为农业应用技术。

3.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能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学到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对应市场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通过建立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农产品遗传育种、病虫害的变化规律和预防技术以及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的规律,包括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基础项目研究。通过努力建立起高效、开发、协作的产业运作机制。完善各项科研技术成果和技术咨询中介服务体系,落实其研究、开放、经营等各项职能,拓宽农业综合服务内容。有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08).

[2]曹协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1).

[3]杜江,刘渝.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J].南开经济研究,2010,(06).

[4]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05).

[5]范柏乃,段忠贤.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探索,2011,(01).

浅析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对策 第12篇

1.1 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部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 存在不同程度的边治理、边破坏现象, 有些地方甚至破坏的速度超过建设或治理的速度, 从而带来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1.2 生态质量进一步恶化

各级政府由于疏忽对本地区的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型发展”的道路。矿产资源过度开采, 某些矿产资源濒于枯竭的地步;森林资源过量采伐、林木质量下降、森林的环境保护功能减退;湿地面积减少, 使得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可饮用水资源减少, 工业用水资源利用率低, 缺乏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 使我国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在逐步减少或消失, 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弱, 形成了恶性循环, 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看, 政府早已做出科学的环境保护决策, 从早期的“32字方针”, 到三大基本原则, 以及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八项环保制度, 基本确立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地位, 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由于受传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国家和省市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环境保护措施非常切合实际, 但是并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 常常会出现有人检查时抓环境保护, 没人检查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不管的现象。

2 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对策

2.1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条例, 加强执法

首先,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化学污染和土壤污染产生的危害性, 制定遗传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和规章, 修改和完善我国相关的环境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 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治理超标排污, 打击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等非法活动。提高全省各地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水平, 要求相关企业提高环境质量标准。要完善法律援助机制, 对污染受害者, 建立民事行政公诉代理制度。

2.2 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及监管制度

增加实施环境法律和规章有关部门职能, 建立健全国家监督、地方监管、企业负责三位一体的体系。加强问责制, 我国政府对全省行政部门全面实施区域环境质量负责制, 将环境保护列在与发展经济相同的高度, 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依据。要求各类企业和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 致力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 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 以及污染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防止未经环境评估随意扩大建设项目的范围, 在确保重点工业生产的前提下保护重点自然资源, 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2.3 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增加环保投资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积极寻求中央环境保护经费的支持, 将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列入到各级政府的资金预算中,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适时逐年增加。保障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试点示范资金的合理利用。增加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保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完善相关产权管理机制, 实现环保资金多元化, 引导和支持环境保护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多渠道筹集社会闲散资金, 鼓励各种形式的所有权经济实体, 积极参与到环境污染保护投资中来。可通过发行专门债券, 利用股票市场和 (下转P33 (上接P11) 其他金融市场融资方式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 支持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2.4 优化环保经济政策, 推进环保交易市场的建立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贸易、土地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家和省级政府定价应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短缺和环境成本的市场价格, 对不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 不遵守我国工业发展政策和环保标准的生产企业在土地使用审批和金融信贷方面实施一定的约束, 造成严重环境问题的要取消工商登记。根据“谁污染、谁负责, 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 在本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促使各企业和群众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扭转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2.5 推动环保科技进步, 加快环保人才建设

加强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增加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经费投入, 环境保护科研优先申报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同时,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辅以相关配套政策, 提供资金支持, 积极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在产业集聚园区, 集中实施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 确保饮用水安全。对脱硫和脱氮的燃煤发电厂技术升级, 汽车尾气净化, 回收资源和其他重大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应急响应体系, 规范环境保护, 加强人事管理, 进行环保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建设一支思想硬、业务精、作风严的环境执法队伍。可以适当考虑建立一个独立的环境保护局, 配备一定数量的执法人员, 要求县级以上部门将环境监测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 严格执法人员岗位标准, 保证执法人员的工资待遇。

参考文献

[1]蒋洪强, 曹东.新形势下中国环境保护投资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 2004, (03) .

上一篇:工程协调下一篇:钢渣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