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范文

2024-09-21

社会体育专业范文(精选12篇)

社会体育专业 第1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重庆邮电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 研究他们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满意度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运用知网收集有关满意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等资料供研究使用。

1.2.2 问卷调查法

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制定重邮社体专业课程学习满意度量表, 向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 每个年级随机30份, 回收问卷118份, 有效问卷114份 (其中体产方向75份, 体教方向28份, 体信方向11份) , 有效回收率95%。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LE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邮社会体育专业概况

重邮社体专业成立于2004年, 旨在培养可从事运动健身指导、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体育市场开发营销、学校体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基本保持每年70人的招收规模。开设的学制为四年, 学业完成合格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有健身与休闲运动管理 (简称体产) 、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简称体教) 、体育信息管理 (简称体信, 2011年开始开设) 三个方向, 在第三学期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学习成绩选择培养方向, 其中体产、体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体信必须是达到一定绩点比较优秀的学生才可以选择, 要修习经管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

2.2 社体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满意度分析

2.2.1 社体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评价

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意度。通过表1得知, 学生对社体专业课程设置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最高为实践环节90.3%, 依次为课程分配85.9%、术科课程82.5%、教学环境75.4%、理论课程73.7%, 最低为择业需求63.1%。其中满意度稍低的有理论课程和择业需求和教学环境。调查得知学生认为现开设的理论课 (尤其是体产方向) 存在内容交叉重复教学现象, 希望能整合;择业方面, 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学习的内容实用性不强或者在实际中不够用;教学环境方面, 场地紧张、健身器材陈旧等现象存在。

2.2.2 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

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调查中 (表2) , 教学过程、教学态度、专业技能90%的学生都对教师作出了肯定,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肯定度为84.2%和89.5%, 比例稍低, 这说明教师这

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改进。总体来说重邮社体专业师资力量是保持良性的发展中。

2.2.3 不同培养方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整体满意度统计

在受调查的114名学生中, 各培养方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满意度统计 (见表3) , 体教的学生满意度最高, 体育教育是一个很成熟的领域, 课程设置完善和师资力量雄厚, 学生满意度高;体产是国内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专业, 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都在加强中;体信是针对我校信息科学优势设置的新的培养方向, 在摸索中进行, 满意度相对较低。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绝大多数学生都对课程设置持肯定态度, 其中实践环节最高, 满意度较低的是理论课设置和择业需求和教学环境。

2.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中, 9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态度、专业技能给予肯定,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进一步改进。

3.各培养方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满意度最低都达到72.7%以上, 体教专业满意度最高, 体信满意度最低。

3.2 建议

1.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内容的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前瞻性,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在对授课对象、教学资源和社会就业市场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合理安排课程。

2.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尤其是承担理论课程的青年教师进修、学习, 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水平。

3.学校应注重校园体育类硬件设施建设,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上课环境。

4. 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及时解决, 提高社体专业的教学质量。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方法, 从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质量等方面对重庆邮电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 得出结论、找出不足, 旨在为完善重庆邮电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质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蓉, 高小健.重庆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博览2011, (3) .

[2]刘蓉, 么广会等.高校体育质量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7) .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报告 第2篇

实习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的必备条件。通过实习,达到社会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管理、体育咨询指导、体育经营、体育指导辅导、训练)和体育工作调查的组织方法和规律,培养和锻炼实习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技能。通过体育工作的实习,寓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于各项体育工作活动中,促进实习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体育工作实习,基地检查,促进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培养我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实习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增强体育观念、社会主义事业心和责任感。学习专业技术和运用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获取本专业的实际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维、分析、创造能力,为培养我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如下:

1、了解实习社会体育的目的和任务,牢固树立体育事业的思想。

2、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体育教学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经费、社会体育运动竞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其主要是进行社会体育运动竞赛、场地设施的管理。

4、体育咨询、服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身高体重测量与诊断、制定运动处方和提供社会体育的各种信息等。

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个案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特色课程;个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Offering Characteristic Courses for

Majors of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SONG Ya-wei,LI Ha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is thesis selects the characteristic courses on health-building instructions, offe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ourses held by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It concludes tha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ffer this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 courses in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standard, curriculum design as well as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that the students' college life will be enriched, besides, their attitude towards employment and learning will be corrected.

【Keywords】Social sports major, Characteristic Courses, Case Study

前 言

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本科专业。在随后的几年里,一些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学院(系)相继开办或积极筹办社会体育专业。截止到2010年,中国内地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数量达到216所〔1〕。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许多院校在办学初期没有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其中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方式沿袭了其它体育类专业,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类课程设置。(2)理论课程比例偏高,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偏低。(3)实践类课程的学时不足,且类型比较单一。(4)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及教学方式。针对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全国多所高校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作了针对性调整。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结合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重新调整、修订了培养目标。根据新目标,专业培养方向中增设健身与休闲运动技术指导专业方向,针对此方向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本研究对该专业学生在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及主观感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看法和意见,对专业实习看法和学生提前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2007、2008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84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29人。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2 课程设置背景、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及实习方式

2.1 课程设置背景

郑大体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规范研讨会和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获悉: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健身休闲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岗位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依据,建立开放性育人环境,开通从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通过对河南省18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包括公办和民办)调查,在《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3〕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同时走访河南省各类相关健身企业,包括大、中、小健身俱乐部和户外运动俱乐部,了解市场动向,分析了行业、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在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整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健身与休闲运动技术指导方向,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

2.2 主要内容

该系列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技术指导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运动康复、运动营养与恢复、器械训练原理与方法、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等课程;技术指导部分主要包括轮滑、游泳与救生指导、瑜伽、普拉提、有氧舞蹈、形体与健美、踏板操、肚皮舞、团操等健身指导类课程。

2.3 学习方式

采取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常规学习方式,由社会体育系做好开课计划,上报学院批准,按照普通课程上课学习模式,即任课老师讲授与学生学的模式;另外一种方式为“特色课程培训”模式,将学生送至健身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结合俱乐部健身操厅、健身器械等设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学习。

2.4 实习方式

实习时间由原来9周增加为18周,实习基地新增3家商业健身俱乐部,并作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健身俱乐部实习标准说明书》,对在健身俱乐部实习的实习方法、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作出了详细要求。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认识

3.1.1 学习前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了解

学习此系列课程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课程了解情况如表1所示。基础理论课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开设本门课程后才有了解的,三门课的比例分别为87.5%、91.4%和95.0%。以前有过了解的比重较少,最多的为12.5%。技术指导课程状况类似,只有瑜伽健身法了解比重最大,为36.3%。说明这项起源于5000多年前古印度的最古老、最神秘、最卓有成效的身心整体修炼方法,还依然被人们所熟悉。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上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之前对这些了解并不多。鉴于此,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此类课程时,教师应选择一些初级的、简单的内容进行授课,多作基本理论和理念的介绍;学习新授知识前,教师应让学生提前预习,因为学生课前对此类课程的预习了解或者亲身体验,会对学习起到较好的帮助作用。

3.1.2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兴趣

从表2可以看出,女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喜爱程度要好于男生。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到女生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健身类课程在健身房是非常流行的,深受广大女士喜爱,它能带来良好的体态、健美的身材、均匀的体形和美的享受,追求美是女生的心理需求。而男生在谈起此类课程时,也对这项时尚的健身运动表示出了极大兴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普拉提和瑜伽经常都是女性在练习,用到柔韧性的地方较多,觉得不适合男生进行练习,因此男生的学习兴趣低于女生。

3.2 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

3.2.1 学生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后的收获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学生学习此系列课程后的收获和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相同。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健身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了解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能够应付一般的健身需要。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此系列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健身基础理论、技术知识,对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更加熟悉,对健身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选择比例分别为83.8%,65.0%和88.8%。通过两种上课方式的学习,尤其是“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对学生熟练掌握健身技术动作帮助较大,熟练了更多健身的技术动作的选项人数达到56人,所占比例为70.0%。另外,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性,尤其像瑜伽、普拉提、形体与健美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选项比例为38.6%,身体姿态有所改进的比例更高,达到53.5%。没有任何收获选项的只有1人,比例为1.3%。

3.2.2 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开设此类系列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是否充实了大学生活,是否对学生就业方向的明确有影响,能否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整体上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逐年下降的,大学生活被虚拟网络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多数学生感到大学生活不够充实,过于虚幻,毕业时就业方向不够明确,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上进心。通过此类系列课程的开设,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表4可以看出,充实了大学生活选择的有74人,所占比例高达92.5%。一方面是此系列课程内容较多,课程较为新颖且更加实用,另一方面,学习方式采取“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方式,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此类课程的价值与用途,这些是本专业之前从未有过的,因此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从虚拟的网络中走了出来。另外,由于课程本身的明确指向性,学生就业方向更加明确的选择比例达到了78.8%。那么相应地就会改变学习态度,使之更加端正,选择比例为76.3%。

3.3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3.3.1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看法

调查显示(表5),依据市场调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认可,选择课程设置合理和课程设置实用性很强的比例都非常高,分别为83.8%和 78.8%。说明学生对此系列课程开设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的调查中,学生的满意度没有预想中高,比例分别为46.3%和43.8%。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此系列课程第一次开设,任课老师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都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第二,学生对此系列课程期望值过高,造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程度的调查中,选择认真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为66.3%。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验此系列课程的实用性,我们采取了把学生送往健身俱乐部进行“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演练的学习模式,从调查结果来看,效果较为明显,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且收获较大,二者的选择比重分别达到91.3%和85.0%。另外,有67.5%的学生认为考试难度适宜,即还有不少的学生觉得完成考试动作有点难,这和学生以前很少接触此系列课程有关,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地调整考试的难度。

对学生在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学习中的困难情况调查如表6所示。学生的主要困难集中表现在场地设施不够好、课程太多,不能全部熟练掌握等方面。通过访谈了解到认为场地设施不够好的原因是,场地不够用,且卫生条件有待改进。另外,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已将课放在中午上。

3.3.2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议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议如表7调查所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开展“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教学模式,通过访谈了解到这种将学生送至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结合俱乐部健身操厅、健身器械等设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的学习的模式非常实用,得到学生广泛认可,认为非常有必要,建议培训内容应更加系统化,选择比例为62.5%,排在第一位。由于此系列课程技术课模块中教材准备不够充分,甚至有些课程没有教材,选择增加教材、辅助教学的比例为51.3%。另外选择加强技术类课程教学,精讲多练和适当增加课时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2.5%和33.8%。

3.4 学生对专业实习看法

专业实习是检验开设此系列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由表8可以看出,80.0%的学生认为此系列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实习有较大帮助,选择人数30人。调查显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多数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不用再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既节省了实习单位的劳动成本,又为学生将来就业搭建了平台,部分技术较好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实习单位给予他们带薪实习的待遇,并和他们签订了提前就业合同。选择对实习时间满意的有35人,比例为89.7%。选择对实习单位满意的有27人,比例为69.2%,略微低于预想比例。座谈得知,少部分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有些学生准备考研,认为实习会影响到他们考研,第二,有些学生本身对健身产业不感兴趣,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健身行业。

3.5 学生提前就业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体育需求迅速增长,居民的健身观念有较大改善,人们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体育健身则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这些需求都显性或隐性地促进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该专业人才的就业 〔4〕 。面对健身需求庞大的市场,社会体育专业从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到探索新型上课方式,到针对性地专业实习,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经过此种培养方式的学生还都没有毕业,但和就业单位签订提前就业合同的已经达到14人,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35.9%。

4 结论

(1)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对此系列课程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会给他们就业创造条件。

(2)学生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后收获较大,基本达到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健身基础理论、技术知识,熟悉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3)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明确就业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对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从虚拟的网络中走了出来。

(4)“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演练授课形式很有必要,但培训内容需进一步细化和系统化。

(5)80.0%的学生认为此系列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实习有较大帮助。

(6)经过此系列课程培训的学生提前就业率达到35.9%,明显高于往届学生提前就业率。

5 建议

(1)应面向市场加强宣传,使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让学生清楚当前社会需求,根据专业方向和现实情况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在此系列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技术课模块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科学地传授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论知识实践。

(3)没有教材使理解内容很抽象,也不便于复习记忆,提供有关技术科模块课程方面合适的教材,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所学内容。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励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周爱光.中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人才培养〔J〕.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论文集汇编:1-10 .

〔2〕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 2009.07.26.

〔3〕王东亚,宋亚伟.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州体育 2009(2).41-47.

〔4〕王进.南京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8.

社会体育专业 第4篇

一、体育专业学生特点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较为明显, 他们的主要优点:一是专业技术水平较高, 多次在国内重大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二是上进心强, 有拼搏竞争意识, 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三是思想比较活跃, 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体育系学生比其他系科同学更多的时间用在训练上, 文化基础较薄弱, 思想上存在不足。因此, 认识事物较为肤浅。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活跃, 头脑聪明, 有一定自立意识, 但缺乏协作精神。

二、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违纪处分学生频出的原因

从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状况来看,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之其他院校还是有一定差距, 这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

首先, 从辅导员的配置上。社会体育专业在我校属于刚刚起步专业, 2007年刚刚招收第一届学生, 在2010年之前没有专职辅导员, 负责管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老师是学院任课教师, 这导致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投入的力度不高。

其次, 规章制度上。体育学院在之前为学校的体育教学部2010年底升格为体育学院, 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学生平时基本没有学生活动, 使得学生内心的激情没有地方可用, 导致很多打架事件。

第三,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上。体育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处于较低的水平, 学生干部大多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学生干部队伍建立的相对不健全。

第四, 课程设置培养计划上。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刚刚起步, 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学习和教学上较为混乱, 学生对将来就业充满迷惑。

三、社会体育专业违纪处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由于体育专业受处分学生十分敏感, 如果不注意教育方法, 很容易造成教育无法真正收到效果。因此,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我们给出了一下几个教育方法:

(一) 以学生为本, 关心学生成长

从目前受处分学生的现状来看, 大多在低年级就受到处分, 辅导员要关心、爱护, 要鼓励受处分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另外, 尊重体育专业被处分学生, 从他们的主体需要和自身发展规律出发, 高度重视被处分学生的全面发展, 摒弃过去以强制管理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营造关爱氛围的同时, 使他们尽可能地与教育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性沟通关系。

(二) 结合体验式培训

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使得体育成为一个教育人的主要手段, 只是目前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利用好体育这个有效的手段。体验式培训是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体验式培训的游戏项目的设置过程中, 有意的加入对受到处分或者违纪的相应惩罚和分享使得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接受自己有违纪行为就应该接受处罚的思想, 并加入让学生通过努力而改变或者减轻自己所受处罚的元素和努力方向, 这些体验式的训练无形之中就为我们教育受处分学生提供了帮助。

(三) 勤走访、长谈心

辅导员在对违纪处罚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两个字:“勤”、“长”。勤就是要求我们要勤走访, 了解违纪处分学生的生活情况,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能够深入违纪处分学生的家庭, 了解他家庭的具体情况, 违纪学生的成长环境等;长就是要求我们辅导员在做违纪学生工作的时候要经常与违纪学生进行谈心。通过谈心, 首先,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期的状态, 避免违纪学生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不良的状态, 其次, 在谈心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可以成为将来违纪学生成长还改变的有效记录。第三, 在谈心过程中要经常性德给予违纪处分学生相应的学生和发展的建议, 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 为其在大学更好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得力助手, 在众多学生工作中, 学生干部都会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 发挥好学生干部对违纪处分学生进行管理的良好作用,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在应对违纪处分学生的时候, 应该让学生干部主动关系和联系相应的学生, 对违纪处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行为要及时主动的向辅导员汇报。另外, 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分寸, 要让学生干部真心的去关心和帮助受处分学生, 不能让受处分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让学生干部监视他们。

(五) 完善相应的制度

良好的制度, 是有效管理的开始。因此, 在应对受处分的学生时候, 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和规定, 应该建立允许受处分学生改正的和免除处分的响应奖励制度。建立受处分学生谈话和记录相关制度, 以及应对受处分学生的响应流程。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社会体育专业违纪处分学生的特点和频出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辅导员配备不齐、制度建设不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力度不够等原因是导致社会体育专业违纪现象频出的原因, 并针对性的给出要以学生为本, 关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加强走访调查等方法对违纪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体育专业,违纪学生,体验式培训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庄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10) :68-70.

[3]李卓声.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本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0) :234.

[4]康宁.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建设[J].教育研究, 2003.6.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体育调查问卷 第5篇

《对廊坊市健身俱乐部操课教练员素质结构的调查与分析》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教练员:

您好!

我是廊坊师范学院的老师,为了了解廊坊市健身俱乐部操课教练员的素质结构,我设计

这份问卷,希望您能在百忙中给与帮助,填答此问卷。

填答方式:填空题请在“-----”填写实际情况,选择题请在所答问题前的括号打“∨”。

本问卷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您的想法如实回答。对您的回答我们会负责任保密,回收问

卷除数据分析外,决不它用,不会给您个人造成任何麻烦。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此致

敬礼

一、您的基本情况的了解

1、您的年龄:__________(周岁)性别:()A男()B女

2、您担任健身操教练员的年限是()A半年()B 6个月至1年()C1-2年()

D3-4年()E 5年以上

3、您的教练员称号是()A健美操指导员()B社会体育指导员()C瑜伽

或普拉提类()D私人教练()E动感单车()F体适能私人教练()G其他_______

4、你的教练员级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时要求填写您的最高级别)

5、您的教育程度是()A中学()B中专()C大专()D大学本科()

E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6、您在俱乐部是()A专职()B兼职

7、您以前的专业是()A田径()B艺术体操()C健美操()D体操()E舞蹈()F其他________________

8、您毕业的学校类型是()A体育大学()B师范学院()C舞蹈学院()D 非体育类学校()E曾经参加过舞蹈、或艺术体操的训练F 其他_________

9、您对在健身俱乐部的收入感到满意吗()A很满意()B满意()C一般()

D 不满意E()很不满意

10、您认为作为一名健身教练员应具备哪些素质:(多选)___________________

A管理教育能力B语言表达、示范能力、手势C体形D与会员的交流能力F 操的编排能力G音乐的编辑能力H教育学、心理学、训练学、损伤与保健学及营养学等方

面知识的了解

11、请您简单谈一下作为一名教练员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满足会员日益增长的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练员授课情况的分析

1、有可能阻碍您直接进行指导服务的因素是:()A本人指导水平有限()B报酬

低()C健身者队伍不稳定()D 健身场地问题E()其他__________

2、训练过程中,您经常有意识的和会员进行交谈吗?()A从不交谈()B 经常

()C一般()D偶尔E()不交流

3、一节课当中您授课内容包括哪些?(多选)()A健美操()B拉丁()C爵士()D肚皮舞 E踏板操()F动感单车()G民族舞()H有氧舞蹈()I瑜伽()

4、您对下列授课方法是否了解?

A线性渐进法()是()否B递加法()是()否

C连接法()是()否D金字塔法()是()否

E过渡动作法()是()否F分解变化法()是()否

5、根据您授课情况,您授课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可多选)

()A线性渐进法()B递加法()C连接法()D金字塔法

社会体育专业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对口就业;研究

Our social sports major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research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graduates’ employ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Conclusion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the existence of social demand,school culture two aspects basically restricts an element,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reform of course setup,strengthen practice and training,improve the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strengthen employment guidance to deal with.

Key words:Social sports;Employment;research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品质的也要求不断提高,以普通群众为参与主体的大众体育开始勃兴,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体育院校的主要专业之一。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经受新需求、新问题的考验。社会体育专业这个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而诞生的新生事物发展并不顺利。从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开设该专业以来,先是进入迅速成长期,到2005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超过了200所,[1]然而到2009年底,这一数字减少到144所。[2]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规模缩小,制约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口就业困难。[3]企业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则该企业会倒闭,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实现对口就业,则该专业会被市场淘汰。社会体育专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成长壮大,切实肩负起发展群众体育、提升群众身体素质的历史重任,关键在于有效解决学生对口就业的问题。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现对口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2年来各级教育文件及相关学术论文,收集和参考了20所高校(包括10所体育专业院校和10所师范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

与湖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三峡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商学院等社会体育专业的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到湖北省体育局、武汉市体育局、黄石市体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就相关政策进行咨询。

2.2.3 实地调查法

到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的20个街道、53个社区进行走访调查,收集当前大众体育开展情况和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2.2.4 问卷调查法

根据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三峡大学提供的450名于2008年—2011年毕业生信息,通过上门、邮寄、电话等方式发出关于实际就业情况问卷45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256份。

2.2.5 数理分析法

运用Excel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3.研究结果

在笔者发表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社会需求制约、学校培养制约等两方面制约因素。

3.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

通过对部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从事职业、实际收入和对职业稳定状况等四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整体而言,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1.1 就业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受访毕业生在京沪地区就业,其次是东南沿海地区占24%,再次是以武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占21%,返回原籍或在中小城市就业的占20%。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经济发达地区,与社会体育专业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的现状符合。

3.1.2 从事职业

在256名受访者中,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有112人,从事教师职业的有43人,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有25人,读研的有17人,从事其他职业的有59人。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没有从事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职业,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1.3 实际收入

在256名受访者中,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的有132人,在1500—3000元之间的有63人,3000元以上的有37人,1000元以下的有24人。有调查研究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1000—1500元。[4]对照该结果,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都能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但考虑到本研究中部分受访者并非应届毕业生,且2005年以来全国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等因素,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实际收入水平并不乐观。

3.1.4 工作稳定状况

社会体育专业实现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大多在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用品公司工作。我国的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用品公司大多规模不大,应对风险能力不强,即使是一些大企业也不例外。有学者对金融危机时期,江西理工大学09年、10年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体育相关的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据统计09年末,生产运动服装、体育装备和体育器械的“安踏”、“鸿星尔克”、“特步”等原先占据10%左右的销售业务量,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均跌至5%以内;国内有80%的健身俱乐部中接受训练的学员减少三至四成,加上流动资金链的断裂,开始纷纷倒闭,导致多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其它行业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2010届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在俱乐部就业人数从38.4%降到了26.7%,公司企业就业人数从41.0%降到了28.8%,而选择自主创业,继续考公务员、教师,暂未找工作的人从7.7%激增到31.1%。[5]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稳定状况并不乐观。

3.2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制约因素

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认为当前该专业毕业生实现对口就业主要存在社会需求、学校培养两方面制约因素。

3.2.1 社会需求制约因素

一是供需结构失衡导。一方面是我国体育产业特别是健身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以北京为例,2005年该市的经营性体育场所有1700余家,直接参与健身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有24000多人,但其中体育专业人才不足20%,[6]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是如前文所述,大量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对口。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街道和社区是我国行政体制中最基层的层级,也是各项大众体育活动措施的直接落实者。经过对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部分街道、社区实地调查,发现这些部门最重要的职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开展民政、计生等各项居民服务。开展组织居民体育活动并不是主要职能,受调查的街道、社区中没有一名是专职社会体育工作人员。可知,基层一线对专门的社会体育人才实际需求非常有限。

3.2.2 学校培养制约因素

一是对办学核心内涵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有144所,专业名称呈多元化状态,有社会体育、有体育休闲、有康乐体育、有运动休闲等等,不一而足。专业的名称不统一反映出理论界对社会体育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在学科发展之初,对内涵有多元化观点属于正常,但办学核心内涵达不成共识并不利于专业发展。

二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思想决定行动”。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办学的灵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与体育教育专业雷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社会体育专业主干学科进行规定。[7]有学者对全国57所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进行对照,发现有38所院校是在体育教育专业基础上加上《专业目录》规定的五门社会体育主干课程,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8]另一方面是市场定位不准。部分高校将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为培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代表的基层体育组织、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尽管按照《全民健身计划》要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极度缺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和发达国家相比,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均比例很低,[9]但是付费的社会体育指导服务还没有被我国居民普遍接受。在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只能作为公益事业,而无法成为专门的职业。

三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受访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反映该专业从业教师多数从业教师都是术科出生,教学采取“照本宣科”的模式,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4.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4.1 理论界要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核心内涵的研究

要尽早在社会体育专业核心内涵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各高校要尽可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确保形成合力。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内涵应该秉承长远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宗旨。所谓长远性,就是服务我国大众体育的勃兴,为我国居民身体素质提升培养专业指导人员;所谓阶段性就是结合当前实际,以培养体育商业人才为主。

4.2 改革课程设置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训选修课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课程从属的地位。具体来说可以增加健身指导员、运动营养师、拓展师等实训课程,增强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4.3 强化实践实习环节

高校尤其是落后地区的院校应主动谋求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俱乐部、企业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亲临金融危机的第一线,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忧患意识,为将来合理选择就业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4.4 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由该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讲,同时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就如何提高创业能力进行辅助讲座;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创业活动中,如在健身俱乐部充当实习健身指导员、辅助学校相关部门进行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5 加强就业教育引导

鼓励毕业生把创业和自我雇用作为一种理性职业的选择,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以社会体育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业的意识。学校可以把往届成功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作为典范,向毕业生进行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2]谢绍龙.社会体育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11.

[3]肖雷,熊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

[4]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5]袁丽.体育消费市场化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6]高斌,安琪.北京市朝阳区商业性体育与健身俱乐部经营情况与发展对策研究[G].武汉:武汉六城会体育科学论坛.

[7]张建会.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3.

[8]姚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9]刘勇,曹刚.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方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5,7.

作者简介:熊冰(198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武术、体育舞蹈。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分析 第7篇

1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规划以及实践教学状况研究

为了确保前期调查结果更加具备代表性特征,课题设置方向便随着全国范围内已经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客观数据资料收集。结合实际规划方案观察,涉及目前招生规模缩减现象极为显著。在专家理解角度看来,此类状况与生源问题毫无干系,必须透过学校教学实力与学生就业前途方面仔细审视,在此背景条件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吸纳人数出现缩小结果,这恰巧与既定人才资源需求标准产生矛盾冲突。首先,本专业规划成果自古以来就难以迎合多元市场需求标准;其次,市场岗位充斥着诸多不确定特性,加上学生就业观念一直停留在过往阶段认知形式,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体制中已经难以立足。现下社会体育专业在市场经济架构中已经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关于学生科学实践教学力度的整改活动几乎可说是势在必行。有关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针对此类专业设置的阶段人员吸纳数量形式主要借助以下表格数据表现:(如表1)

1 . 1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活动理解程度的客观阐述

各届学生对于社会体育实践性教学模式理解程度千变万化,毕业班认知效果基本被定义在清楚范畴之内,低年级便停留在模糊视角局势之中难以自拔。依照过往记录数据观察,这类认知效率会随着年级上升不断提升,说明这类实践性理论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应该主动抓紧一切力量挖掘社会新生工作人员对于体育项目的喜好程度。有关异质化年级学生对于体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理解状况如表2所示。

另一方面,各类高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力度审视效果,与学校整体领导能力、名声产生必要的关联形式,特别是在地理元素广泛交接前提下,部分经济条件雄厚的城市会对高校整体资源供给灌输必要的灵活适应因素。结合实践经验分析,要真正适应学校专业体育管控节奏效率,就必须联合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学生发展前景开拓。关于不同地区体育专业院校对于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效果如表3所示。

1 . 2关于教学进度完善状况的总结

结合实际访谈策略进行不同体育专业院校内部师生采访,从中掌握既定教学方针对于实践性教学成果的影响状况。按照过往采访经历分析,关于上述院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度调试功效都较为理想,这明显是教学大纲的引导功效,证明按照其指示方向实施细化调试方案必定能够换取事先设想的结果,令专业人员能够如愿各司其职,为社会化体育事业贡献一生精力。

2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科学探索与合理规划

2 . 1职业素质形态规划

结合实践性教学经验分析,有关各类岗位在理论实践应用上衔接效率紧凑。社会体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素养标准:思想品德与核心业务积累深度足够丰富,能够自觉按照组织指导锻炼动机指引方向调试阶段教学目标,并且需要长久维持全面性的工作能力。作为新时代体育教师,其应该针对广大社会群体进行特殊运动指令设置,其与管理对象始终稳定着某种平等交流关系,尤其在激励、合作理念广泛交接前提下,时常激发各阶层人员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按照这类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项目,但是实践性教学能够令学生更早得接触到社会,使得该有的职业素养形态得到充分展现。

2 . 2强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力度的措施分析

按照目前高校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规划能力与综合素养标准审视,涉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手段,应该借助特殊教学环节进行时空因素整编,妥善处理好教学体系与优化途径的关联,使得已经充满理论内涵的教学方案能够更加具体。实践教学可说是此类专业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固定人才模式基本都借助其彰显核心价值,是促使专业人员将理论知识成功转化成为技能实践能力的基础。这类教学任务就是围绕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同步延展,确保各类先进技术资源与改革方案的供应力度,令广大学生主动投入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并且完成事先制定的成果校验标准。

2.2.1进一步完善教学组织体系

联合实践小组进行体育专业实践改革方案制定,包括实习经费与阶段规范项目等,其中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地位。在见习--模拟教学--实习“台阶递进式”实习新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做保证。计划进一步调整和建设一批新的教学实习基地,两年内建设好以临汾市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得到有效地实施。

2.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根据专业需要引进一批基本功较为、扎实的专业教师。同时还可以挑选个别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去接收培训。打造一批专业理论知识深厚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2.2.3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把实践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必须牢牢把握“六环节一制度”。“六环节”: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技能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一个制度”,即“教师职业资格证”、“运动员技能等级证书”、“运动员裁判证书”,每一位毕业生在毕业时,根据专业要求,可以获得多证(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运动员技能等级证书、运动员裁判证书等)。

3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实践性教学思路调整,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成效势必得到全面提升;尤其在目前新兴理念广泛交接状况之中,若要将整个专业引导方向梳理完全,就必须时常开放组织管理格局,争取为社会提供更多标准的体育人才资源,促进全民健身终极目标的早日实现。

摘要: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在此阶段的国民健身意识也同步增强。在异质化社会体育项目广泛交接过程中,涉及市场化、产业化实践经验丰厚,为了进一步适应创新时代阶段人们对体育专业文化的理解,高校必须加大对其实施科学规划的力度。因此,该文具体联合数据调查与数理统计手段,对已经开展专业体育实践性教学项目的高校体系架构实施科学拆解,发现实习基地与师资建设活动中积累的隐患问题众多,课程内涵方向也难以精准定位。面对上述状况,为了巩固社会合作等级层次,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就必须联合各类实习教材以及人才培养动机标准进行课程体系重新设置,希望借此烘托体育专业的存在价值,为人民丰富的健身生活添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社会体育专业 第8篇

一、着眼区域体育文化资源, 找准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核心工作, 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与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组织经费保障等。如何优化资源、统筹兼顾好内涵与外延建设的各个方面, 是所有高校专业建设工作的共性。另一方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分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 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基于以上两点, 我系自创办社会体育专业以来, 便将整合珠三角特定区域的体育文化资源作为切入点, 将人才培养工作定位于依托珠三角城市区域体育人文社会条件以及对体育人才的广泛需求, 紧密围绕为地方服务, 为珠三角区域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社会体育复合型人才, 将“提升专业内涵, 凝练专业特色, 凸显专业亮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方向。

东莞理工学院地处东莞市, 素有“举重之乡”、“游泳之乡”的美誉。作为拥有2支甲A和1支甲B队伍的国家级篮球城市, 东莞的群众体育发展一直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而与东莞毗邻的广州和深圳, 是具备承办亚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功经验的国际化大都市, 无论是体育场馆建设还是体育项目服务产业, 都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因此, 挖掘和利用这些体育文化资源, 服务于社会体育专业建设, 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构建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多年来, 我系为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 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符合专业需要的师资队伍, 采取了多项措施, 通过各种途径以多种方式完善人才梯队, 取得良好收效。

1. 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建设师资队伍。

根据东莞理工学院《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硕士学位暂行规定》, 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继续深造学业, 攻读硕、博士学位, 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建设师资队伍。近年来, 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7人, 吸收硕士5人。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学科结构都得到进一步改善。除此之外, 还特别注重对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坚持创建以“运动技术能力主导型”为基础的教师队伍。我系专业运动队出身的教师有9人, 国家健将级运动员5人, 国家一级运动员6人;国际级裁判员3人, 国家级裁判员3人, 国家一级裁判员14人。其良好的运动技术能力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成立由教研室主任、学术骨干教师组成的理论研究室, 负责对系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科研立项等提供合理化建议, 为系部决策提供科学化依据。同时, 3名系领导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 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积极申报各项省部级以及院级科研课题, 分别获得7个省部级课题和8个院级科研课题的立项, 并积极鼓励和带动年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促进了学科梯队建设, 使教师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3. 高职称教师进课堂和青年教师优化培养“双管齐下”。

十二年来, 社会体育专业坚持开展教师岗前培训、资格认定和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岗前培训率达100%, 通过岗前培训, 使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责, 初步掌握高等教育理论, 熟悉教学方法;通过要求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并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开展优秀主讲教师评选和教学观摩, 达到了名师进课堂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近三学年, 教授和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达100%。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市场需求, 一般是指一个产品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和一定的时期内, 在一定的营销环境和一定的营销方案下, 由特定的消费者群购买的总数量。在经济发展中, 需求起着主导的作用, 但只有社会需求不等于一定有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源于社会需求, 市场需求才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循着专业建设的切入点,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 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才能使培养的人才“产销”对路。因此, 多年来我们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创新, 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以市场需求为方向, 明确培养目标。

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在创办之初就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方向, 明确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定位。根据这一定位和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 我们始终坚持把学生与学校、社会连成一体, 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方式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凭借东莞有着浓厚体育氛围的社会环境, 鼓励学生深入社区, 开展社区体育指导;深入市场, 进入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实习锻炼;积极承接各个镇区以及工厂企业的运动会组织工作和各个单项赛事的裁判以及教练等项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市场动向、分析单位、行业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 从而加深理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即“能从事运动健身指导、运动专项指导、社区健康促进与管理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从业人员”。学生们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 有利于强化其学习与实践过程, 有利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 优化培养方案。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 优化培养方案, 强调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 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从社会体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出发,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体系, 强调知识的技能性和实用性, 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充分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能要求基础上, 在选修课的方向上突出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两个方向。同时, 根据我系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数量以及社会大众健身的需要, 开设了诸如体育市场营销、运动营养与恢复和社会体育活动方案策划与设计等的课程, 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不同实践领域可能涉及到的专业技能。在坚持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构建了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为模块的、以健身指导咨询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

3.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 培养职业技能。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 培养职业技能, 施行对口发展,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纳入了培养方案中, 作为奖励学分, 使职业标准、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互相衔接, 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东莞理工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 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为体育健身指导咨询、体育产品市场营销以及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等三个方面, 并安排有关专家进行考核并给予点评和具体指导。

通过四年有针对性的培训, 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的过程中, 获得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有71人;获得游泳救生员证的有86人;获得足球国家一级裁判员的5人、二级裁判员的32人;获得篮球一级裁判员的2人, 二级裁判员的57人;获得田径二级裁判员的40人;获得网球一级裁判员的2人, 二级裁判员的24人;获得羽毛球二级裁判员的16人 (见表1) 。

根据用人单位对我系社会体育专业近四年来的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反馈, 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 (见图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 发挥专业专长 (57%) ;能够与所学专业基本结合,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水平 (31%) ;一般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 (10%) ;所学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其工作要求 (2%) 。

4.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性和职业性强的特点, 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2003年以来, 社会体育专业投资约26万元建设了3个实验室、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4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舞台。东莞理工学院体育中心于2006年8月初建成, 总面积为74493平方米, 其中室外运动场面积为57017平方米, 室内场馆面积为17476平方米。包含一个综合体育馆, 一个游泳馆, 两个标准田径场, 6块标准网球场, 28个室外篮球场、8个排球场、15个羽毛球场等。良好的场馆设施条件为建立常年的校内实训基地搭建了重要平台。学院体育中心在课余时间向院外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我们充分利用本院体育场馆承接的对外经营项目, 严格按照市场化要求和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参与到各场馆的经营管理, 包括赛事组织、裁判、教练指导和服务等各项工作, 为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体育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 我系已与东莞市体育局体育中心、东莞市青少年文化宫、华青体育用品公司、迪卡侬运动超市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四个单位已成为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长期实习单位。通过积极和企业、公司的密切合作,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能, 同时也扩大了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知名度。

四、结束语

12年来, 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打造专业特色, 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社会体育专业建设, 虽然摸索出一些经验, 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 切不可沾沾自喜, 甚至故步自封。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自身的内容丰富, 而且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 甚至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因为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探索、创新, 改革、发展, 打造出更好的专业特色, 是我们永不懈怠的努力方向。

摘要:为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 社会体育自1998年作为一个新的体育教育专业门类在我国确立以来, 发展非常迅速, 培养了大量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自2000年建系开始, 便在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确立了“打造特色专业, 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 试图通过探索走出一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本文基于对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建设12年来的实践总结, 从着眼区域体育文化资源, 找准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构建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专业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晓方, 钟昌火.开发区域历史文化资源, 走出特色专业建设之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127-128.

[2]罗建英.市场需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立足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5) :431.

[3][4][5]王爱丰, 王正伦, 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31-32.

[6]明平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2) .

[7]童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9, (9) .

[8]周憬.特色办学:地方院校的生存之路[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4) .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构建策略 第9篇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目标定位不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 现如今很多的院校都沿用至今, 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导致培养目标定位宽泛, 人才就业岗位不明确。

培养目标与需求脱节。当前很多的高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很难在社会中找到落脚之地, 出现了难以就业的局面, 究其原因还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及时调整, 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

专业深度培养不够。当前很多的高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还需要用人单位进行长时间的的培训才能上岗, 究其原因还是很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深度上却明显不足, 所以在人才培养的多元目标取舍中, 不但要让学生打好厚实的基础, 还要扎实人才专业深度的培养。

2、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策略

2.1、细化培养目标

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咨询指导以及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当前, 我国社会体育的概念比较宽泛, 高校设置的专业、学生的发展方面也比较多。专业目录中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是总的概述和描述, 不能根据这种宽泛的培养目标来设置各校具体的培养目标, 应该按照专业目录大的框架下细化培养目标, 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各校的特色, 来选择专业设置, 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定位人才的发展方向。

2.2、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之后, 还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 以方便学生毕业后求职谋生的内在需求, 以及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方向, 来不断调整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不能让学生花费了大量的财物和青春, 毕业之后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样不但会让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流失, 还会阻碍我国社会体育水平的发展。所以, 各校要根据根据社会的职业岗位领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动态地调整, 让学生毕业之后有事可干。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

2.3、紧跟社会发展需求

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还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了解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 以及社会体育专业岗位设置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状况, 以及未来几年内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最有可能的需求等。这样才能研究和探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规律, 以及高校的实际情况, 来开设所需的社会体育专业, 同时还要结合目前或者未来几年内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建议, 来调整课程的设置, 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社会化和具体化的特性,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育专业目标体系, 来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人才。

2.4、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

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中规定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类来设置。大部分的高校都是沿用了这种课程的设置, 使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差别, 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的技能也是不尽相同, 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 很多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所以, 应该以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中规定的课程为基础, 结合各院校所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以及自身条件等来设置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不同的专业课程, 将各院校的特色课程体现出来, 增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社会实用性。如休闲娱乐课程、社区体育指导课程、体育旅游等课程, 形成一些研究型、管理型、产业经营型等的人才培养方向。

2.5、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

当前很多的院校实验、实践条件不足, 没有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是简单地以体育教学为主, 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这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偏差, 就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现象。社会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人才, 所以高校一定要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上下功夫, 多进行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社会体育专业 第10篇

关键词:运动情境动机,非体育专业,体育专业,比较研究

1. 前言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的“Movere”, 愿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心理学中, 动机 (Motivation) 一词正式在书名中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心理学研究中, 动机问题一般被归为个性倾向性领域中。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具体可以分析为四大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1]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非体育专业研究生 (25) 与体育专业研究生 (25) 运动情境动机为研究对象, 其中非体育专业男生17人, 女生8人, 体育专业男生14人, 女生11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心理学专著、资料汇编和大量期刊杂志, 仔细研究了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相关资料, 为本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以Guay等人编制的《运动情境动机量表》为测量工具, 对高校25名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和25名体育专业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有题目都是正向计分, 每个题目的得分就是所选答案的数值, 每分量表的得分为所属题目得分的总和, 得分越高则动机倾向越高。

2.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其处理过程使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用两种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分别为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

(l) 用描述统计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初步了解当代研究生运动情境动机得分基本情况。

(2) 分别对非体育专业研究生、体育专业研究生运动情境动机与基本情况中的性别、类别等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检验各个因素对应的运动情境动机各维度得分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3.1 男女非体育专业与体育专业研究生运动情境动机得分情况

研究者分别对男女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和男女体育专业研究生情境动机进行描述性统计, 计算出各维度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标准差。

男性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中可以发现, 鉴别原则的平均得分相对于其他运动情境动机维度的平均得分要高, 反映出男性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将运动产生的结果作为其鉴别标准。

男性体育专业研究生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从中可以发现, 内部动机的平均得分相对于其他运动情境动机维度的平均得分要高, 反映出大多数体育专业的研究生依然是将自己的兴趣、争强好胜等特点作为从事运动的推动力。

女性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 在表中可以看出, 内部动机的平均得分相对于其他运动情境动机维度的平均分要高, 说明女性非体育专业研究生以自己的内部动机为主导来从事体育运动。

女性体育专业研究生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鉴别原则的平均得分相对于其他运动情境动机维度的平均分要高, 且最低分和最高分都高于其他各项, 其标准差最小, 说明相对稳定。可见女性体育专业研究生对于运动项目所能带来的结果非常在意, 结果如何是她们鉴别的标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男性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和女性体育专业研究生对于运动产生的价值要求相对较高, 男性体育专业研究生和女性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参与运动的内部动机相对较高。

4.2 建议

4.2.1利用好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对运动的内部动机, 让他们不要只凭一时兴趣, 不要只关注体育课教学, 而要把终身体育的观念深入贯彻下去。多开展群体社团活动, 多举行校内校际间的学生体育比赛。

4.2.2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让更多的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星宇.南京市特招研究生运动员与普通研究生运动员运动情境动机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温晓辉.人学生运动员运动情境动机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7, 6

[3]季浏.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7

“社会类”专业概览 第11篇

女性学

干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吗?选择“苏浙男人”还是“北方大汉”?碰到“性骚扰”怎么办?这些烦人的话题,将不仅仅在女大学生宿舍卧谈时出现。现在,众多高校联合推出了一套国际上首次出现的“女性学”丛书,而“女性学”作为一门课程,也将进入更多的高校,和更多的大学生见面。

“女性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兴学科,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80年代中后期,“女性学”课程跨入中国高等院校课堂,目前中国已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和开设了妇女学课程,还有一些学校招收了妇女学跨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将女性学纳入研究生专业目录,目前北京大学已有三届学生获得女性学专业硕士学位。此外,中华女子学院于1984年开始设置妇女学课程,20年来形成了较深厚的教学基础。

女性学专业主要学习与“女性”有关的课程:公共基础学科主要有社会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女性学理论、女性学研究方法、女性史、女性与健康、女性领导学、女性与发展、女性心理学、妇女与民间组织管理等。女性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女性学理论、女性与政策、女性与传媒、女性与参政、女性与发展、女性与婚姻家庭。

女性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目前国内社会科学各专业毕业生中申请国外女性学硕士和博士的人越来越多,联合国机构在华招聘人才也成为一股吸引学生关注女性学的力量。另外,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国际机构、社区组织和大专院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具有“女性学”知识与方法的人才。

开设院校:中华女子学院。

人类学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对“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与他们不同”等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性相近,习相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还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都是对文化多元的朦胧感悟。19世纪中叶,一门以洞悉人类体质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律、不带偏见地认识人类差异性为使命的科学——人类学诞生了!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人社会与乡村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摄制、应用人类学(公共卫生与医学人类学等)、多元文化撰写以及宗教、教育与历史的人类学分支学科研究等等。人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类学专业领域的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的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具有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

人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汉人社会研究、影视人类学、人类学影视评论、应用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理论史、人类学概论、人类学名著选读、田野工作方法、医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定性研究方法等。

人类学专业毕业生可胜任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或在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大众媒体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从事文化咨询、决策和管理工作等。

中山大学是国内研究人类学最早的阵地之一。早在1927年傅斯年、顾颉刚创办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时,就设立了人类学组。早期的人类学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的调查和研究,一批批人类学家深入到边疆和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山寨、村落中,进行体质测量和文化调查,了解少数民族的状况,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研究报告和实物资料。今天,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中山大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民族来描述和探讨人类生存与发展、人类文化适应与变迁的过程、结果和原因,进而探讨解决人类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途径,培养了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家政学

家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一提起家政学,很多人就会把它与家政服务公司联系在一起,高级家政服务员、涉外家政等自然而然成为其就业方向,甚至还有人把它和煮饭、炒菜、打扫卫生等家务事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位”“生活质量”“生活情调”更加重视。“家”除了是为自身提供吃饭和睡觉的场所之外,更是安全与温暖的象征,是铸就性格和陶冶情操的地方,是体验科学和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基地。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都源于家庭。那么,家政学专业到底学些什么?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社会意义呢?

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和文明状况,是整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家政学就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以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感情伦理生活、社交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家政学可以帮助人们科学、正确地对待家庭矛盾、处理生活琐事、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满。

家政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系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政管理、营养调配、社区服务、家庭教育等专业技能,能够在城乡社区、家庭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医院、军队、学校、政府机关等从事与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家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家政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掌握与家政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中外家政学专业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为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管理和指导服务的能力。

家政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家政学概论、家庭社会学、家政管理学、家庭教育学、社区工作概论、社会保障、服装美学、服饰美学、家庭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婚姻家庭法、公关礼仪基础、居室装潢与设计、艺术欣赏、形体艺术、插花与花卉栽培、美容美发与化妆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与人们的衣、食、住、用以及儿童教育等家庭生活需要相关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各种职业教育短期培训蓬勃兴起,指导家庭生活的报刊、杂志逐年增加。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我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前景广阔。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指政府与社会团体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困难,协调人际关系,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专业工作。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范畴,是社会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分支专业。社会工作共有七大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教育、社会预防和社会事务。

作为一门目前国内较少高校设立而社会需求正日趋增大的新兴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基本的社会理论和知识、熟练的社会调研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婚姻心理学、心理咨询及治疗等知识与技能。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将倍受青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可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卫生部门以及企业、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公益团体、社区等单位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评估与操作等工作。

社会学

社会学是一门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深入系统地认识社会,从而提出相应社会理论的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于正处于急剧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活动、思想观念、文化现象等方面的问题都迫切需要社会学家去进行调查研究。由于社会对社会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也成了当代社会科学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之一,目前已经发展出包括经济社会学、法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社区管理、医疗社会学等在内的70余个学科分支。

社会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学习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中外社会思想史、古典及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中国社会等。

社会体育专业 第12篇

关键词:时间管理倾向,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

时间管理倾向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TMD) 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它是一种人格特征[1]。时间管理倾向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体育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大学生, 由于遗传素质、接受专业课教育等不同, 对于体育运动参加的兴趣、锻炼时间不一样。故在人格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差异, 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为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质及体育运动对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参考[3]。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140人, 非体育专业学生140人。从大一到大四的年级中随机各选取35人作为被试。

1.2 工具

本研究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张志杰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 简称ATMD) , 该量表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 这三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i’S为0.69, 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i’S分别是0.704、0.838、0.685。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1.3 方法

分班级进行测验, 由主试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280份, 回收问卷264份, 回收率94%。应用SPSS13.0对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按专业和年级进行统计, 对测试样本检验统计结果如下。

表1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大一、大三学生时间管理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大二、大四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时间价值感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其中大三学生水平最低, 在时间监控观这一维度上,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中大一水平相对较低, 在时间效能感这一维度上大二、大四学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大一、大三学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从表2表明:体育专业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非体育专业学生时间管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P<0.01) 。在时间价值感这一维度上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专业之间存在差异 (P<0.05) 。在时间监控观这一维度上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1) 。在时间效能感这一维度上体育专业学生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而非体育专业学生时间效能感水平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说明非体育专业学生驾驭时间管理的信心要好于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1) 。

从表3、4上看:体育专业四个年级在量表总分, 上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大四学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时间价值感上四个年级学生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其中大四学生相对水平较高, 基本接近中等水平, 大三学生处于最低水平。在时间监控观上四个年级学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大一学生水平相对较低。在时间效能感上四个年级也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其中大三学生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体育专业四个年级在量表总分及三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 (P>0.05) 。

非体育专业学生年级量表总分上, 四个年级学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中大四学生时间管理水平相对最高, 且在年级间存在差异 (P<0.05) 。在时间价值感上, 其中大二学生水平相对较低, 其中大四水平相对较高。在时间监控观上四个年级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在时间效能感上基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总分、时间监控观上年级之间存在差异 (P<0.05) , 时间价值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1) , 时间效能感上不存在差异 (P>0.05) 。

3 分析与建议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这与张霞[4]的硕士论文大一学生时间管理训练对成就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从时间管理倾向三维度上看, 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水平相对最低。原因可能是不能够有明确的价值观, 建议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培养, 应该更着重价值观教育。不管从量表总分还是三个维度上看大四年级的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原因可能是大四学生尽管临近毕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但是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 对自己本人还是充满信心的。

在时间监控观上不管是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均是大一学生的水平最低。大一学生刚刚从被严格控制的时间状态, 一下子进入自己管理的时间状态。面临的就是对自我控制能力的极大考验和锻炼, 显然大一学生还不能很快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建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加入自我管理这一课题。

体育专业学生在时间效能感上四个年级也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其中大三学生水平相对较低, 非体育专业学生在时间效能感上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其中大一学生相对最低, 大四学生相对较高,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P<0.01) 。在量表总分、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上, 非体育专业学生均稍高于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学生因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有很多国内外研究都表明:体育运动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按假设至少体育专业学生的时间效能感应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至于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 2001, 24 (5) :516-518.

[2]秦启文, 张志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2, 22 (4) :55-59.

[3]陈玉霞, 孙杰.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J].体育学刊, 2002, 9 (2) :99-101.

上一篇:实际成本下一篇:教学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