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2024-05-08

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精选12篇)

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第1篇

人格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 而是在后天的磨砺、塑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进而走向完善的一种内在品质。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就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社会文化、知识教育的作用, 经过个体自身的努力, 逐步完善人格素质, 使人格的主体元素 (性格、气质、能力) 处在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为此: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肩负着塑体育人的重大使命, 就其价值功能而言, 同样承载着完善学生人格的历史重任。纵向考察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功能与方法, 对全面构建符合人文精神、时代特点的新型大学, 培养以身心健康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 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 论述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功能与方法, 旨在展开较为深入地探索实践。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人格的涵义

人格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抽象概念, 人们谈论广, 歧义多, 近几十年来, 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都对“人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哲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都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其做出权威性解释与规定。即使是在同一学科, 给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心理学家们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下定义的, 但结论却多达几十种;有从精神分析上进行阐述, 也有从人的生存意义上进行阐述, 还有从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进行阐述, 可谓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罗晓明在其《人格本位》一书中, 通过分析研究有关人格的概念, 综合众多人格概念的定义后认为:人格是通过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个体尊严、价值、道德品质的总和。

2.2 人格完善体系的主体元素

塑造和完善个体人格, 就是优化人格的主体元素 (性格、气质、能力) 的最佳组合, 使人格的主体元素有一个健康的优良的排列组合方式, 这个排列组合方式实际上体现了个体人格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修养水平。

3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而学校体育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结合部, 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和重点, 是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特殊的地位赋予学校体育的功能为: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启智功能、情感功能、群育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这8种功能对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具有一定的隐性功能和显性价值。体育教学是对学生系统进行体育教育, 是实现学校体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无疑也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4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探索实践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确保人才质量的基本环节, 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教学应关注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自我发展的独特需要, 促进其个性鲜明地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力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据此开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探索实践, 有助于学生感知、领悟体育运动的强大魅力。进而达到性格的优化、气质的雅化、能力的强化, 发展人格健康之目的。

4.1 性格的优化

性格是表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人身上同时并存优与劣2种完全对立的性格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因此, 所谓的性格优化, 就是改善不良的性格侧面, 彰显好的性格侧面, 这在塑造和完善人的性格方面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游戏、竞赛、战术配合的活动方式, 优化学生性格即:感受快乐、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团队作风。

4.1.1 感受快乐

快乐是以生理上的快感为基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导致快乐的原因和获得快乐的途径是多样的。体育教学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追求快乐直接而有效。游戏活动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竞争性、娱乐性强, 它既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寓知识技能教学于愉快的气氛之中, 也有助于减缓和抑制学生由学习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障碍, 使紧张、忧虑、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教师要善于根据体育教学不同教材的性质特点创设游戏, 使学生以乐学、乐练的情感体验感知教材, 学会健康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在快乐中发展身心。

4.1.2 强化竞争意识

综观当今世界, 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积极的竞争意识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围绕体育教学是在群体氛围下进行的身体活动这一特点, 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采用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评比、奖励优胜的方法进行竞赛。使学生从中体验无论自身潜力大小, 其争高低、比胜负、论快慢就是为争一分之胜。领略超越自我, 战胜对手, 追求成功的参与动机, 即有助于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果敢、刚毅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才能经受住时代大潮的洗礼。体育竞赛在这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与功能。

4.1.3 培养团队精神

篮、排、足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其运动的集体性规律, 具有典型的团队特征, 战术配合往往是取胜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实施战术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战术知识, 掌握战术方法的实践过程中亲身体验各自在场上的角色位置, 培养协同作战的配合默契。使个人行为服从局部战术, 局部战术服从整体战术。把个人的行为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体验互相协同行动、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运用计谋、变换阵型、调整阵容, 所起到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力挽狂澜的战术美, 领悟团队精神的启迪和熏陶。

4.2 气质的雅化

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 是心理和行为在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和持久的特点。“外表动人, 气质动心”一个有气质的人能给人高雅、脱俗、亲切的感觉, 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是内在美的体现。而一个人的形象美则强化了在气质表现中的外在美。形象美的外表是优雅气质的首要条件。健美操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材, 就其本质的深层涵义而言, 也是一种追求美、塑造美的实践过程。因此, 教师应注意提炼和挖掘教材中潜在“美”的因素, 帮助学生认识并揭示美的丰富内涵、进而不断地塑造行为举止美、形象美、精神美, 有助于学生气质的雅化。

4.2.1 塑造行为举止美

健美操教学在传授动作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挺胸、收腹、立腰、紧臀、微收下颚等姿态美, 通过每次课上的反复强化、加工磨练, 可循序渐进地打造出一个个“亭亭玉立”的青春使者, 渗透出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行为举止。行为举止是一种无声语言, 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 并通过日常生活、工作及交往中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 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可见塑造行为举止美比相貌美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4.2.2 塑造形象美

形体是人的形象美的自然生理基础, 形体既赖先天遗传, 也待后天锻炼。健美操在塑造学生形体美方面具有简洁、实用、高效等显著特点。其独到之处在于:通过组合动作、成套动作的反复练习。可对学生身体比例的均衡度产生积极影响, 特别是可增加胸背肌肉力量, 消除腰腹部的多余脂肪, 使体态变得丰满、线条优美、秀丽动人。起到改善形体, 端庄体态的作用, 塑造形体美, 以此衬托形象美。

4.2.3 塑造精神美

一套完整的健美操套路, 以其淳朴、自然、真实、富有激情和表现力, 给人以美的享受, 起到感染人、激励人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成套动作的过程中, 其神态、气质、风格均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加工训练而表现出: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完美统一。展示神态美;以刚柔相济的动作, 展示刚毅和自信感的气质美;以每个人的独特风格展示风格美, 打造出具有表现力的精神美。

4.3 能力的强化

能力是大学生“修炼”的“内功”, 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求职择业的先决条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市场经济的如火如荼, 与时俱进的学校体育更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强化与培养。“能力的强化”就是使人格的完善体系的能力元素得到坚强的巩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学导式教学法、独自练习法、换位学习法。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4.3.1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学成才、自学自练。如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挂图及课本等书面材料传达教学信息。学生自学并相互提问, 释疑与答疑, 教师有针对性地精讲, 学生自主进行演练。其基本结构为“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小结”。在以上6个环节中, 自学、精讲、演练是基础, 提示、解疑、小结是保证。这是“学”与“导”的统一, 其中解疑是关键, 因为“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才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4.3.2 独自练习法

独自练习法顾名思义是独立完成练习的一种方法, 主要依靠自我完成, 虽然也需要不断地向他人请教、与人协商、请人帮忙等, 但毕竟决定和判断要由自己来做, 练习由本人独立完成。如在介绍监测脉搏的方法时, 则采用了学生独自监测的方法, 其实施过程及步骤如下:首先, 教师展示“脉搏”曲线的数据图解;其次, 教师示范监测的方法;再次, 学生个人独立监测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 根据学生脉搏反馈情况, 教师提出本课的运动量及强度要求。强化学生独立监控负荷的能力,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3.3 换位学习法

换位学习法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师”角色在一定范围内转移给学生, 让学生轮流尝试执教过程。如教师把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技能方法、知识要点等, 预先布置给学生, 即由学生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课下精心巧妙地设计与备课, 积极开动脑筋, 把课内外所学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及责任感。在健美操课上教师可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2~3人轮流带操执教, 使每个人从中得到锻炼进而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教育家第斯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立意高远的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探索精神怎能激励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 又怎样能唤醒沉睡学生的心灵?因此作为体育教学的施动者——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多功能特点, 注重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在人格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传达教材中优化学生人格的主体元素, 来唤醒、激励和鼓舞青年学生不断进行性格优化、气质雅化、能力强化的实践过程。无疑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过程中, 发挥着其它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与功能。

5.2 建议

教育的真缔在于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健康, 使其人格的主体元素处在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只有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才能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 其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 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提高。而体育教学只有改革过去接受性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 逐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富有人格魅力的一代新人,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晓明.大思想人格本位[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2]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故事 第2篇

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更在别人的白眼和训斥中体验了人间冷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特别想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母亲,自己将来要做大老板,坐在办公室里……

这一年二战结束,他从战场上活了下来。父亲来信说将倾尽所有,并举债在镇上为他开一个小店。他高兴极了,回信对父亲说:“爸爸,一定要给我找个好位置,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山姆·沃尔顿也能开店了。最好在镇上的繁华街区,如果有贵族经常出入的地方那就更好了……”

几经辗转,他终于回到家乡。父亲正在为小店办理经营手续,可他看到小店后却大失所望,小店在一个集市里,而且并不是和其他店铺挨着,而是在一个又脏又乱的过道里,只有区区几平方米,最多能容下三个人。他几乎不能接受,可没有办法,店面款已全部支付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干了下来。受店面条件、资金等因素影响,他进的货只是一些不超过一美元的小商品,他觉得这个店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倒闭。

小店终于开业了,本想着生意会惨淡无比,可第一天就卖了五十多美元,这时他才发现,这里虽然是一个过道,但人流量是最多的,再加上货物都是便宜的小物件,恰恰适应了集市过往的人群。本想着很快会倒闭的小店却误打误撞给他带来了好生意。于是,他开始努力经营,并不断总结经验,结果小店越来越好。几年后,因为他坚持把“低价多销,保证满意”作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坚持低成本、低费用、低价格、让利给消费者的经营理念,很快在小镇又开了几家店。1962年,山姆·沃尔顿循着他的经营宗旨和理念,在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开办了第一家百货商店,这家商店叫沃尔玛,1969年10月31日他成立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

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第3篇

关键词:情境创设;训练形式;评改主体

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晓云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作文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正如“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优化作文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写作情境、创新写作训练的形式以及让评改的主体多元化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一、写作情境创设生活化,引导学生说真话、做真人

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树立“生活化”的作文理念,让学生与生活亲密对话,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抒写真情,学做真人,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1.利用学校活动为平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体验,真实表达内心感受

创设全员参与的学校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与反思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挑战自我,为学生个体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自我调控基础。

(1)以学校“五大节”为活动平台,创设生活化写作情境

艺术节: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改编课本剧,如《皇帝的新装新编》《新杨修之死》《网络睡美人》《惠子相梁》等,创作小品、相声作品,将校园、班级生活的元素纳入作品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修改,能登台演出,定将激发学生的极大创作热情;与音乐老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校园歌曲歌词创作或为班歌作词,条件允许的话,可谱曲传唱。

读书节:“读书沙龙”——教师事先指定一到两本阅读书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提供谈论交流的参考题目,学生也可以自定题目,阅读以后撰写成读后感。沙龙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辩论,可以探讨,可以吟诵,可以演讲;座位安排可以是圆桌会议式;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是在室外,目的是给学生营造轻松交流的氛围,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别于严肃得让人紧张的课堂。

体育节:组织校园记者团对运动会、环湖跑等活动进行采访,编写新闻报道,活动后组织评选最佳新闻报道奖;鼓励各班级内采用小组形式开展自编运动会小报的活动;评选班级优秀运动员,请学生给优秀运动员写颁奖词。

科技节:参加航模、趣味实验、机器人竞赛的学生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些反应方程式或描述一次实验活动的过程,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和小设想、金点子的学生可以写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对成败的体悟。其他学生也可以就“科技是把双刃剑”写一写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辩论。

英语节:开展“我看英语节”的写作活动。可让学生写写在英语节的猜谜、英文小报编写、班级英文歌曲演唱等多种活动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也可谈谈自己学习英语过程遇到困难或取得进步时的感受。写作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日记接写的形式,以求达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间、师生间乃至家长和孩子间的合作交流的效果。

(2)以“第二课堂”为活动平台,创设生活化写作情境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整合我校的德育特色——“三爱三信三自”教育(爱祖国、爱杭州、爱学校,诚信、自信、信念,自律、自治、自强),扩大教育功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好第二课堂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

七年级——利用五一假期以假日小分队形式,学生自愿分组到西溪湿地、杭州西湖博物馆、九溪水厂及“生命之源”展览馆(三个活动场馆任选一个)活动,进行科学考察,撰写科学小论文;在暑假以假日小分队形式,学生自愿分组到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三个活动场馆任选一个)活动,进行杭州历史考察,了解杭州历史。

八年级——五一假期到大观山农场社会实践,参加种菜、采茶等劳动;在暑假以假日小分队形式,学生自愿分组到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三个活动场馆任选一个)活动,进行杭州城市特色的考察。

九年级——南宋官窑博物馆进校园展示,作报告,与学生一起制作陶艺。

各年级组的语文教师可以与社会组的老师在活动前一起为学生活动提供一些探究性的选题,活动中组织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后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口。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观察,撰写实践心得或是调查研究报告。语文教师利用年级组的作文宣传刊物、校午间广播、校网等平台播出或刊登优秀文章,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创设生活化写作情境

影视欣赏社团:“影视陪审团”——每两周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电影名片,教师事先要简单介绍影片的内容或人物,给出探讨的范围和方向。观后感可以以海报的形式展示,感想的体裁不限,也可以用图片、音乐、书法等形式。

演讲与口才社团:“指点江山”——每月1~2次辩论赛。辩题是老师结合当下的校園生活现象和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汇总出来的。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整合,思维的深度和论证的严密性得以训练。

2.优化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1)精心选择活动主题,有助于学生表达真实的内在感受

操作:语文教师结合单元主题或特殊节日,让学生自拟感兴趣的话题并收集整理学生提交的话题,从中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

因为是学生选出来的话题,所以切合他们的身心需要且调动起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也能从学生拟定的话题中把握住他们内在的思想动态,以便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来进行疏导。如:《青春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的学生谈了自己肥胖的苦恼,也有学生谈了青春期感情的烦扰,学习活动成为他们表达抒吐情感的一个渠道。

(2)细心提供阅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

操作:学生根据话题,收集相关内容的歌曲、诗歌、散文等,教师汇总后进行选编,提供一份阅读清单。学生在收集资料,阅读推荐书目的过程中,从他人大量的心灵体会中不断汲取养分,使自己的心灵体验变得丰富灵敏,从而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认知能力。

(3)用心设计活动过程,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流程,教师在旁给予选材、活动流程等的适时指导,让活动更有感染力。组织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学生也在活动中因情感共鸣而倍感喜悦,在课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想记录下活动的体验,写点什么成为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需要。

二、写作训练形式创新化,构建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传统写作训练多为课堂作文或是每周随笔,形式单一,学生没有兴趣,缺乏关注生活,缺少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与同伴交流甚少,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动力不足,写作对于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被弱化。针对该状况,课题组老师提出以下策略:

以接写爱心日记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父母朋友显示爱的能力。

操作策略具体如下表:

续表

三、写作评改主体多元化,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意识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改,是语文老师的一言堂,且评语内容“玄”而“泛”,学生对教师的评语表现出冷漠态度,部分学生甚至对新批阅的作文本都懒得翻开一看。初中生自我意识迅猛提升,学会认识和评价自己则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前提。针对该作文教学现状,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1.利用QQ空间、班级论坛等现代技术平台实现“一文多评”

反思性是健康人格构筑的重要过程,为了培育学生的反思性人格,班级QQ群、校网上的班级论坛都是学生反思性写作的主阵地。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撰写日志,不存在打分的压力,抒写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感悟,即所谓的率性写作,不是被控制的,失去自我主体的应试作文,学生对于自己的习作,或好或坏,都怀有一种作品的意识,渴求从其他学生参阅后的跟帖评价中获得一种被认渴的心理满足。诚如一学生在她空间上的作文片段中所说:“我们班有了一间作文聊天室,真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原本认为有那么多个作文禁区,原来并不存在,可以畅谈动漫、娱乐、网络、时事。索然无味的写作生活似乎找到了新的源泉。读了这些作文,我突然觉得自己并不孤单了,我想的就是大家同龄人渴望的、迷惑的。”

2.营造良好的家庭评改氛围,形成校内外人格教育培养的合力

父母力争当好合格的“第一任教师”,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熏陶、影响孩子的人格。家长参与作文的评改,对于增进亲子交流,促进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操作策略:

(1)请家长为孩子的作文册写“序”

(2)请家长参与以《班刊》为媒介建构写作学习共同体的活动

(3)开展写作交流课,实现差异互补,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写作交流课能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一人写一人看”的教学局面。在写作交流会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特邀嘉宾,面对面地交流,心对心地沟通。交流的主题有“写作素质”“写作修养”“写作技巧”“良好文风的形成”“文面规范知识”“修改文章的方法”“结构的组合和连贯”“语言技巧”等。交流的活动形式有“作者、读者交流会”“习作交流会”“写作信息交流会”“写作心得交流会”等。这样的活动是把学生间的差异视为资源开发,学生间的优秀作品榜样作用不容忽视:知道何为立意、构思,明白如何从思想观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下工夫;在思想的碰撞中,实现差异互补,激发创新潜能。

四、反思

1.优化作文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到写作多元化评价体系中,形成了学生、教师、家长、社会间的交互性评价活动。交流和反馈后的信息又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交互性评价体系中不断深入,不断升华,进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写生活抒真情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善美;学生在交流评改中,不断自省反思进步;在写作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师生间的情感也更为融洽。

2.实现写作评改主体多元化受到地域的局限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城区学校的家长因其自身文化素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均较高,所以无论是在评改的参与热情还是在点评质量等方面均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与之相比,农村学校在实施写作评改主体多元化策略时,受到的阻碍较大。如何在农村学校有效拓展寫作评改主体多元化的途径,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黄素娟.加强作文批改的师生互动实践.考试周刊,2008(39).

[3]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3.

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第4篇

1 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缺失现状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文化素质教育又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过程。然而,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缺失现象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1. 1 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弱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传统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发生冲击和碰撞,社会生活道德领域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在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迷茫、政治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暴力、极端自由主义、朋克文化等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1. 2 审美情趣低俗

现今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由于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大学生中不少人忽视美、歪曲美,更谈不上表现美、创造美。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不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悸动和审美的愉悦; 处于风华正茂年代,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诗意昂然的精神风貌。某些大学生沉迷网络世界,以窥视传播不雅隐私照片为乐,他们缺少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这也将影响他们自身的提高,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2 当前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是指心理( 精神) 功能紊乱,并达到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或使自我感到痛苦的心理异常状态。”近年来,由于心理疾患而导致的大学生他杀和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心理疾病增多,其原因正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竞争压力、生存焦虑、情感困惑等很容易使他们心理负担加重,加之目前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旦受到猛烈刺激就很容易心理失衡甚至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3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3. 1 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的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专业以外的多学科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未来的走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3. 2 心理健康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又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状况是人们的心理素质的外化和表现,在人们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心理发展的航标,也是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根本。心理素质既是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其中心理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其功能的良好程度。任何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结构的认同和内化,才能成为其认知的内容并促进其心理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心理结构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都无从谈起。

3. 3 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通过亲近经典、靠近科学、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把人类文化精髓内化为人的品质,从而塑造人的灵魂,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高尚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在大学生自主性增强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打上了物质的烙印。真正的高尚人格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不受物欲控制和奴役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从情感上认同积极的、健康的东西,帮助他们培养充沛健康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感情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文化素质教育离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空谈,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轨道,便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从学生的内在心理出发,培养健康的人格; 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帮助大学生建立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只有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4 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4. 1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在从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期间多数学生独立感增强、心理封闭倾向突出。

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信手拈来,我们应该秉承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对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和更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仁人君子的崇高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壮大,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本成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迈向新世纪征程的人文呐喊,通过对真理的追求、伦理的引导、情操的陶冶、创新的萌发,使大学生真正接受人文气息的熏陶,重建真、善、美,强调对群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消极、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引导心理健康发展。

4. 2 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对生活的信心

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在溺爱式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如任性、自私、不善与人沟通、交流等,这些习性常会诱发心理疾病,使人产生暴力思想倾向或行为。

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体现出人文精神,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艺术节、辩论赛等,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真正让学生融入校园这个大集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只有科学分析,正确引导,加强研究,重视总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会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步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第5篇

建构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心理问题,说到底就是错构了的价值体系与个体生存的`环境失衡的问题.关系论模式使主体的价值建构有一个社会化定向;恰当的主观期望值使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客观的定位;排除强烈的内心冲突即是排除各种诱惑,而达到价值体系的协调整合.建构健康的价值体系,离不开定向、定位和排除“噪音”干扰这三个心理学要素.

作 者:曾天德 程利国  作者单位:曾天德(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福建,漳州,363000)

程利国(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16(1) 分类号:B84 关键词:价值体系   心理健康   关系论   主观期望值   内心冲突  

浅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第6篇

一、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萧乾《枣核》洋溢着一个美籍华人对祖国的思念。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 《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自觉的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餓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语文教学中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我在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我的母亲》一课时,怀着对母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

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三、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途径 第7篇

健康人格就是人格的良好状态, 是现实的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人格状态。在人格选择的目标体系中, 理想人格和健康人格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但又互相联系的层次:理想的层次和现实的层次。与理想人格相比, 健康人格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实际、更接近现实人格的, 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实际达到的目标。而理想人格在其实质上就是健康人格的最好的状态或最高的形式。

二.高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 加强高职生的自我修

自我修养即自我管理、领悟、提高的过程, 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主体自发的积极性, 这是内因, 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日常习惯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对当代高职生来讲, 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方面尤为重要, 要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糜烂、浪费的生活观念。生活的适应是社会适应和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起点, 从小处、从日常习惯着手, 是高职生健全人格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注重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结合, 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 但也同时伴随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 同时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健康的心理倾向教育应当以二者合理结合为目标, 同时在心理倾向上, 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 并把这种人格特征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 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 顺从就是错的。另外, 要对高职生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和教育,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人际关系不是局限于一般意

义上的人际关系, 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 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 以及表露出来的一种内在人际能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 (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 和对抗习性 (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 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高职生的相处更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习惯, 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 就要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 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 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特征。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个人荣辱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也是当代高职生良好人际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1、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 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 而不注重于个体内化, 健全人格培养就不能存在。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 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 这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法。当前,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等教育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性, 为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造了条件。

2、通过美育培养健全人格。

美感作为一种喜悦和享受, 能震憾人的心灵, 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在美感的怜悯和享受中, 促使心灵净化。但美育对人格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 只有通过潜移默化、长期熏陶, 才能筑起“人格长城”。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各自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实际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 以此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

3、课堂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

由于课堂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 所以, 培养健康人格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高职生健康人格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目的都具有三重性:第一层是掌握学科知识;第二层是发展能力;第三层是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其中第三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只有上述三个层次都取得巨大效益时, 才是全面的、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学科教育。人格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 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注重其人格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 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人格辅导内容, 最佳方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人格教育的目标, 使教育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同时, 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格塑造, 以自身人格魅力之影响教育学生。此外,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更直接、更系统的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4、心理辅导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

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对其进行帮助、指导。现在的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困惑, 心理矛盾很突出, 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前途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人格。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咨询、诊断和治疗, 帮助学生排除烦恼, 克服人格障碍, 形成健康人格。

5、就业指导是高职生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

对高职生进行人格培养, 就业指导是重要一环, 它包括心智指导和系列化面试谈话等。高职生所面临就业的压力将会是非常大的, 一是自身资历不深, 二是期望值过高, 不少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 应聘面试时常常面临失败。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安心本职工作, 不脚踏实地, 好高骛远等等, 造成种种社会和心理压力, 甚至导致人格裂变。

6、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营造良好环境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基础。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这三种环境都对学生人格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就要去创设这三种环境, 使之适合学生成长。在家庭环境上, 我们可以开设家长学校, 召开家长会议、家访等方法去优化学生家庭环境, 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唤起家长培养子女的意识;校园环境上, 我们要创设美丽整洁的花园式学校, 精心设置健康校园文化, 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善待学生, 身体力行“共同生活”, 营造教育的亲和氛围, 让学生在宽容中学会忍让, 在鼓励中学会自信, 在称赞中学会欣赏, 在公平中学会正直, 在支持中学会信任, 在赞同中学会自爱, 在友爱中学会关怀, 从而健全人格。在社会环境上, 我们努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弘扬正气, 呼唤高雅, 以高尚精神优秀文化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 高职生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 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强化人格教育意识, 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 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心理教育, 相信就一定能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高职生。

参考文献

(1) 苗凤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期刊论文]-教育艺术2005 (09)

(2) 王普霞.大学生人格问题探微[0].江苏高教, 2003, (1) .

中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策略 第8篇

一.进行爱的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爱是人类基本的情感, 也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在教育过程中, 爱是教学的生命与灵魂, 对学生展开爱的教育, 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是成功教育的关键。爱需要教育, 而教育也离不开爱。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理解爱, 体会爱, 让学生学会感恩, 以进取的、善良的、宽容的心去热爱祖国、孝敬父母、敬爱老师、友爱同学。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文章是展开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至爱亲情”, 教师可让学生感悟亲情, 学会对父母感恩。教学《背影》一文, 由背影中发掘出深深的父爱, 以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感动学生, 从而陶冶学生爱亲人的情感;《甜甜的泥土》一文, 借助一包奶糖化成“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让人们体会至亲至爱如厚实宽广的大地, 无处不有。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 体会母爱, 融入爱的世界;《人琴俱亡》, 通过简洁的语言塑造了子猷独特的形象, 体现了深厚的兄弟之情;《我的母亲》则截取典型经历刻画人物, 通过四个片段, 表现了母亲平凡却伟大的形象;而《父母的心》, 利用平凡故事, 描述感肺腑的亲子之爱。另外, 教师还可借助书本中与师恩难忘的有关故事, 展开感谢师恩的教育, 让学生成为一个知恩图报之人。

二.注重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品质

当今社会, 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父母等亲人对其较为宠爱, 因而孩子依赖性强, 自我承受力较弱, 意志不坚强。在学习生活中, 遇到困难则退缩或放弃, 甚至走上犯罪之路。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开发与利用课内课外有效资源, 加强挫折教育, 让学生形成坚韧意志、坚强品质, 树立远大理想, 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如引导学生课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可以使他们感悟生命之可贵, 体会人生之美好, 进而坚定信念, 敢于战胜挫折与不幸;阅读寓言故事《落难王子》, 让学生感悟到挫折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会给人以打击, 带来痛苦与烦恼,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得到考验与磨练, 让人奋起, 使人变得坚强与成熟。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自信。如学习冰心的《成功的花儿》, 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 让学生猜测他是否会成功?投影内容:21岁———生意失败;22岁———竞争议员落选;23岁——生意再度失败;26岁———爱侣去世;27岁———精神崩溃;34岁———竞选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竞争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竞选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当学生猜测后, 老师揭示谜底:他就是历经无数挫折的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然后教师归纳:不少人看成功, 仅看到其美丽光环, 却鲜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的艰辛。经历了无数挫折后, 林肯却并未泄气, 反而激发起了他敢于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抱负的的勇气与信心, 最终在52岁时, 林肯终于登上了总统宝座。这样教学, 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自信, 使其明白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功源自艰苦奋斗, 不经牺牲与奋斗, 哪来成功之“明艳”。

谈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9篇

一、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是前提

在中学生的人格培养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感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中学生的生活;要搞好中学生的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冲突的技能;要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加强艺术教育功能,发挥艺术熏陶作用,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要努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中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达到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协调。

二 、 实 施 以 提 高 文 化 素 质 为 基 本 内 容 的 综 合素质教育是基础

构成中学生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中学生的内在素质,即中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有关。文化素质既是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化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中学生的信仰和情感,体现着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中学生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辨”。可见,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强化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精髓,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要注意传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促使人格更完善。

三、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是核心

中学生是能动的、自主的,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从根本上讲,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教育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青少年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青少年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促使中学生成为人格教育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教育的意向,确立人格教育的目标,培养人格教育的方法和能力,依靠人格自我教育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四、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是重点

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10篇

何谓健康人格呢?对健康人格的理解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把健康人格应有的品质特征归纳为15个方面。马克思则认为, 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展;人在身体和精神, 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成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自由人”;个人全面发展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具有高度的创造才能, 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

由上可知道健康人格的标准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 才具有健康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 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

要使语文学科担负起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使命, 必须注意以下诸多方面。

首先, 语文教师应具有健康独立的人格。因为行为的引导远大于语言的说教, 隐性的人格比显性的风格更具深远的影响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司马迁的伟大, 是因为他的身后站着一位伟大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迁师承了其父的兼采各家而偏重黄老的思想, 形成了独立的个性, 最终能够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史学巨著。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是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个性与风格鲜明的老师的影子———“任侠有气, 善为横纵学” (《唐诗纪事》卷一八引《彰明逸事》) 的赵蕤、隐于岷山之阳的东岩子、道士司马承祯、元丹丘、胡紫阳和著名文人孟浩然, 甚至苏秦、张仪、毛遂、朱亥、张良、孔明、谢安之辈等, 都使李白获益匪浅。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其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求语文教师应有健康独立的人格。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量要饱学, 要有书卷之气, 儒雅之气。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从自身的完善做起, 认真读书, 增强文化底蕴, 以广博深厚的知识、清雅高贵的品格、脱俗优雅的行为、自由纯熟的方法、独立傲然的个性去打动学生, 影响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正如罗素所说:“教学艺术是熔铸着知识、智慧、人格的真实表演。”

其次, 以新的理念解读课文。教学上强调个体的体验, 注重生命的交流与灵魂的沟通, 在实际操作中偏向文学熏陶、文化传承、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比如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等, 无不充满着对生命的思考, 无不透露出高尚人格的光辉。以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灵魂净化的教育, 就可透过外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才能在心灵上产生情感的激荡, 才会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 从而进一步产生环境道德需求, 在一种理性的责任敦促下, 促使自己去规范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

这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运用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人品, 行为去感召学生。“诵其诗, 读其书, 而不知其人可乎?”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本身就有着各种各样的阅历遭遇和追求向往, 就有于生活和时代中积淀的种种优秀品格, 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去继承那些优秀的成分, 让文化一代代承传, 让优秀的人格精神不死。比如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秋瑾、鲁迅、闻一多、朱自清等作家的作品大都经过了文学长河的大浪淘沙, 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通过作家介绍、作品分析来感悟、熏陶学生的品性, 激起学生积极奋进、拼搏向上的精神动力。如在讲到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 我们常对学生讲到:作为学者, 他学识精深、治学严谨、著述丰富;作为民主战士, 他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 拍案而起, 毅然走出书斋。他积极投身于反外侮、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之中, 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暴行的途中, 被特务暗杀, 度过了曲折而又光辉的一生, 他的文品和人品都是真实而又生动的教学素材。我们可以追求屈原的忠贞爱国, 可以效仿陶渊明的恬淡自然, 可以追慕李白的清新飘逸, 可以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 可以读出苏轼的放达, 王维的灵秀, 可以品味孔子的敦厚, 庄子的虚灵, 可以感受姚鼐的温润, 龚自珍的童真。如此种种, 不一而论。以上都是优秀人格的范例, 学生在解读他们时, 各种优秀的人品, 精神就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青年学生, 就会让优秀的传统人格在新一代的血脉中流淌。

第二, 作品人物是作者精心构建的形象体系, 寄寓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负载着作者的价值观和人格取向。因此通过对作品人物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她的人格其实是古代文人所向往追求而不能于那个时代里拥有的。因为在她的身上充满着孤傲气、灵秀气和书卷气。再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 《水浒传》中林冲的侠肝义胆等。这些对青少年的影响都会很大, 合理的撷取与正确的引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 要求学生读书尤其是多读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结晶。”正如陕西师大教授韩星所言“所谓中华文化经典, 是指中国历史上长期公认的体现圣贤义理之学的诸经典, 即五经、四书、诸大儒代表作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选本;所谓精华, 是指诸经典中最能体现圣贤义理的核心价值, 即最能体现常道常理所蕴涵的思想精髓;所谓必读, 是指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最基本的经典内容, 即不了解这些经典内容就不能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我看“读经”》)

文化经典诵读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文化经典, 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人文教育的缺失, 社会是有感知的。很多中学生能熟练阅读英文书籍, 却看不懂文言文;满嘴的西方格言警句, 对东方的古老智慧却知之甚少。这样将会使青年学生的心理发生不正确的偏向而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此类的经典很多, “经”“史”“子”“集”中都可。我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些精华引导学生熟读, 甚至背诵。如此就可以充分地理解继承民族文化精神, 而融入民族文化精神的人格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格。只有具备这种人格的人才才能坚守中华的优秀传统, 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接班人。

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技巧 第11篇

一、在课堂上贯穿于思想教育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实施者。如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又如教学“时、分、秒”时,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教育学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时、分、秒”快慢感受后,教师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又如教画长方体、正方体、圆形、利用对称图形及平移图形的特点设计多种组合图形的图案时,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又如教学大数的“读作、写作”时,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体会我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又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多姿多彩的活动永远是孩子们成长岁月中的难忘回忆,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例如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大自然的变化,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全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活动,作为班主任,安排学生们天天诵读《弟子规》。弘扬祖国精髓的传统文化;在体育课中可以举行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等,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竞争活动,强身健体,提高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胆小闭锁心理。

三、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经常同学之间会发生矛盾,人际交往的意识淡薄,文明礼貌也显得比较薄弱。针对这种问题,从文明礼仪教育入手,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是进行教育最佳时期。如:与别人见面要说声 “您好”;跟别人道别说声“再见”;请求帮助,要说“请”;得到关心、帮助说声“谢谢”;打扰了或有愧于别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礼貌用语,用好“微笑、招手、点头、鞠躬、鼓掌、请进、敲门”等体态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教育时,这些“礼貌”就会深入人心;还有教师要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要尊重父母,理解并能体谅父母的一番苦心;教师本身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和择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群体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这样,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四、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发展学生的兴趣着手,采用榜样教育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如用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用达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21世纪迫切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这对当今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小学生“积极认真的心态”、“健全的体魄”、“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良好的人际交往”、“能接纳自己的优劣”等健康人格,是21世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书和培养健康的人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教书和培养健康的人格割裂,只顾教书,不管培养健康的人格,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师神圣职责的亵渎。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中职学生健康人格谈 第12篇

在一段时期内, 人们对中职学校是颇有微词的, 有的语言还显得比较尖锐复杂。这也不完全就是我们中职学校所导致的, 应当说与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中下等, 这是无可非议的。这些学生之所以就是这样的学生, 有的是智力因素所导致的, 有的则是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他们学习显得比较懒惰, 有的甚至逃学; 在生活上不注意节俭。对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要想形成学生的健康心理, 首先得让我们学生的生活环境得以比较健康, 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何以谈得上健康? 其标志又是什么? 作为老师又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努力营造能够施以熏陶感染之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去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学校文化的打造, 教室文化的打造, 宿舍文化的打造, 都坚持做到各具特色。在学校文化的打造上, 坚持兼顾到学校所设专业的特色, 让学生受到自身所学专业的历史、发展以及比较理想的前景意义上的鼓舞。教室文化, 则完全由学生去自主性地思考, 让学生去围绕自己的专业进行操作, 而且兼顾到自己的专业特色, 这样学生就能够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而感到自豪, 进而树立起学好自己专业的信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作为宿舍文化, 就更由学生自己去办, 要求突出性别之间的差异, 男生要办出那男生的阳刚, 女生要体现女生的柔情等。学生在生活环境的设计上如果能够体现出一些美丽的境界, 那学生也就完全可以沉醉于美好的生活情境中。也就完全可以这样去说, 孟母之所以三迁, 其最起码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之生活环境不去受到不正确的影响。当我们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也就完全意义上让学生在形成自身健康人格上迈出第一步比较理想的步伐。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有着良好的开端, 就应当可以说是有了成功的一半, 当所有学生都置身于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 那学生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健康学生心理需健康学生学习氛围

有这样一句充满哲理的谚语, 那就是闲则生非。何谓闲则生非? 从字面意义上说闲着没有事情去干, 那就产生一些不够理想的不合人情的私心杂念出来, 那就极有可能去做出一些不利于他人和集体的事情出来, 有时还完全可能走上邪路甚至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看来该做事的时候不去做事, 就不仅仅是懒惰的问题, 极有可能是有着邪念。看来该做事的人不做应该做的事情, 那说明其就已经生出了邪念, 或者就在酝酿着不该去做的事情。作为中职学生他们的主要精力应当用在学习上, 如果我们去比较颇具责任心地让学生从事着比较紧张的学习活动, 或者就是比较理想地营造一种比较健康的学习氛围, 那学生的心理则可以显得比较之健康, 或者就是在比较逐步地形成健康的心理。营造中职学生的学习氛围, 应当说其困难比较明显, 大家都知道中职学生已经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不少学生对学习不是那样的刻苦是我们大家所有目共睹的。但教育教学的实践则比较有意义地告诉人们: 健康中职学生学习氛围虽然是重重困难, 可只要我们去想办法, 也不完全见得就是蜀道那样的难, 也不可能就难于上青天。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不要去讲什么比较大的道理, 但我们完全可以去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切入口, 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学生则可所学课程内容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课堂学习可以这样, 学科课程的前置性学习当然也完全可以这样, 拓展性延伸学习也是完全有其必要性的。对于学生的专业课程, 应当说比起文化课程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强些, 但不注意去处理好相关的细节问题, 那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也不就可以去相当理想地建立起来的。大家都知道, 学生的专业课程是一项充满高度实践意义的课程, 中职学生虽然已是初中毕业, 但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意识不是很强, 对自己动手实践的要求不是很高, 动手实践遇到失败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得成功的也大有人在。倘若我们不去比较理想地针对学生的失败, 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 那学生肯定学不好专业课程的, 完全会对所学专业产生偏见。所以, 作为中职老师需要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 建设好学生的学习氛围。

三、健康学生心理需健康学生人际关系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比较长, 远离自己父母亲的时间相对比较多, 直接接触的多是一些比较陌生的面孔, 相互之间极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难以建立, 就是学生之间比较良好之关系则显得更加的难以形成。可以这样去比较武断地说, 中职学生完全可以因自身心理的不健康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起来, 反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起来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诸多不健康。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他们一跨入学校的大门, 首先必须关乎的是学生良好关系的建立问题。在每接手一届学生时, 作为班主任老师, 或者就是学科课程老师, 首先必须思虑的怎样让学生之间去相互熟悉的问题。在接手新一届学生后, 第一次班会, 让学生去比较全面而又仔细地介绍自己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所介绍的内容予以比较严格的规定也应当是比较重要的, 每次, 仅都让学生去介绍自己的特长, 以及在相关个性上所存在的缺陷等。这样的亮相性的介绍, 可以让学生之间有着比较准确地了解, 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之间的交往中, 注意以一定的策略去和别人相处。学生相互之间了解了, 那交往中就可以去减少许许多多的麻烦。学生在学校也不免会遇到麻烦的, 即使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相互之间的介绍, 但也不完全就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平时的班级管理, 平时的学生交往, 时不时地会让学生去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 应当说, 有些学生会因相互之间的摩擦而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和。 但也有着比较多的学生比较内向, 往往都把与别人之间的不和隐藏于心, 不予爆发, 但这从相关程度上又让我们比较有意思地看到, 学生多半不够诚信起来, 尤其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互之间就存有严重的不够诚信, 那么怎么可能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良好关系呢? 又怎能去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呢? 所以, 在平时, 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重要, 我们不希望去插足学生之个人隐私, 但去了解学生之间关系的惟妙惟肖的变化还是完全需要的。所以,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的诸多活动中, 必须关注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情趣方面的变化, 努力去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 努力去形成好人与人之间比较良好的关系。

四、健康学生心理需健康学生奋斗目标

就每个中职学生而言, 我们必须去比较切实地做实这样的工作, 努力为每个学生进行量体裁衣, 和每一个学生共同商量着, 为他们设计好比较理想的奋斗目标。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为他们去设计目标, 还是以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为主, 那些远程目标学生是很难去看得着和摸得着的。当近期目标比较切合学生实际了, 学生比较能够有意思地围绕自己所制定和落实的奋斗目标去进行学习和生活, 无形中也相当理想地实现着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如让学生一进入校园, 一开始涉及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乃至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就和学生一起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尤其是让学生建立起近期的目标, 并要求学生建立起自己能够去实现的目标。事实上当学生有了比较理想的奋斗目标后, 无论是学习还是专业课程上的实践都显得比较勤奋认真起来。为学生建立健康的奋斗目标, 还不仅仅就是个人意义上的奋斗目标, 最后还是学生相互之间奋斗目标的建立, 比如让学生和自己的学习目标一起建立起共同奋斗的目标, 显得其好处更多。如在建立奋斗目标时, 让学生去找一个自己的好伙伴, 相互之间去共同商量着。学生商量的过程, 就是友好相处的过程, 学生在商量基础上的共同目标的制定, 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更为理想的融合。学生共同制定的理想目标, 既可以说是共同奋斗目标, 也完全可以说是相互之间友好相处, 健康伙伴之间关系乃至健康个人心理的行动纲领。健康学生之奋斗目标, 还应当让学生有较为崇高的理想。正如一代伟人周恩来所说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样。虽然中职学生还没有如此之崇高志向, 但只要学生所制定的理想能够与之相合拍, 我们则应当予以点赞。

参考文献

[1]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02) .

[2]李长文, 时长江.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4, (05) .

上一篇:购买二手车全攻略下一篇: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