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2024-09-20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精选11篇)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第1篇

阅读的审美价值首先来自读物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凡是文学作品和普通文章, 大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认识的结晶, 几乎都符合美的规律, 因而其中反映了各种类型的美。阅读的审美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读者对作品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体验、鉴赏和评价。美在和谐, 阅读行为意在完成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对立统一, 因此, 阅读本身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 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是学生、教师、文本思维碰撞, 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 学会阅读, 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所知到生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不仅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手段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 感受文章描绘的自然图景, 还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美的天地, 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所描绘的自然图景的神韵美,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从构成来看, 它既包括人的生存能力的发展, 又包括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从发展过程来看, 人的发展既指向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又指向精神世界的可拓展性;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 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创造新的发展动力。

童年期因其发展的平稳和无尖锐冲突而较少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但儿童童年期所具有的天真、对成人的依赖、平静的心态、可塑的性格、极强的吸收能力等特质却使其成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后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最起码的学习要求, 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在困境和挫折中生出勇气、生出希望、生出智慧, 并使人生完满幸福。因此, 在童年期小学阶段,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 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 为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大量的范文, 就是接触范文中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就是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小学的语文教学, 从本质上说, 应当是一种生命的运动。它的最基本的任务, 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大量的优秀作品, 教学这些作品应当成为一种将学生带入赏心悦目境界的活动。探究中国语言文字所蕴藏的内涵之博大精深, 以及它的外在形式的精美, 对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 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所兼具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决定了它在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伴随的审美活动, 所营造的情意融融的审美氛围有助于:

(1) 阅读动机的孕育。 (1) 把被动阅读动机转化为主动阅读动机。这是一种在没有明显的外在压力的情况下, 处于读者自己的内心需要, 如崇高理想、求知欲望、审美趣味等而产生的阅读动机。 (2) 提高阅读动机的层次; (3)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 指读者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作为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 属于阅读动力系统的第二因素。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 阅读兴趣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

(3) 阅读情感的激发。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合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褒贬分明的内心体验。阅读情感流露于阅读的阐发阶段, 它作为推动阅读鉴赏的热源, 被称为阅读的“内驱力”, 是阅读系统的第三因素。有了情感的参与, 阅读过程中的寂寞与孤独不复存在, 动眼动脑的艰辛化做了愉快, 即使比较枯燥的读物也变得津津有味。

阅读是人类打开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钥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通过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生活与工作的工具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 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精神的与人格的陶冶, 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对于培养个体发展的价值意识, 使其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形成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维持发展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激励机制,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第2篇

很多学生会说“语文课真没劲”,笔者很奇怪,中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或载文或载道的经典,都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怎么教给学生时就没劲呢?如何才能让语文课有劲,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美呢?笔者想了很多。翻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面赫然写道:“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在应试的压力下,已经很久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审美了。语文课堂原本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最佳场所,只有审美教育才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芬芳,洋溢出语文课所特有的魅力。但,我们已经遗忘了很久。因此,如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效结合,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语文课之美,文本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了笔者要思考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把音乐适当地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所营造的美的情境中,感悟语文的审美价值。笔者试着从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音乐导入,体会情感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声情并茂的渲染代替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上课开始,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进入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对于语文的审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饶杰腾在《语文学科教育学》中提到:“在语文学科美育的过程中,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而情感不是即时的未加修整得自然情感,而是渗透着深刻理解的人类的情感。”在讲授《我心归去》时,我就在思考:如何能让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学生体验和理解到身在他乡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呢。我想到了自己在看电视或是听音乐时会被电视或是音乐本身的内容感染,进而心生共鸣。那么,学生不是也会吗?于是我找了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来作为文章的导入。

课堂一开始,我便和同学们说:今天先来听一首歌。同学们一听便兴奋起来,兴趣来了。接着,我就开始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随着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歌曲弥漫教室,同学们开始静了下来,有的跟着唱了起来,有的则已经闭目沉浸其中了。一曲播完,同学们似乎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歌曲中,我赶紧发问:“这首歌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争着说:“想家,思家。”“能具体点儿吗?”“在外国的流浪和漂泊让作者想回到家乡。”“身在国外,心系祖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我见时机成熟,赶紧趁热打铁:“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我心归去》这篇,看一下作者身在何处,心归何处,心中感受如何。”学生快速地浏览,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作者身在法国,想回到中国的家中,回到故乡。”这样的歌曲导入,生动自然地营造了思乡的凄美情境,让学生在思乡氛围中进入课本,从音乐的美感中领略到人物情感,而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心中不由自主会荡漾起一种想家的美好情怀。

二音乐伴读,感受语言之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美的。饶杰腾在《语文学科教育学》中谈到语文审美教育因素时,首推语言美:“语言美应当是语文学科的首要的审美因素。”“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阅读文本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方式。学生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使得文中的人、情、物、事、景跃出纸面,而有些篇目如果配上适合的伴奏音乐,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美。即所谓“美读”。

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篇写景散文的典范,本文的第四段到第六段是重点朗读部分。特别是第四段中运用叠词对塘中荷花的描写,堪称经典。我先让学生预习,找出语言描写最美的一段。学生都找的是第四段。什么比喻啊,拟人,通感,博喻,叠词等等手法。但是当我让一个学生从口中读出的时候,我却丝毫没有感受到美。我问学生:这位同学读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美景了吗?答案是没有。于是,我放了一段范读,当清幽的笛声袅袅在教室散开时,学生马上静了下来,接着传来一个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朗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朗诵去想象。一段读完,学生似乎意犹未尽。我问:“能浮现美景吗?”“能。”“美吗?”“美!”学生齐声答道。接着我让学生跟着朗诵轻声跟读。结束后,让学生在清幽地笛声再读一遍。这一次,我感受到了从学生那里读出的美感。而学生的眼前也同样浮现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图。同样的文字,在音乐的衬托下朗读,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在原本美妙的文字中,想象出一个音画结合的场景。而这样更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审美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这样的篇目时,注意引用适当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三。音乐渲染,领悟内涵之美

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我们可以借助音乐的吸引,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感受内涵之美。

在讲授《前方》一文时,讲到了“为什么作者说‘人的悲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学生显得很茫然。于是我放了一首韩磊的“走四方”,当歌中唱道:“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黄昏依然。一个人走在荒野上,默默地向远方,不知道走到哪里,有我的梦想。一路摇一路唱,一路茫茫山岗。许多人走过这地方,止不住回头望,梦想刻在远方。一路走一路望故乡。”同学们脸上若有所思,似乎有些明白了。听完整首歌后,我又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个同学说:“老师,作者是不是要表达人总是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啊?追求前方的梦想,但又忍不住想家,一直停留在没有家的感觉中。”听到这位的发言,我心中感到很欣慰。我紧接着发问,“你说的是不在家而产生没有家的感觉?那为何下文中又说到‘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呢?”学生被带入到更深的思考中,都陷入了沉思。我开始点拨:“歌中韩磊为何要离家?去前方追寻什么?”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是不是,在家中实现不了梦想,前方有它的梦想。”

“那么这句话中的两个家分别指什么呢?”

“具体的家,抽象的代表梦想的家。”

“实在的家和精神家园。”

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歌声营造的审美的氛围中,学生的审美兴趣被调动起来,都很想探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样在对人物的内心领悟加深之后,学生就更能领悟文本的内涵之美,和内涵进行了思想的碰撞。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都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品读语言文字中让学生接受文学的熏陶,进行情感的陶冶,审美情趣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语文课堂,才能领略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内蕴。杨斌老师也曾说:“语文美育主要就是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实践证明,把音乐和语文教学的整合尝试,让笔者看到了音乐对语文审美教育产生的影响。它可以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学生驰骋在音乐和文学的殿堂里,不再感到语文的没意思,而是在跳动的音符中领略文本情感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内涵之美;感受到了语文课原来蕴藏如此丰富之内容;在领略语文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各自的审美品味,审美能力。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蔡宏振:《审美:语文教育的灵魂》,《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7期(上)。

[3]杨斌:《语文美育叙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78

审美对许多人而言是属于艺术范畴,更有很多人认为小学阶段进行审美教育会让小学生过于心理成熟,且养成爱美之心,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审美不仅仅是享受美,也不单纯是一种情感灌输,而是对某种事物的认知,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和改善,其课程目标也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情绪。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有学习价值,更有着社会价值,建立审美教学课堂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们提倡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而审美教育正是全面的、健康的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而语文教学正是这样一个适合的途径,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其实现。

语文是很多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正是因为它涵盖了天、地、物、事、人,刻画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的名家名作涉及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美生动的文辞都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些文章是审美教育的最好内容,可以开发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培养其审美意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审美教育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

审美教育与想象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年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合理利用教材,将教材中表达的人、事、情感展现出来,并加以引导,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看雪》一文,教师在介绍雪景时,可以先对台湾地区进行一定讲解,小学生可能不理解两岸关系这样的政治话题,教师却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例如“台湾的小朋友们和我们一样,都喜爱看雪,都盼望着能看雪”,同时告诉学生们台湾地区是很难得看见雪的,再结合课文中对棉花做成的雪景的描绘以及文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们想象台湾的雪是多么的难得和美丽,小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对课文的描写以及其中情感也能有一定的领会。

四、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学习文化,更应该利用语文教学揭示真理,同样的,学习语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字和词句,更应该将文中所蕴涵的美的信息传递出来,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同时了解什么是美,对美的起源、本质以及规律都有一个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比于文字,图像是小学生更加喜欢也更加能接受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充分发挥图像的审美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草原》一文,当教师在讲述课文内容时,不妨先试试让学生先观察两幅插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印象,描绘记忆中的草地是什么样的,和图中有什么不同,再对课文的词句进行讲解,结合重点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同时告诉学生文中的草原是一个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在潜意识中领略草原风光,感悟草原的自然美以及人情美,促进其初步审美能力的形成。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涵着各种社会信息和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词句甚至每个字都能引起人们无数的暇想。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诗句,在教师对诗句进行讲解后,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山间瀑布的壮观和气势雄伟的美,又或是桂林山水灵修、静谧的美。

五、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现如今各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今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人们吃着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听着英文歌曲,看着韩国电视剧、日本动画片,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对本国的文化越来越陌生,甚至对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毫无概念。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小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感情会变淡,更不要提民族自豪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薪火相传,却由于外国文化的熏陶,使中国年青一代离得越来越远。

目前英语学习流行,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学习英语,却在本国语言文字上并不重视,在其使用上出现许多问题,甚至有一些成年人多会出现书写或是拼音错误,长此以往,中华古老的文化则无法很好地传承下去。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课本中美词美句的教育和欣赏,更是对中华文化缩影的一种认可和欣赏。通过语文学习,让小学生喜爱中国文化,并认可中国文化,对文化中美好的一面有着自己的审美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略谈职校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第4篇

关键词:职校音乐教育,音乐价值,审美价值,实践探索,教学改革

很多人都在积极参与研究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问题, 也牵涉到不同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式等等, 通过对现阶段音乐教学进行研究, 了解到虽然“审美”风已经吹了一阵子, 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根本上的问题, 这就是该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希望音乐教育, 尤其是职校音乐教育能真正达到“审美”的目的, 以迎合时代的发展, 配合专业的需要。

1 职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职校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曾经对所教的不同班级音乐课堂作了记录, 中专班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经常会乱哄哄, 非常吵闹, 注意力难以集中, 教师只能扯开嗓门大声喊, 这样也只能让学生暂时的停止吵闹, 对几个同学进行询问了解到, 大家还是挺喜欢上音乐课, 一到上音乐课的时间就兴奋不已, 因为音乐课比其他课程轻松, 大家在上完一些枯燥乏味的专业课程后, 把音乐课当成了课外活动和休息课, 并没有觉得这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所以不加重视, 还有些学生说, 音乐课嘛, 就是唱唱跳跳, 我们也能唱很多的歌曲, 比音乐课的歌曲要好听, 特别喜欢唱流行歌曲, 同学们觉得音乐课的内容学了没有多大的用处。就这个问题, 笔者也和其他几位音乐老师商讨过, 他们就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作了这样的回答, 有几位说, 音乐课的时间就是45 min, 加上学生要吵闹, 停下来, 调整一下秩序还要花费一些时间, 剩余的时间能完成课本里要求的内容就已经不错了。那么高职班的情况呢, 笔者听过这样一个课堂, 老师上的是音乐欣赏课, 先讲了一下主要欣赏的作品曲目,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出现的是关于这个歌曲的一些画面, 接着便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现场表演等, 环节应有尽有, 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新形式也运用在其中。从表面看来, 一切都似乎完美。遗憾的是教师所在的位置, 包括讲述、提问、听音乐、看大屏幕等, 大半儿时间是依靠在电脑桌旁。作为观赏者的我们, 感觉又如何呢?一堂课下来, 气氛沉闷, 心情压抑。审美教育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吗?音乐课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

1.2 音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2.1 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教育的要求, 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学生的思维也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 就因为发展变化太快, 学生的见识和知识也很广泛, 一些音乐教师仅仅依靠以前在学校学习的那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 因此, 作为音乐教师就更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以迎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1.2.2 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感兴趣的去学习

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学生喜欢音乐, 这确实也是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 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没有了呢?甚至产生逆反及厌倦心理。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比如上一堂唱歌课, 很多老师就只是单一地教会学生唱一首歌, 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音乐课的目的了。就算老师要教同学们识谱, 也因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 使之变成了教歌的形式。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 学生就一句一句地跟唱, 整堂唱歌课就由这些机械重复的动作的组成。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而且更谈不上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音乐课的价值完全丢失了, 更起不到审美的目的。可见, 兴趣对于整个教学环节来说是很重要的, 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 去寻找创新, 寻找一些新鲜元素, 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去学习, 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1.2.3 音乐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自身的作用还不是很明确

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音乐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音乐技能, 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但是很多音乐教师却不明确这一点, 口号和政策是一回事, 而实际的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 音乐教师需要真正的行动起来, 负起这重大的责任, 让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审美教育”这一目标。

1.2.4 职业学校以及整个社会更应该重视音乐教师

音乐课在职业教育当中还不属于正课, 一般的观念都认为这门课程只是辅助性课程而已, 因为音乐课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所以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就相对比较低, 音乐教学设备也比较差, 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主观上对音乐教学的应付心理, 教师素质的提高, 不仅仅是个人或某小团体的事, 而是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事。

2 职校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所在

2.1 审美教育在职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职业教育的艺术课程中, 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部分, 它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形式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还可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提高了, 势必能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 换句话说, 就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修养。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 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 他认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可见, 音乐审美教育从古代起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

2.2 通过音乐的价值体现职校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要在职校音乐教育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首先要了解音乐的价值。音乐的价值就是音乐的美。当我们弄清楚了什么是音乐的美, 就应该知道我们要“审”什么了。音乐教育要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首先, 学生们必须要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 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技能, 就很难从音乐结构特性中来解释音乐, 而这方面完全来自于音乐内部的。其次, 老师应该从音乐作品的本身出发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

3 实践中不断探索体现审美价值的途径

要体现职校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需要音乐教师进行不断的钻研, 善于总结经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创新, 使教学形式变的多样化, 新颖化。音乐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特征出发, 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 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给学生听一些中外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从这些优秀的音乐中学会鉴赏它“美的精华”。另外, 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在各种演唱、演奏及综合艺术表演中自信地“表现美”。还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这些创作可以是综合性的, 比如散文、诗歌、绘画, 甚至自编的小故事或者小舞蹈都可以,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师不能只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的形象、内容, 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聆听, 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 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

4 结语

音乐教育始终都是要符合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的, 它是一门艺术的课程,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 始终不能偏离美育这个方向。音乐课有辅德的价值, 这是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之一, 而音乐课程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 也是内在的价值。只有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 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外在价值, 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功能, 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 从音乐知识中学习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这些都是以音乐为基础和前提的。总之,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81.

[3]于润洋.卓菲娅·丽萨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204-205.

[4]王次炤.音乐美学引自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李白乐府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5篇

李白的乐府诗对乐府诗既有继承又有改造,显示了其自身特色。

乐府者,是我国传统的经典诗歌,源于汉代乐府机构演唱的乐歌,之后经魏晋一直延续到南朝,并出现了大量的文人模拟之作。不管是乐府机构演唱的乐歌还是文人的模拟之作,都可以统称为乐府。在众多文人拟乐府中,李白的乐府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李白的乐府诗颇具“古韵”

乐府诗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李白生活的唐代,都是一种经典性的作品,超过了文学本身的价值。经典难以超越,但却可以将它的精华延续下去。李白的乐府诗继承了乐府诗的形制、题材等,古典意象丰满,颇具“古韵”,延续了一种典雅之风。李白的乐府诗不管是在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还是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都收录了一百多首。根据现在的研究统计,具体数目为:前者中收录149首,后者中收录159首,约占李白现存诗歌总数量的七分之一。可以判断,李白实际创作的乐府诗数量更多。就创作拟乐府的数量来看,李白似乎要比鲍照、谢眺、萧衍这些以拟乐府著称的诗人都要多,并且不减乐府的“古韵”,颇具乐府的古雅风貌。在这些乐府诗中,李白大量地使用乐府古题、旧题,包括汉魏古题《长相思》《怨歌行》《少年行》等,南朝旧题《乌栖曲》《大堤曲》《乌夜啼》《夜坐吟》《上云乐》等。从而,李白乐府诗的题材和内容也与古乐府有很多相似之处。李白的一些乐府诗,如《于田采花》《王昭君》《东海有勇妇》《秦女休行》等篇,从题材、内容、立意、语言上纯粹是拟古。所以说,在文人的拟乐府中,李白的乐府诗是非常像古乐府的。胡震亨《唐音癸鉴》说“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徐、庾、杨、王亦时用之。”

二、李白的乐府诗具有阴柔美

李白是一位以豪放风格为主要特征的诗人,难以置信的是李白诗歌在阳刚美的主体特征下,也有一部分诗歌具有阴柔美,其中主要是他的一部分乐府诗歌。继承汉魏乐府的风雅传统是李白乐府的主要特点,不过李白也有18首清商曲辞,这些具有南朝乐府柔媚的特色。如,李白模拟的《大堤曲》就是以宫体而闻名的梁朝简文帝萧纲的原创之题。清代王琦在李白《大堤曲》一诗下按曰:梁简文帝作《雍州十曲》,内有《大堤》《南湖》《北渚》等曲,其源盖本于此。实际上,仔细统计《乐府诗集》《李太白全集》所收录的乐府诗,以女子为题材的有三十多篇,除了少数篇章是纯粹拟古、贯穿古雅精神以外,其余的都是极富阴柔美之作,尽显女子风情。李白以女子思夫为主题的乐府诗写得婉转清丽,非常动人。如,这首《捣衣篇》: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此诗虽然牵涉了戍边,但颦蛾、玉手、红粉楼等具有暗示意义的词汇堆砌浓密,使诗篇显得纤弱、妩媚,尚有南朝萧纲等人宫体乐府的遗风。从此,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阴柔美是李白乐府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

三、李白的乐府诗创新意识强烈

李白的乐府诗虽然“古韵”浓厚,但新风也很明显。如上面的《捣衣篇》,虽然尚有南朝遗风、与宫体乐府难以撇开关系,但其中的婉转流畅、灵活的典故、鲜活的意象,在文人拟乐府中却是只有李白一人可为。再如,在题目与题材上,李白的乐府诗内容更宽广了。与南朝的宫体乐府、艳体乐府相比,李白的《玉阶怨》《春日行》《妾薄命》等乐府诗具有明显的揭露、映射现实的创作意图。最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怨歌行》,作者自注曰:长安有内人出嫁,友人命代为《怨歌行》。内人出嫁也就是改嫁,在这首乐府诗里李白的笔触直接接触到了底层社会现实。在写法上,李白的乐府诗最大的特色是白描,像以上那首《捣衣篇》中繁缛的辞藻堆砌是少数。来感受一下李白的《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如果与南朝萧纲的《大堤曲》做一个对比,李白乐府诗的变化是巨大的。至于说李白的乐府诗《子夜吴歌》,写法的变化就更大,其三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乐府由创作手法的变化,发展到了思想内涵、诗歌境界的更大创新。

电影音乐审美价值探微 第6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 审美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76-01

音乐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艺术特征。音乐是以听觉为接受方式的艺术,而影视是以视听为接受方式的艺术,需要由视觉画面和听觉的艺术组成。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似和相通之处,首先它们都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在一定的时间因素中展开的,而电影艺术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产生的,音乐和影视艺术都是以时间为表象进行的。其次,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种运动的艺术,电影中不仅画面是运动状态,而且人物的心理活动、剧情的发展以及戏曲的冲突与展开都是一种运动的状态。正是由于音乐和影视艺术有着许多共同点,才使音乐进入到影视艺术中,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建立起自己一个新的音乐体系,拥有独立的音乐审美标准和审美品格,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渲染背景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的作用,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1.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例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城南旧事》,它通过小姑娘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曲家吕其明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规的配器,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民族乐器,以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特别是影片的结尾处表现更为强烈;英子的父亲已去世,她和妈妈、弟弟为父扫墓,从小把她带大的宋妈也要离开他们回农村去了,英子和妈妈、弟弟在满地黄树叶的秋天坐着车子和宋妈告别……这段画面的背景音乐就是在弦乐队的轻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别》的曲调,这平缓的音乐,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2.渲染时代气氛

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演奏演唱方式都有所不同,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表现春秋戰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片《李冰》,选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成功地渲染了一种古代的气氛。如《大浪淘沙》叙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个知识青年所走的不同道路的影片中多次出现《打倒列强》的曲调,是一部表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生活的影片。表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影片,常采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为音乐旋律。《孔雀》中姐姐报名当伞兵时的音乐,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

3.渲染民族特点

彦克、罗念作曲的表现西藏农奴翻身做主人的故事片《农奴》,选用富有鲜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用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藏族特色十分明显。雷振邦作曲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以新疆塔吉克的民歌旋律创作主题歌与插曲,渲染了民族风情。莫尔吉胡作曲的影片《成吉思汗》,洋溢着蒙古族的特色。

二、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的长处,在于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而电影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内心情感,起到这种作用的音乐,在影片中表现形式有多种。

1.以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轮换的形式出现

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弹奏琵琶曲《十里埋伏》借以宣泄心中的愤慨这一段,就是电影音乐借声抒情的著名范例。伴随着激昂的乐曲,电影以其特殊的表现手法,使银幕依次出现不同的画面:众水手在窗前屏息静听;窗上映出邓世昌弹奏琵琶的身影。接着编导展开想像,在铿锵有力的《十里埋伏》音乐声中,幻化出邓世昌果断地指挥军舰开炮、敌舰中弹爆炸、仓皇逃窜等画面。这段激昂悲壮的琵琶古曲,抒发了邓世昌激烈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他对民族危亡的忧虑以及誓与侵略者决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2.以画外音乐的形式出现

由张艺谋导演、赵季平作曲的影片《菊豆》里,其中有一个段落,是杨老板的侄子、年轻力壮的杨天青第二次偷看菊豆擦身时被她觉察,于是菊豆干脆袒露出满是伤痕的上身向杨天青哭诉自己的遭遇。伴随这一段落的音乐,是用埙吹奏出低沉哀婉、如诉如泣的旋律。埙的音乐是菊豆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影片中的人物,有时因某一事物的骤然变化,而引起内心情感的强烈波动,出现突如其来的震惊、恐惧等,起着强化和扩大的作用,大大增强了此时画面的感人力量。

三、深化主题思想

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三十年代创作大量的电影主题歌,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许多成功的电影主题歌,长影摄制的影片《人到中年》主题音乐,对深化影片主题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主人公陆文婷是一位眼科医生,十几年来,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直至积劳成疾、重病卧床。作曲家吴大明为陆文婷谱写出深沉、内在的主题音乐,生动地勾画了女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坚定信念,突出这一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人格力量,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佳作。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需要,确定音乐的风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以及每段音乐的起至、情绪气氛以及画面的关系。电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音乐,同时还必须懂得乐队,另外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及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尤为突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第7篇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和改善,其课程目标也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情绪。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有学习价值,更有着社会价值,建立审美教学课堂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们提倡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而审美教育正是全面的、健康的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而语文教学正是这样一个适合的途径,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其实现。

语文是很多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正是因为它涵盖了天、地、物、事、人,刻画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的名家名作涉及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美生动的文辞都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些文章是审美教育的最好内容,可以开发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培养其审美意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审美教育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

审美教育与想象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年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合理利用教材,将教材中表达的人、事、情感展现出来,并加以引导,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看雪》一文,教师在介绍雪景时,可以先对台湾地区进行一定讲解,小学生可能不理解两岸关系这样的政治话题,教师却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例如“台湾的小朋友们和我们一样,都喜爱看雪,都盼望着能看雪”,同时告诉学生们台湾地区是很难得看见雪的,再结合课文中对棉花做成的雪景的描绘以及文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们想象台湾的雪是多么的难得和美丽,小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对课文的描写以及其中情感也能有一定的领会。

四、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学习文化,更应该利用语文教学揭示真理,同样的,学习语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字和词句,更应该将文中所蕴涵的美的信息传递出来,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同时了解什么是美,对美的起源、本质以及规律都有一个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比于文字,图像是小学生更加喜欢也更加能接受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充分发挥图像的审美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草原》一文,当教师在讲述课文内容时,不妨先试试让学生先观察两幅插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印象,描绘记忆中的草地是什么样的,和图中有什么不同,再对课文的词句进行讲解,结合重点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同时告诉学生文中的草原是一个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在潜意识中领略草原风光,感悟草原的自然美以及人情美,促进其初步审美能力的形成。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涵着各种社会信息和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词句甚至每个字都能引起人们无数的暇想。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诗句,在教师对诗句进行讲解后,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山间瀑布的壮观和气势雄伟的美,又或是桂林山水灵修、静谧的美。

五、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现如今各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今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人们吃着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听着英文歌曲,看着韩国电视剧、日本动画片,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对本国的文化越来越陌生,甚至对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毫无概念。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小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感情会变淡,更不要提民族自豪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薪火相传,却由于外国文化的熏陶,使中国年青一代离得越来越远。

目前英语学习流行,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学习英语,却在本国语言文字上并不重视,在其使用上出现许多问题,甚至有一些成年人多会出现书写或是拼音错误,长此以往,中华古老的文化则无法很好地传承下去。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课本中美词美句的教育和欣赏,更是对中华文化缩影的一种认可和欣赏。通过语文学习,让小学生喜爱中国文化,并认可中国文化,对文化中美好的一面有着自己的审美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民族自豪感。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领悟美的真谛,最终成为在美的世界里全面、和谐发展的有理想的人。

参考文献

[1]袁春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2]顾婷.试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外语文,2015(20).

[3]廖明会,黄春英.审美教育: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4).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第8篇

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在音乐教育中到底有何区别。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则是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在高校中开设音乐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素质教育,而这一切都是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为最终目标。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是任何学习音乐的人都不能或缺的部分,当然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有深有浅,这就要以教育对象决定知识的教授程度。如果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则应该系统的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而非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最基础音乐知识便可以。音乐基础知识的教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技能上的传授,而音乐审美教育则是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时刻都包含着音乐基础知识的应用,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离开了音乐审美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没有任何价值,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提高音乐素养服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果抽取音乐基础知识这一块基石,就好比空中楼阁;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人文内涵的音乐审美活动也就无法进行,音乐审美则成了一句空话。要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就必须先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一定要打好,但很多学生反映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总是枯燥乏味,比如有些学生说:“五线谱认起来比较复杂,音符好像都是一个样,怎么也记不住,节奏怎么也打不到一起,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给学生们教唱《送别》时,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应该先教大家认识节奏,打节奏,认音符,唱旋律最后唱歌词,可是对于这种旋律流畅,容易记忆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反而会减慢学生学习的速度,在还没唱歌词之前可能已经厌烦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教学生们唱歌词,把学生分成A、B两组,两组分别学不同的乐句,A组学习的时候B组的学生心里默唱,且边唱边打拍子,最后两组一起唱,等完全学会了再帮助他们分析其中的乐理知识,这样就比较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了,通过学习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做一件事情,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因此,音乐课科学地强化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培养持久的音乐学习兴趣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甚至采取抛弃的观点,势必会导致音乐教育的不可行。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必然过程,音乐审美教育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兴趣培养过程中的绊脚石,学生们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就对音乐的学习产生畏惧,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基本能力,音乐学习兴趣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应当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消弱两者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音乐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同时使学生获得音乐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增加音乐兴趣的持久性。

音乐教育究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最终是为了完善人自身的品格。我国古代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善民心”、“移风易俗”的音乐教育思想就是以音乐对人的教化作为目标。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为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服务的。所以,音乐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功能和作用简单的说,可概括为四种主要功能:(1)育人功能,使人品德高尚。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从而树立起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2)智能功能,使人聪明起来。由于调动形象思维,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相互促进,比如学习键盘乐器需要左右手一起配合演奏,这样奏出的音乐才显得感情饱满、耐人寻味。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左右手的配合能力,从而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3)健康功能,使人心理、生理健康。人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心理活动,人们进行音乐活动,无论是欣赏、表演还是创作,其基本过程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对音乐做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和谐的音乐可以塑造美好的音乐形象,从而正确的引导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对人的精神、心理、生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4)美育功能,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高品位”的音乐,会对人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不仅对人的智力增长有所促进,而且对美的艺术感受得到升华,这些方面相互渗透,能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授过程中,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历史文化等全面的素质教育。音乐审美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主旋律。十六大报告指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个民族精神就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我们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演,学生观、赏、视唱,合唱等形式,将革命历史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保卫黄河》、《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以及现代爱国体裁的歌曲如《歌唱祖国》、《爱我中华》、《走向复兴》等优秀作品对同学们进行爱国教育。其次,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音乐审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塑造完美的意志品格。

如何有效地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素质,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摈弃“师道尊严”建立爱心。音乐教师应具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深厚感情,这是教师悔人不卷的动力,也是感动学生使其乐于接受教育的力量。音乐是情感的“独白”,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丰富的情感是艺术教学的先决条件,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支配自己,把情感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用真实、诚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要做到有感情的歌唱、演奏、表演、创作;用情感丰富的语言,准确的把握课堂情绪的变化,认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发展,引导学生领悟音乐情感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和愿望,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其次,音乐教师应有正确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一部交响乐、一部歌舞剧、可谓是一个博大的情感海洋;一堂音乐课、一场音乐会一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意志趋向,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提供优秀的音乐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只有敞开爱的胸怀,才能为学生打开充满阳光和鲜花的音乐圣殿大门。如果有那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如何能推脱责任于“冗长难懂的乐曲,枯燥乏味的乐理”。最后,还应提高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规范音乐教育教学的力度。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正确恰当的运用音乐语言(包括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们懂得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和正确地表现音乐,准确把握整体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增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搞好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艺术教育中,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当不断探究、竭尽所能为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摘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音乐审美在音乐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价值,加强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的教学特点与音乐审美教育特质间的关系,成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焦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基础知识,功能,目标,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第9篇

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童话文本正好地对接了美育的这种功能。童话故事以其奇幻的想象、夸张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孩子, 虽然情节虚幻, 却蕴含着美好、纯真与善良, 这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学的最佳资源。儿童文学研究者周作人就认为童话与其他文本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艺术审美性, 童话文本教学的首要使命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和谐的内心, 而相比于这一功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因此, 教师在进行童话文本教学时, 应该创设情境, 将孩子带进童话故事的美好境界里, 通过童话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使孩子在快乐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的体验与陶冶, 培养孩子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使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观念, 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使得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以读促悟, 培养审美感悟能力

童话以其生动有趣又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孩子, 在童话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尽量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避免过于琐碎的分析讲解, 通过引导学生多方式的读, 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 使他们在读中享受阅读童话的快乐, 让童话如丝丝春雨无声滋润稚嫩的心田。

(一) 在读中品味童话意境美

很多童话故事用简洁、鲜活、准确、朴素的语言为读者构建了唯美的、富有诗意的、充满温情的画面, 教学中不要过多进行理性的讲解分析, 而应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童话构建的美好意境。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蒲公英》一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让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飞翔时的唯美境界:

师:现在让我们进入蒲公英的世界。

(出示课件:伴随着柔美的音乐, 无数蒲公英的种子如一个个洁白的小降落伞, 纷纷扬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飘然而下, 宛如无数飞舞的小精灵。)

生:好美呀!

师:陶醉了, 是吗?老师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把它的美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朗读后, 进行个别朗读,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我读得轻快、活泼, 因为我觉得这时的蒲公英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无限欢愉的。

生:我读得舒缓、陶醉, 因为我觉得蒲公英飞翔时动作舒展、潇洒, 它们正陶醉在飞翔的快乐中。

生:因为我觉得这时的蒲公英成熟了, 带着自己的小降落伞, 一路飞翔, 一路幻想, 这真是如诗如梦的境界, 我们不能打扰它们, 所以要读得轻柔些。

通过朗读, 孩子们沉醉在语言文字构建的如梦如幻的童话境界里了。

(二) 在读中感受童话形象美

童话故事为孩子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 这些童话形象深入孩子的内心, 与他们的世界息息相通。对于这些童话形象的感受, 同样需要孩子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去获得, 尽量避免成人化的解读与分析。例如苏教版五册《三代麦子》的这个片段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默读、有感情读、对比读等多形式的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小猪可爱憨厚的形象:

1、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小猪得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样的反应?他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第二小节, 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老师引导。

3、默读第六小节思考以下问题。

(1) 当土地爷爷再来拜访小猪时, 小猪说了什么?有什么反应?

(2) 你觉得小猪身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

5、假如你是土地爷爷, 你会怎样评价小猪呢?

6、对比读第二、六小节, 同桌讨论。

(1) 你喜欢小猪吗?说说你的想法。

(三) 在读中体验童话情感美

童话故事将一个多姿多彩、奇妙有趣的世界展现在孩子面前, 各色各样个性鲜明的人或动物, 丰富多彩而充满奇幻的经历, 这些不可能在孩子身上经历, 却给孩子带来深刻而鲜活的情感体验。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孩子一定会被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所深深感染, 油然而生同情之心;读《海的女儿》, 孩子则会感动于小美人鱼的勇敢无谓与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读《丑小鸭》, 孩子会和丑小鸭一起经历磨难, 感悟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 找回自信, 懂得感恩……这些体验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在童话文本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走进童话, 在自主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所传递的美好情感, 在阅读中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 培养孩子的美好情操, 健全孩子的人格品质。

二、激发思辨, 培育审美判断能力

在小学阶段, 儿童的心智尚处于幼稚期, 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的局限, 使得他们无法对美与丑做出独立正确的审美判断。而在审美判断能力的培育上, 童话教学有着独特的价值。在童话作品中, 人物形象的美与丑是鲜明的, 作者褒贬态度是分明的, 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审美判断。这些优秀的童话作品给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 为孩子带来积极向上的思想陶冶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促进了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思辨的火花, 让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培育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 巧妙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思辨的热情, 在讨论交流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判断:

师:孩子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小柳树和小枣树, 那么你喜欢和谁交朋友呢?为什么?

生1:老师, 我喜欢和小枣树交朋友, 因为小枣树会结又大又红的枣子。

生2:我喜欢和小枣树交朋友, 因为小枣树不会和小柳树计较, 还会夸别人。

生3:老师, 我喜欢和小柳树交朋友, 因为小柳树长得很美。

生4:我喜欢和小枣树交朋友, 因为小枣树结的枣子很有营养。

生5:我喜欢和小柳树交朋友, 因为小柳树知错就改, 是一个好孩子。

师:谁还会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呢? (课件出示句式)

生1:我喜欢和小柳树交朋友, 因为小柳树虽然不结果, 可是很美。

生2:我喜欢和小枣树交朋友, 因为小枣树虽然很难看, 可是会结果子。

生3:我喜欢和她们两个交朋友, 因为小柳树虽然不结果, 可是很美;小枣树虽然很难看, 可是会结果子。

师:其实老师也喜欢和他们交朋友, 她们虽然有自己的短处, 可是也有自己的长处呀。正像我们刚学过的两个成语———

生 (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通过激发讨论, 让学生接受朴实的辩证哲学熏陶, 事物并非非黑即白,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三、善用教材, 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儿童是富于创造性的, 他们有着无限的想像空间, 一张白纸他能绘出多彩世界, 一块泥巴他能捏出万千姿态。在孩童眼里一切都是鲜活而富有生命的, 他们将自己置身其中, 与世界平等交流对话。童话文本正契合了孩子的天性, 激发了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一堂成功的童话课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文本进行开发挖掘, 拓展想象, 让学生在思想的国度里自由驰骋,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仿写、补白、续编或改编, 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 巧补空白, 丰富内涵

在进行童话课文教学时, 要善于抓住故事的空白, 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联想, 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意蕴, 升华对文本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例如,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会走路的树》一文, “从这以后, 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 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这句话虽然简单, 却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蕴含着美好的意趣与情愫。在教学中, 教师可深情激趣, 引导想像———“树与小鸟成了好朋友, 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它们曾经去过哪些地方, 有过哪些有趣的回忆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自由建构美好画面, 感受纯真友谊。

(二) 续编文本, 升华认识

许多童话故事思想内涵丰富而隽永, 学生读完总会意犹未尽, 教师可因势利导, 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点,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让学生通过续编故事升华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培育孩子的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 在教完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会走路的树》一课时, 可设计“赏读全文, 续编故事”这一环节, 教师设问引导:“美丽的小驯鹿带着小鸟回家, 小鸟看见小驯鹿的爸爸, 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们的想像翅膀, 为课文续编一个生动有趣的结尾。”通过续编升华对纯真美好友情的认知与感受。

童话文本作为小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 它们通过奇妙而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 鲜活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以及美妙绝伦的自然景象, 向孩子展示着多姿多彩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社会美, 这些作品提升了孩子的审美趣味, 陶冶了孩子的美好情操, 建立起自己的审美判断, 童话文本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教师应遵循童话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 摒弃琐碎与理性的分析, 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把握, 感性领悟, 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童话的“美”完整充分地呈现出来, 引导孩子在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 以文为本培养了孩子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4.

[3]唐敏.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02.

[4]陈文强.试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成才之路, 2010, 18.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第10篇

文言文教学, 应当在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中领悟文章的主旨意蕴, 不断拓展知识视野, 从而获得某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感受到淳厚悠长的古文化的韵味。这样做, 对于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十分丰厚的国家, 弘扬传统文化, 实际上也就是致力于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继承。这种心理结构需要建立在学习主体能获得审美感的基础之上, 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 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 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 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只有在正确的“文言观”的指导下, 文言文教学才会表现出足够的想象力和灵活性, 文言文教学的视野和境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提升。

一、把握农村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

农村学生希望自己能跳出“农门”, 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 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因此文言名篇教学需要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利用文言名篇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内驱力。语文教师的重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审美欲望, 把学生引导到文言文阅读的道路上来。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 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 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 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主动的阅读, 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去走进作品, 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 更进一步, 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 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 产生共鸣, 产生向往。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动力, 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

“文言”不是无情物, 文言名篇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 呈现出生命的美和活力, 当他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对象时, 就绝不只是纯粹认知的静止物象, 而成了人们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只有撒播在这样的土壤上, 才能涣发出生命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 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 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 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利用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 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 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从而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

二、挖掘名篇魅力, 创设教学情感氛围, 让文言名篇课堂也充满审美愉悦

千古绝唱《滕王阁序》中, 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文情并茂的佳句比比皆是。如“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 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像这样的名句, 不能一掠而过, 而应细加欣赏品味, 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 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审美创新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范仲淹岳阳楼作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 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 抒“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苏轼作《水调歌头》, 发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作品, 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挖掘工作, 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 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 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读”是文言名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 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 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 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 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 融会贯通。

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 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 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 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 韩、苏文, 但诵一二首, 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 方觉其妙, 诵及全集, 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过, 口颔流涎, 滋味无穷, 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 诵之不辍, 其境愈熟, 其味愈长。”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加强反复诵读, 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 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并产生审美的共鸣, 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第11篇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国家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引进, 影响了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旧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 已经阻碍了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 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中对音乐价值的描述有几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是它的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内容是在教学当中进行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以这三项基本内容为主的审美教学,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多种音响形式中的丰富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铺垫坚实的基础。”

理解了新课标中对音乐审美体验价值的精髓后, 每一个音乐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新课程标准中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运用到教学中,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为祖国蓬勃的建设事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要在教学中运用新课标的审美体验价值, 以审美为核心, 我认为就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心, 让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 达到音乐与心的交融, 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表达美好的情感。具体教学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用心去听, 使音乐情感走进内心;其次, 要用心去唱, 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关于以上两个方面,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帮助学生构建内心情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 更好地实现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

1. 转变教师的身份特点, 才能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推进, 音乐教育形式由以往的“言传身教”向“师生互动”再向“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转变。同时教师的身份也由“教书匠”转为了“设计师”、“指导师”继而达到现阶段的“合作伙伴”。有了身份上的转变, 教师的心态起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已经一去不复返,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没有了高高在上的严指导师的态度, 学生自然就解除了紧张畏惧的心理, 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 这就为“用心去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也为“大胆地唱”创造了轻松自然的环境, 克服了学生演唱时的紧张心理, 有利于演唱时感情的抒发。

2. 教师以积极真诚的心态和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1) 教师的心态

创新能力教程中告诉我们:“保持快乐与良好的心态, 对事物的高度热情, 以及适当的情绪激活水平等都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中应具备的积极情绪状态。”只有教师自己先具备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才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和带动学生。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 教师就会在不经意间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 学生在得到教师的鼓励后, 更会有自信, 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 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这样, 无论是歌曲鉴赏还是歌唱表演都会更加认真和投入。

(2) 教师的语言

有一位语言学家曾说:“生动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 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使用语言教学的教师们更要注意自己在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要用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 确定自己的语言节奏和语调, 使声音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使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教学,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有高昂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精神, 学生更容易被音乐感染, 也更容易用歌声感染别人。

3. 了解歌曲的背景。

(1) 歌曲地域文化背景

根据对全球地域的划分, 首先可以分为不同的洲, 再分为不同的国家, 国家领域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民族。每个不同的地域的音乐代表着本土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歌曲地域文化背景就是歌曲本身的风格特点。

(2) 时代背景

不同的历史时期, 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期的音乐都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状况。例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都是抗日和斗争题材的歌曲较多, 现阶段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这些歌颂祖国蓬勃发展的歌曲。

歌曲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体现, 所以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就是了解歌曲的创作来源。

(3) 作者创作背景

了解了大的时代背景, 再进一步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歌曲时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状况, 更能够理解歌曲。例如: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壮丽的诗篇》中的《中国, 我可爱的母亲》取材于方志敏烈士的不朽名著《可爱的中国》, 这部名著就是方志敏烈士在被捕后, 在监狱中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抒发了他在监狱的艰难环境中,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对学生进行歌曲三个方面背景的介绍, 使学生对歌曲的风格特点、创作来源和作者创作歌曲时的生活与思想状况都有所了解,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音乐。

4. 歌曲情境的模仿与表演。

图画是在教学中描绘情境的方式, 用课本上的歌曲插图或学生欣赏后所画图片把歌曲内容形象化, 实际上就是再现歌曲所描述的情境。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 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 但能模拟音乐情境创设接近的图画。把歌曲形象化在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 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当中, 让音乐走进生活, 使生活再现音乐。

创设了歌曲情境之后, 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表演。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主要有两种倾向: (1) 担当自己喜爱的角色。 (2) 表演喜爱的故事情节。喜爱, 是顺应了学生兴趣的情感方向。对角色的偏爱使他们带着深深的情感和美丽的憧憬, 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模仿情境和表演情节, 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 在舞台上学生化身为歌曲情节中一个活生生的角色, 这样可使音乐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变“单调”为“多彩”。情境的引入和角色的转换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的推动下, 学生渐渐由“扮演角色”过渡到“进入角色”, 继而全身心投入, 学生一旦投入, 无论是听赏歌曲还是歌唱歌曲都会成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5. 升华歌曲主题。

教材是由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组成的,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只有升华歌曲的思想内涵, 才能赋予歌曲教育意义。教材中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多样的, 有表现对祖国山河、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的音乐作品, 如《歌唱祖国》、《祖国颂》、《保卫黄河》, 等等, 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热爱祖国, 十分鲜明, 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赞美青春和劳动的, 弘扬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等许多深刻的歌曲思想内涵。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中, 突出的还有注重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家中唯一的孩子, 缺乏集体意识与集体思想, 个人本位思想较重, 有时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价值判断、价值取向方面, 以个人为出发点, 将集体利益, 置于次要地位。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

歌曲的思想教育意义是教材歌曲的灵魂,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针对歌曲的不同思想内涵,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 这样就把单纯的音乐提升到了教育学生思想的境界,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把每一个学生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有了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做基础, 无论是听到的音乐和表现出来的音乐都会是心灵与音乐的共鸣, 达到音乐与心的交融。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下一篇:北川羌族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