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行为范文

2024-07-01

家庭教养行为范文(精选12篇)

家庭教养行为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 于2013年10-1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随机选取10所幼儿园 (每个幼儿园分别选择大、中、小班各1个) 的100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不限性别; (2) 年龄3~6周岁; (3) 体格及神经发育正常。排除标准:精神病、智力低下等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或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 中重度营养不良者。

1.2 方法

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经过统一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儿童家长及幼儿教师共同完成。调查工具包括: (1) 《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问卷涵盖学龄前儿童发育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3大维度, 共计2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是”和“否”的两极回答。该量表在深圳市学龄前儿童中应用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5]。 (2) 《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该量表由53个条目组成, 包括6个维度: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模式5级评分制, 每个因子得分越高, 说明家庭养育环境越好。该量表由何守森等[6]于2008年编制完成, 是目前国内唯一进行了标准化的6岁以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测评量表, 并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 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调查儿童基本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将患者全部数据信息录入数据库,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满足正态分布)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关系, 并计算相对危险度 (OR) 及其95%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基本情况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收回问卷92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924名学龄前儿童中, 发现有心理行为问题者147例, 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 (P<0.05) ;而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体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关系

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 (P<0.001) , 见表2。

2.3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3。

3 讨论

现代生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环境、社会、家庭及教养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心理受地域、经济及文化等综合的影响, 因此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报道及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家庭教养行为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9%, 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 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 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 逆反任性及孤僻怯懦等心理问题。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尤其是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 只要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 必定能有效保证和促进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改善[7,8,9]。

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对其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 为了将子女培养成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而在子女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对子女实施相应的教养策略的过程。家庭教育行为对儿童行为起了示范和强化作用, 儿童的行为问题反过来可能影响家庭功能, 使父母及亲子间矛盾增加, 引起父母的较量、紧张和情绪障碍, 从而加重儿童的行为问题, 形成恶性循环。父母应保持适当的亲近与距离来教导、养育子女, 否则, 长期的亲近和过分的溺爱, 会阻碍孩子的成熟及独立。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即家庭养育环境越好的儿童越不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 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异常相关[10,11,12]。另有研究发现,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越高,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就越低, 反之, 家庭成员之间越不融洽, 相应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就越高[13,14,15]。

综上所述,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 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 要充分发挥父母的积极主动性, 应针对家庭教育行为中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 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 (P<0.05) 。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 (P<0.001)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 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优化家庭教养实现家园共育 第2篇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密不可分,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对幼儿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内容。如: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综合的教育,即综合社会、幼儿园、家庭三部分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在园的教育活动,更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正确地教育孩子,经常鼓励、引导孩子,让孩子的表现做到家园一致,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同时本文举出了相关操作策略,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优化家庭教养幼儿发展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养,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父母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这也是我们开展研究的方向和动力。

为实现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教师的有效发展、家长的主动发展,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目标采取了以下操作策略:

一、家园互动的沟通策略

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结合家园互动确立了几种基本形式如下:

(1)提升家长育儿观念

①定期印发《家庭教育小报》。以书面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小报内容来源于《家庭教育导报》《现代家庭教育》和家教网站等。

②组办家长学校。通过讲师团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家长进行系统的专题讲

座。讲师团成员主要由园骨干教师、小学名师、社区的个别有才之士和部分家

长组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题。我们改革传统家长学校授课形式,分层次对

家长进行培训(即大型课和小型课)。一是面向全体家长的大型课,讲授普遍性、理论性的问题。比如专题讲座:《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等,帮助家长

增强认识,建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是小型课,即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课。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授课的内容避免讲理论,多是采用提出某个

教育观点,用实例证明的案例分析法,可操作性强,深受家长欢迎。

(2)解决家长的困惑

①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幼

儿园、认识孩子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可以为家园协同教育奠定良

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有效地推进了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②召开互动式家长会。家长会是园与家长沟通的最常规的途径,我们一般

都习惯于老师讲,家长坐着被动听的方式来组织;目前邀请家长到讲台上讲述

自己育人的成功经验(包括户外运动、交往能力、进餐习惯等经验)或者面临的困惑,晒晒自己的私房营养并邀请家长品尝,组织假期家庭式“驴友”活动,都能让家长会更有吸引力,让家长更有收获。

③组织家长沙龙。根据班级的工作需要或者某些学生的教育需要,组织部

分家长在宽松的环境下,就某一个专题畅谈自己的困惑、感受和观点,提出解

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家园沟通的有效策略。根据谈论专题的内容,一般有以下

几种形式:A、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讨论会。B、部分有共性问题幼儿的家长交

流会。C、有专家参与的家教经验交流会。

④组织亲子活动、感恩活动。以幼儿家庭为单位,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

与一些寓有教育含义的精心设计的游戏、竞赛等娱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参

与、体验中获得相应的认识。

如亲子拓展运动会: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拓展运动项目,让所有的孩子参与、让所有的家长参与、让所有的教师参与。孩子、家长和老师在运动中体验快乐、不在意活动的输赢,重要的是幼儿、家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

健康心理的的养成。

亲子社会实践:和家长朋友们一起带着孩子们去为革命英雄烈士碑扫墓,通过老师和家长的讲解,帮助孩子们了解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激发他

们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亲子制作:根据幼儿园主题开展的情况,开展各类亲子制作。

亲子阅读:教师向家长推荐优秀的早期阅读作品,让家长在每天临睡前和

孩子一起阅读,在体验亲子阅读快乐的过程中,培养亲子感情,增长知识。

亲子课堂:邀请家长担任幼儿园的爱心朋友,为孩子讲故事、做游戏,表

演技能,开拓幼儿的眼界。

⑤家庭访问这是教师主动登门对幼儿家庭进行实地访问的手段。不但可

以面对面地向家长通报幼儿在园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实地察看了解家庭教育情

况和幼儿在家现状。

⑥家园通讯通过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校训通、家园互动栏等现代

通讯、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如:《家园互动栏》我们通过开设《育

儿知识》、《本周教学》、《温馨提示》栏目向家长介绍动态的教育信息,使家长

了解、掌握幼儿园教学和育儿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起幼儿良好的行为习

惯,实现家园共育。

二、家园合作的保障策略

(1)邀请家长参与,实现合作共享

首先,发挥家委会组织功能。鼓励班级家长委员会在幼儿园、班级决策时

提意见,讲想法,让家长在参谋的过程中成为参与者、决策者。

其次,发挥家长的榜样、助教作用。例如:互动式家长会可以邀请部分家

长上台讲述自己的育人体会,课堂教学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家长以教师的身

份向孩子们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

再次,鼓励家长参与活动、发表见解、交流体会。实践证实,让家长以各

种形式参与幼儿园的组织和决策工作,家长十分乐意,双方之间的关系必然融

洽。并且参与的层次高,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也增强。

(2)尊重家长意见,达到平等交往

教师是家园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家园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

者合参与者,他在家园教育互动的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了教师本身外,还包括

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的开发者、家长的朋友和交流的对

象等角色,其间的任何一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家长,平等交往,这是

实现家园合作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在评价孩子的问题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地分析,态度中肯,即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出改进方法。

(3)关注指导对象,发现存在差异

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我们特别关注两个群体。第一,单亲、离异家庭,第二、隔代教育或者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在把握共性问题的前提下,有个别

针对性的指导。

(5)重视反馈评估,促进家庭教育

家园合作活动如果能够真正地满足家长的需求,取得家长的认同,让家长

有所感、有所获,必然能够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与学园教育密切配合。如

幼儿园每年开展评选“优秀家长”活动,由各班推荐候选名单,进行表彰,让

家长在成功与肯定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信心,对家长本身的角色进行反馈

和评估,从而带动其他家长向优秀的做法靠拢。

三、成效和分析

(一)案例展示:阳阳的成长

阳阳,男,6岁。好动热情,上课时不注意听,经常搞小动作,教师提醒时

会稍稍收敛,但很快以会故态复萌;他平时常有推、踢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兴奋、热情,但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在平时交流中,我得知阳阳爸爸开

了一个餐馆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对孩子比较纵容,满足他所有的要求,使得他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非常霸道,常玩电子产品,常看《奥特曼》。妈妈

对他的要求严格,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阳阳和妈妈单独在的时候稍稍听话点。

以下是开展调研后,家长教养方式的一点改变。

(二)家长家教能力提高,幼儿行为能力发展

优化家长教养方式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涌现出了一批优

秀家长、礼仪幼儿。通过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获得了成功。

1.从家长方面来看:通过多次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

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们懂得了如何

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沟通,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发生了质量的提升,有

效地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家园同步发展。

①家长教养态度趋向民主型。家长能尊重孩子的意见、想法,有效地与孩

子进行沟通。

②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

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家长这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形成自我教育机制的内在因

素,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内驱力。

③家长的家教能力、质量明显提高。从向老师讨教方法到现在家长自己掌握

一整套的家教方法,家教指导活动时他们家庭中的成员会自觉地彼此探讨。

2.从幼儿方面看:孩子在交往、生活等能力明显提高。过去的几个“小皇帝”

现在变得独立了,文明了,礼貌了,更重要的是懂得关心和感恩他人了。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对于提升家长的自我学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孩子的游戏能力、观察

孩子的能力仍将作为我们努力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有一种感动叫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陈建翔 著

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生兰 著

家庭教养行为 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引言

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是他们的未来与希望。家庭又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中学到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还是孩子的终生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家庭教养方式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在1967年,首次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目前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综合多种观点,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理解为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它是在父母和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在我国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多采用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1967,1991)的分法,具体表现如下:

民主型的父母认为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对孩子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适当的要求,并让他们知道这不是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意愿,而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同时也鼓励子女多与自己交流。

溺爱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总想给子女无限的爱和包容,给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但却忽略了子女自己成长的需要,使得子女日后步入社会心理极其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专制型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子女身上,不关心孩子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一切采取“包办”的态度,使孩子丧失了自主权,孩子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和温暖。

漠不关心型的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的原因对孩子采取忽视的态度,不注重在情感上给孩子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只是从物质上对孩子做出补偿。长此以往,孩子也享受不到本该有的家庭温暖。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我们发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直接成长的地方。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比如一般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长期得不到家庭关爱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的表现有非常大的差别。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青少年面临着各种考试、比赛的压力,学校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成为现在青少年在学校的主要目标。虽然现在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仍是直接忽视这一点,对全面发展的要求置若罔闻,各种考试接踵而至,压得青少年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学校主要是以学习成绩排名来衡量孩子的能力,这种不科学的衡量标准会对使很多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最终影响他们的成长。

(三)自身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是其身体发育最迅速的阶段。男女发育成长特点的不同、身体迅速发展带来的好奇与不安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别是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想独立却又不能完全独立所产生的矛盾感,最易使青少年产生困惑。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中国式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以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交流,不注重理解孩子的内心。要想青少年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就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比如父母之间关系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对话、互相尊重,等等,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二)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长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容易浮躁、叛逆,其实都是自己对这一阶段的一种不安感的表现。父母这时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教育与关心,要做到真正地从内心上的关爱与呵护。如果父母能意识到针对每一年龄段、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对自己的教养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真正从内心理解自己的子女在成长中的各种需求,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样父母才能真正随孩子一起成长。

(三)全社会的力量

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增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为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心理的成长。

(四)因材施教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作为青少年家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家里有个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但是父母在教育自家子女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随大流,一定要多观察、多沟通,一定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父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

五、结语

每个青少年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为子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采取科学的、理性的教养方式,才能真正地理解子女、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父母要把握一个大前提,就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都要能体现温暖、关爱和理解。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个体更好地成长,还可以对整个社会的青少年的异常心理的预防和矫正起到警醒和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把握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及规律,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促使我们的青少年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更加茁壮地成长,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6.

[2]高茗等.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为家庭学校因素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45—1048.

[3]Nancy Darling & Laurence Steinberg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4]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92—94.

[5]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1):81—84.

【作者简介】

家庭教养行为 第4篇

一、学习不良学生与学习优良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别

子女英语成绩好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不同有关。成绩好的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用情感温暖孩子和沟通理解孩子:当子女遇到挫折时, 父母多能设身处地地为子女考虑, 为他们加油, 给他们鼓励;彷徨无助时, 给他们坚定的支持。而成绩不好的学生, 家庭教育方式是严厉的惩罚和无原则的抱怨, 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态度, 这些孩子不仅英语成绩差, 因此造成的心理问题也不少。

二、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学生英语成绩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显著差异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有关系。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 选择民主教育方式的就多;反之, 选择专制教育方式、放任自流、溺爱惯性方式的就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受教育越多, 他们学到的知识越多, 思维方式就更科学, 看事情、处理问题更客观、更理性, 对子女的愿望与想法更尊重, 更愿意了解和理解。因此, 在教育子女的情景中, 更能将孩子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来尊重, 能掌握孩子在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 用较为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家长受教育越少, 知识越有限, 视野也越狭窄, 所接触的人更是如此, 常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 所以在教育子女时, 老用过时的教条, 抱住旧经验不放, 把孩子当私有物品, 想怎样就怎样, 对孩子不尊重, 以自己为中心, 以不科学的态度, 过于感性的方法教育子女。良好的愿望带来的却是较差的教育效果, 甚至有些孩子直接放弃学英语。

家庭教养方式的显著差异与家庭环境氛围有较大关系。家庭环境氛围是指家庭里的心理气氛, 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交流沟通的方式与品德修养的程度造成的。此氛围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着家庭成员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人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的感染、做事的方向与行为导向三个方面, 调查表明, 家庭环境氛围对子女英语成绩的影响较深远。家长给子女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无形中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优良类和不良类学生的家庭里、家庭环境氛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三、家长对子女的英语成绩期望值过高, 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不仅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有影响, 父母的期望也对子女英语学习有影响。心理学的调查表明, 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证实, 父母或教师的适当期望能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英语成绩。

从调查问卷看, 成绩优秀者和成绩较差者获得父母的期望是不一致的。父母对英语成绩的期望是有差异的。父母相信子女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好英语, 经常鼓励他们多读多写, 定英语杂志让子女看。这些殷切的期望和热情鼓励能促使子女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反之, 另一些家长不相信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能学好英语, 时时让孩子补课, 并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得孩子开始厌恶英语学习, 甚至放弃了英语。

在英语学习中, 家长要让期望效应发挥它强大的力量。首先, 家长必须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 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其次, 要善于发现他们英语学习的特点, 因势利导, 努力去挖掘他们英语学习的潜力。在充分信任和精心引导下, 这些优势和潜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使孩子的英语成绩快速提升。

四、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是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英语成绩还与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有重要关系。

影响英语成绩好坏的直接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智商因素;一个是情商因素。前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商高低。人聪明, 其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就高, 这样掌握英语就容易, 但是具备这样的因素并不见得就能取得好成绩。恰恰影响英语成绩高低的是情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上进心, 自信心、耐挫力等。如果具有不服输的性格, 不怕出力, 积极上进, 对英语学习有正确认识, 这才是提高英语成绩的关键所在。但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是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孩子, 学习态度、习惯都比较好, 成绩却总不见大的提高, 难以突破, 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有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不知道英语学科的特点, 可以主动找教师帮助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子女英语成绩的关系, 从而引导部分家长正确审视自己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英语成绩产生的副作用, 为制定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显著提高。

摘要:20世纪40年代迄今, 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发现家庭的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水平、学业成绩等有极显著的关系。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观察和研究也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英语成绩密切相关, 子女成绩差主要受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教育环境不适、教养方式方法不当、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子女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吴娜娜, 陈阿雅.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家庭教养行为 第5篇

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大多数家庭都是由母亲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家庭教育母亲唱主角”这一现象存在着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阅读著名的《傅雷家书》,我们不难看出傅雷先生对儿子的教育采取的是一种“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父亲要求严格,母亲温柔慈爱,将孩子培养成才,其实,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有一定的优点,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种家庭教养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仍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一、“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的概述

家庭教养是每个家庭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的家庭教养模式与孩子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父母的教养模式是父母在长期的子女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采取的基本上是“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

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般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与行为抱有较高的期望,因而常常对孩子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和必要的惩罚;母亲对孩子则采取慈爱宽容的态度,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都予以满足,这就是传统的“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

二、“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当前已有研究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如土耳其阿狄家庭教育暨康复中心心理研究人员加利斯撰文称,从出生到入学前是子女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包括心智、情绪及适应周边环境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养成,而父亲在其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他还指出,以协助子女人格成长而言,包括子女在智力、情绪表达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的成长。一位尽责父亲对子女的照顾较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可增加 25%-30%的正面成效。[2]而在家庭中,一般采取的都是“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由此可见,“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形成孩子不同的个性品质。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中,父亲从本能上采取与母亲不同的教育方式,母亲是温柔的,一般是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温和的活动,在孩子犯错误时也是温柔地教育;而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玩耍,做一些比较刺激的活动,在孩子犯错误时父亲更是颇为严厉。在这种家庭教养下,既有慈母的关爱,又有严父的教导,孩子既可以健康安全地成长,也可以玩得更加积极和科学,从父亲身上可以受到勇于冒险、进取、刚强、独立等品质的熏陶,有助于形成个性的品质。另一方面,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下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其坚毅的性格,促进其认知发展等。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具有优势,但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孩子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大多数家庭中,父亲代表严格要求,母亲代表关心爱护。实际上,这样定位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其实是有失妥当的。父亲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带来的训斥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懦弱并易对他人怀有敌意等不良的个性;母亲的过分溺爱和保护又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阻碍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建立,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2.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使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在教育中有所失衡,不利于孩子胜任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影响他们对社会的适应,不善于和他人沟通交往等,从而阻碍其社会性的发展。[3] 3.对孩子的人格产生一定影响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双重人格,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称赞。父母的教养态度不一致,孩子会慢慢了解父母的脾气,为了得到父母的称赞,会对父母“投其所好”,在严厉的父亲面前表现的乖巧、稳重,在慈爱的母亲面前则蛮横、撒娇等,久而久之易形成双重人格。

三、“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其存在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现代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观念,我们应清除头脑中的封建观念,逐步摆脱“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而是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更新改进,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这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育要协调一致

父母的教育要始终保持一致,首先要做到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家长的教育观念,就是家长的教育思想,它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左右着子女的发展方向,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避免将分歧转嫁给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可以共同管理,协商沟通,避免发生冲突,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出发点都是一致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因此,父母要在教育上保持一致性,互相沟通和尊重。

2.保持和谐的父母关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在家中,父母要保持和谐的关系,不仅可以有助于孩子良好的个性形成,也有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冲突。同时,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仅在语言上要与孩子加强沟通,还要在行为上与孩子加强沟通。父母和孩子语言上的沟通,更多的是孩子出生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语言沟通不是唠叨和喋喋不休,该是平等的交流,不经意的、聊天式的,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要尊重他的想法,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以及技巧等。父母和和孩子在行为上的沟通,更多的是取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行为表率。父母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孩子做好榜样,这样孩子肯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好的影响,家长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在走入社会前,主要是通过父母去认识和了解社会。[5]言传身教,父母要注重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好学习的榜样。

3.“严”与“慈”相结合,建立“严父慈母协同型”家庭家庭教育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庭采取的“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严父慈母”的方法,被很多家长理解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态度应该是一言一松的,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这样定位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也是有失妥当的。严与爱应该是彼此相互依存的,不能将其简单地割裂开来,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教育家陶行知对于家庭教育有过深刻的分析:“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为父母所施办法宽严不同,子女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都是父母主张不一致的弊端。”[6]因此,家庭教育要刚柔相济,互为弥补。父亲和母亲要注重采取“严父慈母协同型”家庭教育,将“严父”和“慈母”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同时,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应该有交错重合的地方。父亲要“严”,但严中应带慈,刚柔并济;母亲以“慈”为主,但慈中应有严,柔中有刚。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这种教养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启发意义,父母只有抓住这些启发并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改进,采取合理科学的教育方式,才可以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成为栋梁,为社会作出贡献。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性格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66-01

一、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有些家长对孩子性格教育的忽视或不得法,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常见的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溺爱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但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就容易形成儿童任性、娇气、执拗、骄傲、自私等不良性格。

(二)严厉型或虐待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训斥、打骂、苛求,表现在对孩子要求过严过多,往往以家长的权威,高压的手段迫使孩子绝对服从。子女的努力似乎总够不上家长的要求。孩子无法完成任务,稍有不好或说错了几句话,做错了某件事,家长便采取惩罚的手段。这样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儿童胆小、怯懦、自卑、不诚实、粗暴或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等不良性格

(三)忽视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所做的最多只提供食物和衣物,而不会去付出什么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话和成长条件。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具有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四)封闭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把孩子关在孤独的家庭小天地里,把他们限得死死的,不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课外有利健康的话动。不许孩子与其他人交往,只让孩子死读书,剥夺孩子游玩娱乐的权利。他们不顾孩子身心的发展特点,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孩子单调地认字、机械地算题。在这种错误的教育影响下,孩子身体消瘦了、头脑僵滞了、学习的兴趣淡漠了,一个人真话泼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拘谨、孤独、呆板、压抑、不开朗等。

二、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塑造儿童良好的性格

父母应怎样有日的有意识地朔造儿童良好的性格呢?

(一)信任与赏识孩子,鼓励孩子自理自立。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信心,赏识孩子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是他的后盾。这是成功父母的最重要的秘诀。随着孩子的长大,在孩子身上自然会萌生出“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想法和要求,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这种要求,不要怕孩子做不好,要帮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久而久之,一双伶俐的双手就会在日常的实践中锻炼出来、孩子从小培养锻炼独立的生话能力,能从中认识许多事物的相互关系,让孩子通过手脑并用,亲身实践去认识和感知社会,并在生话中学会克服困难,体验劳动的艰辛、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可以说,家庭中父母的关怀、理解、鼓励和信任是子女主动发展的有力动力。

(二)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父母是孩子仿效的“话样板”,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眼里,在孩子面前,我们做什么比我们说什么更有力量。如果父母做出率直的榜样,他的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孩子,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孩子就能学会顽强。

孩子是非观念差,往往毫不选择地模仿父母的言行,父母必须时时注意以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去感染孩子,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手段。如果父母言行不一,给孩子讲的道理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孩子必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后父母讲的道理再也沒说服力了。因为孩子自然可以得出结论,父母可以不做,我也可以不做;父母敢做的,我也敢做;父母可以欺骗,我也可以撒谎。这时父母讲得再好的道理也都成了一堆废话,这样的父母不会有真正的威信,对子女的教育就会失去力量。

(三)给孩子适当的磨难与挫折承受力的训练。挫折承受力是一种不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生话中一个人碰到挫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和子女站在同一阵线上,与孩子一道商量解决的办法,给孩子提供参考,而不是横加指责或者包办代替。在孩子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时,家长要进行心理的疏导和恰当的引导,让孩子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以客观的态度认识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当孩子在失败的过程中想要放弃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以树立孩子的自信。

(四) 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是儿童生话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中人事往来和活动随时随地会影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要均衡、互补、目标一致,以确保对子女教育的一致性。作为父母要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坚持民主、平等的讨论问题,不要武断,也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孩子。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做父母的应注重教养方式,把家庭变成孩子成长的乐园、知识的宝库、锻炼的熔炉。“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儿童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意识的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父母负有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译者,高新勇,中国青年出版社.

家庭教养行为 第7篇

一、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对象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在云南省临沧市卫生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市财校、市农校四所学校抽取研究被试。每个学校选择一年级和二年级进行抽样,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 每个班随机抽取40名学生。总共640人。获得有效问卷602份, 男生284人, 女生318人。平均16岁。

(二) 调查方法。

用自编人口学变调查表、白羽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 (CIAS)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对其进行测量。白羽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 (CIAS) 。量表共19题, 总分76分。得分越高网络成瘾越严重。小于40分为网络使用正常人群, 40~53分为网络依赖人群, 大于等于53分为网络成瘾。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人共同编制。施测用的是我国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分为两个量表, 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其中父亲量表有6个因子:因子EF1情感温暖、理解;因子EF2惩罚、严厉;因子EF3过干涉、过保护;因子EF4偏爱子女;因子EF5拒绝、否认;因子EF6过度保护, 共58个题目。母亲量表有5个因子:因子EM1情感温暖、理解;因子EM2过干涉、过保护;因子EM3拒绝、否认;因子EM4惩罚、严厉, 因子EM5偏爱子女

二、数据分析

(一) 中职生网络成瘾状况。

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白羽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 (CIAS) 中的各个题目进行计算变量总和。结果显示, 网络使用正常人群的比例最大, 有311人, 占51.66%;其次是网络依赖人群有250人, 占41.53%;网络成瘾人群比例最小有41人, 占6.81%。

(二) 网络成瘾不同程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1. 网络成瘾不同程度与父亲教养方式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中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两个因子检验P值均<0.05, 说明这两个因子在网络成瘾不同程度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的因子由于检验后的P值>0.05, 认为差异不显著。 (表1)

2. 网络成瘾不同程度与母亲教养方式的方差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中的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这些因子的检验P值均<0.05, 说明这些因子在网络成瘾不同程度中的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其他的因子由于检验后的P值>0.05, 认为差异显著。 (表2)

三、结果与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第一, 临沧市中职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6.81%。第二, 父亲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这些因子在网络成瘾不同程度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果说明网络成瘾中职业的家庭生活存在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父母过分干涉孩子的言谈举止, 对孩子要求严厉, 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过多的拒绝否认, 不接纳, 不赞赏孩子。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低自尊、自卑, 没有自信。研究表明, 过低自尊是促成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当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常常束手无策, 这时网络就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出口。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 他们可以忘记烦恼, 暂时获得愉快的内心体验。长久恶性循环会导致孩子网络成瘾。

预防网络成瘾, 需要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多和孩子沟通, 给孩子创造温馨美满平等的家庭环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减少对孩子的责备与干涉。注重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让孩子树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让孩子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 对“单一评价体系”下的学习成绩方面的不足进行“建设性的补偿”, 避免他们通过沉迷于网络中获得的成就感而造成“失补偿”, 最终走向网络成瘾。父母采取合适的教养方式, 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是预防网络成瘾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郑莺.网络成瘾界定性研究[J].科技资讯, 2009

[2] .王健, 张芝.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展望[J].应用心理学, 2007

[3] .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家庭教养行为 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社会化,影响,实施策略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 是其人生发展的垫脚石, 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 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根据国内外研究者的不同分类, 笔者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型。从四种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方式分类, 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 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形成有积极影响[2]。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分化的, 父母与孩子在一定活动过程中始终是互为影响的。

1.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研究发现,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选择家庭教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3]。一般而言, 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选择民主型方式的比例高, 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

2. 儿童的气质类型。

儿童的气质类型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互为影响。儿童的气质类型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养型、难抚养型和缓慢活跃型。其中, 对于容易抚养型的儿童, 父母主要采取了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大多注重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反之, 难抚养型儿童的家长大多采用了专制型、放任型方式。缓慢活跃型儿童的家长又有所不同, 儿童的自主性较差, 所以父母大多采取了溺爱型方式。[4]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 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1. 民主型教养方式:

最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教养方式。运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的家长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一般而言, 民主型的家长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 他们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对于儿童的教育也多采用了理性沟通的交流方式。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受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遇到问题时, 一般会使用理性成熟的解决方式处理问题。

2. 专制型教养方式:

要求儿童绝对服从自己, 监管儿童所有行为。在专制型的家庭环境中, 父母经常批评、责怪、打骂孩子, 造成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 自我依赖程度也较低。专制型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并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监管, 孩子的表现不如人意, 就会采用言语攻击儿童或是暴力手段体罚孩子。通过研究表明,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挫伤了儿童的自信心, 他们成年后严重的甚至会生成抑郁症, 缺乏社会责任感[5]。

3. 溺爱型教养方式:

过度的爱与关怀, 是最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方式。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这种教养方式会对儿童发展产生全面阻碍性影响, 娇生溺爱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动作发展、智力发展、独立能力发展、交往能力发展方面水平最低。

4. 放任型教养方式:

冷漠不关心儿童, 缺乏基本的关心与爱。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家长最少肯定孩子, 也最少打孩子, 最少与孩子一起外出游玩。这种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 亲子间交往甚少, 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另外,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定等不良的个性特征, 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

总体而言, 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和作用,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父母愈多地使用惩罚、限制, 则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内化以及道德的发展愈慢。 (2) 父母与儿童之间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关系, 父母对儿童温暖而民主的教养方式, 可以积极地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在这一过程中, 父母要注意适时引导[6]。 (3) 父母不能单纯孤立地采用一种教养方式,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综合采用多种教育方式, 这样对于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才更有推动作用。 (4) 民主型教养方式是最好的教养方式, 在这类家庭中, 父母让孩子感受到了关怀与爱,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了情绪稳定而乐观的孩子[7]。 (5) 教养方式不仅受父母接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文化的影响, 同时教养方式在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儿童的影响一一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8]。

四、良好家庭教养方式的实施策略

现如今, “虎妈狼爸”等父母的教育方式成为了人们争议的热点。“虎妈狼爸”那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逼迫子女学习, 全面监管子女的学习生活, 这样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模式虽然收到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但是却不值得提倡, 而值得人们反思。综合四种不同教养方式的特点, 可以看出,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理想、最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的。实施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 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儿童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 集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9]。良好家庭教养方式的实施策略有如下几点。

1. 以身作则, 合理约束。

古语有云: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父母教育子女, 需要对子女进行一定的约束, 要制订一定的不可逾越的规矩, 这对于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儿童社会化发展均有积极的意义。作为父母, 他们应当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要以身作则, 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 赏识孩子, 及时鼓励。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他们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因此,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父母应该学会赏识孩子, 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管是进步还是失败, 作为父母都应该学会赏识。同时, 父母要对子女的行为作出正确评价, 当子女取得一定的成绩, 要及时鼓励, 以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为了使得子女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树立适当的目标, 并且帮助子女把目标具体化, 把要求落实到每一天并要求其持之以恒地努力, 以让其形成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3. 关爱子女, 适时沟通。

父母应当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从而, 儿童会慢慢学会热爱父母, 热爱集体和自然, 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使其更快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并渐渐形成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 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 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者, 应细心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 给孩子以理智的爱和适度的控制, 并与他们适时沟通。这种足够的关心与爱, 以及适时合理的沟通, 会让儿童懂得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其社会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

[2]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 1994, (4) .

[3]刘美丹, 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6) .

[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1996.

[5]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6]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9) .

[7]陈英.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 1999, (4) .

[8]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J].山东师大学报 (社科版) , 1998, (5) .

家庭教养行为 第9篇

一、教养方式界定及分类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包括:限制与宽容、惩罚、奖励、温暖和引导等五种类型。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教养方式是考察父母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养育行为是如何影响孩子在学校中获得成功的。加利福利亚Diana baumrind把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纵容型和民主型。Schaefe (1959) 提出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三个维度;Erikson (1950) 提出温暖和控制;Beck (1964) 提出温暖 (接受) —敌视 (拒绝) 和限制—允许两个维度;Punory (1966) 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 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 国外心理学家常用的是Baumrind三分法, 而国内常用的教养方式常见的是四分法, 即溺爱型、专制型 (专断型) 、放纵型 (纵容型) 和民主型。总的来看, 尽管受种族、文化习惯的影响, 教养的方式不同, 但在构成的基本要素上, 却具有共同性。由于某种原因, 过去许多学者简单地将教养方式归结为四种类型, 事实上, 完全符合理论上的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在现实教育中是不存在的。本人根据现实家庭教育的实际, 结合我国教育的地域文化特征, 将教养方式定义为: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家长给予儿童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是家庭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手段的总和, 教养方式按限制与宽容的维度将其分为放纵型、溺爱型、民主型、专制型四种。以下本人对四种教养方式的相对性作一论述。

放纵型是指家长给孩子相当多自由的一种教养方式。放纵型的家长采取一种容忍和接受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极少对孩子进行惩罚, 对孩子很少提出什么要求, 也很少限制他们的自由, 以不干涉孩子的生活为原则, 采取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完全的放纵型是一种较为否定的教育方式, 易使孩子形成攻击、反社会、消极、自控力差, 削弱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弱点, 但适度的放纵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 有利于孩子创造性发展。

温暖型的家长是给孩子较多的宽容和爱的教养方式。温暖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获得成就感,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创造性, 但过分的温暖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傲或自卑的性格特征, 有使孩子挫折容忍力差等弱点。

民主型教养方式是家长通过商量、交流和沟通等方式, 家长和孩子在民主的平台上双向影响的教育方式。完美的民主型教养方式能满足孩子的归属感, 使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热诚和友善的性格特征, 但完全的民主型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形成缺乏主见, 尤其是胆汁质的孩子更易形成自傲、倔犟的、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

专制型教育方式是家长教育孩子时较多地使用惩罚手段来强化孩子的教养方式。极端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抹杀孩子的创造性, 但有时采取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惩罚能改掉孩子部分恶习。

二、教养策略与教养方式

教养策略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认知各种教养方式的优劣, 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养方式的技能和手段。教养方式与教养策略是有区别的, 教养方式是具体的方式和手段, 而教养策略是使用教养方式的技能, 教养方式是具体的, 微观的, 特殊的, 而教养策略是抽象的, 宏观的, 一般的。父母宜采用民主型为主的教养策略, 但根据孩子能力、气质、性格、性别以及孩子不同的家庭结构, 家庭环境和心理发展特点, 可采取父亲民主、母亲限制的方式或母亲民主、父亲限制的教养方式;从教养策略方面来讲, 父母应该实施循序渐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养策略。在具体教养孩子的过程中, 要多用表扬, 少用惩罚。

三、中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 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国际心理学会提出心理健康有4条标准: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工作和职业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当代我国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心理与行为与年龄相符等7个方面。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通过良好的教育训练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影响,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 中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有人应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 (PPCT) 和座谈调查方法探讨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发现:对人关系不适应早期问题行为包含着两种趋向:反抗趋向和被压迫感, 情绪不稳定早期问题行为和对学习不适应早期问题行为检出率较高, 六年级的二级问题行为发生率比四、五年级高, 且达到显著水平。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有20%~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和问题行为。我国学者边玉芳、郑艳球曾采用MHT对327名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存在明显训练问题占9.5%,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趋向、身体症状、恐怖趋向得分第一, 四年级学生在孤独趋向上得分第一, 我国中年级儿童早期问题行为中, 学习焦虑是首要问题, 其次是对人焦虑、自责趋向、恐怖趋向, 性别差异显著, 女生要严重一些。

3. 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

儿童少年处于心理发育时期, 其年龄心理特点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随着我国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计划生育的实行, 人们越发注重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健康教育, 但许多家长对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仍然是盲目和迷惑。在大多数家长中, 错误的养育方式十分普遍, 如40.22%~47.59%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过严, 往往对子女缺乏应有帮助和尊重, 不关心、不信任、苛求、用绝对的权力统治、强迫子女, 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子女等。这种现象常使儿童产生粗暴、攻击、反抗、撒谎、两面性等性格特征, 有54.4%~70.35%的家长缺乏养育知识, 教育态度自相矛盾, 双方不一致或盲目服从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 另外, 分歧态度下养育的孩子更易出现极度不安和激烈反抗、反社会行为以及轻视父母、霸道、任性等行为。79.86%~92.66%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因达不到父母要求而自卑并出现适应不良。许多家长表现出过分关心, 如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 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 无条件服从和溺爱等, 均会造成子女身心发育迟缓, 依赖性强、忍耐性差、缺乏独立性和控制能力等不良性格, 从而产生各种行为问题。结果表明: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 特别是生活在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环境中的孩子, 其反社会性, 如反抗、破坏、不合作, 非社会性, 如孤独、抑郁、不适应、自卑、逃避、依赖、无计划性、缺乏毅力等更为多见。孩子坠地之时在家庭,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里生活。教养方式简单粗暴, 家庭成员不良行为影响, 过分溺爱, 父母的教养态度不一致, 家庭结构不稳定, 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感情遗弃, 忽视沟通, 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讽刺孩子, 以罚代教, 管得太死, 从不赞美孩子, 期望值过高, 身教与言教悖离, 成人简单化的趋向, 强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等, 都是极端错误的教养方式, 孩子长大以后, 不管成龙成凤, 首先得成人, 成为心灵健康的个体, 把智育放在孩子生活的中心位置, 一切围绕着它转, 这是不合适的, 因为学习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教育工作的注意力由“由智育中心”转移到“个性全面发展”的方面上来, 特别是孩子社会化方面上来。

一个没有健康心灵的孩子, 就算是将来考上了名牌大学, 成了硕士、博士, 他的人生也不会是美好的, 舍得花钱买衣服, 不愿意抽出时间与孩子交谈, 过度强调学生追求智育成功, 激发不可能的成就动机, 超出学生自我意识和成就的归因水平, 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反而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缺乏上进心, 引起问题行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90%以上的中国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无数孩子正在接受家长巨大的不幸。当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与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 有时甚至采取十分错误的做法时, 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生问题, 而认为是孩子的错误, 研究表明, 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基本都呈负相关;而与其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和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正相关。

四、讨论与结论

首先, 父母应该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作好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言语举止文明得体, 工作学习勤奋认真, 待人处事热情诚恳, 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 作为家长要不断的学习, 学习新知识, 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 配合好学校教育, 培养跨世纪人才。同时家长自身也要重视心理的保健发展, 因为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 如果做父母的常怀着不平心态面对人生, 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相反如果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以积极良好的态度面对人生为孩子作出榜样, 能从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 而这些心理品质对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其次, 父母应该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围, 心理是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需要、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而家庭的物质生活, 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及精神培养是家庭心理氛围赖以产生的基础。父母宜尽量采取民主而温暖的教养方式, 根据家庭环境的实际结合运用多种教养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尽量采用精神奖励, 少用物质奖励,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育人观。

家庭教养行为 第10篇

随着亲子档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人们在羡慕追捧五位萌娃和五位帅爸爸的同时,也逐渐将欣赏视角和思维动态转移到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性格养成的这一层面上来。这五个家庭,五位家长的教养方式,可以把它看成是中国式家庭教养孩子的缩影,每个家长的教养方式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方式,代表了别具一格的教养模式。

一、放任自由型教养方式

溺爱型教养方式,以王岳伦、田亮为代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特点是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又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从节目中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王岳伦和田亮都是非常爱他们的宝贝的,但在教养孩子方面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这会使孩子养成依赖、骄纵、任性的性格,同时会缺乏对是非的判断标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诗龄非常有礼貌,那句“爷爷你在家好好啊”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她还知错认错改错,从不会吝啬于“对不起”三个字。

二、权威型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以郭涛为代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训斥、打骂、苛求,表现在对孩子要求过严过多,往往以家长的权威,高压的手段迫使孩子绝对服从。这样的教养方式儿童容易形成胆小、怯懦、自卑、不诚实等不良性格。郭涛对儿子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小石头对爸爸是怀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心态,绝不敢对爸爸大喊大叫,也基本不哭。在换爸爸那期,是唯一没有对爸爸表现依恋和不舍的孩子。

三、民主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方式以林志颖和张亮为代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分析与引导宝贝的行为,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并以身作则给宝贝树立良好的榜样。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儿童产生独立、直爽等良好品质。林志颖对儿子的教导是很民主的,把儿子当成朋友一样去商量而不是命令,充分利用每次活动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从节目中看到,林志颖对儿子说得最多的是:“你好棒啊!你好厉害!你是男子汉,不能哭哦!”等一系列鼓励的话语,这不是简单赞扬,更是一种肯定。

张亮和天天这对父子是一对真正的朋友组合。父子间不是沉重的父命子从,也不是非理性的孩子最大,而是一种和谐的有商有量、良性沟通的模式。父子之间配合无间、默契十足,张亮会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方式和言谈,不会吝于指出,总是在商量中却满含权威的话语来引导孩子的言行,让天天心悦诚服,并马上付诸实践。

四、封闭型教养方式

封闭型教养方式没有在节目中体现,却是最新兴起、且当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不顾孩子身心的发展特点,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孩子单调地认字、机械地算题。在这种错误教育的影响下,孩子身体消瘦了、头脑僵滞了、学习的兴趣淡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拘谨、孤独、呆板、压抑、不开朗等。

上述五个家庭的教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中家长教养孩子的几种方式。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也绝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模式,大部分都是混合的,因为父亲和母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养角色,有的是“精彩极了,有的是糟糕透了,还有的是两者连接”,还有各种长辈的教养方式、孩子们所接触的同龄小伙伴的性格,都会对儿童的性格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身教重于言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其实,无论是显赫的明星(名人)家庭还是普通的平民家庭,谁都不能抹掉“普通父母”的社会角色,“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父母的最大愿望就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平顺、安好,孩子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

摘要: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儿童性格养成方面。从分析《爸爸去哪儿》中的郭涛父子、林志颖父子、王岳伦父女等五位家长对于孩子的不同教养方式,进一步探讨家长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性格,影响

参考文献

[1]常青.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儿童良好性格[J].江西教育,2006(11).

[2]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2.

[3]陈陈.家庭教养方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亲子节目中的家庭教养方式之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养方式

一、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溺爱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在所有的因素中,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娜娜,有着在外人面前沉默寡言、腼腆胆怯,爸爸面前刁蛮任性的一面;也有自立能力差、没礼貌、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这与王宝强的“在家完全听女儿的,很享受女儿管”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二)溺爱影响孩子的身体成长

人们往往倾向于把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的好坏归因于先天遗传因素,却忽略了后天教育,特别是家庭教养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娜娜的话,定然会发现这个快四岁的女孩经常用安抚奶嘴,也会发现她有轻微的龅牙。医学研究表明,幼儿长期使用奶嘴的话,会使牙齿咬合不良,引起牙齿、齿槽骨之间的压力不均,从而使得脸型轮廓发育受到影响,而且也容易形成龅牙。担心孩子哭泣,心疼孩子哭泣,不敢轻易给孩子断奶,快四岁的孩子仍需要奶嘴来安抚,这无疑是王宝强溺爱孩子的体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很多。为了更好地“爱”孩子,把最好的爱给最爱的孩子,有些家长不注意孩子的膳食平衡问题,过度地给孩子吃肉,有的家长甚至给处于儿童期的原本就健康的孩子吃各类补品补药,导致孩子过度肥胖。出现在小孩身上的龅牙、肥胖、瘦弱等一系列身体问题,除了遗传因素,家长的溺爱也常常是助推手。

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最好的解释。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是家长给孩子的一颗用爱炼成的慢性毒药,随着时间的推移,毒性会渗入孩子的每个细胞,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但这并不是王宝强的初衷,也不是每个家长的初衷。

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幼儿是一片白纸,这张白纸的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中,家长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节目中,前面两期的大部分活动,娜娜是不参加的,王宝强不知道怎样说服孩子去做,只能由着女儿的性子来。此外,娜娜面对长辈缺少应有的礼数,王宝强也没对女儿进行专门的纠正和教育,这与在新疆时林永健告诉大竣对奶奶要有礼貌,以及刘烨对诺一不满而进行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节目过程中,王宝强是很茫然的。

然而,娜娜也有让人感动的一面,开朗的一面,如第十一期军训时“巾帼不让须眉”、第十四期与林永健一起做活动时能与陌生人自如地交流。但是她的坚强勇敢与开朗是在爸爸不在她身边的时候所展現出来的。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娜娜在有无爸爸陪同这两种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呢?

有王宝强在身边的时候,娜娜的心里是有依赖的,她知道,爸爸是宠爱她的,不想做的事情爸爸会包容她的。离开了那个依靠,她只能学着独立,融入周围的环境。除了娜娜,林大竣也是一样。刚开始,有洁癖的林大竣在所有人的鼓励下都不敢下泥潭,但是在第十四期没有爸爸在身边的时候,他和刘烨配合的很好,不仅下了泥潭,而且还拔藕、摸泥鳅。这是小孩普遍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们注意到了这一点,便不会助长孩子的任性,而是与孩子有效沟通打开孩子的心门,使他们敢于挑战自我。

由此可见,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中产生极大影响。对幼儿来说,最好的早期教育就是学会“玩”,学会游戏。家长给孩子提供“玩”的机会、“玩”的道具、“玩”的伙伴,让他们在娱乐中得到发展,让他们在和父母、伙伴的娱乐中,学会合作,培养情感,形成自己的个性。[2]当孩子有了“玩”的机会、“玩”的道具、“玩”的伙伴时,家长要做的就是放开手鼓励孩子去实践、去交往,而不是顺着孩子的想法,助长其胆怯、懒惰与依赖心理,使其放任自由地发展。

三、教养方式背后的背景因素

教养方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长素质、人生经历、家庭关系、社会观念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养方式。

(一)生活经历对教养方式的影响

生活经历总会在人的思想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影响其行为。王宝强出身贫寒,幼时成为少林弟子,靠着草根成名的背后是道不尽的辛酸与泪水,可以说,他是穷养长大的。所以他把自己童年缺失的爱弥补在了女儿身上,过分的弥补便成了溺爱,“在家一切听女儿的,很享受女儿管教”。与其他爸爸相比,王宝强没有知识背景,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校教育。有限的知识使他面对女儿在节目中的一系列问题时很无助,很茫然。他不能和女儿有效沟通,也不懂得怎样引导女儿。

(二)父亲角色的缺位对教养方式的影响

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家庭是丈夫在外工作养家,妻子在家全心照顾孩子。这样,参与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几乎只有妻子,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可以说是缺位的。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娜娜的性格,与成长中缺少爸爸的陪伴与教育是分不开的。王宝强作为一名草根明星,他的事业心可以说是很强的,忙于工作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女儿的陪伴与教育。因此,他对女儿的溺爱可以说是自己补偿心理的体现,他的内心是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缺位的。

(三)“穷养儿子,富养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

“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句民间古训是时下备受追捧的育儿圣典,但人们往往曲解了“穷”与“富”的真正内涵。从娜娜穿的衣服以及王宝强对女儿的娇惯,我们不难看出他也将“富”的含义曲解了。这样的“富”养出的往往是公主病患者,这样的思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是有百害无百利的。同样是养女孩,夏克立对夏天的教养可以说是正真的“富”,有爱的温馨表达,也有爱的体罚与教育。真正的富养,是花费更多的理性思考、智慧心血、时间付出和资源投入。

四、娱乐背后的启示

当我们谈论《爸爸去哪儿》时,我们到底该谈些什么?

就在《爸爸去哪儿》播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网上有一段讽刺的评论:年轻的妈妈独自陪着年幼的孩子在家中看电视上的爸爸如何带孩子,而自己的丈夫也许还在单位加班,也许在外应酬,也许只是呆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却过着没有父亲陪伴的生活。爸爸去哪儿了?孩子们的爸爸都去哪了?我们的爸爸们在听到大街小巷播放的《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时,看到各大商场的关于《爸爸去哪儿》的玩具与服装时,有没有思考当孩子看《爸爸去哪儿》时自己去哪儿了?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多少陪伴与教育?

在“二孩”政策开放的今天,教养方式更是一个值得家长注意的问题。“二孩”家庭中,家长的经济负担比以前更重,同时在孩子身上的精力也被经济等各种因素分散。如何在使孩子在“二孩”家庭中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家长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从小看到老”、“三岁之魂,百岁之才”、“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3]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儿童期在一个人发展中关键性,也看到了家长在孩子发展中的重大影响。节目中爸爸们的教养方式,是每个家长都应该思考的。愿每个家长都能经常反思、检查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改进不足,与时俱進,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绮蔚.浅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关系[J].学园,2010年第10期

[2]梁龙.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M].哈尔滨出版社.2006:109

家庭教养行为 第12篇

一般资料:杨某, 男性, 21岁, 未婚, 某重点大学在校学生, 家中独子。

个人资料:衣着时尚, 中等身材, 举止文雅, 和父母一起生活。从小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 听父母的话, 学习成绩也一直保持优异, 无家族精神病遗传史。

主诉: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考研, 但本身十分不情愿, 导致考研失利。他说自从他考研失利, 他父母对他的态度都变了, 变得异常的冷漠, 这3个月来他常常失眠、焦虑、头昏。他不善于与父母沟通, 也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还因为感情问题和母亲产生争执, 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暴饮暴食或者产生轻度自残行为。

家族史:杨某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司职工, 父亲很内敛不善于表达, 母亲勤劳果敢但脾气暴躁, 从小对他的期望很高, 当他没有完成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期待时, 小时候会被体罚, 长大后父母就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 因此, 他对父母的要求都会尽力的完成, 不管自己是否愿意, 但是内心仍然存在抵触情绪, 但是不会表现出来。

杨某7岁时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 杨某的父亲因公司财务问题受到牵连入狱服刑2年, 期间杨某由母亲、姨妈和奶奶共同照顾, 家庭中缺少男性角色。这次期间母亲一个人承担家庭的所有责任, 在外勤苦工作, 在家操持家务, 抚养儿子。也因此杨某从小都十分依赖母亲, 并且把母亲视为最伟大最光辉的女性形象, 但因为母亲工作辛苦, 因此很少与杨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杨某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从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从小在学校也大都是和女性同学交往, 只有少数几个同性朋友。长大后发现对女性失去了兴趣, 相反希望有一个男性角色让自己可以依靠。据杨某叙述, 原本他还有一个哥哥, 但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在他5, 6岁的时候去世了, 父母亲为了避免以后提起往事, 销毁了所有与哥哥有关的物品。

心理测量结果 (SCL-90) :总均分:2.478。各项得分如下:躯体化:1.58、强迫症状:2.9、人际敏感:2.22、抑郁症状:3.15、焦虑症状:2.8、敌对症状:2.83、恐怖症状:1.42、偏执症状:2.5、饮食睡眠:2.57。

根据以上的结果, 在治疗前除去躯体化和恐怖症状在2分以内, 其余各项指标均超出一般水平, 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强迫症状最为突出, 杨某报告的不快乐感可能是他对抑郁感的表达, 他的焦虑发作可能和其考试、升学等应激状况有关。饮食睡眠则是抑郁和焦虑症状的一个具体体现。

2 诊断结果

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 能够自觉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 有主动求助的行为, 心理的问题主要来自生活事件。思维逻辑正常,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可排除精神病。 (2) 杨某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状态表现为抑郁、焦虑, 具体是对升学的担心和焦虑, 对于不能达到母亲对自己的学业成绩的要求的担忧, 以及对自己感情问题被父母知道后可能产生后果的忧虑, 导致的闷闷不乐、自我惩罚;二是身体表现:由于学业导致睡眠不好, 精神状态欠佳, 偶尔暴饮暴食。 (3) 本例不属于神经症。由于病程方面是最近两个月症状明显, 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但还能正常上课, 生理功能基本正常。 (4) 心理测量结果 (SCL-90) 支持此诊断。

3 对杨某的评估

基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对来访者情况自述的分析, 我怀疑杨某对父母、兄长以及他自己的叙述的客观性。此外, 我还认为他在叙述中可能存在虚构的方面是探讨其人格的突破口。他的症状 (焦虑抑郁情绪、轻微的自残行为、对异性的冷漠) 可以被看做是其无意识冲突的外在表现, 而这些冲突则根植于他的童年记忆以及那时他发展出的必要的防御反应。根据他现在的智力水平和行为动机, 我认为他当前症状的主要原因是他认识到在逻辑上说得通的东西与驱动其情感与行为的东西存在着巨大反差。杨某可能出现了某种分裂 (自我的不同方面出现了冲突) 。这个冲突来源于两方面:他内在的某些部分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但还有些部分则希望继续按照家人和社会的期待发展——曾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能帮助他维持心理稳定的旧有模式。他的一些自我防御机制已经对他的社会性以及人际交往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是只有在他自己充分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存在的原因, 理解他自己的防御机制是为了维持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感的基础上, 他才能从此次治疗中获益。

杨某思考、感受和行为的原因是关注的重点。这并不代表可以忽略他行为问题, 但是回答其生活中的“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是帮助他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关键。帮助其梳理过去生活对自己现在的心理机制造成的影响, 将新的记忆内容填补进他的思维当中, 这是本次对杨某治疗的主要内容。

在和杨某开始进行咨询之前, 需要确定精神分析疗法是不是适合杨某, 杨某是不是能够坚持配合并完成整个治疗。对于杨某的前期资料和对话当中可以肯定几点因素能够判断他适合精神分析疗法: (1) 他的自述显示:他能理解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 他能意识到个性化是自己重要的目标之一; (2) 他有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 (3) 他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 希望在治疗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

总而言之, 杨某存在的问题的确适合通过精神分析疗法来加以治疗。

4 治疗目标

(1) 帮助杨某逐渐深入地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 进而使杨某可以使用潜意识的信息指导自己的生活, 而不再是被他的防御机制所驱使。 (2) 促进他的自我整合和发展, 使他原来否认的自我的各个部分联系的更加紧密。 (3) 获得具有自主性的自我, 个体将充满自尊感、自信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4) 能运用所学到的心理技术, 调适心态, 完善自己,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5 治疗过程

第1次咨询。

治疗目标:运用摄入性会谈法, 了解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目前的精神、身体和学习、社会交往状态、既往史。

治疗技术:自由联想。

第2次咨询。

治疗目标:帮助杨某逐渐深入地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 进而使杨某可以使用潜意识的信息指导自己的生活, 而不再是被他的防御机制所驱使。

治疗技术:梦的解析。

第3次咨询。

治疗目标:有效地处理阻抗, 放弃自我防御, 探索并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 保证咨询的顺利进行。

治疗技术:处理阻抗。

第4次咨询。

治疗目标:促进移情的产生并合理的化解, 从而达到改变杨某行为模式的目的。

治疗技术:移情。

第5次咨询。

治疗目标:通过对于杨某梦境、自由联想、阻抗等内容的解释帮助其更好的了解自己潜意识的内容, 从而促进产生新的行为模式。

治疗技术:解释。

第6次咨询。

治疗目标:对前五次的咨询进行总结, 让杨某整合自己所发掘的自己的潜意识中的内容, 清晰潜意识对于他行为的影响, 明确改变的方法。

治疗技术:总结。

6 效果评估

六次咨询后, 杨某的SCL-90的测验结果显示:总均分以下降到1.933、焦虑、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有明显的下降, 尤其是抑郁症状的得分由原来的3.15降到了1.92, 已经回到了正常的范围之内, 说明其抑郁情绪有所缓解。

7 原因分析

(1) 通过倾听技术的运用, 使得杨某的情绪得以发泄。 (2) 因为适时释义和总结, 使得杨某有一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 (3) 最后, 杨某自己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因此杨某的抑郁症状得以缓解。

8 讨论

本次咨询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探讨杨某的旧问题、早期创伤对焦虑情绪的回避。当前的考研失利所产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引发了他的一些旧的记忆, 尤其在我和他的关系上, 他会对那些排斥或者不赞成的态度极其敏感。因此,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努力处理他现在和过去那种听从母亲安排忽略自己主见从而回避焦虑的行为模式。简而言之, 他在男性生殖器崇拜期, 产生了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 但是由于父亲不在身边缺乏对于父亲的认同感, 产生了女性气质。“俄狄浦斯情结”没有得到顺利的解决导致对母亲的爱慕一直持续, 产生了固着, 一直存在恋母情结对他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希望杨某能把自己从过去经历中解放出来, 他需要认识到他的过去经历也是他的一部分, 他们潜藏在他的潜意识当中并且影响着他现在的行为。

而杨某用来探索自己行为模式的主要方法就是学会理解自己的梦。我们经常一起探讨梦的意义, 我还要求他对梦境中的相关象征进行自由联想。在这些过程中, 他似乎很难让自己的思维自由的展开, 做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总是为自己是否“说出了合适的事情”而备感焦虑。而我们也对他的这个部分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 对于梦境的种种讨论是我和他自己了解他潜意识的最佳途径。

杨某与父亲之间的沟通障碍跟童年期的创伤有关, 也跟父亲内向, 不善于表达的性格有关。也正是由于杨某与父亲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 阻碍了他与父亲的有效和沟通和交流, 以及童年期父爱的缺失和家庭教养中缺乏男性角色等原因导致了杨某对于父亲没有产生认同感, 以至于他的恋母情结固着, 并且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从而长大以后形成了女性化气质和同性恋倾向。

经过几次咨询, 杨某也发现他对我的反应方式和他对他的重要他人的反应方式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对我的反应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母亲的反应方式:希望获取母亲对他的爱和支持。我鼓励他继续回忆与这些感觉相关的感觉, 以便他能打破那些心理障碍, 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杨某的例子很好的反映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时期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及成年后心理障碍和行为模式的根源。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和父亲对子女的教养同样重要, 并且缺一不可, 应该适当的达到平衡, 培养对异性亲人的认同感, 使得“俄狄浦斯情结”顺利的化解。这在早期经验中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次, 母亲强势和独断的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就是杨某独立决策能力的缺失, 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 因此, 杨某习惯性的回避自己的想法转而顺从母亲, 这也形成了杨某惯性回避焦虑情绪, 但是情绪没有得到释放, 长期的压抑和回避导致了抑郁情绪的产生。作为父母应该和子女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鼓励子女独立的决策, 父母只提供意见和建议, 并对子女的合理的决策给与帮助和支持, 从而有效地培养子女的独立决策能力和领导力。

参考文献

[1]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06.

[2]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务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5-262.

[3]Gerald Corey,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43-64.

上一篇:数据挖掘与统计方法下一篇:三角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