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2024-05-24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精选7篇)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9例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是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我院肝病科住院患者, 均符合1995年 (北京) 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19例, 女100例, 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40.5岁。

1.2 仪器及试剂

荧光定量基因扩增仪 (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生产) ;乙肝病毒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盒 (上海复得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乙肝病毒标志物ELISA试剂盒 (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 操作均按说明书进行, 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检测方法

分别早晨空腹采血, 离心分离血清。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测, 乙肝五项指标排序为: (1) HBsAg; (2) 抗-HBs; (3) HBeAg; (4) 抗-HB; (5) 抗-HBc。

2 结果

219例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见表1。其中大三阳 (HBsAg、HBeAg、抗-HBc皆为阳性) 89例, 小三阳 (HBsAg、抗-HBe、抗-HBc皆为阳性) 52例。

3 讨论

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 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排出体外, 并通过注射或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注射途径包括输血及血制品、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吸毒人员互相混合使用注射器等方式。而非注射途径包括母婴传播、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手术和血液的接触等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抗HBc) 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既往感染的指标。本组在219例阳性结果中, 抗HBc阳性和弱阳性者189例, 占总人数的86.9%。血清中存在的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 虽然不含核酸成分、不表示病毒的复制过程及传染性的强弱, 但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在本文的统计中, HBsAg阳性或弱阳性者146例, 占总人数的66.7%。它一般都是与HBsAg、抗HBc同时检出, HBeAg阳性者HBV-DNA的检出率很高。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 是HBV感染后的中和抗体, 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为机体的免疫指标。血清中存在抗-HBs, 表示机体已获得对HBV的免疫力。

从上表1可看出, 单纯抗-HBs阳性比例与以前的文献相比有很大提高, 说明一部份人的预防意识有所增强, 接种乙肝疫苗或感染乙肝病毒康复后获得了免疫力;而另一方面, 本组受检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糜烂, 如性生活较泛滥、有部分人员曾吸食或注射过毒品、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等都是导致病毒的感染率增加危险因素。目前,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虽然很多, 但没有能使HBsAg阳性转阴性的特效药物。因此, 控制HBsAg感染仍以预防为主。为此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做好每年的预防性体检工作是关键, 另外对未感染HBV者应大力推广和普及乙肝疫苗接种, 使其增强免疫应答能力。对饮食、公共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 严禁无证上岗, 并做好岗前卫生知识培训, 有效控制和消灭乙肝流行, 确保人民大众身体健康。同时对于乙肝5项指标检查结果, 在应用和分析时, 要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综合分析。不可仅凭乙肝5项指标异常即诊断为乙型肝炎, 也不可忽略乙肝5项指标异常而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庞志钊, 宋立志, 刘桂芳, 等.济阳县15~40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 (2) :110~112.

[2]金莞尔.不同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4, 14 (3) :316.

[3]周正任, 李凡.医学微生物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5.

[4]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1~23.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第2篇

关键词:乙肝病毒;PreS1抗原;乙肝两对半;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78-02

我国是乙肝大国,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其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8%;全国现患慢性肝炎病人超过2000万例,鉴于人们对病毒性肝炎越来越重视,在健康体检中常常将乙肝两对半作为首选筛查项目。随着实验诊断学的发展,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指标不断得到发展完善,PreS1作为一项新的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也越来越被临床重视;本研究我们将所有健康体检者和门诊送检病人作乙肝两对半检验将除五项标记物全为阴性外的所有血清标本进行PreS1测定,评价PreS1作为一项乙肝病毒新的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流性病学调查的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健康体检和门诊送检病人通过ELASE方法测定HBV,除五项标志物全为阴性的标本共计580份,将他们分成5组;分别是大三阳(在表中及下文中称HBeAg阳性)、小三阳(在表中及下文中称HBeAg阴性)、单纯HBsAg阳性、单纯HBsAb阳性、单纯HBcAb阳性。其分布见表1,所有受检者者均采集静脉血,血清经分离后及时检验,或分装于高压灭菌的1.5mL Eppendorf管,于-20℃冻存。

1.2 方法

1.2.1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检测

采用深圳月亮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IASE立可读一步法试剂盒,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及阴阳性判断标准进行编程,其中,HBsAg,HBsAb,HBeAg为夹心法,HBeAb为竞争抑制法,HBcAb为中和抑制法。运用MIC-518酶标仪进行检测判读,每次实验都加作室内质控,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1.2.2 PreS1抗原测定

按照上海复星长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ELISA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方式进行编程,该实验为两步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以固相化的人工化学合成的前S1蛋白21~47aa肽进行免疫制备前S1蛋白单抗捕获标本中的乙肝前S1抗原,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抗PreS1单抗为二抗来检测PreS1抗原,同样采用酶标仪进行检测判读。

2 结果

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的PreS1抗原是由PreS1基因编码的外壳表面抗原蛋白成分之一,与HBV的组装、分泌和入侵肝细胞密切相关,可作为乙肝病毒活动性复制的指标。PreS1抗原的持续存在表明病毒复制和病毒颗粒存在。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在HBeAg阳性组PreS1检出率高于HBeAg阴性组总符合率61%,表明PreS1抗原与HBeAg存在密切相关。说明两者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由于HBeAg是HBV复制和传染的指标,本研究显示两者有很好的阳性符合率。由于HBeAg是HBV复制和传染的指标,因此可以把Pres1作为判断HBV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标志。

目前,国内检测HBsAg绝大多数应用ELISA中双抗体夹心双位点一步法,当标本中HBsAg含量过高时,会因钩状效应出现而引起假阴性。由于HBVM检测所用的试剂为一步法,抗原抗体反应会产生“钩状效应”而产生假阴性结果,PreS1抗原检测是两步法,避免了“钩状效应”的产生,同时检测HBVM、PreS1能够起到相互提示作用,最大程度减少假阴性结果的产生。

在单纯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中检测到PreS1阳性的可以看出PreS1不仅是HBV复制的标志,而且乙型肝炎病毒还是早期感染的标志,在HBV感染早期即可以检出。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受检者血清中,部分HBeAg阴性,但PreS1为阳性,可见,HBeAg阴性并不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的完全终止或病毒血症的消失,所以对于HBeAg阴性而HBsAg阳性的标本,应该检测PreS1抗原,来判断是否存在HBV感染或复制。PreS1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4 综述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项目主要是HBV-M(即乙肝五项,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目的是诊断患者的感染状况,病毒复制情况,病程预后和药物疗效的观察等。PreS1抗原的检测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弥补和加强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

(1)Pre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在转氨酶升高前即可查出,提示可作为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

(2)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1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PreS1抗原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此指标比HBeAg阴转、HBsAb阳转指标提示要早)。

(3)HBeAb(+)慢性乙型肝炎约占慢性乙肝的30%~50%,检测PreS1抗原,提示病毒在机体内继续复制,此类患者更容易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加查PreS1抗原,弥补了因HBeAg缺失造成的诊断和治疗困难。

(4)HBV无症状携带者中有一定比例的HBeAb(+)者,加查PreS1抗原(+)提示病毒在体内还较活跃。病毒并没有清除,肝脏还有潜在的病理损伤。

(5)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加查PreS1抗原可作为治疗前的患者筛查和治疗后的疗效判断,尤其对HBeAb(+)的慢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排查也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将乙肝两对半检验和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相结合,可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HBV无症状携带者和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诊疗过程甚至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单桂秋,李秋生,肖韶英.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107-108.

[2] Hu WG, Wei J, Yang XX. Expression of overlapping PreS1 fragment recombinant protei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mmunogenic domains in HBsAg PreS1 region[J].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04, 36(6): 397-404.

[3] Jin ZZ, Li MH, Wang YS. Binding site of hepatitis B virus preS1 region to the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of human liver[J]. J Med Yanbian Univ, 2002(3):157-160.

[4] 闵福援,孙桂珍,王健.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4):224-226.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确诊的23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其中男146例, 女90例, 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31.2±5.61) 岁。

1.2 检验方法

1.2.1 乙肝两对半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ISA) 进行检测, 仪器为DNM-9602酶免工作站操作系统, 血清标志物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等。

1.2.2 HBV-DNA检测分析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 检测患者HBV-DNA。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25, P<0.05) 。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HBV-DNA含量不同, 乙肝两对半中HBs Ag (+) , HBe Ag (+) 和HBc Ab (+) 模式患者的HBV-DNA阳性率及HBV-DNA含量最高, 为95.31%及 (6.47±1.24) 。HBs Ag (+) 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均高于HBe Ag (-) 模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阳性率相关性较为显著 (χ2=35.63, r=0.30, P<0.05) 。具体结果详见表1、2。

注:a:与5组相比, P<0.05;b:与8组相比, P<0.05;c:与9组相比, P<0.05。

3 讨论

目前, 我国诊断乙肝的方法主要是“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是对乙肝进行初步诊断并粗略估计乙肝病毒DNA复制水平的一种检查方式。该法时乙肝感染检测的较为传统手段方式, 检测的是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 其临床诊断血清标志物较多, 包括HBs Ag、HBs Ab、HBe Ag、HBe Ab及HBc Ab, 而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较多, 且较为复杂, 因此很容易造成临床诊断时上对部分患者的HBV感染情况难以准确判断, 甚至会出现漏诊情况。FQ-PCR是目前临床基因诊断的较为先进的手段之一, 该法采用完全封闭管检测, 无需要PCR后处理, 避免了交叉污染, 而实时PCR检测技术可准确有效的进行病毒DNA定量, 因此其灵敏度较普通PCR高。而荧光探针可以通过光电传统直接探测PCR扩增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获得定量结果, 所以还具有DNA杂交的高特异性和光谱的高精确性[4,5,6,7], 克服了常规PCR的许多缺点。因此FQ-PCR可有效的检测病情, 包括对乙肝病毒的定量, 是否复制, 其感染状态, 患者是否需要吃药, 药物的选择, 以为临床治疗提高可靠的依据。

该研究结果显示, “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两种诊断方式相关性较好, 乙肝两对半中HBs Ag (+) , HBe Ag (+) 和HB-c Ab (+) 模式患者的HBV-DNA阳性率最高为95.31%, 同时HBV-DNA含量最高为 (6.47±1.24) copies/m L。“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阳性率相关性较为显著 (χ2=35.63, r=0.30, P<0.05) 。该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8]。

综上所述, “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联合用于乙肝诊断时, 其检测结果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可作为其诊断与疗效评估的可靠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与“乙肝两对半”模式关系。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该院确诊的23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检测患者“乙肝两对半”血清指标, 包括HBs Ag, HBs Ab, HBe Ag, HBe Ab及HBc Ab;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 检测定量患者HBV-DNA, 对“乙肝两对半”与HBV-DN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25, P<0.05) 。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HBV-DNA含量不同, 乙肝两对半中HBs Ag (+) , HBe Ag (+) 和HBc Ab (+) 模式患者的HBV-DNA阳性率及HBV-DNA含量最高, 为95.31%及 (6.47±1.24) 。HBs Ag (+) 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均高于HBe Ag (-) 模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阳性率相关性较为显著 (χ2=35.63, r=0.30, P<0.05) 。结论 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采用“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时, 检测结果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可作为其诊断与疗效评估的可靠指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DNA,乙肝两对半,模式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婧.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 2014 (3) :66.

[2]陈新月.乙肝“小三阳”并非总比“大三阳”好[J].健康, 2015 (1) :6-7.

[3]凌宇.16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结果与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 (3) :198-199.

[4]夏羽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肝功及血脂检测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3) :573-574.

[5]王懿, 洪伟.346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及前S1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3, 20 (6) :475-476.

[6]曾繁钰, 蒋冰, 谭璐.Pre S1抗原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5 (1) :85-88.

[7]卢伟, 黄泽棋, 邓爱红, 等.乙肝患者血清抗原与抗体双阳性两对半模式与HBV-DNA和体液免疫检测结果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4, 11 (5) :1-3.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选择

所有病例为2008年06至12月在沭阳县人民医院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580例, 年龄10~63岁, 男311例, 女169例。以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年龄20~65岁,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 ALT、AST均正常。

1.2 试剂

HBV-M (乙型肝炎标志物) 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前S1试剂盒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阿尔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HBV-DNA定量检测试剂盒由深圳市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前S1和乙肝五项, 用LP400型酶标仪测定;HBV-DNA的检测: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①标本处理;②扩增试剂制备及加样:HBV-PCR反应液、Taq酶及VNG;③PcR扩增:扩增产物与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杂交;④测定与探针结合的扩增产物, 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103~5.0×107copies/ml, 若检测标本>5.0×107copies/ml, 报告为>500×107 copies/ml。在美国ICYCLER PCR仪上进行;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结果判断

乙肝标志物和前S1酶标仪检测S/OD>1.0为阳性, FQ-PCR检测HBV-DNA>1.0×103 copies/ml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两样本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乙肝病毒阳性患者的前S1蛋白、HBV-M及HBV-DNA检测结果 200例乙肝表面e抗原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89.5%, HBV-DNA阳性率92.0%;280例乙肝e抗体 (抗-HBe) 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l抗原阳性率42.9%, HBV-DNA阳性率32.1%;100例HBeAg和抗-HBe均为阴性乙肝患者中前Sl抗原阳性率27.0%, HBV-DNA阳性率23.0%。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前Sl抗原与HBV-DNA总符合率为93.1%。见表1。

2.2 在HBV-DNA阳性的297例患者中, 从表2可以看出, HBeAg阳性的患者HBV-DNA拷贝数一般在107及107cpoies/ml以上, 96例HBV-DNA拷贝数在107及107cpoies/ ml以上的标本, HBeAg都为阳性。而在HBV-DNA的低拷贝 (103~106copies/ml) 中, 前S1抗原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对无条件检测HBV-DNA而HBeAg阴性的血清, 检测前S1抗原, 可对乙肝病毒的复制起到补充作用。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嗜肝细胞DNA、侵入肝细胞后能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的病毒。它有三中不同形状的病毒颗粒, 其中直径为42 nm球状完整病毒颗粒含病毒DNA能复制, 有感染性, 其他两种由于不含DNA不能复制, 均无感染性。乙肝病毒 (HBV) 的蛋白编码区分为:S区、C区、P区、X区。其中S基因编码S抗原、前Sl抗原和前S2抗原, 最主要的介导部位是前Sl蛋向的氨基酸 (AA) 21~47片段, 变异的病毒只要这一区段完好就有传染性。前S1抗原只存在于具有传染性的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上, 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 是反应乙肝病毒传染性的标志之一[1], 前S1蛋白含有肝细胞受体, 在病毒感染机体的整个周期中, 前S1蛋白还在病毒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检测前S1抗原对于预测HbsAg (+) 携带者的肝炎活动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 在正常人的肝细胞上存在HBV前S1抗原的受体, 能直接吸附HBV, 这种受体与HBV的结合点定位于前S1抗原分子的21~47肽的氨基酸序列中。Neurath等[2]发现前S1的21~47aa与人工I-gAa-1链C区之间存在的aa序列相似, 提出前S1的21~47aa可能通过与人肝细胞膜上的IgA受体结合而实现感染。前S1区是HBV与肝细胞直接结合位点, 其结合为80%[3,4]。由此可见前S1抗原和HBV-DNA在反应病毒复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检测是诊断乙肝最常用的指标, 它主要反映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状态, 但不能直接反映HBV在患者体内的复制与传染情况, 加上HBV-M阳性模式复杂多样等原因, 临床上难以单独依据这些结果对患者体内的HBV复制情况进行准确判断。目前临床上用于评估HBV复制的指标主要有HBV-DNA和HBeAg。HBeAg与HBV DNA含量呈正相关, HBeAg阳性表示HBV活动性复制, 提示完整病毒颗粒存在[5]。本资料显示, 200例乙肝表面e抗原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89.5%, HBV-DNA阳性率92.0%;280例乙肝e抗体 (抗-HBe) 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l抗原阳性率42.9%, HBV-DNA阳性率32.1%;100例HBeAg和抗-HBe均为阴性乙肝患者中前Sl抗原阳性率27.0%, HBV-DNA阳性率23.0%。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前Sl抗原与HBV-DNA总符合率为93.1%。虽然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已成为目前判定HBV复制最重要和可靠的指标, 但由于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 许多基层医疗单位尚不能开展。传统上认为HBeAg阴性, 即可代表病毒复制已停止。从本实验可以看出HBeAg阴性的血清, 并不代表病毒没有复制 (表2) 。在病毒高拷贝数的状态下, HBeAg的阳性率和前S1抗原的阳性率几乎没有差异;但在低拷贝数的状态下 (103~106copies/ml) , 前Sl抗原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乙肝前S1蛋白能够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 与HBVeAg、HBV-DNA呈正相关。另外前S1蛋白检测操作简单, 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在乙型肝炎的的诊断、病毒复制及疗效观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Pre-S1) 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 、乙型肝癌病毒DNA (HBV-DNA) 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92例表面抗原阳性标本的Pre-S1抗原和乙肝“两对半”,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200例乙肝表面e抗原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89.5%, HBV-DNA阳性率92.0%;280例乙肝e抗体 (抗-HBe) 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l抗原阳性率42.9%, HBV-DNA阳性率32.1%;100例HBeAg和抗-HBe均为阴性乙肝患者中前Sl抗原阳性率27.0%, HBV-DNA阳性率23.0%。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前Sl抗原与HBV-DNA总符合率为93.1%。在HBV-DNA的低拷贝 (103-106copies/ml) 中, 前S1抗原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S1蛋白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 与HB-VeAg、HBV-DNA呈正相关, 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前S1蛋白,肝炎病毒,乙型肝炎,HBV-DNA

参考文献

[1]李秀惠, 骆抗先, 田琦琦, 等.前S1抗体反映肝细胞损伤和病毒清除.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4, 8 (2) :120-122.

[2]Neurath AR, Kent SB, Syrick N, et al.Identification and chemical synthesis of a host cell receptor binding site on hepatitis Bvirus.cell, 1986, 46:429-436.

[3]Peng XM, Huang GM, Li JG, et a1.High level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after HbeAg to anti-HBe seroconversion is related to coexis-tence of mutations in its precore and basal core promoter.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11 (20) :3131-3134.

[4]窦亚玲, 李永哲, 刘志肖, 等.乙型肝炎病毒前Sl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9 (8) :714-716.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 48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门诊就诊患者。

1.2 方法与试剂

抽取静脉血4mL, 分离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 使用试剂是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具体操作及结果判定,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2 结 果

见表1。

3 讨 论

机体被HBV感染后, 绝大多数人没有临床表现症状, 但在血液中可检出HBsAg及不同的阴阳结果模式, 从表中可看出, 在沙县流行的主要以:1、4、5阳性模式 (即HBsAg (+) 、HBeAb (+) 、HBcAb (+) , 小三阳) 为13.91%;1、3、5阳性模式 (即HBsAg (+) 、HBeAg (+) 、HBcAb (+) , 大三阳) 为10.24%;1、5阳性模式 (即HBsAg (+) 、HBcAb (+) ) 为5.65%以及其他少见模式, 其总感染率达29.92%, 明显低于其他地区58.64%的报道[1], 说明沙县不是乙型肝炎感染高发区。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 是闽中重要的交通枢纽, 是“中国小吃之乡”, 外来人口流动量大, 有利于乙型肝炎的传播感染, 应予以重视。

产生HBsAb的原因有两种:一为主动感染HBsAg后机体产生相对的免疫球蛋白, 二为被动感染, 即人为的给机体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迫使机体产生抗体 (HBsAb) 以达到机体不再受感染, 但只有高滴度的HBsAb才能有效地阻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2 480例中有976例抗体HBsAb阳性, 其阳性率占39.35%, 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10.63%的报道[2], 说明本地区近年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明显的成效。见证了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的必要性[3]。但要定期监测HBsAb的消失水平, 以便及时再次加强疫苗的接种。因此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测对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指标。

而占30.73%的人员的HBsAg、HBsAb阴性者, 需进一步免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以增强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的能力。从而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全社会应该广泛宣传, 重视乙型肝炎疫苗的注射, 持之以恒, 在我国下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将会大幅度降低, 乙型肝炎也将不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

摘要: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在沙县地区的发病流行状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2480例就诊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物检测。结果沙县地区流行的乙型肝炎主要以1、3、5阳性和1、4、5阳性为组合模式;抗HBs阳性占39.35%;两对半阴性者占30.73%。结论沙县地区不是乙型肝炎高发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两对半,ELISA法

参考文献

[1]杨广义.826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统计与分析[J].陕西医学检验 (增刊) , 1998, 13:73.

[2]蒋新良.3736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J].陕西医学检验 (增刊) , 1998, 13:60.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44岁, 因外伤大量失血引发休克于2014年12月11日入住我院, 入院后查体:T 36.6℃;呼吸19次/分钟;脉搏82次/分钟;血压115/80 mm Hg, 立即进行急诊手术, 并紧急输注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2 u, 血浆650 m L, 冷沉淀10 u。

1.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立即抽血进行实验室检查, 结果如下:WBC:5.24×109/L, RBC:1.73×1012/L, HGB:55 g/L, TBIL:5.72μm/L, DBIL:1.33μm/L, ALT:25.4 U/L, AST:75.7 U/L, 血型O型Rh阳性。

1.3 输血相关传染性4项检查

1.3.1 试剂方法:

乙型肝炎两对半采用罗氏诊断产品 (上海) 有限公司的试剂盒 (电化学发光法)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抗体 (抗-HIV) ,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均采用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检测试剂盒 (化学发光法)

1.3.2 判断标准:

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HBSAg:0~1COI, 抗-HBs:0~10IU/L, HBe Ag:0~1COI, 抗-HBe>1.00COI, 抗-HBc>1.00COI为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抗体 (抗-HIV) ,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的临界值 (CUT OFF) =2.1×N, 当样本的RLU<临界值为阴性, 当样本的RLU>临界值为阳性。

2 结果

输血后患者的抗-HBs, 抗-HBc立即达最高, 随后逐渐下降20 d后接近输血前水平。抗-HCV, 抗-HIV, 抗-TP指标变化不明显, 见表1。

3 讨论

为了明确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感染相关疾病, 卫生部要求临床各科对有输血可能的门诊和住院的患者进行由血液传播的病原体的检查。目前我国筛查献血者是否为HBV人群, 主要采用ELIS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 Ag筛查, HBs Ag的ELISA试剂灵敏度可达0.05~0.5 IU/m L[4], 经输血传播HBV人群得到明显控制。乙型肝炎两对半血清模式是人体对HBV的免疫状态的血清学表现, 对乙型肝炎的临床分型、病情检测、疗效观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

由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存在窗口期和隐匿性, 经输血感染的风险仍存在, 而许多研究表明HBSAg阴性并不代表血液内不含有HBV[6,7]。短期大量输注血液制品后增加感染的风险, 如果献血者血液含有低浓度的HBV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我院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输血后患者的传染性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观察了20 d的变化情况, 抗-HCV, 抗-HIV抗-TP, HBSAg, HBe Ag, 抗-HBe变化不明显, 抗-HBs和抗-HBc在输血后变化明显, 出现阳性, 以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下降。因此对有输血史的患者, 临床医师和实验人员对传染性指标结果的解释应慎重, 必要时可建议患者输血后1个月左右进行复查。

摘要:本文给出了1例临床输血前后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的变化过程, 输血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而献血者主要采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和ALT, 大量输血对患者的两对半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有输血史的患者, 临床医师和实验人员对传染性指标结果的解释应慎重, 必要时可建议患者输血后1个月左右进行复查。

关键词:输血,乙型肝炎两对半,献血者

参考文献

[1]潘晴.我院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的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3) :969.

[2]童风琴, 宋超.输血前及术前传染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2) :134-135.

[3]王培华, 输血技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7.

[4]李仲平, 王淏, 郑优荣, 等.广州地区HBs Ag阴性无507F献血血液传播HBV残余风险评估[J].广东医学, 2014, 35 (3) :442-445.

[5]马红霞, 周运恒, 杨蔺, 等.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HBs Ag结果比较分析[J].检验医学, 2010, 25 (6) :473-474.

[6]陈秉宇, 沈健, HBSAg阴性献血者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0) :1240-1241.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的1628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其中男996例, 女632例, 患者年龄27~70岁, 平均年龄 (48.3±6.2) 岁。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病例的乙型肝炎两对半临床资料, 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评析。

1.2 ELISA法的具体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乙型肝炎两对半应用ELISA法进行检测时, 做好试剂盒的选择与保存非常关键。如果试剂盒质量不佳, 将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 所以试剂盒必须达到优质、可靠的要求, 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性和灵敏度、特异性均不会出现任何差异。试剂盒的保存必须按照既定的要求和标准, 开始进行实验前, 将试剂盒在常温下放置30 min。对试剂盒的性能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具体流程、易发生问题的环节, 实验操作人员必须十分了解, 除此之外, 还必须, 明确乙型肝炎两对半每个标志代表的不同意义以及失控处理方法、质量检测方法、标准等[2]。

标本处理过程和保存也是影响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采集标本过程中, 如果标本已经出现溶血的情况, 那么已经发生破裂的红细胞就会不断释放出大量的氧化物酶活性物, 对显色剂的显色反应造成干扰, 最后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小三阳或大三阳的结论。对采集试管进行清洁处理时, 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 保证对其进行完全、彻底的清洗, 以便有效控制检查感染发生率。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 尽量选择玻璃试管或1次性真空采集管, 标本则选择非抗凝标本。标本凝固不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少数检验操作人员为尽快完成ELISA法检测工作, 通常在标本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时就对血清进行强行分离, 残留的纤维蛋白原会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的结论。所以, 对血液标本进行分离操作之前, 必须保证其充分凝固状态, 以得到准确无误的检测结果[3]。ELISA法具有非常高的而敏感性, 其对各种干扰元素的敏感性也非常强, 因此, 抗凝、离心操作时必须科学严谨, 以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按照血清的存放条件对标本进行保存, 禁止对血清进行颠倒混匀或者反复溶冻, 也不可长时间存放。综合乙型肝炎两对半监控技术的特异性与灵敏性对质控方法进行选择, 对病原体或抗体进行筛查, 保证血清OD值的稳定性不受影响, 切实提高检测质量。可通过复验的方法对失控标本进行处理,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率符合既定要求[4]。

根据临床现在相关研究结果可知, 很多人的血清标本中都含有类风湿因子、嗜异性抗体、补体等非液体性干扰物质, 这些物质会对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患者血清标本自身特异性导致异常实验结果的情况, 需要再次进行复检的方法得到检测结果。除此之外, 在为患者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ELISA法检测之前, 还必须明确其之前用药情况, 将血液本身的相关影响因素排除之后, 方可进行检测。

乙型肝炎两对半应用ELISA法检测时, 加样、温育以及洗板、显色这几个环节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加样时, 首先需要明确实验室操作具体规程, 然后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操作, 经常校准加样器, 并彻底清洗加样器。将标本加入向反应孔时, 切不可同时与其他反应孔接触, 使用振荡器对标本进行>30 s的混匀后才能将其置入温育箱。温育环节中需要对标本是否出现周边效应进行密切观察, 可选择水育的方法进行操作, 以防止出现周边效应或其进入其他影响物质。进行洗板的操作时, 需要对时间差进行控制, 彻彻底底的进行清洗, 待洗净之后还要做好污染的预防措施。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时, 必须防控好其与反应孔之间的相互作用, 避免洗涤液发生外溢或者混用的情况出现。显色是ELISA法检测必不可少的一个温育反应过程, 时间、光线、温度等均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干扰。所以进行显色操作时必须避免强光刺激, 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完成比色操作, 严格审查检测结果, 做好详细数据记录[5]。

2 结果

影响1628例患者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具体如下:实验前标本准备工作不充足、检验人员的素质与水平较差、血清标本质量不达标、检验操作程序不规范、检验结果研读不准确等。

3 讨论

ELISA法对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在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方面意义显著[6]。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实验前标本准备工作不充足、检验人员的素质与水平较差、血清标本质量不达标、检验操作程序不规范、检验结果研读不准确等诸多因素都会对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的结果产生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可显著提高ELISA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质量。鉴于此, 检验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负责、严谨慎重的工作态度, 妥善安排实验前的标准准备工作, 规范操作, 准确评定检验结果, 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切实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用ELISA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的1628例患者为观察目标, 对其检测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总结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1628例患者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具体如下:实验前标本准备工作不充足、检验人员的素质与水平较差、血清标本质量不达标、检验操作程序不规范、检验结果研读不准确等。结论 乙型肝炎两对半应用ELISA法检测过程中, 检验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负责、严谨慎重的工作态度, 妥善安排实验前的标准准备工作, 规范操作, 准确评定检验结果, 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切实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乙型肝炎两对半,影响因素,准确性,ELISA法

参考文献

[1]黄家丽.分析对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4) :168-169.

[2]赵远怀, 向际兵, 罗乐平, 等.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 :69-70.

[3]罗斌, 曾永龙, 滕元姬, 等.TRFIA与ELISA法对乙肝两对半测定的比较分析[J].右江医学, 2012, 40 (5) :701-703.

[4]杨双明.ELISA法检测患者乙肝两对半的影响因素及意义[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8) :154-.

[5]石梁.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快速检测板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比较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49 (28) :5919-5920.

[6]薛春杨, 周建波.ELISA法乙肝两对半检测影响因素分析和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6) :3913-3914.

上一篇:伦理反思论文下一篇:十二指肠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