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体系建设范文

2024-08-22

冷链体系建设范文(精选9篇)

冷链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产业,共同配送体系,建设

2014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 从源头实现低温控制,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 发改经贸 〔 2014 〕 2933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冷链运输物流企业通过统一组织、按需配送、计划运输的方式整合资源。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财政支持方面对冷链物流力度也逐渐加大,如 《苏州市 “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将发展以仓储和配送鲜活农产品、果蔬、鲜花、食品等商品为主的冷链物流。

冷链配送是冷链物流的关键环节,随着冷链销售终端对产品配送质量与时间要求的不断提高,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越来越被企业和政府所重视。

随着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对冷链物流与共同配送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从第三方物流企业角度对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视角,阐述了冷链物流城市配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构建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共同配送模式概述

共同配送是冷链物流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合理化的配送形式,也是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影响范围较大、组织方式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冷链物流企业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配送,又叫协同配送、联合配送,是指在城市里, 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方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目前,相对成熟的共同配送模式主要有一对多模式、多对多模式和多对一模式。一对多模式的共同配送,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大型集团企业自营物流主导的共同配送。前者需要成熟的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实施,其通过与区域内各类型生产商贸企业建立物流契约的形式,整合区域内物流配送需求, 通过高效、专业化的配送中心、配送车辆、调度系统等资源,实现门到门式的共同配送。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专业化经营和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这种共同配送模式服务的客户非常多样,从企业到个人,是覆盖面最好的一种城域配送。

2建设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符合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带动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经济竞争能力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1加强过程监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随着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有机产品需求大幅度提升,冷链物流已经成为食品供应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人们不仅要能买到冷鲜食品,而且更重视食品的营养与卫生,更加注重食品的味道与美观,这对冷链食品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2优化配送路线,大力改善交通状况

物流业的特点是需要较多的运输车辆,而且冷链物流更多的要解决最后 “一公里”的城市配送问题,车辆需要进入市区,如果不进行时间以及数量的规划,将会给城市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城市的发展与环境要求极不协调。

2. 3带动产业升级转型,有效促进社会就业

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项目是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的惠民项目,可以大大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带动本地区的人员就业。

2. 4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城市经济竞争能力

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 、15% 和23% ,和欧美国家相比相去甚远。资料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 ,果蔬冷链流通率也达95% 以上。所以,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也说明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3构建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

对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而言,完善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主要包括网络和路径优化方案设计、基础设备设施建设、 标准化建设、共同配送信息化建设等内容。

3. 1设计冷链城市共同配送网络和路径优化方案

根据服务的客户所在区域范围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共同配送网络和路线优化,在充分满足顾客冷链产品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运输效率最大化以及运输成本最小化。客户通过APP客户端了解冷链物流企业城区冷链共同配送的车辆运输信息,可以将需要共同配送的物品提前送至或存放在仓库或者城市配送中心,仓库或者城市配送中心每天根据多个客户送货要求、送货地址、到货时间、温度要求进行仓储货物分拣、开单、按照同城共配规划的运输线路进行运输共配。

3. 2加强仓储、运输等基础设备设施

冷藏仓库是具有冷冻装置,能调节温度,用以保存易腐货物的专用仓库。一般结构包括: 预冷室、冷冻室、冷藏库、冷冻机械设备间等。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仓库租赁并进行冷藏仓库的改造。

选择专业的冷藏车厂家; 选择性能先进、性价比高、适合多商家多温共配的标准化运输设备,并购置相应数量的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托盘、容器、包装以及扫描设备等; 选择恰当的软件供应商,安装GPS、RFID等实时跟踪、 记录和控制系统,实行远程、实时、实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冷链仓储和运输的服务能力。

3. 3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化

为了规范冷链行业发展,提升冷链企业服务水平,中物联评估办、中物联冷链委将依据 《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国家标准( 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 ,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估工作。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采用的冷链运输车辆标准化,使用的托盘、容器、 包装标准化等,全面提升冷链运输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车辆GPS跟踪系统、全程温湿度远程自动监测、记录系统和控制设备,建立比较完善的远程车辆监控、温湿度监控和追溯体系。

3. 4建立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化平台

利用RFID、EDI、GPS、GIS等技术在参与共同配送项目的相关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如下图所示) ,实现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将产地产品信息、车辆信息、销售信息等联结起来; 可以为客户安装APP客户端,实时完成客户远程预订、发货等服务。

4风险分析

城市配送位于冷链物流的末端,占据冷链物流80% 以上的时间,对于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政策以及竞争等方面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 1市场风险

客户对食品结构的需求产生变化可能会对冷链配送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者可能需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业务等方面的调整,在设备设施以及业务方向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生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 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

4. 2政策风险

目前政府对冷链物流有很多的支持性的政策,随着冷链物流业的成熟和发展,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比如税收、限制门槛等,会有一定的不确性。防范措施: 关注政府的相关政策信息,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4. 3竞争风险

由于冷链物流有巨大发展空间,所以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本行业,行业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将大大增加行业内企业的经营压力,由此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关注行业的发展以及竞争企业发展态势,在技术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5结论

综上,冷链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不仅可以实现蔬果、 农产品以及食品等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配送效率,满足商超等消费终端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能源消耗,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母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478-481.

[2]胡天石.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罗峰.共同配送体系模式分析及实施研究[J].中国市场,2007(8):96-97.

[4]王雪瑞.基于时间约束的单产品共同配送研究[J].物流科技,2008(7):114-116.

[5]周程.基于RFID物联网的生鲜食品冷链配送实时监控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88-91.

[6]孙承志,韩雪涛.农产品冷链物流城市配送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7):115-117.

[7]赵玉国.冷链物流配送模式选择探微[J].现代商业,2008(24):12.

2016疫苗冷链建设现况 第2篇

XX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局、我单位十分重视疫苗安全工作,从疫苗冷链管理、冷链设备更新升级、建立智能监控系统、电力保障、修订疫苗冷链应急预案等方面下大力气整改完善,精益求精,确保有效的疫苗接种到群众身上,建立起牢固的人群免疫屏障,助推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冷链的硬件建设

2016年,因接种服务人口较多,疫苗储备量大,共投入1万元为预防接种门诊购置药品储存专用冰箱各2台,其中一台为大容积的冷藏冰箱、一台为低温冷冻冰箱。

二、疫苗智能冷链监管系统

2016年,投入0.3万元,完成了对疫苗智能冷链监管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做到了对每台冰箱温度的实时监控,并可实现对温度曲线的记录和追溯,具有温度异常后的短信和语音双重提醒、冷链室的录像、接种门诊视频监控等功能,确保了冰箱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处置。今后疫苗温度曲线将追随疫苗电子监管码系统,为疫苗接种的有效性、接种异常反应等方面监测提供依据。

三、管理制度

加强冷链体系建设确保动物免疫质量 第3篇

1 加强冷链体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品, 对温度敏感, 任何环节的疏忽, 都可能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失效。为了使疫苗从运输、储存、发放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规定的保存状态之中, 保证疫苗的合理效价不受损害, 需要有冷链体系妥善的设施设备, 常用的有冷冻库、冷藏库、冰箱、冰柜、保温箱等。

1.1 购置冷藏运输车

冷藏运输车有较好的制冷设备和密封性能, 在运输环节中使厢体内的温度能持续达到疫苗保存所要求的范围内, 保证疫苗始终处于冷链系统中。因此, 洛阳市畜牧局购置了1辆冷藏运输车, 专门用于向县 (市) 区运输疫苗, 使疫苗始终处于所要求的范围内。

1.2 建立健全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建设

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是保证疫苗质量的基础, 是提高免疫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 洛阳市畜牧局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4级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建设。

1.2.1 建立健全市级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

⑴改建市级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

市级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是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冷藏库和冷冻库, 使用液氨制冷技术, 占地多, 技术复杂。再加上城区的发展, 冷藏库和冷冻库已处于居民区内, 为此, 洛阳市畜牧局果断淘汰旧设施设备, 更新为现代空调制冷设施设备。一方面保证了生产安全, 另一方面保证了冷藏和冷冻温度的稳定。

⑵安装冷藏库和冷冻库温度无线监视系统

通过温度无线监视系统设定冷藏库和冷冻库的温度超温短信报警, 能够实现对温度实时监控、报警。当设施设备出现异常运行情况时, 能在第一时间收到信号, 为及时维修制冷设施设备提供帮助, 保证疫苗的安全性。

1.2.2 建立健全县级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

⑴建立县级冷藏库

为了改变以前疫苗储存不规范的状况, 洛阳市畜牧局统一要求所辖的9个县均建立1座冷藏库, 容积为30m3左右, 能够储存本县1个月内所需的冷藏疫苗。

⑵健全县级冷冻冰柜

在县级原有冷冻冰柜的基础上, 洛阳市畜牧局统一要求所辖的9个县均健全冷冻冰柜的数量, 达到10m3, 能够储存本县1个月内所需的冷冻疫苗。

⑶健全县级冷藏箱

在县级原有冷藏箱的基础上, 洛阳市畜牧局统一配发冷藏箱, 达到每乡至少2个冷藏箱。

1.2.3 建立健全乡级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

建立健全乡级冷藏和冷冻设施设备, 使每个乡配备有1个冷藏冰箱, 1个冷冻冰柜, 5个冷藏保温箱。

1.2.4 建立健全村级冷藏设施设备

建立健全村级冷藏设施设备, 使每个村级防疫员配备有1个冷藏保温箱。

2 建立健全疫苗订购程序

2.1 成立洛阳市疫苗管理小组

为了订购到免疫效果良好的疫苗, 市畜牧局成立了疫苗订购领导小组, 由局长任组长,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为成员, 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估报告, 专家组进行科学分析, 统筹订购疫苗。

2.2 开展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2.2.1 免疫效果调查

疫苗的最终使用者是广大的养殖场 (户) , 他们对疫苗的好坏最具有发言权。因此, 在养殖场 (户) 开展动物疫苗免疫效果调查, 主要调查动物疫苗的安全性、疫病控制效果、使用疫苗前后的繁殖性能、成活率等情况, 通过大量的调查, 为订购疫苗提供帮助。

2.2.2 免疫效果检测

疫苗作用于动物机体, 使动物产生抗体, 提高其抵抗力, 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免疫效果检测就是利用实验室检测方法来检测动物机体的抗体水平, 从而科学评价免疫效果。疫苗的自身质量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可以从免疫效果间接评价疫苗的质量。

3 建立健全冷链体系制度

冷链体系的正常运转, 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为此, 建立健全冷链体系制度。

3.1 建立健全疫苗保存、领取和运输制度

按照要求的条件储存是确保疫苗效价、提高免疫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 建立健全疫苗入库验收、出库登记和运输、储存等管理制度, 严格规范疫苗的运输、保存、发放的监管工作, 从而确保疫苗从入库验收、贮藏、发放、使用的全过程在规定温度条件下运行, 确保动物疫苗质量。

3.2 建立健全疫苗使用制度

确保“真苗、真打、真有效”的关键是使用环节。首先, 强化疫苗使用指导, 加大对基层防疫员的免疫技术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第二, 动物疫苗使用前, 应迅速将动物疫苗由储藏温度提升到常温或接近动物体温, 以避免冷刺激引起动物应激反应;第三, 严格把握动物疫苗使用时间, 疫苗从开启到使用结束应控制在2小时之内;第四, 免疫注射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操作规范执行, 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动物免疫质量。

万吨蜜柚保鲜库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第4篇

一、项目建设单位:福建南海食品有限公司。

二、项目建设地点:平和县南胜镇工业集中区。

三、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气调保鲜库6000平方米、前处理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配置运输车辆等相关设备,建成年加工保鲜、贮藏琯溪蜜柚1万吨以上的气调保鲜库,配送、年出口保鲜蜜柚果1万吨。

四、项目建设必要性:平和县是农业大县,农民大县,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达,但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具有全年普遍性、多样性、变化性,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流通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求。由于目前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储藏运输缺乏有效的保鲜措施等原因,造成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损耗大,滞销以及大量产品被浪费。尽管食品价格在上涨,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未随之而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该项目建设大型农产品物流工程,促进农产品交易,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五、项目投资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7823万元,资金来源为业主自筹及银行贷款。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第5篇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意义重大。

2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低

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15%、23%,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的比率达95%以上,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

2.2 农产品冷链设施配套不完善

冷藏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在冷链中用于运输的专门车辆很大部分来自于海运报废或即将淘汰的海运冷藏集装箱,专业化的冷冻冷藏车数量严重不足。车辆的制冷技术和工艺比较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的流通提供质量保障。冷藏车约有2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在全国总运行铁路车辆33.8 万辆中,铁路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冷藏运输率只有10%~20%,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达到80%~90%。

冷库建设方面,我国目前冷库总容量为880 万吨,人均冷库容积不到0.01 立方米,仅为日本的3%,美国的2.5%。相比市场需求而言缺口仍然较大,而且各类冷库的结构并不合理,大型冷库项目较多,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相对较少;肉类冷库建设较多,果蔬冷库建设还比较落后;城市销售市场冷库发展较快,产地加工冷库建设比较缓慢。

2.3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4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

2.5 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

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

3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途径

3.1 逐步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流通方式较为落后,地区消费差距较大,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不同消费水平的顾客对冷链运输的需求强度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冷链体系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该从国情出发,立足我国农产品供需现状和流通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经验,选择对消费安全影响大以及价值量高、生产规模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优先发展冷链物流。优先发展猪肉等肉类产品和水产品冷链物流,建立容易腐烂的鲜活农产品、发达地区、高消费群体和长途运输的农产品冷链运输体系。果蔬产品根据国内市场消费变化和出口产品品质要求逐步发展。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选择重要品种建立冷链通道试点。

3.2 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在大城市开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链物流试点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试点。在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区开展“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冷链物流试点和“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第三方物流”试点。

3.3 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从生产源头实现低温控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加快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在做好企业内部配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

3.4 政府的作为

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功经验表明,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在硬件设施建设、微观技术和宏观管理上还缺乏经验;其次,由于从“田间——餐桌”整个物流过程链条太长,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完成冷链物流系统得建设。所以就需要政府对现有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的对象:一是大型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二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三是产地加工企业。支持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硬件设施建设、分析检测设备、标准的制定与人员培训等。

可喜的是,从2007年《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颁布施行到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再到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都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规划》中提出了八大工程(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工程、果蔬冷链物流工程、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鼓励的重点投资领域,农产品冷链物流迎来发展的春天。

3.5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检查与监督机构。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统一的可供参考与执行并具有广泛约束力的标准,例如在冷链能损与效率、作业操作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温度控制、管理要求、设备标准、运营流程等都方面都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规定,从而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初,商务部已经批准发布了《黄瓜流通规范》等7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并于3月1日起实施。这7项标准对黄瓜、番茄、青椒、洋葱、豇豆、鲜食马铃薯、冬瓜等主要农产品的商品质量、等级、包装、标识均作出了规定,对产地采购、运输、批发、零售等流通过程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类似的农产品流通标准,目前不下200个,包括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可是大多数仍停留在纸质化阶段,对实施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

在执行方面,政府更多的是应该制定强制性、基础性、通用性标准,以及确保标准顺利执行的标准。强制性标准可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必须执行;通用标准,比方说蔬菜,都通过冷藏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制定通用性标准,以确保有实力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作为其做强做大的保证。有些标准,也并不一定是由政府或协会来制定的,而是要求企业制定自己的作业标准,这样企业才有执行的动力和能力。

此外,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屏障。

摘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文中通过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

[2]许阳阳.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路径设计[J].物流科技,2011,(8).

冷链体系建设 第6篇

据统计, 目前我国分布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冷链物流标准已达近200项。根据标准的属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列举其数目为:冷链物流基础标准5项;冷链物流作业与管理标准57项;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标准3项;冷链技术方法标准13项;冷链设施设备标准54项;冷链物流服务信息标准4项;冷链物流卫生标准45项[1]。从已经颁布的数据看, 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建设工程已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 据统计从颁布的标准层次结构上看, 国家标准有70项, 地方标准有36项, 行业标准有87项。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部地区的冷链物流发展也越来越快。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冷链物流运输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为整个中国的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营造到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 严重阻碍了西部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标准数量和涉及行业范围较少。从地方性冷链物流的标准看, 有6项属于西部地区的地方性标准, 只占全国地方性标准的17%[2];西部地区的冷链物流标准涉及的行业标准范围较少主要是农业和肉制品、奶制品、种子等产品。

(2) 冷链涉及的过程主要是采收、储运、运输等初级环节, 技术含量相对不高。

(3) 冷链物流标准起草企业缺失, 科研院所和高校较少且研究能力比较低下。从目前以有的参考数据看参与制定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的西部企业还没有, 权威的科研机构也大多在东部沿海城市, 高校的科研水平更是与发达东部的高校不能比拟, 这些方面都制约着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的发展。

(4) 西部地区的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力度明显不够, 比如交通部颁布的《2001-2010年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冷藏保温运输业应该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2]。在发达地区比如北京等城市作为强制性政策, 而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城市政府将其只作为引导性政策, 所以大部分西部地区冷链物流企业会按照自己的业内标准来执行, 这样可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5) 西部地区冷链物流企业在执行标准时往往面临着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交叉重叠, 比如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上, 有关西部地区冷链的标准就有:《西部地区畜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西部食品冷脸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多个标准[3], 标准之间的内容相互重叠, 使企业在实际运营和签合同时, 主要还是依据历史沿袭下来的行业惯例, 因此一旦产生纠纷, 标准的追溯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目前西部地区冷链物流管理部门除了标准管理机构外, 还有交通、铁路、民航、卫生、信息产业等行业部门, 冷链物流行业涉及的各个产业技术组织、科研机构则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和各个行业中, 标准运作时各政府部门缺乏协调统一机构, 各部门按照各自领域的分工进行标准化工作, 难有统一标准。在这样的原因下, 尽管冷链物流的标准主管部门是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 但管理最终会设在各个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冷链物流标准被分在了不同的管理部门。比如《黄瓜贮藏和冷藏运输》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并管理执行、《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并执行等等。由于不同的部门归口不一, 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之间的部门难于交流和配合, 形不成统一的规划, 这也是制约着整个国家冷链物流体系标准化的最严重问题, 西部地区冷链物流的发展也同样受其影响。

1 强化政府与物流行业协会在西部地区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

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是一个涉及西部地区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 理顺系统内部的关系, 确定各自的管理权限对顺利推行西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意义重大。尽管冷链物流的标准主管部门是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 但由于冷链物流跨越了很多行业, 在全国冷链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之前大部分的管理权限分布在各个部门的标准化委员会中, 这些标准适应不同的部门很难达到统一。西部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在组织适应本地的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要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 抛开部门利益的局限, 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在这个前提下, 西部地区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冷链物流工作专项办公室”来协调好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利益和观点, 比如可以举办冷链物流各行业部门的研讨会, 邀请冷链物流行业协会与相关龙头企业参加听取其发展过程中对标准执行的意见和问题, 再结合这些问题及找到各行业、各部门利益的共同受益点, 整体设计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办公室”的部门由采收、储运、运输、冷加工、配送和批发、零售、信息、采用的设施设备、作业技术方法、检测方法等环节的专项管理部门组成, 在标准制定时加强相互间的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办公室”的目标是制定原来存在的各个部门难于统一的制度标准, 并同西部地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一同研讨, 建立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专有标准, 并结合外国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最终建立一套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作为冷链物流的工作指南。

制定适合西部地区使用的冷链物流基础标准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西部地区冷链物流市场发展落后的局面造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冷链物流合理的基础标准的缺失造成西部地区难于和国家的标准相一致。例如, 由于基础行业准入标准的缺失, 西部地区采用的设备和技术参数都不符合国家的冷链企业标准, 有很多的西部物流企业都是以牺牲冷链服务质量不顾服务安全采用价格手段争夺市场, 使得西部地区物流秩序混乱[5]。为此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强制执行的冷链物流基础标准, 比如在食品安全及设计公众身体安全等方面必须按照制定的基础标准执行, 保证公众的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地方标准必须与国家制定的基础标准看齐。在执行标准中对于违规企业和违规行为国家要按照基础标准中的“责任”一项的标准给予大力度的罚款和行政处罚, 使得西部地区的企业按照基础标准建立合法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工作流程, 杜绝一个标准不同地不同执行力度的情况再次发生。西部地区冷链物流行业协会要配合当地政府工作, 在政府和企业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企业开展标准的宣贯培训, “冷标委”应与各物流行业协会合作深入企业, 与西部地区的企业召开标准方面的宣讲会并配合其他市场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检查各企业是否按照标准流程工作, 使企业明白企业自身具有冷链物流运作的丰富经验, 又是标准的直接需求和受益者, 可以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很好的素材, 使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自觉参与到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中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制定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真正符合企业需要, 也是得出台的冷链物流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同时帮助企业解救在开展标准化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解答企业在执行标准时的困惑;另一方面要开展协会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相关标准的监督检查, 起到沟通情况、咨询服务、协调关系的作用。

2 加强标准制定科研力量, 借鉴国外先进标准

2.1 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和研究工作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物流标准化事业发展, 在现阶段应首先加强对冷链物流体系的研究工作, 明确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和主攻方向, 并按照各类标准间协调配套的需要, 根据行业发展的轻重缓急, 合理安排修订制定标准的先后顺序, 有目的、有条理、有重点的完成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制定工作。作为制定标准的基础, 在西部地区已经慢慢有一些院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参与到冷链物流标准的起草中来, 这些机构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 但是设备的先进性还有待提高, 这需要国家给予资金和教育人才方面的支持。同时这些科研机构和院校还应该深入到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中进行调查研究, 搜集冷链物流方面专门的意见, 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使制定的政策能够被企业所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优势, 制定出适用于西部地区、科学的冷链物流标准。

2.2 制定标准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在制修订标准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考虑我国西部地区现阶段冷链物流行业的实际情况, 还应该积极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来试运行。国外冷链物流的标准, 涵盖了从温度记录跟踪、温度设备控制、商品验收、温度监控点设定到运作系统建立等整个冷链物流过程全领域。即便是微小的环节都有标准把关。欧美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标准更好的保证了冷链物流企业建立起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在内的冷链物流链条, 使冷链物流技术在更多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冷链标准化的经验是制定西部冷链物流标准一个很好的途径。

2.3 鼓励和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参与到冷链物流标准的应用和改善当中

标准来源于企业也最终也要回归企业。开展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冷链标准的实施以达到提高西部冷链物流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行为。而这些标准的应用和实施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来完成。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展任何标准化的工作中都要考虑到企业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也要始终围绕服务企业的理念来推动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6]。具体措施为:

(1) 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 “奖优罚劣”, 促使企业自动积极使用标准。冷标委到各冷链龙头企业调研, 了解各企业在标准执行方面的需求, 同时大力宣传执行标准的重大意义及企业在制定标准方面凡做出重大贡献的要启用专项鼓励资金进行奖励, 同时对违反标准、有标准不执行的企业, 进行罚款。

(2) 吸纳人才, 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冷标委”自身应吸收来自西部冷链企业的专业人才, 利用他们贴近市场、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同时鼓励和支持标准化基础相对较好的西部物流龙头企业牵头制修订相关标准, 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主导性和积极性, 制定出落地执行性强的标准。

(3) 听取意见, 促进标准执行。“冷标委”在出台适合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规划、制修订标准时应充分听取西部地区企业的意见, 在考虑到标准的科学性原则同时也要估计标准的可操作性, 尽量减少因标准的实施给本身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物流企业增加成本。

(4) 企业靠自身发展, 政府适当补贴。企业自身应加大对相关设备的投入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 使生产过程符合冷链物流的标准, 政府出台相关资金扶持措施, 对于贯彻执行实施重要标准而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 适当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政策, 打消企业的后顾之忧, 减轻西部企业的经济负担。

西部地区由于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 当前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还面临着标准化不统一、地区与国家间的标准难于协调、群众和企业需求度低、相关政策制定机构科研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 西部地区冷链物流在探索中艰难发展。本文从问题出发提出三点相关对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西部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但冷链物流体系还不够健全, 缺少标准化的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从而实现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增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徐剑, 姜跃.我国物流服务标准化实施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3) :3-4.

[2]齐睿.标准化助力冷链物流发展[J].品牌与标准化, 2009, (9) :5-6.

[3]孙明燕, 兰洪杰.冷链定义浅析[J].物流技术, 2007, (1) :7-9.

[4]刘北林.食品保鲜与冷藏链[M].北京:工业出版社, 2008:8-10.

[5]柴树峰, 张丽杰.对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建议[J].标准科学, 2010, (2) :2-4.

冷链体系建设 第7篇

1 发展冷链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1.1 食品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但近年来, 不断曝光的“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毒生姜”、“毒豆芽”、“红心鸭蛋”、“人造蜂蜜”、“人造新鲜红枣”、“地沟油”、“染色馒头”、“变猪肉为牛肉”等食品安全事件令人触目惊心。从2007—2011年近五年的年度食物中毒报告分析中可以看出, 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39%和62% (如图1和图2) 。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由食物污染或变质、生熟交叉污染等原因引起。微生物最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是37℃, 果蔬类的汁、奶制品、禽肉类的蛋白质和血液都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 因此温度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让食物处于低温环境能够有效地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与蔓延, 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减少食品的损耗, 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影响食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时间。蔬菜采摘后其光合作用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 呼吸作用成为果蔬生理过程的主导, 放置时间越长, 则其接触气体和光照的面积就越大, 食物的水份、营养流失越多。一般而言, 储存时间越长, 由于微生物的繁衍和化学反应的发生, 也会增大安全隐患, 食品价格也在下降。对采摘后的果蔬进行快速预冷降温, 能迅速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 减少失水, 延缓衰老, 抑制病菌、生理病害和乙烯的产生, 有利于降低储运风险, 延长保鲜期。

可见, 食品流通环节控制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温度, 温度的变化直接关系着微生物的生长和食品的腐败, 为此冷链的发展对于食品安全尤为关键。

1.2 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小农经济、分散种植和养殖以及加工生产环节中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及个体作坊式的生产使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异常大。

(2) 我国农产品经过多重中间环节进行流通, 很多农产品没有涉及商品的检验、包装、仓储、配送等环节, 基本上属于简单的商品运输, 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3) 由于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 卖者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 而买者无法确定产品的质量, 而优质品和劣质品的外观难以分辨, 致使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这样, 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信誉体系、良好的市场环境难以建立, 这是致使市场上出现人为质量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4) 我国冷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国内80%以上的生鲜商品还是采用常温流通手段, 有害微生物繁衍和化学反应得不到有效控制, 食品安全自然得不到保障。

(5) 缺乏一个系统的食品安全体系标准。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不干不净”、“乱添乱加”、“不明不白”。“不干不净”指的是产品卫生指标超标, 如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等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乱添乱加”指的是超量使用添加剂或使用被禁用的添加剂, 如苏丹红等。“不明不白”指的是食品标签不规范, 如标签无生产日期、标注生产地与实际不符等。类似这些食品问题屡见不鲜。

2“贱卖贵买”现象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超对接”,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悲剧屡屡上演, 而消费者购买水果蔬菜的价格却是坚挺难有松动, 零售价可达收购价数倍甚至数十倍, 但不论是贩运蔬菜的经销商、还是在城市卖菜的小贩, 他们都没有从涨价中获得“暴利”, 仍然是社会上收入最低的群体之一。这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差价到哪里去了?

2.1“菜贱 (果贱) 伤农”分析

(1)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我国实行的是小农经济, 8亿农民养活13亿多人口, 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由于生产规模小, 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大都为初级产品, 在市场价格上没有话语权。“一斤粮食卖不过一瓶矿泉水。”一瓶矿泉水500ml差不多是500g, 从地下取出经过加工、注上商标、装进瓶子, 能卖到1元、1.5元甚至2元, 而农民种植出来的500g小麦最高才卖到0.9元。如果衡量价值的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 那么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价值在价格上就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 形成“价值悖论”。

(2) 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 需求价格弹性小。当大量农产品同时上市, 势必供过于求, 而由于保鲜技术不过硬、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各个果蔬主产区普遍陷入了产品储不进、运不出的尴尬境地, 农民无奈之下只能地产地销、季产季销, 严重影响了产地农民开展增收和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导致不少地方特色优势农业没有市场优势。

(3) 产业链断层。农业产业链管理考虑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串联与整合, 产业链管理的重点在于上下游各环节相关作业的有效整合。我国农业“重产前轻产后”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田间到市场缺乏完整建设, 出现断层, 无法解决产地与销地的供求不均衡问题。

(4) 羊群效应。由于农村信息不畅, 农民市场意识不足, 当某种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大涨时, 农民一窝蜂地扩大该产品生产, 使得市场供应量急速上升并很快供大于求, 价格应声下跌, 造成大规模亏损, 很多农民弃行歇业;过段时间, 由于大量的转行歇业, 市场再次供不应求, 价格攀升, 又有很多人一窝蜂地投入生产……如此陷入低层次恶性循环。如果有足够的冷库设施充分发挥储备调剂功能, 相信这种恶性循环及其所造成的恶果便会减少很多。

2.2“菜贵伤民”分析

(1) 小农经济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使得流通环节过多、价格增长传递, 造成居民承受高价格。中国果蔬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模式和以超市 (配送中心) 为中心的流通模式。目前中国果蔬流通受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 还是以传统的批发市场流通为主, 从生产、流转最终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如图3) 。在农产品销售价格中, 流通成本占50%左右, 我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至3倍。

(2) 物流成本高推高了农产品价格。2005年底, 我国已基本建成全国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 为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提供快速便捷的主通道。一位经营者算了一笔账, 以济南运到泉州的肉制品为例, 一般以重量计算运输费用, 平均价位为每吨400~480元, 算下来, 20吨的货品必须支付将近1万元冷链运输费。与常温物流相比, 冷链运输成本多出7%以上。据调查, 我国蔬菜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以上。随着燃油价格及各种道路收费不断增长, 物流成本的比重仍在不断增加。

农产品所体现的物流成本比重过高的原因是农产品产业没有升级, 低价值的初级农产品占主要比重。对比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则不存在物流成本过高造成产品价格上扬的问题 (如表1) 。

(3) 由于农产品不易储存的特殊属性和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巨大。我国每年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 每年约有1.3亿吨的蔬菜和1 200万吨的果品在运输中损失, 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的基本需求。每100千克蔬菜, 因为运输损耗就能达到15千克左右, 这些损失最后还得摊到消费者头上。据统计, 2011年我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和23%, 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 果蔬冷链流通率也在95%以上。我国的冷链产业还处在“冷”的阶段, 对于该产业链灵魂所在“链”的发展还非常不足。

综上, 由于农业生产的无组织化、流通过程的分散和无序以及环节的多重性, 造成了农产品流通信息的不对称和失灵, 也决定了处于供应链两端的市民与农民个体都是弱者和受害者, 其中处在产业链最前端从事养殖、种植的农民是漫长产业链中的最弱者。

2.3 制约我国冷链发展的因素分析

(1) 产业集中程度太低是制约果蔬冷链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集中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冷链的发展, 产业集中程度低, 则冷链的发展将受到制约。目前, 我国肉类产品有河南双汇、山东金锣、江苏雨润等14家为代表的企业;速冻面食则有郑州三全、郑州思念、台湾龙凤三家大型的企业;奶类产品则有以蒙牛、伊利为首的5家企业。像这些产业, 集中程度较高, 冷链发展趋势较好。而水果蔬菜产品由于生产分散且缺乏组织性, 产业集中程度很低, 冷链发展较差 (如表2) 。

(2) 制约普通蔬菜冷链储存、运输的最大障碍还在于投入和产出的严重不对等。冷链的主要贡献在食品安全和缓解农产品价格的季节性波动上, 投入较大, 但其附加值在食品表面表现不出来。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 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 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 建设投资也大。据业内人士透露, 在不考虑品质降低的前提下, 用普通的货车短途运输, 即使蔬菜有损耗, 也比用冷藏车辆运输便宜。我国相当部分企业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鲜食品经营管理体系, 致使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 甚至出现“规模不经济”。

(3) 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 局部发展出现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例如冷库建设存在“六多六少”现象, 即:肉类冷库多, 果蔬冷库少;城市冷库多, 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 加工性冷库少;普通冷库多, 专业性冷库少;基础型冷库多, 高技术冷库少。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 以及整个冷链行业的推动。

3 集约化现代冷链流通体系的构建

要切实解决好食品安全、“菜贱伤农, 菜贵伤民”问题, 必须实行农产品的“四化”建设 (生产组织化、加工规模化、物流集约化、流通连锁化) , 改变传统的流通体系, 重构“产销一体”、“农超对接”的现代集约化冷链流通体系 (如图4) 。

3.1 生产组织化

实行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通过科技下乡,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复种次数。加强农村合作社经营, 改变供应端“散而小”的局面, 提高农民话语权。此外, 在集散地或主销区升级改造一批辐射面广的冷库, 给专业化、规模化物流提供基础。

3.2 加工规模化

大力开发和推广生鲜果蔬产后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 实行规模化加工。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基础上要善于自主创新, 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 提高其产品附加值。

3.3 物流集约化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提高冷链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装备;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 解决效率和物流成本问题;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3.4 流通连锁化

建立农超对接长效工作机制。通过电子信息技术, 以农产品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管理为重点, 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连锁超市、农产品认证、名优农产品、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等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 疏通对接渠道, 施行信息一体化, 促进农产品订单生产,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 集约化果蔬冷链流通实施的保障体系

4.1 组建为民服务的合作社组织, 构建果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合作社由政府牵头组建, 成员 (股东) 由农户民主选举产生, 对外代表农民的利益, 对内从市场和农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调配, 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另外, 构建果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实施信息一体化管理, 从而优化整个流通渠道, 缩短流通环节, 提高流通效率, 减少损耗, 节约时间, 实现过程监控, 保护果蔬品牌和质量。

4.2 加强对垄断者、市场管理者、卫生监管部门的管制

防治乱收费、食品安全问题和其他一切侵害人民利益事件发生。以整顿市场秩序来替代直接干预市场价格, 促进市场和谐有序发展。

4.3 构建完善的冷链技术体系, 实现冷链各节点无缝衔接

政府须增大冷链设施建设的投资, 扩大冰鲜冷冻储藏能力, 加速构建完善整个冷链技术体系, 实施信息的全程跟踪与控制, 使从原料采购、加工、储藏、运输直至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保障, 实现无缝衔接 (如图5) 。

4.4 创建区域品牌,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地方要立足区域比较优势, 挖掘优势资源,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让农民参与生产和加工, 开拓创收和就业渠道, 缓解农民工就业和城市生活压力,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同时, 这也是提高农产品美誉度的重要方式, 是减少“柠檬 (劣等品) ”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举措。

4.5 完善果蔬冷链流通的标准和法规体系

政府应重点制定和推广一批果蔬品冷链流通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 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人制度, 使相关法律法规具有配套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此外, 应高度重视冷链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制定一系列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品质等级、容器和包装、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最大农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杀虫剂残留物允许含量等有关标准和规定。

5 结语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冷链流通体系任重而道远, 须建立政府、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联动机制, 充分调动冷链环节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可根据集约化冷链流通基本模型, 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农产品布局, 在大城市开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冷链物流试点, 在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区开展“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第三方物流”冷链试点, 在总结示范、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全国辐射、推广, 以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来, 食品安全、“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的矛盾怪圈显得尤为突出。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实行农产品的“四化”建设 (生产组织化、加工规模化、物流集约化、流通连锁化) , 依此构建“产销一体”、“农超对接”的现代集约化冷链流通体系模型, 并总结有效实施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冷链流通体系,产销一体,农超对接

参考文献

[1]谢如鹤, 张得志, 罗荣武.物流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2]孟瑶.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 2011 (6) :229-230

[3]朱芳阳, 朱念.海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产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8) :17712-17715

[4]李志, 何小勇.果蔬物流流程建设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1) :29-31

[5]洪卫.山东省果蔬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以山东寿光蔬菜冷链物流为例[J].物流科技, 2010 (8) :4-7

[6]鲁钰锋, 温海涛, 姚舜.基于冷链物流下的我国果蔬流通模式再造探讨[J].物流管理, 2011 (32) :22-23

[7]DOUGLAS M LAMBERT, SEBASTIAN J GAREIA-DASTUGUE, KEELY L CROXTON.An evaluation of process—orien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ramework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5, 26 (1) :25-51

冷链体系建设 第8篇

1.1 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 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过程。农产品冷链物流, 就是众多冷链物流中的一种, 是能够食用的农产品, 为了长久保持其营养不流失, 保证其不腐烂, 而采用的一种低温环境下的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的物流链系统, 如下图1所示:

1.2荆州市农产品产量及消费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鲜活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扩大, 人们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1.2.1 荆州市主要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产量不断增长。

荆州是全国著名的农业资源大市, 是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2009年, 荆州市肉类总产量49.2万t, 比2007年增长40.5%;禽蛋产量14.73万t, 比2007年增长17.8%;果品产量达到93.54万t, 比2007年增长18.5%;水产品总产量100.04万t, 比2007年增长44.9%;蔬菜总产量达到215.88万t, 比2007年增长1.3%。如图2所示:

1.2.2

主要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们对蔬菜、各种肉类、果产品、水产品等需要冷链物流服务的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逐年增长, 进入了一个多品种小批量冷链食品消费阶段。我国主要生鲜农产品年产量每年都呈正增长, 如表1所示:

而荆州作为一个农业资源大市, 农副产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 (即内销和再生产用途) , 大都成为需要外销物流的商品, 数量大, 品种多, 形成了巨大的农副产品物流市场。

1.3 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为冷链物流提供发展条件

荆州市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市, 有着巨大的农产品市场, 日益扩大的生鲜农产品市场给荆州市农产品冷链产业带来了发展良机。然而农产品损耗率高、物流成本占产品产值比例大, 已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和农副产品市场快速发展。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 发展农产品冷链系统, 建立绿色、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保鲜物流体系, 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在采后流通与销售过程中的损耗, 既可保证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 又可保证对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供应与调节作用;既可提高农民收入, 又可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因此, 我们有必要构建荆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2 荆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的现状分析

虽然农产品冷链物流在荆州市有着美好的的前景, 但是目前荆州市尚未形成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在相关方面还有所欠缺, 具体表现如下:

2.1 冷链运输和仓储的设施和装备有所欠缺

荆州市目前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施设备不足, 原有设施设备陈旧, 发展和分布不均衡, 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提供系统的低温保障。

2.1.1 冷链物流运输方面。

目前, 荆州市铁路正处于建设中, 港口有两个, 但未用于农产品运输, 因此荆州市生鲜农产品冷藏运输主要采用公路运输形式。目前荆州市公路冷链物流运输大多采用棉被、塑料覆盖等“土方法”保温, 技术装备极其落后, 运输质量低。现代化的冷藏汽车也严重不足, 据荆州物流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 荆州市货运车辆共有关5410辆, 而冷藏车仅106辆, 冷藏车总容量仅650t。而且通过对“两湖绿谷”调研发现, 很多冷藏车处于闲置状态, 而且设备状况趋于老化。2.1.2冷链物流仓储方面。冷库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 是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荆州市物流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 荆州市冷库总数为23个, 总容量为22万t;其中专业仓储总数为7个, 总容量为3.7万t。在“两湖冷库”、“十号冷库”等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 很多冷库是由其他建筑用途改建而成, 存在诸如冷库装卸平台过窄, 无库门密封, 手动装卸等一系列缺陷和安全隐患, 并且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水果的冷冻贮藏, 而且当原料资源不足和生产淡季时, 往往使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 利用率低。

2.2 冷链技术落后, 冷链意识不足

2.2.1 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冷链物流是以食品加工技术和制冷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然而目前荆州市各个冷冻冷藏企业的制冷技术仍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 采用的还是以往的制冷技术和工艺, 在冷冻冷藏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上仍存在很大不足。荆州市目前在农产品采摘后的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温度监控技术应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调查显示, “两湖绿谷”蔬菜基本上在采摘过程中仅进行了分类包装和简单的初处理, 没有起到有效克制农产品腐变性和串味性等的作用。而且运输途中, 对于温度控制还存在问题, 无法有效保证鲜活农产品的“安全”、“绿色”问题。

2.2.2 冷链意识不足。

目前, 荆州市场上, 无论是农户还是企业, 对冷链物流的过程、标准、技术的认知都相对不足, 对全程的冷链等先进的管理思想缺乏认识, 很多消费者相比于农产品新鲜程度而言更重视价格的高低。冷链物流服务标准, 企业从业标准缺失, 非冷藏车进行冷链物流服务业务, 造成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 使有心投入高端硬件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企业陷入一定的困境。

2.3 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建成

2.3.1 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明显滞后。

目前, 自营物流是荆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要模式, 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务多数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目前, 荆州市很多农产品企业是近几年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过渡而来, 缺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形式, 大多只能提供单一方式运营, 无法提供第三方物流具有的完整的诸如流程网络设计方案及货物购、运、调、存、管、加工等全过程、一体化的专业物流服务, 因而可以看出荆州市农产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明显滞后。

2.3.2 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荆州市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 农产品产量大, 但在初级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 既缺乏农产品冷链的综合性管理和操作人才, 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规划, 因此导致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无法配套和失衡的现象, 影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3 构建荆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荆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是荆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并未形成完整的物流体系, 因此, 荆州市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大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政策支持力度

3.1.1 制定相关政策制度。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规范化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让物流体系有法可依。一方面, 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竞争规则, 以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行为;另一方面, 要严格监督检查企业的不法经营行为, 防止过度竞争和垄断经营, 维持市场正常秩序。

3.1.2 制定相关优惠和支持政策。

为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关优惠和支持政策: (1) 为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 (2) 施行“两免三减”措施, 即在税收方面可采用农产品物流企业进入市场前两年免税, 第三年税收减半的措施; (3) 政府出钱购买先进的冷链设备, 以较优惠的价格租赁给部分符合条件 (如有发展潜力的) 的企业一段时间等。

3.2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只有同时加大两方面的投资, 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3.2.1 硬件方面。

冷链基础设施硬件方面包括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运输方面应在公路上发展短距离、小t位的冷藏运输车, 从而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的货源运送的需求;仓储设备方面, 对现有冷库进行技术改造, 引进新型高效节能的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移动式冷却装置等先进设备, 建立现代化的冷库, 使荆州市现有冷库向小批量、多品种、小存量、多流通形式转化。

3.2.2 软件方面。

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加强库存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及顾客服务系统等冷链物流系统的管理和运作, 促进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具体如: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生产、流通等消费各环节信息连接起来, 消除信息孤岛。通过POS和EDI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 通过Barcode、GPS、GIS、RFID等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应用。

3.3 整合各领域的资源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个多部门、跨行业的整体, 涉及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领域, 涉及到农户、加工企业、产销地批发零售商等多个主体。要真正有效促进荆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需要整合各领域的资源。

3.3.1 建立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

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能够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节约大量的资金、设备、人力、土地等。荆州市农产品初始供应商, 大部分是分散的小户, 分布广、规模小。在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和储存模式的趋势下, 企业要提高服务水平, 降低物流成本,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其他企业合作, 实现共同配送, 建立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 保证链条的完整和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连接, 提高冷链物流的运作效率。

3.3.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推动冷链物流联盟的形成。

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完整、优质的冷链物流服务, 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配送要求, 使企业可以高效、经济地实现多方位的服务。冷链物流联盟是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冷链物流联盟的形成有利于整合冷链物流设施资源, 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实力。因此, 荆州市应该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 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 联系农产品生产和分销商, 实现共同配送, 促进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子琳, 冷链物流面临四大问题[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5, 7期.

[2]方析, 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4, 11:55-59

[3]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06、2007) .

[4]戴定一等,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1-1-50.

[5]昊敏,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30 (7) :16.

[6]荆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7-8.

冷链物流中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 第9篇

冷链物流是一种专业物流,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 以制冷技术为手段, 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 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 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冷链物流适用的食品范围包括, 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商品:化工产品、医药用品、生物制品等。近年来, 我国的冷链市场发展迅速, 年增长率在8%以上, 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已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虽然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巨大, 但我国冷库资源和冷藏运输资源相对紧缺, 国内冷藏保温车数量有限, 冷藏运输率仅为15%左右, 虽说冷链物流的供给小于需求, 但因其投资大, 回收慢, 导致冷链物流市场“热”不起来。

我国的冷链物流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基础设施、信息标准化以及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美国平均每500人就有一辆冷藏车, 而我国平均3万人才有一辆冷藏车, 冷藏车的保有量仅为4万-5万辆。其次就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较为陈旧, 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 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再有, 冷库容量和技术有待提高。部分冷库存在设计不尽规范、利用率偏低、制冷系统老化等问题。第二, 信息化程度差, 技术应用有待提高。提到冷链物流, 硬件设备确实是比较重视的话题, 但实际上, 增加物流成本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信息的整合对接。物流不仅仅是货物的A到B的过程, 它是一个商务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因此, 对于冷链物流行业来说, 信息化才应该是解决我国冷链物流成本高的关键问题。冷链物流的信息化主要指有网路基础设施的建立, 在市场运行中对消费者的信息传达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的应用, 这就需要很多高新技术的介入。总之, 我国的冷链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以及技术应用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质量追溯体系在冷链物流中的作用

质量追溯体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 每完成一项工作或一个工序, 都要记录检验结果及存在问题, 记录操作者及检验者的姓名、时间、地点及情况分析, 在产品的适当部位做出相应的质量状态标志。这些记录与带标志的产品同步流转。必要时, 很容易搞清责任者的姓名、时间和地点, 职责分明, 查处有据, 这可以极大加强职工的责任感。我国大中型企业都很重视产品的质量追溯管理, 甚至实行跟踪管理制度。产品出厂时还同时附有跟踪卡, 随产品一起流通, 以便用户把产品在使用时所出现的问题, 能及时反馈给生产者, 这是企业进行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

在冷链物流管理中, 构建有效的质量追溯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 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规范化。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的过程中, 在信息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和追溯规程上都必须保持统一, 也就是要通过有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细化各类市场和经营者的追溯管理责任,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求各种产品, 如肉类、蔬菜、奶制品等适用冷链物流的各种产品同样满足以上的追溯要求, 因此会形成冷链物流管理系统中相应的技术标准、经营标准和产品标准等, 这些有机统一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必将给冷链物流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经营规范化奠定重要的基础。

其次, 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广农超对接的产销模式。目前很多企业都已经开始实施电子结算和电子商务,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交易流程, 优化内部管理, 这些都为建设追溯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原则建立的全国互连互通、协调运作的追溯管理网络, 可以健全考核管理及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承担信息存储、过程监控、问题发现、统计分析、信息服务等功能。这些都为流通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技术条件。“农超对接”等组织化、少环节的产销模式, 可以有效的解决在冷链配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由于链条过长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

最后, 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冷链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中实行产品安全标志及追溯管理, 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是有效解决其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可使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全面提升产品的品质管理能力,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实现信息的实时分享。并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盈利, 从而使企业在整个运输环节中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

三、冷链物流中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

正是由于冷链物流在发展建设中存在问题, 导致其中有关产品质量的解决方案显得尤为突出。产品质量问题和冷链物流息息相关。如何在冷链物流的各环节保证产品的质量问题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应把握“宽度”、“深度”和“精确度”三个维度。宽度, 是指所包含信息的范围, 应记录哪些字段, 如保质期、相关责任人、冷藏库和全程运输的温度等。深度, 则指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精确度, 是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

根据冷链物流的对应环节, 质量追溯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产品源头的管理追溯体系。以乳制品为例, 产品源头即指奶牛和奶牛的饲料等。为保证对奶牛健康安全即原料奶质量的有效控制, 可以建立养殖场可追溯子系统, 对与奶牛健康安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如饲料的管理、牛舍的卫生等都直接关系到奶牛的健康。这里我们可以结合RFID技术等为每头奶牛建立健康档案标签, 利用RFID标签记录牛奶的质量, 并通过后台的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分析奶牛的奶量变化, 进而得出每头奶牛的产奶性能、泌乳曲线、健康状况等。

第二, 生产加工环节质量追溯体系。在此环节中, 可以建立产品加工可追溯子系统来收集安全信息并做分析以产品质量。在此依旧可以利用RFID技术来辅助建立该子系统。首先利用RFID对入库原料的信息进行记录, 写入原材料的基本信息, 如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等, 之后将电子标签上的信息传到后台管理信息系统中。生产和入库过程中的敏感数据, 如温度等依旧可以利用RFID温控标签来进行温度检测。

第三, 配送环节质量追溯体系。配送环节本文重点讨论运输过程。因为需要冷链物流的产品大多数对温度有严格要求, 而在运输过程中温度变化最难掌控, 也是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因此, 可以借助G P S全球定位系统, GIS地球信息系统, CDMA通讯网络等, 通过系统和车载终端实时控制调度管理, 加强对车辆和司机的管理, 在运输卡车内可以安装内部带有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 在卡车通过的路段一段距离内装上足够数量的读写器。以便实时记录车厢里的温度以及记录牛奶的物流信息。

第四, 销售环节质量追溯体系。当贴有标签的货盘到达超市时, 阅读器读取标签的ID号, 并将它们发送到超市后端系统。同时超市在摆放诸如冷冻食品的冷冻柜上方可以安装一个RFID阅读器, 该阅读器的读取范围可以辐射到整个冷冻食品摆放的区域, 用以实时读取冷冻柜的温度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超市管理中心, 以保证生鲜食品的新鲜度。

第五, 用户的追溯。质量追溯系统最终的终端用户也可以通过超市的自助服务系统、或者厂家的网站实时查询产品的相关信息。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用户查询到的信息只是厂家愿意给出的信息, 这还是一个质量追溯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冷链物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适用于冷链物流的大多数产品, 如食品、药品等, 其质量安全问题更是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 如何改善冷链物流管理中的质量安全问题正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仍处在初级阶段, 建立有效的质量追溯系统还需要时间, 其中应用的技术只是理论上的探讨, 至于真正在实践中应用还要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 如RFID标签的制作成本, 识读器的识读精准度等。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冷链物流管理中的质量追溯体系构建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冷链物流以及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之后简单介绍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需要的重点技术, 然后重点探讨了在冷链物流的各环节如何利用质量追溯子系统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期待有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冷链物流,RFID,质量追溯

参考文献

[1]、Agricultural Trade Office, U.S.Em-bassyBeijing (ATO Bering) ,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 (CFLP) .U.S.China ColdChai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Conference[Z].Beijing: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Beijing of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Association, 2009.120一121.

[2]、牟惟仲, 王继祥.2009年物流技术与装备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物流技术协会, 2009:31—40.

[3]、何绍书, 肖大海.2001年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冷藏链配套装备展示会论文集[C].南宁:中国刺冷协会、全国商业冷藏科技情报站。200l:35—36.

[4]、戴定一.以服务标准为核心, 推动冷链行业进步[J].中国食品物流, 2008 (4) :14一16.

[5]、兰洪杰.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象与过程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2) :20—23.

[6]、冷链物流信息化需要解决三个基础问题[OL/EB]http://www.chinahvacr.c o m/N e w s/C l a s s1/201108/News_3066388.shtml

上一篇:广西壮族民歌下一篇:动态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