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范文

2024-07-13

红色精神范文(精选12篇)

红色精神 第1篇

“刘志丹 (唻) 是清官, 他带队伍上了横山, 一心要共产。”

这首民歌唱的是刘志丹在陕甘边桥山一带的南梁革命根据地闹革命的故事, 歌词中的“横山”, 就是横亘在陕甘两省边界的子午岭桥山山脉, 当时的老百姓把桥山叫“横山”。早在1930年秋天, 刘志丹就来到南梁, 深入考察这里的经济、政治及群众生活状况。在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 刘志丹坚定了在南梁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心。1932年12月, 红军陕甘宁游击队奉命转战至子午岭山区陕甘两省接壤的宜君县转角镇, 在这里正式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 全军共二百余人, 杜衡自任军政委兼团政委, 王世泰任团长。此后, 陕甘边的党组织和红军在陕甘边桥山南麓的照金开展创建苏区斗争。

1934年11月1日~7日, 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 宣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 习仲勋被选为政府主席。此后根据地各县区都相继建立了红色政权。广大贫苦农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 打土豪、分田地、分牛羊, 实行土地革命, 发展农业经济, 支援前线作战, 有力地促进了武装斗争的顺利进行, 使南梁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 成为武装斗争的坚强堡垒。

苏区地方政府成立后, 紧接着就是“扩红”。1934年冬至1935年春, 南梁根据地和陕甘边苏区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 使红四十二师扩充到2000余人, 各县游击队扩大到3000余人, 赤卫军增加到5000余人。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 谢子长在白庙岔主持将陕北红军各独立团整编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 杨琪任师长, 张达志任政委, 随后组建了吴堡和神府独立团。谢子长将军终于实现了在陕北建立正规红军武装的夙愿。

陕甘边、陕北苏区政府的成立和两地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令国民党统治者寝食不安。特别是两地联合开展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使敌人极为震惊。1935年1月, 蒋介石调集陕、甘、宁、豫、晋、绥6省7个师计5万多兵力, 准备对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 企图将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中。2月5日, 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赤源县 (今子长县) 的周家崄召开联席会议, 正式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 统一领导两块根据地和两区的革命武装。会议确定了反围剿的战略方针, 成立了由刘志丹任总指挥, 高岗任政委的前敌总指挥部。

根据《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粉碎敌人二次围剿动员令》, 为集中红军主力到陕北与敌作战, 1935年4月13日, 习仲勋率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撤离南梁地区转移到陕北甘泉县的下寺湾开展工作。面对强敌的残酷围剿, 根据地人民与游击队密切配合, 把粮食、灶具埋掉, 将牛羊赶入山中, 神出鬼没地袭扰牵制敌人, 针锋相对地与敌周旋, 配合反围剿斗争。以刘志丹为首的前敌总指挥部带领红军主力, 充分利用国民党杂牌军之间的派系矛盾与敌斗智斗勇。经过5个多月的浴血奋战, 先后消灭了井岳秀的一部和高桂滋的两个团等正规军5000余人, 消灭民团地主武装3000余人, 缴获各类枪支8000余支, 相继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6座县城, 在甘泉、富县等20多个县开辟了游击区或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 发展红军4000多人, 实现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的统一。根据地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 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区域。同年7月, 红军胜利收复南梁, 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取得全面胜利。12月底, 刘志丹、吴岱峰带领红二团和庆阳游击队、陕甘游击队五六支队, 向陕北挺进, 沿途消灭了安塞县隆安、平桥等民团。

1935年春, 红四十二师骑兵团配合延安、安塞等游击队和宜川、甘泉的“抗捐军”, 扫除民团据点, 形成了一大片敌人统治薄弱的游击区域。为了扩大苏区, 解决给养困难, 刘志丹、习仲勋派马文瑞率领武装工作队, 深入该地区, 建立党团组织, 发动群众, 开辟了陕甘边东区根据地,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 成立了东地区革命委员会, 马文瑞当选主席。又先后成立红宜、赤川两县临时革命政权, 在北起延长, 南达韩城, 东抵黄河, 西接南梁中心根据地的方圆百余公里范围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 把陕甘边根据地扩大了四千多平方公里。

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 是陕甘边党和红军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陕甘边革命斗争的一次成功实践, 它带来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发展, 为各路红军会师大西北和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有效地解决了苏区和部队给养困难, 也扩大了战略回旋余地, 使红军出征有了更强有力的后方依托, 客观上起到了连通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的前奏。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南梁革命纪念馆1986年经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 在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修建, 1987年11月7日正式落成。纪念馆由门楼、牌坊、革命烈士纪念碑、浮雕、清音楼、政府旧址、展馆等部分组成。胡耀邦、陈云、习仲勋以及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工作过的老同志亲笔题词。1994年12月被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 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4年被列入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9年被列入全国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领悟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精神 第2篇

曲洋初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曲洋初中将以此为契机,举办“领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以“立德树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旨,以“领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为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积极探索能够承载更多思想信息并能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去的新型德育范式,更好的将传统精华内化于青少年的心智,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廖峰林 副组长:王贵龙 刘德财

成员:曾金石 张剑 肖毅 杨泽斌 谭爱民 周国霖 何太阳 葛微波及全校语文老师班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何太阳具体负责

三、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将热爱祖国的坚定理想追求培植于心。

2.广泛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4.探索适合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新途径。

四、活动内容和形式 1.营红色氛围

利用宣传栏张贴英雄烈士的头像和事迹介绍,班主任任课老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成知“红色”晓“红色”讲“红色”的氛围。

2.观革命影片

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各班利用班会课或晚自习在多媒体教室观看爱国主义革命教育为主题的红色影片,语文老师布置观后感的写作,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

3.唱红色歌曲

要求每生学唱(2-3)首革命歌曲,学校利用音乐课教唱红色歌曲;课前五分钟大力开展红色歌曲传唱活动。通过红歌演唱,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旋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4.讲“红色”故事

各班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红色经典书籍,语文老师组织好,有计划地开展讲革命故事活动,从而感受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5.选“红色班级·红色青少年”

通过抢做“红色班级”、争做“红色青少年”的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感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曲洋初中

“红色临商”的精神传承 第3篇

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会见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他表示,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事实上,这种精神始终在传承。在青岛临沂商会,就有一批红色临商,他们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沂蒙精神融入了青岛经济发展的血脉中,尤其在商会的有效组织下,这些企业家们敢想敢干,勇于拼搏,善于抓住机遇,在通向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商会的道路上,为这种精神铸就了新的内涵。

打造百年商会的秘诀

10月26日,青岛市天泰体育场。38支民营企业代表队奋力拼搏,最终,临沂商会力拔头筹,奪得了市工商联举办“青岛农商银行杯”第四届民营企业运动会冠军。在外人眼里,这的确是一批“黑马”,但在临沂商会接到参赛通知后的第一次会长办公会上,商会就确定了力争第一的目标。并采取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举措:请来了“沂蒙新红嫂”于爱梅作了一场精彩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并组织商会会员和运动员集体观看了宣传沂蒙革命精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片《力量》。

8月10日,在主题为“坚定信念、共筑海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海展集团的四位先进代表杨猛等分别就“梦想,是持之以恒的力量”、“梦想,是每个人的权利”、“梦想,是坚定的信念”、“梦想,是激情绽放的美”等四个主题进行了演讲,把全体海展人“做爱己利他、基业长青的伟大组织”的愿景,“爱与精进”的核心价值,“海纳百川、展会天下”的胸怀和格局,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到了与会的市工商联秘书长张冬勇的赞许。

采访中我们发现,海展集团人手一本《海展文化手册》,打开手册,商会常务副会长、海展集团董事长贾峻莱在第一页写下的一段话发人深思:养育我们的家庭、教导着我们的学校、保卫着我们的军队、传承着人类精神的宗教,他们卓越长青,为什么?那是爱的力量、是学习的力量、是执行的力量、是信仰的力量、是梦想的力量!千百年过去了,他们因为梦想而存在,因为爱而茁壮成长,我们要做这样一个千年的组织,有梦想,有爱!也许,就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指引下,海展集团现已成长为山东省第一家综合性立体交互式展览平台。

文化的构建是一个不断累积,长期沉淀和探索的过程。商会常务副会长、青岛世展科技董事长公维峰认为,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和企业,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公维峰介绍,原来企业在用人方面,完全是“拿来主义”,即选取有工作经验,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选,而现在,正逐步调整为筛选认同企业文化和核心理念的人才。“目前的员工团队中,六成以上是企业自主培养,从今年开始,公司将更侧重于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在这种企业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世展为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实习基地,优先吸纳大学生就业。这些举措,与当下一些企业不愿接收应届毕业生形成了显明对比,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沂蒙精神成就了我,团队精神成就了企业,创新精神将成就中小企业的未来!”商会会员、年仅34岁的晨之晖网络服务公司董事长王富文感触很深。曾与阿里巴巴合作,被评为渠道“黑马”的团队经过几年的积累沉淀后,于2012年2月,公司正式推出自己的产品“会商宝”,并迅速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最优秀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而这一切,王富文都归功于企业的团队精神和文化。

“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陈毅元帅的这句话,让商会的党委书记刘玉岭最是感慨。如何继承红色基因,构筑共同信仰是刘玉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策划《岛城沂蒙人》,到引领大家形成思想共识,会员们一致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明天的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永不服输、开拓进取、敢于胜利和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合这种精神,就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原动力。“沂蒙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青岛临沂商会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就在于这种精神已变成了临沂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商会会长程存福一语道破“天机”。

建设现代商会的关键

“现代商会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两个字:服务。但如何服务这个问题值得很好的研究和讨论。”吴敬琏提出了问题,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有给出答案。在商会第一届二次会员大会上,新当选的商会会长程存福召开会长办公会,提出了建设“强大、美好、和谐”商会的目标,并确立了“为会员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实际举措。

打铁先得自身硬。为提高商会的执行力,商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专职秘书长。商会定期组织会长、副会长和办公室人员学习市工商联下发的各种文件精神,积极参加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程存福要求商会秘书处要有想法、有思路、有目标,要站在商会的角度,想商会的发展、议会员的强大、谋团队的共赢。

最好的管理是服务。商会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社会组织,如何管理大小不一、行业多样、区域分散的会员企业?商会秘书处确立r新的理念: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商会专门成立了财务公司,为会员企业提供财务管理和融资服务,切实解决会员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融资困难,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商会一位副会长的企业遇到了困难,商会立即召开常务会长办公会,不仅对该企业过去的发展思路进行了集体会诊,而且责成执行会长杜华民、常务副会长公维峰具体帮扶。

企业提出什么需求就尽可能满足。针对部分会员提出的信息闭塞、经营管理水平有限等问题,商会有针对性地举办几期相关培训和讲座,并加强了青岛临沂商会网站的建设,为会员企业增强信息交流、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nlc202309010245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要打造百年商会,就必抱团发展。如何把临沂商会会员企业打造成为能抗击12级台风的“商业航母”?商会会长程存福上任之初就确定了发展目标:积极整合全球优秀沂商企业资源,共同建设“临沂大厦·临商国际交流中心”和“临沂现代商城”的宏伟蓝图。

商会的核心竞争力

有人认为,再好的企业家也不能解决分配问题、歧视问题、环境问题,因为那更多的是政府的责任。但商会会长程存福则认为:成熟的企业家应该思考如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思考在追求公共和社会利益的时候,扮演什么角色。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12月3日,青岛大学图书馆学术厅,爱基青岛市临沂商会山海情助学基金,资助在青高校就读的60名临沂籍困难学子的现金发放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常务副会长、山东省人大代表、青岛巽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贵佳代表商会发言。他认为,企业家必须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宽阔胸怀和境界,因为胸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高贵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热心慈善事业,和商会会员一起集资创立了“山海情助学基金”,已募集各种善款200余万元,其中建设希望小学、发放助学金70余万元,先后共救助失学儿童年和贫困学子近400人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看到一个个务实、精明的临商企业家快速发展,让人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活力和精神刮目相看。新时代青岛临沂商人最响亮的口号是:“红色临商,德行犬下”,这是老区人民沂蒙精神在新世纪的彰显。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青岛临沂商会的企业家和员工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大美、大爱、大义精神。“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商会第一时间募集善款20多万元,并采购了28吨灾区人民急需的物资。由商会常务副会长贾峻莱、副会长杨宸等亲自护送,星夜兼程,3天3夜没吃一顿热饭,赶到天全县,为刚刚复课的始阳镇中学2100名师生解了燃眉之急。

“看着有困难的人,就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帮他们,特别是孩子和老人。”常务副会长张元芹也热衷公益事业。这些年,她积极履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踊跃参与扶贫、助学、救灾等光彩慈善事业,多次慷慨解囊,先后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达100多万元。为了让家乡更多人过上好口子,张元芹还在老家投资上千万元建起r一个大型的有机蔬菜示范园,目前.张元芹还资助着沂蒙山区的几百名孩子上学。最早受她资助的一批学生现在都已经大学毕业,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是她资助的。

精神的力量可以极大地影响物质生产。在沂蒙精神的支撑下,短短八年.身上流淌着沂蒙精神的岛城沂蒙人就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临沂商会会员企业总注册资金已达30多亿元,总资产超过百亿元,年营业额过百亿元。纳税额过20亿元。商会也多次被评为省、市“五好商会”和“先進单位”,已成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科学发展的优秀商会。

红色精神的生存论意蕴 第4篇

关键词:红色精神,生存论,生成性

一、红色精神的真实涵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并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在革命实践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不畏挫折, 勇于探索, 锻造出了一系列红色精神, 它为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红色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代言人。红色精神的代表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等。红色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的来说, 红色精神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1、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遭遇困难时, 始终没有放弃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信念, 没有放弃中国人民必将战胜外来侵略者, 必将推翻国内剥削阶级的信念。在任何时候, 中国共产党人都矢志不渝的坚定的按照自己的革命信仰前进, 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2、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经历了几次大的挫折, 在党的生死存亡之际, 我党及时的调整革命道路, 将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起来, 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与官僚主义, 进行理论创新,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为我国革命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3、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面临着重重困境, 最终成为带领中国革命胜利的执政党, 在这个过程中我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 洒热血, 从而谱写了党的奋斗史的壮丽诗篇。

红色精神诞生于革命年代, 伴随着我党发展, 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红色精神具有丰富的生存论意蕴, 红色精神所蕴含的内在涵义与人的生存是具有内在契合性的, 并且与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实践生存论相呼应。

二、红色精神的生存论意蕴

1、生存的真实涵义

生存论, 顾名思义是跟人的生存有关系的的思想理论。但是这里有个问题, 似乎所有的学科都是与人的生存有关系的, 那么生存论特殊在哪里呢?我们要明确的是生存论中的生存不仅仅指“生存”。如果将生存理解成人的生命存活状况的话, 那么生存论中的“生存”要超越人现存的生命存活状况。马克思认为人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相统一的存在:人首先是自然的产物, 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具有自在性;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产物, 不是简单的服从自然, 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将自己的主观目的对象到自然活动中。人的本质的双重属性说明人是具有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 那么人的生存就不应该是简单的生命存活, 而是这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 是具有生成性的, 不断的使客观对象实现主观目的, 即是说, 无限人的存在不是静止的固化的, 而是有着无限可能的, 这意味着人的存在是呈现为一种意义的敞开性。

2、红色精神内在的生存论意蕴

红色精神的特质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的内在涵义不谋而合, 红色精神的传承蕴含了深厚的生存论意蕴。上文已经指出生存说具有的真实涵义, 由此可见, 生存论所彰显的不是静止的形而上学, 而是人之为人的历史性的生成性的历史过程。红色竞争所彰显的恰恰就是人的自我生成的历史过程。红色精神的内在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无一不再昭示着人的本质的不断的自我生成, 正是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人的本质的超越——从被奴役的亡国奴到新中国的主人, 人们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明白了自己的生存不应是简单的适应环境, 而是要认识到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充分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 对世界进行改造, 在不断的自由自觉实践活动中, 实现自我本质的超越。

三、红色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腾飞, 人民的物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 但是在精神方面却面临着严重的匮乏:信仰缺失,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泛滥, 人们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日益显得焦虑与困惑。我们需要精神粮食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带来精神营养, 蕴含着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思想的红色精神可以担当此重责。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红色精神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 成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为之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红色精神能够为我们的努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为奋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提供永不衰竭的思想能源,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第二, 能够指引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精神内在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思想, 彰显了人的生存所应有超越本性, 这种超越本性体现在人的价值信仰观上。继续传承红色精神, 就是为了重新唤起人们对崇高价值信仰的追求, 使人复归到生存所应具有的本真状态, 澄清生存困惑, 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传承红色基因淬炼红色精神征文 第5篇

有一心为民的温情。共产党员与群众之间是鱼水深情,这份感情就像“鸬鹚沉到水底”,具象在家书往来中,体现在日常相处里。习仲勋时常鼓励妻子要深入群众,他在信上写到:“农村是一个大学校,是学之不尽的知识宝库,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人民好比土地,党员好比种子。共产党员在群众中成长,群众对党有“生身”之恩。徐特立教育子女,每天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若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想群众的困难。“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一心为民是党员干部溶于血的誓言,是党员家风的永恒底色。党员干部要把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感念融入到家庭教育中,既言家情也论民情。

有俭朴清正的风骨。勤俭节约是持家立业的根本,是廉洁的开端。在老一辈革命家的身上,这种质朴纯粹的共产主义精神熠熠闪光。住进中南海20多年,朱德同志除了出访所用的两套好一点的衣服,其他的衣服都有补丁,始终克勤克俭、一身清风,他对家人反复强调:“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当焦裕禄得知自己的孩子“看白戏”时,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训”了一顿,紧接着就起草了《干部十不准》,不准干部搞特殊化。正人先正己,家风连政风。家风如雷霆万钧、似春雨润土,党员干部要敢于亮家规、定家训、正家风,育好“小家”才能兴旺“大家”。

有存道为刚的信仰。回顾-,一封封壮怀激烈的家书,用至纯至性的真情向亲人传递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赵一曼就义前留给孩子一封家书:“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吉鸿昌赴刑场前留给其妻的遗书上写到:“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曾被家人误解的“红色特工”冷少农,在收到稚子来信时,既有作为父亲的激动,更殷切期许着孩子成长为一个在新光照耀下“顾及到社会人类”的后继者。穿过历史的硝烟,走向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这种以生命和热血铸就而成的家风依然在延续。面临疫情大考,无数“党员之家”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这是共产党人的刚性,是革命者的“基因”,是始终不渝跟党走的理想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血脉 第6篇

听,那来自希望田野的呼唤

夜深了,老班长却难以入眠,随身带的青稞面早已吃光,抓到的小鱼也只能让他们过过嘴瘾而已,连胃都到不了就被消化完了。

“怎么才能把两个小家伙带出草地呢?还是根本不可能?”

“不行,我不能放弃,临别前,老指导员专门强调务必要把两名同志活着带出草地,要把这星星之火平安地交给党和组织。”

“坚持住啊!前面不远处就走出草地了,咬牙挺住,我们马上就要到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老班长却因积劳过度倒下,倒在了这片渺无人烟、冷酷无情却又长满“希望”的草原上。

没有对生的渴望、对胜利的向往,红军将士不可能走完这浩浩荡荡的两万五千里,没有战友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情,我们革命的星星之火不可能壮大成燎原之势。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不畏艰险,克难致胜的军事大转移,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伟大实践。

看,大爱无疆的光芒助力战场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周家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贫寒,家中仅有青菜萝卜,老母亲长期缺乏营养。老人奄奄一息,一家人悲痛欲绝。

得知此事后,住在此地的一位红军营长主动前去看望,当看见老人朝不保夕,营长想起了包中珍藏了许久、准备给自己同样体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营长当即将人参赠给周家老母亲治病。老母亲服了参汤之后,终于转危为安。

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党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优良基因。

习主席指出,大局意识是广大中共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前提,红军营长之所以能带领一个营将士翻山越岭、踏雪山过草地,与他发扬的顾大局意识是一脉相承的。为中国梦奋斗的今天,我们更应树立大局意识,自觉站在党的事业高度,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冲,永不卷刃的钢刀驰骋四方

红四团到达泸定桥时,发现桥面板全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让人望之胆寒的孤零零的铁链。面对敌人疯狂的叫嚣,团长一声令下“杀!”随即,号手吹起了冲锋号,22位英雄手拿短刀、身背马刀、怀揣手榴弹,攀着铁链就扑向敌人。

突击队刚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千钧一发之际,传来团长的喊话:“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经过浴血奋战,最终拿下了泸定桥,为大部队挺进打下关键基础。

一位老红军回忆说:是理想信念支撑着我们在艰难险阻面前永不倒下,革命理想大于天!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党和红军在长征中攻克强敌、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在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时,红军指战员之所以能够以顽强的意志、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坦然面对,靠的就是对党的忠贞、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们也毫无怨言,坚定地跟着党革命到底。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的风风雨雨,80年的时代变迁,唯一不变的长征精神,一直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國人民奋勇拼搏的精神动力。

习主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值此80周年之际,回首长征,缅怀先辈。更多的是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了已经在路上的新一轮“长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共同创造属于党和民族的辉煌明天。

红色精神 第7篇

红色旅游, 顾名思义, 包含了两个内容:红色, 即回顾革命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旅游, 自是观光休闲放松身心。把这看似互不相干的两者融为一体, 正是红色旅游的魅力所在。提起红色革命, 就会让我们想起了秋收暴动的长缨, 八一起义的枪声, 井岗山头的号角, 万里长征的战歌……目前,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 目的是学习革命精神, 接受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红色旅游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 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它融政治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 成为一种新型主题旅游。

革命先辈打江山创建共和国的历史不能忘记。但是如何让一代代离那段历史越来越遥远的后人深刻体会与全面继承那种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红色旅游无疑是一条较佳的途径。红色旅游因其教育意义, 所以过去人们总是强调其严肃性, 用教条思维发展旅游, 以被动参观和看展板为主, 旅游形式过于死板, 结果吸引不了游客, 效果不好。同一件事, 经由不同渠道刺激不同感官, 记忆的牢固度、印象的鲜活度是不一样的。红色旅游让人们实地感受历史故事, 红色游记通过介绍红色景区, 追忆红色历史让更多读者虽然无法亲身游览但通过绘声绘色的文字感同身受, 接受教育。

红色旅游源自革命传统教育, 有助于民众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红色旅游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思想和信念。红色旅游可以形成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点, 有利于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探讨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近年来, 随着各种纪念日的临近, 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正在进一步升温。

发展红色旅游的效益是综合性、全方位的, 我们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发展它的政治、文化、经济的综合功效。

从政治方面来说, 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铭刻在民众心坎里, 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从文化方面来说, 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重温革命历史, 有助于人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征途中形成的红色精神。

从经济方面来说, 发展红色旅游也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能有效的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 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实现精神文化向经济财富的转化, 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红色旅游景点

四川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和邓小平、朱德等伟人故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四川行程一万五千里, 历时一年零八个月, 途径70个县, 加上川陕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属县, 共100多个县, 占四川60%以上县份。四川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发展红色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2010年12月21日, 省文明办召开了地震灾区文明办主任专题会议, 会议特别要求, 要结合地震灾区“三基地一窗口”的线路规划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以点状的活跃带动面上的繁荣, 全面提升灾区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全力助推灾区红色旅游和“三基地一窗口”建设。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方式。要深入挖掘各类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 加快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及其与相关产品的融合, 用符合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技术手段、展示手段、参与手段、营销手段来发展红色旅游, 赋予红色旅游以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完善的旅游功能, 增强红色旅游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 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要让红色旅游健康发展, 使之成为有强烈吸引力的、大众愿意自费购买的旅游产品, 还需要妥善处理红色教育与常规旅游的辩证关系, 其中的关键是以小见大, 以人说史。在这样一个时刻, 精神文明报顺因潮流, 于4月2日在周六2版“旅游·生活”板块开辟了“红色旅游”栏目。

栏目开辟之后, 在报社领导的有力支持和坚强领导下, 相关人员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配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等重要时间节点刊发了相应的红色旅游景区游记, 已刊发了43篇。这些稿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众通过游览红色景区而产生的红色历史、红色英烈的景仰:有些是重返当年重大战争旧地抚古追今, 回忆那风雨如磐的岁月;有些是再去革命老区, 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了解我们党唤起民众、依靠民众、与全体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率领人民共同创造人间奇迹的历史;还有的文章是去伟人故里, 观伟人遗泽, 为今天的工作加油充劲。这些文章, 有的言语平时朴素, 却有着惊心动魄的感染力;有的文字中透出历史的沧桑, 让人不由自主的和文章一起重回那个红色的年代。

中国人的旅游与学习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 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深入发掘了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 既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更通过“小人物”的故事, 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 这些文章集学习性、故事性、参与性、扩展性于一体, 使那段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 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红色精神 第8篇

一、对红歌的理解

我们说的红歌, 不是那些在一定时间阶段“走红”而非常流行的歌曲, 也不是专指一些革命题材的“老歌”。真正的“红歌”, 是指鸦片战争以来涌现出来的大批奋发向上、弘扬真善美、励志昂扬, 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歌曲。

二、有效开展红歌传唱活动的几个措施

(一) 营造良好的红歌氛围

曾经到一所小学去, 广播里放的是“亲爱的你张张嘴”, 听起来很刺耳。为了营造良好氛围首先是学校要抓住几个时机:朝会课前、升旗仪式前、教职工开会前、班 (队) 或大队会活动前、每节上课前都应唱红歌, 让学生多次聆听感受其中的魅力。重庆市路阳学校和太原建设路小学, 他们将学校上下课的铃声改成了不同的红色歌曲, 让学生下课大脑得到完全放松, 又营造了良好的“红色”氛围。其次是教师和家长, 平时个人吟唱、卡拉OK、文娱活动、电视节目选择都要注意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 不能只依自己的兴趣。

(二)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将红歌传唱的活动进一步深入, 一是举行以红歌为主题的各种竞赛活动。二是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例如欣赏精典红歌、红歌表演唱, 讲有关红歌的故事等。三是让学生把在红歌传唱的过程中体验于蕴涵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丰富的情感和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四是组建班级或学校课外“红歌队”, 进行专业培养, 使学校唱红歌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选择与创新, 激发学生兴趣

1、结合中小学生各方面实际选择适宜的红歌。

首先红歌音域的广度要适合学生发声器官的生理特点;其次是红歌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有的让小学生唱《黄河大合唱》和《青藏高原》等歌曲, 这显然是违背了上述两条原则。

2、扩大视野, 审查评定, 向学生推荐新的红歌。

其实只要是弘扬真善美、能让学生奋发向上、励志昂扬, 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歌曲都算是红歌。所以一些好的流行歌曲, 经过有关教师或专家审查, 完全可以作为一首新的红歌向学生们推荐。例如曾流行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国家》、《红色摇篮》、《领航中国》等都为现代流行歌曲中的红歌。

3、“创作红歌”, 满足学生需求。

有些流行歌曲学生很喜欢, 但歌词内容不适合学生, 怎么办?重庆巫溪县城厢职中某班教师发现学生语文水平很差, 一天就是唱流行歌曲, 后来老师说唱可以, 但只能用流行音乐的曲, 自己必须编写歌词, 两年来学生兴趣浓厚, 语文水平大幅提高。改编的优秀歌词很多。

一名叫郑伟的学生把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作了颇有创意的改编, 叫《常下乡看看》:“抽点空闲, 抽点时间, 带着公仆, 常下乡看看;带上法律, 带上文件, 陪同干部常下乡看看。百姓积压了一些心愿, 农民肩负了很多重担;国家的政策向农民说说, 发展的路子跟百姓谈谈。”这首改编歌曲, 后来得到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奖励, 要求全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阅读这首歌词, 唱这首“红歌”。

有的学生将《两只蝴蝶》改编成:“老同学, 你开开口, 有啥困难让我来帮忙……”

沈阳市黄河大街小学, 将《百家姓》、《弟子规》及一些难记的古诗文等配上《雪绒花》、《老鼠爱大米》、《双截棍》等流行歌曲的旋律, 学生们唱得有滋有味。教育部王登峰司长表示“我们现在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

重庆市忠县四小将《北京欢迎你》, 改成了《四小欢迎你》, 踏进校门让人倍感亲切、温暖而不俗套。另外, 还可以发动师生谱写校园“红歌”, 例如忠县绍溪小学, 发动师生不但创作了班歌、校歌, 还谱写了不少关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优秀歌曲, 例如《植树歌》、《修路歌》、《爱家乡》, 《小苗苗》等, 深受师生喜爱。他们创作的歌曲《山里人的犟劲》和《人生的脚步》已与其他新人作品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结集出版。通过此活动, 该校完全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 充分利用红歌传唱的展示平台——音乐课堂

现在的不少学生对这些红色歌曲不感兴趣, 什么原因呢?俗话说, 知之深, 爱之切。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了解这些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特别是一些革命题材的红歌, 对于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艰难岁月、体验过革命年代血与火洗礼的当代青少年来说, 烈士的鲜血渐行渐远, 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潮流的红歌只是简化为了纸上的乐符。对此, 重庆某中学一位音乐老师做了一个课题实验, 课前让他们收集红歌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和影视资料, 有的还制作成课件。上课时, 学生争先恐后的介绍红歌的词曲作者、产生的背景和巨大的历史意义等, 使大家对所教学的红歌有了深刻的认识。当唱起这些歌曲的时候, 他们的眼前很自然就听到了白山黑水间激越的枪声、看到了太行山上喷薄欲出的红日、看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 这些景象融入他们的歌声,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演唱热情。

红色精神 第9篇

一、战斗精神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大力发扬红色文化精神, 筑牢学员的理想信念

战斗精神是作战集团或战斗单元在执行作战、训练及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 是政治觉悟、情感意志、素质能力等浓缩升华并外化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 军事是政治的工具,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斗精神作为政治精神的集中体现, 首先表现为坚定的政治信念, 从根本上服务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政治目标。因此, 培育战斗精神, 首先要强化官兵的政治信念。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具有地域和历史特色的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强化官兵的政治信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军校学员战斗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

发扬红色文化精神, 筑牢学员的理想信念的过程中, 一是要突出战争的正义性教育, 牢固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要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教育官兵认识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统一, 是国家的意志。要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 坚定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的思想。提高军校学员的政治敏锐性, 筑牢思想根基, 增强军校学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二是要坚定听党指挥, 坚信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也是未来作战严守政治纪律的最根本的要求。在艰苦的斗争条件下我军和人民群众坚持斗争, 争取胜利, 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听党指挥。当前可以利用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员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三是坚定战争必胜的信心, 为打赢做好精神准备。红色文化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体现了面对生死考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要利用红色文化丰富优秀的资源, 鼓励和感染学员, 使学员的灵魂得到洗礼、战斗意志得到升华, 培育学员吃苦酬劳、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 为打赢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

二、战斗精神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依靠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的催化, 加强学员传统教育

战斗精神不是孤立的精神状态, 它根植于社会、民族、军队的精神土壤之中。克劳塞维茨说过:“一支军队所能具有的精神是因为这个民族本来就有这种精神。”民族文化传承一个民族的基因, 决定着战斗精神的形成和走向, 是军队战斗精神的直接来源。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 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 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疑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应当与传统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传统精神成为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资源。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 是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优秀养分的有益吸取,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内涵深刻, 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和国家富强生生不息、战斗不止的伟大精神品格, 深化了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的理解, 强化了对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的感悟。红色文化是记录历史的宝贵史料, 是人们超越时空认知史实的优质载体。可以说, 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元素, 都可以在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中找到, 因而客观上为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坚实文化基础。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 要结合民族和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战斗精神的培育。把那些红色文化小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气节情操的历史人物、历史传统, 经典的诗词文章和著作, 当地的红色文化胜地、名人故居和纪念馆等等, 作为培育战斗精神的生动教材, 培养和强化官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注重发掘红色文化中军队传统精神的资源宝库, 注重把我军传统精神作为凝聚军心士气、塑造雄师劲旅的精神平台。把我军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传统, 作为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内容突现出来, 着力对官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打牢官兵战斗精神的思想基础。如用优秀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感染学员, 用优秀历史红歌激励学员, 用激昂战斗口号激发学员, 在耳濡目染中把我军的传统精神铭刻在学员的脑海中, 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三、战斗精神具有巨大的潜能性,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训练实践, 激发和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战斗精神焕发出来的潜能, 来源于广大官兵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克劳塞维茨认为, “物质的因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 精神的因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 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看一支部队战斗精神强不强, 很重要的就是看这支部队能否把每个官兵的思想、情、意志以及聪明才智凝聚到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上, 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 就要注重日常养成, 坚持把战斗精神的培育放在日常的教学训练实践的全过程, 苦练打赢本领。

学员战斗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一是要强化教员战斗精神, 将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到教学中。在军校学员接触最多的是各专业课的教员, 教员的世界观、人生观、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对学员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 应当强化教员队伍的战斗精神, 通过他们将战斗精神培育融合到教学训练中去, 让学员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战斗精神教育。红色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直观性, 感染性, 教员可以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可以采集红色文化中鲜活的素材, 在教学中积极调节学员的思想情绪, 采取各种方法围绕培养战斗精神,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适时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力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资源, 提高利用效果, 更好发挥课堂教学在战斗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同时, 要根据学员的身心和认知特点, 将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开展红色经典快乐阅读、红色班级创建、红色经典影视展播、大学生红歌会、红色诗文朗诵赛、编写《红色记忆》书籍等活动, 宣传红色文化, 弘扬革命精神, 使学员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主动内化战斗精神。二是要完善训练内容, 将战斗精神培育纳入训练体系中:把军人的使命意识、牺牲精神、纪律观念、团队意识、心理素质、战备观念等战斗精神要素注入训练内容体系, 紧紧围绕战斗精神的培育, 适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弘扬英勇顽强、敢打硬仗、临危不惧的红色文化精神, 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 尽量把情况想得复杂一些, 把困难想多一些, 把战场环境设置逼真一些, 在学员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磨练学员战斗意志、锻造学员过硬作风, 锤炼学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战斗精神具有感染性, 营造有利于战斗精神培育的红色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

战斗精神是集体主义精神在战场上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产生于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是官兵思想情绪、意志在战场上交互感染、互相影响的结果, 要培育这种精神, 一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先导作用, 二要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

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 要充分运用英模先进事迹和精神教育激励学员,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形成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浓厚范围。突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 利用广播、电视台、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形式进行广泛宣扬, 不断激发学员争当战斗英雄和训练标兵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把战斗精神准备纳入经常性的评比活动之中, 开展模范带头作用是否突出、作风纪律是否过硬、精神面貌是否昂扬、单位整体作风是否过硬等评比竞赛, 建立和完善各级荣誉馆 (室) , 用先进事迹去感化, 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 使学员的战斗精神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得到熏陶。

良好的军校内部环境是战斗精神塑造的必要条件。富有战斗氛围的军校环境能够对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生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院校营造战斗氛围的建设, 可以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要根据客观环境、学员特点等不同情况, 因时制宜地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教育,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员, 要让学员容易理解和接受。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思想文化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 让红色文化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走进学员的生活之中。要利用和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 建立校园红色网站, 开展红色网络论坛、红色网上祭英烈活动, 建设红色网上纪念馆等, 增强军校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可以结合当地人文历史、学校校史校情, 在校内适当的地方, 建立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纪念馆、陈列馆, 树立相关红色文化标语、标识、宣传栏, 建造红色文化雕塑、“英雄墙”等, 以此来营造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使学员受到战斗精神的教育和感染。凝聚军心、鼓舞士气, 使军校内部环境成为培养学员战斗精神的重要资源和生动课堂。

摘要:战斗精神是军人主体性发挥的充分体现, 是战争制胜的力量之源。培养官兵顽强的战斗精神, 是新时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具体要求。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 承载和传递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民族品质, 是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着眼战斗精神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训练, 对于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精神 第10篇

“红色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中国的红色革命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确立。对于这段历史, 在我们当代青年的记忆中已经是遥远而模糊。历史的延续不断承继和改写着过往, “红色”所勾连起的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现象的反思并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广泛的意域之中, 激起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积极精神意义的联想。

“美在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红色”文化中体现出的“追求真理、创新进取、乐观坚强”的精神是支撑我们生命的核心价值观念, 新“红色”绘画艺术根植于“红色”文化内部, 绝不是表面文化符号的嫁接, 而在于文化精神气度的承继与发展, 试图以智慧的方式开启时代包裹着的真像, 并时刻警惕投机与哗众取宠, 不随波逐流。

我们要如何执守一代人的精神姿态并试图与之相通, 以当代绘画艺术的方式开启这个骤变时代的隐匿着的内心的呼唤, 以摆脱传统复制对于历史的盲从和诅咒, 新“红色”犹如“后革命时代”一词一样意味着承接、开创。在承接那段特殊的革命历史时期的精神“附体”, 积极创新时代精神特质的探索中, 新“红色”似乎比“红色”传统中的“精神革命”更趋于彻底。伟大的艺术犹如伟大的思想一样能超越时间和空间, 闪烁着永恒人性的光芒。新“红色”绘画艺术的精神深度与艺术品格必将成为当代

异、冲突, 也要注意民族音乐中协调、一致、和谐的另一面, 不要走两个极端。

要解决好和谐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必须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 也就是要把民族音乐当做一种文化载体。奕车人民族音乐中有许多典型文化载体的实例, 如奕车乐器“腊核”的传说故事。通过音乐文化载体的探讨就较好地化解民族音乐中文化冲突, 获得民族音乐发展相应地和谐性, 不能使二者人为的对立起来。

民族音乐的研究也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和方法, 本文的选题就是在观念和方法上有了一些想法而提出来的。中国的民族音乐研究应该建立在中国数千年以来 (包括古代、现代) 优秀的传统理论和方法之上。国外音乐理论 (包括西方音乐人类学) 我们可以借鉴, 但不能照搬, 更不能把中国自己的优秀传统理论、观念和方法置之度外, 而不加辨别分析的照搬西方音乐人类学理论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我国但是导的处理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则, 民族音乐、音乐文化的研究也应该“实事求是”。哈尼族奕车人广大群众就是这样实事求是地看待处理他们的音乐生活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民俗风情的关系, 使它们之间形成自然、合理的和谐性。他们正确地处理好文化 (包括音乐文化) 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 政治、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 而不是像某些西方文化学者那样, 将文化凌驾于社会、经济、科文化与生活价值的新坐标, 促艺术活动不断地创新与成熟。

二、新“红色”绘画艺术的形式拓展

(一) 与艺术作品内部相关联的社会性组成了艺术形式的结构整体

1.以一种当代人接受的方式开启

“艺术家融汇各种情绪和感受, 它可能来自天地四方的触发, 可能是一小片纸张的激发, 可能是脑中一闪而逝的印象, 所以在天地万物间, 没有什么是艺术家不能入画的, 所以我最不喜欢抄袭旧作, 但若让我观赏一些前人所画, 并允许我从中取材, 我绝不犹豫”。1人们之所以对“历史”感兴趣, 是因为当代的需求, 当代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升华, 历史传统有无价值,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活力在于不断寻求具有文化深度和维度的创新, 几乎每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都在谋求颠覆的力量和试图创新突破。

当代艺术创作中对于时代的反思倾向愈加广泛的证明, 艺术创作形式由原来的单一化逐渐多样化, 在艺术“改革开放”的观念中进行着“集体主义”的思维模式的突围, 艺术形式更趋关注当代生活整体中的创新性个性化的表述。然而当人们提及“主旋律”绘画作品时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是陈旧、僵化的范体, …因而也是不具吸引力的“视觉疲劳”的代名词。当改变成为艺术创作不变的法则, 艺术形式的创新就是生命不断克服惰性、不断创造着不可预见的新的形式, 唯有如此才能让艺术真正体现个体的价值和艺术独立性特征。当代艺术家正从固有熟悉的形式语言中解放, 用时代智慧的心智完成对自我的颠覆, 用一种让更多人, 至少是愿意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当代人接受的个性的创新的方式开启。

2.让形式渗透生活

形式是一切存在的载体, 真实得更靠近事物本真的艺术语言召唤人们进入存在的实质。任何艺术形式的创生都绝非凭空而来的, 它总是基于艺术家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所感与所思。一个

技、教育之上。

注释:

1. 注解:

乐使天地间的事物互相协和, 礼使天地间的事物井然有序。因为互相谐和, 所以一切事物都能融洽共处, 因为井然有序, 所以一切事物又都有所区别。《乐记》批注 (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一O三一部队特务连理论组、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理论组P17

2. 注解:

大乐与天地一样协和万物, 大礼与天地一样节制万物, 因为乐有协和的作用, 所以万物都能生长, 因为礼能节制万物, 所以用来祭天祭地。《乐记》批注 (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一O三一部队特务连理论组、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理论组

3. 注解:

“有子说:礼的应用, 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 好就好在这里。”《论语》批注 (中华书局1974年·北京) 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0级工农兵学员P15

4.《哈尼哈巴论》云南民族出版社;

《中国云南哈尼族民歌》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5.《哈尼族器乐宫调探谜》民族艺术研究期刊1992年第一期P19-29

6.《奕车风情》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7.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P85

8. 毛佑全著《奕车风情》云南民族出版社P151-152

画家在繁杂的社会现象面前, 只有在自己谙熟的生活中寻找并贯注一生的思考, 并围绕表现的思想内涵, 选择恰当的形象表现, 才是艺术家面临的首要问题, 也是创作成功的基础。

孔子把“中和之美”视为最高审美理想, 主张内容与形式美相统一。“审美的东西并不纯粹是形式, 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最深刻的本质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构成的。”2审美是一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综合结构的整体。在逻辑学中, 形式被认为是主题的中心概念, 其论证的正确性依赖于形式的性质和主题内容之间的关系。历史的经验值得关注, 艺术的内容和思想性, 在不同题材和形式的作品中有所表现。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能唤起不同的情感, 艺术作品除了纯形式价值之外, 还存在着源自于人类情感和潜意识的精神价值。每一种能够使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人生的力量、人性的光辉的具有积极内容价值的整体都是有意义的。

3.艺术形式的“超功利性”表达

“超功利性”一词始于18世纪的西方世界, 而以此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性最早被清晰、系统地提出来是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 后又被许多艺术理论家将之发展而形成为一个有关于艺术形式和审美态度的社会美学范畴。康德认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愉快的审美体验可以带来身心的放松, 当代艺术形式试图挣脱政治强加于自身的压力的空间, 拓展形式上的愉悦和轻松。吴冠中先生最早提出艺术重要的是研究“形式”呈现, 它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种可以唤起人性思考的形式。

艺术形式的“轻松”是相对于“严肃”而论的, 犹如品茶的滋味, 最值得回味的是那一缕苦尽甘来的绵长的醇香, 轻松与严肃之间构成了艺术形式的张力效应。艺术通过形式结构的张力让自身摆脱所谓的经典和神话, 回归人性深处的轻松自在。因此艺术轻松的体验提出了对现实以及严肃性的非难, 而当代人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超脱了轻松与严肃界定的新的艺术形式, 正像人类性别差异更趋于中性化特征, 艺术创作的最终形式一定是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 在严肃与轻松间相互转换, 彼此印证的有力的结构整体。

(二) 真实与“新具象”

与传统“具象”绘画不同的是:“再现”通常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缺失, “新具象”艺术家注重主观精神的表达, 他们不像传统的写实绘画那样只满足于客观再现对象, 而是更加注重表达内在真实, 巴尔蒂斯说, “我希望表现事物背后的东西, 也就是说, 表现我们这个世界上可见事物背后的东西, 它是真实存在的。”外部存在只是对象,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 通过模仿和再现便可达到目的。而当主客体合二为一、浑然一体时, “再现”已经远远不能建立起对整体的形式建构, 形式的整体性会随着过分注重准确的细节再现和对过往技巧的炫耀以及所谓学院式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丧失。

新“红色”绘画艺术作品没有叙事性的表达, 平铺直叙以及浅薄的历史再现。当代艺术家运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热情, 以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含而不露、充满积极内容的艺术作品。单纯并不意味着肤浅和愚昧, 相反在简单的形态里, 深藏着人生的哲理和参透, 没有现实的“再现”, 没有装腔作势。

三、“由“红色色域”勾连起的当代精神美学研究之星星之火以及从中映射出的痛快淋漓的精神光芒

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始终在寻找外在形式的创造与内心安顿这两者间的和谐统一。内心安顿直指心灵, 精神体现首先亦原发于心。

(一) 从自然赠予中重获精神的自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过多的刻意反倒会曲解美的涵义, 让审美精神成为自然的知音, 毕加索穷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的画图, 他深谙“自然”毫无矫饰的“精神流露”远比严肃刻板的学院式艺术框架更有意义。尤其在其晚年时期的艺术创作中, 用笔没有既定观念的讲究和约束, 边画边改, 直接表现, 浑然天成。“自在”的呈现出人生与自然态度的捭阖, 直达精神的源头。

“我觉得越是靠近城市, 不幸离堕落、愚蠢就越近。我对于大自然充满热情, 我可以花数小时的时间步去一个有绘画价值的地方, 哪怕风雪交加, 我与大自然的感情是那样的和谐一致, 我感觉自己已经如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大自然让我远离浮躁, 让我沉浸在对最崇高的艺术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中。”艺术家就应该像文森特.梵高所述把自己变成一朵花、一株草、一片叶, 回归自然, 倾听自然的声音, 从自然造化中重获精神的轻松自在。

(二) “艺术体制”内促使艺术理念“纯粹化”的精神特质

将艺术置放于体制中来讨论, 并且吸收中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念, 认为审美理论必定是根植于历史、超越历史的燎原火种。“艺术体制” (Institution Kunst) 是指特定的社会或社会的某些阶层对艺术作品所形成的规范。“纯粹”是指物象的本真, 非功利性。艺术的“纯粹性”在这里意味着一定“艺术体制”内的更贴近真理的一种大隐于市的精神特质。对“红色”时代精神不断地思考, 可以鞭策我们积极建构当代绘画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的“艺术体制”。

“庭中百合花开, 昼虽有香, 淡如也, 入夜而香始烈。夫鼻非钝于昼而利于夜也。白日喧动, 诸境纷杂, 目视焉, 耳听焉, 鼻之力为耳目所分而不得赚也。”当庭院中的百合花飘香的时节, 白天只能闻到清幽的气息, 但到了夜深人静时, 便可闻到浓烈的香味, 这并不是我们的嗅觉在夜晚更灵敏, 而是因为白天处处嘈杂喧闹让我们的感官疲劳, 无法专注。而艺术的“纯粹性”是艺术之所以存在的净土, 艺术只对自然、真理绝对的忠诚, 精神的超然物外的纯粹性显示存在的真理, 真理不凭主观想像, 而是客观存在的真像。而“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所以今天在人们本性的茫然和自知的麻木中, 在整体随波逐流的堕落中, 艺术追求一旦陷入繁杂, 便会使其离艺术的本质渐行渐远, 直至无法找寻归来的路。

(三) 追寻艺术与生命的本质

一任自然、一片天真, 全由心中流淌, “快乐”也就相伴而生了。但如果人们把这种单纯的“快乐”理解成艺术真正的精神教主, 那只是对艺术本质浅表的认知。形成我们欣赏美感的并不是“快乐”的本身, 人们追寻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幸福”, “幸福”的根源远比“快乐”要深刻得多。“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是一种稳定持久的人生状态, 而“快乐”是停留在表层艺术片刻的召唤。

“不经历磨难就能取得成功, 这只是神话。”“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 看到光明!”在生命行进过程中, 体验不断被更新和丰富, 无论是快乐或是痛苦、和平亦或战争, 如大浪淘沙, 所有的苦痛纠结、迷离隐匿, 都将积淀为对“幸福”坚持不懈地追求。在梵高的画作中我们看到现实中贴近真相的一种理性深刻的悲悯和焦虑, 痛快淋漓地呈现人与自然原发的精神本质。因此“幸福”是经历风雨磨砺之后的彩虹, 艺术的本质远远超越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生存环境, 其涵盖的是一种生命的图谱, 人性的光芒潜伏在画面当中, 肆机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 终极显现既是“幸福”。

古人说“胆欲大而心要小”, 大意是说要有担当伟大事业的勇气。心小, 是说能审慎的思考问题。唯其心大, 方能包容博大, 胆小才能时时审慎内心。新“红色”精神美学是当代生命超越的美学, 其美学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审视现实, 安顿心灵, 超越感性和欲望, 从每一件独立成熟的艺术个体中闪烁出痛快淋漓的精神光芒。

注释:

1.《毕加索论艺术》

2.《艺术的意味》

摘要:“红色”所勾连起的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现象的反思并由此产生的深刻广泛的意域之中, 激起我们内心深处某种精神意义的联想。对于积极精神意义的联想。“红色”文化不是一种可资任意诠释和拼接的文化资源, 我们要如何执守一代人的精神姿态并试图与之相通, 以当代绘画艺术的方式开启这个骤变时代的隐匿着的内心的呼唤。

关键词:新“红色”,精神,幸福,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毕加索论艺术》

[2].《艺术的意味》

[1]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主编《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2]文森特.梵.高《梵高论艺术》四川美术出版社.

[3]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

红色精神 第11篇

一、开拓创新的精神

客家先民从中原来到赣、闽、粤交界处,通过顽强拼搏与当地土族人一起将寂静闭塞的山地开辟成了文教兴盛、农业发达、商业繁荣、人口兴旺之地,形成了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源头在中原,但是客家文化并不等于中原文化。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中不断吸取不同地域文化的过程,就是对中原文化不断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了客家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如客家饮食文化既有中原传统饮食文化的修养,又吸收了百越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开拓创新,巧妙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像客家人开基立业那样建立中央苏区,是史无前例的创举。红色设计师在大众化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向客家人学习,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设计运动。这一时期,红色设计在种类上可谓多种多样,有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等;在数量上,仅报刊一类,红色设计师就分别为苏区中央一级和所辖的5省的省级党政群领导机关设计了85种、特委一级27种、县委一级27种,有力地推动了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勤俭节约的精神

赣南、闽西客家地区山多田少,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生活主要停留在简单、粗放、低效的状态。因此,勤俭节约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民居建筑、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勤俭节约的特点。客家民房大多为土坯房,极少装饰;成年人的服装基本上以蓝、黑色为主色调,耐脏耐洗,便于劳作、出入山野田园,同时也是客家人外柔内刚、勤劳节俭的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设计师经常在报刊、宣传栏中号召广大的苏区干部群众时刻注意节俭,积极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在许多平面作品的设计中,红色设计师主要采用以黑、白搭配为主的设计语言,既克服了物质短缺带来的困难,确保了革命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使作品呈现出朴素大方、粗犷大气的风格特点。如黄亚光创作的宣传画《莫斯科的十月节》,以苏联人民欢庆十月节的游行集会为内容,讴歌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设计风格简洁明快、醒目大方。赵品三创作的宣传画《整师整师地加入到红军中去》,黑白色搭配,刻画了苏区儿女投身革命的情景,真实地反映当时苏区儿女高昂的革命热情。其实,在设计艺术领域内,黑、白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语言,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内涵。黑与白使人们经历了两个极端,在冲突与融和中创造崭新的视觉感受,可以说是最单纯、最深刻、最优雅、最有力度的对比。在传递信息时,黑与白作为视觉元素进行表述更显得直接。中央苏区的红色设计师运用黑与白表现深遂的思想,创造出很好的空间。

三、务实勤奋的精神

客家人长期以来都处于迁徙流动的生存状态之中,他们面对自然、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以务实的作风“观像制器”,逐渐形成了追求实用与耐用、轻装饰重功能的制器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客家人尚简崇拙、贬奢抑侈。

在中央苏区,红色设计师像客家人一样,在设计中追求实用与耐用、轻装饰重功能。如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使用过的电话机,是设计在直线型小木箱上的,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物件,但结构坚固、耐用、质朴大方。红军使用的药箱、邮件箱、斗笠等,也大多是在保证结构部件实际功能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对耐用性的追求,以自然的手法对功能部件进行形式上的审美处理,风格基调呈现出粗悍结实、大气拙朴的特点。另外,以单色为主的视觉传达也体现了客家的务实精神。如在《苏维埃邮政欠资邮票》的设计中,设计师以褐色的文字设计,将单色简洁大方的视觉效果充分表现出来,图案上方的文字分别是“苏维埃邮政”、“壹分”,中间的文字是“欠资”,下方是阿拉伯数字“1”,两边分别绘有一颗大五角星,主题突出,形式语言大气,在苏区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激励了苏区群众的斗志。

红色精神 第12篇

抗日将领著传奇

赵尚志, 1908年10月26日生于辽宁省朝阳县王伦沟乡喇嘛沟村, 即今天的尚志乡尚志村。东北地区早期共产党员, 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以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过攻打宾州城、攻克五常堡和冰趟子伏击战等著名战斗, 赢得了“南杨北赵”、“北国雄狮”的美誉。赵尚志率领部队长期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 所到之处, 使侵华日军闻风丧胆, 让敌人不得不惊呼“小小的‘满洲国’, 大大的赵尚志”。

赵尚志不仅是一位善于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 同时他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中儒将。在戎马倥偬之中, 他经常填词、赋诗、撰联、创作歌曲, 来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为了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他为三军确定了10个节日和纪念日;为了提高部队干部的军政素质, 他创建学校, 为抗联各部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了军队团结, 早日实现民族独立, 他始终以“仁”治军, 在异常艰苦的战斗和生活环境下, 与官兵同生死, 共赴国难。

迎接赵尚志将军头骨回归朝阳

赵尚志一生矢志抗日。在他34年短暂的生命中曾三次被捕入狱, 但无论敌人怎样折磨他, 他始终坚贞不屈, 拒不透露党的秘密, 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1942年2月12日, 赵尚志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写就了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1938年2月, 毛泽东同志盛赞赵尚志等人在东北地区“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在2005年9月3日召开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八位抗日将领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在2009年举办的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双百人物”评选中, 赵尚志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红色经典耀朝阳

2006年, 中共中央正式确定赵尚志颅骨回家乡朝阳安葬, 并建设纪念设施。2007年赵尚志纪念馆开始投资兴建, 2008年10月落成开馆, 是集纪念、馆藏、研究、展览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建筑。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 总体设计以弘扬尚志精神为主题, 以赵尚志革命战斗的一生为主线, 突出展现了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的精神实质和光辉业绩。

馆内共陈列赵尚志生前和抗联时期的文物150余件, 文件资料240多份, 枪械等实物100余件。整个展厅由序厅、尾厅和八个展室组成。第一部分忠义之家、刚烈少年;第二部分寻求真理、投身革命;第三部分武装抗日、威震北满;第四部分白山黑水、铁血三军;第五部分治军治校、文韬武略;第六部分面对挫折、忠贞不渝;第七部分将军蒙难、血染梧桐;第八部分中华英魂、浩气长存。整个展览通过图片、实物、绘画、场景及现代科技手段, 充分考虑到现代人的观赏习惯, 采用交互式、体验式、还原式, 增加了观众的现场感。

纪念馆周围是主题公园, 园内有赵尚志将军骑马塑像, 喷泉、叠泉, 松柏参天, 郁郁葱葱, 花团锦簇, 芳香四溢, 气氛肃穆庄严, 建筑宏伟壮观。

突出爱国主旋律

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赵尚志纪念馆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凸显。全市中小学生、党员干部、部队官兵、街道社区群众通过参观赵尚志纪念馆, 更加了解赵尚志、了解东北抗联、抗战史, 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二是国防教育基地作用突出。纪念馆在工作中时刻将国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在工作中抓队伍、强宣传, 重实效。工作人员时刻不忘肩负的使命, 随时随地为参观人员宣讲国防教育知识。三是宣传朝阳载体作用明显。通过举办各类纪念和文化展览活动、参加国家、省级各类交流实践活动、加强同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建立网上展馆等各项工作, 特别是通过接待全国各地参观人员并同全国各地纪念馆、博物馆进行业务沟通往来, 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赵尚志、了解了朝阳, 提升了朝阳的对外形象。四是专业研究平台成果显著。自纪念馆成立以来, 不断吸收有能力的研究人员, 对赵尚志生平、东北抗联史、抗日战争史进行深入挖掘研究, 已取得良好成效。更有越来越多的在职、离退休研究人员, 专门来纪念馆研究东北抗联、抗战史以及朝阳历史。特别是一些参观过纪念馆的人大、政协、离退休老干部, 对纪念馆的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的发挥给以了高度评价。

赵尚志纪念馆一直以“规范管理、尽职尽责、团结协作、争创名馆”为工作目标, 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影响不断扩大, 现已成为辽西地区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年均接待观众人数逐年增加, 截至2013年末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160余万人次。

上一篇:企业法律风险问题下一篇:解析几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