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检测范文

2024-07-15

有效检测范文(精选11篇)

有效检测 第1篇

1 无损检测的概念及其作用

1.1 建筑工程中无损检测的使用。

无损检测技术, 是指在不破坏被检测物体本身的功能结构下, 对于被检测物体进行质量性能的检测。在建筑工程的无损质量检测中, 经常使用的无损检测技术有超声波检测技术、渗透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等这五种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是在用于检测物体内部的异常方面, 磁粉和渗透检测, 主要用于检测物体的外表存在的缺陷方面。

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本身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 人的耳朵无法听到的声波, 因为它的频率较高, 所以对于检测的物体的穿透力较强和对声能有较高的聚焦性, 能够在检测建筑工程中, 从建筑物的相关的传播的特征方面, 准确的判断出建筑物的大小、内部结构特性、质量等数据。

射线检测技术, 是通过检测物体不同部位间的密度、结构的不同, 射线穿过材料后形成其影像, 从影像得出内部结构缺陷所存在的部位。

渗透检测技术, 渗透检测技术是通过将有色的染料, 渗透到检测构件的内部, 待染料干后将染料进行清除处理, 这时再看缺陷的显示就能判断检测物体具体的性能。

涡流检测技术, 涡流检测技术是通过检测技术构件内部的构造结构、密度、硬度的不同会对电磁涡流产生不同的反应, 以此来检测内部结构、性能、质量出现的缺陷问题。

磁粉检测技术, 磁粉检测技术是根据建筑物表面的不平整和存在的缺陷对铁磁性的物质产生了吸附力, 这些材料在光亮的情况下, 会产生裂缝从而判断检测物的缺陷的位置。

1.2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 无损检测技术通过苏联进入到我们国家, 但是无损技术真正的迅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作为一种检验质量和其性能的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广泛的应用于核电、航天、电力、建筑工程等各个行业领域, 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2 无损检测在建筑工程当中的有效运用

2.1 无损检测在建筑工程当中的作用。

质量问题一直是建筑工程的核心问题, 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 也越来越关注。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的检验当中迅速的得到发展, 许多的建筑工程都纷纷采用此种检测技术来检验项目工程的质量, 通过公布其质量结果, 让社会大众满意放心。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建筑材料内部材质对于光、电、热的效应, 根据其不同的反应的变化来判定其结果, 进而判断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性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2.2 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有效运用

2.2.1 超声波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检测方法有成本低、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广的优势, 在建筑工程的无损检测技术中, 广泛的应用超声波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 主要是通过声能对建筑工程当中的桩基、混凝土和路面的内部结构和建筑物构件的抗压能力和质量问题进行检验。

2.2.2 射线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的运用。

射线检测技术, 射线检测本身就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在不同的情况下, 对于建筑工程中内部的强度的使用和抗压能力具有一定的评估能力, 这一检测技术主要应用在建筑工程内部的缺陷处的检测方面。其次, 在检测内部构件的尺寸大小和内部构成上射线检测技术的应用, 也较为广泛。

2.2.3 渗透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的运用。

在建筑工程的内部的金属材料的焊接、折叠等方面的问题一般就是采用渗透检测技术, 来显示构件中存在的缺陷的问题。

2.2.4 涡流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的运用。

涡流检测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速度较快, 成本低, 其操作的步骤也是非常简单。一般涡流检测技术都是对建筑工程当中采用的新型的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测。

2.2.5 红外线成像无损检测在建筑工程当中运用。

红外线成像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 它是用来检测建筑物内部结构性质是否有异, 建筑工程是否存在建筑质量安全的问题。这类技术是通过电子摄取混凝土进行持续的辐射红外线的辐射的信号, 进行信号的处理后进行混凝土温度场的相关分布图像的转换, 根据分布的图像判断其缺陷的存在, 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评价[2]。

3 无损技术在建筑工程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对策

3.1 无损技术在建筑工程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无损检测技术目前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检验中, 不断的得到广泛的推广, 其自身在给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在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我们解决、处理。以下是无损技术在建筑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具体的实践应用当中, 存在着些许的小误差, 这些误差的存在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分析、评价会产生一定的误区。然后, 在建筑工程的内部的构件检测当中, 有一些检测部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检测的效果差强人意。再者说来, 无损检测当中的很多技术, 存在着检测单一的漏洞, 如检测内部构件的只检测内部的构件质量;检测外部平整度的, 只检测其外部的平整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不能对建筑工程的内外结构质量, 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测[3]。

3.2 无损技术在建筑工程的运用中的应对对策。

以上的问题, 说明我们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加强。例如, 对于这些检测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的无损检测中, 采用多种无损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优势, 进行联合的扩展检测;再如要提高检测的精准度, 就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 不断的开发新的技术, 逐渐的缩小误差。

4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近些年来高层建筑的建筑发展, 人们在满足住房的需求之后, 对于自身的居住建筑的质量问题, 也越来越关注, 建筑施工管理人员, 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就是为了解决人人们的后顾之忧, 不断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 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 对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的进行创新, 也是建筑工作者要持续做的事情。

摘要:现如今, 建筑工程施工越来越多, 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越发重视, 为了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 还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检测措施, 这样如果出现问题, 也可以及时的发展问题并且加以改正。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检测中无损检测的具体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浦沪军, 邵顺安.雷达法在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95-99.

[2]周柔.浅谈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7) :120.

核酸检测有效期是多久 第2篇

核酸检测报告的结果有效期一般是7天左右,但是具体还是要看患者本身有内没有症状或者是流行病学容史。

如果属于复工、复产、复学等做的核酸检测,一般7天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只能代表说患者目前没有带有新冠病毒。

但是因为新冠病毒肺炎潜伏期很长平均是14天,在潜伏期内都是有传染性的。因此核酸检测报告具体的有效期,必须要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来判断。如果是高风险地区,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患者,即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也建议24h后再次复查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多久拿报告?

肺炎病毒核酸检测一般24小时出结果,因此定点医院24小时才能拿到检验报告。核酸检测法是通过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病毒的DNA和RNA,来判断是否被病毒感染的方法,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金标准。

一般医院或者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都是第二天才会通知被检测的人员,部分地方则是上传的手机微信或者APP上供被检测人员下载和阅览。进行标本采集:三级防护、生物安全、通风良好的环境 “三者”缺一不可。然后再到实验室检测:标本处理、核酸提取、PCR扩增、出具报告,“四步”均需时间。

对于检测过程,几百份标本到实验室以后,标本核对、标本整理、标本前处理等环节需要3-4小时,之后才真正地开始核酸提取的过程,核酸提取完之后需进行PCR扩增,也还需要80-120分钟。PCR结束之后,还要进行结果的判定、数据的核对以及报告的出具。

核酸检测注意事项

(一)检测前

做核酸检测前2小时尽量避免进食,以免引起呕吐;采样前30分钟做到不喝饮料(包括不喝水)、不吸烟、不喝酒、不咀嚼口香糖等;临检要减少吞咽动作,不做清嗓子(例如咳痰吐痰)动作。采集鼻咽拭子前,被检测者应告知采集人员是否有相关既往病史或相关事项。检测者需要正确佩戴口罩。

(二)检测中

在采集口咽拭子时被检测者头后仰,张口发出“啊”音,有助于暴露咽喉,但过程中会出现刺激性干咳、恶心、呕吐等症状,被检测者可配合采集人员尽量放松、深呼吸;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鼻部酸痒感,刺激打喷嚏,要立即用纸巾或手肘遮挡。

(三)检测后

采集后立即离开采集地点,避免在采集地点周围吐痰,呕吐。核酸检测前后都需要注意手部卫生,可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或免洗酒精擦拭双手。在等待检测结果期间,不外出、不聚集、不扎堆、不聚餐,不与家庭以外的人员接触。要持续做好健康监测,详细记录活动轨迹。如有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要及时报告。

关于“当堂有效检测”的几点思考 第3篇

优化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检测实现,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能全面了解。通过课堂检测,教师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提高程度。已实现目标的同学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学生,对此,我们会一目了然。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措施予以帮助。可以检查教师教的情况,教师备课时往往将精力放在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上,而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估计不足。我们认为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却无法进行;我们觉得很好应用的方法,学生却不予采纳。此时,需要进行课堂检测,通过它,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从而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变策略,以此实现理想的目标。

如何促使当堂检测成为有效反馈手段?可以分解为这些方面:1.课堂检测问题的设计,如何设计练习?2.检测时间的把握,应检测多久?什么时间检测最佳?3.怎样检测?课堂检测方法与策略研究;4.检测反馈,如何有效反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5.检测反馈后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后认知水平等。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检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理论知识的获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开始寻找相关理论书籍,正如我们要求学生答题时学会用书面语言答题一样,我们的研究反思中也需要更多理论术语的支撑。因此,在进行课堂实践的同时,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提升了自己思维的高度。理论支撑下的当堂检测实践运用,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具体实践中,经过一年多研究,我有了很多收获。

在有效设计检测题方面,习题设计极其重要,当堂检测的习题要少而精,必须紧扣课堂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明确课堂重难点,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从而实现对概念定理理解并学以致用的目标。当堂检测一般包括复习检测、对新知的针对性检测、巩固性检测、拓展性检测等,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在灵活运用检测方式方法方面,课堂检测作为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需要多样化,在设计上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结合固定练习和随机练习,结合个人和小组参与,达到检测目的。

在有效课堂检测形式方面,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自豪感,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善思。我认为灵活检测形式必不可少,比如:1.有效性提问;2.有效性练习;3.让学生设计并讲解检测题目;4.分组检测;5.检测反馈等。

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以后教学中,还需要不断钻研,进一步研究,及时调整方法,改变策略,从而理想目标,让当堂检测更有效进行。

“如何提高当堂检测的有效性”会因为学科之差异而存在区别。但是,不管哪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检测有效性?其中除了问题设置、教师引导,还有就是在课堂检测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整节课中,如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检测活动中,尤其在检测反馈这方面,能够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思路,那么,教师讲一遍将比做一遍更好。

首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详细了解检测反馈情况。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检测?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检测中?如何呈现检测效果?除了教师的引导以外,如果能让不同层次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那么将呈现更多不同实际问题。

其次,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检测效果。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并且由学生自己解决同学间产生的问题,课堂活跃度自然提高。学生在激烈的思考与竞争中逐渐掌握知识点,并运用于实践中。

最后,在学生积极参与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方向,宏观调控课堂。在课堂检测反馈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分类呈现,并总结归纳学生存在的问题,由教师给出类似题型,或者由学生自己寻找,将一个知识点彻底讲通讲透。

干血斑可以有效检测HCV 第4篇

“干血斑有望从静脉或毛细血管中收集血液样本, 并送至设备完善的中心实验室, 从而进行经典的病毒学诊断和监测, ”法国HBV、HCV和HDV国家会议中心Alexandre Soulier博士及其同事写道。“因此, DBS的使用有可能大幅简化和分散低/中资源利用率地区的肝炎服务, 以扩大筛查和医疗可用范围。”

对于前瞻性研究, 研究人员评估了2012年9月-2013年11月500多例患者的血液样本。队列包括170例HCV阴性患者 (A组) ;26例感染控制的患者 (B组) ;315例初治慢性HCV患者, 已检测到抗HCV抗体和定量的HCV RNA (C组) 。

对每一个研究对象, 都从其DBS和血清样本获得全血样本。研究人员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样本中总的抗HCV抗体。所有的DBS都进行两次实时定量PCR来检测。

据研究人员表示, 建立一个新的临界信号比率阈值后, 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DBS中的抗HCV抗体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临界信号的平均值分别为A组 (0.1±0.2) ;B组 (10.5±8.2) ;C组 (13.5±7.1) 。HCV阴性患者全血中没有检测到RNA;DBS的特异性是100% (95%CI, 97.8%~100%) 。在B组感染已经得到控制的患者中, 也同样检测不到HCV RNA。

所有慢性HCV患者的HCV RNA都可以量化, 经两次PCR可以检测到314个HCV RNA。

大多数病毒复制活跃的患者, HCV RNA可以检测到, 但RNA浓度显著低于血清中的, 这表明治疗选择只能通过HCV RNA的有无及其水平变化来决定。DBS中HCV核心抗原缺乏敏感性。HCV基因型的测定在大多数DBS血液样本中是可能的。

在相关评论中, 伦敦帝国大学消化疾病分部Mark Thursz博士和巴黎圣安托万医院传染病与热带医学系Karine Lacombe博士写道, 从DBS中采集毛细血管样本可以克服低中收入国家HCV医疗的障碍。

有效检测 第5篇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它通过检测待测样品表面和一个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间的极微弱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研究物质的表面结构及性质。

马普高分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构成DNA基本结构单位的寡核苷酸适配子。如果某种物质可与寡核苷酸适配子相结合,通过研究两者断裂开时的力的变化,不仅可以在物质浓度极低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同时也可以精确地研究该物质,包括这物质是如何与寡核苷酸适配子相结合,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到底有多大等等。

寡核苷酸适配子是检测包括遗传物质DNA和RNA(核糖核酸)在内的各种化学物质的理想手段,就像诱饵可以捕捉到鱼一样。组成DNA的四种不同的碱基具有无限可能的序列,这样就可获得多种多样的结果。更为特殊的是,DNA的不同碱基有不同的物理结构。这样,寡核苷酸适配子可以形成特定的囊状结构来适应相应的分子。包括抗生素、可卡因、TNT以及蛋白質在内的大多数分子均可以找到相应的寡核苷酸适配子囊状结构。

马普高分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试图寻找一种可以分裂为两个部分的寡核苷酸适配子,并且目标分子可在囊状结构的两部分之间形成桥梁。这样的寡核苷酸适配子可以筛选出来。

在通用型检测器的首次试验中,研究人员将磷酸腺苷(AMP)作为目标分子,而囊状寡核苷酸适配子可以容纳两个磷酸腺苷分子。然后,他们将囊状寡核苷酸适配子的一部分附着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的尖端,另一部分则置于载物台上。降低探针的尖端,使两部分发生接触,囊状寡核苷酸适配子内的两个碱基之间形成氢键。提高探针的尖端,结合在一起的囊状寡核苷酸适配子的两部分能像弹簧一样发生伸缩。此时,可以测量两者之间所产生的力。随着拉力的不断加大,两者最终会发生断裂。

随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在囊状寡核苷酸适配子的两部分发生断裂之前,加入二磷酸腺苷分子溶液。这样两个磷酸腺苷被置于空的囊状寡核苷酸适配子中,囊状寡核苷酸适配子的两部分再次形成氢键。由于磷酸腺苷分子增强了两部分的结合力,因此要想使两部分发生断裂,必须使用更大的力,这样就可通过力的差异测出磷酸腺苷分子。

为了确定断裂力的大小,研究人员反复测量了1000次,确定AMP寡核苷酸适配子平均约为39皮牛(piconewtons),比没有AMP分子时约高12皮牛。作为对照,他们使用不同的囊状适配子,并确定了不同适配子分裂成两部分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研究人员表示,新方法不仅适用于检测特定的分子,也可研究单个分子。比如可以确定当适配子不发生断裂时力的大小,进而发现分子适配子氢键的变化;也可以改变目标分子的形成方式,使之形成两个或三个氢键桥,这对于理解目标分子及核酸适配子十分重要。适配子的结合性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比如DNA片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和医疗诊断,作为分子工具和基本结构其应用范围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略谈英语课堂“有效倾听”的检测 第6篇

小学英语课堂本身的“发生”比较多的是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产生。通过对阅读研究课The king’s newclothes(内容见右框 )的课堂观察 ,对师生互动中的“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学生回答的达成度”和“问题内涵分析” 等四个方 面的分析 , 不难发现The king’s newclothes一课主要问题出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倾听上。

从表1中发现:5答与6问、6答与7问之间的关系很不和谐。针对问题:What kind of clothes are they? 学生立足不同 的角色立 场回答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They’re very softand light.They’re beautiful.这无疑是正确的。此时 ,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倾听和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便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分 析故事的 人物。例 如 : 当学生回 答“Cleverpeople can see the 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时,教师立即追问:Do you believe that?便能揭示骗子的狡猾;当学生找到“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时,教师略作提示:Can the king see the clothes? 便能暴露国王的虚伪;当学生读出“They’re beautiful”时,教师稍加点拨: Why dothey say like that?便能洞悉路人的胆怯。然而 ,从6、7问可以看出,教师无法迅速地捕捉、梳理、整合学生回答中的有效信息, 对学生的回答束手无策, 只好让它“淡淡而过”,但为了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不得不生拉硬拽地把学生拉到了故事的结尾。造成师生互动之间的不和谐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有效地倾听。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问与前一个学生的答之间的关联来检测教师是否有效倾听。

从表2中可以看出:24问与24答之间的关系表面上是和谐的。教师24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谈谈学完这则故事后的思考”,学生的回答有4个:生1、生2、生4都关注到了“诚实”;生3关注到了“在衣服上乱花钱”,可惜的是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

教师预设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这个故事有所思考,并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一般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深度:一是诚实(Be honest, don’t cheat others);二是要智慧(Be clever, don’t be cheated); 三是不要追求虚荣 (Don’tbe vain); 四是不要 玩物丧志 (Don’t sap your will byseeking pleasures); 五是要相信自己 (Believe in yourself.Trust your judgment)。24问的问题内涵是“思考和拓展”,然而教师的预设并未达成,主要原因也是没有有效倾听。在生1、生2的回答之后,教师如果能概括并提示一下“刚才两位同学思考到的都是有关诚实方面的,不错,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思考? ”那生4的思考就不会再和生1、生2处于同一水平。从生3的“Don’t spend too much money onclothes.”来看 ,这个学生的思考已经到了第三个层面 , 应该相当不错了,缺少的只是进一步的停留与深化。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有效倾听, 能停下来, 并进一步追问“Whatelse shouldn’t we spend too much on? 这样课堂就有深度了。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内涵与学生回答的对应度之间的关系来检测教师是否有效倾听。

教师设计这个版块的目的是通过人物特征的分析、故事内涵的挖掘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充分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真正欺骗自己的不是别人, 正是自己。”然而,从表3呈现的15这一组问答来看,关系十分牵强,达成度也较低。学生的回答(诸如:Sanlu milk,地沟油, 碰瓷)仅停留在“诚信”的 层面 ,而较为恰 当的答案buying cheap fakes( 明知便宜不可能买到好东西 , 仍然要买)、cheating in the exam(明知作弊对学习有害,仍要作弊)却均是出自教师之口, 由此可见学生对故事的深层寓意仍是茫然未知。

探究一下:如表3所示,从10答“Two tailors;The peoplein the street”和11问后的“冷场”,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只是没有意识到“真正欺骗国王的是国王自己”。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稍加点拨(诸如:Does the king cheat himself?),组织学生讨论并揭示内涵。然而,由于教师没能有效的倾听, 片面地认为冷场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故事内容的了解和对国王这一人物特征的分析,由此抛出了12、13问 , 试图借助 对国王的 所见 (There aren’t any newclothes.) 与所说 (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 之间的矛盾分析,揭示主题。然而,接下来的14问却再次出现了偏差,不再追问 :The king doesn’t believe in himself. Whoexactly cheats the king? 而是转而分析国王的人物特性 ,根本无法使学生洞悉:“真正欺骗国王的不是别人, 正是国王自己。”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某一组问答”的“问题内涵与学生的达成度”来检测这组问答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也可以通过“好几组问答”中“问题内涵与学生的达成度”来检测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

从上面的三个片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倾听是可以作为检测课堂“有效性”的一个手段。我们不妨用此检测手段来检测一下本堂课上的“有效的教学环节”。

教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指导朗读故事人物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洞悉故事的深刻寓意。其教学实录如表4:

教师的19问“不同的角色说的话语气能一样吗? 要读出人物的特性和心理。”这就是教师对18答中学生的朗读偏差“缺乏感情、语气平淡且声音较小”的捕捉、分析、整合之后生成的。教师的20问“谁来说一说国王和路人说话时内心是怎样想的? ”是在敏锐发现19答中学生的朗读误区“生2用威严的、赞许的语气朗读国王的话语:Oh, yes.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 生3用激动的、羡慕的语气朗读路人的话语They’re beautiful.”的基础上生成的。这样答问之间的环环相扣,到最后学生活灵活现地用尴尬的、装模作样的语气读出了国王的内心世界、用嘲笑的、讥讽的语气表达出了路人真实的想法, 这是对前面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概括提炼。

从表4中我们可见:问题的内涵与学生的对应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和谐。如19问“不同的角色说的话语气能一样吗? ”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意识到了前面同学的朗读方式是不妥的,很自然地迁移了自己的认知,尝试立足不同的人物特点来读。又如20问“谁来说一说国王和路人说话时内心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再读,提示后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可见在18-21这个小环节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尝试立足故事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来进行有效的朗读, 根据课堂实际分解主问题, 通过“提问—查找”(初读 )“质疑—讨论”(二读 )“追问—分析”(三读 )成功地令学生自主地品读理解。而这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行为,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有效倾听。

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性检测 第7篇

一、有效性达标检测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必须内容科学, 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 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 检测目标明确。

2. 针对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 只求达标检测数量和难度, 应根据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达标检测。

3. 时效性原则

教师对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 调整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错误的问题分析要具体, 能抓住要点、有针对性, 点评要精辟到位, 一语中的。

4. 层次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要做到层次清晰, 遵循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到发展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因此, 在课堂达标检测中, 教师必须考虑到达标检测的难度、梯度和层次性, 必须在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同时兼顾到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 教师设计课堂达标检测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要本着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思路进行, 这样就不至于因达标检测太易而失去认真进行达标检测的动力。

5. 多样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达标检测方式的多样化, 从题型上有填空、选做、解答等。从方式上有口述、动手操作、书面达标检测, 有单项达标检测, 也有综合系统达标检测。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心态下, 挖掘知识本质、掌握透彻知识、完成知识的构建。

6. 应用性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设计时要多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 使学生学有所用, 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达标检测设计的关键是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 充分发挥课本练习题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引申、拓展, 由此及彼等进行思维训练,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 对课本的例题要补充思维过程,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的限制, 教材编写都是十分精练, 仅有完整的解题格式, 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如果只是一字不漏地搬上答案, 学生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去做什么, 怎么做”, 这种教学充其量使学生只能获得一种模仿能力, 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弄懂知识的根源是什么, 知识的生成点是什么, 弄懂解题依据是什么, 用的是什么方法, 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只有这样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把知识学懂、学活, 掌握透彻, 并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 标新立异, 另辟蹊径,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 但并非只有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受书本的束缚, 积极思考, 敢于探索, 敢于创新,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创新热情。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解题思路, 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热情和愉快成功的体验,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检测方式要灵活合理

课堂达标检测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 因课堂内容的差异, 就不能用固定的方式来检测, 受时间短、题量少的限制, 检测目标的不同, 必须用灵活、合理、多样的检测方式进行。可以用提问、多媒体投影题目的方式, 让学生口述答案;也可以用试卷、课本习题进行, 检测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对解题过程进行呈现, 对学生的学情作全面的了解;更能用配套练习册进行, 配套练习册上题量大、知识之间联系多、联系生活紧密, 不但检测应用能力, 而且检测对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应用。

四、及时进行章节检测和阶段性检测

1. 进行章节检测

每一单元结束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模型以及数学思想经过梳理, 对知识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认识。针对本章知识, 设计出能充分反映本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内涵和数学本质的题目, 检测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同时, 由于单元内容多, 知识间的联系紧密, 设计能检测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题目, 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检测思维方法解题过程及能力。

2. 进行阶段性检测

对学生进行定期的阶段性检测, 不仅检测了一定时间段的学习情况, 对知识的理解和处理, 更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督促和培养, 学生在一定学段的时间内就会主动复习所学单元知识, 迎接阶段性考试, 长期的循环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保证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一种检测。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 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关键词:检测,原则,科学

参考文献

有效检测 第8篇

交通监控系统是目前交通事故以及交通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交通监控系统,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实时、准确的获得各种交通参数信息。而车辆的检测是交通监控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目前较常用的车辆检测方法有:环形磁感线圈检测、超声波检测、微波雷达检测、红外线检测、气动导管检测、光电式检测、基于视频车辆检测等。视频检测,是计算机视觉应用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将视频图像和电脑化模式识别结合起来的技术。通过视频摄像机和电脑模仿人眼的功能,视频检测技术日益成为交通监控系统中最具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检测方法。

在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中,背景差分法因为计算量小、检测效果较好且容易实现,已成为应用最多的检测方法。背景差分法首先通过一定的算法构建背景模型,然后将当前图像帧与背景模型相减,然后根据差值判别为前景或背景,从而实现运动车辆的检测[1]。

在背景差分的实际应用中,运动车辆产生的阴影经常会作为运动目标的一部分同时被检测出,影响对运动车辆的定位和跟踪。因此阴影问题已成为背景差分法车辆检测中影响检测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去除阴影也已成为背景差分法中的研究热点之一[2]。

2 阴影的检测与消除

2.1 阴影的产生及影响

阴影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对光线的遮挡而引起的。由于阳光或照明设备的照射,在交通场所中存在的阴影一般有两种,一种为静态阴影,是由建筑物或树木等静态物体产生的阴影;一种为动态阴影,是由运动车辆等动态物体产生的阴影。

通过视频对交通场所进行车辆检测时,无论是利用背景差分法,还是利用帧间差分法,虽然能同时将静态阴影滤去,但无法解决动态阴影问题。动态阴影会随同运动目标一起被检测出,且同运动目标粘连在一起,影响运动目标的定位和轮廓的确定,甚至会造成多个运动目标的合并,为运动目标的分离以及跟踪带来困难。因此在利用差分法对交通视频进行车辆检测与跟踪时,动态阴影的检测与消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1]。本文将就背景差分法中动态阴影的检测与去除进行探讨研究。

2.2 已有的阴影检测方法

目前在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系统中检测阴影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基于空域信息和先验概率模型的阴影检测

认为在RGB 颜色空间中,阴影对背景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线性变换来近似[4],假设ν=[R, G, B]T 是背景上某点没有阴影时的颜色值,因阴影遮盖,该点的颜色变化可表示为ν′= Dν,其中D = diag(dR,dG,dB)=diag(0.48,0.47,0.51)是个对角矩阵,其中的经验参数由实验测得。 该检测方法,将当前图像中被判为前景的每个点与背景在阴影遮盖时的值相比较,再结合该点的属于三种区域(物体、背景、阴影) 的先验概率,求对应的三个后验概率,作最大相似判定[5]。

2)基于HSV颜色空间的阴影检测

HSV 空间是一种比较直观的颜色模型。这个模型中颜色的参数分别是: 色彩(Hue), 饱和度(Saturation), 亮度(Value)。模型的三维表示从RGB 立方体演化而来, 对应于圆柱坐标系中的一个圆锥形子集。

这种去除阴影的方法是在进行HSV 转换、背景差分之后用如下的算法来去除阴影:

undefined

其中I(x,y)表示当前图像, B(x,y)表示当前背景图像, TS,TH分别表示色彩、色度分量的阀值。因为阴影点的V(亮度)值通常总是小于非阴影相应点的V 值, 所以β 取值小于1, 而α 则考虑了当前光线的强弱, 通常光线越强, 太阳高度越高(如中午), α 值就取得越小[6]。对于S 来说, 阴影通常具有比较低的值, 而且, 阴影同背景模型的差异往往为负值; 之所以考虑H,只是想得到一个更好的处理效果。TS,TH的选取可通过试验来确定。这种方法实现了很好的阴影去除效果, 基本上能够满足目前车辆检测的需要。

2.3 一种新的背景差分时检测与去除阴影方法

前面所提到的两种方法,都是在彩色空间中处理,算法复杂,计算量大,在实时检测中不是很适合[6]。本文利用灰度图像,在分析了灰度图像中动态阴影的具体特点后,综合利用灰度图像及其差分后的二值化图像,提出了一种背景差分时检测与去除阴影的新方法。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灰度图像中动态阴影的特点:

1)阴影区域由于光线被遮挡,其像素点的灰度值比背景模型中对应点的灰度值要低,但其差值存在一定范围,具体差值取决于当时的光照强度,在光照最强时取得最大差值Tmax,Tmax可以通过试验取得。

2)阴影区域附着在车辆前后左右的一侧或相邻两侧,形成同一个运动区域。在图像帧中表现为:阴影区域位于运动目标区域内上、下、左、右四个部位中的一个或相邻两个部位,大多情况下为相邻两个部位。

通过这些特点可以得知,正常情况下,即如果采集的图像帧中存在阴影,背景差分后得到的运动目标区域,在其上、下、左、右四个部位中的一个或两个相邻部位存在阴影,而且所有的阴影区域形成一个连通区域,阴影区域内像素点差分前的灰度值It(x,y)处于该时刻背景模型对应像素点灰度值Bt(x,y) ~ Bt(x,y)- Tmax 之间。

本文正是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阴影检测与去除方法,具体步骤为:

灰度图像帧I背景差分后,经过二值化及滤波去噪,得到二值化图像D。对图像D中的运动区域(包含阴影)进行标记。标记后,第一个运动区域的像素点全为1,第二个运动区域的像素点全为2,……依次,背景点则全为0。

根据标记的结果定义两个二维数组Xn×4与Yn×4,n即为图像D中运动区域的数量。将数组×n×4与Yn×4所有元素初始化为-1。

从上到下、自左至右扫描标记后的二值化图像D。

if D(x,y)>0,则

t = D(x,y) -1

if Xt×1<0,则

Xt×1=x

Yt x 1 = y

else if x > Xt×3,则

Xt×3= x

Yt×3= y

if Yt×2<0,则

Xt×2= x

Yt×2= y

Xt×4= x

Yt×4= y

else if y> Yt×4,则

Xt×4= x

Yt×4= y

else if y< Yt×2,则

Xt×2= x

Yt×2= y

其中,D(x,y)为图像D中像素点(x,y)标记后的值。扫描结束后,图像D中每个运动区域最上、下、左、右像素点的坐标已被保存到数组Xn×4与Yn×4对应元素中,即数组Xn×4第m(0<=m

根据图像中阴影的特点,一个完整的运动区域,其四个极点中有一个或者相邻的两个极点可能为阴影。所以只要从数组Xn×4与Yn×4中取出同一个运动区域的四个极点坐标,然后根据坐标值,在原灰度图像I中取出四个极点的灰度值(为保证精确度,每次取值时同时取两个与极点相邻且在图像D中被标记像素点的灰度值,然后取三者平均值),在背景模型中取出四个极点的背景灰度值(取值方法同前),一一进行判别,原灰度值It(x,y)位于Bt(x,y) ~ Bt(x,y)- Tmax之间的极点为阴影,进而可初步判别运动区域中阴影的方位,而且判为阴影的极点,其在原灰度图像中的取值可作为阴影灰度值的采样;如果不存在符合条件的极点则表明此时无阴影。

另外,为了保证用来判别阴影的运动区域完全位于图像帧中,即避免该运动区域只有部分区域位于图像帧中,在从数组Xn×4与Yn×4中取出用以判别的运动区域四个极点坐标时,应保证最上点的X坐标即其位于的行大于0,而最下点的X坐标小于图像帧像素的最大行数;同理,最左点的Y坐标大于0,而最右点的Y坐标小于图像帧像素的最大列数。如果所取出的运动区域不符合条件,则继续取下一个运动区域的极点坐标,直到取到符合条件的运动区域极点坐标。

确定了阴影的方位后,可根据阴影方位及每个运动区域的矩形区域范围,分别扫描图像D中的每个运动区域。每次扫描的范围为该运动区域四个极点坐标确定的矩形区域,扫描的方向取决于阴影的方位,在横向上,如果阴影位于运动区域的右侧,则扫描时自右至左,否则相反。在纵向上,如果阴影位于运动区域的左侧,则扫描时从下到上,否则相反。扫描时,如遇到被标记的像素点,则取得其在原灰度图像中的灰度值,并与阴影灰度值的采样进行比较,如果其差值小于某一阈值T,则可视为阴影,在图像D中将其置零。一旦遇到差值大于该阈值的标记像素点,则终止对该行的扫描,这样即使目标车辆内部存在灰度值接近阴影灰度采样的部位,也不会被误当做阴影去除。完成对一个运动区域的扫描后,再进行对下一个运动区域的扫描。最终去除所有运动区域中的阴影[8]。

3 实验验证

3.1 实验环境

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采集来自市区一主干道的某路段一段交通监控场景,在Windows平台下运用本文涉及的算法,利用Matlab 7.0 对一段视频进行检测实验:

3.2 实验数据分析

图2和图3分别给出了图1中没有经过背景处理的车辆目标图像以及本文算法获得的车辆目标图像。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通过本文的方法的处理,有效地去除了大部分阴影,分割的目标图像比较接近真实目标,对后续的目标跟踪和识别十分有利。

在试验中,我们也注意到,此阴影去除方法在运动车辆相互分离时,会取得较好效果,但当运动车辆因其阴影而与其他车辆粘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运动区域时,由于部分阴影在横向上会位于标记点中间而不会被检测出,因此在完成所有运动区域的阴影去除后,要对图像D再扫描一次,获取每个运动区域新的极点坐标,从而得到新的包含运动区域的矩形区域,分析该矩形区域,并根据事先确定的单个目标车辆矩形区域的正常变化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多目标粘连现象。这将是我们在下一步中继续探讨的课题。

4 总结

本文利用灰度图像及其差分后的二值化图像,在仔细分析了阴影的灰度取值范围及其空间区域特点后,提出了一种新的阴影去除方法,该方法在二值化图像中完成运动区域标记后,首先初步判别阴影在运动区域中的方位;然后根据运动区域中阴影的方位,在原灰度图像中进行阴影的灰度值采样;最后根据阴影灰度值的采样值,结合其在运动区域中的位置进行阴影去除。该方法算法简单,计算量较小,经试验验证具有较好的阴影去除效果。

摘要:本文针对视频车辆检测系统中的关键步骤—视频检测中的阴影去除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了阴影产生的原因和阴影的特点之后,综合利用灰度图像及其差分后的二值化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差分的检测与去除阴影的新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去除运动车辆的阴影,保留比较完整的车辆目标信息,为准确提取车辆目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视频检测,阴影去除,灰度图像,二值化图像

参考文献

[1] 张丽.车辆视频检测与跟踪系统的算法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3.

[2] Texas Instruments.SPRS200F,TMS320DM642Video/Imaging Fixed-Point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ata Manual[S].2004.

[3] 伍友龙.基于图像分析的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检测算法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

[4] ANZAIY,KATOT,HIGASHIKUBOM,etal.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video imaging vehicle detector[J].SEI Technical Re2view,2005,59(6).

[5] 王圣男,郁梅,蒋刚毅.智能交通系统中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车辆检测与跟踪方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9):9-14.

[6] 袁基炜,史忠科.一种运动车辆的阴影消除新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39(6):598-602.

[7] 张修军,郭霞,金心宇.带标记矫正的二值图像连通域像素标记算法.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3,8(2):198-202.

有效检测 第9篇

1 建筑质量工程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一项用于确保建筑质量安全以及用户安全使用等的重要技术手段, 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 检测手段极为容易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问题。因此, 我国目前建筑工程质量及检测现状并不乐观, 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1 施工材料检测问题

(1) 材料是建筑工程的根源, 它的质量好坏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因此在使用材料之前应该进行相关性能检测。但是, 在实际的施工环节中, 由于检测并不能够及时到位, 从而造成在建筑材料检测时发生漏检现象, 使得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被用于施工中。除此之外, 某些建筑材料没有经过检测, 在半成品的状态下直接进行施工安装。 (2) 由于施工期间, 施工现场所使用建材种类较多, 且摆放不整齐, 让检测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会发生漏检或者重检现象。除此之外, 在进行材料检测时, 施工单位并未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有效检测。比如在检测时应该分别按照其特性来进行检测,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不能按照种类区分材料, 因此使得最终检测结果有误差[1]。另外, 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检测过程中的抽样方法、数量以及所选取位置有着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 在进行材料抽样时, 部分检测单位为了使检测过程简单容易, 则选择较少数量的样品等, 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缺乏可靠性与准确性。 (3) 由于材料检测这一环节不能根据实际的工程环境来检测, 从而使得检测结果与实际材料特性不相符, 使得用于施工环节的材料达不到质量标准。除此之外,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除了对主体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外, 一些装修材料、配件材料等也要进行检测试验。以前, 一些人常常错误的认为只需要检测主体材料, 而对配件的检测不重视, 往往影响整个项目工程的质量。要想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对工程的主体材料和配件都要进行检测。

1.2 检测机构设备落后

在建筑质量检测时, 检测设备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使用的设备功能落后, 不能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详细地质量检测等。同时, 检测机构对检测设备不能进行及时地维修和更新, 从而使得设备精确度下降, 所测结果不够准确, 从而降低了可靠性。

1.3 检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检测人员中部分人员依然不具备专业检测技术, 部分人员在检测过程中不能认真工作, 敷衍了事。因此造成检测水平下降, 使得检测质量得不到保证。

1.4 建筑检测市场的恶性竞争

由于近些年检测市场的开放, 使得大量第三方检测机构涌现出来。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 部分机构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降低检测标准, 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与实际工程质量不相符。

2 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

2.1 水泥

水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原材料, 它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最终工程的质量。因此, 在进行水泥的检测时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水泥进场验收。水泥在进场时, 应该对其种类、等级、出厂日期等基本信息进行检查, 然后再进行对其安定性能、强度等其他指标的检验, 确保水泥质量与国家标准相符合; (2) 水泥的使用过程中, 当发现水泥质量存在问题时, 或者水泥距离出厂日期已有3个月时间, 则应该对水泥质量进行复查, 然后在根据相关检验结果来决定对水泥的使用。注意, 在钢筋砼结构中使用的水泥, 绝对不能含有氯化物; (3) 水泥数量检查及验收。在对水泥数量及质量进行检查与验收过程中, 应该根据水泥的出厂厂家、生产日期、种类级别以及批号等进行归类, 另外, 将少于200t的袋装水泥分为一批, 不超过500t的散装水泥分为一批, 并且对于每一批都应该进行不少于一次的抽样调查, 从而确保施工过程中所使用水泥的质量; (4) 抽样方法。对水泥进行抽样时, 对于同一批次的水泥, 则应对其不同部位进行等量采集。注意:采样点至少为20点。然后在将其混合均匀后, 装入防潮容器中。

2.2 钢筋

(1) 钢筋进场验收。进行钢筋的进场验收时, 应该严格根据国家标准对其进行检验, 确保钢筋质量符合工程需求; (2) 验收方法。钢筋的验收主要包括合格证书、出厂时的检验报告以及进场的复验报告这三方面; (3) 抽样方法。对钢筋进行抽样时, 应根据其规格、生产日期、种类级别以及状态进行归类, 在分批时, 当其重量不超过60t时为一批次, 然后进行取样检验。另外, 钢筋试样主要有两根抗拉试件和两根冷弯试件。在实验室进行检验时, 每一批次中至少有一个拉伸试件与弯曲试件。

3 加强建筑质量工程检测工作的管理措施

3.1 加大材料检验力度

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了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应该尽可能降低原材料的质量风险。因此, 在进行材料检测时, 应该及时地并且严格按照相关检测标准执行检测工作, 保证其质量的合格性, 从而保证最终建筑物的质量。

3.2 加大对检测机构的监督力度

就我国目前市场而言, 部分检测机构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 则降低其检测标准, 从而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营。因此, 为了减少这一现象的再发生, 应该加大对检测机构的监督力度。主要从外部对质量的监督和内部管理两方面着手, 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2]。

3.3 严格保证检测队伍的质量

检测人员时整个检测工作的核心。其检测技术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最终洁厕结果的可靠性。因此, 检测机构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与现状, 定期安排检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另外, 检测机构应该设定相应的“奖罚政策”, 从而调动检测人员工作的热情, 使得检测质量有了一定的保证。

3.4 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设备的质量

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 应该确保其精度、量程等满足实际需求。另外, 对于长期且频繁使用的仪器, 应该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 从而保证仪器能够正常运行。当机器出现故障并对其修复后, 如果能够正常运行, 则不需对其进行检定;而对于设备精度、量程等受到影响时, 应进行重新检定。除此之外, 对于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仪器设备, 应该及时引进, 并积极推广, 使得检测技术水平与质量都得到快速提升。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测, 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安全, 更进一步使得用户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但就我国目前现状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方面依然存在众多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在实际建筑过程中, 加强对质量的检测管理力度, 并始终坚持严格的科学且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理念, 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水平的有效提高, 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被大大提高, 国家及社会对建筑的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 是建筑工程的根本所在, 因此注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就我国目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来分析, 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制约着我国工程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建设中的材料检测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希望能对我国建筑工程事业施工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质量,材料检测,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黄飞慧, 陈华弟.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问题分析[J].工程管理, 2011 (05) .

有效检测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检测;质量

1引言

通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可以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对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也可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建筑工程检测还会对就建筑工程成本和建筑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建筑工程检测是及时控制工程物资、质量、施工过程质量和工程实体质量的重要手段。检测机构要对检测报告负责,必须真实、准确、科学、规范,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水平。

2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要点

2.1地基基础检测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对建筑工程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具有直接关系。地基基础检测工作主要是保证地基基础工程符合相关设计标准以及安全标准,地基基础检测属于地基工程质量控制重要的关口,因此需要加强重视力度。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检测工作存在安全隐患等,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检测市场监督,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检测安全防护,加强各方面的沟通,确保地基基础检测工作高质量完成,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质量保障。

加强地基基础检测的具体措施:在样品采取方面,第一,确保样品的质量以及代表性,为地基基础检测提供可靠的数据参数。第二,规范取样操作流程,做好包括钻孔、取样等各个环节。第三,对样品质量进行信息化管理。在样品封存方面,对于土壤样品,采取好的样品,不论是原状土还是扰动土,都应立即密封取土筒并附上标签;取土筒所有的缝隙均应以胶布封严并涂上融蜡;若原状土取样时不满取土筒应以扰动土充填土与筒壁之间的缝隙,扰动土应选择近似天然湿度的扰动土。对于岩石样品,为保持岩石样品原有的天然湿度状态,取好的岩石试件应立即包装封闭处理,其中硅质硬岩样可不作处理,泥质岩样品可用纱布包裹后全部以融蜡浇注;岩石样品标注岩石的上下记号;无论是硅质硬岩样其岩样品还是泥质岩样品均应附上标签。

2.2桩基检测

桩基由桩和承台组成,是建筑的基础支撑,承载着上部荷载。若桩基不稳或松动,极易引起上部结构倾斜,甚至沉降坍塌。所以桩基施工完成后,需依据规定标准对其质量进行检测。但桩基在建筑工程中属于隐蔽结构,无法直接检测,这就要求采用其他检测技术。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有低应变反射波法、钻芯检测法、声波透射法等,综合工期、成本、精确度和安全性等因素加以考虑,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速度快、工艺简单,可实现无破损检测且成本划算,综合性能较好,在现代建筑桩基检测中有着广泛应用。

低应变反射波法是在应力波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用于判断桩身的完整性,可快速查出桩长是否符合要求、桩体是否存在质量缺陷、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何。在检测时,通常借助力锤或力棒在桩顶敲击施加压力,产生的应力波便沿着桩体向下传播,直至桩端产生反射。应力波在传播时,若中途遇到缩径、离析等缺陷时,同样也会产生反射。桩顶的传感器则负责接收这些反射波信号,经专业仪器放大后加以分析处理,将信号描绘成曲线图的形式供技术人员观察判断。曲线特征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桩体状况,根据平均波速可估算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流程:在准备阶段,主要是选择并调整仪器、收集相关资料等工作,必须确保全部工作都到位,否则将给测试结果带来不利影响。开始检测时,需再次检测全部用到的仪器设备,合理设定各项参数;对桩基进行清理,确保桩顶平整清洁;正确安装传感器后,根据要求选择能量激振;采集反射信号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果。

2.3建筑整体施工质量的检测

在建筑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后,更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检测。例如,建筑门窗质量的检测,门窗的质量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决定着住户,公司等私人及公共财产的安全,因此必须严格的检测好建筑门窗的质量。首先要保证门窗的安全性,从表面到内部都要进行检测,检测所用材料的强度与硬度是否满足要求,门窗的厚度是否恰当,防盗性能是否达标等。在闹市区或公路边还要保证安装的门窗的隔音效果较好,保证住户或者工作人员能够安静的进行生活或者工作。要检测好门窗等材料的性能,例如热胀冷缩的性能,抗打击性能等。保证门窗不因季节变化,天气变化而出现损坏。门窗质量检测还包括表面的美观程度,表面不能有划痕、擦伤,缺损等。

3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措施

3.1强化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质量检测

一个企业体制是否完善,作为领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质量检测的标准化的管理,首先需要企业的加强管理,领导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合理化的管理体制。而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系的制定。需要一个全方位的有管理能力的领导来完成。所以,作为企业,应该首先培养领导的自身素质,将其自身能力提升,进行定期培训,有一个好领导才有好员工。领导能力的提升,带动整个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在质量检测标准化进程中,领导要高度重视海量检测,要意识到建筑工程中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对于质量检测进行高度管理,加强其人员的调配,人员素质的提升,管理的强有力以及监督管理体制的实施。

3.2仪器设备管理

凡对检验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的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或检定,检定可采用自校和测量两种方法,检定或校准合格的仪器设备应贴上合格标签。(1)按计划购买仪器设备。仪器验收报告、合格证、图纸、技术资料要存档,制订和执行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建立使用情况登记和效益考核制度。(2)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不以粗代精、不超负载使用。检测设备的校准或检测应送至具有校准资格的计量单位;个人对自己使用的仪器做好安全管理,防盗、防火、防水、防爆。(3)发生故障应及时查清原因。应由有相应维修能力的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并详细记录维修情况及修复后性能检测情况。

3.3建立检测档案

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一般比较长,为确保检测试验工作按照检测试验计划和施工进度顺利实施,做到不漏检、不错检,并保证检测试验工作的可追溯性,对检验频次较高的检测试验项目应建立试样台账,以便管理。检测试验结果是施工质量控制情况的真实反映,将不合格或不符合要求的检测试验结果及处置情况在台账中注明,将台账作为资料保存,不仅能真实反映施工质量的控制过程,还能为检测试验工作的追溯提供依据。

3.4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1)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积极钻研业务,开展本岗位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试验的新思路、新方法,实验室管理的新措施、新模式,提出创新性的设想或建议。(2)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检测的管理。室内室外检测分开,将检测项目细化,实行专人负责。质量监督员必不可少,主要负责对检测人员是否执行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标准或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实施监督,保证其准确无误。(3)正确掌握检测方法。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掌握认证的基本知识、岗位责任和授权范围的检测方法;检测员上岗培训应根据检测项目合理配置,内审员培训一般不少于两名,设备管理员不少于一名。

结论

质量检测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必须首先加强质量检测管理,完善质量检测制度,这不仅关系着建筑工程事业的安全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侯伟生.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孙玲.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研究[J].现代装饰,2011(2).

[3]王翠环.探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J].科技与企业,2013(22).

浅谈隧道的合理支护与有效检测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隧道,支护,二次衬砌,监测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隧道净宽12.2m,净高8.68m,全长2424m,本隧道主要为Ⅱ围岩,各级围岩分布情况为:Ⅱ级围岩1770m,Ⅲ级围岩进口段40m、出口段170m,Ⅳ级围岩进口段30m、出口段230m,Ⅴ级围岩进口段124m、出口段60m。采用复合式衬砌。

2 初期支护

隧道出口段Ⅴ级围岩地段采用42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初期支护采用120b型钢架加强,间距0.6m。进口段Ⅴ级围岩地段设置一环30m长,89大管棚进行注浆超前支护,其他Ⅴ级围岩段采用42超前小导管注浆Ⅴ超前支护,初期支护采用120b型钢架加强,间距0.6m。

1)喷射混凝土。

采用湿喷技术,混凝土集中拌和,输送车运输。本隧道设计为C25素混凝土、C25纤维混凝土。采用湿喷机喷混凝土。在作业时,微纤维混凝土在洞外由混凝土拌和站拌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向洞内送料,空压机供风。

2)锚杆施工。

初期支护设计用的锚杆为22砂浆锚杆。砂浆锚杆钻孔采用风枪钻孔,锚杆预先在洞外按设计要求加工制作,施工时锚杆钻孔位置及孔深必须精确,按设计要求钻凿锚杆孔眼,达到标准后,用高压风清除孔内岩屑,用注浆泵注浆,然后将加工好的杆体插入孔内,并将锚杆与钢筋网连为整体。

3)钢筋网安设。

挂钢筋网在系统锚杆施作后安设,钢筋类型及网格间距按设计要求施作。施作前,初喷3-5cm厚混凝土,形成钢筋保护层。钢筋网制作前对钢筋进行校直、除锈及油污等,确保施工质量。

4)钢架施工。

型钢钢架在洞外按设计加工成型,洞内安装在初喷混凝土之后进行,与定位系筋、锚杆连接。钢架间设纵向连接筋,钢架间用喷射混凝土填平。钢架拱角安放在牢固的基础上,架立时垂直于隧道中线,当钢架和围岩之间的间隙过大时要喷射混凝土填补。

3 二次衬砌

3.1 二次衬砌施工

混凝土采用电脑控制的集中拌合站加工;混凝土输送车运输;12m电动液压整体衬砌台车立模;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本隧道每个洞口二次衬砌个配备12m长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一台。根据量测数据分析结果确定二次衬砌施工时间,并合理安排各工序平行作业。衬砌台车定位经测量技术人员校准,并经质检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模筑混凝土。

3.2 仰拱及隧底填充

由于隧道位移地质条件较差,施工中,仰拱先行,及早封闭,以利于衬砌结构的整体受力。仰拱浇注施工与掘进工作平行进行,采用仰拱栈桥进行混凝土浇注或出碴施工,以便对不到龄期的仰拱进行保护,施工工艺说明:清底。人工配合挖掘机清除底部虚碴,清底干净后抽出积水。断面检查。测量仰拱断面,检查是否欠挖,并进行处理。仰拱栈桥的支承和平台架设。用洞内的挖掘机吊、装、拼移动式工作平台。然后在工作平台上铺设钢板,以利行车。立模及浇注混凝土。架立侧向及端头模板,浇注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注完成后,进行养护。隧道仰拱填充与仰拱所用混凝土不是同一强度等级,待仰拱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85%以后,一次浇筑填充混凝土到设计高程。

4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

4.1 监测断面和测点布置原则

1)地表下沉。

地表下沉量测主要针对隧道洞口段和浅埋段,具体的测点布置情况可根据现场的地形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2)周边水平位移量测。

测点埋设。喷锚支护施作后,用电钻或钢钎打40、深200mm的孔,先用1∶1水泥砂浆灌满后再插入测点固定杆,尽量使同一基线两测点的固定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等砂浆凝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量测方法。采用SWJ-Ⅳ隧道收敛计监测。

3)拱顶下沉量测。

拱顶位移量测的测点在开挖后用风钻打眼埋设好固定杆,并在外露杆头设挂钩。测点的大小要适中,如过小,测量时不易找到;如过大,爆破时易被打坏。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掩埋,要尽快重新设置,以保证数据不中断。采用书评仪、水准尺、挂钩式钢尺配合测量拱顶下沉,精度可达1-2mm。量测时用一把2-4m长的挂钩式钢尺挂上即可。

4)工作要求。

Ⅴ级围岩段每1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测点。其他围岩段每3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测点。拱顶沉降点和收敛观测点应在同一断面上,待初期开挖完成后河初期支护之前,进行全断面测点埋设,水平基线布置两条:起拱线上2m处布置一条,起拱线下1m处布置一条。各测点一个安设在距开挖面1m范围内,初期施作2h即埋设测点,并在工作面开挖后12h内和下次开挖之前进行第一组量测数据采集。

4.2 量测数据的应用和围岩稳定性判断

4.2.1 量测数据的应用

为了检验量测结果的可靠性,了解围岩应力状态、变形规律和稳定性程度,故应对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绘出位移———时间曲线,配合地质、施工各方面的信息,再与由经验和理论所建立的标准进行比较,对于设计所确定的几个形式、支护方式、支护衬砌参数、预留变形量、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及各工序的施作时间等进行检验,如与原设计指标基本相符,则继续施工,若差别过大,应立即修改支护参数,改变施工方法,调整作业时间,以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4.2.2 围岩稳定性的判断

1)位移值。

隧道施工时,围岩和支护实测位移值若超过某一临界值,则表示围岩不稳定,需加强支护衬砌。由于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很多,工程实践中可参照表1选用。

2)位移速度。

开挖通过量测断面位移最大,以后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初期位移速度约为总位移的1/10~1/4,位移速度作为判断围岩稳定的标志。当位移速度大于20mm/d时,就需要特殊支护,否则可能使位移失稳。

为发挥围岩自承作用,二次衬砌一般在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作,通常规定隧道水平收敛速度小于0.1~0.2mm/d,即称围岩基本稳定,对于膨胀围岩,规定净空位移速度达到1mm/d后,才能施作二次衬砌。

参考文献

[1]邓江.猫山公路隧道工程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展览技术下一篇:分析农机化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