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成本研究调查

2024-06-01

绿色建筑成本研究调查(精选7篇)

绿色建筑成本研究调查 第1篇

在建筑业迎来“绿色”转型升级期的时代背景下, “以绿色嫁接商业地产”, 寻求“精细化、可持续、绿色的经营模式”成为许多建筑企业走向绿色开发模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寻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1]。而项目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实现利润的关键环节, 更是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在市场中得以推广的关键。因此, 探究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造成本的合理管控模式, 不管从商业地产项目运营需要, 还是国家对节能环保需求的角度来看, 都意义重大[2]。

2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造成本控制现状

2.1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造成本控制的特点

持有型为主的商业地产主要经营收益为租金及物业增值, 是以实现营业周期内运营成本最低、运营收益最高为目标的商业地产项目类型。因此, 商业地产项目与住宅项目相比, 对开发技术要求更高, 同时, 运营增值空间也更大。由此可以看出, 决定商业地产项目适合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着力点的主要原因是:第一, 商业地产项目多采取租赁为主、租售结合的经营模式, 与传统绿色建筑住宅项目相比, 改变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投资者和受益者分离的尴尬局面;第二, 与传统绿色建筑住宅项目相比,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投资规模更大、回收期更长, 但同时运营增值空间也更大。这两个因素都导致了投资方追求的将不再是能够赚取市场眼球以其将建筑产品卖个好价钱的绿色建筑评级指标, 而是真正能节约后期运营成

本的绿色建筑运营指标。而这种通过运营成本节约弥补前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动机将有利于改变传统绿色建筑住宅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的弊端, 成本管理所关注的将不仅局限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还要充分考虑运营阶段成本情况, 以项目特定运营周期为视角进行项目开发成本管理研究更有意义[3]。

2.2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造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对发展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造成本的控制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项目成本参考数据缺乏或不准确, 又没有合理的、简单可行的绿色建筑成本投入绩效评价标准, 因此, 许多开发商难以确定合理的项目目标成本, 使后期成本管理困难。

2) 项目设计指标偏高, 又没有评价体系进行规范和指导, 造成能耗浪费严重。

3) 缺乏系统设计的理念, 许多商业地产项目成为技术堆砌的产物, 实际节能指标远低于设计节能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节能技术不实用且成本高昂, 未能实现绿色增量成本和效益的有效平衡。

4) 缺乏有效的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方法, 对项目的管控偏管理而轻治理, 项目过程控制效果不理想。

3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要点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规模大、参与方众多、技术复杂的特征决定了其成本管控过程的复杂性。基于绿色项目设备的循环周期N进行的成本管控视角, 以下从决策设计管理、制度管控方面对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管控的要点进行论述。

3.1 决策设计管理 (依靠绩效评价体系作出判断)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决策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决策阶段尤为重要, 可行性研究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尽量使绿色建筑咨询顾问提前介入项目, 以便绿色建筑顾问从决策设计阶段即可对项目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出意见, 避免方案确定后因绿色建筑申报引起方案变更所导致的成本增加。

2) 可以采用成本预估和效益回收预期情况对项目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设备及材料的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形成较为可信的绩效评价结果和运营成本分析。

3) 坚持资源节约的理念, 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 在确保项目使用功能及舒适性的前提下, 权衡优化设计指标, 避免设计指标偏高造成的资源浪费。

4) 重视各专业设计的系统整合,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涉及专业众多, 技术体系复杂, 与传统的住宅或非绿色建筑商业项目相比更加重视专业穿插, 对于设计的精细程度也要求更高, 商业项目的系统性要求亦更高, 因此, 各专业要从概念设计阶段就紧密合作, 通过精细专业化的设计, 对各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统筹优化, 避免专业设计冲突导致的设计变更或者后期节能效果不理想。

5) 技术选用要兼顾技术的适宜性及可用性, 既要充分与当地气候、水文条件相适应, 且兼顾绿色建筑商业地产的实用功能要求, 又要有技术成熟且易操作的特性。

6) 要兼顾所选用技术的前期施工及后期运营成本, 以特定的运营周期为视角进行项目经济分析, 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建造成本及产生效益进行深入研究, 充分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真正实现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使用成本最低”的目标进行方案选优, 确保实现科学决策, 全面提高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2 制度管控 (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涉及的参与方众多, 各个参与方在项目中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就给项目整体的实施带来了难题。然而目前, 我国对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对施工阶段居多, 且大多重管理轻治理的思维倾向也十分严重, 这极大地制约了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因此, 更需要有效的项目管控机构, 实现对项目从制度到流程的全方位管控, 即项目治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项目管控模式。

对于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 强调的是在项目参建各方的协调下, 在项目建设各阶段都能够体现绿色建筑的特色, 这就要求项目参与各方的有效沟通和协调, 通过良性的沟通避免造成绿色建筑特性的缺失, 保证绿色特性的可用性。因此, 在绿色建设项目的项目管控模式中, 主张做到摒弃静止的、片面的和孤立的立场和观点, 坚持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项目管理和治理相结合的项目管控。

实现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项目管控模式的核心思路, 是通过完善的责、权、利分配制度更好地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4]。在此治理模式下,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绿色建筑建设管控过程中, 绿色等级方面及商业项目功能需求的实现是面向全生命周期的, 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体系, 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各个环节, 并通过项目治理在参建各方中完善责、权、利的配置与制衡, 从而维持项目交易中的一种良好秩序的过程, 这种秩序绝非只是在出现治理问题时才需要, 而是贯穿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 如图1。

实现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项目管控模式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建立以项目建设目标为导向的项目管控结构, 使最有能力, 最有积极性做出正确决策的人掌握决策权, 以合理的部门责、权、利关系和有效的执行力去开发和利用最合适的资源, 从而在此制度下, 更好地通过项目管理实现资源、能力和态度的匹配, 配合有效的监督机制, 实现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质量、工期和节能减排的项目目标。

3.3 建立独立的商业绿色建筑项目节能及效益实现的绩效评价及管理平台 (商业绿色建筑项目的项目核心管理目标统一)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成本管控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且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 参考数据缺乏, 这就要求参建方在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要积极通过绿色建筑专题会议、论坛等平台学习新经验, 并根据项目自身开发和运营特点进行改造实现为我所用, 另外更重要的是, 要做好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数据库的积累, 并在施工阶段就要形成项目节能及效益管理平台, 实现能耗指标监测、节能成果展示和对外宣传的展示平台能耗在线监测, 以便后期跟踪各项技术的实际运营效果, 积极总结经验, 完善节能技术措施。最终通过积累和分享, 在标准化的基础上, 实现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的模块化的设计、生产, 有效形成成熟做法的拼接复制, 形成节能技术的菜单化操作, 模块化设计、成本测算、工程实施一体化操作;最终实现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熟成本管理模式的推广。

商业项目绿色建筑节能及效益管理平台的核心管控指标就是实现在一定商业运营周期 (N年) 内的成本效益最优化。在这里我们做如下定义:

A:商业绿色建筑项目资金投入增加额 (其中A包含:前期设计论证成本、项目成本增加成本、管理评价成本、资金投入的时间价值等所有成本增加) ;

B:项目运营阶段每年因绿色建筑设备及材料运用或设备维护而产生的成本;

C:每年绿色建筑商业项目直接经济效益 (包含因绿色建筑设备或材料直接获得的成本投入减少和相应效益增加, 因国家对商业绿色建筑项目的扶持收入等) ;

D:每年非直接效益 (包括绿建项目带来的良好宣传效益、租赁租金上涨、客户体验上升等;此处一般情况下D值随A值的增加而增加, 即D=αA, 其中α为某个变动系数, α的变动随A值增加呈指数增长, 到达最大值后不再变动) ;

N:一定商业运营周期 (年) 。

商业项目绿色建筑节能及效益管理平台的核心管控指标基本要求:

注:N (C+D) >A+BN也是商业项目绿色建筑策划实施的必备条件。

4 小结

本文对商业绿色建筑项目的的成本管控研究从商业周期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类似商业绿色建筑项目成本管控的现状进行了基于一定商业运营周期角度的分析, 之后对应现状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商业绿色建筑项目管控要点分析;创造性地将项目治理和商业绿色建筑项目效益绩效评价的内容融入到包含一定运营周期的成本分析中来, 希望对商业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管控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更为严谨的研究方法。

摘要:目前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较少, 主要问题在于对于商业项目关于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评价标准较为模糊, 从决策及设计阶段开始的管理核心目标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因。论文创造性地基于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的特定运营周期阐述了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控制要点;同时, 运用项目治理理论建立了特定周期内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效益绩效评价标准和核心目标。

关键词:绿色建筑,商业地产,成本管理,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惠彦涛, 鲁奇, 李辉山.建筑节能促进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R].西安: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2006.

[2]韩培俊.促进绿色建筑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2012.

[3]王颖.全成本条件下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评判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 成本控制 方法 研究

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是指在合同的约束下,对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进行控制、监督、调节,及时纠正工程实施与预算的偏差,并加以完善的过程。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项目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总体费用由直接费与间接费、税金、利润等四部分构成。对于这些费用就需要建筑企业给予一定的控制,以此来更好的推动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并且,通过成本控制,还可以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基础上,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目标计划,事中加以实施,事后加以核算,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预算计划之内,从而实现建筑施工项目利润的最大化。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时期,大量基础设施、工业等项目在短时间内迅速建设起来,对项目建设的规范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说加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筑工程建设愈加规范化、科学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还依然存在。

(一)缺乏健全的责权明晰成本控制机制

对于工程成本控制来说,明晰的责权分工是保障其成本全面管理的基础,尤其是在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也完善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机制的关键,因为只有把责任落实到人,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施工氛围,这就要求做到从项目经理,到一线工人因事设岗,任务清楚,职责相称,责任分明。但是目前我国有些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因人设岗、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做多错多,不做不错”也是员工的普遍心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部门、每个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使的建筑工程实施效率低下,员工不敢也不愿意对工程承担责任,给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损失。索引建立一定的责任追究制度和獎励考评制度,实现项目管理职、权、责的高度统一,找到每个人的职责,建立健全的责权明晰成本控制机制,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只有这样,工程成本管理才能取得圆满的成绩。

(二)忽略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工期成本控制

我国建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工程成本的控制理解不仅是指项目原料、人工等成本控制,还包括质量成本与工期成本的控制。不能将两者合理的分配,有效的结合。目前已经出现两种极端,第一,过度注重成本控制,偷工减料,导致质量不过关,进行返工,增加了工程的成本。第二,盲目缩短工期,一些实施企业为了保障一年之中工程的数量,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追赶工期,造成额外成本的增加,使得成本控制最终得不偿失。长期以来,在工程控制方面,我国的许多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质量与成本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三)忽视合同管理,索赔意识不强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由于工程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的签订还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大多企业认为签订合同只不过是走形式,合同条款只不过是招投标文件的复印件,而没有对与发包方签订的合同进行仔细研究,这样以来,使得承包方在索赔的过程中,出现了法律上的阻碍,导致工程停工或延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增加了工程的成本。所以,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增强工程企业领导者的法律意识,加强合同管理,合理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

二、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控制,做为施工企业就要转变成本控制理念,不但要注重财会人员的成本管理职能,更要注重生产组织、技术、采购、一线工人等全体人员的成本控制,最终形成全员成本控制的理念。

(一)要建立统一、规范、责权明晰的成本管理体制

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实行垂直化管理方式,但是因为层次比较繁琐,导致在传递成本控制信息是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在项目管理当中,要逐步建立一个“扁平化”的管理机制,倒是成本控制信息可以及时的从施工现场传递给决策者。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层次,还要确定各个层次的考核指标,就是逐渐的下达任务。突出“事前”成本控制的作用,应该在制定成本控制目标的时候,将责任目标逐渐进行分解量化,将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企业要和羡慕经理人签订相应的责任书,而项目经理人要和采购、技术、组织等各个施工部门鉴定相应的责任书,明确责任的分解办法,让成本控制的逐日做到责任到人、程序规范和职权清晰。

(二)抓好工程的质量与工期成本控制

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加大对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工程质量来说,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注重质量问题,因为每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任何一个方面的质量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整个工程的进展,甚至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所以说,在工程成本质量管理中,就需要加大对质量损失、检测费用以及在预防措施费用等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将这些方面的成本将带最低。同时,还要将质量和成本之间在管理中达到均衡,以免偏重现象的出现。而对于工期成本控制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说工程管理中一些措施制定所学的成本、由于种种因素而导致工期延长所需增加的成本等等,这些因素偶读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关注,使其在管理中将这些因素成本降到最低,并使得成本控制达到最优化设计。

(三)要加强合同管理,提高项目的索赔意识

首先,在合同管理方面,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合同各方面内容给予重视,以免由于疏忽而出现意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要对各个环节的合同进行管理。比如说,在与发包方签订合同时,不但要参考招标文件,还要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全面的评估,在任何决策实施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并透彻的分析合同中的每条内容,然后再决定是否与发包方进行合同签订。其次,在索赔方面,要提高其索赔意识。其主要是指施工企业要全面的了解合同法中有关索赔的规定,掌握索赔的程序和内容,在工程实施期间,要预先做好一系列相关的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以此来帮助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中出现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时,能够很好的做出与索赔相关的一切事宜,争取损失得到补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兴光,崔庆瑞,赵悦.浅析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J].科技信息,2009,(15).

[2]李菲,李建永.浅谈工程成本控制的措施[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0,(07).

绿色建筑成本研究调查 第3篇

本文参照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选择施工期内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与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 对绿色建筑施工期内增量成本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 有益于人们形成新的成本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性, 有利于建筑行业降低建筑建造和运行使用的综合成本, 积极引导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2绿色建筑施工期期增量成本的测算

2.1绿色建筑施工期增量成本测算的原则

(1) 起算点的选择

为避免出现计算口径不同的弊端, 采用“开发商当年在项目所在地建造的同种类型建筑每平方米的建筑安装成本”为增量成本起算点[1]。

(2) 增量成本涵盖内容

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增量成本涵盖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2]六个方面。

2.2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增量成本C施工测算内容

(1) 节地与室外环境增量成本C1

包括开发地下空间、利用施工地表土的增量成本C节地、利用屋面建筑空间, 种植多层次植物群落发生的增量成本C屋顶绿化及对硬质路面采取渗水路面设计发生的增量成本C渗水路面。

(2) 节能与能源利用增量成本C2

包括围护结构采用热阻大、传热系数低的热工材料所发生的增量成本C围护结构、采用遮阳设计, 调节室内光线所发生的增量成本C遮阳措施、采用低能耗的公共照明、空调通风、供热采暖等基础设施产品所发生的增量成本C低能耗设施及利用新能源为建筑物提供能源所发生的增量成本C新能源。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增量成本C3

包括安装使用节水器具发生的增量成本C节水器具及中水回收及雨水收集系统建设、联网运营所发生的增量成本C中雨水系统。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增量成本C4

由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增量成本已在其他技术选材中得以考虑, 故在此不做重复论述。

(5) 室内环境增量成本C5

包括为维护良好声环境, 采用降噪隔音技术、减噪隔声材料所发生的增量成本C声环境及为稳定室内空气质量, 加装空气处理、新风交换等系统发生的增量成本C室内空气。

(6) 运营管理增量成本C6

包括为满足建筑相应功能所加装的监控监视、管网监测等系统发生的增量成本C智能化及采取智能化技术后所需增加的人力成本C管理制度。

3绿色建筑合理年限内的经济效益估算

绿色建筑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 其增量成本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参照增量成本的测算方法, 拟通过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四个方面构建合理的经济评价框架, 评估绿色建筑的效益。

4实例论证

文章选取无锡市朗诗绿色街区为研究对象, 对该住宅实体进行经济指标评价。

4.1项目概况

朗诗绿色街区的项目主体技术指标如下: (1) 节能率≥80%; (2) 可再生能源占建筑总能耗的15%以上; (3) 中水回用率30%; (4) 雨水回用率55%; (5) 节水器具使用率98%; (6) 园区绿化率为35%。

4.2施工阶段增量成本的测算

4.3经济效益分析

4.3.1项目经济效益统计

依据上述计算原则, 对本项目的各项效益进行计算, 并将结果列于表2:

4.3.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

(1) 增量投资回收期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本项目的增量投资回收期为8.06年, 即项目的增量成本在项目建成后约8.06年完全收回。

(2) 净现值

假定项目的计算期为20年, 基准收益率为12%[3], 则本项目的净现值为958.65万元。

(3) 内部收益率

依据上述假定, 本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为16.11%。

(4) 获利指数

本项目的获利指数为20.39%。

4.3.3评价结果分析

(1) 从经济角度分析, 本项目具备较为理想的经济性。增量投资回收期为8.06年;内部收益率为16.11%, 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 约为银行贷款利率的3倍, 并具备较长的效益周期;获利指数为20.39%, 表明除了收回投资成本外, 每投资1元成本可以额外产生0.2039元的现值效益, 具备较为理想的投资效益。

(2) 从评价结果看, 绿色建筑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 存在投资额大、收益率低、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 从而导致绿色建筑推广的局限性。因此, 需要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的激励制度, 解决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绿色建筑的开发和推广。

摘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21世纪的共同主题。绿色建筑将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 为解决我国建筑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选取绿色建筑施工期的增量成本和合理年限内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构建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框架, 并以“朗诗绿色街区”为研究对象, 合理评价该项目的经济性。

关键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经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006.

推行绿色建筑控制项目成本 第4篇

一、实施建筑节能设计, 降低能源消耗总量

针对建筑的节能设计, 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结合广州地区气候特点和当地建筑材料, 制定了《广州大学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重点推广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和新型节能墙体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降低夏季空调能耗。对节能目标、技术措施作了详细说明, 规定建筑主体节能率达到65%, 其中自然通风节能25%, 围护结构隔热和遮阳节能15%, 室外环境节能5%, 建筑设备合理设计节能20%。

建筑的门、窗、走廊设计充分考虑了穿堂风的形成, 自然通风效果显著。围护结构材料全部采用轻质隔热型墙体材料, 如陶粒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空心砌块。在屋面设计中, 全部采用25mm厚的挤塑板、30mm厚的模塑板、130mm厚的加气混凝土为隔热保温层材料。外窗设计规定了窗墙面积比, 尽量减少全玻璃幕墙的建筑, 并在部分公共建筑中采用了垂直遮阳板、水平遮阳板等外遮阳措施, 在玻璃的选材上考虑了热反射镀膜玻璃等节能玻璃。

二、建设分布式能源站, 实现能源循环利用

集中规划建设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作为自备电站, 利用清洁环保能源天然气 (LNG) 发电, 采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2套78兆瓦级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实现“电、热、冷”三联供和能源循环梯度利用, 大大地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能源站以清洁能源LNG为燃料, 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发电, 并通过110KV电缆接入大学城变电站, 直接向大学城区用户供电。集中供冷和供热系统优先利用能源站余热锅炉尾部的烟气余热 (不足部分由蒸汽轮机抽汽补充) 分别生产空调冷冻水和生活热水, 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70%以上, 使能源站的一次能源LNG得到了梯级利用, 达到了高效节能、优化能源结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

三、使用绿色建材, 降低工程造价

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广州大学城建设单位, 为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节约能源, 综合利用资源, 坚决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积极推广应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砖、陶粒砖、烧结空心砖和灰砂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大学城房建工程竣工建筑面积500余万m2, 应用各种新型墙体材料970626m3, 杜绝使用实心黏土砖。仅首期工程竣工238万m2, 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41万多m3, 相当于4座大型砌块厂一年生产能力的总和, 折算约节约土地470亩, 节约标准煤17565吨, 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果:基础荷载减少10%~20%, 梁柱应力减少10%~15%, 尽管新型墙体材料本身价格还是比实心黏土砖稍高, 但工程总造价降低10%左右。

四、实行分质供水, 降低供水成本

在传统的城市供水方式中, 市政管网大多只提供一种水质的自来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保证有充足的供水能力, 还要保证水质更高清澈和直接饮用。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水质要求低的城市用水应逐步从城市饮用水供水系统中分离出来, 实现分质供水, 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优质水资源, 降低供水成本。

广州大学城作为城市新区建设, 实现了城市分质供水。按照广州市总体供水规划, 大学城饮用水由南洲水厂直供, 其水质已达到欧洲饮用水标准可直接饮用。为此, 大学城供水规划专门为直饮水建设一套管网系统。为了充分利用小谷围四面丰富的水资源, 减轻城市直饮水的供水压力, 大学城专门建设了自备的杂用水厂。杂用水管网遍布城市公共道路、公园绿地和校区, 为城市消防、环卫、绿化浇灌、湖面景观和冲厕洗车提供经济便利的杂用水, 价格低于直饮水的两倍。

五、采用三维植被网技术, 实现绿化的快速重造

三维植被网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 是针对坡面坡度大、坡面高、坡面土质较好的护坡和山体而进行的草坪建植的方法。是在喷播草种前铺上三维植被网作固定, 以防止场地的水土和喷洒的草种流失。三维植被网不仅可代替混凝土、沥青、浆砌石片和传统的塑料三维网垫等材料作为永久性的护坡层, 而且在固土与固草功能上显示了较好的优越性。

广州大学城的主干路 (外环路和中环路) 及放射线路工程总长56.21公里, 其中主干路宽60m, 双向六车道, 放射线路宽18~30m。该道路路面及软土路墓 (包括下水道) 要求在8个月内施工完成。为了给大学城营造绿色宁静的环境, 必须寻求新型的绿化营造方案和施工技术, 以实现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快速重新营造。因此, 在大学城建设中采用这一技术, 实现了三个目的:一是固土。在草皮没有长成之前, 可以固定表层土壤, 保护坡面免遭风雨侵蚀;二是固草。草种撒上后, 网垫可保护草种不受风吹雨冲而流失, 并保护其播种时的均匀分布, 保证其安全成长;三是护坡。草皮长成后, 草皮、网、泥土形成一个牢固的覆盖层, 有效防止暴雨、狂风的冲袭。由于网表面粗糙不平, 可使风、水流在网的表面产生无数小涡流, 减轻冲击能量, 以有效地经受高水位、大流量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J].广州政报, 2002

[2].曹金文.广州大学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5)

[3].邢华伟.建筑节能技术在广州大学城的应用[J].建筑节能, 2006 (2)

[4].世界最大分布式能源项目落户广州大学城[J].广西城镇建设, 2006 (8)

[5].周健.新型墙材在广州大学城的推广应用[J].新型墙材, 2005 (9)

[6].李传义, 邓新勇.广州大学城规划的新理念与城市建设新技术[J].建筑学报, 2005 (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系统分析 第5篇

一、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意义

绿色建筑关注的是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 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报废回收整个过程中的费用效益问题。绿色建筑初始投资费用相对传统建筑较高, 据相关专家统计, 绿色建筑初始投资成本一般比传统建筑明显高出10%。中国首座零排放大楼仅设计费用超普通建筑的30倍。绿色建筑成本应当涉及建筑本身各个阶段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投资者之所以对绿色建筑忘而却步, 其原因在于对绿色建筑投入何种成本, 可以获得哪些效益不明确。

采用综合节能环保、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 以最低的设计、建造成本追求最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建筑投入使用后通过运营成本的降低以回收增加的设计、建造费用。如在北方居民住宅建筑, 采用双层保温玻璃, 只需要增加很少的成本, 就能降低很大部分采暖能耗, 从而降低采暖费用。首先,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式克服了传统建筑只注重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没有意识到前期决策设计阶段的重要性, 将企业成本管理向前延伸至决策阶段, 从而避免了由于决策失误或是设计缺陷所带来的巨大成本损失。据相关统计, 决策设计阶段的费用根据项目规模、技术特点等不同约占全寿命周期内总费用的7%~12%, 但是对成本的影响却高达75%~95%, 各阶段对总成本的影响如图1。全寿命周期成本同时考虑到项目报废回收时所发生的相关费用, 有助于推进环保材料的利用, 发展环保事业。 (图1)

二、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系统

(一) 全寿命周期

1、全寿命周期类型。

寿命周期指从项目前期策划开始, 直至建筑物功能完全丧失而最终报废拆除为止的期间。根据不同角度可将寿命划分为物理使用寿命、法律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①物理使用寿命, 即建筑物在正常的使用状态下, 从前期策划到因物理磨损导致物理损坏, 进而丧失原有功能用途, 不再满足用户的正常使用需求为止所经历的时间;②法律寿命, 即指在法律上规定的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我国建筑物的法律寿命, 等于其土地的使用寿命;③经济寿命, 即指建筑物的总成本处于合理最低水平之内的寿命;④技术寿命, 即指丧失使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技术更加先进、经济上更加合理的替代品出现, 使建筑物可能在物理使用寿命、法律寿命或者经济寿命都尚未结束之前就提前报废。

2、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

全寿命周期分决策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运行与维护阶段、拆除更新阶段。①决策阶段, 经过科学的经济技术论证分析, 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等做出判断, 进而选择和决定建设项目方案的过程。决策阶段需要进行长远的考虑, 准确的论证, 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②规划设计阶段, 需要为拟建项目制定周密的计划, 同时确保设计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让计划引导项目走向成功;③建设阶段, 使工程设计意图转化为工程实体的过程, 是形成最终产品和体现工程价值的重要阶段;④运行与维护阶段, 实现对各类设施的价值和功能, 与此同时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的统一管理, 维护其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⑤拆除更新阶段, 建筑物报废以后, 需要对其进行拆除, 并对其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回收和循环利用。

(二) 全寿命周期成本系统构建。

全寿命周期成本从宏观角度, 包括公司成本、用户成本和社会成本共同组;从微观角度, 包括决策成本、建设成本、使用与维护成本、拆毁更新成本, 举例罗列如表1所示。 (表1)

1、宏观角度。

①社会成本。绿色建筑的寿命周期内的各种活动造成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的损失, 该成本的主体通常是是企业和消费者, 行为后果是社会经济代价。社会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成本和行政成本。环境成本是治理绿色建筑在寿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所耗费的费用。这些成本源于治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社会造成的损害及产品回收等。社会成本贯穿于绿色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②企业成本。企业成本指在绿色建筑的寿命周期内, 有企业支付的成本。企业成本主要发生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决策阶段和建造阶段;③用户成本。用户成本指使用者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花费的成本, 用户成本主要发生在运行与维护阶段、拆除与更新阶段。用户成本主要是由能耗成本、维修与维护成本、管理成本、拆除成本等构成。

2、微观角度。

①决策成本。决策是一个慎重严谨的过程, 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土地获取、规划设计、招投标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所耗费的费用称之为决策成本;②建设成本。建设成本是建设阶段发生的费用总和。这里的建设成本与工程造价的建设成本略有区别:在工程造价中, 建设成本主要是指建安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各种税收等。此处的建设成本, 除工程造价中建设成本内涵, 还包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隐性成本, 并贯穿于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③使用与维护成本。使用与维护成本分为建筑物的运行成本和保证各类设施正常工作的修缮维护成本, 包括能耗成本、修缮成本、维护成本、改造成本、管理成本、人力成本、环境维护成本、社会维护成本等;④拆毁更新成本。拆除与更新发生的成本主要是指建设项目报废以后, 拆除及拆除以后对建筑垃回收利用成本, 或更新改造的成本。

三、全寿命周期成本系统特性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具有寿命周期性、灰色行、多主体性、系统性。

(一) 全寿命周期性。

全寿命周期性, 就是指绿色建筑成本是涉及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报废回收各个过程。包括规划设计阶段的市场调查费、可行性研究费用、项目策划费用、方案设计等费用;施工建造阶段的施工准备费用、建安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等各项费用;使用维护阶段的各种能耗费用以及维护费用;报废回收时的各项费用。

(二) 灰色性。

灰色性指绿色建筑成本不仅要考虑外在的、显性的、可量化的成本, 同时还要考虑内在的、隐性的、不可量化的成本。以往的建筑成本计算只是考虑了建筑项目实际发生的、可计量的费用, 而对项目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不加以考虑, 这种计算模式导致了建筑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包括大量缺乏统一规划的建筑实施所造成的交通堵塞, 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透支、大量的建筑垃圾问题等。绿色建筑的宗旨是追求人、建筑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因此绿色建筑成本必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等隐性成本因素。

(三) 多主体性。

多主体性指绿色建筑成本要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测算, 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或项目角度。强调从使用者角度和社会以及环境角度进行分析测算。其中, 企业成本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为完成项目企业所负担的所有费用, 主要包括土地费用、设计费用、建造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发生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阶段;使用者成本是指房屋使用者在使用阶段所发生的维修费用、能耗费用、资源费用、环境费用以及拆除费用等, 发生在绿色建筑的使用维护和报废回收阶段;环境和社会费用是指在绿色建筑从策划到报废的各项活动中, 由于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预防以及消除这些影响或是在影响产生后进行治理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四) 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绿色建筑各阶段成本是相互关联的, 绿色建筑各主体发生的成本亦是相互联系的, 并不是独立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在使用维护和报废回收阶段的成本;企业主体的成本通过企业对使用者使用感受的关注以及对环境和社会影响方面的重视程度而影响着使用者主体的使用成本以及社会环境成本。因此, 分析绿色建筑成本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将绿色建筑的实施看作是在一个大的开放系统中, 这个开放系统包括企业、项目、使用者、环境、社会以及其他相关方。系统性特点同时决定了绿色建筑成本要受到进度、环境、质量、安全等各因素的制约。

四、结论

本文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从宏观、微观角度浅析了其成本构成;分析了其成本特性, 绿色建筑成本具全寿命周期性、灰色性、多主体性、系统性。旨在从成本角度建立对绿色建筑的全面、正确认识, 以推动绿色建筑广泛发展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施建刚, 魏铭材.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科学, 2009.25.10.

[2]黄庆瑞.影响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主要因素分析[J].管理现代化, 2008.4.

[3]胡磊.LCC管理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 2009.21.

[4]孙金颖, 郝有志, 戴臻.基于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增量投资需求与融资机制研究[A].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第三届国际智能,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曹申, 董聪.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 2010.1.

绿色建筑成本研究调查 第6篇

绿色建筑是指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体现环境因素, 在施工阶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低耗、无害的环境, 在拆除以后对环境危害又降到最低的建筑。

绿色建筑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 实践证明, 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能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材料和土地资源, 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节约能源, 改善居住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近年来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但是,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效益, 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 绿色建筑更多地体现在理念之中, 由于其高昂的建设成本, 使得许多注重短期效益的开发商望而却步;相反, 也有学者认为, 虽然绿色建筑的初期投入很多, 但是从项目的全寿命期来看, 其效益还是远远大于投入的。针对此争议, 作者认为有必要进行详细的绿色建筑成本和效益分析研究, 而且目前仅有少数学者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 绿色建筑全寿命期成本效益分析的特点。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在传统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改进, 它扩大了传统成本效益分析的内涵。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 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法。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法是要求在评价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时, 要考虑从项目构思开始到建筑物拆除为止的全过程, 也就是说不能单单考虑初始投资, 而是需要综合考虑项目前期构思、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维护直至拆除等项目整个生命期内发生的全部费用。统计表明, 以30年计算, 建筑物的初始投资只占总费用的2%, 特别是对于绿色建筑而言, 一般都具有初始投资较大而运行维护费用较低的特点, 全寿命周期成本法从项目全寿命期的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了建筑物的经济性能, 有利于帮助开发商和客户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 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实施是十分有利的。

2. 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 不仅需要考虑显性的、可量化的成本, 还需要考虑隐性的、不可量化的成本。即要对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作出评价, 并且尽量使这些效益与建设项目自身的成本消耗结合起来, 以使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最低。

(二) 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

文献指出,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虽然从字面上来看, 其内容有所区别, 但基本上是围绕三个主题:一是环境保护;二是资源节约;三是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根据这三个主题, 可以把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分为三大类:

1. 环境保护效益。

和传统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使用的环保材料, 能够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室外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国内外研究显示, 在四种温室气体中, CO2的排放量占99%以上。因此, 国内外皆以CO2的排放量作为代表性指标来反映温室气体对室外环境的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家具等材料所带来的污染。如:建筑用的水泥, 砂石浇灌中的化学添加剂, 板式家具释放的甲醛等。而绿色建筑中使用的绿色建材, 采用了清洁生产技术, 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污染、无毒害、无放射性, 达到使用寿命后还可以回收利用的健康材料, 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 又减少了对天然资源的使用。因此, 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更加环保、更加有利于健康, 这就是绿色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增加的环保效益。在本文的研究中, 可以把用经济手段处理多排放的CO2的费用和处理室内外环境污染的费用量化为绿色建筑在环保方面增加的经济效益, 用△E来表示。

2. 资源节约效益。

和传统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的资源节约效益主要体现在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材料和能源等四个方面。在节地方面, 绿色建筑的建造在集约利用土地、优化使用土地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了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粘土砖, 以保护土地资源。在节材方面, 传统建筑物在拆除时, 除了对高价铝和钢筋的回收率达到80%以外, 几乎不再回收利用其它建材, 而绿色建筑的建材60%都可以回收利用, 这样就降低了开发商的清理成本, 增加了利润。在节水方面, 绿色建筑强调采用节水型器具方式降低用水量, 同时强调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 地面雨水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或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渗入地层, 保持水体循环, 居住小区和建筑排水原位处理后回用于生活杂用、景观和绿地浇灌。相比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更加能够节约用水。在节能方面, 绿色建筑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和保温隔热性能, 可以大量减少居民对空调、采暖设备和照明设备的使用, 节约电能。另外, 绿色建筑还可以使用太阳能为人们保暖和提供热水, 可以减少人们对煤气和电能的消耗。资料显示, 绿色建筑的能耗比传统建筑低70%~75%。绿色建筑相比传统建筑节约的资源消耗量很容易测量, 虽然测量的量纲各不相同, 但可以把他们统一量化成费用效益型指标, 用△R来表示。

3. 个人舒适度效益。

绿色建筑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保护人们身体健康, 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有着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强调更多地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 使室内空气质量大大提高。绿色建筑还强调增加绿化面积, 通过对屋顶、外墙以及屋前屋后的绿化, 可以大大增加绿化面积, 也就是增加了“制造氧气的工厂”。对于建筑物外墙的绿化, 可以使夏季室内温度比邻近街区低5度, 冬季室内热量损失比传统建筑减少30%, 室内温度全年都比较稳定, 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个人舒适度属于定性指标, 可以采用群众调查法, 调查人们愿意为增加居住舒适度所额外支付的费用, 这就是绿色建筑相比传统建筑所增加的个人舒适度效益, 用△M来表示。

(三) 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

采用“有无”方案对比方法:“有”方案是指采用了绿色节能技术的绿色建筑, “无”方案是指传统建筑。运用“差别”对比方法进行分析。所谓的“差别”对比方法, 是指仅对“有、无”方案的差别部分进行对比, 而不是对“有、无”方案的全部内容进行对比, 这样可以简化对比的数据量和信息量。表1是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这两个方案的“差别”对比情况。

其中, 建设成本取正值, 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个人舒适度取负值, 假定绿色建筑的寿命周期为n年, 建设期为t年。将每年的成本和效益都折算到建设期竣工的那一年, 其增量投资净现值的计算表达式为:

其中, i为社会折现率。

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属于互斥方案, 故当△NPV≥0时, 传统建筑方案可行, 当△NPV≤0时, 绿色建筑方案可行。

三、结语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绿色建筑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绿色建筑的某些技术尚未完善, 还在研究当中, 或者是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未推广应用, 使得绿色建筑的一次性建设投资比传统建筑超出很多, 会使一些追求短期效益的开发商对绿色建筑望而却步。

本文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通过对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的分析, 可以看出, 绿色建筑的经济优势主要在于其运行维护阶段的效益高, 而且这部分效益是开放商和用户共同享有的。绿色建筑虽然一次性投入大, 但其回报是长期性的, 而且其长期积累的回报将会大大超过初始投资。本文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 建立了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效益评价模型, 为开发商和客户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的关于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的基本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张书义.浅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林波荣.绿色建筑技术成本收益分析研究[J].城市建筑, 2008

[3].刘洪宇.绿色建筑效益评价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绿色建筑成本研究调查 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脚步的加快, 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理念逐渐深入现代各行各业中。就建筑企业而言, 面对能源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需要站在生态环保角度加强绿色建筑的建设步伐, 从根源上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率, 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率的有机统一, 为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新型绿色建筑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 是指该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节能、节水、隔热保温等功能, 绿色建筑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 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促进健康和谐社会的发展[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生态型环保社会体系脚步的加快, 绿色建筑理念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行业的各个方面, 并逐渐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绿色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而言, 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最终帮助建筑企业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的有机统一。新型绿色建筑不仅包括建筑室内环境的绿色环保, 还包括绿化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和楼宇建筑绿色设计等等[2]。其目标是实现内部与外部环保的和谐统一, 确保建筑室内和周围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建筑外观是绿色的, 而是借助环保和节能建筑材料建设的生态型建筑。

绿色建筑理念符合当今社会对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是环保理念的延伸与发展, 具有代替非可再生能源的作用。新型绿色建筑作为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分析就显的尤为重要, 是影响绿色建筑是否能够发挥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重要因素。

2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预算分析

2. 1 加大对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就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而言, 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技术性等特点, 因此对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相较于普通建筑而言, 新型绿色建筑无论是在材料选择方面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 都是采用新型节能材料。因此预算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新型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还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关于绿色建筑结构和投资控制方面的知识。因此, 建筑企业在展开工程造价预算培训活动时, 应该注重加强对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 为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3]。

2. 2 加强预算编制工作

工程造价作为新型绿色建筑体系的关键部分, 在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是建筑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因素。因此, 加强绿色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是有效提升建筑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预算编制工作是在全面系统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特点综合考虑之后进行的。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之前, 需要做好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图纸设计工作、地质勘查报告、施工调查报告分析等。

( 1) 建筑工程施工调查报告研究。就公路建筑预算管理人员而言, 全面性、系统化地做好工程前期、工程预算环节和工程后期竣工阶段的调查工作是有效落实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 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实地勘察、网上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对建筑工程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 工程预算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基础性设施及工程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比如临时工棚的建设、临时基础性设施建设、临时水电布置情况的研究。

( 2) 熟悉工程设计图纸。熟悉工程设计图纸不只是对工程预算部门人员的需求, 还需要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依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艺。就工程预算部门管理人员而言, 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工程造价预算编制说明的理论研究, 还需要全方位掌握图纸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内容。预算编制者在阅读图纸过程中, 主要针对图纸的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作为出发点, 并落实到图纸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为进一步获取图纸中的详细内容, 编制者需要利用工程量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编制依据, 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科学预算、编制工程造价。

2. 3 加强预算动态管理

站在宏观角度而言, 工程预算管理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 而是随着社会环境和绿色建筑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如果将工程预算结构固定化和模式化, 就会增加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和风险因素, 从而导致安全隐患问题和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分解与处理, 最终致使建筑工程造价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基于上述情况, 建筑企业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与处理工程预算中的“量”与“价”的变动情况, 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建筑工程周期变化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力求最大限度地将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4]。总而言之, 加强预算动态管理是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3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分析

3. 1 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1) 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采用垂直化管理模式进行内部成本管理, 但是这种模式比较复杂和繁琐, 导致成本控制信息与相关数据在实时传递过程中出现较大误差与错误。针对上述情况,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扁平化”管理机制, 确保成本控制信息和相关数据在第一时间内从施工现场传递给成本管理者。 ( 2) 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化和体系化的考核体系。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 是影响建筑企业经济效率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使成本效率得到最大化发挥, 就需要在明确管理任务与责任之后, 将管理目标和考核指标进行分解与量化, 力求最大限度地将成本控制管理任务与责任落实到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身上。

与此同时, 项目经理人在展开每项活动之前, 需要分别与采购部门、组织部门和技术部门等不同部门之间签订相应的责任书, 为构建体系化、科学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成本管理体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 2 做好工期成本控制工作

做好工期成本控制对于提高新型绿色建筑成本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 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 并在工程的每个环节加强质量监管才能够确保工程整体质量。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 就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合理引入先进施工工艺技术和加强工程工期成本控制是有效提升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新型绿色建筑成本控制而言, 不仅设计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成本控制与质量监管, 还包括工程因为某些外在因素或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延长工期所增加的时间成本与其他成本问题。这些潜在因素和问题都需要成本控制与管理部门人员引起一定的重视, 力求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 3 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板块作为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施工企业对合同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 避免因为合同管理失误导致企业经济遭到严重损失, 并增加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5]。加强合同管理主要表现在施工之前的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和提高合同索赔意识等。就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而言, 在签订相关合同之时, 不仅要仔细阅读招标文书中的信息, 还需要全面系统地评估工程在实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认真检查与审核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就提高工作人员合同索赔意识而言, 成本控制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仔细整理合同资料, 掌握合同管理程序, 并对不同施工阶段的合同进行分类管理, 为随时随地查找合同资料提供便利。除此之外, 企业应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与培训活动, 将新型绿色建筑合同管理法律法规与成本控制进行集合, 构建科学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为提高工作人员合同索赔意识提供技术和制度保障。

4 结束语

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作为绿色建筑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脚步的加快,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逐渐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 提高管理人员控制预算风险和预算水平的能力、加强成本控制风险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晟.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与控制对策探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08) :44+54.

[2]罗秋连.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J].江西建材, 2015 (19) :250-251.

[3]陈静.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城市建筑, 2012 (15) :109+111.

[4]陈美恋.建筑企业工程造价预算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措施[J].江西建材, 2016 (01) :254.

上一篇:中职生职业认同下一篇:电话计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