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影响范文

2024-06-01

社区影响范文(精选12篇)

社区影响 第1篇

一、社区基金会定义

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不同, 以及组织种类的多样性, 对社区基金会界定尚无一个统一的概念。归纳几种权威解释, 总结如下:基金会理事会将社区基金会定义为“一个免税的、非营利的、自治的、公共支持的慈善公益机构, 它主要是作为一个永久的捐赠基金收集者的身份组织和运作, 以施惠于一个界定地域的长期利益”。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非政府组织较发达的国家, 社区基金会通常被界定为“一个免税的、独立的、公共支持的慈善组织, 作为捐赠基金的永久收集者, 其致力于一个界定区域的长期利益, 并且主要是作为捐赠基金生产机构来运行”。尽管社区基金会在各国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不尽相同, 但笔者认为, 社区基金会 (Community Foundation) 是一种集非营利性、公益性、社区性于一身的非政府组织, 来源于社区, 服务于社区, 致力于社区的协调发展及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二、美国社区基金会起源

社区基金会是由一个地区的居民为解决本地区的问题而设立的。20世纪初,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新兴工业城市的许多贫民窟社区成为矛盾的集中点。为解决这些问题, 社区基金会应时而起。据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一书介绍, 社区基金会多为当地社会名流发起, 制定宗旨, 使其有一定威望。然后再有普通民众跟进, 进行捐款, 或立遗嘱捐赠。“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促进当地福利事业。

1914年, 克利夫兰信托投资公司总裁弗雷德里克·戈夫发起成立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 被认为是社区基金会的先驱, 戈夫本人也获得了“社区基金会之父” 的美名。 1969年税法改革又为社区基金会制定了比私人基金会更为宽松的优惠政策:其捐赠人可以享受更大幅度的减税;对社区基金会赞助的对象限制较少;可以是个人、未注册的团体、甚至某些盈利性项目、没有每年最低捐助额的限制;政府有关部门对它的审查也较松、免去了繁琐的报告程序。另外, 全国性的私人大基金会, 如福特基金会, 也把推动和通过社区基金会实现某些社会改良项目纳入其工作, 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咨询。在政策鼓励和私人大基金会的帮助下, 社区基金会迅猛发展起来。

目前美国最大的社区基金会是纽约公益信托基金, 资产多达20亿美元。此外比较著名的社区基金会还有硅谷社区基金会、半岛社区基金会。到2002年初, 社区基金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60家。它们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三、美国社区基金会的特点

(一) 资金来源多样。

社区基金会的资金来自社区内的个人、企业或单位的捐赠或遗赠, 它们的基金是从社区内多种渠道, 而不是从单一或少数几个渠道筹集来的, 这是与其它类型基金会的一个最为明显的区别。其筹款方式很多, 例如, 它们可以从特定的团体集资、为某项事业设立专项基金, 一些仍在世的富人可以与这一类的基金会签订协议建立遗赠基金等。

(二)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社区基金会属于运作型基金会, 自己直接从事慈善活动。社区基金会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和地域观念, 它们把很大一部分捐助都用在本地区的社会福利项目上, 为社区服务, 所以深受社区内部的团体、公司及个人的信任和支持。

(三) 关注多为普遍社会问题, 无特定目标范围。

社区基金会所关注的问题多为社会普遍问题, 如居民入学、公共设施、犯罪率等, 随着时代变化, 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

(四) 社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社区基金会以寻找和发现新的社会需求为内在动力机制, 在发现一项新的社会需求时, 首先自己筹资来开拓这一服务项目, 力求成功, 以增强政府对它们的信任。而政府发现这些项目的开拓, 确实对社区居民带来了受益, 又会加大投入力度, 给予支持。

四、美国社区基金会的作用体现

(一) 社区基金会对促进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服务体系的建设, 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美国社区内, 社区基金会涉及的服务范围十分宽广, 力求使社区服务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 的全方位新境界, 使美国的社区服务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保障。

(二) 社区基金会对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社区内, 政府管理处于一个相对超脱的状态, 主要负责制定社区发展的政策和运作法规, 采取财政支持和投入, 并对社区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进行管理和考核。社区基金会既是居民生活区的代理者, 又是政府管理社区的合作者, 因此它可以起到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又因其受到居民与政府两边的制约和考核要求, 所以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 服务于民。

(三) 社区基金会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带动的社区各类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为提供充分就业, 保持社会稳定, 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开拓了充分就业的机会, 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 包括温馨家庭、心理咨询、犯罪预防、提高教育程度和质量等, 都对缓解一系列社会矛盾, 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据统计, 目前美国大约有800万人在社区从事各类服务工作, 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此外每年还有9千万人次的志愿者, 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从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政府与社区基金会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 它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更富有建设性。如鼓励建立工商业组织和社区基金会之间的合作关系, 允许社区基金会在直接从事有偿服务的基础上, 开办营利性公司, 以营利性的收入来弥补非营利性服务的需求, 以充分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等等。美国的这种政府管理、社区基金会运作的模式, 既体现了政企分离、又体现了政事、政社分离的双重要求。

美国的社区基金会从其产生到发展, 伴随着社区的成长, 而社区基金会通过其功能的发挥, 又推进了社区建设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 对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等,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当今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与社会管理的改革, 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摘要:社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有机运行的基本保障。社区基金会来源于社区, 服务于社区, 致力于社区的协调发展及与政府的沟通交流。研究社区基金会在美国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 对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区基金会,社区发展,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王建军, 叶金莲.社区基金会:地位与前景——对一个类社区基金会的个案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3].商玉生.中国基金会的发展机遇和战略[N].中国青年报, 1999

[4].王巍.社区基金会:社区自治发展的新思路[J].宁夏党校学报, 2006

[5].孙倩.美国的社区基金会介绍[J].社区, 2003

[6].姚俭建.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一种比较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

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调研报告 第2篇

原创: 淮南市司法局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是指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在判决、裁定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罪犯居所情况、家庭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社区)和被害人意见等进行调查了解,并形成书面评估意见一项制度。

调查评估制度是社区矫正工作前置环节,在决定适用社区矫正前,通过调查评估,统筹考虑适用非监禁刑罚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是否会对社区安全产生影响、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对于保证社区矫正的依法依规实施、确保社区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1、制度先行保障有力。

为规范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提高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成果,为把好社区矫正“入口关”。省司法厅联合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出台《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司法厅关于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

从调查范围及评估内容、调查评估程序及方法、调查评估采信、调查评估工作纪律、调查评估的法律监督等方面对调查评估工作作出详实而具体规定。我市相继印发《淮南市适用社区矫正影响调查评估程序及评价标准(试行)》。从调查评估程序及方法、淮南市适用社区矫正影响调查评估评价标准上进一步对我市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作出规范。

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推出很多特色做法:

田家庵区司法局2016年6月,研究制定了《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审核办法》,每周定期对社区影响评估案件进行“二次过堂”和把脉会诊,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科学。

该规定明确司法所在收到区局指派的委托材料后,先行在6日内对评估对象的家庭情况、社会评价和矫正条件等进行调查走访,形成初步评估意见。评委会再对评估内容进行审核,最终形成评估意见。2017年6月该局联合田家庵区人民法院、田家庵区人民检察院、田家庵公安分局和山南新区公安局联合制定了《田家庵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就社区影响评估时需要了解评估对象的犯罪前科方面、与公安机关信息对比工作明确了依据。从此,司法所与派出所进行信息比对和情况通报不再是以往的“讲人情”、“混脸熟”,而是有了制度这一尚方宝剑的坐镇。

凤台司法局出台《凤台县关于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规定》,建立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机机制,做到四个统一和一个研究决定。即:

一是做到了调查文书格式的统一;

二是做到了调查评估内容的规范统一;

三是做了集中审核统一;

四是做到了汇报形式内容统一。

每周一上午以局务会形式,由社区矫正大队负责人向县司法局领导班子汇报上周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开展情况,由局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评估结果。有效预防了在调查评估中违反程序、弄虚作假,徇私枉法、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潘集实行量表打分制等好做法筑牢了社区矫正“第一道防线”

2、规范提升探索前行。

从2007年社区矫正工作在淮南市试点工作10余年来,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从基层所长签字法院即判;

从法院直接让当事人带送法律文书,到法院通过邮寄或直接送达至社区矫正机构;

从只有纸质材料到网上录入与纸质同步;

从一人断案到集中审议评定等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也如社区矫正工作一样摸着石头过河历经从无到有、从随性评判到严谨规范的历程。

我市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各项制度保障下,目前无论是在调查程序的规范性上、调查内容的完整度上、调查结果的客观性上、证据证明的扎实度上、文书制作的严谨性上、调查期限严格度上等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提升和飞跃。

3、高效实施成果显着。

2016—2017年我市累计接受社区服刑人员2682人,其中评估时“人户分离”728人。接收委托评估2172人,评估2172人,评估率达100%。制作规范评估意见书2172份,采信1820人,未经评估352人。评估率达81%,采信率高达84%。出具逆向(不适合社区矫正)评估意见书338份,采信158份,采信率47%。违规违纪警告324人(其中“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112人),占接收人员的12%,“两撤一收”收监执行24人(其中“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10人),占接收服刑人员的0.9%。

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过程努力做到及时、高效、规范,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内容力争真实、客观、公正。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制度着实为法院及其他决定机关使用社区矫正提供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效提高适用社区矫正的风险性,更加增强对社区矫正适用的准确性和刑罚执行的有效性;

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矫正与决定机关的衔接,有效预防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衔接不到位,做到社区服刑人员无缝对接,从源头上避免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现象发生;

促使拟接受社区矫正人员提早树立自觉主动服从监管意识,有效提高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为日后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把好社区矫正“入口关”,社会评价效果良好。

二、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存在问题

(一)制度方面

“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因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是非必要的前置程序,因而在工作实践中,出现了先判决后委托的情况,尤其是委托机关意识不强,给评估对象或者家属以错误的引导,导致“来给我盖个章”、“搞快点,法院就差你这个材料了”语出雷人情况发生。有的基层所考虑人员、经费问题甚至于让拟判社区服刑人员自己找人出具评估意见。出现社区影响评估随意性大,严肃性不够。

(二)衔接配合方面

1、核实居住地

两院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中规定,对拟使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者罪犯,裁定或者决定机关应当核实居住地。现实中,委托机关核实居住地不认真,在委托书中写的住址为当事人随意提供的地址。司法所在评估后,发现评估对象不在该辖区居住再退回,法院再更换居住地再发委托函,司法所再评估。这样既浪费了司法资源,也体现不出刑事诉讼的严肃性。

2、材料送达

两院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中规定,调查评估委托函不得通过案件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转交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实践中,评估材料转交现象频频发生。对评估工作影响较大,甚至导致评估意见失真。

3、调查期限

两院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中规定,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调查评估委托函及所附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评估,提交评估意见。对于适用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评估,提交评估意见。实践中,委托机关往往通过被调查人或者其亲属催促司法局尽快办理社区影响评估,这样不利于评估结果的保质保量完成,也有损刑事诉讼的严肃性。

4、保密方面

《安徽省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调查人员不得随意泄露与案件有关的材料和调查评估意见,注意保护调查中知悉当事人的隐私。实践中,调查人员基本上都予以遵守,而法院会将调查情况尤其是具体的调查结果反映给评估对象,从而出现评估对象来司法所缠闹事件。

(三)工作开展方面

1、人员不足,导致审前评估工作质量不高。

目前,调查评估工作由司法所独立承担,司法所除承担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等日常工作外,还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政府中心工作,加之司法所人员少,大多数所为2人所,更有甚者是1人所。司法所工作繁杂且人员较少,这无形中给调查评估工作带来极大影响,以至于大多数调查评估内容千篇一律,质量不高,无法达到调查评估的真正目的。

2、时间不足,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失去实际意义。

调查评估是由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发委托调查函到县区司法局,然后由司法局下派给各个司法所完成罪犯的调查评估工作,形成社区矫正评估意见报告提委托,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但一些决定机关往往给的评估时间较少,尤其是外地法院,通过邮寄的方式发委托函,导致收到司法所收到委托函时距开庭时间仅剩一天或者半天时间,或遇上双休日,司法所就根本没有时间去准备去调查,根本来不及在法定的时间内完成细致的调查评估,这就造成很多调查工作仅是对罪犯的个人情况进行大致了解,匆匆走过场,调查范围相对有限,调查意见内容偏差或缺乏真实性。更有甚者是决定机关还没有收到委托调查函,或者在司法所调查评估时发现决定机关已经作出决定,这使得调查评估工作失去实际意义。

3、专业不足,导致审前评估工作质量不高。

调查评估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按照规定,每份评估报告需走访调查评估对象的家庭、社区、邻居、单位,需要与辖区的派出所了解犯罪记录,并需听取受害人及其家属以及所在村(社区)的意见。需要工作人员花足够的时间去落实,而司法所工作人员大多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仅根据评估意见书的内容做出简单评估。

4、宣传不足,导致周围群众对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不理解不热情。

社会调查中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在评估对象的亲属眼里,公安、检察、法院等单位已经进行了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理判决等程序,对此时再进行调查评估不理解,支持配合不够。而其他被走访调查的个人或单位出于社会关系、人情等方面的考虑,反映情况也只是泛泛而谈,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

5、保障不足,导致审前调查评估工作落实难度大。

淮南是农业大市,社区服刑人员农村居民颇多,在农村地区村落分散较大,地处偏远很多村居道路狭窄,交通不便,雨雪等极端天气下更是不好下村开展工作,加之人员不足、经费保障不充分致使审前调查评估工作受阻。

6、人户分离,居所不定,导致审前调查评估工作困难大。

在目前社会经济状况下,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已是普遍现象,()回到户籍地只有过年过节,有更甚者是几年不归,这就造成很多邻居对其日常表现不太了解,调查评估困难大,很难获取真实情况。

7、逆向(不适合社区矫正)

评估采信率低。

2016-2017两年出具逆向评估意见书338份,采信158份,采信率仅为47%。

8、未经评估及“人户分离”

社区服刑人员难以监管。

2016-2017两年接收未经评估社区服刑人员510人。违规违纪警告126人占比25%,占违规违纪警告总数比39%。接收“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728人。违规违纪警告112人,占违规违纪警告人数的39%;“两撤一收”收监执行10人,占“两撤一收”收监执行人员总数42%。违规违纪处罚率偏高。

三、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队伍建设

实现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专业化。

各县、区以社区矫正中心为依托建立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专业化队伍直接参与评估。

一是可以充分解决我市基层司法所人员不足、基层经费、交通保障不足问题;

二是可以节省委托基层司法所评估中转时间;

三是利于社区影响调查评估质量提升。

2、加强培训实现提标提质。

社会调查评估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调查评估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调查评估的质量。因此,要在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基础上,重视和加大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针对社会调查程序、调查规范、综合分析和作出评估意见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从而更进一步促使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标准化、规范度的提升,从源头为社区矫正工作质量提高打下基础。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面广量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通过正面宣传,引导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支持社区矫正和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以要打消被调查对象的顾虑,自觉地向社会调查者反映被告人的真实情况。

4、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大社区矫正工作投入。

为加强对矫正人员的管理,提高社区矫正调查评估的准确性、真实性,应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衔接配合协作,争取社会各有关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深入发展。

5、在立法上确立调查评估制度。

通过《社区矫正法》将该项制度纳入法律规定。确立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为必经程序。2016—2017两年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682人;评估2172人;未评估510人。违规违纪警告324人,未经评估126人占未评估人数的25%,占违规违纪警告人数的39%。“两撤一收”收监执行24人,未经评估13人占未评估人数的2.5%、占“两撤一收”收监执行人数的54%。

由此看出社区影响调查评估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通过立法方式确定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启动程序、调查主体、调查时限、适用范围、法律效力等,使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制度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一项法律制度,促进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轨道。

6、探索人户分离拟判社区矫正刑的评估机制实行双向调查评估制度。

2016-2017两年接收“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728人,违规违纪警告112人,占违规违纪警告总人数的35%;“两撤一收”收监执行10人占“两撤一收”收监执行总人数的42%。所以“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在决定社区服刑人员管辖地时要充分考虑便于工作、生活,根据服刑人员意愿、利于矫正监管的原则确定服刑地。为此建议在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在委托评估遇到“人户分离”情形实行现实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双向同时评估机制。

即:对人户分离的被告、罪犯,探索有针对性地分别向户籍地和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委托进行调查评估。户籍地司法行政机关主要针对被告、罪犯成长经历、一贯表现、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做出调查行成评估意见。

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主要针对被告、罪犯个人工作、生活、居住情况、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社区影响和监管条件等形成评估意见。决定机关综合考虑“双向”评估意见慎重裁决社区服刑人员管辖地,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地认定职责,严禁简单化地将户籍地定位社区矫正地,防止现实居住地与户籍地司法行政部门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做到决定机关与社区矫正部门的有效衔接。

1.《社区矫正评论》第八卷出版了

2.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交流微信群成立了

3.原创首发稿支付稿酬

4.社区矫正宣传网工作室成立了

网络社区:散播影响力 第3篇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经常使用BBS论坛、社区、讨论组等服务的网民所占整体比例有所上升,由2002年1月的9.8%上升到了2005年的20.8%。

根據艾瑞的数据,每周登陆社区频率超过2~3次的人数有86.1%。在网民认为网络社区的作用和优势的调查中发现,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有各种网民自己感兴趣的资讯、社区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发表个人观点的场所、能找到兴趣相投的网友交流信息、能结交各种朋友。

千橡公司(猫扑社区)市场销售副总裁王秀娟告诉记者,网络社区的用户在登陆社区时的心态、期望和登陆门户网站、使用即时通信工具时是完全不同的。网民登陆社区,是进行一种休闲,表达自己或了解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查找和休闲、娱乐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方面会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服务的信息;另一方面,如果是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看到某种产品、服务的信息,由于处在一种休闲的心态下,排斥、拒绝这些信息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小,特别是当这些信息是以其他网友言论、观点的形式出现时。所以从传播效果来说,社区有很明显的优势。

抓住意见领袖引爆流行

《成功营销》2004年第8期曾经谈到引爆流行的三大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并有大量的事实依据来证明企业是可以通过选择、设计、规划来达到制造流行潮的目标的。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寻找具有独有的特点和社会关系,热情和个人魅力,能够最高效快速地将信息在一定范围内散播开来的关键人物,以及能够产生威力的环境,并不是一件很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社区中,网民按照兴趣、爱好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组,比如在网易的社区中,既有像手机数码、汽车、体育健身这样按产品服务类别分类,也有像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品牌兴趣组。网民会很关注同一组的其他网友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某一话题的观点或看法,对自己所属小组、同一小组的成员,有很强的认同感。根据新生代的研究,网民具有更追求时尚和价值、更具开放、引导和冒险的心态,这些人总是担心自己落伍,特别是落伍于和自己具有同一兴趣的网友。

在这些条件下,一个具有威力的环境就形成了。在网络社区,通常把那些踊跃发表观点、议论的网民称为灌水者,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是有自己特有、独到的见解,并试图通过一些特殊的语言来影响其他网友。这些人不一定完全符合个别人物法则的要求,但他们是有在一定范围扮演,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意见领袖。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策划,让自己的产品或者品牌信息成为社区用户的口头语,让自己的产品通过社区传播,引发一场流行潮,也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网络社区怎么用?

最近,猫扑社区和摩托罗拉联合举办过一次活动,活动范围涉及10个城市的100所高校,目的是推广摩托罗拉的校园机。这次活动采用的是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推广方式。活动覆盖到的人数超过100万,如果仅仅是线下的活动,这是很难想象的。

与网络社区相结合,企业的推广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开放,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准确地传递企业的营销信息,参与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要求,在社区上与企业互动。

对于网络社区营销效果的评估,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王秀娟介绍,他们除了邀请第三方监测机构向企业提供社区访问量、浏览量的调查报告外,他们自己还向企业提供活动参与人数的数量统计,甚至还包括每个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有些个人信息是非常详细的,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自己的消费者数据库。

案例:资生堂美体塑造乳借论坛造势

实力传播互动行销部在为资生堂的美体塑造乳上市推广计划,就是利用了论坛和博客的讨论和分享特性,尝试了新的炒作手法。 由于资生堂的美体塑造乳和世面上的塑体产品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不仅仅乳液的成分具有塑体的功能,为了强化效果,产品中特别添加了能持续燃烧脂肪的香精成分。于是实力传播互动行销部认为“闻香”减肥能够成为在网络传播的一个特殊点。

第一个课题即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接受“闻香”的塑体功效?为了让这个观念能快速地被接受,与美体相关的论坛和讨论区立刻被创意人员看中。

首先喜欢上论坛和讨论区的族群,有着一些特质: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具有意见领袖的基本特质性,乐于分享个人的想法。这些人对于新的知识、新的发明、深入的研究特别感兴趣。于是实力所策划的方式是:先利用论坛做“闻香”效果的话题炒作,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然后才正式推出产品。

“纤体新方法,帅呆了!”“我用了以后觉得很有效……听说在香港和台湾非常风靡……”“这样的产品国内哪里可以买啊?”……女性网民就像共同讨论秘方似地讨论开来,在网络论坛里看到讨论文章的网民,也会分享给公司同事或者家人, 让对美体塑身有高度兴趣的潜在消费者开始对有“闻香”功能的产品抱着高度的期待,在这个时候,资生堂美体塑造乳的广告才正式推出。此时,消费者已经对“闻香”的功能不再陌生,自然很快地接受新产品。

社区影响 第4篇

关键词:社区规划,数字社区,管理,理念

1 社区的概念

狭义上理解, 社区主要指实行了物流管理的小区、生活区、居住区、大厦、院落、厂房等, 并且负责社区物业管理的执行者是物业管理机构, 社区物流管理的委托者是业主委员会。也就是说狭义的社区是城市的一个组织有序的实体, 是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间。社区的主要“角色”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与住户。社区的各种管理活动、空间组织都和社区的四类主要角色直接相关, 这些角色之间的联系的变化将会影响到社区的地理区域、人口数量、建筑空间形态等。

2 传统的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是伴随二战后世界性的社区发展运动而产生的, 物质空间环境是社区利益的焦点和矛盾的冲突点, 因此空间与物质环境建设始终是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社区规划实践也较局限于城市规划物质空间内容。社区规划在原则上应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组成部分, 但从目前实践来看, 物质规划一直是社区规划的核心, 对非物质层面因素的考虑较浅, 关注的焦点是人的普遍行为及其活动的场所, 而非人群间的社会关系和互动行为。城市规划中“见物不见人”的通病在社区规划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2]

3 数字社区的概念

“数字社区”的内涵是城市居民的这一有序生活空间的数字化和日常生活、管理、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 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 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 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 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 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4 数字社区的特点

数字社区通过高速宽带网将社区主要“角色”相连接, 使社区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 (1) 对于政府主管部门。城市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登录到城市的基本管理单元———“数字社区”, 浏览查询社区物业 (包括附属的设施设备) 的空间分布、物业和客户的资料信息、采集行业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发布与社区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接受住户的咨询和投诉; (2) 对于住户和置业者。住户可以用电脑 (带机顶盒的电视机或在今后包括手提电话在内的任何手持设备) 通过社区宽带网访问登录到自己的虚拟社区, 获得有关自己居住的现实社区所有的管理信息以及社区服务。置业者通过Internet“进入”数字社区, 浏览社区物业、环境、设施设备的空间分布和状况, “翻阅”各种大楼和户型的三维透视图和效果图, 为置业进行分析决策; (3) 对于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可以由网上选举产生, 同时及时搜集整理所有业主的需求、问题等, 向物业机构反映, 监督物业机构管理运作, 并将结果反馈给社区住户, 以达到保障业主利益, 促进社区问题的解决; (4) 对于物业管理机构。“数字社区”的管理机构通过社区宽带网站, 向住户提供社区新闻、智能提取水电气暖的月行度数, 自动划转各种收费、配送商品、安排物业维修等信息化服务。

5 数字社区建设对社区规划的影响

在现实社区与由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社区的有机组合的背景下, 社区四大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从而引发了社区规划管理的理念和工作重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以人为本、以家为本、公众参与”的规划理念进一步加强。尽管在传统的社区规划中“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概念一直在提, 但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候, 公众参与的绩效并不明显。规划管理者更关注的是物质规划, 且始终是部分人的意见决定社区的规划发展, 很难切实反映每个业主住户的需求。而当数字社区的信息平台建成, 每个住户都可以方便地参与到社区的所有活动, 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 物业管理方可以根据每个户主的要求, 提供不同的服务,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差异化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同时, “数字社区”加强了城市管理者与社区的联系, 使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更加高效。最终, 社区规划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家为本、公众参与”; (2) 从强调实体物质空间到注重信息管理。传统的规划中, 对于实体物质空间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缺乏信息平台以及智能化管理, 很多社区设施, 尤其是服务设施都要严格按照服务半径设置, 因此很大程度上社区是相对封闭的实体, 其空间结构是受限的。而数字社区所创造的虚拟网络空间, 与外部具有广泛的联系, 拓展了跨地域空间, 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共享和跨地域提供到社区内的住户。因此, 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的社区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而实体物质空间将作为现实载体, 支撑数字平台的有效运作。在这种背景下, 社区内的实体物质空间尤其是服务设施的布局将仅仅只是社区规划管理的一小部分, 更多地强调的将是多方资源的共同投入、信息的有效处理、网络平台的有序管理等。

6 数字社区支持下社区规划前景

作为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和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节点, 数字社区将进一步从概念落实到现实。数字化信息网络和谐社区也是目前“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 要求大力建设数字化信息网络。可以预见, 未来的社区规划中, 社区居民将参与到社区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 享受更方便而全面的社区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更加突出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特色的管理技术, 具有动态高效的管理过程, 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政府主管部门则可以随时随地有效监督社区的发展并起到引导调控的作用。总之, 社区规划管理将呈现思路的更加理性化、过程的更加高效化、结果的更加人性化。

7 结束语

运营管理好一个体系不能一蹴而就, 这需要更深入地探查体系内个体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 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数字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引起了社区规划管理以及居民的社区生活的变革。数字社区在现实物质实体之上, 但决不能脱离物质实体, 更不能与居民利益相悖, 因此监督管控机制也需要同步完善。真正做到依靠新技术新方法, 将社区发展引向良性发展方向,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欣.我国数字化社区规划研究.硕士论文, 2006.

社区影响 第5篇

我国社区公共空间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它的生存、发展必然受到大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这不仅是因为社区与社会之间一种自然的包属关系,是社会结构中的区域层面.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社区人与社会人尽管分属两种场域意义,但是毕竟是同一个自然体,是同一个自然体的两个互相关联的属性,反映着人的`不同场域的多重性特征.人的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 者:王 王卫红 杨少飞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刊 名:浙江统计英文刊名:ZHEJIANG STATISTICS年,卷(期):“”(9)分类号:F2关键词:

古镇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古镇旅游;旅游影响感知;社区参与

一、引言

古镇作为一种历史遗存,传载着璀璨的地域文化,具有多种价值。近年来,古镇旅游热成为国内旅游业一大亮点,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古镇具有社区和景区高度重叠、社区对旅游的经济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所在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旅游发展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在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周村为例,从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角度分析居民对其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构建和谐社区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涉及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经济影响及环境影响多个方面,同时还涉及对旅游的正负影响感知的研究。

Bosissevain认为,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就业机会有助于促进社区稳定[2];Camper指出,旅游发展有可能导致目的地居民职业结构的转变[3];Campbell指出缺乏社区参与意识以及对不断流入的外地投资者缺乏有效地规划或者干预,会使社区居民从旅游中获利的机会受到限制,降低参与积极性[4]。

国内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保继刚[5]等对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感知作了很多研究。卢松等人指出“当人们了解到发展旅游能带来全面的收益,认识到在对自身产生影响的发展计划中他们是积极地参与者”[6]时,“将有效的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1.周村概况

周村自古为商业重镇,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於陵邑,唐宋时期商业初具雏形,明末清初走向繁荣[7]。“清代中叶,已成了著名的商业中心,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并称四大‘旱码头’[8]。1775年,乾隆南巡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1904年,开放为对外开放的商埠,达到繁荣鼎盛,有“金周村”、“旱码头”、“丝绸之乡”等美誉。

周村旅游资源丰富,古商城核心区仍保留着市场主体—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主要景点有千佛寺、票号展馆、大染坊、魁星阁等。周村大街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留完好,街区纵横,建筑风格迥异,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9]。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82%。样本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学历以初高中为主,居民与旅游业关系不够密切,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营利活动或家庭收入中旅游所占比例较低,此外,43.4%的被调查者是本地出生,78.3%居民在该地居住时间达10年以上。因此,样本较为全面,随机性较强,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

四、调查结果分析

1.社区居民感知分析

(1)社区居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

在6项经济影响感知指标中,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较高,69.9%的居民认为周村古镇开发带来较多就业机会,62.7%的居民赞成“旅游对当地的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70%以上居民同意旅游发展“促进了当地旅游购物休闲场所的数量”、“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等。对于旅游的负面经济影响,居民感知较弱。只有38.6%的居民认为会减少他们“利用基础设施的机会”,居民主要对自驾车来的游客存在不满情绪。

(2)社区居民旅游环境影响感知

旅游环境影响感知调查表明,居民正面感知很强。86.7%的居民认为“旅游促进了当地环境的改善”,表示旅游的发展增强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负面影响调查中,55.4%的居民认为旅游已经影响到“当地宁静的生活氛围”,但生活垃圾的处理,只有25%的人认为“增加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

(3)社区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调查显示,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正面感非常强。92%以上居民认为旅游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有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促进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关于“强买强卖”现象,大多数人均不赞同。

(4)社区居民态度分析

总体来说,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基本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居民虽然承认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已大于它给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对周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仍然不高仅为25.3%,周村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需改进的地方。

2.社区参与问题

对周村古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调查表明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可见人们对旅游持肯定态度,但同时也看到居民在旅游中参与力度不够。

(1)社区参与意识淡薄

Pretty认为社区参与分为象征性参与、被动式参与、咨询式参与、因物质激励而参与、功能性参与、交互式参与、自我激励式参与七个层次[10]。调查看出该地社区参与处于被动式参与和因物质激励而参与的层次,72.2%的人认为旅游发展只能使当地较少人受益,同时旅游发展产生较多负面影响,但仅有6%的居民向有关部门反映过意见,参与意识淡薄。

(2)社区居民知情权缺失

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很多事情不了解。如政府在规划古镇时,征用古大街沿街居民房屋,按比例给予金钱补偿,但当时人们却不清楚征用这些房屋的用途。

(3)社区利益分配不均

调查显示,69.9%的居民认为周村古镇开发后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但72.2%的居民认为旅游业发展只能使当地较少人受益,而且66.3%被调查家庭收入并非来源于旅游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很多就业机会都被外地居民抢走。

五、对策分析

社区居民感知态度、参与状况是古镇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解决社区参与中的问题,消除潜在矛盾,提高居民的正面感知,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尤为重要。

1.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旅游服务能力

居民应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旅游服务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使其对周村历史更加清楚,增强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其参与旅游服务的愿望和热情。另一方面,加强居民旅游接待能力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参与旅游的能力。

2.鼓励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决策

居民主人翁感非常重要,如果社区居民具有主人翁感,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旅游活动[11]。在以后的规划开发和决策管理中,要确保社区居民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旅游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构建平等对话的三方交流平台,倾听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看法。

3.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旅游发展、规划和管理中,社区居民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旅游社区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社区居民利益,有利于激发其参与旅游的热情。政府应加大对外地投资者干预力度,招商优先考虑当地旅游企业,同时允许社区居民销售当地特产,开展家庭接待,满足游客体验的同时增加居民收入。

4.建立完善的旅游影响监控系统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对周村古镇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应对其进行监控,定期评估旅游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增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避免居民与游客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使诸多问题防患于未然。

六、结语

利益博弈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第7篇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社区和社会利益的整合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思想一直被中国人所信奉。计划经济时代, 这种思想被国家高度政治化, 整个中国社会呈现利益高度一体化的格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人们的利益意识和主体意识觉醒, 追求个人利益成为人们最紧迫的目标, 利益关系也成为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 其他社会关系也是建立在利益关系基础之上的, 人们出现了利益观念和行为上的混乱, 整个社会发生严重的失衡, 危机四伏。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社区利益冲突也只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社区利益主体行为上的表现。其中经济利益矛盾是所有矛盾存在、发展、激化、解决的总根源, 是制约着其他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 经济冲突往往引发文化、政治利益的冲突。目前社区内发生的利益冲突, 也多是社区利益主体的经济矛盾引发的。由于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特色, 利益主体对个体经济利益高度关注成为其必然结果。当个体的经济利益无法达到自身预期的目标或受到阻碍, 而当时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又整体失衡时, 利益主体的心态就易发生严重失衡, 导致行为上的冲突和博弈。博弈各方虽然在能力、社会资本的拥有上有强弱之分, 所采取的策略也有优劣之分, 但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博弈, 利益主体的利益意识和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 策略在不断改进和调整, 并对其他利益意识较弱的主体产生示范和鼓舞效应, 带动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参加到博弈中。在面对利益矛盾时, 弱势群体不再忍气吞声, 也敢于和强势群体进行利益抗衡和博弈, 积极争取自身利益。而博弈各方是利益相关者, 一方利益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依靠相对方的行动策略, 这样, 强势群体在受到弱势群体抵制的过程中并不总能顺利地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因此他们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到其他博弈方的策略和行动。这样各博弈方会最终达成妥协, 采取相互配合的态度和行为, 以争取较大社会总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可能性。也就是说, 正和博弈在逐渐成为社区利益博弈所追求的目标。而这种合作博弈会不断打破现有的不公平的利益格局, 使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和完善从而朝更合理化方向发展, 社会资源也在各利益阶层中不断分配和流通, 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矛盾不断被整合, 这就能有效抵制垄断和专制, 维护社会的公平, 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平衡和稳定。

2.合作性博弈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

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 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对于公民社会来说, 广泛和有序的参与是其重要特征。利益博弈强调双方的互动性, 特别是合作性博弈强调双方的合作与协商, 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这将有助于政治参与机制的健全,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近几年城市频繁发生的物业纠纷和业主维权现象说明了利益主体的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在逐渐提高。业主和业主委员会在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博弈时, 为争取自身利益, 也开始采用越来越理性的策略和行动。此外, 由于近年一些地方政府在社区冲突中的监管不力或不作为, 已引起了政治精英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反思。他们在指导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越来越重视社区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关系, 制定公共政策时更注重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这样有助于政治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而政治体系的完善和良性运行, 会反过来激发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会导致他们更积极的政治参与。

二、消极影响

1.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易使社区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发生畸变

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易使社会关系商品化、金钱化, 利益观念功利化、个人化, 使得一些人特别是贫困阶层容易把政治参与作为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 如居民委员会为推动直选, 而不得不发放各种物品来带动社区居民投票, 有的甚至在私下给与选民一些经济报酬而让选民出卖选票等。 此外,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和不规范, 政府仍掌握着大量的资源, 资源的配置主要是由政府来进行, 因此一些官员出于个人利益往往进行权力寻租。

需要指出的是, 在城市化进程中, 许多城郊的村庄被并入城市, 大量的农民“农转居”, 住进了安置小区。在这类小区中, 必然存在着更多更复杂的利益冲突。这些小区的居民是刚摆脱农民身份的人, 各方面还处在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阶段, 他们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加上城市消费较高, 而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较低, 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就显得格外迫切, 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人群的就业安置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 就极易造成这类人群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增多。

2.非合作性博弈不利于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社会转型期, 一些强势群体由于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唯利至上的观念及淡薄的法律意识等, 任意剥夺和侵犯社区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作为社会的一员, 弱势群体也要求分享改革所带来的好处, 如果他们的愿望长期得不到实现, 就会使其相对剥夺感不断强化, 当这种剥夺感达到忍无可忍的程度时, 他们就会对强势群体的侵权或违法行为有所反抗。如业主与物业公司间的利益矛盾、社区居民与社区单位间的利益矛盾等。如果社区弱势群体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可以很好地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 政府也能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而且侵权方又愿意退让和配合, 维护社会利益的话, 那么他们之间就能实现利益均衡。但是在社会转型期, 强势群体往往为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而不遵守种种协议和承诺, 经常侵犯弱势群体的利益, 从而造成非合作博弈。如果弱势群体选择制度化的利益参与方式, 由于沟通渠道的阻塞、法律设计的缺陷及自身社会资本的匮乏等的影响, 他们的利益表达和维权往往被忽视、漠视, 其结果有可能就是零和博弈, 甚至是负和博弈 (会承担巨大的诉讼成本) , 而选择集体的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或维权, 其成功率会比较高, 因为法不责众, 并且政府出于巩固其政治合法性, 往往能给以及时的解决。因此弱势群体倾向于选择越级上访、静坐等非制度化的参与。

如果在社区总是发生着不合作博弈, 势必会在各利益主体间产生强烈的冷漠感、隔阂感、距离感, 如此以来滋生权钱交易、利益分化、个人主义至上, 最终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尖锐,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和控制, 不仅会影响社区自治的进程, 更会影响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三、小结

由于利益博弈会对社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正反影响, 而纳什均衡即合作博弈是社区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为此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选择合作是保证结果最优的最佳策略。社区利益主体都考虑对方的利益, 愿意部分让渡自己的利益时, 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各自的利益, 这是由于双方的利益相互联系和制约。只有双方互谅互让、协商合作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才能实现双赢和营造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1]孙立平.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DB].http://b log.soc iology.org.cn/thslp ing/arch ive/2005/06/25/2095.htm l.

社区影响 第8篇

关键词:老年人,生活质量,社区护理,护理

本文将社区护理服务以不同形式、从不同层次与角度切实开展起来,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我社区163例62岁以上的老年人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78例, 女85例, 年龄62~92 (70.5±5.56) 岁;其中老年人未接受过教育53例 (32.5%) ,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55例 (33.7%) , 初中文化程度38例 (23.3%) , 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14例 (8.6%) , 大专文化程度仅3例 (1.8%) ;均已婚, 其中8例丧偶 (4.9%) 。

对其生活质量水平、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1.2 方法

以《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定标准》为本次研究所用的生活质量调查表, 其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经济状况、社会情况五大方面调查问卷由专人询问并填写, 共计发出调查表163份, 有效回收调查表163份, 回收有效率达到100%。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

2.1.1 心理健康状况

在所有研究对象中, 有衰老感的82例, 抑郁感79例, 对生活缺乏兴趣的70例, 性格发生较大变化的79例, 有孤独感的73例;经调查显示, 经济困难、生病无人关怀照顾为老年人最主要的两个心理负担。

2.1.2 生理健康状况

在163例研究对象中各种疾病, 106例 (65.03%) , 其中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98例 (占60.12%) , 患一种疾病65例 (39.88%) ;所有患者中, 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胃病为发病率最高的六种疾病。

2.1.3 生活自理能力

145例 (88.96%) 老年人能够实现完全生活自理, 部分生活自理者11例 (6.75%) , 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者7例, 占4.29%。

2.1.4 经济状况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 靠家庭赡养者23例 (14.1%) , 以个人投资和集体经济为收入来源者112例 (68.7%) , 靠退休金生活者28例 (17.2%) 。

2.2 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状况

在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中, 健康教育、钟点工和保姆的需求利用率居于前三位。且老年人社区服务利用率普遍偏低, 超过80%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心理健康服务等毫无概念。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表明, 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利用率普遍偏低, 究其原因, 应是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力度尚不够大, 许多老人还不了解社区护理工作的方法、性质和特点;同时经费缺乏, 健康教育又占去了业务开支的一部分, 导致不少亟待进行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卫生宣项项目难以良好推行。经调查显示, 经济困难、生病无人关怀照顾为老年人最主要的两个心理负担。造成此类消极情绪的原因如下: (1) 配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丧偶; (2) 子女因工作过忙或不在身边而无法照料; (3) 因患病导致活动能力受限或长期失去活动能力; (4) 退休综合征的影响, 日常生活过于单调等。

针对以上现象, 应采取有效措施对老年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 同时提供健全细致的心理健康服务, 消除老年人的消极思想情绪,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将社区护理服务以不同形式、从不同层次与角度切实开展起来, 将卫生保健知识普及开来, 开展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的健康知识教育, 并加大相应的财政支出和宣传力度, 推动当今社会养老模式的改革, 使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淑香, 杨树娟, 李波, 等.长春市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护理需求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15) :1515-1517.

[2]夏文妹, 江萍.社区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与对策[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0, 18 (11) :54-56.

[3]黄培.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状况与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8) :84-86.

大型工程开发对社区的影响分析 第9篇

2013 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5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工程建设项目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建设。然而,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利益格局正处于剧烈变动的今天,工程建设项目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趋于复杂化,同时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重。

社区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网络[1],每一个社区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次群体,它们是社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群体对拥有对大型工程开发和建设的利益要求,并且受工程项目决策、实施及运营活动影响,也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因此这些社区内的正规或非正规的群体及机构也是拟建项目的利益群体[2]。

工程项目的到来会刺激当地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它在给当地社区带来如经济增长、交通发达、就业增加、基础设施、教育福利娱乐等设施不断完善等的正面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移民、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社会不安定性以及食品和健康安全受到损害等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会对当地的社区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等产生影响,进而带来社区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福利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一、大型工程与社区人口结构变化的关系分析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社区的必备要素之一。首先,社区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的,其次,人口又是进行物资资料生产和人本身生产的主体。因此人口较多的社区可以比人口少的社区创造出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更多的劳动力。而当人口过多时,人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就变少,出现人口和劳动力过剩,影响社会生产和自身的发展。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社区人口处于变动状态,尤其是工程项目开发和建设带来的移民、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的迁入迁出,以及新居民的增加等促使了当地社区人口的变动。一方面人口的增加,给当地社区带来了新的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社区的物资生活以及娱乐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外来人口和当地社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以及文化信仰,外来人口与当地社区融合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大型工程对社区人口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规模的变化

人口规模的变化主要是指由拟建项目的开发造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人口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化对项目区域经济和社会以及基础设施的需求造成影响。

(二)临时性工人的流动

临时性工人的流动指的是由拟建项目造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临时性工人由特定地理区域流入和流出的活动。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时所需要的工人的数量和职位构成的变化将会造成诸多社会影响。有些影响是临时的(如住房和医疗),而有些变化则可能是长期的(例如基础设施的扩充)。这些由于职位变化而带来的临时工人的出现不仅要增加零售服务,还需要更多的警察确保安全,以及卫生设施,会促进社区的支出和收入的变化。

(三)新增居民

新增居民是指大型工程给当地社区带来的长期居住的居民,这些居民的到来主要通过生育、以及婚姻(多指女性)极少因技术需要引进的居民。这些新增加居民会对社区的基础设施、就业模式、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包括较密集的失业周期、服务短缺、对景观的不利影响和严重的交通拥挤。

(四)季节性居民的出现

季节性居民指的是由拟建项目的开发而导致的季节性的社区人口的变动。季节性居民一方面是由于拟建项目所附带的旅游和休闲设施的开发,譬如娱乐性住房、汽车旅馆及加油站等设施的增加所带来的外来人口。另一方面是指流动性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会在农闲的时候在项目建设区谋求一份长期或临时的工作。

(五)种族民族构成的差异

当社区由移民等带来的外来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这些不同背景的人群的出现,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干扰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权利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些人群与当地的居民在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特征上有着差异。

二、大型工程与社区组织机构合作的关系分析

工程项目的开发是伴随着组织机构间的合作而进行性的,一般来说,与项目有关的组织机构包括三个方面,项目本身的组织管理机构、当地政府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当地民间组织机构。项目本身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实施运营机构是随着项目在当地的建设而形成。项目所带来的工作职位需求以及未来商机,会促使新的政府机构以及民间组织的形成。这些外来的机构和新生的机构需要与当地原有政府及非政府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这些项目有关的不同的组织机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进而影响项目实施和持续性。

(一)外来机构的到来

外来机构指的是社区外的政府部门或私营工商部门(项目的运作者和建议者),在项目区占据了一席之地,而社区却不能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新的机构出现,可能会深刻地改变社区原有的社会和权力结构,一个外部机构和组织,可能会做出影响当地社区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并未满足当地需求。没有考虑地方利益的决策可能是引发社区居民不满的主要根源。

(二)机构间合作

机构间的合作指的是监管机构、规划或项目建议机构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相互合作,并共享项目目标的程度。项目或决策的成功,要求项目建议者、监管机构、规划机构以及相关机构之间共同合作,每个机构的个人,必须明确他们在规划决策中的相应角色。每个组织和机构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根据政府的管辖权限或商家的利益目标,我们可以了解其摄入的程度。

(三)地方政府结构和规模的变化

地方政府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指的是由于预计行动导致的政府职员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和减少。这个变量应用于项目的运作、维护或者废弃、关闭阶段,如果项目导致了地方政府服务的增加或减少,那么通常地方政府的规模和结构就会有所改变。例如,现有的经费和职员,若不能满足市县规划,基础设施扩充、公共服务事业增加、税收和政府的其他运作,就必须增加政府职员已经相应职位。

三、大型工程与社区社会阶层演变的关系分析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即具有相对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具有相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产生主要由于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资源的配置关系主要为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社会关系网络。也就是说,目前学者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体系,分别以财富、权利和声望为标准来划分阶层。这三种体系可能交叉也可以相互独立,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阶层结构,目前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有十阶层理论。大型工程的开发,给当地社区带了了人力和资源,在人力和资源分配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是指由于拟建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而扩充了社区内现存的某个社会阶层或者出现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根据教育、收入水平、职位、或者生活方式的划分)。社区内出现一个群体,他们与大多数居民有着不同的教育水平、收入、职业、或生活方式,可能会改变社区内的政治和权力关系。社会阶层的特征,可能会影响新来者与社区的相互认知。其差异可能会妨碍相互的接纳和融合。当新来者获得政治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从而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大型工程与社区利益群体演变的关系分析

美国著名政治学教授戴维杜鲁门认为,利益群体是一种在其成员所特有的共同态度的基础上,对社会上其他集团提出的某种要求的团体[3]。中国学者顾杰善则对利益群体作了如下定义:社会利益群体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4]。李强教授人等将中国目前的利益群体分为: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各个群体的组成人有着大体相同的利益要求,并持共同的利益态度,在维护合法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利方面,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并企图通过参与政治过程、影响公共政策,实现或维护其利益。

这些利益群体同时又是工程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任何一项工程都是和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又有不同利益诉求。那么,大型工程开发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正面效益以及负面效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就会触发利益群体的利益,带来利益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就有可能促使某一社会底层群体转变成受益群体,又有可能使某一利益相对受益群体变成利益相对受损群体,进而推进利益群体的分化和重组。比如,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周围农村的经济发展,原来的农民可能变成个体商业户,或者小区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就从社会底层群体变成了普通获利群体。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对利益群体的重组和分化采取一定的控制引导措施。因为,利益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地群体的态度,当拟建工程触发利益群体使得利益群体的分化和演变朝着利益受损群体或者社会底层群体发展时,就会造成利益群体们的反对情绪,甚至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进而对工程项目的进展带来阻碍和压力。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应保证利益群体的分化和演变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也就是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五、大型工程与社区行政管理机构演变的关系分析

现阶段社区管理的组织体制基本上是一种按照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而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延续下来的传统行政组织体制,主要由作为城市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两个子系统组成。

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其行政职能的内容及范围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扩张。目前为止,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基层民主推进以及美化生活环境等重大任务都由街道办事处承担[5]。政府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是指由区政府若干职能部门派驻在街道辖区内的分支机构,与街道办事处这一“块”机构相对应而称之为“条”机构。社区中普遍设立的“条”机构包括工商行政管理所、公安派出所(警署)、房屋土地管理办公室、环境卫生管理所、城市管理监察分队等。

大型工程的开发势必会促进当地社区的建设,在社区管理和建设过程中,社区也经历了从传统型社区到发展中社区最后到现代化社区的变化,社区建设管理模式也从最初的“大政府、小社区”到“小政府、大社区”,社区的行政管理机构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相对来说,农村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由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组成,比较与城市的行政管理机构较为简单。

结论

2061计划对社区教育的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2061计划,科学素养,社区

美国“2061计划” (Project2061) 致力于开发一套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改革手段, 帮助教育工作者实现他们的理想——让美国所有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该计划被誉为“美国历史上在科学教育方面唯一最具有行动性的努力”。

关注科学素养 (Science literacy)

1. 定义。

科学素养包括:熟悉自然界, 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 还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社会问题。[1]

定义中, 第一, 科学教育获得更宽广的领域, 社区图书馆、博物馆、自然中心、企业和医院等都可成为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有利场所;第二, 重视对科学的理解, 理解相关科学学科的联系性, 拥有解决问题的科学洞察力;第三, 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科学的态度。

“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美好生活”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2], 在弥漫科学、数学和技术气息的氛围里, 科学素养使公民具有必需的理解能力和思维习惯, 知道自然和社会的转行情况, 批判性地和独立地思考, 对事件的不同解释加以辨认和权衡并提出协调方案, 敏锐处理有关证据、数字、模型、逻辑推理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2.课程培养方式。科学素养的内容和目的具有非强制性, 其潜在观点是“不拘一格培养科学素养”。跨学科课程是主要培养方式。教师集中在较少的主题上, 按不同背景将概念渐渐引入, 随着学生的不断成熟, 逐步加以强化和扩展。

校外活动课程是有利补充。各年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应用科学的各种原理, 参与各种科学活动。

科学素养一方面是“课堂内的积极探究”, 包括学生的求知欲, 细心观察, 提出问题和积极寻找答案;另一方面, 21世纪的科学探究关注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解答方法, 因此, 教师必然通过科学、其它学科和真实世界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意识到, 科学能提供什么, 以及科学与国家文化节和生活的关系。[3]

2061计划对社区教育的影响

1.社区资源的合理设置。社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可以为科学教育添砖加瓦。社区文化资源指社区学校、图书馆、文化馆、革命遗址、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等;退休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各专业技术人员都可协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社区研究机构也非常重要。网络化社区让社区内人员通过电脑进行有效沟通, 克服地域限制在最短时间里对社区教育活动做出有效安排, 促进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

⑴阶级社区向利益社区转型。美国以多文化、多民族著称, 大量白人组成的社区代表富有阶级, 黑人社区一般为贫民区, 如何让社区教育资源在各社区之间达到平衡, 让社区成员主动参与社区活动, 这需要利益社区的出现。⑵社区管理人员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理解。社区管理人员对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操持性, 对科学素养的“深层理解”有助于计划顺利开展。⑶网络化社区支持系统的建设。

2. 社区教育的学术性要求。

“社区鼓励更开放更民主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重新界定课程与学习过程的概念, 教育是产生个人自主和促进社会合作的方法” (哈格雷斯Hargreaves D) 。[5]1960年以来, 社区与教育渐渐成为共同体, 共同塑造社区文化。

⑴课程开发。美国社区教育课程长期偏重实用性。“2061计划”让社区教育再次关注学术性课程, 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基础理论。社区学校教师应结合社区开展社区活动, 让学生通过接触社区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养成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发展;社区学院应增加社区服务时间, 号召教授和讲师积极参与社区课程开发。针对科学问题, 教师、学生、家长、研究人员和社区机构组成研究项目, 共同研讨。

⑵公平和优质的权衡。社区教育在入学资格上不加或很少给予限制, 热衷于为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供教育服务, 成为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保障。但社区教育在获得社会公平的同时却失去了优质教育, 为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质量, 人们采取各种措施。如让学习者参加预先测试, 通过考试者直接参加对正式课程的学习;不达标者可先参加相关实习班, 后进入正常学习阶段。另有管理机构对社区教育组织者加强审查, 藉以促使其行为合乎要求。另外, 许多社区教育实施者还加强了对社区教育课程教学的管理。如对学习者出席次数等进行规定。[6]

总之, 培养全体人的科学素养势必需要社区大力支持, 美国社区教育在教育舞台上演奏了一出出精彩的剧目, 使美国教育体系增色不少。从目前来看, 社区对2061计划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社区资源的提供上, 尤其是科学场所和博物馆, 社区管理者和学校以及家长的真正有效的互动还需要研究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xxii.

[2]Lawrence A.Cremin.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6.75.

[3]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序言, 关于2061.

[4][5]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3-5, 26-27.

虚拟社区对家庭功能外化影响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虚拟社区;家庭功能外化;电子家庭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50-03

一、引言

研究意义: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给每一种学科中的家庭问题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家庭领域中传统观点和理论解释都面临重新思考的过程,对于家庭功能的研究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现代化信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迁,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家庭功能逐渐外化也存在内在的联系,这对未来家庭发展的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研究路径:包括以下内容的研究;现实社区功能及对家庭的影响联系;虚拟社区的产生及功能与虚拟社区的社区结构研究;家庭功能及功能变迁的研究;虚拟社区对现实家庭的影响关系。总之,作者通过对网上若干虚拟社区的追踪调查即深入的访谈,结合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以探讨。

二、关于虚拟社区的简述

(一)虚拟社区的定义

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上社会互动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最早的虚拟社区是1980年代早期,美国一个连接各大学电脑中心的网络USENET,它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不同主题的新闻。形成一个交流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到了1990年代中期,网际网络的普及及其开放又隐匿的特性.让虚拟社区的发展更加快速。

(二)虚拟社区的功能

(1)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某些社区为居民提供了电子信箱,居民可以使用该信箱收发邮件,相互通信,有利于非同时在线时居民的交流。有的大型论坛提供手机短信发送功能,更方便了网民之间的交流。有的虚拟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两种实时交互的聊天服务,聊天时除了用文字表达以外,系统还预设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供调用(有些还能用语音进行实时交谈)。

(2)消费娱乐,购物馈赠。虚拟社区一般分为诸多版块,在许多社区都有社区商店,里面商品种类齐全,琳琅满目,分类细致。如阿里巴巴淘宝社区的商品,包括电脑通讯、男士和女士用品、书籍音像、运动用品、游戏装备等,安全性能高,价格较优惠,交易也比较方便,小到一根笔芯大到一辆汽车,其商品无所不包。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上购物者的行列,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据相关调查,56.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网上购物的欲望一般;27.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很愿意参与网上购物}12.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兴趣;2.3%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必要网上购物。此外,调查显示,有58.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偶尔体验过网上购物消费;22.1%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体验网上购物;17.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从未体验过网上购物;另外还有2.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不打算体验网上购物。

(3)张贴讨论,切磋文艺。这是虚拟社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网民”可以在社区中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提建议、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这些最终都以张贴文章(帖子)的形式出现。

(4)民意调查。民主公平。投票网民在社区就某一问题发起投票或进行投票,从而对社区网民进行民意调查。同时网民在投票的过程中也张贴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投票要比现实的投票透明,民主,公开。其结果也真实地反映了网民的偏好。

(5)网络平台,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6)生产经营,自主管理。现代家庭的生产除现实社会工作岗位带来的收益外,许多人开始操作网络经营。如股票、证券,网上店铺等。如“东方财富网”立志于打造中国人气最旺的股票主体社区。炒股已在我国成为一种趋势,也有人以此为主要谋生方式,传统的家庭经营生产在虚拟社区中逐渐发生转变。形式也开始有新的前景。网上店铺更是繁多,店主通过网络以远程进行生意操作,完成交易。

(三)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区剐

相同之处:他们都是由众多的成员一起参与、组成的。除了基本的信息沟通外,同样可以传达情感,而沟通的方式除了个人之间的沟通,也包括了集体的公共联系,遭种新的沟通型态是网络社会之所以被称为虚拟社区的重要原因。

相异点:虚拟空间具有跨地域性(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阻碍)、去时间性(获得即时的互动及资讯)、互为主体性(以独立个体的身分进行沟通,而非传统媒体社会的单向传输性质)等特质,且虚拟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是电脑与电脑之间的连线),较少有社会面貌的接触(更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因此,基本上虚拟社区的沟通方式是较少道德束缚或社会规范的,而且是比较具有创意的(因为较无常规可循,比方说创造出一些代表心情、喜怒表情的符号——微笑、眨眼…);但也因此是比较原始(较少掩饰)、粗鲁而直率的。虚拟社区的信息传播快,影响较集中化,同类信息接受的群体较有共同性,拥有共同的志趣或共同的职业等等。

三、虚拟社区与家庭功能外化的联系

(一)家庭功能及外化

1.家庭功能及家庭功能外化。

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传递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能和效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概括和分类,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功能,如生理需求的满足,生育繁衍。抚幼偕老等。(2)心理功能,如情感的慰藉,安全的需要。(3)经济功能,如物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功能。(4)政治功能,如家长权利。(5)教育功能,如个人的社会化。(6)娱乐功能,如家庭成员的闲暇休闲生活。(7)文化功能,如宗教的学习、传授。

一般说来,家庭功能外化指的是家庭的个别社会功能作用的削弱。主要体现在某些社会机构功能取代了家庭的某些功能。如:学校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传统社会,家庭是主要从事社会生产的单位,而现代社会工厂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宗法社会中家法是很严厉的,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

家规”,充分体现了家庭的社会地位,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长辈是有权处理的,而理智社会、法院、街道办担负了管理家庭纠纷这样的功能;敬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逐步完善管理,从而为部分家庭担负起赡养、抚养等功能。引起家庭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概括而言,作者认为主要有四点:(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影响家庭整体变迁的决定因素,也决定了家庭功能的改变。如家庭的生产功能,在农业社会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工业社会,这种单位逐渐被工厂、企业等社会组织所代替。(2)社会制度。在现代工化高度发展,法制体系日渐完善的法理社会,进入个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家庭的政治功能也在衰弱。(3)社会规范。当今社会,我们呼吁道德的建设,开始寻求和谐的社会。道德危机,老人赡养问题,越来越多的流浪儿童,家庭抚养赡养义务在缺乏社会规范的现状下越来越严重。(4)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邓伟志、徐榕编著的《家庭社会学》中指出,不同社会的生育制度、宗教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家庭各种功能的发挥程度。

(二)个别家庭功能外化与虚拟社区的联系

1、经济功能。经济功能是家庭功能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家庭维持的方式也在逐渐增多,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社会专用功能机构的建设提供了许多的岗位,社会分工细化人们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之间。信息时代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虚拟社区的出现,为个人生产、消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足不出户可以进行交易,这种便捷方式正在快速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炒股,买基金,网上开店等,家庭经济功能变迁又多了一个主导因素,但这种作用是积极的。可以加强家庭的生产功能。

2、心理慰藉功能。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虚拟社区能带给他们快乐和心理慰籍。许多人在虚拟空间写个人日志,越来越多个人“博客”的开通,各种主题的论坛和社区为现代人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情感相互交流的空间。

3、娱乐功能。虚拟社区现在也为许多商人提供了商机,网络游戏吸引了不少的玩家,玩家们自己建立论坛,建立社区,不仅可以互相谈论经验,有的还可以在虚拟空间结婚,领养孩子。许多功能与现实生活非常相似,玩家们一般是非常投入的。如最普及的腾讯空间,主人不仅可以建立好友群还可以领养植物和宠物。现今非常火爆的开心农场成为许多自领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

4、教育功能。虚拟社区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在虚拟空间可以制作出虚拟校园、虚拟多媒体教室及其各种虚拟教学模型。用户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不仅能浏览真实的校园环境,还可以在虚拟教室通过虚拟模型进行学习。并与虚拟教师沟通各类知识,感受全方位的立体教学及校园文化。虚拟网络技术将带给我们崭新的教育思维,给教育带来重大变革。

四、未来虚拟社区和家庭功能发展的趋势预测

(一)技术革命成为主导因素。虚拟社区对家庭功能外化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以技术革命为物质基础和条件的,在以电子、信息科学为基础的时代,已不再需要强制人们必须在工厂和办公室里完成工作仃务.家庭将重新成为工作单位,家庭的生产、消赞等功能有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计算机控制、远距离监测,在家庭中就可以从事生产劳动。“未来的技术将扩大在家庭中的工作量,家庭将重新成为工作地点。这种家庭权可称之为‘电子家庭’。”

(二)文化、价值观取向发挥潜在力量。面对现代社会的家庭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渴望传统家庭精神支柱的保护与安慰。人们开始向往小城镇和农村的纯朴生活。发达的信息社会,虚拟社区的存在为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家庭娱乐功能,心理功能也会加强,这在不久的未来会成为可能。

社区护理对COPD患者的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庭氧疗,生活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简称慢阻肺, 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 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1]。COPD主要累及肺部, 但也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肺功能, 切实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2]。笔者对本社区21例COPD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OPD患者42例, 均为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金湖县闵桥镇) 慢病管理的患者, 男32例, 女10例;年龄56~81岁, 平均68岁。全部患者符合COPD诊断标准, 其中由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来35例, 伴有肺心病4例,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3例;有吸烟史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 护理组21例。

1.2 方法

从2012年10月起, 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各1名, 进行COPD患者专项调查摸底, 对照组予以一般定期随访 (每2周至少1次) 上门或电话随访;护理组采用社区护理干预12个月, 通过定期 (每2周至少1次) 上门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指导, 因人而异、强化指导。制定社区护理干预方案, (1) 多形式健康教育:随访时发放健康手册, 运用多媒体、示范以及经验介绍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干预, 开健康教育处方, 合理用药指导, 劝导患者戒烟;因职业所致者, 应脱离污染环境。 (2) 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家庭氧疗, 对血流动力学、运动能力、肺生理和精神状态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吸氧时间8~15 h/d, 一般吸入氧浓度为28%~29%。有紫绀等缺氧症状的患者吸氧时间>15 h/d。 (3) 营养支持:高营养、易消化饮食, 如高维生素、低脂、低糖、高蛋白质饮食, 适量纤维素, 少量多餐, 预防便秘。 (4) 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 回答他们的问题, 鼓励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照顾。 (5) 适当的体质锻炼:根据不同患者自身体质情况进行适当锻炼, 如指导缩唇呼吸操练习, 在呼吸操情况下行走6 min, 每日1次;每日室外活动30 min, 保持室内外通风。 (6) 糖皮质激素吸入:反复加重的患者, 长期吸入 (舒利迭)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依据患者病情予以不同规格, 每日需吸入2次。

1.3 评价指标

经过1年的时间, 对以上两组COPD患者再调查, 对照分析再发作住院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 0级:能正常活动, 无胸闷、气喘, 对日常生活无影响;1级:一般劳动时出现气喘、心悸;2级:平地行走不气喘, 速度稍快或登楼、上坡时出现气喘;3级:慢走即有气喘;4级:较轻微活动时有心悸、气喘;5级:平静时也出现气喘, 不能平卧。0~1级时, 患者生活可以自理, 2~3级时部分可以自理, 4~5级时不能自理[3]。0级0分, 1级1分, 2级2分, 3级3分, 4级4分, 5级5分。分数越低代表生活能力的评价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数据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1年后再次发作住院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在1年内未住院仅4例, 护理组护理干预后1年内未住院患者共11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08,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后对生活能力的影响

对照组和护理组在护理前对生活能力的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1年后两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进行性发展的疾病, 疾病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社区护理和家庭康复治疗是COPD患者降低发作的有效途方法。对COPD的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护理的有效性和护理满意度。多形式健康教育可缓解老年COPD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家庭支持率, 降低吸烟率, 提高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在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中, 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 提高了护理质量, 减少了住院时间[4]。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可明显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对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 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减少家庭负担, 开展对COPD患者社区护理是势在必行的。在本次社区护理中, 让患者对危害因素 (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暴露) 认识有所提高, 帮助改变不良健康行为, 树立正确健康行为模式, 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采用预防使用家庭氧疗和指导呼吸操增强体质锻炼等措施, 规范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稳定期治疗有效, 可改善患者的预后[6]。对反复加重的患者,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 可减少急性加重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率高,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7]。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能减少复发住院次数, 在社区护理前、后差异极为显著, 说明其能降低COPD患者的发作, 减少医疗费用, 是一种康复和保健方法, 对社区卫生服务控制慢性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护理前后对比可知, 生活自理能力在护理前后差异显著, 使患者活动和生活能力有所提高, 从而减轻了心理精神压力, 同时为社会和家庭减轻了负担。护理干预改变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措施[8]。通过对COPD患者实施护理专业性社会支持, 充分发挥患者参与护理的能力, 提高患者的遵医性, 从而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9]。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潜在的改善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 它比昂贵的临床医药便宜得多。通过本次对42例COPD患者的研究, 社区护理能降低COPD患者发作, 减少住院次数,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1.

[2]肖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2) :120.

[3]许建英.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3.

[4]方琼訇, 黄华明.COPD患者家属参与临床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3) :138-140.

[5]黄仕明, 袁莉, 邓仁丽, 等.多形式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COPD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3) :49-51.

[6]张云凤, 周奇兴, 金培丽.家庭氧疗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BODE指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5) :157-158.

[7]肖体江.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6) :39-40.

[8]刘琼妃.护理干预对提高COPD平稳期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3) :130-131.

上一篇:企业内网信息安全管理下一篇: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