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徒制范文

2024-09-22

现代师徒制范文(精选12篇)

现代师徒制 第1篇

1 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的内涵

它是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主要讲求“校企联合、双师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其有以下的特点:以企业为主体, 职业院校为基础, 校企双方分工合作、共同育人;同时学徒具有双重身份, 接受两类教师的教育, 也就是说一方面他们在学校里的身份还是学生, 接受老师交给他们的专业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他们在企业是正式员工或实习生;学生们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半工半读, 这样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也是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成功的地方之一。由此可见, 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既掌握了基础专业知识, 又掌握了核心技能, 培养了一批批企业所需要的具备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2 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的目标

2.1 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众所周知, 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中, 老师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直都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中国也一直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 所以, 在中国的教育中, 对老师都有较高的要求, 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具备, 还是教育教学素质, 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 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就是要培养一批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实施现代师徒制高职教育, 就是要在担任师傅的教师的帮助下, 具有针对性地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和培养, 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

2.2 增加学校技术技能的储备

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就是要增加学校技术技能的储备。有一些教师他们可能没有高学历和大量的理论知识, 但是他们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 因此, 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就是要将这些宝贵的师资资源, 这些技术技能储备起来, 这些教师可以担任新教师的师傅, 然后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技术技能传授给新教师, 以此来增强学校技术技能的储备, 打造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独到技术技能的师资队伍, 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3 传承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

每一个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优良的文化传统, 从而逐步发展为每个教师的文化人格, 教育出的学生也会内在的散发着母校的文化传统,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就是在担任师傅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 去帮助新教师了解学校的物质文化, 遵守学校的制度文化, 并创新学校的精神文化, 传承、发扬学校优良文化传统, 从而将这些优良文化传统传授给他们的学生, 让每个人都去传承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

3 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3.1 前提条件

工学结合是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目前, 国家为高职教育改革所确定的方向就是要转换办学机制, 实行“工学结合”。它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就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目的是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束缚, 打破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师傅对徒弟的言传身教, 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调动手能力, 将学与做结合起来, 体现了“工学结合”最根本、最本质的追求。学生们的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 主要是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学习师傅的经验, 学以致用, 这为以后在企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部分时间主要是在企业生产岗位实习, 掌握一些实用技能, 得到充分的锻炼, 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3.2 物质基础

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实施的物质基础就是具有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 要明确的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实践训练的场所, 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所以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对学生们专业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专业的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另一方面要求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 不仅能讲课而且能指导实训操作, 这是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中所需要的老师。

4 实施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措施

4.1 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的促成因素,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 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这一定要在制定方案之前完成, 其次就是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和对技能型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以此来制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有效、易实施、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 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 增加学生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

4.2 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采用的是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 将工学结合, 以师傅带动徒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学与做相结合,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公开课等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 以便于学生们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点,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一些企业社会资源, 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该文主要是针对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 先清楚了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 了解了它的办学目标, 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师徒制教育的基础, 提出了师徒制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目前, 高职院校师徒制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它不仅是一种现代高职教育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的弊端, 而且它也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它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储备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都十分厉害的专业人才, 这种人才也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 又能够获得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既可以获得经验又能够获得资金报酬, 增加经济收入, 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促进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带来效益, 学校可以宣扬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优秀文化传统, 增强知名度, 为培养出这种高级专业人才而骄傲, 同时也因为学生的实习就业而节省办学资源, 所以这种模式可以使三方都受益。

摘要:在当今社会,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呈现的是多样化的模式, 更多的是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动手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 有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关键词:现代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福荣, 章勇.高职“师徒制”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 (10) :99-100.

[2]黄利非.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师徒制教育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 (8) :7-10.

[3]李军, 赵明炯, 何军.“师徒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3) :15-18.

期末总结(师徒制活动) 第2篇

——师傅篇

时间总是转瞬即逝,师徒结对仪式仿佛就在前日。来到期末,按照计划,我将进行本学期的“师徒结对”活动总结。

为加快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我有幸与老师进行师徒结队。从11月初活动开展至今,我努力践行着作为师傅所应尽的各种责任与义务。尽管心中有几许压力,背上添了许多额外的责任,但我还是能清醒地认识到搭建的这个培训平台的重要性,也很清楚自己作为师傅,对徒弟在职培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榜样与示范作用。在这之中,在帮助她的同时,我也在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有了一定的提升。比如,在一次听课过程中,老师在讲授完知识点后,我向她提出意见,知识点重复且进度太慢。老师却解释道,由于这个班才回来了一批实习返校的学生,他们基础薄弱,没有前期知识做铺垫,现在学习起来很费力,针对这一现象,她在讲解知识点时,特意方面速度,多遍重复,力求让全班的进度统一,缩短差距。我听后,觉得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备课、备学情,值得我学习。

老师上进心很强,年轻有朝气,比较细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深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上,能认真对待每一项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常翻阅各种参考资料,认真开展好日常工作。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得到及时的充电。平时也会很虚心地向其他年长的教师请教教学中的问题。

我与老师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不仅增进友谊,同时还加强了合作,互谈体会,在教学上,为了指导好她的教学,我也在课外研究教材,经常挤出时间和她一起探讨教学中的疑惑,对于她在教学上还认识不深的问题,我给予耐心的讲解、分析。同时也征求她的看法和意见,共同提高。

青年教师有充沛的精力,有好学的热情,有丰富的知识,有创新的能力。而我作为师傅应该乐意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因此,我们的师徒结对非常愉快。师傅在帮带徒弟的过程中也不断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也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在听课、学习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使我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

师徒结对也让我意识到自身的诸多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其实在师傅这“名”与“实”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但既然接受重任,就只能努力缩小差距了。在提高徒弟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努力充实自己,我觉得有所 成效是一种幸福,是一份荣耀,我会努力去追寻它。

师徒结对活动,使我们师徒不仅成为教育教学上的良师,也是我们成为了生活中的益友,我们的互帮互学涉及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我们的收益是无限的。作为师傅,我真诚地希望我的徒弟能少走些弯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祝愿我们学校的师徒结对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师徒制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师徒制 高职 文秘专业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83-02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社会对文秘工作的要求愈加严格,而文秘专业作为高职学校的重要学科,为了能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就必须对原有的专业教育结构、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师徒制的出现,为高职文秘专业改革创造了一条新的出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与以往相比,更容易在社会上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探索现代师徒制在当代高职文秘专业中的应用与实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职学校的共识,成为文秘专业进行科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师徒制及其特征

所谓师徒制,简而言之就是老师带领学生“三同”,即同学习、同实践、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传、帮、带”。师徒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经验传承方式,注重情感交流,讲究潜移默化,教育互动性强,往往具有“家族式”的特点,师傅对于徒弟有绝对权威。现代师徒制是在传统的师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传统师徒制的优秀传统,又摒弃了传统师徒制的不合理成分,是高职院校中一种较为便捷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采取现代师徒制这一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扎实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接受师傅经验知识的传承,从而更加迅速地成长,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和日渐严格的人才挑选。

二、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运用现代师徒制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

(一)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运用现代师徒制的必要性

首先,培养社会所需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经济的接触日益密切,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文秘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学院要想使得自身所设置的文秘这一专业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就必须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改革,从而适应当今时代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

其次,在当前的高职文秘专业中,专业知识体系设置不合理。由于高职学校所培养的文秘型学生都是要进入到单位进行工作,就企业的需求角度来看,文秘人员应当在做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基础上,也要能够适应档案、人事甚至是财务等多种类型的工作,然而,高职院校在设置文秘专业的教学知识结构时过分注重学科知识,未能完全摆脱以往的中文课程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仅仅具有理论,而缺乏办公设备的使用等基础的实用性文秘技能。

最后,当前的文秘专业缺乏专业知识实用性的训练。部分高职学校缺乏对文秘专业知识实用性的重视,在职业技能的训练中存在不足,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实践性的文秘人才,而非理论性的文秘人才,因此,文秘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找到理想的工作,高职学校就必须对文秘专业进行改革。

(二)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运用现代师徒制的优势分析

首先,现代师徒制的应用能够改变在以往文秘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从“要我学习”转变成为“我要学习”,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师傅能够以学生所要完成的文秘职业任务为要求,刺激学生文秘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在增加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职场中对于文秘工作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把自己在文秘工作中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逐步培养出自身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激发出学生在学徒期间对于文秘工作的热情。

其次,现代师徒制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的文秘工作当中去。在现代师徒制的应用过程中,师傅对文秘相关专业知识的示范,为学生构建起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思维深入到模拟的场景中去,接受师傅切身经验的传授,从而能够尽快掌握好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增加工作的经验。不仅如此,利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未来文秘工作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秘职业的适应性。

最后,能够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转化率。由于现代师徒制这一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小范围内的教学,这就可以让师傅对于所教徒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理解有全面的了解,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对徒弟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的讲解,对徒弟理解有误的知识点或者技能加以校正,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文秘技能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转化率。

此外,通过使用现代师徒制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师徒双方都得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师傅对知识以及技能的经验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专人的引领,不至于在摸索中前进,能够借鉴师傅已有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秘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师傅通过对徒弟的带领,能够从与徒弟的交流过程中,得到新的灵感,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并通过对徒弟的教导获得成就感,提高对于工作的热情。

三、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现代师徒制的具体运用

高职文秘专业运用现代师徒制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利用好学校以及社会等两方面的人力资源,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文秘知识实践训练的目的。

(一)高职文秘专业教育中现代师徒制的内容

一般来说,在高职文秘专业中运用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往往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师徒小组人员的构成。现代师徒制在高职文秘专业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深者对资浅者的导引,能够使得处于学徒阶段的高职文秘学生更早地学习到实用的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其在社会当中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对师傅进行选取的时候,选取担任师傅的人员必须是具备多年的文秘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在对学徒人员进行规划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是小组制,小组一般由5到6人组成。二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想对高职文秘专业进行改革,就必须改变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缺点,因此,高职学校要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规划好实习的地点,在校内能够通过师傅的带领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外也应有相应的地点能够作为师傅对学生进行文秘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基地。三是构建师徒制运作的管理机构。通过这一机构加强在现代师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文秘专业教育教学任务的下达,对师傅所提交的教学方案进行审核,并达到跟踪教学以及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的目的。四是构建好教学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师带徒过程中高职文秘教学效果的整理,根据相关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规定,对师徒制的文秘教学质量以及学徒的学习效果进行相应的考核与评价。

(二)高职文秘专业教育中现代师徒制运用的关键环节

现代师徒制在高职文秘专业改革中的运用包括如下阶段:首先,当文秘专业学生入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对师徒制教学场所进行参观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了解高职文秘专业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于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强学生文秘专业意识,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因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大致的设计,使得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文秘专业师傅的名单进行公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爱好以及能力的倾向选取师傅,而师傅也要对学生进行考查,从而确定自己的徒弟人选,一般都是5到6人,通过拜师仪式,使得双方形成师徒关系。最后,在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师傅要根据所制定的“带徒”教学方案,展开对徒弟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师傅要把自己的实际文秘工作经验融入到知识的教学过程当中去,从而加强徒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傅也要对相关的职业技能进行讲解,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对职业技能进行创新,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职业行为习惯,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服务。在对文秘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师傅也要加强与徒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徒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校正,避免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出现大的疏漏。此外,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师徒教学的考评,使得师徒文秘教学能够顺利完成。

(三)高职文秘专业教育中运用现代师徒制的注意事项

由于高职文秘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在运用现代师徒制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在为学生选取学习的师傅之时,要选择带徒经验丰富且资历较高的人员,以确保师徒制应用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师傅,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主性,遇到不懂的问题必须主动向师傅提问,师傅也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经验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社会角色,更专业、更职业。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多业共生的“共生经济”形态越来越显现,市场中的企业或者单位对于文秘工作的要求也日渐严格,因此,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必须进行改革。现代师徒制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师徒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师傅知识以及技能经验的借鉴,尽早养成自己的职业习惯,熟练掌握自己所应具备的相关文秘职能,提高知识以及技能的运用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对于文秘工作的相应要求。

【参考文献】

[1]袁红兰.师徒制改革在高职文秘专业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2(6)

[2]陈若蕾.具有广东特色的“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秘书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11)

[3]齐莹.新形势下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4]刘世团.基于人才需求的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5(3)

[5]张宏亮,赵学昌.高职文秘专业“导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秘书之友,2015(8)

[6]潘琦华.师徒制教学模式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

现代师徒制 第4篇

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建立起的“传统学徒制”难以适应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提出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重大任务。日前所提出的“现代学徒制”, 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 就是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企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要求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一场改革。如何有利于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如何促进职业院校服务范围的拓展, 促进职业教育生源的多样化, 并促进职业学生的全面及可持续发展, 摸索出一个较有效的职业教育的模式,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现代师徒制”的内涵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校企联合、双师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 具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主体上, 以企业 (行业) 为主体, 职业院校为基础, 校企双方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共担。二是对象与师资上, 学徒具有双重身份, 接受两类教师的教育。即在校是正式学生, 由学校派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师, 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在企业是正式员工或准员工。三是学习方式与时间上, 以“学校课堂教育+岗位师带徒技能培训”相结合为主要方式, 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四是学习内容上, 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的完全对接和融合, 并将职业技术与职业精神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有4个特征: (1) 办学主体是校企合作; (2) 教学师资和学员都是双重身份; (3) 学习方式与时间上与传统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4) 以“知识+技能”构成整个教学体系, 实行企业岗位需求与培养内容的对接。

二、“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要以“四化”方式培养

任何一个专业或方向的培养方案都有其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掌握。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搞好专业培养, 使得学生既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核心技能, 又不与企业的应用脱节, 无论是重理论轻技能, 还是重技能轻理论都是不对的。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技校教育的根本所在, 也是“现代师徒制”要探索解决的主要问题。“现代师徒制”的培养模式, 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专业指导教师的团队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提出“现代师徒”培养模式要以“四化”方式培养, 即专业教师团队化, 教学过程的流水化, 实用项目的企业化, 人员身份的双重化, 它是“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的精髓。

“四化”的培养问题解决好了, 我们才能完成“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的改革, 才能探索一条高效、实用、经济的高职教育的培养之路。

1. 专业教师的团队化。

“现代师徒制”中的“师”绝不是传统概念的师傅, 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是一个师傅带若干徒弟, 这种“传、帮、带”的模式有它的好处, 将“干、教、练”于一体, 但也有天生的缺陷。每一个师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现代师徒制”中的老师必须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 他们以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为导向而形成团队。每个老师针对专业的一个或几个技能对学生加以训练、指导。这种模式既传承了传统师徒“传、帮、带”的优势, 又避免了传统师徒培养模式的不

2. 教学过程的流水化。

一提及生产流水线大家都知道它的分工细致和高效的运作方式。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借用这一运营工作方式来培养, 将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的核心技能分解成若干工序。学生犹如跑在生产线的各类“产品”, 随着生产线不断的运行“产品”最后成才 (毕业) 。那么每个专业的“生产线”“工序”的设计则尤为关键。学生到达了专业“生产线”的末端则毕业, 否则还要在“生产线”上不断地“加工”。

3. 实用项目的企业化。

老师们用什么来训练学生呢?这一点必须要与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相结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采用企业的实际应用的项目或工序, 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实际的模拟情境的感觉。在工作中, 由师傅 (老师) 指导完成任务, 完成徒弟应完成的工作。

4. 人员身份的双重化。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工作中有一个身份的问题, 身份解决了他们都可以进入角色, 完成好自己工作岗位的职责。在专业的培养流水线上, 每一个训练项目就如一个个任务或工序, 每个人都按照岗位的要求就绪。进行企业化的管理考核, 完成任务者进入下道工序的训练。等所有的岗位都体验完, 并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这个学生 (徒弟) 就毕业 (成师) 了。

三、“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代师徒教学模式是一种职业培养教育创新的一种模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预想不到的事情。但无论如何设计, 学校与企业必须是手牵手的合作关系。在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必须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是要有一个训练基地 (企业) 作为机—构保障;第二是要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完成设计好专业培养的—训练流水线;第三是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 各工位的“师傅”要到位, 要有对“徒弟”的考核标准。

1.训练基地是现代师徒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在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合作组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合作训练基地。基地为学校企业共营, 按股份制公司化管理, 利益、风险共担。由双方人员各派人员参与基地的建设, 它是学生培养训练的基础保障。这个必须是一个校企双赢的合作关系, 只有双赢基地才能运营长久, 才能健康地发展。

2.专业培养训练流水线科目的设计是关键。有了基地作为训练的机构保障, 专业培养流水线训练科目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它既要符合职业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又要满足企业用工、用人的需要。这个设计方案必须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 由双方人员参加, 共同探讨其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效益性等要求。

3.考核标准是“徒弟”学生成师毕业的指南。一般传统的师徒培养是师傅凭着自己的经验来考核徒弟是否能成师, 这样的考核方法既不科学, 也很主观, 更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而现代师徒教学模式不能像传统的师徒考核方式由师傅人为主观定论, 必须是要统一的考核标准才行。考核学生是否成师毕业的标准, 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也是学生的学习训练目标, 它是教师、学生的教学指南。

四、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凭着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 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 由于企业、学校、学生的立足点不一样, 可能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运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着资源整合, 力争双赢的思想, 积极沟通, 做到利益均沾, 风险共负而解决问题。

1.企业与学校关心的着眼点不同的矛盾。企业是的着眼点是接受订单, 完成生产任务获得利润;而学校的着眼点是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他们之间的着眼点有着天壤之别。企业关心的是生产任务;而学校关心的是培养目标是否完成。要让校企能在一条船上共同努力, 必须是从组织结构上、经济利益上有着不可分离的立足点。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完不成生产任务我们将有损失;学生培养不好企业的生产也无法保证;必要时政府也可出面干预、支持。

2.学生对学徒认识与对大学生培养认识的矛盾。学生认为我是来读大学的, 学校为什么把自己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特别是遇到产业工人的工作任务, 重复工作繁琐无味, 一旦学习掌握后就不愿再踏实认真去做;还有学会了我要提前成师, 工资不能是学徒工的工资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解决不好也会给新的现代师徒培养模式带来困扰。这是一个管理问题, 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各专业一定要有本专业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考核标准;工作模块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学生一旦通过考核后可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培训;所有的模块都通过考核应该颁发“成师” (毕业) 证, 企业可直接聘用发给其员工工资。

3.学徒工的工作效果达不到企业要求的矛盾。企业的订单是有经济压力的, 企业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是要受罚的。这点学校体会不深, 学生更没有压力。如何让学校、学生都要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让企业、学校、学生有共同分担风险的机制。同时企业在签合同时学校也要审核签字, 没有学校的签字企业也不好拿订单。经双方慎重考虑、审核、签字的订单才有顺利实施的可能性。

五、不断探索, 使“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现代师徒制的职业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 它既不同于过去形式的结合, 也不同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要想培养出直接能与企业需求接轨的人才, 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摸索, 使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政府要在政策上、经济上、组织结构上给予大力支持。既要吸取学习国外的职业培养的模式的优点, 也要不断探索、学习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政策。完善现代师徒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是彻底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矛盾的必经之路。

四、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凭着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 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 由于企业、学校、学生的立足点不一样, 可能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运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着资源整合, 力争双赢的思想, 积极沟通, 做到利益均沾, 风险共负而解决问题。

1. 企业与学校关心的着眼点不同的矛盾。

企业是的着眼点是接受订单, 完成生产任务获得利润;而学校的着眼点是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他们之间的着眼点有着天壤之别。企业关心的是生产任务;而学校关心的是培养目标是否完成。要让校企能在一条船上共同努力, 必须是从组织结构上、经济利益上有着不可分离的立足点。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完不成生产任务我们将有损失;学生培养不好企业的生产也无法保证;必要时政府也可出面干预、支持。

2. 学生对学徒认识与对大学生培养认识的矛盾。

学生认为我是来读大学的, 学校为什么把自己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特别是遇到产业工人的工作任务, 重复工作繁琐无味, 一旦学习掌握后就不愿再踏实认真去做;还有学会了我要提前成师, 工资不能是学徒工的工资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解决不好也会给新的现代师徒培养模式带来困扰。这是一个管理问题, 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各专业一定要有本专业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考核标准;工作模块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学生一旦通过考核后可进入下

Á一个模块的培训;所有的模块都通过考核应该颁发“成师” (毕

ÁÆÇÈÉÉ$%&业) 证, 企业可直!"接#$聘用发给其员工工资。ÁÁ' (Á%&' () Á

Á

3. 学徒工的工作效果达不到企业要求的矛盾。企业的订单是

Á有经济压力的, 企业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是要受

Á

ÁÇ罚的。这点学校体会不深, 学生更没有压力。如何让学校、学生都

!"#Á

Á要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让企业、学校、学生有共同分担风Á险的机制。同时企业在签合同时学校也要审核签字, 没有学校的Á

Á签字企业也不好拿订单。经双方慎重考虑、审核、签字的订单才

ÁÁÂÁÂÁÂ有顺利实施Á的Â可能性。ÁÃÁÄÁÅÁÂÁ

ÁÁÁ

五、不断探索, 使“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现代师徒制的职业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 它既不同于

ÁÂÁÁÁÃÁÁÁÁÁÁÄÁÁÁÁÁÁÁÁÁÁÇ过Á去ÁÁÁ形ÁÁÁÁ式Á的Å结Á合, 也不同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要想培养出直

Á接能与企业需求接轨的人才, 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摸索, 使现

Á

ÁÂÃÄÅÆÇ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政府要在政策上、经济

上、组织结构上给予大力支持。既要吸取学习国外的职业培养的

ÈÉÁÁÁÁÁÁÉÁ

要到位, 要有对“徒弟”的考核标准。

1. 训练基地是现代师徒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

在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合作组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合作训练基地。基地为学校企业共营, 按股份制公司化管理, 利益、风险共担。由双方人员各派人员参与基地的建设, 它是学生培养训练的基础保障。这个必须是一个校企双赢的合作关系, 只有双赢基地才能运营长久, 才能健康地发展。

2. 专业培养训练流水线科目的设计是关键。

有了基地作为训练的机构保障, 专业培养流水线训练科目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它既要符合职业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又要满足企业用工、用人的需要。这个设计方案必须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 由双方人员参加, 共同探讨其科学性、模式的优点, 也要不断探索、学习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政策。完善现代师徒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是彻底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矛盾的必经之路。

摘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要思考研究的问题。文章针对学校与企业如何联手合作共创“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以四化培养和实训流水线的培养理念。对如何搭建企业与学校合作平台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培养模式,培训基地,四化培养模式,训练流水线

参考文献

[1].李通国, 李贤正.师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现代运用.科技信息, 2010 (18)

[2].李通国.基于工学结合的师徒制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探讨.职业时空, 2010 (4)

[3].杨显彪.“师徒制”: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 (3)

师徒制培训计划与总结 第5篇

师傅:XXX 徒弟:XX 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决定开展师徒制活动,本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为使师徒双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计划如下:

一、师傅承担的职责:

1.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师德形象。

2.从教学常规、课堂管理、教学基本功等三个方面对徒弟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徒弟了解和掌握教学常规工作,指导徒弟基本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试;帮助徒弟形成课堂管理能力,能基本驾驭课堂;指导徒弟狠练把握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功。在指导徒弟掌握教学常规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徒弟在课堂管理和教学基本功方面逐步形成一定能力;指导徒弟形成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正确把握教材、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3.每周至少听徒弟1节课,课后及时交流并作好听课记录。4.徒弟参加课堂教学评优等活动认真给予指导,悉心给予帮助。5.引导徒弟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指导徒弟撰写好教学案例。

二、徒弟承担的职责:

1.虚心认真地向师傅学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形成高尚的师德。2.教学常规、课堂管理、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认真听从师傅的指导,要了解和掌握教学常规工作,基本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试;逐步形成课堂管理能力,能基本驾驭课堂;在把握教材和教学设计方面狠练基本功,在师傅的指导下能基本把握教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在掌握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侧重于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的提高,逐步形成能力;要形成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正确把握教材、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3.每周就本周主要教学目标主动向师傅请教一次,至少听师傅2节课,课后及时交流并作好听课记录。

4.认真参加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争取获得优良的成绩。5.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撰写好教学案例。

三、师徒双方各守其则,团结一致。

1、师傅主动关心徒弟的政治思想,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去影响、引导青年教师发扬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教育教学工作。

2、师傅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帮助我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教育水平。

3、我积极向师傅学习,树立热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思想,经常主动请教指导教师。对于自己要上的课要及时请教指导老师,上好之后也要及时写好课后反思。

4、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和文章,努力上好每堂课,并请指导老师听课、评课,上好公开课,认真听师傅的示范课。对比差距,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每学期认真写好教学一得、工作总结、工作经验总结。

师徒制工作总结

踏进南丹高中这片教育的沃土,我认识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师,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学校组织老人师徒制的活动,我有幸与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非常优秀的唐雍生老师结为师徒。师徒制的活动,使我们这些新老师在教学上有了引路人,帮助我们逐渐走出迷茫困惑的阶段。在开学之初,唐老师及时在学科思想认识上给予了我引导,使我尽快以较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师徒制的活动中,我们的常规活动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备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老师为主,老师在我根据课标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他的建议,指出我的偏差所在,第二次带领我重新理解课文及教学的目标,以达到我深入理解本课教学目标为主。再次,教学设计,重难点如何突破,老师也会在我的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教我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以致于每次师徒集体备课后让我顿感那沉甸甸的收获我在手中。

二、课堂(听课):在这个环节中基本上是徒听师和师听徒两种方式,其中徒听师为主体。我在听课中做比较,反思自己的教法,及时记录指导老师的优点或某个知识点教法的感想,包括教学进度、知识的重难点突破、例题的精选精练、课堂容量以及节奏的轻重缓急等等,同时也能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难度。总之,听课为我的备课与教学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三、课后(评课):在这个过程中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每次老师听过我的课后及时给我反馈信息,之处课堂中的优缺点及提出调整思路等。

由于本人在教学方面经验甚少,在教学的同时,时时虚心向资历深的教师请教,和我们办公室几个数学老师一起学习有关数学方面的教学教法,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扩大视野;经常上一些数学网站,更多地进行网络学习。在高老师的指点下,我收集了许多优秀教案,还看了一些数学优质课教学光盘,在模仿、琢磨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当然高老师的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也都给予我很大的熏陶和感染。他工作热情很高,认真细致踏实,大胆干练,见多识广这些都永远值得我学习。高老师经常的检查我的备课本、听课笔记以及作业批改等,我还有很多需要向师傅学习,以师傅为我的榜样,因为她的态度时刻影响着我,我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详案,设计教法,上好每一堂课,课后认真细致批改作业,进行辅导补差工作。

我感到师徒结对象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总之,这一学期以来,在高毅老师的悉心指导、栽培下,我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后我要更加主动地、虚心地向她多学习,多请教,努力工作,积极创新,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学校作出我应有的贡献!

师父:xxx 徒弟:xxx

师徒制的回归 第6篇

张景岫觉得,寻找导师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自己判断力、耐心的过程,是对于“什么是成长”逐渐认识的过程。

麦可思公司副总裁张景岫到现在都记得他的一位前辈对他说的话:不要依赖别人。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张景岫是一家国有大型外贸公司的外贸员。一次做外贸单据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觉得后面还有同事负责检查,所以马虎把公司英文名字的一个点给漏掉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外方客户很可能以此为由拒付几十万的货款。当时张景岫的老板和他长谈一场,说了上面这么一句话,自此以后,细心一直是张景岫的职场法宝之一。

张景岫的这位老师,被中国人称为“师父”,也叫“贵人”,他们出现在你职业生涯的各种时期,或是点拔、或是指引,影响着你的职业旅程。他们的作用大到往往出乎你的意料一机会总会遇到,知识总是日积月累,沟通谈判等技巧总是随着时日发展有所磨炼,但是那些让我们遇到新的问题能知晓如何判断的价值准则,我们丈量自己或者舒展自己的方法、品德和意志,一定是自师父那里学来的。

对价值判断的决定作用

“事实上,在企业的组织中,最为良性的成长并不是靠你经历挫折之而是一种柔工力道,一种与自己和周边相处的“寸”劲。郝健是智联招聘资深职场顾问,没来智联招聘之前,他曾经在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做老师,当时“年轻气盛”,经常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教育学生,而当时学校书记则用行动给了他很大启发:“他也没有跟我特别说什么,而是以身作则。经常充当我和学生之间的润滑剂。现在看来,我的那些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真正的效果,反而是他的处理方式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不以破坏稳定的关系为代价,又取后的反省,导师会既有身教、又有言传。一般的身教的比例要远远大于言传,而且其影响远远大于你的想象。”说这话的是安拓国际商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兼工业部门经理谢峥。“对于新人来说。师父特别重要,很多新人都是在潜移默化中Copy自己老师说话做事的方式。如果有个师父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对于利益的分配比较计较,那么这个徒弟将来在带人的时候,也会有这个影子。职场导师对人的影响,有时候哪怕是一种坚定的判断和无声的支持,都会对徒弟的判断和价值观起到很大的作用。”

谢峥8年前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跳到猎头公司,从甲方到乙方,这被很多人视为“大冒险”。青涩的谢峥对新的环境和规矩一无所知,然而他印象最深的,不是主管如何教会他技巧类的东西,而是教他意识到职业操守和准则的重要。

“职业的原因,我们手中掌握着客户的信息和资源,经常面临一些诱惑。有人会经不住诱惑绕过公司,直接把资料传递给客户,把这一部分佣金据为己有。这是行业的大忌。当时部门主管教了我很多‘大是大非’的东西,这是空洞的章程中学不到的,后来我逐渐体会到,这些‘大是大非’几乎可以说是猎头的‘生命线’。”

言传与身教

好师傅教的是身段、品格、修养;教的不是一种技艺,得很好的效果。郝健将这一类归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融在了他的职业中。“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师父。将成为你的职场塑造者。如果你遇到的师父是一个狼性的师父,那么你也会慢慢磨砺成相对硬朗的风格,如果你遇到一个稳重的师父,那么你也就会逐渐变成相对稳重的性格。”

言传和身教对一个人的改变其巨大意义往往超乎我们想象,曾担任前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煜助理的金丽英就从他的“师父”那里偷偷学到了不少东西,“记得有一次IBM人资部门请Henry(周伟煜英文名)为同事上一堂领导力的课,他亲自准备了PPT,对上课内容多次修改。课程结束后,有一位年轻的业务员问了个问题,一时半刻回答不了,必须收集资料、整理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答案。结果Henry不但真的花时间整理出答案,还请我一定要找出那位发问的新人,完整地答复给他。”金丽英说:“如果我是那位业务员,一定很受感动,确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大老板不是个说说就算的人。”后来的日子里,不论参加演讲或给同仁上课,如果遇到无法立刻回答的问题,金丽英必定要求发问者留下联络方式,等待解答后回复讯息。

学规矩,做人的根本

“没规矩!”这是很多职场前辈对今日新人的看法。“不守时”“不晓得尊重人”“挑挑拣拣”“挂脸子”……似乎今日的职场人,连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功也并不知晓。进而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一夸就骄傲得不得了,一批评又沮丧得不得了”;“什么都听不进去”;“交代的事情迟迟不做”;“总是工作不到三年就跳槽,特别容易抱怨”;“不知道感恩,什么都觉得是应得的”。然而,这些看似基本的规矩,谁来教呢?

学校教的是大道理,遇到具体事例道理就烟消云散;父母宠爱有加、望子成龙,绝对想管教,但是也缺乏方法。比较随机;公司更是着重于培养职业技巧。巴不得能赶紧“会做”,赶紧上岗,莫问初衷。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甚至这堂基本课,其实连社会也没有在教!道德啊、伦理啊、规范啊、待人啊、接物啊、尽分啊、敦厚啊,这些词汇离我们的日常行为准则越来越远,似乎“有效”成为衡量行为的一切标准。

拿最基本的例子来说,很多人可能进入职场第5年,还是做不到守时,不是迟到就是晚交活,而且自己并不觉得晚一下有什么大不了,“我已经尽力了,有什么办法?”不要远说,单是20年前,这是要挨骂的,师父第一课教你的就是最基本的规矩,要守时、守信;还有一些人动不动就对同事甚至上级发脾气,摔桌子走人,这都是在过去“师徒制”中大逆不道的事情。原来学一门手艺,真是要学上一辈子,学技巧不够,到最后能不能“成大家”就是靠跟师父学做人,“物我两忘”。在老规矩里,如果连做人都不会,那真是什么都学不会,到哪儿都没人要的。而现在不会做人处事、靠小聪明在职场里行走的人虽不能说比比皆是,但确实合格者十中不足一二。最近刚刚走红的解读《弟子规》的钱文忠,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规矩的缺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几人能

做到呢?东汉洛阳张劭与范式“毕业后”约两年后中秋节中午见,果然两年后范式从山西到洛阳准时赴宴了,你能做到吗?以小见大,后来张劭病逝把妻小家事托付给范式,称其为可托付之人,果然如此,传为美谈。

现代师徒制 第7篇

1 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师徒之间默会知识的传递

要充分深入地理解默会知识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的传递,首先就要了解掌握学徒制模式、默会知识等有关的概念与内涵。

1.1 学徒制的起源

学徒制自古有之,并且分布范围广,只不过由于时空差异其表现的形态有些不同,但其本质大同小异。学徒制的产生,一开始主要是为了促进生产的发展与传承手工艺。特别是在古代,徒弟学习的内容与师傅教授的知识主要是手工制作技巧,这个又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并且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比较纯粹与简单,就是徒弟学习手工艺技巧而师傅就是传授。并且师徒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形成一种学徒关系。学徒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比较纯粹简朴的学徒制已经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模式化的学徒制,例如一些技术学校的招生,与传统的招学徒相比,这种招生往往是大规模的,对于技术学校来说,招收的学生越多越好,这更像是一种学校教育制度,但学生学习的主要是技巧,与学徒制中的学习目的十分相似。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也还是有一些传承下来的学徒制的,只是比较少并且,或多或少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1.2 学徒制模式的内涵

学徒制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稳固的模式,传统的学徒制模式更是如此。在古代,一些师傅对收的徒弟要求比较高,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选拔最为优秀的,并且接收的学徒也只有一两个。这是因为,师傅接收了学徒,就相当于认了一个干儿子,甚至在此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和师傅住在一起,与师傅儿女相排行,或者是兄弟姐妹。有些技术精湛的师傅,如果没有儿子,这就没有了将技艺传承下去的继承人,对于这种技艺后继无人的情况,师傅一般会选择收学徒,收学徒就是发扬技艺的最好选择。因此,学徒制模式才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并在社会中也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学徒制模式发展到现代社会,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师傅为了发扬技艺、徒弟为了学习这么简单,而是师傅的背后往往依靠一个学校,形成规模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的除了必要的专业技巧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内容,并且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到的技能来作为谋生的手段。

1.3 默会知识的概念

所谓默会知识,是指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看到、运用,但却又不能运用特别具体的符号、语言来表达的知识。比如,对事物具有独特的眼光、对形形色色的人与物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凡做事行动都有很浓厚的趣味、解决事情从不蛮横而是善于运用技巧、富有创造力等等。默会知识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很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一旦事情发生,潜意识里就会有解决该件事情的应对之策。默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知识,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认知的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感觉、感知。默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同时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取得成功也有重要的影响。

1.4 学徒制中的默会知识

在传统的文化传承中,由于古代的一些条件以及其它的因素所限制,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甚至很多都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靠一些口头形式流传下来,并且特别容易失传。在学徒制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默会知识,这种知识没有很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没有明确的记录。当然,学徒制中也有一些显性的知识,显性知识比较容易得到传承,因为一般都会有记录下来,不易流失。在学徒制中,除了默会知识的培养,其他培养方式一般是显性知识的培养,譬如技工技能的培养,修理汽车修理的培养,这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特殊知识形态结构的客观要求。与显性知识相比较,学徒的默会知识培养更为困难,由于默会知识的不可表现性,在培养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徒弟的通过自身的观察与理解体会。随着学徒制日益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规模化的技能学校教育,许多隐藏在学徒制中的默会知识也慢慢失传,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补救”默会知识。

2 现代学徒制中默会知识的特征

与显性知识一样,默会知识也有它本身的独特特征,这是区别于其它知识的关键所在。而在学徒制中,这种特征也尤为明显。现代学徒制中的默会知识一般有以下标签,比如默会知识是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的,默会知识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并不是简单非命题和一般语言就能完全描述的,只能在行动中展现出默会知识的一面,并且在行动中被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觉察意会;默会知识不能以严肃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这种特殊形式进行传递;要积累默会知识是非常之不容易的,更不用说大规模积累和传播默会知识了;默会知识是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它相对于明确、浅显的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与根源性……从整体来说,以上就是现代学徒制中默会知识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并且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知识的特征,同时,在运用、学习默会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结合这些特征来进行。下面是一些更为具体的默会知识特征的分析。

2.1 默会知识渗透在实践过程中

一般显性的知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能找到论点与根据,而默会知识却是渗透在实践过程当中的。从哲学角度来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只能在实践过程中检验默会知识的正确性、实用性。默会知识是学徒在跟随师傅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到的,因此,现代学徒制中的默会知识是渗透在实践过程中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默会知识就没有其自身的一些理论作为支撑,并不就是一些“懒散”性的知识,而是在实践的发展中,也有一些自身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形成了默会知识理论,这些理论是相对于具体性的默会知识而言的。例如,在书法中有书法的默会知识理论,在教育行业中也有教育方面的默会或者隐性的知识理论等等。

2.2 默会知识不容易传递

由于现代学徒制中的默会知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没有具体的、明确的语言等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学徒制中默会知识是不容易传递的。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默会知识是个人独特体验的知识,是不能通过言语向他人描述后别人就能习得的,并且每个人的思维大相径庭,这无形之中更是增加了传递的难度。默会知识是个人内在的独特体验,因此说现代学徒制中的默会知识不是通过相互学习就传递给对方的。所以,默会知识具有不容易传递性,更不会像显性知识那样,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来获得。这些都为默会知识的传承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难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的学徒制中容易流失默会知识。

2.3 默会知识偏重逻辑性

默会知识是理论层面的东西,相对显性知识来说,更加抽象,逻辑性也更强,这也是培养默会知识、学习默会知识以及传承默会知识难的原因之一。在笔者看来,现代学徒制中的默会知识是学徒跟随师傅求学的过程中,个人思维的产物,是通过个人自我感悟习得的与周遭世界相联系的结晶,因此更偏重逻辑性。因而在默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徒弟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然后再让学徒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运用自己体会到的默会知识理论,把默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再从实践到理论,形成自己新的体会、感受,这样才算掌握了默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靠默会知识的逻辑性来掌握,一旦脱离了这个逻辑性,就容易偏向其它方面的知识。

3 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师徒之间默会知识传递的方法

默会知识的传授远远没有显性类型知识传授那么简单容易,它的传授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而且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师傅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基础这个因素,其次是师徒关系、师傅和学生的行为特征因素等。所以在探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师徒之间默会知识传递的方法中就要从这些因素入手。

3.1 增强师傅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基础能力,提高师傅对学生默会知识技能转移力度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一个天赋再高的学生,跟错了师傅,那么学生也很难取得成功;假如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跟的却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那么即使再不济,也可以取得一些成就。这就说明了师傅水平的重要性。在学徒制中,影响默会知识传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傅的水平,这直接决定了学生所能达到的最高顶峰。此外,单看师傅的水平也是不行的,还有看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原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对知识技能的转移能力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所以要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促进师徒之间默会知识传递,就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增强师傅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基础能力,以此来提高师傅对学生默会知识技能转移力度。

3.2 增强师徒之间关系,培养师徒之间的默契感

在学徒制中,师徒间的关系对知识技能转移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重要一样,如果师徒间的关系不好,就会对默会知识的传授有直接的影响,师傅既教不好,徒弟也会学不好,这样发展下去,不仅没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的,还会造成师徒间关系的破裂,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所以师徒间要增加交流,保持亲密的关系,培养师徒简默契,以此来促进师徒之间默会知识的传递。

3.3 要善于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来促进默会知识的传递

对知识技能的转移,一般来说,是师傅与徒弟双方面的,并不是只针对其中的一方来说。也就是说,师傅和学生的行为特征对学生知识技能转移的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师傅教的形式与方法,师傅的引导动作;学生学习的习惯、生活状态。这就要求师傅要善于创新教学方法,注意结合实际特点来培养徒弟的默会知识。

3.4 要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与现代技术手段来促进默会知识的传递

促进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中更好的获取知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流传下来的一些好的学徒制中的经验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有利条件来进行学徒制的建设,例如在默会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授等。尤其是默会知识,是个体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呈现为动作技能,只能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的观察大量的练习,最终被领悟理解和内化。

4 小结

学徒制中蕴含着大量的默会知识,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默会知识的教学,对于进一步发展学徒制,更好地传授与学习知识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徒制中的一些特征来进行默会知识的培养。通过增强师傅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基础能力、增强师徒之间关系、善于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等方法来促进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师徒之间默会知识的传递。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3]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02).

[4]王子南,冯水莲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整合的探索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7).

[5]高葵芬.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职院校试点的基础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4).

[6]宁艳阳,常立农.试论企业隐性技术知识的管理[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现代师徒制 第8篇

关键词:“师徒制”,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实践教学

中国人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国人的“教学”历来有浓厚的“师徒情结”。中国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在很长时期内主要依赖于古老的师徒制。将传统的师徒制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去,形成现代师徒制,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现代师徒制将社会行业特点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并进行创新,其特色是校企联合为办学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双重身份,工学交替,以“知识+技能”构成整个教学体系,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培养内容的对接。

1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职业院校近几年的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在逐年下降,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普遍存在专业学习不扎实、就业前景不乐观等现象,缺少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职业院校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张扬学生个性特长,把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现有的“院校式”人才培养模式属于批量生产,无法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没有落到实处,对于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够,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课程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一味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与评价流于形式。就业后随访不够,针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社会调查甚少。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在职业教育常规教学中很难实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完美结合,将现代“师徒制”应用于职业教育中,能够使学生迅速的适应企业的需要,实现学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课堂与岗位的完美融合。实现教学与市场一线接轨,教学环境即工作环境,克服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盲目性和自身特点的束缚性,打破了各个学习模块的独立性和分离性,强化了学生把握市场的能力,促成了生产技能、销售技能和服务技能的综合掌握和运用。将现代“师徒制”应用于职业教育,能迅速增长学生的生产经验及劳动技能,改善教学生态,从而加快人才培养进度,提高成才效度。将现代“师徒制”应用于职业教育,能有效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技能素质,使其毕业后能够较好就业创业。

2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

传统的师徒制虽然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是机械地强调传统的师徒制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并不完全符合实际需求,职业院校毕竟不是企业,对于学生要有学制教育的要求。因此,借鉴其一对一教学的长处,依托职业院校自身的实力,借助网络时代先进的技术,不同的专业灵活运用自身的优势,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师徒制”,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是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最根本的目的。

2.1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现代“师徒制”,职业院校就要转变强调系统性、注重理论化的教学观,加强实际操作的培训,实现将企业的生产运营、实习实训、社会服务融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为了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要围绕企业活动重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点,以实训操作带动理论学习,使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必要的能力与必需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任务,实现共建教学课程、共享师资力量、共监教学质量、共担学生就业。

2.2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期,要根据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在企业、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校企专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2.3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师徒制”教学,是在工学结合、课程项目化的原则上实施以“师父带徒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形式,借助校企合作及社会资源优势,形成教师、师傅、企业领导角色复合,学生、学徒、员工角色合一的现代“师徒制”教学现象,学生既在做中学知识、学技术、学工艺,又在做中提高职业素质。但是现代“师徒制”教学决不是与传统教学相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师傅”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或者在项目完成后,指导学生对传统课程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知识点。建设和运用微课、视屏公开课、慕课等教学资源,不但可以弥补“师徒制”教学过程中,师傅不能给学生系统的讲解知识点的缺陷,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理实双能的专业师资队伍

现代“师徒制”的主体是“师傅”和“徒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素质、同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是对“师傅”的基本要求。“师傅”不论是来自学校的专业教师,还是出自企业的能工巧匠,都应是既能讲课又能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的理实双能型“双师”。“双师”并不仅仅是指具有讲师资格和工程师资格,而是必须能在高校教学和企业工作中游刃有余。高校教师“师傅”,要在企业兼职;企业工程师“师傅”,要在高校授课。

2.5内外互补的实训实习基地

实训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训练的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训教学单位,是实施“师徒制”的物质基础。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学校自建,再与企业合作承担生产任务;也可以引进企业,建立真实的“校中厂”。校外实训基地可以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办班等形式,将“教室”搬到相关企业,实现“厂中校”。

2.6客观真实的质量监控评价

师徒制学员学习期满后,采取综合考评方式进行评定。其中操作技能考核占40%,理论考试占30%,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劳动素养占20%,平时考勤占10%,促进学生了解并遵守行业的职业道德操守。通过多项考评形成学员的最终成绩评定,这样既能够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又可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考核形式。

3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3.1将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落到实处

在“校中厂、厂中校”的环境中,“徒弟”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完成了实际的生产项目,这让学生对理实一体的学习模式产生较大的兴趣,学习前目标明确,任务完成有成就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大幅提高,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职业人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2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提高

现代“师徒制”的实施,教师作为师傅,要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来,促进了缺乏企业经历的专任教师更快的融入实践,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师傅也是教师,要在实训过程或实训结束后将理论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就要求教师不断尝试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

3.3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在现代师徒制的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有实习工资,增加了经济收入;学生到企业进行综合实践,节省了学校设备的投入;企业在实习学生中择优留用,降低招聘、培训成本;学校按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现代师徒制的模式下,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学校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企业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真正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利非.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师徒制教育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8).

[2]高俊杰,李婧“.师徒制”职教培养模式不过时[J].教育与职业,2011(22)

[3]李通国,李贤正,杨金石,郑雁.师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现代运用[J].科技信息,2010(18).

[4]黄利非.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师徒制教育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8).

现代师徒制 第9篇

为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厦门公交集团汽修师傅“传、帮、带”的作用,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11月2日上午9点, 在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行政楼会议室举行了2016级现代学徒制“公交汽修班”启动仪式暨拜师结对仪式。

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赵俊带领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技术部、客服稽查中心、培训中心等有关人员及18位带教师傅出席了本次仪式。

工商旅游学校赵丽萍副校长宣读“关于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和“关于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校企联合教研室的决定”。市教育局领导许旭东、公交集团副总经理赵俊和工商旅游学校校长庄敏琦现场颁发了“校企联合教研室”牌匾、带教师傅聘书和“现代学徒制班”班牌。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赖敏强宣读“现代学徒班”师徒结对名单。来自集团公司各基层单位选拔派出的十位师傅分别与学生 (学徒) 结对子。学徒毕恭毕敬请师傅喝茶, 鞠躬行礼齐声说, “师傅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拜师仪式简单而庄严。

现代师徒制 第10篇

1现代师徒制的特点

现代师徒制作为一种教学授课的形式, 在我国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之久, 其主要形式是师傅通过传、帮、带等方式传授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 师傅在亲自示范的过程中讲解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 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 能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获取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现代师徒制以师生的互动性和情感交流为主, 运用情景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全部在现场完成, 学生从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学得知识和技能, 做中学, 学中做, 学与做融为一体, 体现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现代师徒制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 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思想理念, 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不但注重皮革服装理论知识的教学, 更注重皮革服装技能的培养, 是可持续发展的皮革服装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为培养学生扎实的皮革服装专业技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高效地为皮革服装行业培养具有稳定专业思想及扎实皮革服装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皮革服装应用技能型人才。

2现代师徒制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中的作用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专业技能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办学声誉, 因此, 为了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学生的专业技能, 必须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采用现代师徒制进行实践教学, 为皮革服装行业和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2.1培养皮革服装行业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皮革服装行业是一个时尚行业, 在21世纪皮革服装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皮革服装行业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综合技能。因此, 服装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必须根据市场发展规律, 瞄准市场需求, 按照皮革服装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办学, 来满足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教学能够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的综合实践能力, 满足服装行业和企业来之即用的应用型人才标准, 从而实现企业和人才之间的零对接, 适应当今时代日益增加的服装专业人才需求。

2.2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当时由于服装企业缺乏技术人才, 部分高校开始成立服装专业, 主要教授一些服装设计、服装制图、服装工艺等课程, 重视理论轻实践, 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差, 毕业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虽然经过30年的发展, 服装院校也意识到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实践性的服装技术人才, 而非理论性的服装专业人才, 但好多服装高校在办学的过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力度不够, 毕业以后大部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很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可以通过现代师徒制教学方式, 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 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成为“我要学习”,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师傅切身经验的传授, 来增加自己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对未来服装工作的适应性。

2.3优化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皮革服装行业受地域性影响较大, 不同地域所需的服装专业人才存在很大差异, 而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区域性应用型人才。全国有好多服装院校和一些综合性高校都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 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服装专业课程设置, 就很难满足皮革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是根据具体的工作场景进行教学, 因此, 服装院校和一些综合性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单位, 对服装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真正学到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学生以后的实习和未来的就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现代师徒制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的教学方式

现代师徒制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的主要教学方式,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皮革服装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为了更好地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的教育质量, 现代师徒制教学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 目前现代师徒制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的主要教学方式有项目师徒制教学、工作室师徒制教学、实战师徒制教学、虚拟师徒制教学4种教学方式。

3.1项目师徒制教学

在进行项目师徒制教学时, 需要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的专业课程设置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每门项目化课程设置基本项目、提高项目、拓展项目三个层次, 这些项目可以是经过改造的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 也可以是根据企业项目进行虚拟设计的项目。师傅在授课的课程中, 通过具体皮革服装项目的示范展示整个操作过程, 使学生掌握其中的关键技能, 再通过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技能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例如, 某皮革服装公司需要皮革毕业的学生根据客户订单制作出皮革服装纸样, 如果师傅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样的项目教学和训练, 学生就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纸样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设计出来的纸样是否与款式相吻合, 采取的工艺是否符合客户要求, 这就需要师傅从款式图、规格、基础纸样、工业纸样、裁剪、缝制、成品检验7个方面, 通过示范的方式进行操作给学生进行讲解,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皮革服装工业纸样和成衣的具体制作流程和操作技巧, 分析学生在哪些方面会出现错误, 并与学生互动, 减少学生的出错概率, 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技能,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2工作室师徒制教学

工作室师徒制是指按照皮革服装企业的组织机构要求, 在高校内设置以皮革服装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为核心的师资团队的工作室, 如皮革服装设计工作室、皮革服装纸样设计工作室、皮革服装品牌策划工作室等, 这些工作室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际项目及各种教学资源, 按照工作室师徒教学方式对工作室的学生进行皮革服装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室师徒制教学可以形成新的实习环境, 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 设计特定的皮革服装项目进行教学,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少学生就业后的磨合时间, 提高了就业率, 还有利于皮革服装专业知识的传授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专业的专业技术能力, 最终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工作室师徒制教学过程工作室的老师通过向皮革服装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从而使高校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室师徒制教学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和操作, 视野变得开阔, 技能得到提高, 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3.3实战师徒制教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学校就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 安排学生到相应的服装企业诸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顶岗实习的时候服装企业师傅根据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定向培养人才的方案, 结合服装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 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 采取实战师徒制教学方式, 对服装设计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按“准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技术全方位指导。学生在实践工作岗位上接受师傅的言传身教, 反复看和做, 模仿加琢磨, 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实战师徒制教学是一种直观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模式, 不但可以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还可以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学生适应服装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4虚拟师徒制教学

虚拟师徒制教学是指师傅借助信息技术, 通过示范、多媒体视频、仿真等技术, 还原服装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 模仿实训条件, 开展实践教学, 来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虚拟师徒制教学应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是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 不但可以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服装企业实践过程, 开展真实情景教学, 从某种角度上说, 虚拟技术担当了“师傅”这一角色, 从而为师傅提供了更多带领徒弟的时间与精力, 还可以模拟相对真实的服装实训场地,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远程教学, 来满足更多学生的实践要求。

4结束语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是为皮革服装行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如果高校不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皮革服装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了使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皮革服装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采用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才能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皮革服装方向) 教学符合教学大环境和市场的整体需求, 从而为皮革服装行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邹二勇, 刘济慧, 刘若竹.基于校企合作下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设备, 2016, (3) :114-116.

[2]王甘林, 胡育.校内企业化环境下的现代师徒制运行机制与效果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2) :35-37.

[3]罗平.“教师工作室”对传统“师徒制”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9) :58-60.

现代师徒制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项目团队师徒制 训练模式

为不断探索提升高职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类专业自2009年起,在校企合作“2+1”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项目团队师徒制训练模式并加以实践。

一、高职信息类专业项目团队师徒制训练模式的主要含义

项目团队师徒制训练模式是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一般由学校教师和项目所在单位人员如企业技术员组成教学团队,以师带徒的形式带领学生团队,基于真实或仿真的项目实施过程完成相应项目,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形成、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养成的高职人才训练模式。

二、高职信息类专业项目团队师徒制训练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资料收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研讨、模式设计、论证、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再行修正等,形成了项目团队师徒制训练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以项目的现实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项目载体类型

合适的项目载体是训练模式开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便于构建真实的工作过程,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训练模式的项目载体必须具有现实背景。考虑到尽可能扩展训练范围,提高训练效果,应多方充分挖掘校内外的项目资源。目前,我们认为可供作为训练载体的项目类型有以下几种:

1.企业工作项目:指企业正在实施的,学生可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的项目。

2.企业模拟项目:指企业正在应用的项目,但是由于实施条件或时间的限制或重复实施等原因,通过模拟实施环境和过程,能较好训练学生的项目。

3.职业素质养成训练项目:指学校、学院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如信息学院成立了“E港集团”虚拟公司,并设立了信息学院I GO计算机服务部、I GO数码商城、I GO工作室和I GO校园资讯服务中心等。

4.技能竞赛项目:指校技能节项目和各级各类技能竞赛项目。

5.横向科研项目:指经过学校批准并与企业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

6.技术服务项目:指学院、教师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

(二) 以项目的有效性为主的项目载体选择标准

当将一个项目初步确定为目标项目时,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考察和判断:

1.训练项目对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效性。

2.训练项目与所训学生的专业结合度。

3.训练项目的可实施程度。

(三)以合作单位为主的项目实施依托平台或项目来源渠道

训练项目必须依托于某一平台实施,同时依托平台也往往是项目来源的重要渠道。我们认为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作单位或部门:指与学校联合开展项目实施的企事业单位包括“2+1”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校内的其他部门等。

2.校内实训基地:指电子信息类实训基地,包括国际外包软件人才一体化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

3.E港集团:指信息学院成立的主要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虚拟公司。

4.研究所:指学校批准成立的研究所,如信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等。

5.技术服务中心:指学院成立的依托专业教师向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的机构。

6. 技能节或技能大赛:指学校一年一度举行的技能节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活动。

(四)以校企结合为主的指导教师团队组成与类型

指导教师团队的组成与运作是训练模式成效的关键。在团队组成中,要特别强调由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主要在于充分发挥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的特长优势,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得到超越于“一对一”师徒制的团队教师的有效指导。同时也基于,在许多的项目训练中,企业教师的角色是校内教师无法替代的。团队组成可分为以下几种:

1.企业教师全程参与的指导教师团队:指由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组成指导团队,企业教师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全程参与指导。

2.企业教师部分参与的指导教师团队:指由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组成指导团队,企业教师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全程跟踪指导,而在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

3.校内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指对于一些仿真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仅由校内教师指导也能起到较好的训练作用的,可仅由校内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

在团队组成选择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企业教师全程参与的指导教师团队,其次为企业教师部分参与的指导教师团队,限制选择运用仅由校内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

(五)贯穿三个课堂的学生训练参与模式

在训练模式的实施中,要处理好学生完成学业与项目训练之间的时间安排,因此,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学生参与训练实施的模式可有以下三种:

半工半读:在企业工作项目实施中,受训学生在学业进行的同时到企业工作,完成训练项目,学生可有一些时间在企业,一些时间在学校学习。

融入课程:以课程为依托,设置相应项目开展训练。学生利用正常上课时间即可完成项目训练。

课外训练: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训练。

(六)以项目岗位分配为基础的师徒结对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技能形成模式

在项目实施中,着重通过以完成项目为目标的学生项目岗位分配,在师徒结对下,基于真实的项目实施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工作协调、岗位意识等职业素质。

团队的师徒结队模式,采用以项目实施为范围,团队内的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与学生形成结对关系,通过手把手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师徒团队中,学生必须承担相应岗位角色。教师根据情况可以不承担项目岗位角色,也可以承担项目岗位角色,如在软件开发项目中,教师一般任项目经理,此时教师的身份是双重的,即要完成项目中相应角色的任务,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的任务。在教师团队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教师之间有分工又有合作。由于企业教师来自于真正的专业工作岗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对于企业教师的信服程度有时超越于学校教师,因此在教师团队中,要重视发挥企业教师的特长优势。

(七) 以促进教师科研、下企业实践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共同目标

项目团队师徒制的实施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时也应将促进教师科研、下企业实践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主要目标。主要通过以下的措施实现:一是鼓励教师以各自承担的横向项目或纵向科研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研发过程。二是以实施项目为基础申报成为教师主持的横向服务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和范围,三是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与企业教师合作为契机,寻找适合的下企业实践机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四是以团队企业教师为基础,拓展学院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其他课程教学、开设讲座等物色高水平的校外兼职教师,提升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质量和水平。

三、 高职信息类专业项目团队师徒制训练模式实施的管理模式

为了顺利实施项目团队师徒制训练模式,需要对当前的教学、学生、行政管理模式作适当调整,从管理制度上为项目团队师徒制的实施创造条件。主要措施应包括:

(一)出台鼓励教师以承担的横向项目或纵向科研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项目研发的相关措施,如给予经济奖励、以项目研发为基础开设公选课冲抵教学课时等。

现代师徒制 第12篇

发现并促进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是教师进修学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既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相适应, 又与青年骨干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相衔接, 而且是富有成效的?几年来, 我们一直在不倦地探求这个问题。俗话说,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在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实践中, 我国传统的“师徒制”式的培训方式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这种古老的在“做中学”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式, 对于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十分重大。于是, 我们将“师徒制”这一培训方式纳入“青蓝工程”之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识:“等闲识得东风面”

“师徒制”亦称“学徒制”, 它是一种实际工作过程中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教学形式,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人、手工艺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为某些特殊行业的生存、发展留下了永不消褪的光芒。时至今日, 这种“传、帮、带”式的“师傅带徒弟”的良好的行业传统仍然得以传承。那么, 这种学习方式是否适用于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呢?在实践之前, 我们作了一番探讨。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觉得, “师徒制”有这样几个优势:

一是师徒之间的亲密关系, 拉近了师徒间的情感距离。古人云:“弟子事师, 敬同于父”, 这种特殊的“情感效应”, 对知识技能的授受和学徒人格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师傅带徒弟, 属于手把手的个别教育, 能够保证培养的针对性;三是“师徒制”式的教育具有全程性。也就是说, 师傅在指导徒弟的过程中, 负有全面教育的责任, 即在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还包含有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书与育人集师傅于一身,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鉴于此, 我们认为, “师徒制”完全适用于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然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年轻教师的优势亦得到了极大显现, 传统的“师徒制”受到了新的挑战:一是年轻教师学科知识的新鲜程度要比老教师强;二是年轻教师的跨学科能力要比老教师强;三是年轻教师的计算机、外语能力肯定也要比老教师强。这样, 若仅仅拘泥于师傅的教学经验是青年教师的财富这一点上, 则可能让经验成为束缚青年教师成长的羁绊, 反而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达成了共识:其一, 采用“师徒制”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使其古为今用;其二, 创新教学方法,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 使其在教学中相互关爱, 互帮互学, 各展优势, 共同提高。

二、寻:“众里寻他千百度”

在确定了理论基础及方向后, 接着就是培训对象的选取。我们知道, 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 职业生涯刚刚开始的几年, 是一位教师的职业定向阶段, 也是教学习惯和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帮助教师在此期间迈出坚实的一步, 将是决定一个教师由普通走向优秀的决定性的一步。为此, 我们将培训对象瞄向了新教师这个群体。每当有新的教师加入, 我们就从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的战略高度出发, 认真做好培训工作, 引导他们尽快入门, 使其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我们尤其重视发现青年教师中的新秀, 并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先是通过一系列的考察、考评等方式, 发现优秀教师的苗子, 然后将其纳入培养对象, 使之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青蓝工程) , 让“小荷”露出尖尖角。

三、结:“常与师徒同苦乐”

尽管“师徒制”对于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十分重大,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实施了“师徒制”的培训方式, 就能收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事实上, 要充分发挥“师徒制”的应有作用, 还必须确定好培训的导师 (师傅) , 因为“师徒制”的最终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 (师傅) 的水平。

为此, 我们在研训员队伍中挑选出能正确、熟练掌握所任学科知识, 熟知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具有引导被指导者主动参与并积极承担相应任务的经验与能力的研训教师, 使其与青年骨干教师结成对子, 师徒互签“结对协议书”, 以一定的形式确认师徒之间的关系, 为今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营造了一种“常与师徒同苦乐”的氛围。

四、磨:“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充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 都应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基础和条件。然而, “纸上得来终觉浅”, 这些教师刚刚踏上教坛, 尚无实践经验, 为使这些教师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我们围绕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实践、教学技巧等诸方面, 为他们搭建一个磨练的平台, 为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铺路架桥。

1.磨砺。

所谓磨砺, 就是将他们放到教育教学的一线上来, 通过教育管理 (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等) 、教学实践 (说课、上课、评课等) 等多种渠道,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锤炼思想、磨练意志、提升能力, 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尽早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2.磨课

教师的真功夫应该在课堂, 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亦应扎根于课堂。磨课, 亦即对课堂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 从而认识规律, 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 优化习惯。磨课主要采用“实践比较”“案例剖析”两种方式。

3.实践比较。

即通过对不同课堂教学的比较, 引领教师认识课堂教学, 掌握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体会不同教法的理念、优势与不足。比较的形式, 可以是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按照不同的设计, 轮流教学, 进行比较 (同课异构) ;也可以是同一内容通过集体磨课, 由一位教师 (师傅或徒弟) 执教, 集体听课后再发表各自的见解, 集体反思, 吸纳有益意见后, 由教师再次执教, 组织第二次反思、修改, 再进行第三次教学……前后比较, 反复实践, 多次反思。

4.案例剖析。

即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反复观看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 进行深入剖析、评价。剖析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 也可以对整个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通过“解剖麻雀”的形式, 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的问题, 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研:“若有所得要专精”

合格的教师不仅应该懂得教学, 还必须学会研究, 研究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发动机”。为了帮助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跨越和突破, 我们注重对这些教师的教科研的培训及指导。根据不同的研修内容、学科性质及教师特点, 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采用以“课例为载体”、以“课题为主线”等灵活多样的研修方式。

1.以课例为载体。

就是以参与研修者的课堂教学实例为载体展开研修。这种研修由教师进修学校各科研训员 (即师傅) 组织, 有计划地去一位教师 (即徒弟) 的任职单位听取该教师的课堂教学后, 再由大家围绕该课进行评议、分析。教师即是研究的对象, 也是研究的主体。这种研究因教师的不同, 使研究课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

2.以课题为主线。

就是在小课题研究中以某一课题为主线展开研修。如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如何开展中学数学实践活动”等课题展开研修。在研修中, 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立一项研究课题。研究既可以相互合作, 亦可以独立进行。研修过程中, 师傅可有计划地组织徒弟外出考察学习, 邀请名师 (或由师傅) 上示范课, 做专题报告, 为研究“引路”, 为教师“加油”。

上一篇: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下一篇: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