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2024-07-09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

一、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 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

物理,是以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形成概念和认知规律的基础.运用观察和实验可以让学生接触并认识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把生活实例引入到课堂中来,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迁移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

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的确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它又为学生的物理思维培养提供了探究的机会.物理教师要精心选择习题,抓住初中生思维灵活,求知欲强的特点,力争实现一题多解,一题多探,逐步将学生们的物理思维引向深入.

2.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

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分以下四个发展水平:①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②对物理操作(包括实验)产生兴趣;③对物理知识存在的因果关系产生兴趣;④对物理规律的应用产生兴趣.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引导,既要加强直观教学,也要适当的启发学生们的物理思维,通过鼓励,表扬,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物理畏难情绪,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努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其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具体来说,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

1. 理论指导性实践性相统一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在实践中学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整体设计与要素分析相结合

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实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根据章节的不同要求实现重难点的突破.首先,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最好实施层次性教学,精讲精练,避免题海战术.

3. 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并重

所谓的静态设计即物理教师“按部就班”式的教学设计,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在师生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并不完全局限在教师的“规划”中,所以“意外”情况随时有可能出现.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能从容面对课堂“意外”,做到“胸有成竹”就要考虑各种情况,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4. 师生交流与小组合作

加强师生交流与小组合作,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提供了最佳舞台.首先,教师应避免“填鸭式”教学,学生能通过自学获取的知识不要赘述.其次,通过师生交流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群策群力,集中攻克某一难题,体验一种成功感.

三、物理教学设计的方法

按照系统科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到要素,要素与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通过控制与反馈、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流程如下:1.明确任务.2.设定目标.3.系统分析.4.系统综合.5.形成流程.6.优化决策.

教学设计要与具体的教学任务紧密相连,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作用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得以体现.所以在明确任务和设定目标时,要尽可能的开展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确定合理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增强教学设计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让学生在思考中不单能获取知识,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

关键词:物理,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明根.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的多元化教学设计.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0,(7).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第2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二、学习条件设计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习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三、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

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四、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永远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多媒体化。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这个玩意而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很多科学论述都在世界遥遥领先,如《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等等,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辨证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的教学,向学生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利与弊”向学生阐明“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道德品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4、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

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那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

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

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和公式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本人自参加工作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了解物理规律的类型

物理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等都属于这一类。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工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分别对以上三类规律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验基础,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主要依据。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方法大致的以下几种:

(1)由日常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晒衣服的体会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到的等。

(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我先通过演示实验:底部和侧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装满水,观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显,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再进一步实验研究得到它们成正比的定量关系。

(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实验事实:1.灯泡热的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确察觉不到发热,这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2.同样的导线,在并入用电器很多时,就会察觉到导线发热,这又说明了什么?然后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进行实验验证。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由F浮与G的关系可推出ρ物与ρ液的关系。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

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

《新课标》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在原有感情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活常识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有的看似正确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错误的,那些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看到有马拉车车才向前运动,有人推桌子桌子才会移动的生活现象,学生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能运动的;对于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的问题,看到铁块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消除学习过程中有些错的生活。观念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设计可直观的实验对错误观念进行排除。

第二,数学知识的干扰。例如,初中物理电学中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变形为R=U/I,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再如力学中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学生也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类似的错误在于学生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规律和思考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们的本质,造成对物理知识的错误理解。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1) 准确呈现物理规律的内容

物理规律的语言陈述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是泛指任何物体,“不受力”是条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或”字理解是关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这样理解: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上面提到的对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要特别强调“h”的意义:h是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4)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欧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时性;

(5)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焦耳定律公式与电功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计算液体压强和压力时,要先由公式P=ρgh计算压强,再由F=PS计算压力,注意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学完密度这一节后,可以出这样一题“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通过测量铅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铅球的密度,再与纯铅的密度比较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于重点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初中阶段,虽然不要求学生解某些复杂问题,但是,也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以及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此可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

五、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综上,是我对物理规律教学探索的一些体会。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理解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XX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XX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功

二、新课教学

1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教材插图

师:两组实验中,分别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

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

2

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3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 5板书设计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三、教学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雪景、雾凇、霜景,并思考问题。

1、雪是怎样形成的?雾是怎样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复习物态变化“三角形”,引入新课。

3、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知

(一)升华和凝华现象

1、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解释现象。

北方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

这是固态冰变成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答案:内侧。并解释: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晶。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樟脑丸越来越小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升华。

(2)铁丝网上的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凝华。

4、总结:升华是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凝华是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1、观看实验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分析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3、从分子角度来看,吸放热使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实现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三)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解释雪、霜、雾凇的物态变化过程

2、解释烧黑的灯泡的物态变化过程

3、解释飞机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4、解释舞台上“雾”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四)达标训练

1、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2、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五)课堂小结

(六)基础试题

三、课堂测试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基础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3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问题设计 第3篇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课堂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物理课堂上如何设计问题,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

一、问题生活化

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学中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又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物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上设计的物理问题,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他们平时所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物理课堂的活力。

比如在惯性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跳远运动员都是先跑一段距离才起跳的,这是为什么?

在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夏天,白天为什么沙子热海水凉,而到了晚上却是海水热沙子凉?

在大气压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把塑料衣钩紧贴在光滑的墙壁面上,就能用它来挂衣服或书包。这是什么道理?

在焦耳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电炉丝热得发红,但跟电炉丝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为什么?

把物理问题生活化,不仅体现“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时还能让学生加深理解问题提出的意义,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解决物理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问题层递化

问题层递化是指将一个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分解,逐步分层次地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地设计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关系是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入滑动变阻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人们使用的小台灯,亮度可以调节,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生答:与电流强度有关。)

(2)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生答:改变电压或电阻。)

(3)要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又有哪些方法?(生答:改变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组成材料及导体的温度。)

(4)在这些方法中,简单且容易操作的是哪种?(生答:改变导体的长度)

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引入滑动变阻器,让学生觉得简单自然。

再如,在压强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已知物体A受到的压力为1000N,受力面积为2m2;物体B受到的压力为1000N,受力面积为4m2;物体C受到的压力为800N,受力面积为4m2。(1)如何比较物体A、B所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相同、比较受力面积大小)(2)如何比较物体B、C所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受力面积相同、比较压力大小)(3)在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物体A、C所受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设计这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明白压强为什么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

当然设计这一系列问题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进行提问时也可以请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以兼顾全班学生的参与度,同时问题的难易度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分析、总结而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问题矛盾化

问题矛盾化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识水平,设计出“矛盾”的问题,物理来自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一直和物理现象打交道,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有的是正确的,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而牢固地掌握相关物理知识;也有的是粗浅的、片面性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学生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给水加热时,水才会沸腾。因此利用演示实验,给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水又会沸腾。以此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再如,我们知道,纸的着火点远远低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教师可用演示实验“纸盒烧开水”,来说明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的道理,同时又让学生对这一难以置信的情境充满了好奇,再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处设置矛盾,当学生发现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他们就会产生认知需要,从而转化为努力求知的内驱压力。

例如,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重为10N的物体被50N的压力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静止不动,当压力增加到100N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变大,摩擦力当然变大。当教师告诉他们摩擦力不变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大大提高,大脑也会被激活,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对新旧知识进行加工分析,努力将“失衡”变为“平衡”,从而加深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区别的认识。

教师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设计问题,不断地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机动化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一个好的问题,有时不是在教师备课时准备的,而是在动态的课堂中生成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捕捉灵感,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出问题。

例如,在做研究“水沸腾时的特点”的实验时,为了缩短加热的时间,我们可在烧杯上加一个盖子,然而根据此装置学生所测温度往往高于水的沸点,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时,提出质疑:水的沸点是100℃,但我们做实验时测出的水沸腾的温度是102℃,是书上出错了吗?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问题机动化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理解他们的想法,筛选有价值的和有代表性的思维,假如发现学生“信马由缰”,要及时终止,拨正航向;假如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要着意诱发,促进生成;假如发现学生的问题刁钻,要从容应对,妥善处理。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巧妙设计 第4篇

一、引用实验, 设计课堂亮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因此我认为利用实验来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亮点设计是首选。例如, 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中, 我侧重在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上的设计, 上课前我故意夸张地在脸上粘上花花绿绿的彩纸, 在学生的笑声中我故意用手摸, 但摸不着, 有学生提议:“用镜子照呀!”我拿镜子一照:“哦, 找到了, ”又问, “同学们, 镜子为什么能照出像来呢?大家想知道吗?”就这样, 只花了一分多钟就把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引入到平面镜成像的主题上。学生兴兴趣盎然, 情绪高昂, 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实验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时间 (40分钟) , 整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平面镜成像特点”上,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有了充裕的时间, 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可以按照“创设情境———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进行交流”的过程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 倍感愉悦, 课堂亮点如约而至,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大气压强》教学情境设计中, 学生看到我把装有热水的矿泉水瓶中的热水倒掉, 放到装有冷水的水槽中, 瓶子很快扁下来, 很多学生认为是热胀冷缩, 我把瓶盖打开, 瓶子恢复原状, 但很多学生仍停留在原来的认知里。我再在矿泉水瓶的底部凿一个小洞, 瓶子里装满水, 当把瓶盖拧开后, 水便从小洞流出来, 盖上瓶盖后, 水止住了, 学生们觉得不可思议。这两个实验很快把学生引导到大气压强的学习中来, 学生们有着极大的兴趣, 比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更贴近生活, 更容易引领学生们领略大气压强的神奇, 这个实验成为本节课的亮点。因此, 我认为,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实验, 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物理, 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课前预习作用, 设计课堂亮点

小组合作探讨模式是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 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优势,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在中考复习中常采用的方式之一。例如, 中考复习《物态变化》这章时, 因为学生基础较薄弱, 学习不太主动, 我根据课标和我市教科所的考试双项考试细目表, 给出本章中的考点和考试热点, 让学生们分小组自行看课本, 查资料, 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 找题目, 做好课前准备, 在课堂上各小组的问题和见解出乎我的意料, “温度计的读数要注意什么?”“做物态变化的习题如何找关键字?”“针对这一考点, 如果我是主考官, 我怎样出题?”课堂气氛活跃, 我只是适时点评。有学生下课对我说:“老师, 您相信我们, 多给我们机会表现自己, 这太好了。”本章难点不大, 适当放手给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教会学生主动学习,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三、设计课堂有效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 形成课堂亮点

我在物理教学中, 把课堂提问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活跃课堂气氛, 融洽师生关系, 丰富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中, 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所提问题力求做到精确, 难度适中, 紧扣教材, 让每一个问题都精简准确, 避免海阔天空、无的放矢。难易适中即要力求让学生能答、会答, 但又不能太过简单。太难, 学生答不了, 久而久之, 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 畏惧问题, 失去学习的兴趣;太易, 没有深度, 流于形式。在《压强》习题课上, 如果给学生的问题是:“影响压强的因素是什么?”由于压强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 其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这样一个空泛的问题给学生, 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若把题目改为:“影响固体压强的因素是什么?”这样方向性便比较强, 学生很容易经过思考给出答案。以《光的折射》一课为例, 问:渔夫如何才能叉到鱼?为什么?你可以作出光路图进一步说明吗?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特别注意时间的长短和这些问题的深度难度。如果把问题比做风筝, 那么老师就是风筝的线, 放多高、多长、多远, 完全由老师掌握, 收放自如, 从容不迫。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提高的效果, 提高其有效性,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光添色, 让我们的物理课堂亮起来。

四、积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提高课堂效率

一次, 我到市里购物, 无意间碰见一个学生在大排档里和一帮同学大吃大喝, 而我知道他的家庭经济是比较困难的, 于是我走过去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这里大吃大喝, 而你父母为了供你念书, 在家含辛茹苦, 节衣缩食, 假如你和你父母换个位置, 你会怎么想?”他怔怔的望着我, 只见他眼里含着泪:“老师, 我……我……”他转过身叫他的同学停止了吃喝。教育学生换位思考取得良好效果。从这件事我在思考:能不能让学生做一名小老师, 与老师一同备课, 从备课的角度学习物理, 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我找了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 说了我的想法, 他很快答应试试与我一起备课《牛顿第一定律》, 备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 教具, 他认真和我讨论着如何把课讲得更精练些, 在讲实验时, 直接就问我:“老师, 做这个实验时, 我可以调换水平表面毛巾、棉布到光滑的木板表面的顺序吗?为什么小车要从同一高度滑下?”我很惊喜他提出的这些问题, 他在积极地思考, 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班上他有点生涩但成功地上完这节课, 说:“这节课太难忘了, 老师以后我们一起备课, 上课, 很有意思。”我以此为契机, 把班里的同学分为9个备课小组, 展开练习讲评, 试卷讲评, 复习课备课的比赛, (上课的方案要在一周前准备好) 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在班上一展风采, 老师说出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哪些相关的问题加以补充, 这样, 学生主讲, 老师点评的课很精彩!师生互动是轻松有趣高效的。学生们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 学习物理的热情很高, 在初三的复习阶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换位思考, 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感觉自己能行, 是老师最好的助手, 不管他们表现如何, 老师都可以提供一方舞台, 欣赏到他们的智慧与创造, 体验第一次当老师的感觉。在这过程中也逼着我与学生一同成长。

实践证明, 我们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积累经验, 认真研究, 精心设计每一节物理课, 就能让学生学习物理时感受到爱学、易学、易懂, 不仅让每节课都有亮点, 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 设计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用心发现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让我们的课堂亮点展现出来, 使学生有收获, 有提高, 有进步。实践证明, 我们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积累经验, 认真研究, 精心设计每一节物理课, 就能让学生学习物理时感受到物理易学、易懂, 因而爱学不仅让每节课都有亮点, 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第5篇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第6篇

关键词:调查研究;设计方式;高效课堂

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次。循序渐进

例如:在学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时,学案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晒衣服时,你是愿意放在阳关下,还是树荫下?为什么?

2.晒衣服时,你是把它放在盆里,还是放在衣架上?为什么?

3.有风的季节,衣服也容易干,为什么?

这样设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学习起点低,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学习得知湿衣服干了就是水蒸发后的现象,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了。

课后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问题:冰箱内物体是如何实现保鲜的?洗完头后如何让头发尽快干?……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二、改变知识性应答为调查研究

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产生一种成就感,还能激发积极思考,促进高效物理学习。

“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设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调查研究:“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通过查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这样材料的导热性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对于材料的其他物理属性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研究方法,这样就可以克服学生今天记住物质的物理属性明天忘的现象了。

其他如“如何减弱噪声”“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只要能联系生活实际的尽量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高效课堂。

三、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前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时,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不过在书本的基础上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实际的问题:自行车轮胎气体充足时骑起来很轻松,而没气时骑起来很费力。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没气时与地面接触面大,气体充足时接触面小?说明了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有关,同学们说是不是?”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想法也非常肯定老师的结论。请学生对照书本上的结论,看看影响滑动摩擦力是不是有三个因素,学生比较后可以发现课本上只有两个。我微微一笑,假装不知道,请学生查找资料,用实验来验证是不是老师说错了。等学生用分组实验证明了老师的错误后,再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解释自行车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其他如“物体运动是不是都需要力的作用?”以及“是不是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四、让学生在易错处出错。建立正确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的特殊性,许多現象与我们日常经验结论不一致,因而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必须创设情境,先把错误地方找出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家用的掛钩,通常说法都是吸上去的,我在课前设计这样的问题:家用的吸盘挂钩式依靠什么力挂在墙上的?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是吸上去的,“吸力”是墙给的。课堂上交流展示时我进一步请学生思考墙能把橡皮吸在墙上吗?经过学生辨析,分析原因得出是大气压力的原因。

如,“物体吸热温度就升高”“串联电路中亮的灯泡通过的电流大,额定功率大”……在学生易错处出错,通过讨论分析才能化解学生概念中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物理规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我们的课堂设计必须让学生发现疑问,不能一讲了之。

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课堂设计得好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了,那么,学习的主动性就提高了,就能化被动为主动。

总之,课堂设计中,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问题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中进入新的主动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策略探究 第7篇

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期望达到的效果,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标, 对教学有着激励、向导和检测的作用, 也是教学活动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要做好课堂教学优化, 首先要建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具有强有效的可操作性, 所以教师必须采用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动词来描述好教学目标.例如, 在讲授大气压强的章节内容时, 本人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3) 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这三个教学目标是紧密相连的, 后面一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实现前一个目标为前提, 亦是前一个目标的深入.在授课过程中, 我会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去引导学生解决这三个问题, 学生在不断深入中逐渐地掌握这三个知识点, 循序渐进, 由易入难, 学生学起来会感到非常轻松, 学习积极性也高, 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明显.实践证明,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精练、恰当且合理的, 学生达到了这三个目标, 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很好的完成了.

二、课堂导入策略

进行新课的导入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打破心理平衡,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新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 根据物理课程的特点, 物理新课使用的导入方法有实验导入法、演示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以及情景设置导入法等, 但是无论何种导入法, 都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特点进行导入, 并且设置的情景和所演示的内容一定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本人在讲授“压强”的基本概念及“大气压强”时分别用了演示法和情景法.在讲授前者时, 我让学生用手指摁住笔的两端, 渐渐用力, 两个手指会有不同的感觉, 然后提问:为什么压力相同, 手指的感受却不一样呢?通过提问, 抓住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注意, 为讲授本章节知识奠定基础.在讲“大气压强”时, 我从前章节的理论开始深入, 先让学生通过估算得到教室内的空气质量约400 kg, 我又告诉学生大气层的总体质量约为5.2×1013kg, 学生对这个数字感到惊讶, 但他们对此是相信的, 因为他们已经计算了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然后我开始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导入:大气层的质量很大, 因此它们的重力也非常大, 对于浸在大气层中的物体就会有很大的压力, 而物体的表面就会有很大的压强, 于是顺其自然的导入了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课题.通过引入, 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 对于大气压强所产生的原因也有了初步了解.

三、课堂教学内容提炼的策略

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根本和具体, 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基本的保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因此, 有效的教学活动就要求教学内容设计既有教学性, 又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等, 同时还要遵循心理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适切性.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与学者的心理发展水平适应, 这些是课堂教学内容提炼的基本原则.教学的内容要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可暂时放弃, 利用课后习题等一带而过即可.此为教学设计的一个最基本原则, 就是教学内容精练、有效, 教学活动才能高效、省时.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 因此, 每次学习活动我们都要有一定的目标, 要有选择, 舍得放弃.例如, “大气压强”章节中, 课本上所使用的是“冷水浇铁皮罐”的实验, 但是这个实验的可操作性不强, 而且效果不好, 因此我用“冷水浇塑料瓶”的实验取代了课本上的实验例子, 实验器材方便易得, 效果也非常明显.

四、设置练习题策略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形成新技能、培养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实验表明, 学生在30分钟的紧张学习后, 注意力开始下降, 产生疲劳, 兴趣也开始降低, 后进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练习应有针对性、层次性、目的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练习的形式.例如, 在讲授“压强”时, 我在课堂最后安排了一个小实验, 一个鸡蛋让一个学生用掌心用力握, 无论怎么用力, 鸡蛋都不破, 然后让这个学生用两个手指捏, 没用大多的力, 鸡蛋就破了, 以实验的形式设置习题,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也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解释了这个实验现象.手心握鸡蛋时受力面积大, 产生的压强小, 鸡蛋不易破碎;而手指捏鸡蛋时受力面积小, 产生的压强较大, 则此时鸡蛋容易破碎.教师寓教于乐, 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很好地掌握和巩固了课堂知识, 那么练习的效果也就产生了.

参考文献

[1]邢生全.试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大观周刊, 2011 (30) :253-254.

[2]周美娣.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考试周刊, 2012 (12) :45-46.

[3]黄岑.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研究[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1 (10) :56-57.

[4]欧阳开松.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J].魅力中国, 2011 (15) :90-91.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设计 第8篇

一、探究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借鉴了杜威的学习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引导发现式,程序为创设情景———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总结练习;二是探究训练式,程序为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和建立假设———用事实和逻辑论证———形成探究能力。它们都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收集与整理,表达等交流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要重视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这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一致的。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的一步或几步组成。一般在内容上包括对物理现象的探究、物理规律的探究和物理方法的探究。

二、自主式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自主学习”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总起来说其基本的环节如下:

1. 情景导入。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用生动的实例或学生的疑问增加教学的新鲜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物理情景之中。

2. 自主交流。

在自主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主动参与。在这里,教师是学生自主交流的合作者、引导者。

3. 自主质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心中的疑虑、困惑,因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注重正确引导,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机会。

4. 自主归纳。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归纳知识点,总结方法,体会收获。

通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科学运用,为学生创造开放而多元的自主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不断在创新而自主的教学环境中多次获得成功,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合作式

合作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某一个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助合作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互动:协作、讨论、反思、辩论等等。

2. 合理分工。

教师在要求学生探讨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分为几个组,并切实把“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加强对小组的管理。

3. 及时调控。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教学主导地位不可忽视。当学生探索未知结果或存有疑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第9篇

一、研读教材特征, 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如今的初中物理学科经历了新课改这一事件, 整个物理教材内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改后的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编排更科学、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理论知识也更有弹性, 这就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因而, 初中物理教师更应仔细研读物理教材,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优化教学内容, 将生涩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 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比如, 《物态变化》一章中涉及的概念名词较多, 一些物态现象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也需要学生娴熟掌握, 同时还要求学生要能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因此物理教师应投入一定精力在课堂教学环节, 确保列入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具有实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循着教材中名词概念的出现顺序, 依次阐明“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现象, 随即细致描述每一种物态现象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 同时可以尝试引入学案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或多媒体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有章可循, 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完善备课方式, 创新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 备课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土壤, 课堂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在备课环节正式定型, 因而教师应尝试完善备课方式, 进而有效创新教学设计。我认为,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最好采用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相结合的方式, “共性”即吸收和借鉴多数物理老师的备课方式, 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减少劳动的重复; “个性”则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人教学的特色与风貌, 竭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营造出耳目一新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比如, 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 可以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 备课时便确定好教学目标, 同时制作好上课所要用的PPT课件, 准备好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钩码等实验教材, 明确整节课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课中: 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演示整个物理实验过程, 然后给每一小组提供固定且有限的实验器材, 鼓励学习小组成员依照课件中的实验步骤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课后: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结合理论知识再次认知整个实验活动, 从而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 这三个部分是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大纲, 却并非一成不变, 教师可根据实况灵活调整。

三、革新学习方式, 引领合作探究

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主张“以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倡导探究式教学, 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务必遵循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然后精心设计出有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以及层次性的问题, 然后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 引发学生思考与合作探究, 进而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

比如, 在讲授“压强”这一章节内容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简单实验: 用木板和手指分别压住气球,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用木板压气球时, 用很大的力也无法将气球压破, 而用手指却可以轻松压破气球,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根据这一现象, 提出压力、压力方向、压力作用效果等多个名词概念, 同时提出压力作用效果如何表现、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相联系等问题, 这样由浅至深、层层递进, 经由学生思考、交流与合作之后定然都会有所获。因此, 在某一节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善于组织探究, 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切现象和达成的教学效果, 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式, 真正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物理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努力, 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素质教育成为了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物理素质, 就必须要做好教学设计, 并能够充分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周丽, 张金良.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 2014 (08) .

[2]梁鸿秀.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 运用教与学的原理, 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学生的主体入手。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来谈谈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理解。

一、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 合理设计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人们是通过经验和反思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 即有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协调, 将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中, 进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新知识、新经验与旧的知识、经验不断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的认知结构。故而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应该仔细分析学生,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经验基础是什么?在这一课之前学生的已有程度怎样?例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一课时,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对生活中蒸发、沸腾等现象的已知程度, 了解学生有没有对晒衣服、烧开水等生活常见现象进行过观察, 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背诵课本上的蒸发、沸腾的定义。在“杠杆”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用拔钉子这样一个情境来引入教学, 在过去的几年中, 这个情境比较合理, 大多数学生能够思考并选择恰当的工具, 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没有这种生活经验, 甚至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有哪些。学生的已有知识比较薄弱, 起点较低, 这样就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 笔者在教学中重新设计了引入实验, 自己利用一把米尺和两个玩具搭设了一个跷跷板, 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 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况, 对支点、动力、阻力以及力臂的判断非常顺利, 也就更为容易掌握“杠杆五要素”。同样, 在给学生设计例题来画杠杆五要素时也要循序渐进, 从学生常见的杠杆入手逐步推入。也就是说, 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 要根据学生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找准教学的起点。

二、立足初中学生认知规律, 有效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认知的发展, 知觉有了较大的变化, 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更加发展, 逻辑性增强, 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是观察力显著发展的阶段, 他们能够在观察中体会细节, 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也有所提高。物理课程内容是由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概括、抽象、提炼而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生在现有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会忽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视课堂实验的展示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 并将学生体验编排进教学设计当中。笔者也翻看过美国初中物理教材, 第一课就是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 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

我国的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 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出要重视探究式教学, 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 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或进行小实验等, 设计认知冲突, 使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进行“流体压强和流体流速关系”的教学中, 设有一个小实验“用漏斗吹乒乓球”, 学生都跃跃欲试, 先推举膀大腰圆的同学上场, 发现根本吹不出去, 又换肺活量大的同学, 同样也吹不出去, 于是学生很好奇, 很疑惑, 课堂十分活跃, 这时再将原理教授下去, 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然后再设计一个活动——如何用吸管将烧杯中的水提升出来, 不能用吸的方法。这时学生就纷纷用刚学过的原理——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来进行设计了。不能用吸那就用吹的方法, 从而增加烧杯上方空气流速, 减小压强, 使水喷出。再跟学生们讲生活中对其的具体应用, 如喷雾器等。一堂课下来, 课堂的效果非常好,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很到位, 甚至超出预期, 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再如, 在进行“速度”一课教学时, 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运动会百米赛跑视频, 给学生一个视觉体验来引入比较运动快慢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的小游戏来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这样学生能很直观地比较出各组同学传花的快慢, 然后其引入课题, 并引导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从而使学生明白“速度”的含义。

只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立足于学生,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够有成功的体验, 逐步形成学科自信,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效的。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往往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更为关注知识点的落实,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来谈一谈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有效设计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立足学生,起始能力,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赵水英.高中物理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 第11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科学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关心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具体情况创设科学的物理问题情境。

一、联系生活经验,展现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根据课本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就要从生活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知道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浮力》时,就可以这样引入。

[演示实验]在装水的玻璃水槽中放入塑料鸭子、乒乓球、木块、铁块等,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在这次实验中,哪些物体受到了浮力?

生:(由于塑料鸭子、乒乓球、木块,即使压入水中,最后也能浮在水面,所以可以认定它们受到了浮力)——板书课题。

师:(1)铁块在水中下沉,也受到浮力吗?(让学生讨论铁块是否受到浮力,并提出判断的方法及依据)

(2)用钢铁制造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猜想)可能与物体的材料、大小、排水的多少有关。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运用视频画面,再现物理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或自制视频,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能从画中情景,迅速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如在教学《电流和电路》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电流,可制作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动画视频课件,上课时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视频,让学生通过画面理解电流,从感观上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

通过画面,使学生对抽象的事物有了感观认识,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感悟概念。

三、借助物理学史资料,再现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概念和理论建立的基础,而且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欧姆定律》时,讲述欧姆探究并总结出欧姆定律这一充满艰辛和乐趣的科学探索过程。再如,学习焦耳定律后,播放一些介绍焦耳事迹的声图并茂的视频,使学生知道今天课堂上轻而易举获取的结论,是前人花费近40年的时间做了400多次实验才获取的;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科学规律的得来,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及培养学生不屈不挠、探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

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物理不是语文,但如果能在导入时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物理的有趣的小故事,同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分析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这种方法可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或实验等方式进行。

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往往会觉得新奇、有趣,也很想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原理,让枯燥的内容和课堂变活,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新课学习。如教学《透镜》时,可引入这样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些人物: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路上遇到暴风雨,把火柴弄丢了。在南极冰天雪地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呢?这时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再如,教学《磁生电》时,为使学生真切地领会到参与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从中受到激励及鼓舞,可设计一个模拟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充当奥斯特、法拉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来研究。这样,使学生亲自感受到物理的乐趣和奥妙,激起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任何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借助于教学语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积累增多,思维能力增强,仅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容易导致教学的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对科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追求。教学语言是描绘情境的法宝,如果教学语言能够做到“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就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课堂活动设计技巧初探 第12篇

在课堂上首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 起点一样的, 尊重和关心他们是我的本分, 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一点体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相信对学生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课堂中, 把更多的机会留给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 对这些学生保留足够的耐心, 学生就会在不经意中进步。要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 真心实意对待他们。可以适时地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 其能量是惊人的。对基础知识不易掌握的学生, 更多的激励话语应该是“明天我们还是讨论这个问题, 你肯定能行的”“明天第一个请你来回答”, 给这些同学机会, 实际也是给自己机会。

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在每时每刻都得关注, 这种关注同时要求我用“心”施教, 不能光做学科知识的传声筒, 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 对学生的关切, 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否保持长久的兴趣, 很关键的一点是学生能否对老师产生长久的亲切感, 学生对某门学科的不感兴趣往往是从对该学科的老师不感兴趣开始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就是为了让我们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长期的“朋友”“母女”般的关系。下课后, 不要急着离开教室, 坐下来与同学谈谈, 拍一拍学生的肩膀, 问一句“有问题吗”、“听得懂吗”, 哪怕是对同学微笑一下, 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聪明的老师会给学生讲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学习生活, 会跟同学交流对一部电视、一篇文章的感受, 会不惜用点时间给大家讲点课外的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 从而不断地从情感上接近学生。记得有一篇文章中写道:孩子就是孩子, 你对他好一点, 他就会把整颗心掏给你, 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第三,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就从不把自己仅仅看作是物理老师, 物理来源于生活, 揭示了很多自然规律, 也包含了大量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哲理, 我们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机会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和人格的熏陶。例如, 学到噪声污染时, 我们引入生活中一些不文明的做法让学生来评价, 讲到物理学家时用爱因斯坦的魅力来影响学生, 讲到宇宙探索时用宇航员的献身精神来唤醒社会公德, 学到机械效率时我引申到学习效率以激起学生的责任感, 学到比热容时把比热容比成是人的胸襟以揭示为人的宽容, 学到能源问题, 我就给他们讲今后该如何节约能源, 才能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四, 课堂活动要精彩有意义。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但在课堂教学中绝不能单纯地停留于书本, 教材是从编写者的角度出发的, 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同样有着丰富的经验,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 因而, 以教材为框架, 适当组织、深化, 用更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例来替代教材中的一些环节, 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例如:《物体的运动》中空中加油机的事例, 我们就可以把它转化成两位同学并排在讲台上行走, 在知识上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丰满的物理过程, 从而使学生从自身需求的角度来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压强概念建立时, 先引入“相同面积比压力”和“相同压力比面积”, 在此基础上,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方法, 学生自然想到了“速度”, 然后, 老师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生活中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是否只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呢?学生讨论后马上得出第三种情况:压力不同, 受压面积也不同, 教师继续问:怎么比?只比较压力大小或受压面积大小行吗?比较的原则是什么?教师继续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一情况, 你在比较时需要什么?学生回答:有一个与速度类似的物理量……教师借着学生的回答, 很快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了压强的概念。

这样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是将一个抽象概念的教学变成了思维的互动过程, 也是将单调的接受知识转化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 从表面上看, 师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和创造所必需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过程。

第五, 课堂活动的组织是否到位。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组织的主要内容, 离开了活动, 就失去了交流, 失去了反馈, 失去了合作的土壤, 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轻视了学生的活动, 忽略了师生的互动交往, 从而造成了单向的知识传输。活动给课堂增加了生气和活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的组织, 谁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应处于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课堂活动不仅是一种形式, 活动离不开学生个体, 同时也渗透于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之间, 我认为组织好活动应把握住这几个特点:1、活动的主动性。即学生的活动是处于教师完全导演下的活动还是已经逐步脱离了教师的牵引的活动, 活动必须具有主动性、自觉性。事实上, 课堂活动中, 我们还会经常听到老师的一些摆布性语言, 如: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等, 这说明了学生对参与活动的意识仍处于教师的提醒阶段, 尚未形成习惯, 同时, 这一语言细节也体现了教师对活动形式的限制。2、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积极性既体现在参与面上, 也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参与态度上, 课堂活动中, 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 调动学生的参与态度值得我们自个人关注, 除了明确活动的目标之外, 有时适当改变一下激励和评价的方法,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如“试一试、比一比”等。3、活动的创造性。活动的创造性体现在通过活动学生能否发现新的问题, 解决新的问题。活动的效果不仅仅是完成活动目标, 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是否有新的创造、新的突破, 这也是我们反思课堂活动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 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寻找改变压力大小的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上一篇:城镇医院下一篇:远程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