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的血小板范文

2024-08-13

冰冻的血小板范文(精选6篇)

冰冻的血小板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患者100例, 其中男44例, 女56例, 年龄3~68岁 (平均43.8岁) ;其中产后大出血DIC4例, 骨科术中出血26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8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1例, 癌症晚期恶病质12例, 尿毒症晚期15例, 肝硬化9例。所有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前血小板计数均<20×109/L, 输注血小板临床出血情况见表1。

1.2 机采冰冻血小板制备及保存

由河南省濮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统一制备和管理。 (整个过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执行)

1.3 机采冰冻血小板的解冻过程及输注方法

临床需要时, 将冰冻血小板自-80℃取出, 立刻置于38℃解冻箱中, 边融边轻轻摇动3~5min, 不得用手搓捏未融化的血小板, 以免损伤血小板, 待融化后, 无肉眼可见凝丝、凝块、无絮状物析出, 外观均匀一致后, 方可发放临床使用。冰冻血小板溶解后, 在1.5h内径滤血器输注完毕, 经解冻复苏后的血小板不可再冻存。

1.4 判断标准

以 (1) 输注后24h伤口 (皮肤、黏膜、内脏等) 渗血及出血情况得到明显控制 (输注有效率的首要指标) , 输注24h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上升; (2) 输注24h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上升或不上升, 出血情况减轻, 无新的出血倾向。凡符合以上2项指标的1项均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 如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伤口出血及渗血等, 比较输注前后患者的外周血小板数及患者的恢复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本组100例中, 在住院期间因癌症晚期恶病质抢救无效死亡3例, 因血小板减少病程较长死亡2例, 其余95例均顺利度过危险期, 痊愈出院。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100例均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24h后, 95例患者的出血及渗血情况得到明显控制, 同时外周血小板计数也由输注前 (13.5±8.9) ×109/L上升为 (76±26.2) ×109/。我们在本组实验中同时进行了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100例与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65例的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输注冰冻血小板与输注新鲜血小板在止血效果上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在提升外周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2, 输注新鲜血小板组血小板的增加值略高于冰冻血小板组。这可能与冰冻后血小板结构受损, 体内存活率低于新鲜血小板有关。

(P>0.05)

3 讨论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临床在遇到急性大失血或各种血小板减少出血不止的患者时, 及时补充足够剂量的血小板是临床医生将濒临死亡的患者起死回生的重要手段之一[2]。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 红细胞与白细胞污染少, 受血者产生各种自身抗体减少等优点。冰冻血小板38.0℃水浴复温后在4h内质量稳定, 加之二甲基亚砜具有低细胞毒性、分子量小、有很强的渗透性, 易于穿透细胞, 使细胞内的冰点下降, 提高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 减少细胞内的冰晶形成, 可静脉输注, 其对人体的安全剂量为0.92g/kg体质量, 对人体安全性大, 可随呼吸从体内排除, 且冰冻血小板具有易于保存、减少污染、运输、使用方便的优点,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临床抢救急诊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冰冻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止血有效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在提升外周血小板计数上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输注新鲜血小板组血小板的增加值略高于冰冻血小板组, 这可能与冰冻后血小板结构受损, 体内存活率低于新鲜血小板有关[3]。冰冻血小板对急性大失血和术后渗血不止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外周血小板的计数, 但止血效果比输注有效率更明显。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 治疗与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已经证实能够减轻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我们在实验中发现, 本组100例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 95例的出血情况均得到明显控制, 止血有效率97.1%, 输注有效率96.0%, CCI>10100例均未出现输血反应。临床上有皮肤淤点、淤斑、鼻衄、牙龈严重渗血的患者, 经临床一系列的药物及冰冻血小板输注后出血及渗血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使患者能顺利度过血小板极低的危险期, 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0℃冻存的浓缩血小板仍具有良好的黏附功能。同时, 由于冰冻血小板保存期长 (可达1年以上) 可大量储存, 且冻融简单、快速, 具有液态血小板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能够满足临床对急性大失血患者急诊用血的选择, 在急诊应用时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因此在临床上抢救急性大失血的患者时可用冰冻血小板代替新鲜血小板。

摘要:目的 探讨机采冰冻血小板在临床抢救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100例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中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后的效果。结果 本组100例中, 在住院期间因血小板减少病程较长死亡2例, 因癌症和晚期恶病质出血抢救无效死亡3例, 其余95例均在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内出血情况得到明显控制, 且无新的出血点发生, 顺利度过危险期, 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24h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为 (76±26.2) ×109/L, 与输注前外周血小板数 (13.5±8.9) ×109/L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止血有效率97.1%, 输注有效率95.0%, CCI>10。结论 机采冰冻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止血和提升外周血小板数量的效果, 是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冰冻血小板,急性失血,输血,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Reid TJ, Gao DY.Sym posim on cryopreservation of hum an platelets:An overbiew[J].Cryobiology, 1999, 38 (3) :177-179.

[2]于新发.最新临床输血指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06.

冰冻的血小板 第2篇

1 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1 冰冻原材料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控制

在采集过程中, 血细胞分离机应运行正常, 无冲红、脂浆出现, 采血顺利, 采集的血小板应外观呈淡黄色云雾状, 无纤维蛋白析出、黄疸、气泡, 无重度乳糜, 容量250 ml左右, 血小板含量≥2.5×1011· (袋) -1。

1.2 DMSO的浓度和加药速度

精确计算DMSO注入量, 一般控制在5%终浓度为宜。因为DMSO含量过高将增加其对血小板的毒性作用, 同时增加病人的生理代谢负担;含量不足达不到抑制冰晶形成的作用。加药前, 尽量排尽袋内空气, 加药时的振荡会使残余的空气形成大量气泡, 气泡破裂产生碎片易激活凝血系统, 导致絮状物出现。在加入DMSO过程中, 水合作用会释放大量热能, 所以应严格控制加药速度, 以1 ml·min-1为宜, 一边加药一边不停地轻轻摇动使之混匀, 避免局部瞬间高热导致血浆蛋白和血小板膜蛋白变性。

2 冰冻及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血小板冰冻储存过程中温度变化与絮状物出现的关系见表1。

深低温冰冻保存血小板的作用是减低细胞生物酶活性, 从而使细胞的代谢处于基本停止状态, DMSO分子量小, 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对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冰冻血小板储存过程中, 温度波动范围在 (-80±4) ℃是安全的, 不会引起大批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5], 而温度波动范围越大、时间越长, 出现絮状物的几率越高[6]。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与-75 ℃≤温度<-70 ℃比较, a P<0.05

(1) 加入DMSO的机采血小板外观检查合格后, 应平整放于外包装盒中, 迅速放入-80 ℃以下深低温冰箱中进行速冻。一台冰箱内一次放入1~2袋, 单袋摆平, 不可两袋重叠, 避免一次放入过多而引起冰箱温度升高, 达不到速冻效果。

(2) 冰冻血小板在储存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储存温度, 否则将会因水分子在不同低温条件下改变分子排列, 使结晶体发生变化, 还可能造成对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破坏, 导致解冻复苏后的血小板悬液内有絮状物析出[7]。若储存温度波动范围较大, 血小板内冰晶反复形成, 对血小板可造成机械性损伤, 同时, 因细胞内外渗透压的迅速变化也可造成血小板胞膜化学损伤, 导致融化时絮状物的出现[8]。因此, 储存冰冻血小板的低温冰箱温度应恒定在 (-80±4) ℃。如遇冰箱除霜时, 应将冰冻血小板放入另一台-80 ℃低温冰箱中, 不应放入-50 ℃或-30 ℃冰箱中;如遇停电, 应立即启用备用电源。

(3) 速冻与储存应分开处置, 避免频繁打开低温冰箱门。在打开前低温冰箱的温度一定降至-80 ℃以下, 特别是新置入低温冰箱的血小板必须降至-80 ℃以下方可再开冰箱出入物品。

3 解冻复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冰冻血小板不同融化时间与絮状物出现的关系见表2。

解冻是保存的最后步骤, 不正确的解冻方法同样会对血小板造成损伤。融化过程中, 从-80 ℃以下低温冰箱中取出冰冻血小板后迅速放入42 ℃恒温水浴箱内进行解冻复苏, 边融化边轻轻摇动, 水要浸没血小板保存袋, 并不断移动血小板袋, 保证周围水域温度在42 ℃, 以防解冻复苏过程中温度不均使细胞内发生重结晶现象而破坏血小板细胞膜。另外, 在解冻过程中不得用手捏搓未融化的血小板, 以免损伤血小板导致絮状物析出。

与3 min≤融化时间<5 min比较, a P<0.05

解冻时间对复苏的血小板悬液外观质量也有一定影响。解冻时间一般为2~3 min, 当肉眼看不到冰块时还应在水浴箱内延长1 min左右, 因冰冻血小板刚完全融化时, 其内部还存在少量肉眼看不清的微细凝丝, 此时从水浴箱内拿出血小板袋, 可看到细小颗粒状物慢慢析出, 并越来越多, 最后絮状物析出, 导致此袋血小板悬液外观质量不合格而报废, 特别是在冷天或周围环境温度低时较易发生。在水浴箱内延长1 min左右即可保证复苏后的冰冻血小板不再因微细凝丝的存在而产生上述现象。如果融化时间过长, 血小板在42 ℃条件下可引起细胞变化, 对血小板的活性也有一定影响。因此, 融化时间不宜超过5 min。

4 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已融化的冰冻血小板应放在 (22±2) ℃血小板保存箱内运输, 并尽量缩短其运输时间, 保证在融化后2 h内输入患者体内。送血车与医院输血科、输血科与使用科室之间的运输应使用专用容器, 特别是冬季更应注意, 避免温度的变化造成血小板的报废。

本站经过以上措施的执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使解冻复苏后的冰冻血小板符合质量标准, 2009年融化后的冰冻血小板仅有4袋出现了絮状物, 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临床抢救危重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郭美媛, 彭光平, 肖萍.吉安市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情况[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5) :409.

[2]杨鲜平, 魏绪廷.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新鲜、冰冻两种血小板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2) :137-138.

[3]夏穗生.血液病诊疗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200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00.

[5]杜克清, 吴绪华, 刘景汉, 等.冰冻机采血小板出现析出物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2) :135.

[6]张玉芬.温度波动引起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58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3) :333-334.

[7]刘小雯.温度波动对血小板冻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3, 5 (2) :129.

冰冻的血小板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为我市中心医院2006年2月—2008年12月住院病人,男性38例,女性35例;年龄在8~66岁之间,平均年龄42.3岁。其中白血病1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外科手术及产科手术后出血32例。患者临床均有明显出血症状或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在(0.6~5.4)×109/L之间。

1.2临床表现

第1类是再障、白血病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入院时或住院期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第2类是意外伤害、妊娠或手术后患者,均有中等以上出血情况,经输注悬浮红细胞、新鲜血浆等成分血,出血不能完全停止或伤口有持续渗血等情况。

1.3治疗方法

血小板输注前治疗对第1类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或化疗,部分患者尤其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配合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人血丙种球蛋白;对第2类患者,给予外科常规处理。2类患者均根据病情分别给予悬浮红细胞、新鲜血浆等成分输血。同时2类患者均使用过多种止血药物,疗效欠佳。血小板输注方法:在临床给予静脉输注血小板时,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每次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剂量分别为1U/kg。输注前从速冻冰箱(-80℃以下)取出所需同型的血小板,立刻在37℃水浴箱中融化,用孔径170μm的标准滤器输注,速度宜快。若一次输注临床效果不好,则再次输注。其间隔时间及使用剂量根据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情况及血小板输注后计数而定。

2结果

观察血小板输注后2h的出血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3个等级:显效(出血停止,止血速度快),有效(出血减少,止血速度中等),无效(出血情况无变化)。同时测定每次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h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计算血小板回收率,输注后24h血小板平均回收率大于42%,仅有8例输注后血小板有下降的情况。73例患者第1次输注血小板后有42例为显效,停止输注;另31例接受第2次输注有18例显效,停止输注;其余13例接受第3次输注有2例为显效。第1次输注后有显效者42例,包括23例外科及产科术后患者,6例再障,9例白血病,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次输注后有显效者18例,包括7例外科及产科术后患者,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再障,4例白血病。第3次输注后2例产科术后患者显效。第1次输注总有效率(显效和有效)84.93%(62/73),第2次输注总有效率77.42%(24/31),第3次输注总有效率38.46%(5/13),见表1。

3讨论

本次观察发现32例外科及产科大手术出血患者中,3次输注血小板后均疗效显著,止血快,即刻效果显著,与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的相一致[2,3],显示冰冻机采血小板对出血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约50%以上产生同种免疫抗体,30%~70%产生血小板输注无效[4,5]。本次疗效观察发现再障、白血病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伴有机体免疫功能紊乱,部分患者曾多次输注血小板可能已产生同种白细胞抗体(HLA)而导致再次输注无效,对此类患者我们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抑制后再给予血小板输注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仍有8例无效,其中包括4例白血病,4例再障,因病史长,治疗复杂等原因3次输注无效后即放弃治疗,对这类患者我们主张采用单供体HLA配合的机采血小板输注[6]。

综上所述,冰冻机采血小板在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时,虽然存在冰冻复温后,血小板膜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损失,但并不影响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应用同样可起到明显的止血效果,又因其在冰箱内保存时间长,可以随时应用,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

[1]杨乾坤,刘爱萍.3种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的研究.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524.

[2]刘景汉,欧阳锡林,王青梅.低温保存血小板在外科手术时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2001,14(3):141.

[3]Barnard MR,MacGregor H,Ragno G,et al.Fresh,liduid-pre-Served,andcryopreserved platelets:adhesive surface receptors and membraile pro-coagulant activity.Transfusion,1999,39:880.

[4]朱尊民,张琳,杨靖,等.单采血小板输注及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中国输血杂志,2002,15(1):36.

[5]李大鹏,徐学芳,任红,等.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供血者血小板的临床运用.中国输血杂志,2002,15(1):37.

冰冻的血小板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住院血液病患者121例次血小板预防性输注, 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76例次, 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45例次。所有患者经过血小板抗体筛查确认血小板抗体阴性, 排除出血、高热、DIC、脾功能亢进、药物作用等。

1.2 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指征

(1) PLT<20×109/L, 并伴有导致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增加的因素, 如感染、发热、脾肿大、DIC等; (2) 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异常, PLT<10×109/L者; (3) PLT<5×109/L时, 无论有无出血症状, 均需输注血小板[1]。

1.3 血小板制品

1.3.1 新鲜单采血小板

全部由东莞市中心血站提供, 根据献血员外周血小板计数及红细胞比容等各个参数, 经血细胞分离机按已设定程序采集, 采集出的血小板于22±2℃振荡保存, 保存期为5d, 每治疗量新鲜单采血小板含血小板≥2.5×1011/L。

1.3.2 冰冻单采血小板

保存期内的新鲜单采血小板在无菌条件下, 加入血小板保护剂二甲基亚砜 (DMSO) , 速冻后于-80℃以下冰箱保存。临床使用时从冰箱取出, 置于42℃恒温振荡水浴箱中快速解冻, 解冻后的血小板尽快输注。

1.4 血小板输注效果观察

监测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及输注血小板24h后的血小板计数, 通过计算输注后24h的血小板回收率 (PPR) 和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 (CCI) 两项指标来评价血小板输注后的实际效果。

1.4.1 血小板回收率 (PPR)

输注血小板24h后PPR<20%, 则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1], 反之为有效;输注24h后PPR>30%为显著有效。计算公式为:

1.4.2 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 (CCI)

输注血小板24h后CCI<4.5, 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1], 反之为有效;输注24h后CCI>10为显著有效。计算公式为:

注:PI=输注后的血小板计数 (109/L) -输注前的血小板计数 (109/L) ;S=0.0061×H (cm) +0.0128×W (kg) +0.01529;S为受血者的体表面积 (m2) 。H为受血者的身高 (cm) ;W为受血者体重 (kg)

2 结果

2.1 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单采血小板输注76例, 其中显效64例 (84.21%) , 有效3例 (3.95%) , 无效9例 (11.84%) , 总有效为67例 (88.16%) ;冰冻单采血小板输注45例, 其中显效23例 (51.1%) , 有效4例 (8.9%) , 无效18例 (40.0%) , 总有效为27例 (60%) 。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优于冰冻单采血小板,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24h后血小板增高值、PPR、CCI比较

单采血小板组与冰冻单采血小板组输注前血小板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输注24h后血小板升高值、PPR、输CCI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均显著低于单采血小板组, 差异显著 (P<0.01) 。详见附表。

3 讨论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 血小板质量; (2) 非免疫因素; (3) 免疫因素。本文研究对象经过严格筛选, 排除脾功能亢进、严重感染、高热、DIC、药物作用等影响血小板输注的非免疫因素, 同时输血前经血小板抗体筛查, 只选取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患者进行观察, 从而排除免疫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两种常用的血小板制剂在血小板数量提升方面的输注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新鲜单采血小板输注显效高达84.2% (64/76) , 而冰冻单采血小板显效仅有51.1% (23/45) 。表明预防性输注效果新鲜单采血小板优于冰冻单采血小板 (P<0.01) 。输注无效方面冰冻单采血小板组高达40.0% (18/45) , 而新鲜单采血小板组只有11.8% (9/76) , 同样有明显差异。因此, 冰冻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不如新鲜单采血小板, 这与郭晓辉等[6]报道相符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冰冻单采血小板输注24h后血小板升高值、PPR、CCI等与新鲜单采血小板有较大差异 (P<0.01) , 但也有文献[4]报道, 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与冰冻单采血小板24h后的血小板上升值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冰冻单采血小板质量有关。

冰冻单采血小板来源于新鲜单采血小板, 由于在冰冻条件下, 保存的血小板活性损失可达40%~50%[3]。本此研究结果表明, 冰冻单采血小板的活性损失远大于此。这可能与本院所用的冰冻血小板制备过程有关。本地血站所用的冰冻单采血小板大多由新鲜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末才制备的, 因此冰冻单采血小板的活性可能损失较大。

虽然新鲜单采血小板各方面效果都比冰冻单采血小板强, 但由于新鲜单采血小板保存期短, 供应不足, 而对于血小板严重低下的患者, 选择冰冻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冰冻单采血小板的有效输注率达到60%, 而且显著有效率高达51.1%。由于本文只监测输注24h后的血小板计数, 没有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计数、CCI、PPR等, 因此没有研究两种血小板的即时输注效果。而魏寿忠等[4]报道247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后两组输注的止血疗效无明显差异。徐伟帆[5]报道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后1h的CCI和PPR有差异, 但出血时间无明显差异。郭晓辉等[6]报道治疗急性出血的患者, 输注1h后冰冻血小板输注组的出血时间显著短于新鲜血小板输注组 (P<0.05) , 冰冻血小板即刻止血效果优于新鲜血小板。

因此, 预防性输注首选新鲜血小板, 对于治疗急性出血、DIC等或抢救重症患者, 在新鲜单采血小板制剂无法获得的情况下, 冰冻单采血小板制剂是理想的替代品。

参考文献

[1]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55.

[2]王立全, 罗卫东, 穆士杰.临床输血与免疫[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59-71.

[3]江朝富, 崔徐江, 汪传喜.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37-193.

[4]魏寿忠, 李晓红, 陈依平.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9) :101-102.

[5]徐伟帆.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09 (06) :419-420.

冰冻的血小板 第5篇

1 机采血小板的选择及冰冻技术

1.1 机采血小板的选择

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筛选献血者, 筛选条件如下:献血者应尽量年轻, 体表血管充盈, 体内血小板计数≥200×109/L, 均采单人份[2], 目的是为了保证采血顺畅, 减少冲红和血小板凝集的概率。成品血小板外观呈云雾状, 采后血小板计数≥2.8×1011/袋。采集过程中适当增加收浆量。

1.2 加入二甲基亚砜 (DMSO) 技术

我站选择99.9%DMSO作为冷冻保护剂, 按5%终浓度进行剂量换算, 以1 m L/min速度匀速加入 (可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添加) , 边加入边水平轻轻振荡, 此过程在百级净化环境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完成后立即置于-80℃以下血小板专用保存箱内冻存。

2 絮状物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2.1 采血不畅

采血不畅表现形式很多, 包括冲红、血流量不足、采集时间过长等, 会直接影响到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我们尽量选择年轻的献血者, 年轻献血者一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血管充盈度、弹性均优于年龄偏大的献血者, 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2.2 增大采集量

采集的机采血小板浓度≥2.8×1011/袋, 主要考虑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损伤问题[3,4,5]。对于封闭式采集的血小板, 保存时间较长, 为保证其新陈代谢需求, 适当加大血浆的收集量, 这样还可以在加DMSO时, 缓冲水合热, 减少对血小板造成直接损伤。

2.3 即采即冰冻

笔者对采集后的机采血小板 (封闭管路) 在 (22±2) ℃振荡条件下保存4 d时发现, 机采血小板袋体前所留导管内有絮状物析出, 这可能是因导管空间有限, 不利于血小板的振荡流动, 不利于氧气在其中的交换。因此, 长期保存后的血小板冰冻后出现絮状物析出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2.4 加入DMSO控制

严格控制DMSO的加入速度, 建议在操作中使用微量注射泵, 保证DMSO的加入速度严格控制在1 m L/min, 最大程度避免因水合热对血小板造成的损伤。

2.5 冻存

速冻环节在制备过程中同样重要。由于DMSO具有细胞毒性, 室温下毒性作用比低温时大[6];而且在室温下, DMSO使细胞表面净负电荷的密度降低, 导致细胞之间静电排斥减少[7], 血小板容易聚集, 促使絮状物的形成。所以制备完成后应迅速冰冻, 尽量减少在室温中的停留时间。

2.6 避免二次融化的可能

造成二次融化的原因很多, 例如将冰冻状态下的制品拿出粘贴标签、停电、冰箱故障、转移储存箱、频繁开启冰箱等。冰冻血小板一旦融化, 再次冰冻后, 融化时产生絮状物的概率显著增加。所以在制备环节中, 应尽力避免冰冻血小板二次融化的可能,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冰冻血小板絮状物的析出。

2.7 解冻技术及控制

解冻也是容易产生絮状物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解冻技术中, 有三个关键因素会造成絮状物的析出: (1) 融化温度必须稳定在37~40℃之间。 (2) 融化时融浆机中水的容量要充足, 在融化冰冻血小板时, 无法保证在37~40℃温度下迅速融化, 很容易产生絮状物。 (3) 物理损伤:揉捏挤压冰块, 造了大量血小板损伤, 释放活性物质, 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和絮状物析出。针对以上原因, 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絮状物的产生。提示:无论是手工融化还是自动融化, 密切观察融化温度和水的容量, 避免粗暴操作, 在解冻过程中尤为重要。

2.8 运输温度及环境控制

首先要保证运输温度 (22±2) ℃, 不能过高过低, 因为冰冻血小板在融化后非常脆弱, 温度过高过低会造成血小板的损伤。长距离运输时, 要保证血小板处于振荡状态, 以保证有效氧含量;但应避免剧烈振荡给血小板造成二次损伤, 我站通过改造送血车, 装置血小板专用运输箱, 避免了由此因素而造成的絮状物析出。

3 讨论

多年来, 笔者通过工作实践, 对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制备与应用进行研究, 发现诸多环节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和疗效, 控制冰冻机采血小板的质量要从多个环节入手。从献血者的筛查采集、制备、冻存、解冻到运输,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导致絮状物的析出。为此,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控制: (1) 减少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备数量:合理做好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 机采血小板在振荡条件下, 保存期为5 d, 以5 d为周期, 结合临床用血分析和季节变换, 合理安排库存, 充分保证临床应用新鲜机采血小板。 (2) 制度控制:通过制度约束每个操作环节, 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 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 (3) 缩短制备时间:对于振荡保存的机采血小板, 掌握好制备时间, 原则上保存3 d~4 d时限内均可用于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 笔者建议即采即冻。 (4) 保证速冻效果:速冻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速冻是否及时, 是否达到速冻要求。加入DMSO以后, 应立即置于速冻箱内进行速冻, 根据速冻冰箱容积的大小、速冻能力的大小来决定每次最多放入的袋数, 以保证速冻之后的效果。 (5) 冰冻机采血小板尽量避免冻存状态下运输:冻存状态下, 运输条件很难保证, 剧烈的温差变化会影响到血小板的质量。

尽管应用冰冻机采血小板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血源问题, 但是由于DMSO的加入, 也为该产品的应用增加了风险[6,7]。笔者认为, 冰冻机采血小板应作为应急用血时使用, 并严格控制其适应证及禁忌证, 非紧急用血, 建议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为主。

参考文献

[1]刘景汉, 汪德清, 兰炯.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4.

[2]张静涵.冰冻血小板微聚物问题的探讨[J].输血医学与实践, 2003, 1 (1) :7.

[3]Towell BL, Levine SP, Knight WA.A companison of frozen and fresh platelet concentrates in the support of throm bocytopenic patients[J].Transfusion, 1986, 26 (6) :525.

[4]Melaragno AJ.Cryopreservation of Human Platelets Using 6% Dimethyl Sulfoxide and Storage at-80℃[J].Vox Sang, 1985, 49 (3) :245.

[5]Owens M.Cryopreserved platelets have decreased adhesive capacity[J].Transfusion, 1991, 31 (2) :160.

[6]刘景汉.二甲基亚砜低温冷冻红细胞[J].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8, 13 (1) :9.

冰冻的血小板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输血量>2000 m L产后大出血患者, 共50例, 年龄22~41 岁, 平均年龄28 岁;血型分布:O型16 例, A型22 例, B型9 例, AB型3 例。随机分为单采血小板组、冷沉淀组及联合输注组, 其中联合输注组25 例给予单采血小板1~4 个治疗量、冷沉淀10~30 U输注;单采血小板组13 例给予单采血小板1~4 个治疗量;冷沉淀对照组12 例给予冷沉淀10~30 U。

1.2 血液制品

单采血小板、冷沉淀由开封市中心血站提供, 1 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容量约200 m L, 血小板>250×109/ 袋;1 U冷沉淀容量约20 m L, 每袋含Ⅷ和ⅩⅢ因子约>80 IU, 纤维蛋白原>150 mg,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各种免疫球蛋白。

1.3 冰冻血制品输注方法

将用5% 二甲亚砜 (DMSO) 于-80℃低温保存的冰冻单采血小板及-20℃保存的冷沉淀取出, 放入37℃水浴迅速融化后, 于40 min内同型输注。输注指征为:纤维蛋白原低于2 g/L, 血小板计数低于40×109/L的产后大出血患者, 根据患者出血情况于抢救中分别分2~3 次给予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

1.4 凝血参数测定及疗效观察

测定患者输注前1 h、输注后12~24 h的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定量 (Fbg) 及血小板计数 (PLT) 5 个参数, 前4 项使用美国ACL-Advance自动血凝仪及配套原装试剂测定, PLT使用日本SF-3000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以输注后24 h内停止出血的患者例数计算止血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输注组较单采血小板对照组、冷沉淀对照组输血12~24 h后PT、APTT、TT缩短 (P<0.01) , Fbg、PLT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 组患者输注前1 h、输注后12~24 h各项指标的比较见表1。3 组患者输注后平均止血时间及24 h有效止血率的比较见表2。根据临床观察, 如果以输注后24 h阴道无明显出血, 手术患者伤口无明显渗血, 尿常规红细胞 (RBC) <5 (HP) , 潜血 (BLD) -/± 为有效止血, 25 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止血有效率达96.0%。

3 讨论

产后大出血患者起病急、失血快, 失血量多, 如不及时救治易危及生命。由于出血过多,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容量休克因, 并且由于在出血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患者极易发生凝血障碍, 重则导致DIC。需要给患者大量补液快速扩充血容量, 同时输入大量库存血, 由于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库存血及补充大量液体, 使患者体内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稀释性较少, 使凝血障碍进一步加重[2]。2~6℃保存的血液, Ⅷ因子和V因子等多种凝血因子,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失去活性, 起不到止血作用[3]。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足量的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的功能, 血小板过低会导致患者出血倾向, 活化的血小板及其裂解产物如微粒子 (PMP) 具有凝血、止血保护功能[4]。冷沉淀富含第ⅩⅢ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 、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等多种凝血因子, Ⅷ因子又称抗血友病球蛋白, 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加速因子, 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 高浓度的Ⅷ因子可使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加快, 可加速X因子的活化, 促进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血小板因子Ⅲ的释放, 有利于凝血酶的形成, 可缩短患者出血时间, 而且可以加速血小板通过v WF黏附到胶原蛋白上, 从而增加血小板黏附性, 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5]。

该研究表明, 联合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 补充了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使患者各种凝血指标显著改善。从表1 可以看出, 3 组患者凝血指标在输注后12~24 h后PT、TT、APTT、Fbg及PLT组内比较输入前后多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 PT、TT及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 PT、TT、Fbg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输入后24 h后止血率达96.0%。以上结果表明, 在产后大出血患者的输血治疗中, 联合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比单独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联合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输血量>2000 m L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组, 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组与联合输注组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患者输注前1 h及输注后1224h指标:1凝血酶时间 (TT) ;2凝血酶原时间 (PT)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4纤维蛋白原 (Fbg) ;5血小板计数 (PLT) ;6 24 h内有效止血率;7平均止血时间。结果 患者联合输注后1224 h比输注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 Fbg及PLT显著增加 (P<0.01) , 平均止血时间为 (3.56±0.95) h, 有效止血率为96.0%。结论 在产后大出血患者的输血治疗中, 联合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关键词:血小板输血,出血,止血

参考文献

[1]何静, 陈方祥, 胡波.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 2002, 4 (6) :355-357.

[2]朱琼媛, 杨孝顺, 朱姝媛.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治疗产后大出血[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 (6) :299-300.

[3]孔祥骞, 孔丙元, 魏淑英.冷沉淀与机采血小板联合应用抢救大出血患者输注效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2, 14 (4) :340-342.

[4]杨孝顺, 安梅, 王惠萱, 等.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创伤性失血[J].中国输血杂志, 2004, 17 (6) :440-441.

上一篇:援助机制下一篇: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