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黏度文化模式

2024-05-15

打造黏度文化模式(精选5篇)

打造黏度文化模式 第1篇

关键词:“萧山模式”,文化特色,产业

一、 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使文化成为评判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对社会综合实力的推动效益越来越明显。文化特色产业以“节能、经济、 环保”等优势成为一枝独秀,放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打造文化产业作为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 原因如下:

1.更直接地创造市场经济效益。比如,1986年, 三星堆发现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上千件古蜀国珍贵文物出土,令全世界为之瞩目;2004年,四川省政府筹建三星堆文化产业园;2006年,文化部命名将“三星堆产业园”命名为 “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星堆产业的崛起,带动了在当地在农业方面、工业方面的优势产业,形成了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格局和平稳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2.更充分地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使之合法化,并进行大规模和大批量的生产,极大丰富了各种文化服务项目。 促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营造更广泛的文化氛围,确保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权益,整体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3.更广泛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有着较大差异,通过文化产业的大力稳定发展,提升当地传统文化的知名度, 进一步增强了国国之间、地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推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比如,河北省曾在首都国际机场举办“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令中外游客充分感受到河北剪纸、芦苇工艺画等民间艺术品的魅力,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民俗艺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对艺术品的购买意愿十分强烈,这样的产业真正发挥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萧山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和人文情况分析

萧山区是浙江文明发源地,优秀的民间文化闻名遐迩,作为一个民营经济大区,市场体系发达,民间资本充足,都为打造“萧山模式”文化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政策导向是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萧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创产业,出台了许多关于文化特色产业的政策,比如《关于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萧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和扶持的实施细则》(试行)、《萧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等,为打造萧山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

2.周边环境是发展文化特色产业的良好借鉴。纵观周边的县区,如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余杭纸伞,经过设计师的改良,在米兰国际双年展中获国际大奖,现在供不应求。如杭州的王星记扇子,同样经过改良,小扇子都走出了大市场。又如东阳木雕,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产业化之路,年产值达200多亿,把东阳的本土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中国,只要说起木雕,人们就想到了东阳。他们都是打着本土牌,亮的都是本土民间民俗的金名片,只有本土的东西才是最纯粹的,小小的余杭纸伞都挂上了“余杭创造”的国际光环。这些产业的繁荣发展都成为“萧山模式”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借鉴,。

3.本土文化是打造“萧山模式”文化特色产业的主要资源。除了周边环境的成功案例,萧山当地也出现了较为成功的文化产业,比如萧山区光“花边”一项, 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就定名为:“萧山花边”,现有人才也相对集中,配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若干名, 还有各阶层的设计师,其产品远销全球各地,这些民间工艺师都是打造本土文化产业的主力军,立足本土文化才是打造萧山文化产业品牌的关键所在。

三、打造“萧山模式”文化特色产业的几点建议

1.加快培育本土特色专业人才,创造良好创业环境。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才,我们应利用区位优势,扶持大师带徒,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引进设计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力度, 在中小学开设本土教材,建立青少年活动基地;校企联手,可在职高开设相关专业,对人才加强职业培训。并在建立健全人才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基础上,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2.加强对本土特色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萧山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为发展文化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3.整合萧山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综合发展。 萧山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文化品种繁多,特色浓郁,把萧山地域的本土元素,融入时尚用品设计、旅游休闲体验等等,对现有的商业街进行升级改造,促使其向文化特色街转化,形成多功能复合形态文化产业基地。

内外互补打造立体校园文化模式 第2篇

—商南县初级中学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展示材料

李富民

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浮雕式的,多种因素互补的,有厚度也有深度。近年来,我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校园文化建设也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凸显着特殊的文化魅力,熏染着一批有一批莘莘学子踏上健康成长的道路,其主要是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校内外的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外部环境与部室建设相结合;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结合。

一、校内校外德育活动互补

1、野营拉练与校内的磨难挫折教育相结合。为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友谊、磨砺意志、加强纪律,每年初一新生都要进行一次徒步约15公里的野营拉练活动,学生自备生食品和餐具,野炊过后以班为单位开展小型文艺节目表演,回校后学校组织观看磨难挫折相关影视作品和野营拉练征文评奖活动,提升此项教育效果。

2、军校联谊与校内国防爱国教育相结合。每年组织初二学生参观军营,开展军校联谊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对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参观中学生们亲眼看到了解放军内务的整齐,同时也看到了解放军是怎样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刻苦锻炼技能技巧的。学生通过参观军营,亲眼目睹了解放军战士优秀的生活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现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一次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教育;为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形成高尚的品行、培养他们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的决心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清明节祭扫与理想前途教育相结合。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每年清明节前学校都要开展 “寻找革命足迹,树立远大理想”祭扫烈士墓活动。每年初一初二全体学生和教师1000多人,高举红旗,清晨徒步烈士墓地,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在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们庄严肃立,认真听取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介绍,接着向革命烈士默哀三分钟,最后学生们向烈士致词并敬献了鲜花。

4、志愿服务与校园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育相结合。每年三月我校青年志愿者大队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开展了“我为团旗争光彩”的志愿者活动。在汽车站中,同学们承担了协助管理秩序、帮助旅客提行李、帮助车站打扫卫生等工作,不拍苦不怕累,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育才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福利院的志愿者同学们则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学儿歌,给老年人洗衣洗澡,理发剪指甲,他们用爱心、耐心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有时,志愿者分赴社区老年活动室、居民楼、小区绿化带等处开展打扫、清洁、整理活动。大家埋头劳动,除杂草,清理枯枝败叶,拣拾果皮纸屑,铲除贴在地面及电话亭上的小广告,经过几个多小时的紧张劳动,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不少居民见到后交口称赞。同学们在活动中把雷锋精神赋予实践,以行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收获了奉献的快乐。学校通过这次活动达到了传承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驻社会、人民心中的目的,为构建和谐、幸福商南出了一份力。

5、假期道德实践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我校道德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集体性的,也有单个开展活动的,通过查看活动记录单和各班活动总结及座谈,反映出学校暑假道德实践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一是要求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研活动,这样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做人道德;三是放假前,学校要求各班主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假期道德实践内容任务。学生回到家庭,融入社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撰写读好书心得体会、撰写体验活动征文;撰写遵纪守法作文和调研报告。部分同学能深入社区,认真调查,所写的调查报告有数据,有分析、有对比、有体会,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有效地抑制了学生放假放任自流的恶习,改变了过去对学生教育出现“二加五等于零”的这种恶性局面。

二、外部环境与部室建设互补

美校园。二是发展要素。社会在飞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跟上时代步伐。例如,教学设备的更换,在现代设备进课堂的基础上,现在已有校园网络系统、微机、语音室,向现代化建设迈进。原来校舍的平房现在都变成了楼房,原来的土操场现在变成标准操场等等,说明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日即成的,而是经过长年的建设和培植而形成的。

三、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互补

1、传统文化与尊师孝亲教育、感恩教育相结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2009年初,我校开展了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为主题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首先在环境的布置上努力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在校园走廊悬挂名人画像、经典美文图片;在各个班级建立起“图书角”;开展了美文诵读、读书演讲比赛活动;2010年,有广泛深入开展以“孝亲尊师和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弟子规》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坚实的文化底蕴,对师生的终身产生久远的影响,并且会对师生的气质、风度和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我们还非常重视学校自身的优势,并吸收时代精神,以形成我校的特色。例如,我们通过建立校史馆,展示学校的发展史,邀请名人校友来校做报告等形式,形成传统校园精神,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2、法纪教育与文明守法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具体的体现。学校在开展法制报告会等教育的同时,还用各项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久而久之,逐步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效果。例如,我校每一个教室的校风校训、礼仪规范、生活制度、文化园地、标语口号,统一布置,还制定了学生文明礼仪要求、一日生活制度化、文明班级十项标准等15项制度,形成了制度化校园氛围,既美化化境,又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

永亮 打造家文化共赢经销模式 第3篇

伴随永亮之歌的旋律,每一次走进永亮,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并非是因为厂房里又添置了新引进的高端织机,而是因为这里像一个正在日新月益快速发展壮大着的大家庭。4月24日,永亮商学院成立暨第八届客商联谊会在永亮公司召开,刚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永亮,正在致力创造独有的家文化共赢经销模式,打造崭新的家纺毛巾企业营销终端。

购买习惯决定渠道模式

联谊会上,中国家纺协会副秘书长李杰阐述了毛巾行业现状及相关数字,同与会人员共同探讨毛巾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为,发展基调未变,仍然是传统的民生产业,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但是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15%以上的增长。去年纺织全行业实现1.2万亿元总产值,出口344亿美元,这其中毛巾占80亿美元。也就是说,毛巾占家纺总出口额的24%,生产力很强。家纺纤维消耗1200万吨,其中800万吨是化纤,360万吨是棉花,其中毛巾使用率应占到40%左右。我国毛巾的生产能力目前排在世界前列,并且内销市场份额占到80%,市场空间广阔的。

李杰表示,家纺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渠道建设问题。目前通常有三个渠道:百货、超市、专业市场。家纺协会做过关于毛巾消费习惯的调研,分析报告显示:66%和64%的消费者会首选百货和超市购买毛巾。其中,半年内购买过毛巾的占60%以上,每人每一季度更换一次毛巾的占这其中的70%以上,其中又有34%以上的人每个月换一次毛巾。94%的消费者选购40元以下的毛巾,其中51%会选择11~20元之间的毛巾。

“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决定渠道模式。”因此,毛巾企业应该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掌握这些数字,并针对数字体现的情况进行自身的经营决策。这包括企业产品的定位,经销渠道的选择。毛巾行业要解决几个关系:服务关系,忠诚度关系,包括品牌忠诚度。在这几个关系上,将决定一个企业品牌的成功与否。

在毛巾的消费理念上,专业委员会将倡导和推广新的消费习惯,向消费者普及澄清使用习惯的误区,也就是说,毛巾的消费理念一定要改变。从专业角度进行的倡导是,毛巾更换周期的理念为:建议每2个月更换一次毛巾。这是从健康、美容的时代需求出发的转变,也让所有消费者更加科学合理地选购消费毛巾。

培育一流经销商

永亮公司成立于1992年,目前占地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1.5亿元。目前公司主要组织架构为:物流部,研发技术部,培训部。企业引入了丰田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全新管理模式的改造。今年以来,永亮引入意大利最新型高端织机,产能提高到以前的5倍。

永亮总经理段亮表示,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毛巾不足250克,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却是1000~1500克。因此中国毛巾市场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升,每一个百分点都将带来300亿元产值的增加。“所以,我们的行业是朝阳产业,没有什么替代品可以替代毛巾。”

作为毛巾生产厂商,分工的明确带来市场细分。永亮致力于做完美的供货商,把握好终端,聚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公司定位明确,规划清晰,即:专注做中档价位的高品质毛巾。高品质毛巾必须依托于高端织机,而高端织机需要使用好纺纱,面对近年来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永亮的利润从何而来?对此,段亮这样阐释其中的道理:“其实,成本上升工资上涨,但使用高端织机节省下的人工总体却是通够达到持平的,这也就是高档织机产生的效率效应。”

段亮认为,目前毛巾行业面临着渠道单一、转型困难、人才流失多,以及团队建设缓慢等问题,很多企业还没有突破困境。永亮和经销商将共同解决这些,共同面对困境。为此,要顺应市场需求,迅速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成为有竞争力的厂商和经销商。针对这种需要,永亮公司成立了永亮商学院,希望可以引导经销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永亮不仅着力于自身的发展,更致力于“培育一流经销商”,创造新时代的全新经销模式。这个理念由永亮创造,并希望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终端与所有经销商共荣辱共存亡的大家庭文化经销模式。“当今企业竞争是模式间的竞争。成立永亮商学院,是为了企业崛起,提升应变能力的最好途径。请管理大师、营销大师带来交流与学习,为大家从模式上起步奠定基础,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可能性。”段亮如是说。

经销渠道分层清晰

十几年来,众多的永亮经销商见证着永亮奇迹。

“永亮一直以经销商的利益为重,前在毛巾行业内可能并不是做到第一,但是他的感恩心态却是行业第一。我们眼看着永亮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再到强。一路上相互扶持。”福建地区总经销商陈金国曾经和段亮拉着塑料袋在福建街头卖产品,当时一条毛巾只赚两毛钱,就这样一点一滴做起来。而现在,福建地区的网点已经过千。在福建只要有网点的地方,就有永亮。2011年在陈金国在全省业务已达1.5亿元,“是永亮成就了我,培养了我。”

做经销商,单一是难以做强做大长期维系的。永亮的理念是,一定要渠道多元化,一定要渠道的品牌多元化。永亮经销商要为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只要到永亮的经销商这里,就都能实现一站式搞定。这不仅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产品,还包括渠道超市,专卖店,直营店,所有能涉及的渠道都涉及。

“毛巾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现在福建地区可能有50几家经销商,但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会只剩下三到五家。从几十家到几家的这个过程,最后留下的,一定是我们。经销商其实是做服务的,这是从永亮这里诞生的新理念。我们输出的是产品,但是未来,我们提供的却应该是一站式的服务。这样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陈金国对未来充满信心。

永亮的经销商们认为,毛巾的未来一定会进入大家纺时代。终端以专卖店形式存在,以一种产品为主,涵盖毛巾、内衣、睡衣等一系列家纺产品,以一个品牌为主的多品牌共存,这将是最终的终端形式,也是未来真正可实现的渠道模式。

打造黏度文化模式 第4篇

乡村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延续,是人与地关系的展示,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最和谐的结合,代表了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随着城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拥挤喧嚣的城市节奏,青睐能够回归自然,体验“桃源生活”的乡村,由此,一种以欣赏田野风光和追求纯朴民风为对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热悄然兴起,并日益走俏。如何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以吸引游客前往成为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以成都浦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从其文创项目进行了分析,探求了传统乡村与文创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

2 背景介绍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其概念是英国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而中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通过创造性的想法把文化转化为更高生产力的行业集群。随着中国飞速发展,文创项目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因此,寻找到一种适合文创项目推广和发展的方式是目前文创项目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甘溪镇明月村位于大五面山浅丘地带,地处浦江、邛崃、名山三(市)县交汇处,属浅丘地区。该村幅员面积6.78km2,森林覆盖率46.2%,村有723户,2218人。明月村自古就采用邛窑的工艺烧制陶瓷,至今仍保留着4口老窑。其中,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月老窑一直到2008年才停产。2012年随着政府对邛窑文化的支持和推广,明月窑紧紧结合浦江甘溪镇明月村茶山、竹海的特色,让文化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2013年浦江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希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新打造的明月国际陶艺村以吸引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新村民)入驻为抓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新的发展理念给明月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生。

3 明月村文创项目的打造

明月村内文创项目的成功打造实现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项目的互利共赢,明月村与文创项目是一个相互吸引、相互受益的过程。明月村特有的乡村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邛窑文化)与文创项目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发展。明月村带给文创项目者的是一个带有乡野气息的“乡村乌托邦”,同时文创项目者也给明月村带来了新的生活模式和旅游资源,以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3.1 明月村对文化项目的影响

3.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明月村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人—村落—环境”所构成的和谐有机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极具特色的川西农舍(大部分拥有“三间两头转”的合院布局,本土泥砖(陶的母体)的建筑材料)显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格,茶山、竹海、松林等乡野景观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这些自然环境既有独特的景观意象,同时也是乡村历史的展现。这样贴近自然的景观意象展现了一种很多人所追求的能够回归自然的乡村乌托邦的形态,而这也是文创工作者所追求的,同时这也给了文创工作者一个能真正激发自己灵感、且富有创作空间的环境。

3.1.2 人文环境的影响

明月村本身拥有比较丰富的乡村文化意象,这种乡村文化意象也是乡村的一种“氛围”。包括其本身的乡村建筑群落、传统的乡村劳作模式(传统农耕文化所展现出的浓郁文化气息,这些文化独特而鲜明,因此也成为吸引大家的一种文化载体)和其长期的乡风民俗(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是村民精神凝聚力的一种体现);以及明月村对其历史文脉的保留和发展(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邛窑文化)。这样的乡土文化意象的保留和延续有利于塑造明月村的整体场所感,强化了其明月村的价值,给文创工作者以不一样的灵感和创作氛围。

3.1.3 旅游契机

明月村所打造的自然风光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景观其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目前,文化创意类项目缺乏一个很好的、跟公众一起互动交流的平台,而传统的互动交流方式(如展览等)很难拉近文创者跟普通人的距离,文创者迫切的想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架起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让艺术更加亲近民众。而明月村自身就完成了这样的作用,为文创工作者提供了客户源。以明月村为依托发展自己的客户群,明月村的名气也给这些文创工作者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及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3.1.4 相应的配套设施

为大力引进文创工作者入驻,明月村发展和打造自身相应配套设施,以一种方便的,舒适的设施环境吸引文创工作者。同时明月村提倡“名人驻村”项目,通过文化创意工作者入驻到村民的家中,与原有的村民一起生活,感受彼此的生活方式。让文创工作者以最近距离的体验感受最真实的乡野气息。

3.2 文创项目对明月村的影响

3.2.1 文化影响

通过文创工作者驻村的活动,村民、文创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而这样一种“新村民”与“原住民”的融合也激发了乡村的活力。文创工作者为明月村带去了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为明月村村民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村民的猪圈被改造成草木染工坊,孩子们能上免费的绘画课,明月书馆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图书,还定期举办讲座。通过文创工作者的文化传播,教育和培训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性,增强村民的文化意识。这对于整个明月村村民的整体文化教育和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2.2 经济影响

文创工作者将民间艺术工艺带向农村,带动当地村民寻找到一种新的经济手段:作为一处遗址景点,明月老窑被保护起来,老窑旁边的空地上,一座陶艺体验馆开始营业。明月村81岁的民间陶艺家张崇明领起了固定工资,现场为体验陶艺的游客进行指导。在村子的一片空地上,新村民赵洪和李南书的“篆刻传习所”正在建设,老村民吴大爷的餐馆“谌家院子”正在升级改造。明月村以文化创意项目为先导,以此为契机带动自身产业的大力发展。

3.2.3 名人效应

文创工作者能够通过其自身的人脉效应和乡野情怀形成产业聚集形态。2014年12月,身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的李清来到明月村,看过“明月国际陶艺村”的发展规划后,就决定留下来。2015年1月,李清的“蜀山窑”工坊签约入驻,他也成为明月村的第一批两名“新村民”之一。另一个是知名前媒体人、作家宁远。宁远说,她爱上了这里的松林、竹海、茶园,还有质朴的村民。此后通过“名人传播”和“文艺圈的人脉效应和乡野情怀”,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明月村就吸引了25个文创项目入驻。宁远要做一个草木染工作室,请来画家、染布人寒山开了一个染布坊;李清的学弟、青年陶艺家李清泉来明月村喝了一次茶,就决定留下来开个“清泉烧”工坊;艺术展厅、餐厅“樱园”的创始人熊英,也跟随好友宁远、寒山的步伐,把新的“樱园”落到了明月村……根据远景规划,成型后的“明月国际陶艺村”,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要达到35~40个,进入核心区的项目数为17个。而截止到2015年底,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已有15个,核心区10个,在谈项目6个,文创产业聚集已初具雏形。而这样的一种文创产业聚集形态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整体的影响力,形成名人效应。

3.2.4 旅游契机

利用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环境和名人效应吸引游客,聚集和提高当地的人气,以此来进行明月村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产品的推广,村民的收益和创收,巩固和加强明月村的品牌效应。为明月村的整体旅游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月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利用名人驻村的形式达到“雅”与“俗”的交融统一。而这种“雅”与“俗”融合的关键又在于它的生活化、自然性、真实性、和谐性。其“雅”主要是指明月村所含有的一些文创项目(引入的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等所带来的文化展现)的打造,以及明月村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邛窑文化)。“俗”主要是指明月村自身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

相较于以往艺术都是高高在上,是普通人不可企及的,这里将其融合在了一起,是艺术的乡土化,是艺术的最高展现形式,它不是受人瞻仰的,而是要更多地融进到生活,落到实处,跟人更好的互动,给人更好的体验感,这才是鲜活的。这样也使其具有更好的文化符号及吸引力。同时,借由名人驻村的形式,乡村自身具有更好的特色和辨识度,利于从其他同类型旅游的乡村中脱颖而出,使其更好的发展。

4 文创项目与乡村旅游的互利

乡村的发展不能违背其可持续性,而文创项目中的名人驻村给了这个很好的定义。通过对整个明月村有一个可持续的循环健康发展链条:首先,利用自己原生态的传统乡土景观以及其历史文化积淀形成自身的文化符号,吸引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的入驻,形成一大特色—艺术家利用民居,改造民居,形成与居民共同生活居住的模式,改造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子的模式既可以让高雅的艺术更加亲民,同时民居的环境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也能带给艺术家不一样的体验和灵感来源。其次,利用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环境和名人效应吸引游客,聚集和提高当地的人气,以此来进行明月村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产品的推广,村民的收益和创收,打出明月村的品牌,同时,明月村的名气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及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起推广作用。

文创项目与乡村旅游的相互影响发展,村民、艺术家、乡野环境、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新村民与原住民的融合,不仅文创项目激发了乡村活力,同时乡野环境也促进了文创项目更好地发展,使文创项目与乡村旅游互利共赢。

5 结语

每个地域、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点,在乡村旅游热兴起的背景之下,如何打造有特色的、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以明月村为切入点,研究了乡村与文创项目的互相融合发展,这种既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又能够保持自己原有文化特色的适度融合做法正是乡村旅游发展所应该体现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

[2]张杰,叶春阳.古村落文化景观特色的演绎与解析:以闽南福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陈燕.当历史遇上创意:当下我国依历史街区相生的文他产业集聚区之行过程初析[J].东南学术,2012(2).

打造黏度文化模式 第5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89

乡镇文化站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和丰富群众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文化站建成后,对如何运行、管理模式怎样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导致一些地区乡镇各自为政,出现五花八门的管理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而且要在精神文明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乡镇文化站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的时期如何适应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乡镇文化站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也就是说,乡镇文化站是独立性法人单位。根据这一精神,我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模式应该推广“余杭模式”,即必须独立设站,不能有名无实;站长必须专职,编制必须核定,人员必须到位;经费必须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使文化站有自主支配权。从余杭模式的实践看,它较好地解决了与其他非同类部门混合设置的问题,同时发挥了文体服务中心的职能,进一步加强了综合文化站建设,为推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实现了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可持续、有保障、惠百姓的建设目标。

当然,乡镇文化站管理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如对经济薄弱的乡镇采用综合内设机构模式也未尚不可,它至少保留了文化站这块牌子,使乡镇政府或县(市、区)政府领导在头脑中有文化站这个单位,老百姓对文化站有个期盼,必要时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活动,以吸引群众对文体活动的眼球。更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了乡风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乡镇文化管理中心需要免费开放,其作用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有助于改善乡镇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乡镇非常重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包括乡镇运动会、文艺晚会等。但是,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没有形成制度,活动次数及覆盖范围极为有限,乡镇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整体比较缺乏。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乡镇文化活动受时间、场地、天气情况等因素的限制,使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镇群众文化生活。

二、有助于推动乡镇文化建设发展

推动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免费开放,不断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有助于引导农民把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把节庆活动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农村宣传教育、党员培训、体育健身、农业科技等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镇文化活动中来,把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促进乡镇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三、有助于促进城乡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农村文化却日益萎缩,甚至出现大量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城乡文化分化的态势,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习俗,整理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在满足广大农民文化需求的同时,加强城乡文化的互动交流,推动城乡文化共同发展。

乡镇文化管理中心的基本做法?可以参照下面几点去做:第一,创建学习型职工团队。建立并规范各项学习制度,以制度督促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单位建立固定月度业务学习日、思想教育日,通过邀请上级专家、学者为广大职工授课,让职工了解和掌握医学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推进职工文化建设。为满足广大职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一方面通过拓展“技能大赛”“创新工作室”“读书演讲”“职工摄影作品展”等平台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唱响“劳动美”主旋律;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添置乒乓球桌、台球桌、篮球架等体育设施,不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第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充分抓住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具有的更深层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在行政区域悬挂廉政格言、召开各类专题会议强调、制定廉洁制度,并组织广大职工到监狱、看守所等实地接受廉政教育,有效推进无红包卫生院的创建。第四,重视养生文化建设。日常工作中除定期、不定期地发放各种养生保健手册外,还在走廊悬挂养生牌、在台阶张贴养生标语进行养生保健宣传,有效普及宣传健康知识,更好地发挥中心卫生院在预防、医疗、康复和保健中的作用,充分带动业务发展。第五,创新病房文化建设。通过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根据病人的舒适度和方便度,结合日常需求,以暖色调、保护病人隐私为前提,对病房进行整体改造,改进病房设施,让病人更满意。

通过上述文化建设,全县文化中心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也带动了周边文化中心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另外,将村级文化纳入文化站管理机制。就目前全省文化站管理机制来看,由于县(市、区)重视集镇文化设施建设,乡镇政府通过创建省、市文化工程,建设综合文化站阵地。而文化站由于管理体制问题也重视本级的活动和设施建设,忽视了村级文体设施、活动等工作的开展。目前村级文体设施、团队建设是个薄弱环节,而村级文化活动却越来越受到群众喜爱,因此加强村级文体建设势在必行。一是将村级文体建设纳入文化站管理考核范围,如达到区级文体示范村,市级文化示范村、体育特色村,省级文化示范村、体育俱乐部给予一定的考核比分等,这样既能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能使文化站绩效挂钩机制引向深入。二是加强村级文体骨干培训和人才的引进。如每年对村落文体骨干进行2—3期的各类业务素质培训,从大中专艺术院校招聘毕业生到村担任文化员。这些新举措,不但加强了村级文体队伍,而且提高了文体骨干素质,对村落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超前注水下一篇: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