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互联网

2024-05-27

制造业的互联网(精选12篇)

制造业的互联网 第1篇

2015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 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此, “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为未来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简单来说,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 其最大的特征是依托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完成行业间的信息交换, 把原本孤立的各传统产业相连。“互联网+”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结合, 完成产业转型。目前, 互联网已经与零售、金融、医疗等行业进行联合, 并且有了一定的成就。电子商务的成功, 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零售业”的深度结合。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走入“互联网+”的误区, 传统企业对于“互联网+”思维并不了解, 并且不断模仿复制“官方网站+APP”的模式。但是一个“互联网+传统企业”的形成与壮大, 往往是跨界发展与螺旋式的上升, 要有利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结合。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

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 他们经过了电气时代与信息时代的轮番冲击, 传统制造业的领导者有着企业发展与产品流通过程中规避风险的能力与经验, 他们熟悉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虽然这些企业的“互联网+”策略实施起来要比一般的传统企业更加困难, 但是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加入联网的环节则是刚需, 更加重要的是如何让产业利用互联网实现真正的转型。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 使得其在制造的各个环节加入互联网技术与思想,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整合产业发展, 调整传统制造业的生产与销售等模式, 这样的发展模式就是“+互联网”。

二、传统制造业的困局

在2016年刚刚过去的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

从两次会议上提出的国家政策和目标可以看出, 我国的电子商务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时, 从国家层面上对于电商的要求已经做出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政策在2015年间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等与互联网相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化, 推动产业的发展与转型, 然而中国企业的“互联网+”的具体发展策略, 已经到了一个缺乏创新的瓶颈。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 也必须从量到质进行转变, 利用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 改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与品牌认知, 建立起新型的中国企业的形象。

传统制造业在信息化时代已经失去了低成本的优势, 又因为其产业结构庞大笨重, 与一般的传统企业在转型上具有先天的劣势。传统制造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 如果其一旦陷入困境, 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无从依托, 必然出现泡沫。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承担着经济和民生的双重压力, 传统制造业每年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问题, 到目前为止, 武钢等重量级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仍在面临难以想象的亏损, 这样的窘境使得制造业的转型变得十分急迫。

三、“+互联网”带来的变局

在全球经济寒冬的情况下, 我国GDP增速首次跌破7个百分点。纵观过去一年国内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情况, 似乎出现一股由年轻人刮起的“互联网+生活”的创业模式。互联网创业者们从社交或生活中的购物等需求出发, 有一个不错的想法后找风投进行ABC轮融资, 产品刚一上线就想着上市以后见好就收。中国的年轻人在目睹了互联网行业给电商巨头带来的巨大收益后不断的模仿复制已经成功的人的商业模式, 这样全名模仿的结果就是中国创造的进度减缓,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变慢。虽然说时局造英雄, 站在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 可是现在的经济形势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 风向变了, 我们应该认真审视目前国内的形式, 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拿钱买流量, 流量再换钱的手段已经不在适用。

传统制造业的萧条是因为它失去了低成本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的寻找传统制造业的突破口, 找到发展的方向。这个突破口就是差异化。

在面临“互联网+”行业的冲击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压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手段实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运作管理、售后服务等方向的全面升级, 在传统制造业中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我国的制造业必须走差异化道路。“+互联网”成为新时代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

将传统企业中更好的融入互联网, 而非简单的扩充传统企业的供销渠道, 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再造, 实现中国创造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建立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品牌形象, 能够高效集成产业资源, 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与创新, 完成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促进经济的回暖, 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我们应该以实现“互联网+”为战略目标, 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不断推动传统创造业的智能转型。“+互联网”将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热潮,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 应该具备互联网的思想, “互联网+”更多的是指一种互联网思维, 是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式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过程中, 我们将会越来越多的看到“制造业+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我们也应该坚信, 电子商务带来的产业转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契机下回归传统制造业, 互联网寒冬将很快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1]黄楚新, 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 2015, 05:5-9.

[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5, 10:146-160.

制造业的互联网 第2篇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认识。通过培训和交流,推动各地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队伍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工作会精神,全面领会“28号文”等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二)提升能力。通过培训和交流,推动各地党政干部和企业家结合当地实际,主动思考新战略、新路径、新举措,增强指导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配套政策等方面拿出新举措,建出新成效;增强企业融合发展能力,准确理解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融会贯通先进企业典型经验,主动参与到“双创”活动中来,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三)形成合力。通过培训和交流,力争在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多个主体中形成共识,汇聚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和“双创”工作落地见效,全面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二、培训对象

地方分管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负责人,各级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党政干部,相关行业协会、联盟、企业的信息化和两化融合工作负责人。

三、培训内容

解读、宣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要政策文件特别是“28号文”的政策定位、核心要义和重要内容,研讨下一步贯彻落实“28号文”的路径和对策,交流企业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等。

四、培训方式

为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效果,培训要充分结合各地实际,采取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座谈研讨、案例分析、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重点突出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体现培训的科学化、多样化、个性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党校、行政学院设置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题课程或培训。

五、培训支持

我部将统筹支持各地开展培训工作,委托部属高校、研究院所等支撑机构协助制定和完善培训方案,委派政策起草组成员进行文件解读和宣贯,在授课专家邀请、培训方案编制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帮助。

六、时间安排

1. 2017年3月25日前,请计划开展培训工作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将培训方案书面报送我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

2. 2017年4月5日前,组织对培训方案进行遴选并统筹安排。

3. 2017年4月至11月,各地按计划开展相应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报送工作总结。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训工作,做好动员部署。

(二)精心组织

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注重培训的点线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三)注重实效

培训要达到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能力、落实政策、形成合力、全面参与的效果,切实推动各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四)经费保障

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各地自行承担。

八、培训课程建议

1.《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3. 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业变革

4. 制造业“双创”的发展形势和典型经验

5. 信息物理系统技术与产业发展

6. 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

7. 工业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

8. 工业云技术与产业发展

9. 工业电子商务技术与产业发展

10. 聚焦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提高工业信息安全水平

九、联系方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

联系人:张瑜、李超

电话:010-68918058,010-68208278,13321128181

传真:010-68918058

互联网+带给印刷制造业的新思考 第3篇

一时间,“互联网+”似乎成了一种风尚,成为互联网行业、制造行业、信息技术行业、流行业以及媒体业争相谈论的话题。不过在经历了最初的喧嚣与浮躁之后,众人开始挖掘“互联网+”的真正内涵。

“互联网+”vs.“工业4.0”

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就曾经提出了“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工业4.0”的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2014年10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德国期间,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而“工业4.0”作为一个独立部分,被明确写入《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工业4.0”也因此成为中德合作的重要内容。

“工业4.0”项目主要包含三大主题,即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其中的“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事实上,“互联网+”的提出,可以看做是对“工业4.0”战略的扩张,是将“工业4.0”扩展到了“N业4.0”,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

中国印刷制造业与“工业4.0”和“互联网+”差距很大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互联网+”,为制造行业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未来,但是对于中国印刷制造业而言,这个美丽的未来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中国印刷制造业的起步较晚,而且客观地讲,无论是中国的印刷设备制造,还是中国的印刷器材制造,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但是截至目前还只是实现了量的突破,而没有实现质的突破。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中国印刷制造业在国际上鲜有拿得出手的、真正的发明创造,能够在欧美发达国家申请到的专利数量寥寥。中国印刷制造业尚未有一家企业真正可以领衔国际发展潮流,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印刷制造业靠的依然是模仿,是跟在国外领先对手后面亦步亦趋。

不过中国虽然在基础技术方面与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在互联网技术、IT技术等方面,中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大,有些甚至可以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互联网技术、IT技术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而自起发展之始,中国也已经开始相应的探索了,所以中国可以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而基础技术的发展,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工业国家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反而相形见绌。

因此,中国发展“工业4.0”或是“互联网+”,其实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到基础技术上,而不是互联网技术、IT技术上。前者才是因为互联网技术、IT技术能够起到的作用,只可能是锦上添花,而绝对不是雪中送炭。没有基础技术的支撑,中国的“工业4.0”或是“互联网+”,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中国印刷制造业要先解决进入“互联网+”的门槛

中国印刷制造业的发展落后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这是一个中国印刷制造业不愿意承认但却客观存在的事实。目前,中国印刷制造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领域,机械设备主要是印前制版设备和个别的印后加工设备,印刷器材主要是胶印版材,而且即便是这些产品,究其水平,不过是达到了国际市场大宗产品的平均水平,真正在国际上能够居领先水平的几近于无。其他如印刷主机、印刷油墨等产品,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还有很远。如果不考虑中国印刷制造业的现实水平去奢谈“互联网+”,其实与基于空想的夸夸其谈没有本质区别。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印刷制造业首先应该做的,依然是在基础技术方面狠下功夫,而所谓的基础技术,包括设计、加工、装配、工艺、自动化乃至材料等诸多方面。到目前为止,中国印刷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不精细、不耐用、不稳定等几个方面,这些单靠互联网技术和IT技术是解决不了的,真正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只有提升基础技术一条路可走。

基础技术对于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印刷制造业而言,才是真正需要迈过的门槛,而“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更重要的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却不可能帮助门外汉迈到门内。

“互联网+”真正改变的是企业发展理念和模式

其实对于制造业来说,“互联网+”真正改变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企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与IT技术的发展,让企业的管理、销售、推广完全改变:“互联网+”不等于电子商务,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的销售一定要走电商模式,“懒人哲学”、“阳光销售”让市场销售更简单、更透明,曾经的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同时实现订单、跟踪、仓储、物流、支付等一系列销售环节的即时完成、实时追踪和反馈,让销售的各个环节一目了然;“互联网+”不等于制造技术,但是可以让制造技术获得新的飞跃,将让生产加工过程的每个工艺参数得到实时监控,甚至可以做到自动修正,让数据流成为生产加工的主导;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宣传手段都显得过时了,唯有抓住新的网络宣传手段,借助不断出现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平台,不断突破创新,才可能取得“互联网+”时代的推广先机……

“互联网+”虽然不是雪中送炭,但是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梳理自己的整个流程,让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实现完美结合,使企业从决策、到销售,再到运营、生产,乃至售后和推广,一切环节变得更加科学和流畅,真正做到科学决策、精益生产、精准销售。

制造业的互联网 第4篇

(一)“互联网+制造业”产生的背景

“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各个行业和地区都举行“互联网+”大讨论,一时出现了“互联网+”热,甚至还出现了“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衍生版本。“互联网+”热现象的背后,更需要我们对“互联网+”的冷思考。“互联网+”被提出的目的在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更好地融合,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该规划于2015年5月8日正式发布。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表明了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决心。

随着互联网发展日趋完善,互联网渐渐由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从服务业拓展到制造业,互联网在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大有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形态正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方向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提供了支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协同的社会分工为“互联网+”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创新网络经济、渗透传统产业为导向,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换挡提质,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二)“互联网+”作用于制造业的机理分析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创新。而“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生产周期全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制造企业、市场与用户的互动程度和范围极大扩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正重塑产业组织与制造模式,重构企业与用户关系。当前,发达国家关于互联网在制造业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和格局正在形成。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作用,以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思路。

(三)“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特点

1. 客户成为中心。

通过开放网络平台,众多分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实现广泛、实时、频繁的交流互动,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潜力,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尽快调整战略,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借助社交营销、大数据等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推进定制化、柔性生产、快速响应,从而有效降低库存,实现专业化、细分化的长尾效应,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2. 人才利用社会化。

互联网的高速运算、处理能力的增强,通信成本的下降、带宽的增加,以及接触成本的降低,使得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普通民众能够利用自由时间从事自己喜欢或关心的活动,通过信息共享,每个人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还可以参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 互联网成为金融配置的重要渠道。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商业银行及股票和债券市场是传统的主要配置渠道,但存在交易成本大、效率低等问题。而互联网的应用可以整合企业经营的数据信息,使金融机构低成本、快速地了解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效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迅速识别风险,提升贷款效率;在放贷后,金融机构可以对借款企业的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实现持续闭环监控,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和运营成本。

二、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就制造业来看,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很多,包括技术创新,经济一体化、需求变化、管制放松、服务贸易、分工深化等。其中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应用普及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对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加速了制造业融合的进程。当前两者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的制造业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

不同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互联网是技术工具,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这种工具是人们在研发、设计、制造等生产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成果,是典型的技术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力。如今,这种工具被各行业普遍运用,已成为重要的投入要素和技术创新手段,有助于促进生产力变革。例如,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新模式,通过设备、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控制与管理,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总体来看,企业利用互联网这种生产工具提升了生产效率,改进了制造模式,这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定论。

(二)互联网推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力提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新变革,包括产业结构、产业边界、生产、组织方式等的重组和再定位,而互联网又是推动这种组织管理创新和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互联网的作用,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发生了相应变化,基于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和对产业外业务拓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协同共赢的发展局面。企业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例如,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交易组织方式,交易双方脱离了线下渠道,将大量的商品供求信息发布在网上,同时采用了网络支付的交易模式,提高买卖双方跨区域的交易效率。

(三)互联网引发制造领域海量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通过相关产品功能模块的微小改进、重新重合或新的增值服务来快速响应市场。这种创新聚焦于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对现有技术或产品进行改进或搭配组合,形成改良性产品或新的服务形态。对制造业来说,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周期长,风险大,而微创新和重组式创新能提供更加灵活、实际的产品开发或服务思路,类似的每次创新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积木”,并带来更多创新的机会。互联网是微创新、重组式创新的策源地和实现要素,其所带来的渐进式改良和天量组合方式将催生大量商业模式,创造规模庞大的新兴市场。例如,微信营销、O2O等创新模式充分关注细分个性需求,无限贴近用户,实现了用户共创价值。

三、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步影响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催生了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要有新思路,不能再沿用旧思维。

(一)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

当前,如同电力和道路一样,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价值、规则、机会,及其民主、开放、平等精神,对产品、市场、用户、服务、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来思考、处理、实践制造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用户层面,战略制定、商业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价值链层面,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商业生态平台,绕着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研发、设计、生产,消减产品到达用户的中间渠道环节,为用户提供更大价值;在员工层面,要与其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激发员工更加自主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给员工丰厚的福利和良好的发展预期。

(二)以创新驱动为支撑

“互联网+”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使创新更加社会化,催生了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新型创新模式。通过明确动力机制,完善优势互补机制,建立知识分享机制和信任机制,构建制造企业创新网络,把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开拓创新,加强合作的深度和频率,协同创新,实现满足各方利益、知识增值和价值创造的目标。“互联网+制造业”就是要用相对先进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创新,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促进其在效率、品质、管理、合作与营销等方面的升级。

(三)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

智能制造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将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执行、售后服务等制造业全部环节的智能化,形成从人员、技术、管理、信息的集成,到物质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交汇,能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排放,推动生产方式向定制化、分散化、服务化转变。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径。发展智能制造,我国具备一定基础优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推行多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设计、生产等全流程,数字化工具、数控装备等市场普及率迅速扩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发展快速,为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生产周期全过程。“互联网+制造业”,引发了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给我国制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从分析“互联网+制造业”产生的背景等概念出发,分析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动力机制,具体思路

参考文献

[1]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模具制造合同互联网 第5篇

丰胸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在期间我用过很多东西,结果都不理想,在用了《》产品后才明白,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我真的 升级到C罩杯

身材瘦小的女生大多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胸部过于平坦,很多人都会选择使用丰胸产品,但吃了还是没什么效果,针对不同型胸部解决平胸问题才是根本,以下6方案让你成功拯救不完美胸部,轻松提cup。

方案一:平坦型胸部补救

平坦型胸部的乳房非常小,乳头几乎可以说是紧贴于胸肌上。乳腺腺体小,几乎没有脂肪组织的存在,就像幼年时刚发育的样子。

形成原因:先天发育不良,或遗传造成。血管阻塞。乳腺发育不良,渗透力差。营养吸收不良。

补救措施:如果你母亲的胸部就不大的话,建议正处于青春期的朋友一定要对自己的饮食多加注意。要多食用有丰胸效果的补品,并持续按摩,避免乳腺阻塞。

方案二:圆盘型胸部补救

这种形状的胸部不能算小,但从正面看胸部面积太大,没有集中收拢的感觉,太过分散。就像倒扣着的盘子!

形成原因:血液循环不良。黄体激素分泌不足。

补救措施:一定要避免过度节食,要维持均衡饮食,并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在生理期前后还要特别注意多摄取蛋白质及补充胶质食物。

方案三:三角型胸部补救

从侧面看乳房就像个尖尖的三角形!乳房极不自然地向上挺起,让人觉得怪怪的。

形成原因:不良的生活习惯。胸部不够结实。脂肪组织颁布于乳房下部。内衣穿着不当。补救措施:随着胸部的发育,要不断地替换舒适、合身的内衣。在沐浴时也要巧妙利用水的力量来做按摩,让胸形更加完美。

方案四:下垂型胸部补救

这种类型的乳房肌肤松驰、没有弹性,乳头不尖挺,指向地面。

形成原因:服用含雄性激素的药物过多。不良的减肥方法造成乳房里面脂肪急速减少。产后造成皮下脂肪减少,乳腺萎缩,而且缺乏保养。

补救措施:一定要避免短时间内的快速减重方式。如果是产后造成的结果,就要注意多食用些诸如韭菜、大白菜的蔬菜,并做好乳房的保养。

方案五:运动型简易操

电商助力制造业“互联网+” 第6篇

政策促使电商平台盯上江门企业

响应国家号召,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积极从载体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进行扶持,吸引了各大电商平台抢夺江门品牌资源。根据江门市制定的《江门市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规划》,到2020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要突破1350亿元人民币,网购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超过15%。

2015年江门市电子商务交易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其中亚太森博2015年电商平台销售额超2000万元人民币,2016年第一季度亚太森博在线上销售同期增幅达470%。特别在苏宁平台上,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成为苏宁当季复印纸销量TOP1 供应商。

江门的市场广度及政策力度吸引了不少电商企业前来合作,“苏宁易购江门馆”等电商平台相继建设。

电商助力制造业“互联网+”引导去产能和供应侧改革

根据《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预测,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将趋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目前国内突出的是供需结构的错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还无法满足需求变化的升级,导致我国现实购买力在国内得不到有效的实现。一边是一些行业和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一边是大量的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在依赖进口,既表现在生产领域,也表现在消费品领域。江门企业正努力去解决中国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新会银洲湖纸业基地作为典型的传统制造业集中地,面临过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但该基地企业通过通过技术改造、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销路等,大部分企业已渡过被淘汰的命运。

亚太森博在生产方面通过技术改革,有效突破设备生产能力,单条生产线实现近50万吨;在市场销售方面,专注于高档复印纸市场,通过线上线下并举的方式,达到了产销平衡,其中该公司的高档复印纸产品去年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4%,是中国领先的高档复印纸生产商,其中中国华南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达到25%。中国每年对复印纸的需求量达到136万吨。

“亚太公司的产品在国内高档复印纸市场中是很受欢迎的,例如在海南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6%。”亚太森博一级代理商、海南豫鑫总经理范斌昌说,“打个比喻,如果海南省CBD有100栋高楼大厦,10万间办公室使用品质好的复印纸,那么用亚太公司高档产品的有近6.6万间。”

制造业的互联网 第7篇

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现在我就文件相关内容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制造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

《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开篇就提出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定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如何来理解制造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这是由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

从国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正处于重塑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上。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和思考。发达国家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法国》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提出和实施,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这既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传统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其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调整失衡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意图和决心。

从国内来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是规模巨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5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2%,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二是创新活跃。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带动性强。我国制造业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支撑,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成为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这是催生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客观要求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整;中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是互联网产业规模、企业规模、应用终端规模大国。就整体实力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凸显。全球互联网市值最大的10家企业中,中国占到4家,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服务数亿用户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新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应用在中国普及率持续提高,各类新型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网上支付、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4.16亿、4.13亿和2.60亿,全年增长率分别为36.8%、14.3%和17.1%。

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已经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技术、产品、业态和模式,激发了全社会的无限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但总体上看,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于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产业互联网潜力巨大。仅以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看,我国网络零售即消费型电子商务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服务水平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交易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工业企业间电子商务方面,我们与国际上尚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起步晚、基础较差,互联网在实现价值创造的制造环节方面应用尚不够深入,制造领域互联网应用步伐亟待加快。

在28号文件研究起草过程,我们反复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的一系列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了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1月5日出版的《新华文摘》上的署名文章《催生新的动能实现发展升级》。我们反复学习领会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从哪里来,新旧生产体系如何转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将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的双优势,形成叠加效益、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叠加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叠加,聚合是竞争优势叠加融合催生的化学反应,倍增是这种化学反应产生的放大的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三)这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特征和趋势所决定的

与“互联网+”其它领域相比,“互联网+制造”有三个特点:一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过程,是价值创新过程,而不仅是价值传递过程;二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不仅提高了制造业交易效率,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其它技术的重要区别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发展理念的融合、技术和产品的融合、生产体系的融合、业务模式融合。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特征,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放到整个“互联网+”布局中来看,我有几点认识:一、制造是关键环节。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制造是价值创新的环节,是全球制造业巨头在标准、技术等方面长期掌控阵地,互联网融入制造环节将会带来新旧力量的角逐。二、制造业是“互联网+”的主战场。这是由制造作为强国之基、立国之本的地位所决定的。三、制造企业是主力军。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具有技术、人才、观念以及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但面对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繁重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只有激发制造企业深化互联网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发展理念、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制造企业是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主攻手。四、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系统是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还是德国工业4.0平台,其核心都是打造产业生态系统。

二、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不断涌现,成为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有基本依托,这个基本依托就是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能”。大型制造企业、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中航工业、航天科工、中信重工、联想、小米科技等制造企业通过打造“双创”平台,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企业内部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这些大企业“双创”平台已经成为技术攻关、创业孵化、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中国移动、百度、阿里、腾讯、猪八戒网努力构建为中小制造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平台,并积极营造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双创”新环境,通过“大手拉小手”开创了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二)骨干企业研发设计迈向集成协同新阶段,新型研发组织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不断融合研发设计各个环节,由单项应用加速向集成应用阶段发展,研发设计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企业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1.1%,其中大型企业达到了80.7%,中型企业达到了72.1%,极大提升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效率。实现研发设计与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环节数据互通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45.7%、36.0%、18.7%。华为、三一重工、潍柴、吉利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全球多地协同研发体系。

(三)智能装备在重点行业开始普及,成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智能装备和现代生产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生产过程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等行业生产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离散行业和流程行业分别达到40%和57%。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加快普及,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为45.4%,其中大型企业为56.1%,中型企业为42.9%,大幅提高了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产品、人才和管理的竞争,也是生产组织方式的竞争,近年来国内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服装、家具等行业正在兴起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主导的新型生产方式,青岛红领、韩都衣舍、维尚家具、小米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构建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了逆势增长。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陕鼓、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东方电气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五)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2015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达13万亿元,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形成的年交易额超过千亿、百亿的电子商务平台分别达到20个、50个以上。传统B2C、C2C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转变,电子商务从交易平台向生产平台转变,品牌化个性化定制已成为家具、服装等产品销售主要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网络支付、信用服务、电子认证以及智能终端、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正在构建信息经济的基础设施,成为推动中国实现和跨越的重要驱动力。

总之,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激发“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平台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在汇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经营机制创新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应用水平不高,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进程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处于两化融合集成提升阶段的企业仅为14.6%。三是核心技术薄弱,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四是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工业网络、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薄弱,信息安全测试、评估、验证能力不强。五是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在财税金融、国企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并与传统产业融合,在经历了从局部扩散到全面融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从生产变革到组织创新之后,正推动研发、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重构制造业发展新体系。

(一)互联网加速构建新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互联网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化的特征正在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一是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创新组织的小型化、分散化和创客化,面向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涌现,支持万众创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完善。二是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组织流程正在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构建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企业新型能力。三是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交织、激荡融合,协同创新、迭代创新、众创、众包、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的创新模式密集涌现。互联网对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二)互联网加速开辟市场需求新领域,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增强产业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将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活力、新动力,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一是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新一代感知、传输、存储、计算技术加速融合创新,极大激发了泛在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互联、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创新活力,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二是产业投资的新空间。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核心软硬件、信息物理系统(CPS)、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正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施和装备,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产业投资的热点,并将进一步带动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三是信息消费的新空间。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推动形成新的消费习惯、消费模式和消费流程,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不断刺激新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消费需求。互联网从产业、投资、需求等方面不断催生大量新兴增长点,开辟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三)互联网加速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

互联网与制造领域加速融合,引发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竞争格局的持续变革。一是“云”、“网”、“端”正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基础设施。工业大数据、工业APP的集成应用不断激发对工业云的迫切需求,工业网络宽带化、IP化、无线化稳步推进,网络化、智能化的机器设备成为新型制造体系的关键要素。GE、SAP、IBM等跨国公司纷纷抢先布局工业大数据平台和产业生态。二是软件支撑和定义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凸显。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正在解构和重塑工业活动,工业产品、企业流程、生产方式、新型能力、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正在被重新定义。三是定制化、服务化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趋势。传统产品将被具有感知、存储和通信功能的智能产品所取代,消费者正成为深度参与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产销者(Prosumer),传统的大批量集中生产方式加快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转变,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精准供应链管理、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四是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是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制造过程中人、机器、产品等要素的泛在连接,形成制造、器件、网络、软件、芯片、解决方案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攻关、标准合作、能力适配、规则共制利益共同体,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工业4.0平台(Industrie4.0Platform)作为产业生态发起者、推动者、构建者的地位将不断巩固和加强,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孕育和形成过程中。

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前景 第8篇

一、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

1. 平稳有序, 创新进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发展初期, 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型国营工业企业, 民用设备等快速发展起来了, 并且通过学习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制造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 而慢慢转向于智造。目前, 我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的创新技术, 努力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

2. 制造业政府政策----制造业升级

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上, 国务院提出了制造业升级的理论, 为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规划了道路。一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不断强化创新意识,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积极促进能源工业稳定发展。三是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四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劳动生产率低, 企业结构不健全

虽然我国为世界制造业第二大国, 但是整体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仅仅为美国的4.4%, 这也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一大因素还有就是企业结构不健全, 致使我国尚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 管理水平低下, 产业结构不协调

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管理人员水准不高, 管理水平低下, 还存在很多的家族式企业, 导致企业活力不足, 无法进一步深入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不协调, 无趋同。

3. 创新能力缺乏, 技术水平不高

通过微笑曲线我们就可以知道制造业利润最高点就是技术, 而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是处于利润最低点, 也就是加工贸易。整体制造业创新水平低下, 智造的水准不高, 产品更新周期慢, 竞争力低, 市场反应速度慢。因此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产品与服务持续性的更新, 提高其附加值, 保持高盈利的潜力才能保证企业永续经营。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趋势

1. 互联网思维推动制造业发展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新业态的产生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交化生产, 比如小米手机, 众包等, 人们日常生活中基于互联网的交流, 业在逐步的渗透到制造业中, 个性化定制是最大的亮点所在, 人们可以自己参与产品的制造与设计中。而另外像一些基于平台的经济, 如大数据, O2O模式等, 让交易进行更加简便易懂, 提高服务质量。

2. 制造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特征

服务综合体, 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必定与服务业无法分开, 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后续技术支持势必会成为制造业利益的来源, 而产品只是一个载体。与此同时, 个性化定制与社交化生产也是大的趋势, 在中情况下用户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者, 而且还是产品的设计者, 拥有更多话语权, 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使得企业着重与经营用户而不单单聚焦于产品。互联网背景下用户将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用户关注度的提高衍生出了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的兴起正是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实践的最好成果, 成为新的亮点。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 而是消费者, 运营商和品牌商之间的合作, 形成一种“并行制造”。在互联网开放, 协作与分享的环境下, 传统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将会大幅度减少, 实现扁平化运作, 更加注重于产品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取得柔性和创造性的生产组织。随着“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新思想的提出, 互联网更加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模式衍生出一批又一批新型的商家, 比如“互联网+旅游”就出现了途牛网, “互联网+订餐”就出现了美团糯米等网站, “互联网+购物”就有淘宝京东等品台, 因此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生活中的操作, 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品台。

四、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发展策略

一是构建新业态分类统计体系, 在制造业新业态中产品与服务紧密相连, 使得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利益来源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在现存的体系下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分, 无法反应出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不利于企业对于市场的掌握与分析。二是实现多部门协同支持, 在互联网背景下并行制造业兴起, 需要多个政策上的支持与配合,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保持决策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三深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 灵活采用各种方式保证企业良好发展。推进试点的推广, 各行业发展程度不同可以采取试点, 对于试点情况良好的行业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进行相关模式的学习, 从而提高制造业发展速度和利润增加空间。四鼓励创新, 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高技术水平。五是改变固有的思维状态, 培养互联网基因, 要明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仅是电子商务, 还应该从战略上进行相应的变革, 在不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的前提下, 根据行业属性寻求与互联网最佳的结合, 找到自己的定位。

五、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发展主要行动

1. 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企业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 完善贯标评定线上线下协同工作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建立市场化贯标模式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和管理,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在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中采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加快形成市场化机制。加快培育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新型能力。依托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 鼓励地方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 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开展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指导各地科学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整合信息技术、工业和通信领域的标准化资源, 加强两化融合领域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研究制定两化融合标准路线图, 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点突破的原则, 研究制定信息物理系统 (CPS) 、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系统、生产性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标准, 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细分领域标准, 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符合性评估工作。

2. O2O模式的推广

现在“互联网+传统行业”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模式就是O2O模式, 即线上和线下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线下的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线上服务, 线上的商家也可以互联网统计线下用户的资料, 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 O2O模式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抓住“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实现“1+1>2”。

六、总结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只有牢牢把握住时代的机遇,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才能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新业态:互联网思维下的制造业.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制造业的互联网 第9篇

2015年7月6日, 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在明确“互联网+”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保障支撑的同时对重点行动提出了指引。其中“互联网+”协同制造成为了重点之一。

2015年12月14日, 工业和信息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 再次加速“互联网+”的落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 让“互联网+”成为了国家级战略, 全国各地各种“互联网+”联盟纷纷组建,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

2016年5月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常务会议提到,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推进“中国制造2025”, 是深化结构性改革, 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新经济, 加快“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

2016年5月20日,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部署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的互联网 第10篇

当天会议部署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加快“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我们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 电子商务确实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在制造业利用互联网方面, 步伐还需加快。”总理说, “中国已经是工业大国, 但距离工业强国还有不小距离, 这就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进程。”

在讨论这一议题时, 总理例举了德国与美国的例子。“德国的‘工业4.0’, 主要是‘制造业+ 互联网’, 而美国更多是‘互联网+制造业’。尽管彼此的方法和路径不一样, 但都是要提升制造业水平。”李克强说, “两者各有特点。我们要向工业强国迈进, 就要更多吸收这两方面的经验。”

总理还提及此前考察、座谈中的几个事例:海尔公司通过创客平台让大企业的员工成为创业者;河南中信重工在大企业内部蓬勃开展“双创”;中核总“华龙一号”的堆芯设计, 通过互联网聚集了20 多个城市的500 多台终端、上千人的力量集中攻关。

“互联网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集众智’。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寻求解决方案, 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智力。”李克强说, “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理强调,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大企业的创新, 同时需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地方政府要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 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电信企业要对“双创”基地宽带接入进一步提速降费。

谈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改变传统制造业, 李克强以中国服装行业使用的西装版型为例说, 过去不是日本的就是欧洲的, 一直没有搞出自己的版型, 因为靠一个一个数据收集相当困难。现在大数据提供了新的路径。江苏一家服装企业, 两三年前就已经积累了200 多万人的版型数据。有了大数据, 就可以支持基本版型之上的个性化定制。

“依托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 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总理说。

互联网+时代 制造业回归之路 第11篇

欧洲的失落和警醒

在美国向互联网技术一路高歌的进程中,显然忘记携带他的政治上好伙伴——欧洲一起干。若干年后,面对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技术对生活的渗透,欧洲的政要和精英们明显有着失落和焦虑的情绪,并警醒:在后互联网时代,如何在他们善长的领域如制造业,继续保持领先。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公开表示,目前90%的创新在欧洲之外产生,欧洲不能错失下一代工业技术变革。此话传达的信息是,欧洲要在后互联网时代,不能再错失角色。

而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长加布里埃尔则更为直接地表述,德国企业的数据由美国硅谷的四大科技把持,这正是他所担心的。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谷歌代表着“残忍的信息资本主义”,因此欧洲必须立即进行自我保护。

法国部长阿诺德.豪特伯格则形容为:欧洲面临着沦为“全球互联网巨头数字殖民地”的危险,互联网企业正成为美国殖民主义代理机构。

但不可否认,欧洲仍然有着全球最为先进的制造业,优势明显,欧洲只是错失互联网的崛起发展。安筱鹏介绍说,德国于2015年5月6日,发布数字化单一市场战略:2014年11月,欧盟主席换人,让·容克接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以来,将数字化单一市场看作欧盟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其次,电信运营商在同OTT服务商的竞争中有望获得更多政策上的倾斜。同时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赋予其更多的责任,网络平台有义务监管非法第三方内容。此举意味着,今后在欧洲上空,互联网将不再是没有围墙的美国后花园。因为美国一向认为,互联网平台承担有限的责任是互联网作为创新、商业、自由表达以及争论的平台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而欧洲的制造商们行动更为迅速,2006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研究之后,2007年,德国制造业巨头西门子,以35亿美元收购全球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领导厂商UGS。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并明确指出,核心是CPS 。

几年后的今天,西门子表示:“我们将其在数字工厂领域的实力与我们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先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结合自动化领域物质世界和PLM虚拟世界的技术,将成为全球能够提供集成软件和硬件的一体的数字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而UGS则表示:并购将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在一起。

2015年9月,德国的首席战略官自2007年以来软件领域投资40亿欧元。其追赶的步伐对于从容有加的德国而言,颇具紧促感,而且力度不谓不大。

美国制造业强势回归

在会上,安筱鹏指着美国通用(GE)去金融化的战略——GE工业部门利润变化图介绍说,“2001年,金融占46%,工业核心业务利润占37%,其余为非核心业务;2008年,金融占45%,工业核心业务利润占43%;2014年,金融占42%,工业核心业务利润占57%;计划到2018年,金融业利润降至10%,工业核心业务利润占90%。”

不仅于此,GE还在2011年于硅谷成立全球软件研发中心,2012年发布《工业互联网》报告,2014年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同年以132亿美元购得了对阿尔斯通的控制,并在当年作出决定:未来两年将剥离价值3630亿美元金融业务,预计在 2020年,软件收入超过150亿美元,成为全球十大软件公司。

由此,不难看出,GE去金融化,代表美国制造业强势回归的决心。

安筱鹏分析说,GE公司的去金融化战略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自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大大加强,这也是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最重要原因。同时,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各界改变对制造业的认识,华尔街对制造业也有了重新认识,因此美国制造业回归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将未来制造业定位为高端制造。

相较于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的是工业互联网战略。安筱鹏解释说,工业1.0以1780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为标志,历时约100年;工业2.0以1870年电动机的使用为标志,工业2.0历时近100年;工业3.0以1969年第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使用为标志,已历时45年,还将继续10-20年。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标志,至少需要用30年到50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其演进发展的趋势。

工业4.0是由制造业向互联网渗透,而互联网工业是从互联网向制造业靠拢,两者相向演进。

中国智造2025

中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但是制造环境复杂,工业1.0、2.0、3.0等多层次生产环境并存,面对德国制造业的优势和美国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中国提出了《中国智造2025》两化深度融合,紧随其后。

智能制造,被称之为“系统中的系统”,应该如何解读?安筱鹏的解说是: 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智能制造包含产品的智能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穿戴等消费品,以及高铁、飞机等大型服务工具;装备的智能化:硬装备+软装备,集成了生产的诀窍、成熟的工艺、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载体;基于硬装备和软装备的单机智能化、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生产的智能化: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个性化、众包、云制造等; 管理的智能化: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带来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协同研发和高效生产体系; 服务的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物流、供应链金融。

2015年6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核心软硬件、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此外,工信部还出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要求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制造业的互联网 第12篇

纵观当今世界,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正在酝酿新一轮工业革命。制造业的壮大需要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 互联网发展也需要以制造业为主战场, 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说由于历史原因我们错过了前几次工业革命从而导致了中华民族百年落后, 那么, 这次新工业革命则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这是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历史机遇,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决不能同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这次国务院发布实施“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就是顺应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及时加强在重点领域的工作部署和政策引导, 调动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融合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这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发展现代工业的基本路径。前不久习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讲到, 人类正在经历信息革命, 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要有新动力, 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 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高效互动、产品快速迭代、模式深刻变革、用户深度参与, 制造业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载体、新模式不断涌现,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缩短技术商业化周期。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也是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根本上保证工业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是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举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创造了无数的智能装备、智能产品, 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市场, 创造了不可估量的新需求。深化互联网在制造业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 充分发挥互联网激发创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有利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有利于构建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有利于打造新型制造体系, 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及精准、高效的供给体系, 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也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的战略支点。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新探论文下一篇: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