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语文范文

2024-07-11

特教语文范文(精选12篇)

特教语文 第1篇

[现状点击]值得肯定的是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何能令智障学生感到有趣, 从而在乐中学, 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紧扣“导入”是不可少的。所以说, 成功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反之, 则为智障学生的厌学定下了基调。

教学片段1:

师: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的知识,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智障学生毫无兴趣地开始打开语文书。 )

教学片段2:

师:看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个题目, 你会想到什么?

生1:西沙群岛在哪里?

生2:为什么很富饶?西沙群岛上有人居住吗?

生3:……

(智障学生们的问题单调、枯燥、乏味, 给教师的引导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

[理性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 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一切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如果课堂因导入变得很有趣, 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一种精神享受, 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实践策略]增强“导入”趣味性 , 让孩子产生求知欲

教师要善于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导入, 来激发兴趣。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谜语导入、儿歌导入……导无定法, 贵在得法。比如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 我采用了谜语导入:“小水珠亮晶晶, 千万颗落草坪。太阳公公一出来, 悄悄躲开无踪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春天来了》时, 我给学生们播放了MTV《春天在哪里》, 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吟唱着欢快的歌词, 学生们的心自然而然被春天的美景所感染。

[现状点击]一位教师在执教《乌鸦兄弟》这篇寓言故事时, 这样设计导入语:“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吗?”一生站起来, 慢吞吞地复述了一遍课文内容。老师显然并不满意:“谁再来试一试? ”又有一生站了起来, 说得比前一位略微简单。“还有谁能来向他们挑战一下, 说得更好?”第三个答案几乎跟第二个如出一辙。老师似乎仍不满意, 启发大家:“你觉得这几个同学说的有什么区别吗? ”当生说到“简单”一词时, 这位教师点头称是, 并立即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故事的重要内容? ”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说出了老师所希望的答案。老师满意了, 课开始继续……

[理性思考]短短的导入语花了将近8分钟的时间, 冗长的过程使课堂开始的气氛沉闷, 学习生情绪也是低落的。一堂课的1/3纠结在导入———复习“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上”, 不免有些头重脚轻了。智障学生的热情与教师的教学设计相关, 这位教师的失败缘由大概是设计导入语时低估了智障学生的“概括”能力, 问题设计得有些“随意”, 这样的课堂是无法吸引学生的。

[实践策略]提高“导入”有效性 , 让课堂变得有活力

教学环节中设计的问题太琐碎会打乱原定的教学内容, 把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笔头作业又硬生生地给挤了出去。课堂效率如此低下, 教师开始埋怨学生的不配合, 迁怒于学生的不主动。其实, 智障学生的不会“学”, 还是源于教师的不会“教”;智障学生的“答”不到点子, 还是因为教师的“问”不得法。

我觉得想要让课堂教学节奏更为扎实、紧凑, 效率更高, 教师应该先了解智障学生,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性。用简洁的语言拉开一堂课的序幕, 提高“导入”的有效性, 一来二去将复习导入轻松完成, 才能让师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课文的重点环节上去, 更好地保持住学生的求学热情, 才能使课堂变得有活力。

[现状点击]《漫游月宫》是一篇语言简洁生动、条理清楚的文章。为了吸引学生, 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观看了网上下载的———人类首次登月的视频。学生们都被那奇特的场景深深吸引住了, 看得热血沸腾, 激动的表情溢于言表。可是当关闭课件回到课文想象说话时, 智障学生说得却不尽如人意, 语言结巴, 用词干涩, 翻来覆去都是那几个词、那几句话。

[理性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中来。现今课堂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热闹”, 但我们反思这些热闹的课堂, 是否觉得有些课堂上的“热闹”背后其实十分空虚?多媒体的介入是否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以及通过怎样设计和更合理的引导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切实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只沉浸在精彩的视频中, 对于课本重点难点仍一无所知, 茫然无措。

[实践策略]注重“导入”统筹性 , 让学习变得很轻松

视频非常生动, 的确提高了智障学生不少的关注度。为了解决智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枯燥干涩的问题, 我思虑再三, 决定改一改该课时的导入方式,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同学们, 我们来轻松一下, 做个游戏。

(智障学生眼睛一亮, 好奇心顿起。 )

我这儿有个小纸条, 上面有个成语, 我来比划, 让大家来猜。老师写在黑板上。

(孩子们争先恐后)

生1:兴高采烈!

生2:欣喜若狂!

生3:眉飞色舞!

生4:……

小手高举如林, 黑板上的词语越来越多。

短短一分钟的猜字游戏, 既调动了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让他们积累了大量形容人激动时欣喜的词语, 一举两得, 更让他们在看完视频后的想象说话“人类首次登月, 会是什么心情”中找到了支撑点。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只源于后面教师独具匠心的导入而已。

我们呼吁现在的课堂, 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 合理地进行预设。教师根据智障学生的课堂反应, 从导入开始就合理预设、充分预设, 才能让生成找到滋生的土壤。这样才是对智障学生的学习负责, 才能更好地促进智障学生的成长。

特教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2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浅探特教学校中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特教学校教师 语文课堂教学

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特教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特教学校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学生要学有成效,必须做到学生能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从事学习,开动脑筋思考,认真地主动地投入读、写、听、说的训练之中,为获得新知识而欣喜,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而欢乐。学习能力低下、言语和运动能力差和感知觉速度慢等是智力残疾儿童的突出特点,那么作为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课堂上实施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呢?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特教学校(包括聋哑学校和盲人学校等)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特教学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手段要做到直观化

兴趣,对于激发弱智儿童的求知欲望、调动弱智儿童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弱智儿童思维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经验相当贫乏,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着直观情景的束缚。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易于对弱智儿童的感观进行多路刺激,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趣味性、吸引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课堂进入“愉悦”的境界,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状态下学习,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教《西瓜》这课时,拿出实物西瓜,学生激动不已,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过来,为学生创造了想说、敢说的局面,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不由自主地说出“西瓜”,看着西瓜说“西瓜”有利于纠正发音,更激起他们想摸、想尝的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可见,直观教学为弱智儿童语文教学创设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境界,适时地在各个教学阶段运用直观手段,可以收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对特教学生来说,就是肢体语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韵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氣氛的教学效果。不要认为聋哑学生不会用正常人的语言交流就不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他们有他们的交流方式,他们有他们的思维习惯,在他们那个群体中形成的特殊的活跃气氛是别有风味的。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肢体语言“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科。不认真教学,永远不可能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不认真求知,也永远不可能体验到求知的艰辛与欢乐。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过程,学习语文,认知语言文字,认知文章反映的大千世界,反映的色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及气象万千的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挖掘,攀登,探索知识的奥秘,学生就可从中获得求知的乐趣。兴趣的源泉在于动脑筋发现问题,自己寻求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的源泉,孜孜以求,挖掘不已,就能体验到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从而更加奋发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特教学校学生更需要艺术,教师应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地接受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特教语文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培训,资源

新课标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情境,从而在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构建高效的课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如何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易学、想学。特教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搜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素材来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身临其境”地感知课文,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怎样使特教语文老师对信息技术技能学得会、用得上,构建高效课堂。通过几年来担任电教主任的探索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点带面,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整体成长

有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字的表面,她们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等同于运用了信息技术。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只是单一的文字或是仅有的几张图片,没有其他素材,把该板书的内容也呈现在屏幕上,这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抑制了他们的思考欲望,跟传统的教学方式无异。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更好地帮助一些信息技术薄弱的老师,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组织一些信息技术能力强的老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电教工作小组,采取一帮N的模式,让更多的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以提高。

二、加强培训,提高各年龄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渗入到各个学科,简单的网络查找资源及制作PPT课件是每个教师必备的能力。虽然每年都有国家级和省级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参与培训的人毕竟很少。学校可以利用在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引导教师培训,根据学校教师年龄特点分层次、分内容地进行培训。对于中老年教师,培训他们进行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对于青年教师,培训他们使用Power Point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在青年教师中成立了Power Point课件制作小组,大家共同研究课件的制作,共同提高。

三、以赛促长,调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在优质课比赛中,我们对学校教师上优质课提出具体要求,也将课件制作效果纳入优质课的评比指标中,直接影响比赛名次,促使更多的老师去课外挖掘资源,对搜集的图片、文字、声音、图像进行整理编辑,让自己的课件有声有色,最后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嘉奖,引领其他老师向他们学习。除了优质课比赛,每年还可举行各种、各类比赛,如学校每年举办“才华杯”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电教站组织的各级各类评比活动,如每年的江西省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电脑制作活动,撰写电教案例、论文,教学设计,录制微课、信息技术整合课例等,不断学习与积累,提升教师教学技艺。通过这些活动可有效促进教师去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技艺,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大大提高。

四、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铺就教师成长之路

教师每天除了上课外,还要改作业,处理家庭琐事,必然没有那么多时间天天制作课件,而通过借鉴网络资源及进行资源共享,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吸收了别人的成果,特别是网络中优秀的课件及教学设计,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目前资源共享和交流的主要渠道有很多:(1)QQ群:现在,国家为教师举办了各种培训活动,很多培训建立了培训班学员的QQ群,通过这一技术平台可以帮助教学解决在日常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困难。(2)学校资源库:建立学校资源库,把教师平时上课的课件及教学设计收录在资源库中,参赛的录像课、微课进行统整,让每位教师利用现行的优质资源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网上课件、教学实录: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中,有许多高质量的课件和教学实录,年轻教师学教学经验,年长教师学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特别是名师课堂,他们的教学实录是非常值得去借鉴学习的。

总之,提高特教语文老师信息技术教学技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入手,树立榜样,引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让每位教师真切地体会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调动教师主动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技艺的热情,久而久之,特教语文课堂会越来越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特教教师年度总结 第5篇

 

我于XXX毕业于XXX教育专业,之后,我便开始了在XXXX从事特殊教育一线工作。在这期间,这些特殊孩子的坚强、乐观、纯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于是我满怀激情地投身到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中,我觉得这些孩子更需要我,我的人生价值会因为这些孩子的点滴变化得以更好的实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曾经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我不断追逐的目标,怀揣希望,乘风翱翔。回顾近几年的工作,主要总结如下:

1、师德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一直以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特殊教育发展的形势。平时阅读一些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来影响、塑造我的学生。

2、教育教学工作:

这一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不能到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只能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授课,这对于学生和我们老师来说都是一次新的体验,而对于老师更是一种挑战。线上教学期间,我教授学生XXXX等等。我学习使用EV录屏和压缩软件制作生动有趣的微课,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努力让我的线上课堂也能生动、活泼、精彩,让我的学生喜欢上xxx课,喜欢我们的线上艺术教学。

在抗疫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来说,一切事物都有其正负性,我们固然感觉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但一定程度上也唤起了我们心中对学习新事物的渴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不仅解锁了新技能,还习得了一定量的自信和从容。

面对教学中的有些难题,我努力思索并积极探索、尝试、实践、修改、再实践巩固。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特教理论知识、课程标准;认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如:外出听课、听报告等。认真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力求让我的孩子们在每堂课上、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3、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时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特教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班主任(搭班老师)工作:

这一年上半年继续担任XXX一职,师协助年轻教师共同管理、组织班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期间我都能认真、主动、积极、负责的管理好班级,开展各项工作,带领孩子们(或者协助班主任老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们在校的表现、表扬孩子的进步、出现的小问题等等,与家长商讨孩子的教养方法,力争通过家校的紧密配合,引导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经常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劳动、身体健康等状况。

5、其他工作

上半年接任教研组长一职,紧密配合教导部门组织开展好线上线下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期初拟定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过程中带领组员们认真、积极参与每一次的活动、竞赛等,期末认真撰写教研组工作小结,带领全体组员努力争创特色教研组。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做好组长的本职工作,和组员的关系融洽,深受组员们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使我们的教研组各项工作都能出色完成。作为工会执委,积极履行职责,认真配合工会主席和其他执委,使每一次的工会活动、任务都能圆满完成。

特教学校语文教学中要巧用情境创设 第6篇

【关键词】 特教;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如何能够做好针对这一群体的有效课程教学,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而言,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可以化解实际教学中的诸多阻碍,加深学生对于文本以及教学内容的感受与理解能力,能够极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情境创设有各种不同的展开形式,不同的教学文本与教学目标下适合的情境创设方式会有所差异。教师要理性选择,巧设情境,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来让学生产生对于文章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产生对于文本的探究欲望,这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开端。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这些常规模式来达到情境创设的效果,这种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较为常见。听障学生的听觉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受到了限制,但是,正是基于这样的限制使得他们的视觉感受能力比常人会更敏锐。学生对于图片或者画面会非常敏感,能够从这些情景中获得非常直观的触动。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听障学生的这种特点,可以多从这个切入点来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不仅能够迅速集中听障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引入到文本的整体氛围中,并且这个过程往往也可以将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本,尤其是能够辅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相应的情感表达,这会给实际教学带来极大帮助。

如教学《周总理的睡衣》这篇课文时,因为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对课文内容的背景感知不深,很多教师都会觉察到,教学时难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教师要想到化解这个问题的方法,要能够结合一些灵活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文章的背景、描述的内容以及试图表达的情感都有更好的感受力。教师可以透过情境创设来实现这一点,课前,教师可充分利用听障学生对视角超强的感悟能力这一特点,让学生用心观看《周总理的睡衣》的挂图,同时向学生介绍周总理的事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到周总理、邓妈妈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操。在这些情境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慢慢融入到文章的整体背景中,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感知文章的情感表达,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文本教学的效率会更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更加丰富与立体。

二、利用情境创设来提升教学效果

在一些其他内容的讲授中,比如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字、词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以情境创设作为辅助,以这种形式克服学生生理上的一些缺陷,帮助他们更迅速地抓住这些字、词的含义,进而掌握这些内容。在一些典型生字或者词汇的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这个过程也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要事先准备好一些教学工具、实物等,还可以事先做好相应的课件。充足的准备会保障情境创设的质量,能够让课堂教学按照合理的节奏进行,也能够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光滑”、“粗糙”这类词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听障学生触觉,将事先准备好的光滑与粗糙的实物教具分别让学生触摸、感知、对比,同时教师配合准确的手语语言描述,学生就能通过亲身体验轻松掌握。又如:学习“甜”、“酸”、“辣”等词语,教学时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味道的实物教具,充分调动听障学生的嗅觉、味觉,引导听障学生用鼻子闻闻,用嘴巴尝尝,对各种味道进行感知、对比,进而准确掌握这些词汇的含义。这种方式教学效果非常明显,这种直观的情境创设能够让教学过程的效率大大得到提升,是一种非常好的针对听障学生的情境创设方式。

三、利用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想象力

情境创设不仅可以突破一些文本教学或者语言点教学的难点,巧用这一教学方法还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毫无疑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种能力的具备也会给学生今后的课程学习带来辅助。在培养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创设这种模式,可以在情境的辅助下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随着自身思维的不断活跃来开发自身想象力,领会到一些更有趣味的内容。教师可以课前做好详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层层深入地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以情境为依托来逐渐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这个过程会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文意,并且会很好地发展与锻炼学生思想的灵活性。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什么是“孔隙”并了解如何通过“孔隙”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一过程,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情感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并且借助直观的画面的辅助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带入“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那黑暗、狭窄的孔隙中,让他们通过想象体会到“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意境。随着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逐渐进入到文字所呈现的那种画面中,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他们会在想象力的辅助下构建出文字所呈现的景象。这不仅会帮助学生更充分地领会文章,也会让文本教学的实效得到提升。

教学实践证明,在特教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理性选择,巧设情境,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情境创设有各种不同的展开形式,不同的教学文本与教学目标下适合的情境创设方式会有所差异。所以,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始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和琴.培养聋校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J].新校园(阅读). 2015(12)

[2]孙海荣.聋校低年级词句教学例谈[J].现代特殊教育. 2014(01)

[3]常建文.浅谈聋校语文教学如何激发聋生的情感[J].绥化学院学报. 2012(02)

[4]郭庆.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聋校语文教学[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11(04)

激趣艺术在特教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第7篇

关键词:激趣艺术,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切身实践, 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产生创造性思维和情感来强化理解与感悟, 最终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获得审美的乐趣。”[1]兴趣是推进学习努力探求知识的一种有效驱动力, 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兴趣, 内心就会产生渴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继而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之中。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明确指出:“缺乏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必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特教的语文教学课堂往往是缺乏一定生气, 表现得异常沉闷, 课堂教学刻板烦琐, 枯燥乏味, 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失去了足够兴趣, 继而严重抑制了整体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由此, 在特教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将激趣艺术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最大化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将是当前特教语文课堂教学亟待于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激趣艺术法语文教学的基本涵义

所谓“激趣艺术”, 一般会有两种解释:第一,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产生语文兴趣具有很多种手段和方法, 而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利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教师讲授内容上, 继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内容, 赢得教师的肯定性评价。第二, 主要是以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为目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提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2]激趣法的有效应用, 有利于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有利于积极主动思考、质疑和领悟, 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继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只有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兴趣, 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

二、激趣艺术法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新课标基本理念的顺利贯彻

据相关理念表述:“在语文实践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 必须将情感教育完全渗透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及各环节中, 突破过去单纯意义上知识传授的局限, 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置于较为关键的位置, 确保学生能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3]而激趣法语文教学正是将情感教育放在基础教学的第一位, 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 实现了学生主体化地位的发挥,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课堂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的最佳平台, 教师承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传统语文教学最大弊病就是束缚了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范畴, 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只是教师单向式进行单一、枯燥内容的讲授, 而极大削弱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激趣法语文教学的实施, 完全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主, 在教学中灵活采用课前演讲、办各类手抄报、编排舞台剧等多样化的方法,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变得生机盎然。

(二)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每个人的大脑对于感兴趣事物都是开绿灯的, 各类信息被接收者的兴趣吸引之后, 兴趣相应又被所接收信息所强化, 不断在大脑中形成极度兴奋的元素, 这样能较为容易地记忆和掌握倍感兴趣的事物, 并能长时期地保持。激趣法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热情, 使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被彻底唤醒, 那么必然能保存较为长久的记忆, 并且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便会投以极大的热情去对待, 其意志力也会逐渐变得坚强起来,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一旦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 也都积极去面对和勇敢克服, 并不会产生这是一种重负的心理, 绝不轻言放弃, 反而会感觉这才是一种乐趣, 一种挑战, 即使遭遇失败, 强大兴趣所产生的力量也会促使他们去探究失败原因, 直到取得最后的成功为止。[4]《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不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 加强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的想象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1]激趣法语文教学能充分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激情, 思维意识也会逐渐活跃和加强, 故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加强。总之, 当学生对于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 就会形成积极的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 学生就能够爱学、乐学、学活、学好,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三)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若学生对于学习缺乏足够兴趣, 就会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意识和消极的情绪, 这种负面情绪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响, 在长期消极的情绪下进行学习, 学生内在的焦躁、愤怒、恐怖等消极情绪会因长期压抑得不到排解, 会使他们形成长期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由于生理生化过程不能正常运行, 长久下去就会引起疾病。而激趣法语文课堂教学正是充分激发学生内心对于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唤醒他们积极地情感体验, 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绪下实现学习的高效性。郭沫若也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出勤奋, 勤奋出天才”, 经过实践也充分证实, 语文课堂只有学生都充满积极的兴趣, 学生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真正推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激趣艺术在特教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特教学校的学生都是有身体和心理缺陷的, 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非常有限, 加之传统固化教学方式和被动式学习方式的束缚, 学生往往对于听不懂、质疑的内容也不敢向教师提及, 心理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 主要是怕教师对其责怪, 还有就是怕遭到其他学生的讥笑, 身心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这样不良的现状,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逐渐调整师生之间单纯意义“教”与“学”的关系, 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有所获呢?笔者认为, 只有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当务之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之间能坦诚相待、真诚交流,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为其他学生正确解答提出的问题, 杜绝各种不尊重和耻笑他人的现象发生。同时,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积极热情解答学生所提出的疑问, 鼓励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 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 开始初读课文, 一位学生便提出“鲁提辖为什么打镇关西呢?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呢?”显然这位学生不能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更没有搞明白整篇文章的大体意思, 此时, 一些理解课文中心思想、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们便发出阵阵笑声来讥笑这位提问题的学生, 此时, 教师应及时制止其他学生的讥笑行为, 同时真诚地解答学生所提问题, 然后再进行积极的引导:“那么多人, 鲁提辖为什么非得拳打镇关西呢?其中定有缘由, 你再仔细看一遍课文, 便会得出正确的答案了。”这样, 所有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课文之中, 较为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故事情节, 加之教师对于提问学生积极性的保护,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

(二) 善于巧妙捕捉或利用质疑点

“有疑才能思考, 有疑才能进步”,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发现质疑或自我感悟的细节, 以获取一点既得的学习效果, 这学习收获源于学生具备一定思考、解答质疑的方法, 能针对文本重点内容提出疑问, 并深入思考, 才能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5在学生自我通读课文过程中, 一旦遇到某些带有省略号、语意发生转移或突然中断的语句描写, 便不由自主去思考和感悟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 语句描述的矛盾冲突定然会唤起学生的疑问, 而突然中断或寓意深长的结尾却又让人浮想联翩。例如, 在讲授《背影》一文时, 文中描述: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后, 学生们提出“为什么我的眼泪又来了?作者当时想的是什么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学生们都产生了强烈的思维火花, 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 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到问题解答中, 整体形成了一中思辨解疑的风潮。由此来看,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和解答质疑的能力, 才能真正启发学生内在的深层思维, 以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特教学校的学生虽然都存在身体机能的某种缺陷, 但是却拥有其不同于常人的特殊优势, 比如视力有障碍的学生, 一般听力都相对较强, 而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 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模仿水平。依“补偿缺陷”教育理论分析看, 对于这些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实施教学时, 必须充分调动其某一强项优势, 激发其积极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能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逐渐培养和增强其理解能力, 多媒体课件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 应把握这种差别特征, 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可以在图片辅助、声音筛选、视频补充等方面得以加强, 以增强整体教学实效。例如, 在讲到《苏州园林》一节内容时, 在备好常规课件的基础上, 还可将精心制作苏州园林的动画视频引进来, 这样丰富了枯燥的课文内容, 极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兴趣, 教师还可反复播放视频, 以逐渐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一文时, 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播放关于鼹鼠的多媒体动画片, 学生们即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有的边看边学说台词, 有的还随着动画模仿出相应动作, 整体课堂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氛围, 这时, 教师即刻发问:同学们, 你们看到动画片里是什么动物?它们都喜欢做什么啊?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发言, 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能最直观地展示效果, 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系统都得到全面激发, 继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四) 积极培养学生的兴奋情感

只有学生具备积极的学习状态, 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能真正推进一堂成功语文教学的实现。教师应善于指引和指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 使自己演变为课文中的角色。[6当学生真正理解课文重点内容时, 便自然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在激烈、高效的互相交流条件下, 实现对于课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以《苏州园林》一文为例, 其中文章结尾描写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 极少使用彩绘……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这里不再多写了。”文章就以此笔宣告结束, 于是教师便追问学生:如果作者再多写, 都写些什么呢?文中并未加以阐述, 这时,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使用自己认为最佳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教师善于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要求学生将课文补写一个结尾。结果发现, 有些学生擅长景观描写, 能模拟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描述, 刻画出对于苏州园林耐人寻味的赞赏之情;有些学生善于从此文题目着手, 紧扣主题;还有些学生续写了自己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等, 这种教学模式能最深刻挖掘学生内在的无限潜能, 推进了特教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总体来说,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已备受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由此, 在实施特教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将激趣艺术有效应用于特教语文教学中, 实现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身体机能的协调, 为学生营造互动交流的宽广平台, 为高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伟.对提高特教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山西科技, 2011, (03) , 123—124.

[2]郭实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语文激趣教学例谈[J].新课程 (上) , 2011, (11) , 112—113.

[3]邬国安.特教语文教学因感悟而精彩[J].江西教育:综合版, 2010, (05) , 54—54.

[4]钟湘平.激趣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探[J].湖南师范大学, 2011, (09) , 75—76.

[5]王俊胜.新课改初中语文激趣教学法探微[J].快乐阅读, 2012, (02) , 62—62.

特教语文 第8篇

那“国粹”与“新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 微课正是李老情境教育理论又一个新的例证。初中生自我意识觉醒、思维敏捷、精力充沛, 特殊教育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而在微课中贯穿情境教育理论, 将能有力提升特殊教育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明晰界定, 科学认识

(一) 作用不同

要在特教语文微课中贯穿情境教育理论, 明晰界定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情境教育理论讲究“真”“美”“情”“思”, 笔者认为这是教育原理;微课教学方式以“小环境”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 这在笔者看来是方法论。

情境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带有感情色彩的、以具体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实现导入,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微课的作用是为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 抑或反映某具体教学主题或教学环节。

(二) 和而不同

1. 教学效果相呼应。

情境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 有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奇效。微课把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资源整合在同一个短小微课之中, 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和有效学习方式, 有多感官强化效果。二者都遵循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内在结构相呼应。

教学效果的呼应源于二者内在结构的呼应。微课特有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促成多彩教学形式和流畅教学过程, 微课相对于其他的多媒体而言, 资源组成符合“情境化”。理论可指导实践, 从这个“情境化”角度来看, 其紧扣情境教育理论, 因此加强微课“情境”手段, 将实现一切知识产生于情境, 最终又运用到情境中。

二、巧设情境, 重在贯彻

(一) 情境巧引入

情境引入在于创设情境, 以描述性情节或制作相关微课引入, 让学生感受一个“真”和“美”的世界。笔者常选取特教初中语文教材中参与性较强的内容来制作微课。这正契合情境教育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讲究“真”的特点, 情境教育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 促使他们追求“美”。

如我在进行《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等涉及建筑的篇目的第一课时教学时, 事先布置预习, 思考一个情境:假如换成我, 我会怎样介绍。当然, 情境引入仅仅是引起学生的思考还不够, 还可邀请部分学生, 在课前拍摄好相关内容的情境短片。

(二) 方法要讲透

情境教育注重“情”, 与学生真情交融, 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真心真情地指导学生解决情境引入中微课所涉及的问题, 以“情”来实现“授人以渔”。在普教中因为要面对几十个学生, 难以做到课堂上“一对一”, 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是笔者从事特教教学工作, 面对的学生少, 因此可利用好微课载体, 多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完成自主学习, 最后教师再具体讲解, 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涉及求知思辨的篇目时, 我以适合多角度理解的现象制作微课, 让学生去质疑。

(三) 思维拓展

仅完成教学是不够的, 还要抓住情境, 教育突出“思”, 通过构建学生丰富的思维维度来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但完成课后练习仅是拓展思维的起点。在微课中创设情境, 应适当补充对课后练习的拓展延伸, 让学生学到方法, 能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多重残疾的学生越来越多, 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弱, 对他们, 我们不能放弃, 要致力于开发不同的微课, 以分层教学等形式, 努力拓展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音乐之声》时, 盲聋学生很乐于进行角色扮演, 但在续写课文时却出现困难。残疾学生囿于感官缺陷, 想象力不足, 对体会影视作品的画面感会有难度, 在设想玛丽亚当时所思尚有困难, 再在二战背景中设想故事的未来发展, 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可做出不同的感官补偿微课, 把故事划分成生动、易理解的小故事片段。

三、愿景分析, 自我认知

我们的愿景是以优秀文化多重熏陶感染, 使残疾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 我们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 贯穿情境教育, 可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成长。

特教学校出于安全等方面考量, 学生管理较为封闭, 不利学生融入社会, 可通过在特教语文微课中落实情境教育理论, 让学生提前接触并思考教学中的有关环节, 认识到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思考人生和社会。这是对微课贯穿情境的展望, 也是对残疾学生自身成长的认知。

摘要:情境教育理论是我们本土的“国粹”, 微课教学是西方外来的新宠, 微课是情境教育理论又一新的例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特殊教育初中语文微课中如何贯穿情境教育理论, 并分析了二者结合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特殊教育,初中语文,情境教育,微课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 2014 (4) .

[2]郭青筠.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 2011 (5) .

如何优化特教数学妍教学课堂 第9篇

由此可知,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与机械, 使学生在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 有效地优化了特教学校的课堂教学。笔者以多媒体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优化特教学校的数学课堂, 补偿残疾孩子的缺陷, 提高其学习的能力。

一、对盲生实施激发兴趣教学, 巧妙帮助盲生进入课堂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 并且运用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 可以使学生在生活的气息中感知数学, 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头脑处于兴趣的感性点时, 我们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个兴奋点, 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在课堂中获取知识, 掌握知识。

盲生由于视觉缺陷, 其语言和思维能力相对健全人来说, 发展迟缓, 长期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 深入盲生学习的实际,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优势, 在数学课堂的多种教学形式中, 构建富有启发性, 又有情绪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使教学内容简捷而又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果抓住了盲生的某些心理特征, 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激发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处于兴奋状态,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就是最切实有效的, 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对于盲生来说, 他们接触的生活面相对较窄, 在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时往往是模糊不清或根本不理解, 又何谈应用呢?因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掌握教学知识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先播放歌曲《少年先锋队队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歌曲引出红领巾, 进而展开对制作红领巾这一问题的研究,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景中, 对于问题的迫切解决是一触即发, 水到渠成。通过这样的导入新课的设计方法, 能为盲生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创设监实的心理基础。这一情景的设计,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有效利用多媒体补偿了盲生的视力缺陷。

二、对智障生实施感知肌能补偿, 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

极重度弱智学生由于智力原因, 往往感觉迟钝, 肌肉活动不协调, 动作笨拙, 反应迟缓, 不稳定, 长期下去, 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 不利于他们适应生活与社会, 增强对他们感知觉和动作协调的训练, 可强化对大脑的刺激, 促进大脑对各种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提高调控能力, 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实验证明, 人的信息80%来自视觉, 10%来自听觉, 故必须让这些极重度智障生通过各种看、摸、闻、听、尝的活动来训练感知能力。例如:笔者组织他们看多媒体课件, 识别物体的大小 (看大球、小球、大树、小树等) , 形状 (长长的扁担, 圆圆的西瓜等) , 高矮 (教师和学生、桌子和椅子等) , 颜色 (各种颜色的衣服、红花、绿叶、白墙等) 及方位等, 还让他们按音乐节拍开展游戏。例如:听课件中《身体》这支曲子时, 用手触摸头、肩、胸、叉腰、拍打大腿与抚摸膝盖等表现节律。为了训练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 对他们进行大小肌肉群的训练, 如教师喊口令, 学生做伸曲手指运动, 双手五指伸直, 同时左右运动、上下运动。开展定时在一个圆圈内捡豆豆比赛等。

三、通过展示操作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并不是为了做题而学习, 更不是为了掌握某个公式定理而学习, 我们的数学教学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生活中充分运用数学知识。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对掌握公式定理的要求高于推理过程, 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使学生在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去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从而达到培养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笔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3组教具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 ,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 实验的内容就是将圆锥体装满沙子, 倒入圆柱体中, 倒入3次后, 每组的圆柱体是否能够装满, 通过实验得出:3组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 通过将圆锥体3次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体的过程演示, 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出圆锥体的体积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实验证明: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但前提必须是等底等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轻松地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不仅理解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掌握了计算圆锥体体积的公式,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动态观察中, 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越学越浓, 运用知识也更加轻松自如。

四、通过多种感官, 提高效率

众所周知, 健全人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是多种感官相互配合、相互效应的结果。而聋生只能通过视觉来获取知识,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想方设法地充分使用其他感官补偿其听觉缺陷,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课前录好了一段动态视频—十字路口来往车辆。要求学生边观察边统计各种车辆的数量。在第一次播放后, 大部分学生没有统计清楚。学生在说其原因时, 有的是因为车的种类太多, 有的说是车太快, 有的说车不是一种一种开过来的……在经过小组讨论后, 大家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既要动眼、动脑, 又要动手, 一个人数, 一个人记录。第二次统计的正确率很高。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配合, 把动态的数据统计得很清楚。

通过动画演示, 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动脑、动手、动眼, 讨论收集动态数据的方法, 再加上小组的合作, 学生的统计正确率大大提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多种感官得到了协调发展, 大大补偿了其听觉缺陷, 不仅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更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结束语

特教《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 第10篇

一、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的第一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其中, 身体上包括身体形态与生理功能两方面。

近年来, 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往往以培养运动队员为目的, 因而注重学生技能训练, 而忽视了学生身体形态与生理功能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 把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培养特校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让学生养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 就是要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确立了以健康成长为第一目标的指导思想, 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我们知道, 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是根据运动的项目划分学习领域的, 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方面发展,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运动的乐趣, 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协调发展, 并通过运动陶冶高尚情操, 塑造美的人格, 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教学体系,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 使学生学有所得, 练有提高, 全面发展。

二、开发特教体育目标体系;开展健康体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根据特教学生的特点, 我们应以运动参与与身体健康为主, 特别要加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目标的研究与探索, 使之全面发展, 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而是要以健康成长为第一任务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特教学校的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健康中心, 而不是以培养运动员或教师的爱好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如:以发展弹跳为目的的立定跳远课, 把原有单一的教学活动改为以游戏为主线的体育综合课, 首先, 让学生创造性地以模仿各种动物走的教学方法, 调动其学习兴趣。然后, 从想象学习青蛙跳转而设计为青蛙跳荷叶, 青蛙找家的游戏。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双脚起跳, 双脚落地, 起跳时蹬地摆臂, 落地时屈膝缓冲。从而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一直处在兴奋中,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授正确的动作, 指出错误所在, 并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 情绪等状况, 用鼓励和欣赏的语言评价学生, 师生在教与学中互动, 在情与景中交融, 设计成为一节欢快的体育课。

以往, 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 把教学内容、考试项目、教学方法规定得太死。我们开展体育健康课程, 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要以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差异, 由教师自行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在体育课中融入游戏活动, 分为主付教材。例如:在实心球掷远一课的教学中, 只训练了学生上肢肌肉的发展, 因此, 在设计付教材时则应注重选择发展下肢肌肉的项目, 如换物接力, 托球跑, 快快跳起来等发展下肢力量的项目。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缩小了学生间的差异, 完成了锻炼的目的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 并能将游戏带到课余生活中去, 促进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总之, 我们在特教学校中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为促进残疾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因地制异, 因人而异, 把特教《体育与健康》课程融为一体, 更好地开展好特教体育工作。

摘要: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 通过体育课教学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体魄, 使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平衡发展。在特教学校中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为促进残疾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因地制异, 因人而异, 把特教《体育与健康》课程融为一体, 更好地开展好特教体育工作。

智慧之光照耀特教之路 第11篇

学校简介

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的前身是1998年创建的中国首家智障人士成人职业培训学校。学校的创立,填补了国办特教只有九年义务教育而无继续教育的空白。学校实施终生教育,为社会需求继续扩展到早期医疗康复,培智九年,成人职教,岗前培训,实习和支持性就业。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通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系列服务让智障人士自我实现。办学目标是:为智障人士早日融入社会做好一切准备,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被社会尊重、容纳、认可。办学特色是:对智障人士的特殊教育进行了整体改革,总结实施了“十结合”方针,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内部健全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

教学体系上,学校编写了“乡土教材”,结合国内外的特教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严谨的以人为本个案计划。文化教育不封顶,康复训练作补偿,学校注重个案雕琢,培养学生学一技之长,早日成为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独立生活工作的人。

孩子的进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为了填补家庭教育空白,学校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学校搬到网上去,实施“无墙校园”,提高家长的自教能力。学校开通了智光网,通过互联网将学校积累的教学经验转化为家长特教示范,使其掌握基本自理和心理辅导、生理康复培训方法。

学校体会到个体家庭遇到的困难来自于多方面:社会竞争机制不合理,就业庇护制度的空位,医疗科研滞后,教育体制的缺陷等。因此,学校打造了“家庭——医疗、康复——学校——就业(社会)——社区”这一条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获得独立、自理、自由、自尊生活的阶梯。

外部协调整合资源

师资力量是特教发展的瓶颈。特教师范至今还没有智力障碍的特教专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大多专业化程度不够,而智光每年给各大院校提供50个实习名额,实行免吃免住政策,希望他们相信自己的选择,热爱特教事业,不少到这实习后毕业了主动要求来智光从教。

学校有68名毕业生就业,这是奇迹但不是偶然,因为根据这些孩子们的特点,学校进行了长期多层次的适合他们就业岗位的探索。如自办企业:智光普惠残疾人就业中心、特奥天使艺术团——中国首个智障人艺术团。创造新岗位、模式:社区在家养老服务、残疾人企业、特奥艺术团;中介服务;与企业订单培训等。

能在智光服务10年的教师靠的是奉献精神,这是花钱买不来的高尚品质,而学校的最大投资和固定资产就是对每个学生的心灵教育,不必大兴土木,低成本、低消费,让更多低收入家庭受益。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民办特教事业特有的基因,也是特教能生存的现实所在。

但是,贫穷不应该是特教老师的专利。特教发展需要政府出台保护性政策,如:为毕业后经考核从事特教的老师提供社会福利、公共服务,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同时,给有特殊需要孩子的家庭提供教育补助。

17年弹指一挥间,智光为未来的智障成人职业特教探索实践提供了坐标,如同在一堵墙上凿开了一个洞,100多名智障成人从这个洞走出去了,看到墙外面的世界和生活,并成了那里的公民;这100多名成功者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大使,他们要学习在新环境里生活,他们要让世人看到智障人士的风采和能力。一束充满智慧的爱之光从教育的洞口照射进来,温暖了千万智障人的心,让他们看到了曙光,唤起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向往,让他们从孤独、绝望中走出来,去享受独立、自由、自尊的新生活。

这种充满智慧的爱,就是真诚地给予,热心地接受,互相尊敬,并肩战胜困难。没有人要求谁来做,做的人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在传递爱的过程中,世间一切都变得平等。以爱回报爱,用爱传递爱、激发爱,只有如此,一切才会变得更美好。

(作者单位: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

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探讨 第12篇

21世纪, 一个信息化时代,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特殊教育事业同样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 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对象群体因生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无法像健全人一样获取信息和进行沟通交流, 这就对特殊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特教教育过程中合理准确的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 更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特殊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从而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服务水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努力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 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事业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关键。本文主要从校方的政策和支持方面出发做以讨论, 第一, 优化特殊教育工作发展的外部环境, 为特殊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第二, 引进适合残疾人群体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教学方式。第三,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实践证明,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可以有效地带动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 特殊教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提高, 会逐步构建出一套既适应残疾人群体需要, 又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以全面提高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1. 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要提供特教教师信息能力提高的制度性保障

建立特教教师定期培训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特教教师信息能力提升的常态化。在培训中, 应当根据特殊教育和残疾人学员的实际情况, 侧重于指导特教教师利用信息教学技术, 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群体生理缺陷代偿功能,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制度。 (1) 合理分配培训资金额度, 为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提供充足稳定的经费支持。 (2)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内部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为特教教师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后期应用过程中多注意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护, 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 并指导特教教师正确地使用教学设备。 (3) 购买使用正版软件。目前在各级学校中, 很多特教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盗版软件来制作课件, 正是由于教师没有任何版权意识, 造成了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稳定和技术故障的现状。

2. 切实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在完善一系列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制度基础以外, 还应当通过推进各类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将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培养和提高纳入整体工作规划之中, 充分发挥出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为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在推进各级学校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应当尽快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设立信息教学技术使用标准来指导特教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教学技术, 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规范授课方式及有效应用信息教学技术的能力, 并对解决现阶段特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时长比例不协调、残疾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信息较为困难的问题起到补充作用。

3. 全面优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切实转变特教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特教教师队伍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准确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核心内涵, 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特教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全面准确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要使特教教师明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包含的诸多要素, 并明确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对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要将运用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 将其视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 将运用信息教学技术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鼓励特教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学校要鼓励特教教师从事信息技术应用的科研和创新工作,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取得研究成果后, 要大胆鼓励特教教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提高理论成果的现实转化速率, 打破现存的制度性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惠琴.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三大问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10) .

[2]陈小饮, 申仁洪.试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3]陈云英等著.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李天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步伐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 2004 (02) .

[5]张立志.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探究[J].新课程, 2009 (9)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特教语文】相关文章:

特教06-14

特教学校08-20

特教论文提纲09-16

蚌埠特教总结05-23

特教指导中心06-18

特教论文题目04-08

特教论文范文05-09

特教学校德育管理08-01

本科特教论文题目04-02

特教获奖论文题目04-05

上一篇:水针治疗下一篇:辅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