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教育范文

2024-07-25

审计教育范文(精选12篇)

审计教育 第1篇

一、教育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教育审计的职能定位失当, 缺乏适应性调整

十几年来, 教育审计职能始终定位在经济监督上, 审计人一直扮演着“经济警察”的角色, 成为政府审计的补充力量, 但却失去了内部审计自身的特点。这样的工作性质及其营造出的审计环境和氛围影响了教育审计及教育审计人员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其原因, 一是我国教育审计的高层管理多年来实行的是政府审计派驻制, 这在客观上强化了政府审计的监督力度, 但同时造成教育系统很难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内部审计体系。二是我国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普及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由于我国审计专业人才匮乏, 教育审计人员大多出身会计、教师或其他政工干部, 加之后续教育跟不上, 从而反映到审计实践中, 这是必然的结果。另外,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常以政府审计的做法指导内部审计, 缺乏针对性, 使得内部审计职能错位, 这也是原因之一。

2. 教育审计发展存在无序性和不平衡性, 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我国教育审计从纵向的发展轨迹看, 表现出无序性的特点, 许多教育审计人员仅凭经验开展工作, 不去分析其科学性, 理论研究流于形式, 这就造成教育审计的无序发展。而从横向的发展水平来看, 教育审计工作的横向联系渠道不畅通, 影响了好的经验、做法的交流和推广, 且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这又导致教育审计表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

二、教育审计的改革对策

1. 强化审计机制

我国现行教育审计实行的是双重教育审计制度。首先, 各级政府审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对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收支和教育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其次, 教育系统内部的审计机构有依法行使教育审计监督的权力。高校和有硕、博招生能力的科研院所, 这些单位中的各项费用金额较大, 涉及的相关单位部门较多, 内部财务人员资质较深, 因此, 在教育部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 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其进行专项审计, 杜绝侥幸心理。对于高中和义务阶段的教育应以教育部门内部审计为主, 政府审计部门抽查的方式进行。

2. 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目前, 教育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着人手少, 任务重的矛盾。面对任务与人员不协调、审计风险加大、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现状, 教育审计可大胆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如可采用委托审计做法, 选择一批资质信誉高、审计业绩突出、专业水平高、服务态度好、收费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对一批重点、难点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教育审计部门则建章立制来规范委托审计行为, 严格把好审计质量关。这种“做项目”与“管项目”相结合的模式, 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 有效解决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提高审计质量, 同时也是内部审计人员再培训、再提高的一个过程, 进一步拓宽审计领域, 提高审计工作效益。

3. 把真实性审计列为我国教育审计目标的重点

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教育审计有限的审计资源, 就必须将真实性摆在审计目标的首位, 并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来审计合法性, 在条件成熟后再开展效益审计。真实性同合法性紧密相连, 因为任何财务制度都要求财务收支必须是真实的, 也就是说, 造假必定违法。从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关系可以看出, 对于教育内部审计来讲, 合法性一般是指是否遵守了国家法律法规, 真实性则主要考虑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了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 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遵循了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是否有章可循、合理合法;真实性审计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是否安全和完整,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披露是否真实。对于效益审计, 由于在立法上、理论上、人员素质上等都不够成熟, 目前它仍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一般是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 体现出对效益的某些关注, 或在较小的范围内开展的试点工作。如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调查等。

4. 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要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组织教育审计人员结合本职工作, 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 教育他们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在工作中要自觉贯彻维护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二是要努力提高教育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根据时代发展和事业发展的要求, 采取多种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审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能, 尽快适应新形势下高标准的内部审计工作。三是要努力提高教育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另外, 内部审计应促进教育税费政策的贯彻实施。目前, 中小学乱收费问题还比较严重, 一些地方财力较弱, 不能足额拨付教育资金,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教育内部审计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经费严重不足, 严重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 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必要的政策支持, 促进中小学收费“一费制”的顺利实施。同时, 要配合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 加大对收费秩序的清理整顿, 严格规范收费行为, 加大对教育收费的审计力度, 坚决取缔乱收费,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保护作为教育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促进教育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5. 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门审计的作用

审计教育 第2篇

摘 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教育。但要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教育方式,并强化其领导和管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 后续教育 内容 方式 管理

后续教育,又叫“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完善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五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后续教育制度”。这无疑将促进内审人员素质和内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

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是内审人员进行学习的客体,是其丰富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在确定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内审人员的职业特性,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内审人员需要学习什么。其次要考虑内容的实用性,保证学有所用,学能以用。第三要考虑不同内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特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行业的内审人员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后续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后续教育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号召力,才能保证后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总体上来讲,目前的后续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知识的教育。目前在国际内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审计手段,并将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运用到审计实务中。但在我国仍有很多内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的应用,能利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应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批能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使内审工作跟上时代步伐,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审计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审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对内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审的作用从局限于监督与评价逐步向风险管理和促进单位发展转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方法不断创新。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并及时运用于内审实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内审要求的需要。

3.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法制就越健全;而审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工作。如果内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审计风险,影响内审工作地位的提高和内审作用的发挥。因此,内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应熟悉掌握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审计法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财政金融法规等。

4.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中国内审协会也颁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内审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不依法认真履行职责,不坚持原则,随意泄漏所知悉的资料,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内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后续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5.相关管理知识的教育。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侧重于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内审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相关知识,也只有这样,内审工作才能够上台阶、上层次。内审人员应掌握的相关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知识、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

总之,后续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两个字:“新”和“实”,必须内容新颖和实用,内审人员应做到自己缺什么就去学什么,学了什么就要能够在工作中用什么,充分保证后续教育的有效性。百事通

二、灵活选择后续教育的方式

后续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否灵活、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选择教育方式,既要考虑其对内审工作本身的冲击,单位经费的保障程度,还要考虑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笔者认为,为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除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培训上课这种模式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由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牵头举办研讨会,针对改革中的审计理论和实务问题,组织同行业和同学科中理论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骨干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并将成熟的讨论结果采用合适的途径传播。

2.组织内审人员到内审工作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也可出国考察,以不断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3.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本行业或本地区举行报告会或专题讲座,介绍审计理论、审计实务或审计法规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

4.充分发挥网络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努力办好内审网站。

5.办好内审刊物,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6.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资格考试。

三、强化对后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浅谈学历教育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学校 审计职业道德 教育 现状 改进措施

审计工作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尤为重要,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在审计学历教育中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我国学历教育中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强,远离学生生活

目前,学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无非是以下几种:一是开设马列思想类课程;二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的日常教诲。据调查显示,马列思想类课程理论性太强,难于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是老师永远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学形式过于僵化,所以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不高;而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虽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但是学生人数众多,不可能建立起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老师也只有对那些思想上特别先进或是特别落后的学生给予特别的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法制教育枯燥无味,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国审计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法律课来完成的。从公共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到专业类的经济法、商法等,对于审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内容晦涩,不易理解,与审计工作距离遥远,而且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科目应考的内容都函盖不全,再加之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更使学生见了法律就皱眉头,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分不清大是大非,走上审计工作岗位后如何能够看清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

3.审计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

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专业理论的学习对于审计专业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熟练的专业技术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审计实验教学都流于形式,仅简单的走走过场,远远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更谈不上实践教学了。二是忽略职业道德。审计学历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法律意识。但目前审计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课堂,老师只一味的强调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很少有提及职业道德的。如此长久下去,学生的心里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岂不知对于一个称职的审计人员而言,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

二、学历教育中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把深奥的马列理论联系到学生的具体生活,才有可能把课堂上老师讲了千遍万遍学生也听不进去的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到学生内心。老师应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生的或者是老师的先进事迹讲给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互动,所以首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演讲、辩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放映一些相关的影片,然后让其谈谈观后感,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再次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进行徒步旅行,以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力。

2.改进法制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改革法制教育的现有模式,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法律课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加之教师课堂举例有限,且大多数的案例都是书本上的,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案例应以真实案例为首选,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一些真实案例,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的经济庭去旁听法院审判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对案例有了直观的认识后,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再去发现学生不懂之理论,着重解释,自然学生理解比较容易。二是调整法律课程的教学大纲,把针对审计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律类课程内容扩展到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科目应考之内容。当前,学历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就业,而要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除了增强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3.提高职业技能教育的措施

审计职业技能教育是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改变审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审计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流于形式。因此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真正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如下:一方面要编写高水平的案例资料,让学生独立面对资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并反复练习。以此来锻炼学生独立处理案例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感到紧张、疲劳的同时认识到审计工作的艰难性,培养学生的耐心与毅力,树立学生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应聘请高水平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担任实验教学的指导老师。当前,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仍然是由专业教师来指导,而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本身也未亲身处理过具体业务,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其解释自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当然也可以通过送专业教师去单位参加实践来解决此问题。第三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到实际发生经济业务的单位去实习,这样,学生对实际的会计处理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会比实验教学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实用。

4.把职业道德贯穿于专业课堂

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审计人员而言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堂呢?首先,运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比如邀请审计行业的优秀工作者或者是优秀的本校毕业生来校做报告,一方面讲解一些具体理论知识在实务处理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注重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关注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总之,学历教育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众多问题,但是其作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应引起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集思广益,共同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作出积极的努力。

作者简介:张爱琴,高级讲师,经济学硕士。参加过《现代汽车运输企业管理》、《新编交通运输会计》等书的编写,发表过数篇论文。

审计之星教育版应用案例 第4篇

应用背景分析

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使我国计算机审计人才奇缺的现实加速凸显出来。大部分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 但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偏低;审计机构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却缺乏审计理论及实务流程。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一批通晓计算机审计的人才是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各类大专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金审工程”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于各大高校, 特别是对于以会计学为核心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而言, 培养出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审计人才是当务之急。作为培养高级审计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 立信希望引进一套审计软件, 既能满足课堂的模拟演示教学, 又能结合教学案例和习题, 考核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 打造一套教、学、用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审计信息化教学模式。

博科解决之道

作为国内领先的审计软件供应商, 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根据“金审工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针对高校审计信息化教育, 融合最新教学案例和大量考题, 推出了“审计之星”教育版。

“审计之星”教育版包括“审计之星教育系统”与“审计之星教育评分系统”两个子系统。“审计之星教育系统”包含了“审计之星”企业版的所有功能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通过演示“审计之星教育系统”, 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真实模拟计算机审计的各个环节, 并作为一个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审计理论和实务。

“审计之星评分系统”是博科“审计之星”教育版的一大亮点。评分系统中提供的教学案例和大量考题, 形成一套丰富完整的计算机审计考试模块, 该模块通过设置考试基础信息, 储存大量审计教学练习题及考试题, 自动出卷, 自动打分, 真正帮助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实现了计算机审计教、学、考相结合的更加丰富完整的审计信息化教学模式。

应用效果

“审计之星”教育版, 一方面, 将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案例搬进学校的课堂, 帮助学生在完整的审计流程中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 怎么利用审计软件来发现问题、查找问题;另一方面, 系统储存的大量审计信息化案例和考题, 能通过“审计之星”教育版自动形成考卷并智能判卷打分, 使学生在教、学、考相结合的审计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了大量审计信息化人才, 推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审计教育 第5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的后续教育,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为保持和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掌握和运用相关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所进行的学习与研究。

本准则所称的内部审计人员,是指取得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或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证书的人员。

第三条 本准则积极引导其他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以增强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的内部审计(师)协会,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后续教育。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职业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后续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后续教育形式。

第六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应当明确划分其在后续教育中的职责与权限,合理组织并有效实施后续教育。

市、县级内部审计(师)协会,经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授权,也可组织实施管辖范围内的后续教育。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为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七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应当定期检查与考核后续教育情况,确保后续教育质量。

第三章内容与形式

第八条 后续教育应当讲求实效、学以致用。主要内容包括:

(一)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三)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

(四)会计理论与方法;

(五)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技术;

(六)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

(七)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第九条 后续教育应当区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审计助理人员三个层次,突出重点、按需施教。具体内容包括:

(一)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学习和研究组织领导本单位(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及其最新变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企业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最新发展,内部审计章程拟订,审计关系处理与协调,审计管理案例,组织文化与政策,以及开展咨询服务业务的有关理论和实务等;

(二)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学习和研究独立完成一个审计项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内部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经济管理理论,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评价标准解读和选择,审计报告撰写与提出,审计案例分析,审计助理人员监督和指导,人际关系沟通等;

(三)审计助理人员应当学习和研究参与完成一个审计项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内部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计算机基础知识,逻辑推理,相关人际关系沟通等。

第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培训是后续教育的主要方式。一般应当采取以下形式:

(一)参加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亚洲内部审计联合会组织的专业会议及培训活动;

(二)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举办的各种培训及考察活动;

(三)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召开的专业会议及经验交流;

(四)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认可的有关大专院校的专业课程进修;

(五)参加经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授权的市、县级内部审计(师)协会组织的专业培训及经验交流。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自学是后续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形式:

(一)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开办的网络教育;

(二)参加由本单位(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业务技术培训;

(三)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以上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课题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

(四)公开出版专业著作或发表专业论文;

(五)个人专业学习和实务研究;

(六)其他形式。

第四章组织与实施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负责组织、实施。行业审计协会实施的有关培训活动实行年度认证制,认证工作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实施。

第十三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全国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全国后续教育规划;

(二)制定全国后续教育制度、规定、办法;

(三)制定全国后续教育年度培训计划,提出教学大纲;

(四)组织全国后续教育教材的开发、评估、推荐;

(五)组织全国后续教育活动;

(六)组织全国后续教育检查、考核;

(七)指导、督促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后续教育工作。

第十四条 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负责组织、实施管辖范围内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管辖范围内后续教育规划;

(二)制定管辖范围内后续教育制度、规定、办法;

(三)制定管辖范围内后续教育年度培训计划,设置教学内容;

(四)组织管辖范围内后续教育教材的评估、遴选;

(五)组织管辖范围内后续教育活动;

(六)组织管辖范围内后续教育检查、考核;

(七)指导、督促市、县级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后续教育工作。

第十五条 市、县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经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授权,也可组织实施管辖范围内的后续教育:

(一)具有承担后续教育工作的教学场所和设施;

(二)拥有与承担后续教育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

(三)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后续教育任务,保证后续教育质量。

被授权的市、县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在组织后续教育前,应当将实施方案报送相应授权协会备案。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遴选、教师情况、考核形式、质量控制办法等。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支持、督促本单位(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费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本单位(部门)业务技术培训,如需申请确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学时的,应当提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培训条件、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师资来源、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学员满意度和质量监控措施等。

第五章检查与考核

第十七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检查、考核全国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情况;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负责检查、考核管辖范围内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情况;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检查,并如实填报本单位(部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情况。

第十八条 检查与考核的标准,按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学习的时间计算,每两年为一个周期,时间不得少于8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后续教育的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后续教育的学时计算标准是:

(一)属本准则第十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的,第十一条第(一)项的,按设定的学时计算已完成后续教育学时;

(二)属本准则第十条第(五)项的,由市、县级内部审计(师)协会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协商后,确定已完成后续教育学时;

(三)属本准则第十条第(一)项的,其设定的学时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认定;

(四)属本准则第十一条第(二)项的,由内部审计机构提出申请,经中国内部审计

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评估后,确认已完成后续教育学时;

(五)属本准则第十一条第(三)项、第(四)项的,按每千字2学时计算已完成后续教育学时,全年累计不得超过40学时;

(六)荣获省级以上学术成果奖励的,当年按20学时计算已完成后续教育学时,全年累计不得超过40学时;

(七)取得相关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国家级执业资格的,当年按2 0学时计算已完成后续教育学时,全年累计不得超过40学时。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时间可以顺延,在下一年度一并完成规定的后续教育时间:

(一)年度内在境外工作超过六个月的;

(二)年度内病假超过六个月的;

(三)休产假的;

(四)其他情况。

有上述情形的内部审计人员须由个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部门)人事部门证明,报经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审核后确认。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接受检查、考核时,应当提交记录其后续教育情况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证书》;其他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人员应当提交记录其后续教育情况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证书》。

后续教育情况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负责记录,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以及教师的姓名、职称(职务)和累计培训学时等。第二十一条 除本准则第十九条列示的情形外,内部审计人员未能提供其后续教育有效记录或无故未达到后续教育要求的,考核时不予通过;考核未予通过的内部审计人员,其所在单位(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督促其接受后续教育。

(一)年度内未接受后续教育或未按有关规定完成后续教育学时的内部审计人员,由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予以警告;

(二)连续二年未接受后续教育或连续二年未按有关规定完成后续教育学时的内部审计人员,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不予办理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证书年检;

(三)连续三年未接受后续教育或连续三年未按有关规定完成后续教育学时的内部审

计人员,由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作出或建议作出吊消其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 被授权的市、县级内部审计(师)协会,丧失组织后续教育条件的,由相应授权协会收回其组织实施后续教育的权力。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无故未按规定提供后续教育机会和条件、未按规定如实填报本单位(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情况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不予受理其申请内部审计先进集体评比,严重的可以取消其会员资格。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浅谈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第6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教育审计 规范管理

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教育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部门从过去的清水衙门逐步成为各地的财政资金使用大户,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工作涉及面广,教育经费支出复杂、量大,如何保证教育资金的安全和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已成为教育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依法开展内部审计,规范教育行政管理,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近年来,在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个别违规和腐败现象,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应该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定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

一、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内容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指对本系统内直属单位和各中小学校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从多年来教育内审工作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管理,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各单位加强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大局,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人员承办审计事项,应当严守审计纪律,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并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

二、教育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规定要求区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设置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单位领导不是很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在财务科指派一名担任,兼职审计工作。

2.内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较低:内审人员平日一般从事局里会计工作,审计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不足,对较大的审计任务不能胜任。

3.内审工作制度不够健全、内控制度薄弱:在教育系统普遍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内审制度,对中小学校的财务收支审计和校长离任审计凭借的就是平日里会计的经验来查帐。

4.教育审计工作量大、压力重:现在取消了“会计核算中心”改为“国库集中支付”,每个中小学校开始设置会计自己记账,由于学校的会计大都不是专业会计,会计科目运用错误、会计分录编制错误、坐收坐支预算外资金,有隐匿、截留收入违规设置“小金库”等问题。

5.有关部门对审计结果不够重视、利用程度不高:局领导只重视审计任务,对于审计结果及建议没有处理意见或者不采用。

6.审计技术单一、电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被审单位的凭证及账本都是靠审计人员查看来发现问题的,审核各明细科目列支是否真实;审核人员支出是否超标准、超范围,要求审计人员在根据单位规模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下,每个科目都要审到,不能走马观花,泛泛而审。

7.缺乏审计跟踪及整改过程:内审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进行跟踪,督促整改纠正和落实,审计报告一出就算审计任务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首先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审计力量,逐步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相对合理的审计人员队伍;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增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提高了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将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和审计建议的执行,使审计成果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把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形式结合、把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加大了对重大经济决策及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及执行情况的审计力度,通过审计,强化了对教育经济领域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更加明确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同时注重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不断创新审计方式,不断更新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观念等对策与措施。

内审机构要根据部门工作重点、局领导对内审工作要求、群众举报和公众关注事项、上级部门安排等审计需求,结合自身审计资源、,提出年度审计项目建议,由教育局对项目进行讨论和研究,确定年度审计项目,从科学立项的角度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若缺少这一环节,会出现重审、漏审等,既体现不出内审的成效又浪费了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如在我们审计部门,通过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达到四方面的效果。一是对全区审计项目进行统筹计划管理,有利用中长期规划管理;二是对各方面关注并具有长期性的审计项目做到了年年审;三是对不具有长期性项目做到了五年内审计项目不重复,节约了审计资源;四是扫除了审计盲区,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以达到规范教育系统内部管理,促进和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吉林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次印刷.

[2]田秋花.加强中小学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几项措施.财经界.2009(12).

教育审计信息的交流与利用 第7篇

1 教育审计信息交流的概念和作用

信息交流, 英文单词是communication, 有通信、交通、传达、联络之意。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是人类一切交流的实质, 是信息运动的方式和形态。教育审计信息交流指与教育审计密切相关的信息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 利用某种传递通道而实现的教育审计信息发送者和教育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传输和交换行为。

教育审计信息交流和利用对教育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经济活动的资金以前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育经济活动资金来源和使用都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企业、群众捐资办学以及学校开展科技开发和发展校办产业等对外服务所取得的一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1]。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审计人员及时了解这些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 通过及时的审计活动, 促进教育经济的内部管理, 提高教育经济活动的效益, 防止资金的不正常使用和流失, 起到为教育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证的重要作用。

2 信息交流和利用对教育审计的重要作用

2.1 有利于促进教育审计各地区间均衡发展, 提高教育审计的整体水平[2]

各教育机构通过有效的信息交流, 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机构工作方法、内容程序的差异, 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 互相取长补短, 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不足, 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 提高自身的教育审计水平, 从而促进教育审计各地区间均衡发展, 进而提高教育审计的整体水平。

2.2 有利于扩大教育审计的影响

任何事物要有较大的影响, 一方面要靠事物本身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靠宣传。教育审计本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然而许多地方尚不知教育审计谓何物, 这说明我们的宣传还要加强。教育审计可通过网络、出版物、学术交流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交流活动, 增加别人了解教育审计的渠道和机会, 扩大教育审计的影响。

2.3 有利于教育内审机构和人员间沟通

在目前的状况下, 部署高校与地方高校、普教与高教、不同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内审机构和人员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是不多的。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经常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介互通有无, 互相熟悉对方, 可以有效地促进机构间沟通。

2.4 有利于教育审计职能的发挥

对有关部门的监督、评价是教育审计的基本职能, 这两个基本职能的发挥都离不开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利用。因为只有获取了有关信息并对其分析总结, 才能了解被监督对象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特点, 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所需资料, 才能及时熟悉和掌握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法律法规, 吸收、借鉴他人的审计方式、思路和经验, 提高判断和分析能力, 增强相互了解和认识, 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最终有利于教育审计职能的发挥[3]。

3 信息交流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源少, 信息交流渠道闭塞, 信息获取手段有限

教育审计的信息源包括“非文献”和“文献”两种形式, 非文献信息源通常是指零次信息 (或称非记录性信息) , 如口头传播、会议、口头交流以及网络等的信息, 其特点是传播信息直接、简便、迅速、及时;文献信息源是指通过文献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教育审计的文献信息源包括有关教育审计的法律法规、教育部文件、图书信息档案、各种出版物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及各种工具书以及电子计算机存贮的资料[4,5,6]。目前, 教育审计的信息源主要集中在教育部文件、《教育审计》杂志等文献方式, 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信息源特别是网络信息源建设远远不够。信息交流渠道闭塞, 许多审计机构获取审计信息的渠道仅限于上级文件, 尤其对于地方高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来说信息更为闭塞, 他们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会议和培训, 更难以参与国际交流。

3.2 信息交流缺乏互动性

信息交流并不代表原有信息的丧失, 而是一种共同创造的活动。其实质是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其中信息的传输是指信息从某一特定时空向另一特定时空的流动和位移;信息的交换则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在传体之间双向作用的特征, 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各方都提供信息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这样的交流过程才是成功的交流过程。然而在教育审计的信息交流中, 更多的是被动交流而不是主动去获取信息与别人交流信息。

3.3 信息利用不充分

信息交流有其具体的过程和方式, 但其交流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过程和方式本身, 而是通过具体的过程和方式极大地促进信息的利用和再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 信息交流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4 教育审计的信息手段创新

现代信息交流环境中, 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 使信息的发布方式多样灵活, 既有网络杂志、网络图书, 也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等发布信息, 信息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由选择。由此可见, 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流量加大, 流速加快, 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高[7,8,9]。对于教育审计而言, 再坚持原有的信息“实物送达”模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也远不能满足信息交流和利用的需要。因此, 对教育审计信息交流和利用手段进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4.1 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工作网络

网络是别人了解自己的窗口, 也是发布信息的场所。网站的建立能够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透明度, 降低办公费用, 提高办公效率, 及时发布有价值的信息, 实现信息共享, 也有利于克服信息时滞性的缺点。每个审计机构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经常更新的网站, 这将会大大推动教育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也会影响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获取、利用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育审计信息的交流与利用。

4.2 定期开展教育审计工作交流会

会议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会议可以交流心得体会、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 能够开阔视野、紧跟形势, 学习利用信息的方式, 必定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利用, 提高每一个审计人员掌握信息量以及利用信息的水平[10]。

4.3 增强审计人员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增强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面对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就会无所适从, 难以及时获取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要想增强这种能力, 就要多向他人学习先进经验, 做有心人, 及时收集、分类整理有关信息, 同时要提高计算机水平, 在信息时代, 网络上有很多与教育审计相关的内容, 要善于收集和利用, 提高工作能力。

4.4 撰写文章交流心得体会

写作和发表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交流和利用的过程, 不掌握大量的信息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的, 不善于利用信息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写作的过程不但锻炼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收集、整理、利用材料的能力[11]。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该利用好这一手段, 做好与他人信息交流工作。

刘家义审计长曾经指出:审计信息化建设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审计实施信息化;二是审计管理信息化。目前很多审计软件开发商比较重视审计实施软件的开发, 而忽视审计管理软件的开发, 即使有些审计软件虽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但还是侧重于项目实施, 功能还是比较单一, 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无疑严重制约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传统审计方式还将长期存在, 传统的审计内容仍然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 内部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宽, 审计任务越来越重, 教育审计人员除了利用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 还必须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积极参与信息交流, 充分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早日实现教育审计信息化, 最终达到提高教育审计工作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审计人员一要及时交流沟通,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互相提供审计信息或审计线索;二要加强与其他非被审部门的交流沟通;三要与兄弟院校的审计部门加强联系, 充分交流, 取长补短。很多问题, 如果孤立地去看很难发现, 但是通过互通信息, 就能及时掌握和利用各种线索,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使先进审计方法和技巧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曹俊.审计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也要可持续发展[J].中国审计, 2007 (23) .

[2]王国华.审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1999 (06) .

[3]陈志刚.关于审计资源配置的思考[J].中国审计, 2003 (Z1) .

[4]郭绍光, 刘振杰.浅谈县级审计资源现状与科学管理机制[J].当代审计, 2003 (06) .

[5]李迎春, 李春华.审计资源整合的尝试[J].湖北审计, 2003 (10) .

[6]邓翠波.对审计资源市场的思考[J].湖北审计, 2003 (12) .

[7]本刊编辑部.整合审计资源——扩展审计功效的战略举措[J].中国审计, 2004 (04) .

[8]邓玉华.审计资源整合的做法及建议[J].审计月刊, 2004 (01) .

[9]陶航平.审计资源整合探索及思考[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6 (03) .

[10]段慧敏.我国审计资源整合的理论分析[J].审计月刊, 2006 (14) .

教育行政部门绩效审计指标探讨 第8篇

在举国上下支持教育、重视教育的背景下, 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却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

(一)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呈逐年上升

趋势, 但相对于教育发展速度而言, 其总量的投入仍然显得捉襟见肘。据有关统计显示, 2008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160美元, 不到2006年世界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一半, 不到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人均1800美元的十分之一。

(二) 资源使用效益低下长期以来, 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投入

相对于教育需求来说显得不足, 另一方面, 也存在教育资源使用不当和浪费的现象。表现如下:一是教育设备闲置, 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二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 导致某些地方师资力量相对充裕而没有充分利用, 而其他地方因缺少师资而无法很好使用。

(三) 机构臃肿、管理僵化

由于教育部门是隶属于政府的机构, 其产生和存在都是以国家强制为前提条件的, 人们通常认为能进到这些部门工作, 则意味着端到了“铁饭碗”, 从此可以衣食无忧了。因此导致其工作人员较多, 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

(四) 监督约束机制弱化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之一, 国家为了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相应职责, 就必须通过财政拨付一部分资金来实现其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能。可见, 教育部门的收支并没有严格遵循市场交易规则, 广大民众无从监督。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存在以权谋私乱收费情况。

二、教育部门绩效审计指标的特性

由于公共职能部门活动具有非市场化、社会公益性、活动软约束、活动目标多元化、活动程序化等特征, 而作为公共部门之一的教育行政部门其活动的特征也必然遵循一般公共职能部门的活动特征, 而呈现出公共职能部门活动的一般特征, 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绩效审计指标的特性也必然表现如下:

(一) 教育行政部门绩效审计指标的多元化

不同的行政部门其履行的公共受托责任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类型的行政部门由于其所处的层次、地位不同, 其承担的受托的责任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绩效审计对象的多样化, 势必会导致绩效审计指标的多元化。

(二) 教育行政部门绩效审计指标的全面性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 其所履行的职责就是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教育服务。究竟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效率如何,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资源耗费程度如何, 这些都是绩效审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包含不同层级和组织, 每一层级的机构和部门所履行的职责也各有其不同点, 因此, 绩效审计指标的设计应结合受托绩效责任情况尽可能全面, 以利于对不同层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进行考评。

(三) 教育行政部门绩效审计指标的可核性与模糊性

一般而言, 不管其处于何种层次和水平, 绩效审计指标基本上可以计算和衡量。反之, 若有些指标的可核性较差的话, 则不利于绩效审计评价。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绩效审计指标均可以计算呢, 也不尽然。如, 在评价教师的科研转化时, 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生产力提高多大比例, 可能该部分指标的可核性就差一些, 因此绩效审计指标必然会采用可核性与模糊性相结合来更好地开展绩效审计。

(四) 教育行政部门绩效审计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与时效性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考虑了特定时间、环境和经济条件等相关因素后确定的, 只要外部环境和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绩效审计指标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其评价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只要评价的机构、项目和资源等发生了变化, 则绩效审计指标也相应会发生变化, 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的审计, 和传统的财务审计的防护性相比, 其评价指标基本上不具有刚性规定, 这也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特性。

该表是根据河南省财政厅2004年3月颁布的河南省财政支出后绩效评价部分指标体系 (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加工分析而成

该表是根据祁敦芳、叶鹏飞、叶忠明主编《政府绩效审计》, 2009年1月,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相关内容加工分析而成

三、教育行政部门绩效审计指标的设计

传统的绩效审计指标一般都是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 (即5E) 等方面来设计的。而本文则揉合了传统的5E审计的内容从机构、项目和资源利用等三个方面来设计绩效审计指标。

(一) 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绩效审计指标设计

其内容对包括人员配备情况的绩效审计指标 (如表1) 和对教育机构自身管理的情况审计指标的设计 (如表2) 。

(二) 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绩效审计指标设计

其内容包括对项目绩效审计指标 (如表3) 和教育资源绩效审计指标设计 (如表4)

资金到位率———该项指标反映财政教育支出专项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 主要监督资金的使用, 防范教育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

资金配套率———该指标反映中央财政教育专项资金占地方配套投入的资金量和这些资金的到位情况, 反映地方财政对教育专项工程投资的承诺结果。

参考文献

[1]祁敦芳、叶鹏飞、叶忠明:《政府绩效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如何开展教育系统内部控制审计 第9篇

市教育内审部门通过风险识别、方式革新、缺陷分析和建议提出四个步骤,开展系统所属学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审计调查。

一、梳理筛选,确定内控风险

以问题为导向,立足行业特点,结合历年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从保障教育资金(资产)的安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发挥内部控制职能出发,围绕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主要审计内容。

(一)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办法和流程,重大经济活动是否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审批、执行、监督是否有效分离,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

(二)预算控制和落实情况

是否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编制预算与实际资产配置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预算执行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三)财务收支和管理情况

是否将所有收入实现归口管理,收费是否经物价部门审批,是否使用财政部门提供的收入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行为。

(四)采购组织和实施情况

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二、组织计划,革新实施方式

根据审计内容,编制详细的审计计划,精心挑选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与独立性的审计人员,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整合财务收支审计

日常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都要求在了解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开展审计,这是内部控制审计的一些相同之处。将内部控制审计与上述审计整合起来,既避免了重复审计、资源浪费,同时也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拓展审计检查范围

内部控制审计更关注内控制度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所以要跳出常规审计只对会计凭证、报表等财务资料的审计,将一些涉及内部管理的非财务资料,如会议记录、出车登记等纳入审计范围,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才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注重数据分析比对

目前学校(单位)家大业大,经济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业务跨度大,而且实行会计统一核算后,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开支为了合法报销,学校(单位)在送往核算中心前,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审计人员若要去伪存真,就必须对财务帐目上的相同数据,进行同期和前后月间的比对,对出入较大的经济业务,要结合相关非财务资料,进行分析。

(四)大胆假设细心求证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不符合逻辑的异常支出,大胆假设并采用穿行测试等方法,模拟还原事实真相的各种可能,可以采用延伸调查相关资料、现场再次核实、走访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等方式进行。

三、剖解分析,揭露内控缺陷

通过将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进行有效整合,发现了一些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内控制度认识不到位

一些单位简单地将财政对单位的预算控制视同为单位内部控制,有的单位认为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单位)就不需要建立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了。个别单位将内部控制留于形式,相关内控制度仅是法律法规的简单复制,而没有制订与本单位经济业务配套的实施细则,针对性不强、可操作程度不高,制订的内控制度也未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对本单位的检查、考核。

(二)预算控制管理不全面

仅关注专项资金的预算使用和管理,疏于对于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没有在内设部门间进行统筹与分解,审计发现某单位2013年公用经费开支超全年预算12.79%。有的单位注重获取上级各类专项的补助,申报的材料未经相关单位内设部门的沟通,脱离实际需求,一旦专项资金下达,在实际使用时出现不敢使用与无法使用的尴尬处境,造成专项资金沉淀。

(三)支出审批权流于形式

重视大额经济业务的审批流程,忽视单笔金额小、支出频繁的经济业务管理。某单位常年的办公消耗品采购,没有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供货商,同一物品的采购,出现多家供应商,并且结算单价不一致,未真正为单位降低采购成本。某单位申请、审批岗位不分离,司机一人决定车辆维修事项,审计发现该单位公车常年远赴40公里外的一家私人汽车美容店进行车辆维修、保养,且每年更换4条单价1000元的轮胎,经审计了解发现同型号轮胎市场价仅709元。

(四)政府采购操作不严格

计划内的采购虽严格执行预算,但对计划外、临时性的采购支出未走规定审批程序。某单位在采购过程中因工作任务调整而改采购内容时,未按照政府采购规定重新申报政府采购项目,而与供货商达成在总价不变的范围内擅自更改采购物品,将预算采购的会议桌换成了三人沙发,变相完成采购任务。某单位化整为零,将安防系统维护拆分成3个5万元以下项目组织施工,回避上级部门规定单个超5万元的项目通过政府采购的监管。

四、结合实际,提出改进建议

(一)提高内控认识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首先,单位负责人要提高认识,要真正牢固树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其次,要深入学习内部控制规范,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找准关键环节和风险点,及时建立健全相关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有效地预防错误和弊端的发生,并在全体员工中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学习。

(二)加强预算指标的跟踪管理

项目申报过程中,组织财务、教务、总务等相关部门对所需资金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下达的预算指标在内部部门间进行细化和分解,财务部门及时更新各类预算指标的使用和剩余情况,预防超预算、无预算的现象发生。

(三)建立严密的经费开支审核流程

改革财务“一支笔”审批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的分层授权审批制度,要明确授权审批主体、授权审批金额权限和审批流程。严格资金使用审批考核机制,对业务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决策层应先审批项目可行性,后审核所需费用。在费用结算时,授权审批部门应先审核开支内容是否与制度、项目范围相符,对项目无故超支部分不予审核同意,对核准范围内的开支,及时进行审批确认。

(四)严格政府采购执行和验收程序

单位要严格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采购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因工作需要临时改变的物品采购需求,及时办理变更采购程序,要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要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要严格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参考文献

[1]唐华林.浅议高校内部控制审计难点及解决措施[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12:58-61.

创新教育视角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10篇

一、创新教育视角下审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审计工作职责在审计领域获得较大的扩展,内部掌控和风险管理审计等逐渐融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多个方面。审计抽样和重要性以及审计风险和现代审计技术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应用。所以,审计工作者要具备深厚的审计会计知识,可以精确的分析辨别会计资料是否合理合法,还要拥有对于宏观经济势态全面辨析的能力和高水平的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由监督逐渐转变为服务。当前,我国内部审计职能重点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事后的监督,审计工作者主要就是查找错误防止舞弊。但由于企业外部监管限制制度的强化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力应用,促使内部审计职责由之前的监督慢慢转变成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方向。审计工作的核心是把由内部检查监督根据企业运营管理实施分析和评价以及提出科学建议方向转变。促使审计领域由之前的简单财务领域趋于企业运营活动的每一个流程拓展。管理和效益以及风险审计,还有内部控制评价这些即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

审计工作者组成将会由之前构造单一的财务工作者朝着复合型以及多元化的专业队伍发展。由于审计职责改变以及领域的拓展,审计工作者的组成将逐渐趋于多元化。审计部门既要具备掌握财务和审计知识的专业人才,并且还要拥有具备经营管理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样审计团队知识构造才能得到整体上的完善。

审计方式与技术措施将会获得极大进步,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使用人工方式实施审计,其方式和措施不够先进。由于审计力量不断强化,专业水平的逐渐提升,使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以及对于信息系统实施宙计这一审计能力将获得快速的发展。

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将有之前的分散管理转变为自律方向。当前我国内部审计部门在行政方面是该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业务方面收到我国审计和上级主管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内部审计管理将慢慢转变成行业自律管理,达到内部审计部门管理专业以及职业方面提出的要求。

二、创新教育视角下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审计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始终依附在会计专业上。我国高校对于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几乎均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的条件,培养拥有管理和经济以及法律和会计学这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在企事业与政府部门进行财会食物和教学这些方面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是培养其全面发展,符合当前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拥有人文精神,高素质以及优秀的品德等。虽然当前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十分相近,但是没有显示出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也相对比较模糊。

(二)当前审计知识能力构造无法满足其业务拓展和迁移

由于审计事业不断发展,其业务技能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审计既要重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真实及合法性,同时还要注重财政财务收入支出的效益性。而评价效益一定要对被审计企业业务程序以及效益实施评价,要求审计工作者一定要清楚并熟悉备审计对象的工艺技术以及业务程序。当前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拥有十分显著的由财务为核心的趋势,这和目前审计知识能力构造条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同时审计对象类型的增多,已经由之前简单由单位和事项当作对象,已经变成由人和企业结合当作对象。所以,在审计的时候要求审计人才一定要拥有极强的沟通能力以及扎实的法律知识,而当前对于审计人才培养没有重视,对于心理学和法律知识方面运用的培养,导致和当前环境对于审计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

(三)未重视社会需要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审计监督系统是社会和内部以及政府审计三者一起构成的,由于审计事业不断加快发展,内部和政府审计在企业和国家治理当中均发挥着核心的作用,社会急切需要拥有内部和政府审计专业知识的审计人才,尤其是自十八大召开之后,党和政府逐渐加大了审计在治理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重视程度。促使政府对于审计人才数量和素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提升。但目前对审计人才培养,重点倾向于设置社会审计的课程,其内容系统和方式均存在极大差别,当前对于审计人才培养课程系统当中没有重视内部与政府审计有关的课程。

(四)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审计教学模式依然使用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于某校在校生审计教学效果调查发现,65%的学生觉得审计课程理念较多且抽象,无法理解,35%的学生觉得能够理解,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仅有少数学生能够良好的运用和理解,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审计案例教学无法普及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且审计教学的方式还是将教师当作主导,课本当作核心。仅仅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没有注重实践教学。过分强调审计基础理念和原理以及方式,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相关的能力。还有就是审计流程属于综合使用多门学科知识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几个教师一起实施教学,当前依然还是一个教师讲这种教学方式。

(五)师资团队不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

审计教师绝大多数均是学院出身,负责的教学任务十分单一,一般不具备丰富的审计实务工作经验,专业操作技术水平不高。因为教师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造成绝大多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是使用照本宣科这种模式,很难把审计理论和实际融合讲解,这就导致学生没有办法深入理解和掌握审计理论和技术。

三、创新教育视角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一)设置明确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我国教育部门贯彻落实相应制度的重点改革项目,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主要举措,意在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素各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给我国迈向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构建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强国提供服务,对于推进教育面对社会要求培养人才,综合提升工程奇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有着格外重要的代表和引导功能。审计和工程工作者必须要拥有丰富的实践和引用技能。所以依照我国卓越工程师这一培养目标,应该将卓越审计人才当作培养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不断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建立审计创新人才知识技能构造

由于审计事业不断进步,审计业务的进一步拓展。自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逐渐研究指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标,研究对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任命和离开审计,构建生态环境破坏则疼终身追究责任制度。所以,对于审计人才知识构造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知要具备的财务知识,同时还应该培养审计人才掌握多门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拥有较强的交流和探讨技能,还有较强的大局意识,才符合政府和市场环境对于审计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审计创新人才知识技能构造必须要多元化,包含财政知识和广泛的学科基础以及交叉学科运用和心理学,还有法律方面的知识。

(三)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设置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都对于社会审计进行了课程安排,当时针对设置的审计学专业高校而言,一定要符合社会要求,并且兼顾社会对于三种类型审计工作者人才要求设置具体的课程。例如,在某高校设置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要求课程体系必须要包含国家和社会以及内部审计这三种业务种类,添加社会和内部审计的课程,并且着重对于管理种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财务财政审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能够涉及到管理和效益以及内部控制审计,还有公司治理以及管理询问各个方面。达到综合性审计工作者的培养需要,进而符合社会对于这三种审计岗位的运用要求。

(四)完善教学模式

在讲课基础上,尽可能针对审计务实性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式。因为审计课程理论讲解十分枯燥,学生缺少相应的兴趣,知识消化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参考先进国家的教学方式,大量组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把现实当中的案例引入课堂中讲解,研究,进而深化,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审计事件。在增强课堂活跃性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知识吸收。除此之外,还应该挖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得到培养,能够自主设问,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内容,改变教师传统的讲课方式,使学生经过查找理论知识,对于理论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对于审计学习产生兴趣。教师还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可以将某企业审计工作案例引进课堂进行讲解,这样在增强课堂活跃性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知识吸收。除此之外,还应该挖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得到培养,能够自主设问,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内容,改变教师传统的讲课方式,使学生经过查找理论知识,对于理论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对于审计学习产生兴趣。教师还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因为会计和审计标准更新速度快,所以要在规定的时间里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各种有关的专业培训和学术研究会议,这属于教材上无法体现的。尽可能给教师提供到政府审计单位和企业内部审核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训的机会。高校还应该聘请企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会计和审计以及造价工程师等到学校兼职教学,这样在减少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张维.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3:89-94+99.

[2]唐善梅,李跃水.工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4,02:166-167.

[3]蒋书良.关于创新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田.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02:169-172.

[4]刘蓉.我国高校本科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3:171-172.

[5]曹慧雯,王纯,汤晓蕾.基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04:127-128.

[6]毛敏,管亚梅.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财会学习,2015,16:185-1盯.

[7]林进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践行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新常态“[J].高教学刊,2016,20:80-81+84.

审计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审计;国有企业;教育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国有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国有企业集团本部及下属各单位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次数以万计,效益好的企业甚至已经实现培训全员化。但注重量的同时忽视了质的因素,很少有人关注培训的效果如何。

(二)重实施,轻规划

国有企业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项目的实施流程大多比较规范。但是,教育培训工作却缺乏整体、长期的规划。一是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缺失,应激性特征明显,临时办班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培训内容缺乏规划,同一内容重复培训现象严重。

(三)重培训,轻转化

国有企业尤其是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员工每年都会参加名目繁多的各类培训班,学习预先安排的培训内容,但是,当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员工就会发现所学知识真正能够用于实践的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使用知识的环境、没有使用知识的冲动等。

(四)重外部引进,轻内部挖掘

教材和讲师是企业教育培训必不可缺的资源。但目前在教材和讲师两种资源挖掘方面却存在严重的重外轻内现象。很少国有企业已经或正在编制自己的培训教材,而采购外部教材既花费了金钱,可能还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很少国有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培训师队伍,更多的是聘请外部讲师,虽然也有内部讲师走上讲台,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效果并不理想。

二、国有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审计

基于上述三方面内容,对国有企业教育培训体系进行审计,需要重点完成以下工作(见表1)。

(一)确立基准标杆

确立基准标杆实质上就是树立了一个评价企业自身的标准,将企业自身实践和基准标杆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有效解决问题。当前基准标杆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标杆,即以行业最佳实践为标准;二是国际标杆,即以国际优秀企业最佳实践为标准。

(二)企业员工信息审计

企业员工信息审计是指综合利用各种调查工具,盘点企业现有人员的KSA(知识、技术、能力)、绩效、职业生涯发展、历史培训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较。具体内容包括:对KSA进行检查与分析,了解员工知识、技术、能力水平的现状;对员工绩效进行检查与分析,寻找绩优员工与绩差员工之间的差别;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检查与分析,明确员工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检查与分析,明确组织对员工的工作期望;对员工历史培训信息进行检查与分析,建立员工培训记录档案。

(三)企业教育培训体系运行审计

企业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情况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现有的教育培训法规制度、教育培训各子模块、教育培训工作流程、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之间的衔接性进行检查、分析,发现现有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提供决策信息。具体内容包括:对企业教育培训的法规制度环境进行审查与分析,对教育培训各项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对教育培训实践的合法合规性进行评估;对教育培训各模块进行审查与分析,对各模块的运行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对教育培训的工作流程进行审查与分析,对教育培训流程的运行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对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之间的衔接性进行检查与分析,评估人力资源模块对教育培训的支撑性。

三、国有企业教育培训体系亟待优化的领域

(一)加强教育培训战略资源的开发

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最具战略意义的工作就是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内容丰富的教材库、充足可靠的师资库尤其是内部师资库。第一,企业要充分运用人力资源审计,发现组织战略要求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对各类课程的真实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第二,梳理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找到对培训兴趣浓厚、具有讲师潜质、专业知识丰富的员工,建立员工素质能力结构档案,同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培训教学,建立充足可靠的企业师资库。第三,梳理组织内部存在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织人员根据课程需要编制培训教材,企业编写教材要突出行业特色、企业经管理特色。

(二)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流程

教育培训工作流程直接影响着教育培训工作运转效率和效果。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流程,必须做好四项关键性工作: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教育培训项目实施、教育培训项目评估、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四项工作既自成体系,又密切相关,缺少任何一项工作都将影响培训项目的效果。其中,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工作在当前国有企业已经比较规范,其他三项工作却亟待加强。第一,培训需求可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审计的结果,培训需求要分析企业战略要求、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员工KSA缺口、员工绩效缺口等,分析过程要体现组织发展和员工发展的结合原则和缺口分析原则。第二,深入开展教育培训项目评估,评估要逐步从对学员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情况评估提升到对行为转化和投入产出的评估。第三,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情况是当前国企教育培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成果转化难题关键在于强化培训部门与用人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部门需求和期望,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建议培训部门为受训员工提供发挥培训内容的工作平台。

(三)强化人力资源其他模块对教育培训的支撑作用

1、审查和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统领,规划中不仅涉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源招募、调配等做出了规划,这些都是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来源。

2、将教育培训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激励性

教育培训功效发挥具有间接性、长期性、难以衡量性,教育培训若不能获得足够支持就难以开展。将绩效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权威性;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能够为受训员工、员工所在的部门或者团队带来精神或者物质上的收益,将教育培训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合适地运用考核结果,激励用人部门及员工参训的积极陛。

3、建立有效的员工业绩考核体系

正确区分绩优员工和绩差员工,分析两类员工绩效差异的原因,分析原因是否能够利用培训来解决,以及需要设定哪些培训项目来解决,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4、将教育培训工作同员工职业发展相联系,增强教育培训对员工的吸引力

若培训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员工将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参加培训,否则,员工将会缺乏参训的动机,对培训没有兴趣,对学习好坏无所谓。

审计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审计教学,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1 中职教育中审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审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初级会计人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审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主干课程《审计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要求》, 审计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强化审计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来体现我国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因审计教学需要处理好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其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用的关系, 在培养学生工作中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审计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应用学科, 教学中就必然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及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势必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凭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专业教师理论知识较丰富, 实践经验比较缺乏

专业教师基本上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虽然审计理论知识比较丰富, 但缺乏扎实的审计实践锻炼, 缺少来自于审计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在国外, 如法国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要有5年以上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 并且在从事职业教育期间, 每3年中要有半年在生产第一线的要求来看, 目前我们的专业教师还达不到这一条件, 不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资格。当然, 我国目前没有这样的规定,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实践经历对教学不重要, 只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够完善。事实上, 由于审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在教学中必然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脱离实务操作”的情况, 这种情况导致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 侧重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 缺少案例的分析和操作。结果是老师觉得审计课难讲, 学生怕听, 觉得枯燥无味, 教学效果不好。

1.2 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其一, 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 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教学模式, 重理论, 教师按教材的内容就审计的概念、种类、准则、程序、方法等一一精讲, 却对审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面一带而过。轻实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 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审计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如何将审计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方面做得不够;重视向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 却忽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忽视对学生审计实践技能及学习方法的培养, 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其二, 专业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工作压力大, 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 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 专业知识较陈旧,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他们在审计教学中虽然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案例教学法, 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 照用了教材中的现成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 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课堂内的“纸上谈兵”, 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得实际动手能力。

1.3 生源质量不高,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中职学生大多来源是中考落榜生, 选择在中职学校就读也是无奈之举。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基础差、自卑心理重、厌学情绪严重,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再加之在就业方面,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市场在供大于求基础上, 又出现学历攀高的现象,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合的岗位, 也要求大专学历,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应聘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就业前景不乐观, 造成本来就缺乏专业学习兴趣、不关心就业前景的学生更加没有学习动力。那么, 如何在当前的生源质量下, 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材就成为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解决的难题。

2 中职审计教学改进的对策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改进, 以提高审计教学效果。

2.1 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1) 对于刚任教的专业教师规定至少参加半年的实践锻炼, 可以到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 以提高审计实践知识和经验。

(2) 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术研讨等,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主动参加审计师和会计师全国考试, 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3) 主动参与审计实践, 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 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 以弥补校内教师教学的不足, 开拓学生视野。

(4) 通过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联系, 建立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 逐渐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专业判断能力, 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2 改进审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激发审计学习兴趣

(1) 转变教学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改变单纯的讲授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等。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法, 运用好案例教学, 第一, 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兴趣, 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审计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精心准备, 周密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审计学案例教学应与课堂教学同步, 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审计学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布置案例———提出要求———个人分析———分组讨论———课堂发言———教师讲评———撰写报告。审计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审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 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 审计案例的讨论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 这既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机结合, 又培养学生的审计实践技能, 对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 建立审计教学案例库, 及时补充最新案例。实施审计学案例教学, 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 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 建立教学案例库。其取得途径可以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获取;参考有关资料收集;教学经验结合审计实际自行设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提供等。同时, 应及时修订和补充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审计学案例, 以激发师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审计学案例教学效果。

(2)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少讲多练, 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过审计实验课或者到审计机构进行实践来掌握审计实务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 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 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3 运用计算机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现代审计教学中, 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信息等众多媒体信息集于一身, 通过屏幕逼真地展示审计过程, 让学生直接面对审计业务进行学习, 使整个审计教学过程变得生动、直观、有趣, 审计案例的分析如亲临审计现场, 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 结束语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实用性课程, 要搞好审计教学,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技能的积累, 然后针对学生实际, 按照相应的教学目标, 借助计算机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有助于实现审计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下转24页) (上接171页) 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 2008.4 (上) 70-71.

[2]袁春梅.对审计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 2006.9 (下) 39-40.

上一篇:硫酸根离子含量下一篇:卓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