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范文

2024-07-14

云南高原范文(精选12篇)

云南高原 第1篇

关键词:花卉育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百合,杜鹃,龙胆

高原特色农业, 是指根据云南省因高原地形而形成的特殊气候, 发展独具云南特色、适宜高原地形气候的农业产业类型。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花卉资源以及花卉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 为云南省开展高原特色花卉育种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使花卉育种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

1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背景

1.1 云南花卉产业现况

云南省规模化的花卉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 生产区域由最初的昆明呈贡区斗南县逐渐发展至全省范围。截至2015年末, 云南省花卉种植总面积已达70 000 hm2。鲜切花年产量约70亿枝, 销往海外及全国各地。云南省鲜切花产量已连续10余年居全国第一, 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云南省花卉依托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植物资源及成本相对低廉的土地及劳动力成本, 在发展初期收效显著, 但在后期发展中动力不足。在各种改革创新措施下, 逐渐扶持了一批高技术、集约化生产的花卉出口企业, 使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真正从资源型发展转移到技术型的轨道上来。而作为花卉产业的基础环节——花卉育种, 在技术转型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云南省花卉育种发展优势

1.2.1 种质资源丰富

云南省素有“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称, 云南省虽然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 却拥有全国植物总资源的一半[1]。除了云南八大名花之外, 还有大量的国兰野生种资源, 使云南省成为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质基因库, 为花卉育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2.2 气候得天独厚

云南省地域辽阔, 地跨温带、热带、亚热带等多个气候带;同时, 具有S多种季风气候及特殊的高原气候的环境特点, 形成了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和垂直气候差异大的气候特点, 拥有周年生产、上市时间与品种结构调节余地大的生产优势。

1.2.3 劳动力充足

花卉是生鲜产品, 从种苗繁殖、栽培管理到采收运输都离不开人工操作, 劳动力在花卉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使花卉产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此外, 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土地等成本问题, 正在将花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一定程度上为云南省花卉的产业化提供了发展条件。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优势外, 云南省花卉消费、花卉市场发展迅猛, 新机场建成后日渐完善的航空运输条件、沪昆高铁的建成等, 为在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花卉育种提供了条件。

2 云南高原特色花卉育种

2.1 百合育种

2.1.1 百合种质资源

百合为百合科 (liliaceae) 百合属 (lilium) , 多年生草本植物, 具肥厚多汁的鳞茎。百合的主要分布地区为北半球的温带与寒带。中国、日本、加拿大及美国和欧洲温带地区皆有生长分布。云南省是百合资源分布范围内气候等各方面条件相对适宜的地区之一。故英国皇家园艺学会 (RHS) 现记载的百合种约有115个, 中国有55种[2], 而云南省拥有的品种就占有其中的1/2以上。

2.1.2 百合的育种现状

百合作为世界重要的切花品种, 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百合育种的开始是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培育出颜色和适应性均较好的杂交种。目前, 国内已经有许多权威机构都选育出了许多具有商品潜力的品种, 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等。但由于百合育种周期较长, 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百合品种大都是由国外引进的, 国内新品种的上市推广仍需要一定时间。

2.2 龙胆

2.2.1 龙胆资源

说到云南特色花卉, 就不得不提到龙胆。龙胆属 (Gentiana) 植物约有360种, 我国龙胆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约247种, 占全种的60%以上, 云南省分布有其中的130种。龙胆属有蓝、紫、白、蓝和黄白等多种颜色, 其中蓝色龙胆的观赏价值最高。已成功引种驯化并进行栽培的品种有大花龙胆、天蓝龙胆等[3]。

2.2.2 龙胆的育种

龙胆与报春花, 杜鹃花并称为“云南三大名花”, 是高山“草甸五花”的重要成员。云南山区中隐藏着众多非常漂亮、还没有被利用的龙胆花卉资源。若通过多种育种手段, 使这些龙胆得以顺利栽培进而推广, 必将使这些龙胆成为世界花卉产业的新宠。所以在龙胆育种方面, 更应该立足于自身资源的优越性, 充分发挥优势, 培育出更多栽培品种。

2.3 杜鹃

2.3.1 杜鹃资源分布情况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 (Ericaceae) 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 植物的总称, 杜鹃属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属, 约有967个种。我国分布有杜鹃属的542个种, 且其中420个种是中国的原产特有种。杜鹃属的植物多数为灌木, 少数为小乔木, 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广泛分布。据报道, 云南省大约分布有杜鹃属植物的290个种, 是国内杜鹃分布最多的地区[4]。

2.3.2 杜鹃花的繁育及产业中的问题

中国对杜鹃花的栽培开始得早于西方国家, 但杜鹃花的栽培技术与育种研究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据报道, 目前比利时是杜鹃育种最为发达的国家, 已育有约有2 000种杜鹃栽培种, 皆在株型、花色和花期等方面具有优良性状, 广受世界消费者的青睐。而我国现栽培应用的品种大多为比利时杜鹃, 几乎没有自主专利品种。

2.4 其他花卉

除百合、龙胆、杜鹃外, 山茶、兰花、报春等花卉植物在云南花卉研究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山茶的种植始于唐代光化年间, 是云南著名特色花卉之一。据初步统计, 20世纪90年代时云南的茶花科研工作者就已经选育出90多个山茶新品种。俗话说“云南山茶甲天下, 大理茶花冠云南”, 大理作为云南茶花育种栽培的中心已培育出近百种茶花新品种。云南兰花的种质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兰花界瞩目的焦点。全球兰科植物共700属近2万个种, 我国分布有173属1 200种, 其中云南分布有138属约600种。值得一提的是, 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兼备的兰花种类, 如兜兰属、石斛属、杓兰属和万代兰属等, 在云南省分布广泛, 拥有很大的潜在研究价值及经济价值。

3 结语

目前, 云南省花卉育种还主要集中于非洲菊、满天星、康乃馨、月季及百合等比较传统的鲜切花方面, 育种手段也相对单一。而我国虽拥有大量龙胆、杜鹃等花卉资源, 但对育种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这与缺乏产业大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相信随着云南高原优势进一步突显, 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战略的眼光投向云南地区, 瞩目于云南花卉, 利用云南省的独特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种质资源, 在云南这块红土地上, 让花卉育种真正高质量地快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向明生.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1) :35-36.

[2]傅立国, 陈潭清, 郎楷永, 等.中国高等植物[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118-133

[3]陈梅, 林萍, 孙成江, 等.云南主要花卉种质资源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广东园林, 2009, 31 (2) :51-55.

云南高原 第2篇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编者按――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拥有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多种作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产量也是全国第一;就连野生菌等产品产量,也属全国第一。但一直以来,受地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存在渠道少、推广难、运输慢、人才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当前,云南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倾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同时,借助“互联网+”,让一批批“云”系列拳头农业品牌,成功地走出云南、走向世界!据此,本刊特别策划栏目推出综述及四篇专稿,以飨广大读者。

这是一组近期频现媒体的报道,呈现出的是一个千帆竞渡涌春潮――云南“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的优美画卷:

2015年7月19日,2015“香格里拉松茸季”开季暨淘宝特色中国迪庆(香格里拉)馆正式开馆。即日起,消费者可以在淘宝网、京东、亚马逊中国、1号店、沱沱公社、屯亲(赶街网)、快乐购、嗨购社区、多利农庄、卡奔公司、顺丰优选等国内、国际各大电商平台上的迪庆(香格里拉)馆随时买到由迪庆州人民政府背书、最正宗、最新鲜的香格里拉松茸及其他来自迪庆藏区的香格里拉高原农特产品。

2015年9月9日,云南农业互联网采供大会活动板块之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突出贡献企业、品牌、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评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突出贡献企业”;摩尔农庄等10个品牌被评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突出贡献品牌”;褚时健等10人被评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领军人物”。

2015年9月11日至13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上海)推介会在上海农展馆举行。16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展会,展品涉及云花、云果、云茶等。

2015年9月23日至24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现场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行。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云南省省长陈豪出席会议。会议强调,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根本途径,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要编制好高原特色农业“十三五”规划,大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全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基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2015 年10月30日,褚时健家族旗下金泰果品宣告:“‘云冠橙’在天猫销售供不应求!”

……

其实,媒体的报道,只是云南“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云南省农业厅一名官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云南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升至全国第14位,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又一张响当当的‘世界名片’,成为支撑云南跨越发展和人民致富的增长极。”

围绕特色调结构

云南作为低纬度高原地区,拥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各种地貌类型,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等7个气候类型,高原特色优势农产品一直广受国内外欢迎,但全省农业同时呈现“小、散、弱”特点,农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靠后。

如何用现代化理念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云南一直在努力探索。2015年1月,总书记赴云南考察时强调说,云南要“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习总书记的话,鼓舞着云南各族人民,为云南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更为云南构建高原农业发展新模式、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指明了方向。

按“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思路,云南着力围绕特色农业展开了农业结构调整: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重点打造六大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高原粮仓。到2015年底,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0 亿斤以上,力争突破400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进入国家粮 食主产区行列。二是大力发展以橡胶、茶叶、蔬菜、花卉、核 桃、咖啡、蚕桑、热带 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 和冬季农业开发,积极 培育生态名牌农产品。到2015年底,改造中低产(茶、菜、果、桑、咖啡、橡胶)园地1000万亩以上,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到8000万亩以上;冬季农业开发达到 2500万亩以上,产值突破300亿元;培育云南生态名牌农产品60个以上。三是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到2015年底,全省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 亿元,其中生猪成为超1000亿元产业,巩固和提升云南畜牧业在全国的地位,实现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的新跨越。四是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五是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到2015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9亿立方米,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人均达到1500元以上。六是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到2015年底,力争农产品出口总额突破35 亿美元;与东南亚、南亚农产品贸易保持年均30%的增幅,在全国对东南亚、南亚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提高到25%。

――发展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族风情、人文遗迹为主的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形态,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一步一景”,创建观光农业知名品牌。

――认真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 渔、云林“十二大品牌”。到2015年底,“十二大品牌”种植突破 8000万亩,让农民人均2亩以上,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柱。

――全力打响高原特色农业“四张名片”:第一张,丰富多样显特色。云南的蔬菜、甘蔗、蚕桑、茶叶、橡胶、水果、花卉、咖啡等特色品种全国都叫得响。畜禽资源新品种占全国22%,居全国第一位;土著鱼品种527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41.2%。第二张,生态环保出效益。积极发展低碳种植、低碳养殖和低碳生物能源。第三张,安全优质做保障。云南工业污染少、空气优良、水质清洁、光热充足、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少。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这成为一项核心的竞争力。第四张,四季飘香强竞争。许多作物一年可种植两三茬,尤其冬春季节,各类蔬菜水果产出旺盛。

――着力建设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种质资源研发、农业技术推广、西南边境动植物安全防控“六大基地”。到2016年,力争高原特色农林牧业综合产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达到60亿美元以上。粮食总产量突破400亿斤,畜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林业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民生改善,提升云南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路径是:首先是水利,强化基础建设,以水利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其次,完善设施装备,以机械化实现农业集约化;再次,创新发展手段,以科技化催生农业优质化;还有,培育经营主体,以产业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此外,强化效益观念,以“互联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最后,转变经营方式,以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

潮起潮涌动高原

规划重在落实。云南各地在总书记讲话的鼓舞下,在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热潮。

昆明市积极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15年初,昆明在农业园区、都市农庄建设上,累计引进7个项目,签约9个项目,8个现代农业园区正按下达的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全市续建、拟建都市农庄已累计完成投资40.94亿元。现在,阳宗海管委会、宜良县、寻甸县、石林县及五华区的草甸海都市农庄、宜良锦钏石斛生态农庄、百联生态都市农庄等9个都市农庄项目的规划方案获得通过,这将为昆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注入活力。

曲靖市金融实心助农。他们的方法为:一是在云南省率先探索出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15个农业企业获得抵押贷款1.3亿元,有效激发土地融资功能;二是探索破解养牛瓶颈制约,对合作社带动发展的标准化母牛繁育场在牛舍建设、能繁母牛购买、贷款贴息和保险等环节给予补贴,尝试活畜抵押贷款金融助农新方式,推进养殖户新增能繁母牛,成功探索出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示范带动的建设模式。预计2016年将带动全市出栏肉牛100万头以上,实现肉牛产业产值200亿元以上。

大理白族自治州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州批准发布农业地方标准31个、地方规范113个;建成标准蔬菜、水果、茶园9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64个;建成水产品健康养殖场6个。现在,全州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示范面积达133.3万亩,带动农户147.7万户,户均增收1788.2元。

玉溪市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在粮食生产保持连年增收的基础上,玉溪将烟草产业实现精度开发,建成清香型烤烟生产基地,在全国率先建成“玉溪庄园”,有机烟叶种植快速发展;随着“褚橙”誉满全国,柑橘成为带动全市水果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市柑橘、火龙果、芒果、草莓、蓝莓等特色水果面积达56万亩,产值达25亿元;通海蔬菜通江达海,带动全市农产品出口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迪庆藏族自治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迪庆立足高原生态优势,集中打造青稞、葡萄、中药材、核桃、油橄榄、玛咖6大高原特色种植业和牦牛、尼西鸡等3大特色畜禽养殖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据介绍,截至目前,迪庆州已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13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7.73余万吨。牦牛、尼西鸡等特色规模养殖不断发展壮大,大小牲畜出栏达47.3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3.14万吨,肉食品市场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临沧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取得成效。目前,临沧已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974.8万亩,人均12.2亩,其中坚果面积108万亩,居全国第一,蔗糖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一,茶叶产量全省第一,咖啡、核桃面积全省第二,橡胶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三,烤烟跃进百万担大烟区行列。临沧辖区的凤庆“滇红茶”、双江“冰岛茶”、临翔区“昔归茶”等品牌影响力加快提升,沧源碧丽源(云南)茶业获国际“雨林联盟”认证,永德“神十”龙胆草航天育种工程启动实施,全市太空生物科技实验室已在境内规划建设,全市通过“三品”认证基地556.7万亩,获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商标57个、云南名牌农产品20个。

……

“云”系品牌走向世界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建设风生水起;“互联网+”又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演绎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活话戏:

昆明市呈贡区鲜花出口已遍布世界!

玉溪市通海县蔬菜摆上了泰国曼谷市民的餐桌!

普洱市普洱茶成了德国高端商品!

迪庆州鲜松茸在日本成抢手货!

……

除了精彩活话戏,记者在昆明还与两位电商触网:

阿里研究院一陈姓专家说,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农特产品搬到网上销售为最主要的实现方式。阿里巴巴推出的农业“满天星计划”,实现原产地溯源和供应链溯源的全过程透明化,让农特产品一个个都拥有原产地身份证,保障最正宗、最新鲜。这样一来,既维护消费者权益,又帮助云南各地优质农特产品加速走向世界市场、打造区域农特产品品牌、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王女士称,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除国内一些巨头电商平台外,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也在做。他们早在2012年,就与云南省农业厅签署了《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又与省农业厅北京农信通公司签署了《云南农业互联网合作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省农业物联网服务支撑云平台的搭建。眼下,他们正通过中国移动3600多万的用户,推广云南农产品。下一步,他们将逐步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农业生态体系,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尽力。

据王女士透露:“2015年上半年,云南通过淘宝、天猫电商平台,寄出的包裹1200万个,卖出金额63亿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高原特色农特产品结构现状。”

云南省社科院专家告诉记者:“在‘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机遇下,云南蔬菜现已占香港市场的三分之一强,并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咖啡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鲜切花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他还就此分析称:“通过‘互联网+’,云南高原特色农特产品将会赢得竞争优势;特别是将会进一步促进云南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推动‘云’字号特色农产品的整合力度,推动农产品品牌创建与市场开拓,打造出一批‘云’系列拳头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同时,还将创造出云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跨越之路、致富之路。”

“互联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让我们充满憧憬!

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全新入沪 第3篇

◎此次来参加上海民博会有什么收获?如何来看待这次农特产集中展示的效果?

迟中华:这两天我跟我的同事沟通的时候提到,第一,农产品出来以后,云南农垦集团的一个形象,得到了一个完完全全深度的展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两天天气很热,气候很恶劣,到闭馆的时候还有那么多人,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心。第二,我们通过不断地沟通和交流,对我们学习的提升非常大。过去我们在做农业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农业,那么现在我们在做农业可能要植入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互联网+”的理念。第三,农产品出来以后,我们在积极地寻求战略合作。和上海贸易中心的茶叶、咖啡中心在交流。整个合作的基础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咖啡中心一旦落实,不但在云南这一块,可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我们能成为咖啡产品的整合以及品牌管理的非常好的平台。这方面的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就能够把我们传统的农业,植入我们现代的一些因素里,从而提升它的价值,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的品质和水平。

◎现在云南的农产品市场存在着那些问题,云南农垦集团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迟中华:现在的云南农产品遇到了一些矛盾,就像赵金部长说的,我们云南农产现在是“样样有,样样好,样样少”,这三字词总结的非常贴切,这就是我们高原特色农产品的一个现状。现在云南做高原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一定要考虑到从头按照标准化来,而标准化的标志有很多,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就是规模化的问题,就是样样小,小、散、弱,看着什么都有,但是实际上什么都不成规槐无法给市场充足的供给。再就是体制和机制,现在还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我们面临三个非常大的问题:标准、规模、机制,这三个问题不能解决,这就导致整个高原特色农场品的价值潜力的挖掘,没有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整合提升,做一个大的支撑平台。让云南的农产品走出去。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云南农垦集团公司打造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标准的制定者、品牌的管理者、渠道的整合者、技术的提供者,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下一步,云南农垦集团会有什么打算?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 第4篇

1 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现代农业的一种主要模式。特色农业是指为了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 以效益为中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 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1]。海拔高度一般在1 000 m以上, 面积广大, 地形开阔, 周边以明显陡坡为界, 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高原特色农业是指高原地区独特的农业类型, 集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2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与短板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是云南省根据云南农业现状和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高原特色农业将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中也存在一些优势与短板, 应主动思考, 采取对策。

2012年6月21日在云南曲靖召开的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精确分析了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云南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丰富, 粮食实现“九连增”, 总产达1 775.6万t;林业总产值689亿元, 冬季农业开发超166.67万hm2。烟叶、咖啡、橡胶、鲜切花、核桃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 茶叶、甘蔗产量居全国第二, 肉类、蔬菜、马铃薯产量也居全国前列。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云南高产稳产农田达到253.33万hm2, 建成一大批山区的“五小水利”工程, 农业机械化达到402万台 (套) ,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9%。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云南省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 500个, 龙头企业2 012户,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 000多个, 省级以上中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41个, 县级商品配送中心317个, 农资经营网点1.7万多个。四是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外向型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建成401个农产品出口基地县, 农产品出口17.6亿美元。有开放的地缘优势, 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相邻, 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2]。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同时也指出云南农业散、小、弱、差,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仍然是云南的弱势产业。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还有其他一些短板,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收入低;高原特色产品质量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市场竞争力弱。

据统计显示, 2011年底, 云南乡村劳动力有2 324.5万人, 农村实用人才有54.2万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2.3%。其中, 生产型人才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3.3%;经营型人才占总数的20.3%, 技能带动型人才占总数的11.7%。云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8年, 这不能为云南省顺利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人才支撑。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很大。如2007年, 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600元, 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 140元,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是11 500元, 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的差距是1 540元, 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是8 900元。2011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722元, 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6 977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 810元, 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的差距是2 255元, 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17 088元。2012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500元, 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7 917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 565元, 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的差距是2 417元, 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19 065元。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太低, 与全国人民的收入差距太大, 只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才能改变云南贫穷落后的现状。

云南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气候多样性博物馆和地形地貌多样性博物馆。生物多样性显著, 占全国陆地面积4%的云南境内分布着全国50%的高等植物物种;动物资源丰富, 拥有脊椎动物1 737种, 昆虫1万多种, 淡水鱼类366种, 其中249种为云南所特有。云南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 因此云南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 即高原特色农业有着鲜明的区位特色、资源特色和品质特色。充分利用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倾全省之力, 发展特色农业, 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草、蔗糖、橡胶、果类、蔬菜、咖啡、蚕桑、淡水渔业、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 重点是保证粮食安全, 实现云南社会稳定,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粮食安全发展对策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食物安全”问题,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粮食。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海地就因为粮食问题出现危机。海地认为, 美国粮食品质好, 价钱又便宜, 只要有钱就行, 从而忽视种粮食。2007年美国用大量的玉米生产燃料油, 随后粮食出口大减, 加之一些国家炒作, 粮价暴涨, 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导致国家出现大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农业大国, 人多耕地少, 耕地仅占世界的10%, 人口却占世界的22%, 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任何时候粮食安全问题都不能放松, 为此我国2008年出台了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 要求在2012年我国的粮食必须增加5 000万t。云南有逾84%的面积是山地, 高原、丘陵占10%, 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 少部分县市的山地比重超过了98%。2010年云南耕地保有量为604.87万hm2, 其中,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6%, 比全国低12%, 中低产田比重占67.1%, 高稳产农田比重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2012年云南耕地保有量为601万hm2。云南耕地保有量不断减少, 再加上这几年旱情严重, 所以云南的粮食自给是个大问题。云南粮食现在的自给率约为90%, 即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没有饭吃, 而云南又是欠发达、经济发展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 全省共有56种民族成分, 其中5 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 在25个少数民族中, 云南特有民族15个 (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 其中, 怒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为全国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较少民族;云南又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边境线长达4 060km, 全省16个州市中有8个州市的27个县、市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只有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 实现粮食安全, 才能更好地贯彻中央“巩固边防、睦邻友好、兴边富民、维护稳定”的战略方针, 因此粮食安全问题是云南的主要任务, 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首位, 把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三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承的, 粮食增产, 国家对粮食种植实行财政补贴, 对粮食买卖实行保护价制度, 农民就能增收, 也就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保证了粮食安全, 因此农民增收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原动力, 政府政策保障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推动力, 市场需求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拉动力。

云南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的收入差距、地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种田的成本比种田的收益高, 种田投入大, 粮价低, 卖粮难, 因此云南部分农民外出打工, 以维持整个家庭的各项开支, 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云南的粮食安全生产。现在国家对农业有各种利农、惠农政策, 应充分利用好政策来提高农业、农村对农民的吸引力, 采取各种对策, 进一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3.1 加大政策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政府政策能为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经济支持和人才支持。政府政策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作用。即通过制定政策, 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二是协调作用。即协调解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 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全面的政策、信息保障。三是激励作用。即通过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调动农民劳动生产和经营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调控作用。即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保证高原特色农业的科学发展。因此要用够政策, 用活政策, 建立发展适应云南农业实际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加快特色农业标准化步伐, 以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使农民爱农业、爱农村、爱自己,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从根本上保证粮食安全[3]。

3.2 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5月1日实施, 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 但农民对土地仍没有处分权, 更没有发言权。土地是许多农民的主要财产形式, 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 首先是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而实际上农民的土地权得不到保护。农民土地被不合理的占用和开发,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跟不上, 农业生产条件差, 机械化程度低;粮食生产投入大, 粮价低,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 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不完善, 农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低,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 影响农民增收。若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 必将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不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影响社会稳定[4]。因此, 国家必须对粮食买卖实行保护价制度, 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加大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 兴修水利, 积极落实农业补助,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 从各方面来保障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3.3 规划制定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 建立适合云南省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云南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学校要发挥各自科研优势和学科优势, 利用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突出的气候优势、明显的物种优势、巨大的开放优势,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 对昆明、玉溪、曲靖、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临沧、红河、文山、普洱、保山、怒江、迪庆、德宏、西双版纳等10多个州市开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 要在工业化、城镇化、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思考, 有效整合资源, 从开发特色产品、组建特色组织、形成特色产业和推行标准化生产来规划制定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云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参与设计了云南山地牧业产业园项目, 该项目的实施妥善解决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矛盾, 增强了云南省山地畜牧业的竞争能力, 促进畜牧业的增产增效, 是一种有效的高原特色农业。因此, 各部门要树立系统观念, 把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纳入到部门现有的组织管理体系, 省里应成立高原特色农业领导组, 以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工作开展的科学性、系统性。高原特色农业领导组必须发挥整体功能, 充分考虑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办学实体以及农民等各个部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各方面的工作要不断检查、总结、改善、协调, 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制定出科学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并根据云南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 提出建立适合云南省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3.4 调整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结构

调整高原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要以“特”为重点, 依托云南特色资源, 因地制宜,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如在昆明周边地区, 以种植花卉与蔬菜为主, 在玉溪、楚雄、曲靖、昭通、大理、保山等地区, 以种植粮食、马铃薯、烟草等为主;在临沧、思茅等地, 以种植茶叶为主, 并适当发展山地作物;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地, 以粮食、橡胶、咖啡、甘蔗、香料等为主;丽江、迪庆、怒江等地, 不仅发展种植业、林业, 更主要的是发展养殖业;红河则突出烟草和水果, 文山以三七、粮食种植为主, 这就实现了云南农产品的丰富多样, 实现农、牧、渔、林协调发展。云南蔬菜、茶叶、橡胶、咖啡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 应大力发展烟草、花卉、橡胶、茶叶、药材、热带水果、咖啡、香料等优势产业, 形成云南强有力的高原特色农业经济产业。

3.5 提高高原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高原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是保障云南粮食安全的基础。目前, 云南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粮食的结构性短缺, 即对肉、鱼、蛋、奶等间接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高。因此, 要不断提高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 进一步调整高原特色农业结构, 提高高原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来满足云南人民对间接粮食需要的不断增长。

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食物结构日益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食物的安全和质量越来越重视, 因此要加快制定和推广重点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保证产品质量。

3.6 加大培训力度, 加快科技推广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现代农业, 其发展取决于各个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 取决于具有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因此应加大投入, 加大培训力度, 培养新型农民, 利用有限的可耕地, 采用先进种植技术,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是云南省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施的“云南省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技术负责单位的总负责人, 其采用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 因地制宜扩大粮粮、粮烟、粮油、粮菜、粮蔗、粮果等间套种植高产栽培模式, 这就实现一公顷地变三公顷地, 大幅增加作物产量, 成为云南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案。

应积极争取国家对云南高原农业差别化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 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培训, 加快科技推广, 重视病虫害防治, 生产出生态、安全、实效、环保、低碳、丰富的农产品,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只有做好以上几点, 才能进一步提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较快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 实现云南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保障云南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彭新宇, 金发忠.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J].湖湘论坛, 2006, 19 (5) :65-66.

[2]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强调创新思路打造品牌[EB/OL]. (2012-06-22) [2013-06-15]http://www.yunnan.cn html//2012-06/22/comtent-2264199.htm.

[3]黄仁跃, 晏丕振.办好农业教育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J].农职业教育研究, 2012 (3) :2-4.

[4]陈建波.中国的粮食安全:回顾与前瞻[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 (3) :7-10.

小学云南游记作文:云南之旅 第5篇

那天下午,我们吃好午饭就迫不及待地赶往虹桥机场。“耶!能乘飞机啦!”我高兴地喊,因为我从来都没有乘过飞机,这是第一次。乘飞机可真是麻烦,要托运行李,要领登机牌……等一切都弄好后,就等着上飞机了。“到南昌-昆明的旅客请登机”随着广播通知,我终于上了飞机。乘飞机的感觉真爽,三、四个小时后就到了昆明巫家坝机场,此时已是晚上7点整。吃了晚饭,我们乘车一小时到达了石林。

第二天,我们跟着导游乘车来到了喀斯地貌奇迹——路南石林。石林,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的石林风景区。坐落在昆明南边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所谓岩溶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石)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其一的龙潭,众多的`湖泊。这次去的石林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石头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游览完石林,乘车赶赴南诏古国——大理。

第三天,乘车来到了丽江,游玩了观音峡,玉龙雪山。很可惜的是,玉龙雪山本来是终年积雪,可因为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玉龙雪山只有冬天才积雪。所以,我们没有看到雪,很遗憾。晚上,我们随导游逛丽江古城夜市,参观别具一格的纳西建筑——四方街,欣赏“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独特高原水城风貌。

第四天,我们又马不停蹄地乘车赶往了香格里拉,我的一颗牙齿还留在了那儿的加油站哩。我们参观了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劈出了一条世上最深、最窄、最险的大峡谷——上虎跳峡等……

那儿很美,那里四季如春,又被称为“春城”。我真不想回到上海哩!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在昆明买了块翡翠——玉兔,我很喜欢它。

云南高原 第6篇

昆明国际汽车展像一座桥梁,让更多的汽车厂商了解云南,让更多的云南人了解汽车,来自全球的汽车在此深深打上了云南烙印。

世博 闪亮的云南名片

世博,对整个昆明,乃至云南都是一个永难忘记的名字。从1999年开始,这张名片就把彩云南的风采传遍全国,传遍地球。

1999年,由中国政府首次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世博会改变了昆明这座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提前了至少10年。更主要的是,世博会带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幅提升,许多人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努力与国际都市接轨:讲礼貌、说普通话、学外语……昆明世博会举办当年,云南、昆明的旅游业同比大幅增长;云南旅游的软硬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过,回望过去的10年,世博带给云南的,恐怕还不止一些辉煌的数字。

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带有“世博”印记的纪念品:旅游帽、手提袋……

昆明的年轻人结婚,时间再紧,世博园门口拍外景这个流程是不会省的,世博园的大气磅礴非常契合婚礼的喜庆隆重。

还有的人,不经意会把世博会举办当做自己的一个时间坐标:“没错,我们就是在99年认识的,你忘了?认识后没多久还去了世博园呢。”

上街走走,不用太刻意,就能发现一系列带“世博”的名称,世博花园酒店、世博出租汽车、世博国旅、世博车市……

或轻或重,或浅或深,世博都在我们生活中留下了印记。很难想象,印记的形成能毕其功于一役,这离不开长时间坚韧不拔的开拓进取。今年5月1日,由云南世博集团和云南旅游产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揭牌,世博这张云南举足轻重的名片,为加快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云南世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是云南·昆明国际汽车展的承办单位,公司成立于1997年,最早是为了筹办’99昆明世博园艺博览会而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人所共知,昆明是著名的会议之都,云南世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举办的系列会展为这个名称增加了足够的含金量。

国际车展云南制造

在全球经济构架中,汽车产业举足轻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世界汽车巨头都纷纷把眼光投向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山川纵横,却拥有中国西部里程数量第一的高速公路;城市化程度不高,城市人均汽车保有量却不低……在中国市场中,云南颇具吸引力。

昆明国际汽车展像一座桥梁,让更多的汽车厂商了解云南,让更多的云南人了解汽车,来自全球的汽车在此深深打上了云南烙印。昆明国际汽车展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机械工业行业协会、云南省汽车工业办公室主办,承办单位为云南世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今年举办的是第十届。

中国的车市从本世纪初开始起步,在这样的背景下,昆明国际汽车展应运而生。为进一步扩大展会规模,提高车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2003年车展开始,展会主会场迁移至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昆明国际汽车展不断发展壮大,过去九届车展现场共计销售车辆5900余辆,交易额达18亿元人民币,观众累计达90万人次。昆明国际汽车展已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品牌最全、参观人数最多、深受业界青睐的大型汽车专业展览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状与对策 第7篇

云南大理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为特色农业。当地政府对农科工作组的重视程度较高, 使得特色农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配合。目前, 特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 云南高原地区的特色农业经济产值突破2405.55亿元人民币, 带动农业领域的整体产值上升1236亿元。而在特色农业的发展方面, 特色农产品的整体产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云南高原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在生产总量上突破1863万t[1]。云南高原区域本身对农产品的消耗度和依赖度较低, 使得云南地区在特色农产品自我供应上面位居全国前列。云南高原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对市场环境的依赖度较高, 只有根据现阶段的市场环境特点对云南高原的特色农业发展质量实施分析研究, 才能保证特色农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情况, 使云南高原区域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起到提升当地经济效益的作用。云南高原区域在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 使得当地的农科工作需要通过特色农业质量的提高适应农业市场的大环境。因此, 对特色农业实施分析研究目前是云南高原地区农科工作人员高度关注的内容。

2 云南高原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策略

2.1 正确制定云南高原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计划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当中, 要将计划方案的步骤性特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结合云南高原地区的实际地理特点, 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基础进行研究, 并根据当地不同民族的农业生产习惯和传统文化保护要求, 对特色农业实施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要严格按照国家三农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 使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明确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重点。并有效地整合各个机构的职业内容, 使特色农业可以真正发挥出云南地区特色文化和特色生产技艺的优势[2]。要从调整农科工作帮扶机制的角度入手, 对云南地区的产业特点进行良好的控制, 以便相关农科帮扶工作可以根据农业基础的开发程度进行农科工作的正确设计, 使相关开发工作可以在农业发展战略的贯彻过程中得到完整的运用。

2.2 提高云南高原区域特色农业资金支持力度

要从特色农业的发展程序入手, 对相关财政资金的支持机制进行调整, 要将现有的财政资金更多的向农科工作领域倾斜, 使特色农业的发展工作能够在农科工作的支持之下更好地进行科学性的提升[3]。要集合现有的财政帮扶机制, 对相关融资渠道进行拓展, 模仿现有的市场筹融资模式, 为农科工作领域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以便农科工作可以在各项资金的综合支持下进行农科工作质量的提高;要加强农科机构同财政机构联系机制的顺畅性, 使相关财政帮扶机制的指定可以更多的参考工作的需求进行推进。在农科工作执行领域, 要从特色农业的综合投入领域进行特色农业规模的控制, 保证农业生产规模可以和相关财政资金的支持相适应, 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的完整性。

2.3 强化特色农业领域科技因素支撑

要按照云南高原区域的农科技术掌握情况, 对农科工作领域的科研经费进行提高, 并从调整农科工作团队科研机制的角度入手, 提升科研经费的应用质量, 以便农科工作的相关技术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完善, 并同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相适应[4];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设计, 使相关农科工作的技术性优势可以在农科工作的领域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以便相关农产品可以在技术革新的情况下提升经济效益, 并促进农科工作科研实力的增强。要将特色农业的开发定义为云南高原区域农业工作和农科工作的帮扶重点, 并加强特色农业和社会其它产业的协作, 使特色农业不再简单地成为农产品的生产机制, 也能成为弘扬云南地区特色文化的有利因素, 使农科工作的价值得到更高程度的实现,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 结论

特色农业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大理地区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 分析云南大理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并从农科工作的角度入手对特色农业的具体发展策略进行制定, 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云南大理地区的农村综合服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勤.基于高原特色农业战略的云南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 2013 (33) :304.

[2]李可, 高波.科技支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云南科技管理, 2013 (06) :34-38.

[3]杨兴助, 陈建存, 张家才.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6) :329, 33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思考 第8篇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内涵

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产业纵横两个方向展开, 形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两维理论”:一是以农业产业链为研究对象, 研究农业产业纵向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二是以农业价值链为研究对象, 研究农业产业横向发展的“农业产业功能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主要是指“农工商、产供销”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 而“农业产业功能理论”主要是指农业发展融入新技术、新产业、新理念, 如农业产业发展融入生物技术, 形成了生物农业。农业产业融入旅游业, 形成旅游农业等, 拓宽了农业产业边界, 赋予了更多农业产业功能价值。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 即产业结构融合化, 又被称之为“产业结构重叠化”或“产业结构边界模糊化”, 是指在知识分解和融合基础上, 由于大量新生技术日益趋同, 形成知识产业群, 以及产业技术融合而导致的产业重叠加深, 使产业边界具有了越来越来不清晰的趋势。随着知识资本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不断渗透, 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 农业产业边界变得日益模糊, 形成农业产业发展的“融合理论”。现代农业发展中纵向和横向产业融合最终目标是形成纵向上趋于延长, 模向上趋于拓宽块状农业产业链, 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应以“融合理论”作为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跨越不同产业, 融入科技, 文化、生态、创意理念等生产要素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关键是如何诠释“高原特色”的内涵。笔者认为“高原特色”是云南农业产业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的本质差异所在, 也是云南农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具有“五位一体”的特色内涵。

(一) 环境特色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自然环境。云南地处高原, 地形、气候类型多样化, 立体气候显著, 自然生态植被较好, 森林覆盖率较高。由于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 所以当提到“云南”两个字时, 人们总是会联想到“无污染、原生态”美丽景象, 也正是云南农业生产环境特色, 造就了“生态环保、四季飘香”高原特色农产品。

(二) 文化特色

云南省拥有26个少数民族, 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包括民族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传统加工工艺、民族农耕文化等, 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民族文化具有唯一性,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提升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消费及体验价值。

(三) 资源特色

云南生物资源丰富, 具有“动植物王国”, “生物基因库”的美誉, 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种繁育、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高原特色农产品。

(四) 产品特色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由于其独特的生产环境, 丰富的种植资源, 使云南农产品在营养成分、口感、滋味、外型、色泽等方面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造就了“安全优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

(五) 功能特色

云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 为发展创意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创意理念, 拓展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 提升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功能附加值。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竞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迈入中收入国家行列, 依据经济学理论,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 突出的特征是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 消费者品牌消费意识增强, 产业竞争愈演愈烈, 产业发展将面临优胜劣汰的惨酷现实。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同样会面临来自其他省份或地区农业产业竞争, 关键就是看准能在市场角逐中占据主导地位, 获取最稀缺的顾客资源。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源于外部, 顾客是企业存在唯一价值”, 按此逻辑分析演绎, 可以说“产业的价值源于市场, 消费者是产业存在唯一理由”。综上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竞争力, 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出云南”, 参与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 持续提升云南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并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 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优势”竞争理论曾一度占据国家竞争理论的主导地位。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产业发展视角研究提升国家竞争优势, 并提出了打造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钻石理论”主要从四个维度来分析研究产业竞争优势, 即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是一个系统性的产业竞争理论。他曾指出像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并没有发展农业的资源禀赋优势, 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农业强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可以借助波特的“钻石理论”, 从四个维度系统分析研究, 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传统产业研究往往以产业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或基点, 实际上决定整个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关键价值要素是位于产业链终端的市场消费者, 因此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 需要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业分析体系, 这和波特“钻石理论”的需求条件要素分析的观点是一致的。研究消费者, 关键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 由于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具有隐蔽性特征, 加之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柠檬市场”中具有“信号”显现机制的产品品牌效应会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能否“走出云南”, 或是“走得更远”, 关键在于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主体

我国农业产业化研究, 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个方向, 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的现状, 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 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以农业综合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战略方式, 即以研究龙头企业经营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则是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多个要素, 包括企业、政府、农民合作组织及个体农民、社会服务中介组织、研究机构、消费者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体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在产业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及方向的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和明确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主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 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分析该产业的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学家科斯认为, “企业的产生源于其权威性, 因为其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 产生比市场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转型升级是通过企业组织变革现实的, 产业的竞争力也是通过企业竞争力体现。农业产业链的前端是种植和养殖户, 终端是农产品的市场消费者。由于农业土地及经营权的分散性, 加之获取市场信息及科技能力的高成本性, 使农户面临较高的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如果农户直接面向市场销售农产品, 由于受到流通成本及产品质量保质期等因素制约, 其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半径难于扩展。加之由于农业生产缺少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及科技含量低, 使农产品缺少附加值。但如果有产业企业介入, 会极大改善农业产业链的运营效率, 同时可以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农业产业链前端的农户与企业嫁接, 实现企业技术及管理向农户直接或间接转移, 提升了产业链前端的生产率。产业企业凭借自身人才、技术、管理和资本优势, 对产品进行“二次”生产,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营销渠道建设、品牌运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对农产品进行“三次”加工, 使农产品实现第三次升值。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实现向前端农户转移, 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机制。终端产品实现的附加值越高, 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产业的生命力越强, 反之亦然。企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具有资源吸收转化及输出功能, 无论是政府资源投入或是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市场转化, 通过农业产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转化, 能实现“裂变”和“扩散”功能, 即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吸收内化, 再向农业产业输出和外溢, 带动和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发展模式, 通过选择科学的产业发展路径, 更好地实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标目标。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通过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认为, 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一项产业的成功, 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 国家产业竞争优势源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的角色是促使一个国家内部的“外行人”跳入产业内发展新型态竞争, 经过这些加入者的刺激, 这个国家的产业才不会在国际创新竞争中落后。产业发展“集群竞争优势理论”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农业产业具有显著的区域和地域特点, 更适宜选择集群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培育和提升生产要素的专业化水平, 从而提高产业生产率, 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如下功能促进产业发展:一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磁场”功能。有利于快速吸引企业、资本、人才、研究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及产业政策等相关生产和市场要素向产业聚集,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和壮大, 实现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二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集体效率功能。产业集群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 一方面, 因为产业集群处于同一区域, 由于其地缘性特点, 容易产生文化趋同, 使知识和技术产生较强的外溢性, 形成集体学习机制,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由于各种产业生产要素及相关产业支持要素的聚集, 形成整体协同效应, 提升产业生产率, 拓展了产业链和价值链。三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扩散功能。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形成管理高效的产业管理组织, 如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管委会等, 更易于执行政府相关产业政策, 使政策产生更好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四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品牌效应功能。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产业集群发展是创建区域品牌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产品品牌能有效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多个门类农业产业, 如茶叶、花卉、咖啡等产业, 可以结合各区域农业产业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 运用产业集群发展理念, 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起点, 专业合作社、乡 (镇) 、县、州 (市) 、省五级联动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云泽.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探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01) .

[2]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释框架[J].求实, 2010 (03) .

[3]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的理论及其运用——我国现代农业组织理论的初探[J].中国农村观察, 1997 (06) .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第9篇

近年来, 有个词在云南很热——高原特色农业。云南省虽然热带资源丰富, 有种植热带水果的良好条件, 但热带水果产业发展仍然很滞后。本文对云南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进行分析, 提出其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

一、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分析

(一) 良好的地缘优势。

从整体上来看, 云南省的位置处于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 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 是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交流与贸易的重要通道。云南省具有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 为热带水果产品的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云南省也是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为热带水果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光热条件, 同时,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热带水果的生产带来了充足的降水。优越的地理位置, 充足的光热和降水条件, 良好的地缘优势, 成为云南省适宜各种热带水果的先决条件, 也成为云南省发展热带水果产业的自然优势。

(二) 市场互补性较强。

随着云南省交通运输条件的日益完善, 云南省与东盟之间贸易量的增加, 云南省充分发挥与东盟在水果品种上的互补优势, 2012年前4个月与东盟水果贸易值超8千万美元, 其中出口3, 838万美元, 进口4, 262万美元。马来西亚从云南省进口水果1, 742万美元, 成为全省出口水果最大消费国;泰国出口云南省水果2, 612万美元, 是全省进口水果最大来源地。

在出口上, 石榴出口1, 701吨, 创汇217万美元, 分别增长2.4倍和1.9倍, 此外, 草莓、杨梅等特色水果品种出口增速较快, 创汇近百万美元。而在进口上, 品种明显增多, 其中最大品种山竹进口6, 132吨, 价值1, 065万美元;鲜龙眼进口7, 374吨, 价值959万美元。此外, 荔枝、榴莲、鲜柚等热带水果进口增势强劲, 成为全省水果进口新的增长点。

云南省与东盟热带水果之间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进口上, 东盟许多国家都是热带水果的生产国, 因此在对东盟热带水果出口方面, 云南省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 在对国内北方地区的热带水果销售, 云南省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 所以云南省要努力开拓国内热带水果消费市场。

(三) 较强的市场供给能力。

在我国, 有广西、广东、福建、海南、云南等热带水果生产较大省份。云南省生产的热带水果除了能够供给本省的消费市场外, 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远销四川、重庆、北京、东北地区。得益于云南物流业的大力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热带水果的流通量, 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热带水果在省内、省外市场的供给能力, 这也为云南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四) 日渐成熟的贸易环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有关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云南的区位优势、云南与邻国的边境贸易及其发展、云南在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话题。由于历史、地理、资源互补性和其他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国与东盟在21世纪初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 如2003年, 中泰的“早起收获”协议进一步推动双方蔬菜水果贸易;2004年双方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到了2009年, 中国与东盟又签署了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 标志着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谈判完成。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水果贸易作为云南-东盟合作的传统产品, 自2003年中泰“早起收获”协议后获得了重大发展。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后,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税也急剧下降, 其中中国对东盟成员国的平均关税将从9.8%下降至0.1%, 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至0.6%。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四个东盟成员国有望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关税的下降, 为云南省热带水果贸易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云南省在这样有利的区位优势及安全、良好的贸易环境下, 更应当把热带水果品牌“打出去”, 实现促进热带水果产业和拉动经济发展双丰收。

二、云南省热带水果产业发展战略

(一) 制定热带果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优化产业布局。

发展云南热带水果产业, 首先, 种植应当遵循林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利用好当地特有的气候资源, 发展特色林果业。其次, 应当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 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整合资源, 继续扩大热带林果基地, 确定云南热带水果优势产区。

优化热带水果产业布局应从以下四点做起:一是选择适宜或最适宜种植热带水果地区, 这些地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二是扩大生产规模, 能够集中连片生产, 农产品商品率较高, 区域内热带水果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三是市场区位优势, 市场目标明确, 流通渠道畅通, 运销便捷, 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四是加强产业化基础, 增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 发展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二)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其功能。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存进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的基础, 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更有利于云南省热带水果的健康、迅速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特色热带林果产品流通体系, 拓展批发市场的影响力, 鼓励和扶持对林果产品运送、包装处理中心等现代物流模式的探索;二是仓库储存设施建设, 要坚持对现有热带林果产品仓储设施改造与建设新的热带林果产品仓储设施相结合, 加强水果保鲜库以及热带林果产品加工温控车间等各类仓储设施建设, 要扩展仓储设施的功能, 除了完善其储存及保鲜保质功能外, 还应开发仓储设施在热带林果产品分类、挑选、整理、加工、包装、销售等各方面的职能, 更好地发挥仓储设施的作用。

(三) 利用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由于国内热带水果市场需求量大, 近几年云南省热带水果外销量在不断扩大。在国内热带水果市场上, 云南省具有一定的规模、资源、价格和区位等方面优势, 但同样面临着相当激烈的竞争。为此,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 积极疏通水果外销渠道, 扩大云南热带水果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云南省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 因此应当发挥区位优势和价格优势。云南边贸设施齐备, 贸易通道多, 地缘优势明显, 运输成本低;其次, 热带水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价格低, 热带水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这些优势有利于云南省在热带果品市场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 产品应针对市场需求。

目前, 高档、优质、绿色环保的热带水果消费已成为主流, 云南省也必须要针对目前市场的需求, 来积极调整热带水果产品品质:

1、加快热带林果品质量认证, 早日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获得质量认证既是热带林果品进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也是热带林果生产和加工的发展方向, 当前要在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取得良好开端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热带林果品有机食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

2、科学预防病虫害, 提高热带水果品质。

考虑到病虫害发生具有流行性, 今后可以在各大热带林果种植区设立防治点, 建立病虫害发生状况监测预报系统。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提醒果农和有关部门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治病虫害, 首先是要通过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 加强栽培管理, 减少或防止病虫害的入侵;二是要积极推广应用性引诱和杀虫等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三是要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和高残留农药, 推广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农药。

(五)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为热带水果出口发展创造条件。

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是发展热带水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基础。进一步严格对水果出口的管理, 要鼓励、支持并积极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 按照 (农产) 基地+公司模式组建水果产业龙头企业, 扩大生产规模, 统一品牌、质量、价格,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的优势。同时, 政府出口管理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加强对热带水果出口企业的管理, 以防止出口企业间盲目自我竞争、相互杀价竞销行为, 行业协会也应制定严格的纪律或准则, 来引导热带水果出口企业处理好市场竞争和规范有序的关系。

(六) 发展水果加工业, 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

目前, 云南省热带水果的深加工相当滞后, 虽然省内也有一些果汁、浓缩果汁、果脯、罐头等加工厂, 但这些工厂规模都很小, 工艺技术落后, 产品质量差。发展水果加工业是确保果品销售、防范果品烂市的重要手段, 政府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个体、私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投资, 有选择地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带动云南省热带水果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云南省热带水果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要实现热带水果大范围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就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组建行业协会, 建立热带水果社会化服务体系, 并以其为“粘合剂”, 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建成具有区域优势的大规模产业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而是涉及到政策、技术、物资、人力、市场、信息等方方面面, 是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方位的营销体系。

(七) 强化品牌延伸意识, 扩充品牌战略的内涵。

由于热带水果出口企业普遍存在品牌意识差、缺乏品牌战略等问题, 因此, 产品不仅很难获得顾客的信任感, 以及培养固定的消费群体, 更主要的是不能大幅度提升热带水果的销售价格, 最大限度地获取商业利润, 也就造成云南省热带水果走进了一个“增量不增效”的怪圈里。因此, 热带水果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热带水果的整体形象, 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其次, 出口的热带水果普遍存在外观形态、口感等内在品质较差, 包装粗糙简单、缺乏创意等问题, 这都已成为热带水果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热带水果出口企业应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 在提升产品包装档次上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大国内外热带水果市场。

三、云南省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前景

目前, 我国年人均果品拥有量仅为50kg, 远低世界人均75kg的拥有量;人均果汁消费量为4.0L, 而发达国家则在40L以上, 发展中国家也约有10L, 这表明我国果业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与其他行业一样, 云南省热带水果产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 种植规模有望扩大, 国内市场前景广阔。

热带水果生产是云南省热带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云南省热带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云南省热带水果生产有了较快发展, 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具有了一定规模, 预计2015年要发展到26.672万公顷, 产量达到400万吨, 其中深加工处理各类热带水果80万吨, 占总产量的25%。同时, 还对热带水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加工厂建设作了相应的规划。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其中, 只有8个省份种植热带水果, 因此, 在国内热带水果的发展市场空间很大。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对热带水果的消费需求都比较旺盛, 广阔的市场为云南省的热带水果外销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 特殊的区位优势, 与东南亚国家水果贸易量有望增加。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 边境地区涉及8个州 (市) 、25个县 (市) , 边境线长达4, 060公里, 有国家级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8个、边境通道90余条、边民互市点103个。通过中南半岛陆路通道可以到达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各国。澜沧江———湄公河把云南与缅、泰、越、老、柬5国连接起来, 更加方便了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水果贸易。云南省是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贸易与交流的重要通道, 随着云南省“桥头堡”建设, 云南省热带水果有望在开辟东南亚、南亚的市场上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贸易量有望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陈新建, 陈道明.中国热带水果生产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 2010.6.

[2]曹庆波.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J].西北园艺:果树, 2002.2.

云南高原 第10篇

1、当前渔业状况

渔业水域受人为影响日渐加剧, 各大水系干流 (除怒江干流) 及支流被大大小小电站围坝堵截, 诸如元江—红河干流三江口至大湾12级梯级电站, 澜沧江云南省境内干流河段规划14座水电站, 怒江中下游两库13级梯级开发方案, 伊洛瓦底江云南境内主要支流大盈江、龙川江各有4级和1级以上电站, 金沙江中游一库8级、南盘江柴石滩水电站、大益水电站、云鹏水电站、雷打滩水电站等等, 这些被分割成片段化的河流除维持生态流量外, 已形成库区湖泊, 可能导致天然优势种的改变, 乃至灭绝。天然湖泊大部分被生活污水污染, 水华现象严重, 诸如滇池、异龙湖等, 重金属、类金属和农药也是天然湖泊污染的重要因子, 如阳宗海、大屯海等, 加之水资源分布不均, 遇降水失常的年份, 部分天然湖泊极易干涸, 如杨林海等, 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严重影响渔业的发展。

云南境内由于江河环境恶劣, 湖泊水域过度捕捞, 环境污染, 围湖造田等因素, 目前天然捕捞量比重较小, 加之目前各大水系湖泊相继开展禁渔, 从事商品捕捞活动的从业人员日渐稀少;非鱼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除程海的螺旋藻开发取得相对较大的规模外, 其余种类的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鱼类的开发, 主要分为两部分:具有良好市场价值的商品鱼养殖, 根据各自种类的水环境, 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主要是西北部会泽、华宁、丽江等地的鲑鳟科、鲟科等冷水、亚冷水性鱼类, 以及东南部的德宏、普洱、罗平等地的罗非鱼、淡水白鲳、淡水鲨鱼等温水性鱼类, 同时境内大部分地区零星有常规鱼类的养殖, 规模较大的集中于滇中地区。另外, 随着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逐渐加强, 目前对云南鱼类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相继规划建设针对各种特有珍稀鱼类的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天然水域的增殖放流活动日渐增多, 相应的法规条例陆续出台, 放流有规可循, 做到科学保护;云南鱼类作为科研实验对象的种类在逐渐增多, 得到更多渔业科研机构的重视, 江河干流水电站相关的配套鱼类保护措施得到加强, 更多的社会机构和公众参与到增殖放流活动中来, 针对鱼类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日益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2、发展对策

1) 加强政府产业化引导

应根据境内的地理地形、周年气候、天然渔业资源等条件, 适时划定渔业产业功能区, 加强一冷一热的渔业产业产业化引导, 例如滇西北主要是横断山脉及其边缘地带, 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相对较好, 水域水温较低, 适宜进行引导冷水性渔业的产业开发, 而滇东南地区周年气温高, 光照充足, 无霜期长, 适宜进行温水性渔业开发。

2) 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开发

云南特有鱼类种类众多, 有的具备较高的科研学术价值, 例如组织结构的进化、不同环境下形态和器官的适应性、物种进化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影响等等, 充分利用云南特有珍稀鱼类资源, 打造鱼类研究的科研高地, 吸引科研机构到云南来进行渔业研究, 发挥渔业人才聚集效应。对具备较好市场价值的种类, 鼓励社会各机构进行应用性开发, 包括大型食用鱼类及具有观赏价值的小型特有鱼类, 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对野生鱼类的需求, 加强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逐渐形成两手抓的渔业资源保护开发格局。

3) 建立合理的保护区

对生境狭窄的种类, 资源量较小的种类应当及时规划建立保护区, 仅仅保留遗传信息是不够的。但是, 目前保护区普遍存在的状态是重申报轻运行管理, 保护区的实际目标很难达成。因此, 有关部门既要支持保护区的申报批复, 同时也要进行后期的考核监督管理, 研究建立考核模块, 并设计保护区退出机制, 责任倒查机制, 切实加强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4)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从云南到海南,高原携手大海 第11篇

考察组先后对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棠湾、凤凰岛邮轮港、陵水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观澜湖度假区、冯小刚电影公社旅游文化项目、高端酒店设施及市场监管平台等进行认真实地学习调研,就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规划建设、旅游招商引资、旅游行业监管、旅游人才引进及培养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通过三天的学习考察,考察团深刻感受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实力、活力和魅力,启发了云南旅游强省建设的新思路。

5月12日,云南省旅发委与海南省旅发委在海口召开旅游学习交流座谈会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签署《旅游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就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市场监管、旅游行政机构设置等方面作了交流。

海南省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在会上向云南旅游学习考察团介绍了海南旅游业发展情况。他说,近几年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迎来了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海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为主线,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海南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还从海南在促进旅游产业建设中出台的政策措施、推动新业态和新产品建设的经验、边境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政策,以及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对景区创建的扶持政策和经验做法等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

云南省旅发委段跃庆主任表示,云南与海南尽管地缘相隔,但两地的旅游合作交流由来已久,尽管山水相望,但有着志同道合的旅游事业发展之缘,早在2012年11月,云南省与海南省在海口签署《深化旅游宣传促销合作协议》,保持了良好的旅游合作关系。云南与海南两地旅游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两地同属旅游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同属旅游大省、同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同是国家确定旅游改革试验区、同归“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省,同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双方找准合作重点,加大合作力度,提升合作层次,携手推动山与海互动、沿边与沿海互融,打造从边疆走向大洋的跨越山海的旅游风景线,谱写两省旅游深化合作的新篇章!

云南高原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研究 第12篇

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得天独厚,从自然地理方面来看,云南省气候类型丰富,地理位置重要,但是由于地处中国西南边远地区,据2007年土地调查数据统计,云南省耕地总资源为607.24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为419.69万公顷,临时性耕地为187.55万公顷(其中25°以上的陡坡耕地79.94万公顷);林地2 424.8万公顷。由于山地高且多,坝子小而少,坡度大,高差悬殊,直接影响到水、热因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的形成发育。土地资源类型按地貌类型,一般划分为坝区、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四种类型。形成了“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云南农业发展现状,对云南省传统农业的发展有较大限制。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条件,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事实证明,云南农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另辟蹊径,开展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扬长避短,才能实现云南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利用云南高原特色优势发展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突出,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有以下优势:

1.独特的地理优势:云南省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并且地跨长江、珠江、元江等几大水系,省内有滇池、洱海等众多大湖泊,水文资源可谓丰富,这也为休闲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水资源。

2.突出的气候优势:其地处低纬高原,是典型的多山地区,立体气候突出,区域气候差异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农业气候资源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优势,直接造就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立体农业的现状。

3.突出的物种优势:云南省是全世界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中国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西南地区的大宝藏”、“天然花园等美誉”,足可见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4.公认的生态优势:云南是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森林覆盖率达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1.48万亿元/年,居全国首位。

5.对外开放优势明显:云南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其边境线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边境线长4 061公里,拥有国家口岸20个,是中国连接内地、南亚、东南亚三大市场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

6.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基础:目前云南省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烟草、花卉、橡胶、茶叶、蔬菜等主要优势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全省经济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再加之云南省本身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美丽的田园风光,又使它充满了巨大的魅力。同时,云南省的外来人口众多,若发展休闲农业,那么市场潜力巨大。近些年来,云南省以“产业引领、舆论导向、统筹谋划、规范管理”的发展理念为指导,这一切都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做出了铺垫。

二、云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云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1. 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在“十二五”其间,云南省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企业达到200家,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20个,在全省打造20个休闲农业园区,建设10个休闲农业精品景区和100个精品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产值每年递增20%以上,到“十二五”末形成年产值过200亿元的农业新型产业。

2. 休闲农业类型丰富,区域广泛。

在农业部制定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将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分为四类: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在这四类区域中,丰富多彩、沉积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是云南休闲农业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中的闪光点。云南省充分利用本身农业和旅游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农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打造属于云南特色的休闲农业。现如今,云南省休闲农业分布及其广泛。

如近年来借助油菜花产业发展起来的罗平休闲旅游产业就是成功的案例。异军突起的曲靖市罗平县地处滇、黔、桂结合部,是两广和华南等地区游客入滇和云南游客从东部出滇的重要门户。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美丽的九龙河瀑布群、风景宜人的多依河和鲁布革峡湖共同造就了罗平雄、奇、险、幽、秀的自然风光,再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油菜花使罗平已发展成为云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3. 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方式到现在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由单一产业转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由功能单一转向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布局分散转向规模集约,从农民的自发转向政府规划引导。

文山州丘北县是一个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农业县,由于其旅游产品组合度好,品位高,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绚丽多彩,依托这一优势,丘北县以山水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立体生态等融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观为依托,走旅游扶贫和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实施了“农业生态观光综合示范园区”工程,对普者黑景区内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使普者黑形成“春揽万亩油菜花、夏观湖中万亩荷、秋赏果实满技头、冬看生态博览园”的特色田园风光。

4. 休闲农业影响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云南省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初步形成了一些服务好、休闲功能强、认知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如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该村是一个以布朗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山村。加之布朗族历代对古茶树林深厚的敬重之情,和“祭茶祖节”节庆,使得该村以“千年万亩古茶园”和本村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带动大部分农户开发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达到1.85万余元。2011年,芒景村成为农业部评选命名的“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二)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特点

1. 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城市游客。

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城市,以城市来的游客居多,因此要面向城市市场,拓展休闲农业产业,满足城市游客的需要。

2. 乡村地区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场所。

休闲农业为游客提供优美自然的乡村环境,使游客充分体验乡村特色和乡土风情,在餐饮、休闲、观光、娱乐的过程中充分亲近自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达到休闲的目的。

3. 休闲农业的自由性较大。

由于工作压力大,忙碌的都市人在工作之余的休闲活动中喜欢自由放松,不愿再受组织及团队等因素的制约,可以自己选定地点、时间和路线,采取自由化的形式,这样宽松自由的形式满足了城市游客的这一个性化要求。

4. 休闲农业的休闲性较强。

休闲农业一年四季都能为城市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主要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平时的闲暇时间,其目的地也不会太远,是一种以休闲放松为目的的短途旅游。

5. 休闲农业的参与性较强。

休闲农业除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可供观光观赏以外,还为城市游客提供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例如园林采摘和耕作实践等,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不易,让他们更加能够贴近自然,贴近乡村。

总体看来,云南省的休闲农业发展已成一定规模,但是对比发达地区,依然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

三、云南休闲农业中存在问题

1.缺少科学的规划。云南省现有的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产业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由农民自发地经营、组织起来的。虽然有政府出台了一些低价租赁土地、减免财税等系列政策,以激发投资者的热情,让更多的人来帮助开发当地农业旅游活动以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因政府缺乏合理的、科学的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再加之投资者缺乏发展规划,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得一些地方农业旅游的景点开发一哄而上,造成了以下问题:(1)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或雷同。(2)没有认清休闲农业的本质。有的地区没有认清观光农业园的本质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结果造成收益日下。(3)经营形式单一,竞争机制混乱。各地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其经营主体多为独立经营的农民,经营规模比较分散,经营模式较为独立,导致经营方式和内容也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4)没有科学的进行规模的布局。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是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的数值,而云南省的休闲农业规模大多小于这个标准,由此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

2.建设指导缺少创新理念。目前许多地方火爆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农业,而仅仅是拿农业来做旅游的片面认识。如建民俗旅游点、建现代农业园区等,景点雷同重复,形式单一。仅是靠门票而没有认识到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这样就由于对休闲农业缺乏认识而使得已经发展的产业形式由于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这表明目前云南省对农业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直接导致经营者对农村休闲农业的内涵、性质、开发的方向不理解,指导思想产生误区,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

3.开发不合理导致的生态和人文环境被破坏。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布局。目前,有些地区休闲农业的特色,不但没有突出休闲农业发展所追求的民族化、地方化和特色化。反而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休闲农业的经营单位和个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大兴土木,致使城市化和现代工业痕迹明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许多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而致富的当地群众,在开发新的形式或扩大产业规模时,往往忽视对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保护,转而追求过于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就使得休闲农业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这是与休闲农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

4.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休闲农业项目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配合、互动,形式的雷同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云南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个人单独经营的发展形式,资金投入少,布局较分散,内容也较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目前看来,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很有限。

5.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思想观念落后。旅游经营服务的思想理念落后于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实现了局部地区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直接转变,但这种转变并非表现在本质上,而仅仅是体现在表面上,很多经营单位和个人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要使得他们的观念产生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个中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

四、促进云南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云南省有着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开放优势等众多客观优势条件,在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打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方面,有自己有利的一面。努力增强高原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走出一条适合云南省农业的发展道路,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修休闲园区。

1.综合型农业园区。综合型农业园区是可以集餐饮、住宿、游玩、娱乐、购物于一体,根据既有条件和设施提供具有云南特色的饮食。例如农家乐的旅游模式,农民用自己家的房屋和庭院,用自产的农副产品及本身具有的优美风光吸引游客,并且提供销售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可以有食宿接待型、民居型、农业娱乐型农家乐等形式。

2.体验型园区。位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云南省有着地理环境方面的巨大优势,生长有多种热带植物和经济作物。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作物种植农业园区,提供方便的种植条件和设备,供游人参与其中,提供体验、采摘型休闲农业园区,让游客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新颖的感觉的同时与耕地、种植、施肥、浇灌同时进行,真实的种植园区体验可以给人更深刻的印象和更真实的感觉。

3.学习型动植物园区。这种类型的农业园区主要以观赏、学习为主。它提供农业历史、农业技术、农业知识和众多的不同种类、不同地区、不同科目的动植物养殖和培育的资料,从专业的角度来为游客讲解和介绍它们的基本状况和特点。而且在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位置放置标本,并且备注必要的说明和介绍,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4.特色型园区。在云南省,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天气条件构成了不同的特色环境,依托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可以开展不同的娱乐、体验活动。比较典型的有昆明的石林景区,丽江的玉龙雪山景区等,依托本地优势条件开展旅游、娱乐活动,是比较典型的特色旅游产业。

得益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云南省可以将其传统的农业形式做出变革,改造成为休闲农业,最终将云南省的休闲农业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亚洲地区的模范和典型。

摘要:以高原特色农业为大背景,发展云南休闲农业,是云南省目前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近年来云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蓬勃,从云南省休闲农业的大背景和现状入手,剖析云南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云南高原特色发展基础,提出相应的发展和改善对策,以期能促进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原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云南农业跨越提升[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2,(2):12-13.

[3]伍冠锁.中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4]袁定明.中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9):53-56.

[5]段文霞,肖猛,李光跃.四川休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四川休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2013,(6):65-68.

[6]郭焕成,任国柱.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6-71.

[7]吴抒玲.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策略分析与典型案例介绍[J].台湾农业探索,2012,(4):11-13.

上一篇:拉伸测试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如何塑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