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为基础范文

2024-08-29

以标准为基础范文(精选12篇)

以标准为基础 第1篇

一、标准成本管理的优缺点

标准成本制作为一种经典的控制模式曾被广泛的应用。它是把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成本计算, 将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相结合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它的实施有两个关键, 一是要制定成本标准, 作为员工努力的目标, 以及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从而起着事中控制的作用;二是要将成本的实际消耗同标准消耗进行比较, 即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 分析差异原因, 查明责任归属, 采取改进措施, 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出努力方向, 从而起着事后评价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 标准成本有以下缺点:第一, 标准成本制度中标准成本的制定以“产品”为核心和起点, 成本库过于浓缩, 费用分配标准过于单一。第二, 标准成本制度过分强调对耗费差异与效率差异的计量, 注重通过数量进行控制, 很少注意到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这种控制方式本末倒置, 没有对成本降低的原因进行溯本求源, 难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第三, 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通常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 并据此对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评价。而在责任中心的划分时, 却忽视了许多可控间接费用的责任归属, 使同质作业的业绩受所在成本中心的业绩影响, 从而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理论和实践均显示, 传统标准成本法的运行空间越来越狭小, 而其运行成本却越来越高, 使曾在实务中独占鳌头的标准成本法, 悄无声息地退居到配角的位置。

二、作业成本管理的优缺点

现代管理会计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革, 这些新进展都是围绕着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塑造核心能力而展开的。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法便是其中之一。

作业成本管理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的前提之上, 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 以成本动因作为标准进行费用分配, 强调的是动因追踪, 利用的是产品消耗费用与成本分配标准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这正是标准成本法所忽视的, 因此, 作业成本管理所利用的成本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产品生产耗费的真正数量, 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歪曲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同时, 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为中心, 强调成本动因分析, 利用适时生产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改善企业作业水平, 并以作业为基础制订成本标准, 并对作业成本实施控制, 对作业中心实施考核, 克服了标准成本制以产品为基准, 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项目制订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而造成的短期行为。

但另一方面, 作业成本法也存在着以下的缺陷:一是成本动因的识别比较困难且计算量大。按照作业成本法的缔造者库珀和卡普兰教授的“成本动因”理论, 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等。对企业而言, 确定成本动因之后分析各动因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并建立起成本函数的具体模型也是一项巨大工程。二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变革, 从企业的管理层渗入到每一个作业层, 它的顺利实施需要管理者的重视, 上层领导的支持, 员工对作业成本管理的了解和参与。但是作业成本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给决策或管理带来不便, 一些员工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作业管理的理念,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三是作业成本管理对实施环境的要求较高。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需要对作业成本信息进行比较、评估、处理, 是一项耗费大而繁琐的工作, 因此必须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降低系统实施成本, 提高效率。

三、标准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标准成本和作业成本这两种成本控制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那么能不能将二者进行结合, 形成一种具有两种成本法的优点, 去除其缺点的成本控制模式, 即将作业成本核算事前化, 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作业的标准成本, 为按生产过程划分责任主体的企业业绩考评打下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保留作业成本法按资源动因计算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计算产品成本的固有优点, 从成本控制基准的层面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按作业制定标准成本, 并不是要按作业核算成本。由此可见, 标准成本与作业成本的结合克服了各自的缺点, 保留了各自的优点, 因而满足了二者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标准成本与作业成本结合的主要难点是作业成本核算的事前化。如果作业成本的事后核算可行, 那么事前核算则更应该可行。作业成本核算的事前化减少了每一会计期间的事后核算工作量, 如果利用责任会计的思想, 仅仅从业绩考评和成本控制的角度设计作业标准成本制度, 将需要制定标准成本的作业中心, 按责任主体不同、加工手段不同、加工对象不同、加工工艺不同和加工工艺必须间断等五个条件进行划分, 将极大地减少作业的数量和作业成本标准制定的复杂程度。因此将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也是可行的。

四、企业如何构建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

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是标准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是在导入作业成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 创新传统标准成本制的结果。它是以作业为基础, 以作业成本标准为核心, 通过界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比较实际成本和标准作业成本, 进而揭示无效成本的内涵和成因, 从而以成本本源为基础, 实施战略化、系统化成本控制的成本管理模式。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 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的核心构件与标准成本制没什么两样, 都是包括有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的计算和分析两部份。但另一方面, 在引入作业管理理念, 构建作业基础标准成本体系时, 成本标准体系的设计应当只针对作业进行。因为产品成本实质上是产品形成并到达顾客手中所需全部作业所耗费的全部资源的总和。

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包括三个层面 (如图所示) , 一是产品设计层面, 该环节的重点是在既定目标成本下产品对作业的耗用组合和数量标准, 该部分可以通过严格、规范、细化的产品设计书进行控制。二是执行层面, 该环节的重点是将产品计划书转化为产品过程中标准作业成本的落实。具体讲, 标准作业成本由标准作业量和标准作业单价组成, 其中, 标准作业量来自于产品设计书, 标准作业单价则取决于作业过程中对资源的标准耗用量和资源的标准价格。三是资源供给层面, 该环节的重点是确定标准资源价格, 而资源的标准价格应当是由企业统一确定的, 并由资源供给部门负责。因此, 构建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的重点应当是不断改善标准作业量和标准资源耗用量。构建完善的作业基础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划分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确认成本动因

确认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的成本动因是构建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的基础。在这个过程当中, 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针对执行层次的作业划分作业中心, 然后对各个作业中心分别设置成本库, 最后再对成本库的成本动因进行确认, 通过这一个过程, 将产品所耗用的资源分配到各个层次的作业当中去。

同时, 在制定作业标准成本时, 还应当遵守下面的原则:作业所需划分的详细程度取决于划分作业的目的。非常详细地进行作业划分, 对作业设计和作业管理是有帮助的, 但对作业标准成本的制定并无多大益处, 相反还会引起信息加工成本的上升。因此, 在进行作业划分时, 必须适度, 既不能过粗, 也不能过细。

2. 制定作业基础标准成本

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的制定与标准成本制一样, 都包括有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以及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三项内容。

由于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属于直接成本, 因而, 作业成本计算法对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方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无不同, 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因此, 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的制定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在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和方法上基本上是相似, 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和方法就不太一样。对于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可以对已经设立的作业中心分别进行, 同时关注形成作业的成本动因。制造费用作业标准成本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制造费用作业标准成本=产生制造费用的标准作业量×标准作业价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非增值作业由于是不能增加顾客或企业价值的作业, 与其相关的一切耗费本质上均是无效的, 是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和作业链优化的首要对象, 对其制定标准成本这一行为本身也是毫无意义的。为了突出对非增值作业成本的刺激, 也为了减少标准成本系统制定过程中的无效成本, 没有必要再为非增值作业制定标准成本, 其一切实际成本均应视为期间费用。

3. 进行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在确定了产品的作业基础标准成本之后, 便可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 找出两者间的差异, 并进行相关分析。首先, 对于直接材料及直接人工的作业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基本上是一样的, 只是更加关注对产生差异的成本动因及细节, 以体现了作业成本法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在进行直接材料及直接人工的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时, 可以参考传统标准成本制进行差异分析中的一些原则,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差异都能控制, 或所有的差异都是同等重要。其次, 对于制造费用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的差异计算和分析, 应当分不同的作业中心来进行。总的来说, 可以将制造费用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的差异分为二类:一是增值作业量差、二是增值作业价差。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增值作业成本差异=增值作业量差+增值作业价差

增值作业量差= (实际作业量-标准作业量) ×标准作业价格增值作业价差= (实际作业价格-标准作业价格) ×实际作业量在计算过程当中, 应当注意的是从理论上说, 既然是成本差异就存在“借差”和“贷差”两种可能。但在现实的设计理念中, 一方面战略导向的成本标准制定方式几乎不可能存在“贷差”, 另一方面即使发生了“贷差”它也会因为标准的修订而变成一种偶然。因此, 在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的运行实务中, “借差”才是一种必然。而“借差”是因超标所致, 正是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对象。在完成差异计算分析之后, 需要将差异分析结果编制成差异分析报告。通过这份报告, 挖掘各成本中心的无效或低效作业, 促进作业执行人员明确责任, 并为其改进工作指明方向。同时在每一个月的月初, 财务部门应当将上个月的差异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管理层, 以便管理层从企业运作整个作业链的角度去思考和改进企业的成本管理。

摘要:成本控制是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 预定成本限额, 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 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 衡量经济活动的成绩和效果, 并纠正不利差异, 以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预期的成本水平。最先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标准成本法, 近年来, 新兴的作业成本法又有取代标准法的趋势, 这两种成本法各有优缺点, 而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则是对二者的综合, 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继承了它们的优点。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作业基础标准成本

参考文献

[1]胡玉明著:《高级成本管理会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2]穆林娟:作业成本法对标准成本制的改进[J].《经济师》, 2004年第4期

[3]刘斌方平: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产品标准成本制订方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年第5期

以标准为基础 第2篇

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一个过程,而过程是用时间界定的,人一生的时光有限,在这有限的时光里到底又能拥有多少幸福体验?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生命的存在当成一种幸福,而后好好珍惜;在于我们能不能把养家糊口当成一种幸福,而后坦然承担;在于我们能不能把超越自我当成一种幸福,而后不言放弃。

幸福不是索取,不是攀比,不是逃避,更不是占据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付出和给予,这样我们才能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这样子以幸福为基础进行生活,我们才能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低谷、挫折时,不至于意志消沉,偏离原本航线。才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命中耀花人眼的浮华胜景和激荡肺腑的赞誉夸耀;不至于等浮华散去,赞誉褪色时找不到原来的自己,丧失重拾生活的激情。

这样子的生活才是鲜活的,具有无限追求和永恒生命力的。

爱情以互惠为原则,什么是爱情?为什么要以互惠为原则?怎样的行为称得上是互惠的?

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

此番所讨论的自然是恋人间的“爱情”,这种感情是纯真纯正,至善至美的,体现出双方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仰慕,并且有着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强烈愿望。

爱情是一种相互依偎,是一种付出而不是一种单向索取,无法互惠的爱情将缺乏持久走下去的动力。

当爱情的天平出现倾斜时,恋爱的双方便出现了计较,体会了疲惫,学会了猜疑;转移了视线,遗忘了温情,抛掉了纯粹。最终的结果便是,爱情中的双方进入了死胡同,前进不得却也无力回头。

能够互惠的爱情才能在人生的长跑线上走的更稳,前进的更多。

当爱情的双方无法再将互惠的原则坚持下去时,我们要及时喊一声暂停,然后好好的进行自我反省。如果反省的结果告诉我们坚持也是徒劳的话,不要伤心,不要留恋,分开的结果就是对双方的负责。

互惠的爱情是智慧的,于是我们知道只要学会搭盖感情的房子,恋爱是可以谈得很好的;只要明白每个爱情都会累,分手是可以很理性的;只要懂得寻找尊重自己的人,恋人是可以有好品性的;只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婚姻也不一定就是坟墓。

爱情是一生的,如果想在恋爱中成长,我们要坚持互惠的原则,也要不断的在失恋的课堂上学习:

1、打破完美主义的假象

2、爱值得去花力气

3、面对分手也不需妄自菲薄4吸取爱的教训,以后的恋情会更从容。

生活以幸福为基础,爱情以互惠为原则,积极的生活,坦荡的恋爱,生活总是要向前看。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历经跌倒,会感到失落,会尝到酸甜,也会明白取舍;跌跌撞撞的长成了,遇到了同路而行的人,一起行走,一起负重;互相鼓励也互相包容,即使有一天他走了另一条道路,选择与其他的人同行,我们也不要自哀,更不必自伤,请在送出祝福的同时扛起包袱重新出发。

以标准为基础 第3篇

推进学生创业实践应避免“创业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思维方法,应该在完善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下,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紧密结合专业学习实际,充分发挥专业学习的优势来进行。脱离专业学习,急功近利地鼓励学生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例如开办小商店、洗衣店、小公司等,并不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上策。学生毕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更重要的专业学习任务,如果不结合专业学习,不顾及自身实际,纯粹开展经商活动,必然影响学生的主业——专业学习,造成学生本末倒置、荒废学业的不良后果。学生过多经商还会引起学生家长对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不满,这里面的利弊得失应该认真权衡,不能盲目提倡。

所以。职业教育更应倡导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创业教育,发挥专业优势和学生自身特点开展创业实践,这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是比较理想、更容易取得成效的创业实践形式。不同的专业,学生创业的形式不能是千篇一律的经商开店。财经、贸易、服务类专业,学生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新颖、巧妙、可行的创意设计,从事服务类项目的创业实践来实现创意设计的奇思妙想。促进专业学习与实际创业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创业更具有方向性、务实性和学习性,使创业本身成为学习内容,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实际创业奠定基础。而机械、电子、数控类专业。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科技创新。鼓励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过程,对所接触到的技术或产品进行改造和革新。甚至发明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进而在有关部门、学校的帮助扶持下,进行科技孵化或产业转化,使创业成为有真实项目支撑的实践活动。

创业不能成为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不能成为“空手道”,学生不能赤手空拳去创业,创业的基础是专业。如果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创业,即专业技能以创新创业为目的,那么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就有了更高的目标,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创业应该与创意创新紧密结合。创意创新为创业创造条件,创业为创意创新提供用武之处。

2009年常州市高等及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是本着这个目的举办的。本次大赛力图更大范围地提高参与度,充分应用大赛取得的成果,做好大赛后续服务,架构学生创业平台,引导更多学生投入创业。

大赛由市教育局牵头,参与主办的有常州市委宣传部、劳动保障局、科技局、人事局、经贸委、工商局、科协等市有关部门。市教育局组织制定“常州市高等及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方案”。各主办单位分别按职责给予大赛后续创业服务有关政策支持。

大赛的参赛项目有:

(1)科技创新作品:主要是要求学生围绕生活、生产、专业学习中的技术或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由学生本人独立或学生团队完成的技术创新作品,也可以是学生本人独立或学生团队承担研究课题或开发项目的发明与技术创新作品。学生作品可以在教师或企业师傅指导下完成,但必须是学生构思、设计、制作完成,作品归属权或作品专利属于参赛人。科技创新作品应具有实用价值,以实物或产品形式呈现。可以是:①原始创新的作品。即针对某一行业在技术领域具有专业领域前沿性和原创性的重大研发项目、能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能够对接企业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的成果。②对现有技术、产品进行新组合的集成创新作品。③对已有技术、产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作品。其中,发明创造作品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具有市场前景、符合创业条件、准备创业实践、需要创业支持的创新作品可同时参加创业设计方案的竞赛。

(2)创业设计方案:创业设计方案是学生本人独立或学生团队在结合本专业学习或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创意设计,或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实际创业需求的创业方案,可以是:①商业创业项目,基础是创意设计,应该新颖、巧妙、可行。②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中准备创业的项目。创业设计方案需提供创业项目书或创业计划书,包括项目市场前景分析、投资运营测算、创业业绩评估、实施管理模式、研发团队资料、使用场地要求等内容。

为给大赛作品提供创业服务。市教育局经与市科技、民政等部门协商沟通,依托常州市天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由行业协会、职教学会、职教研究所等行业事业单位,合作成立“常州市龙城学生创业科技孵化园”,并依法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龙城学生创业科技孵化园理事会。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协调提供优惠条件,帮助进行成果嫁接,进行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孵化,对落户项目提供系列化的孵化措施与服务。常州产权交易所为获奖科技创新作品免费展示推介。协助进行专利申报和交易。对获奖创业计划优先推荐创业风险基金,常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提供登记注册服务。

以标准为基础 第4篇

进入21世纪,为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美国日益加强教师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对教师的职业准入与持续进修做出了细致规定。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one Child Left Behind,NCLB)的教育法案,规定至2005~2006学年底,任教核心科目的公立学校教师必须达到“高素质”的目标,并获得各州的认证。[1]在此背景下,各州纷纷开展了“以标准为基础”的教师证照制度改革。

美国之所以格外关注教师的证照制度改革有其深刻的国内背景。第一,近10多年来,教师队伍的数量迅速增长,迫切需要对原先陈旧的教师证照制度进行改革。1990年~2001年,公立学校教师数量从240万增长至300万,同时私立学校教师数量也从35万增至39万。1955年~2001年,公立学校的平均师生比从27∶1降至16∶1;私立学校这一比例从32∶1降至15∶1。[2]即便如此,预测研究还是指出,未来10年美国教师总缺额将达到17万~27万。[3]特别是在某些学科,教师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于“招聘难”的科目的师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正尝试通过制定新的政策,如缩短教师培养年限,采用“替代性认证计划”,引进英语方言国家的外国教师等。与教师数量短缺的情况相伴随的是教师的质量问题。NCLB法案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达到“高素质”的标准。2003年,公立中学的外语教师中,只有63%达到此标准。最为严重的是信息技术教师,公立学校的教师也只有13%达到高素质的标准(参见表1)。[4]

第二,为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某些州和地区采用了“替代性认证”(Alternative Teacher Certification)和短期豁免的做法。目前为止,美国共有20万教师通过“替代性认证”入职。仅2000年~2003年,通过“替代性认证”平均每年增加25,000名新教师,而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和德克萨斯州的“替代性认证”教师的数量更多,分别占州教师总数的18%、24%、24%。[6]许多地区还紧急聘任未通过认证的教师,给予短期豁免。获得短期豁免的教师必须持有学士学位。2000年~2001年,加利福尼亚州入职1年内的新教师中,34%的教师通过紧急聘任上岗。[7]

上述问题迫使美国加速教师认证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强化“以标准为基础”的教师证照制度。虽然,有些学者对“标准”存在质疑,认为它有可能导致对教师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8]但是,标准确实成为各州政府监控与决策教育改革的有力工具,也成为政府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有效手段。[9]同时,很多学者与政策制定者认识到:“教师不能仅是技术性去迎合标准的规定,反之,标准必须能够引导教师,让教师能够自愿投入扩展自身的智能。”[10]美国在教师证照制度中推行的标准,重在促使教师能成为反思型的探究者,“这样的标准必须要激发教师能够从教学历程中进行反省与批判,并且分析学生的学习得以获得启示的观点,以累积自身的实践智慧”。[11]

二、资质认证-准入执照-进修证书:“以标准为基础”的教师证照制度的体系改革

证照制度的产生是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哈曼德(Darling-Hammond et al.)等人于2005年在休斯顿州、德克萨斯州开展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1)持有合格证照的教师在各项学生学业成就上都胜过未持有合格证照者;(2)未持有合格证照教师,通常在教学2至3年后会离职;(3)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有显著相关。[12]这项研究说明证照是判断教师高素质与否的重要指标。2000年以后,“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修订了教师的认证标准,开始整合“州际新教师支援与评价协会”(INTSAC)与“全美专业人员教学标准局”(NBPTS)的标准,建立了以资质认证、准入执照和进修证书三位一体的教师证照制度体系。

“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是美国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质量作认证的最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提供教师素质的品质保证,并协助改善师资培育机构的质量。在全美1,000多所的教师教育院校机构中,超过550所由它进行认证,另外120所也在申请中。由NCATE认证的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数量占全美的70%以上。[13]“它的认证标准是具有专业知识基础,且具有学术上的共识。而认证标准既可以作为一致认同的知识基础,也可以作为社会大众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参照”。[14]

“州际新教师支援与评价协会”(INTASC)成立于1987年,其目的在于发展各州的教师初入职执照标准。它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初任教师执照、评价与发展标准模式》(Model standards for beginning teacher licensing,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提出了初任教师的10项核心能力:了解任教学科的概念与框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个体发展;了解个别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善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批判思考与问题解决等;理解个别和团体的动机与行为;知道有效运用不同媒介的知识;教师在学科知识、学生、课程目的等基础上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理解与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策略;教师是反思实践者;教师与同事、家长、社区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等。[15]申请者要通过INTASC的3项测试:学科知识测验、教学知识测验、实际教学评价。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测验在教师第一年任教时举行,通过者取得初任执照(initial license)或临时执照(provisional license),实际教学评价则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通过者可获得永久执照(permanent license)。

“全美专业人员教学标准局”(NBPTS)则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专业的进修提供了平台。NBPTS成立于1987年,至今已为数万名教师颁发了高级认证。2007年获得高级认证证书的教师将近64,000人。高级认证要求教师提交教学计划、学生的作业样例以及教学实况录像。另外,教师还必须参加一系列笔试。持有学士学位以及至少3年从教经验的教师方有资格申请高级认证,其有效期通常为10年,每隔10年需要重新认证。大多数州要求,教师必须在每3~7年参加6学期的专业发展课程。200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有46%的教师报告他们在过去3年内参加了大学课程的学习,平均支出了2,937美元。[16]

三、学术门槛-实践智慧-专业热忱:“以标准为基础”的教师证照制度的内容改革

为了保证教师达到一定标准,各州对教师的入职均有一定的要求,尽管这些要求各州之间各不相同。总体来说,要获得资格认证,教师至少需要持有学士学位,并通过各种入职考试以及刑事背景审核。入职的教育要求一般包括:通识课程、学科领域课程(如数学、科学、历史等)、专业课程(儿童发展、教育学或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理论等)以及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权力在各州,所以对有些任职教师有一些特定要求。比如,有些州要求特定科目的教师要接受过更多相关领域的学科课程的培训。对于中学教师的资格认证,25个州要求申请者必须主修他们所要执教的学科,另11个州要求所执教学科至少是辅修科目。至于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各州基本要求申请者必须主修教育学,课程内容还要包括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同时,师范生必须要参加资格认证的考试。最常用的认证考试是Praxis1(基本技能测验)和Praxis2(专业知识测验),这两项测验都是由独立、非官方的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开发的。

近年,各州都在加强教师认证标准的研制。许多著名学者和决策者甚至提议,将NCATE的资格认证作为美国师资培训项目的强制性标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教师学院的院长莱文(Levine,1999)曾经提到:“美国有太多薄弱的教育学校,它们的教师、学生、课程都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政府应该加强或关闭这些学校。”[17]当然,不同的学者对“高素质”有不同的立场与观点。一派学者重视学术与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收集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成绩中下等的主修教育的本科生人数远远大于成绩上等的学生,而他们正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研究还发现,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所修课程过于简单,学术性不强。教育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高达3.41(满分为4.0),而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为2.96,科学和工程科目、高等数学和微积分专业的本科生平均成绩仅为2.68。[18]

与之不同的是,另一派学者则更看重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智慧与广博的视野。这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两派之争:一派重科学知识;另一派被称为“反智派”,发端于哲学家卢梭。“反智派”的学者指出,很多教师培训项目都设置了不必要的学术高门槛,从而限制了一些有才能的教师的进入。高素质的教师未必是学术研究型的,但一定是充满着教育实践智慧的,它与学历层次与学术研究并不具有密切的联系。“反智派”的学者认为,实际操作技能、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比“纯粹的口头知识”更具价值。此外,近几年来,美国教师证照制度改革过程中还形成了第三种势力,即关注教师的专业精神。这些学者认为,与学术素养、实践智慧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热忱,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评定高素质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证照标准,“必须包含专业态度(professional dispositions),重视教师在实践中所养成的专业信念、价值、态度,以塑造教师的专业认同”。[19]学者们指出,传统的教师证照标准并不能真实反映申请人的情感、道德和专业伦理方面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在内容体系方面特别突出教师的职业精神与专业热忱。美国师范院校协会(AACTE)的前任主席古德莱德(Goodlad)曾指出,教师专业群体必须找出并选择那些有关情感、专业伦理等方面的指标,缺少了这样一些标准,则并不能真正判断其真实的教育能力。[20]

四、美国“以标准为基础”的教师证照制度改革对完善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的启示

美国“以标准为基础”的教师证照制度改革取得了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首先,必须形成机构认证、准入执照与进修证书三位一体的国家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为师资培养带来了丰富性与多样性,另一方面则对教师队伍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因为没有有效的评估和监控,教师培训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制定明确的标准,对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管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应该专门设立独立的全国性教师教育评估中心,并确保承担教师培训的组织者或组织机构与教师教育评估机构相分离。只有这样才形成一个多方参与的、公正的评价和监控体系。

其次,必须大力开展“以标准为基础”的教师认证制度改革,特别是对“标准”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美国“以标准为基础”的教师证照制度改革非常突出教师的学术素养、实践智慧、专业热忱,认为这三者是高素质教师的核心与关键要素。这一主张有其合理之处,值得学习与借鉴。特别是对于专业热忱的重视,正是我们改革中关注不够的。其实,以往的师范教育非常重视师范生的人文养成,“往昔的师范生规矩严明,保守稳健,往往牺牲个人志趣天赋潜能,专心致志以教育为职志,资深优良的师范生服务四十年而意犹未尽,无怨无悔。个人生涯与国家前途命运悠关,期望学生‘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21]因此,注重教师的专业热忱、专业精神是切实提升教师素养,帮助教师形成高素质的关键与基础。

以标准为话题作文 第5篇

我们深记郑人买履的可笑,宁愿相信手中的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我们曾经嘲笑那个卖矛人的尴尬,矛是不能把盾作为标准的;我们听说过质地悬殊的瓷碗相碰,参照物变了,一切都变了。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生。邯郸学步,一会儿学楚国人走路的样子,一会儿学赵国人走路的样子,结果忘记和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许这就是螃蟹走路很古怪原因的真实写照。我们记得那个掩耳盗铃的人,他以为自己听不见铃声就可以了,他哪想到别人能够听得到呢?他把自己作为标准,才留下千古的笑料。

唐太宗以古为镜,才使唐朝屹立在历史繁华的殿堂上,才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唐代文化和外国人眼里永恒的“唐人街”。

远古的神话,唱出了天籁般的音乐,演绎着夸父追日的果敢,流泻着精卫填海的执著,表达着愚公移山的不懈。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标准,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着,才铸造了他们不灭的灵魂。

龟兔赛跑,掀开了龟族不朽的篇章。乌龟把兔子当作自己奔跑追逐的对象,一步一步移动着自己努力的脚步,终于成就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奇迹。选好自己的标准并为之奋斗,一切皆有可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结果。你对着镜子微笑,字也对你微笑,你对它哭泣,它也对你哭泣。

瀑布选择了悬崖,它便跌宕成了一首奔腾的歌;种子选择泥土,它才成就了一片蓬勃的绿;雨水选择了大地,它才迸溅出一簇美丽的水花;风筝选择了天空,它才放飞了一颗飞翔的心。

以价值为基础的市场细分 第6篇

大多数B2B机构采用经典的市场细分技术来帮助它们的销售代表准确地了解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但使用这种方法的结果足,它们仍然无法了解哪些细分段注重产品的价格,哪些细分段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正如许多销售代表所认同的,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顾客所重视的,那么你将难以明确表达,为什么顾客应该选择这样一种特殊的产品或者服务。

在高技术企业中,这一问题尤其普遍。麦肯锡公司调查了高技术行业中120位资深高级经理,其中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企业没有完善的技能对产品价值进行定位并且传达给顾客。

体察顾客的总体看法

显然,如果顾客对某一种产品、服务或者品牌的重视程度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将帮助企业就产品定位、沟通战略、价格设置、调整产品发展方向和形成价值知觉等方面度身订做开发新产品。

“价值矩阵”(也就是说,如何在同类竞争产品中向顾客展示某种产品的价格和好处)作为一种创新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价值矩阵中,一条轴表示“顾客对价格的关注”,另一条轴表示“顾客对利益的关注”,各种竞争产品被设想为其间一个个独立的点。企业可以使用这些矩阵辨认当前产品定位上的弱点,找出缺陷,制定销售目标,并根据关注价格和关注利益所排列的“等价值线”制定营销策略。

价值矩阵对商品类的产品和服务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相对于复杂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喷气机引擎、电信网络设备、IT基础设施或医疗设备等,它并不是测量多种市场细分的可行性工具。

对于比较复杂的产品,企业发现,在不同的顾客群之间通常存在着较大的可变性,这就非常需要以他们对价值的理解与他们的客户细分和竞争评估结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例如,一个计算机服务器制造商便拥有一批不同的客户,这也许就需要一种更加先进的工具测算出它能够提供怎样的系统表现、可靠性和支持服务。另外,销售和营销机构也许需要一个高度敏感的工具来使市场细分更加精确,同时还能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些顾客因为觉得它好而选择某种产品,而其他人却因为太昂贵而拒绝它。

以价值为基础的市场细分

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根据“价值测评”细分顾客。这种方法建立在价值矩阵基础上,使公司更好地洞察并区分顾客、设置定价和销售战略,向各个细分客户段传达价值。由于价值矩阵将竞争产品显示为一个个独立的点,而“价值测评”依靠一个系统深入的访问过程导出定量化、以事实为基础的“指纹”,可以为细分提供更好的评估、解释和管理价值。

“价值测评”的早期采用者主要是高技术和大型工业客白,它们使用以价值为基础的细分方法,以发现改善定价和仁品定位的新机会。通过对关注利益、关注价格和“等价值区或”(关注价格与关注利益在矩阵投影中相互平衡的顾客细分段)的详细的定量化分析,这些企业找到了它们的预期价值定位与实际价值定位之间的差距。以这一信息作为起点,企业能精确地找到问题所在——或许是产品利益点传递不到位,或许是折扣被不适当地使用,然后,设计预定的解决方法。

进行价值基础细分,首先需要对可能的价值测评进行内部观察,找出关键购买因素,然后对顾客、知识丰富的非顾客和产业专家进行外部访问测试。企业通常需要在每个B2B细分段中对10到15个个体进行详细的、定量化的访谈,以了解买家对自己产品价值的认知。通过一个高效、繁琐的过程,企业能够获知:什么因素导致买家做出购买决定,买家以什么标准比较竞争各方,以及买家如何对某一竞争产品的价格和第二个最佳选择之间进行认知。

其次,分析这些在访谈期间搜集到的信息,并将顾客的选择过程与销售者能够观察和影响的产品、服务和销售属性联系起来。在评估购买因素的同时,我们通常主张一个包括比较企业的同类竞争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矩阵在内的整体水平和细分段水平的多样化分析。这些分析根据数据的复杂程度和需要分析的细分段的数量不同,可能至少需要4个星期的时间。

借助洞察赢得销售

与较为基本的细分技术不同,“价值测评”帮助企业同时横跨几个维度了解各个顾客细分段。由于“价值测评”揭示了各个细分段顾客的相对利益偏好,在各个利益属性中竞争者和竞争者强弱点的相对位置,“价值测评”可以帮助企业调整它们的销售和营销,从而达到在各顾客细分段打败竞争者的目的。通常,企业发现它们需要对某些细分段进行不同的利益沟通,打探其他细分段产品的特别性能,找出更好的提供利益的办法。

此项分析同样提供了重新设置价格和考虑折扣的机会。例如,我们现在对一项高技术产品或服务销售商使用“价值测评”,尽管有大规模价格竞争侵蚀市场,但我们仍然可以依此确定其高端段,并且最终在做出低价估计的情况下得出了解决方案。从这一点认识出发,要推动资本化,我们建议销售商改变其产品定价和折扣模型,发展新的、有价值的培训方式。这些努力将会给销售商带来数亿美元的超额利润。

当然,从以价值基础细分市场为出发点的洞察,还揭示了产品发展和市场战略的重要性,并鼓励企业将原本就提供的能够补足收益水平的产品投放市场。例如,如果产品的竞争力较弱,那么企业就可以集中精力改进该产品,直到下一个更有市场适应性的产品投放市场。还有一个时机,就是在市场竞争者对新产品定位时做出积极对策,或者在竞争者对你的定位采取对策时重新对产品进行定价。

以标准为基础 第7篇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 它的编写和设计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 其中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①。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然而, 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否能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深入评价和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教材评价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如评价的标准、体系、属性、目的、方法等。也有学者提出要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相关教材进行评价和研究, 如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的邓力教授②, 她提出把《课程标准》作为参考基准, 为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构建评价体系和等级测定。本文在深入探讨基于标准的信息技术教材评价方法论的基础上, 以广东版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为个案进行评价分析。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教材评价维度

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教材的编写应该“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 切实达到课程目标。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③。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④本人通过上述内容, 归纳概括出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评价的六个维度。

1. 信息获取和内容创生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体现出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 情境创设和虚拟再现

根据学习需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充分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 为学习者创设和虚拟一个个真实的情景, 并考察教材所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3. 问题探究和自主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来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 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 实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4. 对话交流和协商讨论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做到了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 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5. 自我反馈和智能管理

让学生能根据任务的要求, 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对自己与他人信息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6. 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从而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六个维度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依存。在利用这六个纬度进行评价时, 我们须辩证地去看待, 不能确保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六个维度, 但要最大限度地客观公正地利用六个维度对教材进行评价。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教材评价案例

1.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介绍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教材, 它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初审通过, 在2006年7月出版第二版, 并于2009年第11次印刷的教材。它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 是学习各种选修课程的基础, 具有普遍价值, 且为必修部分。它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 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 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按照“信息获取与评价—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这一线索呈现学习内容。共六章: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上) ;第四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下) ;第五章, 信息的资源管理;第六章, 信息安全。每一章的首页都呈现了学习本章的意义、作用,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内容;在正文前设置了情景引入, 以“知识体系+实践活动”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及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设置了一些活动栏目, 如:任务、交流、实践、探究、评价、练习、拓展等;在不影响版面的情况下, 还运用了旁注, 它表示解释、提示、建议;对学习后的评价, 课本设有“本章扼要回顾”和“本章学习评价”。

综上所述, 该教材是以一系列“信息处理任务与交流为主线进行组织编排的。它仍然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内容遴选方式, 而培养信息理解的能力主要着重于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这种形式的教材对案例的依赖性过强,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学习时间要求过高, 因此案例的选取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⑤。而学术界还未有学者对本教材进行相关的评价研究, 因此我将利用它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2.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评价

通过对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系统研究和分析, 结合文章中相关知识点,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评析说明, 分析教材是否遵循基于《课程标准》构建的六个维度。

案例一:选取教材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对该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中的“信息”部分进行评价。“信息”部分主要讲解了信息的传播要素, 即信息的来源、信息的载体、传播途径、接受方式。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分析, 可知, 教材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祖先用“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等方法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 创设和再现了“信息”一词古已有之。在这基础之上, 为解决“信息”这一定义, 又从不同角度探究和讨论了“信息”的定义, 如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从信息工程的角度, 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为促进学生对信息的进一步了解, 该课程安排了一个“交流活动”,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谈谈自己对“信息”定义的理解, 这一举措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以任务为导向,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对信息的含义有较全面的了解, 课程中安排了一个任务, 其中有三个案例, 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完成后面的“事例信息分析表”, 并通过“交流活动”谈谈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从而引入后面的信息的传播过程, 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信息的载体形式、传播的途径、接收方式和产生的作用。三个案例体现了以下几点, 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普遍性, 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兼顾学科间的知识交叉。通过阅读案例完成“事例信息分析表”和“交流活动”, 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局部管理和自我反馈。

最后, 课程在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上也做得很好, 课程知识结构的安排能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就如文章中写到的, “人们根据天气预报这一信息可以采取措施应对天气, 减少或避免各种损失”。通过体验信息蕴含的文化内涵, 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案例二:教材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该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选择它进行评价。这一部分主要以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为主线, 让学生以“革命先驱——孙中山”作为范例制作出一份完整的PPT作品。

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 注意范例的人文性和生活性, 以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习效率, 并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中, 教材以“革命先驱——孙中山”作为范例, 遵循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基础不同, 利用配套光盘中提供的范例作品的许多素材和半成品, 让学生完成该作品的制作, 并再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这当中基础好的学生除了完成课本提供的以外, 还可对该作品做进一步的加工与修饰, 提高其学习效率;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按照课本的方法直接从光盘中获取素材和半成品完成该作品的制作。

综上所述, 该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相关要求。这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比较成功的案例, 也是大多数学校选择该教材的原因。

四基层学习者与教师对该教材的使用情况

笔者对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和300多名学生使用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情况进行了了解。老师抛开了教材, 按照信息技术学业考试标准来上课, 为什么会这样, 是教材有问题、标准有问题还是教师有问题?这需要对教材在现实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研究。

普通高中在高一年级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 并要求参加全省统一会考, 按省教育部门的规定每周两课时, 其他年级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使教学仅限于高一年级的每周两课时。因此, 在调查中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反映如下:一是教材中有许多大任务、综合活动, 需要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 但信息技术课时的不足影响了会考。二是教材给教师留下的发挥空间过大, 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空缺。这对部分素质较弱的教师和课程成熟度较差的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实因素让这种出发点极好的想法变成了空想。于是, 一些教师索性不根据课本, 直接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进行教学, 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完成一个个模拟题。三是就算老师使用了教材, 他们也只花很少的时间, 以最快的速度照本宣科, 简单讲解理论部分, 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 这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相距甚远。而迫于考试压力, 他们不得不严格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来给学生上课。

通过上述现状, 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对教材的适应能力弱。面对这些问题, 应加大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增强他们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巩固并加大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地位。

五结束语

总之, 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评价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内容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我们每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者都必须遵循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提出的“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⑥这一方针, 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9)

[2]方红峰.论教材选用视野中的教材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7)

[3]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2)

[4]李慧君.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制订[J].课程·教材·教法, 1996 (3)

[5]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6]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2)

标准:以应用为导向 第8篇

云安全在云计算普及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为保证云应用的健康发展, 我国开展了云服务提供商管理、云服务水平协议、云应用迁移等相关标准的研究。本期即刊登了《云安全联盟安全信任和保障注册项目研究》, 介绍了云安全联盟安全信任和保障注册项目, 并结合我国目前开展的工作, 给出了相关建议。更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是, 我国近日正式启动了云服务安全审查国家标准应用试点工作, 正如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筹备组负责人赵泽良司长在试点启动会议致辞中指出的, 开展《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和《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国家标准的应用试点, 对完善标准、增强标准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并可为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主要目标, 其标准化进程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 是近年来我国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亮点之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合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和标准化需求, 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应用指南研究的基础上, 将我国SOA标准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为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坚实的应用基础。同时, 工信部在今年六月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 明确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进一步完善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机制。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适时启动“2014年度中国智慧城市优秀案例评选”, 通过智慧城市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 带动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阅读为基础, 有效进行写作训练 第9篇

一、正确理解读写关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1.在“读”中习得布局谋篇的法宝。优秀的文章, 一般都具有好的框架, 并且这个行文结构是写某一类习作构段的一般方式, 是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其他习作中去的, 这种布局谋篇上的技巧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去习得。如《桂林山水》就是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介绍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 易懂好学, 完全可以运用到其他写景状物的习作中去。又如《藏戏》的开篇, 以三个反问句独立成段, 鲜明地揭示了藏戏的三大特点,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开篇的妙处, 并且得意于心, 在以后的写作中, 学生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在“读”中积累遣词造句的技巧。学生在习作中, 一个很大的困境就是不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物、自己所经历的事、自己所产生的情感, 说到底, 就是语言的匮乏。而阅读的一个最大功用是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一旦接触到了优美的词句, 就应该鼓励学生像发现了精美的宝石一样, 将其收入囊中。如《山雨》中作者以一连串生动而优美的比喻句, 来形容山雨的颜色和声音,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愉悦轻松之感。

3.在“读”中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一篇好的阅读材料, 它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它通过文字素材构建的语言内容, 还包括透过语言所散发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光芒。学生如果能烛照在这些光芒之下, 习作时将会方向明确且步伐稳健。如在《一夜的工作》的结尾, 作者对自己、向全世界发出骄傲的声音, 表达了他对周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之于习作中常用的含蓄委婉的结尾来说, 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何尝不是一种更淋漓尽致而简洁易操作的方式呢?学生如果习得了这种表达方式, 对于今后的表情达意来说, 何尝不是掌握了另一种利器呢?

二、恰当选择练写形式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 有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有的在结构上独具一格, 还有的文章语言特色鲜明, 不同的文章特色迥异。所以我们在以它们为练笔的范例或引子时, 要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 顺势而为, 选择恰当的练写形式, 这也是设计好习作训练的关键。

1.仿写。所谓仿写, 就是作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 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可以分为全仿和点仿。在随文的练笔中, 点仿比较常用;而在单元习作中, 常用全仿。如在《穷人》一文的教学中, 在全面理解文意之后, 直接聚焦于课文对于桑娜的心理描写, 引导学生发现心理描写不仅要写清人物的心理活动, 还要结合当时人物的动作或表情来写, 表现力更强。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成绩放榜之后》的心理描写片段。这样, 就把阅读教学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很及时地迁移到了写作训练中。

2.补白。有些课文, 为了表达需要, 特地将某些环节一笔带过, 留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 其实这个空间里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 这段空间为“留白”。指导学生将“留白”处与原文一脉相承地、具体描述出来就是“补白”。

3.改写。改写是基于对教材原意的忠实上, 对教材进行语言重组或者体裁变换的一种练写方式。“语言重组”即学生还是运用教材本身的语言, 结合自己的主观体验, 进行一个内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如在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导游解说词;在读了《小英雄雨来》后, 我要求学生将其梗概简要地写下来。

4.续写。依据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续写, 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 对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凡卡》一文中, 凡卡满怀希望寄出的信将产生怎样的实际效果呢?课文并没有明说。我在此文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对课文进行续写。理性至上的孩子续写出发卡的信无法到达乡下爷爷的手中, 他的悲惨命运是社会制度所致, 他无法摆脱, 直至惨死;而心地善良的孩子则续写出这封信落到了鞋店老板的手中, 老板读后大动恻隐之心, 最后善待了凡卡……不同的学生, 会续写出结局大相径庭的故事, 正是这个性化的创作中,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享受到习作的乐趣。

三、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点

解决了在阅读中吸纳什么习作内容、以何种方式练写后, 练写在何时、何处切入, 读写结合的效果才最佳, 也是教师需要仔细斟酌和认真推敲的问题。

1.根据内容确定。上文中提到, 在教学中, 我们得根据不同特色的教材选取不同的练写形式, 而教材的特色在大多时候都是因其结构和内容形成特色的———极少部分是因其体裁而构成特色的———故而, 阅读与练写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得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如《穷人》一文因其心理描写突出, 我们就确定练写段落;《邓爷爷植树》一文因其天气描写对心情表达有衬托作用, 我们就学习写一句描写天气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快乐或忧伤;《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其用事实论证的方式独具特色, 我们就确定练写用两三个事例来论证一个观点。

2.根据情感确定。在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被文本带入某种情绪而不吐不快时, 这时便进入了读写结合训练的最佳时机。如在《纸船和风筝》的教学中, 学生读到“松鼠看到一只美丽的风筝向他飞来, 高兴得哭了”时, 忍不住也热泪盈眶, 脱口而出:“我知道那只风筝上也写了一句话, 上面写着……”这时, 老师鼓励学生立刻写下小熊想在风筝上写的那句话, 学生因为感情正处于饱满激动之时, 此时的写话练习最具真情实感。相反, 如果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情感尚未完全被激发, 没有跟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 情绪尚处于温温吞吞之时, 就进写话练习, 那就是强学生之所难。

资产的边界:以权利概念为基础 第10篇

一、权利概念为基础

在哲学领域,已经经历了一场语言的革命:在逻辑数学与语言学等基础上,现代哲学关注点先放在思维的外壳语言,然后依次解决认识论与本体论问题。在法学领域,也经历了一场语言的革命:现代法理学的三大流派之一分析实证主义法学(4),是受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影响颇大的流派。在经济学领域,是否需要经历一场语言的革命?笔者认为,经济学不是孤立的,很多概念与法学等社会科学相通,经济学概念的严密性要求同样需要语言分析(5)。语言分析是先展开的工作,笔者不首先综述法理学与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只是在需要时直接引用(6)。

学术意义上的权利多为法律权利,但生活中有很多是未经法律确认的权利。它们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时常被认为是道德权利或者习惯权利(7)。为了说明法律权利,笔者先说明语言上的权利。语言上的权利包括了法律的权利,语言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区别在于:法律权利肯定是受法律保护,而且法律权利一般也是有一定的利益(8),语言权利不一定;法律权利一定属于语言权利,反之则不一定。

语言世界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刻画,两个世界存在一个映射关系。这个映射的特殊性在于一个事实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言语描述;并不是每个事实都有对应的言语描述;一个言语或者是不能描述事实,或者是只描述一类事实;多个言语描述的事实可能有重叠,重叠部分就是一个或者一类事实。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权利是指一种行为具有正当性,或者说一种行为处于正当性状态中,或者说,权利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正当性(不可阻碍、不可侵犯、不可拒绝性)(9)。暂不考虑正当性,“主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总是对世界某些现实的描述;在“主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这个句子中,“主体”可以认为是主语,“作或不作”可以认为是谓语,宾语可能有可能无,相当于客体(作或不作的对象),还有状语可能有可能无。一个言语受得限制越多,该言语所映射的事实越少。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是从各个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主要分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条件状语、原因状语、目的状语、结果状语、让步状语和比较状语。与语言上的权利有关的状语,主要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条件状语。

权利是行为的正当性,权利不是行为,却离不开行为。根据张恒山的观点,权利分为主动行为、受动行为,支配他人行为的行为与保持自我既有状态行为(10)。其实,保持自我既有状态行为(身体权、生命权、肢体权、健康权)也是一种主动行为,因为“保持”本身也是一个动词,而且是主动的行为;而支配他人行为的行为与受动行为可以统一为“被动行为”,都是一种请求他人作或不作的权利。这样,语言的权利就分为主动权利与被动权利。主动权利就是自己可以作或者不作的正当性。受此启发,笔者认为语言上的权利首先应该分为主动行为权与被动行为权。

二、主动行为权与被动行为权

(一)主动行为权

主动行为权就是指主体对人、对物,或者不针对客体直接作出行为的权利。一般而言,某某权利中的“某某”是动词,这种情况,主动权利的含义很明显;有时,某某权利中的“某某”是名词,如物权、商标权、身体权、生命权等,这种情况下,该名词往往是行为作用的客体或者说对象,所要表达的权利往往是主体“拥有”某客体的权利。“拥有”是比“所有”范围更宽的概念,不仅可以“拥有”某物,还可以“拥有”生命、健康,“拥有”就是一种最常见的行为。如,保持自我既有状态行为的权利中身体权、生命权等就是如此。

另外,需要分析不行为权(或不作为权)。权利一般不是强制性的,某某权利意味着某种行为可为也可不为,如,走路权对等于不走路权。一般而言,不行为权的语言表示就是“不行为权”,但也有些例外,如,沉默权其实就是“不说话权”或者是“不回答权”。实际中总是强调出带有利益的一面来表达权利,即,如果某个权利主要是作为有利益,那么这个权利往往表达为“作为权利”;如果某个权利主要是不作为有利益,那么这个权利往往表达为“不作为权利”。

(二)被动行为权

被动行为权(即受动行为权)是指要求他人行为或者不行为的权利。它是指主体从另一主体那儿接受、获得物或劳务性服务的行为,如接受赠与、继承遗产、接受教育、获得救济和帮助等(11)。这样,被动行为权有受赠权、继承权、受教育权、受救济权和被选举权等。被动行为权中的“要求”不是具体的以语音、文字等来表达的要求,而是一种抽象的要求(12),是使他人的行为纳入自己的控制中的权利。

被动行为权总是对应着直接的义务方,因为要求他人行为或者不行为,意味着他人有行为或者不行为的义务。主动行为权利或者被动行为权利的行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其他主动行为权利或者是被动行为权利。这些伴随的权利,往往就是附属型的权利。如受教育权是一种被动行为权利,是要求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总是伴随着主动学习的权利。事实上,主动行为权总是伴随着被动行为权,主动行为权行使的过程中,总是会要求他人不去妨碍该主动行为权的行使。被动行为权与主动行为权的区分可以借鉴对人权与对世权的区分。以上说明了权利之间可能存在主权利与从权利关系,事实上,权利之间还可能存在上位权利与下位权利的关系。

三、时间权利与空间权利

(一)时间权利

时间状语会影响权利的内容。时间权利由时间状语联系起来,具体是指一个权利有一定的行使时间,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没有时间限制是指权利可以行使无限的时间,直至无可抗力的出现导致不可行使为止。时间这一因素也是经常被忽略的,如,一般动产的所有权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但动产租赁使用权往往是有时间限制的;自然人的身份权,人格权一般也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但政治权利往往是有时间限制的;房地产权利的所有权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房地产权利的使用权则是有时间限制的。语言上权利的时间限制的状语,要么以权利受限的时间段出现,要么以权利可以行使的时间段出现。自然人主体死亡了,一切权利就终止了,法人主体终止了,一切权利也终止了。非经济权利一般也随着主体的终止而终止,但经济权利会发生继承与转移等现象。此外,很多经济权利的延续时间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如存在保质期、有效期等。

(二)空间权利

空间上的权利总是与一定的空间状语结合在一起。空间状语限制了空间权利的使用空间。一般的动产是没有空间限制的,除了有些特殊的文物或者废弃物在国家之间的转移受到很大限制。空间权利主要体现在不动产。在法学中,空间权就是一个研究兴起的权利形态。以立体方式利用土地,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趋势,空间权制度在很多国家法律上相继建立,不仅有地上权,还有地下空间权、地役权等空间权利。空间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地下空间,这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出的空间利用形式,常见利用方式是在地表之下一定深度建设建筑物,包括地下停车场、人防工程和地下商场等;二是地上空间,这在我国是较新的空间表现形态,以现有的建筑技术,地上空间建筑不可能是漂浮的,必须获得一定的向上支撑力(13)。笔者关注的是语言上的空间权利,不仅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权利的空间限制,而且还有人格权、政治权利等的空间限制。事实上,对应现实的法律权利,法律总是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在一个国家地理区域内起作用为主的,所以,法律权利总是限制在一定的国家空间范围内。当然,有一些普遍性的人权是不受国家与区域限制的。

四、附条件权利与附期限权利

(一)附条件权利

附条件权利与附期限权利一方面是借鉴语言上的条件状语,一方面是借鉴附条件合同与附期限合同。同样,可以任意展开分析种种可能的附条件权利。现实中,附条件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优先权。优先权分为一般优先权和特别优先权;一般优先权是指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的优先权(税收优先权、行政机关手续费用优先权)、共益费用优先权、为债权人利益设定的优先权、为债务人利益设定的优先权等;特别优先权是指动产特别优先权与不动产特别优先权(14)。从语言上理解,优先权是指当某个条件成就时,某人有优先的某个行为权。优先权属于法律权利,但在语言世界中,还可以存在很多附条件权利。

豁免权根据适用主体不同分为司法豁免权、议会豁免权、外交豁免权、元首豁免权等,根据豁免内容不同又分为刑事豁免权、民事豁免权及行政豁免权。豁免权也是一种附条件权利,该权利的实质是当在某某条件下,主体有豁免某某责任的权利。担保物权既非物权,也不是债权,而是一种未来的所有权(15)。借鉴语言权利概念思路,担保物权就是一种附条件权利,在经济或者财务上属于或有资产。

(二)附期限权利

与附条件权利类似,从语言上理解,附期限的权利是指当期限到时,某人有某某权利。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个权利是土地权利。不动产权利或者说房地产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权利和房屋权利。这里主要分析土地权利。因为土地是不会折旧的固定资产,所以,完整的土地所有权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就算有时间限制,在中国,一般也是指土地使用权,而没有英美法的复杂的地产权制度。在早期英美法系中,地产权分为自主持有地产权与小于自主持有地产权。自主持有地产权又分为终身地产权、不限嗣继承地产权与限嗣继承地产权。不限嗣继承地产权是指可由各等血亲继承的地产,不单是直系卑亲属可以继承,只要有亲戚关系,按照相关继承人的排位序列,给予继承。限嗣继承地产权是指只有直系亲属才能继承的。终身地产权是指以持有人的生命为限,当持有人死亡时,权利终止。小于自主持有地产权就是租赁地产权(16)。死亡到来一般认为是期限,而不是条件,所以,终身地产权是附期限权利。不限嗣继承地产权是一种完整的所有权,限嗣继承地产权意味着受到限制的所有权。其中,不动产是重点和难点。

不管是附条件权利还是附期限权利,该类权利往往存在权利实现的时候与权利期待的时候的区分,如期待权、形成权与抗辩权等,这些权利往往也是法学中研究的难点。希望,是指单纯的向往的心理状态;期待,是指因具备取得权利的部分要件而生的法律地位,即权利或利益取得的客观可能性;期待权具备取得权利,取得指部分要件,受法律保护,已经具备权利的预先效力,具有权利的独立机能(17)。期待权分为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地位、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地位、时效取得占有人在时效届满前的法律地位、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前的法律地位、后位继承人的法律地位(英美法系之终身地产权制度)、不动产登记申请后受让人及预告登记权利人的法律地位(18)。期待权本身就是一种附状语的权利,可以是时间权利或者空间权利,附条件权利或者附期限权利。有学者提出:原生权利分为绝对权(物权、人格权等)与相对权,衍生权利分为组织性权利(代理权、机关权利、参与权)与塑造性权利(形成权、抗辩权);其中形成权分为设定性形成权、变更性形成权与废止性形成权,抗辩权分为永久性抗辩权与延迟性抗辩权(19)。期待权、形成权与抗辩权往往属于附条件权利或者附期限权利。

区分期待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如果一项期待利益可以计入资产负债表,那么这个权利就是期待权。不管形成权是依附于经济权利还是非经济权利,只要形成权是可交易的,形成权就是一种资产。

五、资产的边界:是否可交易

(一)可交易的

笔者认为,资产应该界定为可交易并且可持有的客体。可交易的是指可以转移出客体,同时获取经济利益,简洁的说就是可以有偿转移。一方面,这里的转移是有偿转移,不是无偿的,如果只能进行无偿转移,那就不是可交易的。如未脱离人体的血液等身体器官(20),不能有偿交易,所以不是资产。另一方面,有偿是指可以获取经济利益,这里的经济利益却不一定是可交易的。有偿是指经济的有偿,不包括非经济的交换,如人与人感情的交换,辩诉交易等活动(21)。经济利益不仅包括了可以交易的资产,也包括了依附于其他资产或非经济权利(精神权利)的依附经济利益,还包括了劳动或者服务。可持有的容易理解:劳动或者服务也是可交易的,但不能存储,不是可持有的;劳动力(劳动者)即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才是可持有的,属于资产。不管是辩诉交易(22),还是人际交往中合法与非法活动,交换活动一方付出资产或者经济利益,一方并不是付出资产或者经济利益,也不是劳动与服务,而是非经济行为本身。这种非经济行为是不可持有的,虽然可以交易,但不属于劳动或服务的经济活动。

逻辑完备地考虑,可交易的应该包括完全交易的和限制交易的。事实上,从完全可交易到不可交易是一个连续统,完全可交易的客体几乎没有,所以理论上,可以认为可交易的就是限制交易的。限制交易的就是一些资产在交易时间、交易空间、交易单位、交易主体、交易价格、交易方式等上有所限制。交易时间限制的例子是有些资产(如股票)有禁售期;交易空间限制的例子是某些资产(如股票)只能在交易所交易;交易单位限制的例子是有些资产(如股票)有最小的交易单位手(100股);交易主体限制有卖方或买方的限制,有些资产(如药品、武器等特殊产品)有较高准入生产或购买的门槛;交易价格限制的例子是有些资产(如股票等)有涨停板制度;交易方式限制的例子是有些资产(如股票)不能或很难通过实物交换的方式交易。此外,还可以从限制的原因来分析限制交易。限制的原因有天然的原因、法定的原因、约定的原因。天然的原因就是指限制交易是受当前科技所限,如保鲜品受交易空间的限制;法定的原因是限制交易是受当前法律制度约束,如股票、药品等交易就是受法制限制;约定的原因是民事主体之间约定导致交易受限制,如抵押、质押等担保权导致限制交易。

总之,可交易的总是限制交易的,并且,可交易的其实涵盖了产权确定与价值确定的特征,所以在资产的定义中,根本不需要产权确定与价值确定的特征,但仍需要从反面来加深对资产概念的理解。

(二)不可交易的

可交易的反面是不可交易的。因为约定只是发生在特定民事主体之间,一般没有对世性,所以约定一般不发生不可交易的可能。不可交易的可以分为天然不可交易的与法定不可交易的。天然不可交易的,是指在目前的科技条件约束下不可交易,如人的外表、智商情商等是不可交易的,还有人的很多人格权利也是不可交易的。企业的商誉、个人的信用附属在企业身上,属于天然不可交易的。法定不可交易的,就是法律规定了不可交易的,如未脱离人体的血液等器官等。企业的某些特许权,如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就是法定不可交易的,但可以随整个企业一起转让。一般认为,约定不可交易的就是限制交易的,没必要单独认为不是资产。

还有一种天然不可交易是交易成本大于客体本身交换价值,从而导致客体属于不可交易。如,某些资产对于某个主体是有使用价值的,但对于其他主体都是没有使用价值的,或者说只对极少量的主体是有用的,主体搜寻成本、地理成本等交易成本很高,交易成本大于交换利益。如,企业主体确实有一些设备,寻找不到买主,以至于交易成本大于设备残余价格。但这些现象毕竟是少数,这些设备一般还是认定为资产,以摊余成本保留在企业资产负债表内。当然,也不排除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事物变为可交易的资产:法律严格禁止交易的事物变成可交易的资产;天然不可交易的事物变成可交易的资产。或者,可交易的资产变成法律严格禁止交易的事物;可交易的资产变成天然不可交易的事物。

不可交易的并不意味着没有经济利益,一个人的智商、情商、隐私权和社会关系等是不可交易的,但确实有很大的经济利益;依附于某个特定的不动产的良好区位,是不可交易的,但也有很大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附属于资产或者是非经济权利。

(三)价值与使用价值

资产是可交易的,就是有经济价值的。经济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三个概念是等价的。使用价值是广义的使用价值,包括了消费、生产等一切有用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组合可以有四种情形,最普遍的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事物。第二种是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事物(价值为零或负数)的例子如人格物、依附经济利益。人格物是指对于个人特别有意义的照片、手稿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其本身价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第三种是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这种情况往往是,现代社会的不以贵金属等为支撑的法定货币,不管是电子形式存在的存款,还是流通外现金,基本上是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纸币本身可以具有一些少量的书写记录等使用价值;还有特殊的一些货币,成为了收藏品,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同样,从货币扩大到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一般也是只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因此,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最后的一种情况是,客体是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的事物(价值为零或负数)的例子如负产出,就是现代社会中产出中的垃圾废弃物,这些是需要环保企业回收处理的,需要花费企业的一般费用,这是负产出,相当于投入,价值为负数。表1说明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四)经济权利与经济利益

前面从语言的角度,完整地分析了权利的概念。笔者主要涉猎了民事权利,法律上权利还有很多,如宪法权利、诉讼权利、政治权利等,但这些权利不是笔者讨论的重点。另外,语言上的权利很多可以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为求简化,笔者将权利分为经济权利(物质权利)与非经济权利(精神权利)。非经济权利不仅包括了民法中的精神权利,也包括了宪法中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等权利。

法律上的利益可以分为经济利益(物质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精神利益)。经济权利一般只有经济利益,即本文的资产,就是可交易的(不包括劳动与服务);非经济权利是不可交易的,必然有精神利益,可能有或者也可能无经济利益。很多非经济权利是有经济利益的,如一个人的外表、情商与智商等人格权,一个企业的信誉、信用、文化等商事人格权(23),都有很强的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有依附经济利益的,但这些权利不可以交易。经济权利就是资产,可能也会有非经济利益,如某些人格物祖传宝贝等,就既是经济权利,也有非经济利益(精神利益)。表2说明了经济权利与经济利益、非经济利益的关系。

综上,资产就是可交易的并且可以持有的客体,这个交易是指主体可以有偿的方式将资产转让出去,同时获得对价可能是其他经济权利(资产)、非经济权利(包含依附经济利益)、劳动或服务。进一步地,可研究资产的内部结构(类型),涉及一些成对的概念: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所有资产与使用资产、短期资产与长期资产等。这样,资产的概念框架就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成小云、任咏川:《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的资产概念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2]杨立新、王竹:《不动产支撑利益及其法律规则》,《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高富平、吴一鸣:《英美不动产法:兼与大陆法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申海恩:《私法中的形成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程和红:《商事人格权论——人格权的经济利益内涵及其实现与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申卫星:《期待权基本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宋宗宇:《优先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徐洁:《担保物权功能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恒山:《法律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以业绩为基础套利能否战胜市场 第11篇

关键词:基金业绩;基金持续性;套利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44-05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 中国基金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基金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随着基金投资者数量的增加, 其投资策略也日趋分化,但普遍认为基金适合作为长期持有对象,频繁地变动基金得不偿失。 无论是实务经验还是理论都证明了其合理性:许多把基金当作股票来炒,一味追高杀低的“基民”损失惨重;Shleifer和Vishny(1997)证明基于业绩的套利(PBA)是违反市场效率原则的,并非完全有效,特别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并不能使证券价格回归基本价值。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适用的范围, 本文通过构建一种基于业绩的套利策略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依据基金业绩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转换基金,可以稳定地获得超出市场的收益。

二、基金业绩的持续性与基金排名

基金业绩持续性是指基金业绩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具有一贯性的现象,即所谓“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现象。基金业绩持续性对投资者投资决策、基金经营意义重大: 如果基金业绩存在持续性的话,说明基金历史业绩中含有对未来业绩具有预测力的因素,那么通过对基金业绩的分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基金的未来业绩,简化投资决策过程。而且由于市场的多变性,这些因素更有可能是来自基金内部,即基金管理者优秀的才能, 因此良好的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基金经理们的才能, 可以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帮助。如果基金业绩存在持续性的话,历史业绩优秀的基金就更有可能吸引大量的资金, 相反历史业绩差的基金就会面临资金流出、 规模减小甚至难以为续的困难。

基金持续性结论成立与否, 与基金排名密切相关。 一个完善的基金排名对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基金排名具有评价与激励两种作用。评价是指从基金排名中可以直观判断出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绩效(无论从绝对意义上还是从同自身或其他竞争者相比较的意义上), 投资者可以籍此衡量投资决策效果, 基金公司能够凭此对基金管理者进行奖惩。因此,基金排名具有的评价作用使基金管理者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基金排名密切相关; 理想的排名使投资者不会大量抽走投资资金, 保证了基金的生存,同时还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激励是指由于上述原因, 基金管理者必然努力提升基金排名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此外,基金排名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预测作用, 即基金排名体现的历史业绩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基金未来收益的信息,投资者可以据此作出投资决策。 使基金排名具有预测作用的就是基金业绩的持续性。

三、策略设计

根据基金排名与基金持续性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投资策略: 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将基金按业绩进行排名, 投资者当期选择持有前期排名第一的基金,这样投资者根据基金排名不断动态调整持有的基金,如此循环下去。投资期结束将累积收益与市场基准对比,判断策略是否战胜市场。

设计这种策略的理论基础是上述基金业绩持续性理论以及基金排名理论。由上可知,基金业绩持续性更可能出现在短期内, 同时如果基金业绩具有持续性的话,基金排名就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投资者可以借助基金排名进行投资决策。 即在基金具有短期持续性的条件下, 基金排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基金的未来短期业绩。 业绩优良的基金在短期内保持业绩稳定的可能性要大于业绩下滑的可能性, 反映在基金排名上就是短期内基金排名保持稳定,变动幅度较小,也就是说当期排名居前的基金在下期排名靠前的可能性较大, 这样就可以按照基金排名设计此种策略。

投资策略中选择合理可信的基金排名至关重要, 本文采取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的晨星基金评级方法。 基金排名的基础是对基金种类的合理、科学划分,晨星评级采用事后方法,通过分析基金的投资组合,考虑了基金风格偏离现象,可信度较高。基金分类如表1所示。

晨星基金评级将每只具备1年以上业绩数据的基金按照上述标准归类,在同类基金中,按照“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由大到小排序:前10%为5星;接下来22.5%为4星;中间35%为3星;随后22.5%为2星;最后10%为1星。可见晨星评级主要是从基金长期业绩的角度评价基金表现。出于构建策略的需要,我们主要采用晨星公布的基金在评价期的业绩排名(以回报率表示),而不是评级。

以标准为基础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能力,创业教育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各高职院校逐步开展起来, 但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创办企业的教育, 将创业教育功利化, 创业教育没有融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也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笔者认为,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 要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 将创业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全程, 立体化综合实施创业教育,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一、创业教育应以素质为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融创新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强调, “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 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的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 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蕴涵于素质教育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其中强调的创造能力、创业精神等素质正是创业教育要实现的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延伸和发展, 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也突出了创新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并使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因此, 也可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将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途径”[1]。如果没有扎实的素质教育, 便不可能真正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 切实提升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才能有较高水平的创业实践, 创业者具备的素质越完备, 其创业成功率越高。在我国现阶段, 高职院校中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加强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创业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在我国不少高校, 对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还不到位, 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没有把它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上来。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会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开展,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要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过程中, 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整合作用来实施素质教育。以创业教育为主题, 融合校园文化建设,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了解创业相关知识, 以此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 将创业教育知识、技能等与素质培养全面融合于教学活动中来实施素质教育。要“把思想、道德、文化、科技和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统一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重视实践”[2], 强化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创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

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使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创业心理品质。也就是说, 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创业能力, 这是一种核心能力, 它包括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劳动, 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 具有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也可以分解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几类能力[3]。

创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培养模式是把影响活动进行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即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把教育目标指向受教育的人本身, 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 以能力为本位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也是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4]。能力本位教育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简称CBE) 思想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的体系, 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可以借鉴职业能力的培养, 明确创业实践应具备的能力, 以此为目标, 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

结合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 应坚持以培养创业能力为本位。结合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 这里的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5]。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 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 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 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能力, 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由此可见, 创业能力培养与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职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基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这种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实质上与创业能力是一致的, 这种“职业性”、“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其实质也就是创业人才。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资源整合和高职教育功能的体现, 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应完善体系, 创新模式, 系统实施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构建起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且在教学计划、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加以体现。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上及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改革,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构建起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应该对现有的课程模式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 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 根据需要及时增添新内容, 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全程中去,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教学中实现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大多没有系统化开展创业教育。不少学校的创业教育以讲座、选修课或学生创业大赛、创业知识技能讲授等一种或几种形式进行。要系统化开展创业教育, 就要贯穿渗透教学全程, 在各学科教学中广泛渗透创业教育, 充分利用大学远距离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 改革教学方法, 实施开放式的教学, 利用各科教学进行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包罗万象, 单独的创业课程不可能包罗一切, 因此要在各科教学中广泛渗透创业教育, 使学生掌握办理开业的有关法律知识和手续以及经营管理知识, 培养学生创业、社会交往、公关等能力, 使学生既学会创业, 也学会管理, 学会当好业主或雇员, 合法经营, 创利经营[6]。创业教育要有理论, 传授创业相关的知识, 同时更要有实践, 创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创业实践,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也要提高创业能力;既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 又要在创业教育课堂中强化。同时在校园中要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是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创建创业实践基地, 提供学生实践平台;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总之,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 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 不仅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 要完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模式, 同时要系统化实施才能达到创业教育的效果, 从而实现提高高职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瑞玲.大学生创业教育将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与途径[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2]贺德亮.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途径和方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

[3]曾春水.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2) .

[4]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 2004, (22) .

[5]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

上一篇:否认制度下一篇:3D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