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小组访谈范文

2024-05-27

焦点小组访谈范文(精选9篇)

焦点小组访谈 第1篇

焦点小组访谈法在目前的定性研究当中应用非常广发, 它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系著名教授默顿 (M e r t on, R.K) 和他的同事开创和运用。

194 6年, 默顿和坎德尔 (Kend all) 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焦点访谈”的学术论文;1956年, 默顿、费斯科 (Fiske) 和坎德尔出版了第一本有关焦点访谈的理论性专著《焦点访谈:问题和程序手册》。到上世纪80年代, 焦点组访谈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1 9 4 6年, 默顿和坎德尔 (Kendall) 指出, 焦点访谈的特性, 是研究者预先设计好主要的研究问题, 在访谈提要的指导下, 研究者组织被访者参与讨论, 他们在访谈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二、焦点小组访谈的种类

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少和进行方式的不同, 托马斯L.格林鲍姆 (1998) 将团体焦点访谈分为三类: (1) 全员团体焦点访谈:访谈约持续90-120分钟, 由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主持人引导, 根据共同的人口特征统计、态度等安排8-12人参加; (2) 微型团体焦点访谈:除了组成人数为4-6人外, 其他方面与全员团体焦点访谈相同; (3) 电话团体焦点访谈:参加人在电话中讨论, 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主持人引导, 时间为30-120分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在网上进行团体焦点访谈, 出现了电子团体焦点访谈 (G o rm l e y, 19 8 9) 和因特网焦点访谈 (Holly Edmunds, 1999) 等。

三、焦点小组访谈的作用及其应用

焦点小组访谈主要有两个特殊作用:一是深入探索知之不多的研究问题, 团体焦点访谈适合于迅速了解顾客对某一产品、计划、服务等的印象;诊断新计划、服务、产品 (如开发、包装) 或广告中潜在的问题;收集研究主题的一般背景信息, 形成研究假设;了解团体访谈参加人对特定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为问卷、调查工具或其他较量化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的设计收集资料等。二是为分析大规模、定量调查提供补充。团体焦点访谈可在定量调查之后进一步收集资料, 帮助更全面地解释定量研究结果。

焦点小组访谈的调查方法可以被用于以下方面:1) 揭示对某一问题、现象的群体反应。2) 通过访谈能够就某一研究形成假说和推论。3) 改进和完善一些定量研究方法。4) 解释并阐述其他一些定量研究方法的结果。

四、与其他方法的结合运用

焦点访谈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但同时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 通常把焦点组访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一起运用, 以便能够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较高水平。目前看来, 与其他方法的结合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包括与深度访谈、个人访谈以及调研的方式相结合。

C r a b t r e e, 1 9 9 3指出调研主持者之所以将个人访谈与焦点小组访谈结合在一起是因为这样能够同时发挥个人访谈深度优势以及焦点小组访谈广度的优势。Duncan&Morgan, 1994年指出, 在个人访谈结束后, 焦点小组访谈被用来对一些特定的经验和观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访谈, 以获得关于这些特定方面更多的信息。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首先运用个人访谈法获得大范围的经验和观点, 然后再根据研究的需要, 运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那些研究当中感兴趣的经验和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因此, 如何结合焦点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 主要取决于质化研究当中的广度和深度。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运用中, 主要的形式是将焦点小组访谈法和调研法相结合。Morgan, 1993年提出了焦点小组访谈和调研相结合运用的四种方式。1) 调研法主导, 焦点小组访谈辅助。由于调研法受到问卷局限, 所以可以运用焦点小组访谈对问卷当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便深入挖掘信息。这种方式运用最为普遍。2) 焦点小组访谈为主导, 调研法提供辅助信息以便引导访谈。运用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调研法能够通过提供宽泛但不深入的信息为焦点小组访谈确定样本的选择或者讨论主题的选择。3) 调研为主导, 此时焦点小组访谈被用来对调研的结果进行解释。调研结束后, 与调研对象取得联系, 并对他们进行焦点小组访谈看定性研究是否能够与定量研究的结果相吻合。这种方式运用较为普遍。4) 焦点小组访谈为主导, 而调研作为跟进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这种方式是运用的最少的。

五、结束语

焦点小组访谈是一种发现、探索和验证问题的重要研究工具, 作为一种收集信息的工具, 焦点小组访谈既可用来进行探索性研究, 也可进行验证性研究。尽管焦点小组访谈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有其优势, 但是, 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 应该将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特别是要与一些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才能更客观准确反映事物内在的规律。

摘要:焦点组访谈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获取资料的方法, 因此, 系统地介绍这种方法对于研究者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焦点组访谈研究方法的概念、种类、作用、与其他访谈方法的结合运用。

关键词:焦点小组访谈,访谈,定性研究

参考文献

[1]、Merton, Robert K. and Patricia L.Kendall. 1946. The Focus interview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David L. Morgan. Focus Groups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2 (1996) .

[3]、Robert K. Merton. The Focused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s: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J].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51, No. 4 (Winter, 1987) .

焦点小组访谈沟通规则 第2篇

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并诚恳地告诉参与者:

① 不存在不正确的意见,你怎么认为就怎么说,只要你说出真心话; ② 你的意见代表着其他很多像你一样的消费者的意见,所以很重要; ③ 应该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不允许嘲笑贬低;

④ 不要互相议论,请一个一个地发言

⑤ 不要关心主持人的观点,主持人对这个调研课题跟大家一样,主持人不是专家;

⑥ 如果你对某个话题不了解,或没有见解,不必担心,也不必勉强地临时编撰;

⑦ 为了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问题,请原谅主持人可能会打断你的发言等等。

⑧ 还有什么问题?

8.焦点访谈的数据和资料分析要求主持人和分析员共同参与

焦点小组访谈 第3篇

登机牌 (boardingpass/boardingcard) 是机场为乘坐航班的乘客提供的登机凭证, 乘客必须在提供有效机票和个人身份证件后才能获得, 也有人称之为登机证或登机卡。有乘机经验的人们都知道, 在到达机场后, 第一要务便是拿着机票去办理登记手续, 也就是平常说的“换登机牌”。登机牌上向乘客提供了航班号、登记时间、在哪个登机口登机以及上机后的座位等许多重要信息, 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 我国使用的登机证印制十分简单, 多为手工填写和加盖橡皮戳记。随着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在所有机场或航空公司都采用电脑打印。近年来, 登机证的印制更加精美, 背面还出现了不少广告内容, 成为引人入胜的集藏品种。同时, 随着飞行事业的发展, 乘客们对登机牌的可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今各大机场常见的登机牌绝大多数为硬纸卡, 大多数为长方形, 正面印有机场、航空公司或民航机构的名称和徽记, 以及可供填写乘机人姓名、航班号、航班起讫站、座位号、舱位等级、日期与登记时间、登机口、舱位等级等内容, 部分登机证还注明允许吸烟航班或禁烟航班的标志, 有些还印有机场的地图。

不同机场的登机牌上呈现的信息都各有不同, 多少不一, 布局各不相同, 设计各有特色, 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怎样的登机牌才是用户所需要、所喜爱的?为了解决这个的问题, 我们收集了60张现有登机牌, 通过焦点小组访谈, 了解用户对现有登机牌设计和布局的好恶, 从而总结用户对登机牌布局和设计的需求。

二、调查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根据方便取样原则, 2010年12月选取在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进行焦点小组一次, 受访用户8名, 访谈时间约为120分钟。

访谈对象共8人, 来自不同专业。其中男性4人, 女性4人;可用性方向研究生3名, 其他专业5名;最小年龄为20岁, 最大年龄为26岁;从未搭乘过飞机的用户1名, 平均每年搭乘飞机1-5次的用户6名, 平均每年搭乘飞机5次以上的用户1名。

(二) 调查材料

焦点小组访谈的材料包括焦点小组准备材料和讨论用的登机牌。

1、焦点小组的准备材料共4份。

主持人访谈大纲用于指导主持人对整个焦点小组的主持和控制。

焦点小组记录表根据主持大纲进行编写, 用于在焦点小组中工作人员对参与者的反馈进行及时记录。

用户背景问卷用于了解用参与者的背景信息, 以及参与者对参与焦点小组的评价。

焦点小组PPT用于在焦点小组进行中对参与者进行可视化的引导, 便于参与者更清晰地了解主持人的要求或访谈内容等。

2、讨论用的登机牌共12张, 均从收集到的登机牌中抽取。

按照登机牌上信息的排列和整体设计将收集到的60张登机牌分成7类, 然后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进行抽样, 最后获得12张登机牌。具体登机牌如图1所示。

(三) 焦点小组实施

焦点小组访谈在会议室中进行, 通风良好, 光线充足、安静。会议室旁配有监控室可以通过会议室中安装的录音摄像设备对焦点小组进行监控和记录。焦点小组访谈由作者担任主持, 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全过程进行录音和录像, 而后对音像资料进行逐字稿转写。

焦点小组访谈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开场热身, 首先由主持人欢迎受访者参与并介绍本次焦点小组的目的和规则, 然后请受访者逐一进行自我介绍, 以建立良好的访谈环境。第二个阶段为正式访谈阶段, 该阶段中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进行讨论: (1) 现有登机牌设计中令人满意的部分, (2) 现有登机牌设计中令人不满意的部分, (3) 自己设计一张登机牌, 并介绍自己的设计, 说明设计理由。第三阶段为总结, 由主持人回顾本次焦点小组的讨论结果, 并感谢参与者, 同时要求参与者填写用户背景问卷, 具体实施环境和实施情况如图2所示。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次焦点小组的资料分析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 即从访谈收集到的资料中寻找反复提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 将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归入同一类别, 进行整理。

(一) 呈现必要的、有效的信息

受访者希望在登机牌上呈现必要且有效的信息。对于登机时间、登机口等信息, 受访者认为必须在登机牌上进行呈现。同时增加一些必要的提示信息, 如提前登机提示等,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 便于用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的在登机牌上找到。“登机牌上呈现一些重要的提示信息就比较好, 比如‘起飞前10分钟到’这样的, 对没乘机经验的人来说很重要, 可以避免因为不知道一些常规性的登机信息而造成的错过班机等情况。”

而对于一些无关信息, 用户认为它们既不必要, 还有一些信息是用户不能理解的, 因此不需要呈现在登机牌上。“登机牌上有些信息是我们用户不明白的, 比如‘序号’这一项, 我一直也没搞明白它到底是什么序号, 后来发现其实登机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用到它, 也就不管它了。像这样的信息呈现在登机牌上, 没有意义, 还不如不要。”

(二) 信息排列整齐、清晰、有规律

使用登机牌时, 信息排列的整齐性、清晰性和规律性都对用户快速便捷的使用登机牌, 在上面搜索需要的信息有较大的影响。受访者认为在信息排列时应该按照一定规律、将重要信息放置在用户容易搜索到的位置上, 且必须整齐、清晰, 否则会增加用户搜索信息时的负荷。

“航班号和其具体内容, 没并列在一行, 上下错开, 查看的时候容易串行看错;常旅客和后面信息全都连在一起, 看起来麻烦, 信息排列时应该有点间隔, 不要连在一起, 看起来不清楚;登机的时候和航班号、登记时间、登机口等信息相比, 关系到自己的信息 (如名字) 不是太重要, 但它却放在最前面, 这样不是很好, 应该把用户更感兴趣的, 觉得更重要的而信息放在前面, 方便查看。”

(三) 对重要信息进行突显

在登机牌上, 由于文字信息比较密集, 为了使用户能更快速的查找到重要的信息或者向用户强调相关信息内容, 需要在设计时对重要信息进行突显。现在的突显主要有改变字体颜色、增加突显框和改变字体颜色同时增加突显框三种。受访者对这三种突显方式都可以接受。

“登机牌上用红色框圈出关键信息, 如航班号、登记口、登机时间和登机口等, 或者把字体颜色变为红色进行突显, 用红色字体和方框进行突显后, 能很快注意到这些信息, 使用更方便。”

在视觉搜索中, 突显能够更快速的捕获用户的注意力, 改变用户的视觉策略为向导性, 从而减少搜索时间。且根据胡凤培等人的研究, 颜色突显是最有效的突显方式。

(四) 信息呈现应该有中英文对照, 且中文大, 英文小

现在有许多外国友人在国内搭乘飞机, 因此中英文对照是对登机牌信息呈现的重要要求之一。同时, 在国内的大多数乘客还是主要中文进行识别和阅读的, 因此在中英文字体设置时, 应该中文字体略大方便更多乘客阅读。而在一些数字、日期等信息呈现时, 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标示方式, 这样则可以不再进行中英文对照。

“国内航班没中文标识, 没用中文写姓名只用了大写拼音感觉很奇怪, 到达站也是大写字母没中文, 这样对不懂英文的国内乘客影响挺大的, 应该采用中英文信息结合呈现, 不要只用数字或大写。而且在中英文都有的情况下要先中文后英文, 现在的登机牌上顺序排列不一致有的先英文后中文, 有的后中文先英文, 看起来很乱。”

(五) 字体统一, 大小合适, 写法规范

受访用户认为登机牌上的字体应该统一, 相同等级的文字大小也应该相同, 且要让用户能清楚的看到登机牌上的文字, 还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一些特殊的用户, 如老人和视力不好的用户。同时在登机牌上应该采用规范汉字, 繁体字等容易造成用户的不理解。

“登机牌上的字比较小, 看起来吃力, 不方便搜索信息。”“这边出现了一个繁体字, 有些用户是看不懂繁体字的, 还是应该使用规范字的。”

(六) 颜色搭配简洁、大方, 有设计感

登机牌整体版面较小, 如果采用较为丰富的色彩搭配, 会使页面看起来繁乱, 破坏用户的整体使用体验。因此在选择色彩搭配时最好采用不超过两种的彩色颜色:LOGO栏底色、文字突显颜色。这样整个页面看起来更简介、大方。同时还要有设计感, 让用户觉得该登机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让他间接地体验机场的优质服务。

“登机牌的颜色搭配的使用体验比较有影响, 颜色过于单一不方便用户对信息的查找, 喜欢对重要信息进行颜色突显的登机牌, 但在突显是颜色不要太花哨, 花哨的颜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不喜欢。”

四、调查结论

本次调查得到结论, 在登机牌设计中考虑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 呈现必要的、有效的信息; (2) 信息排列整齐、清晰、有规律; (3) 对重要信息进行突显; (4) 信息呈现应该有中英文对照, 且中文大, 英文小; (5) 字体统一, 大小合适, 写法规范; (6) 颜色搭配简洁、大方, 有设计感。

摘要:本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 了解用户对登机牌上的文字信息的布局和设计的需求, 从而总结登机牌的设计原则。研究结果表明, 登机牌设计原则如下: (1) 呈现必要的、有效的信息; (2) 信息排列整齐、清晰、有规律; (3) 对重要信息进行突显; (4) 信息呈现应该有中英文对照, 且中文大, 英文小; (5) 字体统一, 大小合适, 写法规范; (6) 颜色搭配简洁、大方, 有设计感。

关键词:焦点小组,登机牌

参考文献

[1]登机牌名词解释[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6983.htm.

食堂满意度焦点小组访谈报告 第4篇

访

小组人员:黄萌 简利力 王蔚 刘诗泽 安泓浩

朱海滨 张行健 盛成飞 孙菁韬

关于重庆交通大学就餐满意度焦点小组访谈报告

访谈时间:2012年9月26日

访谈地点:第二教学楼20413

主持人:黄萌

记录员:简利力

小组成员:王蔚 刘诗泽 安泓浩 朱海滨 张行健 盛成飞孙菁韬

一、访谈背景

大学生群体和食堂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的因素,这种现状如果任其发展的话,势必会阻碍学校的正常运行,为了解我校学生食堂服务整体情况,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质量,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和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使同学们能够得到更好的饮食服务,重庆交通大学09广告学专业第四调研小组就食堂就餐满意度调查小组于 2012 年9月26日组织了本次焦点小组访谈。

二、访谈目的1、真实客观的反映学校食堂就餐的环境的具体情况和问题。

2、了解同学对就餐环境的的看法,针对其问题找到最根本性的原因。

3、为食堂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提供良好的解决方式。

三、访谈方法

主要采用焦点小组,成员由本小组同学组成。

四、访谈范围

小组成员内部访谈,访谈的问题主要围绕就餐的环境及其具体问题这一主题,问题由主持人提前设计好,讨论时由主持人按照既定的思路引导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讨论。

五、访谈内容

1、饭菜的味道、分量、价格、种类

2、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3、就餐的过程(等待时间长短、就餐秩序等)

4、就餐环境

六、焦点小组访谈记录

主持人:老师,同学们,上午好。我们重庆交通大学09广告学专业第四调研小组。现在我们重庆交通大学食堂就餐环境现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下面我介绍一下焦点小组访谈法及我们此次讨论的规则,请看大屏幕。

焦点小组访谈法又称小组座谈法,就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或客户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

规则如下:

1、您的回答没有正确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

2、请倾听别人发言。

3、请讨论小组成员一个一个的发言以免漏掉 一些重要的观点。

4、请大家不要向我提问,因为我本人观点中立

5、如果小组成员对我们将要讨论的一些话题了解的不多,也不要觉得难过—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重要的。

6、我们要讨论一系列话题,所以我会时不时地将讨论推进到下一个话题。

主持人:现在我开始提出讨论问题,请各位踊跃发言

1.对交大食堂的整体满意度怎么样?

(1)整体感觉:卫生、价格还比较好,味道不怎么样,菜的选材较好,安全有保障,整体菜的质量不错,卫生法安眠的认可度较高,但是综合性评价较差。

(2)最满意的地方:卫生好,就餐的环境明亮、宽敞,较舒适,菜品的种类丰富

(3)最不满意:就餐时比较拥挤,秩序混乱,食堂的服务态度比较差

2.对交大食堂的卫生状况的看法,可以比较菁园,雅园,知园。然后从地面卫生,餐桌卫生,食堂饭菜卫生,餐具卫生等等方面来谈。

(1)卫生状况的看法:菁园和雅园的卫生环境相对是比较好的,除此之外的知园食堂的卫生环境是最让人不放心的(2)食堂比较难忘的印象: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菜里边有虫、餐具有鲜味,其中生态食堂的印象是最好的3.对交大后勤人员服务态度进行评价,讲述一下自己的经历,或则对哪一个后勤人员印象深刻,也可以从3个园区进行比较。

(1)后勤的服务态度:雅园食堂的整体的服务态度是最差的,菁园食堂其次,但是知园食堂的后勤服务态度是最好的(2)外部的就餐因素:一般都是应该有的,而且对就餐的人群来说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只有菁园食堂有音乐,雅园有电视等,在其他方面都相差无几

4.去交大食堂吃饭的频率是什么样的,是基本都去,还是很少去,还是其他的。在哪个园区吃的最多。

(1)就餐时间的安排:整体比较满意,但是希望晚上九十点时有服务,食堂关闭的时间能推迟一点最好,或者早开一些时间

(2)就餐频率:没去:手续很麻烦,充值等,而且不知道该怎么样使用,也不习惯食堂菜品的味道较少去:去改善一下味道,人很少的时候或者没有钱的时候,也存在跟不上饭点的时候也去食堂经常:菜丰盛,品类多,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

5.对食堂的饭菜满意度是怎么样的,从味道,色泽来评价。还谈谈食堂的饭菜类型,对哪里最满意。比如小炒,冒菜,套餐,煲仔饭,面条或则其他的。

(1)最满意的餐次:最满意的是晚餐,其次是中餐和早餐

(2)整体对食堂的评价:味道一般,卫生较好,色泽不好看,分量较多,其中是素菜,但是荤菜相对较少,饭不怎么好吃,较生硬。

(3)对饭菜类型的满意度:面食 30% 小炒 60% 其他10%

(4)希望增加的菜式类型:尽量的多些其他菜系,西餐也是不错的选择

(5)最多的类型:套餐 40% 小炒 40% 其他20%

6.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饭菜价格,对交大食堂饭菜的价格进行评价。

(1)参考其他学校对交大食堂价格的评价:整体比其他的学校要贵

(2)最不合理的地方:饭比较贵而且还难吃,肉类比较少价格不便宜

(3)与小店比较:小店的性价比较高,食堂虽然相对便宜,但是不怎么好吃

7.希望交大食堂总体上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希望改进的地方:饭菜质量、早餐的种类应该改进和更加的丰富,对某些受欢迎的菜品要适当的增加分量,饭菜的的安全要加强,菜品要增加,时间安排应该更加的合理,让更多的热更方便就餐,在后勤的服务上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加强对就餐环境,特别是对秩序的管理,使就餐的环境得到规范。

主持人:好,再次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同时再次感谢大家参加这次访谈,我们会根据记录员的记录认真整理资料。,为了解我校学生食堂服务整体情况,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质量,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和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谢谢大家!

七、结论和建议

通过此次焦点小组访谈,我们发现了就餐状况现存的问题,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1、重庆交通大学食堂整体的就餐环境一般,相对于其他重庆高校来说也相对要差一些。但总体来说菜的选材较好,安全有保障。

2、比较好的方面就是就餐卫生与其他的因素相比较是最好的,但是在其他方面是比较差的,特别是在就餐的秩序,服务的态度方面。

3、相对于食堂外的小店,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不强,主要是小店的性价比高,食堂贵但是味道、分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4餐时间的安排整体比较满意,对晚餐的满意度较高,但是荤菜相对较少,饭不怎么好吃,较生硬,因此食堂就餐的频率整体不高。

小组建议如下

1、饭菜质量、早餐的种类应该改进和更加的丰富,对某些受欢迎的菜品要适当的增加分量。

2、饭菜的的安全要加强,注重菜品的选材质量,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

3、时间安排应该更加的合理,让更多的热更方便就餐,在后勤的服务上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加强对就餐环境,特别是对秩序的管理,使就餐的环境得到规范。

《焦点访谈》与舆论监督 第5篇

现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大众传播的时代, 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信息传播活动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学习、工作、日常起居似乎已经离不开它们的帮助和提供信息、娱乐等。这种覆盖各个方面的影响, 强大的具体作用, 使得大众传播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信息系统。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知识的同时, 它似乎也在扮演着这么一种角色:成为公众意见与建议表达的载体, 公众的精神纽带, 即发挥着其独有的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广义上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 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 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查和督促。表现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狭义指新闻舆论监督, 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 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 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非常重视大众传播的舆论监督作用, 并将其提升到重要的位置。因为舆论监督作用使底层老百姓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表达意见、发表看法的平台, 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都能摆在公众面前使其受到极大的关心, 让社会各界都能听到最真实的呼声, 看到最真实的画面。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和无形的强制性, 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妥善解决人民的最本质问题, 真正做到为人民说话, 为人民服务。

二、《焦点访谈》时刻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1992年春天, 邓小平南方讲话后, 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态势在各行各业逐渐形成。就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4月1日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之后创办了新闻评论性节目《焦点访谈》。至此之后, 《焦点访谈》成为我国自开办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 与《新闻联播》构成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板块。

《焦点访谈》从最早的“时事追踪报道, 新闻背景分析, 社会热点透视, 大众话题评说”到现如今的“用事实说话”, 无不向公众明确表明着自己的栏目定位, 即实行舆论监督。节目新闻评论部的第一主任孙玉胜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新闻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如何将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对热点问题进行报道不仅是新闻媒介本身的需要, 而且是观众的需要, 同时也是政府的需要。”明确的定位和严格的选题, 使《焦点访谈》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焦青天”, 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 朱镕基同志更是将其誉为“舆论监督, 群众喉舌, 政府镜鉴, 改革尖兵”。

1.《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公开性

公开性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最重要的特点, 没有公开性, 舆论监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焦点访谈》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舆论监督的公开性, 开创了中国新闻界开展舆论监督的新局面。

1997年8月24日, 郑州发生了公安民警张金柱酒后驾车撞人拖人的恶性命案, 公安机关于同年8月27日立案, 可是在之后的49天的时间内对该事件的处理竟然一直处在立案的阶段。对此, 《焦点访谈》播出《逃不掉的罪责》, 公开报道了这一事件。当节目曝光后, 情况马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检察院认为公安部门过于敷衍而退卷, 并于10月28日予以起诉, 法院随即开始立案, 同年12月3日公开审理, 并报经最高法院审委会讨论, 次年1月12日做出一审判决, 整个案件的审理速度由此明显加快, 直到获得解决。

可以想象, 若是没有《焦点访谈》的公开报道, 此案件绝不会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按时结案。在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 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吸取教训, 努力完善制度, 严肃追究责任, 才可减少此类事故的隐患。《焦点访谈》舆论监督中公开性的成功实践, 让我们社会具有了更完善的自我修复机制, 让公民的知情权得到高度的重视。

2.《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实名制

《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中, 对于一切丑恶现象、腐败分子、不法行为采取“实名制”的做法, 对于事件的当事人、发生地进行公开而具体的披露, 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名副其实, 不再只是“隔靴搔痒”。

2001年12月, 《焦点访谈》播出了《当孩子落水之后》的节目, 披露了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副市长王明忠等人面对女童落水, 不下水救助而最终看着孩子被水淹没的事件。在节目中, 记者不仅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调查的一清二楚, 而且还直接采访了当时在现场的人员, 由于完全是用事实说话, 而事实又是完全建立在真人真事、有名有姓的基础之上, 所以在该期节目播出之后的一个月, 王明忠被撤销市委委员及市政府党组成员职务, 同时上级纪委建议撤销其副市长职务。事后, 群众纷纷表示对于他的处理符合民意。

“实名制”的正确运用, 使《焦点访谈》真正反映出人民的意愿, 把焦点聚集在新闻热点之上, 让披露的事实真相更加具体直接, 形成了特有的锐利鲜明的风格。

3.《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广泛性作用

舆论监督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其监督的对象是所有国家机关和一切公职人员、党和国家的一切事务和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等等。而《焦点访谈》的成功之处, 就恰好表现在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身的优势, 实现了舆论监督对象和领域的广泛性。

据一项数据统计, 以《焦点访谈》播出的前396期为例, 滥用职权包括行政和行业特权、侵犯公民权利以及贪污受贿占总数的33.1%, 弄虚作假占19.2%, 社会问题占17.9%, 批评性报道中的政法类占38.9%等等。

它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 反映的是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时发挥着其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晴雨表”的作用。

三、通过《焦点访谈》的成功得到大众传媒在发挥舆论监督时的启发

专家认为, 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史上, 除了《新闻联播》外, 再也没有其他节目比《焦点访谈》的创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这个全新而深刻的节目一夜之间成为中国人了解世情的“晴雨表”, 掀起了舆论监督的热潮, 许多节目使老百姓拍手称快, 使最高领导层拨冗瞩目, 改变了中国电视媒体只有宣传的固有理念。而《焦点访谈》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大的关注以及赞扬, 不得不承认是舆论监督使其获得成功。老百姓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知情权, 这是任何一个人, 哪怕权利再大官职再高, 都剥夺不去的。《焦点访谈》关注社会热点, 积极调查热点背后的真实现象, 以此向观众提供足够有说服力的信息, 同时不忘求实创新, 认真注重节目的后期反馈情况。因此, 《焦点访谈》的成功不仅代表着一个工作组、一个频道的成功, 更是代表了中国评论性新闻的成功, 中国大众传媒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的成功。

既然我们拥有了一个优秀的成功典范, 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其的模范带头作用运用好。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大众传播接触着,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正面对着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事情。老百姓需要舆论监督, 而大众传媒就要做好这一艰巨的媒介载体的角色。借鉴《焦点访谈》在此的成功经验, 希望我们拥有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社会大家庭。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第一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26.

[2]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3]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 第一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7, 16~20.

《焦点访谈》中的数学问题 第6篇

因为7点38分时, 时针与分针刚好重合, 节目编辑人员的用意是:用时针与分针的重合暗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焦点问题, 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从而体现“焦点”的含义.

去年,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一次数学考试中就出现了一道与此有关的填空题:《焦点访谈》在每天晚上时分播出.可能你会觉得, 这道题考得太偏了, 这只能算是一个常识, 跟数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7点到8点之间的什么时刻 (保留到分) , 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

我们知道, 分针1小时走60小格, 时针1小时走5小格, 即分针速度是时针速度的12倍.也就是说, 分针走1格, 时针只走格.在7点整时, 分针比时针多走了35格, 而分针每分钟可以比时针多走格, 这样就转化为一个追及问题:用追及路程除以速度差, 就可以算出追及时间:

焦点小组访谈 第7篇

关键词:焦点访谈,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 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主要阵地,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发现利用《焦点访谈》节目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很有帮助。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 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的、耐人思考的世界。它全方位地反应了人类社会, 地域上包含了世界各地热点、焦点;内容上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娱乐、体育。它注重探索真、追求美和弘扬善, 揭露假、批判丑和鞭挞恶, 能够形象直观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它结构严谨, 论证充分, 观点鲜明, 语言准确、精练、深刻, 是高中生发展思维的好材料。

一、看《焦点访谈》, 产生印象

印象是思维的基础, 学生会在直观表象的基础上, 经过思维的加工、选择, 形成或局部或整体的影象。《焦点访谈》节目形象、直观的视频材料能够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内容,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视听, 引起主动思维。如2009年12月21日《焦点访谈》“失衡的校园———择校乱象调查”呈现的事实是中小学越来越普遍的择校乱象。家长要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读书, 这种想法本来无可厚非, 可是好学校毕竟有限, 大多数家庭只能望名校而兴叹, 这里有很多切身的纠结的事情。事件是学生本身生活实际, 学生容易产生整体的、主动的、有序的、反复的形象思维, 最终形成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由模仿到创新训练

模仿指的是对《焦点访谈》的效仿,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最后使学生能够创新。模仿既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 还能够加深对视听材料的理解。

首先,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模仿《焦点访谈》的构思。《焦点访谈》这个节目的立意构思、选材剪裁都有值得学生模仿的地方。《焦点访谈》开头是主持人的引导语, 叙述性强, 精确干练;中间部分为了使表达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更集中, 往往是组织大量的事实采访, 凸显事件的重点内容和必要的环节, 构思和剪辑是很有讲究的;结尾, 往往是深刻的评论和警醒, 结论性语言含义隽永。《焦点访谈》树立观点, 组织事实和阐述道理, 揭示实质的模式, 对于学生形象思维和议论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 《焦点访谈》的语言特点、修辞、风格, 主持人的形象、气质, 事件过程和事件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 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

三、联想思维培养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一个事物的心理现象, 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利用《焦点访谈》来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 可从对比、相似、接近、追忆、因果、推测、连锁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引导。这种引导可以是《焦点访谈》和《焦点访谈》之间的, 可以是《焦点访谈》和所学习过的知识的, 也可以是《焦点访谈》和生活中的事情的, 还可以是生活与生活之间的联想。

例如, 2009年9月10日《焦点访谈》“爱一朵花就陪它绽放”叙述的是:北京市垂杨柳中心小学的郑丹娜老师是一个时刻与学生保持心灵沟通的人。参加工作十一年, 她给学生回复的悄悄话超过360万字。作为一名优秀园丁, 她给孩子开启的不仅是知识的窗口, 还有人生的大门。在人生最初阶段的启蒙教师, 一个微小细节也许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郑丹娜告诫自己永远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爱一朵花, 就要陪它绽放———这是郑丹娜的信条。她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走近孩子的心灵, 陪伴他们成长, 并引导他们走向人生的正途。学生观看了这个节目,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必定引起许多追忆、因果等方面的联想, 对“爱”的真谛就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想象思维培养

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它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焦点访谈》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具体来说,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通过《焦点访谈》的引导语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 2009年9月30日《焦点访谈》“见证不平凡的60年 (五) 开国记忆”的开头是这样的:今天是9月30日, 很多人都在为国庆60周年庆典忙碌着。60年前的今天, 北京是怎样的?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又是怎样的呢?今天的节目专访了几位当年参与开国大典准备工作的亲历者。这样的开头,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他们的思维可以发散到建国以来的六十年, 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其次, 通过《焦点访谈》的总结语来引发学生的发散思考。例如, 2010年1月19日《焦点访谈》“维和英烈今天回家”的结语是:一些同事和市民也表示这八位维和警察是人民警察的榜样, 要向这些英雄学习。“他们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形象, 我们民族的形象, 更代表了我们警方的形象。”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也对中国的维和警察作出高度评价:“他们在海地做了非常卓越的工作, 为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维和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八位英烈肩负着祖国的重托, 远涉海地执行维和任务, 他们恪尽职守、不辱使命, 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人类的和平事业, 他们是全国公安民警的优秀代表,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是祖国的骄傲, 他们的名字将铭刻在世界和平的丰碑上。由这个结语, 学生很自然地想象到, 我们的维和英雄在海外行动中的所作所为以及所做出的贡献, 进而想象到我们中华民族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

此外, 通过《焦点访谈》材料画面的呈现, 学生也可以产生想象思维。例如, 2009年5月7日《焦点访谈》“良田变成污水坑”讲述的是:河北梅花味精集团位于霸州市堂二里镇。村民反映, 该企业不仅违反环境法肆意排污, 还存在违反土地法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问题。

画面一:堂二里镇大片农田被散发着异味的污水浸泡。村民告诉记者, 有17个自然村的五六千亩土地被污染, 当地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也受到影响。化验结果表明, 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悬浮物、氨氮含量、土壤PH值都严重超标。

画面二:在一些枯死的树下还有一堆堆散发着臭味的黑泥。两台拉着大罐子的拖拉机开到树林, 排放冒着热气的黑水, 倾倒黑水的是梅花味精集团的职工。

画面三:采访中, 梅花集团的大烟囱冒出的刺鼻的黑烟不时飘落田间。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使村民们忍无可忍, 他们多次向梅花集团和镇政府甚至霸州市环保、国土等部门反映, 要求解决污染问题, 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画面给学生的想象思考是:几千亩土地被污水浸泡, 空气和水源也被污染, 数万人健康受到威胁, 自然环境遭到了一时难以修复的破坏, 这样发展经济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

参考文献

从《焦点访谈》看夹叙夹议的魅力 第8篇

一、从广义的创作规律看: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适用于一切创作的基本规律。访谈节目的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访谈节目中介绍事件、问题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叙述特征, 在诸多表达形式中唯有叙述适于其用, 访谈节目有关褒贬、是非内容的阐述颇具理性色彩, 舍去评论这种表达方式, 实在是难以寻找其它的表现形式。两种表达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不可相互代替, 孤立地运用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不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访谈节目的内容。只有将叙述和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不失为一种完美的表达形式, 才能称之为为内容服务, 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从访谈节目内容来源来看:

一般地讲, 叙述是事件、人物专题片的最基本表达形式之一, 而评论则是政论片的主要表达形式。毫无疑问, 这两种表达形式的确定都是由其表达的内容决定的。从访谈节目内容构成特色看, 既有类似事件、人物专题片的那种对报道事件、问题的客观叙述, 也有类似政论片中对事件、问题的评论, 也就是说从内容构成来源看, 访谈节目是上述两类专题片的综合体, 由此可以得出叙述和评论是访谈节目内容的准确表达形式的结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叙述与评论二者在访谈节目中的作用是否能恰如其分地显示出来, 是否形成一个谐调、有机的整体, 关键是要把握好运用叙述和评论二者的分寸。

1. 慎用评论。

顾名思义, 慎用就是不要随便用, 更不能滥用。评论在访谈节目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它表现在有利于节目主题的深化和揭示。访谈节目不论冠以何种形式, 它所报道的内容都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条主线, 着力反映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不同领域中, 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带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 这就要求记者认真考虑, 采用一种什么形式才能把节目的主题深入浅出地说透说明白, 使处于社会不同层次中的观众通过比较轻松的思考便可认识节目的深刻含义, 最终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问题很简单, 如果仅仅依靠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将报道内容过程客观地再现在屏幕上, 显然是不够的。受功能限制, 叙述不可能从理论高度去概括、抽象、揭示蕴含在报道事件之中的深刻含义, 别外受众也不易从叙述中领会、把握节目中所囊括的全部立场、观点和态度。为了弥补叙述因功能所限而带来的的欠, 完全有必要去运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评论, 去揭示节目的主题。植根于报道事件之中的评论有感而发, 有论有议, 简洁深刻, 针对性极强, 是记者表达节目主题的有力工具, 同时也是受众了解报道实质的切入点。如此说绝非厚评论而薄叙述。两者都是节目内容的表达形式, 只是因功能不同, 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罢了。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 非用不可时才使用。即使是非用不可, 也要去努力追求点睛之笔的效力, 讲究慎用, 不仅可以浓缩评论, 还可以相应减少如何为理论味十足的评论设置完美画面的难度以及因评论过长而使观众枯燥乏味的情绪。

2. 叙述中要适时插入评论。

在《焦点访谈》节目中, 运用评论去深化、提示主题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叙述报道事件过程时, 凡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点一笔, 或者记者认为有必要插入几句以提醒观众之处, 记者都不失时机地牢牢把握住, 要么运用现场采访, 请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参与评论, 要么自己站出来直抒己见。至于在节目结束前以寥寥数语, 高屋建瓴地总括全篇, 更是有效地运用评论去深化、揭示主题的生动例证。这些时时出现的评论篇幅都很短小, 分量却很重。因为它是记者具体阐述、剖析问题的“闪光点”, 是观众打开逐步掌握节目深刻内涵、加深理解节目内容的一把“钥匙”。此外, 从《焦点访谈》节目中, 我们常常看到, 除采用记者、主持人出面评论外, 大量采用的是现场采访当事人, 请有关领导、权威人士、专家等来参与评论, 这样处理的结果不仅赋予了评论以很强的纪实感和现场感, 而且增加了评论的说明力和渗透力。

焦点小组访谈 第9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电视新闻播报节目,节目形态

首先在文章的开头, 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形态学。然后再用形态学的概念去置换电视节目形态学的概念, 最后再用电视节目形态学的概念去分析《焦点访谈》这档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形态发展。形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即以有机体的形式和结构为对象的研究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类比出电视节目形态学实际就是对一系列电视节目的内容实体呈现出来的基本风格与范式进行研究。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也可以算是从一而终。然而, 世界电视新闻节目所经历的节目形态变革一共有五次, 这五种常规形态分别是:

一、声画两分形态:

这种形态下, 由于技术的相对落后, 于是造成了新闻节目也产生了“声画两张皮”的效果, 于是新闻短片、图片新闻等特殊的产物也就应运而生。早在1958年的中国就有一档名为《图片新闻》的新闻节目与大家见面。分别采用配图加解说词的形式进行播出。这种新闻节目的形态成为了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分别采用播音员口述以及图片的呈现来讲述新闻。对于后来的影像录制新闻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政治化形态:

在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下, 声画素材同时收录的普及, 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变。但是由于特殊的世界政治环境, 电视新闻节目的政治化尤为凸显了出来, 在我国最典型的产物便是《新闻联播》,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履行着电视新闻的职能。这部电视节目从采写到编排都体现了一种现实政治的原则。但长期处于这种形态下, 将会造成传授关系的不畅通, 由于长时间意识形态的灌输会与受众产生不自觉的隔阂, 因此, 另一种形态应运而生。

三、深度形态:

在这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下, 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我们不仅要让新闻为人所知, 更要让大家对新闻事件本身有所思。此种形态主要灵感来源于纸媒, 对新闻事件的原因, 意义, 背景等诸多要素进行深度专业的评述, 这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由于其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真相的进一步探索和熟知, 从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当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节目作为东方时空的子栏目开播, 那个时候的栏目语是:“时事追踪报道, 新闻背景分析, 社会热点透视, 大众话题评说, 每日请看《焦点访谈》。”从这句栏目口号中我们就能看出, 这档节目和以前的新闻节目的形态有了质的改变。将新闻从更加立体化, 全面化, 多角度, 深层次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度评论, 从而使得受众从心灵上接受新闻的报道。但这种形式下的新闻评论与报道相结合, 电视画面的作用再一次被削弱。因此, 又进入了下一个时代。

四、娱乐化形态:

从题材和内容来分析《焦点访谈》这档新闻评述类节目, 我们不难发现, 其题材仍旧沿袭了政治化形态时期的新闻节目的主要色彩, 尤其是在对时事政治类新闻的深度处理过程中, 长此以往的过程中, 随着评论的进一步加深, 政治化的影响, 《焦点访谈》与《新闻联播》的问题出现了, 收视群体越来越高端化, 小众化。面对新闻节目的危机,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形态时代来临了。伴随着电视媒介的产业化, 电视媒介被确定具有产业属性, 然而作为一种产品, 就要恰当地迎合受众。于是电视的另一个属性被电视人重视了起来——娱乐。然而新闻类节目也急需从一种及时告知, 不可触碰, 表述生硬的形式中发生改变。电视新闻中更是添加了娱乐性元素, 电视新闻节目也进一步进行了软处理。因此, 在恰当娱乐化下, 为获得固定的受众只能将新闻做得更加接地气, 于是新闻节目的新时代到来了。

五、民生化形态: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新闻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正如《今日头条》的标语一样“你关注的才是头条”, 于是民生新闻逐渐成为了新闻类型的主体, 所以其他类别的新闻报道和播报形式也逐渐趋于民生化。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 新技术的支持与推动, 在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中, 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和制造者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 自发地将节目的形态做出了改变;第二, 国家意识心态以及政府, 执政党对新闻事业的政策与方针决定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第三, 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制度的变化, 媒体经营制度的变化, 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不被市场所淘汰,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研究和创新出了不同的节目形式;第四, 传授关系的进一步探索, 为了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从而改良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 从而实现受众范围和数量的扩大化;第五, 受者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从而更加追求电视新闻节目的品质, 从而促进了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改变。总结出几点因素后, 我们不难发现除客观政治, 经济制度因素外, 重要的主观因素便是传者和受者之间关系的改变, 因此, 我们再来用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实例加以分析, 从而得出该如何对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和研究的方法。

以下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民生化形态下的改版:

新闻播报类节目:《新闻联播》的改版:

2010年国庆节当天, 《新闻联播》在播出嫦娥二号卫星升空的时候采取了画中画的形式进行播送, 节目在播出的时候两次播出“星箭分离”的画面。这条新闻的总时长为6分钟07秒, 这条新闻的播出成为了《新闻联播》节目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和突破, 使得《新闻联播》中的新闻更具有现场感和直播形式, 成为了一种质的飞跃和创新。这条新闻播出后, 《南方周末》对此进行了评论。因此, 这个新闻就体现出:“新闻报道由政治化形态逐渐退让”。

2014年1月1日, 《新闻联播》以2013、2014为话题引用“爱你一生, 爱你一世”等用语, 将《新闻联播》和你在一起, 传承一生一世爱和正能量作为了结束语, 因此, 众多观众将此条新闻联播评价为史上最萌新闻联播。并被观众朋友们将其称作“彩蛋”

2014年3月23日, “央视新闻”微博称“结尾, 有何惊喜”, 引来关注;在最终节目的结尾中展现的是一幅花开的画面, 成为了节目的结束画面。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开通“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及客户端之后, 《新闻联播》和央视其他各档新闻节目的结尾语中, 通常会加一段提示语, 提醒观众可通过微博、微信及客户端获取更多资讯。

新闻评论类节目:《焦点访谈》的改版:

2013年《焦点访谈》的改版可谓是节目播出以来改版最为强力的一次, 首先节目时长相比于原先增加了17分钟。节目中所用到的案例也不仅为一个, 而是增加至多个焦点。并且节目主持人也增加了劳春燕。并且, 节目的片头也进行了改变, 片头曲播放的更为完整, 配乐交相呼应, 播报的方式更是由坐着播新闻变成了站着播出新闻。

从以上的两类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 新闻节目形态的新趋势。从我们在刚刚的文章中总结的决定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因素中我们不难发现新闻评论和播报的融合即将成为新闻节目的又一种新型的节目形态。从而使得电视新闻节目不再单调, 呆板。为电视新闻节目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得受众获得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 在大数据时代中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 传授关系秉承着去中心化的原则, 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 传统媒体——电视将会同新媒体——微博、微信等进行融合, 从而改变传统的媒体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常规化形态。实现传者与受众的紧密互动, 最终实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第259页。

[2]胡文龙主编.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矛矛、高欣.《主观形式下客观主义的延伸——关于读报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几点思考》。

上一篇:音乐著作权论文下一篇:财务风险意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