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建筑范文

2024-09-04

中式建筑范文(精选10篇)

中式建筑 第1篇

房地产界不甘寂寞, 特别是在地产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压力下, 一批非常有影响的新中式建筑的诞生,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比如像北京的“观唐”、“紫庐”, 上海的“九间堂”, 成都的“芙蓉古城”、广州的“清华坊”, 南京的“中国人家”, 深圳万科的“第五园”, 这些中式的符号项目以星火燎原之势变成了流行趋势。而最近天津的格调竹境项目也成为中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据了解, 此次活动主办方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弘扬、发展中国建筑文化, 活动协办方泰达建设集团格调地产公司是天津房地产开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优秀企业, 此次双方携手举办“中式建筑与人居文化”论坛活动, 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 与会人员的精彩发言也使大家得到很多启示与启发。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大恒:

居住文化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房屋的分类很多, 不光是住房, 我们研究的居住文化主要是研究城市居住文化。居住文化也是伴随房地产的开发不断深入的。

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环境学等学科都各自研究、设计居住文化的某一侧面, 而居住文化则是在吸收各学科有关居住文化成果的基础上, 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居住文化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 目的是了解并掌握人类居住的发展规律, 建立完善的科学体系和方法, 解决人们在居住中存在的问题,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构筑和谐社会。

为此, 我认为当前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树立生态文明观, 二是重视环境艺术, 三是加强民族特色建设。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世界上古老的建筑风水学、儒、道、佛等思想都对居住文化产生了长期深刻的影响。居住文化随着民居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的民居建筑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民间流传久远, 中国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风水学其中有封建色彩, 也有科学因素。

我国有56个民族, 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居住文化风格, 56个民族都各具特色,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个性, 古往今来会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居住文化史,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在住宅建设中我们要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优秀的传统民居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 我们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新时代居住文化, 希望通过民族整体居住文化素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

塑造中式建筑的人居场所精神

我今天讲中式建筑的人居场所精神的塑造问题。无论是中国建筑还是现代建筑、西式建筑, 必须以人为本。因此, 我想把场所设计的五个原则说一下。

第一是社会性原则。在环境设计当中, 比如说今天我们看到的高层住宅, 你更多看到的可能是社区的东西, 也就是说社区体现一种文化, 可能比建筑本身体现出的文化更重要。因为这里有人员的交往精神和精神文明创造的问题。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多的提倡是一种公共的参与设计和建筑、管理。因此, 它的社会性问题是需要我们慎重考虑的。

第二是经济性原则。无论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受到经济的制约, 因此经济性的原则是目前在建筑当中必须遵循的。比如说提倡俭朴、简约, 反对浮华、铺张, 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这都是经济性的问题。

第三是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 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 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地域性原则。谈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文化, 你永远不能脱离的就是它的地域性。有了地域性才有中国民居的特点, 才有中国古建筑生存的生命力, 因此在地域性问题当中, 我们讲因地制宜, 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 避免盲目的移植。地域性问题是我们讨论最多的问题, 我们去看凤凰城, 去看今天的北京胡同, 看天津留下的一些古建筑, 你都会发现它的地域性特别明显。

第五是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的景观, 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的景观设计, 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 做到保留在先, 改造在后。

讲到这里, 我特别要提一下中式庭院的居住形态问题, 因为一谈建设文化就离不开中式庭院, 中国庭院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空间具有明显的内向型, 与中国的文化与传统居住特点相适应。人们居住的堂前空间发展庭, 进而以屋, 以墙、以廊、以树, 以石等围合成院, 庭院由此形成。中国的庭院园林以小见大, 表现优雅的意境美。

庭院之中布置池塘花木, 创造尺度适宜的自然景观, 从而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这种特有的空间意识, 使人们对庭院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把它看成是建筑空间向外部的延伸, 演变成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融合, 这正是庭院的内涵所在, 把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延伸, 这就是中国空间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在我们居住的高层建筑当中, 怎么样把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延伸, 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在全球的世界观当中追求中国境

我最近开了好几次会讨论中式建筑, 这跟最近出现的国学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几乎是一致的。在这里, 我们会发现, 今天中国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当中, 大家可能迫切的需要中式文化充实我们自己。

现在中式建筑一方面有最大的坚定, 坚定地找回我们的传统;另一方面有最大的灵活, 就是要在这个传统当中找到自己新的创造。所以我们要盖高楼, 在高楼找到中国式的符号, 中国人自我精神认同的环境和语言。所以这些东西都变成了我们发展自己的一个新的动力。所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复归, 恰恰是中国人寻找自己灵魂和家园的过程, 这个过程当中有我们最开放的心态, 他们在世界观当中寻找这些东西, 由此看来, 中式建筑有两个特点, 一个特点就是我们追求传统的符号和意境, 我们追求传统的表征;另一方面我们追求全球的灵魂, 我们找到的是一条中国的道路, 但是我们具有一个全球的经验、全球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全球的世界观当中, 追求一个中国境。我们过去只知道天下就是中国, 现在我们知道天下就是世界, 我们必须用世界观找中国境, 所以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地方, 这些中国境和世界观是和谐共荣的, 它恰恰是世界观一个非常伟大的丰富, 不是世界观的决裂, 不是中国在反抗世界, 是在中国融入中国的同时, 中国融入世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曾坚:

中式建筑风格源于弘扬中国建筑文化的情结

欧陆风在我国建筑界已经流行一段时间了, 近年来, 中国风建筑相继出现在大江南北, 这些建筑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 但都在张扬着中式古典元素, 表述着民族的情感。当代中国风建筑观念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它融合了所谓的广义的艺术理念, 第二它包含有互融共生的文化哲学, 同时它还有多维视野下的美学探索。

广义地域的艺术理念实际是当代中国国风建筑的重要观念, 就是原来从比较狭窄的地域观念拓展到广义的观念发展。在保持原有的气候文化基础上, 它打破了单一的理念, 也就是说原来我们第一种建筑更多的考虑是它的物质层面、气候、环境方面的呼应。我们现在的国风建筑很多地方是把别的地域的文化理念、生活模式宗教信仰等等文化地域方面的内容容纳到新国风建筑当中来。也就是说从简单的生存系统拓展到社会文化系统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成都芙蓉古城, 它进行了多方面的创造, 不仅有川西民居, 同时把江苏、云南、唐风建筑等等要素容纳到了建筑当中。

关于互融共生的文化哲学理念, 对立要素的互融与共生是当代国风建筑创作中另一文化观念的拓展。例如, 在设计中博采众家之长, 体现传统与现代文化、外来与本土文化互融、国际性与地域性文化相互转化的观念, 或将乡土技术与现代技术嫁接, 高技与传统的手工艺并置, 更有的运用现代生态技术与传统节能技术的相互结合等设计手法。

第三是多维视野下的美学探索, 这是中国风建筑创作的又一个文化理念, 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 它们包括了气候与环境、技术与人文、生态与社会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多维探索。也就是说从关心建筑的地理特征到表达建筑的文化环境特征;从具像形态的模拟到场所精神的反映, 从景色和空间的巧于因借, 到气候和环境的灵活适应;这些设计手法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国风建筑的艺术表现空间。这是我们对国风建筑的创新手段的简单图示, 它运用了多学科、开放式的设计方法, 动态发展的地域文化模式, 灵活多元技术应用手段, 生态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组织的设计手法。

第四是对环境观念的不懈追求。居住的理念通常是居者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理解的表现。儒家和道家都在深远的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对于中国建筑中“风水”和“地脉”的选择, 中式建筑的巷、院、瓦、檐等与景墙、叠水、大尺度开窗等构成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守望与对话, 在这些建筑当中, 实际上中式元素中的前院、中庭、花园、炉台、天台承载着天地与自然的融合, 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等等。

天津泰达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华志忠:

如何解决土地稀缺与理想居住的矛盾

现在土地稀缺造成高密度、高容积率的高层和理想居住之间的矛盾。中国人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像陶渊明一样寄情于山水之间, 那是中国人所有居住梦想的缩影。后来, 江南园林是中国人在城中居住环境的理想代表。

但是现在我国大中城市, 由于土地的稀缺和人口的高密度, 导致我们的住宅只能是高密度、高容积率, 在高楼林立下绿化空间很狭窄,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我们认为, 最好的办法就是传统园林那样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 这是让我们最能忽略高层建筑的压抑感, 因为高层建筑是舶来品, 跟它相同的也是现代西式园林风格。

高层建筑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 建筑风格大部分吸收了现代的西式风格, 因此和它相协调的园林也是西式的、现代的。西式园林基于西方严谨的讲究规则的哲学思想和心灵, 它们的园林讲究对称、规则, 大部分都是开放式的, 刚才说了高层建筑压抑, 在狭窄的高层建筑当中, 人们仍然会感到中众目睽睽下的局促。经过多年的思考我们想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就是中式园林的意境用西式园林的外形来解决。

我们再讲讲建筑。我们这次做的格调·竹境是现代的中式建筑。为什么做现代的中式建筑呢?其实不是今天的心血来潮, 我们思考了五六年, 有两个困境, 一个是方向问题, 一个是怎么实践的问题。但是设计方向、创新的雏形要有一个完整的思考, 我们考察了很多项目, 发现中式建筑大部分都是多层的, 高层的很少。

我们思考了很多年, 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 决定采用新的办法, 就是现代的中式。这种中式既有我们所熟悉的中式风格, 还有现代的风格, 它跟现代简洁风格相协调, 我们希望能达到让它看起来很亲切的目的。整个建筑没有明显的凹凸, 而是通过一些白墙等颜色的对比让人有强烈的中式的感觉, 但是它又是简洁的、整体感很强的建筑, 这跟中式的现代感风格很协调。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冯骥才:

我们要追求建筑内部的东西

关于中式建筑和人居文化, 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回归, 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文化生活、一种文化气质的回归。但是回归到哪里呢?我们现在的城市还有回归的地方吗?所有的空间都已经被瓜分了, 我在前五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城市的再造》, 我说中国人在短短十几年当中, 把整个国家的600个城市重新造了一次, 把原来的老建筑PASS掉了, 把历史遗迹毁掉, 迅速建起商品性的建筑超市。

现在我们还有空间吗?现在所有的城市堆积了这些年的时尚。今年美国小镇是时尚, 明年西班牙的德国古堡是时尚, 再一圈回来是不是中式建筑又是时尚了?回归是建筑师的一种灵感, 还是我们开发商的一种商业上的灵感, 需要一个新的卖点, 还是我们某些需求者异想天开想怀旧了, 想修一修老房子, 市场经济总是一个需求者和被需求者一种共同要求的结果, 到底是谁呢?

我个人的想法是, 如果我们真追求中式的建筑, 我认为首先不应该是仿古式的, 我觉得重复历史没有意义。与其重复历史, 不如修复一个古村落。前一阵我们做了一个摸底, 现在中国有2千多个县, 5万多个乡, 380万个自然村, 现在目前真正构成古村落还有五六千个, 包括少数民族地区, 不如帮助真正的古村落修复一下。如果说我们还要做一个具有真正传统意味的民居建筑, 我认为仿古的建筑是不可取的。

中式建筑进展研讨毕业论文 第2篇

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使中式建筑逐步形成以下鲜明特色和优点:中式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便于就地取材,方便便宜,且制作方便,抗震性能好。中式建筑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多为院落式的组合,一般大型、重要、等级高的建筑布置在建筑群中心线的主要位置上,次要建筑布置在两侧,或布置在主体建筑的对面,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也有的在主要纵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再安排次要纵轴线或横向轴线布置次要建筑,形成多层次的院落式建筑组合空间多采用围合式布置,既利于防盗和养生,又符合我国传统的阴阳平衡思想。中式建筑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这是中式建筑木构架的重要特征,木构架的主要结构方式抬梁式与穿斗式构架所构成的柱网与现代的框架结构一样,屋顶及上层楼面的荷载传递到梁柱,除硬山搁檩构架外,墙体不是承重墙只起围护结构作用,所以门窗、隔断以及内、外墙壁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

中式建筑着重建筑意境的创造,从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到每座单体建筑的体量与造型,从台基到屋顶各种构件的功能与细部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传统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巧妙的结合,使中式建筑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中式建筑在构件的表面和端部进行雕刻处理,部分还要画上彩绘,使这些构件成为艺术品,真正做到使建筑成为最大的艺术品、最特殊的艺术品;很多木结构除作承重构件外,还兼作装饰功能,如斗拱是中式建筑木构架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构件,是屋顶与柱子连接的过渡部分,起到屋顶荷载向下传递的结构功能作用,由于木结构的不断发展演变,斗拱的功能逐渐成为主要起装饰性作用的构件,斗拱层数即出彩的多少标志着建筑的等级;如意挂枋既有木桁架承重构件作用,也有美观装饰作用。

中式建筑的造型虽然多种多样,但一座单体建筑一般可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不同等级、规格的建筑,其屋顶、屋身、台基的规制、尺度、材料以及许多细部做法都有详细的严格规定。在外观形式上,传统建筑的三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顶,它是传统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有将中式建筑说成是“大屋顶建筑”,从屋顶的形式就能分出建筑的等级,如庑殿建筑是中式建筑中的最高形制。中式建筑形成一定的标准构件和建造形制,利于大量的推广应用。因此几千年来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

中式建筑有很多优点,因此在过去几千年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和发展。但是它有致命的缺陷,使现代推广和发展受到影响。中式建筑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式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用料,木结构使用的木材种类繁多,各种木材强度差距很大,即使同种木材也会由于大小、树龄不同强度出入也很大,过去多以建造人的经验确定,因此不利于建筑物的强度和抗震计算控制。中式建筑由于木结构的使用受木材的限制,无法任意确定房间的大小,特别是无法建造大空间的房间,不能满足人们对房间尺寸的要求。中式建筑由于木结构的使用受木材的限制,无法建造高层建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人口密集需集中解决的高层住宅问题。中式建筑由于使用木结构,而木材防水抗潮性能差,木楼板上无法做卫生间,满足不了人们不断提高的卫生水平要求。

解决中式建筑缺点的方案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这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小到一层大到几十层建筑,从城市到农村,从外国到中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木结构以相当快的速度进行,其原因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大、抗震性能好、能方便做成任意尺寸和形状,正好弥补了木结构的不足。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是西式建筑的核心技术。而一直以来有部分中国学者反对这种西式建筑取代中式建筑的趋势,也一直有中国学者呼吁要保护中式建筑。但现有的古建筑越来越少保护越来越困难,新建房屋时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民,人们越来越喜欢采用西式建筑。这是因为先进的事物取代落后的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中式建筑如何才能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当代建筑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以前有学者主张必须全盘采用古建筑的.做法,反对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结合,或者反对以西式建筑为主中式建筑为辅的观念,其实是阻碍了中式建筑的发展。另外有一些学者尝试以西式建筑作为主体,引入一些中式建筑符号,但由于引入的中式建筑符号比较抽象,中式建筑特色不明显,多数人都看不懂,因此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要彻底解决中式建筑的发展问题,首先是要放弃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谁为主谁为辅的争执,然后认真分析中式建筑的优缺点,才能找到中式建筑的正确发展方向。我认为中式建筑有两大优点现在依然受到广大中国人的推崇。

合院式建筑,如北京三合院、北京四合院、山西穿心院、闽南六间张、江南骑楼、云南一棵印、云南三访一照壁、云南四合五天井、云南六合同春等都是合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中式建筑木结构的外装饰部分,如斗拱、挂枋、如意、群板、雀替、挂落、垂花柱、青砖、灰瓦等装饰构件。彩绘、木雕、砖雕等装饰工艺。而中式建筑的主要缺点是木结构不适应现代人不断提高和变化的生活需要。这样如果我们将中式建筑中的木结构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解决房间尺寸可任意变化和强度问题,而其他部分尽量保留中式建筑形式、特色和元素,这样融入了西式建筑元素、中式建筑特点明显、中式味道很浓的建筑我们称之为现代中式建筑。在我负责规划建设的云南楚雄“彝人古镇”项目中已充分的应用了这些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和用户的认可。由于中式建筑一般只有一二层,以此现代中式建筑适用于高档别墅住宅区、大型商业旅游区、公园园林区。对于高层建筑,目前采用的依然是在西式建筑上加入少量中式建筑装饰元素,这样的建筑西式味道很浓,中式味道不足,因此不能称为现代中式建筑。

中式建筑与西洋做法的经典碰撞 第3篇

西学背景下的中法大学

中法大学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它成立于1920年,是在民国初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发起组织的留法俭学会、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的基础上创建、管理的一所私立大学。从其特殊意义和历史使然来看,它在中国教育界占有一种特殊的特殊地位,原因在于它是中国自主教育,中法两国合办,采取法国的教育制度,由中法人士共同组织成立校董会从旁协助。该校以法兰西人之理想,参酌于中国的国情而创立,为此,它与其他国际教育事业或教会学校不同,盖欲融会中外,让创办人抱有一种高远的理想,努力尝试一种新的教育制度。

该校创建之始,设在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1924年孔德学校在阜成门外成立。1925年将文科移至东黄城根北街,改称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理科改称居礼学院,生物研究所改称陆莫克学院。1929年成立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1931年,成立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同年,把服尔德学院改称中法大学文学院,居礼学院改称中法大学理学院,陆莫克学院改称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1934年,阜成门外的社会科学院合并入东黄城根北街的文学院。东黄城根北街同时也是中法大学校部所在地。

李石曾在中法大学成立后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他认为:“学制之完善,法国大学学制所以优于其它各国者,以其具有两大特长:一日整齐划一;二日升学、转学又极方便是也。”

据文献记载,中法大学包括多达35个海内外的附属单位,在当时确实是一所有着独特学制的综合性大学。当而时的法国大学的学制是将全法国共分为17个学区(即地区),每个学区各设一所大学,这个大学包括文、理、医、法等学科。与其他国家大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国家大学不包括中、小学教育,而法国大学包括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法大学在学制上仿效法国大学区的学制,实为仿效法国大学的教育精神。可以说,中法大学其独特的学制不仅体现了法国的教育精神,更是近代中国教育的一种理念和学制试验。

中法大学的发展历程艰难创建时期

1902年,李石曾、张静江、夏坚仲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到法国,同行者有官费、自费留学生20余人。1903年,吴稚晖由沪赴英,与同学一、二人实行苦学生活。1906年,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在巴黎组织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从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会四项事业,力求达到“发扬学术”、“普及文化”、“改进社会”的理想。而教育事业,则分为“设立学校”和“介绍、组织留学”两方面。1917年留学俭学会之设立,是介绍留法机关之一;同时又创设法文预备学校及孔德学校。法文预备学校是中法大学文学院的雏形,孔德学校是中法大学计划的初等、中等教育部分。1918年,在北京西山碧云寺设立生物研究所。1920年,在西山碧云寺原有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至此,世界社所主办之世界大学中的中法大学才开始在北京正式成立。

黄金发展时期

1921年,在法国里昂成立中法大学海外部,称为里昂中法大学。同年,又在比利时设立晓露槐工业专修馆。在京西碧云寺成立碧云寺小学。1923年,在北京西部温泉村成立温泉初级中学及温泉小学各一所。1924年,孔德学院在阜成门外成立,即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孔德为法国著名哲学家。)同年,设立温泉女子中学。年末理科移到北京地安门外吉祥寺。1925年秋,文科部移至北京东皇城根39号,并改称服尔德学院。(服尔德,法国著名文学家,其对中国文化颇为关注,因此取其名为文学院之名)。文学院移城内后,西山所遗校址,设西山中学和碧云寺小学各一所。同年,理科改称居里学院,(居里为法国化学家。)同年,又将生物研究所改称为陆谟克学院。(陆谟克为法国生物学家。)该院扩充为甲、乙部:甲部设于城内,有生物学讲座与实验室;乙部仍设于西山、并附设农场一所。1929年在上海成立药学专修科(四年制),聘请医学博士宋悟生任首任教务长。该专修科初期还设有夜校,为一些职业青年提供进修取得学衔的机会。1931年春,成立镭学研究所。同年,九月成立医学院及高级中学、商业专科。同年,又改服尔德学院为文学院、改居礼学院为理学院,改防谟克学院为医学院、改孔德学院为社会科学院。1932年,在北京成立药物研究所。1933年,成立理工调查所。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中法大学改为“国立”,中法大学不遵。同年8月,中法大学撤销社会科学院,中法大学将社会科学院改称为文学分院,仍保留社会科学院原有各学系。1935年3月,兴建理学院居礼楼。同年秋,成立化学工厂、扩充铁工厂、扩充温泉疗养院。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法大学师生积极奔赴前线、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中法大学在日寇占据华北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坚持爱国立场。不屈从日寇,不“接纳辅导官”、不开日语课。不挂太阳旗(日本国旗)。1938年夏,被敌伪“勒令停办”。1939年,校长李麟玉委派周发歧、李秉瑶两依教授绕道越南赴昆明,筹备复课的各项工作。他们先在昆明建立中法大学附中,到1940年在昆明南菁中学旧址先安排中法大学理学院复课。1941年,文学院招收新生也在昆明复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夏,中法大学分别在北平、昆明招生。同年10月19日,学文、理、医三院各系在北平复课。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中法同学纷纷奔向解放区,在校学生锐减,师生共同护校,迎接北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又有不少中法同学离校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夏,继续招收新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法大学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称为“国立北京中法大学”,仍由李麟玉任校长。1950年夏,北京中法大学奉命与由解放区迁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1951年,华北大学工学院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10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法大学结束时,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院合并,由卫生部领导;文学院的文史系和法国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文学院;经济系并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

生物系也并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的数理系与化学系,由学生自己选择或者转入北京大学相应的系,或者转入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学工科。因此,实验仪器等,根据上述院校划分调配。北京中法大学校部及其文书、档案与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中法大学的校舍、房屋均并人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按各自的专业就位,上海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并人上海医学院。原中法大学附属的各中,小学及温泉疗养院,西山农场及其它校产,均交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于是从1950年起,北京中法大学即告结束。

中法大学的建筑艺术与风格

中法大学建筑为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中式传统的装饰风格与西洋装饰风格的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所谓折衷主义建筑,它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中主义建筑(syncretismArchitecture)是为了弥补古典主义建筑和浪漫主义建筑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历史上各种样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中法大学立面采用西洋做法,清水砖墙砌筑,窗均做近代窗造型,然而,在建筑屋顶及大门则采用中式传统建筑装饰,如屋顶采用中式小披檐;大门采用中式影壁墙形式等,这些恰恰是折衷主义建筑的典型特点,对折衷主义建筑在北京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中法大学校园院落及主要建筑为坐东朝西格局,由北校部及南部教学主楼两部分组成。

北校部

北部校部原为清末理藩部旧址,理藩部的前身是理藩院,原在皇城外东南角,1903年后旧址为北京饭店占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官制,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在此地建造了新衙门,民国后撤销。而后改做大学后,原理藩部大门、配殿、主殿及个别附属平房等部分建筑仍保存原状。大门为带八字墙的单层中式建筑,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大式硬山筒瓦顶,调大脊,安吻兽,当心间为大门,两次间前檐封墙,上饰八角窗。西山墙为主入口,前接面阔十一间连房,正中三间加抱厦。进深五檩,单檐,灰筒瓦调大脊屋面,脊两端饰正吻,垂脊饰垂兽及5小跑。檐下枋椽两层,额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龙锦枋心。大门明次间均置红漆实踏大门各两扇,上槛为梅花门簪各4枚。山面上身丝缝下碱干摆砌法,作铃铛排山装饰。各间门前出垂带踏跺七级,其中明间为礓礤坡道,各间台阶下亦为礓礤坡道。大门两侧接一封书式八字影壁,过垄脊灰筒瓦雾面,方砖砌硬影壁芯,原影壁芯有雕花图案,后于文革时期剔除,下为须弥座式样。该大门次间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封堵为房屋,后于2007年恢复原面貌。大门两侧各接倒座房四间,硬山顶,鞍子脊合瓦屋面,山面作铃铛排山装饰,其余装修均后改。此座建筑是在原衙门大堂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

礼堂

中法大学礼堂(图书馆)位于大门后,为二层南北向楼房,灰砖清水墙,硬山屋顶,一层侧立面设平券门窗,二层设拱券窗,其西山墙为主要人口。主人口前接连房十一间,前出廊,合瓦屋面,正脊带2正吻,山面铃铛排山装饰。连房正中前出卷棚抱厦三间,悬山顶,檐下绘苏式彩画,内部吊装井口天花,明间前出垂带踏跺4级。礼堂(图书馆)内部前为礼堂所在,屋顶绘西洋彩画,迎门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训”,长4米,高1.2米。内部后为图书馆,布局均保持原样,内设原铁质书架8排,上下三层,侧面有楼梯连通。原中法大学坐东朝西,校门为中式建筑,面阔五间,主楼为民国初年兴建的中西结合式3层楼房,礼堂及其它中式建筑保存完整。院内有一长方柱形三面刻文立式石碑。碑身高79厘米,宽、厚均为25厘米,碑座高20厘米,边长均55厘米。上刻“中法大学文理哲三院一九三一年毕业纪念”及23人姓名。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单位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东至小取灯胡同,南、北至保护建筑南、北山墙向东延长线,西至保护建筑西墙。

南部教学主楼

南部教学主楼在建楼前原为文学院和理学院,有传统式广亮大门和一些平房院落。新建楼房沿街布置,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南北总长为78.48米,东西总宽为21.54米,建筑面积5414平方米。教学主楼坐东朝西,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灰砖清水墙砌筑。屋顶为上人平顶屋面。楼体平面呈对称布局,沿街设有单独大门。主要大门位于西立面中央,采用中式影壁墙形式,平面呈“凸”字型,砖砌庑殿顶灰简瓦挑大脊屋面,墙面采用清水砖墙,上身丝缝下碱干摆做法。大门中央上部做海棠池形式,砖砌硬心,两侧为路灯,现存铁质灯架。下部辟方券门,双扇红漆板门,上饰门钹一对,下饰黑漆如意头包门铁。券门两侧各辟方券窗一个。同时,大门两侧接清水砖砌围墙,在楼前形成两侧约4米宽的地下室屋面。地下室分为南北两部分,两侧构造相同,其中南侧为锅炉房。大门厅后有平行双分式楼梯,教学和办公用房分布于中央走廊两侧。走廊南、北有次要出入口可通往院内,南A.N已封堵,现北侧入口为工作人员主要出入通道,做中式卷棚抱厦,悬山顶灰色筒瓦屋面,箍头彩绘,门窗作近现代装修。走廊北人口东侧为次要楼梯间。南、北两侧门处,做成中式卷棚抱厦式。形成以西式体量与中式细部相结合的近代折衷式。室内地面为1米见方的水泥方砖地面。

该主楼的立面造型是西方古典主义之后流行的公共建筑处理手法,即立面横向展开,纵向分为五段,而上下则为三段式。门头与两端顶部都采用中式影壁墙的形式。中央凸出部分最高处为19.43米,垂直划分为三部分,两侧塔形上部冠以盝顶式小披檐,增强了该建筑的整体性与中式风貌。

结束语

苏州现代中式风格建筑对比 第4篇

在这三处景点中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当属多年来仰慕已久的世界著名建筑——苏州博物馆。它是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来到大门口首先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白墙灰瓦,典型的江南古典建筑风格。接着排队进入大厅,六角形的大厅将屋顶采光运用到了极致,并且在各个展厅及走廊处都采用了同一手法的屋顶采光,随后来到一个展厅的分岔口迎面而来的流水景墙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流水景墙也可以这样设计,感觉像一个循环的整体。看完展厅后便来到了宋画斋,它是馆中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茅草屋顶、青石地面、编竹夹泥墙,贝聿铭想让这间茅草庐本身成为一件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另外我在宋画斋的后庭中也看到了宋代的庭院艺术:竹林、太湖石、石灯笼、散置青石板汀步以及大面积的石米(又有点像榻榻米),看来日本庭院受我国宋代庭院的影响甚大。出了宋画斋并看完所有展厅后便来到了苏州博物馆的主庭院,感觉太震撼——大面积的镜面水、玻璃凉亭、折桥、大面积的枯山水、铜莲花雕塑,贝聿铭不愧为世界级设计大师,他将中国传统园林元素(折桥、镜面水)、日本园林元素(枯山水)、现代园林元素(玻璃凉亭、铜莲花雕塑)和谐的糅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对应。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除了要有完美的设计,当然更需要完美的施工。在苏州博物馆我为它的精细施工而感到震惊。大门入口处铺装平整、缝隙均匀、没有发现缺角及破损的面砖,花池的尺寸及路的宽度刚好为整砖的倍数,旁边拙政园的入口铺装与其形成鲜明的反差。不仅如此,就连博物馆的围墙高度及大门的高度也刚刚好为面砖尺寸的整数倍数。进入展厅分叉口我们会发现楼梯的每级台阶均为整块青石板单独制作而成,可见造价不菲,台阶休息平台处的地面铺装形成优美的几何图形,将平面设计运用其中简直美得像一件艺术品。在展厅内自然采光与人造光源并存,若墙面颜色太深则反光会减少,这将增加人造光源数量,增加运营成本;若墙面颜色太浅则反光会增大,影响文物的欣赏环境。然而展厅内的光线如此柔和,看来展厅内的墙面颜色在施工时肯定是经过多次电脑调漆后试验出的结果。

同样是现代中式风格的建筑在苏州还有一处,那就是苏州美术馆,同样是白墙灰瓦、同样是六边形镂窗、同样是屋顶采光,但是由于设计的不够精细使得它与苏州博物馆相比相差甚远。远观苏州美术馆从中可以看见苏州博物馆的影子,但是近看后细细品味则会发现一些设计及施工问题:室内的镜面地砖与白墙灰瓦的建筑外观形成反差,光亮的地面与建筑古典、淡雅的风格不符;地面的施工凹凸不平且多处缺角,面砖的颜色及纹理也不统一;花池中的灌木种植无序、竹子高低不齐、乔木大小不一;假山的堆砌与整体风格不符且地面的衔接过于僵硬;中庭的竹子东倒西歪,细沙上长满野草,散置的景观石造型怪异,无法体现出中庭在整个建筑中的作用。同样是现代中式建筑,同样是中国工人施工,为何差距这么大。原因一:中国的小部分设计单位只追求效益第一,没有真正用心的去设计一件作品,也没有将一件作品真正的当成艺术品来对待。然而美国的贝氏建筑事务所却将每一件作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原因二:监理方对施工单位的要求不高,以及现场设计代表的不认真负责。原因三:建设方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不高,为了一味的追求效益而不断的降低成本、控制造价,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原因四:建筑及庭院的后期管理滞后,导致建材破损、杂草丛生而无人管理维护。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都会回归一种自然,不用过多的追求效益,而是放慢脚步静静的倾听,将每一件工程、每一件作品都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对待,希望会有这一天的到来。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将同样是现代中式风格的两个建筑——苏州博物馆和苏州美术馆进行了对比,并从设计与施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总结出差别存在的原因,为建筑师创造完美的作品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现代中式风格建筑,建筑施工,对比

参考文献

中式建筑 第5篇

关键词:新中式建筑;地域性;文化内涵;远洋太古里

0引言

探析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 第6篇

1 现代中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在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中, 越来越重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因素的结合, 其中最能够体现这一现象的就是现代中式建筑的发展。现代中式建筑对我国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提及中式建筑时, 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四合院式建筑, 并且该中式建筑形式是非常古老的建筑代表。在进行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时, 设计人员应该把握好建筑设计的细节, 严格的要求现代中式建筑的整体风格。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也比较的重视现代中式建筑的门窗等内容的设计, 因为这些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中式建筑部门之一。对于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而言, 建筑文化的表现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不仅现代中式建筑注重建筑居住的舒适性, 还非常的重视建筑表现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所必须考虑的一点, 为了使得现代中式建筑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挖掘。因此, 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与传统建筑相比较而言, 代表性与开放性的表现更加的突出, 并且能够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中来, 推动着建筑的不断发展。

2 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常用方法

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 经常会将传统的建筑设计元素添加到其中, 从而使得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风格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在现代中式建筑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设计人员在突破传统建筑设计时存在着很大的阻碍, 不能够将传统的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中来, 无法真正的理解现代中式建筑的意义。因此, 为了更好的进行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 下面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常见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首先, 将传统的符号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中, 并抽象化的描绘传统符号, 充分的挖掘传统符号中的精华, 之后需要在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这种抽象化的符号。这样的设计就不会使得中式建筑存在枯燥的外观, 并且能够体现出现代化的艺术风格。

其次, 变革传统的建筑空间, 使其能够和现代生活充分的结合在一起。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在各家各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现代化电器, 针对这一点, 就需要在进行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时注重现代化电器等的应用, 真正的在中式建筑的设计中融入现代化因素。虽然这样的设计使得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在外在形式上为传统建筑结构, 但是现代化的空间构造却是存在于建筑的内部, 从而做到了现代化与传统的结合。在进行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时, 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但是还应该使得建筑设计与时代的发展相接轨。再次, 原有的建造方式在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中给予了保留, 借助传统的建构将文化内涵充分的表现出来, 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的具有艺术观赏性、实用性。最后, 在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将当代现实与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的结合, 这样能够使得设计更加的注重人本关怀, 并且对现代中式建筑类型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关注。同时还应该对中国的国情与住宅的当代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3 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实践策略

3.1 建筑形式仿古但不复古

在进行现代中式住宅的设计时, 需要将一些典型并且易于拿捏的建筑元素进行史昂的简化, 例如景观小品、门坊、围墙以及建筑单体等, 通过适当的简化将清晰的历史文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附加在整个建筑的设计中, 使得建筑形式仿古但不复古。在重视住宅设计中, 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古色古香的原生风貌的建筑形式有花窗、木作、窗媚小披檐、局部菱形景窗、分户马头墙、屋檐、制式围墙以及镂空精致的窗权等。在中式建筑设计中, 还可以将钢构架或者玻璃等线条明朗的构件加入到设计中, 从而使得细部的线脚得到一定的加强, 通过在中式建筑的设计中, 可以将现代建筑制料融入到中式建筑中去, 从而增强中式建筑的清爽感。在现代中式住宅的设计上, 主要的色彩为黑、白、灰, 通常不会使用重彩浓色, 在设计时应该充分的体现出质料的自然质感。在绿树丛林与山水之间, 青瓦白墙的色彩更加的能够凸显出古朴文雅。

3.2 与现代的材料构造共存

在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中, 大量的传统居民中出现的建造工艺与制料都在设计中能够体现出来, 例如粉墙、瓦面、陶质面砖以及石制等。此外, 为了能够使得现代中式建筑的防潮、遮阳、排水以及通风等功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也可以将窗嵋小披、马头墙、悬山坡式屋顶以及花窗等传统做法体现在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中。为了取得良好的建筑效果, 可以采用表层优化的手段进行设计, 但是站在建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时, 还应该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该方法, 避免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者被忽略。因此, 在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中, 应该确保使用功能为传统与现代的材料构造共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的建筑发展过程中, 现代中式建筑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进行设计时, 应该对中式建筑的设计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总结, 并将现代建筑因素融入到中式建筑设计中, 从而使得现代中式建筑能够充分的反映出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中, 应该对较为常见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并分析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 从而促进建筑的发展。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建筑的形式越来越多, 其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种形式就是现代中式建筑。现代中式建筑对我国为了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时, 应该将传统建筑因素与现代因素充分的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中去, 从而充分的体现出深层次的建筑理念。因此, 本文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现代,中式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盖丽华.现代中式建筑设计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 (5) :105-106.

[2]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8.

现代中式建筑设计探析 第7篇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 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 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 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 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 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 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 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 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 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 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 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 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 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 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 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

在中式建筑中, 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 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 开展设计的新形势, 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 现阶段, 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 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 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 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 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 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 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 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 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 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 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 对世界建筑的发展, 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 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就现代中式建筑的建设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研究, 可以充分的说明, 现阶段的建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多元化, 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 在建筑感官上, 也会对人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

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上, 采用了多种的设计手法和形式, 这些简单的设计中, 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 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现代中式建筑开始出现, 这种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 也参照了古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融合了古代传统文化和色彩, 有效的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目前的现代中式建筑中, 即使得古代建筑的实际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也使得古代建筑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1借用建筑形式

现阶段, 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有效的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形式, 并且结合现代建筑形式, 使得现代建筑逐渐演化为现代中式建筑。在现代中式建筑中, 设计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审美艺术以及结构艺术等。在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固有的美感和特征后, 将现代建筑中所具有一些的独特风格也融合其中, 使得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协调融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在将现代建筑形式与古代建筑形式融合的过程中, 也需要对两者拉开一定的距离, 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的创造性设计。

例如, 例如万科第五园, 其设计为现代中式建筑, 建筑的外墙设计为双层墙体, 在内层按照空间的要求进行开窗、开门, 外层墙体则根据景观、通风等需求进行开洞, 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 从形式上看与古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

2.2设计技术上的扩展

在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合理的对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的方面进行汲取, 同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情况, 做到就地取材, 尽可能的避免远距离材料的运输, 在施工材料上要做到有效的选择, 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 需要对建筑建设现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等进行充分的考虑, 这样可以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特色, 也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

另外, 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 合理的应用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手段, 将现代中式建筑所应该具有的特色有效的表现出来, 并合理的将古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形式和方法也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 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 在丰富建筑内涵的同时, 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要求, 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社会发生转变的同时, 人们的生活也在进行着转变。人类社会的变化会使得人类意识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人们会不断的通过生活来获取相应的经验, 并且进行生活习惯的累积, 逐渐就会融合成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 需要融合这种民族文化, 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方式和文化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 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亲近自然, 适应人们的生活, 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在借鉴古代人经验的基础上, 融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情况, 即达到发璞归真的效果, 又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4合理的融合周围环境

我国过去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 多注重安逸以及自然的特色, 尤其是在对庭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使得庭院更加符合自然的特色, 不断的进行庭院绿化设计, 以打造出舒适的环境, 而现代的中式建筑, 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 所以在设计中就需要充分的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技术, 合理的营造出轻松的氛围, 尽可能的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交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而建筑建设是导致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 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改善, 就需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 有效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优势, 充分的结合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 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到建筑设计中, 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

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上, 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样式, 然而, 现代中式建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风格上均与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 现代建筑只是借鉴, 而不是模仿, 其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等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 从而才设计出现在所说的现代中式建筑。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 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 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 但是建筑中所蕴含传统风化却逐渐的消失。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中式建筑越来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点, 我国必须要大力的在建设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使得现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 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 加强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 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摘要:中式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类型, 中式建筑有着自身的特色, 代表着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但是就目前我国现代化的中式建筑来说, 其在设计中并没有高度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导致中式建筑欠缺时代发展的特色, 所以就需要加强设计, 将中国传统的文化高效的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 以实现现代中式建筑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仅供同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张昭.对中式建筑设计兴起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0 (01) :123-124.

[3]刘敬业.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09) :15-16.

[4]王澍, 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J].时代建筑, 2012 (03) .

[5]刘晓都, 孟岩, 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J].时代建筑, 2013 (03) .

传统建筑形制与中式家具文化观照 第8篇

“建筑形制”通常指建筑物的形状、构造与款式。建筑是人的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1]。建筑与家具以其特有的功能形式和艺术形象长期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艺术形式同时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隐喻或文脉思想,反映当时的社会与宗教意识,实现象征功能与对话功能。

乔治·奈尔森曾说:“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

2 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与中式家具的影响

经天纬地之道曰文,万事万物演绎变化之道曰化。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已经被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所涵盖,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成为文化的载体,成为“木头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综合。

2.1 古代宗法礼制、哲学思想的影响

汉代以后,宗教和学术思想流派形成了以儒、佛、道三家并举的文化格局。讲究礼制文化,糅合“天人合一”“道器结合”“中庸”等哲学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具体反映在:聚落中建筑的等级;建筑空间等级及秩序化;建筑营造与家具制造中用材的等级和规模的等级制度;建筑与家具中装饰标准的等级;建筑与家具中陈设标准。如:方位朝向、组合数量、靠背高低、形状功能、材质等级、纹样色彩等方面[2]。可见,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建筑形制与家具形制是相互制约的。

2.2 古代审美观念的影响

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构件上施以不同艺术造型,或以各种手法对构件表面装饰各类纹饰,使其既具功能实用性,又具观赏性。传统建筑形制与家具形制上常体现出:中轴对称之美、崇尚自然,追求意境之美、含蓄内敛之美、趋吉避凶等审美思想。

3 传统建筑与中式家具的文化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形式,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已经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木建筑结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对相应历史时期的家具形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家具的发展主要是根据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而向前发展[3]。家具的式样是由建筑形式演变而来,在造型、风格、结构、雕刻、纹样上也与建筑紧密结合。

3.1 建筑造型与家具造型的异曲同工

3.1.1 纯仿建筑式家具

家具最彻底的建筑化表现为建筑式家具。从汉代建筑遗迹和家具遗迹中,可以看出其造型的相似。纯仿建筑木构架的做法在桌、椅等家具中表现得最明显。明代以后,出现的架子床,架身带门围子,有廊庑,以柱承托床顶,床顶四周挂檐。架子床内部空间有:桌、椅、箱和柜等家具,完全仿照建筑而设。从结构到造型,几乎就是一个紧凑、微缩的建筑空间。

3.1.2 家具的腿与建筑的柱

1)柱础。

柱础是承托建筑物梁柱的基础。柱础根据建筑类型产生的不同,庙宇与道观的柱础常采用:莲花柱础、覆盆柱础、莲花卷草柱础等样式。建筑中柱础的式样也直接应用了家具的形制。民居建筑中的柱础,更多反映了家具的造型,如:鼓凳式柱础,瓜墩式柱础,三弯腿炕桌式柱础,多边形杌凳式柱础,方桌式柱础。

2)收分与侧脚。

我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结构,凡是立柱都有侧脚与收分的特点。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中对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施工,甚至是柱子形体的径围和斜长的比例、数字等细节,都予以规范。“侧脚”是让建筑最外围一圈柱子按一定程度向内倾斜,四角的柱子则倾斜45°。“收分”是让柱子的上端比下端略细些。传统家具的结构也如建筑一样采用侧脚与收分的原则和做法。从出土的唐代壁画中的家具形象可以发现,侧脚与收分非常明显。侧脚与收分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同时也符合人体的视觉透视,给人一种稳定舒展的美感。

3.1.3 建筑的须弥座与家具的束腰

传统建筑的须弥座是佛教造像的佛座和佛教建筑的塔基,最初从印度传入中国。须弥座的结构分两个部分,上部和下部称为叠涩,是由数条直线组成,中间的收缩部分称束腰。早期造型简单,装饰较少。具体形象见于北魏云冈石窟的佛座、浮雕塔等。

随着佛教的传播,寺庙和石窟造像的不断增加,须弥座的样式也日渐复杂和多样。尤其是须弥座的中间——束腰部分,出现了立柱、力神、卷草、莲瓣、壶门等装饰图案。如: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的须弥座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束腰家具正是吸收了须弥座而创造出的家具新形式,同时须弥座对箱形壶门结构的家具也产生影响。

3.1.4 台基与托泥

中国古代建筑从立面来说,主要分为屋顶、墙柱构架和台基三大部分。台基是整座建筑的基础部分。除实用功能以外,兼具着重要的审美功能。对家具来说与建筑台基相当的就要属托泥了。托泥不仅创造了与四腿直接落地不同的新形式,同时也是加固四腿的连接和稳定的重要构件。在南宋以后,托泥下又出现了似龟形的小足,这种龟足不仅使整体造型变得更加轻,又可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这与建筑中承托立柱和墙体的台基功能“不谋而合”。

3.2 传统建筑结构与中式家具结构的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家具在结构形式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结构体系,又结合家具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分别在宋朝和明朝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家具的制造往往借鉴同时期流行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制作技术,从而在基本结构、接合方式、细部构件形式等许多方面与建筑一脉相承。

3.2.1 家具箱形结构到框架结构的转变

箱形结构家具是我国传统木制家具的起点,主要用于坐具和卧具。由“框架”和“芯板”两部分构成。宋朝时期,矮型家具完成了向高型家具的转化。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又借鉴了我国木构筑中的“梁架”结构,完成了箱式壶门结构向梁柱式框架结构的转化。传统家具的框架结构由立柱和横木组成受力的框架,再嵌木板作围护分隔作用,受力合理,以榫接合为主要的连接方式。至明清,框架结构成为传统家具的基本结构形式。

3.2.2 榫卯结构的契合

传统建筑和家具都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由于木材具有一定的韧性,使榫卯结构的加工容易实现。榫卯在装配与拆卸的过程中不易受损,构件可以重复利用,具有精确的技术性和高度的科学性。早在7000余年以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氏族社会的遗址中,就已发现:方榫、圆榫、燕尾榫、双层凸榫及木板企口拼接等建筑榫卯结构。

榫卯技术的发明是木结构构造上的一个飞跃,并直接用于家具上,春秋战国出土的漆木家具中各式的榫卯结构就是最好的例证。

3.2.3 建筑的梁与家具的枨

传统木建筑由柱网、梁枋所组成的框架来支撑屋顶,中国古代家具沿袭了建筑的这种结构体系,间架清晰。“柱”和“梁”反映到家具上正是传统家具的主要构成元素:立脚和横枨。如桌椅的腿足常为圆形,即便为了足间横枨的连接,也只是在内部做成方形,券口与腿足连接组合的图形上圆下方。反映了根植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宇宙意识——“天圆地方”“象天法地”的思想[4]。这种做法和式样完全是仿效建筑的梁柱。

3.3 传统装饰元素的借鉴与写照

3.3.1 建筑的棂格与家具的围子

棂格在建筑中不仅起到了采光和空气流通的作用,而且极富有装饰性。在宅门、窗、隔扇、罩落等构件上,都能见通透的棂格。常见的有山字纹、云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家具的各种围子与建筑中的各种棂格,使用的纹样如出一辙。最早在战国时期的大床上,已经使用了方格形的床围。

3.3.2 建筑的雀替与家具的花牙子

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梁与柱相交处的托座,其作用是缩短梁的净跨距离,减小梁额与柱相接处的剪力,防止横竖构件间角度的倾斜,同时也是一种装饰构件。中国传统家具中的花牙子,在立木与横木的交角处,采用的类似替木的构件,也叫“替木牙子”。极富装饰性的花牙子是建筑中的雀替在家具中的变体,广泛使用在桌案、椅凳、屏架、花几、柜橱等各类家具上。

3.3.3 脊装饰与搭脑装饰

中国传统木建筑中,屋脊是建筑最高的轮廓线,而对于家具来说,椅、架等家具的最高轮廓线是搭脑。搭脑除了简洁明快的直线型,还有一些流畅柔婉的曲线。如,明式的灯挂椅、四出头宫帽椅都是其代表。在家具搭脑由高到低又反翘的走势中,不难看出与建筑屋顶轮廓线的惊人相似。此外,建筑屋脊上正吻及仙人走兽等部件,是对功能构件的艺术化装饰。而衣架、盆架、镜台等架类家具的搭脑两端常有相似的云纹、凤头、龙头或兽形等纹样,极富有象征装饰意义。由此看出,建筑文化与家具文化的关系基本是融为一体了。

4 结语

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家具是建筑的缩影,两者都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在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和家具文化。

中式家具与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同时也表达了社会及文化认知。坦露着古代中国人寄自然环境于居住空间的人文体会和文化观照。只有对传统文化整体性把握和创新性传承,才能使中式家具在现代建筑中与其他非同源文化有机融合。同时也引发当代人们弘扬与开发民族艺术、文化的新思考。

摘要:从文化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关系,通过造型、结构、传统元素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建筑形制与家具形制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以期引起当代人们弘扬与开发民族艺术、文化的新思考。

关键词:中式家具,文化,建筑,形制

参考文献

[1]张家冀.中国建筑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16.

[2]胡中艳,曹阳.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继承与发展[J].包装工程,2009,30(1):158-159.

[3]胡文彦.家具文化[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浅谈新中式建筑的文化理念 第9篇

1.1 概念

“新中式建筑”是近几年建筑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主要包含以下四点:

1)设计理念,延续和创新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尊重。

2)功能,在功能上要满足当地和当前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新需求。

3)材料,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新科学技术建造,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4)环境,使建筑有机溶于环境之中,建筑和环境和谐统一。

1.2 当前新中式建筑兴起的背景和历史原因

1)新中式建筑的文化背景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根和本。

对于正在迈向世界强国的中国来说,在广纳国际多元化文化和艺术精华的同时,必须责无旁贷地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本土的、传统的、景点的文化艺术及其各种载体。

2)新中式建筑的兴起是中国文化阶层自发反对西方文化的旁证。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一直不能融入国际潮流的最前沿,新中式建筑的兴起正是国人想突破西方思维的表现之一。

3)新中式建筑是中国经济腾飞及中华民族自信心加强的体现。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民族自信心回归,中国风开始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中国建筑文化的复兴必将导致中国建筑思潮的变革。不是固守、复旧或因袭传统,更不是刻意追求假古董和伪传统,而是重塑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种风尚造就了新中式的流行,并以高出建筑本身之外的价值在世界建筑史留下光辉的印记。

1.3 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的根本

1.3.1 “大统一”思想

“大统一”思想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地理的统一,文化的统一,也是自然和人的统一,伦理道德的大统一。四合院、围墙、影壁、院落文化显示的就是中国建筑的“大统一”。中国建筑追求的是整体美,只有完整的建筑才能体现它的美。诸如中国一些民居建筑,会把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然后用围墙加以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3.2 “天人合一”思想

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建筑文化认为,土是万物之源,木是生命的象征,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古时候的“风水”学说就开始体现这一观点,“风水”强调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筑和自然是统一的一体,这可谓是最早的环保理念了吧。

1.3.3 “亲人天伦”

“四合院”体现的是一种“亲人天伦”之情,追求的是“四世同堂”的大团圆氛围,同时,“四合院”是培育家庭和社会伦理最有效的地方,尊老爱幼、相敬如宾、孝悌亲情这些中华传统美德在四合院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世界上恐怕没有像中国四合院这样有人情味的伦理乐园了。

2嵩明四合院项目设计

2.1 项目概况

嵩明四合院是一处具有云南特色建筑的独立四合院,它建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羊街纳朗村,背山面水,环境优美。总用地面积1.3亩,建筑占地面积390.87 m2,总建筑面积为525.50 m2。

2.2 功能分区

嵩明四合院建有二层。其空间布局是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所设计的。

2.2.1 一层功能分布

一层是以娱乐、休闲、接待为主,迈入大门先看到的是开敞的外花园。拾阶而上进入二门,到达前院,正面为一照壁,挡风挡煞,右侧为一个花池,穿过花池右侧的拱门进去,是一个花厅。花厅是为主人接待商务好友设计的,闲暇之余在此喝茶看书,放松身心,陶冶情致;前院左侧是个休息厅,考虑在此可接待一般客人。再进去就是中院,正中为客厅,左右两侧是老人房和客房。中院面积最大。中院里,含饴弄孙,其情融融,身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无暇运动,因此在中院厢房右侧分别设有一个棋牌室和健身房;左侧是餐厅,与厨房相隔。

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和生活特殊需求,独立设置一个阳光闲庭,阳光透过屋面玻璃肆无忌惮的洒向房间的每个角落。老人房还带有单独的衣帽房和卫生间(见图1)。

2.2.2 二层功能分布

二层以居住为主。一间主卧室及三间卧室,每间卧室都带有一间卫生间。主卧室两侧设有一间书房及视听室,并带有宽大的露台花园(见图2)。

2.3 建筑形式

嵩明四合院是一处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层四合院建筑,总的建筑高度为8.6 m,坐北朝南。

采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正是看重四合院建筑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在距离繁华都市如此近的地方修建这样一座古韵味十足的四合院,不仅让人们有种新奇、独特的视觉感受,而且让居住者体验到一种大隐于市的田园生活气息。

2.4 建筑风格

嵩明四合院建筑风格颇具云南本土味。花厅屋顶采用攒尖式,主屋顶为硬山式,上面由青灰色的小筒瓦铺就,墙体也是采用青灰色的墙砖,这样使整体建筑过渡自然,又相得益彰。门窗采用纯木结构,并雕有精美的图案,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这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木结构体系。不论是房屋的建筑风格,还是比例、尺度、格调,嵩明四合院都是从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出发,结合中国古典民居建筑元素来设计,为的是让建筑充分发挥其功能性,并且让建筑更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2.5 嵩明四合院体现的是中国建筑的“含蓄美”

嵩明四合院采用一宅三庭院的空间结构设计,有前庭、中院、老人独有庭院三级,空间层次丰富,风格突出,功能各异。

中国建筑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它不像西方建筑,有着严密的数据计算,谨慎的数学逻辑为导向及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更多空间表现是外向性的。中国建筑更重视的是建筑的灵动性,更多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出发。中国建筑不会使人觉得有种压迫感,而西方建筑,尤其是哥特式建筑会使人产生一种卑微感、渺小感。

嵩明四合院体现的就是中国建筑平淡华实,含蓄婉约的艺术表达方式。青砖灰瓦,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令人嘘唏的外表,从视界角度上,追求的是波澜不惊的平淡、华实;从艺术角度上,讲求的是一种深刻而华丽的写实性;从意境上,追求的是“寓言假物,不取直白”的艺术效果。

2.6 嵩明四合院体现的是一种“意境美”

中国建筑或追求自然景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于“借景”已达到含蓄、奥秘,姿态横生;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恬静适意、相得益彰又宛如天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裁夺奇崛、意蕴深远。

嵩明四合院的景观设计所要体现的就是“虽由人工,宛如天开”的意境美。将假山、池水、绿荫设引入庭院中,应用“借景”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山水与建筑紧密结合。在布局上应用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的手法,将流动的池水与假山结合在一起,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能为居住者营造出一种宽松与疏朗、宁静与优雅的环境空间。

在庭院旁两侧用拱形门做一个功能分区处理,将花厅与休息室隔开。这样做:

1)对功能区进行划分;

2)运用“框景”的艺术手法,使整体与局部自然过渡,显得更为协调,同时也可作为房屋的一处景致。

而庭院旁设一个花厅,既满足云南人喜花的心理,让一家人在闲暇之余可以在此种花、赏花,陶冶情致,又能让居住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余得到放松。

3结语

没有西方园林的喷泉、瀑布、流泉那般气韵恢弘和较强的动态感,也没有大胆、前卫的设计,嵩明四合院有的只是如中国水墨画般的田园景观,有的只是如行云流水般的惬意生活,体现的是一种浓浓的亲情,一种低调的华贵(见图3)。

参考文献

[1]赵军.中西文化差异比较的一次求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6-139.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王贵祥.东西方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图式厦历史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22-128.

[4]路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谈炳和.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J].当代世界,2007(5):89-92.

[6]韩永红.中西方建筑中的文化特征比较[J].新西部,2008(9):111-115.

中式建筑 第10篇

1 中式建筑的复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以欧式风格为代表的洋派建筑风格在国内非常受欢迎, 在这个时期除了欧美风格外, 还出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等, 但当时只是这些风格刚刚起步的阶段, 在随后的几年内这些风格互相交叉, 互相借鉴, 共同发展, 逐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国内建筑设计大发展的时期, 经历了从模仿、学习到创新发展的一系列过程。近几年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式风格建筑, 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 例如北京的“观唐”“紫庐”、新北京四合院“易郡”、上海的“九间堂”、成都的“芙蓉古城”“清华坊”、南京的“中国人家”、万科的“第五园”、苏州的“姑苏人家”、杭州的“颐景山庄”、西安的“群贤庄”、安徽的“和庄”、天津的“唐郡”, 这些优秀的作品在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 以及大胆的运用了新的建筑材料, 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将中式建筑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喜爱。

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式建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 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空间体系, 传统建筑讲究天人合一, 尊重自然风貌, 将建筑融合于自然, 这是传统中式建筑最大的特色, 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自的特征, 但沉淀在建筑深层次内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新中式建筑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是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手法。

2 地域性和使用性质差异成就中式建筑的多元化

2.1 亦古亦今的“宽窄巷”

中式风格现在比较多的运用在商业建筑和住宅上, 但是它们在着重点和处理手法上略有不同。中式的商业建筑着重强调的是传统的文化、街巷与院落空间, 还有使用空间的变化和趣味性上。成都的宽窄巷就是中式风格运用于商业建筑的一个成功案例。宽窄巷子属于历史文化片区, 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它是一张有悠久历史的成都名片, 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汁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其中宽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 代表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在这条巷子中游览, 能走进老成都生活体验馆, 感受成都的风土人情和几乎要失传了的一些老成都的民俗生活场景。而四合院中你可以品上盖碗茶, 吃上正宗的川菜。宽巷子唤起了我们对老成都的亲切回忆。而窄巷子里是国际化的业态, 是拥有世界眼界的时尚中心, 这里又是最成都的生活, 在巷子里品味缓慢的下午和时光的停驻。西式餐饮, 咖啡, 艺术休闲, 一种院落文化。

在建筑处理手法上着重突出传统中式建筑的院落空间, 院落的功能分区组织有序 (见图1) 。庭院深深的几进院落, 有休闲区、茶苑和餐饮, 各自在一个区域。有的院落的经营理念很先进时尚, 白日是茶品, 夜晚是咖啡屋, 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入口门头和院墙的做法上也非常有特色, 外墙大多是青砖砌就, 顶上青瓦遮檐, 中间高, 两边矮下去, 如伸展的两臂, 层次分明, 连接着不算高的院墙。院墙上的窗花很有创意, 形状富有变化, 形状各异, 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和扇形。在门牌细部的处理上突出的是文化的冲突, 突显时尚的商业气氛。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烘托出传统老街无穷的生命力, 青砖青瓦、木材、玻璃和钢材在这里大量被应用 (见图2) , 它们之间材质对比形成了很好的商业氛围。在这里你感受到的是建筑形式的不断变化和文化的冲击。

而中式风格在住宅中的应用主要侧重于满足业主的文化品位, 对传统中式生活环境和方式的追求。在建筑处理手法上将建筑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将庭院和园林等元素考虑到设计中来, 立面上对传统建筑符号做归纳和提炼, 大量运用新材料表现出新建筑的时代感, 同时又包含传统建筑的意境。

2.2 中西合璧、宜居宜赏的“观唐”

同是中式住宅, 但是因地域性的差异, 设计理念、设计风格也各不相同。 北京的观唐是北方新中式的代表作品, 它设计的主要特点是:街巷式布局、院落式空间、中式建筑风格 (见图3) 。

中式宅院在回归中式院落的生活意念和精神境界的同时, 又吸纳了西式别墅的现代生活流线, 以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室内居住空间实现舒适的居住生活。其内在的空间布置, 以大面宽、小进深的方式实现住宅的生态化特征, 延用地周边集中布置的布局方式, 实现内部连通, 同时室内空间采光的均好性和冬季保暖效果又得到保证。

立面设计特点是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融以现代设计元素, 恰当的点缀皇家建筑的富丽色彩, 即以北方建筑色调 (灰色墙体) 为主体, 结合北京传统民居双坡筒瓦屋顶造型, 在院门、檐口等处适当配以红色等富贵色彩。取传统建筑之精华, 在感观造型方面创造出高雅、宁静、轻松、舒适的居住气氛。细部处理注重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门头、抱鼓石、花窗、灯饰、木作、屋檐、制式围墙, 显现传统的原汁原味。材料与细部造型充分融合, 适当变化, 打破传统的呆板, 增添变化所带来的情趣。

2.3 如诗如画的“第五园”

作为南方中式住宅的代表作品, 万科“第五园”不像北京观唐带给人们华丽硬朗的感觉, 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极富亲和力的同时也不失时代感 (见图4) 。

它讲究较大的人居空间及室内空间的自由移动性, 讲究居住与环境、人文、自然的相互和谐。它采用钢、玻璃、大面积开窗及室内空间的合理重构, 而白、灰、黑等素雅、朴实颜色的运用, 不时穿插少许亮色, 使整个社区给人以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觉。它追求尊贵、高雅、和谐的现代生活形态是其人居文化的精髓。种种院落形式的采用, 着力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当中那种“内向”型的空间, 使人们依稀可以感觉到江南住宅“四水归堂”的性格。两个项目都做到了因地制宜, 巧妙的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建筑处理手法上的不同点主要在于观唐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前提下更多的保留了传统中式建筑的风格要素, 感官上更具象一些, 庭院的布置相对封闭, 私密性较好。

相比较而言第五园在建筑处理手法和表现上更抽象一些, 它大胆的将一些传统元素用简洁现代的符号代替, 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上的享受, 同时庭院空间布置相对开敞, 也比较灵活。

3中式建筑的升华之精髓

在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 如今的中式建筑也大放光彩, 现代中式建筑不是古建筑的保护, 而是在传统建筑形态的基础上, 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去升华。中式建筑只有不断的吸取新的养分, 不断的创新发展, 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柏涛咨询 (深圳) 有限公司网站对于第五园项目的介绍[EB/OL].http://www.ptma.com.cn/works-id.asp?zpid=10&xid=9.

[2]北京观唐项目网站对于该项目的介绍[EB/OL].http://www.cathayview.com.

上一篇:鼠害防治下一篇:抗肿瘤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