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

2024-07-03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精选12篇)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 第1篇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财政年鉴》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以及生态综合治理的数据。

在《中国财政年鉴》中,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由财政资金投入、银行贷款、自筹资金三部分构成。其中, 财政资金投入为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之和。生态综合治理包括草原 (场) 建设、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三个方面, 但鉴于小流域治理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数据仅仅从2004年才开始统计, 这两方面的数据资料缺失严重。相比之下, 草原 (场) 建设的数据资料较为完整, 故本文在分析时以草原 (场) 建设的数据作为生态综合治理的数据代表。这样, 本文选取了1988~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各项资金投入以及草原 (场) 建设的历年数据。为分析问题方便, 我们用ADF表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 FF表示财政资金投入, BL表示银行贷款, SF表示自筹资金, ECG表示生态综合治理, 并用草原 (场) 建设作为生态综合治理水平的代表。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同时, 在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时, 还需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 取对数后的新变量我们分别用L (ADF) 、L (FF) 、L (BL) 、L (SF) 以及L (ECG) 来表示。

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考察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以及各项投入对生态综合治理的影响, 我们将生态综合治理 (ECG) 作为被解释变量, 分别做ADF与ECG、FF与ECG、BL与ECG、SC与ECG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并依据检验结果选择解释变量, 定量分析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对生态综合治理的影响。

上文我们已将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 因此这里分别用L (ADF) 、L (FF) 、L (BL) 、L (SF) 同L (ECG)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L (ECG) 不是L (ADF) 的Granger原因, 但L (ADF) 是L (ECG) 的Granger原因, 这表明生态综合治理不是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Granger原因, 但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是生态综合治理的Granger原因;L (ECG) 不是L (FF) 的Granger原因, 但L (FF) 是L (ECG) 的Granger原因, 这表明生态综合治理不是财政资金投入的Granger原因但财政资金投入是生态综合治理的Granger原因;L (ECG) 不是L (BL) 的Granger原因, 同时L (BL) 也不是L (ECG) 的Granger原因, 这说明银行贷款与生态综合治理之间彼此不存在因果关系;L (ECG) 不是L (SF) 的Granger原因, 但L (SF) 是L (ECG) 的Granger原因, 这说明生态综合治理不是自筹资金的Granger原因, 但自筹资金是生态综合治理的Granger原因。

从以上检验结果可看出, 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自筹资金都是生态综合治理的Granger原因, 但银行贷款不是生态综合治理的Granger原因。因此, 下文将着重分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以及自筹资金与生态综合治理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 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3.1 平稳性检验

注:D{L (ADF) , 2}、D{L (FF) , 2}、D{L (BL) , 2}以及D{L (ECG) , 2}分别为L (ADF) 、L (FF) 、L (BL) 以及L (ECG) 的二阶差分序列;检验形式 (C, T, K) 中各项依次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的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括号内为5%置信度水平下的临界值, ·表示1%置信度水平下的临界值。

为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造成的“伪回归”, 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这里首先利用Eviews7.0软件, 对L (ADF) 、L (FF) 、L (SF) 以及L (ECG) 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1可看出, 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 各变量的水平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而所有变量的二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了单位根检验, 说明各变量都属于二阶单整时间序列, 即L (ADF) ~I (2) 、L (FF) ~I (2) 、L (BL) ~I (2) 以及L (ECG) ~I (2) 。在二阶单整序列的条件下, 则可以继续对生态综合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自筹资金之间分别进行协整检验分析。

3.2 协整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L (ADF) 、L (FF) 、L (BL) 以及L (ECG) 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因此这里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来检验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为此, 利用Eviews7.0软件, 首先以L (ECG) 为被解释变量, L (ADF) 为解释变量, 采用带常数项的OLS回归模型, 结果发现常数项不能通过t检验, 因此选择不带常数项的OLS回归模型, 得到结果如下:

以L (ECG) 为被解释变量, L (FF) 为解释变量, 运用OLS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得到结果如下:

以L (ECG) 为被解释变量, L (SF) 为解释变量, 运用OLS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得到结果如下:

在计量经济学中, 只有当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时, 才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为此, 需要对上述OLS回归模型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零, 故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Resid (1) 为L (ECG) 与L (ADF) 的OLS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Resid (2) 为L (ECG) 与L (FF) 的OLS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Resid (3) 为L (ECG) 与L (SF) 的OLS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检验形式 (C, T, K) 中各项依次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的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括号内为1%置信度水平下的临界值。

由表3可看出,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所有OLS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得出生态综合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自筹资金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上述协整回归方程可知, 从长期来看, 生态综合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自筹资金之间确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每变动1%, 将导致生态综合治理水平同向变动0.3852%;财政资金投入每变动1%, 将导致生态综合治理水平同向变动0.2440%;自筹资金每变动1%, 将导致生态综合治理水平同向变动0.2478%。

4 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1988~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各项资金对生态综合治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计量研究, 得到如下结论: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自筹资金均对生态综合治理有显著性影响, 且都呈同方向的变动关系;而银行贷款与生态综合治理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影响。根据以上结论, 特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第一, 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力度。根据前文的分析, 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对生态综合治理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要使得生态综合治理有着更好的效果, 必须注重各种来源渠道力量的发挥, 以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 才能加快生态综合治理的进程, 促进生态综合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第二, 应注重财政资金对生态综合治理效应的发挥。从上述分析可看出, 财政资金投入对生态综合治理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财政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 因此, 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 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并注意中央与地方资金的配套协调, 以提高当地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更好推进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工作, 最终为生态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 完善优化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结构。根据实证分析结果, 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结构中, 财政资金投入和自筹资金对生态综合治理存在正相关的拉动关系, 其中自筹资金对生态综合治理的效应还要略大于财政资金投入的效应。鉴于此, 应增加自筹资金在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中的比重, 充分发挥每一类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对于生态综合治理的效用, 以提升生态综合治理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崔永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J].吉林农业科学, 2014 (1) :92-96.

[2]李胜梅.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分析[J].北京农业, 2014 (4) :275-276.

[3]刘应元, 冯中朝, 李鹏, 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 2014 (3) :24-29.

[4]沈兴菊, 陈治谏, 廖晓勇, 等.三峡库区石碗溪小流域农业生态综合治理[J].山地学报, 2005 (9) :616-620.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 第2篇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 项目建议书》编写参考大纲

1、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1.1.3项目法人代表 1.1.5建设地点

具体到乡镇一级 1.1.6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包括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1 工程固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某一种或几种生态示范类型作为建设内容)

1.1.7项目建设期

1年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9建设效益 1.2 编制依据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 结论

简要描述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建设投资的可行性。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及意义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建设地点或范围 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等。3.3项目建设条件 3.3.1基础设施条件 3.3.2苗木供应条件 3.3.3自然立地条件

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5.1 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2 建设规模与布局

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几种形式的建设任务及其分布布局,(附图)5.3 建设技术措施方案 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

(1)造林地现状(2)林种选择(3)树种选择(4)整地(5)苗木与植苗(6)配置模式(7)抚育管护(8)苗木供应保障 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

(1)封育区现状(2)封育类型(3)封育方式

3(4)封育年限(5)封育措施

5.3.3 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方案

(1)低产低效林现状(2)改造方式(3)管护

(4)苗木需求量及保障供应 5.3.4 固沙工程技术方案

(1)固沙区现状(2)固沙技术措施 …… 5.4 实施进度安排

实施期限1年,安排到月份。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6.2资金筹措

7、效益及风险分析 7.1生态效益 7.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直接经济效益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 7.3社会效益

7.4风险分析

8、保障措施 8.1领导保障 8.2技术保障 8.3组织保障 8.4机制保障 8.5宣传保障 8.6资金保障

9、结论

附表:

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任务安排表

3项目建设用苗量表

4苗木规格、价格表

5工程量表

6投资估算表

7资金筹措表 附图: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农业综合开发新局 第3篇

历史成效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回顾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国务院决定自1988年开始专门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从此,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拉开了序幕。那时,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只涉及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11个省(区)的749个县和国有农(牧)场,到2013年,开发范围已扩展到全国31个省(区、市)、3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的2094个县(市、区、旗)和231个国有农(牧、林)场。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也从1988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28.5亿元,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增加到589.5亿元。

特别是2013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要求,调整了战略思路,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现代农业试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结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988—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6.89亿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55亿公斤,新增棉花、油料、糖料生产能力366亿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每年新建产业化经营项目直接带动受益农民约2200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00元左右,同时,每年新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项目每亩增产粮食200-300斤,亩均增加收入近250元,约有3000万农民从中受益。

三是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改良草原(场),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支持丘陵山区开展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开展专项生态工程建设等,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提高了开发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调整布局

2013年,财政部党组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着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因此,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及时调整战略思路,提出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优化开发布局作为战略抓手,努力形成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综合开发格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科学界定三大区域。综合考虑各地区的资源分布、禀赋要素、环境承载能力等,调整优化现有开发布局,以开发县为单位,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方划为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我国粮食核心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复潜力、开发后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划为保护性开发区,适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我国生态农业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划为限制性开发区,不再大规模进行土地治理,使这些地方休养生息,恢复生态。

二是实施“保、调、转、退、减、进”六字方针。保,就是围绕“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战略,确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调,就是要调整开发布局、开发结构和投入比例。转,就是转变开发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探索财政补助资金形成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退,就是要退出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耕地、以及有些投入产出效益很低的项目。同时,严禁在湿地、草地、林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上开发农田,严禁围湖造田和填海造田。减,就是要在实行保护性开发的地方,缩小开发范围,降低开发强度。对依靠开采地下水、又得不到有效恢复的地区,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尽量不再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就是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同时研究探索运用国内现有财政支农政策。

围绕战略思路调整,着眼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研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发挥三大优势、实施四个创新、做好五项工作。一个中心即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中心。两条主线即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打基础;以农业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平台。三大优势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导优势、工作特色优势和规模化开发优势。四个创新即创新资金分配管理方式,创新项目规划管理方式,创新现代管理模式,创新机构运转方式。五项工作即抓好基础建设、制度建设、绩效建设、功能建设、队伍建设。

nlc202309012312

按照这个思路,农业综合开发将实现三个转变:即开发目标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开发理念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开发布局向突出优势特色农业转变。

未来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狠抓落实的主要工作在于:

首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2014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预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6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计投入资金230亿元。

二是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把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是进一步突出扶持重点。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是提高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各省(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1100-1300元。

五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股份合作社持有管护试点,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其次,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完善扶持方式,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从2013 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了扶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

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11.99亿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了17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在31个省(区)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131个。通过试点,在政策机制上实现了五大创新:一是创新了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方式和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创新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进方式;四是创新了扶持区域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创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式。

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5.85亿元资金,扶持今年立项的36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安排12.8亿元资金,扶持265个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建设。

另外,继续强化资金和项目監管。主要是开展了项目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结构性评审工作机制,改进监督检查工作方式,实行农业综合开发绩效管理等。

(本文未经相关部门审核)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 第4篇

1 基本情况

这次赴东北主要参观考察了长春市皓月公司和哈尔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长春市皓月公司始建于1998年8月,第一期工程属国家规划的东北肉牛发展带项目,从2002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连续扶持资金达4500万元,目前,公司资产总额15.8亿元,注册资金1亿元,设计年屠宰肉牛50万头、羊30万只、饲料产量30万t、皮革加工20万标张、中式与欧式清真熟食制品10万t,已研发生物制品73个品种。“皓月”品牌己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和全国最大的民族清真品牌。“皓月”产品以质量高、服务好、诚实守信、安全卫生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特别是伊斯兰国家市场的青睐,产品己出口到1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公司自投产迄今,已相继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9001:2000改版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并分别通过阿联酋、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注册审核认证。中国“百德尔”(即“皓月”阿文译名)已被国外特别是伊斯兰国家消费者所认可,成为享有较高认知度和美誉度的驰名品牌。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基础,为企业经济发展搭建了腾飞的平台。

哈尔滨南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连续投资扶持起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同时也是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的首批2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园区占地4000hm2,累计投资2.5亿元,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2001年立项实施以来,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通过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科技依托、中介组织、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组装配套、示范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都市型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先后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等2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重点启动了种植、养殖、园艺、生态经济、旅游观光五大产业建设。园区实现了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历史性突破,获得了企业、农民、专家多赢,破解了多年困扰农业发展中的土地难以集中使用、生产难以规模连片、科技成果难以大面积推广、产业化经营机制难以大范围形成等诸多难题,在引领南岗区乃至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先导作用,为探索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有益尝试。

2 主要特点

这次参观的长春市皓月公司和哈尔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虽然都是普通畜产品加工和种植业,但建设标准之高、科技含量之大、带动能力之强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给我们全新的感受。

2.1 建设起点高,开发规模大

皓月公司占地7.5平方公里,厂区生产布局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的原则,由中、法、德三国专家联合设计,引进多项国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属于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皓月产品以“安全、绿色、健康”和清真品牌定位,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皓月在国内已成功实现与麦当劳连锁店、养生堂、华龙、康师傅、双汇、雨润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对接,并为世界著名餐饮企业麦当劳在中国和东南亚数百家连锁店提供原料,公司不仅是我国及亚洲地区肉牛产业第一大系列加工企业,也是最大的优质牛肉出口基地,连续六年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皓月集团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年屠宰肉牛100万头、肉羊200万只,熟食制品30万t,出栏优良品质肉牛20万头,胚胎移植30万枚,饲料生产100万t,牛皮革加工100万标张、羊皮革加工200万张,生物制品73种(产量5000t),生物有机肥30万t,活畜交易100万头。实现总产值330亿元、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的宏伟奋斗目标。

哈尔滨农业科技园区由中科院、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等部门专家联合设计,建成了1个核心区,8个功能区,4个示范区和两个中心,吸引了140多家企业入园。8个功能区,即畜牧标准化养殖功能区33.33hm2,作物良种繁育区233.33hm2,设施园艺功能区66.67hm2,农副产品加工区198.67hm2,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区110.67hm2,高新技术展示区3.33hm2,农产品物流区19.33hm2,园区服务管理区1.33hm2。示范区划分为四个产业化基地,即饲料作物标准化种植基地1466.67hm2,优质特菜脱毒种薯种植基地866.67hm2,优质果树标准化种植基地446.67hm2,生态旅游休闲基地333.33hm2,小城镇及工业区220hm2。2006年实现总收入21亿元,纯收入5.5亿元,园区内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51.4%。

2.2 资金集聚程度高,扶持力度大

哈尔滨农业科技园区立项实施以来,先后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开发、国家星火计划等项目23个,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先后整合科技、农业、农机、水利等部门资金,连续投资,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资金集聚效应。各部门资金使用又各有侧重,农发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金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农业资金主要用于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园区外观环境明显改观,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功能优势日益显现,影响辐射力不断增强,在引领南岗区乃至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先导作用。

皓月公司是国家八部委确认的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支柱企业之一,先后达到国家农发办、经贸委、科技部等扶持,立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首批国债等项目,在信贷、税收、征用土地等方面也享受到优惠政策。因此,发展迅猛,前景广阔。

2.3 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

皓月公司十分重视科技开发创新。先后从韩国、新加坡等引进多项食品加工技术,和吉林农大、农科研等科研部门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成立了东北师大皓月中等职工学校,为企业培养雄厚的技术队伍。肉牛屠宰线,按照伊斯兰民族文化设计,具有幻觉引导、无痛屠宰、骨髓提取、肠衣制作、电刺激嫩化、自动劈半、分级冷却、真空包装等多项先进工艺。皓月保鲜肉在冷藏条件下100天不变质;利用牛血及脏器提取的超氧化歧化酶(SOD)、硫酸软骨素、肝素钙、超氧化物歧化透明质酸、水解动物蛋白、胆酸等生物制品研发成功,为企业的深加工发展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南岗农业科技园区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了区校联姻、企校联姻,园区和园区企业与全省10多个大专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依托与合作关系,先后示范引进农业高新技术30多项,常规先进实用技术60多项,引进优质高效品种30多个系列120余种,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模式11个;“菁菁中以节水示范园”引进以色列节水灌溉中央控制系统和植物生长监测设备,初步建成了6.67hm2露天节水灌溉、设施节水灌溉、有机种植等三个演示示范区。节水示范区内引进的以色列甜瓜、彩椒等优质特菜品种种植,运用以色列蔬菜作物有机化培肥、营养调节以及植物抗病保健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全程跟踪调控,成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新亮点。借助国家级园区品牌优势,先后与以色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开展国际交流,在奶牛、节水灌溉、有机甜玉米种植、牧草引种驯化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不断开发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大大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区域性农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2.4 产业化水平高,带动能力强

皓月公司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行肉牛饲养上“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回收、统一保险,创造了零风险、稳收入的饲养模式和“公司加基地带农户”模式,社会效益巨大。皓月公司以长春市为中轴,在全省45个县(市、区)210多个乡镇建设肉牛基地,带动10万农户、近70万农民从事养牛业,每年转化粮食秸秆300多万吨,农民养牛增收10亿元。除此之外,还向内蒙古、黑龙江、沈阳等周边省份拓展基地收购肉牛。实现粮食过腹转化,使农民不离开土地,不走出农村,就能增收致富奔小康,对破解“三农”,缩小城乡差距,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哈尔滨南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园区这一载体,有效吸纳并整合了产业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扩大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延伸,加快了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园区企业为核心,带动当地辐射周边,初步形成了畜牧(奶牛、猪)种养加销产业链,设施园艺(菜、花、果、菇、林、薯)种贮加销产业链,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业链三个主导产业链条。全区订单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产业化带动农牧业户已达4000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20%;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2%。农民通过租地和务工增加收入达500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

2.5 综合开发程度高,农业现代化示范效应显著

随着哈尔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开发程度逐步提高,示范效应明显增强。仅近几年,周边新建乡村黑色路44km,新打机电井115眼,建成集中连片露地喷灌区1333.33hm2,栽植农田防护林及村屯环境绿化200hm2,投资170万元从美国进口集播种、喷药、施肥、收获于一体的大型农机具,饲料加工、机械榨乳等配套设备上百套;各种现代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畜牧养殖小区、日光温室、大棚、智能化连栋温室等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种植结构由过去粮食与高效经济作物比3:1调整到目前的1:4.5,食用菌、中药材、绿色有机蔬菜、种子繁育、林木种苗繁育、牧草等优质高效作物快速发展;获绿色食品标识认证产品达到35个,有机食品标识认证6个;以高科技农业设施园、民族风情生态园和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观光带,初步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3 几点启发

这次赴东北粮食基地考察学习,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各级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视程度高、思路广、氛围浓、效果好。都充分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给我们以深刻的感受与启发。

3.1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发展,就是要不断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就是要以土地治理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就是要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多地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就是要以改革和创新科技推广使用管理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更多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就是要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更多地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3.2 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立项实施

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是规模开发的先导和基础。必须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布局、人文环境和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标准,本着超前性、综合性、可行性的原则,确立开发的重点,做到规划起点高,可操作性强,建设内容详细、具体,分步实施任务明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把全面统筹与分步实施结合起来。

3.3 坚持两类项目结合,培育区域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势,将两类项目进行有机结合,是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是实现规模开发,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围绕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建立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二是要做好两类项目结合的整体规划,要瞄准当地优势产业,以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为依据,通过项目互动,资金整合,规划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按照统筹考虑,分年实施,互相促进的要求,做好两类项目的申报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工作部署上有序进行,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

3.4 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助推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项目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大小。农业综合开发应重点提高对农业科技方面投入的比重,提高项目的科技水平,通过大力推广节水和旱作农业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通过支持种子、种苗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通过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大力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几天行程步履匆匆,一路走来耳目一新。长春、哈尔滨经济基础较好,随着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农业、工业都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通过考察,我们学到了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的经验。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我们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信心和决心。

摘要:2007年9月21~29日,山西省晋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局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和四个县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先后对长春、哈尔滨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考察学习。长春市、哈尔滨市高标准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精心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给参观考察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借鉴和学习。

农业综合开发调研 第5篇

曹县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经过20多年的开发实践,特别是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长期积累,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大量生机与活力。在即将开始的“十二五”规划建设期,如何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使之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曹县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省农业大县、粮食主产县之一。1988至2009年底共改造中低产田41.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完成投资16496万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9406吨,新增棉花生产能力1731.5吨,新增果品生产能力600吨,新增油料生产能力160吨,新增蔬菜生产能力120吨,新增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384吨。治理后的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沟渠相通、路相连,地下节水管道纵横交错,桥涵井配套完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治理模式

曹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 1

践,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根据上级业务部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结合我县实际有针对性制定治理措施。

曹县为黄泛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南部高,北部低,自南向北微倾斜。土壤质地分为砂壤、中壤、重壤三种。水资源主要由地下水、地表水、引黄客水三方面组成。地下水资源丰富,浅层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在治理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井保丰、引黄补源”的灌溉方式,以新打机井和维修旧井为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同时搞好开挖疏浚沟渠以及道路、渠系建筑物的建设,发展方田林网,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棉、油、芦笋、蔬菜等高效农业种植。

三、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曹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

时,项目实施与管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田间道路占用矛盾大

农业综合开发强调集中开发,连片治理,使项目区建设成为

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然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县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耕地紧缺的程度就更加突出。在项目区框架建设中,由于修建田间道路有时会调整占用耕地,若遇到顺茬地则可能占用同一农户很多甚至是全部耕地,这种“一家受损,全村得利”的情况尤其不好处理,个别行动过激的农民甚

至阻挠工程施工。根据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政策,重新调整耕地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项目村也没有机动耕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又不允许支付占地补偿,这种使部分农民切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不仅给项目建设带来难度,往往影响到干群关系,引起上访使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惠民政策在少数农民心中打了折扣。

(二)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

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执行“一事一议”政策,但议事

容易,落实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和基层班子软弱的村更显突出。虽然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只占中央财政资金的20%,但我县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自筹资金和以物折资难度非常大。此外,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老弱妇孺,出义务工也很难得到响应。随着工程招标制的推行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标准的提高,项目工程大部分由专业队伍施工,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的机会不多,即使参与了,效果也不佳。比如,同样是开挖地下节水管道沟,由农户自行开挖不但宽度深度难以统一,而且沟的走向不直,而用专业的挖沟机施工,不但标准质量高,效率更是人工的好几倍。因此,农民筹资投劳不仅执行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

(三)工程运行管护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成资产移交后,一些乡镇虽然也制定了管护制度,并层层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书,但管护工作不到

位,保存率和完好率偏低的状况还是存在。在部分项目区,建成3年-4年后的树木存活率不到70%,田间道路、节水管道出水口等工程的损坏程度也比较严重,并且受损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维修。究其原因:一是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呈多样性,难以统一管理。有的产权归集体所有,有的归个人或法人,由于产权归属不同,造成管护主体各异。例如,有些机井、田间道路、节水管道等工程为农民集体财产,由村集体进行管护,而林木大多数随地走,确认为农户所有并负责管护,管护主体分散,难以管理;二是重建轻管,管护意识差,群众对与己无关的工程不加爱护,常使部分工程受损;三是管护追偿难以实现,对损坏现象的调查取证困难,对损坏行为不能实行有力的惩治;四是管护队伍和管护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项目区缺少稳定的管护队伍,管护人员的误工补贴或报酬难以落实,工程的日常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当出现较大损坏时再进行维修,必然增大费用支出。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努力化解田间道路占地矛盾

农路建设占用农民耕地的问题是比较棘手的,应从两个方面综合加以解决。一是国家应逐步完善土地治理项目的相关政策,与其他行业项目接轨,制定占地补偿政策,提出具体的和适宜的补偿标准;二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妥善解决农路占地问题,并耐心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尽最大努力取得项目区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切实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的问题,建议国家进一

步降低土地治理项目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我们在调研中感到,项目区农民对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尽管目前自筹资金的比例只占中央投资的20%,但随着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标准的提高,自筹资金的绝对数量没有减少。因此,建议将自筹资金比例降到占中央财政资金的10%以下。但是,降低自筹资金比例仍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彻底解决的办法是取消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在政策上的硬性规定,我们可根据具体项目和项目区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县以下自筹或农民筹资投劳,自筹资金多少可作为项目竞争立项的条件之一,积极性高的乡镇可优先立项。

(三)完善机制切实做好工程管护工作

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是做好工程管护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而

立足山区特色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第6篇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具体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根据山区贫困县市的特殊情况,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需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一、财政补贴资金标准有待提高

《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08]年59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09年起,取消农业综合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央财政有偿资金,改为全部无偿投入”,这对正在发展中的山区贫困县市来说如天降甘露,但给出的无偿资金额度却有限。对地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短期内效果不易显现。

二、项目单位准入门槛适当放宽

目前,山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基本不足二十个,况且企业基础薄弱,几乎都是个体经营,还未达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的气候,市场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都不强。然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门槛较高(如固定资产净值500万元以上,净资产3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申请财政补贴资金总额的3倍等),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项目实施单位范围有局限,项目和实施主体都无法优选,企业的发展和农发项目的扶持不能有机地契合。

三、贷款贴息最低限额酌情降低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农办[2008]207号)中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原则上固定资产单笔贷款(或者落实季节性收购农副产品流动资金贷款累计)5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固定资产单笔贷款(或者季节性收购农副产品流动资金贷款累计)达到如此大的规模,不仅审批手续繁琐,能有偿还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固定资产单笔贷款(或者落实季节性收购农副产品流动资金贷款累计)最低限额若降低为100万元,将是我们山区县市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的福音。

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县市而言,更能直接辐射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这种地位平等、管理民主的组织能较强地激发农民的热情和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因此,建议在资格准入和资金额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五、“以奖代补”扶持方式既必要又可行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首要目标,以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主导产业、打造知名品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重要手段,实现广大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来提高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要求高、任务重。长期以来,基层农发办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督促企业实施项目,最终也难以达到上级验收要求。而“以奖代补”扶持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将项目实施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制约手段融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不做好就休想得到项目资金。此外,“以奖代补”方式还有利于农发部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对项目管理的效率。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 第7篇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区涉及曲沃县史村镇的西海、东海、张范等8个行政村, 开发面积1万亩, 其中, 西海村共1100人, 有耕地2780亩, 是一个三面环岭的丘陵村庄, 当地农民长期在山腰梯田种植玉米和小麦。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平台, 西海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又在以前的山腰梯田上种植日本甜柿, 并利用闲置沟壑发展窑洞双孢菇种植,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极大促进了西海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集“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四位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典型被成为“磨盘岭模式”[1]。

一、“磨盘岭模式”的主要成效

1. 农业结构得到优化

自2001年成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以来, 县农发办引导当地农民走上农业转型发展之路, 按照“宜粮则粮, 宜棚则棚, 宜洞则洞, 宜树则树”的原则, 确定了项目区“菜—柿—菇”三大主导产业。经过9年的发展, 以磨盘岭为中心, 在领下西常河槽建起4000余栋节能日光温室, 其中仅西海村就建起100余栋, 在岭东建成2000余亩甜柿园, 共栽植10万余株日本甜柿, 在丘陵沟壑间建起100余孔窑洞, 用以栽培双孢菇。当地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2.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过去当地农民种粮, 每年亩均收入仅400多元, 始终走不出“有粮、缺钱、人闲”的怪圈。2000年西海村全村260户农民在当地信用社存款总额仅为2万元。经过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 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设施蔬菜亩均收入2万元, 日本甜柿亩均收入5000元, 每孔蘑菇洞收入1万元。如今的西海村, 建起了山西省油价农民培训基地, 全村有60余户农民安装了电脑, 20余户农民买了小汽车, 当地农民在信用社的存款已超过400万元。

3.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西海村, 不仅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 而且还在磨盘岭制高点建起了农民文化广场, 每年都举办消夏文艺演出和农民旅游节。开通了6条村循环路和1条盘山公路, 总长度达17公里, 马路两侧还装上了100余盏太阳能路灯, 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磨盘岭模式”成功路径探析

1. 以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第一要务是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生产发展[2]。在“磨盘岭模式”诞生以前, 当地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以土地治理项目为主, 确实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项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但几乎没有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相结合, 农民以前种什么, 现在还种什么, 增收不大, 同时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属于准公共产品[3], 三年期满之后将移师其他项目区, 致使当地的发展无法持续。通过2001年设立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区, 当地农发部门积极创新, 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兼顾考虑, 形成优势互补。通过土地治理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后, 积极培育蔬菜产业, 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申报产业化项目, 引导和扶持项目区优势产业发展。在磨盘岭项目区, 仅设施蔬菜一项, 每年可实现产值1.6亿元, 为农民增收近1亿元, 极大促进了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 “磨盘岭模式”是一种持续、立体、有序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是以产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

无论是农业综合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 都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磨盘岭模式”中, 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一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当地政府为消除农民“挣得起, 赔不起”的思想顾虑, 制定了贷款贴息的政策, 并规定对种植大户进行奖励, 主动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由农发办牵头, 联合农、林、水、电力、交通、通讯等各部门先期建设好基础设施, 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发动基层党员干部率先建起蔬菜大棚, 并组织农口各部门技术人员组成服务队伍, 定期赴现场服务和指导, 农发办工作人员更是长期驻守在项目区, 及时解决农户问题。首批建棚的农户当年每棚收入就达1.5万元以上。政府的积极引导服务和实实在在的效益, 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蔬菜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二是政府提供财力和宣传支持。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区总计获得2.3亿元的资金投入, 其中政府支持2000万元, 项目扶持2200万元, 农林水等各部门整合资金7000万元, 吸引信贷资金及农民自筹资金1.18亿元。为更好的开拓市场, 政府组织注册了蔬菜商标品牌, 并通过电视台宣传和在大型商场设立专柜等方法提高产品知名度。

3.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

科技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磨盘岭模式”中, 当地农发部门为加强科技支撑力度,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外请内联, 不仅在本地选聘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专职开展农业技术指导, 而且从寿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常住项目区为农户提供日常技术服务, 技术人员定期回寿光学习充电。此外, 县农发办多次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到项目区进行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在农发办牵头组织下, 磨盘岭项目区成立了大棚蔬菜研究所, 编写了3项生产技术规程, 推广59个新品种和30余项实用技术, 对2.63万农户进行了培训, 有效提高了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 保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三、对“磨盘岭模式”的思考

从“磨盘岭模式”的实践来看,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从生产领域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背景下, 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 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4], 结合当地新农村发展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立足当地资源条件, 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类型,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村庄建设, 而是要实现村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区, 山变绿了, 水变清了, 路变宽了, 楼变新了。“磨盘岭模式”的实践证明, 农业综合开发能够充分发挥其“山水田村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优势。一方面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改善生态环境, 营造乡村优美的环境;一方面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努力培育主导产业, 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农民就业, 又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磨盘岭模式”还告诉我们, 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需要政府角色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主力军, 发展生产、建设村庄、保持优良乡风, 都离不开农民。政府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发展农村产业, 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增强市场意识, 政府要以服务者的态度和身份帮助其掌握先进技术, 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这种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形成, 政府只需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 生产就能健康, 有序的发展下去, 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任务就能顺利实施和完成。

“磨盘岭模式”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必将对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然,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并非只有一个“磨盘岭模式”, 各地应当充分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综合性和地域特色, 在借鉴“磨盘岭模式”时应当因时因地制宜, 不能简单效仿。●

参考文献

[1]曲沃“磨盘岭模式”繁荣农村.http://www.sina.com.cn

[2]刘志澄.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2:4~7

[3]王金安.关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定位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4:58~61

[4]高英.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10:19~22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 第8篇

笔者本人已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八年多,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个人认为搞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当围绕“两个”紧贴, 严格实行“五制”, 认真落实“抓一看二望三”的措施, 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一、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紧贴农业产业发展作好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 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生产能力, 集聚生产要素, 优化资源配置, 实行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 企业化管理, 一体化经营。建设一批质量优, 规模大, 成本低, 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 科技含量高, 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点, 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 提高特色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实际紧贴农业产业发展搞好规划。本人认为项目区的规划应结合县委县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经营格局, 以项目区建成后的主导产业, 引进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发展什么品种, 怎样扶持, 怎样机制创新等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合理谋划。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 石柱县打造了高山的黄水万胜坝、冷水八龙村的黄连、莼菜产业基地;中低山的龙沙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下路龙沙万亩辣椒百里长廊、悦崃马铃薯、磨芋种植基地、鱼池莲藕“十里荷塘”, 并在黄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黄连专业市场。巩固和壮大了全县以黄连、辣椒、莼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为主的效益农业发展基地。历年来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1223.5万元, 扶持壮大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 共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23个, 建成了1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3个全国第一”、“1个西南第一”, 即黄连、长毛兔、莼菜生产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辣椒生产规模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产地县。取得了“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石柱红”著名商标等系列荣誉。通过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全县特色产业打造出了一批优质知名品牌和绿色产品认证。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380元, 增加到2013年的7765元, 十年来农民的收入翻了三番,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

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紧贴老百姓需求搞好建设

老百姓利益和需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综合开发也不例外, 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 老百姓要什么服务, 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急群众所急, 想群众所想, 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项目才得以顺利实施, 才得以发挥最大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应该围绕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 达到改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旱能灌涝能排的功能, 提高土地利用率, 把项目做成老百姓满意的工程, 充分发挥其最大功效。在项目实施前, 认真谋划, 合理布局, 充分征求且尽量满足群众意愿, 使规划更符合需求, 并让老百姓知道要做什么, 怎么做, 达到什么效果, 群众一目了然, 心中有数。如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 老百姓最需要的生产便道、人畜饮水池子、排灌沟渠等等, 我们就多规划建设这些内容;老百姓需要产业扶持、技术培训, 我们就请市级县级专家到项目区培训;后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 老百姓又要求把生产便道修宽一点, 把坡度降一点等等要求, 我们作为为民服务的农综工作者就应在工作中不断听取群众的意见, 改进我们的工作。

三、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严格实行“五项”制度

农业综合开发严格实行“五项”制度, 强化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 加强监督, 严格审计, 才能确保项目规范有序实施。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公开招投标制。每个农综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 且必须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二是严格实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规划实施中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建设标准等情况进行广泛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全面推行项目监理和群众义务监督制, 严格监管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四是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所有农综项目全部严格按照县级财政报账制的规定执行, 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 专人管理、专账核算, 确保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五是认真落实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制, 项目的结算必须经审计部门审计后方能按审计报告结算。通过落实“五项”制度, 达到了项目管理好, 建设质量好, 产业发展好, 干群关系好的“四好”效果。也只要严格执行好这“五项”制度, 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农综干部。

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认真落实好“抓一看二望三”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9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建湖县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 境内地势低洼, 沟河众多, 水网密布, 加之历史上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造成农田标准不高, 极易受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 给农业的丰产丰收增加了困难。对此, 建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近几年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为载体, 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大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一方面,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 注重把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全县低产低效农田及地面真高1.5米以下易涝易旱农田, 逐步纳入项目区, 结合农作物生产需要, 坚持“旱涝兼防、综合治理”的原则, 确定以排灌水系为主线, 机耕路为骨架, 泵闸桥涵相配套的工程建设体系, 对“沟、渠、田、林、路”实行综合治理, 对“桥、涵、闸、站、洞”进行综合配套, 完善农田排灌体系, 提高农田排涝抗旱标准, 增强旱涝保收能力。2008年以来, 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00多万元, 先后建成排涝站52座, 防洪闸68座, 农桥151座, 涵洞8600座, 机耕路96千米, 涉及农田11.5万亩, 大大提升了防洪保安能力, 达到了不低于50年一遇, 排涝模数1.0以上, 灌溉保证率和田间工程配套率90%以上的标准。一方面,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 建湖县对照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标准, 对县域范围内的中低产田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建立台账, 逐步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 重点围绕高效农业项目和主要干道两侧农田, 集中大部分资金建设中沟级及其以上的灌排工程、田间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 兼顾农业、林业、科技等诸多方面, 坚持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实施, 高效益引领, 着力打造区域特色, 大力培育产业特色, 努力提升农业效益。去年以来, 先后投入财政资金2400万元, 整合其他支农资金920万元, 并引导农民群众筹资360万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多亩, 实现了集中连片开发、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 已成为全县的粮食核心产区、现代农业先导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近几年, 该县围绕“沿岗蔬菜、内圩畜禽、沿荡特水”三大特色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借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 重点培大培强方圆禽业、恒通果蔬、冠华水产、银海棉业等四大龙头企业, 并以此辐射和带动农民增收, 真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倾力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注入少量农发资金, 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增加设备配套,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和流通能力。三年多来, 该县向方圆禽业共投入农发资金570万元, 引导企业自筹资金8500万元, 新建厂房6000平方米, 更新了生产设备, 大大提升了生产能力, 目前可年产3000吨鸡蛋饮料, 实现产值1.1亿元。该县还先后在恒通果蔬、冠华水产、银海棉业等企业, 投入农发资金560万元, 吸引企业通过多方筹资3.3亿元, 均在县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了新厂区。对农业龙头企业新上项目, 县里积极帮助搞好项目前期论证, 参与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增加项目科技含量, 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提高生产工艺水平, 促进科技进步;同时, 积极帮助开发新品, 发展精深加工, 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多措并举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创建力度, 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去年, 冠华水产公司在新建厂房、添置先进生产线的基础上,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该企业生产的“湖垛”牌青虾仁获得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产品。恒通果蔬等企业, 都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质量, 市场领域不断扩大, 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家, 受到广泛赞誉。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联结机制,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连接起来,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使农民能够真正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近几年, 方圆禽业、恒通果蔬、冠华水产、银海棉业四家龙头企业, 都先后建立起专业的生产基地, 保证产品原料供应, 并通过保护价收购措施, 鼓励和引导周边群众发展养殖和种植业。其中, 方圆禽业公司带动周边群众1100户养殖草鸡560万只, 恒通果蔬公司带动周边群众1600多户种植果蔬18万亩, 冠华水产公司带动全县1630户养殖户养殖青虾等水产品5.8万亩, 银海棉业带动全县1.8万户种植棉花21万亩, 广大种养户收入明显增加, 户均增收达到7600元以上, 真正实现了“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带领一方百姓致富”的目标。

三、做大高效农业规模,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效

建湖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建设高标准农田, 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县情实际,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要求,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一是调优品种结构。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积极调整品种结构, 重点发展有机稻、优质饼干小麦河藕、草鸡、青虾等优质高效种植、养殖品种, 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种植、养殖效益。

二是推广高新技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与农业技术推广、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重点示范和推广配方施肥、无公害栽培、设施农业、机械化耕作等农业实用新技术, 提高新技术的利用率。坚持以科技入户工程、“双百”工程、富民网络大学等为载体, 加强对项目区农民种植、养殖、节水灌溉、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从更高层次上发展现代农业。

三是做大产业规模。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 将特经、特禽、特水和优质稻米作为主导产业, 着力打造“四区两带”, 即上冈特色蔬菜产业区、冈西优质饼干小麦产业区、恒济出口蔬菜产业区, 以及沿荡特水养殖产业带、两沿 (沿国道、省道) 优质稻米高效特色产业核心带。同时, 在坚持“承包权长久不变、使用权加快流转、农民利益切实维护”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有序流转土地, 向能人、大户集中, 做大产业基地, 扩大生产规模。

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10篇

党的十六大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是,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农业GDP在全部GDP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从1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提高到2004年的41.8%,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农业生产矛盾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农业的功能从保障粮食安全转变到提供食品安全,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促进生产发展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要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殊水产业、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促进生活宽裕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促进村容整洁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要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把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黑河市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特别是南三县,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8%,农业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6.9%,土壤和积温、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区域内有北安、九三两个农垦局,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因此,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市提出建设北安一五大连池一嫩江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要突出把握五个方面。

第一,突出现代化。现代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农田水利化。据统计,仅南三县常年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一1.5亿元左右,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强化设施配套,降低灾害损失。易旱地块要大上节水灌溉项目,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易涝地块要加强防洪排涝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灾避险能力。二是农业机械化。据调查,黑河辖区内各省属国营农场的大豆亩单产比农民种植的平均高70公斤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农场大型机具配套,农机作业水平高。因此,要结合组建农机合作社,促进大型机械更新配套,扩大农机耕作覆盖面。积极引导“有机户”和种田大户组成联合体,促进农机装备更新,提高作业水平。三是先进技术普及化。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给农业带来新的动力。化肥、农药、拖拉机等先进的近代技术,使20世纪粮食单产增加了30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种子方面,深入实施良种工程,加快良种引进和培育,促进良种更新,从根本上改善作物品质。在肥料方面,推广使用复合肥、浓缩肥、控释肥、专用肥、蛋白肥及生物调节剂等新型生物肥料。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在畜禽养殖方面,引进推广胚胎移植、冻配、动物性别控制等良种繁育技术。四是农业生产标准化。去年北安市按照标准化规程种植的大豆,平均每公顷降低生产成本100元,增产400多公斤,效益非常可观。要按照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副产品、农业投入品、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质量安全监测,保证产品质量。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逐步推行农产品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总之,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第二,突出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合理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梯次增值,加快农业工业化。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只有优化布局,才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北安、嫩江、五大连池三县(市)要结合争取国家级百万亩大型商品粮基地,重点发展麦豆优势产业,不断扩大麻、薯、菜、药等特色、绿色产品生产规模。对各地来讲,可以针对本区域内的自然特点和产业优势,突出“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具体地划分产业格局,推进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北安的城郊乡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赵光镇重点发展北药种植;五大连池建设以新发、兴隆、双泉等平原乡镇为主的“双高”大豆生产基地,以龙镇为主的优质麦生产基地,以龙镇、太平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兴隆、建设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等,都非常有利于形成特色产业带,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发展“双高”大豆和优质麦、专用薯等优、专、特、绿产品生产,加快发展以“两牛一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提高规模和水平。三是培育扶壮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业产值的2—3.7倍,而我国仅为60%。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在积极扶持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完善企业和基地、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三,突出一体化。列入现代农业产业带规划的县(市)要进一步强化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和大开放战略。一是深入开展场县共建。据调查,黑河辖区内各省属国营农场的大豆亩单产比农民种植的平均高70公斤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农场大型机具配套,农机作业水平高。同时,通过场县共建设,鼓励农场的大型机械实施跨区作业240多万亩,为农民节约机耕费用1500多万元。因此,要围绕农业生产、产业化基地建设、小城镇建设、社会事业等,在合作层次上由农业合作向工业合作延伸,在合作内容上由资产合作向资本合作延伸,在合作领域上由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合作延伸。要本着共同谋划、共同争取、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原则,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北药开发、林业经营等方面,精心筛选、包装和推介一批重点项目,引进境内外人才、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特别要注重鼓励资本、技术、管理“捆绑式”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龙头型农业引资项目。二是发展外向型农业。边境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提高外向度。黑河与俄罗斯隔江毗邻,俄罗斯土地闲置60%以上,并且集中连片、承包价格较低,同时俄罗斯的农副产品60%以上靠从中国进口。这些都是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势条件。要扩大番茄、甘蓝、元葱等蔬菜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增加出口创汇。加强对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优良品种。扩大对俄劳务输出,促进境外农业开发。三是积极开拓境内外市场。以强化农产品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和代理、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加强对国际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农业信息交流与服务机制,提升本地农业产业层次。大力支持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到境外参展促销,促进合作和交流,加快建立快捷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突出生态化。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是相辅相承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现代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优质、特色、高效的农产品生产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效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进一步扩大大果沙棘、北药等基地规模,促进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显现。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及逆降解塑料薄膜的经营和使用,保护基本农田不受污染。二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资源一产品—废弃物一再生资源”,最终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要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结合资源、环境特点,推广适合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模式,推广秸秆过腹还田、速腐制肥、制气等应用技术,开发利用低成本、高效能、高效益的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型能源,改善农村环境。三是发展观光旅游业。发展休闲、旅游、生态和观光农业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依托,辐射周边景点,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以田园、果园、菜园、养殖场为依托,发展观光农业;以庄园农业、庭院农业、市民“农家乐”为依托,发展休闲农业;以民俗文化特色比较突出的村镇为依托,发展民俗旅游农业;以生物主题公园、城郊农业、工厂化农业、高科技农业为依托,发展都市科技旅游农业。使农业生产的过程成为旅游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 第11篇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更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上年增加996元,实现“五连快”,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降到3:1以下;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改革步伐加快,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三农”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困境。具体表现在:粮食产量虽实现“十一连增”,但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秸秆、畜禽粪便污染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重;农业所面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约束、农产品价格约束、成本约束、环境约束交织叠加,使得传统农业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从财政支农政策看,长期以来,财政支持农业政策重点一直着眼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我国粮食持续增收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支农政策的两个核心,一是提高价格,二是增加补贴,目前都遇到了问题。现在大宗农产品价格难以再提高,马上要到“天花板”,国内外价格倒挂已经呈现“封顶效应”;同时,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已接近约束黄线,对玉米、小麦、水稻等的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已经接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此外,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费、农机作业费等全面持续快速上升,加上新常态下财政投入难以持续大幅增加、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等因素影响,再靠价格和补贴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空间已经非常狭小。因此,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变化,服从和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立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和重点任务,调整扶持方式,突出支持重点,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二、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大有可为

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实施以来,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始终秉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惠农的重要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显著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二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70.86亿元,年均增长11.99%,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08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亩均100公斤以上,每年新建项目直接带动受益农民约5500万人。汪洋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时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持续推进,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开发之路。农业综合开发始终紧贴国家“三农”大局,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主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基本建立起指向明确、运行高效、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之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至今,大体走过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8年—1993年),重点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进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确保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第二阶段(1994年—1998年),在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适量开垦宜农荒地的同时,加大对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的扶持力度,把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阶段(1999年—2004年),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即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四阶段(2005年—2013年),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在加强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生态建设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第五阶段(2014年以来),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谋划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变化演进,农业综合开发与时俱进地调整开发思路和扶持重点,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合拍共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具有独特作用。一是农业综合开发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加快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生力军。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实行规模连片开发,在有效解决一家一户想干又干不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调整,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力量。三是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属于世贸组织所认可的“绿箱”政策,不受“黄箱”政策约束所限,在农业发展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保护农业,有着广阔的作为空间和政策优势。四是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打基础、扶产业、推科技、强服务等综合举措,能够发挥“先锋队”的优势,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集中打造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多样化的借鉴。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 第12篇

1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民提高科技素质的需要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县农开办从2006年以来,与县农业局、科技局联合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等2800期,参训农民16万余人次,致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现代农业效益的倍增。进而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

1.1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开发的主要目标。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以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发展方式,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县以农业开发为平台,致力推进优质稻、烤烟、药材、油茶“四大”特色农业发展,“四大”特色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水稻产业方面,2009年被列入“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项目县”;烤烟产业方面,被“中烟集团”定为产烟基地县,今年全县种烟3333.33hm2,仅此助农年增收2亿元;药材产业方面,今年全县种丹皮、百合等16种中药材2000hm2,仅此助农增收0.9亿元;油茶产业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实地考察,专家认定,2009年10月17日被正式冠名“中国茶油之都”。

1.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我县农开办按照建设新农村“20”字的具体要求,引导农民在山上发展油茶林,在山腰及山脚发民烟叶生产,在山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广优质稻,在山村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以示范效应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2008年,县农开办引导扶持金称市镇项目区的农民在山上垦复、“低改”油茶333.33hm2;在山腰及山脚种烤烟达466.67hm2;在山下种优质稻2000hm2;在村庄建设沼气池460口,进而该镇“农发”项目区呈现房地坪全部硬化,路基硬化,民房美化,庭院净化,道路绿化“五化”新局面。

2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我县农开办在“三个需要”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意义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2.1 着力建设基础设施

农业开发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物质基础。一是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县尚有中低产田13333.33hm2。2006年以来,我县农开办每年捆绑投资1000万元左右改造中低产田666.67hm2。通过沟、渠、田、林、路综合配套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今年,全县水稻比上年增产2600万kg。二是科学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即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合理布局农田水利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努力提高现代农业基础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三是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把农村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仓储、农业信息网络等公益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农业综合开发范围。

2.2 着力扶持优势支柱产业

没有支柱特色产业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产业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效益。我县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准发展支柱特色产业。即选准优势特色产业,并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连续扶持,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扶大扶强几个优势主导产业。2006年以来,我县农开办致力扶持优质稻、烤烟、油茶、药材四大特色现代农业。进而在项目区农民年增收2.5亿元的效应幅射下,去年,全县现代农业助农增收5亿元;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助农增收2亿元左右。

2.3 着力实施产业开发

一是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即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大力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做大龙头企业规模。二是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即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选择规模大、联系紧、辐射作用明显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加以扶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市场、企业和农户的作用,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打响名、特、优品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和结构升级。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县“三强”、“桂芳”、“芳丝”等六种品牌农产品分别获“中国农博会”和“中国绿博会”金奖。通过著名商标,切实发挥“市场+企业+农户”滚动效应,使60%多的农产品通过涉农企业的深加工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3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三要”举措

我办在实践中感到,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开发部门必须力创并实施好“三要”新举措。

3.1 要科学选项

既要找准特色产业,明确项目建设目标与定位,将有限的投资向开发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倾斜;又要竞争选项,把能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为立项的重要条件,产业特色明显的项目要优先立项。同时,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并按照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一次规划,分年分片实施。

3.2 要科学管理

一是重视项目计划管理;二是强化项目质量建设;三是切实加强县级报帐审核工作,要强化报帐审核把关,坚决杜绝虚假票据;四是抓好项目检查验收工作,要细化验收标准,引进社会机构参与项目检查验收,以提高项目检查验收质量。

3.3 要创新机制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论文下一篇:学生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