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论文

2024-05-30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论文(精选12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模式构建,高中地理,设计思想

一教学模式构建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 作者在教学中构建了“引例——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案例分析——软件应用和上机操作——课程论文”五个环节的计量地理教学模式并通过新课改的研究和学习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引例——将计量方法“植入”地理知识的窗口

计量地理就是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分析、解释地理现象, 如果抛开地理应用的背景, 则计量地理仅仅是单纯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 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 难免过于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在讲述每一类方法时, 编拟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引例导入新课, 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 可以引起学生对某种学习方法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言”的境界;最关键的是引例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地将数学方法“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 和地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 为达到上述效果, 引例的选择应典型、具有代表性且简单易懂。

2. 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理解计量方法的基础

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部分, 也是我们理解数学方法的关键内容。该部分的讲解从分析引例入手, 采取步步设为的方式, 循序渐进地引导出某方法在应用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实现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应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 从而了解该方法的实现过程, 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

3. 案例分析——提升对计量方法的应用能力

结合现实地理问题, 教师应提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在系统掌握了数学方法的基本知识, 理解了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合适的研究方法, 实现这些方法的具体步骤, 并能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地理学解释。整个过程教师仅起启发、引导的作用,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分析和表达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 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 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概念、原理, 而且还可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软件应用和上机操作——实现计量方法的“钥匙”

多数地理问题特别是复杂的地理问题, 往往需要借助繁杂的数学方法, 面对庞大的数据分析, 单纯地依靠人工计算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运用这些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些相关的软件已经成为实现这些方法的“金钥匙”。选择SPSS和MATLAB软件, 编写上机实习手册, 指导学生利用软件实现每种方法的运算过程, 并能够对结果进行解释, 将数字语言转化成一般的文字语言。

5. 课程论文——学以致用, 进一步巩固所学方法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或解释地理现象, 为降低难度, 教师可以选定研究主题, 学生独立完成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数据、计算实现和结果分析, 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课程小论文。撰写课程论文可以加强对所学方法的理解和具体运用, 使学生初具备运用所学数学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案例

笔者以“一元线性回归”为例, 进一步阐述“五个环节”计量地理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引例。从安徽岳西某小区“降雨量—侵蚀量”的关系分析入手, 联系地理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

第二环节, 基本概念、思想和原理。针对引例提出疑问:降雨量和侵蚀量呈线性相关, 怎样拟合这条直线?怎样评价直线的拟合效果?如果用来预测, 怎样评价预测结果?从而进一步得出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 设法找出变量间的依存 (数量) 关系, 用函数关系式表达出来, 并预测。学生容易理解回归分析的关键即求回归系数, 自然而然地从地理问题过渡到数学方法。对于回归系数的求解也是通过引例加以说明, 避免了单纯推导数学公式的枯燥和乏味。

第三环节, 案例分析。分析重庆市各月平均气温和离地面5cm平均地温的关系。从数据收集、方程求解、评价与检验、结果解释等方面提供一个完整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案例, 使学生掌握使用该方法的基本程序。

第四环节, 上机操作。以SPSS作为实现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操作软件,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上机实践, 掌握实现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计算过程, 完成对引例的分析。

第五环节, 课程论文。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通过分工与协作独立完成一个研究主题, 提交一篇完整的课程小论文。

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案例相融合, 操作与实践并重, 即掌握了理论知识, 又能利用软件技术完成各种计量方法, 并且能够用于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设计思想

计量地理学在教学模式设计时, 应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 以熟练运用各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为首要目标, 即针对问题、找准方法、明白概念。因此授课中, 应尽量地引用实际地理问题作为引例或案例, 重点讲解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哪类地理问题。

第二, 主要介绍各种计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而不是各种方法的数学推导过程。即重点讲解各方法为什么能够解决和解释某类地理问题, 其地理意义是什么?

第三, 重视各类方法实现过程的讲解, 即运用相关软件或编程实现某种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学计算特别是复杂的数学运算过程越来越依赖于相关软件的运用和开发。因此在授课中, 应融入相关软件操作的讲解和实践, 给学生参与课程的机会, 且有助于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论文 第2篇

必2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深圳市滨河中学

姜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城市发展的差异如我国南、北方城市发展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大洲城市发展的差异,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人类活动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返三对本地城市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学会与人合作,培养科学人文素质。【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的核心应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和谐的表现。本节就是要探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地理学中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景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景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的图片、地图等资料,要求:图片和地图能够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文字。方式:全班分为3个大组,每组负责收集一个城市的资料并选出2~3名中心发言人。

〖问题情境〗

[开场白]前面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地域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同学们也收集很多世界不同城市的景观资料,那么同学们发现每个城市具体的地域结构和发展历程是相似的还是各具特色呢?

(各具特色)

[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城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讨论城市的形成因素——自然环境、各种人文因素)

[转折语]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地域文化的含义以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探究解决问题〗

1.布置学生阅读学习材料,谈谈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生分组研究本组收集的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资料,找出每个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征2~3点,并分析得出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3.课后学生完成一片小论文(题目选其一):①谈谈如何根据本地的地域文化并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合理规划本城市未来的发展

②移民城市的发展之路——对深圳市未来的规划

〖讨论与交流〗

全班学生分为3个小组,每组学生派2~3名学生就研究成果进行发言,并在黑板上标出本组认为最能代表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表现的地理事物名称,教师和其他两组学生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充当听众,并给各组评论打分。

【自我评价】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列举的案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的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放手发动学生,采取自学与模仿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讨论、发言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会城市中人地关系的互动,从中感受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地理素质,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欣赏不同地域文化之美,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注意:①一定要让学生预先阅读学材;②布置给学生收集资料的任务要具体、责任到人,并且,资料最好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③教师预先多准备一些备用资料,以防学生在举例说明时出现冷场的局面。

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理性教学

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新课改,使得以往并不很受重视的地理教学重要程度与日俱增,对于学生相关知识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首先要找出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本质理性的缺失

在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于教学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导致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展开,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东西带动课堂气氛,所以在这种条件上,即使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配合,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由于很多地区存在一师多教的情况,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备课,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老师也认为简单的背诵,重复的朗读就能很好地学习高中地理,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亟待革新

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改教学理解不深刻,还是沿用以往的一教一听,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便是老师用PPT給学生教课,其实这种方式大多数老师也就是将课本知识还原到屏幕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兴趣引导没有很好的作用。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究方法

1.将激励机制纳入教学体系

对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教师给予足够表扬,充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导入多元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诸多模式引发学生的潜力,比如课外拓展让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获得提升。除了这个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提问,实践操作等等,让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教师也应该充实自己,让自己对地理专业知识更稳固,提高自身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淘汰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结合现在的电脑技术,在课堂上采用更多的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让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这对于我国地理教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王宏斌.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9).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究 第4篇

一、要在案例选编上下功夫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最关键的是案例的选编。一般来说, 案例可利用文字形式、图像形式、数据形式、景观形式等进行显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案例应该来自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地理事件,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关键在于具有客观性, 如此才能增强教学流程的顺畅度, 可以让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达到改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地理课程教学案例所提供的一些背景资料应该有益于高中生步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达到思维和情境上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轻松获取地理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地理教学案例的编选与采集不够科学, 那么, 其效果将会适得其反。譬如, 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中, 在介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这个知识点上, 单单以教材中的图2.1以及图2.2作为参考, 高中生理解起来便有相当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第一, 自然背景的生成方面;第二, 该地区地理各种元素的演变关系方面;第三, 建立干旱成因之分析思路方面。为此, 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的选编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教学性, 教学案例的本身可以为地理的教学目标而服务, 教学案例的表达形式也应符合地理教学的需求;第二, 客观性, 教学案例的素材源于现实生活的地理实例, 来自自然及社会中的事实存在;第三, 典型性, 教学案例一定要有显性的地理特征, 同时可以反映出地理的规律, 一定要能符合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想要突破以上原则, 这就要求在选编的时候适当补充上《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区图》《中国降水量图》等的相关材料, 创设好教学情境, 将高中生带进一个特定的“现场”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高度重视教师行为, 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每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法也是如此, 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教师角色定位的问题上, 许多教师感觉运用案例教学法, 自身的教师角色定位比较模糊, 难以摆正自己的教学地位。因此, 教师在应用此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对教师角色有一个比较正确、清晰的认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教师讲、学生听”这个传统的教学特点一时间在案例教学法中还很难完全遁形。笔者在学校召开的一次案例教学讨论会上发现, 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第一, 高中生依旧在心理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以至于产生了负面作用, 对课堂教学氛围造成了影响。第二, 没有让高中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第三, 高中生考虑问题并不全面、不透彻等。所以, 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一, 在高中地理理论课上应做到讲精、讲透, 努力培养高中生学会自主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其二, 应该精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高中地理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 笔者认为,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该要知道, 自己应是引导者、合作者、推动者以及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具体来说,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及技巧, 在课时安排方面兼顾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第二, 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地挑选案例, 案例应典型、客观, 跟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第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全程引领高中生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 让高中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争辩, 处理好案例中所设定的各种地理问题;第四, 教师应对案例及时更新。教学案例的更新可维持课堂教学活力四射。如果案例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高中生便无法吸收到新鲜的知识, 只有“解决”老情境与旧知识, 才能给高中生增添新的情趣。譬如, 在对《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中的交通线路布局之影响因素实施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借助《温福铁路修建》这一案例进行教学, 借助“为何要修筑温福铁路”, “为何现在才修筑”, “在修建这条铁路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的提问, 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真切感, 也使学生对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因素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这样操作可让高中生轻车熟路地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从而拓宽高中生的地理视野。

总而言之, 要让案例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在案例选编上下功夫, 高度重视教师行为, 准确定位好自己的教师角色。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实施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此法值得推广。

摘要: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中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不“感冒”, 认为地理知识难以理解。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 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出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本文从案例选编、教师角色等方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进行了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高中教育

参考文献

[1]马莉.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J].黑河教育.2011 (06)

[2]陆长俊.试论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08 (12)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论文 第5篇

管窥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构建有效课堂

文/李云辉

摘 要: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将课程理念、标准和目标进行逐步的落实。在课程改革的巨大浪潮中,应当更加注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研究并落实“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的力度,注重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落实素质教育。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

地理在高中教学课程中地位较为尴尬,作为文科生的必考科目,但是很多地理知识与内容都会涉及物理以及数学计算问题,因此地理成为很多文科学生的弱势科目,再加上从初中开始地理就作为副科供学生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果再缺少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在地理学习中就会容易缺少信心与学习的动力。

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得到了创新,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各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为所用。因此教师就应对其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有效地创新,一改以往言传身教的固定模式,摒弃旧有教学方法刻板的部分,让地理教学更加丰富、有趣;对于地理教学,要将高中地理的基本内容与知识作为基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变通,在实践中提出有效、可行的实施办法,让学科学习更贴近生活与实际,不仅要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一、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课堂主导性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原有的言传身教讲述式的教学方法仍对当今的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式地记录教师的教授内容。目前大部分的高中学校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缺少课堂热情,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很难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方式,更侧重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高中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文化,还要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科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融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的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具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求知欲望;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帮助,消除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抵触情绪与消极思想。

二、创新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客观来讲,高中地理内容枯燥、知识综合性强,很多知识点都需要熟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高中对教育资源利用的模式了解有所不足,缺少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课程设计方式因循守旧,内容枯燥陈旧,涉及的知识难以理解,课程编排设计也没有亮点。很多时候地理课程教学的学时也被相应的缩短,在课堂上没有足够时间对基础知识进行消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主观能动性的加强。

新课程的提出与实施要求教师要及时明确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不断创新课程设计。教师应对地理课程内容熟悉并进行分类,可以按照时间、地区等角度进行知识点的分层,利用归纳法总结出高中地理的知识网,让学生对地理课程的主干一目了然;在主干知识点的基础上,需要对基础内容进行扩充,让课堂知识与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科目知识的理论性与生活的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衔接与学生思维的开拓,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在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这样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关注度,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提倡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创新,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了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手段。将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实现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增大地理课程的容量、使课程更加直观、充实、更有效率,也可以锻炼学生们连贯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对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有相关的学习研究,利用计算机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演示、实验的分析、形成课堂的报告并进行网上答疑;课堂教学中应加入地理学家的趣闻佚事,这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地理的求知欲;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析与讨论,自主设计学习,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程设计当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地理知识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新兴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创新,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也更趋于灵活多样的形式,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联系起来,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组织并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更重视教学效率,即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学习与生活交流,建立师生沟通的良好策略,创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结语

新课程的出台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增强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新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过程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畅游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从而使得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与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洪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李秀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崔亚利.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尤秀淼.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栾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论文 第7篇

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形

在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利用地理高简捷教具、、生动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地展示了人们发现地理规, 中律化难、为易认知地, 理原理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具有、激发学将知识地探索地理问题生求知欲望的优、解势, 有利于培养学生决地理问题的创新理文意识和实践能力张/标准理念的重要手, 段和着力点是实现地理。新课程

新一、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伟峰

课1.实验应简易且具有可操作性。实验的设计应从地理教学实际出发, 使用程大。标准的器材或材料做实验, 难度不宜过教2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选实验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在择那学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更有效中验。3.实验应具有典型性。教师对实的难点验内容。实验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的选择应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应象和地理过程产正确的地理概念, 生深刻的印象并使学生对地, 尽量理现用材料的不规范防止由于实验的、不标准) 不典型 (, 而造成学生实验器材或

对知识产生负迁移。

4.实验应注重问题的探究性。地

理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既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又要考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创造力。

1. 课内动手实验:

指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实验器材,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数据等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例如:探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地转偏向力影响”这一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时,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分别在静止和匀速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的同一位置上滴一滴墨水, 演示静止的地球与实际自转中地球表面物体运动轨迹的差异。启发学生探讨: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异?实际自转中地球的南北半球物体运动方向如何偏向?还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水槽, 注入自来水, 做“水流漩涡实验”, 观察漩涡流向, 让同学们用实验验证讨论的结果。

2. 课内演示实验: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 采用演示手段, 配合导讲导问, 使学生间接获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 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 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 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如学习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用“大气环流演示模型”演示大气环流运动原理和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用锋面演示模型、气旋 (反气旋) 演示模型生动地演示冷暖锋、气旋 (反气旋) 的天气现象变化过程等知识, 能简捷、直观地揭示某些抽象和复杂的地理运动规律, 便于学生理解与灵活运用。

3. 计算机模拟实验:

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演示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等, 是学生直观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过程、规律、原理, 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 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 如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 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制作成三维立体模拟动画, 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变换, 从而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实际上, 对于那些时间、空间尺度较大的难以观察的地理环境、现象、过程、规律等, 如大气运动、洋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都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立体、直观地模拟出来。

4. 课外实践性实验:

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 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 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 利用课外时间, 通过实地操作, 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如学习“时差的产生”这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后, 设计课外活动实验:如何利用“日影观测法”使用竹竿、卷尺、手表等工具粗略计算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指导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 参与实验操作, 计算实验结果;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瓶和温度计进行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试验;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天文观测仪器观察月相变化, 记录并总结月相变化规律等。

总之, 地理实验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此, 应努力探索, 敢于尝试, 不断创新, 寻找多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地理实验教学方法, 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探究学习和自主与合作学习, 地理实验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实施这一教学理念。本文拟从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举例这两大方面对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实验,新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秀银.环境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J].教育导刊, 2003 (10)

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第8篇

一、教学准备: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也叫教学设计, 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而科学合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是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一是要研读课程标准, 明确三维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领会其理念和要求, 仔细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对促进学生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把握教材脉络。二是要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内容。地理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它决定课堂教学内容, 也提供了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 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确定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使教材所蕴含的知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三是要把握学生状态, 做到因材施教。备课时, 教师要考虑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等, 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让每个学生顺利地进行有效学习,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四是要选择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的选择, 要以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 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 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网络教学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实施:创设有效情境, 营造探究氛围

教学实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中心阶段, 其策略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 同时也要考虑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地理课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这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多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来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一是可以把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 充实教学内容, 让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饱满。二是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 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如地震、雾霾等环境变化事件。三是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通过引入有趣的地理故事、生活中的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吸引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积极性。四是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野外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 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状态, 参照教学设计,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使教材知识能高效地传输给学生, 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再次,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也能调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改革评价机制, 注重教育实效

新课程标准既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评价机制, 注重教育实效, 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性、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 实行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的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因此,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要把握评价的原则。遵循发展性和过程性原则, 要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的全程, 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其次, 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更新评价的内容。内容应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 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再次, 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不仅要关注群体性评价, 也重视个体性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对于高中地理课的模块考试, 应注重考查学生能力, 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 应把卷面考试同平时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地理学习综合性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落实好三维目标, 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是教师的追求。教师要明确目标,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创设有效情境, 营造愉悦氛围, 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昕, 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维”教学之谈 第9篇

一、深度: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

现行的新课程教材在编排上, 不仅能够围绕课程要求标准做到精选教材, 还能够在教材使用度的把握上做到了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正是这样的教学深度使得学生能够较为科学合理地掌握和使用教材, 满足他们地理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

正是这样的教材深度, 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务实基础知识内容, 特别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点, 是学生能够进行灵活运用的前提; (2) 注重使用教材深度的全体性原则, 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 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 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 做到因材施教, 有效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以湘教版高中地理为例进行探析。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教材使用, 笔者作了如下安排: (1) 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知晓“地壳的物质组成”基本知识, 为学生的学习运用奠定基础;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认知探究, 划出自己的一些不懂之处,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地理学习质疑能力; (3)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内容后面的习题予以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 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二、难度:突出重点, 难易适度, 因人施教

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对教材难度的理解把握, 特别是一些具有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理解使得学生比较费心, 也不容易理解掌握。在传统的教材设计上, 除了比较直观地展现教学目标之外, 还忽视了学生对地理学习认知规律的个性特点, 往往是要求“一刀切”,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和素养的综合提高。

对此, 我们认为, 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难度, 首先应该精挑细选内容, 让学生能够学得全面、学得扎实。其次是, 注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积极培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展创造精神。最后, 应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参与课程的学习,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科实践运用能力。

例如,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教学中, 湘版教材改变了原先的给出结论, 再予以分析推理的安排, 而是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和结构体系的理解。内容上从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 就可以看出工业地域和世界著名工业区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条件, 从而既教育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教育学生学会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这也就做到了因人施教。

三、广度:内化生成, 发展创新, 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广度上, 教师不仅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实际, 做到既注重理解感悟, 更应该注重够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 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驱动力。

对此, 笔者以为, 在教学的广度安排上, 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1) 拓宽知识的层面,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地理学科视野,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知识生成中, 应该做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内化生成, 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学习思维;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和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 注意把握好深度、难度、广度等三维教学, 能够使得课程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同时, 更有利于把握好学生的学科学习发展需要, 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杨万春:地理教学中学习方式培养的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年12期。

[3]郑济洪:培养地理创新思维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年第3期。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第10篇

一明确教学目标,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度关注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地理理性知识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它不仅凝结着人类的主观精神, 同时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 所以高中学生只有真正的理解和学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 才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成为创新型的教师, 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常教常新, 那么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只有针对这一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如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 很多地理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就可以从具体的案例入手, 让学生在探讨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如在讲述《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节中, 笔者先结合我国北方城市缺水日益严重的事实, 对学生抛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北方城市会严重缺水呢?然后请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部分城市缺水的案例,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查找数据资料, 让每个小组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此次活动, 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二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 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类的衣、食、住、行产生作用, 每一种日常生活又都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要做到大众化、生活化,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魅力。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可以根据校历表中的“星期”, 引申出关于“月相”的讲解, 从学校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地理知识。又如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气候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带来的地理意义。也可以让学生对着教室窗户的玻璃呵气, 运用他们都熟悉的现象讲课, 告诉他们降水的形成条件。还可以通过媒体来了解时事热点,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这些令人振奋的报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这样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从而实现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鼓励学生创新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学生的活动, 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关于“时区和日界线”的课题时, 笔者就鼓励学生互相讲解, 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养其自主意识, 达到育人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在创新上下工夫, 把学生的头脑当做火把点燃, 而不是当做容器灌输知识,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变原本的学生获得知识的“记忆水平”为现在的“创新水平”。

总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 掌握教学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鼓励学生创新, 让地理课堂真正地融入生活。地理教师只有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才能给地理教育事业注入新的生命力。“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地理教师早日实现优化教学, 地理课堂就早日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 这就给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上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时代在不断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 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 不断推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 这样的高中地理教学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 对高中地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优化教学, 进行了探讨。

试论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2

目前,新课程已经对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在教学阶段中教师能够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尤其重视课堂中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能够在本质上将教学的水平进一步提升,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实践,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深入浅出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阔的学科,其中涉及的领域有天文、数学、生物、哲学等等多方面,其中高难度的知识不仅会让学生们产生恐惧感,而且还会让学生的兴趣慢慢磨灭。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就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内容形象丰富起来,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其做法是,第一,逐层分析,提炼核心问题。第二,将地图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课程中。比如,在鲁教版教材中的《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一文中,紧抓“四季变化的原因、如何描述季节”这两大核心问题,通过采用地图将复杂的区域展现的问题简单表明在地图上,然后再通过几何地图将基本的框架进行构建,再通过问题的问答模式进行提问,最终用地图的区域知识将其内容丰富起来。

2.提高兴趣,助于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白,要想让学生能够接受地理这门学科,必须激发其兴趣。譬如,在高中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哲学,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可以得到培养。首先通过“自然地理”的认知,明确地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储存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提出来,并且要求学生们进行仔细记录,为往后学习做铺垫。在学习完《地球运动》之后,教师将这个哲学观点重新提出时,学生就会有所感触。当学生在进行《大气运动》这课程学习的时候,就会对这个观点进行探讨。当学生在学习《水的运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彻底顿悟,在最后,学完《地壳运动》时,已经对之前了解的观点深信不疑了。

3.细节强化,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主要通过以“教案”的形式进行设计与使用,这些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学习思路。2.知识的储备。3.学习阶段。4.课后问题。通过学案,落实其学习思路,基本上完成“节节清”的教学效果。

4.通过生活将地理形象化、具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引入实际课堂中,这样才能将地理知识了解更透彻。譬如,在课堂中讲解地球与地图这个环节的时候,将学生们实际切西瓜的经验进行对比,将新鲜的生活内容带入了课堂中。在分析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分别让两名学生代表两个小组进行演示,其中一名学生代表地球,另外一名学生则代表太阳进行活动,以此形式进行地球运动的演示。

5.课堂中增强实验过程

知识与技能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更是课堂授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如果合理的对课堂进行设计,安排有趣的内容,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中当讲解到热力环流这个规律的时候,作者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小实验。当时在讲这一内容的时候刚好是秋天,在课堂讲解中,分别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打火机点燃,然后把教室门打开一个小缝,让学生将着火的火苗分别在门的上方以及下放观察火苗的方向,这个过程学生们将会清楚地看到火苗位置处于门上的时候,火是向外游走的,而当火苗放在门下时火苗则是向内游走。完成这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让学生讨论其原因并绘出简图。通过这样的形式,这个环节的学习难点就得以轻松地突破。总而言之,学生只有亲手进行实验操作,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

6.通过交流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气氛

想要有活跃的答题气氛就需要在课堂中进行问题设计。例如,在讲解我国的气候以及水源的分布时,作者设置了一道讨论题型,教师先将准备好的图片给学生进行观看,之后让学生讨论南北房屋结构存在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都纷纷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接着,各个讨论组选出一个代表,分别从房屋的各个部位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学生们将各种意见进行综合,得出结论。通过交流表达,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得到了解决,课堂氛围也格外轻松。

综合上述,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明白课前充分做好准备的重要性,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各类课堂问题,还要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采取更多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性,促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第12篇

一、创设课堂探究情境, 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 指导学生阅读图表, 激发学生求知欲;

3. 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4. 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查、社会调查,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 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 举办演讲会等。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和呈现时机,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用脑子想, 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等。设计学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进行地理思维与训练, 吸引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1. 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要由浅入深, 并尽可能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 充分尊重学生, 和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的学生持鼓励、赏识的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2) 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学习只有在问题情境中, 才能产生疑问, 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勤思好问。

(3) 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 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 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4) 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引申,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 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 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 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3. 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

(1) 专题式讨论。

专题式讨论对于深入地探讨某一地理话题是十分有效的。

(2) 问题式讨论。

问题式讨论是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讨论方式。地理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密切, 大多是随着教学进程而提出的, 并且具有问题的真正内涵, 值得进行逻辑追问与原理探究 (连问“怎么样”“为什么”) 。

(3) 思维操练式讨论。

思维操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 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 而在于锻炼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思维操练式讨论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 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 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 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 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也会交错在一起, 对培养思维品质是极为有益的。

(4) 任务式讨论。

地理教学中的任务式讨论源自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任务, 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任务式讨论需要学生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集体探讨任务的性质、内容、特点, 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与策略。

(5) 反思式讨论。

反思式讨论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反思模式的倡导、创新思潮的兴起应运而生的,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反思式讨论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 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自由辩论,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十分有益。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 既要积极, 又要慎重。反思式讨论要运用辩证法, 要有理论根据与实践依据。

上一篇:政策内容分析法下一篇: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