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范文

2024-06-03

把脉范文(精选11篇)

把脉 第1篇

然而, 一个行业一线员工在入职后的“存活率”的高与低, 不仅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行业的健康程度所在。关注物流企业一线用工, 关注即将走向社会的那些莘莘学子心中所想和未来之路, 是媒体的责任, 本期我们邀请物流业内三位专家把脉一线用工, 探究用工难问题。

本期邀请嘉宾: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上海万家物流有限公司总裁

曲阜师范大学物流研究所所长、教授

隐藏于“去与留”之后的

这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家, 没有哪个国家能在短短30年里提供如此多的工作机会, 数以亿计的国人, 在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上高速运转, 把中国推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物流曾经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 是城里人看不上眼的一个“边缘”业态, 是大多数农村务工者的谋生手段, 但正是这个行业却涌现出了无数靠着“吃得起苦”而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传奇人物。然而, 随着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 随着经济格局的变迁, 随着工资待遇的逐年提高, 来自于员工的就业心理以及企业的用人心理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有这样一个例子, 某企业集团下属的山东物流分公司 (以下简称“山东分公司”) , 它在山东十七个地市先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以来, 凭借其强大的国内外影响力, 以及行业资质, 为制造加工企业客户提供货物动产质押的融资服务, 也就是所谓的物流金融业务。其业务流程是首先受客户的委托, 提出申请, 由山东分公司与常年合作的商业银行开展融资项目。山东分公司主要业务职能是代表银行对客户的存货进行监管, 定期向融资银行汇总监管信息。

山东分公司开展的这项业务, 每个业务点上需安排自己的员工2~3人进驻到需要融资的客户企业之中去, 对其需要质押货物的情况, 每天向山东分公司上报仓库存货量, 客户对质押的存货必须保持原有数量, 即便使用, 但存货不得低于融资质押货物总量的80%, 且必须短时间内补足货物。

就是这样一个物流岗位, 论工作强度并不大, 甚至比较轻松, 员工薪水待遇将近2000元。然山东分公司在10个地市开展这项业务, 所招聘的学生分派分到各个业务点上后一直流动性很大, 每个业务点平均每月流失1人。 (案例由李学工提供)

《中国储运》:通过这个案例, 在您看来, 学生们就业后很快离职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您所了解的, 那些学生或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员工对于物流职业的实际看法是什么?

范立军: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接受了文化教育的人往往会认为从事一线工作是一种体力劳动, 在心里上是不能接受的。在我看来这是不正确的, 体力劳动不等同于低级劳动, 技术工人在今后将是最缺少的, 一线有一些技术的劳务人员将是最短缺的, 坐办公室的人是不缺的, 而目前一个既能码货又能管理好仓库的技术工作则是更少。

其实企业真正最缺的还是具有实际操作经验, 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员,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工作做好, 在物流业更多的管理中层都是真正从一线打拼出来的。并非所有的脑力劳动者都是高级劳动者, 其所创造的价值未必就比一线的体力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高, 不能说受过教育的脑力劳动者就拿高工资。根据市场需求不一样, 他们的价值就不一样——在欧洲, 有技术的劳动力薪金是很高的, 办公室人员未必能比得上他们, 中国也将是这样一种趋势。这也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系, 就像国外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 一线用工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而且人员极不稳定, 这也将推动物流行业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行业的变化都是市场逼出来的, 市场不逼行业是很难变化的, 外界的变化往往会促使包括企业和个人内在的变化, 这是一种规律。

李学工:就业前和就业后的心理落差太大, 主要是对现有的岗位或职位不满意、工作条件和环境偏离其就业前的预期、薪水偏低等原因。从学生的角度讲, 学生对自己在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过高的定位, 就业心态大多不稳, 且浮躁, 加之难以将所学专业理论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离职另谋高就的现象频频发生。

据我了解的情况是毕业生对物流这份职业的现实与想象存在较大的差距。理论上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且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事物流职业个人发展空间潜力很大。但进入实际工作单位后, 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普遍认为物流行业涉及面太广、岗位名目繁多, 且招聘物流岗位的企业类型很多, 企业的物流技术、管理、运作之间也是参差不齐。据我校学生工作部对2009~2010年两届学生的就业后调查表明, 除部分学生就业于大型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 大多数只能在中小型物流企业就职。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 有87%的学生认为尽管对物流职业前景看好, 但是受企业技术条件的制约, 工作强度大, 工作压力较重;有76%的学生主要从事的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配货、市场调研、物流营销等方面的一线工作, 常年外出, 且为户外工作环境;有81%的学生认为物流职业并非想象的那样薪水待遇高, 工作条件优越。

从企业方面讲, 企业往往认为应届毕业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 在短期内很难快速适应企业的节奏, 除了有规模的企业对所招聘的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岗前培训之外, 大多数中小企业一般是招聘后即刻上岗, 这都为高离职率留下了隐患。

我个人以为, 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是从传统运输、仓储行业演变而来的, 不论在管理、技术、信息, 还是运作模式、管理水平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物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距离。物流行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中, 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一线岗位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正是因为进入门槛低, 致使物流全行业的薪酬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竞争力并不强。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从事物流职业的信心不足, 正所谓是“叫好不叫座”。

《中国储运》: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第一所本科物流专业开始招生, 到了2010年底已经有近20所院校开办了物流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全国有8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了物流人才培养, 超过2000所中职院校开始了物流人才的培养, 在校生人数突破了100万人, 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这些学子来说, 走向社会, 投身物流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是什么左右着他们在一个企业的去与留?

范立军:有一个很现实的首要原因就是薪酬问题, 其它的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附加因素, 比如包吃、住, 住的还算可以并有所结余, 这在两年前还是有些人愿意来做的。

但是最近的情况有些改变, 现在很多60后70后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些一线工作对于他们来讲负担越来越重了, 80后、90年的人相继涌现出来,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人的人生方向和职业选择还没有定下来, 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些什么, 处于波动之中。这就需要通过待遇留人, 感情留人。感知到这个企业待遇不错, 有家一样的感觉, 觉得有前途有竞争的机会, 在这里面我找得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机会, 就会选择留下来。如果没有晋级的机会, 又没有自己的人生观, 只是出来打工, 这种情况是不稳定的, 往往是做一段时间有了些积累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对于一线员工来讲, 企业炒员工的时候少, 相反, 员工炒企业的机会在增多。他们往往是愿意干就干, 不愿意干就走人了。

李学工:近年来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去了主要包括物流企业、制造加工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港口企业的物流部门等。一般情况下, 除较为稳定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及商品流通企业物流部外, 其他物流企业的应届毕业生工作的流动性较高。很多人存在着“先就业, 后择业”的想法, 从而导致频繁地更换工作单位。

与此同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在对选择就业的单位、岗位、职位、工作环境、职位晋升及薪水等方面, 明显存在差异。本科学生对就业定位普遍过高, 其就业大多期望拥有较为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就业岗位待遇和择业标准主要表现在工作轻松、薪水不菲, 受到企业的关注和认同, 毕竟寒窗苦读四年, 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岗位;。

与此相比, 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一般具有较为相对平和的就业心态, 对自身的就业定位相对准确, 比较关注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 加之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宗旨大多注重于实践, 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实践的平台, 给学生经常灌输就是培养蓝领技术性人才。故而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预期相对较切合实际。

能否跨越种种“落差”

一面是物流企业提供的包括如营销、配送、仓管、搬运、配货、市场调研等一线岗位, 工作条件形成了员工的第一次落差, 随之工作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底等现状加大了落差的缺口。然而, 难以改变的事实是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快递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招工而言, 仍处于一线用工的吃紧状态。

目前企业一线员工基本上是“80”和“90后”, 对于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来讲, 家庭环境教育、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取向和导向, 即所谓的“就高不就低”。

《中国储运》:正如各位专家所讲, 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了物流企业一线用工招人难、留人难的双难局面, 你们认为这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李学工: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求职者岗位取向更接近于如何找到体面、轻松、高薪、有发展前景的工作, 与传统的仓库和场站相比, 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商业性更强的办公场所。而从对物流一线员工了解的情况来看, 目前随着全社会物流活动的全面复苏, 特别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回升, 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走高, 物流人才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化, 这也就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物流行业一线员工“用工荒”的状况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但是从宏观到微观经济环境来看,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尽管在我国这种危机有复苏的迹象, 但是整体经济条件不允许企业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 特别是很多物流企业盈利水平还很低, 更多的是在占领市场过程中的打拼阶段;另一方面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各行业的就业者生活成本日益提高, 加之物价近年来持续上涨, 致使一线员工对薪水待遇有更高的期待, 这是招工企业和就业者不可避免的矛盾。

范立军: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点很重要, 一线员工基础性条件和待遇是与企业的利润直接相关的, 如果企业的利润低, 片面的强调一线用工的待遇等问题是纸上谈兵, 那是做不到的。因为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包括税收问题、过路过桥费问题。目前物流企业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在这种情况下一线用工的问题是一段时间内必然存在的。

即使是企业效益好的情况下, 这种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只能是有所缓和。比如有的企业可能缺10个人, 而好一些的是缺2、3个人。对企业来讲人力成本在运营当中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想要实质性根本地改变一线用工的现状, 使企业在机械化程度下整个的利润空间都要有所提升, 这是一段时间内做不到的, 在目前物流企业小、散的经营状况和低成本竞争的状态不改变, 这种情况就会长期存在。

任豪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 物流人才是物流产业的一个基础,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摆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面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上个世纪大家对物流的认识和物流管理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是一个空白,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我们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类型的物流人才, 需要高端物流人才, 战略规划层面的, 企业运作管理的, 也需要中层管理人才、营销人员、甚至了解国外法律的对国际贸易比较了解的的人才。物流一线操作岗位也大量需要专业技能人才。

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第一所本科物流专业开始招生到现在各大院校相继开办物流专业以来, 应当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物流人才紧缺的矛盾, 与此同时, 突破2000所中职院校开始了物流人才的培养,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流一线的技术水平。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物流人才被视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 “十二五”期间这种紧缺的状况虽得到了一些缓解, 但又存在一种什么问题呢?我国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性比较强, 而物流是一个岗位性、实践性比较高的行业, 它要熟悉物流岗位的一些技能和要求, 懂理论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就出现了一方面物流人才的培养有一定规模, 另一方面企业还缺人才, 出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是企业更为急需的人才, 如何缩短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是摆在院校、行业和企业面前共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中国储运》:对于一线用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些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 对于目前的现实情况各位有哪些好的忠告, 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范立军:从企业的角度讲, 要留住这些人, 我觉得培训是一个好的方法。进入企业之后通过培训给这些人一个人生目标和职业的规划, 让他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且, 专业系统的培训不但能够培养员工们的工作技能, 还能对他们的个人素质提升有所帮助。基于这些考虑, 我们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学院, 只要进入到万家物流来就要接受基础培训, 无论是何种职务。同时对于搬运工和装卸工最好以和劳务公司合作, 以合同的形式和外包的形式, 这样比较可靠。对于快递企业的快递员或是分拣人员要让他们看到机会, 其实他们日常和客户打交道的同时就是一种机会, 能够宣传公司、开发客户, 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 并得到回报, 他们做得就会更好些。

同时这也是一个行业的问题, 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 同时也需要国家政府层面从很多方面制定政策来改善其中的环境,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任豪祥: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 教育部设了两个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个是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负责物流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 另一个是物流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 这两个委员会的秘书处都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这也说明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从政府层面依托于行业, 使院校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

为了推动院校理论和企业实践的结合, 我们在本科层面上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提供一个大型物流企业或是生产制造企业的真实案例, 把企业的真实情况作为案例交给全国各大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 让他们共同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的规划发展从方方面面为企业设计案例, 引导院校的人才培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这个大赛两年一次, 从案例发布, 到比赛决赛是8到9个月的时间, 很多学生这几个月的时间学的东西比四年学校学的内容还多, 因为不仅要把理论知识用到大赛当中去, 还要把那些没学到的知识吸收进去。

与此同时,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物流一线技能性岗位人才, 我认为80%的物流从业人员是一线的操作技能和管理岗位的需求, 这就要求全国开设职业技能课程的院校根据企业和社会对物流一线技能人员的要求来培养人才, 要求院校走出理念教学的模式, 要把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际运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全国物流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推动了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让他们看到了方向, 让这些学校知道以后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了解企业的需求, 让学生到企业很快就能上岗, 减少了学生毕业到企业之后不敢用的现状, 减少了师傅带徒弟的过程。

李学工:针对物流企业的一线招工难和留人难问题, 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高等学校教育部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在强化学生实践、实战、应用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加大力度;

第二、应届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要充分, 在校学习期间就尽快进入角色, 加强自身在专业理论和素养上的优化和提高, 以适应目前就业压力和竞争氛围。

把脉“坏消息” 第2篇

企业对坏消息既怕又恨,因为坏消息就像企业或企业市场身上的一颗癌细胞,如果不及时解决或者忽视其存在肯定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

年初,某方便面巨头企业销售队伍出现集体跳槽事件,当时该企业大约有200多名各个层次的销售人员集体跳槽到该巨头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任职。这种局面的出现,直接导致了该巨头企业出现两大恶果:一是大面积的市场处于无人看守状态,加上很难在短期内很难补充到足够的“成手”,市场出现很大的波动;二是由于该巨头企业的销售人员集体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导致该巨头企业的很多信息公开化,结果是市场处处受阻。

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问题企业没有及时处理,难道企业不知道吗?事实恰恰相反,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都非常清楚,甚至连企业内部的基层员工都广为传播,但就是老板不知道,或者是老板不清楚其中的原委,以至于无法判断和预测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因为这次事件,使企业年初的认识变动和薪资模式调整引起的,当初只有部分人员出现看法或不满,后来在私下的传播中越传越厉害,加上部分泄私愤的人员歪曲企业这次变动的事实真相,结果开始激化矛盾,有部分人员休假怠工,部分人员开始窜岗游说,

这些东西或多或少的都报告到老板那里,可能老板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就没有过多的关注,才导致最终坏消息的传出,结果是局面已经无法控制和挽回。

尽管集体跳槽者并没有在竞争对手那里留下来多久就散了,但如果企业处理的及时、得当,结果肯定是相反的。

现实中,我们尽管都声讨报喜不报忧者,但我们却从骨子里不愿意接受别人报忧,总是把很多事情想得完美,但往往是事与愿违。如果我们能真正的积极面对坏消息,用心去接受坏消息,我们一定能从坏消息中发现机会,因为大多数人无法透过坏消息发现并抓住机会。 笔者当年在某市场做业务员的时候,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市场促销计划,正准备实施的时候,而竞争对手突然召开了订货会开始压货,结果,竞争对手的产品迅速的占领市场,自己策划了半个多月的活动被迫取消,那个月没有完成销售目标,不仅受到了企业批评还遭到留用察看的处分。但我并没有灰心,我想肯定有机会,当我下了市场之后,发现竞争对手那一轮压在通路上的货基本消化完了,甚至个别销售点的货已经断了也没有被及时的补上。经过认真的分析论证,我又重新启动了上个月制定的促销计划,结果实现了销售回款翻两番的好成绩。我也突然意识到,坏消息的背后一定蕴藏着机会,关键你是否用心去发现。

把脉医疗信息系统 第3篇

医院信息系统平台的业务依赖一个高效和安全稳定运行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对于医院平台办公网络,客户端病毒库更新、系统及时分发补丁、集中统一用户安全策略,保证用户终端的安全、阻止威胁入侵网络,是保证医院HIS 电子病历 PACS等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因此需要对用户接入网络惟一身份进行合法性认证,对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及实时监控,避免对医院业务及病人信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严格管理是医疗机构及用户免受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的重要措施。事实上,多数医疗机构都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手段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用户不及时升级系统补丁、病毒库的现象普遍存在;随意接入网络、私设代理服务器、私自访问保密资源等行为在医疗网中也比比皆是。管理的欠缺不仅会直接影响用户网络的正常运行,还可能使医院蒙受巨大的损失。

目前,多数网络安全事件都是由脆弱的用户终端和“失控”的网络使用行为引起的。“失控”的用户终端一旦接入网络,就等于给潜在的安全威胁敞开了大门,使安全威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扩散。保证用户终端的安全、阻止威胁入侵网络,对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是保证医院网络安全运行的前提,也是目前医院网络安全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网络安全产品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通常是被动防御、事后补救。为了解决现有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我们认真比较,采用终端准入技术。终端准入技术是从用户终端准入控制入手,整合网络接入控制与终端安全产品,通过安全客户端、安全策略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第三方软件的联动,对接入网络的用户终端强制实施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终端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以加强用户终端的主动防御能力,大幅度提高网络安全。

分析现状 理清思路

终端准入系统要求在用户接入网络前,强制检查用户终端的安全状况,并根据对用户终端安全状态的检查结果,强制实施用户接入控制策略,对不符合医院安全标准的用户进行“隔离”,并强制用户进行病毒库升级、系统补丁安装等操作;在保证用户终端具备自防御能力并安全接入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用户的网络行为,提升整网的安全防御能力。终端准入系统的部署实施可以帮助系统网络平台更好地执行医院的各种安全策略,并且在防范内部病毒的网络传播、防止外部人员的非法接入、内部人员的越权访问等方面为医院建立起主动自我防御、自我安全加固的自免疫安全系统,从而提高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整体安全水平。

终端准入系统技术实现思路是通过将网络接入控制和用户终端安全策略控制相结合,以用户终端对安全策略的符合度为条件,控制用户访问网络的接入权限,从而降低病毒、非法访问等安全威胁对医院网络带来的危害。为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建议包括检查——隔离——修复——监控的整体解决思路。

为了有效实现用户终端安全准入控制,需要实现终端安全信息采集点、终端安全信息决策点和终端安全信息执行点的分离,同时还需要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用户终端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修复,使之符合医院终端安全策略,顺利接入网络进行工作。

结合需求 对症下药

医院信息网络的终端工作站,是医院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区域较多,而且面广,往往不易于管理。很多时候就是由于终端工作站的小问题,造成整个信息网络的大问题,并且还会影响到医患关系,产生医疗纠纷。

在医院多年的大规模信息网络应用中,我们发现桌面终端的主要问题有:擅自拆换硬件设备、擅自安装外接存储设备以及擅自进行网络共享等等。这些行为给医院信息系统带来的隐患是巨大的。以擅自安装外接存储设备为例,这一行为主要表现为连接USB移动存储设备,进行计算机私用,由于私人USB移动存储设备往往带有病毒,这就会大大增加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再加上少数医务人员使用私人终端,并利用网络共享,相互传播这些内容,就更加加剧了风险性,这些对于医院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是大大不利的。

针对以上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在数据中心部署终端准入系统,首先实现安全准入,即在终端工作站部署控制点,支持用户ID与IP地址及MAC地址的绑定,用户登录时只有信息核对通过后才能接入局域网。对不同部门或具有不同管理权限的用户指定不同的控制策略,分配到特定的用户组,可以针对普通用户、访客用户、VIP用户分别提供不同的安全控制力度,并明确其可访问的网络资源。其次,通过定制化的智能管理平台、用户行为审计系统、网络流量分析系统三部分,不仅实现对网络设备的统一管理,更实现对用户上网行为的审计以及对异常流量的实时分析。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实现基于用户的行为审计和流量分析,实时监测并记录用户的访问目标和访问流量,更通过与网络设备的联通,对非安全终端、非法行为进行强制管理,有效防止病毒传播和带宽滥用。同时,实现对原有网络设备及各病毒、补丁等系统的联动和融合。

另外,当终端工作站试图接入网络时,首先通过安全客户端上传用户信息至安全策略服务器进行用户身份认证,非法用户将被拒绝接入网络。合法用户将被要求进行安全状态认证,由安全策略服务器验证补丁版本、病毒库版本等信息是否合格,不合格用户将被安全联动设备放到隔离区。终端工作站的安全状态是指操作系统补丁、第三方软件版本、病毒库版本、是否感染病毒等反映终端防御能力的状态信息。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进行评估,使得只有符合医院安全标准的终端才能正常访问网络。进入隔离区的用户可以根据医院网络安全策略,通过第三方服务器进行安装系统补丁、升级病毒库、检查终端系统信息等操作,直到接入终端符合医院网络安全策略。 安全状态合格的用户将实施由安全策略服务器下发的安全设置,并由安全联动设备提供基于身份的网络服务。终端在通过病毒、补丁等安全信息检查后,可基于终端用户的角色,向安全客户端下发系统配置的安全策略,按照用户角色权限规范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终端的ACL访问策略、QoS策略、是否禁止使用代理、是否禁止使用双网卡等安全措施设置均可由管理员统一管理,并实时应用实施。

在医院网络终端安全准入系统项目中,根据医院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考虑全局,我们坚持长远发展规划,建设成一个起点高、安全可靠、易于扩充和升级、便于管理和使用的系统。医院终端安全准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严格的身份认证。除可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的身份认证外,安全准入还支持身份与接入终端的MAC地址、IP地址等信息进行绑定,支持智能卡、数字证书认证,增强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完备的安全状态评估。根据管理员配置的安全策略,安全准入客户端能够对终端进行包括病毒库版本、补丁、安装的应用软件、代理、拨号配置等安全认证检查;同时,此终端准入系统还支持和微软SMS/WSUS系统的配合使用,可以和瑞星、江民、金山、Symantec、McAfee、趋势科技、卡巴斯基等国内外主流防病毒厂商联动。

基于角色的网络授权。安全准入可基于终端用户的角色,向安全联动设备下发事先配置的接入控制策略,按照角色权限规范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

用户与网络融合管理。终端准入方案将用户管理和网络管理进行了智能融合,通过网络拓扑不仅能够了解到网络设备信息和状态,还可以实现对接入用户的直观管理,实时查看用户信息、强制用户下线、执行安全检查等操作。

灵活的安全策略模式。针对不同身份的用户,定制不同的安全检查和处理模式,包括VIP模式、访客模式、隔离模式和下线模式。

桌面资产管理。通过终端准入客户端提供了对网络终端资产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功能,可以对网络终端软硬件使用情况、变更情况进行监控,同时还支持网络终端资产的配置管理和软件的统一分发,实现对资产的有效管理。

代表委员把脉医改 第4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尚红:

建议在医改中充分发挥大中型医院的主体作用, 保护公立医院的积极性,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城乡群众的健康教育。

城乡一体是医保制度公平正义的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婕:

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可以有效破解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网分离”造成的服务不均衡、运行不顺畅、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 重点是实现医疗保障政策一体化、经办管理服务一体化、网络信息系统一体化, 逐步将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为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样, 不仅可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 提高医疗保障服务的便捷程度, 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县级医院应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

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是公立医院改革。建议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 这是因为县级公立医院数量占全国医院的90%以上, 要求改革的呼声强烈;改革所需投入不大, 可操作性较强。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

“十二五”要重点抓好县医院的全面建设。因为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 县医院是龙头;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 县医院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在分流就医人群中, 县医院与大中城市的大医院相比, 具有与就医人群距离最近的优势。把县医院强化了以后, 群众医疗的可及性才能增强。所以, 应该千方百计把县医院办强。

基层缺医导致“看病难”的直接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卫生厅厅长焦红:

看病难形成的原因是大医院聚集了高端的医务人员, 好医生、名医生多在大医院。而在基层医院, 虽然政府加大投入, 硬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能够看好病、百姓信任的医生仍不多。现在将全科医生培训列入“十二五”规划, 投入、基地建设及相关配套政策要跟上, 这样才能为基层培养出真正管用的医生, 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才能实现。

残疾人群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师于兵:

政府应充分考虑残疾人就业难度大、失业风险大、用于康复需求方面的花销大、获得报酬低等因素, 制定特殊保障和福利政策, 保障残疾人享受免费康复服务, 接受平等教育, 使他们收入来源稳定, 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残疾人, 提高其幸福指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张明园:

我国有1600万重性精神病人, 他们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足够的专业医疗队伍, 地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数量很多, 县级基本没有。二是没钱看病, 城市有1/4的精神病人买不起药, 1/2的精神病人住不起院, 农村比例更高。三是精神残疾人就业困难。国家应采取措施, 做到应管尽管、应保尽保。

全民医保应该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前提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彦森:

全民医保的实施要以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当前已经出现了享受医保待遇者从医院领药后转手卖给药贩子的现象。因此, 要不断完善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 在民众中开展以遵守医疗保险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 否则难以为继。

分级诊疗是解决看病贵有效途径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

完全解决看病贵是不实际的, 贵和便宜没有一个标准, 是相对而言的。常见病应该在基层医院解决, 它的报销比例达60%、70%, 如果感冒发烧也到省级医院看, 报销比例只有40%, 自费比例肯定增加, 看病贵的问题凸显出来。在不同的医院, 同样的疾病个体, 承担的费用是不同的。分级诊疗是解决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之一。

公平医保是政府责任和纳税人的希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教授李大魁:

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主要表现在每一个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方面。这不但是薄弱环节的问题, 公民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和纳税人的希望。此外, 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中的“重点”, 各方面理解不一。医改的重点并不像政府拿钱盖房子、盖医院那么简单, 而是机制和制度这种深层次的问题, 建议改为“加速医药卫生体制深层次改革”。

儿童健康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

青少年和儿童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年轻一代体质差的危害表面上看是微不足道的, 实际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一, 造成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下降;第二, 影响劳动者创新能力的开发;第三, 导致年轻一代的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此, 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

对于儿童的健康问题, 全社会关注不够。交通等意外伤害的死亡率较高, 许多大城市都建有成年人创伤中心, 但针对儿童的创伤中心几乎没有, 抢救常识更是缺乏。院前抢救、第一时间医疗救治的常识缺失, 希望这一状况尽快改变。

待遇不公合同制护士成长环境须改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

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 合同制护士是一个新产生的弱势群体, 存在同工不同酬、晋升难度大等各项待遇不公平问题, 直接导致流动性大、培养难流失易、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影响医护质量。建议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保障其合法权益。

一语中的药价虚高坑人药价虚低害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岳秉飞:

药价虚低比虚高更危险。药品必须有疗效, 再便宜的药品, 如果没有疗效, 不仅没用而且贻误病情。药品也是商品, 也有自己合理的价格。因此,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药品定价体制非常重要, 应坚持优质优价, 而且要随着物价的上涨有一定的变化幅度, 这样才能体现出药品的真实价值, 才能保护并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

中药行业非常讲究药材产地和疗效, 不同产地的同一种药材价格就可能相差几十倍。为了品牌, 大企业的成本不可能一味压缩。现在的问题在于, 招标价格确实已远低于实际成本价格。药企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是降低药品投料标准或质量标准;要么退出这个行业。低价竞争的局面如果不改变, 将会愈演愈烈。国家应该遵循、尊重药品的两个属性, 提高药品检验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院长戴敏:

为防止可能出现的药品恶性低价竞争, 国家应在药品招标中提出“质量保证、价格合理”的要求和有效措施, 以防止在少数企业低于成本价竞争所导致的真正优秀的药物无法中标。同时, 当前公立医院要从“经营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医药分开后, 为保证对医生的正向激励, 可考虑适当增加挂号费和手术费。

改善民生务必考虑资源供给的可持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

民生问题的解决要考虑成本和资源, 需要社会资源供给的可持续。应该核算成本, 把市场和社会的资金吸纳起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药房承担社区健康教育应成职责

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

要赋予社会药房社区基础健康教育的职责, 利用设在社区的社会药房在药学方面的专业优势, 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和用药指导, 帮助社区居民及早发现疾病。同时, 还要做好慢性疾病的日常管理工作, 有效解决慢性病稳定期病人的就诊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费用, 还可以减轻医疗机构的工作负担。

人口政策事关医疗保险不可轻易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马志明: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近30年, 最初的科学依据是由数学科学院根据生物群体模型, 结合当时参数统计得出的。因为参数一直在变化, 所以现行人口政策是否需要改变、什么时候改变、以什么力度改变, 涉及医保政府补助、人们对生育的心理变化等各方面问题。因此, 不能简单下结论, 不宜现在就要改变人口政策。

破解难题需政府医院民众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贾伟平:

缓解看病难问题, 需要政府、医疗行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一是政府要再给力, 在社区医生和全科医生的培养等方面采取长短结合的措施, 在三级医院建立基层医生实训基地, 并在培训及科普方面给予经费投入, 使慢性病防治真正下沉到社区;二是医院要更卖力, 不但要在危难急重病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要在执行各项惠民政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民众要接力, 80%的慢性病是可防可控的, 要加强科普教育, 通过“管住嘴、迈开腿”等非药物治疗途径实现有效控制。

全科医生培养存在四方面的实际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李佩文:

目前我国全科医师的培养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培养数量严重不足, 供不应求;二是专业医学杂志不刊登全科医生的文章, 导致评定职称受阻;三是国内缺乏相关科研环境, 全科医生的课题项目很少;四是很多医院不愿意接受培养全科医生, 导致进修困难。

滥用资源应从现行医疗体制上找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百老汇摄影器材有限公司和百老汇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子良:

当前我们的医疗资源仍然十分有限。滥用医疗资源既造成严重的浪费, 又加重了患者负担。要从现行医疗体制上找原因, 加大改革力度, 杜绝滥用现象。

护理专业宜推行免费教育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副院长顾晋:

提高医疗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护理质量。目前我国护理学校的生源较少, 高层次护理人才流失很快, 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建议推行护理专业免费教育制度, 吸引高质量生源学习护理专业。

愿望强烈农民社保体系需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龙岩市市委书记张健:

农民对参加社会保险有强烈的愿望, 农村社会保险的发展空间很大, 政府应加大投入, 按照量力而行、能快则快、拓展领域的原则,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同时建议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 针对各地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 设计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险种, 把涉及“三农”的险种整合起来加以推广, 为农民提供更加周全的保障。

医院改革财政投入要量力而行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院长吴庆沿:

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看, 各级财政需要补贴很多, 将来在全国推开后, 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能否做到是个问题。建议试点单位要实事求是, 政府的投入主导要量力而行。

积极推行第三方医疗责任保险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苗毅:

第三方医疗责任险应该积极推行, 有了保险后, 医生的心理压力会减少, 将更利于病人的治疗;医疗纠纷发生时, 交给第三方处理, 患者更放心, 有利于纠纷的协调处理。医疗责任险在国外较为普遍, 国内部分城市也在推行, 但普遍不是很如意, 问题主要出在投保的费用上。现在投保的费用主要是医院出, 对一些大的医院, 保险公司开价上千万, 这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建议政府、医院、病人各方都参与进来, 共同协商, 构建解决医患纠纷的长期机制。

医疗改革“公平”二字重千钧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往纵深推进, “公平”成为民众的热切期盼和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考量。在总量不足的背景下, 分布分配不公更易引发社会的集体性焦虑。城乡之间、人群中间, 医疗资源的“贫富不均”, 让群众堵心, 让专家忧心。让每一个人生病后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 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把握的基本精神。要把财政投入重点放在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 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地区倾斜,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 决不能“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

医疗保障拉高百姓幸福指数

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教授张雄:

医疗保障是百姓最看重的社会福利之一, 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参数, 不能让老百姓有病不敢医。现在许多人不敢消费, 除了节约等原因外, 主要考虑到一旦生病可能全部积蓄都不够用, 甚至面临破产的困境。要面向城市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农村人口等建立全覆盖的多层次医保体系, 让百姓消除后顾之忧, 放心消费, 提高生活质量。

费用控制要更严格更科学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

控制医疗费用要更加科学, 不能让医生一边看病, 一边还要拿着计算机算钱, 要建立一套合理诊疗、科学控费的有效机制。人社部正在探索的支付制度改革, 如按病种收费, 卫生部正在设计的多种重要疾病临床路径, 这些都是非常积极而有效的控费方式, 能保证医保基金平稳运行。

医生晋升重论文导致“看病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

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医学院校教学水平下滑, 毕业生临床能力弱化;二是临床医生晋升考评体系侧重论文发表数量, 不注重临床能力, 医学院校教师考核也存在类似问题。目前这个评价体系严重影响了医学院校教学水平和医生临床能力, 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同时又出现“看病悬”。

医改关键是体制机制不是价格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澳利达医药集团董事长周有财:

医改的关键不是价格问题, 而是体制机制问题。建议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保障机制, 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重新建立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理顺医药行业各种产品和服务比价关系;加快建立药品招标定价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药品质量评价体系和药品招投标价格确定机制。

慢病防治关键是转变生活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

医疗费用的节节攀升已经是全世界的难题, 随着慢性病浪潮的到来, 诊疗人数每年都在创新高。大多数早期糖尿病是不需要吃药的, 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但是一旦发展到终末期, 透析等巨额费用不可避免, 因此我们要加倍地注重开展预防工作, 尽可能让更多的病人早发现、早治疗。

分级诊疗需基层医务人员给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刘凤:

强基层首先要提升基层医生的技能。必须逐步改革临床医生培养方式, 建立统一规范的住院医师培养平台, 医学院毕业生一出校门被分配到基层, 过几年就慢慢不会看病了, 难以获得群众信任, 如果让这些医学院学生在大医院摸爬滚打3、5年再下沉到基层, 相信很多慢性病、常见病可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治疗。

降低费用要建立合理考核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心血管专家葛均波:

两会期间, 发改委下调了162种药品最高零售价, 这将使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在内的广大病人受益。必须看到, 药品降价虽然能够让百姓减轻药品费用的支出, 但是关键还是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在此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 不能再以计算经营收入的方式来考核医疗机构的业绩, 不能再用开了多少药、多少检查来决定医务人员的收入, 切断公立医院内的趋利链条, 同时建立有效机制抵制外部的牟利诱惑。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

把脉中国通航 第5篇

由于我国通用航空基数太小,目前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民航整体发展速度,更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我国的商业航空已跻身于全球第二,但民用航空行业结构严重失衡:我国通用飞机占民用飞机的比例只有13%,而世界民航发达国家的比例则为80%以上;我国通航机场占民用机场比例为46%,世界水平是90%左右,倒三角型的现象严重,凸显了发展后劲的不足。

同时,从飞行作业类别上来看,我国的通用航空飞行培训占有一半的时间。此外,其他飞行主要是传统的工农业作业飞行。私人和公务飞行还不到1%,远远低于通用航空发达国家的50%以上。根本不能起到“在建设民航强国的过程中,通用航空体系中的各运行主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作用”(摘自《中国民航人要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李家祥,201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讲话)。

此外,通用航空是一个产业链紧密结合的产业。目前,从国家到航空工业部门和民航局,各部门没有专门统管通用航空的管理机构,致使通用航空在企业准入、低空管理、适航维修管理、人员资质、机场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分析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现状可以用“两多、两少,两小、一弱”来概括:具体为老旧机型多、小企业多;保障设施少、专业人才少;产值与利润小、整个产业规模小;支撑通用航空发展的基础体系薄弱。这与我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极不适应。

通用航空庞大的产业链是调整国家经济结构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很好地研究通用航空的发展规律,认清通用航空在民用航空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树立通用航空产业正确的发展理念——整个产业链条协调发展的大通航理念,坚决摒弃只注重通用飞机制造等第二产业或只注重通用航空运营等第三产业的片面性思维。认真研究全球通用航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产业推动规律。虽然通航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通航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与我国也存在诸多差异,但其推动通航发展的措施、政策及通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关键因素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认真总结和研究国外通航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把握推动通航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因素。

从我国实际出发,适当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走我们自己的通航发展之路。参考借鉴绝不是照搬照抄,一般规律的研究和经验总结最终目的都是为我们自己所用。中国通用航空未来的发展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科技、自身产业等各方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规划、大胆实践、总结反思、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走出中国自己的通用航空发展之路。

“把脉”农村电商 第6篇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农村迅速崛起,通过网络平台覆盖农村的生产、销售、供应各个环节,为农村地区提供信息、交易、结算、运输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

从2014年开始,国家相关政策大力度倾向县域和农村电商市场。2015年8月,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支持物流、商贸、金融等各类资本发展农村电商,争取到2020年,在全国培养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商示范县。2015年10月,国务院宣布,未来5年内将投入1 400亿支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扶持农村电商人才、服务、物流等的发展。

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商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形成了“两超、多强、小众”的市场格局——阿里、京东组成的“两超”占据了主要份额,而一些新兴农产品电商在获得注资后,拥有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大牌电商构筑生态闭环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龙头电商企业纷纷宣布全国性战略,抢占农村电商的先机,用它们的影响力和智慧来构建整个产业体系。一时间,农村电商成为了投资的新蓝海。

阿里巴巴:“千县万村”。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在3-5年内投资百亿,建设1 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将农村电商作为其除大数据与跨境电商之外的主力发展方向之一。2015年阿里巴巴密集地与全国各省数十个县签订协议,将供应链深入到广袤的农村地区,开设农村淘宝服务站,突破物流和信息流的瓶颈,解决农村网购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2016年4月,阿里巴巴与共青团中央宣布启动“千县万村百万英才”项目,共同培养农村青年电商人才。

除了淘宝之外,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也将部分目光放在了农村市场,计划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发展。根据这项计划,支付宝钱包将向包括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开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拓展网上支付等服务能力,通过手机上的支付宝钱包获得网上支付、转账、理财、保险等一系列金融服务。

京东:“3F战略”。紧跟阿里巴巴的步伐,京东也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刘强东提出京东农村电商发展的“3F战略”——工业品进农村战略(Factory to Country),让农民网购化肥、农药等农资、家电百货等;农村金融战略(Finance to Country),即为农村居民提供京东白条、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生鲜电商战略(Farm to Table),即将农村生鲜直接送到城市餐桌,去除中间环节,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苏宁:线上线下O2O。苏宁是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资源的零售O2O企业,在农村电商上的布局也不落后。苏宁预计在5年内将建成1万家苏宁易购服务站,同时布局授权站和代理点,招募社区和乡村联络员。今年开始,苏宁加快了与全国多个县市合作的进度,每月开90多家直营店。与阿里和京东不同的是,苏宁的门店及服务网点原本就覆盖到了县级,这是其发展农村电商的优势所在。

截至2015年底,农村淘宝已对接全国1.2万个村;京东已拥有近700家县级服务中心和1 200多家京东帮服务店,同时已出现了月度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京东帮服务店;2015年“双十二”期间,苏宁农村电商更是表现惹眼,当天整体销量环比增长近500%。

可以看出,阿里和京东都是围绕“三部曲”进行:让农民上网买工业产品,上网卖农产品,给农户贷款。战略设想是一致的:打造生态闭环,让农户在这个平台实现买、卖、管理资金。

从各大电商给出的数据看,一线电商巨头在农村市场的建设都已具备一定规模,谁能笑到最后还有待市场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商会步入两级分化趋势:阿里、京东的马太效应会加速,强则越强,而二线电商们均在各自轨道上寻找大洗牌来临时的生存之法。

中小电商夹缝生存

看上去很热闹,做起来却很难。这是中小电商面临的困境。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涌入,又一批一批的“旧人”因亏损退出。《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 000家,但仅有1%盈利,7%巨亏,88%略亏,4%持平。

难在哪里?下面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今年5月,有媒体报道徐闻的八万亩菠萝滞销,“一毛钱一斤都没人买”,有网络电商帮助销售,卖出60万斤,但是买家收到的菠萝大部分已经坏了。果农被指坐地起价、掺杂熟果。这间电商也把自己做到快倒闭的地步。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媒体也一边倒谴责果农不道义。

在以往的农产品滞销案件中,电商都能发挥英雄般的“救市”作用,这次却例外,电商郁闷,果农也委屈。当地合作社表示,将责任全推到农民头上不公平。对于坐地起价,合作社认为价格是在波动的,一成不变有违经济规律,而且价格上涨主要跟中间商有关。其次,电商包装没做好是导致菠萝烂的主要原因,电商的纸箱一块钱一个,当地自己准备的是4.5元一个。

还有,菠萝保质期只有几天,长途运输一般选没有熟透的,因此电商品控也存在问题。

这种“三输”的局面大家都不想看到。农民没有摆脱亏损,还背上骂名;商家费了力又赔了本,还要善后;消费者收到的是烂菠萝。一件原本被称为“正能量”的事情,成了各方都受损的买卖。徐闻县菠萝事件折射出我国中小农产品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局。

农村有其固有缺点:流通基础设施薄弱,需求点散、量小批次多,企业在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经营成本较高。这些都导致农村流通行业的利润率偏低,投资回报周期长,同时,农产品冷链配送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农村流通企业经营压力普遍较大。除此之外,支付习惯、售后服务、专业人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中小电商在农村的发展。

针对这些特殊性,如果电商企业找不到解决办法,而是一味地依靠资本输血烧钱投入,盲目扩张,野蛮生长,那么得到的将是一堆华丽而无用的数据。一旦资金烧光、资本方撤出,对于毫无独立支撑运营能力的企业,倒闭是必然的结局。

难道农村电商只是巨头们的游戏吗?

“小而美”或许更好

对于大多数中小农村电商企业来说,最好的做法是量力“减重”,做出特色。既然固有的行业难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就从其他地方着手攻破,回归商业本质,降低运营推广成本,实现收支平衡或盈利,走“小而美”的路线或许是最理想的状态。

一是渠道驱动型。在大平台如天猫、京东来获得用户和盈利,减去开发网站或App的投入。但是随着大平台上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盈利模式逐渐失去优势。

二是供应链驱动型。典型代表是顺丰优选,背靠顺丰集团的物流与配送优势,可以快速占领全国市场,这也是顺丰优选在2013年拿下近4亿元销售战绩的主要原因,上游的货源更丰富更标准,下游的配送优势就会更加明显。

三是产品驱动型。目前,农产品行业流行一种F2C模式,即基地(农场)对消费者。在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的促进下,一大批农产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拥有稳定的货源和产品品质。以最近很火的山东大樱桃为例,通过基地开通微信公众号对接微商城,实现原产地直供。同时,这种模式具有货源可控的特性,消费者下单后,基地现摘现发,保质保鲜,既是一个卖点,又能防止出现生鲜产品滞销的情况,同时原产地直供的模式有利于实现生鲜产品差异化竞争。在技术和资金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在微信端构建三级分销商城能够帮助他们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移动电商化。

把脉问诊物流顽疾 第7篇

专栏小编:欢迎三位专家。2012年12月央视“再问物流”又一次曝光公路三乱问题, 并引起很大震动, 之后的12月2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研究确定降低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国务院出台了多个有关物流业的文件, 理论上讲物流环境应该说日渐向好, 但为什么公路三乱仍很猖獗?

夜雨观澜:公路三乱存在18年了, 不可能因为几个文件就能铲除掉的。其实, 这些问题说到底, 还是物流环境问题。这些年来, 物流业背负着沉重负担, 成本不断上升, 罚款已列入成本开支的一项, 一个不正常的事居然成为大家默认的正常事了, 这点很可怕呀。这是病入膏肓的表现, 我们拿什么拯救公路运输?有什么好办法诊治物流沉疴?确实要好好议一议。

把酒临风:央视曝光说, 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收费总额为2859.46亿元, 2012年则在3000亿元左右。根据2011年10月, 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摸底调查公布的数据, 江苏、北京、重庆、宁夏等12省市收费公路累计债务余额超7500亿元, 12省市收费公路2010年收费额达1025.7亿元。2012年3月份, 交通运输部公布, 排查发现, 收费公路711个项目存在问题。在发现的问题项目中, 已完成和即将完成整改的项目有522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五部委正分类研究各地提出的一些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 并将逐一提出指导意见和措施。看到这些整改举措, 我有些不明白, 为什么年年整改就是改不过来?央视两次曝光物流顽疾, 时间仅间隔一年多, 其间多少政府部门发力整改, 可是三乱依旧。政府部门能慢慢整改, 十年八年都无所谓, 可下面物流企业拖不起呀, 眼瞅着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最终埋单的是广大消费者。

金玉其中:很多业内人士对这方面非常关注, 也进行了探讨, 他们说, 中国路桥费多, 原因就是借贷修路得还贷, 还有上市的路桥企业得有盈利, 这些都指望着路桥费呢。美国高速公路多, 但维护资金花的是联邦政府税收, 你用了纳税人的钱再收路桥费就不合适了;所以, 美国除了90%左右的免费高速公路之外, 全美各地仅有少部分公路象征性收费。中美国情不一样, 我们这的高速公路是靠路桥费养活的, 最起码十几年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因此路桥费在物流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

把酒临风:最近央视的“再问物流”谈到了这个问题, 业内人士讲, 以物流运营成本中的80%作比较, 中国的人工费是20%, 美国是50%, 油价都差不多约占30%, 其他的就是路桥费, 中国占30%, 美国几乎为零。你们看, 咱这儿路桥拿走了多少, 所以咱们的司机活得很惨。

专栏小编:所以, 运输企业希望少收费, 可高速公路离开收费又活不了。那么, 对于路桥费和罚款, 你们有什么看法?

金玉其中:高速公路应该有个合理的收费标准, 目前它们的投资回报率是30%, 这么高的回报率属于暴利行业, 而高速公路是公共事业, 不应该是暴利行业。整个高速公路即使下降50%的费用, 它们依然能够有盈利地活着。但是, 公路性质决定了我们的高速公路不具有公益性。那么, 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恢复高速公路的公益性, 这才是治理收费公路最根本的一条。

把酒临风:你说的这个办法根本实行不了。首先, 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都是靠借贷修的, 即使是政府项目, 修完后也转让给什么一个公司去经营, 这些公司一门心思就是敛钱。若是像国外那样让政府税收支撑高速公路运行, 我们的政府又没有这项开支, 所以只能靠收费来养活高速公路。现在, 司机们不认同的是三乱, 并不是路桥费, 甭管是否暴利, 只要不罚款就烧高香了。

夜雨观澜:路桥费是明账, 是摆在明面上的成本, 收多收少还算心里有数。真正让他们心惊肉跳的是三乱, 说多少是多少, 全看“大壳帽”当时的心气儿喽。像我们看到的“再问物流”片中所提到的收费站地磅, 各地称重不一, 不就是靠罚超载敛钱吗?超载固然不对, 但作为管理部门歪着心眼想馊主意敛钱, 却是十恶不赦, 大有此路是我开, 留下买路钱的匪气, 居然还好意思说,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币服务才是他们的心里话。

专栏小编:据媒体推算, 高速公路一年罚款2700亿元, 这么庞大利益所组成的利益链, 会给物流业造成重创。还有, 很多人都关注, 这么多公路罚款到底去哪儿了?

把酒临风:我对央视“再问物流”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场面, 一个是山西、河南交界处的晋济高速公路泽州收费站, 另一个是太原市小店区运管所。陕西货车司机张师傅被晋济高速公路泽州收费站害苦了, 车在那里停了十多天, 多次与超限运输检测站协调都没说出个子丑寅卯, 后来在收费站里面的地秤称重, 发现并没有到那个上限才让通过收费站。张师傅这是通过自己的抗争才过了关, 那些稀里糊涂交了超载钱的司机找谁说理去?还有太原市小店区运管所, 张口罚款就是几千上万, 一年罚款上千万, 并且挺有理地说是自收自支单位。与这个运管所有关的政府部门已形成一条利益链, 罚款由财政返还80%给小店区交通运输局, 然后小店区交通运输局再返还40%给运管所, 再加上“托”给他们揽活儿, 委实养活了一批人。公路罚款去哪啦?看看小店区运管所也就有了答案了。

夜雨观澜:过去形容恶霸, 说他们鱼肉乡邻, 这些收费站、运管所不也是刮民脂膏、鱼肉司机吗?带着镶有国徽的大壳帽们伸手要钱, 不就是《石壕吏》中的那些恶吏吗?整治公路三乱已经18年了, 乱象愈演愈烈, 毁了国家, 伤了民心, 肥了个人。

专栏小编: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国十条”, 其中的第九条规范交通运输领域执法行为, 相信国家有关部门会加大治理和监管力度, 三乱顽症一定会彻底根治。

把酒临风:看着三乱现象让我很痛心, 很愤怒。穿着警服, 开着警车, 公路两侧站立伸手拦车, 那司机乖乖地把钱夹在驾驶证内递给了警察, 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那么娴熟, 这绝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潜规则”。这个规则大家心知肚明, 就是说在什么时候递钱, 递多少钱, 已经形成了价目表, 这点非常可怕。多少人反映小店区运管所情况, 可纪委装聋作哑就是不查办, 利益链已经把他们串在一起了。可怕呀, 国人有句俗语说法不责众。集体腐败, 大家搂钱, 很难治理啊。

金玉其中:“国十条”的出台会加大整治力度, 我看三乱现象会得到治理的, 公路运输环境会逐渐好起来。

把酒临风:我看未必。有关治理的文件出台多少了?治理效果还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不进行体制改革, 撼动不了三乱的烂根。

夜雨观澜:我赞同你的看法, 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根治三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政治体制改革, 但那时经济形势很好, 改革就给放下了, 现在经济下行, 而且我们也意识到, 中国到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口, 若不改革就会倒退。所以, 现在改革呼声很高, 这也使我看到了根治三乱的希望。

把酒临风:工商银行顶着骂名干了一年才盈利2048亿元, 这三乱一年就整了2700亿元, 靠几个文件改不了现状, 乱象须用重典, 我期盼铲除公路三乱烂根的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到来。

政治体制改革, 物流顽疾良药

专栏小编: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 又恰逢国内外好机遇,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机遇。当然, 在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而且越来越突出, 物流顽疾就是一个例证, 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关口。然而, 怎么改革确实需要探讨一下。

金玉其中:中国不改革没有出路,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厉以宁说, 现在不能再靠“摸着石头过河”了, “水深了”已经摸不着“石头”了, 这就需要顶层设计。中国改革改到今天, 容易改的都改了, 积累到今天的问题和矛盾, 已经不是基层和底层能够解决的了, 很难有自下而上的突破了。因此, 需要自上而下的总体设计和系统谋划。比如治理物流顽疾, 就需要自上而下的权力推进和制度驱动。

夜雨观澜:为什么要顶层设计?因为各方利益扯不清, 自下而上的搞改革已经不行了, 是上层的利益, 政府部门的利益作祟, 底层老百姓搞改革怎能撼动得了?马克思说过一句话, 人们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你们看, 物流顽疾不就是这样吗?而且从中国整体讲, 情况也许更复杂, 这也是改革顶层设计的困难所在。这些利益关系本身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很难就其中一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案, 而需要将相关的难点问题置于同一个框架之中, 进行改革顶层设计, 才可能形成可行、有效的改革方案。

把酒临风:我觉得要改革需先把思想捋顺了。过去我们讲, 发展是硬道理。在执行过程中, 发展是硬道理变成了“只要经济增长, 就不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压倒一切, 也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 但也带来“没有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也能快速增长”的错觉, 让中国只顾追求快速发展, 并试图靠高速发展对冲、掩盖缺少政治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现在, 世界经济低迷, 中国国内外的历史机遇逐渐用完了, 高速增长已成为昨天, 如果还不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塑造经济秩序, 那么经济也不能持续增长。

专栏小编:顶层设计已成了政治上热门话题, 我们把治理物流顽疾与顶层设计相联系, 实际也就是期盼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那么, 这个改革, 你们认为是一个什么样的顶层设计的改革呢?

金玉其中:十八大报告中“改革”一词, 被提到了86次, 两次提到“全面改革”, 5次提到“深化改革”, 这说明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正在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迈向体制化和机制化的改革路径,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规律性。顶层设计可以包括有养老保障、医改、金融改革、物流业等等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

把酒临风:我觉得顶层设计已成为一句时髦的政治词语, 这一概念有被泛化的迹象, 这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近年来改革之所以困难, 仅仅是因为没有搞好顶层设计, 似乎只要有了好的顶层设计, 全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 中国改革是路径问题, 改革已到深水区, 不解决改革的路径, 改革只是空谈。

金玉其中:顶层设计就是解决路径问题。比如, 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 防止由于利益冲突导致社会失序和矛盾激化, 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健全的法治体系。比如, 公路三乱问题, 就需要设计一个完善的政府监管体制。因此, 可以说, 今天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普遍性问题, 都与中国改革过程中顶层设计不足、制度建设滞后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 强调改革顶层设计, 无疑具有极强的社会引导作用。

专栏小编:你们谈到改革路径问题, 那么, 在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今天, 最迫切的改革是哪方面, 怎样一个路径你们认为最可行?

夜雨观澜: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 国内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社会利益关系复杂, 各种矛盾和风险增多。在这种形势下, 若要推进改革, 无论是顶层设计也好, 还是路径问题也好,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对最应该改革的政府部门下手。现在最需要改革的是政府权力, 尤其要制约地方政府权力。行政权力太大是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 是目前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行政审批权不断扩展, 二是税费收入与财政开支失控, 三是国有经济比重太高。在行政权力不受实质性制约的情况下, 各行业的审批要求在增加, 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和创业者的从业成本, 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 而且使资源更加严重地错配, 不是以能力决定谁能进入一个行业, 而是谁有关系谁就能进入。在征税权、收费权不受制约的前提下, 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在没有被问责的土地财政支持下政府开支自然越来越高。由于政府权力不受实质性制约, 国有企业的特权和垄断权必然会持续膨胀。

把酒临风:你说的这些都是表象,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是宪政法治改革。为什么实施宪法和法律会成为一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宪法和法律首先约束的不是一般老百姓, 而是公权力机构和被委托掌握公权力的人。正是这些人才最有可能和最有能力违背和破坏社会的基本原则。而在中国现实的政治结构中, 执行宪法和法律的部门, 即行政部门, 却处于独大地位, 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附庸, 它们不可能起到约束行政部门的作用。而行政部门自己, 只要我们假定它们是由理性的经济人组成的, 就不要期望它们会自动约束自己。

专栏小编:我们还把话题回到治理物流顽疾上来, 为什么说政治体制改革是治愈物流顽疾的良药?

把酒临风:公路三乱实际反映出来的是公共利益部门化, 是政府下属部门在鱼肉司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现代国家的利益格局中, 执政党和政府首先要做到克服自身利益, 唯如此, 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执政党和政府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不会与以特权谋求利益的任何集团和阶层为伍, 进而在它们侵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时候, 与之坚决斗争。这就是所谓基准。显然, 这个基准和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致的。然而, 现实总是偏离基准的, 公共利益部门化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方面和政府进入经济活动过多有关, 另一方面与体制转型期间相关制度建设滞后有关。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就是实行宪政改革。所谓“宪政”, 就是依据基本原则的社会治理, 当一项法律或政策违反了宪法原则时, 就要有一种有效的机制加以阻止, 甚至要惩罚违宪的当事机构或个人。

专栏小编: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必然之路, 而且我们都寄希望于这个改革来治愈物流顽疾,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 请三位专家分别讲出你们今天最想说出的话。

金玉其中:今天大家有个共识, 就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治愈物流顽疾。我主张进行顶层设计, 制定一个改革框架, 自上而下, 循序渐进, 不能乱, 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稳定是第一位的, 不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进行下去。民主是好东西, 而糟糕的宪政民主进程是, 在没能达成宪政民主共识, 或宪政民主设施尚未建成之时, 就爆发了“井喷式”的民主参与, 大量民众涌入, 造成“宪政事故”, 所以顶层设计才是最稳妥的。

夜雨观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再拖了。因为社会矛盾的恶化源于政治体制改革落后, 政府权力太大。一个运管所, 一个收费站, 就能让物流成本上升10%, 就能敛取2700亿元, 不改革行吗?经济运行如果让行政部门、权力部门控制, 那么中国未来经济没有出路。政府行使权利要全面阳光化、民主化, 要迫使权力部门回到该做的事情上, 把它们的权力关进笼子。

把酒临风:在中国, 任何改革不都是完美无缺的, 如果有些人还在怀念过去的做法, 甚至希望改革停下来, 那么我说, 今天的中国,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习近平同志说,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在接下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我希望这个改革体现出宪政精神。

专栏小编:今天邀请三位专家把脉问诊物流顽疾, 大家说了很多, 指摘了物流顽疾表象与病根, 并认为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治愈物流顽疾。说到改革, 我认为无论是共和国的昨天、今天, 还是明天, 都离不开改革, 只不过各个阶段目标不同而已。那么, 今天的改革要做什么, 我想你们都有各自的答案。不管你们答案如何, 我看,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们物流业会越来越美好, 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美丽。

好!感谢三位专家让读者分享了你们的观点, 我们下期再见。

把脉数学新教材 第8篇

一、深刻理解新教材的教育理念

1.知识的产生源于人们现实生活、生产的需要, 它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

新教材对于新的知识内容引入有着鲜明的特色:常以学生较熟悉的见闻为素材, 并附图文并茂的画面, 使学生有趣、生动地渐入新知识的佳境.如有理数中的负数是以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在0度以下怎么表示, 比海平面低的地方的海拔怎么表示等, 然后出现负数的概念.

2.以学生为本设置课程标准, 有利于每名学生有相应的学习知识的空间

新教材的课堂内容的安排极富层次, 丰富多彩.内容中的“做一做”“试一试”,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基知识”, 同时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想一想”“议一议”, 是开放与互动层次内容, 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协调的过程.“观察”“思考”“讨论”“概括”“探索”, 这些是不同要求的层次内容, 也是学生认知的过程.

二、谙熟新教材内容的内涵

1.新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 内容的增删较多, 难易度方面调整较大

代数内容主要增加的是统计知识, 这些知识面向现实, 贴近生活、生产, 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面广、量大的事例、现象, 以利形成自己比较正确、客观的判断并作出决策.删去了一些乘法公式, 如立方和、立方差、和立方、差立方及相应的因式分解;方程 (组) 中删去了二元二次方程 (组) , 因为它可以通过二元一次方程 (组) 、一元二次方程触类旁通.调整了一元二次方程根和系数的学习目标、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学习地位.

空间图形的内容中, 主要增加了视图, 这对学生走上社会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体现了图形变换思想.圆的内容删减得较多, 保留的部分多为现实性较强的内容.总之, 空间图形的内容中, 推理论证的要求明显降低.

2.新教材中有些内容呈螺旋状安排, 它有利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

如统计内容分散安排在各阶段课本中, 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图 (根据作图工具——安排在两个阶段学习, 尤其是三角形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 的学习, 前阶段着重从感性方面认识它们的特征 (性质) , 后阶段侧重从理性的角度去重新认识, 深谙应用.

3.新教材以“亲切的口吻”“可爱的面孔”引领学生活跃在丰富多彩的课堂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开始——问题的提出, 进而展开一些基本的教学内容.亲切的“云图导读”让学生不断地迈向新的台阶, 丰富的栏目使教学内容显得层次分明, 如思考、实践、概括、探索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训练各得其所, 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及课题学习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数学才智与能力的机会.

三、以“课改纲要”为纲、“数学课程标准”为镜实施教学

认真研读新教材, 通晓新教材, 要避免受传统教材的影响以致削弱对新教材内容的解读.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 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增容”——不要随意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增补

新教材的内容涉及面较广, 但知识点较少, 如新教材中增加了统计、视图、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知识;但圆的知识点减少了……有些教师出于对传统教材的“依恋”或对新教材的“担心”, 担心考试是否会超出新课程的范围, 教师应走出这个误区.如在《圆》的一章内容教学时, 不要增补“圆内接四边形”“切割线定理”“两圆公切线”的应用等.

2.不“调标”——不随意调整新教材内容的目标要求, 要体现新教材的课改初衷

如一元二次方程中根和系数的关系, 新教材的课程标准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不必要求学生利用根和系数的关系式就能熟练变换并加以应用.

3.不“忽略”——不淡泊如“课题学习”“阅读材料”等栏目内容

在适当的时候, 给予适当的学习指导, 避免这些内容过于边缘化,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四、立足课本, 重视课本, 不拘泥于课本

1.明确新教材 (课本) 的教学职能

新教材是展示“课改纲要”思想的平台, 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实践.它丰富的栏目有序而生动, 课本中的问题、例题、习题体现了知识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材要求学生接受冗繁的知识负担, 更加注重把知识融于生活, 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挑战未来的能力.

2.课本是教学的主心骨

随着时代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 科技的进步, 给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能使学生受益最大,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家及有关地方教育部门编纂、出版新教材, 它凝聚了教育家的智慧和心血.它虽然是实验教材, 不是十全十美, 毕竟它和传统教材相比, 在人性化及知识方面有让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本中的题型多为双基知识的范畴, 同时, 不乏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开放题, 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学习空间, 这些内容构成了课本的脊梁.有些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肤浅, 题量少, 有鸡肋之感.为了弥补这种“教学空虚”, 让学生配备了这样或那样的教辅用书, 它们成了课桌上的“主人”.课堂教学中, 课本的使用有时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出现“主辅”颠倒的现象, 这是不可取的.其实, 现在教辅材料的市场鱼龙混杂, 彼此抄袭、“超纲”“离标”的题比比皆是.当然, 选择性地合理使用教辅用书是必要的.

3.课本内容的安排是数学教学的航标

一些内容的编排在新教材和传统教材中有些差异, 新教材中的三角形、四边形都是分两个阶段学习, 呈螺旋状安排;而传统教材是一灌到底, 似乎比较系统.对于这两种安排,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些多年教过传统教材的教师对新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确有微词, 教学时进行调整.本人以为:“微调”无可厚非, 如果“幅度”过大会影响到新教材教学计划的协调、和相关学校或地区的教学交流, 还涉及课本的借调.如有的教师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前移到《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章内容中, 其目的是: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去解决“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一些稍复杂的问题, 尤其是推理问题.这样做有时虽然可让学生简化解题过程, 但会削弱学生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新教材中, 新内容的起始学习都安排导入前景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栏目如:“想一想”“试一试”“观察”“思考”“讨论”“概括”……这些师生互动过程或学生互动过程是学生的“渐进学习”过程, 教师要重视这个过程, 而不要急功近利, 搞“结果”式教学, 达到所谓“精讲多练”.总之, 不要偏离新教材的指向, 违背其初衷.

4.灵活、科学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为教学搭建了骨架, 需要教师去充实, 修饰.教学时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前景, 编拟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五、让学生得到受益终生的教育

“把脉”中国经济 第9篇

宋代名医钱乙, 在众人都认为某病人是寒症, 要温补的时候, 他却认为寒症只是表象, 实际是热症, 应给病人吃寒药。当然, 钱乙对了。当前的中国经济, 一方面是通货膨胀 (今年6月份CPI高达6.4%) ;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到了燃眉之急的地步。

据媒体报道:广东、浙江再现企业倒闭潮。工商联最近对17省市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 当前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程度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 银根紧缩致使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岌岌可危。

中国经济是什么“病症”?是给它吃“寒药”, 还是给它吃“温药”?或者给它吃“补药”?我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经济学常识, 给它“把脉”。

是“热症”而不是“寒症”

这是浙江省金融办掌握的中小企业融资情况:2009年, 在浙江省26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 只有20%从银行获得融资, 另有10%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2010年, 浙江省的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为17.96%, 同比上涨295个基点, 远高于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如此高涨的民间利率, 是不是货币紧缺呢?当然是。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 价格高, 一定是因为数量少。可是不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 单是今年6月的CPI就高达6.4%。经济学明确告诉我们, 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 时时处处都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

这就是说, 中国经济在宏观层面、在整体上是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过剩, 但是在微观层面、在局部上又是资金紧缺, 流动性不足。这就是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 “魔鬼”就隐藏在这个细节中。

为什么宏观上过剩的流动性, 不能流向微观上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呢?

主要是金融制度有缺陷。因资金主要集中在大银行, 而大银行没有积极性向中小企业贷款。这并不奇怪, 全世界的大银行都没有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例如在美国, 大银行就没有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但是美国的金融自由化程度高, 有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区银行体系,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而在中国, 金融自由化程度低, 虽然有些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但是未形成体系。由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多数没有吸收存款的资格, 因此可用于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就会相对不足, 在这个市场上势必会形成资金紧缺、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当然, 把美国的社区银行体系移植到中国可能会变样。要知道, 金融自由化是需要产权、法治等基础制度做支撑的, 决不是一个简单放开市场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无需在这里讨论。

金融制度缺陷虽是原因之一, 但不是主要原因, 至少不是这次中小企业资金紧缺、流动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否则资金紧张、利率高昂就不应仅仅发生在这个宏观层面、整体上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过剩的年份, 而应成为一个常态才对。换句话说, 如果上述原因能够解释全部问题的话, 那么在那些宏观层面、整体上货币发行正常、流动性呈现常规状态的年份, 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利率高昂的问题也应存在, 并且应更加严重才对。

其实, 问题恰恰出在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上。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 不是货币之水均匀地流向经济的每个领域, 而是首先流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市场, 产生了“泡沫”。自然之水向低处流, 货币之水却是往收益最高的地方流。当资产市场上价格50%、120%上涨的时候, 实体经济领域就会发生资金“倒抽”效应, 货币反而大规模流出实体经济领域。其结果愈是扩张货币, 资产价格愈是狂涨而得不到控制, 而实体经济领域资金“倒抽”效应愈是强烈。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因为拥有有利的融资条件, 日子尚且可过。甚至因为可分享到资产“泡沫”的盛宴, 利润反而增加, 资产负债表会变得暂时好看, 短期里日子反而更加好过。但是广大中小企业就不一样了, 它们被抽了“血”, 只能奄奄一息。所以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 不但未起到扩张经济、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经济环境的作用, 反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罪魁祸首”。

这就产生了一个基本判断:当下的中国经济是“热症”而不是“寒症”———不是货币少了, 而是货币多了。不过由于实体经济存在其自身的脆弱性, 所以当下的中国经济不是一般的“热”, 而是“虚热”。

收紧货币才是对症之“药”

有些人主张, 先把实体经济搞好, 然后才能打压房价。我们认为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是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正确的主张是:应首先把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上涨势头抑制住, 然后才有搞好实体经济的可能性。资产市场上资金的巨额收益, 就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巨大成本, 说巨大代价也行, 因为成本和代价是一回事。成本高、代价大的事情, 你怎么可以指望能够搞好呢?

我们有个朋友开了一个小公司, 2007年股市大涨, 他注销了公司去做股票。今天调查调查, 是不是有不少企业参与房地产等资产品投机, 而不是全身心投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这种长期项目?那些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领域的企业, 一方面要承受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 又要承受政府控制通胀的紧缩压力, 日子岂能好过?所以在一个流动性泛滥的社会, 人们一定会热衷于干短、频、快的项目, 挣快钱, 必然充满投机性。

资产泡沫化势必伤害实体经济, 重创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而控制资产泡沫的治本之策, 是“釜底抽薪”, 收紧货币。收紧货币是唯一的对症之“药”。没有货币紧缩, 资产价格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没有货币紧缩, 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紧缩货币, 似有“硬着陆”的风险, 但是这个风险并不是紧缩货币本身造成的, 而是当初货币过度扩张所种下的苦果。

货币紧缩面临着许多不利约束:一是与人民币升值预期联系在一起产生的热钱流入;二是实体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 具有相当的脆弱性;三是前期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债务。单是地方融资平台就产生了高达10万亿元的债务, 也有说高达14万亿元的, 最近媒体曝光铁路负债高达两万亿元。这些负债很大一部分会成为坏账, 而坏账最终是要由中央政府来“埋单”的。这些都约束了货币政策可能的选择空间。

问题的另一面是, 当今我国控制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 本身就是货币紧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知道, 热钱流入并不仅仅是来套汇的, 更多的是来分享资产“盛宴”的, 因此抑制房地产价格可起到减少热钱流入和紧缩货币的作用。也就是说, 货币供给有一部分是内生决定的, 而决定这部分货币供给的关键变量就是房地产价格。

问题在于, 除了收缩货币之外, 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呢?

“限购令”无疑是一个蠢办法, 副作用大, 不可持续。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征收房产税。虽然当前还存在房产税合法性和财政阳光化等问题, 但是毕竟用房产税抑制楼市过度投机和房价过快上涨, 效率损失最小, 也最可信:一是不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二是富有弹性, 如税率多少, 从第几套、多大面积住房起征, 容易操作, 有些人也不易钻政策的空子。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城市选择了“限购令”, 而不是房产税?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前者损害的是还没有购房的人的利益, 不损害已经购房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后者不管你是打算购房的人, 还是已经购房的既得利益者, 只要持有多套、大面积的住房, 都得承担这种税赋, 不易逃避。政策选择之所以如此, 其实还是一个“自己的刀不愿削自己刀把”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利益集团的力量。

为饮食记录把脉 第10篇

从饮食记录可以看出,李女士掌握了糖尿病饮食的部分细节,但是并不全面。虽然其一日食物摄入总量并不多,但是搭配及分配并不合理,需要做一些调整。

早餐一定要有主食

问题:李女士早餐只有奶和蛋,没有主食和蔬菜。

蛋白质的量要适宜:牛奶和鸡蛋均为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但是早餐仅有这两种食物并不合适。应该将牛奶和鸡蛋分在不同餐次食用,以利于蛋白质更好地吸收利用。

主食不能少:主食是提供能量最直接最经济的来源。机体经过一夜的消耗之后,应该及时补充能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吃主食或者主食量吃得不够,就容易发生低血糖。吃主食的时候建议搭配一些粗粮,比如杂粮面包片、玉米面馒头等。

最好要有蔬菜:蔬菜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并且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能减缓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如果早餐中有蔬菜,更有利于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

上午加餐,血糖正常并稳定后再吃水果

问题:李女士9:30血糖3.8mmol/L,而21:00血糖为13.8mmol/L,血糖不稳定。此时暂不宜吃水果。

在血糖平稳的时候可以在两餐之间吃少许水果,但需要在主餐中减少部分主食。若血糖波动幅度大的话,暂时不宜吃水果,可以用含糖量低的果蔬,如黄瓜、番茄、柚子等代替。

午餐主食不要太精细,蔬菜品种需多样

问题:李女士午餐主食过于精细,蔬菜品种少。

午餐中同时有牛肉和豆腐,做到了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合理搭配。主食方面,建议用小米或玉米等粗粮代替一部分大米,做成混合米饭。因粗粮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该餐蔬菜中菜和汤中均选用了番茄,蔬菜品种过于单一,建议将汤中的番茄改为菠菜等其他蔬菜。

下午加餐,坚果不宜超30克

问题:李女士吃了50克葵花籽,导致热量摄入超标。

提倡加餐时吃些坚果,但是葵花籽、花生、核桃这类坚果类食物油脂含量较多,能量很高,所以不要超量。一般以一小把为宜,约25~30克,即1~2个核桃,十几粒煮花生米,或20~30粒煮毛豆。加餐的坚果最好是原味坚果,油煎坚果会增加脂肪的摄入,对控制体重不利。而盐焗坚果会增加钠的摄入,钠过多不但会使血压上升,而且钠离子可以增加淀粉酶的活性,容易升高血糖。食用坚果后可以减少红肉的摄入量,如四条腿的猪肉、牛肉和羊肉等。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特别提倡以坚果代替红肉,因为坚果富含矿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较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红肉来说,对心血管更有保护作用。

晚餐,喝粥需讲究,咸菜要慎食

问题:李女士晚餐喝大米粥,吃咸菜,导致血糖高。

患者在血糖平稳或者食欲不佳的时候,可以喝粥。但血糖较高的时候不建议喝粥,因为粥的血糖生成指数高,升高血糖的速度较快。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越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就越高。同样的大米,熬成粥就比蒸米饭容易升高血糖。糯性小的谷类熬的粥升血糖会慢些,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如燕麦粥等;同时也可以将粥换成五谷豆浆。

不提倡吃咸菜、榨菜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含盐量高,营养素含量又少,不要用这些食物代替蔬菜。另外,土豆、红薯、山药等薯芋类食物因为含淀粉量较高,食用后应减少部分主食量。

如何自查饮食是否合理

从食物的分类来检查每日的饮食记录,看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

主食:主食合理分配在一日三餐,做到粗细粮搭配。食用了含淀粉较高的食物或者含糖量较高的南瓜、土豆等,减少部分主食。一日主食量不宜少于200克,李女士主食量不足200克。

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每日食谱都有1袋牛奶、1个鸡蛋、2~3两的瘦肉和豆制品,并将这些食物合理分配到一日三餐食用。

蔬菜:一天的蔬菜量保证在400~500克左右,绿叶菜约占一半。蔬菜量不要过少也不要过多,因为过多的蔬菜在烹调时需要更多的油和盐。另外蔬菜过多,膳食纤维也会随之过多,从而导致腹胀和腹泻等不良反应,李女士绿叶蔬菜摄入量偏少。

水果:血糖控制不佳时须限制水果。血糖控制理想时,可以吃少量水果(不超过200克),并且减少部分主食量。注意口感不甜的东西未必含糖量低,比如火龙果含糖量就高。

油和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一日用油量约25~30克,一日用盐量不超过6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用盐量不超过4克。李女士饮食记录中没有详细注明油和盐的量。

零食:吃的零食也记录在饮食日记中,并且减少主餐食量,确保一日总热量不变。

饮水和运动:一日饮水6~8杯(1杯200毫升);一日有氧运动30分钟,一周不低于5次。李女士日饮水量相对偏少。

做到以上七条,饮食内容基本合理。如果血糖依然波动较大,应尽快请内分泌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012把脉中国经济 第11篇

当前的中国经济, 一方面通货膨胀, CPI高达6.4%;又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 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广东、浙江再现企业倒闭潮。当前中小企业生存非常艰难, 困难程度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 银根的紧缩致使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岌岌可危。这份逾万字的调研报告已递交国务院。

中国经济是什么病症呢?

是热症而不是寒症

这是浙江省金融办掌握的中小企业融资情况:2009年, 浙江省260多万家中小企业, 只有20%从银行获得融资, 另有10%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2010年, 浙江省的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为17.96%, 同比上涨295个基点, 远高于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如此高涨的民间利率, 是不是货币紧缺呢?当然是。可是, 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过多。

这是说, 中国经济宏观层面、整体上是货币发行过多, 流动性过剩, 但是微观层面、局部上又资金紧缺, 流动性不足。这便是全部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魔鬼就隐藏在这个细节之中。

为什么过剩的流动性不能流向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呢?

金融制度缺陷当然是原因, 货币超发, 首先流向资产市场, 产生泡沫, 实体经济领域就会发生资金倒抽效应。广大中小企业被抽了血, 只能奄奄一息。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是政府和国有部门的投资冲动挤占了资金。

当下的中国经济是货币多了。当下的中国经济不是热, 而是虚热。

对症之药:收货币、压政府投资

首先应该抑制住资产价格上涨, 然后实体经济才可能搞好。成本高、代价昂的事情, 怎么能够搞好呢?就像做公务员好处多多, 你就不要指望多数人会读书学习去做科学研究了。

不少企业参与了资产投机, 没有全身心投入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这样的长期项目。那些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领域的企业, 一方面要承受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政府控制通胀的紧缩压力, 日子岂能好过。故一个流动性泛滥的社会, 人们一定热衷于干短、频、快项目, 挣快钱儿, 必然充满投机性。

资产泡沫化, 势必伤害实体经济, 重创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而控制资产泡沫, 治本之策, 还是釜底抽薪, 收紧货币。

今天的货币紧缩, 面临着众多不利约束:一是热钱流入;二是实体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艰巨压力, 具有相当的脆弱性;三是前期大规模的政府投资, 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债务。这些因素约束了货币政策可能的选择空间。

问题的另一面是, 在当今中国, 控制资产价格, 特别是房地产价格, 本身就起到减少热钱流入和紧缩货币的作用。问题在于, 除了收缩货币之外, 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呢?

限购令无疑是一个蠢办法, 副作用大, 不可持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征收房产税。前者伤的是新购房者的利益, 后者伤的是已购房的人的利益。政策选择之所以如此, 其实还是一个自己的刀不愿削自己的把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利益集团的力量。

中国需要压缩政府和国有部门过大的投资规模, 要一下子减少下来, 基本上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未来一两年, 中国经济都会与高通胀相伴随。抑制房价的政策不能放弃, 并且最好以房产税来抑制。中国经济增长回落, 不是硬着陆, 而是回归一个正常的增长轨道。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资产泡沫, 那么经济硬着陆最终反倒是无可避免。

摘自《经营与管理》杂志谢作诗专栏

延伸阅读:

半月谈:

把脉2012年中国经济大势

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严峻, 但经济基本面未变

“内销受房地产调控影响越来越明显, 2012年企业的经营压力会很大。”中国民企500强、室内装饰材料供应商浙江德华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人翁天方认为。

“2012年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判断, 受欧美债务危机冲击, 世界经济风险很大;中国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 内需弥补外需任务艰巨。

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发展, 这是发达国家金融财政体制、发展模式等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的爆发, 解决起来需要相当的时间。“从2012年开始, 也许要延续5到10年, 全球经济是低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预计。

联合国预测, 2012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陷入泥潭, 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 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世界经济增速的预计从半年前的3.6%下调到2.6%。

对于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中国而言, 将在较长时期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概括为:需求增长存在下行压力, 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一些领域风险隐患逐步显现。汽车、住房消费低速增长, 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

稳政策稳增长稳物价, “稳”是基础

“现在用工成本越来越高, 工人招不满, 我们7条生产线只有4条半在开工。希望政策上能给企业发展更多帮扶, 给企业吃颗‘定心丸’。”台湾麦斯集团南宁鞋业项目负责人张元亨说。

“稳中求进”是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总基调。2012年的中国经济, 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双重压力, 决策更加需要统筹协调。

“物价回稳的基础不是很牢固,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 所以货币政策不能转向宽松, 但可针对中小企业的困难进行预调微调, 同时更多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王一鸣分析道。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 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降低小微企业税负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多数经济学家和机构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计高于8%。

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 “进”是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中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已基本确定:一是经济增速将逐步有所回落, 二是通胀压力将较长期存在。解决由此引发的问题的关键, 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2年, 国家将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兼并重组, 发布实施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发布实施“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研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支持政策。

在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方面, 将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 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 实施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更加重视财税改革, 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 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健全增值税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细化、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

2012年, 国家将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00万套以上,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尽快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等等。

“2012年作为科技创新年和管理升级年, ‘修身养性’至关重要。”翁天方信心满怀。

上一篇:PLC实训室建设研究下一篇:高校德育课教学研讨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