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业范文

2024-08-06

林农业范文(精选7篇)

林农业 第1篇

1研究方法

1.1 数据处理

1.1.1 数据的采集

在研究区内 (长白山西坡林线) 选择4 期遥感影像, 即1980、2000 年TM影像, 分辨率为30m, 2005、2009年的SPOT影像, 影像分辨率为2.5m。利用1:50000 地形图和野外GPS的实测数据进配比校正, 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林线苔原与森林 (岳桦林) 的空间分布范围。

1.1.2 数据的校正

采用1:50000 地形图对遥感影像进行校正, 为提高精度在图像上查出34 个控制点, 经过误差计算, 总误差为0.3138, 其误差在0.5 像元之内, 符合精度需求。经双线性内插值法对图像进行重采样。对所有纠正后的图像配以高斯- 克吕格投影坐标系, 利用REDAS的空间增强功能对卫星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和亮度调节等处理使图像在视觉上增加可识别性。

1.1.3 影像的解译

在校正后的影像上, 选择典型像元建立分类模板, 然后以模板为基础利用计算机自动进行解译, 求出各个类型在各个波段上的均值, 估算先验概率, 得到学习样本, 对分类结果评价后对模板反复进行调整, 直到得出精确的模板进行最终分类, 得到有代表性的训练区, 最后以这个模板进行最后结果的分类与解译。利用分类模板作为监督分类的依据, 输入图像数据, 对图像进行自动分类解译, 共分为2 类, 即苔原和岳桦林。

1.2 景观指数的选取

1.2.1 斑块面积指数

1.2.1.1 斑块总面积指数

TA是斑块总面积指数, Ai是景观中某类斑块第i个的面积。这个指数是某类景观要素斑块面积总和, 反映该类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整体状况。

1.2.1.2 总斑块数量

NP为景观中某类斑块的总数量, N是景观中斑块总数, 这个指数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异质性, 体现景观中某种类型的破碎化程度, NP值越大, 破碎化程度越高, 反之越低。体现着某类要素的空间变动特征和形式, 反映对干扰的响应方式。

1.2.1.3 平均斑块大小

MPSi是在景观中类型i的平均斑块大小, Aij是类型i中第j个斑块的面积, n是类型i的斑块数量。这个指数反应景观中不同类型的聚集或破碎程度, 体现某种类型的变化特征, 反馈景观生态信息, 是景观异质性的关键。

1.2.1.4 最大斑块面积比例

LPI是景观中某类型的最大斑块面积比例, Max (a) 是景观中某类型的最大斑块面积, A是某类斑块总面积, 这个指标是确定景观的基质或优势类型与斑块等, 影响着景观中优势类型、丰度基本特征变动规律, 反应干扰的方向和强弱。

1.2.2 斑块形状指数

1.2.2.1 平均斑块周长/ 面积比

PAi是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 Pij是在类型i中第j个斑块周长, Aij是类型i中第j个斑块面积, N是类型i的所有斑块数量。这个指标对某种类型要素边缘形状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

1.2.2.2 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

AWMPFD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 ai是单个斑块面积, pi是对应斑块周长, A是某类斑块总面积, 这个指数体现景观某类要素的规则程度和边缘复杂程度, 如果接近1 表示斑块形状越规则, 近于圆或者正方形, 如果近于2 表示边界曲线趋向平滑。

1.2.2.3斑块形状指数

Sci是形状系数, Li是某种类型某个斑块的周长, Ai是某种类型所有斑块的周长。这个指数就是某个斑块周长与等面积圆周长的比值, 如果值为1, 则斑块的形状是圆形, 其值越大说明斑块形状越复杂, 越不规则。这个指数反映景观中某种要素与基质的作用强度, 相互影响的力度和方式。

1.2.3 景观层次指数

1.2.3.1 斑块总周长指数

TE是斑块总周长指数, Pi为斑块边界长度。该指数是景观中某种类型所有斑块边界的总长度。是景观斑块的重要参数之一, 反映各种扩散过程 (能流、信息流、物种流) 的强度与能力。

1.2.3.2景观分离度指数

I是景观分离度指数, Ni是某类斑块的数量, Ai是某类斑块的总面积。景观分离度与干扰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体现环境变化对景观要素的影响方式。

1.2.3.3 香农多样性指数

SHDI是香农多样性指数, Pi是斑块i所占总类型i面积比例, 香农多样性指数表征景观要素在结构、功能和时空变化的多样性, 揭示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是景观水平表示格局的异质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1.2.3.4 SIDI多样性指数

SIDI是Simpsion多样性指数, Pi是斑块i所占总类型i面积比例。SIDI多样性指数表示景观中斑块的多度和差异性, 如果多样性指数变大说明景观向着多样化发展, 异质性增加, 也折射景观受到一种或几种优势景观或斑块的支配程度。

2结果与分析

2.1 林线景观斑块变化分析

2.1.1 苔原变化分析

从斑块总面积变化看苔原斑块面积从1980 年的0.1239km2到2009 年的0.1397km2, 增加12%, 呈扩大趋势, 说明苔原从整体上向下挤压岳桦林。从斑块数量变化看从1980 年的1 块到2009 年的10 块, 增加数量较大, 说明苔原不是整体下移, 而是以蛙跳形式向下先占据个别有利生境, 以先占点的方式实现领域扩张。从平均斑块面积看均值从1980 年的0.1239 km2到2009 年的0.0140km2, 呈迅速缩小的态势, 说明小斑块数量快速增加, 目前处于占领点的阶段。标准差从2000 年的0.0825到2009 年的0.0389, 明显缩小, 说明小斑块数量不但在增加, 而且面积呈差异性扩大态势。从最大斑块面积比例看从1980 年的1.0000 到2009 年的0.8907, 原先苔原整体大斑块也呈缩小特点说明苔原出现破碎化趋势, 苔原在挤占岳桦林同时, 在个别地点林线也在不断上移, 岳桦林反过来也挤占一些苔原地域使原先连成一片的苔原出现缩减趋势。

2.1.2 岳桦林变化分析

从斑块总面积变化看岳桦林斑块面积从1980 年的0.8165km2到2009 年的0.7746km2, 减少5.4%, 呈缩小趋势, 说明岳桦林从整体上受到苔原的挤压。从斑块数量变化看从1980 年的1 块到2009 年的4 块, 呈增加趋势, 说明受到苔原挤压岳桦林呈现破碎化趋势, 从平均斑块面积看均值从1980 年的0.8165km2到2009 年的0.1937km2, 呈迅速缩小态势, 说明增加的斑块面积很小, 林线不是整体向上推移, 只在极个别地段呈现零星跳跃上升的特点。从最大斑块面积比例看从1980 年的1.0000到2009 年的0.9982, 原先整体连片的森林带在和苔原在生存空间相互竞争中出现破碎化趋势。

2.1.3 苔原和岳桦林变化的对比分析

从斑块数量变化对比看从1980~2009 年, 苔原带斑块增加的数量明显大于岳桦林带增加的数量, 说明苔原在整体上挤占岳桦林, 岳桦林在自己生存环境中将一些不适宜森林生长的小地域让给苔原, 从平均斑块面积均值变化看岳桦林大于苔原说明苔原在占据岳桦林生境时也使本身的连贯性受到破坏, 不是整体推进, 而是以斑块破碎的方式零星挤占。从最大斑块面积比例下降速度看苔原快于岳桦林, 说明当前林线处岳桦林虽然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但是仍然维系着相对一致性和连通性, 整体功能没有受到根本影响。

2.2 林线景观斑块形状分析

2.2.1 苔原变化分析

从平均斑块周长/ 面积比变化看苔原从1980 年的0.0006 到2009 年的0.0135, 增加近25 倍, 说明斑块的形状变化较大, 复杂程度提高。从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均值大小看接近1 说明无论是大斑块还是小斑块形状趋于规则, 体现苔原在以点状形式侵占岳桦林时倾向以规则的形状来实现领域开拓, 随着时间推移, 数值从1980 年的1.0552 到2009 年的1.0825, 呈增加趋势, 表明在初步完成领域开拓后随着斑块的扩大形状也趋向不规则, 斑块是在有利的延伸方向上进行外扩的。从标准差大小变化看2000 年的1.3516 到2009 年的2.9971, 增加态势明显, 说明不同斑块的扩展能力是不同的。从平均斑块形状指数从1980 年的1.8870 增加到2000 年的8.3516 而后减小到2009 年的2.2648, 呈现出复杂变化的特征, 说明在以近圆形侵占后再沿着有利方向扩展使形状趋于复杂的前提下, 实际的扩展不是严格按照这个模式进行, 而是先占据点的情况下再沿有利方向延伸使形状趋于复杂, 然后逐渐向规则方向演变, 这些指标综合在一起可以看出苔原在挤占生态空间时按照占圆点- 沿轴扩展- 向规则方向调整- 再沿轴扩展的模式反复推进。

2.2.2 岳桦林变化分析

从平均斑块周长/ 面积比变化看岳桦林从1980 年的0.0006 到2009 年的0.0113, 增加近18 倍, 同样说明斑块的形状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从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均值大小看也不高说明斑块形状相对规则, 岳桦林在变动过程中也是尽量以相对规则的形状来进行的。其大小从1980 年的1.1433 到2009 年的1.2012, 呈增加趋势, 表明斑块扩张也是从规则向不规则的方向变化。从平均斑块形状指数从1980年的4.9076增加到2000年的5.9206而后减小到2009 年的3.4413, 呈现出先增加而后减小的趋势, 说明岳桦林在变动时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形状以适应环境变化。

2.2.3 苔原和岳桦林变化的对比分析

从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变化看苔原值大于岳桦林, 说明苔原斑块形状不规则程度相对更大, 苔原的变动更趋于主动。从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均值大小看都不高说明在环境相对恶劣的环境下, 林线斑块变动都是在不断试探着调整, 即尽量保证形状规则以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 同时岳桦林斑块的不规则程度相对大于苔原也说明森林扩展时自主调节能力相对更强。从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变化看都遵循着先占点再逐渐外扩, 再调整的过程, 但是岳桦林的变化更为和缓, 说明森林的扩展更为稳定, 对环境变化响应时自我控制能力更强, 而苔原受环境影响变动相对更显著, 调整相对更快, 更灵活。

2.3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3.1 苔原变化分析

从斑块总周长变化看历经一个曲折变化过程, 即先迅速变大, 再缩小然后变大的复杂历程, 表明景观变动的多样性和不断调整性, 从景观分离度指数看从1980 年的0.0449 到2009 年的0.1338, 逐渐变大, 也体现着景观整体向多样性推进的趋势, 从2 个多样性指数变化看香农多样性指数从2000 年的0.1812 到2009 年的0.5072, SIDI多样性指数从2000 年的0.0845 到2009 年的0.2033, 都呈增加态势, 表明苔原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 景观结构向复杂性转变的趋势。

2.3.2 岳桦林变化分析

从斑块总周长和景观分离度指数变化看逐渐变大, 说明岳桦林景观格局一直向复杂方向变化, 香农多样性指数和SIDI多样性指数都呈增加的趋势, 同样说明景观结构趋于复杂的特征。但是增加数值不高说明向复杂性转变的过程相对较平缓。

2.3.3 苔原和岳桦林变化的对比分析

从斑块总周长变化看两者的变化虽然趋势一致, 但是苔原变化方式更为复杂, 说明苔原对环境波动的响应更为直接与明显。而岳桦林的变动则相对不剧烈, 说明岳桦林保持自身结构的能力更强, 能够根据环境变化的总体方向而调整自身, 对个别零星干扰的抵御能力更强。从景观分离度变化看岳桦林变动更大, 说明岳桦林扩展的更为苛刻, 对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更严格。从2 个多样性指数变化看苔原明显大于岳桦林说明苔原变动对环境响应更为敏感和灵活, 而岳桦林则体现着一定的滞后性和平缓性。

3讨论

在景观尺度上长白山西坡林线在不断变化, 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林线应该整体向上推进[8], 但是在本研究中发现不是严格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的, 说明林线变动是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9], 即和气候变化有关, 如气温降水变化的幅度与方向[10], 也和土壤与地形有关[11], 更受群落种间关系变化的影响[12], 不能简单的推论气候变暖生态系统一定向北移动, 并且依据这种判断简单的把南方的农作物品种不顾实际情况整体向北移植, 要依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不可以在大范围内广泛推开, 要考虑某些地区不适宜而带来的相应损失。所以今后在分析农业空间布局变化时, 不仅要将气候因素纳入到研究体系中, 也要把各种因素, 包括农业内部的各种成分变动的方式融合进来形成一个更小尺度内的因地制宜的研究模式。

4结论

4.1 从景观斑块面积变化看

苔原带有挤压岳桦林扩大领域的趋势, 岳桦林也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积极找寻有利生境实现地域的突破, 在相互挤占过程中, 出现景观破碎化趋势, 最后出现以小生境环境为主导各自在适合的小块地带生存扩展, 出现彼此混杂, 相互渗透的格局。所以在对农业生产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以对应环境变化时要注意区域性, 要小范围调整, 不应在大尺度空间内单一变动。

4.2 从景观斑块形状变化看

在领域占领初期都以规则方式实现地域突破, 再沿轴线延伸拓展, 然后进行调整使斑块回归规则, 在形状变化过程中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 既体现环境的变化性又折射出环境的严酷性。

4.3 从格局变化看

林线景观结构发生深刻地变动, 苔原相对灵活, 而岳桦林则相对平缓, 这可能与环境变化的幅度与本身生态系统的自身维系能力有关。

参考文献

[1]Holtmeier F K.Sensitivity and response of northern hemisphere altitudinal and polar treelin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t landscape and local scales[J].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05, 14 (5) :395-410.

[2]Panigrahy S, Anitha D, Kimothi M M, et al.Timberline change detection using topographic map and satellite imagery[J].Tropical Ecology, 2010, 51 (1) :87-91.

[3]Korner C H.Alpine Plant Life:Functional Plant Ecology of High Mountain Ecosystems[M].Springer-Verlag, Germany, 2003.

[4]Malanson G P, Butler D R, Cairns D M.Variability in an edaphic indicator in alpine tundra[J].CATENA, 2002, 49 (3) :203-215.

[5]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等.利用GIS和RS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范围[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5) :671-675.

[6]于德江, 王晓东, 费龙等.长白山西坡小叶章种群迅速扩张对火灾风险的影响[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 34 (4) :40-44.

[7]王晓东, 刘惠清, 董炜华等.长白山西坡林线牛皮杜鹃与小叶章对气温上升响应的对比分析[J].地理研究, 2015, 34 (6) :1044-1052.

[8]张英, 陈健飞.林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国内研究进展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2011, 24 (6) :18-22.

[9]崔海亭, 刘鸿雁, 戴君虎.山地生态学与高山林线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0]李广起, 白帆, 桑卫国.长白山红松和鱼鳞云杉在分布上限的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5) :500-511.

[11]王晓东, 刘惠清.长白山北坡林线灌木草本植物与岳桦动态关系分析[J].生态学报, 2012, 32 (10) :3077-3086.

林农业 第2篇

工作简报

第9期(总第41期)

佛山市三水区扶贫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8月23日

市农业局副局长林效祥检查我区对口

帮扶“双到”工作

8月10日至12日市农业局副局长林效祥到连山县检查我区对口帮扶“双到”工作。期间,林效祥副局长深入到我区对口帮扶贫困村听取驻村组的工作汇报,查看帮扶登记卡和帮扶档案,询问帮扶资金投入、困难户危房改造进度、贫困户脱贫计划落实和设立互助金、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等情况,听取贫困村干部对对口帮扶“双到”工作意见。

经检查,林效祥副局长认为我区的对口帮扶“双到”工作有成效,有亮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他要求要认真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帮扶工作水平和成 效;二是不断扩大亮点。要认真总结登阳村、永丰村、莲塘村通过专业合作社和互助社带动和帮扶贫困户脱贫的做法,并加以推广,提高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脱贫户脱贫水平;三是要认真整理和完善资料;四是要正确理解“资金投入”概念,准确统计资金投入。

区农林渔业局常务副局长李伟明和区扶贫办的有关同志陪同了检查。

林农业 第3篇

2001年, 农业旅游同工业旅游一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当年的旅游工作要点, 农业旅游首次被提及。农业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产业融合和城乡互动, 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 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对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 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 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2 攀枝花桐子林镇基本情况

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于2012年, 所在地攀枝花旅游资源独具魅力, 这里年均气温20℃, 无霜期300d以上, 全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四季可游, 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和总热量最高的地区。攀枝花市以宜人的气候成为冬季避寒的胜地。当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千里冰封时, “太阳城”攀枝花却是艳阳高照, 到处是姹紫嫣红的景象。

注:SO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WO战略 (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优势) 、ST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WT战略 (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

攀枝花桐子林镇位于攀枝花市东北方向, 是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园区所在地之一, 距离国家水利工程二滩水电站5km, 距攀枝花市中心35km, 境内的二滩欧方营地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是国家4A级景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桐子林镇金河村和纳尔河村, 有晚熟芒果基地1733.33hm2, 人均收入8200元左右, 主要居住汉、彝两种民族, 有良好的农业产业条件进行一三产业融合, 打造农业旅游基地。

3 桐子林镇农业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详见表1)

4 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发展设想

4.1 开发初期

依托二滩欧方营地度假酒店, 开发初期在金河、纳尔河村选择20户位置较好的农户, 利用他们现有宅基地, 升级改造房屋, 让其具备旅游接待能力。在建筑外观、生产管理、服务形式上制定统一标准。20个接待点按照保健理疗、运动休闲、阳光康养等不同内容进行装修, 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要, 形成大酒店加休闲度假点的格局, 既能承接大型公务、会议团体, 也能满足家庭度假需要。

4.2 开发中期

开发中期以瑞士山地建筑风格打造欧营文化体验度假区, 对欧方营地酒店别墅及其走遍建筑和景观风貌进行提升, 逐步沿山布置风情小镇, 游客可在这里享受到各色旅游商品购买及餐饮服务, 形成芒果林掩映下独具特色的欧洲风情小镇, 初步具备度假区自身风格。

4.3 开发后期

后期开发按照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等内容开发不同旅游产品, 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 力争打造出一个年接待能力80万人次的农业旅游观光区。

5 开发模式探讨

5.1 典型的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详见表2)

5.2 旅游开发公司+农业公司+村集体+农户开发模式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混合型开发模式是能够最大程度调动资源, 突出农业特色, 兼顾各方利益的较好的农业旅游开发模式。桐子林镇农业、旅游业都具有良好基础, 引入旅游开发公司+农业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农业旅游开发模式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5.2.1运作方式建立一个由旅游开发企业为主的股份制公司。这个公司的股东由旅游开发企业、农业企业、村集体以及当地农民共同组成。旅游开发企业是该公司的实际开发和经营者, 负责公司的整体运作, 确定经营思路, 创建独特品牌, 规划各种旅游项目和活动内容。

农业企业参与其中主要作用是利用其成熟的农业开发经验和农产品销售渠道, 对芒果进行管理, 并对芒果进行统一包装、销售。

当地农民可以作为企业员工进入公司工作, 同时参与股份分红, 并且还可以在公司的统一规划安排下经营自已的接待点。当地村委也将土地、农作物、乡村公共设施等折算股价参与入股, 同时负责协调村民和公司企业的关系以及制定一些规范条例进行日常监督管理维护工作。这种开发模式, 当地农民作为企业的主人参与到了农业旅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和企业有着共同一致的目标。

5.2.1.1模式分析有利于提高农民收益由于农民通过土地、房屋以及现金等方式入股成为了企业的主人, 就有权利参与农业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分配, 同时也获得了就业机会。农民按照旅游公司的统一安排参与了旅游业, 能够获得旅游经营的收入, 农业开发公司的加入也使得农民原有的芒果产业能够继续创造效益, 农民可以从中获得旅游业+农业的两份收入。

5.2.1.2有利于企业发展对于旅游开发企业来讲, 企业的整体运作思路仍由其决定, 能发挥大型企业的优势, 有助于整合资源、创新产品、树立品牌, 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农业企业的加入, 也可以避免旅游企业直接进入自身不熟悉的农业行业, 可以专心进行旅游产业运作, 销售芒果的收入旅游公司也能进行分红, 使得旅游开发企业也能够接受一家农业企业参与整个旅游区开发。对于农业企业来讲, 他们能够从中获得大面积的优质果园的经营权, 可以直接扩大自身规模, 而且利用当地农民对果园进行管理, 还能减少劳动力成本。

5.2.1.3有利于一三产业融合旅游公司主导开发, 提升扩大了当地知名度, 初期建立的接待点也符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鼓励家庭农场设立的精神, 既可以提升旅游形象, 又避免了以前农民单家独户搞农家乐难以提升服务品质的问题。农业公司介入使得当地的优质晚熟芒果能够有统一的管理和销售, 提升了产品档次, 增加了市场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5.2.1.4有利于减少矛盾村委会架起了企业与村民的桥梁, 既参与经营管理, 还参与社区家庭旅游服务的管理协调, 同时由于村民与公司存在共同利益, 有助于减少矛盾, 创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5.2.1.5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大型公司整体开发可以避免村民自发开发旅游导致的盲目破坏, 也有利于污染的治理。同时由于当地村委会和农民作为公司的一部分, 可以对公司的开发行为进行监督, 防止生态对环境和传统建筑的破坏。

6 结论

(1) 桐子林镇农业旅游的融合动力来自于3个方面:一是由于客源市场扩大、居民出游力增强、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等需求拉动;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招商引资等作用下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形成资本推动;三是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和鼓励措施进行政策扶持。

(2) 旅游开发公司+农业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开发模式是符合桐子林镇农业旅游开发实际, 能够避免各种矛盾, 使得多方受益的一种较为科学可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罗燕梅, 贾磊.基于产业融合下重庆静观镇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探讨杜林[J].会展发展研究, 2012 (02) .

[2]李先锋, 张红梅, 普学明.基于SWOT—PEST分析的宁夏农业旅游发展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 208 (12) .

林农业 第4篇

(一) “1+N”的概念

“1+N”是指“学校+地方政府+行业+地方企业”的一种一校、多方、多企, 各方都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壮大为宗旨, 同谋共建, 为当地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种因地制宜独具地方特色的有地方政府与行业联盟参与支持的校企教学联盟。其目的在于优化整合“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多方的生产、教学资源, 为企业生产和学校人才培养之所用, 实现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 学校与企业优劣互补, 相互壮大, 互利共赢的目的。

(二) 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向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 无论是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还是新加波的“教学工厂”模式等, 不管其形式与名称如何变化, 其本质都是在政府与行业鼓励、引导下的“校企合作”,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的现状, 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第六章职业教育部分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 “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三) 职业学校做强、做大、做实的内在动力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谈到“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 结构不合理, 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 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社会吸引力不足。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学校的发展壮大, 也制约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职业学校要做强、做大、做实就要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当地企业沟通协作, 了解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与企业需要, 急他人之所急, 解他人之所需, 通过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帮助、协调把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依托地方企业走校企合作之路。学校从2000年到2002年经历了三年招生大滑坡, 通过分析总结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办学模式疆化“闭门造车”、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脱节。自此, 学校每年都组织专门小组到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与当地企业调研, 充分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办学方向, 开设新专业,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推动一系列的课程改革, 并提出了“三统一、四育德、九结合”的办学理念。2003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 当年招生115人;2004年开设机电专业, 当年招生98人;2005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当年招生153人……到目前, 学校已从原来单纯的农类学校变成了具有农类、计算机类、电子类、机械类、财经类、旅游服务类等共28个专业, 是集农、工、商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 在校生从2003年的563人发展到现在的5 865人, 各个专业都开发出了相应的特色教材, 学校也由地方的办学合格学校上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2011年获批为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四) 地方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需求

首先, 由于市场竞争剧烈, 产业不断升级, 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地方企业急需对现有工人的技术、技能进行更新与提高。在玉林机械行业的众多中小企业中, 生产一线的工人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农民工, 一线的技术员基本上也是从一线的工人中提拔的, 他们勤劳、肯干、稳定, 但是许多人的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每年都要把一部分技术员送到职业院校培训学习, 同时还从职业院校聘请相关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培训。

其次, 地方企业发展需要大批量技术应用人才。学校所在地玉林市是广西三大机械工业基地之一, 是亚洲最大的柴油机生产基地、中国机械行业10强企业——玉柴集团的所在地, 市内以玉柴集团为龙头的机械生产企业多达数百家, 每年都需要招聘大批量技术应用人才。另外, 以广西重点产业园——玉柴工业园为核心的玉林市机械产业示范基地, 已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示范基地”规划面积9 078公顷, 已开发面积669公顷, 现有以玉柴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及零部件生产企业60多家, 机械行业从业人员23 378人, 资产总计128.82亿元。到“十二五”末, 园区将拥有人口10万人, 就业人员5万人, 通过龙头带动, 引进配套企业200多家, 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1 000亿元, 玉柴集团销售规模也将达1 000亿元, 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柴油机生产研发基地, 成为“中国绿色动力之都”, 国家新型工业化机械产业示范基地。可以预见玉林地方机械企业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急需大批量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 而近几年“用工荒”已从沿海城市漫向内陆城市, 玉林也不例外, 玉林本地企业大部分都热切地期望着与本地职业学校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 可以说实施“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项目是顺应地方经济发展, 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认清形势, 努力寻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与当地企业的支持

在西方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 都是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关系的。以德国的“双元制”为例, 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企业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 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 有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充足的培训经费, 更有合格的培训教师。而我国目前倡导的校企合作还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来规范、约束, 学校要实行“校企合作”就得主动地努力寻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与当地企业的支持。因此, 应把“校企合作”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上来, 通过政策、资金、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比如, 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就是在学校与玉林市政府及玉柴洽谈协商的基础上于2005年开设并发展起来的, 目前该专业已建设成为自治区示范专业。

(二) 因地制宜, 实行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

玉林市以玉柴集团为龙头的机械生产企业多达数百家, 它们的规模、类型、设备情况、技术先进程度、人员素质各有不同, 对校企合作的要求有所差别, 这就决定了学校在构建“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校企合作的多样性, 具体有:

(1) 订单办学。根据企业要求, 对学生实行对口式岗位培训。

(2) 顶岗生产。实行“2+1”教学模式, 学生在第三年到企业顶岗生产, 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管理、指导。

(3) 组建“教学工厂”, 利用校内设备、场地、人员及企业人才、技术、生产订单组建校内“教学工厂”;利用企业设备、人才、技术及学校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在企业组建校外“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既是为企业生产产品, 又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4) 来料加工。引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制度, 教师和学生用学校的设备为企业生产产品。

(5) 技术合作服务。按市场动作方式, 学校利用“教学工厂”资源为地方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 研究、改进生产工艺;学校从大企业聘请技术员为学校授课, 解决技术难题。

虽然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各种形式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各个合作关系的资源都统一服务于学校的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

(三)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首先, 学校从本地机械行业聘请了多位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项目课题研究小组, 对本地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及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得出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第一手材料。

其次, 强调“地方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并重”, 按照“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合作制定岗位能力标准, 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

再次, 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 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精品课程, 建设校本特色教材。精品课程的开发与特色教材的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 学校先根据企业的生产案例和生产特点撰写教学讲义, 开发教学资料包, 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后再进一步形成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目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已成功开发出了《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三本校本特色教材以及一门《机械制图》的精品课程, 这四门课程以合作企业大量的生产案例为素材, 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教师讲解的就是学生在企业所见所接触的, 学生所操作练习的就是学生自己在岗位上所遇到与所生产的, 从教学内容上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操作、教学与生产的距离, 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东西而不再是“天书”, 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学校与企业、学习与生产的距离, 教材在使用中广获在校师生与企业参培员工的一致好评。

(四) 内培外引, 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重点在“内培”, 毕竟学校现有的教师大多长期扎根教学一线, 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思想稳定且有长期为职业教育做奉献的准备, 只是缺少实际的生产经验需要更多的煅炼提高罢了;“外引”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重要途径, 企业里有许多工程师、技师、能工巧匠, 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 大多也有着“师徒传承”的教学经验, “拿来”即可用上, 对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学校来说也是一股新鲜的血液, 起到交流、促进、指引的作用。学校从2005年开始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实行专业教师校级、省级、国家级、国外“四级”提升培训机制, 每年组织50%专业教师到本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顶岗生产, 要求教师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形成以技师为骨干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同时, 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 全方位参与专业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 机械类教师共35人, 其中参加过省培的有23人次, 参加过国培的有5人次, 出国培训的有4人次, 外聘行业专家与技术能手18人, 所有教师都有多次的在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经验。2007年至今, 获自治区教改立项2项,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个, 发明专利1个, 公开发表论文35篇;学生在参加全区数控职业技能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人数分别为1人、7人、7人, 与玉林市同类学校相比年年名列第一。经过多年的努力, 一支具有企业背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并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五) 加大投入, 建设一流水平的教学实训基地

把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能力的培养作为在校内必须要解决的实践教学目标, 把建设应用性强、仿真度高、设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 不断地加大对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建、扩建实验室和实训室, 购置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标致性数控实训装备, 不断完善、提高实验、实训条件。同时, 积极利用相关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 (场地、设备、能工巧匠等)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校外“教学工厂”。“教学工厂”的建设与生产、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由学校与企业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学校实施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的需要统一规划、实施。校内“教学工厂”也是校内数控实训教学基地的一部分, 主要承担校内的实训教学任务、职业资格鉴定任务、与合作企业的来料加工任务;校外“教学工厂”亦即校外的实训基地, 是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企业所需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基地, 主要承担学生顶岗实训、合作企业员工对口提高培训、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校企合作技术攻关以及企业生产任务。“教学工厂”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教学联盟的具体形式与体现。目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已与玉林市22家企业、广东5家企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长期合作关系, 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招生难、学生对口顶岗实训难、对口就业难的问题, 也为企业解决了招工难、员工技术提升难的问题, 同时也成功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使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办出了名堂、办出了特色。

(六) 建立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人才培养体制

“1+N”校企合作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艰巨性。建立完善的制度, 实行规范管理是其成功的保障。校企双方要在生产管理, 教学规范, 人、财、物的使用, 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进行协商, 建立起生产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目标机制、激励机制、保障约束机制和反馈机制, 以保证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四方利益。

三、“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成果

(1) “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找到了学校、地方政府、企业的最佳切入点, 合作方式灵活多样, 学校与企业各有所长, 各取所需。

(2) “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多样化、人才培养专业化、学生顶岗与就业对口化、专业建设地方化、专业发展产业化。

(3) “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集“产、学、研”于一体, 增强了企业的科研能力, 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4) 以企业典型的生产实例作为教学项目, 开发出教学与生产相衔接的特色教材、教学资料包;以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来组织实施教学, 实现了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5) 造就一批能满足企业需要的数控技术应用生产一线人才, 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数控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少且落后、双师型教师不足且操作技能水平不高、人才培养与企业脱节、学生的技能水平不适应企业的需要等一系列问题。

四、“1+N”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与出路, 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晚, 且深受过去计划式教育体制的影响, 目前办学的体制还比较疆化, 办学的思想还不够开放, 管得过多、过死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校企合作”中“校”与“企”在思想、观念、作法上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和谐性。另外, 学校领导与管理中层对“校企合作”管理的方式、方法难以与企业接轨, 一方面影响了校方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 容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再者就是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教师短缺的现象, 在“校企合作”中校方很少能派出负责生产管理、技术指导、跟班学习等教师, 这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明久等.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 .

[2]梁乃锋.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惠州商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0) .

[3]张萍.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探索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有效途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7 (4) .

林农业 第5篇

|问:请介绍一下宜宾市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情况。

|答:目前, 宜宾全市乡镇公益性农技术推广站共有181个, 核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编制11200名, 配备农技人员11158人, 人均工作经费21500元左右, “川委办[2011]29号”文件出台后, 中共宜宾市委办公室、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宜委办[2012]1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 已印发各区县实施。目前全市10区县都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 出台了健全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

|问:目前宜宾市乡镇公益性推广机构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

|答: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全市10个县 (区) , 除高县外, 其余都实行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人员被其他工作占用达55%。二是专编不专用。宜宾市核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编制1 200名, 实际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只有672人, 而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只有65%, 远远低于国家规定不低于80%的要求。三是经费保障不足。目前, 全市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年人均工作经费只能维持日常办公开支。而且, 全市绝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由乡镇政府统筹开支。四是推广工作条件差。目前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0%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 90%没有试验示范基地, 70%没有专用电话和计算机, 95%没有交通工具和仪器设备。

|问:2012年宜宾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 请介绍一个这个文件出台背影和主要特点。

|答:“川委办[2011]29号”文件出台后, 我们向宜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 而且由我们宜宾市农业避牵头, 与农办、发展改革、编办、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实施意见, 由中共宜宾市委办公室、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宜委办[2012]1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 该文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面规范机构设置, 将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技、农机推广机构整合, 统筹建立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 实行一乡镇一农技推广机构模式;二是彻底理顺管理体制, 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由乡镇管理为主调整为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三是严把人员进口关, 将乡镇农技人员编制由乡镇事业编制调整为县级派驻编制管理;四是切实强化岗位管理, 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 解决编制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五是加强经费投入保障, 将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六是持续开展人员培训, 制定了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中长期规划, 并设立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财政专项资金。

|问:宜宾市农业部门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答:我们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下5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推广机构建设。督促指导全市各区县做好乡镇农技、农机推广机构整合, 统筹建立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 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牌子。

二是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细化岗位职责, 确定岗位数量、实行定岗、定员、定责, 确保专编专用。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加强聘用人员管理,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 分层次、分产业类别开展农技人员培训, 创新推广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业推广骨干力量。

三是加强工作条件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资金支持, 认真落实条件建设的配套政策和资金, 按照“有办公场所、有试验示范基地、有信息、交通、服务手段”的要求, 配备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室、会议和培训室、档案资料室、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室、检测室、器械保管室等基础设施, 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经费投入保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 将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抓紧落实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倾斜政策, 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 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 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围绕乡镇公益性职能的发挥, 指导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立起组织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明确、方式方法先进、反应灵敏、服务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注入生机与活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功能作用,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能。

林农业 第6篇

开阳县位于贵州省中部, 行政隶属贵阳市。东与瓮安、福泉两县 (市) 相邻, 南与龙里县、乌当区接壤, 西与修文、息烽两县交界, 北与遵义县毗邻。南北长64.5公里, 东西宽50公里。地理位置为北纬26°48′~27°22′, 东经106°45′~107°17′之间。总面积202620hm2。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气温10.6~15.3℃, 极端最高气温35.4℃,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1℃, 年均日照时数898.1~1084.8小时, ≥10℃的年积温3562.7~4278.2℃, 无霜期224~295天, 年均降雨量962.5~1419.5毫米。总的气候特征是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雨热同季。

低产低效林改造包括商品林中的低产用材林改造和生态公益林中的低效防护林改造。根据《开阳县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 (2010~2019年) 》, 本经理期设计低产低效林改面积4847.59hm2, 蓄积6261.2立方米, 低产 (效) 林改造方式为皆伐改造, 改造期限十年。平均每年改造低产 (效) 林面积484.75hm2, 采伐蓄积626.12立方米。其中:低产商品林改面积4813.7hm2, 采伐蓄积6256立方米, 平均年低产林改造采伐面积481.37hm2, 蓄积625.6立方米。低效防护林改造采伐面积33.8hm2, 采伐蓄积5.2立方米, 平均年低产林改造采伐面积3.38hm2, 蓄积0.52立方米。

近些年来, 开阳县先后在龙岗、毛云、龙岗等乡镇实施了550hm2低产低效林改造, 改造树种包括福鼎大白、安吉白茶、龙井等43品种, 有效地提高了林地生产率和利用率。

一、低产低效林改造经验及存在问题

(一) 低产低效林改造的经验

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为进一步做好开阳县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 扩大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开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 出台了《中共开阳县委开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开党发[2012]21号) 。为此, 开阳县林业绿化局积极主动向林农及企业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及实施低产林低效林改造的程序和方法, 进一步提高林地经营者的法律意识。

2) 与当地产业相结合。目前, 开阳县把林业产业发展与低产低效林改造有机结合, 以茶叶为重点, 鼓励和支持林农群众实放低产低效林改造, 发展林业产业助农增收。群众也相信党委、政府的决策是为了群众利益, 积极性较高, 如龙岗镇的大石板村、坝子村, 毛云乡的毛栗庄村、簸箕村的老百姓都愿意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 发展茶叶和生态旅游。

3) 初步建立起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程序。加强对低产低效林改造的监督管理, 严防低产低效林改造之名乱砍滥伐或“只改不造”的现象发生, 确保低产低效林改造依法依规进行。经过多年实践, 开阳县初步建立了低产低效改造工作程序:业主申请———项目立顶———社区调查———现场调查———规划设计———专家评审———政府审批———监督实施。

(二) 存在问题

在改造工作中, 通过多年实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全省来说对低产林改造工作的认识不一, 省委省政府没有出台配套政策, 干部群众对低产低效林改造信心不足, 尤其是涉及到地方公益林改造时, 害怕违法违规;二是部分干部群众担心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会破坏环境, 影响生态安全;三是低产低效林改造涉及面广, 技术性和政策性强,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四是低产低效林改造资金不足;五是低产低效林改造的主体规模小, 对林业政策法规不熟悉, 缺乏林业生产技术, 部分管理水平低下;六是在林地流转过程中部分林农利益受到损害。这些问题已严重妨碍了开阳县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工作的开展。

二、经验与建议

1) 进一步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认识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2008年集体制度改革主体改革结束, 林业工作整体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山林有了明确的“主人”, 群众对开发利用林木林地, 发展林业产业的愿望日益突出。如果还以林改前的思维和眼光来认识林业、管死林业, 必然导致工作停滞不前。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 首先要积级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应尽快出台贵州省的《关于加快中低产林改造的意见》, 鼓励和支持低产低效林改造。建议开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将低产低效林改造纳入县政府重点工作范畴。

2) 拓宽低产低效林改造范围。开阳县除存在低产低效林外, 还存在大量的中低产林。对于低产林和低效林有着明确的界定, 对中低产林就没有明确的定义。白恩培认为, 中低产林就是单位面积林产品产出的经济效益和效率相对低下的林地;舒相才认为中低产林分为中产林和低产林两大类, 中产林是低单位面积林地产生的效益 (经济、生态、社会) 接近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的森林, 而单位面积林地产生的效益低于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的森林就是低产林。中产林是潜在的低产林。因此, 应将开阳县中低产林纳入改造对象。

3) 进一步加强监管。目前, 开阳县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主要由政府或企业、林农自发的申报与组织开展, 全县缺乏一总体规划。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应始终坚持“先规划、后改造, 先设计, 后施工, 先报批、后实施”的原则, 精心组织, 规范管理, 有序推进。

4) 与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相结合。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是国家发展林业的基本战略, 也只有通过人才兴林、科技兴林, 才能为林业发展提供动力。在中低产林改造面临较多的技术问题:如何选择地块和树种, 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 如何提高林产品品质, 如何促进林木生长等。通过科技支撑, 一方面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一批干部, 培训一批人才, 推广一批先进技术。建议开阳县生态文明局积极争取一些小型科技试验或推广项目, 由全县林业科技人员通过申报、答辩等方式申请。

摘要:实施中低产林改造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推动林业发展, 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扩大森林资源总量, 调整树种结构, 增加林农收入,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关键词:中低产林改造,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兴林战略

参考文献

[1]开阳县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 (2010~2019年) , 2010.

[2]舒相才.腾冲县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必要性与建议.林业调查规划, 2012.

关帝林局低产林改造项目建设分析 第7篇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目前形成了大面积的低产(效)林,全局共计6.7万hm2,其中生态公益低效林5.5万hm2,商品低产林1.2 万hm2,生长衰退,林相残破,效益低下,急需进行改造。

2 项目建设目标

针对低产(效)林,进行以补植、皆伐、抚育、复壮等为主要改造方式的森林经营活动,伐除非目的树种、无培育前途的老龄木、病腐木、濒死木等,保留生长健壮、中幼龄级的目的树种。按照适地适树和速生高效的原则,补植或营造优质大苗,提高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结构,培育优质高效的森林后备资源,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森林的经营方向由采伐转向保护,这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天然林全面禁伐,十余年来没有进行低产(效)林改造。因此,急需进行改造,改劣育优,培育优质高效林分,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

4 建设条件分析

林局现有下属单位35个,包括27个有林单位。区内公路通车里程1506km,基本实现了畅通公路。林区分布有旧林道,简单维修即可使用,通讯功能良好,经济条件一般,有充足的劳力满足此次作业需求。目前关帝林局共有林业工程技术人员32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9人,初级职称251人,为圆满完成本项目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 资源条件评价

全局国有经营总面积276276.4hm2,活立木蓄积1549.5万m3,森林覆盖率62.3%,林木绿化率77.5%。区内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区年均气温3~7℃,高山区较寒冷,低山谷地较温和。年均无霜期90~135天。年均降水量450~700mm,高、中山雨水多,低中山雨水少。年蒸发量1600~1800mm。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小气候,形成了良好的森林植物群落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乔木树种有油松、落叶松、侧柏、桦树、杨树、辽东栎等,其中油松、落叶松是林局主要的乡土树种;灌木主要有沙棘,黄刺玫、虎榛子、绣线菊、山桃、山杏等;草类以苔草、莎草、蒿类为主。全局有林地面积达172239.8hm2,但林分质量优劣不均,分布有大面积的低产(效)林,急需通过改造等营林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良的后备资源。

6 主要技术方案

6.1 改造对象

①低产林: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林分商品产量下降、经济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所处立地及生长环境的潜力或投入产出比低下甚至入不敷出的商品林。②低效林: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生态效益低下、林木生长不良或生长衰退的公益林。

6.2改造方式

①皆伐改造。适用于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严重,采用任何措施都不能恢复正常生长的低产林分。可采取块状皆伐或带状皆伐,块状皆伐保留的林带宽度为林分平均高的2倍以上,带状皆伐采伐带宽度不超过林分平均高的2倍,保留带宽不得小于采伐带宽。②抚育改造。通过抚育间伐、补植、补造等抚育措施,伐除非目的树种、无培育前途的老龄木、病腐木、濒死木等,保留生长健壮、中幼龄级的目的树种,选择适宜树种进行补植、补造,改变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③平茬改造。对于萌生能力强的低产(效)杨桦林,可在休眠期进行平茬,并对次年生长季萌生的新枝条及时进行定.株、修枝。

6.3 修枝割灌

割灌要在间伐前进行,在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下,伐前要把林内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灌木全部割除。但对作业小班边缘植被要全部保留。对保留木要进行修枝,把死枝全部清除掉,修枝后的截面要低而平滑,以利伤口愈合。修枝后的枝下高度不得超过树高的1/2。

6.4 伐树

伐树要用锯,伐根高度不超过10cm。伐树要注意安全,伐工之间距离不小于树高的2倍,树倒前要喊山。

6.5 制材归楞

树倒后,把枝桠全部打掉,进行制材。合理制材,合理利用,长材不短制,优材不劣制。所有木材按长度归楞,小头对齐。

6.6 更新造林

对采伐地或林中空地要及时进行更新造林或补植补造,更新造林密度为1650~2500株/hm2,补植密度为1000~2000株/hm2。树种选择按照适地适树和速生高效的原则,选择优质大苗,培育混交林、复层林。

6.7 环境保护措施

注意保护林地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山顶、山脊应留5~10m,山麓和道路旁应留3~5m的保留带,不得进行作业。7效益分析

上一篇:预防作用下一篇:理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