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交流范文

2024-07-28

国际学生交流范文(精选12篇)

国际学生交流 第1篇

1.1 问题提出的赛况背景 (about the Techniques Competition)

国内的技能大赛分为地市级、省级、国家级三个层面。多年来, 我校师生从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到成为不断摘桂夺冠的佼佼者, 职业能力及其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职业学校的核心课程, 而英语能力则成为职业能力及其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从2010年11月18日我校师生出征第八届东盟技能大赛并摘得桂冠和我校教师参观第四十一届世界技能大赛以来, 我们清楚地看到, 师生参加国际化技能大赛 (International Techniques Competition) 已不可避免, 并极有可能成为师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平台。于是我们提出问题:“参加国际技能大赛所要求选手的最基础的能力是什么?”毫无疑问应是“适应国际环境下的技能”。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英语课程为国际技能大赛服务。

1.2 问题提出的交流背景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从2007年起, 我校师生每年与德国诺伊斯职业信息学院的交流如火如荼。2012年起, 我校更增加了与瑞典等国家的学校进行交流互访。学生兴趣浓烈, 无论是从学习上、专业上还是生活上都开阔了视野,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国际交流 (international exchange) 最基础的通行证是“世界普通话”———英语。

1.3 问题提出的学生背景 (about the students)

我校学生有技能专长者大有人在, 但这类学生往往出现偏科现象。如在专业方面堪称佼佼者, 然而在英语能力上十分薄弱, 无法识辨某些专业设备的英文标签及其说明书, 更不谈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技能大赛。这样的学生一旦走进国际化大赛, 极可能对大赛的任务无法识别, 以致无法真正进入比赛。

再者, 许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的薄弱或对英语交流的胆怯而失去了走出国门的机会。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 更多地为在校生提供开拓思维、开阔视野的机会, 贯穿于学生高职生涯中的英语课程为职校国际技能大赛或国际交流服务, 刻不容缓。

1.4 问题提出的教学背景 (about the Teaching&Studying)

从高职英语本身来说, 每次的教学与课堂训练都时刻为学生的国际交流准备着, 然而从专业方面来说, 随着国际文明大融合的增强, 我校师生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的增多, 在教学中, 我校使用现代化、国际化的专业设备也越来越多, 许多设备的标签、说明、操作流程或保养方法等都用“世界普通话”———英语阐述, 日常英语已不能满足我校专业技能的要求。因而, 将专业“国际化”已不应再是一个保守的问题。

2 遇到的问题 (Problems)

鉴于以上问题的提出, 我们集中了参加过各级各类包括国际技能大赛的选手和参加过和即将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调研, 在过程中, 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常对以下问题颇感疑虑:

2.1 技能大赛选手对于听题、看题颇为忧虑

许多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学生都对本身专业水平颇有自信, 并且走出国门参加技能大赛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在与已经参加过第八届东盟技能大赛的学生的交流中, 他们对于要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国际化交流, 特别是识别专业竞赛的命题显得特别忧虑, 并且提出, 即便能顺利进行交流, 并且识别竞赛命题进行操作, 然而一旦加入笔试, 增加了紧扣专业的英语阅读和写作量, 如何是好?

2.2 国际交流中难以应付生活俚语 (slang) 和专业术语

对于参加过赴德和赴瑞典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于口语化的交流最为担忧, 他们发现在课堂上的许多复杂的语言知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用到, 反而有些常用的生活专门用于让他们难以适从, 如:a slam dunk, 我们中国人认为的“灌篮”, 对于英语俚语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的意思, 更别说是加入与专业相关的语言。许多学生表示, 交流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但如果能在语言这一方面早一点在起跑线上出发, 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调研的结果 (Researching Results)

除了现场的交流之外, 我们还对以上学生进行了一些调研, 我们抽取了5位各级技能大赛的选手和10位参加过和即将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 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核心的问题有:参加国际技能大赛或出国交流, 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你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有自信吗?你希望有一位专业的翻译老师在你的身边吗?答案中最担心语言不过关导致竞赛或交流障碍的占到80%, 对英语能力有自信的占到33.3%, 且多为女生, 希望有专业翻译老师随同的居然占到93.3%, 那么对英语能力有自信的学生数量还要打下折扣, 充分说明了情况的严峻。

那么, 职业学校的英语如何作用于国际技能大赛和国际交流, 配合学校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英语教师的“专业化” (Professionalized English Teachers)

3.1.1 提供与各专业相匹配的培训

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不能再与初高中应试英语教学走同一路线, 它必须突出“职业”这一特点, 走出“应试”的圈子, 走进“实用”的大门。可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特殊性, 那么职业学校的各门课程, 包括文化课也必须要有特殊性, 也就是说文化课教师也要有特殊性, 那么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就必须掌握“英语”与“技能”这两方面内容, 而普通的英语教师面对某些专业, 连中文意思都难以理解, 甚至闻所未闻, 所以, 英语与技能相结合的培训必不可少。例如, 讲英语教师的电脑系统设置成全英文版, 这对于计算机专业与英语的结合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方式。

3.1.2 教学生用最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

英语写作的宗旨为“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故而作者认为口语的交流也可以以此为鉴。我们不期望学生用复杂的语法、华丽的辞藻表达他想表达的意思, 我们力求学生在交流中能像在平常生活中一样, 用最直接、最简单、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然而, 在这其中, 生活化的语言不是一味地追求简单就好, 许多“专业的”生活化语言,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俚语, 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敲。

3.2 专业教师“英语化” (English Ruled the Professional Teach-

上文提到的是将英语教师“专业化”, 那么换位思考, 英语教师侧重于英语方面, 那么我们也可将专业教师“英语化”, 在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之余, 可提供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相互接触、相互学习的机会, 使在学校内部就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逐渐带来问题的消化。

3.3 注重教材的选择和分层次教学 (Hierarchical (下转282页)

(上接221页) Teaching)

英语教材的选择对于高职学生尤为重要, 根据其适应性, 刚进校的新生和已经与各类专业十分熟悉的老生应使用不同的教材。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 我校现已尝试分层次的教材教学:一年级学生使用中专教材, 知识丰富、浅显易懂、贴近生活, 十分适合刚刚离开初中学校, 还不能完全了解职校特点的新生;二年级学生使用高职教材, 在一年级注重口语和各类生活化知识的基础上更系统地将听、说、读、写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但此时的专业性体现还不不强;三年级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 使用专业英语教材, 这无疑已使英语和专业的结合跨进了一大步, 但根据教材等内容来看, 口语方面和专业实际操作方面的体现还远远不够。

3.4 打造专业化英语课堂 (Professional English Class)

教材的使用固然重要, 从实际效果看, 英语课堂则更加显得直观, 我们应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英语课堂:

3.4.1 第一课堂 (1st Class)

3.4.1. 1 教学大纲的编制

第一课堂为英语教学课堂, 我们应不受教材的局限, 编制符合实际的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结合生活化和专业操作等的口语对话等系列, 将生活专业化, 将专业英语化, 将英语生活化。

3.4.1. 2 文化习俗的融入

将英语与生活、专业相结合并不简单, 我们应从文化背景入手, 以中西文化的异同点为抓手,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语言习俗等, 逐融合中西文化的抵触之处, 这对于高职学生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3.4.1. 3 理论实际的结合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采用“理论实际一体化”的理念, 对于专业化英语教学来说, 我们可以走进车间, 边操作边学英语;对于英语交流来说, 我们可以走出教学楼, 边放松边学英语, 在充满阳光的操场上说一句“I like sunny day very much.”要远比在教室里的效果好得多。

3.4.2 第二课堂 (2nd lass)

3.4.2. 1 社团的成立

第一课堂固然重要, 然而前线需要后勤的保障, 这时候, 第二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成立技能大赛选手社团和国际交流学生社团, 让他们一起讨论中外所见所闻, 交流遇到的瓶颈和解决的方法, 这对于专业的发展和英语的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4.2. 2 文化的渲染

高职院校的文化应和企业文化对接, 处处体现出浓郁的直销文化色彩。如在操作车间可将墙上的操作标语中英文同写, 如“请整理好你的工具 (Please arrange your tools) !”;也可将教学楼等的各类提示、门牌中英文双译, 如“请讲普通话 (Mandarin please) !”, 久而久之, 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习惯成自然, 许多的术语都在学生心中谨记。

3.4.3 实践的机会

第二课堂完全可以走出学校, 甚至走出国门。学校应多给予学生参加此类国际技能大赛和国际交流的机会, 让实践带来真知。

3.5 走出误区 (Walking Out of Errors)

值得强调的是, 上文说到英语的学习不讲究用多复杂的语法、多华丽的辞藻, 而是以生活为基准, 以实用为原则, 走出原有的误区, 用最简单的方法, 表达想表达的事务。

职业院校英语作用于国际技能大赛和国际交流的探索路还很长, 本文只是稍作调研和思考, 我们只有改变思路, 创新方法, 把所触之处都将英语和专业、英语和生活相结合, 才能真正做到国际化、大融合。

摘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从经验中学习”。国内外诸多学者、专家对于高职英语为职业和人际交流服务的研究已屡见不鲜。而随着职业技能领域和人文交流的国际化, 高职英语首先应为国际职业技能和国际交流服务, 而国际技能大赛和每年的师生国际互访是国际职业技能发展与国际交流的良好载体。那么, 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实际, 浅显地探索高职英语课程作用于职校国际技能大赛和国际交流的方式方法, 使在校学生将英语口语、专业英语等与国际技能大赛、国际交流三者结合, 配合学校培养国际化职业能力及素养, 打造国际化技能人才, 值得探索与思考。

国际学生交流 第2篇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围绕“建设应用性国际化精品学院”的发展战略,依托学科优势,瞄准学科方向,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重点探讨了商务学院国际合作的特色模式,并对其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国际合作;交流;特色;成效

1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渠道

1.1 高等教育与发展经济必须配套

任何经济发达国家都有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质量且不谈,就高等教育规模而言,美国毛入学率达到80%,日本达到70%,而我国20刚刚达到22%。我国多种文件提到教育要超前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日本百年发展激荡史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多少年来,教育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超前发展,提前为经济发展准备好各种人才,这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如何与经济发展配套,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1.2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好办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生源和师资的国际流动不断加速,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在新世纪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因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质量监控,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国际商务、国际经济、涉外商务等多个系部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化学院。围绕“建设应用性国际化精品学院”的发展战略,商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把国际合作成果引入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明确思路,开展多渠道国际合作

2,1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了开拓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自开始,我院先后同包括英国西苏格兰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院校合作并选派学生前往多所学校留学。从20至的9年中,前往西苏格兰大学留学学生共计464名,近三年人数为192人,每年稳定在65人左右,学院每年都保证了团签的高通过率,20团签率又一次达到了100%。

在已有的合作项目基础上,学院继续拓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境外院校的机会。2007年10月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香港岭南大学进行短期的交流访问,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收效明显。另外我们又启动了与香港岭南大学的本科生交换项目,进一步增加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教学体制的机会。此外,我院还已经与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肯那根校区、新布伦瑞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同美国布赖恩特大学、埃奇伍德学院(Edgewood College)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大批量的学生出国留学一方面为学院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我院学生从合作办学中获益匪浅,8年来以来,商务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始终保持了10%~15%的高留学率和高读研率,出国留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率接近100%,拿到学位后,有近85%的学生选择用一年的时间继续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首创了本硕连读国际直通车――5年获中外3个学位的培养模式。

2.2 加强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学院教学水平

人员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除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以外,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推动教学、科技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学院每年都派出6位专任教师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建设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以来先后有70名教职工出国、出境,对9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进行考察、访问或进修、攻读学位。这样一批专业教师在提高我院的整体科研能力上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能够把在国外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带回学院,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为学科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国际化特色与来华留学生工作相互促进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商务类专业的学科优势给我院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我院特色的教学、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

从起,学院加大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力度,院领导亲自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全面负责,各系部全力配合,使我院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我院首次招收了7名短期留学生来我院进行专业学习;2007年,学院共招收了来自4个国家的22名长期留学生;年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名留学生,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继续发展学历留学生,扩大其规模,提高其层次,争取尽早完成留学生教育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

除了长期留学生的培养,我院也积极开展暑期班、访问团等特色鲜明的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6月初西苏格兰大学10名学生来到我院了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期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从年至2008年学院共接待来自英国、美国、丹麦的学生访问团75人次,我院良好的组织接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都给外国友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通过扩大短期留学生规模,我院和许多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互访模式,从而促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促成特色,凸显国际交流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商务学院逐渐树立起了国际化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不仅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动者,而且也从中受益匪浅,从师资建设到教学改革,从引进教学经验到提升管理水平,都可以看到国际合作给我们带来的显著成效。

3.1 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具体地落实和完成。几年以来,学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每年都选派优秀教师到英语国家院校进行语言和专业培训,骨干教师约一半都有出国考察进修的经历,这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研究动向,从而保证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总结多年来的国际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大胆突破,尝试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全英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中国的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条件,保证了较高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全英文教学班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1%),而且能接受国外留学生插班学习,为学历留学生的培养和校际学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2 全面引进国外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

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作业形式的改变上,以往的课堂几乎全部由教师讲授,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例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框架结构、重点难点,而比较微观的内容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查资料自己消化,此外,学生每学期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项目作业。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协作等能力十分重要。

在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面,我们开展了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改革,期末成绩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而设有多种形式。包括闭卷考试、课堂测验、项目论文、课堂讨论等等;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通常占据20%至50%。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评分标准更加全面客观,考试并不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在参考平时成绩的基础上,看学生的论文及考试是否有创见、知识面是否广博,这种评定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从而发现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而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来源于国际合作,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扩大教学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3.3 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素质过硬的外事工作队伍

最近几年我院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方面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工作氛围。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发展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保证,我院十分重视对外事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他们全部具有硕士学历,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原则,精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不仅如此,我院也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外事处工作人员发扬团队精神,通力协作,以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校领导和广大留学生的好评。

其次,增强服务意识,热情周到地做好接待、管理工作。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导思想,我们的外事管理工作者树立了跨文化交流意识,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此外,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教育国际化中的学生交流 第3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双学位项目;联合学位项目;跨国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德国

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就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德国高等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348年成立的布拉格大学(迪斯波特教授认为布拉格大学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和1386年成立的海德堡大学。当然,德国高等教育真正的起源最重要的标志是在洪堡兄弟领导下的柏林大学的建立,他们提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强调大学应当享有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洪堡模式为德国大学系统的发展和分化奠定了基础,并引领高校体系发展,此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与洪堡模式并行发展的工程学院和其他专业技术学院也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机构完成了为企业培养学生的任务。

1968年,德国决定将应用性质的学院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1969年,德国总统宣布成立一类新型机构——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紧接着,德国的大学体系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原有的工程院校和早期存在的其他一些学校陆续转变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应用技术大学。如今,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数量大约占据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60%的份额。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另一件大事是德国高等教育系统融入了欧盟,这引起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构,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1988年,《欧洲大学宪章》(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的发表标志着大学的重要作用得到认可。随后,为进一步推广欧洲高等教育区(EAHE)理念,欧盟先后召开了数次会议。其中,1999年在巴黎索邦大学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的会议最为重要,并最终发表了《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促进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融合。“博洛尼亚进程”引领了欧洲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要在学术机构的组织结构、教学时间、学分转换上达到国际化水平。欧洲也以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取代了单级学历制度。

二、教育国际化在全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博洛尼亚进程”引领欧洲的高等教育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请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谈一谈您的理解。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正如《博洛尼亚宣言》及相关文件中所表述的那样,国际化和流动性是欧洲高等教育区非常关注的两点。全球各高校依此发展了各种项目来促进国际学术活动。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集教育、研究、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的国际性跨文化整合过程。欧洲的大学出现于中世纪,大学是学习中心,各种学术思想和观点在大学中相互争鸣与交流。那时的国际化交流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是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主动要求的。现在,国际化的视角通过《博洛尼亚宣言》深深扎根于欧洲教育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和流动性得到了发展。

重大国际化交流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4类,即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国际化课程、高校与企业间国际化的合作关系。上述4类活动的国际化作用截然不同。其中,学生交流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传统课程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这也会对学生个体和院校产生很大的作用。

三、学生交流活动有效促进学术机构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了学生交流活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请您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一方面的情况。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学生交流是迄今学术机构国际化最重要的方面。交流主要分成两类:输入流动和输出流动。输入流动是指留学生在某一学期(或更短时间)到本国高校学习的行为;输出流动则相反,是指本国学生去国外高校(通常是学术合作机构)学习的行为。对学生来说,这种交流会带来以下益处。

第一,学生可以沉浸在一种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有时甚至能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尽管学生在本国接受了基础的外语教育,但身临其境的方式能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语言课程和参加未来的国际性专业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沉浸在一种新的文化中。这种交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特点,也能帮助他们认识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一词概括了这种观点及其延伸思想,将语言导向型交流与文化相结合。一种众所周知的副作用就是所谓的文化冲击。指在一种崭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往往使个体无所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不论是从整体还是个人角度来说,语言都起着传承经验、知识和文化环境,价值体系,社会规则和归属感的重要作用。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多样性反映了群体创造性地适应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标示着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载体和媒介。”

第二,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兴起后,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一直在改变。起初,各国或地区主要强调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如欧盟建立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近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多样性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能仅仅将教育国际化限制在单纯的知识迁移上,还需要重视包括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观念的转移。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站在不同文化视角去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举一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到德国学习,就要采用学生和团队导向的方式学习,而不会采用教师导向的方式学习。在德国,学生可通过所谓的“设计思维”方式来从事研发项目的管理。这样,回到本校后,学生就会发挥在交换学校得到的新体验的优势,他们会更加自信、独立,对社会与全球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他们经常会获得一种新的心境,这种心境与东道国及其文化有关,正如吉米·巴夫特(Jimmy Buffet)在他著名的歌词中道出的那样,“纬度在变化,态度在变化,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体验过国外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未来雇主,尤其是现代跨国公司的青睐。这种交流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院校国际化日益趋向“本土国际化”,这指的是国际化活动不能脱离本土,尤其对学术机构而言。这体现在参与讲座、研讨会、学习和科研的学生主体是非常复杂的;本土学生需与国际访问学者合作;学生成为合作过程的参与方,并且有机会获得国际化、跨文化竞争力,便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活和工作;大学中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成为本土国际化进程的参与方;本土国际化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教育交流项目

对学生交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学生交流活动需要教育交流项目作为平台,请您谈谈各类交流项目的情况。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通常,学生会选择与本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参与交流活动,这些合作关系一般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MoUs)、谅解协议(MoAs)等方式实现的。例如,选择交流项目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国外合作高校选修一系列课程来修满学分。与交流项目相比,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支持下的学生交流活动则复杂一些。

首先,我先谈一谈双学位项目。根据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的定义,双学位项目特指两个国际合作伙伴院校之间的合作,学生需要在本国高校A学习一部分课程,在国外的联合高校B完成剩余部分课程,只有在两校的学习成绩都合格才能达到双方的学位授予要求,获得A、B两所学校的学位。例如,基尔应用技术大学理科信息技术硕士课程执行的就是双学位课程的实施方案,其与澳大利亚、中国、挪威的高校合作。这个项目以修学课程、项目研发为导向,课程框架基于实际应用,依托与工业界和商业界的合作,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跨国公司,培养人才。

近期,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国计量学院签署了一项与双学位项目类似的协议。根据协议,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科学硕士专业同中国计量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硕士、信息与通讯工程专业工程硕士。

其次,在联合学位项目方面,虽然其与双学位项目很类似,但两者也存在重要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联合学位项目的学生只能获得一个学位,即合作的双方院校共同颁发一张证书。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双学位项目和联合学位项目下的学生交流活动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双学位项目与联合学位项目结合了两所合作院校的专长,让学生获得所期望的国际学位,丰富学生的经历,帮助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掌握所需技能。

随着双学位项目在合作国之间的开展,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方法出现了,这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跨国教育”。当一个国家的A院校在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经验,而另一个国家的B院校却在此方面缺乏经验时,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就变得非常重要。举例来说,高度专业化的课程并不适用于所有院校机构。这种形式的合作可以成为“本土国际化”理念下的案例。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指出,跨国教育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学术影响、文化和社会影响、经济效应、技能影响。跨国教育为参与院校带来的最明显的好处是师生有机会获得卓有成效的、高质量的国际化学习项目;参与的学校获得接触不同教育模式的机会,如德国的应用导向型教育体系,学生不用额外花费就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国外学习机会;学生可以获得国际交流经历;高度本土国际化将参与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以国际网络的形式联系起来;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竞争力不断加强;项目输出院校接收了大量的国际学生,使得相关合作更为成熟;学生成为合作高校的“国际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认可学生的多元文化经历,未来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交流;有效扩大研发项目所需的国际网络规模;项目主办高校与本领域工业界、经济界的合作更加深入。

合作开展本科和硕士交流项目的过程则更为复杂,其复杂程度超过了其他交流项目。与单纯的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相比,本科和硕士交流项目最主要的差别是整个学位项目是在另一个拥有不同历史和法律的国家完成的,在这其中尤其不能低估法律问题,其原因在于合作院校双方的重大事项都是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引入国法律层面的工作包括建立委员会(理事会),解决学生资格认证、学杂费、语言、学生选择和录取、招生流程、学位颁发、国际交流等问题。

最近,基尔应用技术大学正与中国高等院校开展跨国教育合作。这一项目的直接合作伙伴就是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在计量学领域享有盛誉,是在计量学应用研究方面与德国高校合作的理想院校。浙江省和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合作,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计量学院开展的合作也得到了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基尔应用技术大学

将逐渐加深与中国院校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谈到了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计量学院正在进行院校合作,请您具体来谈一谈合作进展。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2013年,中国计量学院在与新西兰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时,聘请了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负责在中国为学生教授相关课程。

两校更为直接的合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中国计量学院与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划开展的合作项目模式为双学位项目。根据德国的政策,学生如果想申请德国学位,就必须在德国注册。德国教育部门正在考虑修改此项政策,即允许没有在德国注册的境外学生获得德国学位,这样学生不用去德国就可申请德国学位,这一政策预计近期就会实行。该政策实行后,基尔应用技术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之间就可以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目前,两校正在开展的合作有中国计量学院招收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参与短期学习交流,以及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交流、师资培训交流等。

基尔应用技术大学正在开展的其他项目(尤其是硕士层次的)将被引入中国的合作高校,最有可能在电气工程、机电和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信息技术与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项目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的特点,深受国际学生的欢迎。我相信,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必定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国际学生交流 第4篇

学生委员会是国际大体联大家庭的一名成员, 学生委员会是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大学体育活动的学生运动员代表, 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一是构建学生运动员和FISU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是指导各国学生运动员更深入地了解FISU, 并参与到FISU大家庭的各级委员会和众多体育组织的方方面面中去;三是向FISU执行委员会汇报学生运动员在体育、教育、联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四是向FISU执行委员会提出关于支持并加强大学体育在各个架构层面和各个水平层面的实践能力策略方面的建议;五是通过建立新的项目工程, 建议和鼓励在体育、教育和联络方面的政策、做法和新策略的发展。

二、学生委员会的工作属性

一是需参与国际大体联大家庭各级委员会 (如学术委员会等) 日常事务, 并承担部分技术性工作 (如IT、网站设计、录像等) ;二是需要同各大洲际体联的学生委员会、FISU准成员和各国大体协 (NUSF) 构建联系网络;三是需要承担国际大体联论坛 (每两年举办一次) 的部分准备工作;四是以工作坊、讨论、参与论坛中组织工作等形式展开具体工作。

三、学生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学生委员会是基于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委员会, 属于国际大体联非常务委员会的范畴。开展工作的方式除了一年举行一次会议外, 主要采用电子媒介方式。该委员会不仅仅代表了学生群体, 同时也以委员会的形式代表学生群体向国际大体联提供有用信息。经过学生委员会两次会议商讨决定, 将学生委员会角色定位为:“Fascinating, Innovative, Students, Universal” (有趣、创新、学生、普及) 。

四、学生委员会成员及分布意义

1. 分布:

学生委员会共10人, 分布如下:非洲 (2人) 占20%, 欧洲 (3人) 占30%, 美洲 (3人) 占30%, 亚洲 (2人) 占20%, 大洋洲 (0人) 占0%。其中, 美洲三人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和哥斯达黎加, 即北美和南美分别为两人和一人, 亚洲两人分别来自中国和韩国。欧洲三人分别来自波兰、法国和芬兰。非洲两人分别来自塞内加尔和南非 (见表1) 。

2. 分析和意义:

从分布可以看出, 每个洲的分布不是十分均匀, 其中欧洲和美洲成员所占比例较大, 两者之和占总数的60%, 这与欧美的大学体育发展总体环境、地理因素和语言因素等均有一定关系。这不仅仅说明欧美大学体育发展有值得借鉴之处, 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学生委员会的国际平台定位可以推动大学体育的全球化发展。

五、学生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我们的世界地图

2012年3月29日下午5点在台北市宣布了学生委员会新成员名单后, 6点就召开了学生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会议是由国际大体联学术委员会 (CESU) 委员Renata Bojczuk主持的, 她是波兰人, 为人亲切, 是学生委员会的负责人。例行的每个人自我介绍外, 有一个有趣的安排。Renata在墙上贴了张世界地图, 让每个学生委员会的成员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国家, 用便利贴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对体育的第一理解。很快, 大家都分别完成。看着这张世界地图的分布, 大家都意识到这个世界很大, 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可能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多。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 就是分组讨论, 制定学生委员会的工作思路和方向, 采取的是workshop的方式。每三个人被分成一小组, 展开讨论。大家积极参与发言, 最后也成功地完成任务。

六、学生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行动起来!

这次会议各个成员明确了自己的分工, 划分为三个行动小组, 行动一组的任务是“如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大学体育活动”, 二组的任务是“如何将大学体育塑造成年轻的品牌”, 三组的任务是“如何向FISU和其下委员会证明学生委员会的价值”, 初步需要在4月11日前上交草案。随后事情会进一步推进, 随着目标一步步明确, 我们的定位也会一步步清晰, 可能就像Renata说的那样——大有可为。我们大家共同期待着, 创造着。

七、委员会的首次集体亮相

2012年3月31日在台北举行的国际大体联论坛闭幕式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学生委员会的首次集体亮相。这是学生委员会成员之间的首次配合, 为了能够符合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的特点, 成员们安排了PP T展示环节和三个行动小组展示的环节, 准备的时间虽然很紧张, 从定位到最终定稿到预演只有开场前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最后也出色地完成任务。这次集体亮相宣告了国际大体联学生委员会的正式成立, 1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领袖们将会发挥他们身上的巨大能量, 为国际大学体育运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2012年工作计划初步分工

1. 计划方案一: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大学体育活动中来

开展形式主要以调查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 通过分析靶标群体特点以及国家大体协所有有效途径, 同洲际、国家相关网站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开展计划如下:

第一步:尽可能搜集所有国家的相关成功案例;第二步:数据分析, 根据年龄和研究领域, 搜寻最有价值的靶标群体, 以及针对不同靶标群体所采用的方式和现有工具;第三步:为具体实施和准备控制工具建立起激励机制系统;第四步:书写报告;第五步:会同各大洲学生委员会组织和各国学生运动员咨询委员会进行合作;第六步:为国际大体联和洲际体联以及各国大体协甄选出潜在合作伙伴。

2. 计划方案二:

将大学体育品牌定义为年轻、时尚、流行、时髦、新颖、面向未来、有社会责任、高品质网站——一种时尚炫酷的品牌

开展形式主要有:对FISU和各国大体协已有工具进行分析;将“年轻——竞争、竞赛”定义为大学生群体的体育品牌或口号;开拓社会媒体渠道宣传大学体育活动, 开展计划如下:

第一步:创立facebook群, 利用该平台上传相关资料, 搜集方案的反馈资料, 合理利用其他已建立的facebook群, 推动本群的关注度。第二步:建立学生委员会的Twitter主页, 由专人管理, 并引导关注FISU官方网站。第三步:咨询各国大体协、地区大体协。大学俱乐部等相关策略, 讨论靶标网站的确定。第四步:同社会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3. 计划方案三:

对目前已有的FISU活动和各级委员会的贡献价值

开展形式主要有:对当前形势进行调查;例举对国际大体联相关活动 (世界大运会、世界锦标赛、论坛、会议等) 的可能贡献值;例举对国际大体联大家庭各级委员会的可能贡献值以及具体实施方式;例举学生委员会可以参与的FISU国际活动或者国际机构并做出相应的贡献;建立同各国大体协的联系网络, 并汇报FISU或者各国大体协提供给学生群体的机会的实时情况, 开展计划如下:

第一步:通过参与相关活动, 深入学生群体进行调研, 派发问卷调查 (对象:参与大学生运动员) 。第二步:搜集参与大运会、锦标赛、论坛、会议等的大学生信息, 如:单项等, 建立数据库, 为各委员会科研服务。第三步:建立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数据库。第四步:举办世界大学生交流会, 建立大学生专属科研学术交流平台, 鼓励大学参与科研学术交流。

九、学生委员会前景预期评估

1. 符合国际大体联的基本理念

国际大体联是基于大学院校的基础, 为了促进体育价值观, 鼓励体育实践, 在和谐的氛围中充实大学精神。学生群体是国际大体联的工作靶标群体, 是今后在经济、文化和产业中履行责任, 甚至承担某些关键岗位任务的潜在群体, 为了促进体育价值观意味着在学生群体中鼓励友谊、博爱、公平竞赛, 坚毅、正直、诚信、合作和应用。无论作为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甚至作为拮抗剂, 无论性别, 学生群体将学会如何进行合作和挑战自己, 同时尊重其中蕴含的道德行为守则。促进体育价值观和体育实践也意味着在学习、科研和纪律方面给大学精神重新下定义, 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 以人为本, 促进大学生知识、道德、身体全面发展。

2. 获得国际大体联执委会和学术委员会以及财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从国际层面来看, 国际大体联超越了种族和民族的分歧和差异, 以更广泛的覆盖面将大学群体汇集, 实现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顶尖体育赛事, 以及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之间的和谐。世界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目标是成为汇集各类集多样性和冲突性为一体的体育群体的强大沟通渠道。国际大体联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国际化, 也在财政、技术支持机构、学术、金融或媒体合作伙伴源等方面保持其独立性和自由性。学生委员会的成立获得了执行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的支持, 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工作, 并适时接受反馈意见, 方案实施时间为两年。预计会达到预期效果。

十、学生委员会的特色和对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建议

1. 引入“青年领袖 (Young leader) ”的概念, 大胆将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力量纳入中国大学生体育管理体系。

目前, 国际大学体育领域越来越重视青年领袖在推动大学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并将“青年领袖 (Young leader) ”的概念及功能具体化, 并提上日程。学生中的代表作为青年领袖进入管理层是具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大学体育活动的实施对象和受益对象是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的客观需求需要通过有效途径被认知和重视, 需要建立反馈机制。“Young leader”是学生群体中的精英部分, 代表了广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和需求愿望, 不仅可以走进学生群体中深入宣传并推动大学体育, 同时可以纵向打通有效渠道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 有利于大学体育活动的由上及下、由下及上的切实有效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大学体育正处于发展的高速阶段, 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 带领少数学生精英进入管理层协同管理, 必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 创新人才选拔途径和模式

国际大体联选拔“青年领袖”的途径很有借鉴之处, 有以下特点:

一是不拘泥于笔试、面试等传统选拔人才模式, 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拔合适的人员;二是考察评审小组成员地域覆盖面广, 由国际大体联执委会和国际大体联学术委员会共同组成, 考评小组成员来自世界各国, 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三是借助国际大体联论坛人才资源密集的特点, 利用此平台选拔合适人才。每两年一届的国际大体联论坛具有一定特色, 每个国家均可推荐两名优秀学生作为代表和两名教师 (官员) 一同参与, 从一定意义上说, 参与论坛的学生代表了世界各地大学生最精英分子, 故将其纳入学生委员会考虑范畴具有一定合理性。

3. 平移和借鉴国际组织管理模式, 成立并推动中国大学体育学生组织的构建和发展

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第5篇

对外交流频繁 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金秋十月光明中学对外交流频繁,“光明链”(光明初高中)首次联合赴法友好学校交流,交流访问团一行共16人,访问了法国亚眠市罗贝尔德·吕萨斯中学和贝尔市乐利克斯中学等学校。10月20、21日,由我校与日本文化厅、日本全国高等学校文化联盟、NHK ENTERPRISE联合筹划的“2009中日高中生书法交流活动”在光明中学举行。本次活动是日本文化厅开展的众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部分。它是日本在全国范围内选出20名有书法爱好和特长的高中生,由书法专家、老师的带领和我校书法社特长学生进行交流活动。

加强国际交流,国际交流课程化,已经成为光明中学开拓创新的亮点。

月初风和日丽,我校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上海法国学校高一学生们,他们与我校高一法语班学生一起体验了一天“中国学校日”。

这是早在开学时,上海法国学校中文老师与我校校长、法语老师共同定下今年两校交流计划,希望两校学外语的学生能够结对,互助提高外语,更多了解异国文化。

当告诉法语班学生法国学生要来,三分之二的学生有法国伙伴,一对一交流时,他们都很兴奋,花了几天功夫:画海报、写欢迎词、设计各种漂亮的图画、文字来欢迎法国学生的到来。

在第一天的见面仪式中,我校穆晓炯校长为本次活动致欢迎辞。日本文化厅、日本全国高等学校文化联盟的领导就此次来访的目的和意义向全体同学和老师作了介绍并对我校的活动前期准备和接待工作表示了感谢。双方互赠了礼品,学生之间也互赠了小礼物。

在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中,中日双方学生被分为5组,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件以“相逢”为主题的作品。同学们在各组翻译的帮助下扫除了语言障碍,集思广益、认真协调,将各自的拿手绝活一一展现出来。最后各组都高质量的完成了集体作品。其中有以表现中国广阔地域为主题的,以“遇见古典”、“与文化相遇”为主题,也有以“与艺术相遇”、“与人相逢”为主题的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作品。完成后进行了作品发布会。各组同学都表述了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意图。此后,中日双方书法专家、老师对各组的作品进行了点评。

晚上,中日双方师生在上海老饭店举行了告别晚宴。在晚宴上,我校金怡书记和日本交流团团长、全日本高等学校书道教育研究会前理事长等老师都对此次意义丰富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同时为我校20位参加活动的同学颁发了纪念证书。我校吴丹妮同学也代表中方学生谈了感想,孙震来同学为大家表演了黑管《北国之春》。日本全体20位同学也为大家献上了极具日本特色的民歌与笛子演奏。

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以书会友,在不断地交流中加深了双方的友谊。同时在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中日双方高中生对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书法的热爱之情。

“上海法国周”始于2002年,每年的10月,梧桐掩映的雁荡路将化身巴黎小巷,来自法国的艺术家、歌手、红酒商相聚于此,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法国文化的窗户。

10月16日下午,高一(6)班和(8)班学法语的学生在外教和两位法语老师的带领下,共赴这一年一度的法兰西风情之约。对于刚刚学了一个月法语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接触法国文化的机会。

2009年“十一”长假,经过小半年的各项前期准备,光明初中带队教师校长杨翎,初三学生5人,随行初三年级组长、英语教师魏燕华、法语教师朱祎恒;光明高中带队教师副校长朱莹毅,高二学生6人,随行校办主任、高二政治教师孙瑛。本次赴法交流的主要任务是访问3所法国的友好学校,并参观法国主要的文化景点,感受欧洲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上海法国周”始于2002年,每年的10月,梧桐掩映的雁荡路将化身巴黎小巷,来自法国的艺术家、歌手、红酒商相聚于此,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法国文化的窗户。

10月16日下午,高一(6)班和(8)班学法语的学生在外教和两位法语老师的带领下,共赴这一年一度的法兰西风情之约。对于刚刚学了一个月法语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接触法国文化的机会。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发展良好的对外国际教育与交流关系,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课程和营造一种表现国际文化的校园文化和活动。本文通过对国际交流处/港台事务办公室国际交流简讯网页近五年(2003年——2007年)来关于广外大国际交流活动记录的回顾,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分类,从高校国际人员流动(学生与教师的流动)、课程国际化、科研合作与合作办学几方面,描述出近五年来广外大国际化教育交流策略的概况。

关键字: 国际化 教育交流近五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与国际化的策略。

顾明远主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种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注意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l)加强外语教学,大量增设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专业和系科,注意培养从事国际问题和国际事务研究的专门人才。(2)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如本国教师和学生出国留学、进修、讲学、研究或接受、邀请外国教师、学生从事类似的学术活动。(3)进行教育和学术跨国合作。如实行联合培养、合作研究,互相提供资料、信息、设备条件等。

威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模式中,把定为国际化关键因素的许多不同的活动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别即项目策略(计划策略)和组织策略。项目策略(计划策略)指那些把国际维度整合到其主要功能中的高等教育组织的学术活动与服务。组织策略包括那些通过发展恰当的政策和管理的体制,从而有助于确保一种国际维度或者说是己经论及的活动被组织化的创建活动。

本文在综合威特的分类基础上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手段)归纳为以下几类:人员流动(学生与教师的流动)、课程国际化、科研合作、跨国教育(合作办学)等。

2.近五年广外大人员的国际交流情况。

人员的交流包括学生、教师、学者的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高与低不仅体现在其教育输出的强势上,同时也体现在学生、学者的国际范围上的发展上。因此高校除了采取措施吸引国际教育人员的来访,同时还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教师出国学习交流,以进一步增加对世界各地的人民、民族风情、文化、政治的了解与认识。2.1.学生的国际交流情况。

广外大国际交流简讯近五年来有记录的学生对外交流的活动为30多次,学生交流并不算很频繁。主要的形式是外国高校的友好参观访问,而我校学生走出校门到国外高校交流的次数并不多;其次的形式还有跟外国合作相互派遣学生体验外国生活,例如2004年9月7日,以谷祝子女士为团长的日本兵库县洋上大学137名师生来我校访问。这是洋上大学第11次访问我校。代表团参观了我校,并与我校学生进行了友好交流。随后19名日本学生分别入住我校学生家庭,进行为期1天的广州生活体验,并由我校学生陪同参观广州市区。学生对外交流的高校所属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美国和韩国,也有少数西欧的国家,如英国和德国。2.2.教师与访问学者的国际交流情况。

聘请世界著名学者任教或讲学已成为重点涉外型大学创新型发展的模式。许多世界著名高校之所以拥有一批世界公认的各种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许多尖端科技之所以在著名高校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高校的国际人才引进措施有关。如二战初期欧洲大批科学家逃亡到美国,他们大多在美国高校任教或从事科研,从而大大加强了美国高校教科研的力量,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包括科学家爱因斯坦。

相比起学生的国际交流,近五年广外大与外国高校教师学者的交流比较频繁,共有120多次的相互交流,每年就有20多次。主要以教师学者来访为主,且大部分都来自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交流的主要的形式是开设讲座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来访的教师学者开设的讲座的类型以语言类、经济管理类和人文科技类为主,尤其以语言和经济类的讲座为主;而由我校教师学者走出去讲学比较少,而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交流为主,例如2007年8月1日至2日,徐真华出席了由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及台湾龄东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三方论坛。本次论坛由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主办,主题是“国际合作与发展:构建远东与拉美文化、经济与技术交流的桥梁”。徐真华以“国际通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了主题演讲,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学者对外相互交流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注重交流多样化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国际教育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培养创新研发教育模式。教师与学者的国际交流也会促进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有利于扩展高校的相关课程的国际因素。

3.近五年广外大课程国际化、国际培训情况。

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因素,也是当前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断做出调整,在设计、改造过程中不断增加国际性的科目,并不断拓展课程的国际内容。

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为美国、及世界各国所认可之国际名校,其商学院在全美排在前八十名,MBA全美排名二十五并获得全美,2003年在北京、美国德州同时开课,在台湾地区则开设EMBA课程。

广外大在过去五年里国际化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04年我校与兰开夏大学国际班结业;05年我校英文学院与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班毕业;06年,我校与英国兰开夏大学国际班结业、第五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硕士班开学;07年,欧盟财税法律和政策培训班开班、我校与兰开夏大学国际班结业;我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高级翻译文凭班开学。国际化课程在我校的开始,不断开拓了我校国际性学科广度、提高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的同时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4.近五年广外大对外国际科研合作情况。

著名涉外型高校高校大都推崇与国外学术组织、科研机构以及国际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既可以增加高校研究人员的国际经验,又可使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提高大学的知名度。

广外大过去五年里对外的科研合作项目主要有我校欧洲研究中心的项目,07年9月10日,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评估组成员莅临我校,对我校欧洲研究中心执行欧洲研究中心项目进行评估。而还有其它的合作项目尚处于商谈之中,包括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佛莱士诺分校助理副校长托玛斯.麦克那汉博士希望在ACT等项目上与我校合作。

科研是广外大的薄弱环节,在对外国际科研合作中,广外大也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对外科研项目少、对外科研成果不多等等都制约着广外大向研究型大学发展。5.近五年广外大国际办学情况。

国际化办学有几种情况,如建立直接建立海外分校,招收海外学生,但这样的费用较大;第二种是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一方出师资和课程,一方出场地与教学设施;第三种是两所学校互相提供课程与师资,共同培养双方的学生,并提供两所学校的学位。一般第二、第三种合作方式较多。(图1)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王伟鸣同志作重要讲话,他对“黄浦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并强调了:我们是教育的实践者,因此要去实践,才能达到目标;要看到“快乐、幸福”对学生成长的价值,看到“快乐、幸福”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黄浦教育办好学生喜欢的学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从内容、形式、方式上作一点改变,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一件一件加以落实,共同推进黄浦精品教育。

1.调研结论

学生层面:目前我院学生虽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观念和意识,但由于经济承受能力、外语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大多不能拥有足够的主动参与到实际出国出境学习活动中的能力。

学校层面:如需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学院需要结合重庆地区以及本校国际化现状和程度,制定学院国际化战略规划和组织落实实施,加大政策及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在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外语培训、外国专家聘请、宣传推广等综合方面下大功夫。

2.主要应对措施

第一、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模式,针对我院学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能力层次现状,对症下药,分别寻找英语水平适中、学习费用较为低廉同时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毕业后获得理想经济回报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宣传策略,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使学生跳出基于特定经济社会条件、思想开放程度不够而形成的较为保守、狭隘学习成长模式,通过积极组织宣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夏令营、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开拓视野,逐渐融入到实际的国际化浪潮中来并积极寻求自己的发展定位。

第三,加大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学生参与力度,结合学院外籍专家聘请、外国专家讲座、外国专家来访等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外事干事来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与宣传,加强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学生典型的介绍和宣传,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善于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国际合作与交流内容的宣传、组织和推广。

第四,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和强化外语培训,组织成立学院英语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学院硬件设施和英语教师资源,主要针对在校生开展英语四级、出国雅思培训,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英语自主学习的道路上来。

第五,创新工作思路,构建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宣传组织体系,形成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为龙头、以学生组织自我宣传为主体、以各二级院系和辅导员为依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参与推广体系。

2002年,我校被评为第一批北京市级示范高中校,这在我校的发展中是个大事。而如何利用这一契机,使我校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知名教育品牌,是需要全方位筹划设计的。加强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为师生创造开拓眼界、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条件,应成为我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校开展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

我校多年来一直注重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我校开展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主要有如下一些:

每年聘请一至两位英语国家的外教,这使文化教育的交流深入到课堂中去。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真真切切地感受英语文化,接受纯正的英语知识,这种方式的熏陶也能有助于学生消除一些与外国人交往的隔阂; 每年暑期举办“中华营”活动,学生在全封闭的英语环境中生活、学习、活动,全方位地掌握英语,使用英语,与外国人全面交流。尽管每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学生的收获是高效的,对学生的后期影响是长效的;

每年举办短期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班,为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中小学生培训,同时安排他们与中国学生开展多种交流活动。特别是安排他们周末住家,做到了“互惠互利”,中外学生都有极大的收获;

每年派出英语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交流一年。教师学成归来后,他(她)的收获就不仅仅对个人有利,他(她)的学生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每年派出学生赴欧美国家学习一年。学生回来后,他们的生活学习的体验与感受在学生中有很大的辐射作用,为周围的同学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 从2002年开始,我校还开始了一个接待住家的项目。外国学生在中国学生的家里居住一年,并进入到正常的班中和中国学生一样地学习。中外学生从最初的新奇,到最后的习以为常,并很自然地进行交流的变化,说明了交流的成功; 另外,我校还经常接待来访的各国师生,他们来自泰国、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国,交流是短暂的,但对于中国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对学生的作用

学校中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对于年轻学生是有巨大作用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对于新型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种新型国际型人才不仅是有出色的外语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与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理解能力,合作能力。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要有适当的环境。我校频繁的对外交流活动,正是为学生们创造了这一环境。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可塑性、接纳性是很强的,这种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我校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实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双赢效果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结果也是双赢的。由于我校频繁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使得我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引起了国外不少教育机构的注意,他们纷纷向我校表示合作交流的意向。这就为我校将来把教育作为产业发展,把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国外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展现了广阔前景。更好的资源整合将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而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到一流大学深造,会成为我国各方面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也会扩大我校的知名度,会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有助于我校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形式 在今后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我校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形式。除前面涉及到的几种形式外,我们还可以:

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文化小组活动,聘请中外有关人士为学生们传播不同的文化,为他们播下多文化沟通、理解的种子,为他们培养高境界的人文品位、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打下基础;

增加师生的出访,扩大他们的视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我校更多的是请进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资源、途径,为师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走出去,让他们去亲身感受各种文化,并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 对师生的英语语言培训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提高他们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有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有交流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国际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外语教师的事情,而目前,国际文化交流更多地局限在外语教师这个范围内,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英语不只是学习的科目,而也应该是真正进行多文化交流、沟通的工具;

鼓励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对中外文化比较方面有所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方面,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多文化融通的宽阔思维。这样的素质对个人、对社会都大有裨益;

开展非英语学科教师的外语培训,创造条件进行双语教学。由于我校要培养的是能进入高水平大学的学生,目前,这些大学很多科目都使用英语教学,因此,如果我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在这方面尽早适应,会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另外,我校可以聘请英语国家的非英语学科教师,直接用英语教授某些学科,同时也可以增加中外同学科教师的交流机会,互通有无,拓展视野。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在对外交流方面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我们应该严格遵守。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还需要注意的以下一些问题:

鼓励交流,但需要有原则。特别对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有时会对其它国家的文化盲目崇拜,并妄自菲薄。要让学生首先对中国的文化深入了解和理解,然后才有对外国文化的理智比较,真正做到不卑不亢。

礼仪在国际交流中的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交流中要以尊重对方为原则,不能一味地强求对方入乡随俗。只有做到这一点,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有基础。处理好交流中的矛盾冲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信息渠道的不同,交流中会产生一些尴尬的局面。比如,对中国的国情方面、对国际事务的看法等,中外常有较大的差异。我们要实事求是,不回避这种矛盾,可以求同存异,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阐述清楚。交流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理解。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交流中的障碍。交流前要多了解对方的各方面情况,小到饮食服饰习惯,大到民族传统,有了解,才能有理解,才会真正做到尊重。只有这样,交流才能真正进行下去。

我校作为示范高中,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有效手段;加强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也是大势所趋,会有助于我校的持续发展。

国际学生交流 第6篇

“国际学生大使”项目旨在提升爱尔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来自加拿大、智利、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德国、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和美国的75名国际学生获得了“国际学生大使”的殊荣,他们就读于爱尔兰的23所高等院校。参加“国际学生大使”项目的学生通过“爱尔兰教育”(Education in Ireland)网站与350多万名在线读者分享他们在爱尔兰留学的真实经验。

奥萨利文部长为“国际学生大使”颁发证书,并说道:“我非常感谢你们选择在爱尔兰学习,并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经验。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完成学业后仍能与我们保持联系,愿你们未来的学业与事业一切顺利,让我们能以你为傲,希望国际学子能够获得成功。”

国际学生交流 第7篇

当然,一点儿也不厌倦,反而,每次走进陈列室,望着四周的展板以及这300多件记载着二中人十多年外事交流的“宝贝”时,我就为自己是衢州二中国际文化交流的见证人、亲历者感到自豪、骄傲,有时甚至忍不住就心潮澎湃起来。

一、教育国际交流的有心人

这个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可以说在浙江省乃至全国中小学界首屈一指,或许衢州二中不是开展教育国际交流最早的学校,也不是开展交流规模最大的学校,但是,有心的二中人记录了十余年来教育国际交流的点点滴滴,收集了300多件二中外事交流史上难忘片段的实物、文件、图片、视频,每件物品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还得说说1995年。那一年,基于二战时期的一段情缘,衢州市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雷德温市建立了姐妹城市关系,并决定率先开展教育交流教师互派工作。当时我正在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工作,负责起草一份关于两市教育交流的协议。这份协议需要被翻译成英文传往大洋彼岸,因此,我找到了当时任衢州二中英语教研组长的潘志强老师帮忙。

如今,潘志强老师已经是衢州二中的校长了,而且现在我们竟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当创办陈列室需要征集教师和国际友人互赠的物品时,潘校长拿出了当时我起笔书写的协议复印件。我心中的感动可想而知。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竟然还完好地保存着这份材料。事实上,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潘校长和所有二中的老师早已用爱心建立起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

虽然2011年我才调入衢州二中工作,但在教育局时一直从事教育国际交流工作,许多国际交流项目,像姐妹城市的教师互派、“盖普”项目、新加坡留学计划等等,我都是具体经办人,学校聘请外教专家的许多事宜我也从中穿针引线,极力争取。通过友城互派交流、中英盖普项目、海外游学活动、国际孔子学院、教育考察等平台,学校让百余名教师、千余名学生拥有了在国外接受国际理解教育的经历。学校的教育国际交流事业也因此蒸蒸日上。

二、难忘的美国姑娘

细数一下,先后已有50多位外教来衢州二中任教。由于工作关系,我和不少外教成了好朋友,其中有两位美国姑娘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戴茜·霍夫是第一位来衢州二中任教的美国教师。短短一年的交流时间,中国的文化习俗、悠久厚重的历史、热情好客的市民给她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在衢州任教一年后,她通过民政部门到江苏省江阴市领养了一名女孩,取名为朱丽叶·明·霍夫。回国后,她频频受邀介绍在中国的感受,向美国社会各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

另一位是27岁的莉莎·迪尔。那是15年前的事了,她第一次来中国,我被安排去上海接机。莉莎高挑白皙,典型的美国白人装束。热情的她一见到我就兴奋不已。因为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不行,两人间的交流常常需要比手画脚,可乐趣不少。由于要在中国待上一年,莉莎带来了两本厚厚的影集。一入住酒店,她就不顾旅途的劳顿,迫不及待地拿出相册,把自己家人一一介绍给我,当介绍到她姐姐的两个漂亮女儿时,喜形于色,溢于言表,我一下子就被这个开朗、热情的美国女孩给吸引住了。之后,我们有过多次接触,陪她过中国年,陪她购物,和她一起享用衢州风味小吃、打保龄球、溜旱冰。莉莎精力旺盛,特别喜欢运动,曾参加衢州二中的运动会,跑步、排球都是她的专长。学生们也都很喜欢她。莉莎教育交流结束启程回国前,我特地送给她一对青田石章,上面刻着她的中文名字———王桂花。据不久前访美归来的潘校长说,她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真心祝福这位美丽的姑娘!

三、温馨的往事

走进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十多年的教育国际交流故事在我眼前淌过。

书信、挂毯、图片、鞋子、玩偶……对于这些熟悉不过的异国物品,许多老师和我一样,每次看后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关于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故事有很多,每一个都是学校致力于教育国际交流中不起眼却又温暖的小片段。

这些年来,学校的老师、外教与学生们时常聚在一起,互相介绍自己的祖国,讲述各自国家鲜为人知的风俗文化,共同了解世界各地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奉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学校不但通过课堂和讲座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而且还经常接待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鼓励学生和外教在课外继续开展交流,一起学习、一同出游。有时学校还组织学生为国际友人画肖像,在交流的同时,彼此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一位名叫阿莉莎的女教师曾作为美国雷德温市派驻在衢州的第7任交流教师,在衢州二中任教6个月期满后就回国了。她和本校师生、当地居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国后仍一直与中国朋友保持联系。一年后,她申请重返中国,成为雷德温市派驻衢州的第8任交流教师。第二次回到我校任教时,她心潮澎湃,写下了《衢州二中,我魂牵梦萦的家》及《重返衢州,我再次生活在中国的腹地》等文章。

我还曾听说过另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个英国小伙子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来到了衢州二中担任外教。一年后,他恋上了衢州这座山清水秀的古城,恋上了美丽大方的衢州姑娘,回国不久他再次来到衢州,现在已在衢州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自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揭牌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接待了52批700多人次的参观。来宾们在感受跨国真情的同时,也感叹于一所中学的国际交流竟有这样丰厚的成果,然而这一切,正像陈列室的前言所写的那样:“……是为了铭记、为了怀念,更是为了传承,为了与世界各地的人们手拉手,肩并肩,搭起一座理解、沟通与互信的新桥。”

国际学生交流 第8篇

上海市曹杨中学创建于1953年,在近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打造了手球、射击、合唱、头脑OM等特色项目。在新课程背景下,该校积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在“肩负责任、力行自主”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开发了“国际理解、绿色能源、礼仪美育”三大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视野下的社会责任意识、科技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得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能力。

该校自2003年开始实施国际化教育,同多个先进国家的学校和机构建立了教育文化交流渠道,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该校进一步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包容能力和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该校的“礼仪美育”课程开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礼仪美育》被确定为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拓展型课程教材”,高中《礼仪》教材目前也正在编撰的过程中。该校将礼仪课程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品牌,并将成果推及兄弟学校和社区。(杨文)

高职院校学生国际交流英语培训探索 第9篇

1制约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原因

(1) 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为专科层次人才培养, 缺乏社会吸引力, 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必然致使高职院校入学学生总体素质和基础较弱, 表现为学生英语知识不扎实, 英语应用能力弱,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录取学生, 严重影响了高职阶段英语课程教学效果, 仅通过常规的英语课程教学很难实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导致学校在选拔国际交流生时, 难以选拔出英语应用能力较高的候选学生。

(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弱化了英语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学制设置短, 剔除第三年学生实习阶段, 实际课程开设时间仅为二年半, 同时由于人才培养整体定位较低, 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 导致英语等基础课程开设时间短, 缺乏基础学习、应用实践、专业英语学习等系统性学习环节, 课程开设也没有延续性, 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基本上是浅尝辄止, 难以克服非母语学习障碍, 实现语言能力积累和实际运用的效果。

(3) 专业英语学习水平较低, 除旅游、会计等少数专业外, 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很少将人才培养岗位拓展至国际工作环境, 因此在学生专业学习阶段, 极少设置专业英语教学环节。或者即使开设了专业英语, 但授课老师一般都是英语教师, 不具备专业知识基础, 导致教学往往是生搬硬套, 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互脱离, 学生不具备英语环境下专业学习能力。

(4) 高职国际交流学生英语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方案缺乏系统性。高职国际交流项目以短期项目为主, 难以进行前期系统规划和准备, 导致一旦确定了国际交流项目, 需要临时挑选候选学生, 短期内难以通过培训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学生对参与国际交流缺乏前期语言能力准备, 严重影响了国际交流实施和效果。

2提高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生英语能力水平的意义

从教育发展角度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等角度提出了明确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通过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可以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方法和职业知识技能, 多方位参与国际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经济交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和常态。中国加快“走出去”步伐, 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开工建设一批互联互通项目, 扩大对沿线国家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投资, 中国“走出去”战略急需国际化人才支持。《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 年) 》明确提出“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为中国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本的重要保障。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高职教育还普遍面临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学历晋升渠道不通畅、学生职业发展口径较狭窄等问题, 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是提升高职教育社会地位, 拓展学生学历教育和职业发展渠道, 促进教育公平和职业发展公平, 促进跨文化传播交流和国际职业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融入这种趋势, 积极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提高高职国际交流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英语学习能力是保障国际交流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急需破解的瓶颈。

3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生英语能力培训对策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 满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国际交流学生英语培训水平。

(1) 建立系统规范的国际交流学生英语能力培训机制

高职院校首先要提高对国际交流合作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遴选出具备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专业, 以短期项目为突破口, 逐渐探索开展长期国际交流项目的渠道和方式, 逐步将国际交流英语能力培训纳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系统设置英语基础学习、应用实践、专业英语学习等系统学习环节, 切实加强国际交流学生英语学习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其次是要统筹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生英语培训的资源, 建立系统性英语培训运作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国际交流英语培训流程和运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国际交流的英语学习和考核培训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和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兴趣, 是国际交流学生英语培训成为高职院校的常规性工作。

(2) 探索科学适用的国际交流学生英语能力培训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因此如何在几个月或半年的英语培训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使学生能够掌握日常英语和基本的专业英语, 用英语进行简单和必要的交流, 英语培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国际交流英语与大学常规英语学习在目的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大学英语主要是系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 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基础, 针对性和应用性不足。国际交流英语突出在异国环境下进行语言沟通和适应国外生活的能力, 兼顾掌握基本的专业学习英语语言能力。

在国际交流英语培训内容上, 应与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国外方合作, 提供国外学习期间国外院校有关校园管理、交通住宿、办事流程、课程安排等背景文化和知识的英语素材, 编写好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校本培训教材, 重点突出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再选择若干门核心课程, 开发出英文版或中英对照的专业教材, 通过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教学, 增强学生在英语环境下的专业学习能力。

在国际交流英语培训的教学方法上, 应突破传统讲授为主、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通过开放式课堂设计突出学生间的英语沟通、合作和英语文化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多采取任务模拟、团队合作、游戏竞赛、情景表演等学生主导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升英语学习乐趣, 促使学生通过语言习得和运用获得成就感。

此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英语学习社团组织各种专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英语知识竞赛、表演、国际学生联谊等各类活动, 扩大学生的英语文化视野, 拓展学生课外英语运用渠道, 将英语学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 提升实践运用能力。

(3) 加强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有机融合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缺乏同时具备英语交流能力和较强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的教师是制约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师生合作的短板。高职院校首先应加大教师的国际交流合作, 特别是要创造机会增加专业教师国外长期独立工作学习的培训机会, 逐渐培养一支熟悉国外文化、英语能力出色、专业技能精湛的国家化师资队伍, 让有国际教育培训背景的教师担当起国际交流项目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主角, 为国际交流学生英语培训奠定坚实的师资队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传彬.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实证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增强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理性思考 第10篇

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增强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广泛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 国内外高校间的合作和交流日趋频繁, 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这期间, 大学生必将成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在高校, 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 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化素质人才”的崛起。现代大学作为培养具有国际化、创新型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 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还要具有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当前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师生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 更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及教育全球化的新途径, 培养研究型、开拓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概括地说, 这是创新我国高等教育, 培养“国际化素质人才”的题中之义。可以断言, 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提高他们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意识, 是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必然, 也是实现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组成, 也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与世界的高等教育交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教育部2009年第6次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 从1978年至2008年, 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总人数已达139.15万人。仅2008年一年, 出国留学人数就达到了17.98万人。并且截至2008年底, 我国仍然在外的出国留学人员近100余万。与此同时, 各国来华留学人数也增幅明显, 到2008年, 来华留学人数首次突破20万。截至2008年, 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 499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 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学习, 比2007年增长了14.32%, 其中韩国、美国、日本位列前三。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除了召开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进行短期访问交流等活动外, 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 尤其是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学生计划、跨国学生实习计划等也日益增加。譬如, 浙江大学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学校建立着长期的合作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等也有各类合作项目;杭州科技学院有中德学院实行联合办学等等。就宁波大学而言,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挪威、日本、韩国等20余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合作项目, 不仅派送本校的学生赴多个国家相应院校进行学习培养, 同时也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如从2003至2008年, 有近千名国外留学生来宁波大学学习, 同时宁波大学也选拔了近三百名学生赴国外留学。

进入21世纪, 宁波大学与国际高校间的校际合作、国际学术活动越来越频繁, 越来越密切,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素质”的“含金量”。总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培养“国际化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对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关注的焦点之一, 成为各高等院校综合性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当代大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 留学、交换或短期学术交流等活动频繁, 当代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 但是, 很多学生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对多元化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涉外礼仪的熟悉程度等方面。

1、外语听说、表达能力不足。

如在日常的英语应用中, 很多学生过于重视发音及语速, 认为发音标准、语速快就能表现出“优异”的口语能力, 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及思想性, 中国式英语使学生在国际交流中产生了障碍。受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学生比较拘谨、含蓄, 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表现意识较差, 自信心不足, 即使自己懂也不主动开口说话, 怕犯错误、闹笑话, 不善于表达自己, 阻碍了正常的国际交流。

2、缺乏对国际知识及环境、综合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在多元化知识并存的今天, 了解必要的国际知识、相应的文化背景是当今大学生尤其是留学人员的必修课。而很多大学生缺乏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识, 不了解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导致在国际交流过程中找不到共同话题。也有些同学对本国、本地区的历史、风俗、交通、特产等信息了解甚少, 当来访人员问及相关话题时无法作答又不能妥善处理, 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3、涉外礼节知识匮乏,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产生误会甚至弄巧成拙。

在交流过程中, 不了解基本的礼仪常识、甚至将不同的礼仪习惯张冠李戴, 不仅给人一种言行不当、举止不得体的感觉, 甚至带来一定的国际纠纷。

上述种种问题, 不仅阻碍了相关国际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也会对国家形象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要解决和克服上述问题,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路径选择

根据时间及环境的不同, 当前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出国留学或进行长期的访问学习, 注重的是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下相关人员的交流、学习能力,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快融入相应的社会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期间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为突出。

二是接待来访友人及外国留学生, 与之沟通注重的是如何用外语或者其他方式介绍、交流本国文化, 协助外国留学生了解本国语言、文化, 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这类国际交流活动更能体现我国社会风貌。

三是短期的学术交流, 更加注重在相关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是直接体现我国科学技术、高校文化等整体水平的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一是重视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听、说、阅读和表达能力。斯大林曾说过:“语言是工具, 武器, 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 交流思想, 达到互相了解。”英语是开展国际交流的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大学在英语教学时, 要着重提高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能顺利进行交流。这是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互相了解和沟通最为重要的手段。

二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 增强学生提高国际交流能力的自觉性。大学生在国际交流过程中, 除了进行日常的交流以外, 更应该加强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 以提高自身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在充分了解学术领域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逐步脱离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的习惯, 能适应不同的交流方式, 提升无障碍沟通和交流能力。

三是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礼仪规范。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是由风俗习惯形成并由人们共同遵守的品行、方式、容貌、风度等准则。它既能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 又有助于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 良好的礼仪风范也是当代大学生高素质的表现形式, 可以促进国际交流的顺利进行, 并起到良好的效果, 体现新一代中国大学生的良好风貌。

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国礼仪文化的认知, 通过开设相关的礼仪普及课程、礼仪训练课程等提高对礼仪的认识和了解。又要增加学生熟悉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 增加学生国际交流的实践经历。

四是以文化交流为平台, 培养大学生的开放心态。譬如, 加强大学生跨国实习的交流合作, 促进大学生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时候, 注意场合、注意身份, 注意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时在言谈举止方面应懂得融入当地文化等。又如, 结合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组织一些中外学生派对, 从交往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让学生了解国外的饮食礼仪, 养成文明礼貌的谈吐和得体大方的举止。最重要的是, 懂得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对国际上不同的文化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兼收并蓄。

此外,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 采取资助更多的师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 举办大学生国际学术论坛等措施, 这对拓宽广大师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师生的国际交流和创新能力, 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相信, 当代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升之日, 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素质人才的成功之时。

摘要: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化素质人才”的崛起。增强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素质人才”的题中之义。以当代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现状为逻辑起点, 分析了提高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必要性, 以及增强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胡朗.论大学生国际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7) .

[2]陈雯珺.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外事交际能力[J].科技信息, 2007, (19) .

[3]岑家铭.提高大学生综合社会能力的思路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8, (3) .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 2003, (3) .

国际学生交流 第11篇

据悉,纽约市是美国第一个创建此项目的城市,该计划将在第一个3年内帮助80名创业者获得签证,预计将能创造700个就业机会,借此来推动纽约市长鼓励创业和国际合作的目标。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士主要为在美国留学时已经自主创业的国际学生,或者在其他国家已经创业但希望转移或拓展到纽约市的国外创业者。

纽约市是全美吸收国际学生最多的大都会,2013-2014学年共有5.2万名国际学生在纽约市的高校就读。然而,这些学生毕业后却面临着得不到工作签证的困境。美国移民局每年的工作签证配额为6.5万个,仅能满足大约25%的申请,而且是以抽签形式来发放的。很多留学生因为没有中签,无法在毕业后留在美国。

新设立的国际创新者项目,把创业者与纽约城市大学下属的7所高校进行对接,包括布鲁克学院、纽约城市学院、拉瓜迪亚社区学院、莱蒙学院、美德加·艾维斯学院、皇后学院和史丹顿岛学院。创业者须将企业设立于合作高校的孵化器,并为社区带来新服务、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同时,创业者还需支持合作高校,包括帮助学术研究、制定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以及担任学生的导师。以此,高校可以免受工作签证配额限制,申请IN2NYC项目的创业者不需参与H-1B抽签程序,全年都可以申请不受配额限制的H-1B签证。

纽约市经济发展局将于2016年春季开始接受申请,预计在秋季接受第一批创业者。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张帅供稿)

国际学生交流 第12篇

1 1月15日~17日,北京国际武术交流大会暨北京国际青少年武术节在昌平举行。本次大会共有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埃及、津巴布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比赛。大会由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市体育局主办,北京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北京市武术协会和北京市少林武术学校承办。

比赛结束后,大会总裁判长邢登江、副总裁判长张兴正和杜振高荣获武术裁判贡献奖。河南新乡岳家拳岳氏精忠武术队和河北恒宇集团武术搏击俱乐部获得武林推广奖。大会仲裁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程龙飞,徐州跆拳道馆长李晓辉,贵州散打队领队傅伟获得武术推广贡献奖。

上一篇:充分开发利用班级资源下一篇: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