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范文

2024-07-18

消化道疾病范文(精选12篇)

消化道疾病 第1篇

瘤胃鼓气俗称肚胀病,是由于过食易发酵饲草(如青草、豆秧、苜蓿等),或误食霉败草料产生大量气体,导致嗳气障碍,气体积于瘤胃,引起腹胀腹痛的一种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发病较多。

1.1 诊断

1.1.1 原发性瘤胃鼓气:

多在采食中或采食后不久突然发病,病畜表现不安,回顾腹部,后肢踢腹及背腰拱起等腹痛症状。食欲废绝,反刍和嗳气很快停止。腹围迅速膨大,肷窝凸出,左侧更为明显,常可高至髋结节或背中线。此时,触诊左侧肷窝部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急性瘤胃鼓气,病情急剧,根据病史,采食大量易发酵性饲料,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1.1.2 继发性瘤胃鼓气:

一般发生发展缓慢,对症施治,症状暂时减轻,但原病不愈,不久又可复发。病畜逐渐消瘦,可能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继发性瘤胃鼓气的经过,则随原发病而定。慢性鼓气病情弛张,反复产生气体,注意临诊鉴别诊断。

1.2 预防与治疗

1.2.1 预防:

禁止喂霉烂草料,防猛吃水份过多的青绿饲草,避免饲喂用磨细的谷物制作的饲料。由舍饲转为放牧时,最初几天在出牧前先喂一些干草后再出牧,并应限制放牧时间及采食量;在饲喂易发酵的青绿饲料时,应先饲喂干草,然后再饲喂青绿饲料;不到雨后或有露水、下霜的草地上放牧。

1.2.2治疗:

急性型,用套管针在左肷窝处穿刺放气,放气速度宜慢,以防虚脱。放气后,用80~100 mL酒精溶解15~20 g鱼石脂,加水适量注入瘤胃。调理:限食,将牛拴在上坡地面,头向高处,用手在腹部由前向后推摩。慢性型,食醋0.25 kg,白酒0.2 kg,加温水1 kg混合灌服;或头发0.05 kg,放入植物油1 kg内,炸至头发焦枯,待微温灌服。

2 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也叫急性瘤胃扩张,主李清芬要因饲料调配不当,采食过多易膨胀饲料,如豆类、谷物等,而引起消化不良,或采食过多发霉饲草和有毒植物,或因体弱、消化力差,运动不足,采食大量饲料而饮水不足。春季最常见。

2.1 诊断

通过望诊、触诊、听诊等,确诊本病并不困难。

2.1.1 望诊:

病牛鼻镜干燥、龟裂、无鼻珠,有时出现腹痛不安,摇尾弓背,回头顾腹粪便干黑难便下。

2.1.2 触诊:

瘤胃胀满,用手按压坚实,用力重压可成坑。

2.1.3 听诊:

瘤胃蠕动音减弱,蠕动波短,次数减少,严重者消失,由于胀满的瘤胃压迫隔膜,引起呼吸困难。通过食欲减少、反刍减少或停止、嗳气障碍、腹围膨大、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消失,叩诊呈浊音或半浊音等临床症状能初步判断为瘤胃积食。但诊断时,应与瘤胃鼓气、前胃迟缓创伤性网胃炎区别。

2.2 预防与治疗

2.1.1加强饲养管理,防治过食,避免突然更换饲料,合理调制饲料,不喂发霉、腐烂饲料,粗饲料要适当加工软化。

2.2.2 排除积食、抑制发酵、兴奋瘤胃,防止酸中毒,强心补液。人工盐500~800 g(或精盐500 g+小苏打100 g)、液体石蜡油500~1 000 mL或凉熟豆油500~1 000 mL,混合灌服1次。体弱或病情稍严重者,应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能,增强心脏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解除自体中毒症,可用复方氯化钠溶液1 000~2 000mL,强心安纳10~20 mL静脉注射。瘤胃积食严重者,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3 前胃迟缓

前胃迟缓是由于饲养不良, 劳役过度等因素导致前胃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饶宗祥缓慢,微生物区系失调,产生大量发酵和腐败的物质的一种疾病。本病是牛的常见消化道疾病,舍饲的牛多发。

3.1 诊断

3.1.1 急性前胃弛缓:

首先食欲、饮欲减退,进而多数患畜食欲废绝,反刍无力,次数减少,甚至停止。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网胃及瓣胃蠕动音减弱。瘤胃触诊,其内容物松软。有时出现间歇性鼓气。病初一般变化不大,随后粪便坚硬、色暗、被覆粘液,继发肠炎时,排棕褐色粥样或水样粪便。

3.1.2 慢性前胃弛缓:

症状与急性的相似,但病程长,病势弛张,病牛精神沉郁,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或拒食,偏食,异嗜,经常磨牙,反刍和嗳气减少,嗳出的气体常带臭味。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瘤胃触诊,内容物柔软或呈粘硬感,多见慢性轻度瘤胃鼓气。肠音显著减弱,排粪弛滞,粪便干硬色暗,呈黑色泥炭状或排恶臭的稀便。本病诊断,根据食欲、反刍障碍,瘤胃蠕动音减弱,必要时结合检测瘤胃内容物pH和计数纤毛虫,一般容易诊断。

3.2 预防与治疗

3.2.1 预防:

改善饲料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不喂霉变、冰冻等饲料,防止突然改变饲料,合理使役。

3.2.2 治疗:

乡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第2篇

现将《xx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正文)

xx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准确掌握全镇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规律,有效防治上消化道疾病,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全镇开展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普查工作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为出发点,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对重点人群开展消化道疾病普查,及时发现上消化道肿瘤,为早诊断、早治疗和综合预防肿瘤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发展。

二、普查对象和方法

全镇30周岁以上人群为本次普查对象(30周岁以下自愿要求检查者也可参加),各村、各街道初筛检查率要达到适宜对象的60%以上,并积极组织初筛阳性人群做好胃镜检查。

普查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制定的“三级普查法”,即一级初筛(采用隐血珠进行筛查)、二级精查(采用胃镜进行检查)、三级确诊(病理切片)。

三、普查步骤及任务

这次普查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年3月24日至~年3月30日)

1、层层发动。镇委、镇政府于3月25日召开由普查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各有关单位负责人、抽调普查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参加全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动员大会。会后,各行政村、各街道要在普查前召开社区居民和村民大会,自上而下,层层动员,层层组织实施。

2、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宣传单、标语、横幅、科普大集等载体,广泛深入进行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街道和行政村要抽调3-5名党员干部同乡村医生一起深入社区、村组开展宣传,让广大农村群众充分了解本次普查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自愿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3、业务培训。参与普查的业务人员通过参加市卫生局举办的培训,切实掌握隐血珠操作指南的每一个细节,并掌握各种表格的填写和资料汇总工作。

3、普查对象统计。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各社区和村干部和镇村医生对参加普查人群进行编号登记,活动结束后汇总,报镇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5、药具发放与管理。普查药具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无偿捐赠,由市卫生局统一管理与发放(在普查前2——3天,卫生院派人到卫生局领取药具)。卫生院和二院要严格管理初筛药具,在药具流转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明确专人负责,并实行药具领取签字和剩余上缴制度;严禁在初筛阶段向普查对象收取费用。如发现有截留药具或因工作失职导致药具丢失、被盗或挪作它用的,将追究专管人员责任,并严肃查处。

6、场地准备。22个行政村的初筛普查点设在各村部或小组。镇区的初筛普查点设在街道社区。

(二)具体实施阶段(~年4月1日到~年4月5日)

卫生院和二院要各精选出6名人员和各乡村医生一起参加培训,在市普查办的指导下具体实施初筛工作,同时接受市卫生局督导小组监督指导。普查人员按照工作分工灵活安排普查时间,以最科学的普查方案做好普查时间安排,在同各初筛点各街道街长和各村书记做好本次普查工作的部署、衔接和督查工作,各街道委主任、各村干部负责做好初筛前各项必需品的准备工作,有秩序地组织群众按顺序进入普查现场;乡村医生协助搞好初筛和检查工作。

(三)总结验收阶段(~年4月6日到~年4月20日)

卫生院和二院根据普查统计表情况,对初筛、精查及患病情况进行汇总分类,并及时将上消化道肿瘤疾病分布情况报镇普查办汇总,同时写出工作总结,报镇普查办。民政办及时了解普查结果,并做好特困患者的扶助工作。镇普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各村、各街道普查情况进行验收。对工作不到位,初筛参检率、不达标的单位或个人予以批评。

四、普查区域和时间安排

二院负责镇区三个街道社区居民和城东、城西村村民的普查工作,普查任务基本基数3186人,民政办主任何学权负责联络督导工作。

卫生院负责20个行政村村民的普查工作,普查任务基本基数5335人,文教助理关勇、妇女主任丁晓晶负责联络督导工作。

按全镇统一要求,在4月1日——4月5日内,各医疗部门普查小组可根据普查区域的初筛地点灵活安排普查时间,并做好普查登计工作和阳性患者的宣传动员工作。

附1:xx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2: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宣传标语、普查任务分配表

附1:xx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xxx镇长

副组长:xxx副镇长

成员:xxx文教助理

牛财卫生院院长

郑海霞二院副院长

肖德峰防保站长

何学权民政办主任

丁晓晶妇女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镇文教办,办公室主任由文教助理xx兼任。

小儿消化道疾病食疗方 第3篇

小儿外感犯胃、内伤饮食、蛔虫侵扰或跌扑惊吓等因素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呕吐。

姜糖苏叶饮紫苏叶3克。生姜3克,红糖15克。生姜洗净。切丝。紫苏叶洗去尘垢。同装入茶杯内,以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浸泡5-10分钟,加入红糖搅匀,趁热饮用。主治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其病较急。常伴发热恶寒、头痛、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濡缓。

山檀姜汁煎山楂15克。姜汁少许。山楂煎水,兑姜汁少许(1—2滴)。少量多次服。主治伤食(乳)呕吐、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呕吐腹痛,吐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黄腻,脉滑。

竹茹饮竹茹15克,乌梅3克。甘草2克。乌梅破开。与竹茹、甘草同煎取汁,去渣。代茶频饮。主治胃热呕吐,呕吐频繁。食入即吐。吐物酸臭,伴身热口渴、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干姜粥干姜3克,高良姜3克,大米30克。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大米,同煮粥,早晚各1次。主治胃寒呕吐。吐物清冷。时发时止。腹胀,喜暖畏寒,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脉缓或沉迟。

小儿腹泻

小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临床上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轻者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软,重者则泻下无度,伴脱水,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旦发生腹泻,要及时就诊。彻底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食疗,疗效会更好。

山檀萝卜饮山楂15-30克,白萝卜250克。切碎煮汁。频服。主治伤食泻。泻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肚腹胀痛,恶心呕吐,舌苔厚腻。

内盒粉鸡内金2个。烧灰。米汤调服。主治同上。

马齿苋粥鲜马齿苋250克(或干品60克),洗净。切碎,水煎10-20分钟,去渣,加入适量大米。煮成粥,频服。主治湿热泻,大便稀薄有黏液,或呈蛋花样便。常伴有腹痛、腹胀、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肛周发红等。

锅巴炭饭锅巴50克炒成炭,研细末,每次3-6克,1日2次。主治小儿寒泻。大便清稀。日久难愈。夹有不消化物。臭气不甚,肠鸣隐痛,手足发凉。

蒸柿饼柿饼2个。放米饭上蒸熟,分两次食用。主治同上。

山药姜炒山药研粉,每次10-15克。开水调糊,沸水冲服。每日服2次。主治小儿脾虚腹泻。便稀,多饭后即泻,不臭,有不消化物,时轻时重。伴面黄体弱、睡时露睛等。

山药蛋黄粥生山药(干)30克研细粉,温水调成稀糊状,煮沸。加熟鸡蛋黄2个。调匀。每日空腹食2-3次。主治同上。

焦米汤大米适量,洗净,晒半干,炒至焦黄,100毫升水中加焦米10克。文火煮1小时,加食盐少许,饮汤。主治同上。

小儿便秘

便秘是经常困扰家长的儿童常见病症之一。由于小儿肠道功能尚不完善,临床一般不宜用导泻剂治疗,以防引发肠道功能紊乱。很多幼儿不配合服药。食疗无疑是一种简便易行之法。

萝卜汁红皮白心萝卜捣成泥状取汁(或榨汁机取汁),加入白糖适量。共煮2—3分钟,温服。主治积热便秘。大便干燥。坚硬如羊粪,排便困难,伴有腹胀痛、口臭、手足心热等症状。

番泻鸡蛋汤番泻叶3克。鸡蛋1个,菠菜少许。食盐、味精适量。将鸡蛋磕入碗中搅散备用。番泻叶水煎。去渣取汁。加入鸡蛋、菠菜、食盐,煮沸加味精即成。主治小儿热积便秘重症,数日不解大便者。

韭菜汁韭菜叶捣烂取汁1小杯,温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主治小儿虚证便秘。大便时秘。排便困难,或大便先干后稀。并伴有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

土豆汁新鲜土豆去皮切碎,加开水捣烂,用纱布包,绞汁,每日晨起空腹服1—2匙,酌加蜂蜜同饮,连用半月左右。主治同上。

猪消化道疾病实用防治策略 第4篇

本病呈常年发病,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的猪均易感;低龄仔猪发病率较高,20日龄以内仔猪在初春及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或天气突变的情况下高发,危害性也较大,温差波动过大、低温应激是引发仔猪消化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秋冬季以病毒性感染为主,常继发细菌性感染而加重病情,导致发病低龄仔猪和妊娠母猪有较高的病死率;病毒性、细菌性消化道疾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畜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外界环境具有再循环传染可能;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侵入传染,其中病毒性疾病可经呼吸道侵入而传染,飞沫传播、空气气溶胶传染是较常见的传播方式;流动携带病原的物体(中间传播媒介),如随意进出场(舍)内的车辆、无关人员、其他家畜禽及野禽、蚊蝇、鼠类等,均可造成本病进一步扩散蔓延。

2 猪消化道疾病综合防治策略

2.1 五位一体环境控制策略

“恒温、控湿、消毒、通风、限密”是猪舍环境控制的五要素,尤其是秋冬季很难达到五要素的协调统一,比如“保暖”和“通风、排湿”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防控要点:

(1)重点保护高危易感群(低龄仔猪、妊娠母猪),初春遇“倒春寒”及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应主动采取有效的增温保暖措施,1~7日龄新生仔猪最适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65~70%;8~15日龄仔猪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65~70%;16日龄以后仔猪机体体温调节系统基本健全,此时可循序渐进降温,只要保证转入保育舍前温度不低于18℃,一般对其生长及健康影响不大;妊娠母猪适宜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为60~65%。

(2)现代规模化(适度规模)养殖条件下,以封闭式、密集型养殖为主,猪舍内每日粪尿排放量较大,若不及时清除及实施消毒,很容易滋生多量病原体(细菌、病原菌、寄生虫)及产生有害气体,进而引发本病,因此,要随时注意清扫猪舍并实施必要的消毒灭源措施,以净化养殖环境、减少发病。

(3)由于密集型养殖粪尿排放、机体散热等可能造成即时性舍温升高及湿度超标,创造病原菌适宜的繁衍条件,所以要加强管理,采取纵向通风或定时打开门窗散热、排湿,以维持猪舍内相宜的温湿度指标及空气质量,最大化减少发病。

(4)随猪生长发育,个体增大后可能产生过度拥挤的现象,应视具体情况合理限密,按照“同窝组群”、“日龄、品种、个体大小”基本一致的原则组群,以不发生拥挤、抢食、强凌弱、打斗等现象为宜。

2.2 选择性疫苗免疫

重点抓好几种高危害性消化道疾病的疫苗接种,主动保护高危易感群。笔者推荐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保持有效的抗体检测合格率(75%左右),以减少本病发病率;怀孕母猪于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确保母仔获得有效抗体保护(母源抗体被动免疫);8~10日龄哺乳仔猪采用口服0.3~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20~22日龄仔猪可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产生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减少本病发病死亡率。

2.3 优势保健预防程序

经实践验证,规模化猪场抓好日常保健预防措施对预防本病有积极意义,笔者采用“高纯黄芪多糖+敏感抗菌素+复方电解多维或补液盐”拌料或混饮预防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笔者推荐;“复方抗病毒散剂(含黄芪多糖、人参皂苷、青蒿素、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拌料添加(0.2~0.4%)”,连续投喂7~15d,分早晚各1次投喂,同时混饮复方电解多维(含动物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微、能量物质等)或补液盐,对防治季节性消化道疾病,特别是仔猪秋冬季腹泻综合征有良效。

2.4 加强日常饲喂管理

主要是所配制、提供的饲料要符合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确保蛋白、维生素、矿微、氨基酸等能量物质全价且配比合理;喂量要控制得当,防止猪暴饮暴食致消化不良性腹泻;哺乳仔猪断奶初期应适当限料,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多次喂料(4~5次/d),可减少消化不良性腹泻,进入生长旺盛期后可任其自由采食,但要保证全天不间断供给清洁饮水;禁止投喂不洁饮食,包括已发生霉变或隔夜、被污染的饲料等。

2.5 治疗方法

消化系统疾病合理用药的特殊问题 第5篇

一、理论上合理,临床实际不合理?

选药不恰当;配伍浑浊禁忌;疗效不佳等。

1、PPI类药如奥美拉唑+果胶铋治疗胃溃疡:铋剂是种常用的黏膜保护剂,铋剂在胃酸的环境下沉淀并与糖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和起到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并能增加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PPI类药有强而持久的抑酸作用,作用时间长,因此该药不宜与铋剂合用,故联用后果胶铋效果明显降低或失效。黏膜保护剂可以选用铝碳酸镁。

2、H2受体阻滞剂可致阳痿而病人羞于启齿。

3、H2受体拮抗剂可能诱发精神病复发,既往有该病史的病人最好不用。

4、枸橼酸铋钾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不良反应少而轻,重金属铋具有神经毒性,可引起急性可逆性脑病,表现为精神紊乱、肌痉挛性收缩、运动失调等。用药期间血铋浓度持续在0.24~0.48ūmol/L,应考虑停药。禁用于孕妇及肾功能不全者。

5、吗叮林可致女性泌乳现象和月经延后,停药后缓解。

6、蒙脱石散+口服抗菌药物治疗腹泻:由于前者能覆盖于胃肠黏膜,影响抗菌药物作用,同时可吸附抗菌药物从粪便排出,故所以两者最好不要一起用,如果联用应分开服用。蒙脱石在急慢性腹泻中应用较广,它不但能吸收水分,还可吸附细菌和毒素。因此它不可以和微生态制剂同时服用,如培菲康、四联康等活菌制剂。如果合用,要间隔1~2小时。

7、吗丁林+山莨菪碱+雷尼替丁治疗胃炎:吗丁林能促进胃肠蠕动,可减少雷尼替丁胃中滞留时间而降低其疗效,山莨菪碱是抗胆碱药,能抑制胃肠蠕动,与吗丁林作用相反。

8、肠道感染患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粪便检查白细胞增多等。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常作为肠道感染首选口服用药。由于胃肠道的症状常常同时并存,部分临床医师常常将氟哌酸与制酸剂合用。然而,制酸剂可影响氟哌酸的吸收,使血药浓度下降,使疗效降低。铝碳酸镁也可以影响该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时应用。

9、西咪替丁+5%碳酸氢钠+(混浊);复方丹参+西咪替丁(混浊);

10、洛赛克+复合氨基酸(混浊);洛赛克与5%碳酸氢钠配伍浑浊等。

11、急性胰腺炎时许多人在用西米替丁抑酸,《内科学》第七版、外科教材、《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等也是这样写的,而西米替丁的说明书却为不宜用的。

12、胃肠动力药(常用胃复安、吗丁啉、莫沙必利)不宜联合应用,锥体外系反应增加。

13、胃肠动力药不宜与制酸剂、铝剂合用: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蠕动,影响上述两种药物的吸收,若合用服药时间至少间隔1小时。

14、西咪替丁不宜和硫糖铝合用:硫糖铝需经胃酸水解后才能与胃蛋白酶络和而发挥抗溃疡作用,而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使硫糖铝药效降低。

15、枸橼酸铋钾不宜和氢氧化铝合用:枸橼酸铋钾需在胃液酸性条件下形成氧化铋胶体,形成一层保护膜,而氢氧化铝使胃内ph值升高,造成枸橼酸铋钾的作用减弱。

16、有机磷农药中毒应用能量合剂: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消化科的危重疾病,发病主要表现为毒物抑制体内乙酸胆碱脂酶使乙酰胆碱积聚而产生的临床征候群。有机磷农药中毒常常伴有多个器官的损害,因此临床常应用能量合剂以辅助治疗。体内乙酰胆碱是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静脉滴注乙酰辅酶A可加重乙酰胆碱的积聚。乙酰辅酶A主要是通过三羟酸循环氧化,该过程受ATP的抑制。补充ATP可使三羟酸循环减慢,乙酰胆碱合成增加。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不宜应用能量合剂。

二、理论上不合理,临床实际合理?

1、胃复安与阿托品联用:冤家对头、不共戴天?在有些情况下,它们还是能够握手言和,起协同作用的。在胆绞痛时,两药都能松弛胆管括约肌,合用能提高疗效。对于腹痛、呕吐的病人,阿托品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治疗内脏绞痛;胃复安本身的治疗腹痛和安定作用能减轻疼痛。在止吐方面,二药宜合用,合用比单一用药效果好。

2、PPI联合H2受体阻滞剂(H2RA):日间酸突破(DAB)和夜间酸突破(NAB)。NAB:指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情况下,夜间(当晚22时至次日早上8时)胃内pH值小于4.0的时间持续超过60min。

3、抗菌药物+益生菌?

益生菌种类繁多,常用的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目前看来,乳酸杆菌效果较好。

益生菌的使用时间问题:三种方法。常规抗菌药物一般是吸收后先在胃内起作用。两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

(1)临床上一般间隔3小时以上交替服用。若分开服用不至于被抗菌药物杀灭。益生菌还可及时弥补抗菌药物对胃肠黏膜的破坏,减少抗菌药物副作用。

(2)同时服用抗菌药物和益生菌时,可以将抗菌药物每日2次服用,而益生菌则每日3次服用,尽量错开两者的服用时间。

(3)在三联或四联疗法治疗前后2周加用肠道益生菌。如果同时服用,某些益生菌会受到抗菌药物的杀抑作用影响。因此,或者选择受抗菌药物影响较小的、带芽孢的益生菌,但副作用方面尚无相关报告。

4、腹痛合剂—654-2 10mg+氨基比林 2ml im 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

药理书上说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作用不明显,而且药品说明书上也没有适应症,属于超说明书用药,是不合理处方(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中最严重的一种中的一种。

有一住院医师遇一肠痉挛病人,给予654-2 10mg im,半小时后未见缓解,就再给予氨基比林 2ml im也不知道是654-2的作用,还是氨基比林的作用,十余分钟后痛止;再遇一肠癌引起的肠梗阻病人保守治疗10余天,一天突然腹痛得厉害,请示科主任,看完病人说:打支度冷丁吧。病人家属说:我们先前用过腹痛合剂,效果不错,但科主任笑了笑(我知道他不信,但也不妨试一试,不行就再打度冷丁的意思)在给予肌注腹痛合剂后,病人痛止。临床运用效果不错,但机理不清。也许算理论上不合理,临床实际合理。

5、其他:……

6、甘露醇说明书上写有:颅内活动性出血病人禁用。

甘油果糖说明书上写有:严重活动性颅内出血慎用,急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时,确认不再有出血方可用。

硫酸沙丁胺醇用于预防流产。硫酸沙丁胺醇是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可降低子宫平滑肌对刺激的应激性,抑制子宫收缩。在《新编药物学》、《妇产科疾病诊疗学》等专业书籍中,硫酸沙丁胺醇的临床适应症项下均有预防妊娠早产、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等。可药品说明书上却说这个药物禁用于孕妇。沙丁胺醇妊娠早期是禁用的,此时胚胎处于分化期,使用沙丁胺醇可致畸。而在妊娠晚期,由于细胞分化已完全,所以可以使用。

纳洛酮:有心血管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者等)慎用。临床广泛用于脑梗塞、脑血栓、高血压、冠心病、头晕、头痛、头外伤?但应与病人家属沟通,避免引起病人家属的抱怨。有关资料显示纳洛酮注射液有脑细胞保护作用(说明书仅是急性颅脑损伤)。

双硫仑样反应:主要有四类:

1.头孢菌素,以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者为主,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米诺、头孢甲肟、头孢替安、头孢美唑、拉氧头孢、氟氧头孢等。临床报道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最多。另有少数并不具有甲硫四氮唑侧链者也有发病的报道,包括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

2.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3.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优降糖、苯乙双胍。4.其他药,如呋喃唑酮、灰黄霉素、酮康唑、氯霉素等。

仔猪消化系统疾病 第6篇

【关键词】仔猪;消化系统疾病;腹泻;诊治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近几年猪传染性腹泻病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造成猪场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猪病毒性腹泻中,临床上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各年龄猪只均可感染,其中对仔猪危害最严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必须重视的是,同样是腹泻,但由于病原不同,因此临床表现和防控方法亦不同。所以,亟须对该病进行研究,以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仔猪的数量不断扩大,市场对其健康营养状况要求更加严格。但由于仔猪的生理特点、断奶应激因素及病原微生物感染,仔猪腹泻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成为兽医界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仔猪腹泻病一直是困扰养猪业的一大难题,尽管对该病的研究在防治、营养、管理和遗传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仔猪腹泻仍然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给预防和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提高猪群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是养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疾病,如不能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并及时合理地治疗,则会导致猪场仔猪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高和养殖成本增加。因此,开展对“仔猪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的诊治”课题研究,及早确诊本病,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保证我市养猪业的发展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流行病学

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景德镇市地区仔猪腹泻60日龄内发病率达61.5%,死亡率为22.9%,仔猪死亡数占猪总死亡数的79.2%,其中,因腹泻死亡的仔猪占仔猪总死亡数的81.7%,占猪总死亡数的65.4%。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季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春秋两季,夏季最低;仔猪2~8日龄和28~41日龄为两个发病高峰期;母猪的营养状况、胎次、初乳、补饲、断乳方法、来源、设施等均影响发病。仔猪腹泻病因有传染性(70.1%)和非传染性(29.9%)两种因子,传染性因子主要有大肠埃希氏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沙门氏菌、胃肠道寄生虫等;非传染性因子主要有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等。加強饲养管理和药物与疫(菌)苗的有机结合应用,可有效预防仔猪腹泻发生。

3 仔猪腹泻的鉴别分述

3.1 非传染性腹泻

3.1.1 生理性腹泻

仔猪的生理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系统和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均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也会导致腹泻;仔猪消化系统机能不健全,饲喂高蛋白、高钙饲料会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引起腹泻的发生。

3.1.2 营养性腹泻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和哺乳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哺乳期母猪营养不良,母乳中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矿物质、蛋白质等)缺乏,可致仔猪抵抗力下降,以上均可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3.2 传染性腹泻

3.2.1 传染性肠胃炎

各年龄的猪均易感,以2周龄以下的仔猪多发,且死亡率较高。仔猪吮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后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色粪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仔猪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剖检病死猪可见乳糜管中无脂肪,肠内有黄色液体和气体,肠血管充血,小肠壁薄,胃壁出血,胃内容物为是绿色黏液,空肠、回肠绒毛严重萎缩。

3.2.2 猪流行性腹泻

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以11月至翌年3月多发,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症状较重。仔猪病初常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恶臭稀便。剖检病死猪可见小肠肠管胀满,充满黄色内容物,肠壁变薄,肠系膜呈树枝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3.2.3 轮状病毒感染

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病毒经口进入机体内,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水样腹泻。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为50%~80%,若有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感染则更严重,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仔猪胃壁迟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或灰黑色。

3.3 细菌性腹泻

3.3.1 猪痢疾

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猪群起初发病时常呈急性,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黏液。随着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呈灰色或黄色。

3.3.2 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型大肠杆菌病。本病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身上,以l~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临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委顿,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内含凝乳小片,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粘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甚至死亡。

3.3.3 仔猪白痢

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身上,病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畏寒,拱背,行动缓慢,脱水,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欲增强。病程短的2~3d,长的1周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但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3.3.4 仔猪副伤寒

本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发于1~2月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

3.4 寄生蟲性腹泻

3.4.1 猪球虫病

主要发生于8~9月份,以6~15日龄的仔猪多发,常见糊状至大量水样、黄灰色、恶臭粪便,发病率75%左右,死亡率很低,剖检可见空肠和回肠纤维素性坏死性固膜,大肠一般无病变,空肠或回肠黏膜涂片,瑞氏、姬姆萨或新甲基蓝染色,检查裂殖子。

3.4.2 线虫病

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黏液性或血性下痢。

3.4.3 小袋纤毛虫病

本病的病原为纤毛虫纲、小袋虫科、小袋虫属的结肠小袋纤毛虫(简称小袋虫);为纤毛虫纲惟一较为重要的致病性原生动物,普遍分布于全世界。主要寄生于猪及非人类灵长类大肠内。仔猪感染后精神沉郁,体温有时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喜躺卧,有颤抖现象,有不同程度的拉稀现象,粪便先半稀,后为水泻样,粪便中常带有黏膜碎片和血液,有恶臭。

4 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

4.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安全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防止外来疫病的传入,另一方面加强卫生消毒以减少生产区内的病原微生物;实行全进全出,猪舍定期消毒,力求清洁、干燥,保持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和合理的饲养密度,以减少感染的机会;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避免饲料霉变和高植物性蛋白饲料的大量饲喂,保持动物性、植物性蛋白的合适比例。同时做好仔猪补饲工作,从仔猪出生1周起至哺乳期结束,应保证每头仔猪摄入饲料量在0.75kg以上,让仔猪胃肠功能得到充分锻炼,以增加猪群自身的抵抗力。

4.2 免疫预防

怀孕母猪可在产前21d左右注射1次猪K88、K99疫苗,仔猪出生后12h口服多价痢速清。此外,还应根据当地疫病的发生情况,选择性注射魏氏梭菌、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等的疫苗,切实搞好防疫工作。

4.3 调整胃肠功能

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以1.5%~2%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效果较好)、 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这样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4.4 药物保健

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1d、7d、21d分别肌注第三代头孢菌素0.2ml、0.2ml、0.4ml;仔猪3日龄,每头肌注右旋糖酐铁1ml和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ml,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和腹泻的发生;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日粮中加入益生素,可促进消化机能,调节菌群平衡,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促生长,增强免疫力,改善饲养生态环境,防止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仔猪断奶前后3d,在饮水或日粮中加入电解多维或肌注猪用转移因子,可有效地防止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和环境应激等,避免因应激而诱发保育仔猪发生多种疫病和腹泻;保育猪未进入育肥舍之前,于每吨饲料中加2g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连续饲喂1周,间隔7d后再喂1周,驱虫1次。

4.5 药物治疗

杀菌止痢:氨苄西林40mg/kg体重(加灭菌注射用水2ml溶解)、地塞米松2mg,阿托品2~4ml,深部肌内注射。

止脱补液:5%葡萄糖200~300ml、维生素C200mg、庆大霉素10万~15万IU,混合腹腔注射。

抗菌灭虫:伊维菌素2mg/kg体重,混饲,连续使用7d。

小袋纤毛虫病的特效药是甲硝唑片(灭滴灵);每次内服3~4片,每天3次,连服3d。

参考文献

[1]史秋梅,吴建华,杨宗泽.猪病诊治大全[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1).

[2]杨晓燕.现代猪病诊断与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

消化道疾病 第7篇

1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万华普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万华牌“消康保”粪便隐血胶体金试剂盒 (简称WH试纸条) 。邻联苯胺:10 g/L邻联苯胺溶液、3%过氧化氢液。

1.2 标本来源

本院60例住院患者随机粪便, 男32例, 女28例。收集鸡、兔、羊、牛、猪、蛇、鱼、鸭、鹅等动物血和肌肉, 冰箱保存。

1.3 粪便隐血试验 (OBT) 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正常人24 h的胃肠道生理性失血量约0.6 ml用高灵敏度的化学法隐血试验 (可检出消化道出血1 ml以上) 一般也难以检出用灵敏度更高特异性强的免疫学方法有时可出现假阳性故值得注意阳性:在消化道溃疡性出血时呈间断性阳性而消化道癌症时呈持续性阳性因此可作为良恶性出血的一种鉴别阳性还见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肾出血综合征等一般要求40岁以上的健康人每年做一次隐血试验作为健康筛检摄入引起胃肠出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非类固醇抗炎药可造成化学法隐血试验假阳性而摄入大量维生素C则可造成隐血试验假阴性化学法检查上消化道出血 (胃十二指肠等) 可靠而免疫法主要适用于下消化道 (小肠大肠) 出血的检查。

1.4 方法

单克隆抗体粪便隐血一步检验法操作方法见试剂说明书;邻联苯胺隐血试验操作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操作。

2结果

2.1 灵敏性试验

取正常人粪便2 g加入刻度离心管中, 加蒸馏水至5 ml刻度混匀, 再加入纯化的人血红蛋白的质控品 (浓度为80g/L) 10 μl, 其Hb含量为160 μg/ml, 然后再吸出含Hb的粪便混合液用蒸馏水稀释成含Hb 16.0、4.0、1.0、0.8、0.4、0.2、0.15、0.10 μg/ml的系列混合液, 用两种方法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WH试纸条最低Hb检测出浓度为0.2 μg/ml, 联苯法最低检测出浓度为0.80 μg/ml。这说明WH试纸法比单克隆抗体法灵敏度高, 对人体早期的消化道微量出血更为敏感。

2.2 敏感性试验

用单克隆抗体法及联苯胺法同时分别检测120例粪便隐血标本。对联苯胺法阳性, 单抗法阴性的24例患者, 素食3 d后, 留粪便, 重新用联苯胺法测试粪便隐血, 仅有1例阳性, 而单抗法检测均为阴性结果。

2.3 特异性和准确性试验

在单克隆抗体法阴性标本中, 分别加各种动物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时, 单克隆抗体法始终还是阴性, 而在联苯胺法阴性标本中, 加各种动物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联苯胺法则均为阳性。

2.4 干扰试验

用含维生素C浓度分别为5.0、10.0、20.0、40.0、80.0 mg/ml加入约含Hb 3.5 μg/ml的粪便中, 用两种方法比较, 结果单抗法仍为阳性, 而联苯胺法测得结果为阴性, 再用铁剂及含过氧化物酶的蔬菜汁加入含Hb 3.5 μg/ml粪便中做同样的隐血试验, 结果是单克隆抗体法所做的结果始终不变, 而联苯胺法测得的结果为阴性。这说明单克隆抗体法不受其他化学药品、铁剂、过氧化物酶等的干扰, 而联苯胺则受之影响较大, 易形成假阴性结果。

3讨论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现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正常人24h的胃肠道生理性失血量约0.6 ml, 用高灵敏度的化学法隐血试验 (可检出消化道出血1 ml以上) 一般也难以检出;用灵敏度更高、特异性强的免疫学方法有时可出现假阳性, 故值得注意。阳性:在消化道溃疡性出血时呈间断性阳性;而消化道癌症时呈持续性阳性, 因此可作为良、恶性出血的一种鉴别。阳性还见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肾出血综合征等。一般要求40岁以上的健康人每年做一次隐血试验, 作为健康筛检。摄入引起胃肠出血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非类固醇抗炎药, 可造成化学法隐血试验假阳性。而摄入大量维生素C, 则可造成隐血试验假阴性。化学法检查上消化道出血 (胃、十二指肠等) 可靠, 而免疫法主要适用于下消化道 (小肠、大肠) 出血的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要求粪便隐血试验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以上实验充分证明用联苯胺法测粪便隐血试验, 灵敏度差, 易受饮食影响, 假阳性率较高, 抗干扰性能差, 也易形成假阴性结果, 加之联苯胺试剂为一种强致癌物, 对人体危害极大。而单克隆抗体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到消化道出血与否, 特异性高, 灵敏度高, 不受其他药物及铁剂、动物血等干扰, 只特异性地结合人血红蛋白抗原, 对人体亦无害, 且不受饮食限制, 简便、快速, 是目前早期诊断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一个首选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消化道疾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组消化道系统疾病患者200例, 年龄60~92岁, 平均年龄69.5岁, 其中男性108例, 女性92例。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4例, 肝硬化55例, 高血压54例, 糖尿病52例,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46例, 慢性胆囊炎43例, 脑血管病42例, 肾功能不全28例, 其他疾病33例, 无伴随病者21例。合并2种以上疾病45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上腹痛、腹胀、烧心、恶心、呕吐、纳差、消瘦、呕血与黑便, 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症状出现率为98.0%。中青年 (20~59岁)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50例, 症状出现率为24.1%。

1.2 方法

所用内镜为奥林巴斯CF.V70和GIF.240, 并使用Endovision3000内镜图文管理系统管理相关资料。所有肿瘤最终均经病理确诊;而食管、胃溃疡均经病理而排除恶性溃疡;排除重复检查病例。并与同时期中青年消化疾病患者150例胃镜结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老年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依次为萎缩性胃炎50.0% (100/200) 、浅表性胃炎48.0% (96/200) 、十二指肠炎31.0% (62/200) 、食管炎18.0% (36/200) 、十二指肠溃疡11.0% (22/100) 、食管癌8.0% (16/200) 、胃溃疡7.0% (14/200) 、胃息肉7.0% (14/200) 、胃癌6.0% (12/200) 、食管溃疡3.0% (6/200) 、复合溃疡2.0% (4/200) 、十二指肠息肉2.0% (4/200) 、食管裂孔疝2.0% (4/200) 、出血性胃炎1.0% (2/200) 、贲门癌1.0% (2/200) 、食管静脉曲张1.0% (2/200) 、胃憩室1.0% (2/200) 、十二指肠憩室1.0% (2/200) 、食管息肉1.0% (2/200) 。

2.1 2组食管疾病比较

老年食管疾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裂孔疝、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息肉及其它。除食管静脉曲张外, 老年食管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 (P<0.05) 。

2.2 2组胃部疾病比较

老年胃部疾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癌、贲门癌、出血性胃炎、胃憩室及其它。除浅表性胃炎和其他少见病例外。老年胃部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 (P<0.05) 。

2.3 2组十二指肠疾病比较

老年十二指肠疾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十二指肠息肉、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它。十二指肠炎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复合溃疡、十二指肠息肉、十二指肠憩室老年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05) , 而十二指肠溃疡中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 (P<0.05) , 详细情况, 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为了能对疾病争取早期治疗时间, 诊断极为重要。诊断消化道肿瘤金标准仍为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内镜检查十分必要。本文结果表明, 老年组胃肠道疾病前3位为萎缩性胃炎50.0%、浅表性胃炎48.0%、十二指肠炎31.0%, 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以炎症为主, 且其总体发病率以及临床症状的表现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 P<0.05。但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消化系统疾病无明显的表现症状, 这在临床上应该引起注意, 从而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内镜检查的安全性是制约这项检查的关键。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者多伴有重要组织器官功能的减退或伴有多种老年病, 内镜检查的风险要高于年轻人, 加上老年人本人及家属也有顾虑, 造成患者情绪紧张而增加该检查的风险。因此, 对老年人行内镜检查必须要在有急救条件的前提下进行, 最好在检查中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

参考文献

[1]贾勇, 郑邦海, 刘兰珍.80岁以上老年人消化道内镜检查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 9 (6) :570~571.

[2]吕岩, 唐彤宇.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 (12) :1639~1640.

消化道疾病 第9篇

关键词:雷尼替丁,消化道疾病,常规护理,循证护理

消化道疾病主要是发生在肠胃的各种炎症、溃疡病、腹泻等疾病。消化道疾病种类繁多, 例如胃溃疡、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雷尼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 对良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是国内各医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首选药物。随着护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护理对于雷尼替丁的治疗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合适护理方式有利于雷尼替丁治愈铝的提高以及不良反应的减少。本文通过对82例患者的对比护理, 观察不同护理对雷尼替丁的临床效果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 年龄25~68岁的消化道疾病患者82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1例和循证护理组41例。常规护理组男23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43±17.5) 岁;循证护理组男25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0.5±16.5)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5 d内行胃镜检查或幽门螺杆菌 (Hp) 检测确证为消化道疾病。 (3) 本试验开始前60 h未用过其他治疗消化道疾病药物或用过后确认无效者; (4) 无药物过敏史。

1.2 排除标准:

(1) 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 (2) 需联合应用其他药物的消化道疾病患者; (3) 有严重并发症如幽门梗阻或正在大出血者; (4) 有明显肝、肾、心功能不全者; (5) 用药不足72 h无法评价疗效者。

1.3 停药标准:

(1) 用药3 d以上, 病情无改善; (2) 患者坚决要求停药。1.4治疗方法:常规护理组41例采取口服给药, 服用的方法为150 mg/d, 2次/天;治疗时间持续1周, 服药期间辅助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41例采取口服给药, 服用的方法为150 mg/d, 2次/天;治疗时间持续1周, 服药期间辅助循证护理。

1.4.1 常规护理:

定期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将报告医师, 严格按照现存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患者。

1.4.2 循证护理:

首先采取保证常规护理;另外,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因人而异增加护理项目, 一般包括病房环境、心理开导、转移患者注意力等。

1.5 疗效标准:

(1) 按临床症状缓解与否。愈合:治疗后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症状较前好转, 但仍有不适;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未有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2) 按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愈合:溃疡及周围炎性反应全部消失;显效:溃疡未完全消失, 但面积较前缩小, 周边炎性反应亦有好转;无效:溃疡较前无变化, 甚至面积扩大, 周边炎性反应亦未有减轻, 甚至加重。 (3) Hp消除情况:治疗停止1周后再进行13C呼气试验检测, 结果阴性为根除, 阳性为未根除, 数值较前减小则为好转, 增加或未减小则为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周后行胃镜检查或幽门螺杆菌 (Hp) 检测;循证护理组40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总有效率为97.56%;常规护理组32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总有效率为78.05%。两组数据比较存在较大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步伐的加快, 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消化道疾病, 属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因复杂, 与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精神等因素有关[1,2,3]。雷尼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 对良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是国内各医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首选药物[3,4,5]。

近年来, 循证护理 (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 已经在我国护理领域迅速推广。循证护理通过寻求最佳临床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6]。

本次实验通过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的对比, 旨在探讨不同临床护理对雷尼替丁治疗消化道疾病的疗效影响观察。通过对82例患者的实验结果观察, 循证护理辅助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循证护理组40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总有效率为97.56%;常规护理组32例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总有效率为78.05%。雷尼替丁治疗期间, 良好的病房环境、心理开导、患者注意力的转移等均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结果表明, 循证护理可明显提高在雷尼替丁临床消化道疾病有效率, 值得在临床其他疾病方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相慰, 刘文伟, 石颖花.不同护理干预技术对静脉补钾致局部疼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26) :2419-2420.

[2]崔爱霞, 于学双.心理护理对消化性溃疡出血转归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4) :1962-1963.

[3]尚玉超.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治疗浅表性胃炎效果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7) :5598-5599.

[4]刘伟.多潘立酮和雷尼替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24) :129-130.

[5]何开祥, 杨天娥, 张晋元, 等.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3) :95-96.

消化道疾病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研究对象均为血站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消化道疾病致大出血患者, 总计50例。本研究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试验研究的方法、目的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 m L;排便检查呈现阳性结果;存在胃内积血情况, 积血量达到250 m L;患者表现出心急、头昏、乏力一系列症状[3]。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功能综合征、精神合并症、语言以及认知性障碍、药物禁忌证患者等。50例研究对象包含男性26例, 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35~72岁, 平均年龄55岁;消化道出血32例, 上消化道溃疡18例。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 各25例。试验组中, 男性16例, 女性9例;年龄35~71岁, 平均年龄 (46.78±10.23) 岁;17例消化道出血, 8例上消化道溃疡。参照组中, 男性10例, 女性15例;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 (48.34±10.07) 岁;15例消化道出血, 10例上消化道溃疡。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消化道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本组纳入的25例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即患者在入院之后, 安排具备工作经验的医护工作人员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借助药物对患者进行局部或全身止血的治疗。另外, 在治疗期间需要求医护人员时刻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

试验组:本组25例患者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行输血治疗。即医护人员在了解患者具体失血量的情况下, 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在输血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一旦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 需要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4]。另外, 在输血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液温度以及输血的速度进行掌控, 减少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问题[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住院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手术止血率、再出血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及血小板 (PLT) 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患者止血率以及再出血率采用n/%表示, 进行χ2检验;患者住院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治疗前后凝血指标采用±s表示, 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观察指标对比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完全止血时间比较

经比较, 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14.5±5.0) d, 明显短于参照组的 (22.0±6.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完全止血时间为 (2.5±1.5) d, 明显短于参照组的 (4.8±2.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止血率、再出血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观察组中:手术止血5例 (20.0%) , 再出血1例 (4.0%) ;参照组中:手术止血12例 (48.0%) , 再出血7例 (28.0%) ,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对比, 结果显示,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T、APTT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T、APTT值也均明显低于参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的PLT值也明显高于治疗前,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LT值也明显高于参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参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作为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疾病之一, 其发病因素较多,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严重者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消化道主要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所有管道, 其中包括人体的食管、胃、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盲肠、结肠以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患者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的胃部、食管、上段空肠、十二指肠、胰管以及胆管出血, 而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患者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7]。一般来说, 消化道的本身炎症、血管病变、机械性损伤以及肿瘤等因素, 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状况, 与此同时, 患者临近器官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会累及消化道, 从而导致消化道出血。由于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速度不同, 也会导致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当患者的出血量在400 m L左右, 并没有相对明显的症状, 而随着出血量的增加, 患者就会出现冷汗以及心慌乏力的情况[8]。病情严重的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晕厥、四肢冰凉、尿少以及休克等症状。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变化, 其中血量锐减的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的状况, 若无法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止血以及补充血容量治疗, 患者在临床上则会表现脉搏微弱, 休克的症状。根据患者不同的原发疾病, 其在临床上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便血、发热、肠梗阻、腹壁静脉曲张以及腹痛等症状[9]。临床治疗工作中, 一般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借助粪隐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等试验室检查来了解患者的情况[10,11]。在对患者的具体出血部位以及临床症状表现掌握全面后, 需要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补充血容量治疗、手术治疗。另外此类患者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以及禁食, 在治疗期间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监测, 对于存在原发病的患者采取对症治疗[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14.5±5.0) d, 短于参照组的 (22.0±6.5) d;试验组患者的完全止血时间为 (2.5±1.5) d短于参照组的 (4.8±2.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T、APTT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T、APTT值也均明显低于参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的PLT值也明显高于治疗前,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LT值也明显高于参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消化道疾病致大出血患者行输血相关治疗效果显著。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入输血措施, 能够对患者的血容量加以维持, 避免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下降情况, 提高预后治疗效果[14]。

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专家谈 第11篇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它是指各科_各样的病因作用下,胃黏膜出现的慢性炎症。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大多数慢性胃炎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症状,表现为烧心、腹痛、腹胀、早饱、恶心、食欲差、嗳气、呃逆等,这些症状轻重不一,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慢性胃炎病因

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次的病因有饮食不当(饮食不规律、食物冷热不均或者辛辣刺激、粗糙)、饮酒、吸烟、药物(最常见的是非甾体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波利维、铁剂、钾等),还有胃肠动力障碍或者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导致胆汁反流,胆汁损伤胃黏膜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上述病因主要引起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而特殊类型的胃炎比较少见,与放射线损伤、自身免疫反应、血管炎、,肉芽肿、食物过敏、病毒、真菌感染等有关。

慢性胃炎症状

大部分慢性胃炎都没有症状,有许多患者是在做健康查体的时候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而言,常见的不舒服主要有程度不同的腹痛、烧心、腹胀、早饱、恶心、反胃、食欲不好等。这些症状并非胃炎所特有,其他许多疾病,如胃溃疡、胃癌、胃淋巴瘤、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等也可以有上述症状。因此,医生建议患者做胃镜、腹部B超等来进行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会癌变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关系不大。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合并有中重度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要引起重视,但也不能谈“萎缩”而“色变”。其实,部分轻度肠化和轻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可以好转乃至逆转为正常。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每年只有0.5%~1%发生癌变,发生癌变的患者通常是萎缩性胃炎合并中一重度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如果没有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单纯萎缩性胃炎要发展为胃癌需要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只要定期复查胃镜,就能够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和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变,主要有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A、绿茶、大蒜素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

急性胃黏膜病变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些患者,因暴饮暴食、家庭成员或工作生活近期突发意外及变故,或因病服用某些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激素等),突然出现胃部的疼痛、烧心,恶心、呕吐、吐血、排黑大便等情况,或者一些住院的危重病人,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甚至休克的表现,这很可能是发生了急性胃黏膜病变,医学上也称为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或者应激性溃疡。

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

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主要与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及过量饮酒有关,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某些抗生素等。另外,一些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严重烧伤、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劳累等也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

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可能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药物来治疗其他疾病,同时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较差,易于出现应激状态。因此,老年人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

在日常生活上:培养良好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平时尽量避免酗酒、戒烟、勿进食过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忌浓茶和浓咖啡。保持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焦虑、忧郁及悲伤,作为子女要在心理上多关心老年人,避免老年人由于孤独、缺乏沟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

合理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充分了解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乱服药、滥服药”。对于因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激素类及活血化瘀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服用药物期间的不适症状,调整合理的服药时间,必要时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倡导“少服药,不乱服药”,但绝不是“因噎废食”,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服用药物对治疗老年患者的常见病、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胃黏膜被胃液所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坏死糜烂面。胃溃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5~55岁最多见,65岁以上老年人胃溃疡的发生率在5.2%左右。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其特征性的表现是餐后慢性中、上腹疼痛,可伴有嗳气、泛酸、烧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黑粪和呕血。

胃溃疡病因

正常胃黏膜每天分泌胃液,这里面包括我们常说的胃酸和一些黏液,纯酸性的胃液能够破坏和消化包括胃在内的一切活组织,但是我们的胃黏膜为什么没有受到自己分泌的胃酸的侵蚀呢?

这是因为我们正常胃黏膜表面有黏膜屏障系统,就像万里长城一样,把外来入侵者挡在门外,从而保护自己的胃黏膜。这种黏膜屏障系统包括黏稠的黏液、黏膜上皮以及黏膜细胞的高度更新能力,还有胃壁丰富的血液供应、碱性的胰液和十二指肠液的中和作用以及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它们都是有效的防卫系统。但是一旦外来入侵的力量超过了屏障系统的抵御能力,胃黏膜就会受到损伤,在表面形成糜烂或溃疡,这些有害的物质包括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反流、药物、乙醇、细菌感染等。

下面这些因素和胃溃疡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对老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以注意: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吸烟;服用激素;服用抗凝药;遗传因素;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重大的身体创伤及心理应激事件。

胃溃疡症状

胃镜检查在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应用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67例, 女335例, 年龄最大者83岁, 最小者19岁。

1.2 方法

采用奥林巴斯V70电子胃镜, 镜下的组织病理检查。

1.3 诊断标准[1]

国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溃疡、肿瘤。

2检查结果

2.1 消化性溃疡与性别的关系

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为11.38%, 男性随年龄增长其实际检出率显著下降, 而女性各年龄组实际检出率差异不大。

2.2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本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占4.49%, 食管癌的发病率本组检出率占1.09%;胃癌检出率本组为3.85%。

3讨论

3.1 消化性溃疡与性别的关系

本组消化性溃疡检出率为11.38%, 而十二指肠溃疡4.26%, 明显低于文献报道, 胃溃疡占5.44%, 与文献报道相似。检出结果低于文献有关报道, 与29岁以下组和70岁以上组受检人数所占比例较少有关。

3.2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本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占5.52%, 文献报道[1]目前食管癌的发病率为0.5%, 本组检出率占1.09%;常虹等报道[3]胃癌检出率为1.94%, 而本组为3.85%, 两者均高于文献报道, 与肿瘤好发中老年组及两组受检人数较高有关。食管癌在70以上组实际检出率为6.25%, 而男性实际检出率占9.33%。调查统计该组患者嗜烟酒, 生活的不良习惯较多。胃癌在70岁以上组实际检出率占18.75%, 且男女实际检出率在 (18%±2%) 左右, 差异不大。文献报道胃癌一般认为与环境、幽门螺杆菌、饮食、遗传等因素等有关, 而本组胃癌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很大关系。本地农村居民喜食盐腌食品, 其中除高盐外, 还含有大量亚硝基化合物。食物中的盐分过高, 可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可使COX-2转基因动物模型的胃癌发生增加, 还可使动物模型中的亚硝酸盐致突变率增加, 亚硝基化合物是胃癌的致癌物已有诸多证据。当然也不可忽视其他年龄组的胃癌检出情况。本资料虽无29岁以下组胃癌的检出病例, 可能与该年龄组检查人数较少有关, 但青少年胃癌的报道已属屡见不鲜, 仍应予以重视。

在本地应积极开展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 将其纳入常规体检。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院投入, 改善硬件设施;医院应培养专业的内镜医师队伍;作为胃镜医师, 认真操作, 积累经验;其他相关人员加大宣传,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共同努力使本地区的上消化疾病防治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尹晓芹, 杨晓明, 高云飞.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与尿素酶表达程度的关系探讨.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4) :29-30.

[2]常虹, 赵越.胃癌患者年龄分布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临床荟萃, 2003, 18 (15) :841-843.

上一篇:消防设施下一篇:项目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