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范文

2024-06-19

心脏手术范文(精选12篇)

心脏手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50例均为择期手术的患者,年龄4~75岁,平均37.3岁,男35例,女15例,体重14~81kg,平均43.3kg。

其中5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2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8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行动脉导管结扎术,4例为其它。

1.2 麻醉方法

(1)术前用药: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3mg,哌替啶1mg/k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3~6μg/kg,咪唑安定0.05~0.1mg/kg,依托咪酯乳剂0.1~0.3mg/kg,维库溴铵0.12~0.15mg/kg,采用2%的利多卡因喷喉,对呼吸在气管插管后进行控制。维持麻醉:异丙酚3~6mg/kg+瑞芬太尼mg+维库溴铵12mg+咪唑安定10mg~50ml为麻醉的第1个单位,持续微泵输入按5~20ml/h,直至结束手术,一般用5~10ml/h应用在体外循环中及停止后即可,若有患者需第2个单位麻药的情况,药物剂量可根据手术的进度同比例减少,或采用小剂量静脉注射,不加入肌松药的方法。如皮肤切开、锯胸骨、体外循环前可间段吸入1%左右安氟醚,静脉注射芬太尼0.1~0.2mg。

1.3 术中观察监测

在全麻诱导前桡动脉穿刺置管,在局麻下进行,右颈内静脉在麻醉后穿刺置管,术中对患者SAP、MAP、DAP、ECG、CVP、HR、尿量和鼻咽温等进行持续监测,对血气在转流前、中、后通过抽取动脉血进行分析,同时做好血常规和电解质的分析和测定,依据结果做出适当的调整。

1.4 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除去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的冠状动脉手术的患者8例,其它患者均采用(鼻咽温26~29℃)中度低温,采用(血清比为4:1)冷血停跳液用机器间断灌注,用(含钾23mmol/L)高钾停跳液15~20ml/kg进行首次灌注,以后用(含钾12mmol/L)高钾停跳液10~15ml/kg进行灌注,改用温血在开放升主动脉前进行灌注,持续时间为2~3min。在停机前把室温升至26~28℃,鼻咽温复温至38℃。

1.5 导管拔除指征

拔管的时间按患者在术后进行ICU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和临床表现决定[3]。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称,对简单的指令有反应,清醒,心律无难以控制的失常,胸腔引流出血量<100ml/h,体温>36.5℃。血气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5mmHg,动脉血氧分压>60mmHg,吸入氧浓度<0.5。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血流动力学在术中都为称定状态,其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8~230min的患者42例,平均时间为114min,主动脉阻断的时间平均为71min,心脏在开放主动脉后自动复跳32例,有9例经电除颤后心脏复跳,本组患者中45例在术后6h内把气管导管拔除,平均拔除时间为0.5~8h,在拔管后均无再次插管,患者均无发生术中知晓,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的发生。

3 讨论

快通道心脏麻醉以既要把麻醉深度维持在足够状态,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又要在术后早期施行导管拔除,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为基本原则。医学报道中有很多种麻醉方法,基本为复合短交静脉麻醉药物如小剂量阿片类,吸入麻醉药或镇静药,或长效阿片类药被短效阿片类药代替使用[4]。

3.1 麻醉药物的应用

盐酸瑞芬太尼具有独特的药代学特性,为一种新型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水解代谢经血液或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进行,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以进行较好控制,作用时间较短,在近年来在心脏麻醉的广泛应用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作用有较好显示,同时患者术中记忆和儿茶酚胺释放都较少[5]。对术后镇痛因其作用时间比较短,一般还需一种或多种方法,相关报道不多,本次研究把其作为快速通道心脏麻醉药物方法之一,优势有一定程度的展现。

辅助吸入麻醉药与其它短效经静脉麻醉药物[6],全程对小剂量的芬太尼应用控制在10μg/kg左右,主要在患者在切皮、锯骨和气管插管前受干扰比较明显时应用,为了使麻醉程度的深度得以保障,采取了复合麻醉的方式,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咪唑安定共同维持,应用时间为持续使用微泵输液在气管插管后直至手术结束,可辅以吸入性麻醉药在体外循环前、后应用,为便于对麻醉的深浅程度进行控制,可使麻醉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对于患者麻醉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特别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难免会有波动,故要做相关药物的准备,合理应用血管舒张或收缩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快通道麻醉实施过程中避免术中知晓

全麻患者意识存在的标志是术中知晓,一般使患者产生精神上的并发症,临床认为,心脏手术的术中知晓率要高于外科手术,另外,在镇痛方面,芬太尼也具有较强作用,但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方面,起到的作用微弱,故在心脏手术中,应用芬术尼麻醉为主要比一般外科手术具有高知晓率。本次采用瑞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芬始终连续泵注,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无一例术中知晓发生。

3.3 术后及时有效的镇痛和镇静,术后早拔管

由于阿片类药物在麻醉中用量降低,或为短效,患者在术后感觉不适,疼痛明显并且较早出现。患者血流动力学因术后切口疼痛,呼吸运动受各种管道刺激的影响而引起波动,对患者进行有效镇痛可使其咳嗽和呼吸运动避免发生,从而降低了术后肺不张的出现率,术后进行适度的镇静可控制高血压和心动过速,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预防心肌缺血,对冠心病的患者来讲,更为重要。本次研究在早期主要分次注射小剂量的吗啡和安定,后期采用患者自控镇痛术,在术后患者的症状和日常生活中,使不适症状和疼痛得以改善,无不良反应的发生。拔管为快通道心脏麻醉心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成功早期拔管和缩短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利于术后恢复。

综上,采取快通道心脏麻醉,使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减少术中应激反应的发生率,避免患者术中知晓,可达到缩短患者在ICU停留的时间,术后对气管导管早期拔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Prakash O,Johnso B,Meij Set al.Criteria for eatly extubation after in-tracardiac surgery in adults.Anesth Analg,1997;56:703

[2]吴安石.异丙酚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4):224

[3] Cheng DC,Karski JM,Peniston C,et al.Morbidity outcome in early verus conventional tracheal extuba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2:755-764

[4] Down NP,Cheng DC,Karshi JM,et al.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in fast-track cardiac anesghesia[J].Anesthesiology,1998;89(5):1068

[5]徐美英.快通道心脏麻醉的近展[J].国外医学(麻醉复苏分册),2000;21(60):325-237

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吗 第2篇

起步较晚,第1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于1978年由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等医师完成,患者存活了109天,在我国心脏移植上开创了先河,近年来我国心脏移植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评价心脏外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5年来,心血管外科负责人在国内开展心脏移植手术27例,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1年存活率为8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现最长存活患者已逾5年,并总结了丰富的手术及术后治疗经验。

为心脏手术保驾护航 第3篇

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就有糖、脂肪等物质的代谢紊乱等情况,行心脏手术后,加之精神紧张、手术麻醉等因素,患者体内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多,术后会出现血糖增高,术前和术后的血糖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否则将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保驾

糖尿病患者在心脏手术前应配合医生做好以下准备:

1.入院后应配合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电解质、肾功能、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脂、心电图等,了解自己目前的身体状态,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2.认真配合内分泌科医生做好饮食、药物治疗及必要的胰岛素治疗。

3.适当休息,以改善心功能。

4.进行口腔科、耳鼻喉科的常规检查,女病人还要进行妇产科检查,看是否合并有感染性疾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抗感染治疗,因为任何感染均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需要量增加。

5.术前注意纠正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改善全身情况。 6.术前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下,二氧化碳结合力在40Vol/L以上,24小时尿糖低于10克,无酮体,就基本上可以进行手术,此时很少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请注意,糖尿病患者手术时应该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加强监测,以免发生低血糖。合并酮症酸中毒的患者,绝对禁止手术,必须将血糖控制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再进行手术。

术后护航

糖尿病患者在心脏手术后的保健非常重要,术后早期患者应做好以下几点:

1.术后配合进行胰岛素治疗和血糖、尿糖的监测,按医嘱要求准确使用药物。

2.术后进食富含纤维素、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以利于血糖、血脂的控制。心脏手术后的糖尿病患者应在严密地血糖监测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适当增加总热量的供给,并且增加膳食中蛋白质的比例,以利于伤口的愈合。

3.血糖控制未达标的患者最好不吃瓜果,而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以吃些水果。比如说可以吃黄瓜、樱桃和西红柿等,不易多吃的水果有香蕉、甜橙、芦柑、葡萄、龙眼和红枣。果汁及水果罐头含糖量高,最好不要吃。一天水果的食用量控制在100克以内为宜,吃水果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或睡前1~2小时。血糖控制好的患者也尽量不要在餐后立刻吃水果。

4.在心功能允许的范围内,术后早期要进行活动。因为运动有利于调整心、肺、神经及内分泌功能,有利于控制血糖、改善脂类代谢和调整体重,更有利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体能,使人精神愉快。早期可做全身肌肉的被动运动,如按摩、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等。然后可适当抬高床头坐起,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行走等运动。运动时必须注意安全,活动要定时定量。运动的时间宜在餐后1小时,晚餐后运动最为合适。运动前后要及时测量血糖和心率,避免在运动中发生低血糖。

5.手术后应重视对伤口的保护。术后咳嗽时应双手从伤口两侧往伤口方向稍稍用力,或按压住伤口,以减少胸廓运动,减少咳嗽对伤口产生的张力,利于伤口愈合。

6.术后要长期戒烟。烟的主要成分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烟碱还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血流逐渐减少,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心脏手术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5例患者,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80~94岁、平均(85±4)岁。肿瘤外科49例,普外科30例,泌尿外科20例,骨外科13例,神经外科2例。心脏病情况:心肌供血不足94例,高血压或低血压66例,心绞痛发作史41例,慢性心力衰竭病史8例,室性早搏5例,中重度房室刺传导阻滞5例,束传导阻滞12例,心房颤动7例。合并症:血糖异常84例、呼吸系统基础疾病43例,肝功能异常27例,肾功能异常18例,血液病17例,认知、精神障碍15例。

1.2方法

1.2.1术前处理:详细询问病史,若心肌供血不足,极化液静脉滴注1周,或联合扩张冠脉药物。同时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若为室性早搏,以利多卡因控制心律失常,若合并心房颤动,给予心肌营养药物,将心率控制在100次/分以下。若合并传导阻滞,观察1~2 d,待其他心脏病理表现改善后传导阻滞是否有所改善,若以阿托品处理未见明显改善,术中需做好抢救准备。积极控制其他合并症。

1.2.2术中处理:据手术类型、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其中普外科开腹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泌尿外科手术据手术路径、并发症发生风险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若为骨外科选择神经阻滞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或强化、局麻。神经外科据手术需要选择全身麻醉或强化局麻。硬膜外组织依据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椎间隙穿刺,先给予1%~1.5%利多卡因诱导麻醉,酌情最佳达到理想肌松、镇痛。全麻诱导以丙泊酚、咪唑安定+芬太尼+顺苯。术中,将PET-CO2控制在35~45 mm Hg。若全麻,则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同时依据手术刺激强度、术中指标监测结果,选择性静脉泵入丙泊酚或芬太尼,或追加苯磺顺阿曲库铵。术后,严格按标准拔管,拔管前,若呼吸抑制、躁动较明显,酌情应用新斯的明0.5~1.0 mg+阿托品0.25 mg或东莨菪碱,静注,以拮抗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同时酌情,静注利多卡因1 mg/kg或佩尔地平0.1~0.2 mg减轻拔管刺激。

术中常规检测各项生命体征,并监测麻醉药物给药浓度速率,记录出血量、体液丢量、血液动力学改变,调整麻醉策略。若合并心肌缺血,术中静脉输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的等抗心肌缺血药物,剂量酌情。在术中出现低血压等不良事件时,除用药控制外,还需调整麻醉深浅、输液速度。

1.2.3术后处理:术后鼻导管吸氧,严密监测呼吸、循环指标。积极镇痛,减轻疼痛所致应激反应。对于心肌缺血患者,延长监护时间。安排术后靶向输注自控输注。

1.3统计学处理:WINDOWS EXCEL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结果

24例急诊患者术前未做处理,术中发生不良事件4例、术后发生通气功能障碍7例、循环紊乱11例、中枢神经功能障碍6例,81例择期手术患者经预处理,术中未见不良事件,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9、2例。择期手术者未见死亡例,急诊手术死亡1例。急诊者术后通气功能障碍、循环紊乱、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择期手术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调查显示,80岁以上老年人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20%以上,心脏病高龄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极高,非心脏手术病死率约为7.1%,故需做好麻醉管理。本次研究显示,经过术前预处理之择期手术者,术中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且未见死亡例,而未经处理择期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上升,见1例围术期死亡。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重点:(1)对于择期手术者,做好术前处理,配合手术医师、护士,控制危险因素;(2)选择对呼吸、循环影响更小的麻醉药物;(3)积极预防用药,减轻手术操作刺激;(4)遵循个体化原则,控制给药方法、给药速度、给药重量;(5)掌握七氟醚、丙泊酚等药物的特性,以充分发挥各种药物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冰舒,许德芳,周春晶,等.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前病例讨论[J].上海医学,2010,33(2):186-188.

心脏病动手术的方法 第5篇

1.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也很复杂,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不及时治疗,早期死亡率较高。一般先天性心脏病中仅有少数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自然恢复,有的则随着年龄的增大,并发症会渐渐增多,病情也逐渐加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另外,什么时候适宜手术应根据病情,请心脏专科医生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如孩子的病有无自愈的可能性,将来的病情演变趋势如何,指导合理用药,科学的护理,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能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抵抗力一般较差,容易生病,所以法定的预防接种也应按时进行。

2.目前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使近90%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得到明确诊断,而免于导管及选择性心脏病造影的检查。但仅仅依靠超声心动图而忽视体检及其他资料的综合分析,亦可造成错误诊断。 导管及心脏病造影检查用于其他诊断手段难以确诊的心脏疾病,或伴严重并发症如重度肺动脉高压等为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适应症,亦是必不可少的心脏病检查。 核磁共振、三维成像等技术亦是目前发展起来的新的心脏病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对主动脉缩窄及大动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总之,如发现自己的孩子患了先天性心脏病,或可疑心脏病,在基层医院未能得到确切诊断,应到心脏病专科医院就诊。小儿心脏内科是专门对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进行诊治的专业,不但可诊断心脏疾患,且可以指导您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的最佳时间及方法的选择。

支架手术并非给心脏上“保险” 第6篇

安了支架更不用吃药了

陈大爷今年60岁,这两年来时常会有心绞痛的毛病,不过症状都比较轻,每次发作也就只有几秒钟时间。虽然陈大爷也到医院进行了治疗,医生也曾提醒他心绞痛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等危险后果,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加重,但是他总觉得没啥事,一直没有予以重视,医生给他开具的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等药物,他也总是在家人提醒时才会拿出来吃上两粒。由于陈大爷对疾病的疏忽,这不,前不久因为心肌梗死发作,被送进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因为手术很成功,所以这就成了陈大爷拒绝吃药的理由,出院后家人劝他吃药时,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心脏里都安支架了,而且我现在也没什么不适的症状,当然就用不着吃药了。”家里人听了他的话十分着急,而且冬天天气寒冷,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节,家人担心他一直不吃药,会发生意外,因此家人“强行”带他来医院咨询医生,想让医生劝劝他。

[医生解析]

心脏支架手术并非“一劳永逸”

医生先是婉转地批评了陈大爷不按时服药的作法,医生告诉他,心绞痛、心梗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在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内形成了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当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完全堵塞住血管的时候,就会导致心梗。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通心络胶囊可以降脂抗凝,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保护缺血心脑组织,如果以前能坚持服用的话,完全可以把心梗发生风险降到最低,上一次心梗发作也有可能会避免。

医生接着又给陈大爷介绍了支架手术后不服药的危害,他说许多患者和陈大爷一样,在支架手术后因为胸闷胸痛等不良症状消失,就以为手术给自己的心脏上了“保险”,不再重视药物治疗,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而且是十分危险的。据统计,支架术后一年内因为心梗再发而死亡的概率高达15.8%,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可以通过坚持药物治疗而避免的。

为什么支架手术无法避免心梗再发呢?放支架后暂时疏通处血管,而人体全身的血管是一个大系统,斑块的形成不会只在一处,放支架后疏通了此处血管,其他地方可能又会出现斑块堵塞住血管,再次引发心梗。同时,支架本身也会诱发斑块形成。这就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服用防治斑块的药物,医生说之前给陈大爷开具的通心络胶囊既能通过降脂抗凝预防斑块形成,又能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心梗。

另外,医生指出单靠支架手术不能疏通心肌微血管。在心血管的大血管和心肌细胞之间,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微小的、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它们是将血液运送到心肌组织的最后通道。在心梗发病时,许多微血管都会因缺血、缺氧而受损;而且当支架疏通大血管后,骤然恢复的血流更会猛烈地冲击这些微血管“伤痕累累”的内壁,这些都可能彻底破坏微血管的结构,无法再向心肌组织运送血液,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无再流”现象,可造成严重心肌损害、进行性左室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以心梗患者不能只注意疏通大血管,还需要注意保持微血管的畅通。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能够通过三种作用来保护微血管。一是降低血脂,防止微血管的内皮损伤;二是增强微血管内皮细胞抗缺血能力和抗冲击能力,使其能在大血管疏通之后仍然维持正常的血流通路,供给心脏营养;三是促进梗塞区域的微血管新生,也就是为梗塞区的心肌组织建立新的血液通路,输送营养,从而有效减小心梗面积,所以坚持长期服用通心络胶囊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医生还给陈大爷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是定期复查,让陈大爷在支架手术出院后的1个月、3个月、半年、9个月、1年这几个时间点复诊,这样就可以根据他的动脉通畅情况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第二是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有利于全身良好状态的修复。

心脏手术输血需要比过去减少 第7篇

如果你或者你的挚爱需要进行开胸手术,你可能在想是否需要输血。与十几年前相比,输血在心脏手术期间或之后需要输血的可能性适当降低。部分原因可能是技术提高,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接受库存血的潜在风险和益处。

“输血可拯救许多人的生命。假如不能输血,我们无法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或其他医学领域的工作。”Michael Davidson博士说道,他是哈佛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助理教授。但是,他指出,许多因素使得常规心脏手术的输血减少。

冻存血液

例如,心脏外科医生现在一般使用“细胞回收机”,一种可以在手术期间抽吸、清洗及过滤流失血液, 并回输给患者的装置。心肺机在手术期间接管心脏功能,它的改进也有所帮助。使用较少液体填装机器, 意味着患者血液稀释度降低,降低需要额外血液的可能性。

同时,越来越少患者考虑输血, 部分原因是医生发现心脏手术后缺血并不像以往所想的那样令人担忧。贫血患者红细胞较少,或血红蛋白不足,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运输氧的蛋白。“现在,我们允许某些术后缺血,因为我们知道患者的心脏被修复后,可以耐受缺血。另外,骨髓将在这一期间补充红细胞生成。”Davidson博士说道。

输血风险

另一个驱动力是输血的风险比医生起初认为的要大。研究显示心脏手术后接受输血的患者与不输血的患者相比并发症风险更高,包括感染、心房颤动及某些类型心力衰竭。2014年1月发表在《胸外科年鉴》杂志的一项研究纳入约23000名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 研究发现接受一或两个单位血液的患者比不输血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死亡。原因并不完全清楚, 但有证据显示输血改变免疫应答, 使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和炎症。

自体或定向输血

对于一些患者,在手术之前库存自身血液可能是个方法。自体输血可避免接受别人血液后发生的免疫相关问题。但是,手术之前捐献自身血 液可能导 致轻度贫 血。Davidson博士说:“如果患者的心脏问题已被修复,我们可以允许贫血出现,但大多数患者在心脏问题未被修复好之前,并不能很好耐受献血,例如冠状动脉疾病或瓣膜疾病患者。”但是贫血引起风险较小以及术中出血风险较高的其他患者,如需要进行动脉瘤 (动脉内由血管壁薄弱引起的突出) 修复的患者,可能从自体输血获得益处。

另一种方法是接受有相同血型的家庭成员或朋友的血液,也称为定向输血。这类输血与其他输血的筛选标准一样严格,包括检测严重的血液性疾病,如HIV和丙肝。

与外科医生交谈

每家医院的心脏手术输血率相差很大。但如果脱离实际情况,这个数值并没有意义,Davidson博士说道。例如,进行更多简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比进行复杂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输血率要低。更重要的是,医院是否有最佳的临床实践以及是否尽最大努力减少输血需要。

心脏手术 第8篇

关键词:心脏手术,心理干预,应激反应

围术期应激反应与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及重大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减少其不良反应及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1]。为探讨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2009年1月~2011年12月, 我院对60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采用访谈辅以多媒体介入式心理干预方法实施护理干预, 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 男68例, 女52例, 年龄18~72 (平均48) 岁, 均为在我院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无精神性疾病、糖尿病及内分泌系统病史, 无长期服用甾体类、阿片类药物史, 心功能均为I~Ⅲ级, 凝血功能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及手术病种等一般性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访谈式心理干预方法, 即主要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进行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 (1) 术前访谈:接诊患者后, 采用语言诱导的形式, 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所存在的心理障碍, 并给以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疏导, 以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 (2) 术中护理:患者入室后, 加强观察、细心询问, 对患者的身心状态随时进行评估并做好相应护理; (3) 术后访谈:术后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 交代各种注意事项并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观察组在对照组访谈式心理干预的同时辅以多媒体介入方法:根据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特点并结合患者的需要进行编制设计动漫教材和心理辅导资料, 如手术室环境及围术期的护理配合过程, 正常的心脏结构解剖图以及异常心脏手术修复后的效果等, 在访谈过程中对不能形象说明或患者不易理解的问题, 则辅以多媒体教材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使患者能够一目了然, 消除疑虑, 从而更好地配合手术;在患者入室后, 播放由患者预先选择好的背景音乐以减轻甚至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及术后第3天检测所有患者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和皮质醇 (F) 的浓度, 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焦虑评分[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ACTH及F浓度和焦虑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附表。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各种应激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体液中某些蛋白质成分改变以及一系列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发生变化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3]。心脏手术是外科治疗的大手术之一, 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躯体和精神创伤。在围术期, 患者普遍存在强烈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这主要来自对麻醉手术有关知识的缺乏了解或更深的了解。从而直接影响麻醉剂手术的实施, 甚至引起麻醉和手术意外的发生[4]。因此, 通过正确的心理干预, 让患者克服消极的心理反应, 正确对待面对的手术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有效降低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各种应激反应, 我们在传统的围术期访谈式心理干预的基础上, 采取多媒体视听教材以增加患者的感性认识[5], 同时在术中播放背景音乐以缓解患者手术时焦虑情绪[6],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浆ACTH、F释放减少, 围术期的情绪渐趋平静,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实施访谈辅以多媒体介入式心理干预方法, 能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 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丽萍.不同心理干预方法对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激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9) :1734-1735.

[2]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97-198.

[3]余守章.临床监测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85-320.

[4]梁艳娇, 潘婕, 李书琴.不同阶段量化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病人应激及心理障碍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0, 23 (2) :70-71.

[5]应燕萍.视听教材在胸外科患者围术期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9) :1732-1733.

心脏介入手术的术后护理体会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11月我院38例患者行心脏介入手术, 男20例, 女18例;年龄34~76岁, 中位年龄55岁;农村17例, 城市21例;大专及以上学历22例, 大专以下学历16例;医保患者28例, 自费患者10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后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功能护理的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应转向系统化身心护理[2]。心血管疾病是受心理因素影响最为明显的疾病, 因此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 由于术后的不适, 家庭经济困难, 环境陌生等原因, 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低落, 而情绪因素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情绪因素不仅可导致患者不配合医师的治疗, 而且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术后再狭窄。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同时, 要防止情绪波动给手术带来负性效应。笔者认为术后心理干预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医护人员应增加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安全感。患者从熟悉的环境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里, 内心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监护环境和各种监护设备以及服务流程, 在同患者接触交流中, 应充分地尊重患者, 对患者表达的不适给予理解、关注和安慰;对患者提出的问题, 回答要明确、肯定;各项操作护理要及时、准确, 尽快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 (2) 对患者宣教有关知识, 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提高, 有利于情绪逐渐恢复稳定, 进而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3]。

1.2.2 术后常规护理:

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内容包括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 注意心率、心律的变化, 及时发现有无心律失常等;严密观察切口有无出血及血肿, 发现出血后及时手法压迫止血;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遵医嘱给予抗炎、抗凝、补液治疗;加强生活护理, 协助床上进餐及大小便;术后鼓励并督促患者大量饮水, 24h饮水量>1500ml;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补充水分以增加尿量;术后24h内咳嗽、打喷嚏时应轻轻压住腿部切口, 以免震动引起疼痛或出血。

2 结 果

通过对38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精心护理, 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3 讨 论

心脏介入手术是目前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方法之一[4]。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心血管疾病是受心理因素影响最为明显的疾病, 因此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密切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所以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后应用心理护理是促进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以适应系统化护理的需要。目前功能护理的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应转向系统化护理。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护理工作中的操作技术, 而且还要具备心理、教育、伦理、哲学、美学等多方面知识, 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 满足患者需求。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徐萍飞.女性心脏介入术后尿潴留的诱导排尿效果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7, 7 (3) :216-21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3-285.

[3]闫金辉, 任茂年.成人护理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微创小切口心脏手术的护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3例, 男48例, 女55例;年龄6个月~32岁;体重7~60 kg。其中ASD 10例, VSD 16例, PS 2例, PDA75例。术前均由UCG明确诊断, LVEF值均﹥60%。

1.2 手术方法

全部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CPB组:仰卧位右胸抬高45°, 从右腋中线第二、三肋到腋前线第五肋作一5~6 cm的半弧形皮肤切口, 背阔肌前缘与胸大肌之间切开部分前锯肌, 经第三、四肋间进胸。以2个小撑开器十字交叉撑开切口两侧的皮肤和上下肋骨。将右肺压向胸腔的后方, 暴露心包和右侧膈神经, 平行于右侧膈神经前2.0 cm处“L”形切开心包, 上端止于升主动脉心包返折处, 下端止于膈肌上1.0 cm处, 充分悬吊心包以能良好暴露右心房、房室沟;右侧上、下腔静脉和上、下肺静脉。肝素化后, 主动脉上端缝置荷包线, 上、下腔静脉游离套带, 然后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分别置管, 建立体外循环, 4例在常温并行循环下心脏不停跳, 右心房壁纵行切开行ASD补片修补术;其余均在中度低温, 主动脉阻断于其根部灌注冷停搏液, 心脏停跳后行心内畸形 (ASD/VSD补片修补) 矫治术。两例PS行肺动脉纵形切开松解狭窄之瓣膜口, 四例同时行三尖瓣环De Vega环缩术, 3例同时行二尖瓣“双孔”法成形术。心内操作完成后心脏均顺利复苏, 常规缝合心包, 放置胸腔引流管一根, 逐层缝合关胸。PDA结扎组:均取右侧卧位, 左侧腋下小切口[1]或左侧改良小切口[2], 胸膜外或进胸PDA结扎术。

1.3 手术护理

1.3.1 做好心理疏导:

针对患儿对手术的恐惧感, 手术室护士于术前一天即需去病房访视患者, 查看病历, 了解病情, 检查术区及全身情况, 查阅各项检查结果是否正常,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小切口手术的优点, 消除患者和家属的紧张心理, 与患者建立初步感情, 变生面孔为熟面孔, 便于安抚患者, 保证在手术日顺利将患者安全接到手术室配合进行麻醉、手术。

1.3.2 做好手术的各项准备工作。

备好各种药品、材料、设备、器械, 由于腋下小切口的手术野较深, 要准备一些较长的手术器械。协助麻醉师、灌注师进一步安慰患者, 快速进行血管穿刺, 建立血管通道, 同时帮助摆好体位, 对于右侧卧位的患者, 注意避免压迫臂丛神经, 安好固定带、电极板, 协助手术医师进行消毒, 铺单。

1.3.3 手术前、后要仔细、认真地清点器械和物品, 作好记录。

术中精神集中, 眼睛盯着手术野, 耳朵听着手术医师的每一个指令, 注意观察整个手术进程, 调节无影灯、手术床的高低、角度, 电刀功率。及时、准确地将各种器械、材料及缝线等递送到位, 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完毕注意接管, 并注意观察引流瓶内的引流量、伤口敷料的包扎, 协助麻醉师仔细搬运患者并护送至ICU, 做好交接工作。

2 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 术后恢复良好, 无任何并发症。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1~68 min, 停搏组主动脉阻断时间13~50 min, 术后胸腔引流液0~220 ml。出院前复查EKG、UCG和胸部X线平片, 除3例VSD修补术后患者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外, 无残余分流, 无胸腔积液、积气, 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微创小切口心脏外科手术因其在手术效果和美容方面的优点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开展。每一种手术切口都有它各自的优缺点, 一定的应用范围。右胸切口在开展心内直视手术的早期即采用[3], 但很快被胸部正中切口代替。

常规应用的胸正中胸骨劈开切口, 虽手术野暴露好, 操作方便, 适用于大部分心脏手术的要求, 然而创伤大, 出血多, 而且正中切口皮肤瘢痕明显, 患儿术后易致胸骨畸形, 影响美观, 对患者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满足患者对美容和减轻疼痛及损伤的要求, 各种创伤小、伤口隐蔽、美观的微创小切口方法应运而生, 其中也包括了以前曾用的右侧胸部切口, 以及胸腔镜下心内直视手术, 这种腔洞状手术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切口, 它的切口更小、更隐蔽、损伤小、出血少, 也许将是今后心脏外科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方向, 然而这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和体外循环设备, 医疗费用昂贵, 手术时间相对也较长 (比常规手术时间要长25%左右) [4]。另外经过很多实践的考验, 发现右侧胸部切口对女性患者的乳腺发育和功能有影响[5]。而右腋下小切口不仅可避免上述之缺点, 还具有切口更加隐蔽, 进胸、关胸便捷, 损伤小, 出血少, 切口张力轻, 可减少术后切口瘢痕增生[6,7,8]。

小切口手术操作具有一定难度, 表现在主动脉插管、下腔静脉套带上。尤其是成年患者, 胸腔较深更是如此。更需要器械护士专心、细致地协助, 必要时还要帮手术医师作一些牵拉、暴露的工作。每一例手术的成功都是整体配合的结果, 每一次操作、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对已经成功的手术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手术结束, 搬运患者这样简单的工作, 也会因为心血管手术患者所应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随体位的变化而发生血压的变化[9]。所以手术护理的程序一定要涵盖整个手术的始末[10]。

摘要:目的:介绍微创心脏手术护理的体会。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2月应用右腋下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10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16例, 肺动脉瓣狭窄松解2例, 并行MVP3例, TVP4例。左腋下小切口PDA结扎术30例, 其中胸膜外12例, 改良小切口PDA结扎术45例, 其中胸膜外6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1~68min, 停搏组主动脉阻断时间13~50min;PDA结扎组手术时间的1h, 术后胸腔引流液0~220ml。无死亡及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结论: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左腋下小切口和 (或) 改良小切口PDA结扎术是一种具有良好美容效果的手术方法。术前良好的心理疏导、技术宣教、适当手术器械的准备, 配合麻醉师建立血管通道、摆好患者的体位, 手术当中紧跟手术步骤的密切配合至关重要。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心脏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刘锦屏, 夏春秋, 张剑钟.小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J].中国综合临床, 2001, 17 (9) :702.

[2]刘锦屏, 孙炜琪, 于波.改良小切口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36例报告[J].山东医药, 2006, 46 (33) :57.

[3]Kirklin JW, Barratt-Boyes BG, et al.Cardiac Surgery[M].New York:Wi-ley, 1986:463-497.

[4]王文林, 王武军, 张希.微创心脏外科的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10) :1002.

[5]Cheyup LL, Siewers RD, Futrell Jw.Breast and pectoral muscle malde-velopment after anterolateral and posterolateral thoracotomy in children[J].Ann Thorac Surg, 1986, 41 (5) :492.

[6]刘迎龙, 孙寒松, 尚玉强, 等.右外侧剖胸法体外循环下心脏畸形直视手术37例报告[J].中国循环杂志, 1996, (11) :286-288.

[7]Massetli M, Babatasi G, Rossi A, et al.Operation for atrial septal defect through a right anterolateral thoracotomy:current outcome[J].Ann Torac Surg, 1996, (62) :1100-1103.

[8]Laks H, Hammond GL.A cosmetically acceptable incision for the medi-an sternotomy[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0, (79) :146-149.

[9]黎介寿, 吴孟超, 段国升, 等.手术学全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28.

安全经济的针刺麻醉心脏手术 第11篇

安徽籍患者黄某,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疾病多年。近来经常出现胸闷、气急和心绞痛,并有早期左心衰症状。我们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早年有过肺结核病史,且伴有老慢支、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若采用常规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式,心脏手术后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

经过心胸外科与麻醉科、针灸科多次讨论,我们决定对黄某采用无气管插管的针刺麻醉方式进行心脏手术。经过10天的术前准备,我们成功地为黄某施行了针刺麻醉下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针刺麻醉的优势凸显,患者恢复迅速,未出现任何肺部并发症,医疗费用也比常规全身麻醉手术节省了一万多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刺麻醉技术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且在海外引起轰动。但因种种原因,“针刺麻醉”后来渐渐退出手术舞台。如今新的时期面临新的医疗形势,国家号召大力挖掘传统医学优势,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针刺麻醉技术又开始步入医学前沿,并且旧貌换新颜。

我院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大力开展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截至2007年底已实施了300余例手术,其中针刺麻醉心脏手术已突破10台,手术矫治的心脏疾病病种由单纯的先天性心脏病,扩大到单瓣膜和双瓣膜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患者年龄最大可达70岁。

“伪科学”还是“真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针刺麻醉手术走入了一些误区。当时,过分强调患者的“完全清醒状态”,将手术中病人能“喝水”、能与医务人员对话作为针刺麻醉效果显著的标志。同时,有些地区对适应证的选择不够谨慎,对患者勉强采用针刺麻醉,造成部分手术麻醉效果不佳,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心理创伤。

由此,原本极有发展前景的针刺麻醉手术逐步陷入彷徨之中。甚至在本行业,一度将针刺麻醉心脏手术视为“伪科学”。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全国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工作基本停顿。

随着对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理念得到更新和发展,原来“术中力求患者保持完全清醒”的传统理念逐步改进为“保持患者在无痛苦、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接受手术。也就是说,过去的单一针刺麻醉方式改变成了针药复合麻醉。具体方法是,在针刺麻醉的同时,辅以适量的麻醉药和镇静镇痛药物,但其剂量只有原来的1/10。

由于针刺麻醉理念的改进,针刺的穴位和强度有了调整,辅助药物的选择和注药时机也有了改进,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时间大大增加,以前针麻手术中心脏停跳时间不易超过30分钟,现在则已达一小时以上,从而保证了复杂手术的顺利进行。

针刺麻醉是如何进行的

如今的针刺麻醉技术,还包括了术前腹式呼吸锻炼、专项心理指导、针感和手术耐受性测试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加安全高效。术前准备时间约需一周。

心脏手术过程中,针灸科医生将约6根银针对称地扎在患者手臂内侧的郄门、尺泽、中府等穴位上。银针底部连接着的仪器,以0.2毫安培电流频率持续刺激穴位,在神经和经络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内组建了一张镇痛网。手术时,病人除痛觉变迟钝外,其他各种感觉和运动功能仍正常。因此,病人可与医生合作,有利手术进行。针刺麻醉手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都比较平稳,手术后并发症少,伤口痛也较轻,因此术后康复较快。

针麻因为无麻醉药过敏、麻醉意外等顾虑,应用比较安全。一些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或年老体弱、休克等不宜采用药物麻醉的患者,依靠针麻技术也可放心接受手术。

优势独特前景广阔

针刺麻醉虽然安全、有效、生理扰乱少、术后恢复快、简便易行,但针麻对某些部位手术或某些病例还有镇痛不完全、内脏牵引时有不适反应、有时肌肉不够松弛等情况。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药物)复合麻醉是一条可行的方法。这样,无论从伦理上还是从麻醉效果上均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极大地减少了麻醉剂量,减少了副作用和并发症,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针麻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麻醉器械,操作较易掌握,在特殊时期如灾难救治时还具有独特的优势。

背景资料:我国针麻基础研究重新启动

由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已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参与。

针刺麻醉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下,从最早进行简单的扁桃体摘除术开始,手术种类迅速扩展到甲状腺、肺叶、胃、脾等切除术,以及膀胱、肾部手术等。但是,针刺麻醉最终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未获得国际认同,其原因主要是镇痛效果不稳定、操作不够规范、作用原理尚不十分清楚。

无需心脏直视手术替换主动脉瓣 第12篇

位于主动脉内的单向瓣打开,才能让血液从心脏流至机体的其他部位。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瓣叶可能变硬,被钙沉积物堵塞,导致血流受阻。该问题称为主动脉狭窄,累及约12% 75岁或年纪更大的老人。症状包括感到头晕、衰弱、疲劳和喘不过气。除非替换瓣膜,否则一半有主动脉瓣狭窄症状的患者两年内死亡。

以前,心脏直视手术是替换瓣膜的唯一选择。但是,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见图示) 手术提供了一种创伤更小的选择,恢复更简单、更快。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两种装置(Sapien瓣膜和Core Valve) 仅批准用于手术风险大的患者。然而,随着在更广泛人群中试验该装置的研究结果出炉,心脏病学专家希望未来TAVR的应用更加广泛。 此外, 越来越多手术在无全身麻醉下进行。因此,装置和手术本身的改进也推进了这个趋势。

扩展用途

哈佛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心脏外科医生Tsuyoshi Kaneko博士说道:“我希望一年或两年内TAVR的适应症可扩展到治疗中度手术风险的患者。”

传统的瓣膜置换手术需要打开胸腔,连接心肺机,然后需要在医院住院一星期左右,恢复期漫长。这对任何人而言均有风险,特别是身体虚弱和有其他健康问题的老人。医生使用综合以上问题的在线工具评估患者手术期间死亡的风险。高于8%认为是高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TAVR。

早期结果发现TAVR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包括新瓣膜周围泄露以及与手术相比有更高的卒中风险。但是,更小的改良版递送装置以及新瓣膜比较早的版本相比泄露明显降低。Kaneko博士称,最新数据显示,与手术相比,卒中风险可能更低或相似。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

如上图所示,在TAVR手术中,由猪或牛组织制成的主动脉瓣替换物卷曲在未充气球囊上,并放置在薄的软性管(导管) 尖端。然后,医生将导管嵌入到患者大腿顶部的血管,沿着血管到达心脏和主动脉之间的开口。待到达主动脉瓣患处,装置扩张,锚定旧瓣膜。

恢复更快

对某些患者,可能还有一个好处。在一些医院(包括哈佛附属医院),医生在很多TAVR手术期间使用清醒镇静,而不是全身麻醉。在全身麻醉下,患者手术期间无意识,第二天常常极度无力,需住院四至五天。在清醒镇静下,患者感到放松,手术期间可说话。常常两天后可回家。Kaneko博士称:“有一个患者接受清醒镇静下TAVR手术, 术后感觉非常好。 第二天,他直接在波士顿搭了辆快速巴士回到缅因州家里。”

TAVR缺点

但是,TAVR有一些缺点。TAVR术后需要起搏器(调节心率的植入型装置) 的风险高于外科手术。其中一个心电系统恰好位于主动脉瓣之间。在TAVR期间放入新瓣膜时,装置的结构可挤压该区域,扰乱心脏保持规律心律的能力。而外科手术可避开这个区域,因此这方面的风险较小。

另一个问题是花费。TAVR所使用的瓣膜比外科手术使用的瓣膜贵五倍。尽管住院时间缩短可以省一笔钱,但TAVR的整体费用更高。然而,由于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未接受外科手术,难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成本效益。

不过,Kaneko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患者适合TAVR。目前正在手术期间死亡风险为中度的患者中进行TAVR的试验。其中一种病例为接受过搭桥手术或有轻度肾脏疾病但其他方面健康的八旬老人。 Kaneko博士称:“在我看来,很明显这些患者应接受TAVR治疗。”

如果心脏外科医生推荐主动脉瓣置换,考虑是否适合TAVR。如果适合,需询问其他问题:

* 这个医院操作TAVR的经验如何?

* 操作过多少例TAVR手术?

上一篇:曲江模式下一篇:磁性形状记忆合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