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多元化

2024-07-25

社会文化多元化(精选12篇)

社会文化多元化 第1篇

今日美国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迅速崛起有密切关系。这种因素与美国这片土地所蕴藏的文化能量不无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必是建筑于其地理、历史之上, 所以要想解说美国文化必先了解在其历史中产生, 发展的民族精神。以下所列三点是美国文化潜能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爆发的基础。

1) 民主平等思想。18世纪中叶前的美国一直处于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下, 英国的海洋文明孕育出的民主精神和平等思想成为美国日后立国的思想基石。

2) 种族多元化。四万多年前迁自亚洲的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首批居民, 然后是爱斯基摩人, 次之, 欧洲的“海盗”维京人。17世纪, 大批非洲人通过非自愿的方式来到了美洲。多种族的民族构成再加上美国历史上主要的三次移民浪潮为其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及高科技人才。

3) 文化多元化。对于主权国家而言, 殖民时代往往是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但之于殖民时期的文化而言, 其间来自英、德、法、荷、爱尔兰文化的相互作用恰好给这一黄金年代注入了无限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尽管民主平等的思想并未能完全充分地体现在在美洲的各个角落 (否则不会出现欧洲移民对美洲本土印第安人进行血腥屠杀的“西进”运动和南方万恶的“种植园”经济) , 但这种思想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欧洲式”的默契。因为文化的交互融合与渗透, 所以也存在文化地域差异, 因而产生小摩擦, 可总能保持总体步调一致与大文化趋同。于是在如此长一段时期, 欧洲人将整个北美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他们开始给有色人种生存的空间。

2“二战”带来的崛起契机

持续了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削减了英国等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 一战后美国已然跃居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中, 由于美国政府调控得当, 且在此期间其娱乐经济得到发展, 美国基本凭借自己的力量克服着危机。在整个欧洲都处于战火之中时, 它在北美泰然自若, 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 美对日宣战。

由于美国“一战”后强劲的经济实力, 再加上民主、平等、相对宁静的社会环境 (因为远离欧洲的是非纷争) 和避难传统, 二战爆发前就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移民, 其中包括受纳粹迫害而避难于美国的伟大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航空航天之父冯-卡门和冯-布劳恩。

二战后美国的全面崛起是其文化传统潜能的大爆发。它供给美国一种令人错愕的发展的加速度, 美国的发展之势如火箭一般直冲云霄。另外, 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大量的海外移民为其社会日后繁荣稳定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保障。大批的外来科技人才对美国的贡献让美国政府尝尽甜头, 因此战后他们出台了《1952年移民法》, 该法规规定“全部移民限额中的50%用于引进美国急需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突出才能的各类人才”。如今美国除了各种族土著外还包括欧洲移民 (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德国、瑞典) 非洲移民、拉丁美洲移民和亚洲移民, 数据显示, 2007年, 美国的种族结构为:白人80.1%、拉美裔15.1%、非洲裔12.8%、亚洲裔4.4%、印第安及阿拉斯加土著人1.0%、夏威夷土著民及太平洋岛民0.2%、多种族 (两个以上种族) 1.6%。其中美国黑人、拉美裔和亚洲裔等少数民族裔总人口已达到1.007亿人。

不同种族的移民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德国人的严谨, 西葡人的热情奔放, 法国人的时尚浪漫, 非洲人的能歌善舞, 亚洲人的勤劳勇敢……这就是美国今日雄霸世界, 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文化领域全面繁荣的原因所在———因为它启用的思想行为模式是“世界人”的构造。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组成不同特色的小团体, 并由小团体之间的摩擦、碰撞创造出更繁荣的经济文化景象。这些有着异国背景的小团体积蓄着巨大的能量, 造就了美国今天非凡的成就。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当今美国的科技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而此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美国本土的创造者。除之前提到的爱因斯坦等人外, 被美国推崇为在各领域的“开创者”还有: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 苏格兰裔;电报之父———萨缪尔·摩尔斯, 英格兰裔;电视之父———戴维·萨尔诺夫, 俄裔;汽车之父———兰松·奥尔德兹, 英格兰裔;无轨电车之父———卡雷尔·范德波尔, 比利时裔;直升飞机之父———伊戈尔·西科尔斯基, 俄裔;原子弹之父———J.罗伯特·奥本海姆, 德裔;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 匈牙利裔;现代火箭之父———威尔纳·布劳恩, 德裔;核海军之父———海曼·里科弗, 波兰裔;空间医学之父———胡伯图斯·斯特劳格霍尔德, 德裔;小儿医科之父———亚伯拉罕·雅各比, 德裔;现代新闻事业之父———约瑟夫·普利策, 匈牙利裔。 (以上内容摘自《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动及动因》)

二战中美国本土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 在欧、亚、非还在为“一片焦土”而重新建设家园的时候, 在美国的战后社会里, 科学家们可以无所顾虑地把精力投向各学术领域的研究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美国带入了高度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并使其一直盘踞着科技领域的制高点。

4 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此方面, 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让美国社会更具多样性和更加注重平等、民主。首先, 美国就是一个由各国移民组成的集体, 虽然种族偶发丑闻, 但大体上安然相处。以黑人为例, 虽然迄今美国黑人的社会待遇仍无法与同国白人并论 (仅为白人所受待遇的73%) , 但在长期的权利斗争中, 一方面黑人团体内部产生了独具个性的文化产物, 尤其在艺术领域, 比如:Hip-Hop街舞文化, 另一方面白人和黑人也在争斗中融合。第二, 随着社会的发着, 越来越多的有色人种不断拥入美国以及他们所获得的成就, 逐渐打破了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霸权。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开始提升。“近十几年来, 黑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黑人中产阶级已真正成长起来。1996年, 有44%的就业黑人担任 (白领) 职位———从事管理、专业和行政工作而非服务或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同年, 有23%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黑人进入大学, 而1983年仅有15%。”白种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虽未彻底戒弃, 但也逐渐淡化。从2001年迈克-当选美国国务卿, 2005年前康多莉扎-赖斯, 到2008年美国大选, 肯尼亚裔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获选美国总统, 2009年华裔候骆家辉出任美国商务部长。尽管许多人对奥巴马当选总统是证明有色人种在美国的地位迅猛提升的标志持有异议, 但这一事实已经在证明世界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正在不断刺激美国的社会体系向着消除歧视、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

5 对军事、经济领域的负面影响

“力量越大, 责任越大”出自美国影片《蜘蛛侠》。这句话也是全世界对美国的规劝。表面上, 美国也一直扮演着维护世界和平, 铲除国际奸佞的角色。但如果心术不正“力量越大, 则破坏力越强”。这在军事和经济领域显得尤为突出。2003年美国绕开联合国直接进攻伊拉克, 虽打着“消灭恐怖主义”的旗号, 但世人皆知美国此举所谓哪般。在经济问题上, 2007年8月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 出于无意或故意次贷危机导致美元大幅贬值, 致使中国等手中握有大量美元、债券的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集合了全球经济精英的美国的高盛集团 (Goldman Sachs)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他们也是希腊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他们助纣为虐, 与约翰-保尔森机关算尽, 狼狈为奸在金融海啸期间赌欧元大跌, 反赚200亿美元;用尽各种手段抹平希腊财政赤字, 使其顺利加入欧盟, 后来又帮助希腊发行债券进而拖累德国工业银行和荷兰银行, 最终导致了希腊危机和德国政府出资135亿美元拯救德国工业银行及荷兰银行被苏格兰银行收购。多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悬于美国之上。美国因其对多元文化的开放而得益成为超级大国, 并且一直保有这种海纳百川的态度, 吸引着全世界各领域的精英前往工作、定居, 不断巩固其地位。

摘要:美国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等领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如今, 美国正以其无可阻挡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众多优秀人才求学美国, 建设美国, 服务美国。那么美国是凭借什么获得今天的地位的?这种优势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优势是怎样作用于美国社会进而影响世界的?该文从其历史根源至文化衍生、经济发展和科技及军事领域的突破将其多元化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一一详述。

关于文化多元化的演讲 第2篇

Respect Cultural Diversity

It can’t be deni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cultures, however, culture of complementary and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tendency.After all, there is not a perfect world.How can it have happened that each cultures and values exists here? We will always find enough of the reasons and excuses.On the other hand, of course, each cultures and values have their own shortnesses.In my opinion, culture is everything about human, and also the precious wealth that was accumula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Besides, it’s certain that different plac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This situation is influenced by economics and politics maybe another thing else.I believe, we have heard that German are serious and silence, British are reserve and proud, and French are romantic.It’s just the typical character of them.On the whole, in Europe and America, people are independent and like creating, moreover, they also have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spirit of adventure.By the way, I’d like to talk about Japan.We have to admire that Japanese behave well on individual politeness and self improvement.And they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 control.Now, let me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generall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During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small-peasant economy developed, which formed feudal culture, thus, Chinese people emphasize peace and patience, and they pay no attention to freedom and personality.Toda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rich the poor in china.So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in culture is different.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are in short of autonomy and creativity.They like working together but being lack of team spirit.And many foreigners say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concerned about face-saving.Then, let’s compare Chinese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Chinese think that relationship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eelings , and human feelings beyond principles, but this situation is complete different in other countries.For example, in northern Europe, it is very definitely that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and there are rarely bully points.Actually it is the standard social model cause this definite value orientation.Under the influence of developed industry and business, western countries emphasize fair, freedom, democracy, science and independence.They are brave to pursue what they like and compete with others.Today, face of globalization, more and more national cultures have the meaning of the world, and cultures have the tendency of convergence.Thus,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diversity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all of us.If cultures tend to be centralized, as a result, the culture of human will not flourish.We should know cultures are special and colorful,.Only respect and protect cultural diversity can we have a good future.

文化传媒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 第3篇

国际知名文化传媒企业主要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相关多元发展之路。进入世界500强的华特迪士尼公司、新闻集团和贝塔斯曼集团三家国际文化传媒企业就是如此。与国际不同,国内文化传媒企业主要是利用各自的区域优势“各显神通”。每年在深圳文博会期间,由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基本反映了我国文化企业的行业发展状况。2013年第五届“文化企,_lk30强”,既有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企业,也有动漫游戏、网络文化、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进入世界500强的文化传媒企业,相关多元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首选,这些企业主要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采用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而我国进入文化30强的企业,相对产业单一,一般都在产业链上下游扩张,或走不相关多元发展之路,且产业链都很短,或在广播电视,或在出版,或在游戏,或在文化地产,或在文化科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文化领域的政策壁垒和文化行业的不完全竞争。长期的行政资源配置机制,使我国文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充分,几乎没有市场机制形成的收购、兼并,只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资源重组,而没有跨领域的大的传媒集团。各大报业集团中,没有太多的期刊资源,更没有电影电视业务,报业集团基本就是个报纸集团。期刊资源都分散在各行各业,成为所在行业的珍稀资源,却又不怎么被所在行业重视。产业链没法打通,文化企业只能进入完全开放的、高度竞争的不相关领域发展。所以,要解决我国文化企业小而散的问题,必需厘清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定位、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首先,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改革政府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推动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政府的工作以市场监管和服务引导为主。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法国)在《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一书中用诸多案例指出,美国没有文化部,可美国政府在文化领域无处不在,进而推动美国文化成为无处不在的全球文化。其次,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除了要体现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外,还要兼顾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机会和规则的平等,要积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修改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相互抵触的部分,消除法律盲点,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市场体系的有序。积极构建以政府财政为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竞争,逐步提高我国文化企业整合全球文化资源的能力,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成为跨国文化产业集团。

高校教师社会来源多元化分析 第4篇

1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来源的现状归纳及原因分析

1.1 来源渠道比较狭窄

我国高校的教师招聘由于受种种条件 (如:招聘时间、教师资格、职称、学历、科研、薪资等) 的限制, 基本还是以来源于学校为主, 来源于社会的比例非常少, 流动机制整体不够灵活, 呈现内部循环的特点。比如, 针对学历而言,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硕士研究生学历是基本的要求, 可是绝大多数硕士生、博士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再如, 受入职时间及课程安排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每年的招聘主要集中在新学期开始前的时间段, 这就无形之中限制了社会人员的应聘。另外, 繁重的科研压力、僵化的评聘机制、不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等因素都使得我国高校形式上实现了“面向社会招聘”, 但实际效果却不佳。

1.2 录用形式不够灵活

我国现行公办高校仍然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制。虽然, 一些高校在人才招录与选拔、聘用年薪制及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但对于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师资现状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 截止到2010年, 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为一百三十四万人左右, 非专任教师约占教职工总人数的37%, 其中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而美国早在1987年兼职教师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的38%, 1991年兼职教师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的43%。

1.3 师资构成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于前述的招聘渠道和录用形式, 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师构成状况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诸如:年龄、职称方面断层现象明显;学历方面高学历教师比例偏小;学缘结构方面, “近亲繁殖”现象仍普遍存在;性别结构方面男性教师偏少等。即使有部分兼职教师队伍的加入, 仍主要集中在高职层面或民办院校, 在教学主体中也只是充当“配角”, 或作为教师补充的“应急”措施, 兼职教师的聘用就更少顾及其知识结构和其它结构, 教师资源的单一性也就可想而知。

2我国高校教师社会来源多元化的必要性分析

2.1 是顺应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把“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 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 划入公益二类。”同时要求:“坚持着眼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是对“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 实行优势互补,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等很多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早在2010年4月,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谢仁业, 就曾在《文汇报》撰文, “高校教师来源应多样化”, 指出“目前高校教师大体处于一个超稳定、封闭式、内循环的状态。应该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师来源结构多样化作为改革的重点, 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企业里, 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人才可以作为教师来源, 上海应该率先打开这个通道。”

2.2 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前高校里教学的主力军主要是大批的年轻教师, 他们基本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 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由于“先天缺陷”导致指导学生实践时底气不足, 由此恶性循环往复。故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 日常的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普遍。

多元化的高校教师团队的存在, 跨越了高校层次类型, 突破了教育资源的取向和范围, 能发挥协同作用, 是高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 是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需要, 也是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的建设上, 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

2.3 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高校学缘结构

想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师资学缘结构, 高校必须合理吸收来自不同院校、不同学科毕业的优秀人才, 形成多元合成的学源结构, 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 逐步构建一支来源广泛、专业结构合理, 能够推动高校平稳、快速发展的师资结构。来自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越多, 一所高校的治学和教学风格会更加多样化, 学缘结构也会越合理。

3实现我国高校教师社会来源多元化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3.1 加大各级政府的推进力度, 特别是高校自身的重视程度

宏观层面上的政策支持, 从前述必要性分析中可见早已具备, 现在欠缺的多是微观层面的执行, 一方面是各级政府的推动,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各个高校自身高层领导的足够重视。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拨款等途径对高等教育施加影响, 加强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调控。建设“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是美国大学十分强调的指导思想。各高校应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 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加盟教师队伍, 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出入有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用人机制, 加快高校教师资源社会化进程。

3.2 广开师资来源渠道, 建立“储备人才库”

(1)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等基地的资源。

近年来国家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 推动校企合作、校际联合、产学研一体化、国际交流等形式, 许多高校与生产单位、科研机构联合办学, 建立了多种形式和各种规模的人才培养基地, 产生了一批源自生产一线的师资来源。高校可以通过灵活的形式加大对这一部分资源的利用。加强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将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带进学校。这对于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 克服“近亲繁殖”, 打破高校封闭的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校的专业改造和课程更新, 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活跃学术思想, 促进学术交流是十分有益的。比如河海大学长江基地、黄河基地以及西部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 170多名兼职导师都是长期奋战在水利水电工程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再如:IBM设计大学课程, 派员工到杭州师范大学上课, 这种学校里的“企业班”很是受同学们的欢迎。

(2) 建立完善的校友资源库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 参加社会的工作实绩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友资源库管理系统开发运用校友资源, 除了可以获取关于学校专业设置、学科布局、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的调整等很多方面的建议之外, 更是可以给在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甚至就业的机会, 校友若是能回校做指导老师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2012年启动MBA社会职业导师计划。邀请管理经验丰富、拥有资深人力资源顾问背景的社会成功人士担任商学院MBA学员的职业发展导师, 辅导学员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传授职场经验, 做学员职场的引路人。双导师制 (学术导师与职业导师并存, 本校专职导师与社会兼职导师并存) 是世界上多数一流商学院通用的办学模式。通过邀请包括广大精英校友在内的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担任在校学员的职业发展导师, 构建职业导师与MBA学员的交流沟通平台。社会职业导师将与商学院专职职业发展老师合力互补, 为MBA学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服务。

3.3创新管理体制, 实行动态、灵活、多元的教师遴选与配备机制

顺应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上级主管部门应创新对高校编制的管理, 以加大高校教师结构优化的可实践性。国外高校的聘任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聘任期限上, 往往采用全职、半职、长聘、短聘等形式;聘任方式上有外聘、联聘、互聘、特聘、兼职等多种形式。

高校应尽可能引进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在实践基地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等作为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招聘形式也应灵活创新。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已开始积极尝试, 例如:中国地质大学采用“校际联合”的方式, 与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实施教师共享计划等;华东师范大学一次就聘请了10个法官当兼职教师;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神州学人》编辑部等机构举办“2011年上海高校高端人才网络视频招聘会”等。

参考文献

[1]美君, 盖志毅.高等学校师资结构:指标·问题优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2]曹菱红, 熊伟.中美高校兼职教师聘用机制的比较与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2) .

[3]肖潇.美国高校聘用多元化对我国高校聘用制的启示[J].科教导刊, 2010, (07) .

[4]沈学伍, 葛国曙.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初探[J].文教资料, 2011, (12) .

[5]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术[J].高教探索, 2010, (2) .

[6]肖刚, 洪晓军, 周国君.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5, (02) .

不可通约与文化多元化 第5篇

不可通约与文化多元化

不可通约的理论由库恩和费耶阿本德提出之后,在哲学界曾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不可通约要消解的是基础主义和理性霸权,只有消解了理性霸权,也只有消解了西方文化中心论,才有文化的多元论.文化多元论并不排斥那一种文化,它要提倡的是各种文化的平等性.文化多元论也不是固步自封,文化之间也需要互相学习,只是反对用一种文化去支配和统治另一种文化.

作 者:牛秋业 张桂娥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02刊 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年,卷(期):14(2)分类号:B08 G02关键词:不可通约 理性中心论 文化多元论

社会文化多元化 第6篇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民权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96-02

2006年,政府文件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自此“公共文化服务”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并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公共文化也成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新要求和文化建设的新领域,这既是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变革的重要职能。

一、解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公益性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公共物品作了这样的界定,即“一种公共物品意味着其消费是非对抗性的而且是非排他的。”[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公共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范畴,它是以公共性的设施活动为基础的,这种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提供的,用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2]。公共文化服务既要满足公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也要维持社会良性运行,是社会所必需的文化环境。因此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这种公益性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方向,社会效益是首位,以实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基本目标。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物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免费开放,供广大人民群众享用,完全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具有很强的积极外部效应的公共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一种公益性的服务,这与市场中的经营性文化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通过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间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以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通过政府文化职能的有效发挥,达到普及基本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公众多元化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展现现代社会文明之目的,它将政府的文化建设职能与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有机结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每位公民都能公平享受到同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场所、设施、设备等)。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底线保障,而且关系到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关系到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想的守护和认同,更关系到由国民的文化素养、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参与所培育和引导着的人类创新精神这一系列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切合点——公民权利

新公共服务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在服务于公民社会时,其运行体系所应发挥功能的一套系统的价值观念[3]。其核心理念是公民主权和政府责任,强调服务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通过对话协商表达公民的利益,为公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目标,承担广泛的责任。新公共服务描述的这种以服务代替管制,通过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形成良性互动的多元社会治理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新公共服务理念以公民权利为导向,强调了政府的服务性质。公共服务将以公民对话协商和公共利益为基础,借助社会资本,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对话来实现公民利益的实现,因此,满足公众需求,提供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公共行政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所追求的目标。美国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主张“将公民置于第一位时,重点不应当放在驾驶或划动政府这条船,而应当放在构建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之上。”[4]公共文化服务应注重公共服务的内涵,强调服务机制的创新,强调要为公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导向,提出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的原则,并通过不断加强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网络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公共文化事业。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就是要求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长效互动机制。一是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公众的文化期望,并根据公众的多元文化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规划理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公众参与公共文化事务的管理,积极表达自己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观点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同时,公民社会也趋于成熟,因此,市场和公民社会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无需政府的干预。而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取向刚刚开始,服务型政府理念也是建立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加之,受传统政府本位观念的影响,服务型政府仍然承担着某些掌舵的职能,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仍较低、总量仍需加大,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我们研究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

三、他山之石——西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启示

西方国家有关公共文化的供给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这种模式主张享受公共文化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重视发展群众文化,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公共文化的财政支出也已政府的公共财政为主体。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型”模式。这种模式主张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机构来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各级政府不设专门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三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合作共建型”模式,这种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文化方面采取“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的方针,各级政府部门和中介组织之间若即若离,只是在必要时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国家在公共文化提供上也随着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进行调整,他们在公共文化管理和文化政策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这期间政府在公共文化提供上主要有两次变化,第一次从政府的单方面提供与传播公共文化向推广多文化融合论与文化多元性过渡;第二次是从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政府在公共文化提供上处于主导地位,同时,私人机构也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提供的主体。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知识信息社会的出现,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为社会公民提供一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到以创造性为价值导向,以公共文化政策、政府财政资源来引导、鼓励和支持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进而激活整个社会创造性的新阶段。这也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借鉴。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多元化供给

登哈特认为新公共服务是一场基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过程的理想和重新恢复的公民参与运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关键就在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达致国家、公众、社会多方意愿良性沟通协调的渠道或运作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树立两个重要观念:一是公民享有公共文化的权利;二是树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体系中的基本职能,从政府角度看,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题中的应有之义。因此,只有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定位好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如何扮演角色”,才能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受计划经济传统的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向公众提供的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最大的供应者。这种行政化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造成垄断,而且还不合理地限制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要求,逐渐在观念上从“行政干预文化”向“为文化服务”转变;在只能定位中逐渐淡化“具体操办文化”的功能,而向“提供文化服务”为主转变,在管理手段上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代替行政干预。而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充分,地区间还存在着较大差异,也没有形成发育健全的公民社会,这就决定了民间组织在提供和管理文化服务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由政府提供和管理,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仍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中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扎实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使社会成员享有广泛而充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在公共文化中的首要任务。

当然,政府并非万能的,单纯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也会使社会成员不能享受广泛而充分的文化服务。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趋于完善、公民社会渐趋成熟,公共文化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提供也有待于政府、社会及个人三方的共同参与。政府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供给者,不能垄断公共文化服务,应通过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竞争,使市场、社会、个人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上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提高公共文化的质量,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数量。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西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供给主体的差异,西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是各种非政府组织,而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比重相对较小,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所占比重将会逐渐加大。当然,这需要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明确界定产权,使其合法性得到充分认证,从而发挥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的作用,以弥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失灵。

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逐步形成在政府主导下,由各种社会组织诸如文化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社区及企业参与的制度框架,并在协商对话中实现公共文化供给。

参考文献:

[1]B.A.萨缪尔森,W.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198.

[2]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16.

[3]王枫云.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最新发展[J].行政论坛,2006,(1).

试论组织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第7篇

1 组织文化多元化产生的动因

1.1 全球化推动着文化的多元化

在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共同作用下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 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最重要的支撑, 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支撑的涉及经济、技术、文化乃至日常生活方式的全方位的全球范围内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整体进程。在今天,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全球化密切相关且无法回避,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

全球化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商品, 还将西方文化引入我国。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中国的迅速崛起与发展, “全民学英语”等现象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西方文化正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冲突, 推动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1.2 改革开放促进思想解放

多元化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幅员辽阔的中国, 每个地区或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 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 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习俗与传统, 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差异也很大。在一定特殊时期, 忽视文化发展客观规律, 搞文化专制主义, 强调“一元化”, 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的思想得到很大解放, 并且空前活跃, 文化建设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3 人口流动促进民族融合

做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我国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 与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 呈现出格外复杂的局面。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也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

1.4 整体文化格局缺乏一个主导文化

儒家文化在中国五千年一脉相传的文化历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虽然, 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呈现出儒、释、道“三家文化”并存的局面, 但中华文化多元化发展, 趋势一直没有中断,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也一直没有改变。经过长期发展, 儒家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稳定的核心, 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灵魂。“五四”运动及其以后时期的各种文化领域的变革, 虽然将旧的文化体系推翻, 但是却始终没有将新的文化体系建立起来, 这就形成了中华文化整体格局缺乏主导文化来引领的局面。

2 组织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组织文化也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1 中西方组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中西方频繁的交流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在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的内部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引发的问题逐渐凸显, 西方“物本管理”思想和中国“人本管理”思想开始逐渐地走进彼此。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中西方之间越来越广泛地组织文化交流, 随之而来的是组织文化越来越高的融合程度。亲自去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战略下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途径, 跨国公司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 在异质文化条件下实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有效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 从而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当前, 跨国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分公司所在国的文化以及如何处理或协调公司内部不同部门或单位之间文化的冲突, 以及如何在公司内部形成宽容的文化氛围, 使不同文化之间能相互取长补短, 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

2.2 多元的组织内部文化

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开始向网络化演变,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有更具弹性的文化。因为网络化的组织内部各部门或单位是相对独立的且是自主决策, 所以在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下, 各部门或单位必然会形成能反映本部门或单位风格的、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在网络化组织的部门或单位里, 这些有别于主流企业文化的企业亚文化也会不断发展、创新。因此, 网络化组织的各部门或单位的亚文化、大型跨国公司或集团内部的亚文化以及组织内部有别于正式组织文化的非正式组织的文化, 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表现形式。

2.3 开始探索基于民族文化的本土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于西方, 但是, 后来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发生大规模的流动, 使得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组织环境由以前的同一民族文化背景变成多民族跨文化背景, 使得以前屡建奇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的实践也表明, 我国已经开始创建基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本土化的组织文化理论, 开始解决西方组织文化理论引入到我国后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例如, 草原文化、蒙古民族文化和西口文化共同的作用下, 小肥羊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 提出了“羊文化”的崭新理念。小肥羊继承和发扬了草原文化的特质, 充分利用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 打造了生态型和资源型的企业文化, 形成了民族型的企业文化。

2.4 虚拟组织文化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虚拟组织与日俱增, 随之虚拟组织的组织文化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组织文化通常包括三个层次: (1) 表层文化, 是由组织创造的可视产品和可观察到的礼仪和庆典等构成的人工饰物文化。 (2) 中层文化, 是指组织在某些解决某领域某类问题时习得并逐渐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 (3) 深层文化, 是指组织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总能有效地解决某个问题, 这个方法就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时所形成的基本假设。虚拟组织有以下特点:存续时间短、人员分散、工作方式独立等, 因此建设传统的组织文化体系是不现实的, 所以虚拟组织必须寻找并建设符合虚拟组织自身特点的组织文化。虚拟组织的本质是合作, 有信任才有合作, 建设组织文化必须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团队精神才能完成。

虚拟组织的成功依赖的是各成员组织的业绩。如果合伙组织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就会影响虚拟组织目标的实现。当彼此之间团结合作带来的效益对虚拟组织内部所有成员组织都有利时, 各成员组织就会团结协作, 所以虚拟组织文化必须包含任务文化。因此, 建立强调自我约束的“软文化”对虚拟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 虚拟组织文化的内容就是信任文化、团队文化、任务文化、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文化。

3 结语

文化具有延绵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 除了继承传统文化以外, 更是离不开异质文化之间的比较、借鉴与交流。组织文化的发展和本土化, 更是离不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全球化并不是文化领域的同一化, 更不是文化的全面西方化, 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不是一个文化统制另一个文化, 也不是一个文化替代另一个文化。在一系列因素的交织影响下, 现代组织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充分认识组织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进而加强多元化组织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倪志娟.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

[2]刘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J].哲学研究, 2007 (5) .

[3]邬晓梅, 岳蕾.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及其核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4) .

文化多元化下东兴海事管理初探 第8篇

1、文化多元化内涵

文化有狭隘和广义之分, 但从对人们的影响来看, 文化的内涵是广阔而丰富的, 一切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等均属于文化, 不单只有“文明”和“文化素养”。文化具备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等特点。

既然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 那么随着世界交流的加强和民族融合的加快, 个体或群体间带着已有文化的交流, 必然会有文化冲突, 最后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新局面。文化多元化是指在坚持社会主流文化前提下, 包容和接受多种文化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状态;多种文化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心理的群体文化共存状态。

对于广西东兴, 笔者认为文化多元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对于东兴海事处而言, 面对着越南芒街人民的越南文化、边陲重镇的边民习俗、京族文化、粤语和越南语语言文化、海事人员本身所带的当地文化及海事行业文化等, 众多层面的文化交织于一体, 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 要求海事人员进行海事管理时必须要有多元化文化的概念。

2、东兴海事处成立时间短、地理位置特殊, 海事管理经验显匮乏

2002年东兴海事处经国务院批准而正式成立, 与邻国越南共同管辖北仑河;但直至2009年12月才正式挂牌东兴海事处, 次年3月开始正式工作, 暂无自己专有的海事办公大楼, 实际在编制人员暂为5人。因此, 东兴海事处与广西其他海事处比, 存在社会执法影响力弱, 基础设施不完善, 管理队伍小的劣势。

东兴海事处是广西后起的海事机构, 更有存在和设立的必要, 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地域海河管理需要的结果。但东兴海事处与国内大部分海事单位比, 其管理要复杂和麻烦得多, 除对境内东兴海事管理水域船舶管理外, 它还要涉及对越南进入中方的船舶管理;但与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云南省等有涉外海事管理的机构相比而言, 因部门成立时间短, 海事管理经验要少得多。此外, 因北仑河河道狭窄, 水深浅, 浪潮差、航行船舶小的独特性, 虽为后起海事单位门, 但可借鉴的海事经验也是相当有限。

二、文化多元化下东兴海事的管理困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 特定的环境代表着固有的文化。活在特定地域或习俗在的人习得一种特有文化。东兴在祖国的边陲, 世世代代在北仑河上航运。由于距离中原文化圈远, 受儒家文化小。加之政治因素, 东兴与越南芒街隔河相望, 边境环境较内陆紧张。

1、依法执政与边民固化的自由船舶航行心理相冲突

东兴是广西的边陲重镇, 在东兴海事处正式成立前, 海事职能在东兴市委的领导下委托交通局代理行使, 院内办公, 海事影响力小, 所获实效少。美国哲学家索罗曾写道, “所有的过去都在这里。”布里斯林接着说:“如果价值存在, 而且这些价值被认为是某一已经存在了许多年的社会核心, 那么, 这些价值就一定是世代相传的。”海事处成立前, 东兴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圈, 东兴边民随性所欲地在北仑河上行驶、捕鱼;界河意识淡薄。

文化的世代传承性决定了“自然、闲散、自行决定、不服管”的航行心理固化在东兴边民中。在市场自发原则下, 船厂以利润为核心, 基本无正规船厂。传统的帮派码头治理, 非正规管理, 导致北仑河船舶非常拥挤。无序、无人管、随性的固化心理, 对东兴海事要依法执政形成巨大冲突。

2、越方狭隘“英雄主义”文化与海事管理相冲突

荷兰著名人类学家霍夫斯坦德将文化差异概括成四个名词:“符号”代表最外面的表层, “价值观”为文化最深层的表现形式, 中间为“英雄”和“礼仪”。不管古代神话之文化, 还是当前的通俗文化, 民间传统反映价值认同, 它们传授并强化文化所推崇的重要内容。这就是意味着通俗文化中被尊为的“英雄”的特质会被传授和强化。

追溯越南历史,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 设置象郡治理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并任命今河北正定人赵佗为南海郡尉。后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自立为王, 归汉待高祖驾崩后, 再自尊号为“南越武帝”。赵佗作为越南开国皇帝, 他的行为对越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一个驻外郡尉最后自立为王的行为文化, 会被后代强化, 当作“英雄”膜拜, 越南儒家文化淡薄。所以, 在越南经济政治文化比中国落后的情况下, 越方边民为了极端的个人利益, 非法进入中国水域或以武器威胁乃至直接伤害中方执法人员, 界河管理难度高。

三、文化多元化下东兴海事的管理途经

1、坚持依法执政, 强化边民法律意识

文化是一个活性系统, 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 它是可以变化的。虽然由于历史原因, 东兴海事进驻东兴时, 统计到航运上的船舶基本均是“三无”船舶, 而且还存在严重地假借国籍、套证行船问题。但据文化可变性特点, 通过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执法文化——依法执政的核心价值观, 就会使得以往固有的文化通过文化冲突而发生改变。

为强化边民法律意识, 东兴海事处从解决“三无”船舶问题入手。对新造船舶, 借鉴购车上牌入户的办法, 强制对每艘船舶做船体识别号登记和档案记录。对现存的还能航行的船舶, 海事处通过临时巡检、宣传, 使得船主们主动办理船舶适任证、国籍证;对拒不接受办证的船主处以行政处罚, 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强制船主必须办理相关船舶航行证书;对待造船厂, 东兴红石沟7家造船厂均以纳入海事处的管辖范围, 其他非法经营的“黑厂”均以依法强制取缔。

通过引导和法律强制手段, 使得边陲船厂、船主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及合作意识, 是多元文化冲突的结果, 利于东兴海事管理和边民船舶安全航行。

2、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共建中越联合执法机制

文化虽具有种族中心主义者特点, 隶属某种文化的个人或群体, 就会认为自己所属便是一切事物的中心, 会以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去对他人进行评价和衡量。但作为一个涉外的海事机构, 要能灵活自如的办事, 就必须避免文化种族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 必须持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态度去处理事情。相对中国而言, 越南在历史上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但现在她已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东兴海事处在对越办公时, 必须承认文化的相对性和独立性, 不能以本土文化去评判越南文化行为的高低和贵贱, 应以谦和而恭敬与越方合作。

北仑河上越方船只数远远超过中方, 要想真正规范北仑河船舶航行;中越海事部门必须合作, 在相互尊敬和信任的文化共存上, 建立中越双方对等执法机制, 共享双方船舶信息, 共同治理北仑河航道。

3、加强航道疏通, 以科学的方式保证北仑河畅航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各层面文化经过冲突, 最终形成一个彼此能接受的新的文化系统, 具备共融性和稳定性特点。不论是东兴船民, 还是越方船民, 要实现边民认同中方东兴海事管理方法和理念, 其核心作用力就是东兴海事处, 必须做出便民、惠民的实事。对于船民而言, 航道畅通、航行安全, 便是内心最关心的事情。因此, 便民文化要深植海事人员心中。

摘要:北仑河是东兴海事管理的重要区域, 界河两岸分别居住着越南人民和东兴京族人民。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越南文化、边民风俗等多元文化客观地存在北仑河区域。因此坚持文化多元化的处理视角, 是东兴海事化解管理冲突的前提。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东兴海事管理

参考文献

[1][荷]G·霍夫斯坦德著.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英语文化意识的多元化渗透与培养 第9篇

记得近年来的英语期末试卷中出现过这样的一个题目:要求学生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个题目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让学生感觉陌生的单词, 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对此束手无策。究其原因还是学生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 当然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英语。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求在英语教育工作前线的教师们在英语教学工作中除了加强英语语法知识的传授同时, 应当有意识地渗透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

2. 英语文化意识。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著名英语教授望佐良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 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受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英语教学中适当渗透英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能够克服“母语”的干扰,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活用词汇, 善解口语。

3. 结合英语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注意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 对中国学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错误及其原因进行教学指导。教师在渗透文化意识、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 或者是教材的拓宽。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 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而不是背离教材, 更不是漫无目的的闲聊。

(2) 导入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如果导入的内容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选择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太专业化的话, 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反而产生消极心理, 那样会得不偿失!

(3) 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 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培养和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4. 培养内容。

教师在结合教学渗透培养英语文化意识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词汇的文化内涵。还记得第一次让学生翻译a lucky dog的含义时, 学生都是直译为“幸运狗”, 而当告诉他们是“幸运儿”时, 大家都是惊奇得瞪大了双眼, 感觉不可思议。这就体现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心态。因为在中国“狗”一词基本上与一些贬义词有关, 如“走狗”、“狼心狗肺”。还有在英语中一些亲属称谓名词比汉语要少了很多。如“sister”可以表示姐姐和妹妹, brother”可以表示哥哥和弟弟, cousin”可以表示堂/表兄弟, 堂/表姐妹。

(2) 不同的语境所使用的规范的交际用语。如问候语“How do you do?”和“How are you?”的选择和相对应的答语。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那是随意的一句招呼语, 并没什么含义。但是, 说英语国家的人听到这样的话就会以为在邀请他们去吃饭。还有中国人对别人的赞赏往往表示谦虚说:哪里哪里!而英语国家的人会简单的说:Thank you!表示感谢。

(3)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中国, 到亲戚家做客往往会提前几个小时到达主人家, 然后开始各自喜欢的娱乐活动, 等着吃饭。中国人的风俗认为这样才显得主人的客气, 同时体现客人对主人家的敬意。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接受了主人的邀请后, 往往是在饭局稍前或者稍迟几分钟, 为了让主人在客人来临前有所准备。不至于在客人来了后感觉手忙脚乱。在节日里,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在收到礼物时往往要推辞一番, 最后才无可奈何地接受, 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的话就有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对于收到的礼物要当面打开并加以称赞, 并且表示谢意。

(4)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选择不同的话题。中国人喜欢问别人姓名年龄来表示关心和喜爱。而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他们往往会选择天气、交通、兴趣爱好作为谈论的话题。而中国人会认为那样有点见外, 显示不出热情。

5. 培养策略。

(1) 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 注重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加强,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各种资源, 多观察, 多了解, 多学习, 多体会。只有自己在熟知的基础上才能当好学生的指导者。

(2) 教师在平日的课堂和生活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多使用英语国家的传统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在课余也应该坚持使用英语交流, 加快学生理解和应用的过程。

(3) 教师在每堂课前让学生猜测一句格言或者是谚语,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积少成多, 坚持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纯正的英语学习材料。坚持让学生去模仿看到的影像材料,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并达到学以致用。

(5) 在课后, 教师给在学生推荐一些能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的简易读本,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 逐渐增加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同时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用英语来表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容易犯错误的、闹笑话的日常生活场景, 这样使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给他们留下了思索的余地!

教师应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场地, 运用多变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运用英语这门重要的国际语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 .

[2]平克虹.“英语词语与英美文化”[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5) .

[3]朱媛.“英语教学也应渗透文化意识”[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9) .

社会需求多元化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第10篇

1 风景园林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风景园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全社会都表示关心, 而且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风景园林事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离开了全社会对它的需求, 风景园林也就成了一潭死水。社会需求多元化, 也就是群众从各自的角度需求出发, 去欣赏它, 享受它的魅力, 从而有力地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 人们又向它提出新的需求, 来方便群众, 更好地为游客服务。一定程度上衡量风景园林事业, 应以赢得全社会多方的赞许与否为尺度, 总的来说, 社会需求与风景园林应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

2 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2.1 地方党政领导, 特别是主管部门的领导人, 对风景园林事业, 是否重视, 并从实际出发和科学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我省的马鞍山市对影响风景园林发展的单位和村庄, 采取果断措施。下大力气, 该迁走的迁走, 该整理的整理。为马鞍山市被批为全国第三批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反过来, 也有许多城市对风景园林不够重视, 没有从实际出发和科学的态度, 导致不少城市风景园林面临危局。

2.2 规划部门没有按国务院颁布的《园林绿地工作条例》规划风景园林, 而是以满足社会需求多元化为由, 大搞商业经济, 毁绿地建商场, 连机关院内多年保留完好的庭院绿地也被毁坏殆尽, 终日为叫卖声和前店后坊所取代。

2.3 风景园林事业部门, 只顾一时利益, 盲目建索道、宾馆、开公路、毁坏了难以恢复的绿地和自然景观。风景区的坏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这些都对风景园林的发展, 产生很坏的影响。

2.4 不是科学的对待风景园林植物品种的优缺来决定取舍, 而是片面听取某些人的需求。如上世纪90年代初, 安徽的“大砍法梧风”, 法梧通过整形、修剪、夏荫冬阳, 造型优美, 是城市街道优良的街道树种, 却惨遭厄运。

2.5 某些地方领导出国参观, 对西方城市风景园林大加赞叹, 并要一味地照搬洋人的风景园林, 强调大力发展草坪绿化, 却不明人口多, 耕地少、不富裕的国情, 将多年庭院绿化效果美的花木砍去, 栽上草坪, 这是对风景园林的摧残。

2.6 风景园林不能无休止地过量接受游客的观光旅游活动, 必须有一个量的控制和养护、管理的恢复期。风景园林经受不起人们超负荷的活动, 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打着满足社会需要的旗号, 无休止地, 全天候开放接纳游人, 那对风景园林来说简直是一种慢性自杀。

2.7“以园养园”应适度控制, 不能只顾挣钱, 没有投入, 单纯的以园养园, 任其自然, 长此以住, 园将不园。

3 保护和发展中国特色式的风景园林, 是对社会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

社会需求多元化, 必须是在保护和发展风景园林的原则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风景园林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 必然日趋破坏, 甚至面目全非, 最后消失, 怎么能谈得上满足社会需求多元化呢?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环境优劣问题, 所以保护和发展风景园林是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事情, 没有风景园林也就谈不上社会需求了, 何况又是多元化呢?

保护和发展风景园林要从国情, 省情、市情入手, 也就是要保护和发展中国特色式的风景园林。不能离开我国人口多, 耕地少, 刚脱贫, 全社会文化素质偏低, 这个国情现实。否则不是劳民伤财, 就是空谈。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风景园林, 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多元化, 要求各级领导实事实是, 尊重科学, 循序渐进, 提高各地民众文化素养, 从而使中国特色式的风景园林事业大踏步前进!

摘要:就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浅谈社会需求多元化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影响、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需求多元化,风景园林,影响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园林规划设计[M].安徽大学出版社.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思政教学;传统文化;兼容并蓄

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发生在“五四”时期,那时,鲁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把西方的先进文化带进了还处于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热潮。那时,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在科学与民主思想的热切呼声下,无数青年抛弃了旧家庭,走上了革命的新道路。今天,在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已然不是童话,不论你愿不愿意,各种文化都会铺天盖地的向你涌来,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的轰炸,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显然已经陷入困境,高效思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挑战

30多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开始侵入到我国本土,对广大群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入侵的速度更加急剧,特别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大,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造成了对主流文化的冲击。高校,是年轻人成长、成才的摇篮,是年轻人思想走向成熟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能够做到让大学生们在面临各种文化的抉择时,能够进行辨别、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能始终根治于传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的华美外衣所吸引、迷惑,这是所有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重大命题。

当然,不可否认,文化的多元化在我们的眼前打开了一扇世界的大门,有了这扇门,可以使我们从原有的思想局限中走出去,认识更加广大世界,认识到人生选择的多样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但是,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即传统文化往往会受到冲击,因为外来文化往往具有新奇、通俗的特点,它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更能满足人们追求轻松、愉快的生活需求,相比之下,主流文化对人的约束性更强,更看重个人道德上的完善。正因为如此,年轻人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左右,而忽视了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引导青年人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多元文化。

二、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立足点

在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中,必须有明确的立足点,那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一切改革的根基,任何人都不能动摇。那么首先在教学中,要告诉青年人,什么是传统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简单的说就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仁”,即仁爱,也就是广义上所说的爱人。这种爱不仅包括亲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也包括对民族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对身边的人的爱。“仁”的思想,是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核心。

“义”,就是指道义。它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的一种明理、纯良的内心坚守。

说到“礼”字,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礼仪之邦”这四个字,中国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向来是最重视“礼尚往来”的。谈到“智”,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就是有智慧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所具有的一种豁达的态度。

“信”的意思就是诚实,是我国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条根本原则。唯有待人以诚,做人以信,才会为自己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仁、义、礼、智、信”,言简意赅,作为传统文化的五字真言,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在我国是其他类型的文化所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在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中,所有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这五个字为根本展开教学,只要根本立住了,相信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接受西方先進的文化理念

“五四”时期,西方文化如涨潮时的海水一般涌入我国,那时,以“北大”为中心,展开了两种文化的论战。蔡元培校长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宏伟胸襟提出了“兼容并蓄”的观点,让两种水火不容的文化在北大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今天回想起来,当年蔡元培校长敢于这样做,不仅需要胸怀和气魄,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强大信心,如果没有信心,谁敢放任外来文化在我北大讲坛上肆虐。今天,我们面临西方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比之百年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在讲坛上也不必回避外来文化,我们要大声的、勇敢的把西方文化带到课堂上来谈论,让学生自己去辨析,哪些文化是优秀的,可以融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为我所用;哪些是文化中的糟粕,是不足取的,我们了解这种文化,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到它的本质,是为了摒弃。只要根扎于传统文化的磐石之上,然后再引导学生建立“扬弃”的文化观,学生就能正确的面对西方文化,懂得取舍。

(三)创建兼容并蓄的教学模式

任何一个人,如果故步自封就不会进步;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故步自封,就会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经过了与外民族的文化的融合过程,才不断的壮大发展了自己。所以,对于多元文化的共存局面,对于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失色,在课堂上,高校思政教师要以兼容并蓄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不回避外来文化,也不妖魔化西方文化。一切文化能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流传下来,都有它自身的可贵与可取之处,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有它自身的弱点和弊端。正因为高校面临的教学对象是思想已经相对成熟的大学生,所以,教师更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有可能对小学生还能起到点效果,但是,对于20几岁的年轻人来说,不仅不合适,往往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思政教师一定要有一定的胸襟和自信,就像当年蔡元培校长一样,我们要坚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最好的,任何外来文化不论多好,也不能取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有力量去摒弃它[1]。

(四)完善已有的高校思政教学内容

任何一门教学的展开,教师都要以课本为依据,以教学大纲为准则。可以说,教材内容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使得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的纽带;而以往的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往往不够灵活,教学中有大量的理论的阐述,内容偏于繁琐,针对性不强。另外,对于多元文化下的新理论、新知识点未能做到及时的补充,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广大高校教师付出长期的努力,完善已有的高校思政教材内容,适当的加入一些时政内容,重新安排教材的结构,删掉一些冗繁的知识点,填充一些与时俱进的理论与思想内容,增多学生和教师之间探讨的环节,期望在广大教师的共同交流中实现高校教学改革的成功。

(五)合理调整高校思政教学方法

好的理论要想能够得以顺利的执行,好的内容如果想得到好的传播,都需要好的方法作为依托和引领。以往的高校思政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却忽略了与学生这个有思想的个体进行交流和探讨的过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果照旧走这条老路,是万万行不通的。所以,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把握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不能空谈理论,更不能架空理论,要使理论建立在现实的根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时效性。另外,在教学中一定时刻注意给学生做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决不能向学生展示负面的、反面教材,使学生的思想蒙上阴影[2]。

三、结语

毫无疑问,多元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为人们在选择上提供了无数种可能;同时,多元文化也对人们已有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颠覆。光明和黑暗同在,希望和失望共存。在这个无处可藏的时代大背景下,广大高校教师能做的一点就是接受现实,吸纳新知,自己要先对外来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合理的取舍,有了这番辨析,再走上讲台授业解惑自然也就有了底气和信心。在这个基础上,广大高校思政教师要致力于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用先进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优秀的文化,一定会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支持。

参考文献:

[1]贾洪国.探析文化多元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社会文化多元化 第12篇

影像暴力作为武打片的一种重要组成元素,在叙事电影的剧情发展中引领着影片的主题方向,通过人性的暴力冲突,进而使观众在无形中认可了影像暴力的合理性。其实,不论从道德的意义还是从美学的意义上讲,在电影中一味地渲染暴力都是不可取的。但是,在相似的叙事背景和规定情节下,如何处理暴力的内容与形式,就显得非常重要。电影中经过叙事逻辑“校正”后的暴力行为,为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正常的“出口”,使他们受到压抑的“心理冲动”通过电影中“故事”得到某种缓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加区别地一味否定电影中的暴力,笼统地把所有涉及到暴力的内容都称之为“娱乐的毒药”,进而把今天的武侠、动作影片与旧时代的武侠神怪片相提并论,把革命战争历史影片中的暴力与好莱坞电影中的暴力等量齐观,就等于从总体上否定了不同电影类型与表现题材之间的区别,进而否定了中国武侠动作电影中崇侠尚义的文化精神和抑恶扬善的文化主题,从而混淆了电影艺术的评价尺度。

1 武侠电影影像暴力现象文化内涵

武侠电影影像暴力之所以在电影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独立的特殊的审美形态,是现实人生、哲学、美学以及审美实践形成合力的结果,是走出古典世界而选择反传统道路的必然归宿。透过武侠电影影像暴力现象,折射出暴力的各种文化现象。

1.1 武侠电影通过暴力的神圣化转述一种“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

中国武侠影片中最常见的神圣旗帜是:“替天行道”与“为民除害”。天意,在中国是超越任何法度的最高道德范畴,“是世界的最高主宰”:“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天与人历来是相通、相合的,正所谓天人合一。所以“替天行道”本身就是为人(民)除害。武侠电影正是利用这种世俗冲突的非世俗化表述,赢得了广大中国观众影片的“信服”,同时弥合了大众心理的现实生活中观正义、观秩序的笃诚。中国武侠电影在处理人物命运的结局时,往往将其与某种“天意”联系起来。强调冥冥之中善有善后、恶有恶报的伦理法则。在《黄河大侠》(1986)中主人公马义在“妙法寺”与罪孽深重的段王决一死战,就是在“天意”(闪电)的指引(照耀)下展开的生死交锋。段王最后并没有被马义的利剑血刃,而是葬身于黄河的万顷狂涛之中,显示出历史巨流对这个逆贼的无情埋葬!《晚清风支——邪教白莲》(1993)里的占承天尽管有一身过人的武艺,但他也难逃“天意”对他的最终裁决:“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之后,从高处跌落下来的占承天被劈开的青竹刺透心窝。使这个历史的叛逆得到了“罪有应得”的结局。”不论是河水还是青竹都不是杀人的凶器,但这些物体最终在成为置人于死地的因素,进而体现出武侠电影所强调的叙事结局中隐含的神圣“天意”。武侠电影通过暴力的神圣化转述一种“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文化,体现出顺从天意、顺从民意的伦理规范。

1.2 武侠电影暴力中蕴含的正义道德美

武侠电影暴力现象蕴捣乱,甚至把饭碗倒在客人的脸上,他们显然是一种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一种人性尊严的挑衅者。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阿KEN(周润发饰)也没有直接反抗,而是先把地上的饭捡起来,重新放在盘子里,当恶棍拔枪威胁到阿KEN的生命时,阿KEN才拔枪打伤了恶棍。这种既是自卫又是反抗的暴力行为,由于出此对亲人和人格尊严的捍卫,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使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正义性。包括影片的高超阿KEN、阿杰、四叔一起冲进犯罪集团印制伪造钞票的地下工厂,捣毁了犯罪集团的老巢,尽管主观动机是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替亲人报仇,但这种“师出有名”的暴力所维系的是一种正义道德美。

1.3 影像暴力映射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忠”与“孝”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主导思想,忠孝传家的道德训诫深入人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与孝分别体现了对人作为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伦理要求:“在家为孝,入国为忠”。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它们共同强调的是对上“父”、对主(君)的绝对服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里,“父”与“主”、与“君”一样,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偶像。忠与孝,不仅是对人物行为的外在规定,而且已经变作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的约束。所在,在武侠电影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忠孝为核心的“报恩”主题和以尽孝为核心的“复仇”主题。武侠电影中以忠君报主为思想时常会被尽孝为核心的复仇主题替代。中国武侠小说中的“忠义双全”人格典型,也是世界电影人物画廊中极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形象。

2 结语

武侠电影的核心是用武打搏击解决敌我双方的矛盾,武侠电影的特质决定了它永远无法回避暴力的手段、无法删除暴力的抗争,决定了“动作叙事”的性质。尽管暴力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因对电影暴力进行模拟、仿效而走犯罪的人。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包装,在电影艺术无法彻底去除暴力内容的情况下,怎样消除电影暴力的负面影响,消解暴力的残酷性给观众心灵带来的恐怖和厌恶,建立一种既符合电影观众的观赏心理又适应电影艺术自身规律的表述方式,是电影艺术创作中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赵洪义.当代武侠电影暴力美学的的远远特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周星,谭政.影视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食品发酵下一篇:尾气处理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