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2024-06-30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精选12篇)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第1篇

但在人本课堂观念指导下, 教学过程做了如下改变:第一步, 向学生展示学习4×4矩阵键盘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比如说在YL-236单片机实训和考核装置上用4×4键盘控制数码管显示0到F或者是控制机械手动作等) ;第二步,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通读教材和相关资料, 掌握4×4矩阵键盘的工作原理和C程序的编写;第三步同样是实践, 但是不再要求一定按照教师给定的程序进行重复模拟, 可以用自己的程序进行创新实践。

实践结果表明, 第二种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非常好。主要表现在:

1.上课再也没有学生打瞌睡了。

2.课堂学习氛围明显提高, 开小差和说话的学生几乎没有。

3.学生上课积极主动, 再也没有迟到和早退现象, 有学生下课后, 如果没有完成任务, 甚至要求我帮他们向下一节课的教师请假。

4.提问题的学生明显增多, 课间基本不能出教室。

5.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很少出现雷同作业。

比较上面两种教学模式, 作者认为人本课堂在以下三个层面做到了转变或改善。

一、教与学层面

在第一种教学模式中, 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强调教师如何教好课如何上好课, 如何将知识更好地呈现出来, 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实际, 如果放在重点高中或者普通高中还好, 但是放在我们职校, 学生大多存在厌学情绪和成绩普遍低下的情况,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在第二种教学模式中, 就突出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应该围绕这个“主体”来展开, 而且教学的效果最终还是要在学生身上体现。所以我认为, 人本课堂才更符合“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更符合职校学生的实际。

二、师与生层面

在人本课堂中, 模糊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这个错误的认识, 曾几何时, 学生评价答案的正确与否, 就只是一句话“老师说的”。但在人本课堂中, 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 学生可以变成教师, 在4×4矩阵键盘的学习中, 我就让一个学生做了一回“老师”, 在讲台上向他的同学讲述了他对4×4矩阵键C程序编写的思路和程序, 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其他学生也接连不断地向他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简单的、复杂的, 有的他能回答, 有的他不能回答 (后来我帮他作答) , 课堂氛围和效果都较为理想, 他本人也在这次课后向我表示了他的想法和感谢。

反过来想一下, 为什么我们教师在讲授完知识后, 很少会有学生向我们提出这些问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学生角度看, 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怕被其他学生和教师看低, 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复杂, 一旦教师答不上来, 害怕教师责怪, 这两种情况都能导致学生提问还不如不提问。从教师角度来看, 我们内心深处认为, 我们经过课前的认真备课, 课堂上的认真讲解, 学生只要认真听讲都应该能听懂, 不应该还有问题, 所以在我们的神态和潜意识的动作都会“阻止”学生提问, 虽然在某个知识点后, 我们会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啊?但是我们内心深处是“不希望”有问题的。而如果让学生来做“老师”,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讲台下的学生就不会有以上的种种顾虑, 反而认为, 我们都是一样的学生, 为什么你能上台讲解, 我就不能, 甚至会故意出些难回答的问题让“这个老师”难堪一下, 以求心理平衡。而学生的这种想法是我们课堂教学需要的。人本课堂在这个方面为学生的这种想法提供了“舞台”, 也是师生关系这个层面对我们课堂的改进。

三、分数和能力层面

人本课堂淡化了分数, 突出了能力培养。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人本课堂在这个方面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了, 学生通过课堂的自学和交流, 不但学会了知识, 而且会逐步掌握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而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交流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从上讲台讲课的学生课后主动找我交流可以看出。

在新的教学形式下, 在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的背景下, 人本课堂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为此,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深理论学习, 在更高的层面做成对人本课堂的理解, 用以指导我们以后的教学实践, 不断地进行理论实践, 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创新出更好的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10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两种模式” 第2篇

模式一:利用学校已装备的电脑和社会上能买到的一些“教育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但也是最有局限性的一种选择。因为一来学校现有的电脑与那些“教育软件”性能要求的硬件基础不一定匹配;二来这些软件是否适合大部分学校的要求也是一个问题;再者这些不能体现教学特色和教师个性的软件是否受教师的欢迎也是一个障碍。

模式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开发平台和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以及多媒体资源库,制作个性化的多媒体课件。这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选择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因为它采用先进的多媒体开发平台,而不是普通的PC机,使用多媒体制作变得非常易学易用,操作简便使得任何一个没有电脑知识的普通教师均可以方便地用它,配合几种流行的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编制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这种开发工作不需要编写程序,不需要熟悉计算机语言,只要会用鼠标即可。

不难看出,计算机进入学校教育是大势所趋,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教师和教学经验)的作用,高档机和低档机适当搭配,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机辅助有机地配合,用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收益,走向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之路。

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两种模式比较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目标;主体性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弊端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传授教学大纲规定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像一个容器,教师的教学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集中在对知识的理解上,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很多学生虽然解题能力很强,但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评价制度滞后,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仅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不能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精神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每天要做数不清的作业练习,名目繁多的考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按分数排队带给学生沉重的思想包袱。

2.教学目标机械,教学过程程式化

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一成不变,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力水平的高低是唯一的评价尺度,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独创性。教学程序按照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操作,教学过程的程式化使课堂缺乏活力,课堂效率低下。转变学习方式流于形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是教学中的点缀,收效甚微,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活动,课堂教学完成了哪些教学目标,教师也很含糊,如何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3.教学主体错位,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很少,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抑制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不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运用,探究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缺乏必要的指导,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单一、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不相适应,落后的教学手段难以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而无目的的讨论使得课堂秩序混乱,反映出教师缺乏课堂控制的技

巧。教学方式采用“问答式”,而不是“启发式”,问题缺乏启发性,教师把教学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师生在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维创造。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运用

1.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积极性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实验推导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更,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案设计中,增加了物理学史知识的阅读,延伸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例如《浮力》教学,浮力是力学知识的拓展延伸,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阿基米德辨别王冠真假”的历史故事,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揭示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规律,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感觉到物理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2.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鼓励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浮力》一章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解释生活中对浮力的应用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浮力”放到力学背景中,联系浮力与压力、压强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用物理规律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培养学生探寻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

能力。

3.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通过实验认识物理概念,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和指导者,学生分组讨论,作出猜想,阐述猜想的依据;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教师指导确定探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到结论。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观察、体验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发挥精讲点评作用,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思维导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效课堂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侯书娟.试论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科学,2013(05).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第4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 要求“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从只面向重点学校 (班) 和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1];同时全球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为各行各业进行改革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而且21世纪是一个展示个性和开放思想的时代, 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培养以及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忽视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 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联系较少, 注入式教学灌输死记硬背的方法等等, 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严重障碍[2]。传统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 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3,4]。正如前副总理李岚清所说, 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 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具有“耗时长, 收效低”的特点并且与周边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5]。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 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包括分层教学在内的大量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 凯勒体系首次被以引进上海, 随后在中国其他地区得到提高和应用。[6]分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大一统”、“一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为指导者,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脚手架”作用, 给学生足够的自由以实现教学目标[7];用现代教学技术武装教师, 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各种教育理论及方法, 对所使用的教材融会贯通, 时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 更好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层次的适当调整, 力求“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尽可能的获得更大的教育成效。

分层教学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学科, 特别是在英语和数学, 而且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分层教学是一个适用于各类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它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 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素质教育[8]。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分层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涵义存在差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运用板书、挂图、标本、模型等媒体辅助, 以讲述、讲解、讲演为主要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但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不同的教学对象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大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9]。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到知识。

(2) 教学主体有别。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材是教学的中心内容, 实行分科教学。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满堂灌”, 而学生好像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和书橱, 教师用的是“同步教学”, 在同一时间, 用同一速度, 按同一方式去传授同一知识, 他们被动的吸收教师教授给他们的知识, 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自己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理念、新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而在分层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因素, 他们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为学生服务,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问题、课后练习、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也分层次进行, 使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积极的思考、接受知识并获得自身的发展。

(3) 师生关系及地位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权威至上、“独霸”讲台, 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师生关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教师拥有支配和控制教与学的权利,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这样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0]在分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练习,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其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获得成就感, 不断取得进步。

(4) 教学任务不同。

传统课堂教学任务主要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指导和教学, 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传统教学强调共性与统一性, 而忽略人的个性和特殊性。分层教学则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统一, 知识的巩固与智力发展的统一, 以培养学生的掌握意识和能力为自己的教学任务;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教学方法各异。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 但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般采用“注入式”教学, 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记,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 教代替了学。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使教师的教成为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分层教学也重视教学方法的设计, 但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掌握者。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活动, 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这种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主体意识及主动精神。

(6) 教学步骤有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复习旧知识、教授新课、巩固练习、总结和布置作业等几个步骤。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一人控制, 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吸收信息。这种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实践,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的完成复习、尝试、讨论、练习和学习等步骤, 采用各种方法手段, 大胆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这种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独特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有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总之,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社会教育发展的产物, 各有利弊。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 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维持教学秩序, 扩大教学规模, 培养学生共性;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及时掌握人类的知识财富。但它以教师为权威, 忽视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 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不利于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特长, 不利于培养其个性;不利于学生吸取本门学科的最新成果, 容易使学生感到沉重枯燥, 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分层教学有着许多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它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完善和协调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智力及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分层教学也有一些弊端,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心理准备, 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抵触等情绪, 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漠视他人、躁动易怒等课堂行为,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分层教学后的班级管理很容易出现漏洞、失误、差错;师生之间也可能会因某些原因而产生误会, 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和热情改变;分层教学不利于检测、分析和总结分层教学的阶段性和全面性结果。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为指导, 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他们各尽其能, 全面发展, 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摘要:为了促进素质教育, 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分层教学模式也一度成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探讨传统教学与分层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统教学,分层教学,教学主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1991-7-29 (01) .

[2]杨改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

[3]白纯洁.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浅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95-98.

[4]任长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 2007 (7) :144-145.

[5]李岚清.改进外语教育方法, 提高外语教学水平[N].中国教育报, 1996-09-05.

[6]费兆彩.论初中英语分层教学[J].双语教学, 2007 (6) :79-80.

[7]张国荣.“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M].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37-39.

[8]陈建.浅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优势[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5 (00) 425-426.

[9]张杰亭.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3.

研究生复试自我介绍分为两种 第5篇

有的学生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介绍的比较全,有的学生就比粗糙,下面跨考教育复试辅导名师陈丽娟老师来带同学们看两个中文案例,并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优缺点。

1、各位老师,早上好。首先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χχχ,今年23岁,来自χχχ地方,2013年我本科毕业于χχχ大学,主修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在大学四年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比如在大一的时候我就去一所小学实习,每个星期都去听他们老师上课,这个实践我一直坚持到大三,后来因为考研没有继续下去,通过这次实践,我学会了怎样耐心的对待学生,怎样去把一堂课上的完美,课堂的突发情况怎么处理等经验。另外我深知学习不易,我学习十分努力,每年都有校奖学金,还拿过两次国家级奖学金。我还积极研究关于小学教育类的课题,在大学四年期间我发表了3篇论文,其中有一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过。除了和专业有关的活动外,2011年我还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大型的歌舞会,我很享受我的主持,我还参加过校园十佳歌手的比赛,虽然没能取得前3名,但我进了10强。我很感谢我大学遇到的老师和朋友,他们带给我很多知识和经验,让我的大学生活很丰富,很精彩。(诊断:诚实的介绍了自己的大学丰富的生活,让导师感觉自己还是挺有能力的)

我是应届毕业生,没有什么社会工作经验。我简单说下我为什么要考研。我喜欢做小学

老师,我觉得我本科所学到的知识还不能足以让我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另外时代的需要,现在好多学校的老师都必须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所以我选择了考研。(诊断:介绍了考研的原因)

我觉得我开朗、严谨、乐于帮助的性格也比较适合做老师,如果有机会在该校学习,我会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机会,我很期待我的研究生生活。谢谢各位老师!(诊断:开头过渡的很自然,最后还表达了自己强烈想上研究生的愿望)

从这篇案例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自我介绍很全面,把自己的性格、爱好、大学生活等都一一介绍了,而且整个过度衔接的也比较好,让人觉得很舒服。通过整篇介绍老师已经能大体了解了这个学生,老师对这种逻辑性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比较偏爱。

我们再来看一篇中文介绍:

2、各位老师,早上好。我叫χχχ,今年刚刚毕业,毕业于χχχ大学,我主要学的是金融专业。在大学4年里,我学到了很多,参加了各种活动,比如参加了系里组织的金融大赛,在大赛中,我发挥的很好,超过了别的选手,最后我以第一名得到了冠军。在大学4年里,我自学了好多知识,通过自己的学习,我还取得了另外一所大学的英语本科文凭。(诊断:这个学生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没有组织好语言,显得比较乱,而且说的太简单)。我选择考研的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金融这个行业,我想到更大更正规的公司去上班,我希望通过研究生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喜欢钻研,性格开朗,有责任心,我喜欢听课,弹吉他。如果有机会在该校学习,我会努力学习,为将来的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诊断:结尾结的比较生硬,就像在背书)这个学生整篇介绍都比较简单,时间也达不到要求,显得有的仓促,而且在介绍大学生活时只介绍了两件事,其实大学生活4年会学到很多的知识,但他都没有介绍,另外结尾结的太简单,不自然。

在自我介绍中有的学生还会犯一个错误,就是介绍自己看了哪些哪些书,有时就撞到枪口上了,被老师连续发问后很尴尬,所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尽量诚实介绍,不然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导致失败。

英文的自我介绍比较简单,1分钟左右就可以了,把自己毕业的院校、专业、喜好、性格、社会实践等说出来就好了,用的词也都是比较常见的,比较易懂的。我们学校英文介绍自己的时候是站着介绍的,最后最好和老师鞠个躬。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第6篇

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一、歌曲教学

“歌曲是语言的表达,有利于语言的发展,”陈鹤琴曾经指出,“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同时他们热爱音乐。”用歌曲刺激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全面了解和对其自身经验与知识的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吸收。

英语学习的一大难点,就是它的读写不一,很难掌握它的语音。著名教授王初明也认为,发音只是整个外语学习的一部分,但如果在初学阶段发音学得不好则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发音好的学生,能将学到的句型和单词很快上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造多说多读的教学环境,高度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交流的积极性、自信心。

英文歌曲是一种很好的语音知识练习材料,因为英文歌曲富有感情、节奏感强烈。听歌唱歌也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而且听懂了才能模仿,才能唱得准确,而模仿又有助于口语和听力的提高。此外,歌曲还能以其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用于课前热身,可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用于课中,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英语教师在将歌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有趣、灵活。比如在教学4AU8《What’s the matter?》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记住所学句型和单词,可套用学生都熟悉的《两只老虎》的旋律,把学生所学的词句唱起来。What’s the matter?What’s the matter? I’m hungry. I’m hungry.Here is a cake for you. Here is a cake for you.Thank you. Thank you.在节奏鲜明,富于韵律感的歌谣中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角色扮演教学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因此,教师首先得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有意趣地入门,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的信心。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语言来源于生活,把生活实例引入到英语学习的课堂上,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教师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表演。

比如,在教学3BU8《I’m hungry》和U9《Shopping》时,在学习购物的交际用语时,单纯的教读,学生肯定是学完即忘,因此适宜布置学生课前搜集食物、饮料,学习用品,服饰和水果等学过的相关物品单词,请学生在美术课上分小组画好各个类别的图片,再打印一些模拟纸币。课前利用教室前后的两块大黑板,分块简单布置成了snack bar,fruit shop,clothing shop,supermarket,热身环节先给他们布置商品吧,再复习所学的单词,也为后面的情景表演准备语言材料。最后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用所学语言购物,聪明的孩子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讨价还价呢。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交际性的对话中也促进了他们英语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表现自己。上课时,教师要尽量多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动态情景中使用英语,要使学生不觉得是在有意识学习,而是无意识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比如:教师可让学生来扮演朋友见面,扮演医生和病人等生活中真实的角色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使其必须用英语应付真实环境,这样学到的是自然的句型、句式,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课堂对话。

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过程中应注重观察,随时获得反馈信息,评价要简洁明了。如遇学生出错,不必立即打断学生,而应等学生说完后,先给予鼓励与肯定,再给出答案,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并适当予以强化。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第7篇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查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可以切身感受到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或者改进的动力. 自我评价往往印象更深刻, 方式更直接,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迅速, 实施过程更便捷, 所以达到的效果也更明显[1].

例1 在等差数列{an}中, 已知a5= 10, a15= 25, 求a25.环节1: 学生自主解答

( 1) 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以上问题, 不讨论、不翻阅资料、不看其他学生的解答,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学生解题步骤规范, 书写工整, 思路清晰, 结果正确, 并能尽量做到一题多解, 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和计算的准确性以及思路的广阔性.

环节2: 教师给出解答过程,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解法1: 设等差数列{ an} 的首项为a1, 公差为d, 则根据题意可得:这是一个以a1和d为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 得a1= 4, d = 3 /2, 从而a25= a1+ 24d= 4 + 24 × 3 /2 = 40.

解法2: 由题意可知: a15= a5+ 10d, 即25 = 10 + 10d, 得10d= 15.

又因为a25= a15+ 10d, 所以a25= 25 + 15 = 40.

解法3: 在等差数列{ an} 中, a5, a15, a25成等差数列.

所以2a15= a5+ a25, 即a25= 2a15- a5= 2 × 25 - 10 = 40.

( 1) 学生自主与教师提供的解答过程进行核对, 及时发现思路上的缺漏和计算上的错误, 从而检查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能及时进行改正和改进.

( 2) 学生自身找出错误的原因: 比如公式掌握不熟还是运算能力不足或者是思路的清晰度不够, 解题步骤是否简便等等.

二、小组合作评价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小组合作评价的模式就是要发现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身的缺失.不管是更好的解题方法还是存在的典型错误, 都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 又可以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拿到班级里进行推广和交流, 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例2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 (0, +∞) , 且在其定义域内为增函数, 满足f (xy) =f (x) +f (y) , 且f (2) =1, 试解不等式f (x) -f (x-2) >3.

环节1: 学生处理作业

解: 由f ( xy) = f ( x) + f ( y) 和f ( 2) = 1 可得: 3f ( 2) = 3 =f ( 2) + f ( 2) + f ( 2) = f ( 4) + f ( 2) = f ( 8) , 所以原不等式可化为f ( x) > f ( x - 2) + 3 = f ( x - 2) + f ( 8) = f [8 ( x - 2) ]. 又函数f ( x) 在定义域为 ( 0, + ∞ ) 上是增函数, 得不等式组解得2 < x < 16 /7.

故原不等式的解为{x|2<x<16/7}.

环节2:小组合作进行评价

( 1) 先分好小组, 一般3 - 4 人, 应合理配置组员, 达到最优化的组合. 每个成员要独立思考, 完成学习任务, 然后进行讨论. ( 2) 小组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本次作业容易出现的错误和解题过程的规范, 每个成员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 3) 学生完成组内讨论后, 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订正, 并选出典型问题在班级内进行交流[2].

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是两种主要的作业评价模式, 二者相互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穿插使用,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 课堂作业的评价不仅仅是上述两种模式, 还包括同桌互评的形式, 教师面批的形式等等. 不管什么形式, 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刘影, 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58.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第8篇

关键词: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现阶段医学物理实验的状况, 结合我校实验室的条件, 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开放模式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条件和设备, 发挥各个模式的优势, 扬长避短, 探索一种更适合医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

1. 两种实验模式的辨析

1.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分析

我校物理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医学物理教学模式, 过程一般是:先由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注意事项等, 再由学生按老师或教材所讲解的步骤重复实验、测量数据、验证结果、处理实验数据等。实验的选题以传统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侧重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的测量方法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的重复实验步骤,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注重的是结果、知识的验证和传授, 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学生只是简单被动的按照书本上的提示操作实验,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共性多、个性少、创新少, 限制了个性的发展。虽然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实验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创新性少等缺点, 但是对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还是有很多帮助的, 传统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

1.2 开放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 从形式上来讲, 开放型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实验时间、实验教室、实验设备的开放;从内容来讲, 它是指提供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案的空间, 实验内容一般分必做和选作两部分:必做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内容, 要求学生必做;选作部分包括提高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 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选作其感兴趣的内容。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做到了时间上、仪器设备上的开放,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实验内容上的开放,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能进一步刺激学生的竞争欲望, 激发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无疑, 此种教学模式是值得推崇的, 也是未来实验模式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实际情况与该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矛盾即实验指导工作量增大与缺少教师之间存在矛盾, 仪器设备损耗过大与仪器设备经费紧张之间存在矛盾。因此, 要求我们解决矛盾, 建立健全其他的配套的制度, 以保证实验室开放正常进行。

2. 两种实验模式的有机结合

2.1 启发式教学

传统实验模式在基本理论的验证和实验技能培训方面有其他模式所没有的优势, 有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的教学, 仍以传统的实验模式为主, 即教师教授为主, 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应抛弃传统的灌输式讲授, 每个实验项目都以启发式的方式, 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多给出几种假设, 让学生带着疑问操作。例如在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实验中, 金属丝框中轴的偏移、金属丝框的重量、金属丝框拉起液膜的重量以及弹簧的倔强系数的不同等都能影响实验数据及结果的准确度, 应提示学生注意这些问题。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要保证学生能做完实验, 做到最起码能按照实验讲义上的基础方法把实验从头到尾做一遍, 做到对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而且允许学生带着疑问离开实验室。

2.2 密切基础实验与医学知识的结合

医学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本来就不足, 再加上一些医学物理实验与医学知识结合不够紧密, 这更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 所以, 开放实验模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物理知识与医学的结合, 让学生不仅物理知识同时可以加深对医学知识的理解, 为今后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提供基础的帮助。我们利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以及周末时间, 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以把课堂遗留下的疑问及老师的启发带到实验室解决, 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为此, 在开放实验室期间, 我们与机能实验室联系, 利用其实验所剩的实验动物的肌肉、血液等材料,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将物理与医学结合, 做到学有所用。例如:液体表面张力及其所引起的毛细现象对生物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覆盖在肺泡表面液层的表面张力在肺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由于人体血液主要成分是水, 所以其表面张力系数略小于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关于这些与医学相关的知识, 学生可以在开放实验室期间进行验证。同时, 我们还将部分课堂实验没有涉及的但学生感兴趣的设备对学生开放, 比如:激光全息设备、显微摄影、超声波应用实验仪等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介绍两种新型轮廓仪 第9篇

关键词:表面粗糙度,轮廓仪,电容式,电桥式

1 概述

轮廓法为表面粗糙度测量的一种主要方法,常见的轮廓仪为电动轮廓仪,虽精度很高,但价格昂贵,具有较大的市场局限性。本文介绍两种新型的轮廓仪,制造简单,成本较低,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两种轮廓仪均是由传感装置、驱动器、测微放大电路模块、信号分离与运算电路模块和显示器组成,区别在于主要的传感器装置应用的原理不同,如图1所示。

2 电容式轮廓仪

电容式轮廓仪中的主要装置是电容式传感器,其结构如图2所示。

1.上盖2.心杆3,8.套筒4.壳体5.外筒6.内筒7.圆筒形电介质9.托架10.弹簧片组11.下盖12.探针13.工件表面

工作原理:轮廓仪在驱动器的作用下匀速运动,当探针12在待测工件13上滑动时,探针在垂直方向有一连续变化的微位移(弹簧片组10用于平衡心杆2,使探针始终与最低点接触),该微位移引起电介质插入灵敏圆筒电容器中的长度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电容发生变化,当电容器的电量Q保持恒定时,电压的相应变化可反映出工件表面的轮廓情况,电容器的外筒5、内筒6分别接测微放大电路对电压放大,并进行信号调理、A/D转换,然后输入MCU处理后在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应的数值。

该轮廓仪的特点是采用电容式传感装置,电容器需要灵敏度较高的圆柱形电容器,测量过程中由弹簧片组维持适当的测量力,系统性能较稳定。

3 电桥式轮廓仪

电桥式轮廓仪的传感装置采用杠杆式结构,装置由探针、杠杆、弹簧、电阻等组成,如图3所示。

工作原理:轮廓仪在驱动器的作用下匀速运动,探针在工件垂直方向有一连续变化的微位移,经杠杆机构放大后调节电桥电路中的可变电阻R1(相当于滑动变阻器,工件表面处于绝对光滑时,电桥平衡),经过电桥电路(如图4)后输出的电压Uo反映了工件表面的轮廓情况,再经过放大电路、调理电路等环节对数据进行处理,由显示器显示出表面粗糙度值。

该轮廓仪采用杠杆机构放大,为减小系统误差,杠杆材料须具有较大的刚度,并且测量时电阻R1的变化值△R应远小于其阻值R1,当四臂的电阻都等于R0时有

由输出电压Uo可依此相应设计出放大电路等部分的参数。

4 结论

这两种仪器均采用针描法,针尖易磨损,因此探针材料应具有足够的硬度,探针的直径需与其测量精度、测量范围等匹配,一般采用5~50μm,因而用该方法测量精度较高,其测量范围一般为0.1~10μm。由于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因此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参考文献

[1]施文康,余晓芬.检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贾民平,张洪亭,周剑英.测试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概率统计,教学模式

一、引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基于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引入传统概率统计课堂已成为广大高校教师的共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按照“定义→定理→推导→结论→应用” 模式组织教学,该模式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复杂计算等方面的数学能力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也存在抽象、 枯燥、与实际联系不足等问题. 数学实验的引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兴趣,尤其是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数学实验是传统课堂教学有益且必要的补充. 目前关于概率统计课程如何实施数学实验已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 其中,马淑兰研究了引入实验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 孙蕾、莫达隆等给出了适合实验教学的具体案例,刘铭等构建了实验教学体系. 本文尝试从教学模式角度,研究了引入数学实验后概率统计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分析了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点,并给出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二、数学实验的目的与作用

关于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同高校有不同的侧重点. 李尚志教授认为数学实验的目的是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其作用是“开胃汤”,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理论的兴趣和愿望. 清华大学姜启源教授则把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通过数学软件做实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意识和能力. 这两种观点,前者偏重于激发兴趣、培养探索和研究精神,后者偏重于学习软件技术和数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目的,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传统概率统计课堂中引入数学实验可以有以下两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1. 验证模式

验证模式是指在讲授新课后,通过数学实验进一步验证所学知识的原理和问题结论的正确性、或对某一抽象理论给出具体形象的演示. 其流程如图1所示.

这种实验模式的教学效果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下面举例说明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

案例1各种常见概率分布图形

在介绍概率统计常见分布时( 如二项分布、指数分布、 正态分布等) ,常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各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曲线图形,并分析各参数对函数曲线图形的影响. 在理论分析完毕后,可以引入数学实验. 如,借助Matlab数学软件提供的disttool指令. 该指令会弹出一个常见概率分布的交互式界面,该界面上提供了20种常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曲线的图形,对每种分布图形,可以通过改变界面上的参数设置,动态、直观地感受参数对函数曲线的影响. 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案例2频率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在解释频率的稳定性与波动性概念时,通常做法是以历史上多位数学家做过抛硬币的实验为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列举的实验结果. 这样的方式非常枯燥,远不如亲自实验来得生动有趣. 例如,可以利用Matlab编程语言编制一个程序,模拟投硬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一次次地增加抛硬币的次数,观察每次实验正面朝上的频率. 通过实验, 学生自然对什么是频率的稳定性与波动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由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又是具体直观的,于是学生对此类知识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案例3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定积分

蒙特卡罗方法是利用概率统计方法来进行数值计算的方法. 其理论依据之一是大数定律. 课堂上在讲授完大数定律之后,可以介绍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定积分. 首先介绍蒙特卡罗方法的思想,推导出计算公式. 然后再利用数学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该方法的实现. 学生通过该实验一方面加深了对大数定律的理解,了解了大数定律的应用; 另一方面拓展了知识面,学习到概率统计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2. 探索模式

探索模式是指在讲授新课之前,利用计算机软件创设出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对潜在的数学规律给出猜想,再通过数学理论的分析及证明,给出支持或否定该猜想的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其流程如图2所示.

这种实验模式事先不给出相应的理论和结论,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愿望. 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和乐趣,对理论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不知其所以然到知其所以然,学习的效果无疑大大增强了. 这种实验模式体现的是归纳法教学的教育思想.

案例4中心极限定理

中心极限定理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是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讲授该定理前,可以先做几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结果给出自己的猜想. 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引出定理的介绍,然后用该定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证明,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本文总结出以下三个可以借鉴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经典的高尔顿钉板实验. 通过计算机软件编制程序,模拟圆珠落地所堆成的曲线的形状. 同时程序提供参数,可以改变钉板上钉子的排数以及圆珠向左或向右滚动的概率. 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上述操作带来的曲线形状的变化,猜想出圆珠落地坐标所服从的概率分布.

第二个实验是投掷骰子实验. 利用数学软件模拟同时投掷n颗骰子,计算出投掷后所得n颗骰子的点数之和,绘出点数之和的分布曲线图,通过改变n,猜想点数之和服从的概率分布.

第三个实验是在区间[0,1]内产生n个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值,计算这n个随机变量的和,绘出这个和的分布曲线图,通过逐渐增大n,猜想这个和服从的概率分布.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容易给出猜想: 上述实验中涉及的问题服从的分布似乎都是正态分布. 接下来自然会产生愿望去寻求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此时,教师给出中心极限定理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中心极限定理对上述猜想进行论证与说明,最后得出上述实验现象的解释. 相信这样一堂课后,学生对中心极限定理会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同时也体会到探索发现并证明的乐趣.

四、结 论

两种高粱新品种介绍 第11篇

辽黏3号是由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在2003年以辽黏A-2为母本,以辽黏R-2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之后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型酿造用糯性红高粱新品种,已于2008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其推广应用前景看好。

特征特性 该品种株高169.5厘米,穗长31.8厘米。中紧穗,纺锤形,壳褐色,粒红色,穗粒重69.6克,千粒重24.1克。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籽粒品质检测,含粗蛋白8.14%、粗淀粉78.09%、单宁1.47%、赖氨酸0.14%,淀粉含量较高,单宁含量适中,是酿造高档白酒的首选优质原料之一。综合抗性好,抗旱、抗涝、抗倒伏,耐瘠薄、耐盐碱能力强。抗病性特别出众,丝黑穗病的自然发病率为0,人工接种鉴定两年平均发病率为9.95%;叶部病害也较轻。在沈阳地区生育期116天左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了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其高产性和稳产性较为突出,平均每亩产量分别高达424.1千克和426.1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45.7%和43.6%,均居于各参试品种首位,增产效果极为显著。

适宜地区 该品种的适应性广,适宜在无霜期达到120天以上的全国各地高粱产区种植。

能源与青贮兼用型甜高粱——辽甜3号

辽甜3号是由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在2003年以L0202A为母本,以LTR108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之后育成的具有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等诸多优点的能源与青贮兼用型甜高粱新品种,已于2008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其开发种植前景广阔。

特征特性 该品种根系发达,生长繁茂,植株高大,叶片肥厚,株高336.4厘米,茎粗2.04厘米,分蘖数2.2个。中紧穗,纺锤形,红色壳,灰白粒。茎秆多汁多糖,出汁率59%,含糖锤度19.7%,是生产汽车用燃料乙醇的优良能源作物品种。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籽粒品质检测,含粗蛋白4.9%、粗纤维30.5%、粗脂肪7.6%、粗灰分6.5%、可溶性总糖34.4%、无氮浸出物47.1%;茎秆和叶片中的氢氰酸含量分别为19.3毫克/千克和9.4毫克/千克,可以制成优质青贮饲料。植株抗旱、抗涝、抗倒伏,耐瘠薄、耐盐碱能力强,经过人工接种后丝黑穗病发病率为0,叶部病害轻微。在沈阳地区生育期141天左右,约需有效积温2900℃。

产量表现 高产性和稳产性好,2006~2007年参加了全国高粱品种能源/青贮组区域试验,全国2年平均每亩鲜重产量高达5154.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0.2%,居于各参试品种首位;平均每亩籽粒产量36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

收获适期 根据不同用途收获期有所差异:作为生物质能源作物,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作为青贮饲料作物应该分期收获,第一次收获在抽穗期至开花期,此后可以利用其再生能力强的优势,在降霜前进行第二次收获。

适宜地区 据多年来的试验、试种、示范与推广,辽甜3号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作为生物质能源作物,适宜在无霜期达到145天以上、有效积温超过3000℃的全国各地高粱产区种植;作为青贮饲料作物,适宜在我国“三北”地区及南方大多数省份种植。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第12篇

一、“异”之理论依据

“同题异构”(以下简称“异”)是指针对同一节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来备课、上课,或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平行班级中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方式等进行教学的行为。有人云: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可见,此类活动能为教师之间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间可以为共同的教学热点、难点,教学的艺术等进行交流。“异”之教研形态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参与者教学智慧的碰撞,能做到扬长避短,有效地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近年来,我校在英语教师中,积极开展此类教研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革新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异”之实践

本文选取初中英语一节课的教学片段。两位英语老师就牛津版FUN WITH ENGLISH Module 8B中现在完成时语法教学的小部分———短暂性动词的用法,在两个平行班中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笔者将此记录并加以比较,寻找教学效果的差异,以此优化课堂行为的构建。

1. 巧选实验对象。

本校初二年级的各班级均为平行班,班级间学生整体的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几乎均等。该文参考了本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人数均为45人,A班有26个女生,B班有27个女生。所参考的两位女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等水平相当。

2. 预设学习目标。

●了解短暂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在现在完成中的不同用法。

●总结出常见的短暂性动词及可替换的延续性动词。

●熟练运用现在完成中的短暂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的用法。

3. 精制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A先导后学,以教促学

教师甲根据本节课内容采用先由教师导出现在分词中出现的短暂性动词的运用,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此类动词一般不能和一段时间连用,以及如何替换成延续性动词等。

(1)实验依据。

“先导后学”模式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重教材、学生等学习资源的利用,通过教师精讲,以练提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有别于灌输式的教学行为,强调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调查表明,“先导后学”的教学模式较为普遍地存在于现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2)教学设计。

步骤一:教师运用power point课件等手段引出“哪些是短暂性动词以及与时间段的关系”这一问题。使学生理解到,这类动词的现在完成时在肯定句、疑问句中不能与时间段连用。

步骤二:为了表述意思,我们常用相应的延续性动词来代替短暂性动词。

先尝试让学生做替换练习,然后帮助他们总结如下:

become→be,begin→have,borrow→keep,buy→have,come(go,arrive,get)→be here/there/in…die→be dead,finish→be over,join→be in…(be a member of…)leave→be away(from…)等。

注:在否定句中,短暂性动词可以与时间段连用。

步骤三: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手段操练所讲解的内容,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用法。

步骤四:课堂巩固。利用导学案(课前教师准备)和课件等形式,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进行再加工,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模式B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师乙根据本节内容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了解什么是短暂性动词,在现在完成中能否和短时间连用,然后通过讨论、互助、学生讲解、教师点拨等方式,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好短暂性动词以及和延续性动词的互换等。

(1)实验依据。

美国缅因洲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各种指导方法下学习二十四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的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先学后教”模式更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记牢它、永存它。

(2)教学设计。

步骤一:自学(课前)。布置适当的小练习,让学生知道现在完成时中的短暂性动词一般不能和一段时间连用。如:Please say yes&no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Nick has joined the army for 3years.

(2)The couple have left China since two weeks ago.

通过判断句子的对与错,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前就初步了解不同动词现在完成时用法的差异。

步骤二:自主探究(课上)。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哪些是短暂性动词或持续性动词。

探究一:可以说“The English pro-fessor has arrived here for ten minutes.”吗?

探究二:试试如何将下列句子改成现在完成时?

(1)Her husband started to work on the farm three hours ago.

→Her husband__________on the farm for three hours.

(2)The shop closed last winter.

→The shop_______________since last winter.

(3)The film began ten minutes ago.

→The film______________for ten minutes.

(4)The meeting ended last month.

→The meeting____________for a month.等等。

步骤三:同伴互学或小组讨论(课上):就上述的练习,在自我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让会的同学讲给不会的同学听,使不会的同学会,会的同学通过讲解得到巩固。老师关注各组讨论情况,也可关注重点组;小组同学共同的问题可以留到师生讲解环节解决。在小组活动时,可以将英语基础好的和差的相互搭配,也可以将尖子生分在同组,注意分组的艺术性,有利于提高互学和讨论的质量。

探究三:进一步提出: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一定让学生自己总结;学生总结不到位的,教师才点拨。

步骤四:成果共享(课堂讲解)。

有针对地(学生、内容)请学生讲或上黑板演示,教师利用导学案和课件等形式有重点地引导、启发、补充、完善课堂知识。教师始终贯彻了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学,学生能互助学会让学生讲的原则。

三、“异”之反馈

“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已经成为教学环节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获取第一手反馈信息,笔者预设了两种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

1. 应试反馈。

2. 课堂生成对比。

四、“异”之感悟

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先导后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在展示教学内容上运用手段的多样性;教师的“导”与学生的“练”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但课堂上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相对受到限制,课堂气氛一般。“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面广,活动形式多样。当然,此方法也存在着如学生对知识点归纳总结能力不足,教与学的时间利用率上有时不够充分等问题。比较而言,“先学后教”法更能激发学生课堂教与学的活力与激情,使学生全神贯注而愉快地进行课堂学习;能培养学生逐渐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原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教学模式“一拼到底”,就是同一节课,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先导后学”和“先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做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做到“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做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这样,英语课堂才会永远充满活力,课改之精髓才会得以持久传承。

摘要:“同题异构”教研形态运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中,通过实践,比较出教师间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不同,寻找“先导后学”和“先学后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之差异。以牛津英语FUN WITH ENGLISH Module 8B中的教学片段为载体,体现师生的学科定位,注重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重视评价的客观性,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引出深层次的思考。

上一篇:翻译工作模式下一篇:频发故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