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偶得

2024-09-10

小学数学教学偶得(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偶得 第1篇

一、适当提高, 开放练习

在新课教学时就适当拓展教学的空间, 适当提高对新授知识的难度, 让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 设计拓展练习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 结合教材的内容, 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题, 并且以此为切入点, 促进学生学习教学的开放性和个性张扬,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讲到三角形边的关系, 特别指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但光知这一结论学生的印象是很淡的. 以下是一个教者的教学片段:

1.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是 8 厘 米 , 底边为 5 厘 米 , 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 (此题只考查对腰的理解)

2.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 8 与 5, 则它的周长为多少? (考查概念:要注意分类讨论腰是 8 或 5 的情况)

3.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8和3, 则它的周长为多少? (不仅讨论腰的问题, 还涉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构成问题的探讨)

4.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0, 一 边长为 8, 则 它的另外两边的长为多少? (这里逆向思维, 分析答案的多样性)

5.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 一边为5, 则它的另外两边的长为多少? (这里也是逆向思维, 是前面2和3的变序)

在这段教学中, 笔者本以为这样设计三角形周长的教学超出了小学的范畴, 过去教学三角形边长问题时, 总是让学生记结论, 记周长公式, 现在这样教, 笔者才发现学生做起来也并不吃力, 而且有一种成功的快感.

二、联系生活, 综合应用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生活中的拓展练习, 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并且指导他们如何寻找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在数学的拓展性练习设计中, 很有必要针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设计练习,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更有利的是让学生能比较独立、综合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如通过比较选优案教学片段:

到打字复印社复印两份不同的资料, 第一份要复印10张, 第二份要复印28张. 来到打字社后, 打字社的老板接待了我们, 他拿出价目表给我们看, 问我们要速印还是正常复印.

复印:每张4角;速印:每张2角, 30张起印, 每份另加制版费2元. 如果身上带的钱少, 有什么方法最省?

生1:两份资料都不超过30张, 看来只能都正常复印了.

生2:别忙, 我们先来算笔账. 28张与30张只相差2张, 如果第二份资料速印, 能否省一些费用呢?

生3:速印每张2角, 30张起印, 共需付2×30 = 60 (角) =6元, 再加上制版费2元, 实际需付6 + 2 = 8 (元) , 而用复印的方法需付4×28 = 112 (角) = 11.2 (元) ;如果第一份资料也用速印的话, 则同样需要8元, 而复印只需要4×10=40 (角) =4 (元) . 很显然, 第一份因为张数少, 用速印不划算;用速印的方法印第二份资料, 虽然多印了2张, 但却节省了11.2-8=3.2 (元) .

生4:可以先复印第一份资料10张, 再速印第二份资料30张, 总共只要付4 + 8 = 12 (元) .

师:还有没有既省钱又能把这件事做好的法子呢? 请课后再去设计一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联系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发现他们在学习着有用的数学.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只要细心, 处处都是数学, 处处都有知识!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数学应用意识, 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数学日记, 多姿多彩

写数学日记是语数老师爱用的策略, 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 多姿多彩的生活, 多姿多彩的见解, 总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如张同学的数学日记:今天, 我做完了数学作业, 便请爸爸帮我检查. 爸爸看了, 皱起了眉头, 说:“你再联系生活把最后一道题看看! ”那一道题是这样的:一根长20分米的木头要锯成5分米长的木棍, 每锯一次要4分钟, 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 那全部锯完要多少分钟? 我是这样做的:20÷5=4 (段) , 4 - 1 = 3 (次) , 4×3 = 12 (分钟) , 3×3 = 9 (分钟 ) , 12 + 9 = 21 (分钟) . 我仔细地看呀想呀, 还是没看出什么毛病, 只好硬着头皮问爸爸. 爸爸笑着说:“傻孩子, 每锯完一次, 要休息3分钟, 这根木头共要锯三次, 第三次锯后, 这根木头就被锯成‘5分米长’的一些小段了, 这时, 就不需要考虑‘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了, 也就是说, 锯三次只要休息两次, 是不是呀? ”我恍然大悟:中间休息时间不是3×3 = 9 (分钟) , 而是2×3 = 6 (分钟) , 这样, 锯完这根木头总共要花12 + 6 = 18 (分钟) .

从今天这件事,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写数学日记有好处, 不但能练我们的文笔, 还知道生活当中蕴藏着许多乐趣, 解决问题时, 要多联系实际情况思考, 不要老是纸上谈兵. 写日记, 也是写生活, 日记的多彩是生活多彩的反映.

厨房偶得小学作文 第2篇

听大人们说,许多小虫子都是怕樟脑球的,因为樟脑球刺鼻的气味,让它们很害怕,很讨厌这个气味。有一天我恰好发现在自家的厨房地面上有一群忙碌的蚂蚁,仔细看:有的是刚从巢穴出来找食物的、有的正在吃地上的糖粒、还有的正在往它们的巢穴搬运粮食……真是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在一旁观察的我,总想进入它们活动的地盘上搞个破坏。突然间我跑到客厅问妈妈:“你的樟脑球呢?”妈妈一脸惊讶地说:“看见蟑螂了?我可是前些日子刚刚灭完它们,又有了?”我说要用樟脑球弄死蚂蚁,妈妈就把樟脑球给了我。我立刻兴奋起来,飞一般地跑回厨房,决定先测试一下蚂蚁对樟脑球持有怎样的态度。

实验开始了。我先在地板砖上找几只正在匆忙行进中的`小蚂蚁,心想:就你们这几个了。于是便用樟脑球画个小圈把它们包围起来,然后把小圈外面的正在往洞口搬运粮食的蚂蚁用樟脑球画个大圈包围起来。心想:让你们先玩一会儿,过几分钟你们就死定了。过了一分钟,我很奇怪地发现小圈里的蚂蚁一走到靠近小圈的边缘就返回了,只是在小圈内转悠;小圈外搬运粮食的蚂蚁突然间也好像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是在小圈外和大圈内转悠。小圈内外蚂蚁都好像中了邪似的,像是失去了记忆,迷失了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偶得 第3篇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我却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后来我就不断探索,要求小组讨论,尽量提出明确目标,比如自学课文,先要求组内每个同学读一段,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不会读的同学。再互相检查生字的勾画情况,段落序号标出来没有。让学生充分自学,留出充足的时间。在后来的新课学习中,教起来就不会觉得吃力,反而更轻松,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原来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二、重视课堂评价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是“导向”。在课堂上把握好评价的时机,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欣赏他,激励他,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更自觉的学习。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该富于变化,富有价值。另外,我还注意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比如在学生朗读或回答问题后,我都邀请学生来评价。开始学生大都只会挑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我就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一个人,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高。再如在生字书写的教学中,我有时有意写一些不规范的字,让学生评价。一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弄清楚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指出老师的错误所在。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的盲目崇拜,知道老师也是凡人一个,也会出现错误。三可以诱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

三、不但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的体现

小学数学教学偶得 第4篇

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 是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运用恰当的反例从另一个侧面抓住数学概念或规则的本质, 弥补正面教学的不足,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朱乐平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法练习”:

……

出示 (要求学生轻声读) :有人猜想, 任意的两个两位数相乘, 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 得到的两个算式的积相等.

你认为这个猜想对不对? 为什么? 每一名同学先安静思考, 做一做, 再说出自己的结论与理由.

师:有谁知道, 你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吗?

生:举一组数, 看看有没有不相等的.

21 × 11 = 231 11 × 12 = 132 21 × 11 ≠ 11 × 12

31 × 11 = 341 11 × 13 = 143 31 × 11 ≠ 11 × 13

由此可见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师出示得出:在数学上, 我们要否定一个说法是不对的, 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师:读一读, 你能明白什么意思吗?

出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 有些算式从左往右读与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个式子的积相等, 而有些不相等.

师:每名同学独立思考, 安静地找一找相等的算式.

生:63 × 12 = 21 × 36 = 756 24 × 21 = 42 × 12 = 504

36 × 42 = 63 × 24 = 1512 46 × 96 = 64 × 69 = 4416

……

师:会不会算错了?

学生重新进行计算并且验证是对的.

师:那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得出规律:个位乘积与十位乘积相等.

二、归纳性质, 验证猜想

小学数学中数的特性和运算的性质多能通过归纳猜想, 由学生自己获取. 比如:加法交换率、结合率, 乘法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 减法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被2, 5整除的数的特征, 质数、合数的特征, 等等. 学生通过归纳进行猜想, 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研究对象或问题一定数量的个例和特例, 使学生能对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和性质.

比如教学“加法交换率”,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 学生计算出得数:

27 + 73 = 100 73 + 27 = 100

58 + 123 = 181 123 + 58 = 181

544 + 2456 = 30002456 + 544 = 3000

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说说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都是一样的, 但是加数的位置不一样 (两个加数位置交换) , 最后的得数也一样.

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得到猜想: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 它们的和不变.

这个猜想正确吗? 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举更多不同的例子, 例子越多, 猜想就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 + 76 96 + 237

男生完成:76 + 3024 237 + 96

学生汇报答案. 总结:加数相同, 调换位置, 得数也相同, 符合猜想.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组式题进行再一次的验证, 小组交流, 汇报结论.

三、将错就错, 弥补失误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在上课前, 老师经过认真备课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虽然做了估计,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自身失误, 比如, 可能会写错字、说错话, 甚至遗漏掉一些内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具备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如:有位老师在上整十数乘一位数复习巩固时, “20×3 =60”却误写为“20×3 = 600”. 有名学生举手报告:“老师, 你那儿多写了一个零. ”因为板书有误, 导致答案不合理, 这位教师已经意识到出了差错, 且不慌不忙地问学生们:“同学们, 这个答案合理吗? ”有一名学生回答:“不合理. ”教师追问:“那么错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接下来教师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两字, 学生还以为老师在进行错解分析呢. 有时候, 有的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随机应变能力, 一时转不过弯, 明知自己写错, 却错误地认为承认失误会丢面子, 反而颠倒黑白地说:“零就不算数. ”知错不改, 一错再错, 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迷惑, 不知道这位老师后面的课还怎么上.

四、顺势延伸, 乘胜追思

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 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 有启迪学生思维的魅力. 通过利用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 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

如, 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出示题目:两个采煤小组去采煤, 第一组有10人, 平均每人采煤6吨;第二组有10人, 平均每人采煤8吨, 这两组平均每人采煤多少吨? 学生列式为: (6×10 + 8×10) ÷ (10 + 10) = 7 (吨) . 这时有名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用“ (6 + 8) ÷2”来计算?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及时引导大家讨论“能不能”“为什么能”, 然后将题中“第二组有10人”改为“第二组有9人”, 问学生还能不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答. 通过讨论, 并借助线段图, 学生发现如果按第二种方法来做, 不能正确求出两个组平均每人采煤多少吨. 从而明白只有两个份数相同时, 才可以用两个数相加除以2, 进而引申为当三个份数相同时, 才可以用三个数相加除以3……通过这样步步追思, 学生才不会将第二种方法滥用, 才能对“总数量÷总份数 = 平均数”的含义有深刻的认识.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要做到适时择机地应用反例, 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数学性质, 验证数学猜想;将错就错, 弥补教师自身的失误;顺势延伸, 鼓励学生乘胜追思.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偶得 :难题与“傻子” 第5篇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陈嘉庚

把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倾汪子自己的学生,这是人民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德。 ――何东昌

难题是这样产生的:我所在的学校初三年级有两个教学班,一班是普通班(即人们常说的慢板),二班是快班。12月初,在这两个班任教的数学老师病了,因她的身体状况,只能教二班,一班就没有老师教数学了。怎么办呢?总不能不开数学这门课吧!经过反复协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校从工厂聘请了一位热爱教学工作的工程师前来试教。谁承想仅试了两周,《楚天都市报》上就刊登了一篇题为“工程师代课,犹如茶壶倒饺子”的文章――工程师的试教结束了,一班的学生又没有数学老师了。

学校召开了紧急会议:首先考虑内部解决,把学校的数学老师搜索了好几遍,的确每位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不能再给他(她)们加码了;其次考虑外聘教师,第一、聘请在岗教师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聘请退休教师;第二、被聘教师的能力如何?如果试教不行,老师可以走,但巳临近初三上学期末,时间拖延不起,学生耽搁不起;第三、普通班的教学需要采用“盯人”战术,已退休的教师会否为你盯人?第四、若被聘教师索要授课酬金太高(相对本校教师收入),学校能否支付得起?若能够支付,又如何让本校教师心理平衡?……

一堆难题摆到了面前。到底怎么办?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在会议上怯生生地提出:“我来!”

说实在的,那时我到学校仅只是第三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我的任务是熟悉情况,第二个学期任初一年级劳技教学任务,第三个学期任初一、初二年级音乐教学任务,第三个学期巳临近期末,我又主动请缨来教普通班的数学,不禁使得一些同事认为我“犯傻”了。有人说:“这样的学生,这样的班级,别人躲都躲不赢,你还硬着头皮往里钻?”;也有人说:“厂里的考核指标达不到,到时候不扣得你倾家荡产才怪?”(注:我校主管工厂制定的58号文件第三章第十四条第3、4、5款规定:3、中小学毕业一次性合格率:小学为>98%,中学为>95%,补考后合格率为100%,凡低于上述指标的,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减考核金1000元。 4、中小学毕业升学率:小学为100%,中学升入普通高中比例应达到武昌区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凡低于区平均升学率一个百分点的,扣减考核金1000元:每超区平均升学率一个百分点的,奖励1000元。5、重点高中录取率:中学毕业班录入市重点高中的人数应达到子校应届毕业生的10%,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减考核金1000元,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奖励1500元;……。因有此文,故有上述说法。)还有人说:“你觉得你这样做蛮高尚是吧?自己的伢都顾不过来,为别人的伢冒这大风险,我看你真是有点傻。”更有善解人意的初一数学老师对我说:“要不咱俩换换,你来教初一,我去教初三,否则,你的压力太大了。”

确实,我感到压力非常大。第一、这个班有些学生根本不学、厌学,而他们又面临着中考的检验,我只要一踏上“贼船”,就绝对没有退路:第二、我不是师范科班出身,也没有数学专业文凭,第三、我对《大纲》和教材不熟;第四,我时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万一中考砸锅,且不说我个人一世清名付诸东流,学校也会为此而蒙羞受辱,因为“教学校长教书也不过如此,可见该校的教学质量”这类话随时都会挂在一些人的嘴边;第五、可能有一些老师在心里嘀咕:“你平时在各种场合对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教学要求,现在你也出来遛遛,看你能扑腾出什么模样来。”

重压之下,冷静分析,似乎也有些有利条件:第一、虽然我到学校仅只三个学期,但我毕竟是一个有23年教龄的老教师,和现在相比,尽管以前教的对象、学科不同,但教学的一般规律应该是相通的;对《大纲》教材的.不熟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认真备课是可以改善的;第二、在教学生涯中,我历任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巳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我自信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并能够上好每一堂课,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对普通班的学生“同情”巳久。普通班的学生和快班的学生相比,听到的表扬少些,受到的批评多些,得到家长和人们的关爱少些,受到老师的呵护少些,再加之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些,生活习惯差些,致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些,行为表现差些,因而他们所承受的的压力更大些。我之所以同情他们,是因为我觉得似乎社会、学校和家庭没有给他们以公平的待遇,致使他们在心理甚至在人格上都有所扭曲。正是因为同情他们,所以我相信我会真心地爱他们,诚心地待他们,倾心地教他们。

初中语文自主作文教学偶得 第6篇

一、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自由写话,激发写作兴趣

为了降低写作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写作时,不免产生畏难心理。为了消除学生这种心理,我会创设宽松环境鼓励学生自由写话。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可以是一天中发生的事,可以是自己一个有趣的想法,可以是自己想象的一个故事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写话习作,觉得很有成就感。平时我坚持要求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培养学生经常练笔的习惯,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做到有话可写,在学生的日记上我常常给予恰当的批语,鼓励学生坚持把一天中自己认为值得写的东西写下来,许多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喜欢上了作文,克服了对写作的畏惧感。时间久了,学生就自然而然爱上写作了。

二、丰富多彩生活,让学生扩大活动空间,持续写作兴趣

当前,学生生活中出现了“三大三小”现象,即“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外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为此,我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如:每节课开设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们进行即兴演讲,成语接龙,古诗诵读等活动。在课堂上组织辩论赛、答辩会、情境表演等活动。我还布置了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到大自然找春天”、“做一日家庭小主人”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积累了许多生活的题材,为学生习作作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同时大大激发了写作兴趣。我还非常重视学生词汇的积累,指导他们树立图书馆意识。走进图书馆读书记笔记,积累佳句美文、成语俗语、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为作文中的应用做好充分准备,使许多学生能“下笔如有神”。

三、多样化命题,让学生能找到写作的着眼点,激活写作灵感

命题是呼唤起学生作文兴趣的关键,题目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自觉地进入写作佳境。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出的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无话可说,毛病大多在于题目出得不好”。由此看来,好的作文命题对于引起、调动、发展学生联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实践中出了许多小文题,既贴近生活又激活了学生创造灵感。如:《新学期开始了》(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我的同桌换了一个人》(人物外貌和性格的描写),《数学换了新老师》(听别人介绍及自己的感受写对新老师的印象),《老师,我告诉您一个秘密》(注重心理描写)……学生们反映这样的文题,观察起来有目的,写作时有“词儿”了。接着,我又采用了写半命题、宽命题作文、观察日记、想象作文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自主习作,个性表达。

四、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就是生活,适时加强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为使学生迸发灵感的火花,我总是适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再让他们写出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如:我一次欣然命题写同一环境中不同人物的神态。首先,我讲了一个真实的笑话。讲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彼此的笑态,讲完后,又提示学生们回忆各自看到的情景,再写下来。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述:“只见欧燕楠咧着嘴笑,粉白色的小眼镜片里显出两只眯成一条缝的小眼睛;项鑫脖子一缩,用手捂着张得大大的嘴巴,最后还是忍不住大声地笑起来;刘佳程捧着大肚子直哎。”有时我会有目的地举行一个游戏活动,有时我会让几个学生讲同一个故事,有时我会让同学们外出观察风景等等,让全班同学观察不同人物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祖国的“美好景色”,及时让同学们写下来。同学们既陶冶了身心,又训练了写作。

五、恰到好处地讲评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延续写作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想写、乐写,这种可贵的积极性教师尤其要给予保护。在作文讲评时,我以鼓励为主,即使是“三言两语”的“流水帐”,教师也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个成语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好,就耐心地用红笔圈上,写上鼓励的话语。同时,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评价,取长补短。讲评课上,让优等生朗读自己的好作文;让中等生讲述自己的好段落;让差生来读读自己的好句子好词语。我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看到成绩,看到希望,感到写作文不是“难于上青天”。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以上只是我在自主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总之,只要我们牢固地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学生发展观,努力拓宽作文教学的时空,坚决贯彻自主学习的精神,就能赋予作文教学新的活力,谱写作文教学的新篇章。

《羚羊木雕》教学偶得 第7篇

那一刻, 我震惊:难道张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要告诉学生的就是这样的主题?难道孩子眼里的爸爸妈妈们除了重财轻义就没有别的什么了?难道教材编者把《羚羊木雕》编入教材是为了倡导孩子去声讨父母吗?

显然是我们有些辅导用书的编写者和我们有些老师误读了教材, 他们在妖魔化课文中父母形象的同时, 还误导了学生纯净的心灵。

现在的孩子已经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 对父母不尊重已司空见惯, 父母教育儿女, 有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半句。父母叹息, 现在的儿女都怎么了?我的付出回报的就是这些?有人归结于独生子女的普及, 隔代人的溺爱。我们的教材, 我们的教师, 是否也应该反思点什么?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

带着这样的想法, 我细细琢磨着课文中的字字句句, 希望能找到解读的突破口。我忽然想起了在我的家里, 也有一尊来自非洲的犀牛木雕, 也是黑木雕成的。那是我一个在非洲开公司的二十年前的学生送给我的, 记得那天我问过他:“这尊黑木雕很贵重吧?”学生说:“葛老师, 非洲这些东西很便宜。不过带来是费了点周折。我这是第三个了。第一个带回来, 头前的角断了, 第二个带回来, 尾巴断了, 这个是我藏在背包里小心翼翼地背着回来的。”我还从网上看到了篇《我在非洲修铁路》的文章, 文章介绍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国支援非洲修建铁路的故事。有了这两个故事打底, 我的课堂构思成了。

在语文课前, 我用厚毛巾包好这尊木雕, 把它带进了教室。孩子们十分高兴。

我说:“孩子们, 现在讲台上有一尊木雕, 你们给它起个名好吗?”

学生齐声说:“犀牛木雕。”

“知道这尊木雕是从哪里来的?”

“不知道。”

“想知道这尊木雕背后的故事吗?”

“想。”我娓娓的叙述了木雕的故事。孩子们都认认真真的听着。

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孩子们, 假如今天有人出高价, 让葛老师把这尊木雕卖给他, 你们说能卖吗?”

“不能。”

“为什么?”

“因为这是无价之宝, 师生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说的多好啊, 情义无价, 这尊并不贵重的木雕可是葛老师心中眼中的宝贝, 是最贵重的礼物。” (我特地板书“贵重”两个字)

“下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里发生的这个故事, 找一找, 哪些内容和我的故事有相似的地方, 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陆陆续续孩子们的小手举起来了, 他们说:“都是木雕, 都是非洲来的。可是故事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他的爸爸妈妈和葛老师不一样, 这尊木雕也没有这么贵重。”

我说:“是吗?你怎么知道的?请你从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讲一讲。”

“我的爸爸从非洲带来的。这里是轻描淡写———“带来的”。可葛老师这个不一样了, 是哥哥“背回来”的。

“孩子们注意一下, 作者有没有交代爸爸怎样从非洲带来的?”

“没有。”

“好, 我们注意一下写作时间。这篇小说最早也是写在什么时候?”

“1984年。”

“哪里看出来的?”

“课文下面注解。”

“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那时, 中国的旅游业发达吗?”

“不发达。”

“出国方便吗?”学生都沉默了。

我说:“同学们, 那个年代, 是个特殊的年代, 还有一段特殊的故事呢。在七十、八十年代的时候, 我们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低, 可是, 我们还要支援比我们更困难的非洲人民。我们国家支援非洲, 不仅出钱出力, 无息贷款近十个亿为非洲修建铁路, 还有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比如说, 我们中国人民为赞比亚到莫桑比克两国之间修公路。中国先后派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6万人次, 其中有工人, 也有工程师。参加建设的最多的一天, 也就是高峰期间有1.6万中方人员在现场施工。单是为了修建这条铁路, 我们中国就有65人永远长眠于非洲。在那个年代, 我们中国人民就这样无偿的支援着非洲各国, 为他们派去了医疗队, 工程队, 建筑队。这些建设者们把汗水洒在非洲的土地上, 把青春留在非洲的土地上, 更有的把生命献在非洲的土地上。葛老师想, 课文中的‘我’的爸爸也许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 他就曾经在非洲参加过建设。如果, 这尊木雕没有什么纪念意义的话, 为什么在爸爸妈妈眼中却是宝贝。对了, 这尊木雕与葛老师的这尊木雕相比, 哪一个体积更大一些?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出一些依据来?”

同学们看得非常仔细, 有人举手了, 说, “还是葛老师的这尊木雕大一些。”

“你怎么看出来的?”

“课文里用了两处动词, 一个是“拿”, 一个是“递”, 看来没有什么重量。如果像老师的这尊一样, 我想该用“捧”与“放”较为合适。

“就是这样一尊木雕, 为什么在她妈妈爸爸眼里却是名贵的, 贵重的呢?我们看一看围绕着这个故事, 妈妈、爸爸和奶奶等人是怎样表现的。” (语言, 动作, 心理, 神态等方面, 找关键性词语。)

妈妈:突然———突如其来, 一瞬间想到的, 可见妈妈的心中一直记着这尊木雕。

目光———紧紧, 盯———看出事情的严重性, 也写出了妈妈细细的观察我的神情, 有没有说谎。

严厉——“卖”了的时候, 表现出严厉, 平时家教之严格。

搭———一个搭字, 写出了母亲平时和我关系的亲密。当她知道我送人时, 态度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坚定———可见木雕在妈妈眼里的重要。

舍不得, 贵重——都写出了这尊木雕的意义不一般。

用糖果换木雕———一盒糖果的价格远远超出木雕的价格, 你说这个妈妈是重财轻义的吗?

爸爸:静静的, 点一支烟, 慢慢的———下了很大的决心, 才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知道爸爸的内心也是受着煎熬。陷入了沉思, 陷入了回忆, 还是陷入了怎样处理好这样一件尴尬的事情。

奶奶:想说, 没有说——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但是, 她心中孙女的感受更深一些, 这也是隔代人特别亲的原因。

万芳———形影不离, 合二为一。仗义, 好朋友。

我———最伤心的人, 反悔了, 对朋友。

接着, 我又问:同学们, 你说,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能怪爸爸妈妈吗?能怪我吗?如果你是她的爸爸妈妈, 你会怎样做?如果是你, 你会怎样做? (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 因为有我的木雕的铺垫, 有非洲的这段故事的背景, 学生们都认为, 作为爸爸妈妈, 应该让女儿知道这尊木雕究竟贵重在什么地方的理由, 作为儿女, 也一定要尊重父母亲, 理解父母亲, 多与父母亲交流, 因为世界上最无价的就是亲情。

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里, 我是这样说的:是啊, 就像我的木雕, 可以随便送人吗?不可以。在我的眼里, 它是至高无上的珍宝, 因为浓缩了一段师生之情。而这尊木雕, 也许是浓缩了父亲在非洲的日日夜夜对女儿的思念。如果, 当时父亲把木雕送给女儿的时候, 就把这些故事讲给女儿听, 女儿会不会置父女情意不顾, 随便送人呢?不会了。所以, 我认为, 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题是亲情无价, 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注意理解沟通。作为父母, 应该尊重孩子, 理解孩子,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这样也就不会造成中间的那一点点误解了。作为孩子, 我们的父母天天这样为我们付出, 我们的一切也就是他们的一切,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来报答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母亲。是他们给了我们以生命, 是他们, 培养我们成才成人。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付出大, 河深海深不如父母的恩情深。

《项链》教学板书偶得 第8篇

首先, 在小说的铺叙交代部分, 作者将女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点呈现给读者———现实的寒伧与梦想的奢华。现实中的马蒂尔德明明过的是很寒伧的小职员家庭的生活, 但她却很不安于现状, 而是因自己也有一副天生丽质便幻想过贵妇人的生活, 看着家中破旧的摆设便联想到那些豪华的陈设, 看着家中那可怜的女仆, 便想着贵族家中穿着考究的

[附]板书仆人, 甚至幻想那种富贵悠闲而又浪漫的贵妇生活。小说之所以在开篇就能让读者对女主人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应当归功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接下来是舞会来临时, 马蒂尔德与她的丈夫路瓦栽的表现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路瓦栽是欢天喜地地讨好马蒂尔德, 而马蒂尔德则因没有像样的首饰赴会而闷闷不乐。于是便去向其好友———贵妇佛莱思节夫人借项链, 在借项链时, 马蒂尔德面对好友那满箱的珠宝表现出既犹豫又担心的神色, 而佛莱思节夫人则显得爽快大方。这一细节, 既显出佛莱思节的富有, 又显出她根本没把那假项链当回事。接下来是舞会的狂欢与陶醉, 在项链丢失之前, 马蒂尔德是完全沉浸在兴奋与狂欢之中, 俨然是一个骄傲的皇后。而丢失项链后看, 则恐怖得如坠无底深渊。这一对比也是整个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分水岭。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十年赔项链阶段。在这一艰辛的过程中, 马蒂尔德非但没有醒悟, 相反却念念不忘十年前的那次舞会的快乐, 真可谓“咽着菜根苦, 不忘旧梦甜”。这一对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马蒂尔德的虚荣心之重。十年的还债生活终于熬到头了, 当无债一身轻的马蒂尔德第一次来到公园溜达时, 一连串更加强烈的对比映入读者的眼帘:马蒂尔德的寒酸苍老与佛莱思节夫人的富贵娇嫩, 听到项链真相之前的那份轻松自得与听到真相之后的惊诧莫名……至此, 故事方到高潮, 这一高潮正是通过前面的层层对比形成的, 也正是这层层的对比, 才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推到了顶点, 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

至此, 我又以一幅对联对小说内容加以概括:嫌穷慕富赝品项链花去金钱三万六, 乐极悲生片刻虚荣换来心酸整十年。

“错”是良机——《林海》教学偶得 第9篇

一堂公开课上, 学生自主探究学完“林”“花”后, 开始研读“岭”这一自然段。

1.初读, 遭遇尴尬

学生初读“岭”这一自然段后, 我请两位学生上黑板画画。结果, 两位学生将大兴安岭的“岭”画成了:

显然, 这两位学生都将它画成了“桂林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学生这一画, 令我大吃一惊, 教学陷入僵局。

2.审时, 开始引导

在沉默数秒钟之后, 我静下心来, 对同学们说:“大家觉得他们画得怎么样?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这一自然段, 待会儿来当当评委, 给这两位同学提提意见。”

3.再读, 走出困境

学生接受了新的任务, 顿时来了精神, 全神贯注地读了起来。

生:前两位同学画出了岭的“多”, 但大兴安岭的岭虽有“高矮、长短、横顺”之分, 却只区别于一个“点”字上。

生:老舍爷爷说“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谁也不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而这两位同学的画却足以让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险句了。

生:这两位同学画出了岭的“多”, 而且用了绿色来画, 可见他们已经读懂了“这里的岭的确很多”与“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这两句话。但我想, 如果结合第2、3、4自然段来看, 这岭应是“多而柔”, 绿而又不乏鲜艳多彩的。 (掌声)

……

接下来的教学:再画画———作品展示———配乐朗读。这一切, 有如行云流水, 自然轻松, 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渐入佳境。

本教学案例给了我以下启示:

首先,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注重在广泛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是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及教改走向。在本片段的教学中, 我始终坚持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 把舞台让给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读、画、评、再画、展示、朗读”, 整个教学活动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注了学生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偶得 第10篇

教授这一课程的宗旨就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语言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空谈道理,大讲哲学,而是要将所有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结合的方式最简单的莫过于“点悟”,它的意思是根据原文的某一点内容,做一点联想、一点领悟或一点评论,从而将哲人的理论,变成自己的观点,或根据时代的特点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笔者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点悟”的做法,愿给同行抛砖引玉。

一、由诸子的话联想到其他名言

诸子(如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人)的某些观点都对后世的文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孔子对董仲舒、韩愈、范仲淹、程颐和朱熹等人的影响;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散文家的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文人理想人格的影响等。即使是诸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由此产生相似或相关联想,用后世文人的名言来给诸子注释,这对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是一种有效的培养。

师生探究:

在《论语》中,可以由“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想到陶潜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由“知其不可而为之”想到《水浒传》中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由“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想到《左传》中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想到《东观汉记·王霸传》中的“疾风知劲草”,想到宋朝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由“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想到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想到《礼记》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等。

二、变诸子的话为自己的话

在全面理解诸子的思想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最大的内容进行自我解读,并尽量也用文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锤炼语言。

师生讨论:

可以将子贡和子夏对于过错的态度(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理解为“君子有过,勇敢面对;小人有过,文过饰非”;变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人之内心乃弘道之本”;变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变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诚信乃立身处世之根本”;变孟子的“王何必曰利”为“怀仁足矣,何必言利”、“人人怀仁,个个言乐;个个争利,人人自危”;变孟子的“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为“为善以终,圣之至;逐利之末,恶之本”;解孟子的“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为“不义不仁之君乃为残贼之独夫,独夫者,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天下弃之也”等等。

三、对诸子的话作评论

哲人的话犹如千年淘洗的金沙,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闪亮。教者理应正面引导学生去识记、去揣摩、去玩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敢于去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是向权威挑战。要让学生知道,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和亚里士多德“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观点的合理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尽管他们的见解有时未必成熟),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提高是不无裨益的。

师生点评:

如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评论:“以民为贵者,自重也。民贵者稀,自重也轻;民贵者广,自重也重。及天下之民重时,自当至尊也,至尊者,天子也。孟子之言真高论也。”对孟子的“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的评论:“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人理应持守、践履仁义之道理;然而今之中国,多少‘不居安宅,不由正路’之人,却安居豪宅,能找‘钱’路,此又当何解?”

“清代中堂”偶得记 第11篇

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我们总算把东西收拾利索了。正要返回,一位老汉走了过来。没等小王说话,对方支支吾吾地说:“我家里有个大衣橱,你们能不能帮忙抬出来。”小王看了我一眼,似乎在征求我的意见。看到对方如此年迈,我把手一挥,说道:“走吧!”

走进老汉家里,已经有两个年轻人在等着了。互相打过招呼后,我们撸起袖子就要动手。这时,我忽然发现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正揉搓着什么。

我好奇地问道:“小朋友,你拿的是什么呀?”小孩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倒是那位老汉接过了话茬:“哦,一幅画,上午收拾东西的时候掉在了地上,别管它了,咱赶紧搬吧!”我又仔细一看,颜色暗黄,很是古朴。因自己平时喜好收藏,我顿时有一种直觉,这极有可能不是一般的画。

我走过去,慢慢将其展开,原来是一幅中堂。果然是好东西!我心里一陣狂喜。这幅中堂高约130厘米,宽约75厘米,画的主题为“上官(关)下财”,意指升官发财。中堂共分上下两部分,先说上半部分:中间坐在元石上面,身穿灰袍左手握剑者是关羽。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名将,被后人称颂为“武圣”。在关羽的身后,手拿大刀者是他的随从周仓。在关、周二人的上方,有一条云龙正飞在空中,口吐金银财宝,意指关公也是掌管财富的神明;而下半部分正中身穿红袍,头戴官帽,手拿如意者即是财神赵公明。在赵的右边有一人手拿红珊瑚,左边有一人手捧富贵录,赵的身后还有很多的金银财宝。

小学数学教学偶得 第12篇

一、选契机, 绽放情感

如讲授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 正值五月初, 据母亲节只有几天的时间。考虑到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 而不知道感恩与尽孝, 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并对母亲进行赞歌。有了这种想法后, 我精心设计, 推出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情感教育与作文训练相合的语文活动课。

在教学过程中, 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体悟人生, 把生活引入课堂, 又把作文引向生活。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

首先是请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反映母爱的相关文学作品。这样能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诗人、作家笔下非常理性, 也非常概念化地了解了母亲, 了解了人们对母亲的赞美。这一环节, 学生准备都很充分, 朗读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在朗读作品时, 不但激起了朗读者内心的感情波澜, 读出了感悟, 读出了情境, 而且也激荡起其他学生的情感, 并产生了共鸣。应该说这一环节的设计, 学生把对母亲浓厚的感情通过诗朗诵的形式提升了一个高度。

其次让学生走进生活, 体悟人生。在这一环节中,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这首歌曲, 以此来创设情境, 之后引导学生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 讲述有关自己母亲的故事, 尤其要讲述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细节。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 而此时我也不失时机地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 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这样就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了母亲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太多的心血。之后, 我又安排学生共同欣赏和朗诵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中的几段话, 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来报答母恩。

最后我请学生拿起笔描绘自己的母亲, 表达出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一环节, 我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我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母亲的性格, 并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从学生的反馈中, 我总结出了:善良、慈祥、奉献是母亲的代名词;崇高、伟大、无私是母亲的象征。第二部分, 我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 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 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扫描, 找准发散思维的切入口, 特别要撷取母亲身上感人的细节, 多角度、多侧面把自己的妈妈真实地再现出来。

果然, 学生不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作文, 而且较以前的作文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 这节课教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活动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这节活动训练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节课教学节奏明快、流畅, 高潮不断迭起, 既对学生思想感情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又将学生的写作训练恰到好处地落到了实处。

二、求新奇, 激发兴趣

可以肯定地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课程, 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阿Q正传》一文的教学中, 我借助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户籍表》的形式, 让每一个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仔细填写《阿Q情况调查表》, 内容涉及姓名、籍贯、家庭住址、婚否、兴趣爱好、有何特长、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生活简历等诸项内容。待表格填好之后, 再组织学生逐项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姓名一项使学生明确了阿Q连拥有自己姓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从而发掘出他在政治上的地位之低;通过对阿Q的籍贯、家庭住址的探讨, 使学生明确了他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及其生活的没有保障;通过阿Q的爱情故事、恋爱观及其对小尼姑的态度, 使学生明确他精神上所受的毒害;通过阿Q的兴趣爱好 (唱戏) , 使学生了解了他的精神无所寄托;通过对阿Q特长的挖掘, 得出精神胜利法;通过阿Q所受到的奖励和处分, 了解了阿Q生活的大的社会环境, 进而深刻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阿Q生活简历的整理, 则使学生对阿Q有了整体上的把握。这样处理之后, 不但把文章中所需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全部贯穿了起来, 而且也激起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这节课的课堂讨论非常激烈, 最后的学习效果很好, 阿Q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巧切入, 统一课堂

教师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 往往是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 依据文中描写逐步展开的。在很多情况之下, 这种做法也能收到预先设想的效果, 但是,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 把课堂的前后内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呢?实际上, 很多的作品完全可以打乱课文的局限和约束, 采用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进行。比如, 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 在引导学生把握刘兰芝这一形象时, 我就突破了课文的先后顺序, 由文章的结尾切入, 引发学生思考。刘兰芝投河自尽了, 这是作品的高潮, 也是让学生最动情的一部分, 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把握也是最容易的。借着这一契机, 我引发学生, 刘兰芝既然早就打定主意要自尽, 为什么早不自尽, 晚不自尽, 一定要选择在新婚之夜投河自尽呢?难道她不害怕像《祝福》中祥林嫂那样再也找不到自杀的机会吗?她就没有想到自己在那时自尽会给自己的母兄带来什么后果吗?她是有意为之, 还是无意为之?通过分析讨论后, 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 即刘兰芝的死, 固然反映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反抗, 但刘兰芝之所以选择在新婚之夜自尽, 是不想让自己的哥哥在答应了府君的婚事之后却没有新娘子给府君, 因而招致府君的迫害, 而自己嫁到了府君家再死, 就是府君家的人, 死活与娘家没有任何关系。归根结蒂, 刘兰芝这样做所体现的是她的善解人意、知书识礼、温柔善良, 而对于这一点, 前文有着很多描写。由此我们又引发了对前文的思考与讨论。这样, 整个这一堂课便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对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更容易了。

上一篇:弯管机的设计与验证下一篇:临床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