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技范文

2024-07-25

教师科技范文(精选12篇)

教师科技 第1篇

既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那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方法上比较科学的前提下,教师能否全面、及时地落实教学指令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业。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但教师的教学指令并非总能及时、全面地得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教师的指令,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学习英语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他们还是只读不写,或者不读不写只是看。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功能不健全的表现。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有时很生气,往往用质问、责备的口气问学生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不改,等等。这些话在短时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绝不会长久生效。比如说在课堂上,学生看见老师板着面孔,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可能立马会张开嘴叽里呱啦地读上一阵子,但第二天,学生又回到了从前。

教师心里会想,我的教法是对的,指令是正确的,学生为什么不听?学生心里也会想,老师为什么总是逼着我不愿意做的事?这种情况如持续下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对教与学的双方都不利。

为了转变这种现象,应该先对教学指令进行分析。教师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而且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分析指令是否具有科学性,科技含量如何。

在中学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不稳定,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他们只愿意接受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指令,有时还对教师的指令表示怀疑。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教学指令进行修改和补充。再遇到上述情况时不问学生为什么那样做,而是换一个角度,问他们是否知道经常不动笔写字有什么害处,不爱开口读有什么害处,现在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理想?如此让学生自己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毛病和不足之处。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就不想学好。此时,老师就要借此机会向学生说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关系。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在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来教育学生。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路易斯·亚历山大在谈到学习语言过程中关于听、说、读、写的关系时说:“要说必先听,要读必先说,要写必先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外国专家的观点,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任何一种技能的欠缺对其他三种技能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都会对整个英语学习造成巨大障碍。一个最浅显易懂的例子就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自己在两三岁的时候,已经能与爸爸妈妈正常交流,但能正确地读和写吗?如此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听、说、读、写四种活动的逻辑技巧且要同时并举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只有把单词的音、形、义都输入大脑才有助于记忆且长久。

学生了解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关系及每种技能的发展与其他三种技能的相互作用后就会转变以前的做法,并在后来的学习中取得明显的进步。如在黑板上听写时,他们的书写速度和质量比以前大有进步。读和写的水平的提高,会对阅读速度的加快起到推动作用;读和写的熟练程度的提高,会对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学生面对自己的进步,很高兴,有了成就感,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一次,如果老师有什么新的指令,学生自然就会乐于接受。

教学实践证明,同是落实教学指令,前者学生不愿意接受。这就证明了一个道理:不管教师认为自己的方法有多么好,指令是多么正确,当教师的指令缺乏科学性,用词不当时,或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指令的重要性时,他们就不会高高兴兴地执行指令,或不执行指令。绝不是教师凭着指导者的身份随便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就得听,而是教师的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学生执行指令的效果。

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是指令是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指令的科技含量较低,就不能对学生形成推动力。试想,如果某位英语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把英语单词抄在作业本上,每个单词100遍,情形会怎样?学生绝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老师的指令。教师要是强制学生执行,学生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师生对垒的局面。这种局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不正常的心理对智力活动有抑制作用。

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越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就越大,指令的执行效果就越好。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执行指令的效果的好坏,执行指令的效果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业大事。

教师科技教育方案 第2篇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科技活动。

一、方案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的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千校一貌,千生一面”的教育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冲击与挑战。“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是当今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构建学校特色、改革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创新,培养全面发展而又有特长和个性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学校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脱颖而出。科技教育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科技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实践证明,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科技教育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弘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能力,是实现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为振兴苏家屯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的实际需要,以建设经济强区为目标,通过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大力宣传科教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信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科技先进区步伐,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工作重点

1、使全体学生明确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教育学生掌握科普知识,投身科技活动、取得科技发明的成果。

2、结合“新课程改革”,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的科技类研究型课程的建设,进一步编制完成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巩固科技特色学校。

3、积极发动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区级各类竞赛,以活动促进我校的科技教育,真正做到“参与、提高、发展”。

4、加强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依托上级科协、社区,积极创设良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社会环境。

5、采取措施、全校动员,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才能,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四、主要措施

(一)健全各项制度,规范管理。

开展好科技活动,依赖于严格规范的管理,切实贯彻落实以下各项制度,保证科技活动的实效性。

1.交流、汇报制度。

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本年度召开科技活动专题工作例会不少于2次;分管领导要定期向校领导汇报科技工作开展情况。

2.培训制度。

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理论水平与辅导技能请专家作专题培训;同时根据竞赛项目组织1次校本培训,对教师和青少年竞赛优秀选手的培训工作。

3.活动制度。

全体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科技活动,校级科技兴趣小组要根据活动计划,在固定活动场地和时间开展活动,同时作好活动记载,便于检查,指导。

4.竞赛制度。

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比赛活动,以班为单位,以加大比赛的竞争机制提高科技竞赛水平,达到普及与提高的目的。

5、奖励制度。

遵照学校教师奖励办法,对辅导学生在校级、市级、省级等各级比赛中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推荐优秀辅导员参加年度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辅导技能。

择优聘请,发挥特长。学校要选聘一些热爱科学,热爱学生,有科学素质,能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活动的教师和校外热心人士担任班级科技活动辅导员,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积极争取省、市科协的全力支持,进一步强大我校的科技教育力量。

(三)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特色活动。

1、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在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上开展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动手实践活动。

2、与校外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结合,有计划地开展科普讲座、参观考察、科技竞赛、创造发明、作品展示、进行小制作、小窍门、小论文、小实验等形式多样的科普、科技活动。

3、着力创设科学普及氛围。利用广播、板报、班报、班团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现有资源开展科技活动。学校投资购买科普读物。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科普读物,使学生丰富视野,陶冶情操。要求每班办好“科普小报”和“科技角”、宣传栏等科普宣传阵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让学生接受科普知识的熏陶,并促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的科普氛围的自我营造之中。

4、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形式,聘请社会有关人士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指导科研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级科技竞赛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展示他们的科技素质。

5、选派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科技活动专职教师。

五、具体工作:

(一)活动内容

1、合理开发利用校内科技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科技教育水平。选派热爱科技教育、有指导能力的教师担任科技教育辅导员。

2、教师在科技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学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

3、以科技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既有科学性又有实效性。

4、从培养学生开展小制作入手,激发学生科研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取得科技成果。

5、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组织举办的科技培训班,为学生创造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

6、开展“假日科普”活动,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写科普论文、画科幻画。

7、弘扬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编织艺术,继续开展“中国结”的编织活动,将劳技课与科技活动进行整合。

8、利用校园的现有条件,开展农业科技和园林艺术的常识教育。

9、我校开展校园科技周,请家长及专家到我校参观指导.10、我校挑选各年级对科技活动有兴趣的同学成立科技活动小组,派科技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每月进行科技活动展,同时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市区各项评选。

教师科技 第3篇

姓名:高钢 城市:北京

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学科:新闻学

科学和严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非常德高望重的一位教师,他在中国新闻业传播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除了在新闻领域,高教授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新能源汽车首要关注的就是它是否真正能够节约能源,因为这是新能源汽车诞生的原因之一。其次,针对近段时间新能源汽车骗补贴的问题,高教授认为政策在设计之初一定要科学,要确定这些政策能否推动理想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有漏洞出现,否则一纸政策也成了白纸,新能源汽车若想要迅速发展起来,保持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姓名:李佳武 城市:北京 学校:北京科技大学

学科:材料工程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卡罗拉双擎

智能科技化

已经有20年驾龄的李老师,对于传统汽车了解颇丰,从品牌到品质,从燃油经济性到驾驶感受,了解的细致入微。但是当新能源车型出现时,自己了解的那些在这里并不能派的上用场。新能源车型操作更加简单,一切都开始向科技智能化发展,一些新能源车型还增加了科技感十足的车道保持功能、抬头显示功能、360度全方位影像功能,如果以后新能源车型在充电时间上能够大大缩减,李老师自己绝对会购置一辆新能源车型。李老师还希望在以后的新能源车发展中,加入自动驾驶技术,让驾驶员与其他乘客一样享受乘坐的乐趣。

姓名:刘森 学校:北京现代音乐研究学院

学科:理论教研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比亚迪e6

音乐改变生活

刘森作为一名音乐类型的教师,无时无刻的都在与各种类型的音乐打交道,同样在车里,也在享受着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对生活品质的享受是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对自己爱车的音响也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还表示曾经购买过一辆对外形特别喜爱的车,但是因为车内搭载的音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在提车后直接换掉了原车搭载的音响。所以刘老师认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型中也应提高各个硬件的搭载设备,让消费者心动几个亮点,就会下定决心购置车辆。

姓名:黄潇潇 城市:北京 学校:中央教育台网站在线教育

学科:金融财经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北汽EV200

电池技术有待考察

炎炎夏日,每天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黄老师,也希望有一辆自己的爱车,让自己在上下班的路上可以有属于自己舒适的空间。可是受困于“摇号”政策中,让自己迟迟没有得到这个购车的“门票”。而在新能源车型中,黄老师认为电池会有损耗,在冬天使用时损耗过大,第二年继续使用时,可能自己的爱车行驶里程又会逐步减少,久而久之就需要更换电池组,可是更换电池组将又是一比高额的费用。按照现在新能源车型的发展速度,几年之后科技技术和电池提供车辆的续航里程将会变的更好,原来的新能源车型还能否置换更高的价钱,这些问题让黄老师现在很是纠结。

姓名:刘小月 城市:北京

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特斯拉

互联新时代

“互联网购车”“新能源车”这些都是新时代新时期的产物,对于所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刘老师来说,并不陌生。早在购物网站就已经看到过“互联网购车”这一新鲜栏目。网上购车将不会占用太多教师的休息时间,更加省心、省时、省力。在选购好车型后等待摇号提车就可以了,省去了中间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购车会更加轻松。可是网上购车,在新能源车型选择上不够丰富,自己平时对新能源车型的了解也较少,并且对充电设施方面也无法进一步沟通,希望电商平台能够提供更多方案,在充电设施方面有更加详细的内容介绍使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姓名:曹宇鑫 城市:北京 学校:廊坊师范学院

学科:数学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北汽EV200

异地奔波

对于曹老师来说,每周一次从北京到廊坊的往返并不算很远,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每周回家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学校的校内事务耽搁掉自己本应准备返程的时间,让自己乘坐公共交通的时间变得不自由。曹老师更希望以后在新能源车型中出现更多车型选择,因为混合动力的汽车依旧离不开汽油,对环境保护方面依然有很大影响。对于经常固定往返两地的曹老师来说车辆能够行驶350公里左右就可以完全满足日常生活了,同时家用220V电源充电也是可以接受的,虽然充电的时间稍长,但是的确很方便。

姓名:吴琼 城市:北京 学校: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学科:钢琴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比亚迪唐

“二车”败给摇号

谁说女司机就开不好车,吴老师就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女司机。可能这跟她的职业有关,吴老师是一名钢琴教师,双手的灵活程度非常高,开车也是她锻炼双手的一种方式。当家里有小孩子之后,一辆车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的需求。平时吴老师夫妇上班需要开车,她的父母带着孩子出门也需要用车。夫妻俩合计再买一辆汽车,无奈败给了摇号。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让吴老师眼前一亮,选来选去比亚迪唐这款SUV完全满足吴老师的需求,预计不久后吴老师就会把这台车开回家。

姓名:范建东 城市:北京 学校:雅宝路俄语培训 学科:俄语教师

爱车:沃尔沃XC60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特斯拉

置换更合理

范老师每天开车上下班,但是因为车型相对老旧,也准备置换一辆新的车型。但是附近的充电桩分部普遍较为分散,公共停车场的充电设施不够齐全,自己如果购买新能源车型的话,需要每天在家充满电,平时出行的话需要计算好距离。另外一方面,秦老师想用置换的方式购买新能源车型,但是还不知政府政策方面有没有更多的优惠,毕竟自己是作为传统汽车车型置换电动汽车,这样做既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又降低了自己的使用成本,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身边的同学和同事起到了带头的作用。

姓名:范扬 城市:北京 学校:中国国家画院

学科:中国画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腾势、BMW i3

限行不再是问题

范老师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因为热爱,他为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现在工作时间不像以前一样固定,上课时间都随自己,这在出门时会产生一些问题。由于北京采取限号的政策,范老师经常需要在自己的爱车限号的那一天出门,这就给出行带来了很大的烦恼。有的时候需要去到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写生,那些是公共交通所涉及不到的地方。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让范老师眼前一亮,既可以立即上牌照,又不受到单双号的限制。在众多新能源汽车中腾势、BMW i3是范老师心仪的两款,他准备过几天就把其中一辆买回家。

姓名:迟芨 城市:北京 学校: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学科:理论教研 最心仪的新能源车型:腾势

渴求一个安静的驾驶环境

大学老师的工作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轻松,一部分老师是在一线教书育人,与学生打交道;另一部分,是默默在背后对学校的一切精心打理的教师,迟老师正是后者。相对于一线大学教师松散的上课时间,迟老师每天的琐碎工作需要他整天都待在学校。迟老师是一个非常要求安静的人,所以他希望能够选择一款噪音小、隔音好的车型。新能源汽车依靠电力支持,起步很稳,没有冲击感,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噪声相比普通汽油车小很多,能够真正实现相对“静音”的效果。对迟老师来说,新能源汽车是他的不二选择。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第4篇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终极目标的引导下, 教师主动通过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不断追求专业成长, 从而达到自身素质提高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科技课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责任。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地位与教师地位的日渐提高, 对该学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当今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不尽如人意。本文根据日常工作实践, 从分析现状入手, 探索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新形势下的专业发展之路。

●现状分析

目前, 信息科技教师普遍年轻, 教龄较短, 但学历较高, 且专业不对口的比例非常高。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科技教师中, 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根据学校规模大小, 中学通常有1至6名信息科技教师。小学至多5名信息科技教师。小学中有近半数的信息科技教师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 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学中没有信息科技教师。总之, 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不明确、兼具深厚的学科教学背景和扎实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复合型教师寥寥无几, 是大多数学校中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突出问题。这也是目前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制约专业发展的因素

工作量大、待遇低、缺乏学习提高的时间和机会、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工作成就感不高、自我提高的内部驱动力不足等诸多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工作量与待遇不成比例

自实现“校校通”后, 中小学的网络管理员绝大多数由信息科技教师兼任, 他们在任教本学科以及保障全校的网络正常运行之外, 往往还需承担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设备维修与保养、信息技术培训、专用室的管理维护和清洁、教育教学活动录像拍照、随时回答和解决学科教师遇到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制作课件等工作工作量非常大。到目前为止, 人事主管部门出于控编的需要, 始终没有为学校设定网管员岗位。直接造成各学校网管员工作量和工作补贴的认定随意性很大。而且通常为网管工作折算的课时数和工作补贴不能够真实反映其实际工作量, 对网管员的工作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

2. 学习、教研的时间有限

信息科技任课教师人员少、任务重、杂务繁多, 普遍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 专业技能提高缓慢。

几乎所有的信息科技教师都认为教科研活动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有帮助或者帮助很大, 但大部分信息科技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学校的教科研课题研究。平时主要通过听课、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形式参与教学研究, 少数教师通过参加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等形式参与教学研究, 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上。

另外, 在培训方面, 信息科技教师参加陪训的主要途径是听专家报告或观摩课。教师普遍难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因此眼界不宽, 教育教学视角单一。

3.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

建构主义、思维导图、教育叙事、Web2.0、播客、云技术、物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 使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水平相对落后的信息科技教师, 对各种新生事物所蕴含的实质的把握不得要领, 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理念、新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4.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不少信息科技教师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 缺乏工作激情, 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日渐消退和减弱也是制约自身专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提升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1.不断改进教法, 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信息科技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改进教法, 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 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不少信息科技教师存在“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 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 忽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 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对信息科技教师而言, 仅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创新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问题情境,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评价和肯定, 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共同成长。

2.重视教学反思, 落实课堂改进计划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调节和评价的系列行为。包括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信息科技教师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 使之成为一种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习惯, 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教学反思, 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 提高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 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3. 注重教学研究, 扎实开展合作交流

学校应多为信息科技教师创造校内交流的机会, 在校本研修中考虑信息科技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 注重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的能力,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探索。

中小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 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 有必要开展学科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学校还应多为信息科技教师创造外出进修、观摩学习等机会, 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4. 转变自身思路, 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有作为才有地位。时间是挤出来的。针对工作繁杂、学习时间有限、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现状, 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安排、合理统筹各项专、兼职工作。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 挤出时间钻研教法, 学习相关技术,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踪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动态, 从学校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 大胆提出自己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设想, 为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设备维护、维修方面做着大量简单、重复性的劳动, 耗费大量的时间, 人力使用效率低下。学校领导可考虑采取IT服务外包等措施, 多种途径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 改进工作, 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和工作能力, 提高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学校还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从调整日常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年度考核制度等方面入手, 建立有利于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 调动信息科技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信息科技学科健康成长。

信息科技教师信息素养(主讲稿) 第5篇

信息素养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等方面的观念、意识、知识与能力。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更加方便快捷,教师该如何利用这一渠道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呢?

1.建立良好的信息意识;

互连网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曾经有句广告词说“有不懂,问百度”,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科技教学中需要融入计算机的发展和最新的计算机动态,需要教师树立良好的信息获取意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留意多想多记,将最新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最近信息行业发生的大事: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去世了,利用课上对乔布斯的生平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利用乔布斯的经典语句“活着就为改变世界”,鼓励学生要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创新。

互联网上有很多优秀的教案和研究,信息科技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不能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必须先将这些有用的资源根据目前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处理,适时调整教学的进度,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2.掌握信息技术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在信息处理能力上,对信息科技教师的要求更高。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已累积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且部分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计算机水平。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的质量。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在对硬件的维护和对软件的应用上。例如,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计算机或者网络发生了故障,教师最好能够及时排除和解决,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学生在操作应用软件时遇到了困难,教师要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我们现在教授的是VB编写程序,学生在上机调试程序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错误是老师也始料未及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不及时处理,程序就没有办法调试成功,这就考验了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指导他们解决问题)所以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和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软件外,还要掌握其他信息处理工具软件,和处理计算机突发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表达信息和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信息科技教师要精通课件制作,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格式可以规范得了的。不同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固然不同,同一教师对同一内容也不见得是机械照搬,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授课,内容、授课顺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信息科技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制作课件,使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教学理念,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师可以灵活选择。

4.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根据知识点和授课的要求,需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模式:

(1)、讲练结合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尝试使用讲练结合的方法,例如二进制十进制的相互转化、声音文件、图像文件的计算大小等。

(2)、演示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高。在教学总结部分用演示教学讲解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小组合作 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小组互助就能自主学习的知识点或者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尝试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与他人合作,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学的帮助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交流能力、自学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4)、分层教学

根据高一新生入学信息科技水平的调查显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同学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有些同学对计算机的使用仅停留在会上网,会聊天。这就给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每次上机都会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为所有同学都必须完成得,提高题是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这就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的模式提高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为能完成提高题而感到满足。这样即避免了同学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同时避免了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既定任务后,想要去上网和游戏。保证了课堂的秩序。

教师科技 第6篇

1“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总框架

在我园的幼儿科技教育 “做中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孩子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些特点,抓住适宜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在语言策略中,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与表现,幼儿能力的差异不同,可运用启发性语言策略、暗示性语言策略、鼓励性语言策略、挑战性语言策略。在非语言策略中包括材料支持策略和行动暗示策略。

下面将以案例的形式详细地对指导策略作一阐述。

2“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策略

2.1 启发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大吊车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但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弱,缺乏自己的主见。

运用策略:启发性语言策略

实录:小妍要制作一辆可转动的长臂大吊车。她选择了一个透明的化妆品盒子做汽车的车身,想将弹簧固定在透明轻巧的化妆品盒子上。吊车的长臂是小妍从家中带来的弹簧。车身轻,弹簧又长又沉,怎么也装不上。老师说:“小妍,你的吊车装得怎么样了?能转动吗?”她说:“不能转动。那怎么办啊?”老师启发说:“能不能用别的东西来制作吊车的长臂呢?”小妍思考了一会儿说:“弹簧太沉、太长,盒子太小、太轻,那我就用高筒袜子装纸盒试一试。” 于是,小妍在袜子里装上了三个牙膏盒。在老师的启发下,小妍把车身与纸盒相连,长臂终于立起来了。

策略分析:小妍平时做什么事情都是很认真的,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在制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自己的主见。这样的孩子有时需要老师适时的启发与引导。

2.2 暗示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和泥实验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做实验的活动中老师只要给他一些暗示,他们就能自己动脑筋完成任务。

运用策略:暗示性语言策略

实录:在“和泥”的实验活动中,我们准备了水、土、自制量杯、百宝箱等。刚开始小茵和萱萱就发现草根、小石子很扎手,他们有的动手拾,有的用铲子铲,有的用小棒挑。这几个孩子都是能力较强的孩子,于是老师提示他们:“试一试百宝箱里的塑料纱窗能不能把草根和小石子清理掉呢?”小慧从百宝箱找到一块塑料纱窗,细心的把土筛到另一个盆子里。他们通过讨论、验证,认为有洞洞的工具才能把土筛干净。

策略分析:在“和泥”的活动中,由于这一部分孩子都是比较有想法、会动脑筋的孩子。因此,只要通过老师暗示性的语言,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开始制作筛土的工具,就能得到成功。

2.3 鼓励性语言指导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有趣的沙雕

对象特征:有些孩子在活动中对自己缺乏自信,经过老师的鼓励之后他们能更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验。

运用策略:鼓励性语言策略

实录:在“制作沙雕”的活动中,小杰问:“老师,我堆的大恐龙的身体总是往下塌。”我说:“它是怎么会往下塌的呢?” 小杰说:“我把沙子倒上去它就滑下来了。”老师对大家说:“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办法怎么才能让沙子站起来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好办法的!” 雯雯说:“是沙子太干了。”薇薇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用水枪喷水。”老师鼓励孩子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棒,可以去试一试,只有试了才知道行不行。”听了老师的话,小杰赶快说:“那么我们就加水吧!”孩子们在提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用小桶提水倒到沙子里水一下子就没了,用大桶倒到沙子里会发出“噗嗤噗嗤”沙子吃水的声音。于是,他们换成大桶给沙子加水,用湿沙堆砌成恐龙、乌龟时,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

策略分析:小杰和雯雯会自己动脑筋,但是遇到问题时经常会产生疑惑,并且不能正确地对待结果,害怕失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通过老师的鼓励性语言,孩子们感受了不同工具的不同作用。

2.4 挑战性语言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赛车

对象特征:有一些孩子在“做中学”的活动中热情、主动,能力较强,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活动中教师使用一些挑战性的语言,引导他们打开思路,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制作。

运用策略:挑战性语言策略

实录:韩扬和小宝在制作赛车时,选择了4个瓶盖做车轮,用双面胶粘在了车身上。老师问:“咦?车轮为什么不会转呢?能不能想办法让车轮滚动起来呢?”老师的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将汽车放在了桌上,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小宝说:“噢,原来是将车轮粘死了,所以它不能滚动了。”于是,他们经过商量之后改用4个螺丝钉连接4个硬纸板,重新为赛车装上了车轮。他们在地板上开起了经过改装后车轮可以转动的赛车,别提有多高兴了!

策略分析:在活动中,韩扬和小宝属于我们班中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平时在每次活动中的主动性发挥得比较多。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这样能力强一些的孩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只要运用挑战性的语言加以指导,这样的孩子只要一经老师点拨就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自己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方法。

3“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非语言指导策略

3.1 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斜坡实验

对象特征:有时老师发现孩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新的想法,但是这些孩子的能力较弱时,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参与他们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运用策略: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实录:老师用长绒毛、地毯、绒布和木板铺出4块操作板,用4块积木垒高,把板的一头搁在上面,斜坡便形成了。斜坡的出现立刻吸引了更多幼儿的参与,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把汽车放到不同材质的斜坡上,观察他们的滑行速度。老师问:“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小慧忽闪着大眼睛说:“我发现汽车在木板上滑得很快的,在黑色的板上面就一动不动了。”(她指的是黑色绒毛地毯)老师继续追问:“那其它两块板上呢?”她十分自信地告诉老师说:“第二个快的是黄色的板,第三个快的是红色的板。”这小机灵可真厉害,还能将4种材料的速度按快慢进行排列呢。

策略分析:在斜坡实验中,老师观察到幼儿在斜坡上尝试用餐巾纸、抹布增加摩擦力进行实验时,根据幼儿的需要老师及时为孩子们提供了材料上的支持——4种材料不一的斜坡,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操作的兴趣,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不同材料的斜面会影响汽车的滑行速度。

3.2 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做糕点

对象特征:有的孩子在“做中学”活动中遇到困难,但他们的能力较强,自己又很多有创意的想法,那么老师只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而不告诉他们怎样使用材料,他们会自己探索材料的使用方法。

运用策略:间接的材料支持策略

实录:小宝和薇薇利用印模做糕点,倒出的糕点总是粘在模上不能成形,他俩脸上露出了难色。见此情景,教师找来食用油和干面粉,放在操作台上,并退到一旁观察,小宝首先拿起干面粉搓搓自己粘着面团的手,发现手心变干了,就顺手抓了一些放在印模里,这次印出来的饼虽然完整但饼上有干粉,显得不干净。薇薇受到启发,在印模里倒入食用油,经过尝试和比较,他们发现使用食用油加面粉做出的糕点最漂亮。

策略分析:小宝和薇薇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认为她们两个小朋友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因此,当老师发现她们的问题之后,只为她们提供了一些材料,而不告诉她们怎样使用材料,她们会自己探索材料的使用方法。

3.3 行动暗示策略

“做中学”活动案例:制作上海小吃

对象特征:处于模仿期的孩子,他们在进行“做中学”的活动中以模仿为主,这时老师可以制作示意图供他们参考。

运用策略:行动暗示策略

实录:在主题活动“上海小吃”中,幼儿对各种小吃的制作方法很感兴趣,在参观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所学的技能制作小吃食品。因此,在活动前,老师在操作台前贴出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方法的示意图,活动中遇到困惑的孩子就能根据示意图找到答案。

策略分析:一部分孩子的行为还处于模仿期,老师在操作台前贴出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方法的示意图。这样让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图片和示意图中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操作,完成自己的任务。

我们的启示

在今后教师指导“做中学”的活动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层次,如:有的幼儿在制作时出现畏难情绪;有的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等等,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尝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充分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纲要》实施课题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及活动指导纲要[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龚平.幼儿园科技活动方案设计指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 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顾志跃,丁沅.《走进科技教育》——中小幼科技教育论文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 徐子煜.幼儿科技教育概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冲,供职于上海市宝山区四季万科幼儿园。

教师科技 第7篇

最美乡村教师刘月升:科技种子的播撒者从1999年至今, 已过去16个年头, 刘月升一直扎根在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中学这所只有300名师生的偏远学校。在这10多年中, 他带领这里的农村学生完成了350多项国家专利的设计和申报, 并多次参加了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级各类科技大赛, 取得一二三等奖数百项。他还带领学生完成了多项市级重要科普项目, 将科学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这也使得刘岗庄中学成为了天津市唯一承担市级科研项目的农村学校。由于资金匮乏, 他尽量压缩发明成本, 经常在放学后领着科技小组的学生跑废品收购站, 甚至去扒废品堆, 寻找废旧的机器零部件, 再自己动手加工成可用的电子元器件。有一次, 他驾驶三轮车从废品站回来, 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入了路边的深沟里, 还受了伤, 爬起来后看到零件掉在水里, 他又不顾身上的伤痛一头扎入一人多深的水中打捞零件。有些电子元器件废品站里“淘”不到, 他就自己掏钱买, 这使他本就不多的工资常常入不敷出。为了辅导学生搞小发明, 他放弃了双休日, 放弃了寒暑假。10多年来, 他在爰人没工作、经济一直不宽裕的条件下, 自愿无偿地为科技制作彳S入了几万元。如今, 他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科技小组活动的受益者, 有的科技小发明已转化为产品, 有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获得成功。对于荣获此次“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刘月升觉得非常幸运和光荣, 同时也更坚定了他在校园里播撒科学种子的信心。

教师科技 第8篇

1.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1.1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据科技部2005年统计,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以及大部分省市都与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合作开发或转让成果20多万项。在知识创造、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始终工作在第一线,担负着具体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工作,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科技创体系建设的效果。

1.2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实践证明,教师的创造品质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科技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2]。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力量,承担着50%以上的教学和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任务,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工作。

1.3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根本要求

教师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主体,其素质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决定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在高校的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教师的数量急剧上升,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的主体力量,承担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和具体的科学研究实践工作,在地方高校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提高占高校教师一半以上的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根本上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素质,为高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4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符合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包含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研究个体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一般集中在30周岁左右,他们易接受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思维,甚至受一些新思潮的影响,是高校教师中最开放、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处在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年龄和职业发展阶段。

2. 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虽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冲击和洗礼,但“唯上忠君”、“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儒家思想仍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灵魂深处形成的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仍根深蒂固。此外,当代高校青年教师一般是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70后”、“80后”,从小接受的填鸭式教育就是要“服从听话”、“老实本分”、“遵章按典”。这种以“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为行为准则的教育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青年教师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以及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造成了他们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缺乏创造的内在冲动和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

2.2 高校内部环境因素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2.2.1 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型定位的影响。

据统计,在1999—2006年的8年内,我国高校招生数增长了4倍,而正是为了满足扩招后的教学工作需要,高校大量招收了青年教师以充实教职工队伍。随着“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提出,党和国家对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并寄寓了殷切的希望,高校承担的科学研究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为了同时满足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高校在内部分工上普遍采取了“高职称高学历年老的搞科研,低职称低学历年轻的搞教学”的方法,将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在青年教师的肩上。这种简单生硬的分工定位虽然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了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的问题,但却忽略了青年教师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 高校缺少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高校对其的培养的关注和投入一般是倾向于教学方面,现已形成了岗前培训、助教听课、教学指导、外出进修、教学评优等完整的教学能力培养制度体系。科学研究虽然已经得到了高校和教师群体的高度的重视,但更多是被看成个人行为,被看成是教学工作以外的副业,属于硕导、博导、教授的事。高校出台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主要也是根据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提升的需要,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政策过于零散孤立,基本没有形成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

2.2.3 高校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工资、职称、职务等奖惩制度的影响。

我国高校传统的师资管理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的,具有高度的封闭性。近几年,高校师资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初步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但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工资、职称、职务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其主要的依据依旧是工龄、年龄、资历、学历等硬性指标。这种“论资排辈”“不长胡子不长待遇”的分配体制,不仅消磨了青年教师锐意进取、苛求上进、求真务实和渴求创新的精神追求,而且剥夺了他们获取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资源的机会。

2.3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

科技创新能力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需要创新主体在理解、掌握、综合和发展已有知识、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和应用[3]。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风险性、创造性的高端智力活动,它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甘受寂寞、勇于奉献的精神。高校青年教师大都刚从学校毕业,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离科技创新所需的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宽广优化的知识结构、广阔灵敏的学术视野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受到市场经济中趋利思想和现实中高校青年教师待遇过低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钱袋子”,虽有满腔抱负,但急功近利,情绪浮躁,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短期无法获得回报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不感兴趣。

3.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路

3.1 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个人素养、催生科学灵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内涵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性质疑,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消除地位影响,排除利益干扰,排除行政干预,使青年教师的首创精神受到鼓励,创新思想受到尊重。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会议等媒介载体宣传科技创新理论和思想;树立先进典型,对青年教师身边的科技创新代表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道德风貌和人格魅力进行广为宣传,发挥榜样的导向、牵引作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让青年教师在宽松融洽的面对面、心贴心的对话沟通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和接受高效的学习方法、新颖的科技创新理念,例如举办“青年教师科技创新系列讲座”、“科技创新研讨会”等。

3.2 完善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

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一项长态性工作,必须有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作为保证。首先要根据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领域、创新水平和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建立完善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学习、进修、评优等政策体系;其次要重视为青年教师创造成才机会,拓宽发展空间,构建竞争择优、绩效优先的职称职务晋升体系,建立体现科技创新价值和兼顾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4];最后要探索建立青年教师角色转换、有序流动、动态更新与优化的人才岗位机制,形成“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分工聘任体系。

3.3 整合搭建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平台

有了相关的政策保障后,高校还要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术交流活跃、实验条件完备等优势,依托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青年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设备仪器、试验环境等创新资源。例如:在现有“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的基础上,加大资助力度和资助范围;在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内设立青年教师工作室,开辟科研仪器设备快捷使用通道;在工矿企业设立青年教师科技创新实践岗位,增强青年教师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古广灵, 刘碧容.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01) .

[2]张健, 钱桦.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01) .

[3]胡恩华, 刘益平, 毛绚澜, 刘光平.高校科技创新型教师成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教师科技 第9篇

一、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

哈格里夫斯认为, 考察教师文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师文化在内容上包括特定范围的教师集体共享的态度、价值、信念、习惯、假设以及行为方式等, 教师文化的内容外显于教师的所思、所说和所做。教师文化的形式包括处于特定文化群体中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联系方式, 其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1]

哈格里夫斯从“形式”的视角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个人的文化———教师彼此隔离, 其主要精力集中在个人所教学科上, 同事之间互动甚少, 内在保守, 外在封闭;分化的文化———教师的工作彼此分立, 有时会因为权力与资源而相互竞争, 小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 如年级、学科教研组;人为的合作文化———教师被要求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合作”, 带有强权的性质, 教师的主动性有限;自然的合作文化———这种文化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基础上, 是教师之间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合作的同事关系。

理想的教师合作文化应当是一种自然的合作文化。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核心, 教师合作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对处于其中的教师产生内在的、积极的影响。然而教师合作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 它在现实中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而是人们在长期组织各种活动中创造的, 因此, 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形成是教师之间长期合作、由人为走向自为的过程, 人为合作是途径, 自然合作是目的。

二、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特征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具有双重合作的特性:其一,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统整学科内部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学科间的相关内容, 从而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实践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其二, 科技教育是由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协同结合, 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一本质要求就决定了科技教育类课程不可能限定于单一学科范围之内, 其综合性特征十分明显。具体而言,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 目标的全面性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旨在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涵盖四个层面的内容: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技能发展的基本概念、方法;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如形成求真务实、理性批判、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等精神;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公平性、开放性、操作性的特征。[2]因此, 全面性是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

2. 内容的整合性

科技教育在内容上涉及多个领域, 如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 各领域的内容之间存在诸多交叉、融通之处, 而每个领域又涉及多门学科, 各学科之间也存在知识的交集。因此, 科技教育内容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性, 这就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力求体现科技教育整体的思想, 注意围绕某一主题对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和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

3. 过程的动态性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不只是静态地“提取”科学知识, 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流程, 即“目标—行为—结果—评价”反复实践、检验、修正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构知识和生成经验。科学探究是这类课程开展的主要形式, 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活动, 发现问题、制订计划、解决问题, 感受科学过程, 从中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其成员各施所长、相互配合, 共同探究科学问题。此外, 在具体实施中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资源利用方面重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

4. 评价的多元性

评价的目的是对目标达成效果的全方位检验,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评价主体包括校内的校长、教师、学生和校外的科技教育团体、家长、社会机构等, 尤其强调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评价主体呈现多元性和交互性的特征。评价内容全面, 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方法、过程和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各方面, 尤其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多样, 如观察法、作品 (作业) 法、师生协商考评法、实践活动评价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考试法、学期及学年报告法, 等等。评价强调发展性, 更加注重对课程实践过程的评价。

三、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关系

单一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只需要同一学科的教师相互合作, 且偏向技术性合作, 难以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而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涉及诸多学科, 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非一人之力能完成, 加之现实中综合型教师的缺乏, 因此, 在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中, 必然要求教师走向合作。

1.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是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实践载体

教师合作文化并非天然生成, 而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为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1)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综合化特性促使教师走向必然的合作。目标方面,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达成, 要实现这一目标, 仅依靠教师个体是难以完成的。内容方面, 既涉及学校课程内容, 又涉及社会相关知识, 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际操作,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整合性特征给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 同时它也成为教师之间走向合作的一个良好机遇。实施方面,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 而科技教育又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开展形式, 因此,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双重的动态特性, 其实践主体既有学生群体, 也有教师群体, 实践场所既涉及课堂内外, 又涉及学校内外, 课程开发既是学生合作的平台, 更是教师合作的过程。评价方面, 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均呈现多元性特征, 教师合作对学生进行评价, 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合作对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开发质量, 以便及时做出调整;教师之间相互评价, 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 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合作从人为走向自为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教师不仅要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观念, 而且还需要建立合作的组织制度, 以保证合作的持续进行, 促进合作行为的规范。而合作的组织制度是人为制定的, 其初始目的在于监督、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实践的深入, 教师之间的合作程度加深, 教师走向主动, 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教师之间随时都可以开展合作。此时, 教师合作从人为走向自为, 从而形成理想的教师合作文化。

2. 教师合作文化是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有效开展的保证

合作的教师文化能为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提供观念上、组织上、行为上的保证。

(1)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源自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贯通, 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能够从综合的视角来看待其课程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教师合作文化通过对教师合作观念的有效影响、规范和约束实现了教师观念上的转变[3], 促使教师主动地从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 坚信合作会使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产生更大的效益, 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2) 教师合作文化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 还体现在制度层面, 合作的组织制度是合作理念走向合作实践的不可或缺的中介, 它是教师共享价值与信念的具体展示, 也是教师实施合作行为的指导依据。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行为, 教师合作的组织制度对处于其中的教师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 因而他们进行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是有效的。

(3)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常常以活动主题的形式开展, 教师合作形式和程度取决于活动主题, 如某一主题涉及生物、化学、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 那么这三门学科的教师就需要合作, 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合作团队, 共同参与关于这一主题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计划的编写和制定。因此, 教师合作文化既保证了教师合作的自然性, 也保证了教师合作的有效性。而每一次合作又为教师合作文化增添了活力, 使教师合作文化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

四、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作为一种组织文化, 教师合作文化表现为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综合化特性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充分合作, 进而形成教师之间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从而不断地培育和完善教师合作文化。

1. 激发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共同愿景和信念

教师群体共享的价值与信念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核心, 教师合作的愿景和信念不是空泛的理想, 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形式和内容, 也就是“使命”。[4]愿景是远大的总目的, 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才能实现, 使命是达成愿景的“阶梯”。科技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尤其强调创造和创新能力, 因此激发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共同愿景和信念, 关键在于使教师合作拥有具体的使命, 即帮助学生全面达成科学素养的任务, 发展学校文化的义务, 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2. 构建科技教师合作团队

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教师合作团队的贡献,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虽然涉及诸多学科, 但其课程开发不是各学科相关内容的杂合, 其教师合作也不是外显行为的聚合, 而是一种伴随着情感融通的思想“共谋”[5], 构建科技教师合作团队能够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序、规范。

(1) 构建高绩效科技教师团队。根据管理学观点, 高绩效团队的规模较小, 团队成员稳定且人数适当。因此, 构建科技教师团队应当首先确定团队的主要人员, 这部分教师是固定的, 他们具备一定的科技教育教学经验, 且认同科技教师团队, 成员之间也相互认同, 每个主要成员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每次科技活动都要参与。同时, 团队之中必须有一名颇有威望的教师担任团队领导者, 他的主要作用在于凝聚团队、鼓励成员充分交流、整体协调不同意见。此外, 科技教师团队也鼓励参与人员, 这部分教师可以是临时的、流动的, 其主要作用在于避免科技教师团队与学校其他教师团队相互隔离, 以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2) 明确团队目标和制度。团队目标是团队存在最稳定的因素之一, 是教师持续合作的动力, 包括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例如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项目, 促成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组织制度是科技教师团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它规范教师合作行为, 深化教师合作意识。

(3) 尊重团队成员自主意识, 追求“和而不同”。科技教育追求创新,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就要求教师能发挥主体作用。不同思想的交流可能碰撞产生一个好的主题, 教师也能在这尊重差异性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进而反作用于教师合作团体, 促使教师合作文化持续发展。

3.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合适的评价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和未来, 理解教师为学生生命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因此, 关注科技教师在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的评价, 可以较好地保证教师合作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

此外, 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并不排斥现有的教师奖惩评价制度, 有效的奖惩能促进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 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当然, 由于科技教育尚未纳入中考和高考的范畴, 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指标, 需要改进现有的评价制度, 例如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 则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总之, 在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中, 既需要对教师努力结果的鼓励, 更需要对教师工作过程的肯定, 如此, 教师个体才智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群体合作得以有效开展, 教师合作文化才能得以培育和持续。

摘要: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化特性, 它有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而教师合作文化又为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奠定基础,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需要激发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共同愿景和信念, 构建科技教师合作团队,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合作文化

参考文献

[1]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一所小学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熊梅, 马玉宾.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J].教育研究, 2005 (10) .

[4]马玉宾, 熊梅.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现状与重建[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1) .

教师科技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大学生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了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竞赛及各类社会活动,增强创新意识,调动大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高校会经常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笔者曾多次担任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并获得过一些成绩,因此,个人对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有一些认识。

2、选择课题原则

对于课题的选择,要考虑课题的难易程度。科技创新能否成功,课题的选择是关键之一。

最好按照如下几个方面选取课题:

(1)课题的选择要有新颖性,至少有一点具有独创性,并有实用性,能解决实际环境中的问题。

(2)课题是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的子课题,或者是指导教师比较熟悉的课题领域,其程度应为学生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在竞争的热情下迅速扩展已学知识,并在成就感的推动下完成课题。

(3)课题是学生提出的,这时应由指导教师认真研究并分析其难度。如果难度不够,要适当增加其难度;如果难度偏大,则应简化或将课题分解。

(4)课题完成是以出成品为标准,仅仅完成建立模型、计算等文档只是很少一部分。因此学生必须实际操作、制作,在操作、制作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5)课题的内容除适合学生的体力外,还应注意,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宜宽不宜窄。锻炼学生多学科、多专业情况下的工作能力。

3、选择指导教师

创新课题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复杂问题,所以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参与到课题中配合指导教师,组织和管理学生。

4、教师指导原则

课题组一旦确定,学生和教师就应该形成一个集体,这时教师既是参加者,又是监督者和指导者。指导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在方案的设计和讨论时,指导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适时的指出应使用那些知识去解决,并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扩展或延伸知识。这时,教师是一个指导者。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参与与学生的互动,平等讨论问题,对于讨论中一些影响不大的错误结论应允许学生去犯,旨在鼓励学生鼓励学生的独立创造思维。这样学生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快乐也在错误中增长了知识和经验。

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调查、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设计、制作、发布和测试一个完整的工程过程,对于能够独立完成的学生,教师做好监督者,保证程序和结果的正确;对于不能独立完成的学生,教师做好技术问题的讲解和工程过程指导,避免学生由于工程知识的缺乏和经验的不足而无法完成,影响积极性。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教师还要身体力行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容半点马虎,实际工作中粗枝大叶往往是失败的根源。

5、科技创新的组织

在课题组成时,应选择有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担任课题组学生组长,要求学生组长多看文献资料,在技术上超前一步,教师在指导时多与课题课题组学生组长交流,培养他责任感和全局观念,这些课题组学生组长经过培养很可能在未来工作中成为技术骨干和带头人。

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完成课题项目。当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这是完全可能的。另外教师要密切注意课题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要进行人员的调整,例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了美工设计方面的问题,但时间内无法解决,我们应及时充实一个工美功底好的学生进来,使这个课题得以顺利完成。

在课题组织过程中,将课题分解给每个学生完成一部分,加强各部分的沟通,充分发挥分工合作的精神。因此课题组基本上是自由组合,这样有利于相互合作,在工作中使学生们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6、体会和认识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在课题组的组成上我们认为应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好,如果过早基础较差,成果不易取得;如果过晚学生社会活动过多影响工作效率。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参与其中,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除非情况特殊,绝不采取命令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获得经验是我们的目的。出成果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获得知识、得到锻炼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明媚, 郭奇.高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 (1)

[2]薛绯, 管桂香.构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与路径[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 (9)

[3]崔亦田, 陈幼年.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4)

教师科技 第11篇

摘 要: 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且提高实践能力机会有限的问题,研究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意义,提出了通过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的方式可以使青年教师建立完整的综合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课外科技竞赛 青年教师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相关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指针对高校大学生举办,以课堂之外自愿参与为前提,以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为根基的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比赛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严格的比赛规则,允许学生单人或多人组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可以促进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1]。

1.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的意义

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比赛是一项辛苦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缺少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研究,不知道如何解决参赛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困难,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他们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缺少自信,往往在申请立项阶段就望而却步,或者跃跃欲试却又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没有做好研究计划致使项目搁浅最终退赛。这时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大学生很难做出品质一流的科技作品。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可以和参赛大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师生友谊。其次,教师在带队大学生参赛的同时,可以跟兄弟院校多交流,增加与同行之间的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补己短处,扩大学术视野,为提高教学前瞻性和科研水平提供支持。最后,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一步步拓展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成功做出比赛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的快速成长、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既是自身指导能力的体现,又是执教生涯中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来源之一[2]。

2.教师参与指导课外科技竞赛的现状

从实际情况和笔者感受看,高校教师对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指导工作缺少热情,通常表现有如下几种类型[3]:

(一)学生凭借自身热情,自己负责竞赛的立项申请、备赛、决赛的全部工作,包括作品的准备、制作和评比,指导教师和指导组织工作很少,往往只在必需的文件上签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较少,加上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和距离感,致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愿向指导教师需求帮助,仅凭一己之力勉力而为,导致作品出现大的缺陷和纰漏,最终难以取得理想成绩,中途退赛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二)指导教师对参赛工作存在热情,但由于自己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没有足够精力指导学生,只能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指出大体方向,或者等待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由于这种指导方式过于抽象和模糊,让缺少比赛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展项目并实施完成。

(三)由于学校缺少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缺少名誉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获奖的比赛作品只奖励学生,不给或很少给予教师奖励,指导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坚持指导工作。在备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挤占工作和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有可能逐渐丧失指导热情和参赛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参赛的指导体系匮乏,参赛缺少可持续性。

一些院校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工作之余从事竞赛指导,对付出较大心血和取得丰富成果的教师给予较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如把指导竞赛工作量纳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核算,给予经济回馈;在评优评奖、职称评定时适当加分、优先选用;给予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等。这些激励措施对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了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的热情和动力,最终形成了一批以经验丰富、精力丰沛的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指导团队,对学校参赛和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保证,也使科技作品竞赛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组成部分。

3.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际能力的良方妙药,其中不乏一些好模式、好方法,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或顶岗锻炼、下实验室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等,这些方法给广大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学校提供宝贵的机会和政策的保障,也需要企业的鼎力支持和配合,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女性青年教师还是苦于没有提高自己实践技能的机会[4]。

近几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各类组织、企业举行的科技竞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6年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最初参与的学生不足10人,指导教师仅有一二人,随着优异成绩的不断取得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批年富力强、热爱教学工作、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集体,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动手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竞赛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4.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举措

提高实践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克服自身弱点、提升教学水平、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途径。实践经验缺乏,科研能力不足,直接导致难以真正实现学术独立。科研上,极易盲目仿效,依赖学术能手,缺乏独立工作能力;教学上,常常照本宣科,没有改革,更无从谈创新。因此,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势在必行[5]。具体做法可从多方面着手,现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参与各类结合专业特点的学生竞赛的带队指导工作(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笔者通过近几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发现竞赛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大量调试、查错,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人,这无形中培养了指导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常用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竞赛往往既能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水平,又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通往高水平科研的台阶。

(2)在日常教学和培训中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经由这种机会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不多,但他们大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几年,每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束后,我校均组织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座谈,对此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参与实验课教学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行之有效的锻炼实践能力的方法。随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实验课堂的内容日趋丰富多样化,在深度和难度上有了扩展,逐渐开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能实际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对教师本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在创新团队培训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时,一是制定严格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二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三是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实践能力。这样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此外,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也让青年指导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新认识、新想法,有利于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语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进行,这样科技创新竞赛才有存在的意义。指导教师在参赛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通过科技竞赛的指导和锻炼,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使实践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佩,梁广辉.指导教师在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的作用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9):25-26.

[2]彭晓文,凌云.以科技竞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1.

[3]丁珠玉,樊利.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208.

[4]王雨虹,张国军,马玉芳.指导科技竞赛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2(5):61-63.

[5]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3(2):61-63.

教师科技 第12篇

《科技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是我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与技术教育教学的理念, 掌握科技活动、科技作品设计技能, 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技术教育打下基础。本专业的学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开展这门课程, 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为学生查缺补漏,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是让学生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做实验、搞科技创作的习惯, 消除中学时期进到实验室以后, 老师做, 学生看, 看完写一份实验报告的实验教学。但是, 目前适合我校该专业《科技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的教材处于空白, 无法符合科学教育专业教学实际, 鉴于此, 笔者把项目教学法运用到了该课程的教学中, 使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达到了该课程预期的教学效能。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 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景”, 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 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1]可以说, 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是项目教学法的萌芽, 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 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是期雏形, 该教学法成熟于20 世纪中后期, 从CNKI数据库检测可知, 我国最早1998 年开始研究项目教学法, 在此后的10 年间迅速成为了一股研究热潮。它是通过“项目”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教师作为幕后的指导, 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2]

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及我校科学教育专业设置该课程的目的, 可知, 两者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锻炼技能、掌握技术以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是有很高的契合度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类似教学方法,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项目设计师”及“教练”, 师生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互动式探究, 使之按自己的个性走上主动发展的道路,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体现了层次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在《科技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探究

本课程的所有项目都是在我校机械创新实验室开展的, 该实验室建筑面积有110 平米, 主要实验设备有: 万能组合机床 ( 锣、锯、打磨, 型号:W7000) 30 台; 台虎钳 ( 型号: 120 ) , 30 台。万能组合机床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模型制作工具, 它不仅功能强大, 而且安全性高, 可以按说明书任意组装成近10 种小巧适用的机床 ( 车床、铣床、锣床、钻床、磨床、锯床等) , 非常适合科技教师培养其基本技能。适合我们的学生对各种材质 ( 木材、塑料、软金属等) 进行锯、切、割、磨、钻等加工以便制作各种模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创造能力。

( 一) 项目的设计原则

好的项目的设计与选取必然会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所以, 选取项目尤为重要。选取项目时应在教学内容规定的范围之内, 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 选择难度适中, 既能结合多个基础教学知识点, 又能调动学生发现身边的素材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同学们“协作学习”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形成外显式评价和自我反思性评价, 协商解决各路难关, 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 经讨论统一思想, 确定契合的项目进行开展。

目前, 我校本课程确定的项目有: 项目一: 万能机床的拆装; 项目二:万花筒的制作; 项目三: 锉刀刀把的制作; 项目四: 多功能衣架的制作; 项目五: 简易飞行器的制作; 项目六: 惯性小钻的制作; 项目七: 简易小杆秤的制作; 项目八: 木质仿真模型的制作; 项目九: 简易机器人的制作; 项目十: 简易报警器的制作; 项目十一: 制作电热笔。综上可知, 我们所选取的项目不仅充分利用了我校的实验室设备资源, 同时, 在选取材料方面, 涉及到木质、铁质、塑料等类型的材料, 在物理性能运用方面, 基本上涉及到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这几个主要方面。

( 二) 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采取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开展, 每2 位学生为一组,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可以进行交互式学习, 教师给出项目的主题, 通过课前引导,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学生成为了课堂主角,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学习内容, 既能扎实的加深所授内容的理解, 又能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并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每一个项目。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 学生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强的造型美感, 而且符合科学原理, 文字说明也十分详尽具体, 有理有据, 并带有很强的文化气息。

( 三) 项目的教学评价

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 也是项目完成的过程, 自己项目过程中有何得失, 别的同学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何, 所以, 项目完成后的评估与交流相当重要和必须的。因此, 我校在该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专门设置了“科技作品展示与交流”这个环节, 每学期课程将近结束时, 学生们会进行集中展示与交流, 分享自己制作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制作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观察到的现象等, 相互进行提问、质疑、答辩等。开展多元化评价, 倾听和尊重别人不同的观点和评议, 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总评, 最终使学生找出解决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路, 看到别人的长处与自身的不足, 以此作为学生的最终考评分, 同时, 项目的科学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实践提升。

三、结论

项目教学法运用到《科技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教学, 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初次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它推动了教学革新,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它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犹如一部鸿篇巨制的好莱坞电影的拍摄过程, “好的项目”就是剧本, 老师要尽快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把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 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老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 好的“导演”必须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 为主角提供一个创造和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 使其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 主动地完成“项目”, 从中掌握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A].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C].北京:国家教委电教办樟木头培训中心, 1998.

上一篇:综合电耗下一篇:口头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