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2024-05-09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精选10篇)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1篇

抗战文献是全国各个图书馆工作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之一。抗战文献具有永久性与不可再生性的史料保存价值, 其文献价值更是无可替代。因此, 切实做好抗战文献的整理与开发无疑是图书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并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关于云南抗战时期的文献是云南省图书馆特色收藏之一, 所藏图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 图文并茂, 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本文以云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馆藏1974年至2014年40年间, 馆藏相关云南抗战文献为统计数据来源, 从部门所藏的32554种云南地方文献中挑选出215种云南抗战核心文献进行分析, 以期能够揭示云南抗战文化相关研究成果, 总结历史, 展望未来。

1 云南抗战文献的数量分析

1.1 文献内容的数量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关于介绍云南抗战文献的书籍虽然种类繁多, 但是根据其所述内容大体可分为8个主要类别: (1) 关于西南联大各方各面的论著:内容涉及西南联大的建立迁徙等历史, 以及学校内部结构, 教员及学生情况以及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等共计63种; (2) 关于全方位介绍云南抗战历史的论著, 内容包括战争史、纪念文集、回忆录等, 以及专门介绍云南抗战时期的交通史、文学史、教育史、社会状况等文献共计36种; (3) 关于介绍云南各地抗战历史的著作, 包括滇西、腾冲、龙陵、红河、隆阳、怒江、保山、大理、龙潞、德宏等文献共计26种; (4) 关于介绍滇缅公路、滇缅抗战或远征军抗战史的文献共计36种; (5) 关于介绍驼峰航线或飞虎队历史的文献共计29种; (6) 关于专门介绍松山战役的历史文献6种; (7) 关于介绍云南抗战时期战争灾害损失、日军侵华罪行及战时人口财产损失的文献9种; (8) 关于专门介绍南侨机工历史的文献7种; (9) 关于介绍云南抗战时期人物的传记3种, 主要介绍了云南抗日名将张冲将军等的生平事迹。

1.2 图书出版的时间密度分析

由表1可看出, 馆藏抗战文献在时间分布上几乎不曾中断, 具有持续性, 在1995年及2005年, 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及60周年, 相对其他年份出版的大量的纪念和研究文献。同时, 随着我国出版业的繁盛, 自2010年以来, 也有较多相关文献出版。

1.3 出版者数量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由于研究内容地域特点的关系, 关于云南抗战文献其出版大多在云南本地的出版社, 加上本地内部未公开出版的文献, 共计有113种相关图书在云南本地出版社出版, 占本次统计文献总量的53%。由此可以看出云南本地对其抗战史研究的重视性, 这也为今后云南抗战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基础。

1.4 责任者数量分析

关于云南抗战文献的责任者分布较为分散, 大多每人仅发表了一部相关著作。其余相对发表较多的有:⑴团体责任者: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4种、政协保山市隆阳区委员会5种、云南省档案馆4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4种、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3种、龙陵县政协3种、保山市教科文卫体委员会2种、国防部史政编译局2种、云南西南联大校友会2种、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2种、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2种;⑵个体责任者:杨毓骧杨奇威6种、孙官生5种、陈祖樑3种、孙克刚3种、汤汉清3种、周勇3种、丁涤勋、王伯惠3种、何伟全, 张玮2种、陈达娅2种、张曼菱2种、杨立德2种、杨绍军2种、陈立人2种、段培东2种、杨晓林2种。由此可以看出, 团体责任者出版较多的是各地政协委员会, 这是因为根据《政协章程》第十七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根据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进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文史资料是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方面人士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述, 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 各地相关史料的研究是各地政协委员会的重要职责。在研究云南抗战史的个人著者中, 孙官生先生很具代表性。孙官生先生出生于抗战时期的云南。作为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 孙官生先生认为, 历史需要传承, 历史不应该被人遗忘。因此, 曾是《云南日报》总编的他, 在退休后, 成为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会长, 长期致力于云南抗战史, 尤其是飞虎队历史的研究, 成果丰硕。

2 对抗战文献研究及利用的意义

抗日战争,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 浴血奋战, 前仆后继,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作为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及重要战略作用的大后方, 云南的抗战文献, 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景式多角度的记录云南的历史载体, 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其内容丰富详实, 覆盖面广, 从云南抗战时期的历史研究、抗战胜利理论到人物传记到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都涵盖其中, 因此研究并利用好抗战文献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深化云南抗日战争史的学术研究

研究与宣传云南抗战时期的珍贵史料, 在还原二战真相的同时也让当时云南大后方的真实面貌得以呈现, 揭示出云南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及贡献, 让研究者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段历史。本着以历史学直达历史本质的原则, 进一步提升云南抗战史的研究水平, 为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

2.2 有利于揭示云南抗战文化的历史内涵及精神实质

从云南抗战史可以看出, 云南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重要的战略作用。云南既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后方和支援前方抗战的重要基地, 同时, 随着战局的转变, 云南又成为了抗敌御辱、保家卫国的前方战场。云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云南抗战史上得到了全面展示和丰富升华, 作为云南抗战历史内容和历史积淀的云南抗战文化, 其精神实质和历史特质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研究并利用云南抗战文献不仅进一步揭示了云南抗战文化的精神实质, 同时又展示出了云南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并且还能利用丰富的抗战文化史料促进地方文化的研究, 推动城市的特色建设和发展。

2.3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抗战文献作为一种记录载体不仅还原了抗战时期的真实面貌, 还深刻揭露了日本侵华的战争罪行, 不仅能反击日本国内别有用心的右翼势力的极端行为, 也能使全世界华人以及两岸三地的同胞们了解历史真相, 回顾这段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 感同身受那份华夏儿女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抗敌精神, 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4 有利于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抗日战争不仅是近代中国从沉沦走向复兴、从屈辱走向荣光的伟大历史转折, 也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强敌、不惧牺牲、爱国自强、抗敌御辱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壮丽凯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和抗战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不仅对于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抗战文献作为历史的一种承载体, 科学地揭示抗战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 全面继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 研究并利用云南抗战文献既是促进云南抗战史研究、弘扬云南抗战文化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要求。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说, 肩上的胆子更重, 不容有一丝的松懈:一方面要积极收集整理更多丰富详实的云南抗战文献, 一方面要以一次文献做基础开发编纂更为系统便捷的二、三次文献, 并通过先进的电子数字资源建立相应的、图文并茂的云南抗战文献数据库;同时,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文献覆盖面及对社会的影响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各族人民在这场反抗外来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 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的民族精神, 并能以史为鉴, 铭记国耻, 通过回顾历史来缅怀英烈, 开创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寿川.云南特色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周勇.西南抗战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3.

[3]刘威.浅谈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的研究与利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6) .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2篇

(征求意见稿)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出台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2011年5月,湖南省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馆长集会于省城长沙,面对新机遇,凝聚新共识,共商新发展,形成以下服务公约:

一、践行职业理念,坚守公益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都宣示了平等、免费、开放、以人为本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是公共图书馆对社会的庄严承诺。2005年以来历届“百县馆长论坛”形成的多个“共识”,进一步明晰了县(市、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国家新近出台的“免费开放”政策,为公共图书馆践行职业理念提供了保障条件。我们完全认同并努力践行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保障公众权益,全面实行公共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服务。

二、服务基层大众,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和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根本目的;全民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全体人民分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生动体现。我们将不断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领域,支持全民终身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我们将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关注弱势群体,为基层大众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文化休闲提供服务;我们将为县域发展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在促进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彰显地方特色,传承湖湘文化。我们肩负着传承湖湘文化的历史责任,我们将加强地域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馆藏体系,开展特色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能力,使县(市、区)图书馆成为地域文献的收藏与服务中心,成为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心。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馆效益。我们将坚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合理配置馆舍、馆藏、人力、技术等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图书馆,改革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实现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3篇

大家好!

今天是河南省图书馆的大喜日子,也是我省文化系统的大喜日子。百年之前,古都开封,河南省图书馆在“启发愚蒙,增进智识”的理想中宣告成立。百年之后,名城郑州,我们欢聚一堂,共襄河南省图书馆百年盛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南省图书馆全体同仁向莅临我馆参加建馆100周年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为河南省图书馆发展付出心血、做出贡献的人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河南省图书馆创建于公元1909年,是河南建馆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也是国内建馆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中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积淀厚重。植根其中,河南省图书馆具有特有的人文环境优势,历史上一直以典籍宏富、惠济民众著称。百年沧桑岁月里,河南省图书馆和中华民族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民族危亡则饱经艰难,国运昌盛则事业兴旺。百年间,河南省图书馆馆址经历了数次变迁,事业发展历经了曲折反复,战争年代屡遭破坏,文革期间饱受冲击,几多风雨,几度兴衰。但一代代河南省图书馆人筚路蓝缕,坚韧不拔;栉风沐雨,奋斗不息,创造了建馆初期、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今天的数度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河南省图书馆肩负历史责任与使命,秉承“精诚服务,愉快阅览”的服务理念,保存文献,厚积薄发;服务读者,以文化人;坚持图书馆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神,在继承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并不断向着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迈进。目前,河南省图书馆藏书300万册(件),其中古籍50多万册,普通图书220多万册,报刊26万多册,缩微视听资料2万多件,另有数字图书50万种,其他数字资源近20TB。馆内设有30个对外服务窗口,阅览座席1500多个,实行全年365天对外开放,年均到馆读者达百万人次以上。多种延伸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在全省开设30余处外借点,开展图书基层流通服务。先后创办了《港澳台报刊文摘》、《经济文摘》、《决策参考》、《省长专递》等二三次文献,“世纪论坛”公益讲座已举办200多期。随着远程访问系统的开通,逐步形成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省各市、县(市、区)图书馆均可共享省馆数字化资源。积极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形成了全省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服务范围已覆盖4.8万个行政村。惠及人口达6000万。近年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服务范围不断拓展。2004年12月被文化部评定为一级图书馆。200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社科联系统先进单位”、“三讲一树活动先进单位”、“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先进组织单位”、“五好党总支”、“先进基层工会”和“读者喜爱的图书馆”、“郑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2008年,作为最具有特色服务的公共图书馆被载入《中国国情手册》。可以说,河南省图书馆百年来为保存文化遗产、传播文化成果、服务公众阅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同时也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并因此而被各级领导关心,被广大公众所喜爱。

百年文苑,深厚积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河南省图书馆虽然风雨兼程地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百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河南省图书馆虽然为图书馆事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但我们深知与全国先进省、市、区图书馆相比差距还很明显。正可谓:百年文苑通今博古惠民众,盛世铭志承前启后昭未来。新的百年,新的起点。在党中央、国务院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角声中,在实施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中,在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河南省图书馆一定会坚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发展创新,努力履行神圣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全国、全省图书馆界一起,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4篇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图书馆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图书馆界乃至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深刻了解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在打破传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渠道, 多元化、多角度地与社会各界携手,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把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变为知识喷泉, 造福更多的读者。

1 云南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众所周知, 云南是动、植物王国, 有色金属王国, 是25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不论是地理矿产资源还是文化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但同时, 云南也是地处西南边陲的欠发达地区, 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在适应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 只能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深刻了解云南地方文献所反映出的本地区各行各业的历史发展进程, 综合、全面地对所辖地区地理生态、民俗文化、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 不管是决策新政策的政府机构、进行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是要投资开发新项目的社会企业, 参考、研究云南地方文献史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文献记载的云南历史文化、地理资源、民族民俗、杰出人物和土特产等也是青少年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由此可见, 其收藏前景广阔, 意义重大, 利用价值很高。

2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方向

当前, 有关部门对地方文献的收集、编纂、开发和利用日益重视起来, 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已经把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作为业务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做到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多, 人多我优”, 充分体现本地藏书的特色化, 为地方文献的特色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省级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要想有效地进行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需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 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在硬件、软件、多元合作和人力资源建设上下功夫。

2.1 硬件

在硬件建设上, 应加快从传统运作模式中走出来的步伐, 在做好传统、直观的地方文献阅览室、特色文化展览室的基础上, 从“墙内”向“墙外”延伸, 向计算机网络化、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社会化的现代化图书馆转型, 形成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格局。要在建立电子阅览室、现代化试听室的基础上建设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 利用先进、完善的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和高科技的数字手段, 打造多元化的网上信息服务的平台, 以达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

2.2 软件

在软件上, 云南省图书馆应在优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上, 大力发掘本馆地方文献馆藏优势, 加速开发并制作地方电子文献。具体表现为:在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参考、咨询之外, 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制作查阅率较高文献 (比如志书、年鉴等) 的电子可下载版本;主动寻找合作单位, 并根据对象所需深度挖掘课题和研究项目, 制作二、三次文献及其电子版。这样既建立了可共享的网络数据平台, 也方便了合作单位和读者, 大大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2.3 多元合作

在多元合作方面, 由于云南地方文献载体多样、种类繁多、涉及范围较广而且数量相对庞大, 在征时收, 又涉及到多个部门、企事业单位甚至民间个人, 收集起来十分困难, 加之开发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图书馆一家单位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因此, 地方文献开发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要加强兄弟图书馆间的合作, 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 形成云南省地方文献完备的地方文献资源网络, 还要加强图书馆与史志办、档案馆、情报所、博物馆、文物所、出版社等各类文化部门的合作, 促进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同时, 还要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学术机构及大专院校等单位和个人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 以便获取地方文献的第一手资料, 更好地掌握地方文献出版和被利用的情况。在内容方面, 要根据云南本省的省情, 着重针对云南本地的经济建设、森林植被、花卉栽培、生物制药、矿产开采、环境保护、地震预测、旅游资源开发和土特名产恢复等内容。为了推动交流、合作, 各合作单位应发挥其优势, 积极参与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定期或不定期合作举办学术论坛或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 这样既有利于探讨合作中的热点问题, 帮助地方文献工作人员拓宽思路, 也为今后更好地交流、合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也能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

2.4 人力资源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云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对图书馆馆员本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建设上下功夫。在热爱地方文献事业的前提下, 招考录用新进人员时, 要侧重研究地方文献相关专业人员的聘用, 同时, 也要不断提高地方文献在职人员的思想和业务水平, 提供更多业务培训、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只有地方文献工作人员怀着对地方文献事业的热爱和对这份工作的热忱, 再加上过硬的业务技能, 才能确保云南地方文献工作的持续性和发展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云南地方文献作为“地方百科”, 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云南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是我省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这样不仅让图书馆“藏以致用”的原则得以实现, 也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社会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重要体现。这样做, 不仅可以大大促进地方文献的征捐进程, 提高地方文献的收藏、研究水平, 打破图书馆界与学术界的界限束缚, 还将地方文献的收藏者、研究者和利用者聚集到一个平台上, 交流互补, 共同进步,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形式载体地方文献资料的途径, 也为云南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拓宽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丹.多元合作促进地方文献工作[J].图苑论坛, 2012 (12) .

[2]俞国玉.图书馆多元合作基础上的地方文献工作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 (1) .

[3]张蓉.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 2001 (3) .

[4]甘友庆.云南地方文献事业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5篇

1月17日上午,在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贵宾室举行2013年度新增数字资源谈判会,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罗益群主持谈判会,湖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郑章飞、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春林、中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建中、湘潭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谢伟强、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龚晓林及高数图办公室人员参加会议,对今年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和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中心拟引进的瀚堂报刊数据库、SYNC多媒体素材库、UMajor专业课学习数据库等进行了评估、考察和谈判,最终同意引进上述资源(平台),并约定了服务方式等相关事宜。

2、湖南省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实施调研工作展开

3月11日,依托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立项建设的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专项项目——“湖南省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中心”平台启动项目实施调研工作,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与项目开发人员对项目需求、技术细节、实施目标等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详细沟通。按照项目建设进度,预计7月中旬完成项目基本开发工作,待资源回溯入库工作完成后择期上线运行。

3、省高校图工委常委馆长会议专题研讨高数图建设

3月14日,省高校图工委常委馆长会议在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会议室召开,专题研讨了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相关事宜。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张平、高校图工委12个常委馆馆长、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参建人员等出席会议,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罗益群主持了会议。本次会议充分肯定了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多年来的建设成效,讨论了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可持续建设的设想,并对即将修订出台的《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办法》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省高校图工委秘书长、湖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郑章飞对会议研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主持讨论、部署了我省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其他相关工作。

4、数字资源安装、更新工作完成3、4月间,在各产品供应厂商的大力支持下,按程序签订了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2013年度数字资源采购、服务合同,在此基础上陆续完成了对新购数字资源安装、对续订数字资源更新等工作,并通过虚拟化平台实现了大部分服务的虚拟化部署,进一步保障了高数图资源和服务运行的稳定。至此,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团购引进的优质数字资源(平台)达到25种。

5、随书光盘服务系统启动并完成安装部署

4月10日,由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统一建设的我省区域性非书资源共享云平台(随书光盘服务系统)分布式部署安装工作启动,实施商家采取在各成员馆OPAC系统嵌入功能模块的方式,使平台无缝与本馆OPAC对接,读者可以一站式获知书目信息和随书光盘信息,并通过云服务的方式便捷获取到光盘资源。该项工作已于5月底全部结束,平台正常投入使用。

6、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年度工作研究和分工会议召开

4月25日上午,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在师大图书馆208会议室召开年度工作研究和分工会议,高数图承建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罗益群、总支书记鄢朝晖、副馆长罗晓慧出席会议,副馆长、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负责人龚晓林主持会议,高数图办公室及参与项目建设的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统管理部、信息咨询部、业务办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会议,高数图办公室主任陈文东就门户网站改版、年度工作计划及分工、承建教育信息化项目相关情况等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建设的具体分工。

7、“宣传服务月”活动启动

4月下旬,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启动“宣传服务月”活动,将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巡回宣传、集中培训读者服务馆员、项目建设调研等方式,进一步推介高数图的资源和服务,更大范围实现“共知”,并通过主动服务、优质服务,为各类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咨询、资源获取服务,提升高数图的服务品质和内涵。5月7日,首场巡回宣传培训在吉首大学启动,该校三个校区的数十名馆员和近200名师生读者听取了宣传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月间,已陆续开展了近10场巡回宣传培训讲座,反响良好,与此同时发放和回收了200余份关于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的调查问卷。

8、电信百兆光纤网络专线开通

5月上旬,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与电信服务部门达成协议,正式开通一条百兆电信光纤网络专线接入高数图中心机房,并升级优化部分网络设备,使部分并发数量大、在线用户多、网络要求高的平台和服务接入专线,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和平台的网络服务质量。

9、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平台部署运行

5月中旬,依托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基础平台部署运行的“湖南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平台”(http://zlgc.hnadl.cn)上线运行,“hnadl”域名体系下又添一新成员。该平台由湖南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建设和应用,纳入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平台管理体系,所收集和产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将直接依托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进行发布和共享。

10、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全新改版

5月20日,“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完成全新改版,正式上线运行,原访问网址不变(http://)。改版后的网站包含信息发布、数字资源检索、资源导航、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省内高校图书馆风采展示等核心栏目,读者可以根据所需直观地找到所要的功能和服务。本次改版还对数字资源进行了整合,除采购的商业优质数字资源外,还收集了一批有价值的免费资源,并把我省往年“质量工程”项目的优质教学资源挂接到网站首页(“自建特色数据库”栏目)。另外,本次改版的网站还增加了对数字资源评价的功能、详细的站点和栏目访问统计功能等。

11、承担并完成2013年度省精品课程复核工作

6月初,依托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开展的201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复核工作持续近两个月后落下帷幕,该项工作由省教育厅高教处部署,依托由高数图建设的湖南省高校精品课程网开展课程更新、网络课程镜像、资源收集等工作。此次复核一共完成109门2009年立项的省级精品课程相关资料的收集,所有资源所占空间近1TB,视频资源5000余个。相关课程目录已在湖南省高校精品课程网(http://jpkc.hnadl.cn)进行更新,资源素材的共享将依托即将上线的湖南省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中心进行发布。

12、数字资源利用与技术创新培训暨CALIS服务推广会议举行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6篇

一、云南省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省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 文献资源建设仍然呈现一种低水平的自然发展状态。表现在:

(一) 文献藏量不足

由于经费等原因, 云南省公共图书馆每年入藏的中文图书和期刊不足全国出版图书期刊的20%, 入藏的外文图书和期刊也少得可怜。

(二) 入藏文献重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思维方式和观念在图书馆等文献资源建设机构依然存在。导致各图书馆在馆藏文献建设上各自为政, “你有我有, 你无我无, 有而无用, 用而无有”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重复入藏的文献不能增加应有的知识信息量, 反而却造成了人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三) 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各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上观念较陈旧, 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缺乏整体全局意识、协作协调意识和共建共享意识, 至今仍没有形成全省的文献资源整体规划布局方案。提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从总体上看是号召性的多, 理论性的多, 实质性落实和行动少。1998年以来, 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云南省应该紧随其后, 积极落实。

(四) 文献资源建设资金缺乏有效保障

文献资源建设和配置主要是政府行为, 主要靠政府投资来维系。但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财政收入不足, 造成文献资源建设在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上不到位, 资金投入不足。

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的必要性

(一) 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每个图书馆只是整个社会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相互联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限的经费和收藏空间与文献资源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无限需求与图书馆有限能力的矛盾, 决定了图书馆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 需要各文献信息机构和图书馆拆除“围墙”, 从封闭走向开放, 分工协作, 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新路。我国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协调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云南省图书馆在1909年成立初期就有与浙江图书馆互相交换所印图书, 资源共享的佳话。对每个图书馆来说, 本馆藏书, 既是“馆藏”, 也是“国藏”, 更准确地说, 应该是“社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 图书馆如何走出封闭怪圈, 用创新思维、观念和手段推进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已成为文献资源建设者的迫切任务。

(二) 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是地方文化保护、传承的需要

一个地区、民族收集与本地、本民族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和各方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保存, 是保证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必然手段。而本地区、本民族的文献资源相对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就是特色。所以, 作为云南省公共图书馆就是要尽可能收藏反映云南省自然生态、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民族风情等的文献资料。这是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桥头堡文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保护传承云南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需要。

三、加快资源共建共享, 整合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 做好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工作

(一) 深入调查、确定藏书发展政策

积极探索工作开展途径, 创新办馆理念。站在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局上, 加强对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 改进和完善公共图书馆布局, 避免求大求全, 重复建设。确立“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的指导思想, 重点建设特色资源, 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

同时, 作为公共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 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一系列的调查工作, 随时掌握馆藏结构、比例、利用率等重要数据。准确了解到各类型读者所需文献的类别和需求量。通过周密的调查和对现有馆藏的分析, 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藏书发展政策。

(二) 注意收集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料

各馆应根据自身的性质, 注意收集本地区名人名著和反映地域性文化的文献资料, 建立相应的文献信息资料库和数据库。地方特色文献的品种和数量极多, 凡记录有地方文献知识的各种信息载体都在采集之列。

特色文献的收集是建设特色馆藏资源的前提。首先要确定特色文献收集的范围与内容, 其次重视其完整性、权威性、价值性、准确性;最后进而通过购置、开发、交换等多种方法, 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图书馆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有价值、有特色的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层次地加工与开发, 通过定向性开发、实效性开发、连续性开发的手段, 形成自己真正的有特色的信息产品, 满足读者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三) 开展馆际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尽管各公共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大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 但是, 由于图书馆有限的文献收藏能力和面对读者人数的激增以及文献需求的多元化, 使读者对文献的需求矛盾越来越严重。最经济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各个图书馆联合起来, 实行馆际互借, 走资源共享之路, 加强馆际间合作, 实现网络互联、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图书馆打破自我封闭、异地交流和协作提供可能。这样既可节省人力、降低成本、减少重复, 又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因此, 公共图书馆应互相之间多开展馆际合作, 互通有无, 交换资料。

摘要: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系统作为仅有的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文献资源收藏系统,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大面积覆盖的条件, 致力于建设各图书馆分工协作、文献资源互相补充、共建共享的局面。各独立的公共图书馆则应该注重文献资源建设的特色化。只有建立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才能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中发挥优势, 体现价值。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

参考文献

[1]常书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

[2]孙林山.高职院校馆藏资源建设刍议[J].图书馆论坛, 2005 (2) .

[3]韩淑红.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思路新探.[J].图书馆建设, 2001, (5) .

[4]李友仁, 李钊.云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云南图书馆, 2008 (1) .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7篇

1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含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

1.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

保存人类记忆、积累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这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论具有怎样特殊的内在规定性与外部形态,它的本质是文化[3]P103。因此保存、保护、宣传、传承、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昭通学院作为本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是本市知识信息存储的中心,除了对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外,还承担着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存、宣传、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社会职能。昭通学院图书馆过去偏重于对经典古籍、文史资料等有形文化的收集和保护,忽略了以其它形式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54.2万人口。勤劳淳朴的昭通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昭通学院图书馆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对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2 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利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自然界和宇宙有关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4]。”保存人类文化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组织、分类、保存、传播各种文献的方法和经验。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这些零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并将收集到的资源数字化,再配以照片、文字等其他资料,整合成一个资源丰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保护、展示、传播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图书馆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性,就要建设具有鲜明特色馆藏资源。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及其主要读者群的需要,在收集文献资料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馆藏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收集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完整地反映和再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貌和整体构成,同时又是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丰富和补充,对特色馆藏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昭通除了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外,明、清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带来了多样性的异域文化,并流传至今。从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昭通,是云南保留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因此昭通学院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馆藏的需要。

2 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5]。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文献信息的中心,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

作为面向区域建设及各项事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教学、科研、地方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情报资源。昭通学院图书馆承建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专题特色库“昭通地方文献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在今后的补充和维护工作中,我们应结合昭通市的实际情况和本馆实际,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文化特色、文献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昭通自古以来就是滇东北的重要文化圈,已初步形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截止2012年8月,全市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24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68项;有各级项目传承人52位,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5人,市级12人。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俗、传统手工技艺。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入选工艺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项目有:昭阳区四筒鼓舞入选舞蹈类、昭通市的端公戏入选戏剧类、永善县马楠乡苗族芦笙舞之乡入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等。我们可以收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的文献信息资料,如:《昭通地区民族(下转第388页)(上接第334页)音乐资料》、《昭通地区民间文学资料选》、《鲁甸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大关民族民间歌舞集》、昭通市各县区各委局、文化馆等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收集的各类文字报告、图片资料、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等。昭通市被命名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昭阳区的“四筒鼓舞”传承人孟文富、“昭通唱书”传承人郑自便、“洞经音乐”传承人张宗城、大关县的“苗族芦笙舞”传承人张银清、彝良县的“彝族酒歌”传承人王学成5人。这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我们可以对这些还健在的传承人进行访谈、收集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这样做既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完整地反映和展现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和整体构成,同时又是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丰富和补充,对特色馆藏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运用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图书馆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收集、整理、分类、传播各种信息资源的专门人才,将收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整理、数字化、保存、保护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言传身教等特性,使其难以收集、保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图书馆要利用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将收集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进行转化,比如:文字资料转变为PDF文件形式,相片、录音、录像等资料数码化后再转化成JPG、DVD等形式保存。然后通过整理、分类、存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料数据库,通过图书馆网站向外公开,提供给各类读者使用。

2.3 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6]。”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利用教育职能,加强宣传教育,自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通过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形式和图书馆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的服务,吸引读者,增强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实力。地方高校图书馆利用本身优势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论坛、讲座等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学生们对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并通过学生团体的行动热情,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良好风气。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保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文献信息的中心,利用自身人力优势、技术优势、组织优势,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可以完整保存和有效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本校及本地区的教学、科研、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既有利于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对本馆文献资源和文献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补充,也是图书馆发展自我,丰富馆藏资源,建立特色馆藏的需要。S

摘要:论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图书馆的职能要求,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探索了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地方高校,保护,遗产

参考文献

[1]陈勤建.寻找我们民族的家园[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6,10:321.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定义(一)、(二)[Z].

[3]于荣全.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议[Z].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8:103.

[4]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42号[R].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定义(三)[Z].

河南省公共图书馆资源空间差异分析 第8篇

一、研究区与数据

1. 研究区及公共图书馆现状。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 总面积约16.7万km2, 人口9405万人, 现辖18个省辖市。作为第一人口大省, 公共图书馆资源对于知识的传播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备受关注。据有关数据统计, 截至2010年末, 河南省公共图书馆142个;总藏书量达到1837.2万份, 其中图书1528.1万份, 报刊247.8万份;外借图书518.9万人次, 共计914.7万册次;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次数1843次, 参加人数66.2万人次;本年新购图书95.4万册;公共用房建筑面积32.5万m2;阅览室坐席2.4万个, 各项指标在全国都处于较先进水平。

2. 数据的收集。

全面而具体地收集每个公共图书馆各项指标参数, 工作量巨大, 难度极高, 并不现实。根据本文研究目的, 以及方便且充分的原则, 从反映公共图书馆各个侧面收集相关数据, 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公共图书馆本身的参数等, 从而可以综合反映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以地级市为评价单元进行研究, 其中, 省直公共图书馆归属所在地, 地图资料采用河南省地市级的行政区划图。

二、研究方法

1. 评价指标的选择。

公共图书馆资源区域差异涉及诸多指标, 《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 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为制定公共图书馆建设指标基本依据的原则, 建立了以“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人均藏书量”、“千人阅览座席数量”为基本指标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指标体系[5]105。根据前人研究结果, 常用参数主要有公共图书馆数量、人均藏书量、人均购书经费、总藏量、从业人员、建筑面积、总流通、利用系数和公用面积等。

以上参数有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有些不易收集,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均有一定的取舍。本文以典型、有代表性和易于量化为原则选择指标, 主要用到: (1) 机构数, 反映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区域内的覆盖范围; (2) 总藏书量, 反映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能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 (3) 常住人口, 反映一个地区对公共图书资源的需求; (4) GDP, 反映一个地区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的能力; (5) 人均GDP, 反映一个地区人口满足物质需求后的精神文化需求潜力; (6) 人均藏书量, 反映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程度。

2. 数据的预处理。

在评价中, 不同参数单位的差异可能影响评价结果。为了消除单位的影响, 本文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 即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化处理, 得到没有单位的无量纲化数据。对于每一个标准化后的指标, 如果值等于1, 则表示该地区该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如果值大于1, 则表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于1, 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 评价模型的构建。

(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各评价指标在评价农村公共图书馆资源状况时贡献不一样, 根据专家意见对各因子给予一个权重。评价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特尔斐专家咨询法。为使结果更具代表性, 咨询了相关领域和不同级别专家, 通过两轮咨询, 最终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各因子权重为:机构数 (0.19) 、总藏书量 (0.17) 、常住人口 (0.07) 、GDP (0.12) 、人均GDP (0.13) 和人均藏书量 (0.32) 。从两轮的咨询结果可以看出, 评价因子选择比较切合实际, 第二轮咨询结果标准差普遍比第一轮低, 表明第二轮专家意见分歧不大, 可信度较高。 (2) 模型的确定。本文综合考虑多个评价因子, 利用综合评分的方法反映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状况差异, 其计算是用均值标准化后的值乘以对应评价指标权重累加值得到。综合评分值越大表明该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状况越好, 反之越差。

三、空间差异分析

1. 单个指标的差异分析。

通过单个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也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异。就机构数而言, 郑州市和南阳市最多, 均拥有13个, 鹤壁和济源最少, 但这两个地区面积小, 人口少, 因此并不能直接说明公共图书馆资源差。从总藏书量可以看出, 郑州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说明这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具有非常强的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 这与其为省会且人口多、经济能力强等因素有关。从常住人口对比图看, 南阳、郑州和周口相对较多, 说明这几个地区对公共图书馆资源的需求最强, 应该建设相对较多的公共图书馆, 补充相对较多的藏书量;从GDP可以看出, 郑州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说明在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方面具有突出的能力和优势, 洛阳和南阳的GDP次之, 说明在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就人均GDP对比图看, 郑州和济源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说明这两个地区在公共图书资源方面需求的潜力较大, 三门峡、焦作和洛阳次之;从人均藏书量看, 郑州和济源也最高, 说明这两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程度较好, 三门峡次之, 周口最差。

将本文所用到的六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也可以看出一些内在规律和原因。如机构数与常住人口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 (0.91) , 说明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在分布上较为合理, 与需求结合较为紧密;机构数与GDP具有相对较高的相关系数, 说明建设能力与公共图书馆规模比较协调 (0.72) ;总藏书量与GDP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 (0.93) , 说明藏书量与当地的建设经费有密切联系, 但藏书量与常住人口具有较低的相关系数 (0.45) , 说明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并不完全与需求相挂钩;人均藏书量与常住人口呈现一定程度负相关 (-0.23) , 说明人口多的地区通常人均藏书量不高, 因此该类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增加藏书量;人均藏书量与人均GDP呈现较高的相关性 (0.89) , 说明人均藏书量大的地区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2. 区域差异的综合评价。

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各地区进行综合评分, 结果显示最大值为郑州市 (2.92) , 最小值为漯河市 (0.62) , 从而可以明显看出各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资源状况的差异, 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办法。其中郑州市得分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说明其公共图书馆的综合状况最好, 从前面单个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也可以看出, 无论是机构数、总藏书量还是GDP、人均藏书量都要明显较好;其次是洛阳 (1.28) , 虽然该地区每项指标都不特别突出, 但相对较为均衡, 因此综合状况较好;南阳市 (1.17) 虽然机构数和总藏书量都比较大, 但人口多、需求大, 导致人均藏书量不高, 因此综合得分相对不高, 因此今后需要继续增大藏书量, 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漯河市 (0.62) 和濮阳市 (0.64) 得分最低, 是最需要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区域。

3. 空间定位与展示。

将分析所得到的公共图书馆数据进行空间定位, 使其与所属的空间位置关联起来, 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数据可视化的关键。研究表明, 非空间数据资源都有具体的发生地, 这是非空间数据资源与空间数据建立联系的关键。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 提供了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GIS地理坐标的一种方式。利用该技术可以在地理空间参考范围中确定数据资源的位置, 建立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之间的关联, 实现在各种地址空间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整合[8]23。

摘要:评价公共图书馆的区域差异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障公民公平利用信息的权利。论文选择了典型、有代表性和易于量化的6个评价指标, 在对单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空间差异,综合评价,河南省

参考文献

[1]程春莲.共享图书资源构建和谐社会[J].前沿, 2007 (1) .

[2]卢子博.关于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布局的构想[J].图书情报知识, 1987 (1) .

[3]祝丽君.西部高校图书资源与公共图书馆实施整合的思考[J].情报杂志, 2008 (4) .

[4]鞠树成.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区域差异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1) .

[5]葛霞.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比较与分析——以浙江、湖北、青海三省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7) .

[6]郑京华.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图书馆杂志, 2006 (5) .

[7]刘梅.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区域差异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5) .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特色资源建设,调查分析,图书馆,本科院校

0 引言

图书馆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一切服务工作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般化、大众化的图书馆资源已经不能给图书馆带来足够的竞争力, 加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为了深入分析了解云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现状, 笔者于2015年5月对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调查样本与调查内容简介

1.1 样本选择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1], 截至2015年5月21日, 云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9所, 其中本科院校31所 (含9所民办院校) , 笔者对以上31所高校图书馆网站全部进行了调查, 除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警官学院和文山学院等4所院校图书馆的网站经多次访问无法打开之外, 本文有效访问的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站为27所, 占总数的87.10%。

1.2 调查内容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并分析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情况, 为了避免调查结果出现主观性, 所以本次调查主要对上述27所高校图书馆网站中自定义为“特色资源”、“特色馆藏”、“特色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和登记。

1.3 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 由笔者直接登录以上各院校图书馆网站, 调查提取相关内容。

2 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2.1 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分布现状

根据调查, 在云南省27个本科院校图书馆中, 有13个专门建有特色资源, 占被调查图书馆总数的48.15%, 这13个图书馆共建有特色资源39个, 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云南大学建有特色资源10个, 为云南省高校图书馆之最。

2.2 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主题分布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 将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主题概括为学科特色资源、地方特色资源和馆藏特色资源三种[2]。表1所示云南省39个本科院校特色资源库中, 除calis大理学院项目无法确定其主题归属外, 其他38个特色资源主题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重视不足, 地域发展不均衡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 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存在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昆明市7个高校图书馆共建设了29个特色资源库, 占据了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总数的74.36%, 地州市高校图书馆中除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建有4个特色资源库外, 其他图书馆所建特色资源库都比较少。地域之间差别如此之大虽然与各图书馆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但与各图书馆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同也不无关系。

3.2 开发层次普遍偏低

调查发现, 目前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开发层次还普遍偏低,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一般以本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为出发点, 选题比较狭小单一, 因此所建特色资源库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第二, 资源整合不足, 很多特色资源库仅仅整合了某一主题下本馆的馆藏资源, 而忽视了对电子资源尤其是免费网络资源的整合。第三, 数字化程度较低, 很多图书馆网站的特色资源建设栏目还处于初步建设状态,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连最基本的检索功能和目录都未能提供, 要想获取相关信息, 只能通过馆藏书目查询进行相关检索。

3.3 与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性不足

重点学科, 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 其建设程度不仅代表了该学科在全国或全省的最高水平, 而且也是本校所有学科中的领军学科、优势学科, 对图书馆而言, 应该是重点文献保障对象, 可以成为学科特色资源建设的依据[3]。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所建特色资源与重点学科的相关性明显不足, 以特色资源建设数量最多的云南大学为例, 截止2009年9月, 云南大学共有省级重点学科37个[4], 其中专门史、微生物学、生态学和民族学4个学科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 但是其所建特色数据库中仅有“CALIS导航库”和“西南民族研究数据库”属于学科特色数据库, 其他院校更毋庸再议。

3.4 共享渠道阻塞

由于知识产权及数字化程度低等问题的限制, 各高校图书馆所建的特色资源始终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 共享程度不高, 导致各高校图书馆费心费力开发的特色资源利用率低, 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

4 改进策略

笔者就特色资源建设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4.1 重视特色资源建设, 促进其平衡发展

特色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大而全”、“多而全”的传统思想, 走特色化建设之路。调查发现, 凡配备有专门性特藏部门、特藏阅览室的高校图书馆, 其特色资源建设的效果都比较好。所以, 云南各高校图书馆对特色资源的重视与否, 直接影响了其特色资源建设的质量。特色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各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重视起来, 从现在做起, 积极做好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

4.2 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 保证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首先, 要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地域优势, 充分调研, 做好特色资源建设的选题工作。“特色”不是独一无二, 不是猎奇, 而是“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5], 所以在特色资源建设的选题阶段必须结合自身优势, 保证所建特色资源的优势地位。其次, 特色资源建设需要配备专门的人才队伍。除必要的技术人员外, 每个专题特色资源的建设对人才队伍的学科背景要求是不同的, 这一点在学科特色资源建设中尤为重要, 所以针对不同的选题, 图书馆需调整建设人员结构, 保障选题的顺利进行。

4.3 以校内合作为基础, 争取馆际合作, 走资源共建之路

特色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 仅凭图书馆的一己之力, 不仅难以建设出高质量的特色资源, 而且由于本校出版物、校史资料、教学资料等文献资料的分散存在, 校内资源建设容易出现重复。所以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校内合作, 根据各专题特色资源的不同特征、不同要求, 在校内建立有针对性的合作关系, 争取校内人力、财力、物力的高度配合。另外, 在信息量急剧增长的今天, 单个图书馆不可能做到信息资源的完整, 图书馆之间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 走联合共建之路, 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 保障所建特色资源的完整性[6]。

4.4 完善数据库系统功能

在今天网络信息时代, 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既包括实体库室的建设, 更包括数据库的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应该提供强大的检索功能, 不仅检索界面要尽量友好和人性化, 而且需要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和检索点供用户选择, 另外需要提供复合检索功能, 以提高检索的精确度, 让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信息。

4.5 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 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

特色资源建设必然面临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问题及利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虽然版权法赋予了图书馆对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合理利用的权利, 但必须在其规定的范围内使用, 所以图书馆在建设各种特色资源库时, 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权利人的“授权许可”, 对已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资源应向校外用户直接提供全文服务, 对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资源可向校外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5 保山学院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保山学院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 馆藏面积4106平方米, 办公面积632平方米, 阅览面积2187平方米。自2006年起, 学院针对读者需求, 对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结构及借阅功能进行了调整, 重视发展以保山地方文献为主的特色馆藏资源, 组建了地方文献实体资源库。截至今日, 该馆地方文献库共拥有地方文献图书2463册, 期刊文献944册, 在图书馆5台检索机的支持与配合下, 为读者查找、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得到了广大利用者的好评。据统计, 保山学院图书馆目前日平均借阅量450册左右, 日平均检索量600人次左右, 其中地方文献的日检索量与日借阅量均较之前提升了20%。由此可见, 保山学院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确实卓有成效。

6 结论

保山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成果为云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积累了经验。实践表明, 发展特色馆藏资源对于完善图书馆资源结构、提高文献利用率十分有效。但是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 图书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以确保图书馆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截至2014年7月9日) [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505/187754.html, 2015-05-22.

[2]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EB/OL].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3&class=5, 2015-05-22.

[3]李小红.我国985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重点学科的相关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13.

[4]云南大学学科建设.云南大学省级重点学科[EB/OL].http://www.xkjs.ynu.edu.cn/zdxk/sjzdxk/13114.html, 2015-05-23.

[5]吴兴功.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 2014 (25) .

云南省图书馆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服务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 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在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它是我们进行学习和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必须条件。而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 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在云南本地的少数民族高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强有力的推进剂。高校图书馆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更是重中之重, 在信息化社会中同样面临着挑战, 我们只有在管理上不断的完善和超越自我, 发挥图书馆在高校中信息传播和服务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必须明确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服务模式。

一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高低, 在根本上是取决于这个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 而这一切又得取决于图书馆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 对硬件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和社会需要, 将不可避免的冲击着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如何在知识经济大爆发的今天, 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活力和服务质量, 是我们新时期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分为内部程序化质量管理和外部品牌意识的服务化管理两个方面。在图书馆的内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主要是针对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内部设施和书籍的过程化管理, 在外部管理方面主要是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服务管理方法, 走一条现代化的服务创新道路。“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创新理念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所在, 是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

1. 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

过程化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机制,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进使之趋于程序化和规范化, 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而非过去的人情化和人性化管理。而专门针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更是新时期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核心所在。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 可以使每个图书馆馆员明确职责和自己的工作任务, 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服务团队。

2.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合理的行为和物质

奖励, 并且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内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作用, 有利于提高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在工作中发挥出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实事求是的提高馆员们为高校学子们进行信息传播和管理服务,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 加强图书馆内部人员的定期专向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的力

度。在高校的图书馆内部, 实施过程管理的关键因素是管理者, 所以少数民族高校管理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进修学术会议、专题讲座、专题研讨, 鼓励和支持馆员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专著, 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科研活动等全面提高馆员自身素质, 使我们高校图书馆能步入一个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上。

4. 网络环境下重塑信息管理模式, 实现以藏为中心向以开发

利用为中心的转变。评价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标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馆藏数量, 而是对网上资源的组织加工能力、开发利用能力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因此,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必须向综合开发转变, 通过开发、利用、整合馆藏及网络资源为读者提供深层次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二、少数民族集聚的高校图书馆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和管理理念

1. 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经济和社会信息告诉发展的今天,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 而高校图书馆在此过程中更是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根本上做出改变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推进自身向现代化图书馆逐步过渡。传统的图书馆是以管理图书和文献为本的, 而现代化的图书馆必须强调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比以往更加重视人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作用。而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云南玉溪师范学院, 更是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勇于改革创新, 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下的高校学子的图书知识需要。

高校图书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 就是要随处体现和倡导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让我们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体会到组织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在工作中找到认同感、归属感。而图书馆的管理层更是要注重为我们读者和工作人员办实事, 高校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管理, 应树立“馆员为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观念高度统一的办馆思想, 让图书馆的组织目标与工作人员的个体目标实现兼顾统一, 形成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理念,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在实际工作中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管理内部,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硬性管理方式, 而现代的管理模式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 也就是现代图书馆先进的“软性管理”模式。软性管理就是关怀式管理, 而所谓关怀式管理是以制度管理为基础的, 在组织和个人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理解的桥梁, 最后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上一篇:全自动工厂下一篇:烟台市福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