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2024-07-20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精选12篇)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1篇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随着科技进步, 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经历了组织、资本、传播手段等方面的交融与互动, 使媒介融合这一历史变革不可逆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媒介融合其实质是传播技术的融合,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这一新媒体进行整合, 形成网络技术支持下传统媒体全方位、多元化、交互式的发展, 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达到传播内容整合、传播方式融合。与此同时, 随着传播媒介间的融合, 媒介的受众不断发生变化, 受众从媒介接收信息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从某一媒体的单一性收受逐渐转化为多种媒体的多元化收受, 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选择, 现在的受众可以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介获知信息, 他们可以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 甚至是随身携带的手机上获取事件的最新进展, 操作方便且时效性强。这也正是新闻媒体发展的未来趋势。由此, 受众对新闻传播媒介, 尤其是新闻传播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融合使新闻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

二、媒介融合环境对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

1. 具备跨媒体专业技能

媒介融合形势下, 各种新闻传播技术不断交叉、融合, 对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质要求已经不仅限于具有新闻采、编、播等传统的新闻职业素养的要求, 而是更加全面的要求新闻传播者具有跨媒体技能的新闻人才。跨媒体合作是大势所趋,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跨媒体传播将是今后媒体发展的趋势, 除了综合利用媒体资源、大幅度地降低传播成本外, 也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例:2011年11月浙江卫视宣布在电视行业内首推“中国蓝4S助播行动”, 力图通过立体化推广手段助力大剧营销。浙江卫视“4S”战略由:SIX (第六届中国电视观众节) 、视频 (爱奇艺) 、Sina (新浪微博) 、i Phone 4S (互动活动奖品) 四个部分组成。在此情况下新闻工作者要同时具备新闻文字采写能力、视频编播技能, 网络宣传策划, 各媒体整合报道的综合技能。

2. 恪守崇高的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事业是面向社会、服务受众, 具有鲜明社会性质的事业。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 媒介环境复杂多样, 新闻传播人才为从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不仅要具备全面的新闻传播专业技能, 更应具备社会主义道德体制下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新闻工作者的触角、实践、足迹, 时时延伸到社会各个行业、各个角落,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 高尚的道德品质, 正确的价值观等素养。时下经常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包括报道失实、有偿新闻、导向错误等, 要求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等职业素养, 坚守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 正确处理新闻传播者与事实、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通过新闻传播活动使得社会道德良性发展。

3. 增强自身法制观念

媒介融合环境对新闻传播活动提出了难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 有些新闻传播者通过利用网络媒介传播违反法律法规的新闻信息, 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不法传播者正是利用网络媒介对传播者的未知性进行不法传播, 或者捏造新闻事实, 危害社会等。新闻工作者应具有较强的新闻法制观念, 不应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利用职务便利获取非法额外个人利益, 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循最基本的新闻法律法规, 依法报道、传播新闻信息。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

1. 纵向培养具有全面新闻专业知识技能的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环境下, 新闻传播者应努力迎合新形势所提出的要求, 做到拥有跨媒体技能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精通新闻传播业务, 熟悉新闻传播规律, 具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操作能力, 在复杂的新闻传播环境中综合考虑各种传播因素,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努力培养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事业的认知水平和思辨性。综合利用新闻专业技能, 报道受众需求的新闻信息,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引导等功能。

2. 横向培养具有跨专业知识技能的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业对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具备新闻传播专业技能, 同时更应具备跨专业知识。一方面,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其中包括英语写作、翻译、口语、听力等技能,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活动, 尤其是从事国际新闻业务工作人员。另一方面, 新闻工作者应该掌握某种新闻专业以外的跨专业知识, 例如掌握文学、史学、财经、金融、体育、艺术等学科知识,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使自己成为有专业特长的新闻工作者, 发挥个人优势, 决胜于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

摘要:媒介融合浪潮悄无声息地对新闻传播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媒介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业具有深刻的、变革性的影响, 随之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使新闻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董广安.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9.04

[2].陈相雨卫欣.论“职业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J].东南传播.2010.03

[3].言靖.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人才素质培养[J].新闻知识.2010.04

[4].郭凌霄.也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J].新闻传播.2008.08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2篇

摘 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各国都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各国之间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关键。下面在介绍金融人才面临国内国外的双重大环境下的出境,以及如何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从而更好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正能量

一、金融人才国内外面临的环境

近二十年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金融界都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在不断的影响着金融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他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占的分量极其大,内涵也越来越深刻,相应其领域也日渐扩大,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要求,既要有宏观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要具备现实中对证券投资等具体的操作以及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既会书本知识,也懂得实际操作;既懂理论,又重现实。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对国际经济的巨大贡献,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早已不是从前闭关锁国的旧朝,不断的开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现代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中国也不会忘了与国际各大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由此,中国与世界金融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就要求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国内外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参与其中,并更加完善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二、如何培养金融专业人才

(一)课程体系建设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才建立起来的。而这些院校所设置的理论也相应的大部分服务于政府,偏重于宏观金融,宏观经济理论的相关指导和研究。我国现在越来越走向国际市场,经济也变得更加的市场化,因而在此时微观金融理论变得尤其的重要。像是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专业的一些理论与研究,或者课程设置在此时变得尤为的突出,大大小小的各类融资问题,使得金融变得更加的大众化且深入到千家万户,而这些在我们的教学中是缺乏的。

现在来说,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金融学的研究方向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将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作为宏观金融理论;二则是管理学中的一部分作为微观金融理论,这样可以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这样结合我国的现状和外国的经验教训,在多变的金融市场下,我国高校的各类金融人才应努力适应市场所带来的挑战。而在一些课程的设置中,各大院校应该及时的将优秀课程更新,淘汰旧课程,努力适应市场的需求,尽量把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全部融入于课程之中,而课程体系应该逐步从适应政府的宏观金融理论变为更为大众化的微观金融理论,逐步从银行为重的金融体系转向以市场为首的金融体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在的我国金融教育,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形式则是灌输式。而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做导致学生对金融的学习兴趣大幅降低,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相应的一些专业知识能力得不到一点提高,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是无法满足现代市场所需要的,更不用说在现代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中能有自己的位置。而基于此,金融的改革势在必行。

1.案例式教学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金融学的许多学科有着很高的事务性与应用性。案例教学可以针对国内外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真正做到让学生们了解金融,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一些存在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对金融学的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在国外的一些学校的财经类专业中,案例教学被摆在很高的地位,国内的一些学校像法学专业和MBA专业,这些院校也十分普遍的应用起案例教学。因此,金融学应改进教学方式,着重引进案例教学,真正让同学们了解金融。

2.深层强化模拟教学。当今,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这其中不乏许多在本院校中成绩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当他们走出校园后便会发觉,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无任何用武之处。这一点,也反映在用人单位,一些单位宁可用有工作经验的中专生也不使用刚毕业的大学生。这说明我们现在的金融教育方式理论联系不到实际。基于此,我们应该加强我们高等院校的,金融模拟教学,可以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真正做到学以所用。

3.努力创造实际岗位,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指的是努力创造一些机会,让本校的学生能够到一些银行,证券,投资的企业去实习,让同学们的知识可以得到利用,有发挥的余地。对此,学校也应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一套实习理论,从而保证实习的质量。所谓“请进来”,由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与不确定性,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由于身在校园,教师也无法时时刻刻了解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基于此,学校应该定期的聘请金融专业的相关人士来为学生讲解一些知识,并开展讲座。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可以配合“走出去”,时刻了解金融相关动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三)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还是现代大学制度最终评审和估量一个学生成绩是否优秀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是现在许多同学平时不努力学习,只是到了最后考试前抓紧时间死记硬背,将一学期的知识熔炼于几张复习资料上,但值得讽刺的是这样确实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堪称为了考试而学习。但长此下去是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基于此,考试方式可以变得多样化:口试,案例分析报告,论文等形式都可以采用。如果是试卷形式的话,也可以多寻求一些主观能动题,减少过多的死记硬背,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三、发挥金融人才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而金融人才作为新时代的创造者理应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开创者与先行者,在金融专业上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相应素质,努力发挥自己的正能量。不应只注重于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要把所学理论联系于实际,做到不“死读书”。在这个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还应在平时多关注金融专业的相关动态,做到“知金融,懂金融”。以便时刻了解其发展,到了工作岗位上可以学以致用。

现代化金融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相应的高端金融人才也将成为各国之间相互竞争的主角。金融学子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努力学习英语乃至更多的小语种,这样可以在今后与世界高端人才交流中不落下风。同时还应懂得西方金融教学内容和相关运行机制,知己知彼,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占据主动,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才子。

参考文献

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3篇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对于双创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这对广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其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比普通高校更具优势。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把创新与创业相結合,能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至成功。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2.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2.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措施并不完善,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训练以及就业指导,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创新及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部分民办高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展开一些相关的表层训练,其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在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体制,也没有成立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没有意识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管、教、学三者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对双创型人才形成正确的理解,把创业理解为单独成立公司,其实对学生展开的创业教育可以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2.2双创型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

通过笔者对当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其培养模式创新性不够,没有根据我国就业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培养方式,对国外理论完全照搬,或者只是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程、创业讲座等,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阶层。在创业实践中,很多民办高校只是提供社团活动的方式供学生参与,没有根据学校的教育层次、当前就业现状、不同学生的专业等对学生展开双创教育,使得学校在双创教育中的针对性不强。

3.对当前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制定战略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民办高校应该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结合当前双创环境的要求,制定学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并结合这一目标,完善学校发展的中期与短期目标,保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层次合理。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作为导向性文件,把对战略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完善作为核心任务,始终指导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3.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便对广大学生展开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然后,积极开展多样化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轮岗实训中要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在此所提及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形式的多样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进行班级划分,有针对性地培养,甚至可以把企业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在学校中进行,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实训体系的多样化

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广大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掘校企合作的优势,促使这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该面向市场需求,始终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包含民办高校,还应该重视企业的作用,通过政府的作用,建立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重要性的发挥,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中的双创人才与学生交流。加强市场调研,在校企合作中注重细节的制定,充分掌握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并加强对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

3.4完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建设

在当代人才培养中,评价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其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要充分结合学校、企业及行业三方面的评价意见,力促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

4.结语

当前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对于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至关重要,民办高校唯有摒弃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明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评价体系,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科学人才观视角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第4篇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大学生应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尤其是面对社会对工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有非常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并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与自身实际情况现结合, 对自身的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 对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制定。在目前的形势下, 冶金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 需要培养大批工程实用型人才参加一线的管理与技术性工作。

(一) 规模化发展的职业教育, 培养高级蓝领人才

为积极适应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 成立攀枝花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该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在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等领域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些企业对钢铁冶金与有色冶金方向的人才需求非常大, 多年来持续到冶金类专业院校进行招聘, 为了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在高校课程设置中还可以增设一些相关课程, 使学生的就业面得到开拓。目前我校面临的任务就是仅仅抓住现有的机会, 促进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并与行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相结合, 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 针对我校现行的专业教学模式展开了认真的讨论, 最终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全面发展的、从事技术经济管理与冶金领域科技研发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性人才, 着力培养高级蓝领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 技能人才培养缺乏激励机制, 制约留住高技能人才

以冶金技能人才为例, 培养一名冶金高级工, 按国家列出等级标准计算, 培养时间至少需要几年时间。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 外出打工不仅仅只是养家糊口, 而是更注重能否提高自身技能。但企业的态度却与劳动者的期望有所不同, 不少企业怕员工“跳槽”, 采取对技能人才引进的较多, 而自身培养的较少, 追求短期效益的提升。即使部分劳动者考取相关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岗位津贴方面也没多大变化, 技能人才培养缺乏激励机制, 制约企业留住高技能人才。因此, 完善以企业、市场和劳动者三方需求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如果不为其建立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用工荒”和“就业难”所产生尴尬局面仍会持续。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一) 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主页基础课程、专业方向以及专业模块四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与其他工科专业基本相同;专业基础课程专门为冶金专业开课, 同时增加了《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科学概论》以及《材料化学性能》等众多课程;在专业方向上有色冶金方面以氧化铝、铝电解工艺设计为主, 钢铁冶金方面以炼铁工艺和炼钢工艺设计为主, 同时有色冶金方面还增设了与炼钢、炼铁知识的介绍, 钢铁冶炼方面增设了氧化铝、铝电解工艺的基本介绍, 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 同时还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专业模块从有色冶金和钢铁冶金两个方向进行介绍, 其中有色冶金开设了《铜冶金》、《镁冶金》、《有色冶金工厂设计》等课程, 钢铁冶金开设了《耐火材料》、《铁合金》、《钢铁冶金试验研究方法》等课程, 并与总体结构、培养目标现结合, 对课程的门类进行了科学的制定, 并对各课程之间的分工与联系进行了明确, 创建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课程。

(二) 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改革以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 并与大纲编制相结合, 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 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并与企业的要求和意见相结合对实习大纲内容进行充实, 充分利用金工实习等实习时间, 对实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对于一些无法在学校完成的实验搬到工程完成, 这样一来, 学生就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实习过程中, 对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进行深入了解, 进一步熟悉常用的一些冶金方法, 对冶金工业生产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 必然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 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阶段, 应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指导性思想, 在此基础上选择与新技术相关的、经过综合能力训练的、能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解决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 这无疑可以使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对知识进行拓展与更新, 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使选题质量得到提高。为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并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培养, 应该在毕业设计阶段对毕业论文进行开设,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掌握, 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对因材施教的观念进行强化, 情况不同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的对待, 一些基础能力不强的学生还可以在这一环节使自己的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促进教育者与领导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与领导者的灵魂所在, 不仅直接支配者自身的发展, 同时还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借鉴, 同时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观念, 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丰富, 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提高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一个教师素质的重要核心, 业务素质对于教师来说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育人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教学, 教师业务素质是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同时还要充分领会大纲的精神,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懂得因材施教, 最终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

(三) 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所有教师素质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进行实施的关键, 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很难对教学职能进行履行, 同时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因此, 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善于关注、善于疏导, 正视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强化, 这样才能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四) 提高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教师创造生活、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以及规范的语言, 这些要素都是教学的基本素质。审美能力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能力之一, 教师应该将学科性质和知识机构特点结合在一起, 将教材中的美展示在学生面前, 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新兴专业, 怎样在冶金工程中深化教学改革, 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 目前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随时都有新课题出现, 因此我们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 寻找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冶金专业教学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个方面, 对如何培养冶金专业人才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 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 高技能人才在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制约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经济角度而言, 人力资源管理可视为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应该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充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对专业进行调整与设置。本文主要围绕以上内容, 对人才培养策略展开了分析, 希望可以为同行业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冶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海红.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4) :97-100.

[2]杜春慧, 董春颖, 吴春金, 吴礼光.基于CDIO模式的环境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5) :158-160.

[3]陈文林, 程本强, 宋江春.“三位一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与职业规划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8) :31-32.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5篇

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在序言中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随着数据量节节攀升,更加强调数据的深层挖掘、驱动决策作用,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对于数据内容收集、整理、利用的人才需求旺盛,所以未来信息人才既要懂得数据架构和分析、注重实践,更要了解社会文化与经济等多元背景知识,两者之间结合是信息人才培养的关键。

1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脉络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所有论文进行整理,发现有关”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多以运用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例及经验总结等理论性研究。

1.1关于信息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魏晓敏提到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种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人才是关键。赵立军强调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双重专业和多元知识结构的新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代发展的要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提出挑战,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m赵静杰等谈到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三个模块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杨善林提出〃一宽一厚两注重〃模式“两注重〃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范围;“一厚”则是增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大对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增强专业发展后劲。此外,这些研究还大致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模式,模式的弊端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改进等。

1.2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较为冗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进提到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p]周红等认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一个地理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概念。国际化教育内容应力求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工作和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衔接或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赵波强调企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体现开放性,培养规格应该是组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模块化。纵观前人研究,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知识和技能;另_类是态度和意识。所以国际化人才可以这样定义:坚持本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掌握国际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会、勇于创新的高级人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培养信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探索和研究较多,但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国际化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培养信息人才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两者的基础上协调统_、有机组合,信息人才国际化,既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渴求,也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信息人才培养主要领域涉及高等学校,而且大多是采用以本科为主的学科本位模式培养,再加上信息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具有严重缺陷,造成了信息人才的浪费。比如我国高校信息人才的培养,从重点院校到普通院校,再到一般的专科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区别不大,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层次性,直接导致我国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功能、方式、目标等不断拓展或转变,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具有新的诠释维度和更广的涉及面[11—12]。面对新时代信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国外图书情报学科,在培养信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国际上有许多大学将图书馆学院易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或信息研究学院。,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的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共同提出〃信息学院运动“(iSchoo丨运动),后来组建iSchool联盟,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信息人才。所以,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对国内外著名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对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当前信息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采集国内外5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有益借鉴,提出国内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国内外信息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特定需要在培养活动中的具体化,它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落实并体现于培养客体,是整个培养活动的指向性规定。

表1国外大学信管专业培养目标

如表1所示,在国外3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要掌握信息相关的技能或能力,尤其是雪城大学强调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技能,基本符合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的需求,其他2所大学则在这方面内容上有所欠缺。

在表2中,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提到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工作”可见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很重视。

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差异不大,但是根据其呈现的特点,存在某些局限性的认识:首先,过于重视培养的结果和目标,缺乏对培养过程的设定。对于培养目标的说明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前一个部分表示的是信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的是培养结果;后一个部分表示的是具体的对信息人才规格要求,是表现性的特征体现,此二元表述格局包括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与原来灌输式教育是存在显著不同的。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在培养目标或课程目标中展现“过程性”或者“体验性”目标,这对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说缺乏应有的空间。其次,更多地从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全面培养不够重视。国内2所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方便找工作,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知识领域等大面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过于强调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而关于学生的人格、品格、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满足信息人才的需要。所以对国内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需要对培

养目标进行研究,并对其更加明晰、准确和合理的表达。

2.2课程设置

2.2.1课程结构

表3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结构

在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划分类型和每类的学分各不一样,如表3所示。不过其课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版块: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识教育课或公共课,学校规定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此类课程通常按全校统一要求进行考核;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则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程范围内选修的课程,需要在毕业前修满足够的学分;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高校对其毕业生质量的最后把关。

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20学分,其中要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内修满15个学分,包括文学,音乐和艺术,交流,社会学,历史和文化,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雪城大学信息研究院则是要求学生必须修满120学分,包括32学分的核心课程,24学分的序列课程,13学分的数学基础,9学分的沟通技能,39学分的艺术科学,3学分的自由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修读第二专业。比如学生可以选修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的专业,修满128-141学分,或选修Whitman管理学院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修满135-139学分,毕业学位由两个学院授予。

2.2.2课程内容

(1)国内大学。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处理问题时能够使学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以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从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使其接受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

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有着一定的相同,包括数据库原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信息检索课程、数据结构课程、信息组织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学科基础课程。

表4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

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并且自由安排学习进程。国内外各大学都设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文学、艺术等大类选修课,还有专业选修课。

(2)国外大学。雪城大学[13]在课程设置方面,核心课程由信息组织导论、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课组成和计算机入门、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原理、软欠件规格和设计、软欠件实现等计算核心课组成。序列课程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网络设计和管理。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基础、逻辑导论、离散数学、统计推理与实践。沟通技巧,包括学术写作的实践;研究和书评写作,包括撰写信息报告和简报。艺术与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自由选修课程,任何课程都可满足这一要求。

匹兹堡大学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与社会导论,面向对象编程信息科学、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和网络导论、信息系统和分析等核心课程。英语写作,包括书评写作、研究写作。数学,包括商务微积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离散数学结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合作项目,如与匹兹堡大学格林斯堡校区合作,使其学生主修信息科学,并授予信息科学学位;在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艺术和科学或其他的学院修读双学位或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学位课程。

伦敦大学学院为研究院,但为本科生提供有关信息和计算主题的选修课程,包括编程、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用户与管理、数据库系统、语义网等。这些课程也是商务信息管理的核心课程,由计算机系、管理科学与创新系和信息科学系共同开设。此外,其还提供三年的跨学科学习选择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社会和工程科学。

2.3国内外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国内外5所大学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在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推动下,欧美拥有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美国的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正规学院教育、公共学院教育、私立学院教育、商业机构认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除了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并紧贴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律与信息道德的教育。ns]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跨学科培养、联合培养,使其成为懂技术、通实践的信息人才。

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特点在于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学生通过前两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是否选择信息科学来继续学习和研究。一旦有学生被信息科学项目所接纳,他们就可以选择导师来帮助完成项目,通常学生和导师之间要进行学术讨论和互动,导师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应选修一些课程来协助完成项目。学院也支持双学位学生的培养。

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在英国范围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学科教育,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电子通讯和出版学。主要针对研究生进行授课,但同时开设了本科生教育课程,如与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科学系联合培养商学士,讲授商业信息管理等。该系的本科生教育没有开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只涉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但其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课程,为以后深入开展研究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雪城大学信息学院以“信息扩展人类能力”为使命,它提供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课程及相关项目教学科研的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帮助用户整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偏重技术并拥有技术优势的课程体系。

武汉大学在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沿自1978年创建的科技情报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教学研究项目组结合19专业目录调整,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广泛调研和比较,提出〃专业素质链“和〃专业课程链”的理念及结构模式和基于〃专业素质链“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由9门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构建》、《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组成的完整的具有紧密逻辑结构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体系。可见武汉大学的培养模式遵循“认知一理解一应用一创新”这一路径。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2年设立,其前身是情报学。该专业在通识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专业的思维模式。核心课程方面从信息处理加工的流程出发,将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从信息的生产、流通,到信息的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最后到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将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吸收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图象处理、元数据、语义网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均列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iSchool,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诸如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

3国内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面向社会需求,强化通识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信息人才,首先必须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当今社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分工密集和职业细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则是学科的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社会需求驯化专业学习,专业学习已经不能起到塑造自由人格的作用。[17]正是针对专业教育工具化、市场化与教条化的这些弊端,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通识教育延续古典时期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保证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同时,仍然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应对复杂社会在专业领域之外提出的各种挑战。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拯救专业分工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日益多元复杂和全球化的时代,主动承担起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使命。

3.2开放互动教学,培养数据素养

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比如案例课程和研讨课程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为主,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意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其创新素质,提高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3.3校企合作,注重信息应用

信息行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市场竞争激烈,高校培养信息人才,应该与信息产业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同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课程内容重理论,却轻实践;重视系统性,却缺乏针对性,这样导致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因此,信息人才的培养途径应该灵活多样。比如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教育发展模式。其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进行交换和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是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掘双方的共同需求,从具体项目入手,以实质性的互利共赢成果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深化产学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教育平台,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培养质量。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培养面向信息行业的人才为目标,把信息企业作为教学场所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从事信息系统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未来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信息人才。

3.4面向国际,推动交流与合作

培养信息人才,国际合作办学也必不可少。国际合作办学在引进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合作项目建设。在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义“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不设立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往往和高校中原有的教育项目并存,更多地集中在课程和师资的引进。到204月20日为止,通过教育部更新并公布的经审批与复核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499个,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士。我国现已与众多国家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我国建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

(2)师生国际流动。高校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联系,大力推进大学海外学习计划,不断拓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渠道,通过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假期学校、海外实习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派遣学生去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了解学术前沿的基础上,根据学术兴趣,结合企业实践,逐步获取所需的知识。积极主动地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拓渠道支持和帮助拔尖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进入国际一流大学和信息学科领域一流学者的实验室深造。比如哈佛大学设立国际教育项目办公室(OIP),鼓励所有本科生寻求出国机会,目标是鼓励哈佛学生把国际体验融合在教育里,帮助学生识别与追踪美国之外的研究学习机会。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6篇

关键词: 大数据 信计专业 人才培养

一、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不足

目前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基本针对研究生阶段,而本科、专科及职业教育阶段基本没有开设大数据专业。就算是研究生阶段,大数据研究方向目前也只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无论是人才培养规模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高校培养体系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瓶颈。

(二)师资紧缺

目前国内高校还处于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探索阶段,起步较晚,大数据的教师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教师经后天学习成长的。大数据人才的师资积淀不够,主要体现在师资数量及质量的严重不足。

(三)实验设备紧缺

目前由于大数据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及我国教育体制的落后等因素,高校对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所需实验设备的投入严重不足。培养大数据人才实验环境所需的硬件、软件、实验平台及教学内容管理等跟不上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大数据人才培养认识不足

虽然在2015年9月,国务院已经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我国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及应用,积极加快数据强国建设,这说明大数据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及企业行动比较缓慢,目前只有部分高校迈开前进的步伐,传统教育系统人才培养带来的意识及技术、师资的滞后性大大制约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发展。

(五)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加强

由于大数据应用涉及政务、电信、销售、生产、咨询、物流、金融、卫生、教育等行业,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大数据技术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而高校却无法单独提供这些方面所需的成熟的实践及技术平台体系,这时就需要大量企业参与进来,提供应用型的工作环境及技术支撑。就目前情况看,由于高校的认识不足、行政体制落后、联合培养的意愿性不强及企业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校与企“亲热”度远远不够。

二、信计专业该如何培养大数据人才

大数据的相关岗位所需具备技术技能一般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方面,从湖北工业大学信计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看,这四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不存在太多短板,所以信计专业培养大数据人才具备先天的优势。下面就信计专业如何培养大数据人才提出个人建议:

(一)加快信计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信计专业是一门集数学、计算机、密码为一体的学科,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可以加入大数据的元素,在教学各个环节可以突出大数据的主导地位,尽快完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各个环节。

(二)提高信计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认识度

政府作为管理者应积极创导大数据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政策的支持。高校需要加快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步伐:一方面要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大数据的各种研讨会及学术会议并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认识大数据的广阔发展前景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大数据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数据的各项科学竞赛活动。

(三)完善信计专业大数据人才的课程设置

信计专业开设的数学课程有数学分析、概率论、线性代数、数值分析、运筹学等,计算机方面主要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可视化编程、计算机网络等理论课程及相应的课程设计,实习方面有认识实习、数据处理实习、毕业实习、创业综合实习、短学期实习等。但是这些课程设置目前基本没有涉及大数据方向,在课程设置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融入大数据的学习及实践,例如:C++、数据库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做大数据的课题,各项实习都可以以大数据为实习内容,选修课程也可以开设一些和大数据相关的。在课程大纲方面可以做些修改,例如:数据库可以多介绍一些有关数据挖掘的知识,可视化编程可以讲授大数据方向的。

(四)加强校企合作

一般来说,大数据工程师需要具备数学和统计学的背景、计算机编码能力及特定应用领域或行业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运用必须在应用中得到融会贯通,由于高校无法提供在岗实习平台,而企业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高校可以鼓励授课教师深入大数据公司进行学习实战,掌握并更新提高大数据技术,逐渐培养一支理论和实战兼优的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形成大数据技术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高超和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任骨干教师群体,建立一支年龄结构搭配合理、专业结构互补及学历层次相对合理的专业科研团队。

总之,信计专业学生具备良好数学功底,并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如果政府、学校从政策给予支持,学院与企业能联合培养强大师资队伍并完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相信信计专业将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基础理论强、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的实用型大数据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燕.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教育探讨[J].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7篇

“媒体融合”也即“媒介融合”, 是指传统的媒介形式如电视、报刊、户外及通信等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所进行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本载体而进行的在时间、空间、广度、深度上的多维度多方面的融合态势。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对传统媒介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各传统媒介的生存地位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 各传统媒介纷纷转变发展战略, 通过各种途径谋求和互联网媒介进行合作, 促进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之间的有机融合, 以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媒介融合的态势, 根本原因还在于虽然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发展迅猛, 大有“抢班夺权”之势, 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欢迎, 但是并不能一下子就取代传统媒介。因此, 实现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基础上各媒介之间的深度合作, 是促进传统媒介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实现新的发展, 实现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双赢的必然选择。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不可避免地对从事电视新闻的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融合新闻”成为主要的新闻形式, 这就要求有综合性的新闻业务生成模式, 传统媒介以单一化的新闻业务为主。例如, 报刊主要以文字性的编辑和报道为主, 电视以各种栏目制作和视频播放等为主, 各传统媒介各自都有着自己传统的一套生成新闻的模式和流程, 而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各自为政”式的新闻形成模式, 要求对各传统媒介介质综合利用和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电视新闻传播, 重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成和传播流程, 传统的适应单一媒介组织的电视新闻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综合性的多元式的新闻生成和交流模式, 多媒介行业急需能够适应这种新的媒体行业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拥有多重技能复合型的人才, 有广泛的新闻媒体知识和技能, 这种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将成为未来新闻媒介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

面对这种改变, 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战略, 尽快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电视新闻媒介专业人才、探索新的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成为当前各高校尤其是新闻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内不少院校也进行了不同的有益的尝试和改革。例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构架进行调整、加快建立电视新闻校外专业基地等加强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重庆大学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对外交流等方式改进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等, 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为我国新时期的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当前各大院校尤其是各西部高校的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依然停留在培养传统型的电视新闻专业人才上, 人才培养理念陈旧, 偏重理论灌输等, 我国高校整体转变电视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二、新时期加快我国高校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措施

转变新时期我国高校整体的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改革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综合性的变革。

(一) 转变当前对于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

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切实转变当前我国高校整体上的对于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必须对各高校中关于电视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变革。高校要着力以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来认识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彻底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符合媒介融合驱使下的综合性复合型电视新闻人才, 这是高校进行电视新闻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

(二) 重构高校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构成。因此, 高校要切实根据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和社会对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上来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加强对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等的改进, 调整新形势下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 适应社会对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 加强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电视新闻专业对电视新闻的实践性要求极高, 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加强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数量”入手, 更要从质量入手, 寻求校外内合作的新形式和新模式如派专业教师进入专业新闻机构学习、培训;邀请新闻机构进驻高校等, 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实训机会。

当然, 除了上述笔者提到的几个方面, 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还应从加强师资建设, 多引进“双师型”教师, 加强师资考核、探索电视新闻专业新的职业标准等方面去入手进行, 努力从多方面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来改进我国高校对于电视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 为市场输送更多高素质的、能够促进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网络新媒体的应运而生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发下的媒体融合这一大趋势对传统媒介行业的冲击是颠覆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 媒介行业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已经刻不容缓, 这其中, 关于新形势下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变革问题成为各媒介组织关注的焦点, 如何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电视新闻媒体人才, 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宜君, 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0 (11) :120-123.

[2]郑好.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城市地理, 2014 (06) :72.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8篇

随之而来, 在这种电子商务环境下, 零售业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发生改变。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连锁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同时, 也给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机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连锁零售人才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传统零售门店运营知识, 也需要有良好的电子商务运营能力。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培养出来的连锁专业学生都仅停留在传统连锁门店运营的模式上, 并不具备电子商务运营能力, 难以适应互联网零售业的发展需求。因而, 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 要紧跟互联网零售的发展趋势, 尽快完成传统连锁人才向电商零售人才培养的转变。

1 传统连锁经营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分析

1.1 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描述为: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的, 具有敬业爱岗、开拓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 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关键技能, 熟悉连锁企业购销存业务流程, 能够胜任连锁企业一线服务岗位以及门店运营、特许经营、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卖场品类管理等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其目标描述可以看出, 人才培养的主要出发点是连锁门店一线技能型人才。

1.2 核心能力

连锁经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门店运营管理能力、商品管理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商务沟通能力等“四大核心能力”。培养具备店铺选址能力、卖场布局设计能力、卖场陈列设计能力、商品采购管理能力、物流仓储与配送能力、客户沟通与管理能力、连锁门店营销能力、卖场营销策划能力及理货与商品导购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本质上, 传统连锁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也是以实体门店需求为主要依据。

1.3 就业方向

在连锁零售行业中, 各校根据其生源质量和校企合作情况将连锁经营专业的培养方向大致设定为面向大型连锁超市、传统百货商场、专卖店和家居连锁市场等。就业岗位则根据市场需求与学生能力主要设置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 (见表1) 。

从连锁专业历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 无论是超市行业, 还是百货、专卖店等, 连锁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依然是以一线基础岗位为主。同时, 我们发现, 大多数高职院校连锁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向依然停留在实体连锁门店的层面。

2 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2.1 人才定位

早在2011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中我们注意到三点:其一, 高职教育定位要准确, 方向要明确;其二, 高职教育要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责任;其三, 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且不谈高职院的定位与发展, 单从专业建设角度来说, 连锁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其定位必然是服务地方经济。但是, 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 连锁零售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给我们的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调整连锁人才培养方案, 适应连锁业由实体向互联网转型的要求, 同时, 要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 向连锁行业输送电商环境下的连锁零售“高端技能型人才”。

2.2 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的中国零售连锁业, O2O模式俨然成为了主要发展趋势。连锁企业通过电商与实体店一体化的模式, 将线上的便利性与线下的门店实地体验性有效结合, 被连锁市场广泛接受并快速实施。然而, 和所有快速发展的行业一样, 互联网零售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人才的急缺, 如网页设计、店铺推广、用户体验分析师等。新模式下的连锁零售人才既需要懂得“线上”、又需要懂得“线下”, 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传统零售门店运营知识, 也需要有良好的电子商务运营能力, 如网络推广、网络沟通、大数据分析等。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连锁专业学生仅停留在传统连锁门店运营的模式上, 不具备电子商务运营能力, 难以适应零售电商模式的发展需求。因而, 要满足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尽快完成传统连锁人才培养向电商连锁人才培养的转变。

3 基于连锁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

3.1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都要求进行“专业调研”, 所谓的专业调研, 实际上是对产业、行业、企业的调研, 是对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专业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 市场人才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匹配企业人才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只从学术角度调研、研究显然是不够的, 还必须从企业实战角度深入探讨, 因而,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面, 应该与企业深入合作, 结合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基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构建课程体系

除公共基础课外, 高职院校连锁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指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经济类基础性课程, 而专业课则以连锁相关岗位为基础, 包含了主要的营销类课程, 如市场调查、策划、销售等, 也包含了门店管理类课程, 如门店开发、商品管理、仓储物流等。然而, 这种结构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从毕业生的就业角度考虑, 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的一线操作技能。而且课程的更新速度极慢, 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电子商务零售市场。因而, 在连锁零售逐渐走向电子商务的今天,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系。

在连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我们不妨以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尝试, 将整个连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一是职业基础能力模块, 培养的是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对应的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函电、商务沟通、excel应用、Photoshop等;二是连锁专业能力, 培养的是学生的连锁专业基础技能, 对应的课程如商品管理、仓储配送、客户服务、销售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 面向的主要是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的连锁一线岗位;三是职业发展能力, 按照连锁企业店长的标准培养, 旨在学生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比较快速地成长起来, 经过实践的磨练, 尽早成长为店长, 对应的课程以中高端能力要求为主, 如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大数据分析、领导力等。通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三个模块的课程训练来培养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3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连锁专业要想培养面向连锁企业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的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的高端技能人才, 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连锁专业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 高职院校连锁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基于实训室进行相关模块的技能训练, 主要以模拟训练为主;二是以合作企业为依托, 进行岗位实践操作。两种合作模式各有特色, 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相互交融。但是, 两者相比较, 岗位实践带给学生的真实体验度绝对高于实训室模拟。如何给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岗位实践环境与实训条件, 这边需要校企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

首先, 要加强专业教师与连锁企业的深入联系, 合作企业给专业教师提供专业调研、挂职锻炼等机会, 提高连锁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密度。

其次, 合作企业选拔人才团队组建专业的企业兼职教师, 深度到学校连锁专业的教学中, 融入企业实践案例, 将连锁行业的前沿知识传递到学校, 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连锁行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人才能力需求状况, 帮助学生做共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最后, 合作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实习机会。针对大一新生, 可以提供企业认知实训,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连锁行业, 了解合作企业, 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岗位。对大二学生, 可以提供专项实训岗位, 如门店商圈调研、卖场设计、商品陈列、促销管理、客户服务等,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对大三学生, 合作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及就业岗位, 由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要考核团队, 选拔优秀连锁专业学生进入连锁总部或各连锁门店实习, 毕业后择优留用。这样, 既给了学生了解企业的机会、获取实习就业的机会, 也给了企业考核学生的时间、增加了吸收优秀人才的途径, 同时也强化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达到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梁英瑜, 周达.“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新形势[J].新经济, 2016 (6) .

[2]牛玉清.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战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江苏商论, 2016 (2) .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9篇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均实现了数字化形式运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也以电子方式运行,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教育目标已不能仅仅满足于电脑记账的水平上。网络环境对税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重构网络环境下的《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再建《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一、网络环境对《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的冲击

(一)网络环境下对涉税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税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将发生重要变化:大多涉税业务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办理。比如,通过网络发票管理系统,发票的领购、开具、验旧、查询等都可以在网上实现;通过网络申报系统,纳税申报、税务会计核算等都可以网上办理;通过网上银行系统,税款的缴纳、对账查账等很多日常操作均可以足不出户完成。2009年,网络发票试点在我国开始实施。2009年7月1日,广东省东莞市地税局开出中国第一张网络发票。2013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实施《网络发票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税收管理由“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的转变。至2013年,安徽省所有16市国税局已全部使用了网络发票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发票管理系统以及各类会计、ER P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在各类软件的标准环境下操作,能够解决企业涉税业务问题。

(二)网络环境改变了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网络环境下的税务会计实践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将多种不同学习方法组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与创新,实现学生从单向式的信息承接者到群聚式集体讨论,如学生可以直接从网上浏览或下载与税务会计有关的互动式网络实践课程。开展在线讨论,利用在线测试随时评价学习效果,随时掌握学习进度;采用E-m ail、微信、Q Q聊天工具、网上论坛、BBS和其他即时通讯等网络信息工具开展群体性的互动学习活动。传统的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双向互动的新型学习模式所替代。新的教育理念催生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发达的网络技术为税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搭建平台

税务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税务会计人才鲜明的应用型特征,也决定了税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学特征,特别是依赖网络、多媒体技术。因为只有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开展教学,才能真实再现税务会计工作场景,才能将宏观经济背景、企业经营战略、涉税业务处理流程、处理原则、数据分析、调查处理等描述显现出来,从经济学原理、法理逻辑、实践运作等多个维度阐释税法条文,有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想像力等,从而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因材施教,把不同类型经济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所应涉及税收业务处理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

校园网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已初具规模,它几乎涵盖了学校的所有教师和学生,拥有最大的用户群。在网络环境下,各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网在其教学中的作用,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质量工程专用网、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系统、精品课程网站等。至2014年9月,安徽省107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33所)均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为网络实践教学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安徽省教育厅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站———安徽高教网,并且与网易合作链接了国际名校公开课,与爱课程合作链接了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并为安徽省各高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立了专门的直连网页。在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中,可以对学校校园网资源充分利用,开发税务会计实验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把税务会计实验室建设成集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开放学习为一体的信息库,构建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税务会计实验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重构《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确立“工程性、技术性、生产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样的定位下,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具备会计学、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基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具有分析、解决会计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落实于课程体系与具体的课程上。因此,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应该确定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税务岗位职业能力。因此,并关注综合职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

税务会计的重要特点是专业性、实践性、复杂性和灵活性较强,需要强化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因此,网络实践教学设计就要充分体现这些特点。

(二)重点培养会计学生的税务业务操作能力

通过调查,税务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编制企业各类税务报表,及时进行纳税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税收减免、发票领购等事项;拟定企业税务事项的相关规章制度;对企业涉税经济业务进行税务筹划。要完成这些工作,税务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税收、会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各项涉税业务的办理流程和要求,精通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熟练使用主要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有较强的纳税筹划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因此,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顺利履行税务会计岗位职责,是税务会计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

(三)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及持续发展能力

2015年11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缺乏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办学思路应转变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反映在税务会计课程改革中,就是要求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税务岗位职业能力,更要着眼其综合职业素质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环境下重构《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一)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税务会计网络教学资源体系

鉴于当前税务会计实践教学资源比较分散,不同教师自行建设、自我管理、为自己所用,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多,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税务会计网络实践教学体系。比如,可将已有的精品资源共享课、M O O C教学资源、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实习实训中心网站、学科建设资源等进行理顺和整合;对于各资源重复部分,如大部分资源均涉及税务会计实务处理,可考虑对其整合,而对于缺乏的创新型、复合型内容则应增加和完善。同时,支持从教师端口对模块数据的修改和再开发,设置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征进行调整的权限,自动对学生实训进行过程校正,保证网络资源的共用和可循环再用。

(二)建立网络条件下的税务会计实务仿真实验室

笔者所在学校税务会计实务仿真实验室基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选取“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三个重点环节设计模拟实验,设置按税种组织分段实训和模拟企业真实案例组织税务综合实训两大板块。分段实训集结了各项最新税收法规作为业务处理背景资料,业务涉及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常见税种,系统训练学生掌握涉税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以及各税种的确认、计量、记录、核算和申报等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其在操作中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税收征管法规,逐渐形成合理税务筹划思路。

综合性实践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性实践项目中,将上述重点税种加以整合,选取一个综合性企业,设定一定的情境和外部环境,业务涉及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等,让学生在设定的经济环境下实施税务筹划,探索实现企业综合税负最低的合法途径。在这一阶段实践中,可以锻炼学生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领和指点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探索性的自我学习。

在税务会计实训中,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企业岗位、银行岗位和税务岗位。在网络化税务会计仿真实验室中,通过模拟企业、税务、银行之间业务链的形成过程与关系,让学生感受经济业务的真实流程,尽量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三)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2003年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34字税收征管模式。目前,企业的涉税业务基本都可以实现依靠软件网上办理,如网上纳税申报、网上发票开具、网上银行缴纳税款等。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必须具有网上办税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展网络教学,构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向学生提供课程相关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与课件、授课录像、案例与习题库、行业背景知识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与学生互动,通过BLO G、论坛、聊天区、答疑区、邮件、微信等,增加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者,还可以通过建立如“纳税申报实验室”等,给学生提供虚拟企业报税资料,学生依据资料进行税务处理、网上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完成该企业所有日常涉税业务,不仅可以巩固实体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纳税申报实践技能,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税务会计课程的兴趣。

(四)加强对网络学习过程的监控

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但网络教学资源的发散性也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多的干扰因素。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科学设立考核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设计学习任务以实施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的监控。比如,监控登陆次数、在线时间、翻看答案的次数、跟帖次数、在线作业与测试、提问、讨论参与度等,对于重点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可采取网络提问、网上作业、专题论文、设置问题讨论板块、实地考察、专项考核、问题诊断、发送电子邮件、以及Q Q群发布公告等多种方式,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和进行实时教学,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交流与监控。

现代社会需要既懂会计又精通税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税务会计课程要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新定位《税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税务会计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立网络条件下的税务会计实务仿真实验室,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并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的监控,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摘要:互联网发展对涉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了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理念,也为其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网络平台。税务会计课程要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新定位实践教学目标,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立网络条件下的仿真实验室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并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的监控,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周书灵.基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6,(1).

[2]黄炜倩.浅谈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

[3]陈晓红.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税收实务”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1).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动漫人才

1“互联网+”环境下动漫产业新态势分析

“互联网+”不仅影响了全球的银行业、旅游业、零售业、通讯业, 动漫产业也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的中国动漫作品只有电视、电影、图书有限的几种渠道, 受众群体只限低龄儿童, 商业开发模式非常有限, 而今“互联网+”浪潮来袭, 动漫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将为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1) 一大批互联网企业掌握大量用户, 他们利用自己的平台, 不断推出优秀动漫作品, 吸引粉丝, 使得动漫作品受众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企业直接促进动漫链条与游戏链条的衔接, 网游用户可以快速转换成动漫受众。

(2) 互联网给更多受众接触动漫产品的机会, 通过对网络大数据的搜集和利用, 动漫企业可以深入研究受众的消费心理和习惯爱好, 了解受众特别是低龄受众的真实需求。

(3) 互联网企业将“动漫”作为重要板块, 纷纷进入动漫领域, 如腾讯动漫, 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 为自创动漫品牌《尸兄》提供了有助于内容创作的精准信息;土豆网斥资1亿元启动“土豆动漫创投计划”, 与海内外原创动画从业者、优秀动画院校、动漫制作机构以及商业动漫项目开展全面合作, 扶持国产动画作品的制作、发行、播出以及衍生品开发销售, 寻找属于自己的动漫IP。

(4) 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 将漫画读者信息反馈与创作者创作相结合, 将意见反馈直接用于漫画作品的后续创作之中。这种良性互动不但强化了动漫爱好者的参与感, 更提升了受众的粘合度, 激发创者的创作灵感, 推进了网络动漫创作的发展。

(5) 互联网为动画品牌战略提供了新的工具。围绕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等平台, 动漫企业可以随时随地推广自己的品牌, 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 指导企业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品牌战略。互联网企业根据网络大数据合理投资、创作、发行, 可以降低动漫企业的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2“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动漫学生学情分析

2.1 优势分析

(1) 选择动漫专业的学生, 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爱好, 他们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 其性格特点鲜明, 创意多, 想象力丰富, 非常适合学动漫动画制作专业。他们的作品更具新鲜感, 更受动漫公司的青睐。

(2) “互联网+”新媒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由于4G通讯资费不断下调, 各高校校园网的上网条件改善, 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非常方便, 动漫人才知识更新变得容易。

(3) “互联网+”用人市场透明度增加。正是由于“互联网+”提供一个开放、透明、分享的用人环境, 动漫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变得容易。

2.2 劣势分析

90后的动漫专业高职学生大部分理论知识积累不够, 美术功能较差, 而动漫制作关键技术是需要很强的毅力才能掌握, 由于他们缺乏耐心, 训练往往不到位, 而高职教育不像高中那样带有升学的压力, 课程任务也不会很重, 自制力较差的学生, 还是很难培养的, 这已成为普遍现象,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3“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以上分析, 特殊环境下的高职动漫人才培养应该推进教、学、用各个环节的改革。

3.1 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做好人才定位, 高职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制作型技能人才, 他们就业的岗位是制作而非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很根据原画制作角色造型和制作场景, 根据分镜调试动画, 最后剪辑合成影片, 拓展岗位是衍生品设计与开发。

3.2 认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纲领, 必须认真对待。设计一个科学的方案, 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 与动漫企业人事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需求, 切忌闭门造车。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生源地都有不同的方案。

培养方案确定好后, 可以清楚了解上哪些课、怎么上、课与课之间如何衔接、每门课包括哪些内容。以下是笔者经过几年探索认为可行的方案, 比较适合于没有基础的三年制的高职动漫专业。

设计思路:第一年加强美术基础的培养, 从艺术素养、审美意识、绘画与色彩、构图等方面, 打好基础;第二年强化软件操作技能训练, 精通Photoshop、Flash、3DMAX (MAYA) 、AE几款软件;第三年, 多做几个真实的商业案例, 争取让学生零距离就业, 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第1学期:动画概论、动画素描、速写;第2学期:动画色彩、摄录像技术、艺术写生、视听语言;第3学期:图形图像处理、CG插画、三维建模基, 动画技法;第4学期: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三维特效制作、影视特效与后期合成, 、动画制作;第5学期:动漫剧本创作与分镜设计、动画短片创作、影视广告制作、UI设计、毕业创作。自主学习课程:漫画设计、音效设计、微电影创作、C4D与片头设计、ZBRSH与原画设计、后期调色、动漫周边产品开发。

3.3 因材施教

针对思想活跃、看日漫和美剧长大的学生, 应该因势利导, 找出每位学生的兴趣点, 并加以引导,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切忌硬逼死灌, 否则事倍功半。

3.4 引进商业项目

动漫作为一个流行传媒形式, 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职学校的教师应积极参与项目制作, 并尽量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制作, 使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提倡教师创建工作室, 在市场上承接商业项目, 让不同兴趣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商业案例中去, 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3.5 企业要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创办校属企业

动漫企业要想招聘到好的动漫制作人才, 应多给一些学生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而不至于上岗时无所适从。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之后, 到企业中去顶岗实习。企业要容忍学生出现的错误, 并指导学生下次如何避免再犯此种错误。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创办自己的动漫校属企业, 实现产、学、研一体良好循环。

3.6 鼓励学生基于“互联网+”创业

动漫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互联网+”模式的业务进行创业, 如在微商平台上提供动漫衍生品、文化衫、打火机等产品的个性化的DIY定制服务。当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的追求越来越高, 倡导传统文化和以优秀文学作品为蓝本的动漫游戏衍生品作为突破口进行经营, 也可以选择基于原创作品创业, 如制作动画广告、游戏、漫画等, 投放一个专业平台, 以点击率获得回报。

4 结语

我国动漫产业兴起, 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信在国家政策鼓励、全体爱好动漫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充满希望、屹立在东方灿烂文化基石上的民族动漫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罗启强.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旬, 2013 (10) .

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 第11篇

人才观事关人才去留,事关民心向背,事关事业兴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促进发展是人才工作的出发点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因此,我们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围绕推动发展的总体要求,确立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根据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运用发展水平和质量,检验人才工作的基本成效。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所有人才都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搞好服务是人才工作的落脚点

当前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流失比较严重等问题。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把为人才服好务作为人才工作的落脚点,在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锻炼的同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工作格局,尽快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尽快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尽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尽快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三、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切入点

人才工作是一项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人才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当前,人才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培养锻炼的任务很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建立的制度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准人才工作的切入点。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现有的人才资源开发好、利用好,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营造氛围,制定政策,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搞好服务。

四、科学评价是人才工作的关键点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相对主流的人才界定标准。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人才还存在着一些片面认识。因此,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工作的关键。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尊重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点

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都不是目的,搞好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劳动和创造。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人才,最终要看他是否能创造出显赫的业绩。因此,我们要重用人才,更要服务人才、善待人才,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既要有识人的慧眼,也要有用人的胆略,更要有容人的雅量;既要当好伯乐,又要当好益友。要珍惜人才、理解人才、善待人才,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发挥他们的长处,宽容他们的过失,尊重他们的劳动。使各级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六、完善机制是人才工作的结合点

人才工作是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找准组织工作和人才工作的结合点,把发展党员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把选拔干部与发现人才结合起来,把提拔干部与重用人才结合起来,把党员、干部、知识分子三支队伍的建设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深化组织工作和人才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影响。党员、干部、人才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对其评价和使用也要及时跟进,及时调整。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和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让干部、人才各就其位,各显其才,各尽其能,破除职务、职称终身制,促进干部、人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人才,呼唤人才。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切入点、关键点、根本点、结合点,才能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网络环境下幼儿信息素质与培养 第12篇

信息意识——幼儿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

幼儿信息素质教育有它的独特性。首先,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和人格品质形成的起始阶段, 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 决定着个体未来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方向。其次, 由于幼儿接受新鲜事物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个性倾向开始逐步形成, 3~4岁开始产生自我评价;4岁左右有了自我体验, 4~5岁出现自我控制, 独立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得以发展;但自控能力及辨别能力都较差。因此, 对于幼儿来说, 限于其身心发展水平, 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但对于处在学龄前的幼儿来说, 我们还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信息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必须在成人的引导下, 初步了解有关的信息含义, 关注信息, 有收集信息的愿望, 初步学习信息的收集方法, 在潜意识里逐步地树立起信息意识。

网络环境下, “教”与“学”的转变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教的目的、教的内容、教的过程、教的手段方法、教的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单一的从事学术性和基础性研究的人才, 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 培养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教的内容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计划, 而是既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又要符合幼儿的个性和需要;教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过程, 而是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幼儿建构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创新思维的过程;教的方法手段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图片, 而是注意运用教育技术, 创造多种适合幼儿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教的环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幼儿园或课室, 而是通过运用教育技术建构起来的充满信息、易于获取信息的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它可以是幼儿园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也可以是融合在整个社区中的大教学环境。

同时, 在网络环境下, 幼儿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学会某种技能, 而是为了充分发挥出一个人潜在的创造能力, 学会学习和思考, 学会做事和合作;学习内容不再是按照教师预定的方向进行, 而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和个性心理的发展情况, 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精心设计编制的内容;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是幼儿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索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学习方法不再是按教师的指示按部就班, 而是可以在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动手操作,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必须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同时掌握一定的教学手段, 研究在信息社会如何组织教学, 从而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初步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

网络环境下幼儿信息素质的培养

1. 信息素质培养的目标

幼儿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现实信息环境, 引导他们逐步合理地接触和使用信息, 以避免和抵御网络信息的可能伤害。启蒙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渐熟悉网络信息的特点, 培养良好的网络兴趣和科学的网络接触习惯。二是引导幼儿通过互联网这个窗口来认识社会。三是引导幼儿了解和检视自己的网络接触动机, 使他们逐步学会初步管理自己的网络接触行为。四是尽量和孩子一起接触网络,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进一步引导孩子理解信息内容。对学前后期的幼儿, 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粗浅地感受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 启发他们对网络建构的初步认识。

2. 信息素质培养的途径

学前教育通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的教育, 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全面素质启蒙, 在各种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接触和了解网络信息, 将信息启蒙的相关内容融合在其中。因此, 幼儿园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采取渗透的方式来进行。

(1)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

教师在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中, 要充分挖掘教育活动中信息素养的因素及其教育内容, 具体形象地向幼儿传递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语言活动中, 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手段, 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诗歌意境, 为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条件;通过创编广告词, 初步了解广告的功能及辨别广告的真伪;在评议事件过程中, 让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在艺术活动中, 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将复杂的示范过程清晰地展示在幼儿面前, 便于幼儿举一仿三。

(2) 在环境中渗透

为幼儿接触信息、了解信息、运用信息提供良好的窗口, 创建一个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的硬环境。例如:在活动区域中, 除原有的电视、投影等硬件设施外, 可以一方面投放一定的影碟、图书等材料, 提供幼儿一个可供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 选择幼儿能够理解的, 与幼儿生活相关的, 融健康、知识、艺术、趣味性为一体的内容, 精心设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题墙饰。如“神州六号上天”、“我说天下事”、“交通工具”、“每日新闻专栏”等。在幼儿园公共场所的固定位置, 设置“小明星档案”、宣传栏、宣传画等。

(3)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

开展早间新闻播报活动。让幼儿利用午饭前后、放学前以及自由活动等时间, 从报纸、电视、网络上收集主题资料, 然后由小朋友进行播报。

(4) 在家庭中渗透

适时组织家长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讲座, 并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 如与孩子一起收集资料、听孩子反馈信息、帮助孩子获取信息、引导孩子辨别广告的真伪等。

3.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搞好信息素养教育, 师资很关键。教师的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信息能力培养的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在网络上搜寻相关资料充实到备课之中,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计划地培训教师以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 除了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正规的培训以外, 还可以开展多样的在职培训课程、暑假进修课程等, 提高教师对社会各种信息的敏感度。此外, 制订完善、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此同时, 要警惕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 并与幼儿一同接触网络, 获得正面信息。

4. 协调家园关系, 整合社会资源, 构建立体教育网络

上一篇:角色转化下一篇:大变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