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构范文

2024-05-24

探索建构范文(精选12篇)

探索建构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预设,问题情境

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

1. 要吃透教材, 抓住重点和难点

所谓吃透教材, 就是深入钻研教材, 对教科书和课程标准达到懂、透、化的程度.教科书是落实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科书和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 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找准教学关键, 以便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 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再创造, 通过适当的方式, 要努力使教材变成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要有利于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抓住关键;有利于深入浅出, 举一反三, 因材施教, 提示规律;有利于生动形象, 引起兴趣, 指导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 要了解学生, 抓住“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 要想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 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思想状态、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尤其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方面全面了解, 能做到心中有学生, 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 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 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 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 思想上受到教育, 情感上得到熏陶, 思维上受到启迪, 能力上得到提高.

二、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任何课堂教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 没有问题, 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教学实践表明: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土壤”.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以来唤醒学生的思维, 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物理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多种, 最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法:

1. 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在生产、生活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比比皆是.可以说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也可以说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有.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睿智去捕捉、提炼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并针对课堂教学实际, 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打开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闸门.

例如, 学习“压强”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冬天在冰面上溜冰的场面, 当一旦有人掉进冰窟里时, 救援人员施救时, 双脚为什么要踩木板上?, 通过创设学生在生活中熟悉情境来提高学习兴趣.

2. 利用实验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求知欲.因此,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例如, 学习“浮力”知识时, 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 我就用实验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只鸡蛋放入盛有食用醋的烧杯中, 学生可以看到刚开始时, 鸡蛋的表面有大量的气泡, 过一会儿鸡蛋浮了上来, 接着鸡蛋又下降到杯底, 接着又浮了上来, 如此不停的返复, 以此来引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做好对话交流的鼓动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 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对话、质疑讨论.在交流讨论过程中, 不同学生生之间都敞开了心扉, 各抒己见,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本质属性进行探究.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 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思维过程, 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人的发言中得到了启发, 获得了灵感, 产生了顿悟, 不仅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而且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四、做好动态生成的捕捉

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作文教学探索 第2篇

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作文教学探索

江苏省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 潘爱红

建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由瑞士心理学家提出的概念,其指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发展、丰富与提升。之后这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应用到教育学中,强调学习过程是经由同化和顺应不断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建构主义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它强调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注重“情境”“协作”及“会话”对于学习环境的构建作用。本文将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作文教学展开探索。

一、“情境”对于作文教学环境的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好的教学环境,情境毫无疑问是教学环境建构中的主要因素。情境创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它能够让学生更投入于课堂教学、更好地吸收教师讲授的教学要点。情境创设对于初中作文教学有很大益处,通过创设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而展开练笔过程。想要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以提升,经常练笔是很有必要的,这能让学生更熟悉写作。

作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创设的情境展开描绘,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情境的观察能力,并且让他们及时将自己看到的与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如果说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对于学生而言还比较有难度,并且让他们觉得有压力,可以尝试让学生从记录生活中的小片段入手。比如,可以让学生就生活中看到的某一个现象或某一个让他们感到触动的人或事件写一个小片段,不必局限形式内容,就是简单的练笔,培养他们记录生活的习惯。此外,可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很多时候,日记可以成为孩子们最知心的朋友,在日记里他们可以完全敞开心扉,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对生活的很好的记录,也是帮助他们培养写作兴趣的途径。

二、“协作”对于作文教学环境的建构

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与协作,对于课堂教学将会是很大的推进。作文教学并不一定非要套用某种模式或者按照某种程序来,激发大家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往往更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师和学生的探讨协作中大家也会有更多的收获。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应当让作文课堂更活跃,更多地展开课堂研讨或者课堂研习,这对于提升大家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课堂研讨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构建非常好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氛围,也能够不断引发学生思考,让大家发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此外,课堂研讨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特定的作文题目,比如“我最喜欢的季节”,让学生们分别说说自己对于这个题目的想法与写作思路。往往从别人的看法中能够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充实与完善,或者给自己某些写作灵感。课堂研讨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写作中的心得以及遇到的问题,轻松的氛围能让学生们没有任何心理障碍,这对于提升写作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三、“对话”对于作文教学环境的建构

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对于教学环境的构建有很有效的推动作用。师生间对于某个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增进师生情谊,也能够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此外,师生对话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能够很好地指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意识到问题所在是让问题得以改进的前提。此外,对话中也能从别人身上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做出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积累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推动。

课堂对话的形式和种类可以很多样,教师可以就学生的一篇文章来和大家展开分析,比如可以就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来让大家共同赏析,大家一起来探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闪光点、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就一篇有比较典型的问题的文章大家一起来讨论,在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如果是用的学生的文章作为负面教材,使用时教师要注意照顾到写那篇文章的学生的情绪,不能一味地否定,让学生们明白其实大家写作中存在各种问题,这篇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比较典型,所以才会和大家一起展开探讨,这样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课堂研讨的过程既是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大家一起纠错的过程,这些错误可能大家都会犯,从别人的错误中也能帮助自己改进。对话过程中要更多鼓励学生表达,要让学生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疑惑,这样才能让教师对学生的想法有更准确的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升。

【结 语】

自主体验主动探索有效建构 第3篇

(1)谈话:同学们,学校准备举行一次教师投篮比赛,李老师、王老师都在积极练习呢。想看看他们练习的结果吗?你最想知道什么(谁投得准)?(2)我把两位老师的投中情况进行了统计。今天继续学习统计(板书:统计)。(3)每人每次投15个球。李老师练习了3次,王老师练习了4次。

讨论:李老师有一次投中7个,王老师有一次投中8个,你能判断出谁投得比较准吗?为什么(引导:这信息不能代表两位老师投篮的水平)?出示:完整的投中情况统计(李:5,7,6;王:2,7,3,8)。问:现在你能判断出谁投得准了吗?你准备怎样判断,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如果学生说比总个数,则问: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求出平均每次投中多少个?

追问:怎么想到要求平均每次投中多少个?

(引导:有时多,有时少,不能代表投篮水平,想办法让每次同样多。)

[学生对感兴趣的对象才会深入去学习、去研究。孩子们爱好体育运动,因此,我在教学时,没有直接提供给学生信息,而是通过猜测他们熟悉和关注的教师投篮水平的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学生们才乐意去学,主动去学。]

二、自主探究,理解意义,探索方法

(1)出示自学指导: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多少个?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方法表示出来,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①问:用的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预设:方法一——移多补少。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过程(用箭头表示)。说明:用一条横线表示“平均每次投中6个”。看图:平均每次投中6个表示什么意思?师:这种方法真快!在图上移一移,马上就能看出结果了。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次变得同样多。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移多补少)?

预设:方法二——先合并,再平均分。还有别的方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老师5+7+6=18(个),18÷3=6(个)。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 7你能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吗(板书:先合并,再平均分)?

②求平均每次投中多少个,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却是为了让李老师每次投的个数变得(板书:同样多)……③“平均每次投中6个”表示什么?(引导: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平均分,让李老师每次投中个数变得同样多)④师:平均每次投中6个,就是李老师3次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3)王老师平均每次投中多少个?①自学指导:王老师平均每次投中多少个?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再小组交流。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王老师2+7+3+8=20(个),20÷4=5(个)。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为什么除以4 7如果学生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让其说说过程。问: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③“王老师平均每次投中5个”表示什么?

(4)比较两组算式,初步感知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这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都是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不同:一个除以3,一个除以4。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知道哪位老师投得更准一些的?为什么求出了平均数后再比较就能知道谁投得更准一些了呢?引导:平均数可以代表几次投中的水平。师:看来平均数不仅能表示出每位老师投篮的水平,还可以让我们比较出不同老师的投篮水平,平均数的作用可真不小呀。

[这个环节中,学生们顺利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求出了两组的平均成绩,而且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取了形象的名称,加深了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认识。接着,我重点安排了几个追问,学生们对平均数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平均数”的意义也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说一说。①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平均数(考试平均分、平均每户人口、平均每人捐款钱数等)?②下面这些数据分别表示什么?从这些数据中你能想到了什么?20il年3月22日向云南灾区捐款活动中,三年级平均每班捐款1912元,三(4)班捐款2147元(逐句出现);到现在为止,三(5)班平均每人读了8本书,三(4)班平均每人读了12本书。

(2)移一移。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①学生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有几枝笔,再移一移。②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③求平均每个笔筒有几枝笔,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求?不管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什么?如果有好几个笔筒,为了方便,我们一般用哪种方法?④如果还有第4个笔筒,里面有6枝铅笔,你觉得现在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笆?⑤如果第4个笔筒里有10枝笔,平均每个笔筒的枝数会变化吗?怎样变化?⑥如果第4个笔筒里有2枝笔,平均每个笔筒的枝数又会怎样变化?师:看来平均数很敏感,一个数据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它的变化。

(3)辩一辩。①时老师4次投篮投中个数分别是:2个、6个、5个、3个,平均每次投中6个。

相机引导:不计算怎么知道答案是对还是错?引导:平均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引导:移多补少)?②上学期期末,三(4)班一个小组同学的考试分数为99分、95分、93分、96分、100分、89分、97分、95分,他们的平均成绩应该在95分左右。③学校女子排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6厘米。小张是排球队队员,她的身高是160厘米,可能吗?学校排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6厘米的队员吗?

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 第4篇

一、联系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参与

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人对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都会在潜意识里产生自然的亲近感, 思想上很容易产生共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利用这一点, 通过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似的情境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熟悉的内容等, 引起学生的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通过学生与老师、同学的有效互动, 顺利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由于课文内容与现代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遥远, 导致学生学习时很难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上课前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分享自己童年的趣事, 比如有什么自己喜欢玩的地方等。学生想到了很多童年故事, 通过在班上讲述, 思维活跃, 注意力转移到童年趣事方面。这时我切入本课, 说:“一起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看看他的童年与你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呢?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了教学效率, 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借助先进手段, 创设良好情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手段, 这些教学手段凭借生动、形象、便捷的优势, 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通过声像、视频等教学资源,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提高思维能力, 丰富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进步。

例如, 教学《松树金龟子》时, 由于某些学生不知道金龟子的样子、特征等,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金龟子形象认知, 我首先借助网络搜集了一些有关金龟子的图片和视频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通过看金龟子图片, 大脑中已经勾勒出这种昆虫的外形, 又通过观看有关金龟子的视频, 对于金龟子特征和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看看作者是抓住了金龟子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借助多媒体, 老师创设了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迅速形成了感知,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戏”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因此, 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师生交流主要依赖语言, 课堂提问是师生最常用的交流方式。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技术, 而且是一门艺术。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 灵活把握提问时机, 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 在师生和谐高效的互动、默契的配合中, 自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主题, 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在讲父亲买了橘子爬上月台给儿子送橘子的情节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父亲的背影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父亲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儿子当时的心情如何? 课文学习结束时, 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瞬间被某种东西触动到心灵的情况? 触动你的究竟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 有力地引导学生思考, 理解课文主题。

四、采用科学方法, 锻炼学生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素质是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扎实的语文基础, 良好的思维能力 , 优质的注 意力、观察 力、意志力 , 以及合作 意识、协作 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既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又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根本措施。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方法能够建构高效课堂与培养学生能力。

例如,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等,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课程等科学的学习方式,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 需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 为建构高效课堂打好基础。

探索建构 第5篇

作者:李相文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0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景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框架式教学

摘 要:建构主义知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意义构建。在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框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6-0102-03

收稿日期:2014-05-10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是以主体为核心的知识论,将知识论的重点放在认知的主体——人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景”“协作”“传播理论”“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学习资源的提供,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完成意义建构。文检课教学是高校图书馆对其用户实施的提高信息检索技能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使用户能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精神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对文检课教学进行合理设计,为每一个主体提供主动作用的空间和机会,提供对每一个主体都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情境,引导学习者自觉完成学习内容的意义构建,能对提高文检课教学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的目标。

笔者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根据不同教学任务,分别采用“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框架式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 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教学方法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调节教学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检索课》,也必须遵循着这一教学规律,明确使学习者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为教学目的,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讲授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后获得知识的谈话法、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和探讨性问题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 的讨论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的读书指导法,还有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等教学方法和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另有以引导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检索课》就综合运用了这些教学方法。为了使学习者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检索课》就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了“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框架式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完成了教学目的。 1.1 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建具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文检课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方式就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利用学生熟知的信息线索,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或问题进行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检索技术。

情景教学方式是传统“现场教学”方式的提升。传统的“现场教学”只是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在有关人员的协同下通过现场的事物、过程行进而展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景教学”充分利用了图书馆这一大的舞台,让学习者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启发下,自发地、主动地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去领会文献检索的整个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分析,完成学习资源、学习情境的设计。文献检索课的开设大都从第二学期开始,学习者已经过了大学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了图书资料的借阅规律,同时他们也更加渴望能尽快深入地认识图书馆,掌握图书馆里的所有资源信息。在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时候,教师如果单纯灌输检索理念,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教师通过将学生分组的方式,找出各组学生共同熟知或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组间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情景教学也是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与纯粹以语言传递、直观感知、实际训练及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它结合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的一些特点,重点是把学习者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景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教学的目的,是有计划地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图书馆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和技能。

在情景教学模式中,利用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过程,使得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实践中,每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解决都基于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背景,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情景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快乐接受、主动理解问题的过程。

1.2 随机访问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 随机访问教学与情境教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随机访问教学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个情境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它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呈现同一教学内容,没有时间和情景的制约。学习者从不同的方面,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同一内容或问题的各个方面,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例如,对于国际权威的三大检索工具数据库的学习,首先,在文献的分类中学习到他们都属于二次文献数据库,能获得大量的文献线索。其次,指导读者学习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检索技巧、高级分析功能等。再次,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中,利用到这些数据库与各种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互联,以及与WORD文字处理工具的联用。最后,在科研评价分析工具的学习中,还会了解到这些权威检索工具正是个人、机构、国家等不同层次科研评价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利用随机访问教学,就是要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向学习者呈现所选内容不同侧面的特性以及相关联的情境。通过这些特性和情景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认识。因为随机访问学习所研究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泛,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反省意识水平,主动意识到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策略的优劣,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思维的特性,有目的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并将这些要素或环节整合为一体。

1.3 框架式教学

框架式教学是借助一套合适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利用这套框架去理解特定的知识,掌握特定的内容,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不断使概念框架更加完善,引导学生基于本身实际水平,激发其潜在的认知能力,将教学根植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且走在学生潜能发展的前面,始终引领学生主动成长。例如,在整个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文献检索整体流程的观念,需要为学生搭建框架流程图(见图1),以帮助学生建立文献检索整体的思维模式,从而以框架为支撑,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扩展学习。

在框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要围绕学习内容,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可以通过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形、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反馈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 2 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框架式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最典型,最成熟。这三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蕴含着主体的价值追求。这三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理论所要求的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与教学规律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它也是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征来进行的教学探索,龙源期刊网 http:// 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时期图书馆信息服务高度发展的状况下,所进行的创新手段和大胆尝试。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是我国教育模式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因为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够充分尊重学习者,使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并提供指导,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填鸭式传统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ZK(#]Slavin R 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Allyn and Bacon.Boston,1994.

[2] 李 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2(6):10-15.

[3] 艾 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 冯春英,盛兴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设计[J].图书馆界,2011(3):26-29.

[5] 刘梦溪.文检课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3):35-37.

[6] 何 怡.建构主义环境下文检课的教学模式[J].津图学刊,2003(5):22-23.

[7] 徐 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8]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ZK)]

关于建构我国立法助理制度的探索 第6篇

关键词:立法助理;必要性;构建

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立法助理制度,是一项协助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立法工作的制度,这项制度随着专门化立法不断强化和立法机关立法职能的不断衰退而逐渐受到重视。立法助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立法助理是协助立法机关及其组成成员承担立法职责、从事立法工作的具有立法专门知识的人员;狭义的立法助理是专指为立法机关组成人员提供法律服务的的助理。

一、立法助理制度的产生及演进

(一)西方主要国家有关立法助理制度的考察

立法助理制度最早建立是在美国,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国会就已经着手雇佣助理人员。《1946年立法改革法》规定了常设委员会可以雇佣没有党派色彩的助理,明确地把委员会助理和议员的个人助理分开,确立议员个人助理的地位。立法助理的工作由助理办公室主任根据全院活动统一安排。议员个人的立法助理是立法专家或有特长者,负责为议员起草议案、发言稿等。委员会的立法助理閱历丰富,有很高的学历(特别是法律领域的学位)。

法国的立法助理制度比较完善,仅在立法方面的助理机构就有9个办公室。1此外,法国议会也会给议员配备立法助理。法国的立法助理制度特色很鲜明:立法助理一般由议会工作人员担任,并且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遴选产生,并且由议会内部管理。2

德国是十分重视立法助理制度的国家。从联邦德国建立立法助理制度以来,常设委员会的立法助理一直是有增无减。3德国也为议员个人提供雇请立法助理的助手费。德国的议会助理不都是立法助理,但他们大多数是法学或其他方面的专家,还必须具有与公务员相类似的中立性。

(二)西方国家立法助理制度评析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立法助理制度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增强了立法的程序化和科学化程度,也提高了立法的技术和质量,为通向民主与效率的统一铺设了一条道路。”4所以,综观各国的立法助理制度,不仅提高了立法效率和立法能力,也强化了立法机关的地位。

但随着立法助理制度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1)没有充分发挥立法助理制度的作用。比如有些国家的立法助理人数不足,立法助理工作的专属性不明确,在立法中的顾问、助手功能被忽视。(2)聘请立法助理大大增加了立法成本。(3)立法权向立法助理方面转移,立法权流失。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着手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立法助理制度的完善。

二、构建我国立法助理制度的必要性

(一)适应立法专业化。从现有立法主体人员的配置来看,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中熟悉新兴专业的立法人才比较少,因此专门化立法就很难开展。而立法助理一般是由法学专家或在法学方面比较有造诣的人担任,可以用自己专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大量立法准备工作的基础。同时,立法助理的专业素养也可以弥补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加速立法的专业化过程,提高立法效率。因此,建立立法助理制度,使更多的法学理论工作者参与立法活动,是保证立法专业化的关键。

(二)缓解立法繁重性。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每年均有数百个法律、法规需要制定,而对立法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任何一项立法,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需要各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对于各级立法主体来说,现阶段的立法任务是非常繁重。建立立法助理制度,由立法助理承担大量的立法准备工作,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多地借助外脑以集思广益,可以大大提高立法机关的立法工作效率,缓解立法任务的繁重性。

(三)克服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归口起草”,即由非立法部门按部门对口性质牵头组织起草法案,是我国目前通行的法规草案起草方式。5“归口起草”的方式导致严重的部门利益倾向,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影响立法的质量,破坏国家法制的统一。由于立法助理多由法律工作者或其他方面的知识分子组成,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相对较少,所以他们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协助人大及常委会组成人员完成法规案的起草工作,强化了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功能,削弱了立法机关对行政部门的依赖,进而克服法案起草中的部门利益倾向,

三、我国立法助理制度的构建

目前,我国深圳市和重庆市均建立了地方立法助理制度,并行运行良好。这些实践层面上试行成果,为立法助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建立以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立法助理制度。立法助理制度在我国是一种“舶来品”,但我们建立立法助理制度时,仍要考虑到本国的国情。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立法助理制度,是一种符合我国实际的做法。一方面,已经建立的为人大立法工作提供服务的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是我国建立专职立法助理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配置兼职立法助理不受编制的限制,所需要的成本更低,也更具有灵活性。因此,我们在移植立法助理制度同时,也可以对我国人大现存的人力资源按照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进行改革,使现有的立法资源更能适应强化人大立法职能的需要。

(二)建立立法助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构。首先,建立立法助理的管理制度。明确立法助理的产生条件、产生方式和权力义务。其次,设置立法助理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负责立法助理的录用、考核,也要拟定立法助理的基本工作制度,安排、监督和检查立法助理日常事务的行使等。再次,建立立法助理的制约机制。比如通过公开制度、回避制度、效率制度、收入审查制度,在程序上制约立法助理的行为。(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振州.法国议会.华夏出版社,2002:43

[2]俞荣根.西方国家的议员助理制度.公民导刊,2005:02

[3]吴大英,任允正,李林.比较立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92:254

[4]周旺生.立法研究(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0:247

探索建构 第7篇

语文知识,本体乃“语文课程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就是指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所需教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人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的总和。这些知识是在长期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静态知识,是语文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习得。但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了解和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不是掌握一些静态的知识成果,而是运用知识,将其转化为语文能力。2012—2014年,笔者和绍兴市越城区的全体初中语文教师一起,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知识框架的建构———学什么样的知识?

随着语文教学由语言分析本位向重视语感积累转向,语文知识不再等同于语言学知识体系的语音、词汇、句法等知识,而是重在“语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知识有四大品性,即综合性、非线性、生成性与基础性。不同文体的文本知识是不同的,同种文体因文本特质不同其文本知识也是不同的。

(一)记叙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根据教学的需要,记叙性文本可以区分为写作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主题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等。当然,一个文本可能具有多种特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针对《第一次真好》《台阶》《信客》三篇课文的教学,笔者试着建构了写作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1所示。

(二)说明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说明性文本的教学要彰显其个性特点,必须以《标准》为本,建构属于其自身的知识框架,倡导“随文而教”,有效拓展,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说明文的理趣和情趣。结合《奇妙的克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的教学,笔者建构了说明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2所示。

(三)议论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议论性文本的教学要适时引进作品背景、作家、言语等知识,同时考虑议论文这种特定的文体,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寻找并体悟论点,概括及比较论据,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落实相关的概念。结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谈骨气》等课文的教学,笔者建构了议论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3所示。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途径———怎样去学知识?

如何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落实语文知识呢?以下笔者以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和小说的教学为例作一探讨。

(一)诗歌教学

诗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文体,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笔者多是从单个作品中理出一些操作的方法,这里从《江雪》《乡愁》两首诗的教学入手,探讨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知识教学的途径,具体如表4所示。

(二)小说教学

大体上讲,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述为特色,另一类以描写为特色。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说的不同特质,灵活探寻有效的实施途径,适度渗透知识。以下笔者从《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变色龙》《孔乙己》等作品入手,探讨在小说教学中进行知识教学的途径,具体如表5所示。

三、语文知识的评价策略———用什么方式考查?

语文知识的考查应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查找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拟制目标评价测量表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符合各年级学生水平的考查内容,并拟制合理的目标评价测量表。目标评价测量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表6所示为“诗歌朗读———同桌对读互评表”。

(二)试卷分析

教师可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样分析,并研制“语文知识运用观察表”,对试卷每个板块各小题的答题情况作出评价。“语文知识运用观察表”应包括应得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得分率、难度系数等项目。

(三)微课评价

教师可采用微课的方式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如安排一次15分钟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内容包括教材内与教材外两个部分,以考查学生的阅读及识字量。又如开展“名著积累我最棒”活动,让学生呈现自己名著阅读的情况,并进行自评、互评。这一活动可以分组实践,同时研制阅读观测量表。

“两纲”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第8篇

一、立德铸魂:明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方位

“两纲”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将国家的战略要求转化为学校生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使学校德育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抓手”,破解以往德育难以“落地”的难题,是经济发展对学校德育回归科学实践提出的战略要求。

“两纲”的推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调研》《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等报告,上海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趋弱,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强;已形成了一些现代公民意识,但现代公民品质还不健全;中小学生生理成熟度明显提前,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身心发展不平衡趋势增强;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不强,抗挫折能力较弱;消极学校亚文化和网络虚拟生活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生命意识产生了负示范效应。因此,亟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优化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等教育资源,通过循序渐进、横向贯通的教育教学实践,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使青少年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深刻的文化认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

二、理论价值:整体建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1. 建构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体系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民族精神教育纲要》)是上海市首份基于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的指导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纲要。

将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转化为大中小学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内容体系,是《民族精神教育纲要》的重要贡献。由翁铁慧、于海策划的《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民族精神定义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指出爱国主义为其核心,提示了民族精神的内容是有层次的。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样涉及从历史到公民等不同层次。在梳理中外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经验的基础上,于海教授提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其本质是族群归属,其内容为三层意涵,即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归属于最大的族群共同体,是为国家认同;归属于最久远的族群传统,是为文化认同;将这种认同内化于个体心理中,则为公民人格。

《民族精神教育纲要》确立了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总体目标: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上海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目标,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体系,形成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德育新格局;使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使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为上海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坚持情感陶冶与促进理性升华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有机渗透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相结合。

根据上海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精神教育纲要》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国家意识教育中,以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为重点内容;在文化认同教育中,以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为重点内容;在公民人格教育中,以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为重点内容。同时,根据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提出了从小学低年级到大学阶段的实施重点。

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民族精神教育纲要》的鲜明特点。对大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教育序列,有利于解决以往各学段德育内容之间缺乏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难题,同时,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有利于克服民族精神教育在各学段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自成一体等问题,形成教育合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把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绝非渲染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盲目照搬西方的做法,而是把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民族精神的土壤中,坚持立德树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根基。

2. 建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生命教育纲要》)是上海第一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颁发的指导性文件,它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开创性地构建了十二年一贯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对于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目的,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处理好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生命教育纲要》明确了生命教育应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要注重“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增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上海学生特点,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生命教育纲要》提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明确了有机衔接、循序递进的内容体系。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正如在“两纲”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所指出的,“两纲”教育的内容体系并不涵盖学校德育的全部内容,但民族精神教育是“立德树人”之根基,国家意识树立的是“中国心”,文化认同传承的是“民族魂”,公民人格培育的是“现代人”。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同时,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其内容体系始终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两纲”实施十年来不断探索推进德育与诸育的有机融合,努力向科学构建大中小学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目标迈进。

三、实践意义: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

如何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转化为学校德育生动、具体的实践,在这一方面,“两纲”的实践探索为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启示。

1. 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形成实施合力

“两纲”实施的重要特点是系统性、一体化,为此需要打破传统德育“条块分割”、自成一体等瓶颈和制约。一是形成体制合力。在市级管理层面,发挥德育处、基础教育处、督导室、教研室集体推进作用;在区级层面,从制度上明确了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在教师进修院校层面,整合教研、德研、科研、师训力量,形成“四位一体”推进机制。二是创新研究机制。特别是通过凝聚大中小学、研究院所专家力量,形成了一支由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化研究队伍,对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两纲”实施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建立校区联动机制。以“资源共享,学校、社区联动”为原则,以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的方式,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校外教育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功能。四是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完善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德育督导、评估和验收,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估体系之中。

2. 推进学科德育,让德育从学科外围走进学科核心

实施“两纲”不是要增开一门课程,而是要系统挖掘各门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内涵,激活学科育人价值,促进“两纲”与课程改革的有机融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制的《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充分挖掘每一门学科的育人内涵,分学段列出各门学科的分层指导意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促进学科教学中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

学科德育被教师们称为课堂教学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要义在于把学校德育的重点从传统的课外活动和班团队活动,转向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和主要阵地——学科课堂,把以往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拓展为全体学科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科德育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利用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随时随机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挥学科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凸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和育人特色。

推进学科德育,让德育从学科外围走进学科核心,是现代学校德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学科外围走进学科核心,促进德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 构建“两纲”课外体系,发挥校外教育的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功能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校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学课外活动实施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深化课外活动的育人功能,建设“没有围墙的校园”,加强校内外教育衔接贯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通过拓展社会实践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和方式,提升校外教育场所育人效能,建立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资源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开放性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实施体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逐步开发形成了以“行、习、赏、唱、礼”五种形式为主的系列化活动项目,同时以“博雅网”等为载体,丰富和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网上在线活动。在推进“两纲”实施中,还形成诸多品牌课程和具有广泛影响的项目,如“世博一课”“院士一课”“非遗传习基地”“红色地图”等。

4. 着力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推进“两纲”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实施“两纲”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努力培养一批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德育名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在这一方面,有两大举措尤为重要,一是将教师队伍的育德能力培训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纳入教师常规培训体系中。二是创建“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加强骨干队伍建设,打造学校德育的中坚力量。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等领衔的“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选拔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入基地开展实训,着力培养一批市级、全国级德育名师。同时,通过建立名师带教的研究式培训孵化机制,以及在全市建立200多所民族精神教育试点学校、36所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发挥名师和试点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实施了“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增强全体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探索建构 第9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初步感知“抽屉原理”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 (出示扑克牌) 取出两张王牌, 还剩几张?老师请5名同学来前面, 每人任意抽取1张, 老师不看, 就知道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的. (5名学生抽牌) 老师说得对吗?老师为什么能作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呢?这其中蕴涵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 就是“抽屉原理”. (板书课题)

游戏导入,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从扑克牌游戏中, 初步体验不管怎样摸, 至少有两张扑克牌花色是相同的, 初步感知“抽屉原理”, 为进一步建模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 构建模型

(一) 活动1:探讨简单的“抽屉原理”

师: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里, 同学们动手摆摆看, 会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组发现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里, 有4种放法:一种是一个文具盒里放3枝, 一个文具盒里不放;一种是一个文具盒里不放, 一个文具盒里放3枝;一种是一个文具盒里放2枝, 一个文具盒里放1枝;一种是一个文具盒里放1枝, 一个文具盒里放2枝.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3, 0) , (0, 3) , (2, 1) , (1, 2) .

师:可以把 (3, 0) , (0, 3) 看成是一种情况.

生:那么就有两种情况: (3, 0) 和 (2, 1) .

师:从两种情况中, 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总有一个文具盒里有2枝或3枝铅笔.

师: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几枝铅笔?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一定有) 那么“至少”是什么意思? (最少)

由于数据较小, 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学生通过摆一摆,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充分感受“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里”的各种情况, 理解“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的意思.

(二) 活动2:构建“抽屉原理”的一般模型

师:如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 会有这种结论吗?请同学们动手操作, 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我们发现有4种情况: (4, 0, 0) , (3, 1, 0) , (2, 2, 0) , (2, 1, 1) , 从这4种情况中能看出, 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生边说边在展台上操作)

生:我只用一种摆法就能得出结论, 我把4枝铅笔平均放在3个文具盒里, 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 还剩下1枝, 再把剩下的这枝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里, 所以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生边说边在展台上操作)

生:我用算式的方法也能得出结论, 4÷3=1……1, 1+1=2. (师板书) 这个算式表示, 把4枝铅笔平均放在3个文具盒里, 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 还剩下1枝, 再把剩下的这枝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里, 所以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生边说边在展台上操作)

师:同意吗? (同意) 那么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呢?还用摆吗?

生:不用摆了, 6÷5=1……1, 1+1=2. (师板书)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 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同学们再来看, 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 会有怎样的结论呢?

生:5÷2=2……1, 2+1=3, 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师:如果把1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呢?

生:14÷3=4……2, 4+2=6,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6本书.

生:不对, 应该是4+1=5,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本书.

师:到底是4+2=6还是4+1=5呢?4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应该是4+1=5.因为14÷3=4……2, 表示把14本书平均放在3个抽屉里, 每个抽屉放4本, 还剩2本, 再把剩下的这2本书分别放进2个抽屉里, 所以不管怎样放,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本书. (生先在展台上操作, 然后课件演示)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1”本书, 而不是“商+余数”本书.

师:这种现象称为“抽屉原理”.在抽屉原理问题中, 我们关键要确定“抽屉”和要放的“物体”.同学们能总结一下我们得到的结论吗? (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讨论)

生: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 被除数是物体的数量, 除数是抽屉的数量, 那么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1”个物体.

生: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1”个物体.

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 引导学生得出“抽屉原理”的一般模型,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自主建构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真正理解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1”个物体, 从而自主建构“抽屉原理”的一般模型.

【我的思考】

1. 用具体的操作, 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句话对学生而言即抽象又难理解, 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让学生充分地操作, 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 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 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种现象.

2. 注重建模思想的渗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思想探索 第10篇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思想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数学建构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构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首先要对问题的意义进行建构, 就是从记忆中激活和提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对问题的现有状态、目标状态, 现有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别, 以及可以进行哪些操作来缩小这种差别等, 建立理解和联系。在建构“问题意义”的过程中主体的已有经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 依据个人对“情景”的理解进行学习。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则要引起“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 通过“同化”和“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

建构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 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一员。在讨论和交流中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 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 进行协商和辩论, 得出正确的结论, 共享思维成果, 以达到整个“学习共同体”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是认知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应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这样数学教学设计应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人手, 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展开。以数学知识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题, 再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模式

1、情景性教学

按建构主义的观点, 学习是主体对思维对象的思维构造。要达到这个目的, 主体必须对思维对象的性质、所具有的规律及思维对象问的联系有深刻理解。因此要达到数学的问题解决, 必须造成问题情境, 形成个人体验。

2、支架式教学

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即教学工作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所学的新知识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一定的潜在距离, 为缩短潜在距离, 则必须利用“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 使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架设一座知识桥梁。

3、“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当今建构主义者认为, 这种教学设计是使教学过于简单化的根源。教师应设计怎样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建构活动?就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言, 学习的实质是“接受”, 相应的数学知识应是既已发现的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定律等, 且以数学语言的形式出现。学习者的任务在于改造新知识, 以使其纳入原有经验, 或者组合和选择旧有知识, 以使新知识与其吻合, 这是一个由抽象或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的过程, 这种数学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而教学设计正沿着相反的方向, 即教师尽可能丰富其已有经验, 激活其已有知识, 从而顺利实现对抽象的数学新知的接受, 这可以称为“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在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实质是“发现”, 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 新知的发现则是学生沿已有经验和知识的线索探索的过程, 它是“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高级水平发展, 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的过程, 这种知识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 针对数学问题解决, 通常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提出整体性学习任务, 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真实问题, 并提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学生则要自己尝试着将整体性任务分解为子任务, 自己发现完成各级子任务所需的相应知识技能,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小组探讨, 使问题得到解决, 完成学习任务”。当今建构主义者称其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肖斌艳:《极端建构主义意义下的教学教育》, 《外国教育资料》, 2006年第3期。

[2]蔡攻:《我所理解的数学建构教学观》, 《数学教育学报》, 2006年第2期。

探索建构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语教学 评价体系 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人才无疑是现代社会各行业中需要的,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在展开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措施,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性的人才。

一、开展双语教学出现的问题

1.学生英语能力不足。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双语教学的质量。但是在目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导致了在进行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无法听懂上课的内容,由于在进行专业课的教学中,信息量较大,进度也较快,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因此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根据目前的调查发展,很多学生甚至都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非常的不理想。及时是一些英语较好的同学,如果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味的根据课件或者是课本讲解,学生不但会产生抵制的情绪,甚至会到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兴趣,往往采用双语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教材选择不适宜。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相应的配套设备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现状。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双语教学中,其教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采用原版教材的引进,其次是采用国内知名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最后就是学校内部编写的教材。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和本科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本科的很多教材直接运用到高职学校,无疑很多理论性较强,这样以方便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违背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质量较高的教材的缺失也是影响到双语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环节。

3.双语教学模式难以选择。高职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首先是浸润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先以母语进行学习,随后采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定性,导致了学生无法采用外语的思维对知识进行理解,例如:随着我国护理人员层次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综合医院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有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英语护理人员。然而对临床教学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即使有些教学单位实施了英语教学,也存在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低等缺点,更不能做到常态化,未达到应有效果。在临床护理英语带教中积极改革,探索出一套对学生针对性强、实用性高、难度系数相对小的个性化带教模式即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构建完整双语教学体系,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清除的认识到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课程存在本质性的目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种工具。在进行双语教学中,学生通过这种语言,系统的掌握到一些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从而能够利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解和交流,因此针对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学习英语的角度对专业中的知识进行解决和翻译,学生偶尔的语法、句法错误,只要不影响理解,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鼓励。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针对双语教学而言,教师需要灵活的运用笔试、口语、开卷和闭卷等多方面的考核方式,这样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发言,都是作为学生考核中重要指标,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出现“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高校双语教学队伍的建设团队而言,需要懂得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复合型的人才,针对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而言,这类人才是比较缺乏的,那么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首先是学校自身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从一些英语较为优秀的教师中进行选拔,从而重点的进行培养。针对专业内部而言,需要鼓励教师尽量的走出去进行交流,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和国内双语会议的机会,同时需要提供教师足够的经费,这样有利于拓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去国外脱产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更加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其次可以直接的进行引进,学校可以采用直接引进的方法,或者是直接聘请国外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

4.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在开展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双语教学课程的认定进行细化,对于双语教学的三种层次做好确定,根据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量的补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烈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段额展开。其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的认证体系,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定期的组织高职院校院系进行双语教学工作的交流,采用教学竞赛,教学交流以及和外籍专家进行座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评定。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忠红.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讨[J].职业时空,2013, 9(7):30-31.

探索建构 第12篇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 认为学习过程中的意义生成和理解建构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主动性。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课中传输新知识然后学生自己课后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应当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模式。

2 翻转课堂重新建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通常由“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组成。传统教学中, 第一阶段“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灌输新知识完成的, 附带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第二阶段“吸收内化”是在课后主要由学生自己复习和做作业来完成。由于“吸收内化”一般需要独立进行, 缺乏教师的辅导或同学的帮助, 有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常常会感到没有头绪, 这种无助感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如今, “翻转课堂”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重建。“信息传递”是课前教师推送线上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 教师把新知识点的内容上传至信息平台,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学生使用自己任课教师提供的材料学习, 同时也可参考其他老师上传至网络的资料。翻转课堂信息平台聚集并且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及教育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均衡发展。教师为翻转课堂录制的视频和准备的习题及其他材料以电子资源的形式存在信息平台上, 为下一轮教学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 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内容, 以后每一轮教学教师重复的体力劳动减少了, 转变为可以带来更多满足感的智力活动。“吸收内化”是所有学生和教师在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的。老师不仅在信息平台上推送学习内容, 还可以提供在线辅导。信息技术收集的课前各个学习环节的数据实现了学习情况全透视: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在课堂上给予针对性的辅导, 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主要凭教师经验判断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 知己知彼, 线上线下都可以交流。

翻转课堂具有信息化教学前移的显著特征[1], 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前学生自学专注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课上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活动学习, 更多地专注于知识点的应用和分析, 甚至是创新, 活动还包括对学生意义建构效果的评估。这样的功能划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记忆和理解是学习的初级阶段,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可以独立完成。应用和分析阶段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师有效的辅导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会提升学生知识内化的效率, 还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翻转课堂的内涵, 教学设计可以分成课前和课中两个过程, 每个过程又分别包含了几个步骤 (图1) 。本文以《外经贸英语函电与谈判》 (第4版) (凌华倍、朱佩芬编著) 第一课商业书信的撰写为例在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设计翻转课堂教学。

3.1 课前

课前部分教师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信息资源和自主学习。

首先对整门课程及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确定第一课所学知识的主题是商业书信的格式。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本课使用真实商业书信作为范本解释信函的各个部分。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课信息资源包括上传至平台的教学视频、电子阅读文档和课前练习三部分。教师把本主题需要讲解的内容录制成视频或是直接借用别人的视频;本课的电子阅读文档涵盖不同格式的真实商业信函;课前练习有快速回答问题和根据要求规划一封商业书信的布局, 还包括给学生分配的课堂交流的任务。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 教师要合理设计, 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2]。

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之后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学生还需要阅读电子文档和完成课前练习, 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课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检测, 及时了解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课前练习做得不好或不会做, 可以重看视频, 特别注意与练习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视频便于随时复习。课前练习的完成情况, 会及时地通过平台进行汇总处理。信息平台也是师生、生生的即时在线讨论区。学生在平台上提问或是参与讨论, 教师在平台上辅导或是参与讨论。教师在自主学习环节把每一课的主题划分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 本课主题“商业书信的格式”可以分解成写好业务信函的三“C”原则、业务书信的结构、信封格式、内文格式和商业信函的布局一共5个知识点, 每个小点将由一位或几位学生在课堂上小结, 所以学生需要在课前准备。

3.2 课中

课中部分教师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组织评价学习效果和设计强化练习。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第一步是成果交流, 学生围绕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分配的知识点, 在班级里做小结。第二步, 教师根据平台收集的学习情况数据和学生的提问, 总结出一些需要补充讲解的知识点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把学生分成小组研究, 或在全班探讨。本课学习活动可以选择几封学生课前的书信作业, 讨论信的布局是否符合规范, 以此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生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

学习效果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 可以自评、小组互评或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这两个方面。现在,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实证性的数据, 比如教学视频观看了几遍、提问次数、回答其他同学疑问次数、自主学习的具体时间和时长、练习完成质量等等。这些数据是评价的依据。评价方法不仅要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还应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去进行。

根据评价结果, 可以继续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的补充学习材料或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 一部分要反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另一部分是要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课的强化练习包括改错题和第二封商业书信布局规划。强化练习可以帮助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 或者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4 结论

“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在于协作学习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2]。翻转或不翻转, 现在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复旦大学蒋玉龙教授预测翻转课堂将会是未来大学教学新常态[3]。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和教育实现了跨界与融合, 学校应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教师需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素养, 最终真正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摘要:指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教育。从外贸函电课程中抽取商业书信格式这一主题,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学, 为翻转课堂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0) :8~13.

[2]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上一篇:公路工程造价软件下一篇:网络经济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