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2024-07-24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精选12篇)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第1篇

1 临床资料

2014年我院眼科完成手术12126例, 超乳手术3454例, 患者年龄4~92岁, 平均年龄 (51±2) 岁, 患者女性1652例, 男性1802例, 手术时间7~40 min, 平均17 min。

2 方法

2.1 患者护理措施:

术前常规检查及常规处置。对于血象异常、有炎性反应及血糖异常的患者, 严禁进行白内障手术。

2.2 医护人员手卫生:

(1) 手术医师及器械护士严格按照刷手流程进行刷手, 保证外科洗手的高质量及标准化。 (2) 外科洗手后进入术间, 三方核对患者, 进行术眼三次消毒, 治疗巾包头并固定, 巡回护士给予助手二次洛本清喷手, 助手涂抹后待干, 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准备手术。 (3) 连台手术, 医师及护士要脱掉手术衣, 洛本清外科洗手手消液喷手两次, 一次按照七步洗手法按摩双手, 一次按照规范涂抹手消剂至上臂下1/3, 待干后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2.3 医务人员护理操作:

(1) 术者取无菌眼科孔巾, 对准术眼, 粘贴下去, 然后将孔巾充分展开, 建立手术无菌区域, 进行球后局麻药注射, 然后将3L (SP1107) 手术贴膜贴于术眼, 将孔巾与术眼全部贴实, 用开睑器将覆盖贴膜的上下眼睑充分分离, 开始手术。 (2) 连台手术器械护士要及时撤掉使用后的手柄, 管道及器械, 交与后室专业刷洗人员进行清洗及灭菌处理, 然后更换所有前一患者手术使用过相关物品, 按流程开始新一个患者的手术。

2.4 器械处理流程:

(1) 手术当日, 备齐5套超乳管道手柄及显微器械, 首台超乳手柄采用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方式, 连台后手柄管道及显微器械均采用加拿大Sci Can STATIM2000E快速灭菌器进行灭菌消毒。 (2) 手柄及管道处理:超乳手柄撤下后, 消毒专员进行液态酶及蒸馏水两次泵压管道内冲洗, 最后用气泵吹干管道内液体, 进行灭菌消毒。

2.5 手术室内空气及物表保洁:

(1) 每日进行晨扫, 显微镜要用擦镜纸进行细致擦拭, 其他物表要用清水及专用抹布擦拭。 (2) 保证层流洁净机组运行状态, 对于机组报警, 温湿度过高或过低, 都要及时与机组工程师联系, 查找问题并有专用运行记录每日记载。 (3) 超乳手术进行过程中要限制人员流动及门户管理。

3 结果

全年完成住院患者超乳手术3454例, 最多一个术间的日连台手术38例, 无1例医源性感染及眼内炎的发生。

4 结论

4.1医院感染的四大主要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及操作, 手术器械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还有就是手术室空气的质量。手术中的系统规范化管理, 对于防止手术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严谨完善的术前检查及患者的评估与处置是防止眼内感染的重要的第一步。

4.2患者手术铺设孔巾后, 将3L输液贴紧贴术眼及眼周皮肤, 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 避免任何患者毛囊或皮肤的暂居菌进入眼内, 引起眼内感染。

4.3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及手操作是引发感染的第二大因素, 有关研究报道, 护理人员缺编、工作繁忙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因素[6]。因此, 我们从各个环节上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及要求, 从而降低甚至杜绝感染的发生。

4.4术中护士的无菌操作一定要严谨, 人工晶体的拿取必须由无菌无钩镊夹持, 避免晶体损伤及手套上的体液残留。术后器械按照严格的刷洗流程执行并严格灭菌与监测。卡式灭菌器灭菌消毒要有严格的灭菌卡监测制度, 生物监测及追踪体系。这样器械处理及使用流程可以杜绝眼内感染的发生。

4.5现代化手术层流净化手术室的建立, 我们要每两年更换高效过滤器一次, 根据机组控制面板反馈情况, 机组工程师会根据空气质量, 季节特点等因素3~4个月进行初中效过滤器的更换, 回风口过滤器半年更换一次。在监测方面, 院感控科参与, 每3个月对空气进行监测, 从而保证空气的质量以符合标准。

4.6在眼内感染的因素评估中, 患者手术时间长, 晶体植入困难, 发生虹膜出血及皮质残留被眼内黏弹剂包裹等因素同样也是引起眼内感染的不可忽视原因。因此, 医师的手术水平及应对突发情况时的技术支持也是避免眼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通过对灭菌及操作环节的细化要求, 减少眼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2014年3454例超乳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体会分析。结果 3454例超乳手术无眼内感染的发生。结论 严谨围手术期的诊疗流程, 严格医务人员手卫生细节, 细化护理操作环节, 严抓灭菌监测体系及术间空气管理是防止超乳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超声乳化,护理,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党凤枝.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5) :260.

[2]吴明兰.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 2011, 33 (2) :297-299.

[3]熊雪云.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资讯, 2012, 4 (6) :93-94.

[4]许红红, 刘允香, 黄婉锋.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 :89-90.

[5]孙孝琴, 崔霞, 程军.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52-853.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第2篇

第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医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住院病人、家属、医院职工等)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并出现症状。

二、医院内感染的形成及原因

(一)医院内感染的传播形式

1.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是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病人抵抗力下降时,可由于位移等原因导致感染。

2.外源性感染(1)交叉感染(2)环境感染

(二)影响医院内感染的因素 1.药物

2.侵入性诊治手段的广泛应用。3.环境污染

4.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认识不足,医院内管理制度不健全,消毒灭菌不严或无菌操作不当。

5.易感人群的增加

(三)医院内感染的形成

1.感染源 即感染的来源,是指带有病原体的人或环境。2.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2)空气传播

(3)输液、输血传播(4)饮水、食物传播

3.易感人群 医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病人。

三、医院内感染的监控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海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http:// http:// 中文word文档库

一、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一)清洁 清洁是用清洁剂和清水去除物体表面和污逅及部分微生物的方法,常用于地面、墙壁、家具、餐具等处理或消毒、灭菌前的准备。

(二)消毒 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芽孢以外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消毒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

(三)灭菌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的过程,经过灭菌处理后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品。

二、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

物理灭菌的方法是利用热力和辐射等物理作用,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一)干热消毒灭菌法

1.干烤法 是指将物品放入特制的烤箱进行灭菌的方法.常用于玻璃,搪瓷,金属材料器具的灭菌.2.燃烧法

(1)焚烧法(2)火焰燃烧法(3)酒精燃烧法

(二)湿热消毒灭菌法

1.煮沸消毒灭菌法 是一种经济、方面的消毒灭菌方法,效果也比较可靠。将水煮沸至100射适度,保持5~10分钟达到消毒,1~2H达到灭菌效果。在水中加上1%~2%碳酸氢钠,沸点达到105摄氏度,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防锈作用。注意事项如下:(1)煮费消毒前应将物品洗净后放入水中,水面应高出物品3cm ,煮锅应加盖.(2)不同种类的物品应做好相应的处理,如玻璃物品用纱布包好,从冷水或温水放入,橡胶物品用纱布包好,从水沸后放入.(3)水沸后开始计时,如中途加入药品,应丛第二次水沸后开始计时.海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http:// http:// 中文word文档库

2.流通蒸汽法 3.压力蒸汽灭菌法

(1)适用范围(2)灭菌原理

(3)灭菌方法 ①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②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③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4)灭菌效果监测 ①工艺监测 ②物理监测 ③化学监测法 ④生物监测法

(5)注意事项 ①灭菌包装和容器合适 ②灭菌物品装填合理 ③防止蒸汽过热 ④安全操作 ⑤重视监测灭菌效果

(三)紫外线消毒

1.适用范围及条件(1)紫外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支原体等,凡被上述微生物污染的表面、水和空气均可采用紫外线消毒。(2)紫外线照射能量底,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因此消毒时必须使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线下。

(3)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要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4)紫外线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0~40射适度,温度过高过底都会形象消毒效果,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用于空气消毒时,消毒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80%为好,否则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5)用紫外线照射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照射剂量。空气和水中的悬浮粒子也可影响消毒效果。

2.使用方法(1)对物品表面消毒(2)对室内空气消毒

(3)对水和其他液体消毒

3.注意事项(1)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一般每2周用酒精棉球清洁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海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http:// http:// 中文word文档库

(2)消毒室内空气时,室内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圾和水雾,温度底于20射适度或高于40射适度,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3)紫外线消毒时应达到足够剂量,如灯管强度底于70Uw/cm2时,应予以更换。或建立使用时间登记卡,使用时间超过1000H,应予以更换。

(4)照射时间从灯亮5~7min后开始计时.关灯后,待灯管冷却3~4min再开灯或移动灯管,防止损坏.(5)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均有损伤作用,使用时不得直接照射人的眼睛或皮肤,以免引起损伤.(四)电离辐射灭菌

三、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概念 化学消毒灭菌是利用化学药物渗入细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菌酶的活性,仰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渗透性,干扰其生理功能等,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二)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1.浸泡法 浸泡法是将物品浸没于消毒溶液中,在标准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的方法.2.喷雾法 喷雾法是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喷洒于空间或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方法,常见于地面、墙壁等消毒。3.擦拭法

4.熏蒸法 5.环氧乙醇气体密闭消毒

(三)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

1.选择消毒剂 2.掌握浓度、消毒时间和方法 3.注意物品

(四)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1.高效消毒剂 2.中效消毒剂

海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http:// http:// 中文word文档库

3.低效消毒剂

第三节 无菌技术

一.无菌技术有关的概念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防止 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无菌区(aseptic area):指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操作技术。

非无菌区(non-aseotic area):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虽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y):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防止尘埃飞扬。

2.工作人员要求 修剪指甲、洗手,戴好口罩、帽子。必要时穿无菌衣,带无菌手套。3.无菌管理 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

4.操作时要求 工作人员面向无菌区,用无菌持物钳取无菌物品,手必须保持在腰部水平或治疗台以上,注意不可跨越无菌区。

5.一物一人 一份无菌物品,仅供一位病人使用,防止交叉感染。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1.持物钳的类别(1)三叉钳 可夹取盆罐等较重物品,不能夹取细小物品。(2)卵圆钳 可夹取镊、剪、盘等物,不能夹取较重物品。(3)镊子 使用于夹取棉球、缝针、注射器等物品。2.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方法

(1)保持无菌 无菌持物钳应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广口有盖容器内,容器深度与钳长度比

海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http:// http:// 中文word文档库

例合适,液面以浸没镊子的1/2或钳轴关节上2~3CM为宜,每个容器只能放置1把持物钳。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清洁、灭菌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手术室、门诊注射、门诊换药室等使用频率高的部门应每日更换。干燥法保存,4更换一次。

⑵取、放 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将盖打开,保持钳端闭合下。不可在盖孔中取放。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上,不能倒转向上,用后立即放回,松开轴节。远处取物,连容器一起搬移。(二)无菌容器的使用

1.取物 拿起容器盖平移离开容器,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或内面向上拿在手中,避免盖上灰尘落入容器中,或盖的边缘及内面触及非无菌物品.2.盖回 取物后,立即将容器盖反转,使内面向上,移至容器口上,小心盖严。3.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部。手指不可触及容器的边缘或内面。4.打开过的无菌容器可保存24h。

(三)取用无菌溶液

1.查对 2.取液 3.不可将无菌物品直接伸入无菌瓶内蘸取溶液或直接接触瓶口倒取。4.已打开过的无菌溶液可保存24小时。

(四)无菌包使用法

1.包扎无菌包法 将无菌物品放在包布中央,用包布的一角盖住物品,然后遮盖左右两角,最后一角遮盖后,将带以“十”字形包扎,松紧适宜。包外标明物品名称及灭菌日期,灭菌过的无菌包可保存7d.2.打开无菌包法

(五)无菌盘铺法

1.治疗巾折叠法 2.单层铺盘

3.双层底铺法 4.铺好的无菌盘,4H内有效。(六)戴无菌手套法

海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http:// http:// 中文word文档库

1.戴无菌手套法 2.脱手套法

第四节 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概念

隔离(isolation)可以分为传染性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大类。传染性隔离是将传染病病人及带菌者安置在特定区域,与易感人群暂时分开,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物进行集中处理,防止病原体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向外传播,引起传染病的蔓延.保护性隔离是指对抵抗力低下或极度易感者置于特定区域中,使其免受感染.二、隔离区域的管理(一)隔离区域的设置

(二)传染病区内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

三、隔离消毒原则(一)一般消毒隔离

1.根据隔离种类,在每个隔离单位前挂隔离标志。门口设置消毒擦鞋垫、洗手、消毒手的设备、隔离衣悬挂架等。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单位的准备 进入隔离单位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穿隔离衣前,备齐所用物品,不易消毒的物品放入塑料袋内避污。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活动。一切操作严格按照隔离规程。

3.病人的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及各种引流崖按规定消毒。4.医务人员每接触一位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必须消毒双手。

5.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必须陪伴和探视时,应向病人及探视者作宣教及解释工作,遵守隔离要求和制度。

6.经医生下达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

(二)终末消毒处理 1.病人的终末处理

海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http:// http:// 中文word文档库

2.隔离单位的终末处理病人用过的物品需分类消毒处理。四.隔离种类

(一)严格隔离 凡具有强烈传染病,其病原体进经飞沫,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他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应执行严密隔离,如鼠疫,霍乱。

(二)呼吸道隔离 凡由病员的飞沫和鼻咽部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须进行呼吸道隔离,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三)肠道隔离 凡由病员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须执行肠道隔离,如伤寒,痢疾,传染性肝炎。

(四)接触隔离

(五)血液-体液隔离

(六)昆虫隔离

(七)保护性隔离

五、常用隔离技术

(一)口罩的使用 1 方法 2 注意事项

(二)手的消毒 1 刷手法 2 卫生洗手法

(三)避污纸的使用

(四)穿隔离衣 1.穿隔离衣法 2.脱隔离衣法 3.注意事项

①隔离衣长短合适,要盖过工作服,无破洞。②隔离衣的衣领、内面为清洁面,穿脱时避免触及。③穿好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④隔离衣应每天更换,如有潮湿或区域应立即更换,护理严密隔离的病人,每次更换。

(五)护理隔离病人的几种操作

1.测量体温、脉搏、呼吸、2.测量血压

海量word文档免费下载:http:// http:// 中文word文档库

3.服药 4.注射 5.搬运病人

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分析 第3篇

一、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是根据一些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如果违反规定,则可造成医源性感染。

二、清洁、消毒、灭菌

1. 清洁:是用机械的方法清除物体表面污秽和微生物[1] 。

2. 消毒: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染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2]。

3. 灭菌:杀灭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消毒后物品往往残留芽孢,而灭菌物品必须达到无菌,微生物定量为零。因此,临床使用的所有物品应根据其使用目的、用途,能否引起感染的危险程度,选择清洁、消毒或灭菌方法。

三、洗手

医院感染源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强调接触患者前、医疗操作前洗手的重要性[3]。洗手是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最容易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1. 卫生性洗手:(1)机械性消除法。一般用普通肥皂或液体肥皂将双手涂满肥皂,搓洗15~30秒,流水冲洗后纸巾擦干,可清除80%的一过性细菌。[4](2)化学性消除法。使用带有抗菌药物的肥皂和流水洗手后,纸巾擦干或热风烘干。用某种速干性消毒剂消毒手指,用于检查、处置易感宿主,注意不要遗漏甲床和指间。调查发现,护士洗手常漏洗拇指和指间[5]。

2. 外科性洗手:是以消除所有常居菌为目的的洗手,与卫生性洗手不同,例如手术或分娩前术者、助手、护士等的洗手,新生儿检查、处置前的洗手,具体方法是使用无菌刷子和带有消毒剂的清洁剂进行刷拭、冲洗、浸泡等。

四、特殊护理

1. 提高非特异性防御机能

人类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特别是非特异性防御机能是生来即有的。主要是人体皮肤、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还包括皮脂腺分泌物、泪水、唾液、气道分泌物、胃液、阴道分泌物及常居菌等。为了保护皮肤、黏膜正常物理屏障作用和功能,应加强生活护理,例如:全身清拭、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更换衣被等。另外,也可考虑给予疫苗注射。

2. 降低病原体感染:(1)整理床铺。更换床单、整理床铺,可保持病床清洁、平整、舒適,减少病人感染机会。(2)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无渗液。注意及时更换敷料,并将感染敷料置于污染袋中封袋处理。(3)引流管护理。注意引流管周围的清洁,当引流管没有必要时应立即拔掉,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及逆行感染。要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部位,及时更换引流袋[4]。吸痰:吸痰前,应区别使用口腔、气道导管,防止将口腔内微生物带入气道,导管一次性更换,防止吸引中损伤气道黏膜。用无菌蒸馏水冲洗管腔。

五、污物处置

凡病人用过的物品,均可成为传染源,应给予适当处置。(1)病人自用脸盆、大小便器具、药杯等,每次使用后用清洁剂清洗并保持干燥。(2)在护理中注意保持护士白衣清洁,如弯腰、俯身处置等,防止白衣接触床铺以免污染。(3)病人床上用品更换后,立刻置于指定的污染袋中进行处理。(4)一次性输液品、输血器使用后,应严格规范操作,及时毁形、消毒,进行无害化处理。采血用过的注射器及穿刺用过针头,应按严重污染物处置,可有效地防范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是以预防为主,严格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化以及建立相应的监测和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式媛.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175.

[2] 郑明新,高绪文.医院感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5.

[3] 张磊,王艳.医院感染环节的调查分析与质控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6(特刊):127.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4篇

1 发生原因

(1) 易感人群, 包括年老体弱, 慢性疾病、个人卫生状况差, 抵抗力低下, 精神疾患, 手术创伤大, 侵袭性操作多及住院时间长等。 (2) 患者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 入院卫生处置不健全, 接诊条件不够完善, 未经清洁、更衣等患者就直接进入病房, 从而增加了感染机会。 (3) 卫生条件差, 建筑结构不合理, 严重的环境污染;病房设置未完全符合标准要求, 通风差, 病床的间隔不足, 密度增加, 未及时清洗隔尘网、空调机等致空气污染。 (4) 应用消毒灭菌措施及化学消毒剂不当, 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 影响医院消毒与隔离效果。 (5) 执行陪护及探视制度不严格, 带菌者或患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进入探视, 通过飞沫、手、空气造成院内感染。 (6) 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或抗菌药物调整不当、滥用。 (7) 医务人员治疗后用物用后管理不当污染周围环境。 (8) 医务人员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违反操作规程。 (9) 标准预防措施不到位, 未严格遵守卫生制度, 依从性差, 导致交叉感染。 (10) 管理欠缺, 各级工作人员岗位知识培训不到位, 污物、污水及医疗垃圾处理不彻底[2], 对一次性卫生用品管理不完善等。

2 防控措施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树立无菌观念, 提高各级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高度责任感, 熟练掌握常用消毒隔离技术。提高全院自觉防治意识, 认真学习有关院内感染相关知识, 做好宣传教育, 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技术, 实行院内感染控制责任制, 把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关系医疗作风、医疗道德、医疗质量的高度来认识, 提高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自觉性。 (2) 建立专业机构领导, 建立和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搞好医院感染管理, 根据医院实际, 制定一系列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各种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由管理人员定期检查, 监督执行。如《岗前教育制度》、《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合理抗菌药物使用》、《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等。 (3) 采用较为可靠的消毒与灭菌方法, 做好医院消毒灭菌和监测, 制订出有效控制措施, 同时定期对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手、空气、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状况监测。根据医院特点进行严密监测样本采集与送检以及有关制度措施的执行情况。加强对一次性物品和灭菌器械的监测。加强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细菌污染状况监测。及时建立具体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的控制对策, 对传播因素的环境监测和病例监测等, 做好分类登记, 为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前期预测和后期监测, 使之形成良好的反馈系统。 (4) 加强患者病区管理。重视建筑布局、人流、物流符合医院感染的控制原则、地面清洁及卫生管理, 注意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床位的管理及终未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污水及医疗垃圾处理的管理, 把好购买、保管与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及用后处理关, 预防院内感染发生。严格执行陪护探视制度, 尽量减少陪护人员。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医院内感染,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加强对有关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知识培训, 用药前应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 杜绝盲目频繁的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如病情紧急, 不及等待细菌培养结果, 可先按病房内最常遇到最易感染的致病菌选用抗菌药物。 (6) 重点保护易感人群, 合理安排住院患者床位, 尽量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 减少患者间交叉感染和继发感染, 加强护理危重及易感人群, 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及免疫功能, 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7) 下面具体谈谈实际操作中的几个问题:a.医护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常锻炼身体, 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定期体检, 根据需要注射有关疫苗, 采取相应的措施, 必要时进行被动免疫。b.干湿式扫床:确保一床一扫一巾。c.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原则, 强化“手”卫生制度落实, 避免造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途径。处置两个患者间隔需洗手或手消毒[4]。d.对感染患者应依据其传染途经实施相应隔离措施, 对空气感染的患者应当安置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3 总结

总之, 要较好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方面医院要有完整的医院监控队伍及措施, 另一方面所有医护人员有较强的院内感染意识, 通过上述措施, 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 使每个医护工作者都能执行清洁、隔离、消毒灭菌的操作规程, 认真完成监控任务, 防止患者进入医院发生感染。同时, 应注意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尽可能去除医院感染的各种易感染因素, 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玉霞.护理管理与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8) :768-769.

[2]黄金梅.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 :190-192.

[3]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第5篇

(一)燃烧灭菌法  (burning sterilization):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

1.方法

(1)焚烧  常用于某些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纸、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敷料的灭菌处理。可直接在焚烧炉内焚毁。

(2)火焰烧灼  实验室用的试管或烧瓶口可用此法灭菌。

(3)酒精燃烧 某些耐热金属器械和搪瓷类物品急用时灭菌。但对物品破坏性大,锐利刀剪禁用此法灭菌,以免锋刃变钝。

2.注意事项:①须远离氧气、乙醇、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②在燃烧过程中不能添加乙醇等燃料。

(二)干烤灭菌法  (dryheat sterilization):利用特制的烤箱进行灭菌,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物品的灭菌。如油剂、粉剂、玻璃器具、金属制品等。干烤灭菌所需的温度与时间,应根据灭菌的物品来确定。

1.方法  干烤前器械、玻璃器皿应洗净并干燥。物品包装不宜过大,放入的物品勿超过烤箱高度的2/3,物品之间应留有空隙,利于热空气的对流。粉剂和油脂不宜太厚,以利热的穿透。灭菌时玻璃器皿勿与烤箱底和壁直接接触,灭菌后应待温度降至40℃以下再打开烤箱,以防炸裂。

2. 注意事项  棉织品、合成纤维、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导热性差的物品及在高温下易损坏的物品,不可用干烤灭菌。

(三)微波消毒灭菌:微波是频率高、波长短的电磁波。在电磁波的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极化,高速运动,并且频繁改变方向,互相摩擦,使温度迅速升高,达到消毒灭菌作用。常用于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

(四)煮沸消毒法  (boiling disinfection)是家庭和某些基层单位常用的一种消毒方法。适用于耐湿、耐高温的物品的消毒,如金属、搪瓷、玻璃、橡胶类等。

1.方法:将物品刷洗干净,全部浸没在水中,然后加热煮沸,水沸后计时,持续5~10分钟达到消毒效果。如中途加入物品,则在第二次水沸后重新计时。水中加入增效剂可提高消毒效果。如煮沸金属器皿时,加入碳酸氢钠配成2%溶液,沸点可达到105℃,并有防锈和促使细菌芽孢破坏的作用。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第6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9-02

医院感染管理一直以来均受到较高的关注,其原因在于它与医疗质量和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被认为是医疗安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优质的医院感染管理能够减少和避免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交叉感染,间接提升了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其核心是外科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医院感染控制水平[1]。外科护理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关键也在于采取相关措施预防交叉感染。因此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技术与知识,在临床实践中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才是确保临床护理活动安全的前提。护理人员是接触患者最多的人群,如果缺乏灭菌、消毒隔离意识或操作不慎,则十分容易造成医院感染,严重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医院外科护理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护人员及患者健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职的6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3.6±4.3)岁。工龄2-21年,平均工龄(5.6±4.2)年。比较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实施外科护理管理前)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实施外科护理管理后)护理综合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实施外科护理管理前后,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检查标准及评价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加強护理人员操作规范

加强外科护理管理首先应当制定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进行严格消毒、灭菌

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对各类医疗用品进行严格消毒。对常用的消毒液、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等建立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和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对不合格的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整改。在配置药物、各种注射及各种侵入性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

(2)减少侵入性操作

侵入性操作将大幅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侵入性操作会对人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产生破坏,让细菌侵入有了可乘之机,容易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有文献资料报道[2],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概率最高,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再次是泌尿道插管。医护人员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如果操作不当将对用于患者的药品及器械造成污染,此外由于皮肤消毒不严格,输液反应等也会引起伤口及穿刺部位感染,这也与护理操作不当有关。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若确因治疗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要求所有治疗、护理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对使用过的器械物品进行及时清洗、消毒灭菌[3]。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护士应该熟练掌握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特点及应用原则,正确配制药物,选择合适的溶酶,熟悉药物的配伍禁忌与不良反应等;患者使用药物前,严格遵照医嘱及时采样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抗菌药物的途径、次数、间隙时间及药物的半衰期,来按照规定时间给药。

1.2.2 建立完善外科护理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外科护理管理制度是医院感染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医院方面应制定重点科室和重点病房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将护理质量与消毒隔离情况与经济奖罚挂钩并完善有关规定;建立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同时应当尽快制定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每月定期进行考核、量化评分,对违反消毒隔离制度的个人和发现存在过期无菌物品的科室进行经济处罚,并及时将信息反馈上报处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医院感染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4]。

1.2.3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重视并加强对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护理部应与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经常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与自身密切相关,从而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自觉对自身的医疗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重视和加强全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完善医院感染硬件设施,制定量化的医院感染质控标准,规范护理活动准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实行三级监控网络是搞好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保障,加强外科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结果

2.1实施外科护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通过对实施外科护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价比较,发现基础护理、病房管理、以及整体护理得分均有所提高(P<0.05),这一变化间接表明我院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具体见表1。

3.讨论

医院外科护理管理工作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前提,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医院建立健全外科护理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强化控制感染意识,同时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只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存在的缺陷,才能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重视和加强外科护理管理工作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5],有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杨琴.外科护理管理与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分析[J].北方药学,2014,3(01):154-155.

[2] 齐珊;李润秋;黄惠珍.护理管理与预防医院感染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8):377-378.

[3] 张亚玲.外科护理管理与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5(2):274-275.

[4] 董桂珍.加强护理管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3(7):224-225.

基层眼内手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相关眼内手术的患者一共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随机分配为A、B、C三组, 每组均为40例。A组患者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 B组患者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术, C组患者接受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并综合分析A、B、C三组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方案来进行治疗。A组患者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50.2~76.3岁, 平均 (63.1±2.5) 岁;体重45.6~86.3 kg, 平均 (65.2±3.3) kg。B组患者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在50.1~76.2岁, 平均 (63.2±2.4) 岁;该组患者的体重在45.5~86.2 kg, 平均 (65.1±3.2) kg。C组患者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51.2~75.8岁, 平均为 (62.8±2.4) 岁;该组患者的体重在46.1~86.2kg, 平均 (66.1±3.3) kg。A、B、C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体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20例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眼科诊断标准, 120例研究对象均在知晓相关实验的情况下签署相关手术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检查排除感染性疾病, 冲洗结膜囊及泪道。

1.3 手术方法

A组患者采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 采用角巩缘隧道切口方式, 隧道长约为3 mm左右, 开罐式截囊、水分离核、注水式娩核器娩核、冲吸净皮质。B组患者采取人工晶体植入术, 主要是针对白内障患者给予SRK-Ⅱ公式来计算人工晶体度数, 限制房水过多的流出, 减少术后伴随而来的相关并发症。另外, 围手术期用抗生素预防,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一旦发现感染, 及时用药 (全身及局部包括球结膜下注射, 并取房水做细菌培养加药敏) 。C组患者接受的是虹膜周边切除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的是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比较

A组、B组、C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25% (17/40) 、5.55% (22/40) 、5.25% (21/40) ,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三组患者的相关感染因素分析

三组患者相关感染因素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虹膜周边切除术已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 是目前白内障和青光眼患者最理想的治疗方式[4,5,6]。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 并发白内障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本文的相关研究中实施小切口的手术方式, 对相关器械以及设备的要求不是特别高, 应用较广泛。

在本文的相关研究中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患者本身的身体素质因素;其二, 手术环境污染的因素;其三, 不规范无菌操作;其四, 医疗器械设备污染。在本文的相关研究中原发白内障患者的人群多为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差, 抵抗力比较低, 另外, 还有部分患者合并了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疾病, WBC指标计数比较低下, 自身存在诸多的免疫性疾病,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手术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手术室中, 空气的细菌数量达到了1700 CFU/m3, 感染率的发生比较明显, 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7,8,9,10]。不规范无菌操作主要指的是医护工作人员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操作的整个过程中, 无菌的操作意识比较弱, 具体的操作方法应该经过正规的消毒处理, 但是仍然存在少部分的细菌。在手套破裂之时, 感染发生的概率达到最大, 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手卫生一旦不注意, 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会直接导致感染的情况出现。因此,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综合分析并科学探究基层眼内手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为解决基层眼内手术感染患者提供相关的数据参考。以期能够找到最理想的治疗方式, 减轻眼内手术感染患者的痛苦。本文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A、B、C三组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22%、5.61%、5.14%, 三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预防感染措施有以下几种:其一, 术前感染预防;其二,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术前感染预防应该在实施相关手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相关疾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做好数据的统计, 积极的引导患者掌握好正确的滴眼方法。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在手术环境过程中将手术室内的空气保持正常的状态, 并且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从而能够减低风险的发生;按照一定的手卫生制度来规范医生用手, 使其能够进行严格而规范的操作, 加强无菌操作技术的意识;注射相关的抗菌药物, 从而避免相关消毒液对患者眼部产生的不适感;最后对接受相关手术之后的患者进行眼部保护, 充分的做好手术访视工作。

综上所述, 白内障手术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多, 相关的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围手术期的规范操作。在全面实施系统的护理方案以及规范化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概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从而提高基层眼内手术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爱群.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2, 12 (6) :62-64.

[2]霍鸣, 李娟, 陈艳, 等.做好围手术期准备降低内眼手术后感染的风险[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 30 (12) :1474-1476.

[3]韩宇, 郭小红, 毕婧玮, 等.内眼手术不同消毒时机的选择对预防术后眼内感染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3) :228-229.

[4]陈洁, 梁策.白内障手术眼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2) :2821-2823.

[5]陈艳, 李娟, 郑艳萍, 等.眼内手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9) :1788-1789.

[6]崔金鹏, 张弘, 吕含韬, 等.不同消毒时机预防内眼术后眼内感染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 2015, 21 (4) :750-751, 754.

[7]陈洁, 梁策, 何萍, 等.改良式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方法不良反应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2 (2) :2181-2193.

[8]殷秀云, 凌希莲, 王素佳, 等.不同消毒冲洗方法对术后眼内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6) :4076-4077, 4092.

[9]姜涛, 姜靖, 周杨, 等.急症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0, 26 (5) :431-434.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第8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0例病例均为衢州市中医院住院患者, 多数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及下腹触痛、肾区叩痛, 伴或不伴发热。符合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患者存在有: (1) 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 女性≥10个/高倍视野, 插导尿管患者结合尿培养。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 符合下述 (1) 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 (非留置导尿) 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2) 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数≥103cfu/ml。 (3) 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 (1×400) , 在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将入选的患者520例, 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60例, 男80例, 女180例;年龄20~90岁;平均住院天数22天。对照组260例, 男86例, 女174例;年龄18~86岁;平均住院天数24天。

1.2 纳入标准

①留置导尿3天以上 (Hampton等对25个前瞻性研究进行综合评估, 导管留置时间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认为插管>3天后, 发生感染的危险率与实际发生感染的比率呈非线性关系[3]) 的病人。②入院存在泌尿系感染 (尿常规或尿培养结果符合卫生部泌尿系感染诊断标准的条件) 的病人。

1.3 排除标准

对患者的尿常规检查标本进行严格的质控, 排除 (1) 留取非晨尿、非中断尿送检, 报告有泌尿系感染者。 (2) 尿标本留取后送检超过2小时, 或留取尿量不少于30ml。 (3) 女病人在经期留取送检的尿标本。 (4) 排除非洁净、加盖、封闭、防渗漏;含防腐剂和抑菌剂;非广口、无较宽的底部、容积<50ml、盒盖不易开启的尿标本容器。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生素, 治疗组单用尿舒宁汤 (瞿麦15g、扁蓄10g、车前子15g、山栀子10g、金钱草20g、白术10g、黄芩10g、乌梅10g、甘草5g) 口服, 或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舒宁汤口服。

2.2 观察指标

(1) 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症状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体征为下腹触痛、肾区叩痛。 (2) 尿液颜色、性质的变化:以尿呈淡黄或深黄色, 尿色清澈见底、质地稀薄, 无漂浮物、絮状物、沉淀物为标准。 (3) 留置导尿3天的病人高倍镜下细菌数的变化:以尿常规报告: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 女性<10个/高倍视野为标准。 (4) 分析尿培养报告:留置导尿7天以上病人尿液菌种及菌量的变化。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各项观察指标均正常, 于停药后1周和1个月分别复查1次为无菌尿;显效:病人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 尿液颜色基本转清, 漂浮物、絮状物、沉淀物明显减少。有效:病人症状与体征减轻, 尿液颜色较前清, 漂浮物、絮状物、沉淀物有所减少。无效:各项观察指标无好转迹象或复发。加重:各项观察指标进一步恶化。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Ridit分析;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安全性观察

在应用尿舒宁汤预防控制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的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4体会

本病属中医“热淋”范畴, 乃湿热下注所致。活宜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尿舒宁方中瞿麦利水通淋;萹蓄、车前子清热利湿、通淋利窍:山栀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金钱草清热、化湿、利尿;白术补脾健胃、利尿、护肝;黄芩、乌梅抗病原微生物、抗疲劳;甘草调和诸药, 缓解尿道涩痛。诸药合用成清热、利水通淋、抗菌之剂, 达到自我冲洗尿路, 减弱病原微生物的毒力, 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尿路黏膜的自然屏障作用恢复, 从而预防及控制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本文观察结果表明, 尿舒宁汤对泌尿系感染的院内耐药菌株及常见病原体有预防控制作用, 可酌情不用或减少病人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及应用天数。特别对复发性泌尿系感染的病人, 可明显缩短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节约抗生素的资源, 延缓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能减少病人的痛苦, 节约费用, 为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一种全新的控制措施。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及长期留置导尿等原因, 真菌性尿路感染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4]。而应用尿舒宁汤可避免菌群失调, 并可使已出现菌群失调的患者恢复正常。

尿舒宁汤预防控制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疗效好, 无不良反应, 但存在病人口服时依从性差的问题 (中药组成成份偏苦, 口味较差引起) 。所以, 在使用前必须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说明用中药治疗的优点, 让病人有思想准备, 自觉、乐意地坚持口服中药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5.

[2]范云, 常乃柏, 胡云建.血液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9) :1004.

[3]Saint S, Matthay MA.Risk redu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d.Am J Med, 1998, 105 (6) :515.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附属医院一附院心外科共行心内直视术1327例, 并发纵隔感染11例, 其中二尖瓣置换5例, 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1例, 主动脉瓣置换1例, 双瓣置换2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 F4根治术1例;11例患者, 年龄10~48岁;纵隔感染发生于术后5~28 d;通过合理的纵隔冲洗, 有效使用抗生素, 进行充分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等, 1例患者死于低心排, 1例因手术13 h时间长、感染重而死于脓毒症, 1例在进行第二次手术过程中发生右心室破裂死亡, 其余8例顺利康复出院。

2护理

2.1 护理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术前全身情况, 是否存在有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询问患者手术情况, 注意手术时间和转流时间, 注意有无意外情况发生;术后连续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引流情况;了解患者术后的饮食、活动和康复情况。

2.2 护理诊断/医护合作性问题

2.2.1 体温过高:

与纵隔感染、炎症反应有关。

2.2.2 疼痛:

与局部感染、肿胀等炎性刺激有关。

2.2.3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严重感染后机体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关。

2.2.4 焦虑/恐惧:

与不了解病情、担心预后有关。

2.2.5 潜在并发症:

引流管效能降低。

2.3 护理目标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患者疼痛消失;患者的营养得到补充;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减轻;患者的纵隔冲洗引流管保持功能良好。

2.4 护理措施

2.4.1 维持正常体温

纵隔感染后患者多持续高热, 有时会伴有寒战, 仅少数表现为低热;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有无全身中毒症状, 做好基础护理;根据病情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高热持续时要施行头部降温或用冰盐水及退热药保留灌肠等, 寒战患者要注意保暖, 降温后注意复查体温, 同时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以防脓毒症、低心排等并发症的发生;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果汁, 防止高热引起的脱水。体温升高多于细菌感染有关,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全身使用抗生素;在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期间,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

2.4.2 疼痛护理

观察患者胸痛的性质、范围, 切口有无红肿、溢液等, 纵隔灌洗时有无痛苦面容;疼痛时给予患者舒适的体位,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听轻音乐、看报纸等以减轻疼痛;必要时可用药物来止痛。及时处理伤口处的脓性分泌物,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固定, 以免感染加重。

2.4.3 营养支持

心脏手术创伤较大, 合并纵隔感染后大量毒素吸收, 致使患者消耗增大;而高热、毒素作用可使消化功能减退, 故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很有必要。首先充分供给每日所需热量, 其次要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多次输注新鲜全血, 合理使用血浆、白蛋白等;如胃肠道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时 (如存在低心排、呼吸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 , 必要时短期使用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以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

2.4.4 心理护理

术后发生纵隔感染的患者常由于剧烈疼痛、发热、活动无力等不适, 加上担心预后不好, 治疗费用高等, 表现为失望和情绪低落, 有时还会出现烦躁, 不能配合治疗。同情并理解患者, 用语言和行动给予其关怀和鼓励,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4.5 封闭式灌洗护理

引流不通畅和护理不当, 都会使病情恶化。通常采用生理盐水加敏感抗生素, 用微量输液泵以30 ml/h匀速注入;或用碘附定时做间断冲洗。护理操作中必须严格无菌, 引流瓶每日更换, 预防继发感染。保持引流通畅, 定时挤压引流管, 并给予有效负压吸引。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 重点注意引流液是否由混浊变为澄清, 并记录灌洗量和引流量, 从而保证出入平衡;如病情允许, 半卧位比平卧位更有利于引流[2], 方便纵隔内积液引出。灌洗液温度在37℃左右, 灌洗时严密观察有无心率缓慢或心律失常。

3讨论

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尽管发生率低, 但死亡率高已引起重视, 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护理水平必须要与之匹配, 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鉴于发生率低、病例较少, 护理经验还有些欠缺, 这对于整体护理在此应用更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心内直视术,纵隔感染,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丁文祥, 苏肇伉.小儿心脏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56-157.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ICU内发生肺部感染38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20人, 女性18人, 年龄最低32岁, 最高68岁, 平均年龄 (52.4±4.3) 岁;进入ICU病房后到行气管切开术时间区间为5~8d, 平均为 (6.2±1.3) d。38名患者中昏迷有29名, 清醒9名, 均发生了一定的肺部感染。

1.2 方法

提取培养这些患者的深部痰液。若患者能自行留痰, 可用温水帮患者漱口, 确认没有食物残渣残留后再行取痰, 取痰时要从下到上轻轻拍击患者背部, 嘱患者深呼吸几次后用力咳出痰液并密封于无菌收集器中。昏迷的患者需要用人工辅助呼吸, 可用负压吸引器收集其深部痰液并密封。痰液收集5~8mL。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进行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 了解导致感染的菌种、药敏性及其分布等信息。经过相应的治疗和临床护理后若72h内患者排痰效果很好, 咳嗽明显减轻即视为治愈;排痰效果较好, 咳嗽减轻视为显效;咳痰量无明显的改变, 咳嗽稍有减轻视为有效[2]。

2 结果

2.1 ICU内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株检出情况

提取培养38名患者的深部痰液并进行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 了解导致感染的菌种、药敏性及其分布等信息。其中, 经过痰培养以及血培养得到的鲍曼不动杆菌为2例, 病原菌占总菌株总数的5.2%;溶血性链球菌为2例, 同样占总菌株总数的5.2%;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有5例, 在总菌株总数中占比13.6%;铜绿假单胞菌为13例, 在总菌株总数中占比34.2%;肺炎链球菌为16例, 占总菌株总数的41.1%。详见表1。

2.2 病原菌株耐药率

用万古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和红霉素对培养的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 结果详见表2。

2.3 临床效果

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 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改善较为明显, 其中痊愈14例 (36.8%) 、显效19例 (50.0%) 和有效5例 (13.2%) 。

3 讨论

根据本实验的数据可以发现气管切开的患者在ICU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氯西林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分析患者的感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ICU病房为医院内感染的高发区, 易发生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呼吸机内可能存留这些致病菌, 若呼吸机的清洗杀菌不够彻底, 同样容易导致肺内感染的发生;患者由于进行气管切开术, 呼吸道直接暴露在空气内, 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 由于昏迷患者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都是导致肺内感染的重要因素[3]。

在护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住院环境的护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尽量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定时对ICU内空气进行消毒, 保持良好通风。维持适宜的空气湿度与温度;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护理人员要做到洗手彻底, 规范操作, 佩戴口罩, 定期消毒器械;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要做到动作轻柔, 勿将细菌带入患者气管,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湿化气道;定期清理手术切口并定期消毒, 按时更换纱布并保持干燥;对于需要鼻饲的患者要做到鼻饲半小时内不能取痰, 避免胃内容物进入气管。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 经过有效的护理患者的转归较好。

综上所述, 探究肺部感染原因、加强管理ICU内环境、正确使用并适当湿化呼吸机以及加强感染后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及预防肺部感染。

摘要:目的 讨论研究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8例气管切开ICU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提取培养这些患者的深部痰液并进行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 了解导致感染的菌种、药敏性及其分布等信息。探讨其发生感染的原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结果 经过深部痰液提取培养共获得溶血性链球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13例、肺炎链球菌16例,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发生感染主要由ICU病房无菌环境遭到破坏、呼吸机的使用和患者呼吸道内防御系统损伤有关。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 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改善较为明显, 其中痊愈14例、显效19例和有效5例。结论 探究肺部感染原因、加强管理ICU内环境、正确使用并适当湿化呼吸机以及加强感染后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及预防肺部感染。

关键词:肺部感染,气管切开,ICU,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婷.气管切开病人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 2013, 7 (4) :111-112.

[2]许艳萍.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6) :189-190.

预防普外科伤口感染对策及护理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76-01

普外科与其他的科室不同,平常接待的多为急诊?危重症的病人,手术的类型较多,较复杂,因此,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切口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的时间,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造成伤口感染的原因较多,可能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耐药菌的传播,也可能是医疗环境污染造成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伤口感染率,本文以12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为例,研究预防傷口感染的对策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我医院普外科的住院手术患者128例,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4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19至68岁,平均年龄44.5岁?住院时间为6至15天,平均住院时间为8.5天,手术时间为0.5至6小时,平均手术时间为1.9小时?治疗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18至69岁,平均年龄45.1岁?住院时间为5至16天,平均住院时间为8.7天,手术时间为0.5至6.1小时,平均手术时间为2.0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对病情的观察以及伤口的处理,治疗组采取特殊的护理方式,包括手术前的心理护理以及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等?

1.2.1 术前护理

第一,在患者进行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在手术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的整个流程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还可以给患者多讲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的配合治疗,消除恐惧?忧虑的心理状态?另外,指导患者提前为术后的相关运动做准备,比如术后如何翻身?咳嗽?深呼吸等?

第二,要指导患者做好术前的准备?患者需要在手术的前一天清洗皮肤,并更换干净的衣物?在手术前一小时要检查手术区域的皮肤是否完好,不能发生任何损伤,毛发密者?影响手术这要剔除术区的毛发?其次,手术前12小时就要禁食,对于要进行肠道手术的患者在术前2至3小时要清,避免由粪便造成的腹腔感染?对于要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要做好手术前的胃管留置,以免胃内的残留物造成伤口的感染?再次,患者要在手术前保证充分的睡眠,对于失眠的患者,可以服用少量的安眠药?患者在手术前一定要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手术室要做好清洁工作,保证手术环境空气的通畅,手术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术前的身体检查工作,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2.2 术后护理

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为患者定时换药,在换药时要注意保持无菌的条件,防止伤口的感染,在换药时要观察伤口是否有渗出的情况,还要时刻注意引流管通畅与否,并记录引流液颜色?流量以及形状的变化?另外,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在术后先食用一些流食,然后逐渐增加,主要食用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保证患者术后的营养?当患者出现身体不适或者心理的紧张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此外,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运动,以促进术后各脏器功能的恢复?时刻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出血的状况,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引流液的颜色来判断出血量,对于出血量较小的患者,可以采用加压包扎或者止血剂的方法来减小出血量,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让医生查明出血原因,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各项操作的时候,要保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防止出现伤口感染?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同时要保证伤口的干燥?当患者的伤口裂开时,要重新到手术室进行缝合?要鼓励患者在术后8小时内进行排尿,必要的时候可以在无菌的条件下使用导尿法,可以有效的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当患者逐渐恢复后,要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防止形成静脉血栓?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综合的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检验,当P<0.05时,检验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有6例,感染率为9.37%,治疗组中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感染率为3.13%?治疗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伤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造成伤口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外源性病原菌的入侵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医疗环境被细胞污染所造成的?为了有效的降低伤口感染病例的发生,我们需要对普外科的手术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同时提高护理的质量?首先,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伤口发生感染;其次,要保证所有的操作都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及时更换医疗器械并消毒,同时保证患者伤口的清洁,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再次,对抗生素的使用要合理,防止微生态失衡的发生;最后,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保证乐观的心态,多食用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增加对病菌的抵抗力?

综上,合理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12例[J].医学信息,2014,(6):387-387,388.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 第12篇

*P<0.05;**P<0.01。

1 资料与方法

1. l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分娩的产妇600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4.5岁。孕龄37~42周,平均39.5周,均为单胎阴道分娩。2006年5月—2007年4月的300例为对照组,2007年5月—2008年5月的300例为舒适护理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和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舒适护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干预措施:(1)采用“一对一”责任助产,做好心理护理及耐心的解释工作,讲解分娩知识,向产妇解释接产的过程,并告诉产妇配合的要领,指导正确的呼吸方法,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增强分娩的自信心,产后进行健康宣教。(2)告诉其疼痛的机理、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加自信心和自控感。教会产妇自我减痛及放松的技巧,帮助产妇按摩、热敷紧张酸痛部位,减轻疼痛。(3)体力允许的初产妇,可鼓励其取自由舒适体位或在助产士协助下在室内做适量活动,促进产程进展。对于对宫缩耐受力差、体质较弱的产妇,可摇床取半坐卧位或侧卧位,减轻疼痛。(4)向产妇讲解进食的重要性,鼓励产妇在宫缩间歇少量多餐,摄取清淡易消化且高能量的流质饮食,以补充消耗,增强体力。(5)允许家属陪护,与产妇家属、朋友沟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对产妇精神上、情感上的支持。(6)提供温暖、舒适、清洁、宁静和安全的待产室及分娩室。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50%~60%,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照射,降低空气含菌量。(7)分娩结束后,给予会阴冲洗、50%硫酸镁湿热敷及烤灯照射等对症处理,并协助勤换会阴垫,保持会阴清洁干净,以防感染。(8)保持新生儿的皮肤干燥、清洁,用5%聚维酮碘作脐部皮肤消毒,加强新生儿的眼部护理,加强新生儿沐浴室监护,对产妇、家属进行脐部护理宣教和指导。

1.3 观察指标

自制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产妇心理舒适度、生理舒适和产妇满意程度[3,4]。心理舒适病例数包括舒适、较舒适两类;生理舒适病例数包括舒适、较舒适两类。记录产妇的总产程,检测产妇阴道感染情况,检测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5]。

*P<0.0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助产质量的评价比较

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总产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生理舒适率和心理舒适率以及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2.2 两组产妇、新生儿院内感染率的比较

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母婴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1995年Kolcaba提出了舒适护理理论,将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相结合,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促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将舒适护理在产程中运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产妇在分娩前以及分娩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感,导致睡眠质量受到影响[6],这些负性情绪对产妇的分娩过程以及新生儿的健康存在严重的影响,如疼痛感加重、产程延长、胎儿缺氧等。有研究表明,舒适护理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3];同时,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并能积极主动配合医疗护理活动,为顺利分娩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舒适护理的产妇其心理舒适程度和生理舒适程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产妇,同时对助产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舒适护理对产妇的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都起到减轻的效果,从而使产妇建立分娩的自信心,进而密切配合产程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舒适护理对产程亦有明显的减少效果,进而减少因产程过长导致的产妇膀胱阴道瘘或阴道直肠瘘,也可减少由此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影响。

有研究表明,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率达9.74%[7],可见母婴医院感染可能性极大。由于妇女妊娠晚期及临产后生殖道原有的生理防御功能,如阴道的自洁作用、宫颈勃液栓等均被破坏,后期生理性贫血,产前情绪焦虑,临产后体力消耗、失血等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而且分娩助产操作、会阴切开或剖宫产操作,都会使组织损伤相对增加,切口暴露时间长,局部组织受刺激,引起水肿压迫,使血供中断或减少,均可造成产妇的感染[8],而新生儿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对一般致病菌亦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因此,防止母婴感染亦是产房护理工作的关键点之一。本研究通过舒适护理,降低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提示我们,舒适护理为母婴的健康做了更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萧丰富.肃氏舒适护理模式[M].第6版.香港: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5.

[2]李艳丽.浅谈舒适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3) :219.

[3]卢小玲, 秦银波.娩期产妇的舒适护理[J].中华护杂志, 2007, 4 (6) :544-546.

[4]陈素珍.舒适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 2006, 24 (6) :503-504.

[5]王枢群, 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274.

[6]陶春莲, 罗莉莉, 罗琳虹.产妇产前焦虑抑郁情绪对分娩过程生物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 2007, 9 (12) :1660-1661.

[7]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3, 28 (6) :526-527.

上一篇:护理记录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