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关键之战

2024-07-13

移动互联网关键之战(精选6篇)

移动互联网关键之战 第1篇

3G精彩纷呈, 4G呼之欲出

3G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多媒体通信进行了结合, 成为新一移动通信系统。3G下行速度峰值论可达3.6Mbit/s (一说2.8Mbit/) , 上行速度峰值也可达384kbit/s, 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 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从而为移动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具有3G无法比拟的优势, 突出表现在其无线传输速度可达到每秒100Mbps以上, 这种速度是3G理论峰值速度的30倍左右。由于4G技术的复杂性, 目前业界大多采用LTE技术实现从3G向4G的过渡。目前LTE技术在国际上分为TD-LTE和FDD–LTE两个版本, 从全球来看, 绝大部分国家的运营商都采用FDD-LTE的模式, 只有中国的CMCC和日本的SoftBankM o b i l e宣布采用TD-LTE。

根据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在2012年6月15日更新的《L T E演进 (Evolution to LTE) 》报告, 确认全球已有80张LTE网络正式商用, 有327家运营商承诺部署LTE商用网络, 或正在从事试点、技术测试和研究。我国的运营商也在积极投入LTE网络的研究与建设, 中国移动已经在我国上海、杭州、南京、广州、广东深圳、福建厦门六城市开展了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和北京示范网建设, 并计划在2012年将TD-LTE投入商用化, 拥有40个实验网和10个商用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移动互联网就会进入到4G时代。

SOA日渐成熟, 云平台重装上阵

S O A (s e r v i c e-o r i e n t e d architecture) 是一个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 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这样的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云平台是近些年的热门词汇, 按照服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的IaaS、将平台作为服务的PaaS和将软件作为服务的SaaS。云平台的两个招牌特性是虚拟化和分布式, 它们为云平台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SOA正从概念炒作回归到脚踏实地的业务应用中来。根据百度指数可以看出, 媒体对SOA的关注度在下降, 而实施者对SOA的关注度却呈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

eBay在2011年1月底发布了基于SOA的Turmeric平台, 提供了对SOA服务及其消费者的开发、部署、保护、运行和监控等方面的支持。Layer 7科技公司也在2011年开通了Web API管理新门户, 为其SOA产品保驾护航。在我国, 山西移动和江苏联通也分别基于SOA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和简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中国移动的全新NGBOSS系统是完全基于SOA架构进行设计的。

关于SOA和云计算的关系, 自从云计算概念提出至今, 始终是产业界、学术界和用户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业界观点大致归为三种:一是SOA和云计算融合发展, 二是云计算将取代SOA, 三是SOA“包含”云计算。SOA工作组支持第一种观点。工作组专家认为, SOA是云计算的关键支撑技术、云计算是SOA的重要应用场景。SOA是云计算SaaS和PaaS层应用的主要开发方法, 基于SOA的云平台更能发挥出其价值。2011年出版的《云计算与SOA》中这样描述云计算和S O A的关系, “云计算与S O A合作时会带来巨大的价值, 可以把云计算当作S O A向云平台中的资源的扩展;云计算提供了S O A可以按需使用的I T资源;SOA可被用作利用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实现手段。”在汇集IBM首席SOA架构师、Oracle架构师及众多业界知名专家参加的“圆桌论坛:SOA与云计算”中, 多数专家认为SOA和云平台的融合是未来的方向, 各主流厂商也都积极开展相关平台的整合工作。2011年2月MuleSoft发布了下一代PaaS整合服务iPaaS;Talend在云计算展览会上宣布, 即将发布云端企业统一整合平台;微软也在2011年12月底发布了一组称作Windows Azure Service Bus EAI的预览版服务, 用于实现云端应用于本地 (onpremise) 业务系统的连接。从以上材料不难发现, SOA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 云平台通过与SOA的紧密结合呈现出重新整合的趋势。

Widget前景广阔, Mashup如影随形

Widget (微件) 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运行在终端设备上的一种基于Web浏览器/Widget引擎的应用程序, 它可以从本地或互联网更新并显示数据, 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跨平台跨终端的应用开发关键技术。

Mashup即网络聚合应用, 就是从多个分散的站点获取信息源, 组合成新网络应用的一种应用模式。Mashup具有开放性, 异步获取和展现及易于开发的特性。

Widget/Mashup相结合, 有利于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发出更加丰富的应用。通过Widget, 用户可以定制实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充分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屏幕, 更加快速、直接、方便的访问移动互联网;而Mashup则使得移动终端用户只需要获取特定的服务和内容, 有效的地减少冗余的数据传输带来的额外流量, 同时Mashup应用生成的内容与移动网络的信息传递能力和通信能力相结合, 利用通信的Qos保障, 可以极大的提升用户体验。

W 3 C从2 0 0 6年开始关注Widg e t, 并于2 0 0 8年4月发布了Widget 1.0版本规范, 对打包、配置、数字签名、更新等进行了要求。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 (OMTP) 针对Widget和Web技术设立了开源BONDI项目, 并正式发布了BONDI 1.0规范, 对移动设备底层能力调用的安全架构和接口进行了标准化。JIL (Joint Innovation Lab) 联合创新实验室实现了不同的widget应用在多个手机平台或操作系统上无差异的运行, 发布了JIL Widget标准1.0、JIL Widget SDK并创建了开发者社区。手机厂商以Apple公司为代表, 其iPhone+AppStore的成功引爆了应用商店和移动Widget市场, 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等手机终端厂商也都纷纷推出完整的移动Widget解决方案。为智能手机提供开放平台的厂商也利用对手机OS的掌控推出各自的移动Widget方案和应用商店, 以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Microsoft公司在Windows Mobile平台支持Widget, 并建立了Windows Marketplace, Google公司在Android平台支持Widget, 并推出Android Market。运营商则凭借其庞大的客户群和终端定制等优势, 建立其移动Widget引擎, 来实现真正跨平台和开放的移动Widget业务, 推出应用商店、行业应用、移动广告等增值服务。

Mashup被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为未来十年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截至2012年7月4日, 在ProgrammableWeb上注册的Mashup总数已经达到6697个,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就有40个新的Mashup应用。从ProgrammableWeb上关于Mashup应用分类的统计饼图中不难看出Mashup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应用种类非常丰富。如图3所示。

IT界知名公司看中Widget与Mashup结合带来的巨大商机, 纷纷推出自己的相关产品。Intel早在2008年4月就发布了一种名为Mash Maker的网页插件, 用于将任何网页变成一个Widget, 然后把这些网页Widget混合在一起构成新的网页。IBM在2010年11月发布了IBM Mashup Center, 在其中集成了Lotus Widget Factory, 方便开发人员迅速而直观的完成Widget创建任务, 并支持自动将Widget部署到Mashup服务器。各种利用Widget和Mashup的互联网应用更是不胜枚举, iGoogle、Mugsho、Netvibes……Widget前景广阔, Mashup如影随形。

结语

移动互联网关键之战 第2篇

时间:2014-01-07

自2002年起,关键词广告就成为网络广告中市场增长最快的网络广告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的不断深入发展,易查关键词广告凭借其移动端的强大优势,成为目前移动营销的重要方式。

在传统PC端,百度的关键词广告是最有影响力的付费搜索引擎营销方法之一。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特征:全民向移动互联网迁徙,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而风向标--移动广告相比2012年增长率是79%。这也给早就专注移动广告的易查关键词广告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作为中国第一家发力手机搜索引擎的企业,易查搜索有着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用户积累,易查关键词广告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法宝。

先来看一组移动广告的数据:国外,Facebook三季度广告收益18亿,移动广告收入近半,而Twitter12月发布移动广告新产品,受此消息影响股价大幅上涨近6%。这些动向都在为移动广告提供加速的力量。天猫双十一期间来自移动端的收入就高达50多亿,是传统零售巨头沃尔玛中国所有门店一个月的销售额总和。专家评价,移动互联时代的冲击和机遇是并存的。

移动互联网成功的关键:生态系统! 第3篇

Strategy Analytics研究发现, 自2009年至今, 全球移动互联网的产业价值 (包括用户消费和广告收入) 将翻一番, 从900亿美元增长至超过1800亿美元。面对如此高速发展又巨大的市场, 各类公司竞相争锋, 可是, 这并非一条康庄大道。

那些“吃螃蟹”的企业

第一批绊了跟头的是移动运营商。当初移动音乐开始受欢迎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争先恐后的开起了各自的音乐商店, 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销售铃声、彩铃到全曲下载以及后来的流播放。到今天, 运营商音乐商店经营业务几乎又回到了最初的铃声和彩铃, 因为全曲下载和流播放等更新更丰富的业务基本被后来的跨平台服务商抢去了, 如中国市场上的QQ音乐、多米音乐, 以及国际市场上的Spotify、Pandora等。

另一个运营商的失败尝试是应用商店。快速发展的苹果应用商店, 让部分运营商把自身冷清了多年的应用商店重新大力推广, 更多以前没有类似经营内容的运营商也纷纷加入行列。然而多年后, 仍没有一家运营商的应用商店能取得长足成长或真正赢得开发者的认同。

手机制造商也积极进入移动互联网产业, 部分公司取得了成功。苹果和谷歌改变了游戏规则, 软件开发公司可以向移动应用商店提交他们开发的应用产品, 并在几天之内就可以向消费者销售, 苹果和谷歌还提供颇有吸引力的收入分成。相反, 运营商却经常被“大公司”心态牵绊, 只对它们首肯的少数公司开放, 从而抑制了创新。同时应用开发公司与这些国际巨型运营商的法律部门的合同谈判通常要会花上数月的时间。很多运营商还高估了自己的分成能力, 希望取得收入的70%, 正好与苹果和谷歌的分成比例相反。所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应用开发公司的盈利能力, 使他们无力投入优秀新产品的开发。

为了满足消费者“把互联网装在口袋里”的需求, 传统互联网公司也大举进入移动领域。不过即使那些最成功的公司也经历了曲折。Facebook从桌面起家而且异常成功, 扩展到移动领域的时候却颇挣扎了一番。迟至今年4月Facebook还推出了作为智能手机用户界面的Facebook Home, 试图全程控制用户的使用经验。HTC同时推出了一款以Facebook Home为中心的智能手机。结果无论是Facebook Home本身还是HTC的这款手机都受到了如潮的恶评, 最多听到的不满包括使用其他应用和插件很困难。Facebook和HTC都没有意识到, 虽然用户喜欢社交, 但是没有人愿意他们的手机完全被一个社交功能所控制, 这便是阻断第三方创新带来的负面效果。

另一方面, 很多直接从移动互联网起家的公司却能一击中的。近年来对运营商的价值和利润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移动即时通讯了。从一开始, 这些新型服务就解决了消费者在传统的运营商短信服务上无法得到满足的两项需求:功能丰富包含多媒体和社交, 同时“免费”。从风靡日韩的Kakao Talk、Line Messenger到流行欧美的Whats App, 这些服务丰富了原本微软的桌面即时通讯 (Live Messenger) 和黑莓封闭系统的移动即时通讯 (BBM) 的功能并且实现了跨平台。同时其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除了长久以来的收费使用和广告以外, 很多此类即时通讯服务还成了应用、游戏和虚拟产品的销售平台, 用户完全不用再回到电脑前去完成增值交易。

这也带来业界两类反应。第一种来自运营商。一开始很多运营商试图限制这些服务, 如部分运营商至今还禁止此类业务在其网络上运行。随着限制失败, 部分运营商转而模仿。从中国电信到西班牙电信, 运营商们或通过内部开发, 或通过兼并, 或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纷纷推出自己的即时通讯服务。

另一类反应来自传统互联网公司。谷歌用Hangout代替了原本为桌面设计的Google Talk, 并且预装在安卓手机上, 功能与桌面版本类似但是为移动终端进行了优化。腾讯则推出了微信, 它从开发伊始就是针对移动终端的, 并且不断有新功能加入, 其成功已是路人皆知。

绕不开的生态基石

那么从各类公司进军移动互联网的成功与不甚成功的案例中可以得出什么共性的经验呢?

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显示, 最主要的一点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苹果和谷歌有实力来驱动生态系统, 这是它们成功的关键。企业难以事事亲历亲为, 但是通过打开能带来收益的生态系统的大门, 会有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来完成其他的事情。因此, 一家公司打算进入移动互联网, 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先进技术或服务, 而是应先给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确定最佳位置, 从而使自己的资源得到最优的回报。

这一点对移动运营可能尤其有参考意义。过去运营商试图在任何一项用户感兴趣的服务上有所作为, 但总是失败多于成功,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运营商的公司特性。今天全球各地的主要移动运营商早年都是大型的全网型电信公司, 无论是长年积淀的公司文化还是公司的庞大规模, 都决定了它们缺乏直接参与移动互联网竞争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 移动运营商的资源也理应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发挥更佳的作用, 这关乎运营商在产业中如何定位, 同时也与运营商如何以自身的资源创造一个多方受益的生态系统有关。以下两个案例可以说明运营商有能力也理应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是用户购买移动应用时的运营商代收费, 包括直接的收费下载和中国市场上很普遍的“免费增值”模式。这里运营商扮演的是催化助长的作用:根据微软近期公布的数据, 在有运营商代收费的市场, 应用开发者从每一个活跃用户身上取得的收入将三倍于没有代收费服务的市场, 而在信用卡支付更为有限的新兴市场, 这一效果将达到六倍。所以更多运营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将有利于创造一个多赢的生态环境。

另一个案例是移动支付。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领域,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 全球由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NFC) 支持的移动支付金额, 将从今年的18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480亿美元。这又是关于生态系统:任何单独的一方, 无论是手机厂商、金融服务机构还是运营商或零售店都没有能力单独推动这一产业的前进, 但是运营商在保证交易安全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移动互联网关键之战 第4篇

随着第三批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发放, 整个虚拟运营商的产业阵营越来越庞大, 围绕虚拟运营商的发展问题也引发了业界的诸多探讨。尤其如何实现差异化的模式创新, 塑造新型的商业模式, 对于各获牌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如今各获牌企业已经进入正式运营阶段, 而作为商业零售的典型代表, 苏宁在虚拟运营业务方面也表现出了相当个性化的业务模式, 本期《通信世界》独家专访了苏宁互联副总经理王帅, 为我们解读苏宁互联的运营策略。

形成O2O立体服务体系

《通信世界》在业务模式方面, 苏宁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那么线下体验店的发展模式效果如何, 近期又有哪些新的业务模式?

王帅:凭借苏宁集团在购物、金融、社交、视频等多产业链的资源平台, 苏宁互联打造了以基础通信产品为基础, 特权产品、增值应用产品、促销产品、硬件产品、泛产品等协同发展的多维度产品体系。目前我们在全国的28省均建立了苏宁互联服务专区, 这种面对面的线下服务方式也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近期, 我们除了将全面开放全国28个省、61个城市的苏宁互联业务外, 还将重点打造全新产品, 实现用户余量不清零、可分享、可结转等需求。

《通信世界》随着虚拟运营商正式迈入运营期, 面向用户的综合性服务也在考验着各家虚拟运营商的运营能力, 目前在170客户的服务方面, 苏宁互联的支撑能力表现如何?

王帅:依托于集团海内外600多个城市的连锁网络覆盖, 苏宁互联已在全国28个省、61个城市完成三百多家苏宁互联门店专区建设, 为用户提供近在身边的线下服务;在线上, 苏宁互联为用户提供网厅、掌厅以及微博微信等个性化服务渠道;同时, 作为惟一一家获得4PS国际标准认证的虚拟运营商, 苏宁互联10035客服热线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服务。凭借集团020优势, 苏宁互联完成了线上、线下以及在线客服的O2O立体服务体系, 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

以商业零售为核心加快转型

《通信世界》苏宁互联自正式放号以来, 用户规模拓展情况如何, 是否达到了苏宁的预期?

王帅:自5月正式放号以来, 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差异化营销方式以及全渠道服务体系的建设, 苏宁互联用户稳步增长, 目前已处于虚拟运营商第一梯队, 基本达到预计。

《通信世界》对于移动转售后续的发展模式, 贵公司是如何定位的?

王帅:从业务出发点来说, 苏宁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 是围绕商业零售这一经营核心布局拓展, 充分发挥苏宁自身庞大的零售业务和互联网产品资源的价值, 为互联网转型增加入口通道。

在紧扣这一战略定位的基础上, 后续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进一步整合集团产业链资源, 实现通信与购物、娱乐、理财等多维度交叉优惠模式, 满足用户需求;另一方面, 加快产品创新, 深度挖掘细分市场需求, 实现用户规模持续增长。

未来三年国内转售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

《通信世界》对于虚拟运营商当前的发展现状, 目前业界也有一些讨论, 部分虚拟运营商企业对于虚拟运营产业的发展环境也表示忧虑, 对此苏宁互联如何看待当前的虚拟运营产业发展?

王帅:2013年1月工信部发文放开民营资本进入移动通信领域, 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申请移动通信转售试点牌照参与通信产品转售。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国内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能力, 激发创新活力。所以, 虚拟运营商的出现与发展, 对用户而言将是利好, 因为竞争的加剧会促使移动通信业务服务水平提升, 用户也将随着虚拟运营商的吸引政策而得到更多的增值服务或者其他形式优惠。

初步估计, 未来三年内, 国内转售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目前, 虚拟运营商在具体的业务经营中, 如果单做批发业务来转售赚取价差的话, 基本不会有太多获利空间, 更谈不上让利于消费者了。所以, 各虚拟运营商基本都将通过与自身经营业务相结合, 通过打通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讯这一重要入口, 推动自身资源价值的更大化, 而这也将是虚拟运营商在接下来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

《通信世界》从整个产业层面来看, 您认为虚拟运营产业的发展还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王帅:第一, 虚拟运营商发展用户成本过高, 市场竞争乏力。

第二, 发展资源受限。目前各大运营商4G网络已陆续实现全国开放, 但虚拟运营商170用户还不能享受4G网络服务。同时, 码号资源受限。

移动互联网关键之战 第5篇

如何建立健康的移动互联网安全市场,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高级安全专家来晓阳对此提出了三个建议。首先是立法问题。来晓阳认为, 从垃圾短信治理开始就一直面临着立法缺失的问题, 一般社会都认为像垃圾短信、骚扰电话、手机病毒等, 运营商有责任去解决。但是运营商实现这些防护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通讯流量检测的问题。

“我觉得这方面有相应法律来规范, 制定相应的权利非常有作用。如果能够尽快完善这方面立法, 能推动整个产业链更加健康地发展, 推动手机防御病毒工作更加有利地开展下去。否则, 无法可依从长远来看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

来晓阳介绍, 立法还包含另外一个层面, 就是在立法和执法上, 加强对病毒源头的追查。实际中, 虽然从网络的角度来看安全防范技术是主动, 但是在某一方面还是被动的, 运营商只是在网络上把这个病毒杀掉了, 但是没有追查谁在产生这种病毒, 并且追究相关的责任。从病毒源头解决防范, 比杀毒软件简单地拦截有效得多, 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

其次是合作的问题。来晓阳表示, 病毒拦截有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尽可能快地在一个病毒出现之后发现这个病毒, 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现在出于商业的考虑和沟通协调上面的问题, 实际上运营商互联网安全中心各个防病毒厂商、各自都掌握了一部分手机病毒的特征, 但是并没有形成合力。如果主管部门能够牵头及时掌握这些信息, 在利益共享的情况下掌握这些信息, 才有可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让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对病毒进行封堵。

移动互联网关键之战 第6篇

当前, 我国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随着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多, 城市交通状况不断恶化。这其中既有道路资源不足的因素, 也与车辆信息化水平不高、交通管理智能化不够有关。据悉,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目益增长的汽车数量与有限的道路资源之间的矛盾, 以及消费者与日俱增的信息服务需求与传统汽车封闭信息之间的矛盾。车联网的出现使这些难题有望得到解决。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 有着很好的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和市场应用前景。发展车联网, 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有利于促进车上信息消费。车联网融合了汽车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服务、无线通信等多项产业。研究发展车联网, 对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提升作用, 而4G移动通信系统的成功商用为车联网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关键的无线信道资源。

车联网是指通过在车辆上装载电子标签或车载终端, 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 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进行有效监管和提供信息服务[1]。车联网主要采用GPS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 通过整合车、路、人各种信息, 提供给车主和城市管理者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日益成熟, 但是成千上万行驶中的汽车却成为信息孤岛, 给广大车主和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不便。研究发展车联网, 将一辆辆汽车作为信息节点接入信息网络并为其提供信息服务, 是汽车产业、信息产业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1 车联网的典型运用模式

针对汽车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和车主、交管部门的现实需求, 基于当前的技术可行性, 典型的车联网系统应能达成智能导航、智能交管、智能报警、智能驾驶、智能防盗、车间通信、信息发布和休闲娱乐等功能[2]。车联网的运用模式如图1所示。

(1) 智能导航。车载终端在电子地图上设定起止点后, 导航系统给出所有可能的路径, 并自动向信息中心请求下载各条路径上的车辆位置和速度信息, 从而得到各条路径的拥挤程度和通行速度, 并在电子地图上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分显示, 给出最畅通路径和耗时最短路径建议。在车辆行驶过程中, 导航算法会自动根据交通状况的变化实时给出路径修改建议。到达目的地后, 车载终端可自动向信息中心查询下载周围停车库的位置和空闲信息并显示。图2所示为智能导航给出从陈家坪至大坪的所有3条路径, 其中红色路段表示当前非常拥堵, 蓝色路段表示缓堵, 绿色路段表示畅通。

(2) 智能交管。公安交管部门可以安装部署车联网信息中心, 实时接收各车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和状态信息, 并可在信息中心大屏幕上根据选定的范围动态显示车辆图标, 从而可灵活查看市内各区域车辆密度和通行速度, 实时掌握市内交通态势。根据车载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和本路段限速数据, 若有车辆超速, 则可在信息中心大屏幕上闪烁该车图标示警, 并自动将该车超速信息记录在系统数据库中。车主也可从信息中心查询下载违章信息。图3所示为智能交管展示的城市实时交通态势, 其中红色路段表示拥堵, 黄色路段表示缓堵, 绿色路段表示畅通。

(3) 智能报警。当有事故、抢劫、绑架等特殊情况时, 车载终端可一键报警, 自动向信息中心上报报警信息和位置信息, 同时信息中心大屏幕上该车图标会自动闪烁声光示警并给出位置和车辆信息, 信息中心可直接与该车进行话音或视频通信以确认报警信息。车主可通过车载终端一键向周围车辆群发求救信息, 周围车辆车载终端上该车图标即可自动闪烁示警并显示车牌号码、车型等相关信息, 便于车主第一时间获得救援。图4所示为前方车辆发出一键求助信号后, 本车终端上即可显示该车相关信息。

(4) 智能驾驶。当车辆超速时, 车载终端可以发出声音提醒。本车终端并可自动向信息中心请求下载周围车辆位置和速度信息, 并在导航系统的电子地图上以图标进行显示。当有车辆距离本车过近或有碰撞危险时, 发出声音报警, 报警门限可根据两车绝对车速和相对车速设定相应的车距值。

(5) 智能防盗。车联网终端可隐蔽加固安装, 若该车被盗, 则信息中心大屏幕可根据该车识别码实时显示该车位置和行驶路径。

(6) 车间通信。车主可以通过车联网终端与指定号码或指定区域的其他车联网终端进行话音和数据通信。车主也可通过车联网终端直接与车联网信息中心进行通信以查询相关信息。图5所示为相邻车辆发现异常后通过车间通信功能进行提醒, 本车终端即可出现提醒信息。

(7) 信息发布。公安交管部门可通过车联网信息中心下发通辑头像、路况信息、天气信息、交管信息等;商家可通过信息中心发布广告;车主也可通过信息中心发布寻人、寻物启事等。图6所示为公安部门发布逃犯头像, 车主若发现逃犯后可一键智能报警。

(8) 休闲娱乐。在车辆行驶过程中, 车上人员可通过车载终端与附近或指定区域、指定号码的其他车辆进行聊天、讨论, 或从信息中心点播下载音乐、视频打发时间, 也可通过信息中心查询餐饮、娱乐信息。

2 车联网系统结构设计

设计的车联网系统样机为C/S结构, 包括车载终端和车联网信息中心两部分[3]。信息中心作为服务端, 车载终端作为客户端。车联网信息中心是车联网的核心, 包括数据库系统和信息中心平台软件。车载终端储存有与车辆一一对应的身份识别信息, 并集成GPS导航定位模块、4G移动通信模块、车辆信息采集处理和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

系统运行后, 车载终端通过4G网络实时向信息中心上报自身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和状态信息。信息中心对车辆上报信息进行存储处理, 并根据终端的请求下发相关车辆的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车载终端收到信息中心下发的信息后, 经过处理形成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 包括智能导航、智能交管、智能报警、智能驾驶、智能防盗、车间通信、信息发布和休闲娱乐等。车联网的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

3 车载终端设计

车载终端采用ARM嵌入式系统, 集成了GPS导航定位模块和4G移动通信模块, 研制开发车辆信息采集处理和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4]。车载终端通过GPS模块获取车辆位置、速度信息;通过4G模块向信息中心上传车辆信息和请求指令, 并下载信息中心返回的数据。针对不同的应用, 车载终端对返回的数据分别进行处理显示, 并给出路径选择建议等结果。人机交互模块通过触摸屏或话音接收车主指令, 通过屏幕显示和声音提醒的方式展示指令执行结果。车载终端结构框图如图8所示。

4 车联网信息中心设计

车联网信息中心包括车联网数据库和信息中心平台软件[5]。信息中心可安装部署在公安交管部门或车管部门, 通过有线方式与4G移动通信网络连接。信息中心实时接收各车载终端上报的车辆状态信息和用户指令, 将各车状态信息存入数据库, 并根据用户指令检索数据库, 将符合要求的结果数据下发回相应车载终端。

信息中心平台软件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和道路限速等交管信息, 可将数据库内车辆位置和速度信息在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通过查看电子地图, 信息中心可实时监控全市交通状况, 对道路事故及时发现, 并对超速、闯红灯等车辆违章信息自动录入。信息中心还可提供信息发布、音乐视频下载等增值信息服务功能。

5 结语

当前, 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对车联网的网络结构、服务类型、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 但限于目前的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带宽不足以支撑车联网的高速数据需求, 从而限制了车联网产品的实际应用。随着4G移动通信系统的成功商用, 这一瓶颈问题已经解决, 车联网必将迎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好局面。通过样机验证, 系统可提供多种车上信息服务, 有效提高了车辆信息化水平, 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车联网将有可能实现无事故、不堵车、无人驾驶、智能交管等理想的交通状态, 在车辆驾乘和城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车联网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需求。4G移动通信系统为车联网的实用化提供了关键的无线信道资源。为了使车联网尽快投入使用, 研究了车联网的运用模式和系统结构, 设计了车载终端和车联网信息中心, 创新性地提出了智能导航、智能交管、信息发布、车间通信等车上应用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案, 并研制了系统样机。通过样机验证, 系统可提供多种车上信息服务, 可有效提高车辆信息化水平,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车辆管理水平。

关键词:车联网,4G移动通信系统,车载终端,GPS定位

参考文献

[1]程学虎, 陈亚峰.车联网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无线电, 2013 (2) :45-47.

[2]王冬, 张菲菲.车联网技术挑战及服务展望[J].物联网技术, 2013, 3 (2) :57-59.

[3]王群.车联网体系结构及感知层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 2012 (12) :1-8.

[4]任红霞.基于嵌入式处理的工程车联网远程监控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3 (11) :2972-2978.

[5]马春红, 李飞.基于云计算环境的车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 (3) :84-8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移动互联网关键之战】相关文章:

移动互联网流量05-22

移动互联网业务06-23

移动互联网语境07-22

移动互联网营销07-24

移动互联网产业07-27

移动互联网阅读08-26

互联网移动互联总结09-14

LTE移动互联网06-02

移动互联网论文提纲08-03

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07-20

上一篇:生态责任下一篇:宏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