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方法范文

2024-07-28

微创方法范文(精选11篇)

微创方法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8例, 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7例, 年龄36~79岁, 平均年龄 (57.5±1.9) 岁。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 证实有颅内血肿及出血灶。

1.2 病情观察

(1) 监测意识:意识状况是分析病情及预后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术后约30min观察1次, 本组中采用GCS记分评定, 对意思状况异常者应高度重视, 如躁动、嗜睡甚至出现昏迷者。 (2) 观察瞳孔:瞳孔变化对分析病因、脑损的定位、病情变化极有价值。监测内容含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等。患者瞳孔缩小后再发扩大, 或瞳孔不等大均提示再出血甚至脑疝形成。 (3)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患者血压宜控制在120~157/67~90mmHg, 以免再次出血。监护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直至平稳[1]。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1) 病情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注意患者的意识状况及瞳孔情况。患者如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甚至喷射性呕吐等临床症状。则有可能发生颅内高压或脑危象等, 应立刻报告医师。 (2) 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开始, 护理人员即要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正确配合整个治疗过程。 (3) 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病情紧急, 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均可能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病态心理, 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 并贯穿整个术前准备中。 (4) 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常规检查, 常规备皮, 禁食禁饮6~8h, 并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2]。

2.2 术后护理

患者从手术室返回病房后, 严密监测患者意识状况、瞳孔状况、肢体活动情况及生命体征状况。术后意识状态是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对于昏迷患者应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用于补充容量及静滴降压药。病情稳定者可留置鼻饲管以补充患者营养。患者常规给予吸氧以改善脑氧的供应。高热患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冰帽降温, 以降低脑细胞代谢, 减少氧的消耗量, 保护脑组织[3]。

2.3 控制颅内压

术后6h患者血压平稳后可抬高床头15°~30°, 根据医嘱予静脉输液并静脉给予抗生素、止血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 并可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 降低颅内压力。记录每日出入量, 患者总输入量控制在2000mL, 以免加重脑水肿增加颅内压力。

2.4 术后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以及吞咽困难及头晕头痛等不适, 且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极易出现各类异常心理状况[4]。在护理工作中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转归及过程。关心、爱护、安慰、体贴患者, 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热情帮助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2.5 饮食护理

清醒患者麻醉消退后可进流质饮食, 根据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逐步改为半流质饮食直至普通饮食。昏迷以及吞咽困难者术后第二天可通过鼻饲管进食, 以流质易消化为主, 如面汤、米汤, 强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2.6 功能锻炼护理

急性期内患者若不能正常活动应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 生命体征平稳后, 应以被动运动为主, 辅以少量主动运动。活动幅度应由小到大,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在活动时肌体的各个关节应沿关节方向全方位活动。同时辅以针灸、按摩等治疗, 最大程度恢复患肢的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 护理体会

微创治疗颅内血肿能够有效地引流颅内出血肿, 迅速缓血肿压迫症状, 降低颅内压力, 手术安全系数高且损伤小。在本项目表明, 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及并发症率取决于精心而又严密的围手术期护理计划, 提高颅内血肿微创消除术手术疗效。围手术期护理可使颅内血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 降低手术风险, 使患者病死牢和致残率显著下降, 提高生存质量[5]。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手术治疗效果与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综合作用密切相关。因而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治疗方案、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工作, 增加患者康复信心, 最大程度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冬娟.颅内血肿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46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2) :160-163.

[2]范长翠.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观察和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9, 30 (14) :1800.

[3]祁亚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3) :139-140.

[4]华琴, 郭桂莲.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护理[J].海南医学, 2009, 20 (7) :307-308.

鼻内镜微创技术 第2篇

市立医院北区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宋升桥2011-3-

31耳鼻咽喉科以孔、腔器官为主,疾病以阻塞性改变、功能障碍或丧失为主要特征。耳鼻咽喉微创外科是通过内镜、显微镜及相关微创手术器械来实现的。他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几乎伴随着显微镜和内镜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近二十年来快速发展成熟起来的内镜、显微镜为鼻内镜微创外科的诊疗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使耳鼻咽喉科学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医疗实践有了质的飞跃。使得耳鼻咽喉科很多原来没有明确诊疗手段的疾病有了诊疗规范,有了明确的诊疗手段,也使得耳鼻咽喉科从传统的以内科保守诊疗为主要特点的科室迅速转变为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外科型科室。

上世纪末是耳鼻咽喉科从传统诊疗手段迅速转型为以内镜,显微镜为特色的微创外科、功能重建外科的重要时期,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的耳鼻咽喉科在各地区的临床诊疗水平处于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存的局面,甚至在一家医院一个科室由于老中青医疗骨干的并存而出现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存的现状,这就给就诊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疑惑,从患者的心理角度讲总认为医生越老水平越高,但这样的心理显然在耳鼻咽喉科存在尴尬局面。

随着鼻内镜检查与手术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

1,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概念:它不是独立的解剖结构,而是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钩突、中鼻甲及其基板、中鼻道、半月裂、前后组筛房、额窦开口、上颌窦开口等一系列结构,该区域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是鼻窦炎发生的关键,如术后产生粘连与闭塞,也是鼻窦炎复发的根源,因此该区域也被称为鼻窦炎的“钥匙区”。

2,中鼻甲在鼻腔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本身的生理学功能,使其成为窦口鼻道复合体最重要的保护屏障。3,鼻腔鼻窦的黏液纤毛输送功能与鼻窦炎的发生和转归有重要关联,鼻腔内任何部位的黏膜接触,都可能造成相关区域的纤毛输送功能紊乱。

4,解剖学异常是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手术中需要处理的重点。

5,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改善以后3-6个月内,炎性水肿甚至轻度息肉样变的黏膜都有可能恢复正常形态或上皮化。这取决于窦口鼻道是否永久引流畅通。

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原则,鼻内镜微创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最初的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发展到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NEMS),手术适应症也得到了明显的扩大:

1,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钩突过度肥大,泡状甲,中鼻甲反向弯曲,下鼻道后穹窿高位等;

2,鼻部常见实质性病灶:鼻息肉、乳头状瘤、血管瘤、恶性肿瘤等。

3,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窦霉菌病等。值得注意的是:引流通道(中鼻道、各窦口)受异常结构、病变阻塞形成引流障碍,与源病灶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加重。

4,鼻颅底相关疾病:脑膜脑膨出、脑脊液鼻漏、垂体腺瘤等

5,鼻眼相关疾病:眶内侧肿瘤、眶内血肿、恶性突眼、慢性泪囊炎等

6,顽固是过敏性鼻炎等

鼻腔结构的异常及病灶往往与阻塞性炎症合并存在,如: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需要手术干预的鼻科疾病很少单发,因此开展的鼻内镜微创技术往往是传统意义上的多个手术的罗列,它往往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传统概念上的鼻息肉摘除术、中鼻甲和/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内筛窦开放术、鼻内上颌窦开放术、上颌窦鼻内开窗术、鼻中隔矫正术等。如:诊断为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需要进行的手术包括下列内容(按收费目录名称):经鼻内镜鼻窦手术、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软骨取骨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上颌窦鼻内开窗术。

鼻内镜微创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手术内容:1,MESSEKLINGER径路:中鼻道外侧壁前缘钩突切除,中鼻甲外侧壁切除(如果中鼻甲的肥大也导致了中鼻道的狭窄),扩大中鼻道空间,建立手术径路;2,经中鼻道空 1

鼻内镜微创技术 间开放额隐窝、前组筛窦、后组筛窦、上颌窦;经后筛开放蝶窦,经额隐窝开放额窦;必要时进行上颌窦鼻内开窗(下鼻道外侧壁)。3,在开放各窦空间的过程中不断的清理病变组织,纠正异常结构。4,鼻中隔偏曲影响到手术径路的建立时,先行鼻中隔矫正;5,下鼻甲的处理。6,经蝶窦进行垂体腺瘤手术、视神经减压手术;7,经纸样板进行眶内手术;8经嗅裂进行前颅底的修复等等。

传统鼻科手术与鼻内镜微创技术对比:

1,传统手术基于间接光源、间接的手术视野(额镜反光提供手术视野的照明)的局限性和条件要求手术

医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创伤的操作,鼻腔粘膜的损伤和小动静脉的损伤会因为没有脂肪衬垫,没有肌肉组织的收缩导致病人持续活动性出血,手术医生无法确定出血点进行精确止血,手术操作是在一边出血一边凭经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进行病灶“抓、撕、扯”式切除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缩短手术时间是降低出血量的最有效措施,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手术器械做得足够一钳定乾坤的大小,钳住病变部位迅速拉扯出来,再迅速填塞止血材料,将鼻腔填满。病人是坐着与医生面对面的接受手术的。病人是清醒状态下的(难以忍受的局部疼痛、相当的心理恐惧、依从性差)。手术的目的是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并不在乎切下的是病变组织还是正常的鼻甲等组织,不能对病灶进行有效乃至彻底清除,不能对异常结构进行有效矫正(鼻中隔除外),更不能有效打开各窦口开放引流。这也是鼻科(尤其是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患者接受传统手术后几乎100%复发而又不愿再次手术的根本原因。

2,鼻内镜微创技术基于内置的视频和光源(硬性内镜视频系统)提供放大数十倍的直接视野,术者左手

持镜(有条件者用持镜固定杆),于显示器上直接观察手术范围的病灶和正常组织,右手持手术器械进行清除病灶保留正常组织的操作。手术是在对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剪切,尽量完整的切除病变的过程中完成的,以矢状位为手术直视方向,对上颌窦,额窦的手术方向是几乎垂直于矢向的,视野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多角度调节变换方向,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带多种角度的镜头和手术器械。手术的目的是清理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组织,精细矫正解剖变异,定位止血,部分填塞,以此尽可能多的改善鼻腔通气、粘膜湿化、恒温、嗅觉等功能。病人是躺着的、通过麻醉科实施控制睡眠的状态下接受手术(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存在的局部疼痛、心理恐惧、依从性差),医生通过视频显示、控制出血、精确分辨组织的情况下完成操作。术后患者反应轻,没有因手术的医疗行为受到不能忍受的痛苦,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该技术同时极大的拓展了鼻科疾病的诊疗范围,在此技术基础上,可以进行脑脊液鼻漏修补,眶减压,视神经减压等跨解剖区域的手术。

3,传统手术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内容乏善可陈,在额镜条件下无法对术后鼻腔深部、中鼻道、窦口等区域

内存在的粘连、水泡增生,粘液潴留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上颌窦内潴留液可通过上颌窦穿刺处理);患者术后随访同样也是取坐位和医生面对面的交流、检查、处理。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在门诊同样适用于术后患者的随访,通过门诊鼻内镜检查系统在视频监视下,让患者躺着接受鼻腔术后的检查处理,处理内容包括:鼻腔痂皮的清理、潴留液通过SUCTION吸出、粘连的分离、水泡的清除、中鼻甲塑形的观察,额隐窝、上颌窦窦口及下鼻道窗的观察,出具检查处理的图文报告等。

微创方法 第3篇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创手术,护理,再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78-0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直接流进蛛网膜下腔而引起,此类患者多患有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疾病[1]。研究资料显示[2],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的发生率约为5~20/10万,死亡率约为1/4。护理工作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以及再出血的发生率[3]。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对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手术后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颅脑CT扫描确诊,其中男性47例,女性42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50.3±3.7岁。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出现剧烈头痛、脑膜刺激、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

1.2 手术方法

依据颅脑CT扫描结果,采用YL-1型微创碎吸针于侧脑室行钻孔抽吸,积血抽吸干净之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冲洗液基本变清后停止冲洗,外接引流袋。

1.3 护理方法

1.3.1 疾病护理:(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意识、脉搏、血压、瞳孔、呼吸、头痛状况及尿量变化等,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升高、瞳孔不等大、头痛加剧、颅内压升高等症状,需立即报告医生,并准备抢救。另外,需注意患者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患者口咽部分泌物及呕吐物,以使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患者剧烈咳嗽时致使脑血管的再次破裂。(2)卧床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至少绝对卧床休息4至6周,且床头抬高到15°~30°,发病的48 h以内最好不搬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期间,患者会有腰和腿部不适症状,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褥疮和便秘症状,护理人员需时常帮患者进行翻身、按摩,从而缓解患者的腰和腿部不适,避免褥疮和便秘,护理人员帮患者翻身时,动作要稳、轻、慢,以免震荡患者头部。卧床达4周之后,指导患者逐渐起床,不可急躁,先垫高床头,作半卧位,以免头部活动过度而引发并发症。(3)用药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常伴颅内压升高、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或是脑膜刺激征等症状,此类症状会导致剧烈头痛。患者入院早期,及时正确的用药在防止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需遵照医嘱,对患者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镇静止痛等治疗。(4)脑护理: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持续低流量的吸氧及头部低温,以改善脑组织缺氧状况及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对于大量出血引起体温升高患者,可给予冰毯以控制体温。

1.3.2 生活护理:(1)饮食指导:患病早期,患者应多饮水,少食多餐,食用营养高、易消化、半流质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富含纤维素饮食。恢复期时,患者饮食营养需全面。(2)排便指导:卧床休息极易造成病人便秘,便秘容易引发再出血,护理人员需告知病人及家属便秘的危险性,指导病人床上排便,指导家属注意调节病人饮食。早期便秘患者可给予缓泻药,必要时可使用低压灌肠。(3)习惯指导:蛛网膜下腔出血极易复发,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疾病恢复期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保持情绪稳定,戒烟戒酒。长期精神紧张、情绪烦躁、暴怒以及思想压力大会致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加速,患者应循序渐进适量运动,增加体力,强化血管功能,并节制情绪。

1.3.3 心理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为突然发病,且病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会造成患者焦虑、烦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病后恢复,甚至会加重患者症状,导致再出血。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耐心的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解此病的特点、发病过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尽快恢复健康。

2 结果

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5例患者发病6~13d后再出血,经治疗护理后所有患者顺利出院,19例伴有偏瘫,康复治疗后生活可以自理。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类常见临床疾病,此病并发症较多,且诱发再出血的因素也多,如情绪激动、过早下床活动、便秘、用力咳嗽、尿潴留等,发病5~11d是再出血发生的高峰期,80%再出血发生于发病后1个月内[4],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关键所在,包括疾病护理,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系统化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系统评估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5]。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发病6~13d后再出血,因发现及时,抢救快速而治愈,住院6~8周后顺利出院。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应热情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使其了解此病的发病原因、特点、疾病恢复期注意事项及预后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至少绝对卧床休息4至6周[6],护理人员要反复耐心讲解绝对卧床的必要性,以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到勤观察、勤擦洗、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和勤交班这七勤。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患者的疾病护理,更要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避免再出血的发生和加快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姜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化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6):91-92.

[2] 叶秋云,陈友军,范凤玲.加强基础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6):121-122.

[3] 黄桂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2):1896-1897.

[4] Mcallister M. Doing practice differently: Solution-focused nurs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3,41( 6) :528.

[5] 董文菊,任华蓉,段柯旭,等.人文关怀式健康教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92-93.

微创方法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治的68例患儿中, 男37例, 女31例, 年龄1.5~9岁, 平均3.9岁、体重11~27 kg。所有病例都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组于2003年修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且无手术禁忌证。治疗前年均发病在10次以上的41例, 5~9次的18例, <5次的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取得儿童家长签字同意后辅以微创治疗,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予以止咳、平喘、抗炎等常规治疗, 病情缓解后, 再辅以微创方法治疗。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异丙嗪 (0.5~1 mg/kg, 最大剂量不超过50 mg) 、阿托品 (0.01 mg/kg, 最大剂量不超过0.5 mg) , 患儿先后采取仰卧位及俯卧位, 按中医选穴方法定位膻中穴 (两侧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会处) 和肺俞穴 (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 , 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 取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切开皮肤约1~1.5 cm切口,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膻中穴分离至胸骨表面, 肺俞穴稍向脊柱方向分离至胸骨附近) , 分别取羊肠线1~2 cm埋藏于三穴位后缝合皮肤, 以无菌敷料敷盖, 术后6~7 d拆线。

2结果

全组患者在辅以微创治疗后, 再次发作期治疗疗程较前明显缩短, 复发次数较前明显减少, 治疗后的68例患儿中年无一例严重复发病例, 年复发次数>6次的0例, 3~6次的7例, <3次的61例, 其中有32例至今无复发;复发病例在发作期间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好, 平均药物治疗天数较前减少。

3讨论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有效控制急性发作症状, 防止症状加重或反复, 尽可能将肺功能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防止发生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保持正常活动能力,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尽管目前的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有很好的疗效, 但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常给临床带来诸多困扰。中医认为,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 是气会穴, 经属任脉, 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具有理气、活血、通络、止咳、平喘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 刺激该穴位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扩张冠脉血管等作用[1]。肺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是肺脏之气转输、转注之穴;肺俞穴作为肺脏的背俞穴, 不仅是邪气入侵肺脏的部位, 也是反应病症, 接受刺激达到治疗作用的特殊部位, 是治疗肺脏疾患的重要脸穴, 具有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喘之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 刺激肺俞穴能明显改善肺功能, 增强呼吸功能, 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 明显减少气道阻力, 从而促进呼吸道及肺泡内的炎性物质的吸收[3]。笔者认为经常规治疗缓解后, 在该两穴辅以埋线治疗, 可以达到较长期的异物刺激, 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肺通量气增加, 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加速, 气道反应性降低, 从而改善肺功能, 缓解临床症状, 增强免疫功能, 还可防止或逆转气道重塑, 起到预防与治疗的双重功效;且创收小, 痛苦小, 便捷易操作, 经临床观察又有较满意的疗效, 值得临床医生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在哮喘重度发作期、心功能不全、出凝血功能障碍、穴位局部皮肤有感染等有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暂缓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压西, 陈友梅, 余红缨.针刺肺俞穴改善肺功能时效关系研究中国针灸, 1997, (10) .

[2]陈铭, 蔡宗敏, 卢希玲, 等.节气灸与支气管哮喘肺功能变化关系初探.中国针灸, 2000, (03) .

[3]陈幸生, 张少祥, 李佩芳.针刺膻中配合拔罐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72例.中医外治杂志, 1998, (2) :11.

微创造点亮生活 第5篇

这是荷兰设计团队Mr.Beam的创意“Living Room”。Mr.Beam专攻光学和投影技术,他们发明了一种能在数秒之内将你的家改头换面的投影仪,利用两台投影仪实现360度的3D贴图技术,将色彩、纹理等东西投射到原本全部灰白的屋子里,从而改变壁纸、家具和地毯的颜色和图案。整个房间如同一张投影幕布,投影效果相当真实。如果你想将家里的白墙贴上壁纸,这个技术即可帮你选择不同风格的虚拟壁纸,避免吃后悔药。(www.mrbeam.nl)

睡眠:用眼罩控制梦境

电影《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可以进入并控制别人的梦境,你是否也想控制自己的梦境呢?美国研究人员研发出的一款清醒梦眼罩或许可以帮你实现愿望。来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邓肯·弗泽尔和史蒂夫·麦格根是Bitbanger实验室的创始人,两人研发的清醒梦眼罩名为“雷米(Remee)”,它看上去和普通睡眠眼罩没太大区别,不过其内部装有6个红色LED灯,可在使用者睡觉时闪烁,让其意识到自己处于睡眠状态,但其亮度又不至于唤醒使用者。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者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梦,还可做自己喜欢的梦,比如自由飞翔、与偶像会面等。

在使用过程中,眼罩内置的LED灯先是静候四五个小时,待使用者入睡后进入快速动眼期这个阶段才会启动。这时,使用者的视觉范围内会有闪烁的红光,这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你已处于睡梦中,可以做梦了!

目前,研发者已通过Kickstarter网站公开筹款近10万美元,即将投入生产。

美食:熏肉闹钟

没人愿意在大清早被闹钟叫醒,但美国设计师Matty Sallin发明了一种诱人的闹钟,在叫醒你的同时,还会散发出令人垂涎的熏肉香味,犹如被妈妈煮的早餐香味唤醒一样。

“熏肉闹钟”的操作很简单,你只需在前一晚将冷冻的咸肉片放进闹钟的定时熏烤设备里,设置好时间就可以了。但是闹钟会比你设定的时间早10分钟响,因为熏烤需要10分钟。

一旦启动,闹钟就会发送信号到小型喇叭,发出响声叫醒你。闹钟被按掉后,信号会被微芯片重新设定发射路线,启动两个卤素灯泡,10分钟后熏肉就烤熟了。当闻到香喷喷的烤肉味,你还会醒不了么?

家居:“电子萌芽”窗帘

由瑞秋·温菲尔德设计的概念作品“电子萌芽(Diaital Dawn)”是一副光感应窗帘,表面涂有特殊的涂层,在有光的环境下是无颜色无光感与墙面融为一体的窗帘。当光逐渐暗下之后,这副窗帘才开始真正实现其奇妙之处:它上面由特殊涂料画的“植物”开始逐渐生长起来。

这一设计模拟了植物生长的过程,与环境的结合对比,并且使用了电致发光技术,使“植物”的生长过程协调而自然,并且与室内光线环境的变化配合巧妙:当光最强时,“植物”完全没有生长,当光最弱时,“植物”生长最旺盛。这是由于光传感器监测到环境中光的变化,从而触发“树叶”的增长。它由太阳能供能,日间吸收能量,晚上供光,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和效果。

穿衣:试衣魔镜

英国曼彻斯特的特拉福德购物中心宣布,商场里将安置一种“试衣魔镜”,镜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免去人们反复试穿衣服的繁琐,让顾客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完美服饰。

镜子的智能设备里,将储存商店里所有的服饰,包括连衣裙、短裙以及上衣等。人们只需站到镜子前,个体的容貌和体形便会呈现在镜子里。通过触碰镜子上的按键,便可任意选择所需服装,并能够在镜子里看见“换上”新装的自己。这种镜子采用3D技术,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穿衣效果。商场的市场经理卡罗琳说,“当无法抉择哪件衣服更好时,你可以在试衣镜前拍张照片上传到Facebook,让朋友们告诉你,他们更喜欢哪一件。”

旅行:让风带你去旅行

如果你不介意将去哪里,也不介意多久才到达,那么这个巨大的充气式“浮云”飞艇(passing cloud)可以成为你未来的旅行工具。

浮云飞艇,一如其名,外观如同堆叠的云朵,以尼龙为材质,用坚固的钢铁做内部支撑,再灌入氢气,“云”就会漂浮起来,移动完全依靠当前的风。

这个奇妙的构想由纽约建筑师Tiago Barros提出。这是一个创新和环保的运输方法,也是一种缓慢旅行的态度。在建筑师眼中,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太过忙碌,何不试着放松漂移,没有目的地设定,少了时间限制,在风与气流的带领下,翱翔天际。

“登机”时,你只需通过梯子来到“云”表面就可以了。而整个旅途中,你可以或坐或躺,自由随意地待在“云”上的任一个角落。(www.tiagobarros.eu)

微创方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动静脉畸形、脑干出血、颅内动脉瘤患者, 入院时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和凝血功能障碍者。入选的30例患者均符合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 脑出血量在30~40 ml的9例, 41~60 ml的10例, 61~80 ml的7例, >80 ml的4例。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保守治疗组、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外引流组, 每组各10例。保守治疗组男7例, 女3例, 年龄51~63岁, 平均 (55.8±2.7) 岁;小骨窗开颅手术组男6例, 女4例, 年龄52~64岁, 平均 (56.1±2.3) 岁;微创血肿外引流组男5例, 女5例, 年龄在50~60岁, 平均 (54.7±1.9) 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疗组

保守治疗组10例患者入院后需叮嘱其绝对卧床休息, 辅助吸氧, 控制血压和脑水肿的发生, 如出现其他并发症需对症积极治疗。

1.2.2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

开颅手术组10例行小骨窗开颅手术, 全麻, 在CT观察下确定脑血肿具体位置, 在距血肿最近的体表区域 (一般为耳尖处或对应的头皮投影处) 直切小骨窗, 分开颞肌后需扩大骨窗至直径为4 cm。切开硬脑膜后确定无血管区, 在血肿除行脑针穿刺, 抽取部分积血后减压, 切开脑皮质, 在直视状态下用低负压大口径吸引器清除剩余血肿, 操作过程中需避免损伤周围脑组织, 严格止血。术后将生理盐水注入其血肿腔, 观察患者血肿腔内有无渗血症状。血肿腔内置脑室引流管, 术后6 h, 用4~5 ml生理盐水和1万U尿激酶冲洗腔内, 1~3次/d, 持续冲洗2~3 d后行头颅CT检查, 待确定其血肿腔无异常后可拔管。

1.2.3 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

微创血肿外引流组10例, 行头颅CT诊断扫面确定血肿最大层面, 选择距皮质最近处为穿刺点, 置消毒巾, 局麻, 利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在定位点垂直进入, 到达指定位置后拔除针芯, 穿刺针末端连接注射器和引流管。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积血, 并缓慢将穿刺针针体推入至血肿中心位置, 抽取积血过程要缓慢, 动作柔和, 首次抽取量需控制在总血肿量的30%~55%。注射器难以吸出的血凝块用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和尿激酶洗碎吸出。术后7 d行头颅CT诊断扫描, 如诊断结果显示血肿全部消失或血肿清除率达70%以上可将引流管拔除。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初入院时利用NI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4]。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 转归过程中采用GO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5]。转归后期评分等级为Ⅳ~Ⅴ级: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或轻度残疾, 但不影响正常生活;Ⅱ~Ⅲ级:患者出现严重残疾, 或转为植物人状态;Ⅰ级:患者死亡[6]。分别计算各个等级患者的评分。

1.4 观察指标

观察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外引流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比较三组的NIHSS评分和GOS评分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外引流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要显著高于微创血肿外引流组, 且术中出血量也要远远大于微创血肿外引流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三组患者初入院时的NIHSS评分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保守治疗组、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微创血肿外引流组初入院时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小骨窗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外引流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三组患者转归后期COS评分等级比较

Ⅰ级:保守治疗组在6个月内死亡3例,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死亡2例, 微创血肿外引流组无1例死亡, 微创血肿外引流组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和小骨窗开颅手术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Ⅱ~Ⅲ级: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外引流组评分及保守治疗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Ⅳ~Ⅴ级:微创血肿外引流组评分在该等级的概率高于保守治疗组和小骨窗开颅手术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基底节脑出血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对于出血量>30 ml的患者, 由于其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神经功能严重受损, 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7]。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 手术治疗方式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可缓解患者颅内高压症状, 但是该手术方式易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 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预后较差[8]。微创手术则恰好规避了传统开颅手术的操作风险, 临床疗效显著[9]。

小骨窗开颅手术能够迅速降低患者颅内血压, 帮助恢复其脑功能,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微创血肿外引流术在CT定位下进行操作, 穿刺准确, 手术时间较短, 不受设备的限制, 但在非直视状态下进行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 操作中稍有不当就会损伤患者血管, 进针角度也不易控制, 可能出现偏离血肿的情况, 如果碎血块和坏死脑组织发生堵塞, 将阻碍引流操作[10]。

本次研究中对比了三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初入院时的NIHSS评分和转归后期COS评分。结果显示,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外引流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59.7±4.8) min和 (31.0±3.4) min,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87.2±15.6) ml和 (13.7±5.5) ml, 可见, 微创血肿外引流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三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24.7±7.5) d、 (20.1±6.8) d、 (21.3±6.5) d,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外引流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保守治疗组, 说明小骨窗开颅手术和微创血肿外引流均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转归后期COS评分等级结果显示, 微创血肿外引流组无1例患者死亡, 保守治疗组和小骨窗开颅手术组中均出现死亡病例, 可见, 小骨窗开颅手术与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相比预后较差。

基底节脑出血6~7 h后, 血肿程度会逐渐加重, 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 同时加重脑水肿和脑组织的坏死程度, 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者可能形成细胞毒性继发水肿。临床研究表明, 细胞毒性继发水肿后果比血肿本身更为严重, 因此, 对于基底节脑出血量在30 ml以上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微创治疗,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 确定最佳的微创治疗方式, 可显著降低该病的致死率, 提高预后质量。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基底节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3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10例, 分别行保守治疗、小骨窗开颅手术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 观察三组疗效。结果:微创血肿外引流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组, 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外引流组在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转归后期COS评分等级结果显示, 保守治疗组在6个月内死亡3例, 小骨窗开颅手术组死亡2例, 微创血肿外引流组无一例死亡。结论:小骨窗开颅术和血肿外引流术对基底节前区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手术,血肿外引流术

参考文献

[1]李云辉, 林中平, 黄建龙, 等.超早期锁孔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24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 17 (4) :312-315.

[2]姜国, 陈旭, 邰宏武.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1例效果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6) :491-492.

[3]张龙, 漆松涛, 冯文峰, 等.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38 (8) :469-471.

[4]石元洪, 唐洲平, 徐金枝, 等.脑出血血肿抽吸术临床疗效的综合文献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19) :1333-1336.

[5]韦廷求.经侧裂一岛叶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1 (7) :62-63.

[6]陆珊珊, 陈东亮, 陈承英, 等.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一岛叶人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观察和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22 (11) :2051-2053.

[7]谢丽亚, 刘振栓.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显微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 8 (2) :156-157.

[8]盛庆瑜.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9 (17) :29-31.

[9]李玉辉, 王美清, 李东升, 等.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临床误诊误治, 2013, 26 (3) :95-98.

微创方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5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分为三组:传统组、显微组与微创组, 各50例。其中传统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37~82岁, 平均 (51.1±2.5) 岁, 左侧29例, 右侧21例;显微组中男25例, 女25例, 年龄35~85岁, 平均 (53.2±2.8) 岁, 左侧27例, 右侧23例;微创组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34~86岁, 平均 (55.4±2.6) 岁, 左侧26例, 右侧24例。15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传统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患者选择全身麻醉, 进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与血肿清除术等。选择位于患者血肿旁的颞部、额颞进行开颅以起到减压作用, 骨窗超过6 cm×7 cm, 剪开患者硬脑膜, 并进行悬吊, 切开患者脑皮层, 进行血肿清除, 同时开展颅骨减压术。

1.2.2 显微组

显微组实施显微手术治疗。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选择与患者血肿相距最近的位置进行直切口, 骨窗尺寸为2 cm×2 cm, 在显微镜的辅助下将患者大脑皮层切开, 以将患者脑内血肿彻底清除。

1.2.3 微创组

微创组实施微创手术治疗。患者采取局部麻醉进行手术, 使用型号为YL-1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 (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进行穿刺。术前, 需对患者的头部进行CT扫描, 且CT扫描时间与患者手术时间之间不应超过2 h, 在CT扫描中, 需对患者的脑出血、血肿部位进行标记, 以选择最理想长度的穿刺针, 以利于医务人员选择靶点位置。穿刺针穿入患者血肿腔中, 可进行多靶点穿刺。若患者存在脑室积水或是脑室出血等症状, 需进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操作。手术过程中, 医务人员对于患者引流出的血性液体需超过15 ml, 最好是能够看到患者脑压搏动。术后, 患者定期进行CT复查, 利用穿刺针将尿激酶5万单位+生理盐水5~10 ml注入患者体内并进行夹闭, 2~4 h后开放, 2次/d, 并定时进行排血。

三组患者均需给予降颅内压药物与止血药, 以有效控制患者颅内压。医务人员需重视患者术后血压的控制, 尤其是舒张压的控制, 及时给予患者抗生素, 以防止肺内感染、颅内感染等发生。给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并预防应激性消化大出血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三组患者的均在出血后6~72 h内进行手术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术后4个月的治疗疗效并进行对比。根据患者ADL神经功能预后标准评定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ADL-Ⅰ:患者日常生活恢复正常, 无不适情况;ADL-Ⅱ:患者日常生活基本恢复, 家庭生活较为独立;ADL-Ⅲ: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借助他人辅助, 可拄拐行走;ADL-Ⅳ:患者卧床, 无法动弹, 但是却保持清醒的意识;ADL-Ⅴ:患者呈现植物人状态[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传统组患者死亡率为54% (27/50) , 显微组死亡率48% (24/50) , 微创组死亡率28% (14/50) , 微创组死亡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显微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组患者的ADL-Ⅰ和ADL-Ⅱ占44% (22/50) , 明显优于传统组的2% (1/50) 与显微组22% (11/50) ,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患者受高血压影响, 出血与血肿等颅内占位损害其附近的脑组织与脑血管, 造成患者脑实质出现出血症状, 以基底节区较为普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备较高的致死致残率, 需及时清除患者的颅内血肿, 减轻血肿破坏或者是压迫周围脑组织, 以降低患者的继发性脑水肿、颅内压以及脑缺氧症状, 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 减少死亡[3]。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般在出血后半小时就能够形成血肿, 血肿形成后会压迫周围组织, 导致缺血性损害的出现, 以此为基础, 患者血肿会不断扩张, 而周围脑组织处于凝血状态时, 会生成毒性物质, 导致微血管出现缺氧、渗漏以及痉挛等症状, 引发脑水肿, 最终发展成继发性损伤, 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 继发性损伤逐渐加重, 因此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以缓解患者的血肿压迫情况, 减轻患者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4]。

传统手术能够彻底清除患者的血肿, 但是手术创伤较大, 人为因素的出血率较高, 因此可能会使患者脑组织受到的破坏极为严重, 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极高, 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对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5];显微手术又名为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 是对传统手术方式的改进与完善, 患者的骨窗较小, 同时利用显微镜, 能够准确止血, 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较为适用, 小骨窗开颅手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人为因素造成的出血, 降低对患者脑组织的破坏, 减少再出血情况, 特别是在轻、中度昏迷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预后效果更好,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7]。而微创手术对于3 d内形成的血凝块清除效果有限, 但是对于血肿附近区域的清除效果较好, 在CT定位的辅助下, 能够准确穿刺, 不受设备与场合的影响, 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为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但是手术是在非直视状态下进行的, 增加患者血管损伤的风险, 进针难度较高, 增加患者脑组织堵塞与颅内感染的概率[8,9]。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 笔者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救治的15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分为三组, 给予不同治疗方式。微创组患者中的死亡率 (28%) 明显低于传统组 (54%) 、显微组 (48%) ,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组患者的ADL-Ⅰ和ADL-Ⅱ占44% (22/50) , 明显优于传统组的2% (1/50) 与显微组22% (11/50) ,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马涛等[10]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 微创手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使用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意义重大, 可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军.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1) :3514-3515.

[2]刘维钦, 涂勇, 冯开明, 等.脑-CT定位贴在微创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4) :919-920.

[3]王立江, 张吉荣, 韩光良, 等.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短期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 (4) :391-394.

[4]黎伟, 闫爱萍, 李文彬, 等.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手术方法疗效观察[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 40 (2) :123-127.

[5]余波, 崔建忠, 史楠, 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6) :2754-2757.

[6]林友榆, 施清晓, 陈海默, 等.基底节区脑出血延期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12) :1459-1460.

[7]李小华, 熊双宜, 曾辉, 等.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与内科治疗近期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4) :3445-3447.

[8]王亮, 陈治强.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18) :1838-1839.

[9]孙旭, 杨东波, 蒋传路, 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7 (2) :164-167, 170.

微创方法 第8篇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穿刺清除术,护理方法

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特别急, 而且病情发展变化快的病症。它属于脑血管病中的一种, 在脑血管病中病死率相对较高。微创穿刺清除术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 有效降低病死率, 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着很大的帮助[1]。这一种方法和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它不仅术后创伤比较小, 还能够适用于一些身体状况比较弱的患者。但是有些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由于得不到正规有效的护理, 而产生并发症或者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微创穿刺清除术的80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 并探究其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行微创穿刺清除术的80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其中男5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53.4±4.5) 岁。这些患者经过相应的检测诊断, 均确诊为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经过CT对血肿部位进行准确的定位, 并进一步估算出患者的出血量。在这些患者中有基底节区出血者54例, 出血量为16~100 ml;脑叶出血16例, 出血量为20~99 ml;小脑出血7例, 出血量为15~30 ml;脑室出血3例, 出血量为10~25 ml。对这些患者进行GCS评分, 其中有4~6分者20例, 7~8分者50例, 9分以上者10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所有患者在进行微创术后情绪极不稳定, 按照规定需要在医院进行为期两周以上的修养。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患者中出现情绪极不稳定、躁动、情绪异常的情况, 需要及时给予制止, 可以给患者注射镇静剂或者使用约束带进行限制[2]。为了防止或者减少脑水肿情况的发生, 可以给患者的床头进行适当地抬高。按照一般情况来说, 床头一般需要抬高30°左右, 具体情况还要根据患者的舒适程度体型特征来确定[3]。对于手术之后短时间内不能够恢复的患者需要使用平卧位, 为了避免呕吐物弄脏床铺尽可能地使头偏向一侧, 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对于患者咽喉的分泌物或者其他物质要及时地抽取, 防止堵塞呼吸通道。时刻保持患者居住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 及时为患者更换床单, 保持患者身体干净。对于容易承受压力的部位要在患者的身子下面使用软单子或者软枕垫, 减少皮肤的受伤。

1.2.2 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控

护士每天定期地对患者的脉搏和呼吸情况进行检测[4]。患者在进行手术的早期阶段一般身体会出现高热情况, 需要采用亚低温治疗仪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 当然也可以采用冷水袋对大的血管进行冷敷[5]。在患者进行手术3 d后一般会出现高热伴随白细胞上升情况, 这时候需要对患者注射抗生素。

1.2.3 加强引流管的护理

时刻对患者的引流管情况进行观察, 查看是否出现堵塞、弯曲以及引流不畅等问题[6]。一旦发现问题, 要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 保证引流管的正常运作, 并且对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以及引流量进行仔细的观察记录, 这样可以方便比对, 以便作为分析患者恢复情况的重要依据。当引流管中出现新鲜血液时, 需要查看是否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在发生并逐渐加剧, 应马上通知医生进行处理。由于不同病情的患者所采用的微创术的方式有所不同, 因此引流袋的设置高度也会有所差异, 需要有规律地更换引流袋, 防止长期使用造成创口的感染[7]。在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搬动时, 应小心地进行操作, 防止对引流管造成影响。对于情绪极不稳定、急躁不安的患者, 有必要对患者使用约束带进行约束。

1.2.4 加强并发症的防治

在对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时, 护士除了需要检测患者的基本的体征 (体温、血压、血糖等) 外, 还需要检测颅内感染。在对这一项进行检测时需要在患者血压和体温检测的基础上结合脑脊液检验结果加以判断, 一旦发现有这一并发症的患者, 要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接受科学的治疗。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如果长时间进行低位引流、抽吸比较多或者引流强度过大, 都会造成脑脊液的大量丧失, 或者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会造成颅内积气。一旦患者出现这种情况, 就会使得患者出现躁动头痛等症状。这一情况可以在进行引流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调整, 可改变引流的高度适当调整引流的强度来避免以上这些情况。根据患者大便的颜色以及胃液来加以判断, 以防止消化道出血, 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给患者服用了护胃的药物。

1.2.5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护士应对患者讲解医生的临床经验, 积极地鼓励家属给患者更多的安慰, 使患者对病情的好转抱有信心。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指的是患者在手术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休养, 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不良症状, 患者恢复健康可以出院, 出院后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不会给生活带来影响。 (2) 好转:患者在进行微创术后留有中等程度的不良症状, 但生活可以自理。虽然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但对生活和工作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 未愈:患者在进行微创术后留有严重的后遗症, 生活不能够自理。 (4) 死亡:患者在进行治疗和抢救后没有效果, 最终导致死亡。

2 结果

80例患者经过护理后, 治愈31例, 好转32例, 未愈12例, 死亡5例。发生并发症20例, 其中再出血11例, 经降压、脱水、止血、手术等处理后, 治愈3例, 好转5例, 未愈2例, 死亡1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临床多选用微创穿刺清除术进行治疗,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8]。但是有些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由于得不到正规有效的护理, 而产生并发症或者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多[9]。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的80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护理方法及体会: (1) 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一段时间的休养。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优质科学的一般护理, 这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患者中出现情绪极不稳定、躁动、情绪异常的情况, 需要及时给予制止, 可以给患者注射镇静剂或者使用约束带进行限制[2]。 (2)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快, 需要及时地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的脉搏和呼吸的变化情况一般要早于患者自我意识以及血压情况的变化, 因此要每天定期地对患者的脉搏和呼吸情况进行检测[4]。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要及时进行上报以便能够更快地采取措施。当患者由于病情变化而导致自我意识发生障碍时, 对于身体的感觉就会出现问题, 不能够很好地对护理人员进行病情反馈。因此要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责任, 定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监测。 (3) 术后患者因病情需要必须留置引流管。引流管的留置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和减少术后不良症状有着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使患者减轻脑组织的压迫和坏死, 达到恢复脑功能的作用[5]。在进行日常的护理过程中, 要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4) 术后患者易出现颅内感染、颅内积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提前预见性地予以护理, 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5) 大多术后患者的心理情绪起伏波动大且感情不稳定。因此在这个时候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稳定好患者的情绪, 使患者能够有一个好的情绪接受治疗是很重要的, 对于病情康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0]。另外, 一个好的心情对病情的好转有着很大的帮助, 能够使得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 在对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采用了多种护理方式相配合;给予患者耐心讲解, 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在手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控、加强引流管的护理、加强并发症的防治, 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护理工作。在临床上密切观察、加强生命监护、及时发现与处理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 能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有助于患者的早日苏醒及康复。

参考文献

[1]张芹.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2) :256-257.

[2]周芳意, 王青霞.64例脑出血患者微创治疗后的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9) :1829-1831.

[3]罗朝宁, 胥雪梅.脑出血与脑梗死114例急性期血压观察与护理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1) :125-126.

[4]夏红霞.脑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1 (2) :228-229.

[5]马婷.脑出血186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1) :1562-1563.

[6]陆川, 林建虎, 巴华君, 等.微创穿刺清除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11) :25-27.

[7]周强, 刘红, 张维波.微创穿刺清除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 17 (2) :147-149.

[8]郑茂永, 冯建利, 刘振华, 等.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随机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26) :64-66.

[9]马舒贝, 王苏平, 范铁平.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近期生活质量恢复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9) :69-71.

微创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微创接骨板术,常规方法,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性的骨外科疾病, 高空坠落、受到撞击是主要诱因。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 常规的方法治疗四肢骨折术后并发症较多[1], 越来越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近年来, 微创接骨板术在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该院通过对2012年1月—2013年9月分别采用微创接骨板术 (47例) 和常规方法 (47例) 治疗四肢骨折疗效进行对比, 发现微创接骨板术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4例四肢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年龄21~71岁, 平均 (44.6±12.5) 岁, 经诊断均为爆裂性骨折, 需实行手术, 其中单节段骨折58例, 双节段骨折37例, 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 每组47例, 微创组:男女分别为23、24例, 年龄 (43.5±12.4) 岁, 骨折类型:单节段、双节段骨折分别为29例、18例;常规组:男女分别为20、27例, 年龄 (43.7±12.0) 岁, 骨折类型:单节段、双节段骨折分别为22、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该次临床试验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对常规组的47例患者均实行常规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及传统的内固定术。

1.2.2 微创组

对微创组的47例患者均实行微创接骨板术治疗。首先进行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然后将患者骨折处切开, 用钢板进行内固定, 再将胫骨骨折处切开实行内固定手术, 将骨膜外深筋膜与骨膜分离, 通过统一的切口从皮下组织隧道内逆行插入一胫骨远端解剖型钢板, 分别在两小切口用螺钉固定骨折远、近两端, 然后在相应螺丝孔上做螺丝钉内固定。一般骨折两端各拧入4枚螺钉即可达到有效固定。

1.3 疗效判定

①优:术后12周骨折愈合, 关节外展或屈伸没有疼痛感;②良:术后16周骨折愈合, 关节活动度丧失10%以内, 偶有疼痛感;③可:骨折延迟愈合, 关节活动度丧失10%~30%, 活动时有疼痛感;④差:骨折愈合不完全或不愈合, 关节活动度丧失超过30%, 一直有疼痛感[2]。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对比

微创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这些指标均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微创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93.6%, 常规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78.7%, 微创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1%, 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 微创组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四肢骨折通常为爆裂性损伤, 特征在于肌腱、关节和骨骼等组织受到连续性损害。其损伤区域很难得到正常血供, 可引起组织感染甚至坏死等问题, 对继发性损伤有诱导和加重作用。因此, 四肢损伤患者基本存在关节功能恢复率不高, 极易诱发各种并发症等问题。临床治疗四肢骨折, 不能仅仅停留骨折愈合或复位上, 更应注重相关机能的恢复[3,4]。患者一旦发生四肢骨折, 将会出现出血、四肢肿胀等, 四肢活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在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采用骨折内固定术, 骨折内固定术能够牢牢的将骨折处固定住, 还可以让四肢实施早期、主动以及无痛的治疗, 能够有效的避免骨折合并症的出现, 促进患者运动系统机能的恢复, 但是骨折内固定术会对接骨板下面的骨血运造成破坏, 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长期的骨质疏松会影响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而微创接骨板术对骨折局部的血运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 接骨板也不会破坏骨血运, 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骨质疏松症, 而且骨质疏松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力较低, 微创接骨板术创口小, 容易愈合, 还能够防止感染[5]。

卢兆安[7]通过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对130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最终发现:对照组优良率仅70.77%, 而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则接近92.31%, 由此可知微创接骨板技术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功能恢复率较高, 可予积极推广应用。柯阳春等[8]通过对90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观察, 得出:相比对照组 (传统治疗) , 治疗组 (经皮微创桥接钢板术) 诉后并发症率明显更低,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骨折痊愈时间要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微创接骨板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杨经慧[9]同样证实, 和传统疗法相比,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有很好的效果, 且不易产生并发症。该文研究中, 微创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这些指标均优于常规组, 治疗的优良率为93.6%, 明显高于常规组78.7%, 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组, 微创接骨板技术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且较好地控制了由于血运障碍引起的组织感染、坏死。该研究成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10]。

综上所述, 采用微创接骨板术治疗四肢骨折效果显著, 创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欣欣.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6) :87-88.

[2]陈涛, 甘振富.浅谈对于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J].中外医疗, 2011, 30 (5) :80.

[3]马勇.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43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466-467.

[4]张番, 郑淑媛.微创桥接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0) :145-147.

[5]朱玉梅, 张显英.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结合桥接钢板技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J].医药论坛杂志, 2014 (12) :126-128.

[6]吴学元, 马巍, 任国文,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2) :138-139.

[7]卢兆安.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9) :39-40.

[8]柯阳春.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对胫骨骨折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22 (2) :69, 76.

[9]杨经慧.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结合桥接钢板技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6) :108.

颈椎病变微创解忧等 第10篇

颈椎病极为常见,患者人数众多,而且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理疗、体疗效果不稳定,开放性手术的风险较大。近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经皮内窥镜微创治疗颈椎病手术。

57岁的雷先生被确诊为严重颈椎病,颈部第五、六、七椎体间增生严重,骨刺压迫神经,导致右上肢疼痛、瘫痪,肩部不能活动,肘关节无力。到该院求治时,右臂已完全不能抬伸,连筷子都拿不住。该院骨科邓忠良教授主刀,于雷先生咽喉部打一个直径5毫米的小孔,在内窥镜的引导下,顺利取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了手术节段的神经压迫。术后第二天,雷先生就能下地活动,第三天就办理了出院手续。

据介绍,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新型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病人痛苦小;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不需内固定和椎间融合,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避免内固定和颈椎融合的并发症。而且不需要在颈部植入钢板,材料费少,加上住院时间短,所有费用仅为传统手术的1/3。

出生21天先心病患儿获救

强强出生后没几天,因呼吸急促、吃奶无力被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cT检查显示其先天性主动脉严重缩窄,缩窄部位血管直径仅O,5毫米(正常同龄儿为4毫米左右),且病情迅速恶化,随时可能发生猝死。医院立即组织胸心外科、麻醉科、监护病房等科室专家会诊,制定手术方案。出生仅21天的强强经手术脱险,于不久前出院。

术前,麻醉科专家设法克服了新生儿血管细小、血管畸形、穿刺不易等难关,建立了补液、给药等通道。术中,胸心外科专家在手术切口只有5厘米的条件下,突破了视野狭小的限制,切除了长约1.5厘米的缩窄段,精准吻合了两端正常的动脉血管。

微创方法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75例。男101例,女74例;年龄19~72岁,平均40.8岁。均为上段结石,其中左侧81例,右侧94例,双侧15例。结石横径0.6~1.8cm,长径0.7~2.4 cm。结石停留时间1个月~4年。39例曾行1次ESWL,53例行2次ESWL。所有患者均经B超、泌尿系统平片、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显示患侧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水,其中28例患侧肾脏不显影,同时行逆行造影检查。URL组69例,MPCNL组59例,RLU组47例。

1.2 方法

1.2.1 UR L组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后取截石位,在导丝引导下用Wolf 8.0/9.8F输尿管硬镜插入患侧输尿管,发现结石后,从输尿管镜工作通道插入钬激光光纤或EMS气压弹道碎石探杆,击碎结石,较小的结石可直接钳夹或击碎后将碎块夹出,合并输尿管息肉或狭窄者可一并处理,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留置导尿管1~3 d。术后3 d复查泌尿系统平片或B超,对返流入肾脏较大的结石,可联合一次ESWL治疗,双J管于术后1个月后复查时拔除。1.2.2 MPCNL组连续硬膜外麻醉。截石位。于患侧逆行插管后改俯卧位于肾区腹部下垫一小枕,术中采用B超定位。穿刺点的选择常为第11肋间穿入中盏,以使输尿管镜可顺利到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穿刺成功后,导入0.035英寸斑马导丝,沿导丝用筋膜扩张器从6F~8F开始,递增扩张至16F留置F16 Peel-away鞘,建立经皮肾取石通道,输尿管硬镜通过通道进入输尿管内,在灌注泵的冲洗下,采用钬激光或气压弹道尽量粉碎结石,使碎石的直径小于取石通道,利用脉冲水流把碎石冲洗出来,较大结石可用鳄嘴钳夹出,合并息肉可同期处理。术后常规顺行置入F5双J管做内支架,术后2~4周膀胱镜下拔除,经皮肾通道置16F肾造瘘管,术后3~5d拔除。

1.2.3 R LU组

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于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切开皮肤,用长弯钳钝性分离肌层及腰背筋膜,至后腹腔间隙内,用手指将腹膜稍推向前内侧,形成腹膜后间隙。于后腹膜间隙内置入双层手套自制的气囊扩大后腹膜间隙,再分别于十二肋缘下2 cm腋后线和腋前线放入5 mm或10 mm穿刺套管针。首先打开肾周筋膜,暴露出肾下极,在靠近腰大肌侧分离出输尿管并辨别结石的部位,用刀片切开结石偏上的输尿管壁,取出结石。经输尿管切口置入双J管,用4-0或5-0可吸收线缝合输尿管切口,后腹膜腔留置引流管,常规保留导尿,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

1.3 术中出血量测定

收集术中冲洗出的灌注液,以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冲洗引出液及患者外周静脉血的血红蛋白浓度,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出血量;如冲洗引出液内含有血凝块,将血凝块过滤后作为全血测量,计入总出血量中。

失血量(m L)=Hb1(g/L)×C(m L)/Hb0(g/L)

Hb1:冲洗引出液血红蛋白浓度,Hb0: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浓度,C:冲洗引出液量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和χ2检验。

2 结果

URL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8%(13/69),13例失败的原因分别为:输尿管镜难以通过扭曲狭窄段7例,6例结石返流入肾。手术时间(35.3±3.8)min,术中出血(17.2±6.3)m L,术后住院时间(5.2±1.3)d。术后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88.4%(61/69)。

MPCNL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为100%,一次取尽结石57例,两次取尽结石2例。手术时间(55.1±7.3)min,术中出血(54.6±13.8)m L,术后住院时间(7.5±1.4)d。术后2例出现明显肉眼血尿,经对症处理治愈外,其余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9)。术后1个月复查结石清除率100%(59/59)。

RLU组:有2例因结石解剖定位不清而转开放取石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3%(2/47)。手术时间(83.6±13.4)min,术中出血(65.3±19.4)m L,术后住院时间(7.2±1.3)d。1个月后复查的结石清除率为100%(47/47)。

3组组间比较:(1)手术时间:URL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MPCNL组显著低于RLU组(P<0.01)。(2)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MPCNL组与RLU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都显著高于URL组(P<0.01)。(3)并发症发生率:MPCNL组及RLU组明显低于URL组(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MPCNL组与RLU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都明显高于URL组(P<0.05)。

3 讨论

输尿管上段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一般认为首选ESWL治疗,但对于难以定位的、较大、较硬、嵌顿时间长、有肉芽包裹或合并息肉的输尿管结石,ESWL疗效较差[1]。因此对于上述情况及ESWL治疗无效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应考虑行URL、MPC-NL、RLU手术。

在这3种微创术式中,URL创伤最小,术后住院时间最短,最易被患者接受。目前输尿管镜已小型化,可直接进入输尿管口,在管腔中运行创伤小,加上高效碎石手段(气压弹道碎石、钬激光碎石),URL碎石成功率不断提高,并发症不断减少,但其成功率仍明显低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2]。本组资料显示URL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MPCNL组及RLU组,术后一个月结石清除率明显低于MPCNL组及RLU组。URL组13例失败的原因:(1)结石停留时间长,被肉芽组织包裹,引起局部输尿管狭窄,输尿管镜无法接近结石,遇到此种情况可用钬激光切开肉芽或狭窄部位。由于钬激光所致输尿管创面与正常黏膜难以辨认,容易误导进镜,导致输尿管穿孔。因此术中若发现输尿管迂曲较重,进镜困难,不能行腔内碎石者宜及时改变手术方式,否则极易导致输尿管穿孔。(2)URL术中上段结石或碎石易上移入肾脏,因此术中碎石过程中应注意调节灌注压大小,避免灌注压过大引起结石上移。本组中有6例发生结石上移,发生率为8.7%(6/69),术中应常规放置双J管,对于残留较大结石可联合ESWL治疗。

MPCNL近几年逐渐用于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与传统的PCNL相比,MPCNL只将穿刺通道扩张到14F或16F,并以输尿管镜代替肾镜手术,显著降低了术中大出血、肾皮质撕脱的危险性[3]。周四维[4]认为建立经皮肾通道后,输尿管硬镜能够到达上段输尿管,与URL相比,优点明显,从上方碎石结石不会移位,由于从肾盂向输尿管方向冲水,结石被限制在很小的空间内,碎石效率显著提高。本组采用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清除率达100%,明显高于URL组。笔者体会:术中应常规逆行留置输尿管导管,可避免结石向下移位,配合注水可将结石迅速击碎和取出,大大提高结石清除率。此外,穿刺点位置尽量优先选择中盏,其次是上盏,目的是使输尿管镜能顺利达到肾盂和输尿管上段,进针和扩张宁浅勿深。同时,碎石前将Peel-away鞘置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再进行碎石取石,防止结石随灌注液上移至肾脏,可明显提高结石清除率。

对于各种原因无法行ESWL、URL及MPCNL或经治疗失败者,是后腹腔镜肾盂或输尿管取石术的绝对指征[5];同时输尿管结石较大或硬、嵌顿时间长或周围纤维或肉芽增生明显、完全性梗阻的孤肾结石也是其手术适应证[6]。本组47例均为病程长,结石大,急需解除梗阻的病人,采用该技术而免于开放手术。本组均采用后腹腔径路,先行气囊扩张,入路更直接,成功率高,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无腹腔并发症。术中关键在于明确输尿管及结石位置。张旭等[7]主张对输尿管上段结石切开肾周筋膜后,直接在肾门至肾下极水平分离出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以Babcock钳固定输尿管防止结石上移,结合泌尿系统平片向下游离出结石段输尿管。本组2例转为开放手术是因为本院早期开展手术因结石段输尿管周围炎症黏连明显难以明确结石位置所致。总的来说,RLU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有效、可行的微创技术,可部分替代传统的开放手术[8]。

参考文献

[1]HALACHMI S,NAGAR M,G0LAN S,et al.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for large ureteral stones using HM3lithotripotor[J].J Urol,2006,176(4Pt1):14491452.

[2]杨江根,方烈奎,尹朝晖,等.输尿管镜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附789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6):597599.[2]YANG JG,FANG LK,YIN CH,et al.Treatment of ureteral cal-culi by endourological technique(report of789cases)[J].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2005,11(6):597599.Chinese

[3]李逊,吴开俊.多通道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8,19(8):426427.[3]LI X,WU KJ.Multiplechannel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renal calculi[J].Chin J Urol,1998,19(8):426427.Chinese

[4]周四维.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6):365367.[4]ZHOU SW.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upper ureter stone[J].Chin J Ural,2006,27(6):365367.Chinese

[5]DEMIRCI D,GULMEZ I,EKMEKCIOGLU O,et a1.Retroperi-toneoscopic Ureterolitho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ureteral calculi[J].Urol Int,2004,73(3):234237.

[6]NOUIRA Y,KALLEL Y,BINOUS MY,et a1.Laparoscopic retroperitoneal ureterolithotomy:initial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Endourol,2004,18(6):557561.

[7]张旭,朱庆国,马鑫,等.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26例[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6):327329.[7]ZHANG X,ZHU QG,MA X,et al.Retroperitoneoscopic ureterolithotomy(the experience of26cases)[J].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2003,18(6):327329.Chinese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微创方法】相关文章:

微创措施06-03

微创拔牙06-17

脊柱微创07-10

微创疗法08-11

微创术后09-06

内镜微创论文05-10

微创治疗05-28

微创固定系统08-04

麦默通微创05-11

微创闭式引流术05-17

上一篇:电力安全生产事故应急下一篇: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