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体系范文

2024-06-12

金融市场体系范文(精选12篇)

金融市场体系 第1篇

碳金融的内涵及相关功能

21世纪的世界面临的挑战莫过于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在大气层的迅速累积。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已毋庸置疑。在碳市场中,由于减排的实际行动往往发生在交易之后,这种形式与商业信用十分类似,因此,碳信用的概念就被引入其中。与石油一样,碳交易既有商品属性,又有金融属性;既有经济价值,又是国际政治搏弈的产物。碳信用虽然历史很短,却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衍生金融商品,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

基于碳排放权的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本身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中来,以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获取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这一方面改造了原有的金融交易活动,另一方面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金融制度安排——碳市场。在碳金融发展上,就目前国内外现状而言,需要特别注重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厉兵秣马,围绕碳减排权,试图构建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碳金融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目标提供了一个成本有效的途径,其主要功能有:一是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促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的有效手段。二是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链差异很大,对减排目标约束的适应能力也不同。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融资方式具有动员金融资源、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改变能源消费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惯性,使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三是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能源产业利用天气期权等天气衍生品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农业则通过天气指数及相关的保险产品,把天气风险转嫁给有风险吸纳能力的交易者。巨灾债券则发挥了资本市场对灾害损失的经济补偿和转移分担功能,使风险从保险业向资本市场转移。四是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碳交易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促进减排的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便利。据世界银行估计,从2007~2012年,清洁发展机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约40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一般会形成6~8倍的投资拉动效应。

碳金融市场的源起

1997年12月,有关国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设定了发达国家在既定时期(2008~2012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要求实现2012年底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的水平降低5.2%,此外,《京都议定书》还规定了各国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即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和加拿大削减6%。《京都议定书》在对发达国家减排义务作出规定的同时,也提供了3种灵活的履行义务方式:其一是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它们的“指定数量单位”(AAU)。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是承担定量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开展合作的一种灵活机制,《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可以参与排放贸易,但任何这种贸易应是对为实现规定的量化的减排或限排承诺的目的而采取的对本国行动的补充。其二是联合实施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指发达国家从其在具有减排义务的其他发达国家投资的节能减排项目中获取减排信用,获得低价“减排单位”(ERU),用于抵减其排减义务。其三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指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中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以抵减其排减义务。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降低附件一国家履行其在议定书中所承担的约束性减排义务的成本;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转移,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而,CDM被看成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双赢的合作机制。无论是IET、JI还是CDM,共同之处在于“境外减排”,核心都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量化,容许进行市场买卖和交易,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廉价的减排成本。《京都议定书》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为有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也具有了商品的价值和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并最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

碳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

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交易市场。全球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实现减排目标。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出发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减排。配额碳交易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以配额即排放权指标为基础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I)下分别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RUs)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在这两类碳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两种交易方式:1.在欧洲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碳交易平台上完成的场内交易;2.在交易平台以外完成的场外交易。不论是场内交易还是场外交易,都有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的现货与期货交易。

实行“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是一个欧盟内部的强制减排配额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成功建立并且能够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它形成了一个能够自由交易排放配额的环境,使得配额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自由交易。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在欧洲范围内运行,一方面,通过市场价格反映了近期配额供需状况,并有利于长期二氧化碳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EU ETS碳价已经基本反映配额供需状况,逐渐为碳密集行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EUETS不但实现了绝对减排,而且促进了排放效率的显著改进。另一方面,EUETS的建立和成功运行,在全球排放权交易实践和理论发展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并对进一步加速全球碳市场的融合和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

作为议定书规定的6种温室空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投融资一直就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已经形成一个规模日趋壮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碳交易产品日益丰富,从排放权到碳期货、期权等产品在欧美成熟的碳市场都已经出现。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碳金融交易市场在近几年发展迅猛。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交易平台和交易工具日趋多元化,交易规模逐年成倍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5年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为100亿美元左右,2008年超过1,260亿美元,为2005年的10倍多。据世界银行预测,2008~2012年每年的碳金融交易市场规模至少达600亿美元,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而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思想汇报 第2篇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亟须加大改革力度。金融改革内容非常丰富,今年的重点是做好以下3件事。

第一,放宽市场准入。金融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本质上仍是竞争性行业,同样需要通过竞争促进服务改善,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要在加强监管前提下,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特色鲜明的基层银行,以缓解小微企业、“三农”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金融业回归竞争性行业的本来面目,形成一个各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竞争的金融生态,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项改革,要逐步积累经验,积极稳妥推进。

第二,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将资金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目前,绝大多数的资金价格都已市场化,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贷款的价格均已放开,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最后一道关口。实际上,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存款利率管制,发行了不少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化定价的范围。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难以成功,需要与相关方面改革协调推进。二是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加快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财务硬约束,不能不顾成本,盲目竞争,搞利率大战。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国经验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发展民营银行、小银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存款保险客观上能增强这些银行的信用,为之创造一个与大银行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从而有利于推动金融业放开市场准入等改革。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要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及时控制风险的预案,但关键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在可持续发展中防范系统性风险。

汇报人:xiexiebang

金融市场体系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体系;经济政策;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要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快的变化速度以及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因此加快金融市場体系的完善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然而金融市场本来就具有不完全市场的特点,同时存在着不完全竞争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系统性的风险会由于其内生的经济资源错配而不断的累积,最终可能会全面的爆发,所以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谨慎。

1.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的经济背景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整个系统是金融市场完善的主要基础,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金融市场本身会变得非常的敏感,必须要保证既有配套的对外经济政策从而能够使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得以维持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现在在新兴市场中的国际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市场属于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国际资本的转向破坏性并不会带来像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强烈的作用。一方面,现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宏观调控的经验,而另一方面,不管是日本、欧盟还是美国也好都在经济复苏方面具有非常多的困难,尽管现在美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复苏过程中,但是其结构性的失业问题仍然非常的严重,与此同时,印度在近几年来的发展正在不断的挤压美国软件产业以及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就业空间,尽管美国的制造业在这几年出现了回流的现象,但是没有确定的影响到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所以现在美国经济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率的问题。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欧盟经济的主要问题,比如法国和南欧诸国现在存在的严重的复苏乏力的问题。日本现在则面临着外贸赤字增加以及日元贬值等问题。所以在两大市场之间的调整国际资本本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但是不会太过剧烈[1]。作为一个新生市场的重要一员,我国自然很难避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我国要想保证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并且有效地推动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现在我国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现在面临着一个临界点,现在房价大幅下跌的趋势已经出现在了二三线城市中;其次,房地产业及为之服务的材料、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也存在着打破刚性兑付的危险。我们都清楚,我国的系统风险由于房地产业与影子银行而不断积累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具有关系。因此,在十八大中提出要积极的转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地方贡献的,因此需要将这种“贡献”与产能过剩、环境损害以及资源消耗等负业绩项全面地纳入到政绩考核中,这样就必须要将一个准确有效的全国金融风险监控系统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对激发正负激励机制进行转变的非常重要的配套设施还包括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预算制度的全面规范、公开和透明等。

2.对金融监管机制进行完善的机遇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下半年异军突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金融市场的传统主力比如银行和券商等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的应对,并且致力于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推出。同时,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也在以移动互联以及社交网络互联为基础的金融信息服务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互联网和大数据极大的推动了P2P小额信用借款平台以及小代公司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已经出现了跳跃式乃至爆炸式的发展,正是由于金融市场这样的发展潜力,所以必须要将一个尽可能完成以及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起来[2]。

与此同时,我国还应该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步伐,积极地采用混业监管取代现有的分业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不应该以企业所属的行业为根据进行监管,而是应该以产品的性质为根据实施监管。应该将一个具有明确职责的机构设置出来,从而能够对宏观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并且对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予以有效执行。只有将金融风险监管机构明确地设立出来,才能够对金融经济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监管权力系统进行有效地集中,才能够保证对监管规避和监管套利予以有效的规避,并且做到全面的监管,同时要对监管机构的层次进行尽可能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监管系统的灵活程度以及反应速度得以极大提升。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经济政策支持与金融监管制度准备之间的配合

因为金融市场现在存在着非完全竞争性,所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带来更多的风险,因此必须要循序渐进的对金融市场体制继续改革[3]。在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战略高度以及一定的前瞻性设计市场架构和监管制度。笔者认为,下一阶段改革的关键就是能否使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得以尽快的转变,现在中央部委已经大幅度地削减了行政审批权,而且也进一步的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除此之外,作为对市场竞争秩序进行维持的重要一员,政府的作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府应该在监督和执行经济合同、收集和提供市场信息方法将自身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在新的金融市场体系中,政府不再是运动员,而是要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4]。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提供给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工作,而完成这一任务也是保证金融市场体系得到大规模开发的前提。其次,有效贯彻执行金融法规以及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基础就是金融信息收集系统,所以必须要致力于金融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国内需求稳定增长、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经济环境、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都能够对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步实施。要想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对制度上的创新不断的探索,从而能够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最后,只有使基本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得到保证,才能够积极的开放和开发金融产品,所以必须要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开发金融衍生品以及创新金融产品[5]。

4.结语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改革已经全面的进入了深水区以及攻坚期。本文对现在金融系统发展对完善金融监管系统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金融系统本身的发展而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具有战略性以及全局性的构思。总之,下一阶段的改革仍然十分的艰巨,因此必须要做到精心策划、大胆创新,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和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2)

[2]范从来.为什么说“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一句话切中了要害[J].杭州(周刊),2014(02)

[3]周阿利.关于在深化改革中完善陕西金融市场体系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4(07)

[4]诺成.发挥金融市场体系整体功能 今日中国论坛·中国理财论坛在京召开[J].今日中国论坛,2011(12)

[5]王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01)

潜析大庆金融市场体系问题研究 第4篇

(一) 背景分析

2008年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 美国银行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 同时市场出现信用危机;而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金融领域。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我国政府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来化解危机, 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此形势下, 如何对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进行深度的改革与创新, 以求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实体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也引起诸多学者重新着手研究金融市场体系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一理论的提出引发我国国内学者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层次的思考。

(二) 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合理的金融体制和完善的金融市场, 对于企业金融资源的获取, 对于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庆市金融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庆市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国家重点石油化工工业城市, 大庆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银行为主体, 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这为大庆市经济发展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1.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保障

大庆市以石油为依托, 经济水平在二线城市中位居前列, 多家金融机构纷纷入驻, 其中包括招商银行、哈尔滨银行、昆仑银行以及兴业银行。其他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及证券公司, 如深圳创投、江海证券及西部证券更是争先入驻。截止至2010年末, 大庆市拥有银行15家、保险公司26家、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2家, 已初步构筑了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等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业所占份额逐年增长, 发展速度稳步提升, 对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2. 完善的金融体系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来源

2013年大庆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332.7亿元、同比增长11.1%, 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实现257.7亿元、同比增长1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30元固定资产投资158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5亿元。截至2013年10月末, 大庆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52.8亿元, 环比微降1.6亿元。其中, 中长期贷款余额396亿元, 环比增加4.3亿元, 环比增幅1.1%。大庆中长期贷款已连续4个月保持正增长, 贷款总量再创历史新高。10月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农民集中住房建设和大型电力企业。此外,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持续增长, 也促使个人贷款余额有所增加。与中长期贷款余额环比增加相反, 10月大庆市短期贷款余额有所下降。大庆市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338.1亿元, 环比下降3亿元。从贷款结构看, 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70%, 占比显著提高, 这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1], 金融与经济实现良性互动。

3. 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庆市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POS机和ATM的广泛应用, 使得银行卡及转账业务的支付体系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从此大大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和效率, 减少了企业在途资金占用, 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2]。

二、大庆市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

大庆市金融机构布局特点是市区多, 县城和乡镇少。县、镇中的法人金融机构只有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 从2013年开始, 大庆市金融机构网点才逐渐向县镇发展, 但速度较慢, 仍不能满足城镇化区域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 金融资源配置低效

大庆中央直属企业在经济体制上还停滞在计划经济阶段, 一部分中直企业不但无法独立核算, 而且在市场、投资、进出口业务中都受到体制上的限制, 没有自主经营权和资产处置权。受管理模式的限制, 最高管理权由高层集中决定, 地方分支机构在资金实时上划后由内部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并进行安排;中直企业的资金上划、封闭运行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利益受限, 无法互利共赢, 由此使得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无法有效融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 金融资源难以进入大庆市国有石油和石化企业中, 内部生产要素无法有效整合, 产品定价机制没有顺从市场要求, 从而使金融资源无法高效配置[2]。

(三) 金融机构体制灵活性差

首先是基层金融机构贷款权限太小。贷款审批权集中在省分行, 基层行只能办理全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全额保证金信贷业务。由于贷款权限的上收, 基层有好贷款项目也要向省行报批, 造成存贷比例偏低。其次授信管理问题。目前, 银行对授信客户遵循:“统一授信、统一使用”的原则, 未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负债比例情况及贷款偿还能力等因素, 造成经济落后地区的小企业授信困难, 贷款困难。三是信贷程序繁琐。所有银行都规定企业信贷投放要经过信用评估、信用审查、风险评估等程序, 贷款程序繁琐复杂, 容易延误企业商机。四是信贷约束机制过于严格。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信贷风险, 制定了严格的贷款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贷款回收责任终生制等。这种严格的约束管理机制, 束缚了信贷员放贷的积极性。

(四) 直接融资比重低, 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金融机构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门槛设置比较高, 使得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优势难以发挥;其次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管理缺陷及风险, 也使得从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比较困难。

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 是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体现在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债券市场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企业直接融资, 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及新兴企业及中小企业在创建初期很难获得银行足够的贷款支持等[3]。

(五) 金融监管总体水平偏低

首先, 监管体制不完善。我市实施金融监管的时间短、经验少、监管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与国际惯例很难适应。近些年, 银行、证券、保险三方业务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 转变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效率、避免监管不利等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 金融监管信息不对称。金融数据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内部各部门及上下级之间, 因信息反映的目的、利益的不同, 致使反映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另外金融机构与其他部门因政策理解程度、执行政策的力度不统一, 致使信息反映严重失真;最后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信息反映标准不同, 尺度不一, 致使信息反映差异也较大。

再次, 金融风险的复杂性。早期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监管难度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间业务和各种零售业务不的拓展, 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工具目不暇接。我市就有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办了金融超市、银行卡、智能卡、一卡通等业务。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电子化、网络化等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 这种创新势头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复杂性。

最后, 金融监管人才缺乏。体现在金融机构内部, 从事传统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比较多, 熟练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人员较少;从事具体业务操作者多, 从事金融监管研究者少;另一方面金融监管人员缺乏监管经验, 风险意识淡薄, 总体监管能力也不高。

三、完善大庆市金融市场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 调整金融机构布局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和县域金融业的发展, 针对我市金融机构布局城市多、县镇少的特点, 建议重视在大庆市以外的县域引进金融机构, 包括设立村镇银行、在县域建立各银行的分支机构及鼓励私营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搞活县域金融市场, 才能提高县域金融业的竞争力。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二) 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我大庆经济发展的特点, 利用大庆市石油石化产业发展优势, 加大对于石油石化配套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信贷的支持, 制定科学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扩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空间和市场空间,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资源配置作用。

针对金融体制不够灵活的问题, 一是建议金融机构要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给基层行一定的工作自主权, 让分支机构紧密结合大庆实际, 加大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力度, 从而增强信贷工作的灵活性;二是应根据大庆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和金融管理能力、信贷资金占用和使用情况、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 实行区别授信;三是简化信贷程序, 加快办事效率, 促使企业抓住商机;四是适当放宽信贷约束机制, 增强信贷员房款积极性。

(三)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发展债券市场

以拓宽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 服务实体经济为任务, 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 拓宽企业, 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首先逐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其次加强债券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落实监管责任。再次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协调发展[4]。

(四) 加强金融监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完善金融监管, 推进金融创新, 维护金融稳定”, 是对金融立法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使我市的金融监管体制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改进金融监管体制。

在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 建立三个行业之间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工作, 合理划分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和职责, 实施联合监管, 加强各监管机关的沟通, 逐步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防止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情形的发生。

2. 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如同风向标, 主要是在研究对象特点之后, 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 监控可能的风险因素的变化轨迹, 当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时, 监测其强弱程度, 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的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这种预警机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监管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向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 强化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辨别能力以及自我的控制力, 从而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

3. 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素质建设。

着力培养一批了解世界金融发展状况, 把握国际金融发展趋势, 熟悉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掌握金融监管专业知识和技能, 熟练利用现代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金融市场体系是市场体系中的核心, 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金融如何支持大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战略选择应通过政府、金融机构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 努力完善令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各方面的条件, 明确扶持重点,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争取区域信贷政策, 增强金融企业的服务水平, 来促进大庆市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市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985.5亿元[EB/OL].大庆新闻网

[2]郑宝利.金融支持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思考[J].金融窗口, 2012 (2)

[3]季仙华.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 2014 (2)

[4]周小川.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J].中国金融家, 2014 (1)

金融市场体系 第5篇

金融体系格局———市场与中介相互关系

一、术语解释

1.DD模型 2.参与成本

二、填空

1. 金融系统具有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上转移资源的功能。2. 1933年,美国通过___________,成为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的经典法案。

3. 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始终是____________。

4. 所有金融中介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有关金融交易所必要的信息服务,包括承担信息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职能。

5. 所有金融中介都本着同一的保险原则,集合、分散、转移____________。

6. 当银行向存款人承诺“即时付款”时,实质是集中存款提取的独立风险并向存款人提供____________。

7. 通过资本市场,银行解决了贷款资金长期占用与保持____________的矛盾,资本市场也相应地扩充了自己的领域。

三、判断

1. 金融功能是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的。2. 金融功能框架作为微观分析框架,不把创造货币、为经济提供流动性考虑在金融体系的功能之内。

3. 从发达国家企业资金来源结构上看,股权融资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4. 从家庭金融资产的构成上来看,德国与日本相对于美国与英国而言,现金与存款项目所占份额更大。

5. 假如信息完全对称,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也即市场不存在磨擦的情况下,那么银行中介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6. 在活跃的市场机制下,投资者投票的简单随意性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意收购,有利于管理者进行长期决策。

7. MM定理认为,在具备完美资本商场的经济中,企业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

四、不定项选择

1. 关于德国银行体系,正确的说法有:

A. 全能型

B. 主要提供短期工商企业贷款 C. 可人事有价证券承销业务 D. 可从事生命保险业务

2. 德国的债券市场是下列哪个部门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

A. 各级政府 B. 银行 C. 非金融机构 D. 个人

3. 关于美国的衍生产品市场,错误的说法有:

A. 商品期货始于19世纪晚期 B. 金融衍生市场始于20世纪70年代 C. 金融衍生市场的产生晚于欧洲大陆 D. 市场交易量很大

4. 市场主导型的英国金融体系的形成与下列哪些事件有关: A.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B. 南海泡沫事件 C. 郁金香事件

D.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出台 5. 美国金融体系的特点包括:

A. 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产品 B. 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分散风险的机会 C. 存在着大量无法对冲风险的银行存款 D. 提供了大量利率与股市行情等金融信息 6. 德国金融体系的特点包括:

A. 金融中介可使分散的投资者分享长期投资带来的高收益

B. 少数大银行占支配地位 C. 银行拥有大量相关企业的信息 D. 股票交易的种类与数量很多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的专业性超强,投资者的参与成本就越低

B.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使银行的运作与资本市场的运作交叉在一起

C. 传统利息性收入下降的压力促使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衍生产品交易 D. 市场与机构、机构与机构相互渗透和界限日益模糊的趋势代表了金融交易趋势的主流。8.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金融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有着极强的联系 B. 国家的管制构架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银行对贷款要求抵押担保,会促使借款人更加大胆地使用贷款

D. 金融活动应该延伸到企业公司治理之中了

五、问答

1. 简述金融功能观对于金融系统功能的概括。

2. 试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中介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3. 试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分析广义金融中介的共同点。4. 试分析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

一、术语解释

1.DD模型:是由Diamond和Dybvig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在1983年提出的。DD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第一,银行开办活期存款可以通过在那些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消费的人们之间进行较好的风险分担来改进竞争性的市场;第二,提供这种改进的活期存款合同有一个大家不希望的均衡(银行挤兑),处于这种均衡状态时,所有存款人都很惊慌并且马上提款,包括那些本来是愿意把钱继续存在银行里的人;第三,银行挤兑引起实际经济问题,因为即使是健康的银行也会失败,这造成贷款被收回,生产投资被终止。为了制止或阻止银行挤兑,传统的工具有暂停存款变现和政府存款保险。

2.参与成本:投资要想参与市场,要付出学习成本,要交学费,要投入精力,学习市场运作,资本收益的变化,监视市场的动态;要懂得如何进行资产组合,而且要实时地调整组合,如此等等,这些共同构成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即参与成本。

二、填空

1.时间

空间

2.《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3.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4.评价

监控 5.金融风险 6.流动性保险 7.流动性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四、不定项选择

1.ACD

2.AB

3.C

4.B 5.ABD

6.ABC

7.BCD

8.C

五、问答 1.简述金融功能观对于金融系统功能的概括。

答:对于金融系统的基本的、核心的功能,金融功能观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转移资源。(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金融体系能够将风险合理地配置到有承担能力且愿意承担的部门和经济行为主体。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各类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务使形形色色的货币支付日益便捷、安全、快速、节省。这就保证了经济的润滑进行,节省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侵害的机制。

股份公司、银行、投资基金等等,都是集中小额资金、短期资金以解决巨额资本需求的形式。而巨大的营运成本可以股票形式把所有权细分;巨大的债权则可以通过基金形式把债权分割,等等。(5)提供价格信息。

金融领域的价格信息,如利率、汇率、股市行情等,对于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性人所共知。而金融体系则提供了这些金融信息形成的机制。

(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这是金融体系在涉及金融工具设计、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2.试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中介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答: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均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极为强劲;而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却好像步履蹒跚,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1)信息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原来在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优势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越来越多地受到直接市场融资的竞争压力。

(2)战后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经常发生,利率风险加大;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瓦解,国际货币制度进入浮动汇率,汇率风险加剧。于是贸易和金融领域极其需要发展新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这种客观需求刺激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急剧地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3)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的压迫下,不断突破政府的各种管制,创造和使用新金融产品,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各国政府的管制思想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基本趋势是放松管制,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但由此增强的银行业的竞争,在更为迅猛的资本市场扩充面前依然显得柔弱。

3.试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分析广义金融中介的共同点。答:从金融功能着眼,广义金融中介具有一些有基本意义的共同点:

(1)所有金融中介都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服务,可以是金融产品买卖双方的单纯的中介,也可以是金融产品的销售者、购买者。这类服务,保障着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丧失流动性,金融资产也就推动了生命力。

(2)所有金融中介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有关金融交易所必要的信息服务,包括承担信息的评价和监控的职能。在进行金融交易时,信息成本很高,交易者很难完全独立负担,这本身就是所谓金融中介存在的一个内在原因。

(3)所有金融中介都本着同一的保险原则,集合、分散、转移金融风险。所有非保险业的金融中介,其运作都是基于集合、分散、转移风险的保险原理;银行、股市、期市等,都是保险的形式。例如,当银行向存款人承诺“即时付款”时,实质是集中存款提取的独立风险并向存款人提供流动性保险。

4.试分析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答: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业务的证券化发展。

在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经济联系均可在证券化的形式中得到表现。证券化对经济生活所覆盖的范围日益扩大。就金融领域来说,银行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的证券化有了迅速的发展。如抵押贷款中抵押品的证券化,消费信贷的证券化,应收账款的证券化,甚至不良资产也可以进行证券化的操作。这样,银行的运作与资本市场的动作就交叉在一起。通过资本市场,银行解决了贷款资金长期占用与保持流动性的矛盾;资本市场也相应地扩充了自己的领域。(2)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就西欧大陆全能性银行来说,本来一直从事有关资本市场的经营活动。但在典型的分业经营的美国,银行的经营实际上也占资本市场业务总量的相当份额。在美国,利率和外汇衍生工具市场上,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已成为主要交易商,它们所持有的这类合约占总额的绝大比重。在传统利息性收入明显下降的压力之下,银行不断为自己开拓新的盈利途径,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金融市场体系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引言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欧美地区相比,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迅猛,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设立,带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在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了爆发式的增长,被业界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与传统的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规模比较大,发展速度比较快。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给互联网金融体系的信用带来很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互联网金融交易,所以必须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加强管理,减少信用缺失事件的发生,保证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正常化。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

1.信贷信息缺乏审查,容易引起金融信用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中,对于客户信用借贷的资质审查过于表明化,只注重书面审核,缺乏实体审核。对于客户是否是自己亲自注册的考证,基本是处于无审核状态,只是简单的短信验证。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发生客户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导致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的信用风险系数的发生。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是处于虚拟状态或者空壳状态,对于客户而言,无法全面地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信贷信息。

2.不存在实物抵押和担保的信贷

互联网金融交易方式不同于传统的金融行业交易,不注重实体交易,而是为虚拟货币交易为主。针对抵押物而言,不具备以实物进行抵押的条件和平台,也往往会导致交易出现违约状况时,其担保物价值不足以达到贷款标准,从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很大的违约风险。

3.没有管理和监督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当下而言,我国对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管理和监督都比较薄弱,还未制定关于互联网金融市场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互联网金融交易过于随意化,没有相应的法定程序,使得互联网金融交易毫无规范可言。在没有法律法规的维护下,互联网金融交易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也非常不利于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系统化的信用风险管理。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是针对互联网虚拟网络的,这就导致在实际生活中并未在工商部门进行实际的注册和认定。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管理监督

针对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信用风险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构建相应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来有效引导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和进行。因而,相关部门应该根据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问题,把握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法律体系和法律程序,便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正常健康的发展,提升互联网平台电子货币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构建金融业务往来的法律标准,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市场中金融犯罪的几率。构建明确分工的监管框架,在整体方向上有效引导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操作程序,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可以运用法律监督、媒体监督、大众监督等方式,保证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操作合法合理科学。

2.建立健全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预案

针对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有关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预案。通过制定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预案,构建更为完善和全面的信用风险机制,加大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力度。首先要形成职能性更强、监管性更深入的监督部门,落实监督者的角色,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行实时性的监督和把控;其次要发挥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管控功能,有效制定行业发展标准,规范相关金融业务的开展,促进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更加适用市场的发展,同时也达到科学规避信用风险和缓冲风险的效果。

四、结语

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就必须先要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和引起的因素,进而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体系,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和可靠。

参考文献:

[1]王艳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西部金融,2014,11(02):12.

[2]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其内部控制[J].区域金融研究,2015,01(22):11-14.

[3]黄子健,王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与信用资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悖论[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23(01):56.

作者简介:

金融市场体系 第7篇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环境持续恶化,金融市场不诚信的现象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稳定性,给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只有从根源抓起,进一步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对信用信息的加工整理,形成满足金融机构需要的各类信用产品和服务,使信用产品和服务在金融机构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从而起到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推动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金融市场存在的信用建设问题

1. 金融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征集不全面,不能与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信用数据库的信用信息非常全面,基本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含方方面面的监管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全面实现了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如果企业或个人出现不良信用记录,这些信用记录便会实时共享给其他行业和部门,导致出现失信行为的企业或个人将会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联合惩戒,失信成本极大,所以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失信行为鲜有发生,基本实现了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金融征信系统建设不但需要金融机构掌握的企业和个人基本信贷信息,还需要充分掌握企业和个人在其他领域的信用信息,才能更加客观的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降低金融交易风险。而我国金融市场的征信系统建设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开发的征信管理系统,由于这个系统只是征集金融领域内部的信用信息,来自政府的公共监管信息和市场主体的交易信息因为行政设置等多种原因却很少涉及,使得征信管理系统信用信息不全面,只是用于金融市场内部的信贷管理,这就极大的削弱了金融市场的失信成本,客观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

2. 信用产品和服务在金融市场的应用不足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拥有各自信用贷款评级系统,作为加强银行信贷管理,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应用不足,使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总结的很多有效的评级方法和经验不能为各商业银行所用,不利于银行更好的控制风险,也客观上限制了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扩展。各商业银行自身又由于在信用评级方面经验不足以及更加侧重对贷款企业的还款能力的分析,缺乏对贷款企业信用状况的全面的了解,这样就导致银行贷款更多的流向了资本规模大的国有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长期下去,会使银行丧失很多潜在的优质客户,减弱金融市场的投融资功能,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更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 金融市场失信问题频发,社会诚信教育亟需加强

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诚信意识普遍不强,金融领域各类失信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金融市场还存在着工作程序不规范、虚假贷款、投机倒把、暗箱操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感持续降低,已经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瓶颈”,严重破坏了我国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意见与建议

1. 加快推动信用信息整合,实现金融信用信息数据与公共信用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

目前,全国很多省份为了推动本省区域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很多省份为了推动本省区域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都已经建成了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了包括质监、海关、工商、税务、公安等主要省级部门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并已经开始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和投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失信成本的目的,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客观上讲,中国人民银行开发的征信管理系统与省级部门开发建设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是一种互补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支撑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实现对金融市场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监管,从节约社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快推动金融信用信息数据与公共信用信息数据的整合,实现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与各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的交换共享,扩大征信管理系统的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范围。金融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建立协调联络工作机制和信用信息交换机制,统一规划具体共享标准和方法,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有效防范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2. 加快信用产品和服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促进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要统一规划,为信用产品和服务在金融领域的全面应用做好制度性规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与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在信贷审批、信用贷款等日常管理工作中,使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机构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在金融领域应用信用报告和服务都已经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以西安市高新区为例,西安市高新区是陕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单位,近两年来,高新区积极探索在金融服务领域应用信用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与信用的融合,高新区通过为企业和金融机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建立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与金融服务。目前,已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营管部、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一大批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将根据企业信用信息等级报告,为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使得区域内金融投融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3. 加强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探索建立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金融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着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判断。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探索建立法制约束、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惩戒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长效机制,为信用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中法制约束是根本,政府监管是重点,行业自律是核心,社会惩戒是保障。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层次和种类、诚信经营、持续创新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审慎”的工作原则,开发面向金融市场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金融业多样化、专业化、高质量的信用产品和服务需求。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征信管理系统也要积极有条件的向有资质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放,方便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获取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降低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成本。

4. 加强诚信文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诚信道德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本,我们应当把诚信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不断增强社会主义诚信道德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倡导讲诚信的道德新风尚,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同时,各类金融机构要建立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开展面向全体从业人员的信用知识培训,增强全体从业人员的诚信经营意识和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的经营秩序,降低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毕强,白云峰.金融领域信用信息服务作用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3).

[2]谢颖.加强中介机构信用建设完善金融信用体系[J].浙江金融,2008(2).

金融市场体系 第8篇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 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 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 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1993年, 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 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 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同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 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 1999年10月, 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 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月1日, 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2.3],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2]。同时, 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5年期以上大额存款利率上限。

2012年以后,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同年6月8日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再次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下调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因此, 目前我国从计划利率到市场化利率的推进程度已超过了50%:补充的利率产品———理财产品、民间融资的利率早就市场化, 三大主流利率产品+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同业利率中贷款利率、同业利率也已基本市场化。目前的利率管制实际上只针对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一环, 全世界在放开存款利率的过程都是非常谨慎和渐进的。我国目前存款利率已取消下限, 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 而且中国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第一时间将一年及以下定期存款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据推测, 央行很快将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之上上浮20%, 利率市场化确实在稳步快速推进。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体系的风险

在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 一般会出现存款利率上升, 金融资源流向中小企业和表外业务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 整个金融体系会出现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格局。因此, 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都面临着明显增大的风险, 稍有不慎, 甚至酿成金融危机。而我国又有着独特的国情和市场法律环境, 下面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金融风险逐一进行分析。

(一) 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从国际经验看, 利率市场化一般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存款利率上升,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因此, 经营能力不佳、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金融机构容易受到冲击甚至破产。如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放开利率管制后出现了储蓄贷款机构危机, 每年倒闭的金融机构超过100家。

其中一些商业银行将放弃传统的以信贷为主的经营策略, 既可能尝试专业化、差异化, 也可能选择混业经营、扩大规模。转型的失败和进入新领域的不确定性, 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特别是占主体地位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被利率管制所保护, 缺乏竞争力, 不仅经营管理模式单一僵化, 而且缺乏科学精细的风险管理手段, 未来的经营风险不可小视。

(二) 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正常波动致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的风险。这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长期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重新定价风险。由于资产方或负债方的金融工具或产品重新定价或到期时间不同, 利率曲线平行移动将导致银行成本骤然增加或收益骤然减少;二是收益曲线变动风险。由于资产方或负债方的金融工具或产品期限结构的多样化, 收益率曲线非平移变化导致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收益率不一致;三是基准风险。在同一时期内, 如果两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即基准利率变化水平不同, 会导致其利率变动的不一致, 增加商业银行的损失。四是期权性风险。资产方或负债方的金融工具或产品中内含选择权, 利率变动影响这些选择权的行使, 给这些资产的利息现金流以及经济价值带来不确定性的变化。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较少面临此种风险, 一般通过调整存贷款期限结构和同业拆入/拆出结构等对冲利率风险, 且只能通过到期或新发生业务进行调整, 力度和效果都很有限。金融市场化和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已开发出大量的利率风险缓释与控制的手段和金融工具。而我国尚缺乏人民币衍生品如利率期权、利率远期和利率互换 (IRS) 等对冲工具, 难以满足商业银行有效对冲利率风险的要求。另外,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利率风险管理与监测方式和系统主要适用于利率管制状态, 与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 不仅监控频率和时效性需要提高, 相应的工具和系统也需改造升级。

(三) 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随着利率的市场化,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势必发生变化, 其新增信贷资源可能更多向中小企业和资本市场业务等收益较高的领域倾斜, 风险偏好因此而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以往主要针对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小微客户数量多、风险分散且复杂的新局面。大部分银行还不能像以服务中小企业闻名的美国富国银行一样, 通过集中审批、系统自动打分来加快审批速度和有效识别风险。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可能被迫下移审批层级和授权, 增加潜在的风险。

表外业务和复杂的金融创新业务规模可能会上升, 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市场化的信用评级系统, 对所有交易对手的真实情况调查成本太高, 因此难以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设置集中的信贷管理和额度控制, 信用风险的监测和管理都很困难。

利率上升使得金融市场中一直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也加剧了:高利率使得有更多选择的优质客户选择其他融资方式, 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往往是高风险客户或者根本不打算还款的客户, 从而形成逆向选择;而已获得贷款的客户为了获取高收益偿还高借款利息, 可能会从事高风险活动, 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提高了信用违约的概率。

(四)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由于存贷利差减少, 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收益, 势必降低资产的流动性, 如降低国债和央票的占比, 增加更复杂、流动性更差的信用债和抵押贷款证券等的占比。但另一方面, 由于不同银行之间的利差增加, 银行之间债务的流动频率和规模都会提高;个人和企业提前还款和存款提前支取发生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无疑会下降。存贷之间更容易形成由于期限结构的不匹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同时, 金融机构会通过各种手段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 放大财务杠杆, 提高非利息收入。但表外业务的现金流预测和监控难度更大, 流动性风险更加难以识别。

(五)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风险关联性可能会显著增强。

1. 相关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 使得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市场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产品联系更加紧密, 风险在银行、股市、债市和保险市场上快速传递。

2. 随着存款波动性加剧, 商业银行会拓宽批发融资渠道, 扩大其银行间市场短期拆借、回购业务的力度, 降低自身的流动性风险, 但却同时提升了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关联性。

3. 由于混业经营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散风险和易于金融创新等优点, 利率市场化后, 金融机构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实施综合化经营, 开展证券、信托及保险业务的趋势将日趋明显。混业经营的企业必然会通过内部交易、关联交易发挥总体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但风险也会随着这些交易通过信贷、投资、担保、救助、承诺以及转移定价等进行在整个集团内部的不同金融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交易对手之间进行传递, 形成影响面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甚至造成金融危机。

4. 我国长期在利率管制和分业经营的模式下运行, 在涉及利率创新产品的发行、交易和监管等方面都无法可依, 对混业经营也缺乏法律上严格界定、约束和监管, 业内外人士都可能寻找制度设计的漏洞进行“灰色业务”的尝试, 再加上非法行为的推波助澜, 有可能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混乱。

三、利率市场化下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 夯实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夯实目前普遍认同的利率市场化的环境基础, 其中包括:

1. 加强会计和披露要求、法律和司法系统以及市场基本纪律。

它们对防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 监管者和市场都无法阻止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设计, 存款保险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如道德风险、金融垄断、多头监管等等。尽管如此, 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存款保险制度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 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

2011年我国信贷融资占社会总融资一半以上, 债券融资占10%左右, 股票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的份额不到10%。而银行体系债券持有量仍然占整个市场存量的70%以上, 风险仍然过多积聚在银行体系。因此, 应该进一步扩大股权融资比例, 增加保险、基金、证券、个人投资者及海外投资者等非银行主体的债券持有量, 建立更多元化的金融市场, 让多种类型的投资主体共同承担金融市场风险, 降低利率变化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二) 推进金融创新, 增加风险对冲工具

制定法律法规规范金融衍生工具的发行和交易。发行和推广利率期权、利率远期协议 (FRA) 和利率互换 (IRS) 等金融衍生品实现货币价值发现职能, 规避利率风险;发行和推广信用违约掉期 (CDS) 等衍生品, 转移信用风险;发行和推广资产支持证券 (ABS) 、抵押支持证券 (MBS) 和担保债务凭证 (CDO) 等, 提高资产的可变现能力和产品定价能力。

(三) 加强金融制度建设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与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相容的金融法律体系, 但与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出现的金融混业经营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 在很多法规中存在与混业经营相抵触的条款, 不能及时有效地规范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秩序。因此, 应加强立法工作, 建立一个保障金融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安全平稳转变的法律环境, 防范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制度风险。

(四) 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现行金融体系还存在不少缺陷, 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产权过度集中、委托代理矛盾突出、公司治理行为缺乏激励和约束。目前, 金融市场也逐渐放开, 降低了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 与利率市场化的举措配套, 有可能逐渐改变我国金融业的垄断市场结构, 增强市场竞争, 通过外部的硬约束倒逼体制内金融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多样化、透明度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强化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

(五) 建立健全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金融企业内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 将全面风险管理覆盖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流程、技术和风险度量模型, 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撑下, 建立完备的风险计量、监管和控制系统。

(六)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随着利率市场化, 金融机构产权的多元化, 金融创新不断加快和混业经营的推进, 我国的金融格局将呈现金融机构多样化和金融风险复杂化的趋势, 对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方面, 由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金融监管实践, 有很多先进的金融监管制度、流程、标准和组织架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012年6月7日, 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 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使得我国金融监管逐渐与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BASEL协议体系接轨, 不仅有助于我们防范国内的金融风险, 也有助于我国更快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和体系。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球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 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方针, 扎实有序地推进每一项基础工作, 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控, 确保利率市场化平稳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我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及防范[J].华北金融, 2007 (1) :22-40.

[2]银监会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工作小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 2012 (12) :1-16.

[3]Mishkin, F..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N B E R Working Paper, No.8087, 2001.

[4]郭彩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市场反应及面临的风险与化解[J].商业时代, 2013 (15) :62-63.

金融市场体系 第9篇

一、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现状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制度的创新, 在民间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民间借贷各项手续简单, 交易双方凭借信誉就可以实现融资, 不用复杂的资产抵押流程, 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 有效减少金融交易的费用, 这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农户而言, 是壮大发展的不错选择。

虽然民间借贷给企业和个人都带来了便利, 但是由于其自身不同于正规金融手段, 借贷活动具有自发性, 相关信息也没有完善的记录, 整个流程不够完善, 在具体的实践中难免带来很多问题, 借贷双方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都存在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许多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 更多的农户开始不断转型, 寻找创业之路, 无论是中小型企业的壮大还是农户的发展, 都需要进行融资, 这也大大带动了民间融资的发展, 民间借贷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 然而这种融资本身的不规范性将限制其发展, 阻碍经济的繁荣复苏。

二、民间借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借贷双方风险大

民间借贷由于不受正规的金融监管, 因此, 在融资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许多的纰漏, 各项手续办理过程不够严谨, 整体来说民间借贷活动不像正规的金融融资一样面面俱到, 这就导致借贷双方都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借贷过程中所立凭据不够规范, 在出现争执中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 最终导致利益受损; 借贷双方依赖的是相互的信誉, 没有实际的资产抵押或担保人, 一旦出现信任危机自身利益将没有保障。

( 二) 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

民间借贷由于自身自发、分散、隐蔽及不规范特性, 相关活动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 也就是说其来往基本不计入政府统筹范围, 这势必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准确度。随着经济发展, 民间借贷在满足人民各种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需不断规范, 只有民间借贷这一特殊的融资方式更加成熟有序, 才能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更为准确的支撑。

( 三) 民间借贷利率高

民间借贷手续简单, 能够帮助一些中小型企业和农户短期内快速实现融资, 壮大发展规模, 但是带来便利并不意味着融资成本低, 事实上, 民间借贷利率比正规的金融机构高很多。从长远角度来看, 民间借贷方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有利, 短期的资金投入之后面临的事高额的利息, 加大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现代金融体系下的民间借贷市场规范化发展

( 一) 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接洽

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为了推动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发展, 可以适当的让二者接洽, 不仅可以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 也能为民间融资寻求更多的借投资机会。具体的做法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开拓创新,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向正规金融接轨, 允许民间资本转化为正规金融或纳入社区银行。

( 二) 规范民间借贷市场运作

基于民间借贷分散、自发、隐蔽和不够规范的特征, 为了规范民间借贷市场运作, 需要从建立健全专业的接待服务平台开始, 提高民间借贷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规范借贷双方信息, 采集民间借贷活动中的融资对象、资金流向等各项信息, 使得信息交流更加有效。除此之外, 加强监督, 提高监测的水平, 不断完善民间借贷的运作机制, 认真监测民间融资中的各项活动, 确保能够提前规避风险, 实现利益最大化。民间融资需要积极与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配合, 提供真实的融资情况, 支持有关研究, 才能确保政府有关民间融资的决策准确, 创造更好的机遇与发展空间。

四、结语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融资方式, 虽然为融资提供了便利, 但是由于其自身处于非正规金融之外, 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 借贷双方风险大、影响宏观调控、借贷利率高等都是当前民间借贷活动中的主要问题。为了实现民间借贷的规划化发展, 政府鼓励民间借贷与正规的金融机构接洽, 引导民间资本纳入正规金融资本, 扩宽金融机构的资本来源的同时能够增加自身的利益; 另外, 提高监督和监测水平, 不断规范民间借贷市场运作。现代金融体系视角下的民间借贷市场规范化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伟萍.现代金融体系视角下的民间借贷市场规范化探索[J].特区经济, 2009, 12:75-76.

[2]刘道云.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 2013.

[3]肖琼.我国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金融市场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电子货币,智能制造虚拟产品

商品经济交易的媒介货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快速进步,人类历史所使用的货币从最早期的贝币到金属货币,再演变成纸币,以及现在新兴发展起来的电子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改变着货币的存在形式。在人类进入到电子货币社会时,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开始从传统的实物制造产品向网络化的虚拟数据产品递进,虚拟数据产品具有根植于现代经济的广阔的价值开发空间,虚拟金融与实体经济有着密切的交互关联作用,在现代产业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市场交易引导作用。

如何平衡货币过度发放带来的通货膨胀,以及市场货币流通的不足引起的经济紧缩,我们需要根据市场生产投入的需要和消费者群体的产品购买需求来平衡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分配关系,在以贵金属货币为社会物资交易的主要流通手段时期,贵金属的开采量基本决定了商品交换的流通区域和服务人群。贵金属的产量是有限的和定量的,并且它们在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衡定跟它们的开采成本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在市场交易中把贵金属作为一种资产保值和长期储存的财富保障。

当纸币成为人们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的时候,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商品交换的使用效率,纸币通过政府行为公开广泛向社会群体发行,纸币的制造费用较低,用专有保护技术手段来实现流通的权威性和合理性,相对于金属货币来说,纸币的社会流通量更加趋于可管控和可调节,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的便捷也不言而喻,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当然,纸币的使用也存在它的不足,纸币本身并不具有生产劳动力赋予的价值,不能够像金属货币一样长久保存和保值,发行的金融机构对纸币流通的规模和途径也难以做得适时掌握和全盘调控。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应运而生的电子货币产品开始广泛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电子货币相比较金属货币和纸制货币拥有前所未有的流通优势,当电子货币成为了商品流通手段以后,人们的经济活动开始更清晰明朗地在交易数据中全方位地展示,日常交易数据可以精细到个人,同时可以快速获悉整体的经济运营状况。

电子货币在市场中的表现让人们在生产销售和购买使用行为上可以无所不在,即时更新。把整个商品市场的经营行为连接成一个网络交易互通基点,供给方和需求方开始无缝对接,如同成为天平的两端,此起彼伏,微调均衡中迅速递进。从现阶段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分析,虚拟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市场管理的改变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变革影响:

一、快捷高效的互联网自助虚拟货币交换体系正在迅速普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并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两轮快速发展的浪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波浪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快速发展.21世纪10年代以来,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起点,我国互联网金融掀起了第二波发展浪潮。

互联网金融的网络自助虚拟货币交换体系是根植于实现金融流通自动化为目的而产生的,当商品买卖不再局限于纸币流通而产生的容量障碍时,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是一种新式的货币与商品的协同供给管理。个人在制造虚拟数据产品的的同时,通过互联网面向全域的产品使用者提供产品服务和生产技术原型。虚拟数据产品的浏览点击量和使用获取量都可以作为虚拟金融的参照表现形式而大量产生,转换成个人享有的购买力可支配财富,使可共享数据资产成为快速膨胀的社会专有物质财富。

具体是以可价值评估的信息产生量为衡量标准,计算机智能数控平台自助管控的电子货币金融发放支取行为来操作,一方面是逐步实现的全自动化的数据金融管理方式,另外一方面是快速扩张和推广的商品区域特约定制产品工厂。使商品经济的生产行为和消费活动达到双向衔接的协同并进效应。

二、构建广泛认可的电子货币反冲结构管理方式

电子货币的社会化发行是为商品生产规模服务的,可控性的电子货币发行量可以为商品生产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近来,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机构、P2P贷款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越发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第三方支付每年几乎以倍增的速度在增长。网络信贷机构的贷款规模和利息收入增速惊人。P2P网络贷款平台不断涌现。

在虚拟货币体系下,虚拟产品生产者可以将自己生产单位的制造成果以虚拟数据的表现形式上传到网络公开服务平台,为有针对性的数据采集用户提供相应模块化数据技术信息成果。当数据使用者使用了公开网络数据成果后,虚拟产品生产者可以根据定向数据点击浏览量来制定电子货币报酬,这种方式可以带来虚拟产品供应者在销售渠道上的快速递增扩展,有效发掘虚拟产品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潜能。

基本独立的自助电子货币反冲结构可以综合服务市场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利益阻隔,电子货币交易反冲机制包含内容:

(1)第三方支付系统不仅仅是货币转账支付的便利工具,还是货币投放和金融交易的发行源,电子金融和生产规模的对等衔接可以保障商品经济管理渠道的健康运营。

(2)统一货币的发放原则和服务对象选择区域布局可以有效促进经济融通和避免市场波动。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对传统消费观念的认识态度,构建新兴商业营销渠道和商品选购范围的便利市场环境。

(3)第三方支付是大众虚拟产品的网络化认证许可评估方式,虚拟产品的可控规模实体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产品开发供应速度和定制生产效率。

三、推广远程控制管理智能机械化产品制造生产线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前所未有的商业拓展机遇,带来生产制造水平的突飞猛进和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人们的财富管理正渐进式地跨入虚拟化和网络化的阶段,商品生产能力逐步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变,同时,商品的生产制造开始由半自动化逐步演进到全自动化的时代。

当处于同城之中的大型智能综合工厂成为如同家用打印机的一组生产制造服务终端载体一般,个人用户可以集商品生产者与产品使用者于一身,个人用户在网络平台创造出专有虚拟数据的过程获得了公众平台的数据金融报酬,而专有虚拟数据又可以定向在远程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定制成定点网络销售产品。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便于营建个人买家区域网络化商品定制生产服务商业链

互联网金融模式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现在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了,被互联网及其相关软件技术替代了;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当互联网平台把区域市场限制打破了以后,商品的流通范围和速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一个产品从设计开发到使用者入手撇开了大量繁琐的流通环节。个人买家的需求意愿从未像如今这样受到广大供应厂家的重视。个性化定制在逐步引入到人们日常的消费观念之中。由智能制造工厂带来的低劳动力需求,及密集性劳动生产企业向高端自动化程控技术企业的转变中,大量低产出效益的劳动从业人员向高专业技术能的生产管理开发者转型。知识技术显露出了它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新开发的产品可以是一个劳动者的虚拟数据产品,而这个产品可以不定时通过智能程控制造,数控车床,3d打印技术,智能生产流水线来完成它的成品出产过程。这是科技给传统劳动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综合性的商品制造工厂可以因区域物资需要而匹配设置,让虚拟数据生产容积不断宽化总量,同时实现区域综合商品制造能力的可浮动性协同涉入,以及提升区域内的多元产业融合和资源循环流通。用产品信息数据流来逐步缓解高负荷并不断递增的区域产销商品物资流。也可以适当缓解产业工人的跨区域不定型劳动生产分配状况。

五、多向预制融合协调开发个人虚拟数据产品的网络市场交易平台

构建合理统筹的虚拟网络经济商品交换服务组织机制,在虚拟网络商品交换组织中我们可以设置:统筹会,金融处,物资科,评估组、管理室、交易所,兑汇行、信用社、运输队、仓储库、售货厅、典当铺、科技处、加工厂、回收站,等部门,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和市场定位。

这些经营管理部门的设置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市场功能协调作用,可以给商品生产管理的各个渠道带来积极有效的产销引导,激发市场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行。这种部门的设置方式是基于对财富分配水平和产销供应链上的均衡分布能力的系统科学安排与组织设定。如同生物体内各个器官对体内物质能量流动和吸排循环系统的自我调控。

六、区域自助商品综合定制智能制造商业模式的拓展

商业活动的本质是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循环活动。电子商务依托以互联网产业为基础的快速信息流,加快了物流、商品流、资金流的流动速度。在传统电子商务活动中,资金流仅是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单向流动,例如对于B2B电商,资金从一家供应商,经过电商平台,流向另一家供应商;对于B2C和C2C,资金从消费者,经过电商平台,流向卖家。而电商金融,彻底改变了以往电子商务活动中资金单向运行的方式,让资金流在电商生态圈内形成闭环,实现了资金流的循环和加速周转。

当商品的生产进入到可控规模制造的时候,计算机全自动生产的数控设备为生产流水线的加速和简化提供条件,不同工厂之间的商品生产形成相互关联,可以是产品数据参数的彼此传输,也可以是商业合作渠道和物资的交互流通,从而开展有条件的商品生产模块化管理。

综合性的生产工厂能够有效防止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同类产品积压,在市场需求量和买方适用范围上起到彼此对接和实质性供应,以求做到因时而异,高效革新。对于智能定制生产工厂的流水线设置,可以采取分门别类,系统性设计,做到不同生产线的彼此融合,实现可调配的结构自由性产品组装链的综合管理。

建设的综合性智能生产工厂可以根据大型社区超市的物资采购需求采取定制生产的商品供应与回收方案。其作用在于实现区域就地材料的回购利用和可循环式物资流通,达到多元化可调控的市场销售管理机制,实现区域内商品的有序买卖和缓解降低产销供应链上造成的超额物资浪费及劳动力资源的盲目耗损。

参考文献

[1]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2]郭世邦.银行如何迎接互联网的崛起[J].卓越理财,2013(3):10-11

[3]谢平.迎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机遇和挑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9-03(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创新

近年来,黑龙江省桦川县在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立足优势产业、特色资源,加大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和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政策性扶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引进金融机构,加大特色行业贷款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拓宽权益担保贷款范围,突破“三农”贷款担保难“瓶颈”等方面着手,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

一、抓机构引入,形成市场竞争机制

农村金融创新之前,桦川县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联社从事农贷业务,农业银行农贷较少。桦川县农贷面临贷款压力大、贷款手续时间长、手续较为繁琐、人员少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桦川县在近几年的金融改革过程中,从引入机构入手,化解农村贷款压力。首先是金融机构扩展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扩展到农贷,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网点。其次是引进机构办理业务。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哈尔滨融兴村镇银行落户桦川,主要针对农贷开展业务。同时,2015年春又引进肇东银行和中国银行佳木斯支行来桦川从事农贷业务。全县为农信贷业务发展到7家。通过多家银行进驻桦川从事农贷业务,既缓解资金压力,又引入竞争机制,为各家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二、抓产品创新,盘活农业农村资产

经过两年的创新实践,桦川县陆续推出了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企保农贷”、农户动产抵押、粮食预期收益抵押、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等5种信贷产品。

土地经营权抵押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抵押期限不超过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今年每垧地贷款额度上限为40000元。

企保农贷主要是通过涉农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企业为农户担保而取得贷款资金,目前全县有新峰农业发展集团和农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2家企业为农户担保贷款,共计5.3亿元。

农户动产抵押主要是农户拿出自家的大型农机具和农业设备作为抵押物,并根据提供的动产评估价格,按30%—70%折算出贷款额度。

粮食预期收益抵押主要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测算出预期产量,按50%—70%折算出抵押产量,按每市斤1.5元算出贷款额度。

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主要是农户拿粮食补贴“一卡通”作为抵押物,按农户补贴资金扩大10倍确定贷款额度。

三、抓环境改善,提升政府支持力度

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动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全县5家银行与县政府建立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合作,在平台软件上开设了金融服务功能,主要通过土地流转信息确认土地经营权贷款业务,三级土地流转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参考与支持,有效解决了土地经营权信息不明确、贷款信息各银行不相通、农业贷款资金不搞农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出台政策扶持文件。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管理好金融产品,2015年春县委、县政府制定并下发了《支持农民财产权益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村土地经营预期收益权抵押贷款》三个金融产品实施办法。2015年下拨农业生产资金12.68亿元,其中,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资金6.2亿元、“企保农贷”贷款资金5.3亿元、农户动产抵押0.52亿元、粮食预期收益抵押0.41亿元、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0.25亿元。三是联合执法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县委、县政府针对不良贷款,成立了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县纪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专项机构,共同打击恶意逃贷、骗贷等不法行为。目前共清理回收不法贷款1.2亿元,有效促进了金融环境健康稳定。

四、抓服务完善,建立和谐信贷环境

由于引进多家金融机构和各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展,形成了市场竞争机制,同时也激活了金融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全县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贷款手续简便了。各家金融机构在推出信贷产品的同时,着重考虑农民贷款手续简化的问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企保农贷推出企业担保银行放贷,手续在新峰农资经销网点确认即可,大大地方便了农民。二是贷款利率降低了。由于引进了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农贷,形成了市场竞争,各行都推出了低利率的信贷产品。全县涉农贷款平均利率7.9厘,最低5.7厘。三是金融服务作风改变了。各家银行以服务农民为核心,在业务办理、资金放出和回收,实施公开透明的管理,推出了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措施,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消失了,农民贷款方便了,群众对银行也满意了。同时各家银行针对农业生产安全问题,为农民推出了个人人身意外保险,解决了意外发生之后资金需求。

通过抓四方面的工作,贷款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做到了让银行满意,群众满意,企业受益。农村金融信贷品种的创新,促进了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的资金投入,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缓解了当前农村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大大降低了信贷风险。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信用贷款,利息降了,手续简了,风险低了,农民的信用意识高了,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责任编辑:洪峰

金融市场体系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业,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市场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加快金融市场改革, 不断提高国内金融机构运营效率, 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5年以来, 我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步伐, 并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限, 允许民营资本成规模进入信贷领域, 有效带动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此背景下, 我国金融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中, 以信托为代表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并于2012年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行业。相对于银行、保险和证券, 以信托为代表的其他金融行业所开展的业务相对更加广泛, 所受管制程度相对更低, 市场化运作特点更加鲜明, 因而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的本身就体现着市场机制的内在规律。因此, 将以信托为代表的非银行业与银行业进行比较, 不但能够反映金融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经营效率的高低, 还能将其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评价和参考指标, 用来衡量市场化改革能否改善和提高国内金融行业的效率水平, 为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提供新的依据。

遗憾的是截至当前, 国内外对不同金融行业或金融机构效率所进行的对比研究还非常罕见。现有文献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作为微观主体的金融机构上, 尚未涉及对不同类型微观主体的效率进行对比, 更未涉及对不同金融行业的效率对比。同时, 在对金融机构的效率问题进行分析时, 将探讨的重点多放在了商业银行, 很少涉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已有的文献中, 仅有Ennsfellner (2004) 、Cummins (2010) 、刘晓庆 (2013) 、胡宏兵 (2014) 、崔惠贤 (2015) 等人对保险公司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姚晋兰 (2009) 、Goyenko (2009) 、Griffin (2010) 、皮六一 (2013) 等人对证券公司及其证券市场的效率进行了测评;Miller (2006) 、周孝华 (2010) 利、余力 (2013) 、邓旭升 (2014) 等人对信托公司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在上述研究中, 均未能对效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效界定, 也未能理清不同效率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 更未建立统一的效率评价标准或理论分析框架。

鉴于此, 本文以金融业市场效率为主题, 将市场效率定义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微观经济主体依据市场供求变化, 自行调整产品或服务价格, 主动调节资源配置方式, 以期实现用较低要素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或收益目标的效率集合。在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过程中, 用信托来代表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并将信托业与银行业界定为信托公司或商业银行的总和, 从而在对金融机构效率问题展开对比分析时, 将重点由微观主体引向中观行业。考虑到信托业与银行业在业务开展上存在交集, 两大行业的资金在运用中都大量投入工商、房地产、证券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 因而相对更加容易构建统一的效率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 可以结合银行及信托两大行业价值的形成与效率产生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设计出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构建出相应的效率评价体系, 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我国金融业市场效率的整体表现, 发现银行业和以信托为代表的非银行业在市场效率上存在的具体差异, 以期克服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 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研究中存在的空白。

二、金融业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

虽然, 银行与信托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存在较大差异性, 但银行与信托两大行业在价值实现方面存在同性, 即:两大行业中的每项业务总是以资金归集开始, 并以价值或收益的实现结束, 而行业价值或收益能否实现, 或者实现程度如何, 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着行业效率的高低。

首先, 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都需要募集一定规模的资金, 而资金募集又是实现银行与信托既定价值和效率目标的前提条件。各个商业银行要根据资金需求和央行基准利率来确定存款规模和存款利息率, 同时根据贷款和投资需求确定相应的投资收益率和贷款利息率, 并将贷款或投资收益率与存款利息率之差作为预期收益率。各个信托公司则需要在信托计划中约定募集资金的总量, 明确资金供给者的预期收益率, 同时, 作为信用中介, 信托公司通常收取相应的手续费。因此, 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信托公司, 在价值创造和获取过程中, 其收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募集的资金总量, 向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成本率, 以及资金在运用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收益率。但是, 对于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 其所需要募集的资金规模往往已被事先确定, 因而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能否完成既定规模资金的募集, 又主要取决于资金募集成本的高低, 即: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能够向资金供给者支付的收益率的高低。若资金供给者获得的预期收益率越高, 则商业银行或信托公司所提供的业务吸引力越强, 所需募集的资金越能如期完成。为此, 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就必须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实际风险大小以及市场利率水平, 对资金进行合理定价, 从而确定出合意的利息率或收益率。在通常情况下, 资金供给者所能获得的利息率或预期收益率, 在数量上应等于资金运用所获得的平均收益率与商业银行或信托公司预期报酬率之差。若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在资金的市场定价过程中, 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促使资金在市场定价中能同时满足供给者和自身利益, 则说明商业银行或信托公司市场定价效率越高, 行业的最终价值获取就更加容易实现, 反之, 则说明市场定价存在效率损失, 若效率损失越高, 则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就越难以实现。

其次, 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募集到资金以后, 能否将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运用, 是能否最终实现价值目标并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在这一阶段, 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既要满足资金供给者对资金回报率的要求, 又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就需要将募集的资金合理的投向不同的产业或部门, 以获取相应的收益。对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来说, 为了能够在资金运用中获得最大收益, 就需要不断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可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的部门或产业能否带来足够高的收益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资金投入所带来的实际收益率越高, 说明资金的配置效率越高, 反之则相反;二是资金投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成本和费用是否足够低, 若资金投入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越低, 说明资金配置效率越高, 反之则相反;三是资金能否在不同产业或部门间迅速流动, 若资金能够从“低收益、高风险”部门中迅速撤离, 并快速投入“低风险、高收益”部门, 则说明资金配置效率相对越高, 反之则相反。可以说, 只有资金在配置过程中实现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最优结合, 资金配置效率才能达到最大, 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资金的供给者所能获得的实际收益率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 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还需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目标。在这一阶段, 由于在价值获取过程中, 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还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本、劳动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因此, 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最终所能获得的实际收益, 是由投入产出效率来决定, 即:用资金在运用中所能带来的最终收益与投入的要素成本间的净值来衡量。投入产出效率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劳动生产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劳动生产率越高, 投入产出效率也就越大, 反之则相反;二是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的技术与规模。一般而言, 若技术水平越高, 投入产出效率也就越大, 若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随着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资产规模的增长, 投入产出效率也将会提高, 反之则相反;三是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要素投入成本。经营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 其要素投入成本往往较高, 投入产出效率也就相对较低, 反之则相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市场效率是由多种效率所构成的集合体, 主要包括市场定价效率、资金配置效率以及投入产出效率。其中, 市场定价效率用来衡量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是否合理, 能否及时有效的对市场供求和风险变动做出反应和调整, 从而使企业和行业遭受到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市场定价效率是市场效率形成和发展的起点, 市场定价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资金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的高低, 因而市场定价效率的调整和变动必然决定着市场效率的演变和发展。资金配置效率用来衡量资金能否从价值回报率较低的行业流向价值回报率较高的行业, 以及能否在流动过程中促使资金使用成本降低, 并由此带来价值的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是市场效率的形成发展阶段, 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市场效率的最终确立过程。投入产出效率用来衡量要素投入价值与所带来回报价值之间的比率关系, 也是市场效率的总体表现。

三、金融业市场效率测度与评价

首先, 可以利用信托业与银行业实际平均收益率与理论收益率的偏离程度, 来测度和评价市场定价效率的高低。为了能够测算信托业与银行业资金的理论定价水平, 就需要在两大行业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并且具有可比性的产品。为此, 可以在信托业中选择集合信托产品作为参照, 并在银行业中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对比。同时,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中有关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选择理想的测度指标, 构建出能代表集合信托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理论收益率的市场收益率曲线, 同时, 将信托业与银行业两种产品的实际平均收益率与理论收益率进行拟合, 通过分析理论收益率与实际平均收益率之间的偏离程度, 来判断两大行业的市场定价效率。相应的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能够反映市场上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水平的指标, 该类指标具体可以用持有期相同或相近的国债平均利率来代表;二是能够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变化的流动性指标, 该类指标具体可以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银行贷款与存款的比率来衡量;三是能够反映市场风险变化的风险溢价指标, 该类指标具体可以用经济景气指数、信贷规模与社会融资总量的比率来衡量。构建SVAR模型,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办法, 可计算出相应变量对银行业以及信托业收益率变动的影响权重, 以此判断这两种行业收益率对相关变量做出反应的敏感程度。SVAR模型可以用以下等式表示:

利用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 可以计算出各个变量的影响权重, 再对各个变量的影响权重值进行加权平均, 充当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值, 从而就能构建出信托业与银行业收益率的反应函数, 用来代表和衡量两大金融行业的资金定价中的理论收益率水平, 再将信托业与银行业资金的实际平均收益率与理论收益率进行拟合, 通过拟合优度的比较就能最终确定信托业市场定价效率是否优于银行业。以反应函数所表示的银行与信托理论定价水平的收益率曲线可以分别用以下等式表示:

在等式 (2) 与 (3) 中, 被解释变量R_xt、R_lc_up分别代表信托业和银行业资金定价中的理论收益率。解释变量中, Rf代表无风险收益率, Rate为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 R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 LDX代表流动短缺程度, JQ表示经济景气指数, CPI为消费价格指数。将信托与银行的理论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进行拟合, 可以发现:信托业实际收益率与理论收益率的拟合优度为0.80, 银行业的拟合优度为0.61, 说明信托业实际收益率偏离理论收益率的程度要比银行业更低, 在市场定价中发生的效率损失相对更小, 这就说明信托业市场定价效率总体要优于银行业。信托业与银行业收益率的拟合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其次, 可以利用弹性系数分析法, 通过测度信托业与银行业投资对行业盈利能力的弹性系数值或敏感程度来衡量两大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水平。在弹性系数分析法中, 最常用的是Wurgler资金配置效率模型。在具体分析时, Wurgler模型要求用行业的资本投入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 用资本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的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 在回归方程中设置扰动项, 用来解释无法用行业收益增长率所能解释的资本投入增速。若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系数值为正数, 代表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正在提高, 若系数值为负, 则说明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正在下降。若这一数值越大, 则表明行业的资本能够更快从低收益行业退出, 转而投向高收益行业, 代表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越高。一般而言, 若系数值高于0.5就可说明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相对较高, 低于0.5则说明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低。Wurgler模型可以用以下等式来表示:

在等式 (7) 中, I代表资本投入存量, A为常数项, B为资本反应系数, 衡量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 j代表行业, t代表时期, V代表资本投入所带来的收益量, w为特殊扰动项, 用来衡量无法用行业增加值增长率解释的资本投入增速, C代表资本投入增长率的弹性系数, 其值若大于0, 说明当期资本投入与前期资本投入正相关, 前期资本投入对当期资本投入会产生正向影响, 反之则相反。若该系数的绝对值越大, 则说明前期资本投入增速对当期资本投入的影响越大。u代表随机参数, D代表随机参数的反应系数, D值越大说明当期存在的随机偶然因素对当期资本投入增速的影响越强烈。一般而言, 模型中的当期随机因素是指当期政策发生调整或外部因素冲击。在具体分析中, 可以选择国内67家信托公司以及16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样本, 分别代表信托业与银行业。将银行业、信托业相关数据分别带入等式 (4) 进行回归分析, 就可以分别构建出信托业、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的表达方程, 如等式 (5) 和 (6) 所示, 等式中的下标T、B分别代表信托业与银行业。

根据回归结果就可以得到信托业与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的整体表现和变动趋势, 两大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变动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自2008年以来, 我国信托业资金配置效率在波动中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 而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则表现出下降趋势。并且信托业资金配置效率的平均值达到0.74, 而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的平均值为0.55, 显然, 信托业资金配置效率要远高于银行业。同时, 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 2012年以后, 我国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已低于0.5, 说明现阶段银行业资金配置出现低效率。

再次, 可以利用生产边界分析法来对信托业与银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该方法是根据样本所反映出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产出能够实现最大化, 或者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成本能够实现最小化的假定前提下, 通过构建一个有效的生产边界, 使得样本数据能够落在有效边界之上或者有效边界的内侧。同时, 根据样本与有效边界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大小来估计样本的总体效率水平。在具体计算时, 可事先将落在有效边界上的样本数据作为参照, 将其效率值设定为1, 将落在有效边界内侧的点按照与有效边界的距离赋予相应的效率值, 离有效边界的距离越近则代表效率水平相对越高, 效率值也越接近于1, 而离有效边界的距离越远, 则效率水平相对也就越低。在生产边界分析法中, DEA数据包络模型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DEA模型可以表示为:

在方程组 (7) 中, Z代表生产效率的评价指数, x与y分别代表决策单元的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λ为模型中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的权向量。依据方程组 (7) , 还能利用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 分别计算出以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所代表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变动指数。在具体分析中, 利用已经选定的信托公司和上市银行作为样本, 分别代表信托业与银行业。其中, 各个上市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员工数量、营业支出、所有者权益可以作为投入变量, 净利润、贷款规模可以作为产出变量。以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所代表的银行业与信托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变动趋势如图4所示:

从代表投入产出效率的三种指标对比结果来看, 一是信托业与银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率的年平均值大体相等, 但信托业综合技术效率正在加速上升, 而银行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率则在持续回落。2007-2014年, 信托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006, 银行业为0.994, 表明信托业综合技术效率平均每年增长0.6%, 银行业综合效率平均每年下降约0.7%;二是信托业的规模效率的平均增长率在降低, 而银行业规模效率的平均增长率在上升, 银行业的整体表现要由于信托业。2007-2014年, 信托业规模效率增长率的平均值为0.998, 银行业为1.001, 表明信托业规模效率平均每年降低0.2%, 而银行业则平均每年增长约0.1%;三是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要显著高于银行业。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019, 同期银行业为0.990, 说明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9%, 而银行业则平均每年降低1%。此外, 从信托业与银行业的对比中还可以发现, 在2010年以前, 我国信托业的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三大指标的平均增速全面落后于银行业, 表明这一时期, 信托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要低于银行业。但在2010以后, 信托业的这三项效率指标逐步赶上银行业, 并在2011年以后开始逐步超越银行业。但由于信托业发展起步较晚, 因此在规模效率方面银行业始终占据明显优势。

四、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市场效率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金融业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 利用SVAR模型、Wurgler模型以及DEA模型, 从市场定价效率、资金配置效率、投入产出效率三个方面, 对银行业和以信托业为代表的非银行业的市场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一是在市场定价效率方面, 我国信托业要全面优于银行业。与银行业相比较, 信托资金在定价过程中, 其实际收益率与理论收益率的偏离程度相对较低, 说明在定价过程中的效率损失相对更小, 市场定价效率相对更高。

二是在资金配置效率方面, 信托业总体要优于银行业。自2008年以来, 我国信托业资金配置效率在波动中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 而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则表现出下降趋势。并且信托业资金配置效率的平均值达到0.74, 而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的平均值为0.55。说明信托业资金配置效率要远高于银行业。此外, 2012年以后, 我国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已低于0.5, 说明现阶段银行业资金配置出现低效率。

三是在投入产出效率方面, 信托业整体表现要优于银行业, 但在某些方面表现较为逊色。从代表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比来看, 在综合技术效率方面, 虽然信托业与银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率的年平均值大体相等, 但信托业综合技术效率整体正在加速上升, 而银行业则在持续回落;在规模效率方面, 信托业的规模效率的平均增速在降低, 而银行业规模效率的平均增速在上升, 银行业在规模效率上表现要比信托业更加出色;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 信托业的平均增速要显著高于银行业。

上一篇:家电控制下一篇:企业党建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