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学模式范文

2024-06-06

教学教学模式范文(精选12篇)

教学教学模式 第1篇

反观小猫的变化:其一, 在学抓鱼之前, 只要有吃的, 小猫就不会很关注生活技巧的学习, 但当生活告诉他需要技巧时, 他还是很乐意去钻研的;其二, 大猫A送小猫鱼的行动不能保证其食物的充足, 只有在后来大猫B对它进行捕鱼训练后, 一切才发生了改变。反思这一切, 我们要带领学生取得历史学习的丰硕成果, 相对应的策略就是首先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 然后才是学习技巧问题。通过几年尝试, 我找到了利用教学案进行教学、达到以上效果的一些方法。

一、教学案是什么

教学案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要求, 编制的教师用于教学、学生用于助学的方案, 称之为“教学案”, 它是在传统教案基础上的再发展。

传统教案教学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进行的教学, 关注教师如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应付考试, 也就是猫妈妈的“教”。结果学生容易被动学习, 痛苦时高喊:“有趣的历史和无趣的历史课。”新课改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过程忽视教学效果, 课堂上学生表现“轰轰烈烈”, 轮到考试又死路一条———这是让“小猫自己琢磨如何去钓鱼”, 其结果当然是几条小猫主导课堂, 而其他小猫免不了饿死的下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人, 让学生乐意参与课堂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采用教学案教学取代教案教学, 让学生先根据教学案进行预习, 了解教师教学的意图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这就等于送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鱼竿”, 最终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 课堂效率化的双赢局面。

二、怎么做教学案

用教学案取代教案的目的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我校教学案包含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梳理, 以便于学生的预习;还有师生交流的一块, 要求学生写还有哪些困惑?得到些什么?以便于教师收集学生困惑, 教学时更有的放矢。

“教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和分层教学的原则, 从知识、能力到运用逐步加深,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学习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我校的“教学案”编制涵盖如下内容。

(一) 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

这一学习条目我们以知识框架为载体, 以学生自学填空重要知识为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单元、这一课知识的基本认识。例如:

从以上条目中,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对明太祖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基本了解, 从而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当然, 以上知识框架应该是建立在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和线索下的一个子目录,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完成这一课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的填空后 (例上表) 就有在课堂“夸夸其谈”的资本了, 沉闷的课堂因此有了生气;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的课堂也有了“质量”, 学生拥有这样的教学案就相当于小猫拥有了老猫送的“鱼竿”, 能自己去钓鱼一样。

(二)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我们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在学生个体自学完成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填空后, 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 写出自己的学习困惑, 然后学习小组在课前讨论本小组的问题, 解答不了的带到课堂与老师和其他学习小组共同解答。因此, 我们在教学案中设计了“我的问题”和“我们的问题”两个子目录的留白, 供学习小组使用。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学生释疑解惑是老师的责任,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疑惑, 这能反映出他们预习过程中的思考, 而学习小组的讨论过程又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它对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很有好处。这种讨论往往会在潜意识中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更加认真, 以便于在课堂讨论中占到上风, 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更易取得成效。教师在课堂教学讨论环节解答的问题随着学生能力提高而逐步减少, 客观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老师的问题

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难以对线索的把握做到准确、清晰, 老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指导。在这一栏目, 教师根据历年经验, 把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线索加以阐释, 也可以用问题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 以达到学生思维层次提高的目的。

(四) 分层次反馈训练

分层次反馈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栏目分为课前和课堂训练两部分, 原则上, 课堂训练的题目难度和灵活度要大于前者, 以适应课堂教学后学生思维层次提高的需要。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有差异, 我们在设计训练题时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 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 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另外, 对部分优秀学生的反馈则以能力训练的形式进行, 设计一道能力题让他们花几分钟折腾, 探索的过程对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折腾不出来就放到课后进行探究, 这就等于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课后“抓蝴蝶”的游戏,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怎么用教学案

(一) 教学案要早准备早分发

因为在进行课堂教学前, 学生需要有一个预习———合作探讨———自我思考的过程, 所以通常要在上完课后即把下一课时的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 以便于学生有使用学案、精心准备的充足时间, 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二) 教学案教学的过程

1. 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部分的检查。

这一部分的检查应与教师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 结合教师的讲解做适当批注。这样, 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反思, 做到教与学互动, 提升课堂效率;而对学生批注中的一些独特见解、疑惑、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师也可以加以引导和推广, 这对被表扬者和其他学生是一种巨大的促动。

2. 对“小组讨论”和“老师的问题”的组织教学。

这部分的教学要先按照教师的思路完成“老师的问题”, 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条理性地理解历史知识,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 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 互相促进。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解析、质疑, 此过程中的老师灵感也可以设计成各种辅助问题与学生交流, 这一步骤往往是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开发的高潮, 往往会带动课堂朝高潮发展。但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有时完不成, 我们就应留到课后继续讨论。学生有了兴趣, 往往会主动进行课外钻研:查找参考资料, 进行实地调查, 撰写小论文等, 这样的学习就有了可持续的动能。

3. 对“分层次反馈训练”的使用。

此栏目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训练题包括简单的反馈题、能力训练题等, 它们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检查预习效果, 加深并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第二部分带有创新、提高和挑战自我的性质, 适合部分高端学生的挑选使用。通过这一类题目, 可以充分调动部分学有余力学生自我钻研的积极性, 从而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堂以外。当然, 为了促进学生可持续动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给这部分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演讲、辩论、黑板报或墙壁展示相关场景的图片、历史小报等———顺势而为: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 是历史课充满魅力的奥秘。

四、教学案教学的再思考

1.新的教法———不是“要我学”, 是“我要学”。

猫妈妈教小猫钓鱼时, 小猫总是想去抓蝴蝶而没有真的用心去学。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良好愿望———“孩子会跟我学的”强加给学生。问题是很多“小猫”不是从老师的教案设计的角度去学“老师认为的重点”。因此, 很多老师会采用强制性的提问方式解决, 岂不知, 我们的课成了“无趣的历史课”。我们设想:要是我们把“钓鱼”的过程也变成“抓蝴蝶”的过程, 孩子们还会在上课时思维跑去“抓蝴蝶”吗?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后, 有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 教学案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了上课堂———准备不好, 在课堂上可能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 希望课堂上受人尊重的动机就促使学生努力做好准备;而自我思维、创新成果受人赞许的喜悦也会让他们觉察到自我实现的乐趣, 这一乐趣会让他们把“钻研”当成“抓蝴蝶”的过程。这样, 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动力就出现了。

2.教学案让“五严”禁令下的课堂“增效”而不“增负”。

我们现在的历史课时还是未参加中考前的每周2课时, 作为中考科目后要挤时间讲练习、进行相关检测, 很多教师面对变化手忙脚乱。我从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途径;学生学习应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2]中得到启发, 以教学案教学应对这一变化, 学生借助“教学案”自学, 做好学习笔记,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概括技巧, 简化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教师先做教学案的范本, 随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不断调整, 一本“教学案”, 实际是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智慧和才能的结晶———教学案编制和使用过程中的磨合会融洽师生关系, 这对以后的历史教和学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己去钓鱼了, 有时甚至会创新方法, 这还用担心他没“鱼”吃去逼迫他学习吗?

3.教学案教学需要辅助措施———我的角落设置。

任何教学方式时间长了都会出现审美疲劳, 学生长时间先学再上课的模式会让一部分对自己要求不太严格的学生不期望学业引入注目, 而寻找搞怪等方式赚取眼球, 如何改变这一弊端?偶尔读到“视网膜效应”的一篇文章, 说一个人拥有了一件自己得意的东西, 就会特别留意并以为别人也会留意这件东西, 于是我让学生在教室墙壁四周承包一块“我的角落”作为展示自我形象的宣传地, 没想到学生还真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 这居然成为历史学习持续动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 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激发起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学习的道路, 就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送“渔”, 让他们乐在其中, 比送“鱼”令其被动学习强多了。

参考文献

[1]韩永昌主编.选自《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40.

教学教学模式 第2篇

(一)专业规范的制定

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按区域经济、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行业深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

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作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对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一线护士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护理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

3、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三年内,力争国家精品课程达到1~2门,市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3~4门。努力开发创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高职护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继续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确保专业主干课程达到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在护理校本双语系列教材试用和修订的基础上,与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护理双语系列教材。

(二)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护理职业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一贯式”(实训-见习-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护理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见习、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实施严格的考证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护理技能考证合格证书”,部分学生参加国际“护士执业证书考试”,提升就业竞争力。

3、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三)教学条件建设

从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的建设。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完成各级各类教材6部,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实践教学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全方位软件管理系统以及开放式管理模式。在现有附属或教学医院的基础上,力争新增5家社区实训基地。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

1、开发教材。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完成各级各类教材6部,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鼓励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自编教材,与医院临床共同开发紧密结合护理实践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必须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审核通过可以使用)。

2、实践教学。加强“院校融合”必须充分体现在校内实训环境和设施改造的投入,使之更贴近医疗机构的真实环境。建设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护理实训基地面积,争取2010年新建护理实训大楼,建筑面积将达到8000㎡。完善重症监护多媒体控制系统、急救HPS智能化教学系统、心里咨询、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模拟实训室。

(2)建立全方位软件管理系统。将进一步开发并运行包括教学软件(技能操作流程、技能影视录像)、管理软件(实训室全程运作记录、监测)在内的实训室一体化软件系统。

(3)加强实训中心的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值班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践基地对学生实施全程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及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及时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

3、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附属或教学医院的基础上,新增5家社区实训基地。发挥三甲医院实习基地的优势,为专业教学实现课堂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习标准,专人负责,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习大纲和《生产实习手册》,加强实习过程全程监控。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

(四)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改革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护理过程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境式教学。

1、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采用PBL教学改革,情景式、剧本式等多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对重点、难点、图示、操作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达到80%。

2、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境教学,按照“展示病例→病例分析→找出健康问题→选择护理措施→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方案→观察、记录→分析评价”的护理工作流程组织实施。在校内护理实践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

(五)教学管理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测、评价和保障体系,在校、系二级管理的模式下,充分发挥二级系部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1、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建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专业教师之间相互评教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加强教学档案的整理工作,按照教学运行过程,分别将教学资料分类管理,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学生成绩、专业特色等类。

(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以护理实训中心为平台,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相关校外人员提供专业护理知识培训,为周边社区人群培训基本急救知识以及提供专题讲座。

1、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多所学校培训师生。

2、以护理岗位资格和认证考核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示范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3、为周边社区人群培训基本急救知识以及提供生活服务、居家护理、终极关怀的专题讲座。

教学教学模式 第3篇

【关键词】韩语写作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改革;导入化背景

在韩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写作综合性较强,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为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比较被动,且课堂理论较多,缺乏实践,导致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加以改变,在此介绍一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愈发突出,难以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为此,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针对以教为主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新模式,即转变学生的课堂角色,提高学生地位,将教与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韩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1 韩语写作中的不足

词汇匮乏,短语使用错误:与其他语言一样,词汇亦是构成韩语写作的基础,因与中国临近,韩语属于汉文化圈,极易出现短语词汇使用错误的状况,成为文章的硬伤。如翻译“心情好”时,可能会译为“??? ???”,但正确写法应为“??? ??”,因为‘??’虽也有好的意思,但是多表示擅长、优秀、出色,而“心情好”用‘??’表示才更合适。

中式韩语:因缺少实际锻炼的环境,很多同学在韩语写作中常会使用汉语的结构方式,出现“中式韩语”的现象,与韩语的表达习惯不相符。可见,母语思维在韩语写作中的影响较大。

口语与书面语的运用不当:在韩语中,口语、敬语和书面语有很大的区别,决不能将其混淆,然而很多学生对此都不能熟悉把握,以至于书面写作过于口语化,或敬语使用不当,最终影响到文章整体效果。

2.2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应用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韩语写作教学中常会出现以上问题,为此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重构教材:该模式大致包括项目导入、试做、教师示范、全体评价、深化训练几个程序,而学校教材与此不符,多是词汇、语法、例文、练习题等。因此,首先需要制作适宜的教材,以出版社的教材为基础,对其进行解构,将内容打乱,然后按照实际要求,运用多媒体制作PPT,将打乱的内容重新排序,构成新教材。韩语属于小语种,学习时间短、底子薄,这就要求必须结合岗位和工性质,选择具有高价值的内容,并得到学生认可;同时,多提供范文,供学生参考应用。

课堂改革:“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做”为核心,根据做选择学的方法,根据学选择教的方法,为突出‘做’,更好地将韩语用于实际,应对课堂进行改革,模拟实际创设相应的环境。将‘教’与‘学’都融入到‘做’中,因教材多以贸易或文职为重点,可将其作为写作课的主要内容。针对以往课堂教学内容较独立、缺少连贯性等不足,可将范围缩小,如一个学期只设计1~2个学习项目,将其进行细分,作为每一节课的內容。另外,韩语写作教学课程涉及商务知识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应传播一定的商务知识,如以出口贸易为学习项目,除了了解商务知识,还可掌握贸易流程。

文化背景导入:韩语写作主要是为了应用于实际,必须具备实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积极推荐各种读物,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增加日常积累,为写作提供素材。学生自身则可通过观看韩语电影、听韩语音乐等喜欢的方式,培养语境,学习短语、词汇的用法,在写作时加以灵活运用。虽然韩语也属于汉字文化圈,但韩国有其独特的文化,在语言表达上与汉语存在着区别,未避免“中式韩语”的现象发生,教师在课堂上应导入韩国文化背景知识,令学生了解韩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学习韩语写作,必将取得良好效果。此外,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令学生保持写作习惯,不断积累知识,或通过各种活动,如写作比赛、讨论会等,加强学生的交流,以提高写作水平。

3 结束语

韩语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韩语,能用韩语写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使其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并发挥主动性,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且不能进行“说教式”教学,而应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为主、以教为辅,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朴龙杰.浅析“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在《韩语写作课程》上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3,20(24):133-134

[2]刘书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高等职业教育,2013,24(3):110-112

[3]宋开春.浅谈高职院校韩语写作存在典型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才智,2012,27(23):140-141

作者简介:

教学教学模式 第4篇

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更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整个过程都是需要学生的学来进行配合来提高学生个人的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学要的人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 “教学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活动办法的总和”; (2) 是构成比较完整的有秩序活动方式方法的体系。教学法并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理论、教学实践还有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的原则等有关授课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为升学和未来工作做准备,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在停留在知识的能力还要求人们必须有强健的身体, 所以中学生的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体育课时一门比较大的课程其中又包括许多小的项目, 在此笔者则针对中学生体育教育的篮球教学展开阐释篮球运动是一项不单单是一个要求自身能力的竞技活动, 它还考验一个人与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型运动。上在近些年来, 篮球以其合作性、娱乐性与健身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进来。篮球逐渐成为青少年交友、健身和释放激情的途径。喜欢篮球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但了解并掌握篮球技能的学生很少, 如何利用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对篮球的渴望也就逐渐成为困扰学校和老师的一个问题。篮球教学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 在加强学生组织能力、提高体能、改善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人格方面效果显著。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出一大批的篮球骨干力量。我国传统的学校篮球教学活动中, 都把“教授———复现式”的教学模式视为唯一遵循的教学模式, 这种思维严重限制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能动性, 也严重制约教学过程科学化的推进, 造成教学质量减低, 教学氛围不活跃、效果不良的现状。

2、中学篮球的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显著的优势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美国的斯莱文教授是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 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篮球课是一门以篮球和健康的基本只知识与技能以及它们的学习方法为学习内容以肢体和身体锻炼为手段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修课程。篮球以其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成为现代中学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篮球与合作教学模式相结合就形成了稳定健全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理论, 这一点无论是在理论上的课程设计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在一个科技日益更新的时代下, 国家的教学目标也呈现出多变的迹象, 那么多对应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层变不得, 也必须做到紧随时代的脚步, 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传授技能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模式;二是提高身心发展素质能力的模式;三是培养篮球情感态度兴趣模式。合作教学模式虽然与篮球教学的需要相匹配, 但是合作教学模式的起步较晚应用到篮球的教学中更是时间较短, 所以现阶段的篮球教学模式还只是停留在探索的阶段, 不同地区和教师都有其各自的理解还没能将篮球教学模式提升到理论研究层面上来。

3、中学篮球教学中传统与合作模式的博弈

笔者曾有多年的篮球学习和教授的经验, 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归结如下: (1) 中小学生篮球基础普遍薄弱。部分是因为学生年纪较小, 部分是并重视篮球基础知识的教育, 只把篮球当做一项娱乐的活动。无论怎样都很难实现篮球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样很可能出现教师疲于条条框框的教学, 学生讨厌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2) 学生篮球水平存在差异。上面的第一个弊端就会导致每个学生对对篮球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明显要强于没接触过或接触很少的同学, 但篮球又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活动, 这样不但给老师授课带进度来一定的影响而程度还会影响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而促使课堂缺少篮球本该有的活力和激情。 (3) 应试教育忽略体育的重要性。我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学校和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减少体育课次数, 这样就更难完成原本的教学任务, 体育老师只能挑选相对重点和基础的内容教给学生。综上所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体育教学需求。因此, 寻找一种能够适应现阶段体育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而合作教学模式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 合作教学课堂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 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 要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 学生也不再是传统的学, 而是师生之间成为合作的伙伴。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辅助指导的作用而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其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 还能激发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篮球的技术技能水平, 激发了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刺激学生的发挥学习自主性,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长处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总结:合作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使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合作教学注重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起辅助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真正的参与者, 而非被动的接受的“收容箱”,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同时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更多的同仁可以接受并将这样教学模式发扬下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和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 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更加的严格, 尤其同时具有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大。伴随着新课标课程的改革不断加深, 传统个体灌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的合作意识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大环境下合作教学模式在国内外逐渐得到了教师的广泛接受并将其发展下去。中学生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 因此对于中学生身体健康与锻炼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中学篮球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来分析传统和合作模式的利弊。

关键词:初中篮球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学习兴趣,合作意识,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苦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200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赖志奎等.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6.

[4]章红兰.运用教学设计手段优化体育教学过程[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5]王子南.合作教学——基于合作的教学创新模式[J].河西学院学报, 2003, (04) .

[6]郭荣美.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3) .

[7]谭军.在新课标下对中学篮球教学的分析和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版) , 2010, (02) .

[8]鲍东毅.篮球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4) .

[9]闫德俊.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取向及建议[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05) .

教学教学模式 第5篇

在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分析与反思]

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教学策略

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

教学评价

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教学模式 第6篇

一、训练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训练性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围绕问题展开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半截蜡烛》为例,训练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紧扣标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教学设计的问题:面对险情,伯诺德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他们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圈画出有关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深入研读课文,抓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心理,细细品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设计的问题: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说一说你眼中的杰克是怎样的?在这危急关头,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小女儿是怎样“娇声”说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杰奎琳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运用性阅读教学,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理解、发现和运用为中心推进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同样以《半截蜡烛》为例,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如下。

(1)自主阅读课文,从标题、写作特色、线索脉络等方面进行多元解读,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文章谋篇布局的合理,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将这些阅读理解和发现梳理成文,然后在课堂上朗读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

(2)展示阅读作文,交流感受,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

学生甲谈《半截蜡烛》的课文题解。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半截蜡烛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却牵引着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甚至影响着法国人民的生死存亡。它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于是,一个惊心动魄、斗智斗勇、扣人心弦的故事围绕着它展开了。

学生乙谈《半截蜡烛》的写作特色。

《半截蜡烛》一文,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方面,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被点燃的,然而实际上,蜡烛两次被点燃,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危险更近一步。另一方面,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熄灭蜡烛,却两次遭遇危机,既紧张又刺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以自己的聪明机智化险为夷,使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一惊一险的紧张情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是完全相似的。

三、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的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训练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训练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训练内容可以事先按照教师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目的明确,有利于教师把控和调节课堂节奏,展示教师的教学才华。二是训练性阅读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可以即教即测,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优点如下。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创造,没有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视学生的阅读发现结果而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课堂结果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运用性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注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理解,这样呈现出来的阅读结果必然是多样的。同时在每一次的阅读历练中,学生所学知识将通过具体的实践运用转化为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三是运用性阅读教学,倡导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有助于增进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

语文阅读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实践和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有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训练出来的,它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察、品味、揣摩、涵泳、积淀才能有所收获,一味强调训练教学,而忽视运用教学,是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整合训练教学与运用教学,从训练教学逐步走向运用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教学模式 第7篇

人教版教材中的统计教学是贯穿小学一到六年级的重要内容, 为了处理好本阶段的统计知识的教学, 我整体研读教材, 并牢固把握统计教学的根——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通过对教材的整理把握和前后知识的分析, 并根据学情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选择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一、整体把握教材, 准确定位阶段教学目标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在钻研教材时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一册教材、一个单元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要从微观的角度深刻研究每一课时教材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写意图。把握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本节课在人教版第八册“统计”单元。课前, 我对小学阶段关于统计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相关的前后章节做了系统的了解, 对知识的呈现背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会分析并能简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增减和变化趋势, 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通过分析, 我认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因此, 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我要求学生在总结整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 根据图形特点进行选择应用, 这也正是课标第二学段中的一个教学要求, 从而使这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做到了既对前面知识进行提炼升华, 又对后面知识进行铺垫、拓展。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有效达成阶段教学目标

本课承载着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有效地表示数据这样一个任务。因此,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 紧扣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设计了说一说、辩一辩、选一选的内容。

[说一说]

同学们, 我们的家乡——新疆以她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原始古朴的人文资源、品不完的美食, 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参观旅游, 为了做好接待工作, 需要对旅游的人数有一个大概的估计, (出示往年的一些统计数据) 旅游局的叔叔阿姨得到了这样的数据, 你能用什么方法呈现出来呢? (学生述说理由)

小结: (课件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同时出示) 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都能反映数量的多少, 但是条形统计图更直观,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量多少, 还能直观反映数量增减和变化趋势。

[辩一辩]

娜菲莎听后, 认为折线统计图优点很多, 就把“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调查的结果绘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并在小组里讨论:这个统计结果用折线统计图是否合适, 为什么?

[选一选]

老师通过调查也制作了两个统计表, 你们帮忙看看, 制成什么统计图更合适呢? (出示两个统计表)

第一张统计表是四 (1) 班5位同学的身高数据;第二张统计表是四 (1) 班一位同学2010年~2013年体检时的身高数据。

第一张统计表适合用条形统计图画, 谁高谁矮很明显。

第二张统计表适合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是同一个同学的身高数据的变化, 折线统计图能将变化看得一清二楚。

追问:那么你觉得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折线统计图呢?

顺势小结:只需直观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用条形统计图就可以了。如果要分析出数量增减情况和变化趋势, 进行预测, 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所以在制图时我们一定要根据需要, 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去选择。

1. 问题情境促思维发展。

教学时, 我采用问题情境串的方法, 由问题的需要引出例题, 通过学生说一说这个例题, 统计的结果哪种方式呈现好, 观察分析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这样既整理提炼了统计图表的特点, 初步感受选择要根据图的特点以及分析内容的需要, 又使学生对统计图表特点的理解, 从具体、感性的低层次向概括、理性的高层次发展。紧接着通过学生“辩一辩”小古丽调查的四个景点旅客的人数, 制成折线统计图合不合适,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进一步体会用折线统计图不合适, 而应该为条形统计图, 掌握选择的方法, 最后用“选一选”的方法, 让学生判断两个统计图表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最合适。通过“说一说、辩一辩、选一选”的问题情境, 提升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应用, 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与灵活。

2. 比较中突破重难点。

小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防止知识混淆, 提高辨别能力, 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体会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 我将三种呈现数据的方式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上, 让学生比较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整理提炼后学生的思维清晰了, 建立起了一个知识系统。又通过两个相关内容, 但不同方面的练习 (选一选)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学生比较出什么时候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什么时候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使学生的认识提升一步。

三、联系生活, 发展核心目标

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统计观念的培养。本节课另一个目标: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体验到统计的价值, 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课前, 指导学生预习探究;通过网络、报刊、书籍、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方法, 搜集生活中的统计图, 从而感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从学生感兴趣的新疆旅游情境入手, 再到体验数据的呈现方式和对数据进行分析, 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全过程地参与, 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在对两种统计图特点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 我在课的最后, 又通过对全球气温变化图的分析, 以及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统计应用的广泛性, 进一步体验统计的价值。

教学教学模式 第8篇

由此可见, “教学品质”与“教学质量”不仅意义不同, 而且是两个迥异的概念。在我国教育实践中, “教学质量”已具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含义, 那就是, 特指学生在以“中考”或“高考”为核心的各类外部评价中取得的“好成绩”, 又特指“成绩排名靠前”。[1]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 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一个学校而言, 要获得好的教育声誉, 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要想立足于教坛, 就必须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正因如此, 多少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以求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神方”。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仍有某些行政官员强调:“搞素质教育很重要, 但‘质量’是根本。”正是这样的“质量是根本”的观念, 使得学校和教师, 甚至家长和社会在对学生的考试质量分析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起了纯粹的“成绩排名”的片面评价路线, 所关注的是唯分数论的“教学质量”, 而非重内涵重品质的“教学品质”。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规定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提高教学品质”, 成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倾心尽力思考、探索、践行的使命与责任。但是, 在理解和践行“教学品质”时, 应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 即认为这一品质是针对学生这一对象应达到的教育结果而言, 其实不然。既然是教学, 不仅有学生的学, 还有教师的教。因此, 提升教学品质, 不仅是一种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 更是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成效的教学, 教学品质应当是教学质量的升华。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学品质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并改进:

一、进行创生教学

1992年, 美国的辛德尔等人将课程实施取向归纳为:忠实取向 (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 、相互适应取向 (教师对课程计划进行主动的改造和调整以适应具体实践情境) 、创生取向 (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教育经验) 。由此, “创生”一词被首次使用。创生取向认为,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共同合作联合创造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 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就是说, 这种创生, 并非只是课程内容和资料的变革, 也是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的变革。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上为后世教育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但是孔子在教学上也并非尽善尽美。孔子自己其实也是述而不作, 对古人亦步亦趋。《论语·述而》:“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2]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 自己不创作, 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孔子的这种教学态度, 只是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 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 显然是不可取的。要进行有品质的创生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理当自觉地进行教学创新, 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能有不同的教学见解和实践方法。此外, 教师注重学术研究, 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也不失为一种创生。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品质, 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反过来又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

二、进行情感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必然对教师紧抓认知教育提出严格要求, 但是在如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环境下, “认知教育一统教育天下, 情感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3]要体现人文性, 教学中必须有情感教育。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 不应该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认知教育, 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 更需要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正是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与良好个性品质而设置的。1896年, 被称为“培养世界精英的摇篮”的英国伊顿中学的时任校长威廉·考利曾说:“一个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会有很大一部分被忘却。而被忘却的知识的影子却保护着他们避免陷入很多错觉。比知识更重要的是, 学习可以贯穿一生的品质和习惯。”另一位同样任职过伊顿中学的校长托尼·里特也说:“很高兴本校的学术水平不是英国第一, 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 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些话不能不给予我们的教育以深刻的反思:注重知识的获取, 更需重视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在所有的学科中, 语文教学是最具情感优势的。极具人文性的选文, 富有很大的情感教育价值。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美的要素, 诸如自然风景的美、崇高人格的美、智慧哲理的美等等, 更是发挥语文情感熏陶与人格培养的最好素材。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有品质的教育, 正是进行有品质的教学的体现。

三、进行对话教学

有品质的教学, 应该是追求平等的教学, “对话”, 就是平等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其实, 无论我们强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还是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都只是针对“教”的主导性与“学”的主体性这一层面来说, 两者都存在着陷入“重此轻彼”的误区的倾向。但是, “教学”是一个相互关系。教学的重心既不在教师, 也不在学生, 而是处于教师和学生之间。[4]因此, 单纯强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或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都未免有些偏颇。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学, 教师和学生都一样, 都是对话的主体, 对话的引入可以来自教师, 也可以来自学生,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自由宽松的交流和对话课堂。在对话教学方面, 孔子也是有局限的。《论语》中的对话很多, 但《论语》中的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所谓的启发式带有很强烈的设縠意味, 是类似于“教义问答”的权威式对话。而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苏格拉底, 在教育中也是以“对话”形式谈论自己的思想, 但是他的对话中没有预设的前提, 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双方是自由的、平等的, 如两镜相照, 产生无穷的镜像。[5]有品质的课堂应该结束教师的一言堂, 当整个课堂由教师掌控着课堂话语霸权时,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塌陷, 这剥夺的不仅是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和勇气, 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当学生感觉到他们在课堂中也有引出对话的权利时, 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才会有更多新的东西生成, 才会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摘要:在我国教育领域, “教学品质”是一个较新的提法。与“教学品质”相比, 我国教师更熟悉的一个概念是:“教学质量”。“教学品质”与“教学质量”是两个在形式上比较接近的概念,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 “教学品质”是“教学质量”的质的升华。本文通过对“教学品质”的阐释, 来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品质”进行思考。

关键词:教学品质,创生教学,情感教学,对话教学

参考文献

[1][4]张华, 顾之川, 肖家芸.教学品质三人谈[J].语文学习 (沪) , 2010, (6) .

[2]杨伯峻.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3]张丽华.审美教育:语文教育的立足点[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9, (9) .

教学教学模式 第9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 要求“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从只面向重点学校 (班) 和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1];同时全球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为各行各业进行改革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而且21世纪是一个展示个性和开放思想的时代, 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培养以及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忽视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 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联系较少, 注入式教学灌输死记硬背的方法等等, 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严重障碍[2]。传统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 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3,4]。正如前副总理李岚清所说, 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 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具有“耗时长, 收效低”的特点并且与周边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5]。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 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包括分层教学在内的大量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 凯勒体系首次被以引进上海, 随后在中国其他地区得到提高和应用。[6]分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大一统”、“一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为指导者,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脚手架”作用, 给学生足够的自由以实现教学目标[7];用现代教学技术武装教师, 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各种教育理论及方法, 对所使用的教材融会贯通, 时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 更好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层次的适当调整, 力求“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尽可能的获得更大的教育成效。

分层教学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学科, 特别是在英语和数学, 而且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分层教学是一个适用于各类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它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 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素质教育[8]。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分层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涵义存在差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运用板书、挂图、标本、模型等媒体辅助, 以讲述、讲解、讲演为主要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但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不同的教学对象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大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9]。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到知识。

(2) 教学主体有别。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材是教学的中心内容, 实行分科教学。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满堂灌”, 而学生好像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和书橱, 教师用的是“同步教学”, 在同一时间, 用同一速度, 按同一方式去传授同一知识, 他们被动的吸收教师教授给他们的知识, 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自己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理念、新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而在分层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因素, 他们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为学生服务,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问题、课后练习、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也分层次进行, 使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积极的思考、接受知识并获得自身的发展。

(3) 师生关系及地位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权威至上、“独霸”讲台, 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师生关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教师拥有支配和控制教与学的权利,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这样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0]在分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练习,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其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获得成就感, 不断取得进步。

(4) 教学任务不同。

传统课堂教学任务主要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指导和教学, 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传统教学强调共性与统一性, 而忽略人的个性和特殊性。分层教学则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统一, 知识的巩固与智力发展的统一, 以培养学生的掌握意识和能力为自己的教学任务;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教学方法各异。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 但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般采用“注入式”教学, 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记,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 教代替了学。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使教师的教成为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分层教学也重视教学方法的设计, 但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掌握者。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活动, 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这种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主体意识及主动精神。

(6) 教学步骤有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复习旧知识、教授新课、巩固练习、总结和布置作业等几个步骤。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一人控制, 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吸收信息。这种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实践,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的完成复习、尝试、讨论、练习和学习等步骤, 采用各种方法手段, 大胆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这种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独特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有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总之,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社会教育发展的产物, 各有利弊。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 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维持教学秩序, 扩大教学规模, 培养学生共性;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及时掌握人类的知识财富。但它以教师为权威, 忽视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 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不利于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特长, 不利于培养其个性;不利于学生吸取本门学科的最新成果, 容易使学生感到沉重枯燥, 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分层教学有着许多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它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完善和协调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智力及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分层教学也有一些弊端,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心理准备, 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抵触等情绪, 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漠视他人、躁动易怒等课堂行为,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分层教学后的班级管理很容易出现漏洞、失误、差错;师生之间也可能会因某些原因而产生误会, 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和热情改变;分层教学不利于检测、分析和总结分层教学的阶段性和全面性结果。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为指导, 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他们各尽其能, 全面发展, 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摘要:为了促进素质教育, 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分层教学模式也一度成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探讨传统教学与分层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统教学,分层教学,教学主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1991-7-29 (01) .

[2]杨改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

[3]白纯洁.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浅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95-98.

[4]任长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 2007 (7) :144-145.

[5]李岚清.改进外语教育方法, 提高外语教学水平[N].中国教育报, 1996-09-05.

[6]费兆彩.论初中英语分层教学[J].双语教学, 2007 (6) :79-80.

[7]张国荣.“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M].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37-39.

[8]陈建.浅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优势[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5 (00) 425-426.

[9]张杰亭.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3.

教学教学模式 第10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阅读,教会学生抓住文章重点,并通过自己的阅读解决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会是一个很持久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一、让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在新课改下,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主体”变成“主导”;其次是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增强了主动性。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流畅,忽略鼓励学生的质疑,总是按部就班、机械、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性是很高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这是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如今,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推广,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选用和创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学生和教师,其中学生是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获。具体来说就是: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由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标下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师不应只是“授之以鱼”,终年辛劳而收获甚微的平凡的教师,而应是“授之以渔”,教导孩子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三、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改革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在机械地教知识小学教材的内容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说教,其丰富多彩的一面被掩盖了,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相反,借助游戏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学习,自然地将知识内化,学起来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容易,是学生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具有无穷的推动力,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为之努力奋斗。所以,小学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要懂得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基本功,能赢得学生心悦诚服的敬重。

五、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描述的美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学反复诵读,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初中物理“教学案”教学模式 第11篇

一、先学,学生课前完成预习练习

教师把“教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学案”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并且完成“教学案”中的预习练习。

“教学案”把学习目标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分条列出,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必须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知道要检测的内容和检测所用的方法、形式,知道自己奋斗努力的方向,促使学生有效的自学。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指明重点、非重点,不同的知识点要达到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那一层要求。

在学习目标的引导,让学生自主看书阅读、思考、尽量让学生从身边寻找一些能实验用的器材即瓶瓶罐罐做实验,完成“教学案”中的预习练习,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等待隔天上课在小组交流,向同学请教。

二、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完成五分钟快速练习

为了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预习习惯,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上课之前教师抽出5分钟时间检查学生预习完成情况。

为了充分利用这5分钟,并且向这5分钟要质量,我们设置了5分钟快速练习,当堂完成当堂对答案。学生课堂五分钟快速练习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同步进行。5分钟快速练习的题型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内容以局部和整体相结合,以复习旧知识为主,难度适中,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本节课有关的知识优先编入。

三、小组交流与提问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后,马上把预习练习和5分钟快速练习的答案直接给出,但不要评讲。学生对答案后,分组交流讨论。学习小组的组员为四人,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确定一个成绩、能力最好的同学担任组长。教师根据组合安排座位,使他们两两一起座。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学生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5分钟快速练习出现的错误向小组提出来,组内同学给予解决。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提倡“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共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提问时,要求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答问时,先由本组或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解答不了的,再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

在交流提问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巡视、询问等方式,检查学生交流的效果,充分暴露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是走走过场、走马观花,指导和反馈是这个过程的重点,要善于发现共同的难点、疑点和个别特殊的问题。并归类整理,个别问题随时解决,共性问题在“后教”中集体评讲。

四、后教,教师点拨与讲解

学生小组交流提问后,小组长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同学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分若干组,后面小组汇报时只汇报前面小组未出现的问题,前面小组已汇报的问题后面小组不重复。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做到心中有数,在后面的点拨与讲解中渗透解决。教师的点拨与讲解流程如下:教師讲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典型例题,按照“教学案”中的导学提纲的顺序进行精讲、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到理性,螺旋上升。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在讲解过程穿插进行点拨。

后教的重点是共同性的问题,切忌面面俱到,否则就缺少了针对性和目的性,时间上也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五、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当堂训练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

当堂训练重在巩固提高,题型要多种多样,如口答、实验、计算、填空、选择、默写等等,训练的方式有演板、口答、动手操作等,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训练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准讨论、抄袭,教师可以面批,加大反馈面,及时掌握学生完成训练的情况,特别是中差学生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的修正和辅导做好准备,当堂训练的题目难度要切合学生实际,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不宜过多、繁杂。体现分层训练的要求,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

教学教学模式 第12篇

一抓典型案例,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就某个现实的问题提供情况介绍, 指出面临的困境、几种选择或已做出的行为, 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对这些困境、选择或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经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 从而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理论上已初具规模, 主要由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教师论四大版块构成, 而目前的现状是理论远落后于实践, 因此在课堂上瞭望中学语文教育实践的新动向十分必要, 教学案例又可以使教学理论从“空中”着陆, 落实为中教实践的指导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而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是:选择案例——阅读案例——讨论案例——评析案例, 其中选择案例是前提, 主要是教师结合新教材、新教法, 选择典型案例, 更新学生的教育理念, 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材的不足。这些案例可以是全国特级教师上课实录, 也可以是中学名师来校的示范课, 又可以是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体例选文对照, 等等。这既拉进了课堂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距离, 又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既是一种示范, 亦是一种案例资源, 可通过观看、阅读展开讨论, 推进反思、推动进步。采用案例教学关键要关注学生的前状态, 尽量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 并将所选案例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建立关联, 讨论时要考虑多元背景学生的组合, 增进不同经验、信息、知识、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堂上学生的经验源于自己的求学经历、源于恩师的言传身教, 但这些远远不够, 学生缺乏教学经历, 缺乏理论积淀, 因此需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指导, 加强课程标准解读, 在解读中补充相关理论。

中学语文教学法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每周4节, 共16周, 合计64课时, 主要的上课方式是“教师讲授理论+学生上课试讲”, 课时偏少, 为了弥补教学法课程的有限性和单一性, 要尽量加强教学法课程群的建设, 努力开展第二课堂, 即增加专业选修课、扩大选修的门类, 如开设的说课与典型教材分析、中学语文板书学、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等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用“案例教学+学生实践”的上课方式,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上课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关注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

中教法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课程,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是这门课程的特点。除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学习教学法课程更应关注实践, 才能形成实效。基于此, 教师应引导师范生进行模拟训练, 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 促进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 另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观摩, 学会聆听, 进行实战, 从批改作业到听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 逐步体验经历, 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展开教学。

明确了课程的性质, 还必须在学生实践与理论的衔接上认真思考究竟是先理论后实践还是先实践后理论, 值得推敲。对于师范生, 各个高校都会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 要与当地中学建立密切联系, 共同培养教育生力军, 在学生的实践环节安排见习和实习。在我校的课程设置中, 教育专业相关的理论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 各个院系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 也安排了个别选修课, 而教学论的设置主要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 大四第一学期设有一到两周的见习, 第二学期有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 在实际的操作中, 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为了改善教学,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教学论的上课期间,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见习, 总体时间为两周, 这两周可以是集体组织, 也可以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中学校园。见习和实习是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主渠道, 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明确的目标、合理的任务。比如通过听、察、访、议, 完成自己对学科的再认识, 积累教学经验, 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动态、积累调查资料、吸取经验、总结教学资源。课程结束, 就可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 将所学用于教育教学实际之中, 通过实践完成对所学理论的检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师范生学会教《语文》的课程, 理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可见, 实践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课本上的理论更直接、更持久, 尤其是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 实践远比理论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因此在教学法课程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模拟上课、说课、即兴演讲等科目训练, 培养和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三关注教学动态,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法课堂

教学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倡素质, 必须改变传统的“重书本应考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 轻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活动技能的发展”的应试教育现状,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合格毕业生, 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 还要能够独立地分析教材、组织教学, 除了能够从容地站上讲台, 还必须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 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关注教学科研工作, 更应重视学生的科研实践,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提供合适的科研平台, 积极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 在老师的指导下, 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并学会发表论文,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研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示。师范生的科研工作主要是教育调查、教学实验和文献钻研, 在此基础上要学习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教学论文的写作。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是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考核, 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 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是促进学生早日成才的很好手段。中文专业的师范生, 除了参与语文教学法的学习, 还要参与见习和实习, 并且加大见习、实习的时间, 在此期间, 搞好语文教育调查, 主要调查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特点和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 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以及语文教改的新情况,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 提高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认识, 培养科学精神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

除了撰写调查报告, 还要学会文献钻研, 搜集和整理文献, 现如今网络渠道的便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可这些丰富的资源也会成为新时期的困惑, 如何分析辨别资源、提取有效资源, 这是进行文献钻研的第一步, 从众多的资源中寻找正确合理的材料, 然后在这些有效的材料中去发现问题, 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分析问题则是关键, 最后要将自己的分析书面化, 形成一份研究性的学术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各科教学都在努力探索着, 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改革也在摸索中前行着,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文专业的师范生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 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丰富学生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会计考核下一篇:钳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