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对话教学

2024-08-27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精选12篇)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 第1篇

一、借助对话了解学情,拉近师生关系

古人认为,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互助的关系。所以我们教学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学情。

比如我在讲《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之前,为了考察学生对旧时的家庭结构及状况的了解,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所处的大家庭?尝试着来说一说。

生1:母亲23岁做了寡妇,是我的恩师,是我的慈母,是我的严父。

生2: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

师:你能从家庭成员的角度介绍一下胡适的家庭情况吗?

生3:胡适家里有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师: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呢?

生4:大哥是个败家子,大嫂是最无能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哥在上海做生意,二嫂是个能干但气量很小的人。

师:胡适的母亲23岁做了寡妇,是当家的后母,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儿子大女儿都比母亲大几岁,在这样的人家当后母可不容易,我们不由得感慨:母亲的命真______啊!

生(齐):母亲的命真苦啊!

在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在没有讲解之前,有的学生理解了50%,有的学生理解了70%,可见学生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师怎么才能了解这一差异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话交流,就是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当然对话的起点要低,让学生好开口说话,多找几个学生交流,很快就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所以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以胡适的口吻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大家庭这一问题。从学生回答来看,开始不是那么理想,他们只是注意到了家庭组成,没有注意到各成员的特点,特别是母亲是后母这一信息忽略掉了。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掌握了学情,师生关系亲近了,课堂气氛也和谐了。

二、借助对话发现错误,及时自我修正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可能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景。“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面对“节外生枝”的错误,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对症下药,让学生知错,更要学会及时自我修正。我就是利用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因势利导,在探讨、尝试中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天地。

比如学习《岳阳楼记》一课:

师:被贬,总不是什么好事,范仲淹在文章一开头便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是否让老朋友难堪呢?(课文为什么这样开头?)

生1:不是,点出了滕子京被贬的地点。

师:仅仅是这样吗?

生2:交代了滕子京的遭遇。

师:我们再读课文第一段,看能发现什么。

生齐读。

生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才一年工夫,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还重修了岳阳楼。

师:很好,有重要发现。那“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还重修了岳阳楼,这属于滕子京的什么呢?

生:政绩。

师:被贬了为什么还写他的政绩呢?

生4:既是对他政绩的赞扬,也是为他的被贬鸣不平。

生5:还呼应后文,劝勉他“不以己悲”。

学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没有读懂文本,我没有直接纠正,也没有再问,而是采用了再读一遍后和他们接着对话,最终回归到文本的办法,可喜的是,还有了进一步的挖掘。可见,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开始并不觉得自己是错误的,经过教师点拨,才发现自己刚才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学中我们借助课堂对话从容地处理每个环节,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修正,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三、借助对话点出关键,引发深层阅读

1. 围绕“文眼”对话交流。

好的文章都有一个“文眼”,即我们说的“中心”,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理解文本,把握作者和编者的意图,设计一个“大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2. 围绕重点难点对话交流。

对于文章中的重点段、重点句和重点词语的品味理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以“精问”促“深思”。这样的问题宜“小”,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目的性。

3. 围绕疑点对话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卡壳”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冷静下来,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的同时,也要重新设计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帮助和线索,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当然,这些问题不是“预设”的,而应是课堂的“生成”,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和艺术。

四、借助对话活跃思维,提高学习热情

一个教学设计精彩与否,关键看它有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从问题中学到知识。一组好的对话,可以围绕文本将课堂引入高潮,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热情,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强烈感受到了学生的游离,学生对杜甫的情怀一直都是“注入式”——从未走进他们的心里。每个学生都会说他忧国忧民,但念在嘴里没有分量,内心缺乏情感共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大家展示一张特别的地图,上面有些地方标注得很醒目——泰山、长安、石壕村、洞庭湖、浣花溪。凝视着这些熟悉的地名,学生有关杜甫的记忆闸门一下子开启了,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

师:看到这些地名你想到了什么?

生1:看到泰山,我想起杜甫年轻时登过泰山,写下了《望岳》。(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师:那看到石壕村呢?

生2:我仿佛看到官兵在石壕村抓壮丁的情形,想起杜甫的《石壕吏》。

师:长安呢?洞庭湖呢?浣花溪呢?

生3、生4、生5……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背起行囊,去走一走杜甫走过的路,更进一步地解读杜甫。

(学生选一个地点,写出相应的杜甫诗句,对诗人的这一段人生之路进行解读)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感知杜甫,解读杜甫,朗诵杜甫的诗,甚至想象自己是杜甫,也许你有一些话想告诉杜甫吧?那我们就穿越时空,做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生1:看似瘦弱的身躯,承载着伟大的灵魂。

生2:千里辗转,十年漂泊。你炽热的心,温暖着每一寸冰冷的土地。

生3:你就是丰碑,丰碑就是永恒。

生4:杜甫,你是那个晦暗时代唯一的灵魂。

这下学生的激情彻底引爆了,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很积极,都很投入,争先恐后地发言。经过这次有层次的对话,杜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真实而又鲜活。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个问题设计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问题从教师这儿一下子转到了学生那里,变成了他们的一种主动探究。学生从原来的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习转向自己去主动探究,这堂课的教学有效性就高了。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

目前,开展对话教学实践的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少,对话教学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够成熟。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努力探寻对话教学的实践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以平等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

想要开展对话教学,首先要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平等与民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只有首先构建了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对话教学的顺利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体会。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欲望

对中学语文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对话”内容简单、生活化

学生只有在对话中有所收获,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对话的兴趣,所以,在对话中教师要尽量让对话的内容更加简单、生活化,构建质朴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场景,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这样才能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

中学生缺乏人生的经验,所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相互对话与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必然会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为了改变中学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对话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必然需求。然而目前,受到一些不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仍需各方付出相当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1引言

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下,中學阶段的语文教学要适当地增加互动性,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实现更加全面地共同参与和发展互动。这种重视对话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和激发,同时也是体现对学生尊重的重要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内容,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来开展进行,并且更好地体现新教学理念的特点和需求,满足凸显出人才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另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当前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得到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勇于 表达和表现自我,提高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

2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教”

第一,巧用话题,引入对话。对于话题的引入,是对于课堂对话氛围进行创建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开展基础。对于对话式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保证足够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教师也要转变自身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站在同一位置,一改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的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人性化,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课堂教学价值。在对话过程中,一些问题和错误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不同方自身的认知存在不同,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很容易出现矛盾。针对于这种矛盾,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揭示,不能进行全盘否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并肯定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学生构建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对话活动的开展具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与教师也可以摆脱身份的枷锁,学生可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走入到所阅读内容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当中。在话题的利用上,要对于个性化特点进行全面的体现,并且让话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表现意愿和对话的意愿,让学生可以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逐渐地实现对阅读知识的吸收。在话题的利用上,要合理地进行设计,让话题富有情感,并且让话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可以对于学生的审美和道德品质进行培养。话题的引入上也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体验,并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另外,在话题的利用上,教师也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加强对不同学科与知识间的联系,让话题与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质疑和疑惑进行提前预估和准备,提高话题的整体深度与广度。对于整个阅读教学来说,合理的引入话题,也可以制造足够多的兴趣点,吸引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让其在积极地氛围下,更好地参与对话,减少学生的抵触和消极心理。

第二,利用对话,激发潜能。对话的利用,要关注其对话的应用效果,真正的凸显出对话教学的优势和独特性。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下进行沟通和互动,并且相互进行解答和启发,共同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是以“伙伴”的状态存在的,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完成。教师要做好角色的变化与互换,在教学中要积极负责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负责的态度来帮助学生进行成长。对话的利用,也要凸显出个性化的特点,让对话内容以不同的特点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激发。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不同,其阅读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对话的利用也要重视这一个性化的特点和需求。阅读的过程,知识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教师要对于这种多元化的客观存在进行重视。对于一些解读中出现的错误和诠释问题,教师要予以必要的指正与引导。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阅读,应该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也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但是,在个性化阅读实现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合理的制约与纠正,让学生处于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上。对话的有效利用,可以让学生自身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并且逐渐产生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同时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第三,深入对话,把握内涵。阅读教学中,对话具有明显的延伸性作用,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深度,教师要对于对话式教学的这一优势进行全面发挥,让整个教学活动的深度更好地得到控制,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富有内涵,学生也可以在阅读学习中更好地感悟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作品的阅读要先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对于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进行全面的体现。在遇到一些阅读中的生字、生词时,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查阅词典,并对于文字的意思进行理解。在阅读中,也要注重对于整体内容的感知,并且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感知的深度,在对于文章思路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对于作者的意识情感进行了解,通过不断地进行剖析和感悟,进而获得更多的收获,这样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在阅读中,也要逐渐对于文学韵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文化内涵。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是文学,而对于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逐渐对文化内涵进行领悟的过程。文学作品是语文的精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地欣赏过程中,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更好地受到熏陶。

3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学”

第一,理解意图,获得更深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对于作品的阅读过程,是意图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不仅仅是与教师的对话,其更是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其通过与作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鸣,从而实现了情感上的认同,并且在艺术上活动更加深度的情感体验。这种意图上的理解,让读者获得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并且自身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从而进入了一个良好的体验状态之下。意图的理解是提高整个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一环,同时也是掌握更多阅读知识和技能所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在意图理解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要适当的“以己度人”,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情感进行相应的揣摩、体会和猜想,仔细品味阅读的内容。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文内涵的感悟,获得更多的语文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对于这一方面意图理解的需求进行明确,并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所选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把握,并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其整个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并且让整个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将一个个文字和符号,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感意识,真正的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深度对话和交流。针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教师在展开教学中,可以额外地组织一些课外的参观和调查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与,更好地实现对所阅读作品的理解,更深地进行感悟。

第二,初步地对于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对于文字进行初步的感知,是整个对话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感知的过程中,其程度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并且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感知特点。在感知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一些求知的心理活动逐渐发生,并且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更好地对于作品的意蕴进行把握,潜移默化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阅读内容的理念进行进一步的领悟。对话学习的过程中,要从感知阶段进行入手,并且把握不同阅读教材的不同特点,从多方面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于整个阅读的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这种感知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中所较为重视的一部分内容,是整个阅读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三,重视探究意识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如果脱离了思考,那么学习就很容易被一些疑惑所蒙蔽,那么整个学习的效果也就很难得到了保障。思考与学习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很多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疑惑和问题。而疑惑产生的过程,则是提高学生思考深度,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成长的重要前提。对于阅读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学生要勇于进行探究,并且自主的思考,积极地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对于自身的疑惑进行解决。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解读,让学生的思维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阅读的节奏和计划,有张有弛地展开整个教学活动。知识的探究过程,在与对话教学模式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去“生产”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发现和探究,进而实现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探究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合理的问题解决思路,并且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这种探究意识培养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对知识和问题进行探究的重要一环。对话式阅读教学,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且积极参与各项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探究和锻炼,围绕自身的弱势和不足,积极地接触新的知识,在课堂中获得更加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并且让自己真正地扮演学习主角。

第四,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共享和倾听。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自身会获得一定的心得和体验,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共享的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交流,向其他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对他人的思路进行倾听,互相地审视,更好地对自身观点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互助来实现共同提高进步。语文学习的过程,倾听也是必不可少的。倾听,既涵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包括了对相互意见中的倾听。倾听是对于阅读内容价值的重视,同时也是对话形成的关键前提。不同的文章形式本身的结构、风格以及体式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求同存异的理念下,我们的阅读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倾听与接纳,更好地提高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效果。

第五,对作品的神韵进行体会,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中,其本身也一直在与作者之间进行不断地沟通和碰撞,并且通过阅读来对于作者的内心情感体验进行体会。透过作品,可以在阅读中对于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并且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进行解读。语文的品味与除按摩的过程中,是心灵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再创造,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的感知。在对于作品进行品味和与揣摩的过程中,要切忌脱离实际和具体的语境,确保“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在不同内容的解读上,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入手,体会出内容中的具体结构、含义以及艺术性特点,并联系具体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情感以及人物形象,對于作品的神韵进行把握,体会出文章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话式阅读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同提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效果,真正的和学生进行对话,对话不仅要体现在表面上,同时也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情感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真正的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共鸣,这样整个阅读教学的成效才能得到最大化地保障,整个教学过程也能更加地高效,并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能更好地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倩蕾.“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6)

[2]何固佳,吕艳.视域融合文本再生——阅读教学中师生本主体间性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3]宋晓霞.大学英语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要模式[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4]邓露茜.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常见偏差行为及矫正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梁燕.语境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彭芬.农村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实施的误区及突破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第4篇

一、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阅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应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体体验, 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只有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进行文本研究。通过对话,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 而且可以生成多种阅读体验,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1]。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体现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学生可自由地体验文本, 并作为个性化的解读, 教师通过学生自主体验的结果,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 并指导学生自主地解决文本中相关的问题[2]。以《背影》这一课为例, 教师在授课前, 可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课文, 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通过什么来表示”, 之后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 注意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深入到文本中, 深刻体会到作者与父亲之间浓厚的感情。本文对话结束后, 学生即可得出答案:本文主要表达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同时表达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学生不仅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 而且在文本阅读中升华自己的思想感情, 明白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知道该如何去报答父母, 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

二、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可以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首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一个和谐的对话情境, 其对话氛围必须是平等、和谐、友好, 教师在对话过程中, 应做到真诚、热情, 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与之进行对话交流, 主动地坦诚自己的观点与看法[3]。同时, 教师也应敞开心扉, 在对话中挖掘学生的优点长处, 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并进行客观、科学的点拨, 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投入在教学活动中来, 无顾虑地进行师生对话。以《背影》这一课为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围绕教材内容, 设置多个相关的话题, 包括: (1) 当你迷迷糊糊要睡着时, 看见父母为你盖被子, 当他 (她) 轻声离去时, 你有什么感想? (2) 上学时, 父母为你送行, 千叮万嘱后离去, 望着他 (她) 的背影, 你最想说什么? (3) 当你看到父母在田里辛勤地劳作的背影, 你有何触动?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与父母有着浓厚的感情, 他们会主动地参与到对话教学中, 纷纷向教师阐述自身的感受, 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与深深的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开拓学生思维,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中学语文对话教学中, 教师常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 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中动态思想、活跃思维的集中体现,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自由地发表个人看法, 畅所欲言。通过对话交流, 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并且可以共享学习成果,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以余光中《乡愁》这一课为例, 当教师在介绍完整篇内容后, 可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小时候的乡愁为什么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的乡愁为什么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的乡愁为什么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现在的乡愁为什么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四个阶段的乡愁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对话交流, 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 学生冲破各种禁锢, 从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 进行思维碰撞, 在课堂教学中还原真实的生活, 充分展现生活的活力与律动。

综上所述,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话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想碰撞平台, 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与生命,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放.语文对话教学问题及策略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6) :451-452.

[2]罗云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09 (9) :651-652.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体会 第5篇

马敏毅

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为推动新课程的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纷纷加强研究、实践、总结、提高,已出现了瓜果遍地香的可喜局面。然而,在这一阶段,在基层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还是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教师为了给课堂润色,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类。

一是游戏型。凡是对话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凡是有故事情节就制道具上台模仿,不分课文的类型,这样不但没完成当堂课的教学知识点,而且还让课堂变得无法驾驭。二是合作型。合作学习是当前老师们教学改革中的一大热点,由于认识上编差,有些教师把合作型学习简单的落实在“合坐”学习,同时,有的老师也不分问题难易、有无讨论价值,通通采用,导致学生座位频频调整,降低了课堂效率。三是朗读型。注重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但读应层层深入,该读时必读,但如果只是为了体现语文特点而采用。追求形式上的合格仍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这里并不是否定这些教学形式要回到传统的教育上去,而是强调这些教学形式的适度运用,绝不能为“活跃课堂气氛”而用之。

在这次“小学课程改革报告会及教学观摩活动”中,我重新认识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杜绝新课堂的形式主义,应返朴归真,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一、朴实、真实、扎实

“朴实、真实、扎实”的常态优质课正是本次活动推崇的精神。在教学中,不追求浮华,讲求实效,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里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真真切切地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重庆巴属小学 潘德梁 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堂课,潘 老师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适时纠正学生字音,达到多练至熟化的目的;抓住重点段落“老天鹅破冰”和“整群天鹅破冰”两个部分进行深入朗读、体会,读得有层次,读得深入,体会也宽而实,让学生不断深入地感觉语言文字的魅力。

再如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实验学校 强洪权 老师执教《中彩那天》,强 老师从第一课时上起,充分让学生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充分重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有层次地读,往往一个不易读好的词就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他十分注重读、写、说、议,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会文中的“道德难题”,深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整堂课,就是在朴实的氛围上,让学生去读,去感悟,不作秀,不形式,务本求实的教学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

二、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这正是 崔峦 教授所讲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大略经历备课、上课、反馈三个步骤。备课是基础,是对文本的钻研过程,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对整个教学的预设过程,有准备地上课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行色匆匆,为了完成教案而形而上学,应随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结构。几堂观摩课也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教学风格。

我们来看人民路小学 刘燕 老师执教的《牧场之国》,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文中最美的地方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体会体会。”然后学生经过一番学习、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谈到自己的体会。这时,教师顺势引导,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调控,当学生提出一个地方,教师就引领他们细细品味,层层深入,使课堂随着学生的步伐前进,“把读书、感悟、交流、练习还给学生。”老师呢?不闲着,“把激趣、启发、引导、点化留给自己。”

又如江苏的 强洪权 老师在执教《中彩那天》一课时,他要求学生:“熟读等 1-9自然段,把心中的想法汇聚在一起,给同学提一个问题,比赛谁的问题最能引起大家思考,甚至争论,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学生兴致勃勃地默默读课文后,每个同学都争先提出自己认为是最棒的问题。老师呢,这时肯定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预先的设计来组织,所以,强 老师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当时让学生解决,遇到有价值、有争论的则简明地板书在黑板上,以便继续深入讨论、体会。老师的教学设计因课堂的变化而

灵活调整,充分让学生参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正体现了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三、立足文本,适时延伸

在报告会上,崔峦 教授也指出:“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紧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同时,他也指出了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时间有限,知识有限,母语学习应课内学方法,课外学知识。”是的,我们不能离开文本去建空中楼阁,去追求虚无飘渺的拓展延伸。这一点,在 强 老师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请读课文后再回答”,“好的答案在课文之中”,“从文中找答案”,这充分体现了 强 老师的教学立足文本,立足于字里行间。同时,他也在课文理解透彻之后,将问题引向深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大笔财富。”最后再让学生体会“财富”的含义,就引向了一个大的方面,并且让学生写上自己的感想后附上自己名字作为自己的座佑铭。这些都充分地表现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拓展延伸。

回顾我的语文教学,接受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兼而有之,曾一度为了抓质量采取传统的灌输,也曾一度为了走近新课程跟随他人的足迹,没有将新课程作一个真正的定位。新型的语文教学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树立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新的教师观。从备课到教学到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立足于实际,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发展。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对话;阅读教学;语文;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130-0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向来是一个难点问题。我认为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学生是阅读的主人,也是阅读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亲自参与阅读实践,获得真切体验,汲取文本营养,同时学会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充分展示他们生命的活力。学生如何实现与文本互动,又怎样使得这种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生动、有效高效,教师的引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活思维,引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见解

今天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和独立性,自我意识较强,希望在家庭和学校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他们的向往。但是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旧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定势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地限制思维发散,思维活动死板单一,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抛开文本的束缚,不用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发表个性化的看法,启动思维的发散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买犊还珠》的教学中,不局限于对“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抓住本质,防止上当受骗”这一寓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个人知识经验展开思维的发散活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互相交流认识,突破思维局限。通过讨论,有的学生从艺术价值的角度看,认为盒子的艺术性较高,所以买犊还珠是正确的;有的学生从美观的角度看,认为盒子比明珠更美,所以买椟还珠是无可厚非的;有的学生从金钱的多少角度看,认为要盒子不要明珠是傻子;有的学生从买卖的角度看,认为他被盒子的外表蒙骗了,看不到珠的价值;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果这个人是制造盒子的老板,他买回去研究的话,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生产出既漂亮又精致的盒子,所得的价值远远超过装在盒子里的珠宝,这样看,那他就是一个聪明的人;有的学生却认为事物的价值不能用平常的眼光衡量,在不同的环境,事物有不同的价值……

学生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多向的信官、交流,摆脱了思维的僵化、呆滞,打破了思维的定势和惰性。让他们畅所欲言,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使他们在心灵自由的飞翔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个性得以解放和张扬。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活动。这么多的想法已说明了学生进入了文本情境,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互动,使文本的内容丰富、立体化。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能进能出”,实现心灵的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这就是说,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在对文本解读的“入”与“出”中得到提升。“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奋融。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求其意,自索其旨,与文本息、息、相通。目前,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部分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是善于在文本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播放有关桂林的风景纪实录像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学生看着绿水群山,听着那潺潺的水声和讲解员的动听介绍,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学得就会趣味盎然。于是再引导他们“走出”课文,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摆脱文章的约束,作冷静的思索。让学生自己来交流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内容和形式不限,学生自由选择。这一下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择自己的强项露一手。善于绘画的同学通过简笔画来体现桂林山水的美;写字好的同学通过板书来反映桂林山水的美;喜欢朗读的同学通过朗读其中的一段(句)话来展示桂林山水的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通过“当小导游”,来赞美桂林山水的美;在这里,教师把原来要由老师讲解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形式多样、自主生动的交流活动,有优美的图画、精心的板书、饱含感情的朗诵、抑扬顿挫的演讲;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成长的愉悦。同时也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的互动。

三、鼓励创新,让学生在“挑战”文本,形成思想交锋

“读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判、补充、延伸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多方面吸收营养,而又不能完全“顺应”文本,要引导学生敢于给文本“挑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不唯书是从。如此,才说得上是活读书,才谈得上是真正的阅读、学习。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书上说‘……这小小的豆儿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悬在枝上……,这样一比较,贬低苹果、桃子、石榴,其实是不准确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高见”。有的学生认为苹果、桃子、石榴,它们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耀了自己,但是他们确实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丰富的营养,有炫耀的资本,它们挂在枝头不是骄傲,它们只是展示自己。现代社会需要人的个性、才华的展示。如果现代人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不善于表现自己,那么你的聪明才智就会被埋没掉,相反让大家都看见你的长处,你才能得到重用。也有的学生认为赞颂落花生默默无闻是传统的观念,欣赏苹果、石榴善于展示自己是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新观念,两者不能对比。

学生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为教材挑刺,充满了既求同又能求异的创新精神。当代阅读教学就是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投身其中,敢想、敢说、敢疑、敢批,敢于向权威挑战而无所顾忌。当然,学生提出的疑问,所作的探索研究,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认识。因为要向学生灌输一个统一的结论并不难,可贵的是学生所经历的研究、探索问题的过程以及这种敏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

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第7篇

一、创设课堂对话情境, 放飞学生心灵

学生是课堂对话的主体, 要激发主体对话的激情, 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座位的安排上, 可采用圆形、半圆形或马蹄形等多样化的形式, 在空间距离上保证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 体现人人平等的氛围。在身份地位上, 要废除教师或个别优生把持课堂的话语霸权, 归还每个学生的对话权, 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彼此敞开心扉, 真诚交流和沟通。学生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探究、每一个想象、每一种设想, 都是有价值的, 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要设置真实的生活场景, 营造自由对话的氛围, 通过相互交谈、讨论、启发, 从生活经验和体悟中激活形象记忆, 诱发想象力, 激发倾诉、对话的冲动, 抒发真情实感。学生立足于个人的、生活的、时代的独特认识在对话中得以完善和丰富, 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的呈现过程。在个性的激发上, 教师不仅要时时维护并赞赏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体现出的个性色彩, 更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热情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奇思妙想, 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阅读和有创意地表达。对出现的不同看法, 要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更不强迫学生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 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未知领域, 师生相互合作, 共同探讨。如此, 学生处处展示自我, 追求创新, 从而个性鲜明, 情感丰富, 新意无限, 精彩纷呈, 自然培育了语文素养。

二、丰富课堂对话形式, 促进合作学习

强化课堂对话的效果, 前提是建立教和学双方积极的沟通与合作、互动与交往的对话教学生态条件。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沟通、互动交往, 必须运用多种对话的形式。从对象上看, 有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师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组织教学对话, 首先教师要领会教材编选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 特别是要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 找准文本的要端, 提炼对话的话题。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展开理解、欣赏、评价、批判式的对话, 多提出“为什么”, 敢于说“不”, 让学生学会发现、分析、欣赏与批评。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盲从心理, 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就会更深刻、更精彩、更个性化, 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就会纷至沓来, 感悟到更多的文学、语言、篇章的魅力。师生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 而是民主对话的双方。师生自由言说, 互相倾听, 在对话中分享对文本的感悟, 领略精神的愉悦, 碰撞思维的火花, 点燃情感的火焰。教师要发挥“点石成金”的点拨作用, 帮助学生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深入对话, 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 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生生对话即学生与学生对话, 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 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奥秘与神奇。自我对话是指学生的自我反思与

渲染铺设魅力语文

———“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苏之明

(沧县杜林第一中学, 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堂上精彩的导入, 可以渲染课堂的气氛, 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然进入语文课的学习,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学习;精彩导入;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方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 (2010) 10-0031-02

导入, 就是学习新课之前,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的一段与语文内容相关的“课引”, 犹如一部音乐的序曲, 一开始就奠定了全曲的基调。一堂课的导入, 要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情感的铺设, 要为学生创设沉浸其中、陶醉其里的情境, 营造令学生流连忘返, 百品不厌的氛围。“开讲, 起着对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 弓一上弦, 第一个音符就奠定了乐曲的基调;又好似下棋第一招, 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输赢”。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升华。它是“理性的思考、思维的整理、体验后的反思”, 是趋向理性升华的对话。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推理、观点、情感、态度等多作正反比较, 反思自己情感、价值观的局限、偏见、错误, 体悟自己的言语知识、言语能力、学习方法、自信心、上进心、思维、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闪光点和进步, 引导“学生的悟性从晦暗走向敞亮”, 自觉养成自我对话的良好习惯。

三、灵活设置对话话题, 强化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师生双方共同设疑、质疑、释疑、解疑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问题环境, 通过对话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自然融合, 来开启学生心智, 激活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因此, 要灵活设置对话话题, 克服简单的“一问到底”、一问一答”和“满堂问”。设置话题要少而精, 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 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教师精湛的导入是点燃学生情感之焰、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手段。

一、精彩释题, 画龙点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标题, 可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 有的暗藏玄机, 有的意味深长。因此, 从标题导入课文, 能让学生理清线索, 抓住重点, 把握中心。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

融合, 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话题要注意学生层次, 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 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 分组讨论;设置话题要有创新, 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 答案又决非现成, 要经过多层思考, 才能有所发现, 得出答案, 要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设置话题要多视角,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 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设置话题要贴近生活, 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 率性写作。同时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 紧扣学生的脉搏, 紧扣时代的脉搏, 让对话的话题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

摘要:对话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肢体语言等进行的交往与互动,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要丰富对话形式, 要抓住文本的要点。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 第8篇

一、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对话策略

1. 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学习目标。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由灌输式变为对话式的关键是如何确立教学目标。灌输式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参确定的, 对话式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依据学生对话文本的实际, 教师自己对话阅读文本及对话教学文本生成的。

(1) 以学生对话文本为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形成问题视域, 生成教学目标。

对话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经验, 以生成新知识, 师生共同成长。知识具有开放性, 具有探索性。如果学生既没有必需的认识上的好奇心, 也没有对所学知识客体的某种愉悦感, 就难于建立增强他们认识上的好奇心的种种条件, 以形成能使他们理解和领悟知识客体的必要智力手段。对话式教学的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关注学生问题所在, 解决学生对话文本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会使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受益;筛选学生中角度新颖、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的问题, 可以提高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彰显个人才华, 激发竞争意识, 提高全班的阅读兴趣;匡正没有价值的问题, 指导学生关注文本, 结合个性体验, 放弃伪问题, 去除虚假问题, 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问题视域。

(2) 以教师对话阅读文本为基础, 生成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对课本有更丰富的体验感受的读者, 教师体验感受文本的方法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阅读经验与能力都不足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是这场对话中的首席, 教师的提问与发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消解了, 而首席作用并未显现, 总结和掌握对话策略是要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引导来实现的, 否则学习就茫然失措, 费时低效。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时, 师生的习惯是以权威阐释作依据, 有时会放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甚至对经典文本产生曲解、误解。

(3) 教师对话教学文本, 整体把握教材, 确立成系统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对学生自主建构的作用决定了一节课的价值。语文课教材的编写也基本遵循了学生系统建构理解结构的原则。教师依靠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获得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及能力点,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确定一个文本的教学目标, 还要统观一册书, 进而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 以让教学目标成为链条, 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形成问题视域后, 教师确立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而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重多向对话创造性地理解文本, 教师的提问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在课堂对话的实际中随时生成和调整。

2. 教师课堂提问的原则。

(1) 教师提出问题应具有生长点, 启发学生自主进行意义构建。

教学中, 学习者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如果学生不能把生活阅历转化成知识, 并且把早已获得的知识作为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他们就根本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作为学习和认知的对话中来。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长期存在的形式即“图式”, 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同时也构建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意义, 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 特别应鼓励学生建构出他自己的独特意义, 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避免“集体失语”。

(2) 教师提出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教师的主导性, 应首先表现在“提问”上, 问题要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 能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 建构新旧知识与思维框架之间的联系, 让知识具有生长性。问题的本质包含问题具有某种意义。问题应使被问的东西转入某种特定的背景中。问题的出现好像开启了被问的东西的存在。因此, 展示这种被开启的存在的问题已经就是一个答复。它自身的意义只出现在问题的意义中。提问就是进行开放, 被提问的东西的开放性在于回答的不确定性。被问的东西被带到悬而未决的状态, 以致正反之间保持平衡。每一个问题必须途经这种使它成为开放的问题的悬而未决通道, 才完成其意义。每一个真正的问题都需要这种开放性。

(3) 去除伪问题。

如果问题缺乏开放性, 那么, 问题在根本上就是没有真实问题意义的虚假问题。语文课堂中看似热闹非凡, 有问有答, 问者井井有条, 环环相扣;答者不假思索, 语言严谨流畅;但深刻的答案是早已写在教参上的, 挂在网上的。知识本身是一致的, 封闭的。学生不被要求理解, 只是记忆。教师按答案去设计问题,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没有作为新知识经验的生长点。但这些问题都是回答真正问题的准备过程, 而不应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悬而未决的主问题才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回答了真正的问题, 学生就会拓展视域, 自主构建。

(4) 在设置问题时避免歪曲。

问题的开放性并不是无边无际的。它其实包含了回答问题视域所划定的某种界限。提问既预设了开放性, 同时也预设了某种限制。提问就要对前提明确地确认, 歪曲就是偏离了方向的东西。一个问题的歪曲性表现在问题没有真实的方向意义, 因而不可能有任何答案。要防止歪曲。文本是前提, 阅读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要落到语言层面。所以, 一定要抓住文本上下文的语境, 避免脱离语境架空分析。在学习文学作品时, 教师热衷于思想观念的话题, 集中对文本内容和精神层面提问, 始终徘徊于文本之外。文本的任何价值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 要让学生接触作品, 体味应紧扣文本。

3. 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上问题的形式。

(1) 设置针对一篇阅读材料、每一节课的主问题。

学生在获得了理解新文本的基础概念之后, 教师需为师生间的教学对话设置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能使学生从所写的、肤浅的、应答性提问中解脱出来。从整体性上, 针对学习目标, 从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鉴赏、创造的主要问题入手, 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目标性、层次性和深刻性, 最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主要问题要具有拓展性。

主要问题不仅要将文本的含义、手法品味鉴赏完整, 还要有拓展空间, 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社会生活、个人经历、体验结合起来, 使阅读能丰富经历,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 纠正学生对问题的错误认识。

教师要依据社会主流思想、正确的文艺理论, 从文本出发, 肯定学生智慧的火花, 也要匡正学生远离文本、片面或受认知水平局限的肤浅的认识, 修正学生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在对话中不仅要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 也要引导这种智慧由一时的突然出现到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形成对话策略。

二、学生之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

1.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需要被尊重。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是指全部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学生的学, 都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二是指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 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没有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内化,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在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中, 学生站在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上努力感受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通过感受和理解教师的解读, 修正、丰富、更新自己的视域, 不是用教师、前人的视域覆盖、取代自己的视域。

2.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对话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由于学生个性不同, 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多角度, 多层次。学生个性与生活经历, 生活范围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有极大不同。学生在语文能力上还存在差异, 由于兴趣不同, 学生能力也不同。有的学生感受能力强, 学诗歌气韵充沛, 触类旁通, 散文也学得好。有的学生兴趣在小说、戏剧上, 被人物、情节、环境吸引, 更关注现实生活。这种差异就是课堂对话的动力。学生之间知识与能力差别不大, 因而他们之间的对话更容易使他们相互理解。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个性的差异, 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域, 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3. 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对话的形式。

(1) 激发竞争意识, 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主问题展开对话。

学生阐述自己观点并试图说服他人的活动就是争取被承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讲明自己的思维过程、切入点、思考的路径、阅读的策略。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会对此过程提出质疑, 想方设法指出偏颇漏洞, 从而共同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样的对话过程中课堂上的所有成员———教师和学生, 进行对话。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看问题的角度多元化, 更可以纠正错误理解, 纠正错误思路。

(2) 挑起矛盾, 形成对立, 建构批判性思维。

学生讨论有时只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表示欣赏, 学习其他同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在课堂上建立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会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坚持自己的观点, 努力找寻支持自己的论据;或努力寻找思维漏洞, 搜寻反例, 驳倒对方, 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3) 组织小组讨论。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 第9篇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对话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国教育家弗莱雷说:“没有对话, 就没有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弗朗德斯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中“三分之二”定律, 即认为每堂课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师生对话, 而在这些对话中, 教师又占用了三分之二的说话时间。可以说没有对话就没有教学, 对话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作用, 研究数学课堂中的对话对数学课堂改革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我们拟通过调查, 探究“对话”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 以及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提高和成长的影响。

二、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调查对象:初高中老师、学生。

调查方法:我们按研究计划深入班级和教研组, 分别向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共计发放教师问卷100余份, 学生问卷1200余份。请教师和学生认真客观作答。问卷全部有效。

调查内容:围绕中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制作的《中学课堂对话型教学调查问卷》。 (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深入开展, 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主动探究、合作意识增强。教师在上课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反映, 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关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多数学生则积极上进, 获取新知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懂得人生的道理作为自己学习的最大收获。他们认为绝大多数老师工作是认真负责的, 教师该做的工作一般都是做了的, 他们尽量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基本上都能通过故事、实验等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一般都能联系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生产和社会事例, 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仅教材中的实验不折不扣地做了, 还补充了其他实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能关注每一个学生, 注重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肯定, 能经常深入学生, 走下讲台, 与学生互动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学生在课堂上或学习中遇到困境时, 一般都能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人格逐步健全, 他们喜欢教学经验丰富, 知识渊博, 工作认真负责, 幽默风趣, 教学语言抑扬顿挫, 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思想的老师。而不喜欢板着面孔, 一副学究模样, 知识贫乏, 生硬死板的老师。

四、调查结论和建议

结论:新课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新课改后的课堂总体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教师教得轻松愉悦, 师生关系融洽, 达到了预期效果。

建议:尽管新课改以后的课堂教学总体形势是喜人的, 但我们也不能掩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有一些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敬业精神不强, 教学观念比较传统, 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在师生交流对话中, 话题的设计还不尽合理, 话题设计的策略还不够恰当, 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在教学话题的设计上还需好好下一番工夫。

1.在对话教学话题设计时要注意 :话题中的问题要有意义、有价值和探究性;话题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话题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话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话题要贴近生活;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有启发性。

2.话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 通常可根据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生成方式、师生合作这三种方式进行设计。

(1) 根据问题的性质设计话题的策略

对话教学离不开问题,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重难点、疑问点或有争议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是易于生成话题和展开对话的契机。相应地, 关于对话教学过程中的话题有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策略, 围绕教学疑点设计策略, 围绕争议点设计策略, 以及围绕教学内容触及的社会热点设计策略。

(2) 根据问题的生成方式设计话题的策略

对话教学中有三种问题生成方式:一是由学生自发生成, 二是由师生共同生成, 三是由教师生成。在不同情况下, 教师要针对这三种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时, 教师要顺应学生疑问需求, 帮助学生获得答案;师生共同生成问题时, 教师要巧妙地追问, 恰当地把学生引到话题生成的边缘, 不断激发学生, 进而引发问题;教师自己生成问题时, 教师要启发学生, 而非透彻讲解。

(3) 师生协商设计话题

关于对话教学话题的设计, 有的学者主张采取“师生协商”的策略, 即预先预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合理统整—展示问题。总之, 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动态的、开放的、灵活的,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 设计有效的对话教学话题。

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研究, 说明对话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教学中适度运用对话教学, 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途径。由于对话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不仅要求教师改变各种观念, 而且改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具体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会有各种问题和缺陷, 教师应该加强教学反思, 不断提高运用对话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水平。

摘要:对话型教学就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 更进一步讲, 对话型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中学英语对话教学的重要性初探 第10篇

一、共建师生平等关系, 凸显学生主体

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谈, 而且是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从人格上说, 学生与教师一样平等独立,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民主与平等, 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乐于开口, 乐于实践。教师课堂言语的选择与使用最能体现这种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特征和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选择使用能体现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言语策略, 以互动为方式, 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 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在对话教学中, 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 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传统上对于课堂话语权理解的错位, 常常导致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偏差。教师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话语关系, 教师是主体, 言语中居高临下, 学生则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 没有话语权。在这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 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 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把持课堂, 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 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 建构新知识。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教师话语不容置疑性和知识的化身这一形象, 导致师生间真正平等对话的困难及师生对话的呆板化。

二、构筑师生和谐关系, 共鸣师生情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是一种不对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作为教师, 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氛围,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 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 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 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 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 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 也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学习, 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另外在点评语的使用上, 教师也需要运用“有情语”的艺术。当赞赏学生时, 教师的话语不应只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 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甚至包括错误。过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必须对学生对的反应多加注意。”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 选择间接、委婉的言语手段提示学生的错误,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意识。

三、彰显形体语言技巧, “hold”住课堂

对话教学中还需彰显形体语言技巧。研究表明:在人们交际过程中, 言语信息只占交际信息总盘的四成左右, 而形体语言信息则占六成左右。不仅如此, 形体语言的运用还丰富了交际手段, 使得言语的重复和强调相对减少, 言语活动的负担也大大减轻。现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形体语言”的教学。可以这么说, 没有丰富得体的形体语言, 就不可能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 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课堂效果。没有表情的呆板说教只能使学生永远对教师敬而远之, 永远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所以, 教师需尽可能解读学生的形体语言, 在教学中策略性地运用自己的形体语言, 采用目光、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传递信息, 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总之, 对话教学是对教学要素的重构, 而不是一味地对传统教育的简单批判。对话教学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言语策略应体现对话教学的特征与需求, 教师应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 实现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及互动交往, 把学生培育成自觉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创造性的人才, 进而效果最大化地达成课堂生成的教学目标。

摘要:英语对话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总把课堂上成语法课或是阅读课, 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其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点, 而忽略了对话教学的交际功能。可是, 现在许多教师对对话教学的尺度把握不准, 将对话课上成了“说话课”, 只追求语言交际效果, 课堂教学表面热热闹闹, 却忽视了中学阶段语言基础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巩固。

中学历史有效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对话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24-01

在本土文化流失严重的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各界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吁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有效教学方式。那么,高中历史如何构建有效的对话教学模式呢?本文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一、关于对“对话教学”的理解

“对话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理念。对于对话教学的理解很容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把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二是把以对话为理念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理念的教学。具体地说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对话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对话的精神是与现当代社会民主化的潮流相联系的。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

二、存在的问题

审视现阶段我国高中历史对话教学,存在的几大主要问题有:

1、教学方式转变过程缓慢

虽然教育改革早已推出,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模式也已开始试行。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实施速度缓慢,影响了对话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继续推进对话教学模式,加快其发展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接受新模式较为缓慢

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时间长、影响大、模式深刻。所以,学生无法很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习惯以原有的学习模式来面对新兴的模式,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造成了课堂效率较低,影响新模式积极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3、存在“假想对话”现象

教学效果常常受“假象对话”的影响,何谓“假象对话”呢,特指在课堂上能看见教学与学生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对话沟通,但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感情而言,产生这种现象最大的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严重缺乏沟通,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讲台上过于“高高在上”,而学生依旧像一个聆听者,双方没有任何互动,导致“假象对话”的现象产生,严重影响中学历史实际教学质量。

4、学校硬件设备无法及时跟进

历史对话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多种媒体立体配合,这就需要学校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上加大投入。但是由于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未能及时更新设备,影响了对话模式的推行。

三、中学历史有效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创设对话的氛围和情景

老师和学生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对话教学法能够进行的前途条件,对话教学应该在较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中进行,主要是老师,学生,知识之间的交流,能够使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是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对话教学的时候,必须保持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相互信任,老师,学生,知识之间不断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发展自身,完善自我。

2、选择最合理的对话方式

对话教学包括双向提问式的师生对话,共同探讨式的生生对话,跨越时空式的生本对话,自主反思式的自我对话等多种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对话。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景,选用一种最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对话方式,或者综合运用几种对话方式,构建立体交融的对话网络,使对话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讨、研究、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有意义的活动。

3、确立最有价值的讨论话题

对话要针对一定的话题,话题确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确立话题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话题要紧扣学科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思辨性,话题要聚焦问题,具有“板块碰撞”的特征,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三是启发性,话题要能开启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四是趣味性,话题可以标新立异、出奇制胜,以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五是开放性,话题不能仅囿于教材,而要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海洋中撷取,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关注社会生活。

4、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全员参与

所有学生都有深层次的参与,是实现对话教学意图的条件。但是,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交流,有些学生则思维迟缓、不善言辞,经常出现少数学生轮番发言,其他人却很少参与,甚至盲从别人的现象;此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参与对话较少的学生,善于从他们各种各样的眼神和动作中,准确解读他们的心态,并不失时机进行鼓励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徐永琴.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

[2] 齐鹏.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祖国,2013(09).

[3] 蔡敦胜.如何构建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2(72).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 第12篇

一、展开对话

(一) 老师和文本对话

老师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挖掘其中的“引爆点”, 将文本信息激活, 使相关知识、生活与文本自身构建的意义发生碰撞, 从而带领学生深入到原本僵硬的文字当中。比如在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 我有意地把“借”写作“骗”, 有学生马上就说题目写错了, 课文中诸葛亮分明是从曹操处“骗”来箭, 为何文题中却说是“借”呢?一时间,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不约而同地去细细回顾文本, 各抒己见, 课堂活跃起来了, 老师通过自身与文本的沟通, 创新地提出了问题, 起了一个“引境”的作用, 带领学生去感受作品, 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

(二) 学生和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二者之间的对话需要经历三个程序:朗读、感悟、思索。第一是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反反复复地去吟诵文本, 才能对文章风格、语言、 (情感有一个体悟;第二是感悟, 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这些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在它的文本当中蕴藏着作者的个性气质、微妙情感, 这些都需要自己去感受把握;第三是思索, 思索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积极探究、深化对话的一个过程, 老师通过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去讨论, 去表达,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交流对话

1.师生对话

在讲《古诗词三首》中纳兰性德的诗词《长相思》时, 一些优秀教师教课过程中不乏这样的对话:

师:有人指出诗中的“风”“雪”只是为了写心情而创, 是不是呢?

生1:不是。“风”“雪”是边塞的一种常见的天气。

生2:我个人以为是的, 风雪交加, 象征诗人沉郁的心情。

师:这种想法非常富有诗意, 有道理。如果诗人在这儿承接上一句写山水跋涉之中的秀丽风光, 还可以很好地表达思乡的情感吗?

生3:不能, 无法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也不能突出家乡和边塞对比之后的美好。

师:对!对!同学们都很聪明。 (大笑) 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也可以说是“融情于景”。同学们的小脑袋瓜中有许多老师没想到的东西, 大家一起讨论, 确实能够集思广益。

从上面的一段对话中,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意说出自己的观点、发表个人的见解, 求同存异。老师和学生通过一起分享知识经验, 交流情感观念, 使以往自身“独奏者”的角色转变为“伴奏者”, 使学生从以往被非改变不可的客体转变为共同话题的交流者。

2.生生对话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之间交流对话是尊重生命主体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质疑、讨论、争辩、解疑来抒发个人意见, 升华语文文本学习。生生对话是最容易展开的对话, 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 乐于与同伴分享, 老师不妨以小组为单位, 在保证纪律的前提下, 就某一问题展开全班范围内的讨论。

三、对话延伸

1.和生活对话

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处处是生活, 小学语文文本中都是学生很容易见到且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忽视。教学前教师鼓励学生留意生活, 去观察、去体验, 扩大视野, 这样学生就能够源源不断地为语文课堂“对话”创造新的空间。如教《慈母情深》这一课时, 我请小朋友们有意识地观察一下一天之中妈妈都为我们做了什么, 并将其写在纸条上。待讲课开始时,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写了十条以上, 他们告诉我, 妈妈每天为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 还有许多没有写。这样一来慈母的形象就印刻在学生的脑子中, 学生对于文本中的感情, 因为有了共鸣, 体会自然而然加深了, 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 共同经历了充实、开放的对话过程。

2.和内心对话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对话”均是建立在学生、教师内心对话的基础上的。它既是依托文本构建生成自我知识的一种过程, 也是对文本自身创新的一个过程, 是形成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 老师在构建对话时, 尤其要注意给予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

上一篇:遗传差异下一篇:运动试验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