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2024-09-18

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精选9篇)

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64例, 其中男59例, 女5例, 50岁~59岁37例 (57.81%) , 60岁~69岁21例 (32.81%) , 70岁以上6例 (9.38%) 。

1.2 方法

采用心电监护以不间断连续心电监测, 可记忆储存, 同时自动打印实时心电图。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将24 h分为日间 (8:00~20:00) , 夜间睡眠时 (21:00~03:00) , 清晨 (04:00~07:00) 。

2 监护的结果

2.1 心律失常发生时间

8:00~20:00 24例, 占37.50%, 21:00~03:0 0 13例, 占20.31%, 04:00~07:00 27例, 占42.19%, 日间与夜间比较χ2=4.6, P<0.05, 清晨与夜间比较χ2=7.13, P<0.01。

2.2 严重心律失常

64例患者中心电监护显示:室性早搏34例, 短阵性心动过速20例, 二、三联律5例, 窦性心动过缓5例。

3 护理对策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1.1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变化。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常发生于发病1周~2周内, 尤其是24 h内多见, 护士应训练有素, 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而且要有较高的心电专业知识, 能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 及时发现成对室早、室早二联律、三联律, 并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梗死部位有一定关系, 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下壁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如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则表明梗死范围广泛, 预后严重[1]。了解这些对用药及病情变化的观察有很大的作用。本组64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均由护士在监护及巡视患者时最早发现, 体现了护士加强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3.1.2

连续心电监测的同时,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 定期详细记录, 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善于观察, 注意病情突变, 及时解除患者的疼痛感, 患者达到疼痛完全消失, 解除恐惧感, 可有效制止梗死范围的扩展[2]。

3.2 掌握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因病因不同, 用药也略有不同, 要保持静脉通路, 用药要及时准确, 高浓度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静脉维持极易引起静脉炎, 用药浓度不宜过高, 要适当稀释, 联合用药要注意配伍禁忌。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 因此, 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对经过药物治疗、心律失常顽固不愈或加重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 需考虑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之可能[3]。

3.2.1 利多卡因

终止室速发作一般首选利多卡因, 无效时可选用胺碘酮、普鲁卡因酰胺等。推利多卡因时速度需均衡且不宜过快, 边推边观察心律变化, 工作中我们利用利多卡因微泵计算表[4],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能保证用药准确, 见表1。大剂量使用利多卡因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

含量:指50 ml溶液中所含利多卡因毫克数, 例如:按生理盐水25 ml+2%利多卡因25 ml配制, 其总液体量为50 ml, 内含利多卡因500 mg。

医嘱剂量:即医嘱每分钟使用毫克数。例如:利多卡因1 mg/min微泵静推。

查表方法:例如:医嘱利多卡因1 mg/min微泵静推。若以生理盐水25 ml+2%利多卡因25 ml配制, 则50 ml液体量中含利多卡因500 mg, 查表时从“含量”栏内查得“500”, 从“医嘱剂量”栏内查得“1.0”, 相对应的“6.0”意为推注速度为6 ml/h。

3.2.2 阿托品

可提高窦房结兴奋性, 使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不利于心肌的恢复, 且可加重心力衰竭, 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心率的变化, 发现心率>100次/min, 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2.3 胺碘酮

胺碘酮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及合并各种心脏病理的情况, 如室上性的或室性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而它的抗缺血作用则减少了心肌的耗氧量, 增加了心肌供氧, 降低了心律失常及致心律失常的风险。

3.3 一般护理

3.3.1 氧疗护理

有效的氧疗可提高血浆氧的溶解, 抢救重创的心肌细胞, 控制梗死范围的扩大, 缓解疼痛, 纠正心功能不全及休克, 防止心律失常。急性期氧流量以4~6 L/min为宜, 持续1 d或2 d, 病情平稳后可将氧流量调到2~4 L/min, 用氧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缺氧症状是否改善, 随时通过患者的感觉及嘴唇、指趾端色泽、血气分析判断患者是否达到有效给氧[5]。同时, 有效固定给氧导管, 避免滑脱、扭曲、受压造成患者无效给氧而贻误病情。

3.3.2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及过度疲劳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 进而影响效果, 护理人员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耐心解释、开导安慰患者,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个别患者对病情认识不足, 产生无所谓心理, 不注意休息, 不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卧床休息的必要性和早期下床活动的危险性, 让患者密切配合治疗。

3.3.3 生活护理

注意保持病室安静, 减少探视, 防止情绪激动和不良刺激。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有家属陪伴, 并向家属交待病情及预后。发病2周内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喂水、喂药及大小便等基本生活需要, 并做肢体的被动活动, 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周后根据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 如自己进食、洗脸等。病房经常保持安静、通风良好, 并定时为患者更换床单、被套, 保持床单位干净、舒适。

3.3.4 加强饮食护理

发病3 d内给予少量流质饮食, 以减少呕吐物和大便次数, 保证卧床休息, 同时也避免胃过度充盈加重心脏负担。在饮食上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容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饮食中应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粗纤维, 鼓励患者适当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水果以橘子、香蕉、梨、葡萄为宜, 不宜多吃苹果和柿子 (含有鞣酸可致便秘) 。

3.3.5 防止便秘的发生

用力排便时, 由于过度屏气而使右心室压力增加, 造成舒张期血流速度下降, 增加心脏负担, 加重心肌缺血, 使梗死范围扩展常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因此应积极防治便秘。及时解除排便困难, 防止用力过度, 加强宣传教育, 嘱患者不可忽视便意,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 对习惯性便秘者常规服用缓泻剂如番泻叶、火麻仁等, 同时可按摩腹部, 增加腹压及肠蠕动, 促进排便。

3.3.6 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自我保健知识指导及教育, 形成人们的健康知识、健康责任、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要的护理措施[6]。在临床工作中, 应加强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4 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 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日间及清晨均较夜间睡眠时多见, 许多研究表明, 心源性猝死也有明显的规律性, 同样以早晨多见[7]。清晨及日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与清晨或白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心肌电不稳有关。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同时精心护理, 使患者以平静的心态, 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早日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性,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重点与护理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月所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不间断心电监护, 及时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积极救治, 了解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严格按规定剂量用药, 并进行有效的生活、心理、饮食和氧疗护理, 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结果64例患者虽并发各种心律失常, 但经过积极救治, 全部转危为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且心律失常的发生日间及清晨均较夜间睡眠时多见, 不间断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李立铭.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76~186

[2]付锐.3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2, 4 (1) :43

[3]黄元伟, 戚文航.临床心血管病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25

[4]包淑媚, 李军, 章莉丽.致命性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118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6) :14

[5]黄光玉, 周淑青, 何苗,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6) :1057

[6]高丽红, 李萍, 张俊俄,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机体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4) :250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查房 第2篇

袁晨护士长(护师):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由于其发病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故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实为重要。为了指导、检查和评价责任护士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整体护理的落实情况,改进、提升护理质量,故组织此病的护理查房。下面由侯玉兰同志汇报一下病史。

侯玉兰(护师):35床,胡义华,女,59岁,汉族,已婚,初中学历,退休职工,患者因“发作性心悸、胸闷1年余,加重1周”于2011.11-18 11:20入院,入院时T36,P64次/分,R17次/分,BP148/84 mmHg,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高血脂1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年,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心电图示:T波异常,HR:52次/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上性早搏。医嘱予抗心律失常、增加心肌供血、抗血小板、降压等对症处理。现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明显缓解。

下面我来说说该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活动无耐力: 措施: 1.嘱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2.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安全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病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3.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4.评估病人活动受限的原因、活动方式与活动量,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告诉病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证,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二、有受伤的危险: 措施:1.保持环境清静,禁止喧哗、嘈杂,尤其对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更应注重。嘈杂声音的刺激可以加重病情。2.避免喜怒忧思等精神刺激,要善于做患者的思想工作,使之配合治疗,以利于康复。3.护理人员不能慌张、忙乱,应保持沉着,给患者以安慰。4.护理人员操作宜轻稳,避免触动病人的卧床而引起病人情绪波动,加重病情。5.患者的衣服不要太紧,尤其呼吸困难时,应将钮扣松开。

三、知识缺乏: 措施:1.告知患者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常见症状与并发症以及治疗及愈后的关系。2.教会患者学会病情观察,掌握有关自我护理知识,以及告知病人本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治疗,让病人了解常用药种类、用法、服药注意事项、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按医嘱正确服药。

四、自理缺陷: 措施:

1、患者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得地方,以减少病人的体 力消耗。

2、护士加强巡视,了解病人生活习惯,给予适当帮助。

3、消除依赖心理,鼓励病人在床上轻度活动,并对病人的进步给予肯定。

五、潜在并发症

措施:1经常注重观察病人,密切注重病人的症状、血压、心率。2.假如服用洋地黄制剂,服药前应测脉搏,若脉搏在160次以上或60次以下(每分钟),均需报告医生。3.假如有心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不宜快,以免加重心功能不全。4.如发现病人呼吸困难,唇色紫绀,出汗,肢冷等情况,应先予吸氧,同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袁晨护士长(护师):我们听了侯玉兰的介绍,对病人的病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去病房对病人进行护理体格检查。

袁晨护士长(护师):“胡阿姨,您好,昨天晚上睡得怎么样?感觉好点没?”“还行”。我们现对您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以便能够更好地对您进行护理,希望您能够配合。”“好的”。

袁晨护士长对病人进行专科护理体检。

(回办公室)

袁晨护士长(护师):胡阿姨的生命体征平稳,症状明显改善,责任护士对病人的护理问题明确,护理措施得当。另外,患者有焦虑情绪,应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其他护士有什么需要补充? 谢瑜(主管护师):我来谈一下用药护理。必须严格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纠正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活动耐力。口服药应按时按量服用;静脉注射药物(如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注射时速度应缓慢;静脉滴注速度严格按医嘱执行,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下:

一、利多卡因:研究表明,在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和老年病人应用本品时,半衰期明显延长,应减少剂量,否则刻致中枢神经系毒性反应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前者表现为眩晕、事物不清,嗜睡,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后者有窦房结抑制、传导阻滞、低血压、抽搐等症状。

二、普罗帕酮:不良反应较小,可有神经系统及肠胃反应如眩晕、口内金属味、眼闪光、手指震颤及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人可出现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滞和低血压,亦可使心力衰竭、支气管痉挛加重。

三、四、普萘洛尔: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还可加重胺碘酮:肺纤维化是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还可发生转氨酶升高、光过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糖尿病病人可能引起低血糖、乏力,敏、角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排便习惯改变;甲状腺功能亢进或 减退;心脏方面反应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或因QT间期过度延长而致尖端扭转型室速。

五、维拉帕米:偶有肝毒性,增加血中地高辛浓度,有负性肌力作用于延缓房室传导作用,可致低血压。

钟梅林(护师):对该患者的病情监测与处理也非常重要。1.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状况;2.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脉率、心率、呼吸、血压、皮肤黏膜状况等;3.如发现病人呼吸困难,唇色紫绀,出汗,肢冷等情况,应先予吸氧,同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4.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建立静脉通道,备齐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5.一旦发生猝死的表现如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等应立即进行抢救,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等。

唐林(护师):我认为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指导也是很重要的。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如何防治等相关知识;2.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劳累、情绪激动、感染,以防止诱发心力衰竭;3.有晕厥史的比病人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有危险的工作,有头昏、黑蒙时药立即原地平卧,以免晕厥发作时摔伤或发生其他意外;4.嘱病人多进食含纤维丰富的食物;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保持大便通畅,心动过缓病人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5.说明继续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嘱病人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服其他药物。教会病人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嘱有异常时及时就诊;6.教给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自我监测病情;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急用。

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第3篇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42-02

急性心梗是由于冠动脉出现急性或者持续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肌坏死,患者会表现为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患者会在服用了药物或者休息后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消除,同时会有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心肌酶活性的提升,从而导致心衰、心律失常或者休克、死亡等。其中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因此对应的护理操作可以遵循规律而提升护理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诊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12例;年龄范围为54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68.5±7.4)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抗心律失常和溶栓治疗,其中心梗的发生部位上,单个为26例,多个为14例,分别分布在右室、侧壁、前臂、前间壁、下壁、内膜下等。而心律失常的类型包括房早、室早、房速、室速、室颤、房颤等。

1.2 方法

急性心梗后出现心律失常需要在临床护理中做到以下几点:

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分布在全天各時间段,要依据发病时间做护理强度的分布。在心律失常高发时间段内要加强巡房力度,对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做及时的了解掌握,同时进行心电监测,从而对患者心律失常等情况做及时的了解掌握,可以有效的做疾病的及时控制,提供更加充分的抢救时机。在交接班上要避开最繁忙的时段,同时要做好操作的细致对接,除了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协助患者做好相关出入院手续,因此更加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好监测和观察,甚至在高峰时期加派人手,对人员做合理的安排。同时在专职护理人员上,要注重对人员操作能力的审核,护理人员要拥有基本的操作技术,同时相关急救操作有熟练掌握和操作能力,其中包括电击除颤、心肺复苏、心跳骤停等做完全掌握,相关技术要做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同时在抢救器材和抢救药品上要做完好的准备,保证抢救的有效开展,对于缺乏的物资要及时的补充,日常要做好设备的维护,保证正常运行功能。在药物使用上,β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的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同时可以减少猝死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可以在心律失常高发时间段上提前做好药物使用,有效的对心律失常的发生做好预防作用。甚至在高发时间段可以进行有效的药剂量的提升或者对全天的服药情况作对应的调整。同时在气温较低的早晨,更加容易导致冠动脉或者血管加大阻力,从而导致血压和纤维蛋白的水平提升,进而导致患者过大的心脏负荷以及心肌耗氧量提升,从而对疾病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在相关时段内要做好病房的温控管理,保持温度适度的温暖,或者嘱咐患者添加衣物,减少身体温度能量的消耗,降低疾病恶化的发生率。对于患者在心电图波动不稳定,情绪异常激动,饮食饱胀或者身体用力状态下做好观察,相关情况下会导致儿茶酚胺提升分泌,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因此要及时发现情况并做积极的预防。护理中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给与及时的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一般吸氧主要针对并发低氧血症,可以让动脉血氧分压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让心肌氧合得到调整,同时减少心梗附近心肌缺血的供氧,让心梗的范围得到有效的缩小,让心肌缺氧损伤情况得到有效缓释。同时要按照医生安排做必要的药物抢救干预,避免心律失常的严重化或者猝死问题。如果室动过速或者室性收缩等,可以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并且用药频次为每5至10分钟做注射间隔,一致注射到症状消除。心搏出量会随着心功能降低而减少,同时由于长期卧床会导致胃肠蠕动弱化,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因此应该指导患者进行清淡饮食摄取,食物应该保持较少的胆固醇、丰富的营养且容易消化的标准,同时少量多餐,避免饮食过饱,降低心脏负担。同时饮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烟酒等[1-3]。

1.3 评估观察

对所有患者在一天内发生心律失常的时段划分,分别划分为1至4点、5至8点、9至12点、13点至16点、17点至20点、21点至24点。通过其心律失常的发生频次和分布时间做统计,分析其发病的高峰时间,主要通过心电图和听诊来做心律失常做监测。同时分析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满意度通过百分制调查标准进行,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分至85分为基本满意,85分以上为不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群体比例。

2 结果

表1: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时段分布

时间案例数比例

1至4点25%

5至8点615%

9至12点1230%

13点至16点1127.5%

17点至20点512.5%

21点至24点410%

表2:40例患者方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

9(22.50)25(62.50)6(15.00)85%

该类患者心律失常一般集中在早上5点到下午4点,而其他时间则相对较少;护理满意率为85%。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该类患者心律失常一般集中在早上5点到下午4点,因此要在此时段提升巡查力度,对患者的情况做细致的观察,同时对异常情况做及时的上报医生,以便获得更好的抢救时机。同时时间跨度广,会涉及到交接班时间,因此,要做好无缝对接,加派人员支持,避免工作负担过大而导致的观察护理疏忽。

参考文献:

[1]刘伟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4:2707.

[2]柳林媛.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要点[J]. 中国处方药,2014,11:141-142.

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择取本院接受心律失常治疗的且于2014 年4月~2015 年4 月入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76 例, 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 各38 例。参照组中男、女性别比为23 :15, 年龄23~79 岁, 平均年龄 (49.43±9.86) 岁。研究组中男、女性别比为21 :17, 年龄24~79 岁, 平均年龄 (50.76±9.41) 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 同时也符合自愿原则。排除标准:排除全身性疾病患者, 心、肾、肝功能障碍患者, 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即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

1. 2. 2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进行针对性护理, 具体如下。

1.2.2.1心理护理给予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必要的情绪护理, 避免患者的情绪过于激动、紧张;护理人员用温暖、耐心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帮助其安全度过危险期。

1. 2. 2. 2 针对室速以及心室纤颤进行抢救护理患者入院后即给予特级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中流量的吸氧, 为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等药物;如果药物治疗室速无效, 则给予同步200 J的电击进行复律治疗, 最大≤ 300 J ;而心室纤颤则进行非同步200~300 J的电击复律治疗, 最大≤ 350 J。

1. 2. 2. 3 监测药物使用的情况与不良反应应严格控制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的用量、速度, 护理人员应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选择最能够利于药效发挥的给药方式;监测心律变化与不良反应, 一旦异常, 应该及时通知医生予以纠正。

1. 2. 2. 4 针对并发症进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在电击复律治疗后是否出现血栓的情况;调整饮食方案, 避免便秘而诱发肠道炎症。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病情缓解例数、并发症发生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6.76±4.34) d短于参照组的 (21.88±5.34) d, 病情缓解例数 (35 例) 优于参照组 (23 例) , 并发症发生例数 (1 例血栓, 0 例肠道炎症) 少于参照组 (6 例血栓, 7 例肠道炎症)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由于心肌出现萎缩以及心肌出现纤维化而导致, 其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 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 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其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其临床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因此, 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加强临床针对性护理非常重要。

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特级护理, 并使用利多卡因与乙胺碘呋酮进行治疗, 在用药的过程中,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情况。另外由于不同的用药方式、用药速度以及药物的有效浓度均会对药效的发挥起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护理时要采用最适合的给药方式。对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电击复律治疗时, 由于电击复律会对心肌造成一定的损害, 有临床研究发现, 患者在接受电击复律治疗时, 曾出现过新生心律时应该要快、准、稳[3]。此次研究强调电击复律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栓情况, 是由于电击复律会提高附壁血栓的可能性, 从而诱发肺部、脑部等周边组织的动脉出现栓塞, 这也是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时常见的并发症。调整饮食方案则是为了避免因便秘诱发心力衰竭的情况。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情绪的紧张或激动均会诱发心律失常, 因此, 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 病情缓解例数、并发症发生例数优于参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 减少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对策。方法 7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 各38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病情缓解例数、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 病情缓解例数、并发症发生例数优于参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 减少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钱秋月, 鲁春燕, 孙网凤, 等.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8 (18) :1702-1704.

[2]郭希娟, 梁涛.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8 (6) :513-515.

78例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心律失常患者78例, 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为心律失常。其中男性46例, 女性32例, 年龄51~79岁, 平均年龄 (54±2.4) 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不适、心率异常、昏厥、虚脱、休克、室颤、心绞痛等。

1.2 方法

78例患者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并进行严密监护, 全面科学的护理。

2 结果

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之后, 78例患者在住院7~15 d后, 心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心悸症状缓解, 患者活动耐力增加, 情绪良好, 没有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后出院, 无1例死亡。

3 讨论

3.1 观察

正确选择和使用监护导联, 常规使用二导联监护, 能够观测出清晰的P波。V1导联方便诊断心律失常, 可以根据QRS主波方向, 鉴别出是左室还是右室异位激动, 方便区分出左、右束支阻滞图形, 有助于鉴别异位P和窦性P波。在安装监护电极时要先清洁患者皮肤, 保证与电极良好接触, 确保电极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监护人员做好动态心电图监护和观察记录工作, 严格交接班, 有异常情况要随时报告医师, 以便及时处理。有心肌梗死的患者要记录全图结果了解病情变化情况, 了解心率失常患者心肌供血情况, 分析病因。加强夜间监护, 预防患者夜间猝死的发生。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一定要严密观察积极治疗。

3.2 护理

3.2.1 一般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排血量减少, 表现出活动无耐力, 应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减少对交感神经刺激和心肌耗氧量[1,2]。患者如果感觉胸闷、心悸、头晕不适时, 垫高枕头, 采取半卧位, 避免左侧卧位, 减轻心脏不适的感觉。保持环境干净清新, 为患者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 为患者换上宽松舒适的衣物, 防止衣服过紧, 引起呼吸困难。出现水肿的患者, 注意饮食清淡, 控制水和盐的摄入, 记录出水量, 监测腹围、体质量。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等, 注意服药后的身体变化。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唇色发绀、出汗、四肢冰冷等情况时要及时给予吸氧, 告知医师处理。患者卧床期间要做好生活护理, 告知患者家属应该注意的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巡视, 对于患者的需要及时给予帮助。消除患者的依赖心理, 鼓励患者在床上适度活动, 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引起大的体力消耗, 给心脏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3.2.2 心理护理

由于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 患者和家属难免会表现出焦虑、紧张和不安, 这些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加重患者病情, 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鼓励安慰患者, 照顾体贴患者, 解决其思想上的负担, 讲解一些实例, 让患者感受到此病治疗和预后的希望很大, 和家属一起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保持心态平和, 乐观积极的配合治疗。

3.2.3 用药指导

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在给药时注意调整合适的剂量, 调整给药速度, 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果出现病情恶化需要立即告知医师, 进行抢救处理。有时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引起相反的作用, 导致病情恶化, 护理人员必须要格外注意, 避免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对患者造成更大伤害。指导患者自己监测病情, 掌握自我护理常识, 了解常用药物的类别、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家属如何观察和处理紧急情况, 按照医嘱正确服药。

3.2.4 并发症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密切关注患者症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时, 要注意预防并发症。洋地黄类药物容易引发中毒, 服用前应先监测脉搏, 若脉搏<60次/分钟或者>160次/分钟, 均不能用药, 需先告知医师。奎尼丁会导致血压下降, 利多卡的不良反应时头晕、恶心、抽搐等, 心律平会引发心律失常, 用药前一定要做好各项血气分析、B超检查、血清酶等检查,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 控制合适的药量、浓度和给药速度, 预防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引发并发症。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输液速度一定不能过快, 防止加重心功能不全。

3.2.5 健康教育

提醒患者出院以后注意饮食调节和营养补充, 戒烟、戒酒、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3]。出院后遵照医师指导坚持服药, 定期复查, 忌随意停药换药, 以防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和家属学会监测脉搏和脉率, 学会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备家庭急救。

4 结论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监测非常重要, 突发心律失常会引起猝死, 反复发作会累及心脏引发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护理不得当, 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我院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 一系列贴心的护理措施, 如严密观察病情、常规护理加上心理护理, 给予生活和用药指导、健康指导密切监护, 成为了患者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赵隆芳.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4) :69.

[2]黄月华.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9) :1654.

56例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护理 第6篇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干预,舒适护理

心律失常如果诊断不及时, 则会耽误患者的临床治疗[1]。为探讨舒适护理在心律失常患者检查中的护理价值, 我们选择了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检查患者28例, 实施舒适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检查患者56例, 其中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20例, 患者年龄为32~72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55.5岁。室性早搏20例, 房性早搏14例, 室性心动过速12例, 房室传导阻滞6例, 束支传导阻滞2例。

1.2 方法:

将56例心律失常检查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28例) 与观察组 (28例) , 对照组实施心电图检查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则运用舒适护理的方法,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1.3 舒适护理方法

1.3.1 检查前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要给患者以个安静及舒服的检查环境, 控制好检查室的温度及湿度。护理人员要热情地接到每一名患者入室进行检查, 并且主动进行自我介绍, 运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做心电图检查之目的、作用与临床诊断意义, 认真介绍正确的检查体位以及告知患者应该积极配合检查[2]。要耐心地学会倾听患者的各种主诉,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此外, 由于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的发展及治疗, 大部分存在紧张不安、害怕、烦躁、压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负担。

1.3.2 检查中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在检查床上呈仰卧位, 并询问患者是否感觉舒适, 如果患者舒适度不佳, 则要帮助患者调整好睡姿以及房间的温度及湿度, 同时要就让室内环境处于安静的状态, 不要谈论一些跟工作不相关的事情。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动作轻柔, 不要太粗暴。对女性患者之敏感部位应该进行电极操作, 并注意做好保护性的措施, 减少女性患者躯体的暴露程度。

1.3.3 检查后舒适护理:

待患者检查完毕, 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的诊断检查结果, 细心地解答每一名患者心中的各种疑问, 协助患者进行整理衣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护理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合理的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比如, 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心脏病的意义, 帮助患者学会稳定好自己的情绪, 在生活上要告诫患者要学会戒烟及戒酒。告知患者坚持做些适量的运动的益处, 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 注意提醒患者学会增减衣物以防止感冒的发生。护理人员也要告知患者注意警惕心悸与气短等一些突发性的症状的发生[3]。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前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经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心律失常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4]。此病如果反复发作则会累及到患者的心脏, 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此病不可小觑, 尤其是突发性心律失常容易使患者发生猝死[5]。因此, 应该在给患者实施积极治疗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 从而对改善患者的病情起到积极的作用[6]。

舒适护理一种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 让患者享受到舒适的护理服务, 在心理、生理等层面都能获得良好的状态。本研究显示,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前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经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提示, 舒适护理可以让患者在心理及生理层面上受到较好的尊重与满足,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焦虑状态, 有效提升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与心电图检查常规护理比较, 舒适护理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之焦虑状态, 明显提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秀云, 房金芳.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7) :607-608.

[2]贾慧.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6) :213-214.

[3]杨光.78例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4) :197-198.

[4]许慧颖.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206-207.

[5]吴静.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0) :66.

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第7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心律失常病,住院时间

新生儿心律失常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临床状态, 是由于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生理调节机制不够完善造成的, 其诱因包括感染、缺氧、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1,2]。由于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及临床特点, 新生儿心律失常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及特效治疗手段[3]。本次研究以42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观察和比较了综合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用于新生儿心律失常病的实际效果, 旨在总结这一临床状态的护理要点, 探讨相关改进方向, 为今后的儿科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科于2011-07~2012-06收治的42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患儿, 均经心电图确诊, 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其他先天性疾病[4]。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12例, 女9例, 年龄0.5~7d (平均2.2±1.5d) , 体重2.3~4.3kg (平均3.3±1.3kg) ;对照组男10例, 女11例, 年龄0.5~7d (平均2.1±1.6d) , 体重2.3~4.2kg (平均3.1±1.3kg) 。两组患儿性别、日龄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1)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气促、烦躁、发绀、呕吐等表现;2) 常规使用地高辛、心律平等进行抗心律失常的治疗, 给予缓慢静脉推注;3) 患儿面色苍白时及时给予吸氧;4) 常规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如下内容:1)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测量心律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通知医生对用药方案进行调整;2) 保持患儿安静, 对哭闹严重的患儿进行一对一安慰干预, 及时查明原因, 如饥饿、排泄、环境刺激等, 并尽快满足其需要[5];3) 加强营养, 对于无禁食指征的患儿, 以母乳喂养为主, 其余选择配方奶, 行少量多次喂养, 每次喂食结束后, 小心按摩患儿背部帮助其排出胃内空气, 对于吸吮无力的患儿采取鼻饲喂养[6];4) 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协助其了解疾病的原因及特征, 掌握喂养方法, 嘱其注意卫生及保暖, 避免感染受凉等, 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护人员[7]。

1.3 观察指标[8]

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并对比, 并对两组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在患儿出院时, 由患儿家长对住院期间接受的护理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项, 护理满意率= (非常满意+满意) ÷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儿均顺利治愈出院, 观察组 (n=21) 住院时间为 (15.2±3.5) d, 对照组 (n=21) 住院时间为 (18.3±3.7) d。两组住院时间经比较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48, P<0.05) 。

2.2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2%, 对照组为81.0%, 两组比较, 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部分研究认为与基因多态性有关, 但尚不足以作为预防干预的依据[9]。其病情较轻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 给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经心电图确诊的患儿, 密切观察气促、苍白、发绀、哭闹、呕吐等症状的出现是护理的基本内容。此外, 在用药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过重的心肺负担, 吸氧中应以低浓度和短时间吸入为主, 避免高浓度吸氧引起呼吸抑制[10]。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中, 营养护理能够促进患儿的营养吸收, 改善生长发育状态, 提升患儿机体调节能力, 而心理安慰能够减少患儿的哭闹, 避免过度耗氧诱发心率失常, 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则充分调动了患儿家属的能动性, 使其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 同时减少了二次入院[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新生儿心律失常病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 这一结果提示营养护理、心理安慰、以及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丰富了护理内涵, 提升了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尚存在一些限制。首先, 作为一项单中心研究, 本院新生儿室的医疗设备条件及人员专业素质可能对患儿预后有一定影响。其次, 本组纳入42例患儿, 为小样本对照研究, 若能纳入更多的患儿进行亚组分析, 并设置更多的护理干预方案作为对照, 可能发现更多的有效护理手段。最后, 本次研究未能对患儿进行出院后随访, 不能明确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心律失常病患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然而, 本次研究中, 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儿, 其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比较, 使用综合护理的观察组的护理服务满意率也明显高于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初步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新生儿心律失常病的临床价值, 总结了重要的护理要点, 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新生儿心律失常病患儿的效果显著, 缩短了住院时间, 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梅, 陈名武, 王书书, 等.新生儿恶性心律失常28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13, (10) :921-923

[2]钱晨, 丁瑛雪.新生儿心律失常[J].中国医刊, 2014, (10) :6-8

[3]房晓祎, 林霓阳, 麦瑞芝, 等.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3, 9 (5) :688-691

[4]Calloe K, Schmitt N, Grubb S, et al.Multiple arrhythmic syndromes in a newborn, owing to a novel mutation in SCN5A.[J].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1, 89 (10) :723-736

[5]陈敏, 章晓军.新生儿心律失常49例的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0, 17 (7) :64-65

[6]张双船, 顾秋枫, 邹新英.107例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经验[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 23 (6) :517-519

[7]贾春英, 程海燕.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与预后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3) :165-166

[8]程雪, 孙灵丽, 胡彬.1例早产儿电解质紊乱致严重心律失常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4) :1724-1725

[9]陈琪瑛, 顾军养, 王燕萍, 等.1例重症心律失常新生儿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13, 20 (3B) :36-37

[10]李雪梅.25例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及临床分析[J].全科护理, 2012, 10 (11) :2999-3000

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8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62 例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导致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0 例, 女22 例, 年龄50~78 岁, 平均年龄 (65.3±5.2) 岁, 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诊断均为心衰导致的心律失常, 无肾脏功能障碍和甲状腺功能障碍, 以上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研究, 并签署本院拟定的同意书。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在心电监护下, 将150 mg的胺碘酮注入5% 的20 ml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稀释, 将稀释后的溶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时间为10 min, 观察患者临床情况, 如果患者的心功能无变化, 继续静脉注射, 如果有改善, 转用微泵进行维持, 速度为0.5~0.8 mg/min。

1. 2. 2 护理方法

1. 2. 2. 1 病情观察在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一旦发生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1. 2. 2. 2 静脉输液护理在用药过程中要选取患者上肢粗、直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 同时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密切的观察, 如果患者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等现象, 要立刻停止输液, 调整穿刺部位, 一旦发生静脉炎, 要予以发炎部位25% 的硫酸镁溶液进行湿敷, 减少伤害。

1. 2. 2. 3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定量的给药, 静脉输注的速度要严格控制, 不能太快, 防止出现低血压现象, 在输注中要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 加强巡视, 做好相关的记录。

1. 2. 2. 4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的知识, 因此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讲解该疾病的发生原理和治疗方法等, 对于恐惧、焦躁的患者要主动和其沟通, 关心患者, 取得患者的信任, 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配和治疗, 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1.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分析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致心律失常的护理效果。

1. 4 疗效评价标准[2]显效:治疗后患者心律恢复为窦性心律, 60~80 次/min。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律有明显的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无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后, 62 例患者显效24 例, 有效36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6.8%, 1 例患者出现静脉炎, 1 例出现血压下降, 并发症发生率为3.2%, 所有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 均顺利出院。

3 讨论

由心衰导致的心律失常在临床心血病管疾病中较为常见, 心律失常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心率紊乱, 例如心室颤动、室性早搏等。静脉注射胺碘酮是普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 但是易出现低血压、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因此, 在予以患者有效的治疗中还要予以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3]。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胺碘酮对血管的刺激性加强, 在没有药液外渗下也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主要因素包括[4]:①药物因素:胺碘酮为偏酸性药物, 易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 导致炎症渗出。②患者的个人差异:不同患者个人差异较大, 年龄大的患者静脉弹性降低, 血管通透性变大。③技术因素:如果操作者的穿刺技术不熟练, 针头位置不稳固等因素也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胺碘酮是治疗心律失常常见的药物, 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但是在治疗期间,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因此,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了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还予以优质护理, 通过在病情观察、用药护理、输液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予以患者综合性护理, 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并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症状,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 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 并发症发生率为3.2%, 经对症处理后, 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

综上所述, 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致心律失常, 同时予以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可以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 (心衰) 致心律失常的护理效果。方法 62例心衰致心律失常的患者, 均予以胺碘酮治疗, 同时予以优质护理,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62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 并发症发生率为3.2%, 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 均顺利出院。结论 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致心律失常, 同时予以优质的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效果显著,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胺碘酮,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晨初, 谷疆蓉, 甄丽娜, 等.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5) :79-82.

[2]黄城国.胺碘酮辅助治疗老年AMI并发心律失常40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11, 51 (51) :69-70.

[3]王金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2) :14-15.

[4]武勇, 赵志斌.胺碘酮对成人肥厚心肌体外循环术后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8) :1460-1462.

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第9篇

1 临床资料

2005年4月—2008年11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37例, 男25例, 女12例;年龄54岁~79岁, 平均65岁;并发室性期前收缩21例, 室性心动过速3例, 心室颤动5例, 心房颤动5例, 房室传导阻滞3例。本组1例心室颤动病人并急性肾衰竭于复苏后3 d死亡, 36例病人抢救成功, 好转出院。

2 观察及护理

2.1 监护准备

病人入院后即行心电示波监测, 并置于冠心病监护病房 (coronary care unit, CCU) 专人看护, 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 药品准备充分、齐全, 除颤仪待机备用状态。

2.2 掌握监护要领

护士要熟练掌握各异常心电图的特点, 如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可用阿托品1 mg静脉输注。维持心率60/min~80/min为宜, 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

2.3 危险指证及救护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每分钟超过5个)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或连发室性期前收缩常预示着心室颤动。医生、护士要密切观察, 发现异常迅速报告, 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如病人出现心室颤动, 即行200 J~300 J非同步电击除颤, 一次未成功可再次除颤, 最高可达360 J。同时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以免心室颤动复发。当心室颤动持续不能用电击除颤终止时, 粗颤可用利多卡因、胺碘酮静脉注射;细颤用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变成粗颤后再行除颤, 以利于除颤成功。出现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病人, 应迅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进行器起搏治疗, 以挽救病人生命。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由于心肌供血中断, 缺血坏死的心肌组织引起心房、心室肌内受体的激活[1], 增加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使血液循环及心脏内神经末梢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缺血心肌发生过敏反应;同时心脏的交感神经刺激增加了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儿茶酚胺加快了由钙介导的慢离子流的反应传导, 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使心输出量明显下降, 重者常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75%~95%。恶性心律失常, 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在4 min~6 min内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 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救治, 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护士应具有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能力, 精湛的护理技术和熟练掌握各种异常心电图的识别, 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及用药特点, 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确保仪器处于完好状态。同时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即入住CCU, 并严密监测心电变化, 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与设备, 以便及时发现, 及时救治, 降低病死率, 提高其生存质量[2,3,4]。

参考文献

[1]Eugene BW.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

[2]杨秀琴.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B) :150.

[3]杨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医护抢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1C) :3049-3050.

上一篇:设备用电下一篇:专用无线网络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