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回归生活范文

2024-08-20

物理回归生活范文(精选12篇)

物理回归生活 第1篇

物理学是对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 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此, 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方法,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 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因此,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 要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物理学习与日程生活结合起来,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

1. 物理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 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规律的能力, 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引入课堂, 从而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生活周边.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理解物理问题, 并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会用物理的眼光看到周围的世界.

2. 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 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努力地将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中熟悉的生活问题, 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 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如何让高中物理课堂回归生活化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背景,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 从而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让物理课堂回归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 物理知识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 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物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从而有利于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高中物理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借助头脑中的生活经验, 思考物理问题, 从而强化学生的物质意识, 培养其学习物理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除了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物理知识时, 还可以提出相关的物理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

2. 设置疑问, 鼓励学生探究

高中阶段, 学生的各种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并趋向于成熟, 因此, 要鼓励学生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 在物理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根据疑问, 然后自己探究原因, 并寻求答案.对那些知识点很明确的章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 设置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关的问题, 然后启发学生去发现、去质疑.例如, 在摩擦力这一章节, 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境设置相关的问题, 如, 在擦黑板时, 为什么越用力擦得越干净;冬天下雪后, 要注意防滑等问题, 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 并注重交流合作, 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更有利于物理知识的学习.

3. 将物理知识回归到生活中, 解决生活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践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将物理知识回归到生活中,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而实践中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收集资料, 从而可以感受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比如, 在学习惯性这一物理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平时坐车时车子突然停下是什么感觉, 或者是从运动的车上跳下来时为什么有药跌倒的趋势, 而这些都是惯性的作用.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有利于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

总之, 高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日渐成熟的时期, 因此, 不能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 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 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因此, 在物理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并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让高中物理课堂回归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李岳.浅谈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0 (12) .

[2]林凤会.让物理课堂回归生活[J].网络财富, 2008 (13) .

[3]晏晓莉.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8 (18) .

回归生活 快乐语文 第2篇

青编

回归生活

快乐语文

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小学

谢冬霞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那语文综合素质到底指什么呢?就是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能适应生活需要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语文课堂教育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意志、生活情感的氛围中去,把作为生活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融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听、说、读、写中去,把教育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回归生活,快乐语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创设自由环境

人是自由的存在,人在属于自己的生活中是最自由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环境下的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其终极本质应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此,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须将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赋予学生自由的机会,给他们创设自由的天地,让他们自由读、自由说、自由辩、自由选择,甚至自由走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样,学生才是最活跃的,课堂才是最愉快的。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发展。如教学《林海》这篇课文,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你采用什么方法都行,可以是高声朗读、轻声速读、默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读。”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从岭、林、花三个方面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自由组成三个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及景物的特点,遇到困难向小组的成员请教,意见不一可展开讨论。当本小组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还可以走下座位向其他小组请教。课文学完后,再请各小组商量,怎样把喜欢的景物读美、读好,可分工、可合作,但要读出感情。然后分别请出各小组上前读一读,其他小组评议。这样,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自由环境里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生命的价值,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气息。

二、虚拟角色情境

语文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材中的人和物一般都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语文教学中可以依据教材的这一特点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创设一种角色情境,使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建立起联系。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生活中的“设计方案汇报研讨会”的情境,由一学生担任工程总设计师詹天佑在讲台上向手下汇报(其余学生扮演手下)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两种不同方法: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和中部凿井法。“詹天佑”一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一边介绍讲解,手下们一边听一边做出各种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提议……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一改沉默静听老师讲解的僵化形象,回归到生活的真实中,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上述的扮演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记者、导游、解说员、主持人、推销员、广告设计师等角色,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氛围。

三、媒体设置意境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教学。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信息于一身,能为生活化教学充分提供情节背景,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地体验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不失为营造语文生活化教学氛围的一种绝佳手段。比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新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出桂林山水图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再配以一段舒缓、柔美的音乐,让学生看、听。这样,自然而又巧妙地渲染出观光旅游的气氛,将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将学生带进生活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获得了切身的体验,沉浸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 第3篇

用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导体和绝缘体时,我先介绍陕西师大的刘教授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站在从宾馆房间带来的一次性塑料拖鞋上,手上捏着一个带绝缘柄的圆形铜拍,同放在木桌上的毛皮摩擦后就立即拍一下自己胸部,反复几次后,他的花白头发根根竖起像“怒发冲冠”似的。我们知道这是摩擦起电现象,我问学生:刘教授为什么要站在塑料拖鞋上?铜拍的柄为什么要绝缘?摩擦后的铜拍拍胸部,电荷为什么能跑到头发上?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更好的学习本节课设下伏笔。

又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可讲在1962年11月,赫赫有名的“子爵号”飞机正在美国马里兰州伊利奥特市上空平稳地飞行,突然一声巨响,飞机从高空栽了下来。事后发现酿成这场空中悲剧的罪魁竟是一只空中慢慢飞翔的天鹅。学生都很惊讶。鸟儿也能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这样的事例可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用生活事例解决生活问题

如讲密度时,我出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题:副食店的售货员由于一时找不到盛油的提子,而给一位顾客用盛酱油的提子盛了500克花生油,顾客说:“你把我的油盛少了,这些油不够500克。售货员却不高兴地说:“我用500克的提子给你盛的满满的,怎么会不够500克呢?那么到底油够不够500克?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无不对此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通过问题的讨论、解答,既活跃了课堂的紧张气氛,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如在讲磁现象时,我又出了一道与生活相关的题:1991年8月《新民晚报》报道了一则消息:“上海的信鸽雨点从内蒙古放飞后,历经20余天,返回上海鸽巢。”信鸽这种惊人的远距离辨别方向的本领,实在令人惊奇。那么信鸽究竟靠什么辨别方向呢?于是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几百只训练有素的信鸽分成两组,在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各缚一块小磁铁,而在另一组信鸽的翅膀下各缚一块大小相同的铜块,然后把它们带到离鸽舍一定距离的地方放飞,结果绝大部分缚铜块的信鸽飞回鸽舍,而带着磁铁的信鸽却全部飞散了。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能用本节课的内容来解释信鸽靠什么辨别方向的吗?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寓增长知识于实践中。

从生活走向高科技

从生活走向高科技,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促进他们今后职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在讲短路危害时,我介绍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用飞机对南联盟进行轰炸时,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纤维状石墨,覆盖在发电厂的电网上,造成大片地区停电。为什么?这个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短路现象也能作为战争的武器。

讲磁体时,可介绍磁性水雷,它有一个可以绕轴转动的小磁针来控制引爆电路的。军舰被地磁场磁化后,就变成了一个浮动的磁体。当军舰接近磁性水雷时,就会引起水雷爆炸,其作用原理是什么?这样既能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又能使学生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教育者的心目中不能没有社会,不能没有生活,更不能没有人。

巧设课堂练习让物理回归生活 第4篇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而缺失了生活意义的物理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对上物理课感到厌烦.学生创新能力缺乏,在物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技能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还应该能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目前,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整体水平发展较好,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究其深层原因,反思物理教学,主要是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缺乏对自己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下面我们谈谈如何通过课堂练习,让物理回归生活.

二、课堂练习应充满乐趣,贴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内在的兴趣.因此,要改变物理教学的现状,使学生喜欢上物理,必须巧妙激趣.如,在教学“压强”这节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放映以下两个惊险场面让学生观察:场景(1)是气功表演者躺在钉有密密麻麻钉子的木板上.腹部上面再放上一块大石板,旁边的另一个表演者挥舞着大锤子向肚子上面的石板砸去,石板被砸成碎块.可是石板下面的人却自己站立起来而安然无恙、毫发无损,并向大家笑着招手致意.场景(2)是取一袋牛奶,上面放上一块玻璃,让学生去砸.结果玻璃碎了,而那袋牛奶完好无损!这种惊险场景,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抓过来了.使学生感到惊讶而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情洋溢.有巨大的吸引力,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为什么?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课堂练习要富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习了“测量”后可以问学生:怎样测一枚硬币的厚度?学习“浮力”后可问:为什么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而一颗小沙粒却沉入水底呢?学习“摩擦力”后可问:上体育课为什么要穿鞋底带有花纹的运动鞋?学习了电后提出为什么教室里日光灯要并联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物理中的很多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只要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发挥聪明才智,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

三、课堂练习需有实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的学科,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特别是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的生活经验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物理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在学习了“蒸发”这节内容后,本人提出了几个这样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解释:(1)在医生给你打针之前.要在你打针的部位用酒精棉擦一擦.你的这个部位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去河里游泳之后上岸,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3)洗完的衣服是团在一起干得快,还是打开干得快呢?为什么?(4)夏天我们用风扇扇风为什么会感觉凉爽?可以使空气温度降低吗?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使学生锻炼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说物理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的提高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但要通过丰富多彩、变幻神奇的自然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应引导学生善于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探究科学问题.

四、结语

回归田园生活散文 第5篇

东东与妍妍是班上恋人其中之一,他们大约在大二开学之后,就比较明显的在一起;对于他们的恋情发展过程,除了多了一份关心之外,也特别沾上不少甜滋滋的喜气。

走出美丽而浪漫的大学校门,这一对郎才女貌的班对终于修成正果,并且在东东工作之后不久就结婚了。

当然典雅而热闹的结婚典礼,不但洋溢着幸福的氛围,而且这对新人看起来特别帅气与漂亮,着实羡煞了尚未结婚的来宾们;尤其在优美而熟悉的结婚典礼乐曲响起之际,彷佛金童玉女般的画面,不禁让不少人燃起有为者亦若是的结婚欲望,当然其首要之目标,就是必须找到另外一半,才有可能踏上红地毯呢!

东东与妍妍婚后鹣鲽情深的婚姻生活自不在话下,不过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则是两个人都坚持继续追求更进一步的理想,所以一起前往美国深造,并且在多年之后顺利取得博士学位。东东和妍妍小俩口从美国回国之后,很幸运的双双进入大学任教,确实是令人羡慕而且相当不错的福气。

当他们回忆起美国念书的情况时,东东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徜徉在广阔的校园,以及悠游于美丽的社区环境当中,到处充满着自然的风味,实在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享受。

“尤其在大自然风味当中,又掺杂着美丽而纯朴的乡间景致,更是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妍妍想起亨利˙大卫˙梭罗描述华尔腾湖畔的故事,不禁极其羡慕之余,更想要跳脱水泥丛林的紧张生活方式,并且希望能够享受返璞归真的境界。妍妍其实是一个美学主义者,所以主修的专业领域,更着重于生活美学与花艺设计的范畴;尤其在这一个区块的美学精神,并非仅仅是庙堂与学院派的空泛理论,反而是走入平凡生活的庶人美学。由于妍妍具有这样的专业领域与人格特质,因此除了在大学担任教职之外,更乐于建构社区的美学框架,把生活之美成为人们生命的一部分。妍妍尝试用花艺与生活兼容并蓄的角度切入,把学院派冰冷的理论与教条,转化成为生动而活泼的意象,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生活美学的精髓,并且因此而极其自然的融入其中,尤其更可以享受另外一种层次之美,以及令人惊艳而丰富的心灵飨宴。

“所以走入社区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加上在学校里的课程讲授,把学生的巧思与社区活力,能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也许是扩大生活美学层面的另外一种态度。”妍妍不忘记本职学能的使命,因此希望将大学里的课程传授经验,以比较积极而活泼的方式,来结合各个不同类型之社团,借以提倡生活美学活动。

虽然生活美学此种概念,对于一般人而言,或许难免会觉得有一些空洞而抽象的印象,尤其太过于广泛的范畴与框架之下,偶尔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而且失去专注的焦点之余,恐怕会流于浮华而不实的口号。

妍妍最怕的就是此种结果,因此当她致力于将美学生活化的过程,就像日本生活当中无所不在的茶道传统,乃是以极其典雅、自然而舒适的心情,来抓住生活当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并且赋予经过巧思的内涵,然后掺杂着符合美学意境的特质,打造一个小而美的生活环境,那么就是最朴拙而且充满喜悦的境界了。

这就是妍妍长久以来想达成的心愿,虽然有人觉得类似的愿望,宛如唐吉轲德大战风车一般的虚幻,因为在功利主义弥漫的社会环境里,这一群人所抱持的理想,大都是象征着比较孤独而寂寥的族群。

不过东东与妍妍却不这么想,除了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之外,更想要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本质,于是特别把早年农村生活的精神,从孩提时期的记忆里召唤出来,并且加上当年在美国所体认的自然主义风味,用充满乡土情怀而简朴的方式,逐渐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妍妍基于这样的愿望与理念,于是积极规划退休之后的生活蓝图,他们计划在南方某个地区纯朴的农村买一块地,然后辟建一处兼具养老与休闲的家园;在那一个宽阔而具有个人风格的园地里,可以随兴种植适合生长、或是乡土原生种的树木,顺便养几头温驯的山羊,当然奼紫嫣红的花草,以及风味浓郁的家禽,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让演示实验回归物理课堂 第6篇

关键词: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与分组实验、课外活动相比有一定的区别。演示实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生物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避免麻烦,仍然是用课件代替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能深入了解物理概念的精髓,达不到物理教学应有的效果。本人很深刻地记得,当教到电场中解释“尖端放电”现象时,学生看到电流吹动蜡烛火光时发出的惊叹声;当教到“冲量”时,把瓦片放在鸡蛋上方,用铁锤敲碎瓦片,而鸡蛋安然无恙时学生的惊奇声……那种目光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种对学习充满兴趣的眼神,始终萦绕心头。这一切都证明,做好实验对于探究物理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以下就做好演示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做法谈一些想法,以让物理教学回归本源。

一、物理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物理是依赖实验而存在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领会物理知识的含义,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做好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分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平时备课组成员要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

二、课堂教学中实验如何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培养亲和力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如果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对于参与的学生及其他学生都会引起足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培养教师的亲和力。众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往往是首先喜欢你这个老师,然后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教师的个人魅力、亲和力对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

一节课中,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这个认识过程的发生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要做到让学生主动探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研讨等各种探求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如果学生很少甚至没有自主的活动时间,就谈不上去主动探究,也谈不上有教师的指导。对科学的探究有一个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而在有的实验课中,缺少其中某些环节或者开展得不够充分,就是太突出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缺少自主活动时间的缘故;在有的实验课中实验后学生发言不积极,原因就是他们进行观察实验的时间太少,造成感性知识太少的缘故。

3.教师要设计引导启发性的语言

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若能够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三、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索教学的效果

1.师生关系密切,提高了学习效果

以前的教学中,因教法常以理论讲述为主,同时又因学生基础差的关系,经常感觉课堂气氛沉闷,所以教师常埋怨学生想象力、理解力差,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而当我们把实验探究作为主要方法后,师生情感更加亲密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的态度,真正体会了学习物理的乐趣和意义,学习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方法教育的显性化,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因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比较隐性,学生由于未能注意学习而影响了知识的获取及应用。熟悉实验探究实现了方法的显性化,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领悟科学的研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3.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由于探究教学需要教师很强的实验能力,并需要不断创新,所以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十分充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本人认为只有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引入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探究知识的渴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才算回归了物理教学的本源。

参考文献:

陆正英.高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创新小实践[J].新课程:上,2012(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中学)

物理回归生活 第7篇

关键词:高考题目,高考命题理念,物理回归生活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中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我以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为例谈谈高考命题“物理回归生活———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一、真题赏析

1.(2008江苏)抛体运动在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中很常见,如乒乓球运动。现讨论乒乓球发球问题,设球台长2L、网高h,乒乓球反弹前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且不考虑乒乓球的旋转和空气阻力。(设重力加速度为g)

(1)若球在球台边缘O点正上方高度为h1处以速度v1水平发出,落在球台的P1点(如图实线所示),求P1点距O点的距离x1。

(2)若球在O点正上方以速度v2水平发出,恰好在最高点时越过球网落在球台的P2点(如图虚线所示),求v2的大小。

(3)若球在O点正上方水平发出后,球经反弹恰好越过球网且刚好落在对方球台边缘P3处,求发球点距O点的高度h。

(2011北京)“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约为()。

(2012重庆)某校举行托乒乓球跑步比赛,赛道为水平直道,比赛距离为S,比赛时,某同学将球置于球拍中心,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v0时,再以V0做匀速直线运动跑至终点。整个过程中球一直保持在球拍中心不动,比赛中该同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级保持球拍的倾角为θ0,如题25图所示,设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不计球与球拍之间的摩擦,球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

(1)求空气阻力大小与球速大小的比例系数k;

(2)求在加速跑阶段球拍倾角θ随球速v变化的关系式;

(3)整个匀速跑阶段,若该同学速率仍为V0,而球拍的倾角比θ0大了β并保持不变,不计球在球拍上的移动引起的空气阻力的变化,为保证到达终点前球不从球拍上距离中心为r的下边沿掉落,求β应满足的条件。

点评:物理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知识来自学生的自身实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比较紧密,而体育运动永远是学生生活的主题之一,上述三题中两题涉及我们的国球乒乓球,一题是极具勇气和探索精神的蹦极运动,都很好地切入学生的生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此类高考试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认知规律。

2.(2012年新课标理综试卷第24题)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2012年北京理综试卷第23题)摩天大楼中一部直通高层的客运电梯行程超过百米。电梯的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考虑安全、舒适、省时等因素,电梯的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已知电梯在t=0时由静止开始上升,a-t图像如图2所示。电梯总质量m=2.0×103kg。忽略一切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求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最大拉力F1和最小拉力F2;

(2)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v-t图像求位移的方法。请你借鉴此方法,对比加速度和速度的定义,根据图2所示a-t图像,求电梯在第1s内的速度改变量△V1和第2s末的速率V2;

(3)求电梯以最大速率上升时,拉力做功的功率P;再求在0-11s时间内,拉力和重力对电梯所做的总功W。

点评:学生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2012年新课标理综题把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跟物理试题的抽象模型完美地结合起来。每个学生都打扫过卫生,用过拖把的学生对拖杆与地面夹角太大时不管用多大的力都不可能推动拖把的事实是有体验的,他们很容易根据自己的体验获得重要的解题信息,这对引导高中物理教学把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作为重要课程目标起了积极作用。2012年北京理综题选择了摩天大楼的高速直达电梯作为试题运动模型的现实背景,不仅贴切、便于想象,而且合理反映了生活中真实的物理过程。另外,命题者选择了学生陌生的a-t图像(而不是学过的v-t图像)作为本题的知识载体,避免了学生凭机械记忆答题所造成的能力测量误差;此题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巩固所学知识,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得到体现。

3.(2009江苏)航模兴趣小组设计出一架遥控飞行器,其质量m=2kg,动力系统提供的恒定升力F=28N。试飞时,飞行器从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上升。设飞行器飞行时所受的阻力大小不变,g取10m/s2。

(1)第一次试飞,飞行器飞行t1=8s时到达高度H=64m。求飞行器所阻力f的大小;

(2)第二次试飞,飞行器飞行t2=6s时遥控器出现故障,飞行器立即失去升力。求飞行器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

(3)为了使飞行器不致坠落到地面,求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t3。

(2010江苏)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的三脚架上固定着一质量为m的照相机,三脚架的三根轻质支架等长,与竖直方向均成角,则每根支架中承受的压力大小为()。

(2011全国卷1)通常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O.3s,它由若干个相继发生的闪击构成。每个闪击持续时间仅40-80μs,电荷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一个闪击过程中。在某次闪电前云地之间的电势差约为1.0×109v,云地间距离约为lkm;第一个闪击过程中云地间转移的电荷量约为6C,闪击持续时间约为60μs。假定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是均匀的。根据以上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闪电电流的瞬时值可达到1×105A

B.整个闪电过程的平均功率约为l×1014W

C.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强度约为l×106V/m

D.整个闪电过程向外释放的能量约为6×106J

点评:2009江苏题选择了在学校开展比较广的兴趣活动———航模,2010年江苏题是四力在三维空间平衡的题目,这类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少涉及,但是学生的答题情况却很好,2011年全国卷题中的闪电几乎是每个考生都知道的日常生活现象。此类高考题告诉我们,物理题目是构建在生活的基础上的,是生活的延伸,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多思考一点,就会有收获。杨振宁教授说:“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与现象有关,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物理有活力,进而对物理产生亲切感。此类题目的出现会促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保持对科学的探索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4.(2007北京)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m=3×103kg。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I=50A,电压U=300V。在此行驶状态下:(1)求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电;(2)若驱动电机能够将输入功率的90%转化为用于牵引汽车前进的机械功率P机,求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g取10m/s2); (3)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

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P0=4×1026W,太阳到地球的距离r=1.5×1011m,太阳光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5%。

(2011浙江)节能混合动力车是一种可以利用汽油及所储存电能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有一质量m=1000kg的混合动力轿车,在平直公路上以v1=90km/h匀速行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P=50kW。当驾驶员看到前方有80km/h的限速标志时,保持发动机功率不变,立即启动利用电磁阻尼带动的发电机给电池充电,使轿车做减速运动,运动L=72m后,速度变为V2=72km/h。此过程中发动机功率的1/5用于轿车的牵引,4/5用于供给发电机工作,发动机输送给发电机的能量最后有50%转化为电池的电能。假设轿车在上述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保持不变。求:

(1)轿车以90km/h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所受阻力F阻的大小;

(2)轿车从90km/h减速到72km/h过程中,获得的电能E电;

(3)轿车仅用其在上述减速过程中获得的电能E电维持72km/h匀速运动的距离L′。

(2012年浙江理综试卷)功率为10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的亮度与功率为60W的白炽灯相当。根据国家节能战略,2016年前普通白炽灯应被淘汰。假设每户家庭有2只60W的白炽灯,均用10W的LED灯替代。估算出全国一年节省的电能最接近()。

(2012四川)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指出,若按现在供水能力测算,我省供水缺口极大,蓄水提水是目前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某地要把河水抽高20m,进入蓄水池,用一台电动机通过传动效率为80%的皮带,带动效率为60%的离心水泵工作。工作电压为380V,此时输入电动机的电功率为19KW,电动机的内阻为0.4Ω。已知水的密度为1×103kg/m3,重力加速度取10m/s2。求:

(1)电动机内阻消耗的热功率;

(2)将蓄水池蓄入864m3的水需要的时间(不计进、出水口的水流速度)。

点评:以上几题是以全球热点问题“节能”为背景的,2007年北京题涉及太阳能的利用;2011年浙江题是节能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2012年四川题结合了当地地理环境特征,以水资源的利用为背景命题;2012年浙江题反映了当今LED灯的科技成就,渗透了我国2016年前普通白炽灯将被淘汰的信息和今后照明光源的发展趋势,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倡导节能减排。这类高考题体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课程目标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物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5.(2007江苏)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形状及其温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微小变化。他们的出色工作被誉为宇宙学研究进入精密科学时代的起点,下列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黑体谱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微波是指波长在10-3m到10m之间的电磁波

B.微波和声波一样都只能在介质中传播

C.黑体的热辐射实际上是电磁辐射

D.普朗克在研究黑体的热辐射问题中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2008广东)图是“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卫星发射后通过自带的小型火箭多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最终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卫星,并展开对月球的探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射“嫦娥一号”的速度必须达到第三宇宙速度

B.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周期与卫星质量有关

C.卫星受月球的引力与它到月球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在绕圆轨道上, 卫星受地球的引力大于受月球的引力

6. (2009江苏) 图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安置在游泳池底部的照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 照相机的镜头竖直向上。照片中, 水立方运动馆的景象呈限在半径r=11cm的圆形范围内, 水面上的运动员手到脚的长度l=10cm, 若已知水的折射率为, 请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身高估算该游泳池的水深h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点评:2007年江苏题关注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的颁发,2008年广东题抓住2007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2009江苏题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举国关注的大事为背景。此类考题体现了《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的课程目标。

二、小结

“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沉闷的、无趣的、被动的事情。特别是高考带来的考试压力使快快乐乐地学习变成近乎高不可攀的神话。高考作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性考试,不但要对考生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区分,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这就是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选择了“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改革理念与教学策略,《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

高考物理试题的“物理回归生活———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命题理念,从几年前在江苏等个别省份的高考试题中出现到现在在2012年全国大部分高考试题中都有体现,这一高考命题理念发展趋势必将引领新一轮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这种趋势将指导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教学联系生活、回归生活的多元化有效教学策略。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物理知识的生活实例、现象引入课堂,将教材中抽象、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物理情境,使生活材料物理化,物理教学生活化,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物理、学习物理。

参考文献

[1]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 (选修科目) 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1.1.

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异化与回归 第8篇

一、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

中学物理教育的功能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话题。然而部分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了诸如文化、德育、美育等辅位性功能上, 很少有人明确定义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 所以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研究缺乏文本支撑, 这个关键词明显被虚位搁置了。

笔者以为, 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应该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品质。所谓科学品质, 是指一个人从小养成、不断发展、最基本但又是终身施加影响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 是一个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 如广博的科学知识、浓厚的科学兴趣、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初步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等。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他所说的“剩下的东西”就是科学品质。

21世纪的社会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 这个时代必然对人的科学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阶段是品质定型的关键时期, 而物理是科学的典范, 在科学教育中居核心地位, 所以中学物理教育应该发挥培养中学生科学品质的本位功能, 以便微观上人们能够为过一种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 宏观上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本上的差距, 提高“大师级人物”出现的概率。

二、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异化及其后果

素质教育已不属时新话题, 但因高考制度的刚性, 一时之间极难从根本上革新人才的选拔机制, 所以素质教育虽口号响亮, 但其执行过程阻碍重重。在这种尴尬的大环境下, 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也一直存在着难以扼制的异化现象。

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最常见的异化现象是把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手段倒置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者以培养“解题素质”为手段, 把中学生塑造成“解题机器”, 造成学生片面与畸型发展, 而浑然不顾物理教育必须给学生留下科学品质这一终生受用的东西。从许多大学反馈的信息表明, 许多大学生尤其是选择文科的大学生, 中学阶段的物理教育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的痕迹中除了几个简单的公式以及对“题海”的厌恶与惶恐之外, 难以找到科学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理性的思维、严谨的逻辑等任何科学品质的元素。再考察当前中学物理教育的状况, 可以发现“应试和解题”仍然是物理教育的绝对主题。高考考什么, 许多学校就要求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然后着力抠题型、对套路、猜题、押题。经过乏味、冗长、反复和机械的解题训练之后, 学生的“解题素质”得到提高, 教育者似乎完成了教育使命, 学生也“欣然”走入考场。众所周知, 许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都表现出拙劣的解题素质, 但他们登上了物理世界的高峰, 足以证明“解题素质”与“科学品质”相去甚远, 解题又怎能解出物理学家来呢?更令人难解的是, 中学物理实验原本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极佳平台, 但许多中学压缩实验学时, 忽视实验教学。物理演示实验匆忙生硬, 毫无新奇性, 在一阵喧闹嘈杂之后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学生自我实验过程也成了一个已知结果的重复, 毫无探究性。学生进行各种物理观摩和实践的活动更少, 所学物理知识毫无检验机会。有的教师干脆纸上谈兵, 用讲解实验习题的方式代替做实验。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另外一种的异化现象是授人以“鱼”式的“知识本位”教育。目前, 有些中学虽已不再采用极端的应试教育方式, 但依然采用短平快的课堂教学模式, 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与知识点有关的内容, 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虽然暂时掌握了物理知识, 却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很少显示出直接的功效, 以致岁月蹉跎,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遗忘殆尽。

这些异化现象的后果使培养的学生虽掌握生硬的知识模块和零碎的技能, 但不懂得如何践行科学探究, 缺乏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缺乏假设的能力, 缺乏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 不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评价。对知识的强化训练越是厉害, 他们越是不敢批判和创新。最后是很多教育者担心的那样, 他们缺乏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注, 对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言以蔽之, 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异化造成了中学生科学品质的极度贫乏。

三、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回归途径

毋庸讳言, 作为教育的施动者, 学校和教师应当承担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回归的主要任务。考虑到这一点, 笔者将主要从他们的角度构建以下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的回归途径。

1.牢固树立科学品质本位的物理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行动的先导, 如果每个教育者都屈从升学压力, 安于知识灌输的现状, 常年自禁于考试怪圈, 将贻害一届又一届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品质本位的物理教育理念, 中学物理教育将才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物理教育, 学生将持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 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和社会共有的“科学理论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 在转换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科学品质。

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反对“知识本位”, 提倡回归“品质本位”, 是要求教育者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不能仅囿于物理知识的传播, 更为重要的是实施渗透观点、思维和方法的科学品质教育。教师首先需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完成角色转型, 变物理“讲”师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教学上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教练, 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提供空间, 课堂中应适时加入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在感情上拉近师生距离, 刺激学生学习, 提高其学习主动性。教师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中之重, 根据教材的特点, 丰富教学方法, 如问题讨论法、疑问导向法、科学猜想法、开发想象法、观察实验法、自学指导法、教材分析法、竞赛法等等, 要以学生科学素质发展为本,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交互式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协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与结构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物理研究过程的教学, 在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与概括, 抽象出基本概念和规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中, 遵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从熟了的苹果为何落地、月亮却悬在空中不落, 再到运动的苹果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以不落地。进而从认识万有引力的由来之后, 再由开普勒三定律得到引力的大小。这种层层递推、环环相扣的教学, 使学生不仅获悉知识, 而且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如何选取思维的起点, 发现思维的转向点。如习题教学中, 可从某知识点入手或从某条件入手或从某结论出发逆向反思, 根据问题中提供的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组织正确的思维程序。当某一思路受阻时, 善于变换思维起点, 寻找条件、知识点、结论之间的联系, 重新开辟思维途径, 组织新的思维程序。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思维方式的训练, 例如, 可结合物理过程和习题教学,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局部与整体思维、批判与创造思维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

3.采取多元化的实验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求知欲望和实践能力。

物理实验需要学生将观察、思维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可以使学生操作兴趣转化为探索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从而形成稳定的认知兴趣。传统的实验教学最大的误区就在于屈从考试目的, 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做实验、写实验报告, 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教材所列步骤, 按部就班地操作,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实验”的状态。此种呆板的实验方式, 除了验证课堂理论, 巩固课堂知识之外, 别无他用。与此同时, 也有许多学校认为实验只能在实验室依靠专业的实验设备、仪器、材料才能完成, 因而造成实验模式极其单一。其实, 物理学实验可以在各种条件下,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例如, 学生协作完成的课外实验、由家长参与的家庭实验等, 其中的关键是教师究竟懂不懂什么是科学实验, 有没有把教给学生科学实验方式列为教学目标。除了课堂的演示实验和教材规定的实验之外, 教师应该可以自行开发一些设计性或者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学生也很感兴趣的实验任务,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实验探究过程。这种类型和层次千差万别, 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活动, 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培养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有时间接触社会, 接触大自然, 扩大知识面, 并发挥他们的特长, 提高他们在物理科学世界的实践能力。

4.强化物理思想史教育。

物理思想史教育可以让学生领略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标教材 (人教版) 一改传统模式, 加入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 耗费大量文字, 追述当年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规律的探究和思考,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物理学大师在重大发现中所显示的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思想。这种以科学思想史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安排, 为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例。这样做, 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本身, 最主要地是让他们“近距离”地体验和领略了前人的科学分析方法, 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 并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 物理学史教育过程中可以穿插物理学家的背景资料和故事, 让学生体会和感染伟大的科学精神与品德。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 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动人事迹: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监禁终身;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学说”被反动教会烧死;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等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最好源泉之一。

摘要:中学物理教育的本位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但是目前该本位功能一直存在令人堪忧的异化现象, 给学生造成了科学品质贫乏的不良后果。要促成中学物理教育向其本位功能回归, 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素质本位的物理教育理念,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并采取多元化的实验手段, 并强化物理思想史教育。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育,本位功能,异化回归

参考文献

[1]王文辉.科学素质教育刍议[J].学科教育.1997, (02) .

[2]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3]熊春玲.坚持实施STS教育, 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中学物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10) .

[4]郑振勤.科学素质教育依然路漫漫[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 (11) .

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回归生活 第9篇

一、关注儿童心理特点, 让学生喜欢数学

小学生有爱玩、爱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为此, 教学中应当采取多种方式, 设计与生活联系密切, 有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样, 就能满足学生兴奋、活跃的情绪, 给学生一个适应课堂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方向与路线”一课中的路线问题时, 一上课我就把学生领到了操场上, 操场上事先已经画好了北京地铁1号线和2号线交通线路图, 以“我去逛北京”为活动内容,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乘车。各组可以选择各自参观的目的地, 确定乘车方向和线路。回到课堂上结合线路图交流乘车方向和线路, 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出行方向和线路。学生在玩中感受线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线路图在表达和交流问题中的作用。

再如, 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 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长难以理解。根据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点, 我让学生到学校外实际测量, 通过步测、目测初步建立“千米”的概念, 再通过推算、猜想两地距离深化“千米”概念。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学生们自然就理解了千米的概念。

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愿意学数学

生活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学很可能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和富有启发性的事物和情境, 让学生喜欢数学内容, 愿意学习数学, 让他们在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感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

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就必须改变教师教、学生认的传统教法, 抬高教学的起点, 改由学生互相展示、交流的方法来认识人民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认币、购物的经验。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淡化“教”的痕迹,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 使学习成为愉快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 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数学学习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例如, 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一开始就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引入, 其中包括两个场景:称体重、在水果摊买水果。使学生通过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回顾, 感受到质量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消除对这一知识的距离感。此外, 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从教具到学具的使用都取之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用品或食品。当他们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某一样食品或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 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会使他们的情绪空前高涨, 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在练习实践的环节中, 教师再教师的努力了, 而且, 学生配合才行, 不然, 一方面努力, 另一方面不配合, 自信心不仅树立不起来, 还会形成对立的情绪。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 让学生从喜欢教师这个人到喜欢所教的歌曲。有意识地布置一个课后实践活动:“今天我当家”, 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到菜市场或超市代替爸爸妈妈买菜, 去了解一些物品的重量, 并记录下来。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认识数学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形成和巩固质量概念。

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 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 应用于生活, 数学的学习素材取自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知识也应用于生活, 现实生活才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了“比和比例”之后, 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校园中, 要求学生只用一根竹竿计算锅炉房烟囱的高度。经过提示他们很快就从竹竿的长度和其影子的长度关系, 知道了烟囱的高度和它的影子也有这样的关系, 从而也就得出“竿长:竿影长=烟囱高:烟囱影长”或“竿长:烟囱高=竿影长:烟囱影长”, 很轻松地就计算出了烟囱的高度。再如, 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把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粉刷教室的墙壁”的问题中, 在学生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 认识到计算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时, 要减去地面面积、门窗面积和黑板的面积。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 学生摸得着、看得见, 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既学会了数学知识, 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回归生活 第10篇

事件:我园每周四分年级组商讨生活课程时,小班年级组有老师说“:好好的综合丛书不用,我们都用惯了,现在偏要我们从农村出发挖什么课程,内容还要从幼儿的生活里生成,我们哪儿有那本事啊,我们只会照本宣科,难不成把我们一个个都当成学者啊,会出书啊……”大班一位老师说“:我们辛苦了,反而家长还不理解,怨我们没教东西,真是出力不讨好……”

一、教师产生怨声的原因

1.惯性“借现成”。

长期的教辅用书现成的教学内容让教师养成了“借现成”的习惯,导致教师对新生课程的排他性,使得教师总认为以前的课程蛮好,没必要改。拿破仑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养成了相对固定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方式,包括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课堂上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课堂结构和时间的安排……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教师身处教育情境中时,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习惯思维模式的指令下,幼儿外现的行为反应也表现得很固执,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完全由其内在的思想所指导。所以,我们必须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从教师的习惯培养着手,先在原有的课程中让教师围绕主题每周尝试性地生成一节生活教育内容,让老师们慢慢地从尝试中获得成功体验,抓住点滴成绩进行表扬鼓励,给足老师信心,从而渐渐改掉“借现成”的习惯,养成敢于创新、敢于发现、敢于挖掘生活教材的好习惯。

2.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薄。

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毕业生只有28%,幼职班毕业的占50%,其他非专业毕业生占22%,教师对五大领域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都较肤浅。

3. 家长的认识问题给教师产生的心理压力。

比如一天晚学后大班一家长跑来找我:“园长,我孩子班的老师怎么回事,不教孩子学儿歌,讲故事,整天带孩子们玩,还三天两头布置孩子回去找棉花拓、玉米棒、麦草秆……反正尽是些没用的东西,我们孩子送来是学知识的,这样了得,孩子将来上一年级怎么跟得上……”还显然这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很肤浅,思想老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教师沙龙,大家气氛热烈,各抒己见,但最终观点一致“我们忙死了,家长还不理解,我们何苦呢”等等,不难看出家长的举措是老师们产生退缩心理的原因之一。

4. 园长对教师的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教师产生怨言之前,作为园长应该考虑到凡事有因才有果,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心声,才能解决怨声之源。

二、解决的措施与办法

1.加强园本研修,先给教师充电。

我园组织学习瑞吉欧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让幼儿更健康、更活泼,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引领教师在对瑞吉欧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中,掌握前卫的教育理论,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更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

2.专业实务引领,先模仿,再创造。

通过网络培训,学习了指南指引下的区域生成活动,对探索、表演、运动等领域下的生活活动实况,我们坚持先模仿再创造的模式,带领大家模仿视频中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又是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幼儿想知道的,都模仿式地纳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边活动边总结,这样老师们有了实践的基础,课程的进一步产生相对就容易多了。

3.加强家园沟通,共建和谐发展。

(1)宣传理念,统一认识。我们通过瑞吉欧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的学习,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园实际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观、育儿观,并利用家长会、学校网站、家长学校信息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和家长宣传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2)参与活动,理解互动。1多开展源于生活教材的半日开放活动,邀请家长来园观摩,让家长们真正感受教育即生活的活课堂,活动之后,老师对活动中蕴含的孩子终生发展的教育意义进一步剖析,从而增进家园之间沟通和理解。2组织亲子活动,如特色剪纸才艺表演、亲子感恩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进一步增进孩子、家长、教师之间的情感,消除顾虑。

4.了解教师的心声,以心交心。

幼儿园好比一个大家庭,园长首先要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温暖教职工的心,去包容她们的过去,去体谅她们的现在,力争做到以心交心,把她们视为自己的姐妹,对她们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的关心。其次,园长要正确地给自己定位,让自己走进教师队伍中去、走进他们的生活中去,了解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让每个职工在工作中都有主人翁意识,让每个教师都有在校如在家的亲近感。园长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将心比心,与教师以诚相待,凡事得考虑她们的承受能力、自身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职工达到最佳的组织状态和精神状态,才能发挥出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才能既不会产生怨言又能创造出更大的群体合力,从而使幼儿园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摘要:只有立足于幼儿生活的课程,才能促进幼儿最好、最快地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将课程回归生活,让课堂回归自然,是我们课改必走之路。从教师用惯了综合丛书的照本宣科,到把生活作为幼儿教育课程的内容之源,课程不再有现成的教案,内容更多的是从生活中生成,对于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确实需要有个转变提高的过程。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第11篇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只有源于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即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让幼儿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让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构建幼儿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习得各种本领,使幼儿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自身,真正让生活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一、环境创设生活化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幼儿习惯养成来说,我们要注意利用有形的“硬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在园所的环境创设上注重园所文化和特色的体现,强调主题教育内容的渗透与拓展,充分发挥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让教育内容在环境中渗透,让生活环境演绎出教育内容,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充分发挥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使环境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一是室外环境的生活化。利用幼儿园的楼梯墙壁、教室走廊,以“健康快乐每一天”为主题,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卫生、安全等各种教育内容巧妙地用写真画进行展示,有以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的宣传画,如在每个幼儿洗手池旁,形象地贴出的“正确洗手 细菌溜走”洗手方法的正确步骤图;有结合安全教育以“关爱生命,安全自救”为主题的地震和火灾的自救知识和演习照片,让幼儿掌握安全逃生的方法;还有环保教育方面的珍惜生命之水、关“住”点点滴滴以及讲公德、懂礼貌,有爱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方面内容,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给幼儿视觉感官上的刺激,一幅幅图文并茂、回归生活的宣传画不仅展示了幼儿园丰富多彩的园所文化,而且使教师、幼儿在生活化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陶冶情操,通过环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养成教育。

二是室内环境的生活化。活动室内的布置同样体现了生活化的主题内容,“主题墙”的创设呈现出了环境的丰富多彩:“我要上小学”、“假如我长大了”、“ 爱祖国、爱家乡”、“奇巧建筑”、“快乐厨房”、“春天多美好”、“小小酷车城”……等等,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的过程中,在真实、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增进了幼儿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不仅如此,丰富的活动区材料,也使得主题教育活动得到延伸,真正发挥出环境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课程”,一日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我们从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教育内容出发,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开发一些园本化的课程,如: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注重对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所蕴藏的隐性教育,努力寻找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拓展主题,将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作为课程,融入教育活动之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生活中的健康教育

开展以幼儿生活为基点的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大班开展《紧急疏散避险》、《火场逃生》、《安全小卫士》等,教幼儿掌握安全自救的方法,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听从指挥,安全逃生;中班开展《我会上下楼梯》、《保护牙齿》、《喝水好处多》、《舌头的秘密》、《小小值日生》,教幼儿学习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并养成幼儿细致、有条理地做事的习惯;小班开展《指甲缝里的秘密》、《小脚找朋友》,《我会漱口》等让幼儿从简单的生活技能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各个活动体现出对幼儿情感、习惯、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的有效整合,使一日活动成为一个教育整体,既丰富了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2.生活中卫生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的好:习惯源于养成,教育贵在有恒。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如喝水和入厕时安静有序、正确洗手、节约用水、良好的睡眠习惯、文明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尤其在传染病高发季节,更应该注重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六步洗手图”对幼儿的洗手都起到了正确的示范演示作用。生活中有些技能不仅需要培养,更需要训练,小班幼儿可以用简单有趣的儿歌来教给幼儿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大中班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看图洗手,这样的反复练习,正确洗手的方法就自然形成。此外还应该注重细节教育,餐前的卫生习惯及进餐时的文明礼仪、午睡前后的穿脱衣物、离园前的仪表整理等,各个环节的教育,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这样在幼儿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3.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一天的生活是琐碎的,抓好生活常规教育是关键。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生活常规训练为主,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尽量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干什么”或“应该怎么样”,而是以物化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将幼儿等候洗手、幼儿喝水、用餐的地方用醒目的及时贴贴上两条宽平行线,让幼儿自觉站在平行线内等候,目的是将孩子集体活动需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环境之中。再如,杯子,毛巾等幼儿的个人用品放在杯柜和毛巾架固定的位置上,贴上照片或者做上各种简单有趣的标记,让幼儿知道一人一巾一杯,不能混用;又如,在幼儿寝室的墙壁、天花板上贴上星星、月亮或者安静手势,幼儿来到寝室不需要语言指令,就会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自然而然地养成规则意识。

回归生活教数学 第12篇

一、利用生活实际问题, 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 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的确,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中能有所感悟,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不仅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更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就在我们的身边. 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 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 ∶ 1, 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 ∶ 1,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 ∶ 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 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 “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 引出“比例”的学习,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由此可见, 教学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 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 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 使得教学内容形象易于学生们接受.

比如, 学习小数时, 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 观察商品的标签, 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 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

经实践证明,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把数学知识有效的和生活实例结合起来, 把数学带到生活中去,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 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 在教学中, 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 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 我在教学百分数时, 我在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找百分数. 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体会百分数用途的广泛. 学生兴趣盎然, 出奇的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 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数学问题, 比如“百分数能约分吗? 有十分数千分数吗?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区别? ……”而这些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全然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人都不喜欢天马行空、 不着边际的事物. 利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 学生会有一种亲切实在的感觉. 会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效而实用, 既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 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 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 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 在教学中, 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 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 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 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 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 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 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 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 对于一些后进生, 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 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 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的情感教学下一篇:旅游交流